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黄巢诗

黄巢诗

2016-01-14 08:47:1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黄巢诗篇一《黄巢诗作《咏菊》》 黄巢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黄巢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黄巢诗篇一
《黄巢诗作《咏菊》》

黄巢诗作《咏菊》  黄巢(?—884),曹州冤句(今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西南)人,出生于盐商家庭,富有财产,本人也从事贩卖私盐的活动。他长于骑射,爱扶危救急;也爱读书,参加过进士考试,不中。黄巢不满于唐王朝的腐朽政治,875年响应王仙芝的起义,在冤句率众起义,即黄巢起义。王仙芝被杀后,黄巢继续战斗,号冲天大将军,深得人民群众拥护,880年攻陷长安,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年号“金统”。起义失败后,黄巢为叛徒杀害。  不第后赋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释  九月八:古代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风俗。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  杀:凋谢。  香阵:阵阵香气。  黄金甲:金黄色的铠甲,此指菊花的颜色。  ◆讲解  黄巢除了精通武艺外,也爱读书,能诗能文。他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考中。不过,科场的失利却使他有了另外的收获:那就是看到了考场的黑暗和吏制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考试不第后,却豪情倍增,借咏菊花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待到秋来九月八”,点明菊花开放的季节是在秋季。尤其是农历九月九日,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天亲友聚会、登高饮酒、欣赏菊花,正是菊花大展风姿、引人赞赏的日子。这种风俗在唐代特别盛行,比黄巢早140多年的孟浩然不是曾经与朋友约定“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吗?黄巢在这里特别强调了“九月八”这一天。用了“待到”二字,表示了坚定的信心:九月八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的。人们对重阳节也是盼望的,“待到”二字也起到了促使人们迎接这个佳节到来的作用,向人们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诗的第二句写菊花的威力:“我花开后百花杀”。百花的凋零与菊花的开放本没有必然的联系,在诗里却写成菊花一开百花就枯萎了,变成了因果关系,这正是强调了菊花的威力。唐代是崇尚牡丹的,把牡丹视为国花。据唐人李肇《国史补》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黄巢一反传统的观念,对菊花大加赞扬,你看,“我花开”与“百花杀”恰成为鲜明的对照,更显出菊花精神抖擞、威力极大。重阳,是菊花的节日。  诗的三、四两句描写重阳节的景象。  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天,在封建社会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就连

作为人间最高统治者的封建帝王,也只能称为“天子”。他父天母地,是奉上天之命来管理万民的。但菊花的香气却可以“冲天”;不仅“冲天”,还能充塞京城长安。一个“冲”、一个“透”,表现了菊花、从而也体现了诗人那种藐视天地的雄伟气魄。  第四句写色。如果第三句是传菊花的“神”,那么,第四句则是写菊花的“形”。“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身披黄金铠甲,屹立在飒飒西风之中,抗霜半寒,傲然怒放,这形象是何等英武!何等俊伟!况且,“满”城“尽”是,如同云霞,映照着天空;如同烈火,燃遍了长安!这里所歌咏、所塑造的,不是单独某一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群像”。  这首诗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划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当农民起义的“重阳佳节”到来之日,那些封建统治阶级威风扫地,不是如同那些“百花”一样凋零了吗?当浩浩荡荡的义军开进长安之后,那身着戎装的义军战士,不是象这满城菊花一样,金烂烂辉光耀目、威凛凛豪气冲天吗?这首菊花诗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英雄的颂歌。  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写了菊花的精神,也写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备;既写了菊花的香气冲天,又写了菊花的金甲满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鲜明。语言朴素,气魄宏伟,充满了使人振奋的鼓舞力量。  ◆诗评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黄巢当年在长安科举考试落榜之后写的《不第后赋菊》。能将花写出这样的霸气,豪杰之诗与文人之诗的区别一目了然。“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 遍身穿就黄金甲。”这是许多年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咏菊诗,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当年黄巢这首诗的影响。诗味上比黄巢的《不第后赋菊》淡,而杀气更浓。古人说“文如其人”,在生活中却常常出现文与人风格迥异的情况,不过诗如其人倒是基本不会落空。可能因为好诗往往是思绪一瞬间的自然迸发,来不及作假。   黄巢一生爱菊,其现存可确定的所有诗句均为咏菊之作。宋代张端义《贵耳集》记载:黄巢5岁时,其父与祖父以菊花为题联句。祖父苦思冥想,无以续接,一边的黄巢随口应道:“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其父大惊失色,想要教训他一顿。祖父忙道:“孙子能诗,但不知轻重,可令其再赋一篇。”他应声咏道:“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此即黄巢另一首载入《全唐诗》的七绝《题菊花》。唐代是崇尚牡丹的,把牡丹视为国花。唐人李肇《国史补》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黄巢一反潮流,对菊花格外青睐,似乎骨子里就有与生俱来的叛逆基因。   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攻陷长安,黄巢当了皇帝,国号大齐。他终于实现了“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理想,可是长安却经历了一场浩劫。黄巢的部队烧杀抢掠、无所不为。黄巢在第一次被小股唐军赶出长安之后杀了个回马枪,重新掌握长安控制权的黄巢对于百姓欢迎唐军切齿痛恨,下令屠城。屠城之后,黄巢的部队失去了食品来源。在唐军四面合围下,只得“以人为食”,持续了一年多。   败退出长安后,黄巢一度围困陈州,陈州刺史赵死守不退。黄巢的军队缺粮严重。最后将掳掠到的百姓、战俘、以及战死的士兵尸体,都作为了“军粮”吃了。公元883年6月,黄巢起义惨遭失败。在泰山狼虎谷,黄巢挥剑刎颈自尽。   菊花在无数文人笔下是人格高洁的象征,比如陶渊明田园诗里的菊,黄巢却赋予它气势逼人的杀气。满城尽带黄金甲之后,黄巢的一生也走到了尽头。菊 花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以下诗词解释摘自《唐诗鉴赏辞典》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阳节(九月九)赏菊的风俗,相沿既远,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为什麽不用“九月九”而说“九月八”呢?是为了与后面的“杀”、“甲”字叶韵。一个“待”字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待”到那一天会怎麽样呢?作者以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接应上句。菊花开时百花已凋零,这本是自然规律,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伟,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菊花,在封建文人笔下,最多不过把它作为劲节的化身,赞美其傲霜的品格;这里却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黄色的花

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冲”、“透”二字,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由此可见“满城尽带黄金甲”说的就是,在菊花盛开的秋季,总会有一天带着黄金盔甲的农民起义军,遍布整个长安城。显示出作者天翻地覆、扭转乾坤的壮志胸怀,不愧是揭竿而起的千古豪杰。 不第后咏菊> 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朝的黄巢就是文人杀性的最佳例证,他寒窗苦读,想着在科场一举成名天下闻,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功名与他擦身而过,失望愤怒的他立誓要“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白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不第后咏菊》)他发动起义后攻进长安,见权贵和读书人就杀,以泄他当年落榜之痛。透过历史的镜头,我仿佛看见黄巢在杀着满朝公卿时得意而变态的笑,醉拥美女问公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哈哈……杀!”,我不由心颤,当初学孔夫子仁义道德时是怎么学的?当年应试可谓四书五经仁义道德锦绣文章,现在得意后就杀以泄愤,就为了当年的落榜?杀,泄了他的愤,也塌了他的江山。

黄巢诗篇二
《黄巢诗句赏析及七首古诗》

黄巢诗篇三
《唐宋文学 黄巢 题菊花》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浅析黄巢两首咏菊诗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是一个永恒的诗歌盛世。唐朝的诗书,精魂万卷,卷卷永恒;唐朝的诗句,字字珠玑,笔笔生花。无论是沙场壮士征夫一去不还的悲壮,还是深闺佳人、思妇春花秋月的感慨,唐诗之美,或痛彻心扉,或曾经沧海,或振奋人心,或凄凉沧桑,都是美轮美奂,久而弥笃。而唐诗也像是历史的另一种记载方式一样,用它隽永不息的文字记录着一代天朝由盛到衰的历程,本文就以唐末义军首领黄巢的两首菊花诗为中心浅析属于唐末的一抹独特的诗歌韵味,同时也对黄巢这位历史中备受争议的大将人物的菊花情结作以简单剖析。

一、由人看诗——体会两首咏菊诗的诞生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两首惊天动地的菊花诗的作者——黄巢。《新唐书》云:“黄巢一世富于财,善击剑骑射,稍同书记、办给,喜养亡命。”寥寥数语,便勾勒出黄巢,一个黑暗世道的私人武装首领、江湖豪杰的身影。而作为一代义军首领,他所肩负的责任和最终用血汗打下的疆土并没能够抵抗强大历史规律即农民起义往往是在小有成就之后走向衰落,之前陈胜、张角如此,之后的李自成、洪秀全也是如此,黄巢当然也没能幸免。他的人生,因为结局的惨淡而显有人问津,作为历史上的叛军,他曾经的荣耀也不会被赋予历史的浓墨重彩,唯有在《全唐诗》中出现的两首咏菊诗,还用它们铿锵的字句向后人彰显着这位诗人曾经拥有的抱负和风骨。

他的第一首咏菊诗《题菊花》的诞生,多多少少可以看见一个少年才智的影子。南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云:“黄巢五岁侍翁,父为菊花连句,翁思索未至,巢随口应曰:‘堪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赫黄衣。’巢父怪,欲击巢。乃翁曰:‘孙能诗,但未知轻重,可令再赋一篇。’巢应之曰:‘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张端义还对该诗作了评注:“跋扈之意,已见婴孩之时。”诗中“婴孩之时”值得存疑,而那“跋扈之意” 倒真可谓确切无误。少年时的黄巢, 就把这种为内心的“自由”而战斗的“革命的潜能”, 通过对钟爱的菊花的赞赏加以表达。有朝一日要能“为青帝”, 要让菊花与“桃花一处开”, 这种内心的期待, 表达着这个年轻生命浪漫的豪情和气魄。

第二首诗则更加明确的体现了作为诗人的黄巢内心最真挚的情感和作为唐

末义军首领的黄巢命运最终的归宿。黄巢从小曾受过较为系统的教育, 与所有的书生一样, 他也企图通过科举之路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改变自己的生活命运。曾几次去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可都名落孙山。唐王朝的科举大权, 在安史兵变后, 就落到了宦官之手。这个生理和人格都不健全的特殊群体, 对于道德文章和人间才情同样缺失与冷漠,渴望进士的年轻人想要金榜题名就有可能付出毁灭自尊、蒙受屈辱的代价。像黄巢这样颇具叛逆性格的人,显然不会因此而附炎趋势、随波逐流。在未能挤进京城,出仕为官的最初构想破灭以后,他写下这样一首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此诗,《全唐诗》题为《不第后赋菊》,据称是黄巢在最后一次落第后,在长安城头上写下的。诗中“冲天香阵”、“黄金甲”等意象,洋溢着菊花特有的气息、色彩和风姿,也真诚地袒露了他一以贯之的心迹历程。而字里行间所散发的激情已比《题菊花》更加直接具体,孩时的理想抱负已明确地转化成推翻统治阶层的政治意图。

由这两首咏菊诗不难看出黄巢的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绝对堪称另类,其中凸现的意蕴,不是爱国忠君和讥讽时弊,而是不可抑制的反叛、愤怒、仇恨和令人生畏的集权欲望,是推倒现实、重整天下、凌驾万有的雄心壮志。这不仅让我们产生疑问,这样的野心与抱负是如何与一向在中国古诗中代表悠然傲骨的菊花形象产生艺术的火花的呢?

二、由诗看人——品味诗人黄巢的菊花情结

菊花素以特有的品性倍受中国古代的文人青睐,历朝历代中不乏咏菊言志、歌菊抒怀的名篇佳句:晋朝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朝有诗仙李白的“可叹东篱菊,茎疏叶旦微。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宋代有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重阳时节绽放的菊花总是在傲骨之余承载着一丝忧伤,思乡、思人,这也就使大多数的咏菊诗都成为表达诗人的孤高傲世和感时伤怀的寄托。

而作为唐末农民运动的领袖,黄巢的菊花诗则是以英雄诗人的情怀,独树一帜地展示了对菊之风骨的独特感受。从《题菊花》到《不第后赋菊》黄巢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菊花”情结。他存诗不多,《全唐诗》仅收三首,其中《自题像》一般认为伪托,而其他两首均是咏菊花的,由上文论述可知虽写于不同时期,但

意蕴和主题极其相似。

先看这首《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飒飒西风满院栽”,肃杀之秋,百花红销香断,凋谢殆尽,满院菊花依然笑傲西风,大有“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慨。只是因为生不逢时,“蕊寒香冷蝶难来”,菊花惟能散发着幽冷暗香,远不如风和日丽下的春花那样浓香馥郁,招惹蜂蝶来采撷芬芳。有人认为,所谓“满院栽”,一反其他文人诗中那种傲世绝俗而又孤独寂寞的菊花形象,这里的菊花是劳苦大众群体形象的象征,表达诗人为解救民生的大众情怀。因此,虽然在冷飒西风里,诗人还是希望它的姿容与芬芳可以充盈世间,为更多人们所关注、所喜爱。然而,细细品来,菊花又何尝不是他个体形象的自喻呢? 不媚世俗的“蕊寒香冷”却遭春风彩蝶的冷遇,只能孤芳自赏,不正是他自己人生命运的形象写照么?黄巢科举进士不成,便走向社会底层,与许多贫苦农民一起,靠贩私盐谋生,并逐渐成为他们中的领袖,也为他后来的造反起义打下了基础。有朝一日,菊花能得以解放,能“报与桃花一处开”,在百花盛开的春天一展芳容,也正是他自己莫大的人生期待。因而,在梦想救赎大众的同时,他也在憧憬着为自己救赎。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灭秦,到洪秀全“太平天国”的“盛世”,千百年的农民运动的历史,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有一点是相似的,他们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阶级局限和个人局限,伴随他们的往往是起初的迫不得已、曾经的辉煌一时以及最终的沉寂无声,诗中秋菊那种在西风中“蝶难来”的困窘和隐痛,是历史的遗憾,也是历史的必然。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青帝,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大天帝之一,传说其主东方,东方为春天,故又称东方之神和司春之神。“为青帝”,可看作诗人皇权意识和王者之气的形象化表述。在诗人看来,菊花和桃花同属百花之列,理应享受同等待遇。菊花独处深秋,蕊寒香冷,是苍天极大的不公,也是“青帝”极大的不公。而要改变这种社会状况,就必须重构新的“青帝”。他在嗟叹之余,想象有朝一日自己能成为一个公正的“青帝”,要让更多的大众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这就体现了诗人那种改天换地,主宰乾坤的气概和欲望,也体现了他朴素的人本思想和诗化了的民均理想,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为

青帝”,豪迈又不粗俗,但毕竟是他少年时代的梦想,较之《不第后赋菊》的“百花杀”、“透长安”、“黄金甲”,是有差异的。其一,以司春之神自比,多了些许浪漫,少了杀气,显得温和敦实,不如后者那么尖锐犀利;其二,“为青帝”的浪漫,仍建立在天意和神话般的梦幻之中,似乎是对天祈求,在梦中探寻,而相形之下,无论是占据一方还是统领天下,后者透露的无疑是一种更实际的现世理想,其力量也更震慑民心。

再看后一首《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就是等到菊花节那一天,说“九月八”,是为了与“杀”、“甲”押韵,有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势和霸气。从季节上来看,阴历九月九日重阳,已正是秋深霜下的时候,只有菊花怒放,百花皆零落,可谓“万花纷谢一时稀,天寒唯有傲霜枝”。而这些“傲霜枝”却带给诗人无限希冀与向往。他要等“待”的是改天换地之日,又是如春去秋来那样自然的时序更迭。重阳,是花的节日,也是人的节日,是自然的节气,也蕴含着社会的气数。因而,这里的“待”显得那样深沉殷切。“我花开后百花杀”,一个“杀”字,尽显金刚怒目、咬牙切齿之意,摧枯拉朽、一往无前之势。“我花开”与“百花杀”,形成鲜明对照,强调了菊花的威力,突显出它独占风光的精神品质。作者把菊花尊称为“我花”,也是对唐王朝的蔑视和挑战。唐代崇尚牡丹,视牡丹为国花。黄巢一反传统,对菊花大加赞扬,其叛逆心理溢于言表,也与后来他起义时号称“冲天大将军”一脉相承。显然,诗中的“百花” 是诗人想象中的敌对势力,“我花开后”的结果是“百花杀”。这恐怕不单单是自己英雄气概的张显,更表达了封建社会生活底层的共同民声。东汉末年张角率领黄巾军起义就提出: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可谓英雄所见略同。由于诗人的偏好,期待菊花可以“满园栽”,同时又期望一花开而可致“百花杀”,这又是何等傲慢又何等自信的心态!相传武则天冬游上苑,曾令花神催开百花,这种可以操纵花开花败的超自然力量也只能传说在皇帝身上,而黄巢诗作敢这般大放厥词,可见其早已与皇天比肩并论。然而较之之前的“蝶难来”的感叹,并进而希望“一处开”的均衡平等的思想,前者显得温婉,而后者则更为豪壮。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地尽带黄金甲。”,极写菊花盛开之景。身披黄金铠甲,抗霜伴寒,傲然怒放,浓郁香气,直冲云天,这形象是何等英武和俊伟!这里塑造的,已经不再是单独一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群像。花开满城,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冲”、“透”二字,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这里的“天”不再是一个自然的概念,还表现了古时至高无上的皇权。尽管诗人也曾相信天命,但因唐朝皇帝自称“受命于天”,他有意反之,不共戴天,是要用自己的气势和力量威慑苍天、威慑皇权。故而当诗人起义独统全军后,便自称黄王,并号“冲天大将军”。于是,所谓的“冲天”之势便由英雄诗意转化为了战斗激情。这“冲”、“透”是用夸张的手法在渲染一种不可一世的气势,与末句用“满”、“尽”营造花开遍地的环境氛围互相辉映。读到这里,眼前不由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满眼望不到边际的黄花簇拥装扮着整个长安城,一阵阵刺鼻的芳香让人沉醉其中;慢慢地,一朵朵黄花渐渐在眼前清晰,那是一位位身披金黄铠甲的起义将士,正豪情冲天地谋划未来。

“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黄色意象,也耐人寻味。其一,它标志着菊花之色,自然之美;其二,它标志着黄姓,黄巢起义后先后自称“黄王”和“率土大将军”,(古人有“土生金, 色黄”之说),这都与诗人孩时“自然天赐赫黄衣”的表述一样语意双关;其三,它标志着帝王之意,从隋至唐,帝服常为黄色,后遂成定制。从菊花的色彩,到符号意义的姓氏,再到至高无上的皇权,诗中的“黄”字,寄托了他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帝王意识与权力欲望——他想攻入长安,他想取代李唐王的极权。“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奇语,又是暗喻,更是畅想。当黄巢攻破长安,建立大齐时,这种奇思异想变为了现实,诗人便也成了英雄。只可惜的是,当黄巢起义军真的占领长安时,并没有给这座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带来半点芳香,相反,无尽的残杀和掠夺将其变成了人间地狱。

三、菊花泽芳——黄巢咏菊诗对后世的影响

再回到诗歌本身,这两首诗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形式上均不失为佳作。既写出了菊之形,也写出了菊之神,形神兼备;既写出了菊之香,又写出了菊之色,色味俱全。我们知道,唐末的诗人们大都“躲在阴暗的角落里”低声细语,特别是一次次科考失利、久困举场的时候更是垂头丧气,窃窃私语地哀叹生不逢时;相比于他们而言,黄巢在科举考试失利后写下的此诗,有着唐末诗坛罕

黄巢诗篇四
《黄巢诗集》

1、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赏析:据说,这是黄巢8岁的时候搞出来的.他父亲,在院中吟诗到第一句,8岁的黄巢,就接着他父亲的头,脱口而出,诗才敏捷,让其父惊异不已。才那么一点点大的年龄,就考虑到“他年我若为青帝”,应该怎样安排花开的问题了。难怪他后来登高一呼,应着云集,统帅几十万大军了,真是天生的领袖人物。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 :“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 。”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俗套,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 。“ 西风”点明节令 ,逗起下句 ;“满院”极言其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 ,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刚健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 ,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 ;但“满院栽”却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 ”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 ,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 ,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集菊花的幽芳了。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高傲。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鸣不平。

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现了作者的宏伟抱负。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叹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 “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 。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 ,广大民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 ,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 。这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 ,

还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诗的作者说:“我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正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迈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学士表达自己志愿抱负的各种豪言壮语都相形失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这是因为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汇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

2、不第后赋菊(咏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赏析:这首诗是黄巢一生最鼎盛时期的作品,也是他流行最广的一首诗。这不,张艺谋导演就借用了其中的一句作为影片名。其实,他正率领几十万农民起义军为困长安,诗兴大发,借咏叹菊花来形容势不可挡的义军力量,此诗妙就妙在,虽是咏菊,但全诗不见一个“菊”字,而且,透过那盛开的黄色菊花,仿佛让人看到那威武雄壮的黄金铁甲军,即将攻破长安的磅礴气势。这首《菊花》诗的境界比上首更雄伟、豪迈,诗中,诗人运用比喻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

首句“ 待到秋来九月八 ”,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 ,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 。“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 ”,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 。“九月八”在重阳节的前一天,从诗情奔腾的湍流来考察 ,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 九月八 ”,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呼唤革命暴风雨早日来到的情绪。次句“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农民革命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象“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第三、四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则是对菊花胜利远景的预见和憧憬。第三句中的“冲天”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 ;“香阵”二字说明金菊胜利时决非一枝独放,而是群体皆荣,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观念;一个“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芳贯广宇、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而第四句中的“满”、“尽”二字,则状摹出菊花夺魁天下时的奇观——重阳佳节,菊花盛开,整个长安成了菊花的世界,这就充分展示出农民革命风暴摧旧更新、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菊花,历来被视为华夏的国花,咏菊花而写不出国魂者,皆下品。黄巢的这首诗托物言志,借咏菊以抒抱负,境界瑰丽,气魄恢宏,气格刚劲雄迈,不同凡响,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那身披甲胄,手擎长剑,气冲霄汉的千古英雄形象,诸如“我花开后百花杀”、“ 满城尽带黄金甲 ”等句,语调斩截,气势凌厉 ,这些石破天惊 、走雷挟电的诗句,象一簇簇闪动着反抗精神的火焰,闪烁在历代反抗权威者的民众心中。

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出自唐末黄巢诗作《不第后赋菊》,故事也设定在这个年代。

3、自题像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赏析:与前两首诗相比,这首诗的流传程度就没有那么广了。甚至有很多人怀疑,这首诗究竟是不是黄巢本人的作品?因为,据说黄巢本人后来战死疆场了,但从这首诗来看,他不仅没有战死,后来还削发为僧了。但我宁愿相信这首诗是黄巢本人写的,在我看来,黄巢也好、李自成也好,这些叱咤风云的农民领袖们还是不要简单地战死疆场为宜。他们若是遁入空门,其人生感触一定非我们寻常人所能及。比如像这首诗的头两句,“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着尽着僧衣”,既表明了黄巢曾经历过的那些不平凡的戎马倥偬岁月,又显示了他后来静如止水的僧侣生涯,其鲜明的对比,令人感慨!尤其是“天津桥上无人识”这一句,生动地描述了英雄迟暮那种无可奈何的苍凉和悲哀,令人叹息!但笔锋一转,“独倚栏干看落晖”一句,又悠然刻画了一种“人生韶华短,江河日月长”的意境,令人回味。

黄巢诗篇五
《菊花 黄巢》

黄巢诗篇六
《中华好诗词卷5》

1

2

3

4

5

黄巢诗篇七
《第九届上海市中学生古诗文大赛答案》

(初三组)

一、选择题(30分,每题1分)

二、填空题(30分,每空1分)

31.荷 32.日 33.尽 34.影 35.催 遣

36.暗 37.孤 38.梦 愁 39.拦 40.两 半

41.生 42.醉 43.露 44.聚 45.浑

46.馨 牍 47.士 市 48.湍 漱 49.润 乍 50.晓 虽 昼 舌

三、阅读理解题(30分)

(一)(8分)

51.(2分)内心情感

52.(4分)“下”字写出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 “入”字写出夕照的逐渐暗淡,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

53.(2分)惆怅落寞

(二)(8分)

54.(4分)(1)法则 (2)告诉 (3)哪里 (4)书箱

55.(2分)创作诗要有自己的内容。

56.(2分)以沿袭前人的诗意为可耻。

(三)(14分)

57.(4分)(1)忤逆,顶撞,抵触 (2)讥讽,指责 (3)被虫蛀(名词用作动词) (4)困窘,不得志

58.(4分)D

59.(1)(3分)正逢提督学政巡察下属,对他的诗大加贬斥,列在第四等,那些讥笑嘲讽的人更是一片喧哗。(重点:会、按部、益)

(2)(3分)古时候的人处于下层时,就自我修养,不求出名;处于上层地位时,就忧心不已,唯恐贤人不能发挥他们的作用。(重点:自修、有闻、切切然、失所)

四、阅读鉴赏题(10分)

60.(5分)下片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在田间辛勤劳作的情景。作者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61.(5分)不审时度势,机械地照搬现成的方法,结果必定事与愿违。

附加题(10分)

(高一、高二组)

一、填空题(20分,每题1分)

1.牵挂、惦念、恤问 2.顾炎武 3.号 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5.吕不韦 季布 韩信 6.三山 鹳雀楼 幽州台 乐游原 7.戊 8.行百里者 9.中和中庸

10.水浒 西厢 11.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12.儒 13.黄白绿 14.惟陈言之务去 15.七尺或八尺 八寸 八尺 16.国家 日月 17.礼仪、德化、祭祀等 18.礼记

19.沈括 梦溪笔谈 20.画家画作

二、选择题(20分,每题1分)

三、阅读理解题(40分)

(一)(10分)

41.(1分)提示:五言古诗均可,如《游子吟》。

42.(2分)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压根儿看不见山外还有什么空间(意思对即可)

43.(2分)高 深

44.(3分)本句动词用得好。如“长风驱松柏”中的“驱”字。山高则风长,长风过处,千柏万松,枝枝叶叶,都向一边倾斜,一个“驱”字把这种情景表现得形神毕肖。“声拂万壑清”中的“拂”字也用得好。“声”来自“长风驱松柏”,长风过处,千柏万松,枝枝叶叶都在飘拂,也都在发声。说“声拂万壑清”,就把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统一起来了,使读者于看见万顷松涛之际,又听见万壑清风。

45.(2分)赞美山中的人正心平,厌恶山外的人邪心险。

(二)(16分)

46.(5分)明 归有光 震川文集 书斋 记

47.(1分)承上启下:上承轩中读书之乐事,下启家道衰落、妻母早逝之悲情

48.(2分)D

49.(2分)B

50.(2分)B

51.(2分)D

52.(2分)略

(三)(14分)

53.(4分)(1)正当 (2)每年 (3)以„„为高 (4)留下

54.(2分)D

55.(4分)(1)选择那些亲近而贫穷、疏远而贤良的人,都给他们以救济。

(2)(范文正公)曾有志举办义田,由于力量达不到,耽搁了二十年。

56.(2分)概括范文正公一生功绩;表明本文写作意图

57.(2分)指的是高官厚禄却置族人于不顾,更不会施惠于贤人、周济于平民的那一类人。

四、阅读鉴赏题(20分)

58.(10分)答题参考:

这两首咏菊诗与通常托菊咏怀以表孤高绝俗精神的咏菊诗颇有相异之处。其主旨与诗人的身份、人生经历密切相关。黄巢一诗的主旨是,赞美满院秋菊迎风怒放的刚健劲节,为其开不逢时而而激愤不平,立志要铲除不公,彻底改变如菊一般底层百姓的命运。郑谷一诗的主旨是,咏菊的不求高位、不慕荣华,生于洼地、亲近平民、清香满岸,从而赞人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

这两首诗中勾画的菊的形象与傲菊、瘦菊、寒菊也不相同。黄巢诗中“满院栽”的菊是艰难求生的底层百姓的象征。郑谷诗中一个“湿”字则让人想见花瓣缀满露珠,一派润泽鲜丽的模样。

这两首诗手法各异。黄巢一诗运用比兴手法,对个人抱负的表达豪迈自信,有盛唐遗风。郑谷一诗运用对比手法,菊与瓦松自有天壤之别,通过对比而突出菊的高尚气节。

59.(10分)答题参考:

张岱的《白洋潮》是一篇大气磅礴、美不胜收的艺术佳作。

首先,《白洋潮》篇幅短小,章法严谨。既有浓墨重彩的正面描画,又有简练精致的侧面烘托,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构成一篇完美的艺术精品。文章的主体描写白洋潮的壮观景象,作者采用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写得次第井然。文中先以“立塘上”作观察点,以一“见”字统领下文描写的六个画面:“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是远景;“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是一组中景;“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是第二组中景;“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是近景;“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是一组特写;“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是第二组特写。这样从远到近的六个画面,完整细致地刻画出白洋潮汹涌奔腾的壮丽形象,给人一种整体美;又似六幅连环画,上勾下连,且巧用“稍近”、“渐近”、“再近”等表示潮头进展的词,将潮势瞬息间由弱转强,由发展到高潮的过程严格分出层次,使读者了然于胸,充分显示了作家精细入微的观察能力和娴熟深厚的剪裁功力。

其次,作者匠心独运,使用侧面烘托,使文章给人深长的回味,变化多姿。一为正衬。文中多次写到观赏者的情态、心理,都是作家的精心构思。作家于“庚辰八月”来到白洋,与朋友“同席”海塘,有人“呼看潮”,于是作家“遄往”,朋友“踵至”。“遄往”、“踵至”两个词语显现出观赏者急于看潮的迫切心情,为下文描写白洋潮的壮观景象烘染出紧张、欢快的气氛,白洋潮的非凡气概也从这两个写人动作、情态的词语中隐隐透现出来。另外,文章在写白洋潮浩壮声势的同时,又两次写到观赏者的情态感受,也对突出对象的特征起了很好的衬托作用:“看者辟易,走避塘下”以人们慌忙逃避的动态烘托潮头逼近海塘时的来势凶猛;“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则从惊惧不安的神态中进一步突出了白洋潮排山倒海的气势。文章情景相互交融,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二为反衬。文章开篇,不直接写白洋潮,而是先从三江看潮的旧俗说起:“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已足令人扫兴,偏有自欺者还要“喧传”“今年暗涨潮”,叫人失望。开篇写“失望”之情看似不切整体正题,其实细细想来,这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先写无潮看,然后再写看潮的奇观,使读者形成一种心理“反差”,正是有了这种“反差”,后文的“余遄往”才顺乎自然;也正是因了这个“反差”,白洋潮的壮观才越发引人注目。从文章结构上看,这种欲扬先抑,欲擒故纵的技法又大大增添了文章的曲折回环美,使文章一起笔便有了波澜和跌宕,满足了读者“喜曲不喜平”的欣赏心理。 再次,作者语言生动逼真,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气势。“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兼用比喻、夸张,逼真地摹写出潮头“稍近”时的色彩和动态,“千百群”极写画面之壮阔,“惊飞”写出奔进速度之快。“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则兼用比喻、夸张、拟人三种辞格,将潮头“渐近”时的状、色、声融为一体。以

“小鹅”、“雪狮”作比,栩栩如生地写出涌潮瞬息万变的特征,充分显示了张岱非凡的想象力。

另外,作者还善于选用精炼准确、富于表现力的动词写景摹态,加强气势。如“直奔”、“蹴起”、“拍岸而上”、“击射”、“溅起”、“一礴”、“旋卷”等等,非常形象地写出潮势的力量。

附加题(10分)

(高三组)

一、选择题(20分,每题1分)

二、填空题(20分,每题1分)

21.革故鼎新 殊途同归 22.大哉乾元 元 23.女 驸马 24.处暑 秋分

25.解元 会元 26.净土 禅 27.中国 韩 28.计成 园冶

29.华表 望 30.退仕而后渔隐(归隐) 愉悦老亲 31.我到坟前愧姓秦

32.中 柳公权 33.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34.敦煌石窟 猿人遗址

35.毛公 499 36.中原故国 互文(互文见义) 37.冶铸 值得学习的、作为榜样的人

38.二四六分明 39.瞻 体 40.说文解字 方言

三、阅读理解题(40分)

(一)(12分)

41.(2分)浮云 仙女 惊天地泣鬼神

42.(2分)悲抑 欢快

43.(2分)仙界 神奇瑰丽

44.(2分)李凭做“梦”:李凭演奏技艺高超,惊动了仙界,于是在梦中被邀请到神山去传授技艺。 听众做“梦”:听众沉醉于乐声中所产生的幻觉,仿佛在梦中闻见李凭为神仙演奏。

45.(2分)奇特怪异 形容李凭在梦中为仙界演奏十分动人,连又老又瘦的鱼蛟也腾跃起舞

46.(2分)琵琶行 听颖师弹琴

(二)(18分)

47.(3分)(1)改正 (2)走在马车之前开路 (3)边界

48.(8分,每句2分)

(1)我将带领你们各家各户繁殖人口。

(2)一定在宗庙里以礼接待他们。

(3)像我这样的人,哪里值得你们跟我共同承担耻辱?

(4)谁有我们这样好的国君啊,而可以不拼死为他作战吗?

49.(3分)处理战后善后事宜 繁衍人口 教民知耻

50.(4分)(1)具有以民为本的思想 (2)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三)(10分)

51.(2分)(1)打洞 (2)主宰

52.(4分)假死骗人 乘机逃脱 惊怪不已 措手不及

53.(2分)自我对话(设想有一个人在启迪自己) 做事要凝神专注

54.(2分)提示:空与中 走与手

四、阅读鉴赏题(20分)

(一)(8分)

55.(2分)古体 近体(七律)

56.(2分)将项、刘二人分别比较 对项羽一人的功与过进行评论

57.(2分)对刘、项一起贬抑 三

58.(2分)不善用人 叹息

(二)(12分)

59.(4分)(1)愿意用佣工的方式抵租,租赁空闲的房屋居住。

(2)通过这件事后我算知道他的技术是多么博大精深了。

60.(2分)类比

61.(4分)举贤任能 操理治国大事

62.(2分)(1)为作者“笑”(贬抑)梓人提供根据 (2)突出梓人的专长(总体设计、指挥)

五、附加题(10分)

略。七律评分时参考:内容,2分;字数句数,2分;押韵,2分;颔联、颈联对仗,2分;平仄,2分。

(二)(15分)

46.(2分)子瞻 东坡居士

47.(3分)C(应指画家的主观情志与画中景物融为一体)

48.(2分)死水 活水(本题答案顺序可以颠倒)

49.(3分)A(B.应为“孙知微”画水;C.无“发展”意;D.作者写蒲永昇画水,没有具体描写的画面,也就谈不上“形象鲜明,神采飞扬”,应为“孙知微画水”)

50.(5分)作者写蒲永昇画水,不去直接写他如何作画,而是间接写其人品,写其画的艺术感染力,写其同时代的画家或“皆不及”或“未可与永昇同年而语”,借以反衬蒲永昇画水画得好,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意近即可)

五、创作题(10分)

51.(略)

黄巢诗篇八
《英雄诗》

黄巢诗篇九
《中华好诗词卷》

1

2

3

4

5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黄巢诗》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黄巢 反七步诗 宋江反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黄巢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黄巢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3336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