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读诗经有感

读诗经有感

2016-01-15 09:55:2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读诗经有感篇一《阅读诗经有感》 《诗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读诗经有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读诗经有感篇一
《阅读诗经有感》

《诗经》中的婚姻观念给我们的启示

哲学学院国学试验班08级 杨铭硕 2008300010086

1.关于《诗经》我最大的疑问:《诗经》反映了怎样的婚姻观念?对于今天有什么启示意义?

2.我思考从哪些方面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从制度的层面分析,为《诗经》中的婚姻观念寻求理论依据;然后具体分析有关婚姻的诗篇,以探求当时人们普遍的婚姻观念;最后反观今天的社会,得出启示意义。

3.我可能得出的答案:第一,婚姻在周人社会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第二,周人对于婚恋的态度比较自由开放,鼓励追求幸福爱情;第三,女性应该学会独立自主,不能把男人当成生命的全部和唯一。

随着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人们的内心却变得脆弱。许多人都只是行尸走肉一般地活着,不敢爱不敢恨。倒反不如《诗经》产生的那个年代,生活虽然简单,人们的心灵却都是那样纯净明澈,还有勇气大胆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爱情,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婚姻关系,应该成为人一生中最美好、最神圣而丝毫不可亵渎的情怀。《周易·序卦传》有言:“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然后礼义有所错。”

《诗经》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周代的一整套关于昏礼的礼仪制度。《仪礼》中有士昏礼,即所谓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繁琐的礼仪成了一对夫妇结合所必须履行的义务。《礼记·婚义》中说:“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婚姻关系与宗法制度、伦理道德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更加突出了婚姻在周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有了昏礼昏仪的制度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们对于爱情问题和婚姻生活的态度趋于认真谨慎。但是制度规范如同道德感召一样,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负心背叛之人的出现,最典型的要数《卫风·氓》。这可能也是男女分工不同而造成的结果,男主外女主内,女性终日埋首家务事,“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结果面朝黄土背朝天换来的结果却是“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比较值得提出的是,《氓》的女主人公最后还是鼓起勇气喊出了那一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果断地结束了这一段不幸的婚姻。

事实上这样的悲剧出现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男女双方对待婚姻的态度。对于男性来说,婚姻可能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有时甚至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于一个女人来讲,婚姻家庭则往往成为生活的全部。在女性所受的教育里,三纲五常的思想成了她们终生的行为准则。婚变经常使得一个女人感觉天塌地陷,于是《氓》的女主人公得出了那句至理名言:“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

婚姻,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女性来说,是一种压抑和束缚。比如“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就要求女性要会持家。“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指要守为妇之道。这些也成了之后几千年父权社会禁锢妇女的直接理由,成了道学家的说辞。而实际上,女性与男性除了生理结构不同之外,在本质上应该是平等的。

《诗经》产生的年代,正好处于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由群婚制向对偶婚制过渡的历史阶段。这样的制度变化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流弊:弃妇的大量出现以及青年男女恋爱婚姻的不自由。但越是这样,女性作为弱势角色,就越不应该自暴自弃。幸福的爱情是需要自己努力去争取的,“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就是女性大胆表白爱情的突出体现。原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幸福,是用一生的青春光阴来诠释的。

读诗经有感篇二
《读《诗经》有感》

读《诗经》有感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举重若轻的作用。它展现了当时的风情风貌,集古代人民的智慧,是我国史上独一无二的瑰宝。

而在此次寒假,我慕名阅读了《诗经》。终于懂得了孔子为何说“不学诗,无以言”。《诗经》中含有无尽言语智慧。“赋”,“比”,“兴”使得《诗经》中的内容生动,有趣,使得书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场景活泼有趣。以下便是我此次的读后感想。

提起《诗经》,不得不说的便是它的三部分:“风”,“雅”、“颂”。这都是书中的精华。 “风”取自于民间,是描述古代各国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写照,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劳动生活,反映了人们的丰富内心。

“风”描绘了纯洁美好的少年少女对爱情的憧憬。如熟能知晓的《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展现了少年间大胆的追慕;“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则是使一位苦思冥想如何追求淑女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又有《静女》一诗,而其中“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则是展现了等心爱之人不止的少年的焦灼心理,“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自是反忖了少年面对心爱之人的出现的开心,更是喜悦于喜爱之人所赠的一株小草。这虽然是一个物质并不丰富的时代,但是仅仅一株小草、一枚小花,都可以藉慰一对碍于交通不便而少于相见的爱侣。这不禁令人感叹古人对爱情的纯粹和尽心尽力,令人向往如此单纯的感情。

然而他们中间也有对爱情的愤怒和失望,反映对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痛恨。其中《谷风》中“不我能蓄,反以我为仇”是多大的痛苦啊,女主人公尽心尽力地服侍,尽力地帮助他人,然而却遭到夫君的仇视。以及《氓》中的“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则是遭到遗弃的女子怨其夫君的见异思迁,虐待自己,违背誓言,最后从痛苦中醒悟出来,与丈夫断绝关系。

这里亦有对剥削制度的愤懑及反抗。其中《硕鼠》尤为经典,引人注目,“三岁贯女,莫我肯劳”描写了自己多年辛劳侍奉统治阶层,而最后却不能从中得到任何慰劳,“适将去女,适彼乐土”字表明自己对乐土的向往,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愈发的表达了对统治阶级如同硕鼠剥削劳动者的成果、坐享其成、收刮民脂的憎恨。而《相鼠》中的劳动者则是冷嘲统治阶层连鼠都不如!毕竟鼠有齿有皮,而他们连基本的礼仪廉耻尚不知,“不死何俟”!

其次则是“雅”,取自贵族在宴会的奏乐,体现了当时的风气和贵族的生活交际。

《诗经》中有不少宴饮之乐。其中《常棣》赞扬了他们宜室之乐,妻儿和睦的场景。这种话语能够很容易通过奏乐使宴会感染到欢快和睦的氛围。也还有借机抒发朋友之间的不舍之情,《白驹》中“慎尔优游,勉尔遁思”表现主人家的再三挽留,依依不舍。《南山有台》则是借宴会之际宣扬求贤若渴,歌颂先王的主题,“乐只君子,邦家有光”则表现贤才先王的李国邦家之能,高度赞扬求贤的行为。

当时人们喜欢通过宴乐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愿。阅读《国语》之中,较为典型的则是晋公子子重与秦王襄公的宴会对答。还有则是歌颂诸侯的德行功苦,如《桑邑》、《大田》、《甫田》之类。

不同于“风”、“雅”,“颂”则是收录于诸侯的祭祀之曲,以追颂先祖之德,警戒自我以及后来子孙,展现了周朝都有的宗族制度和错综的宗族关系。

《诗经》收录了不少祭祀藉农劝桑的诗歌,如《臣工》,便是典型的藉农祭祀曲,“嗟嗟臣工,敬尔在工”则是告诫百官重视农业生产。古代不仅重农,更是重视鬼神宗祀,借此宣传先祖之德,来彰显家族的尊贵,以提升家族的声望和长治久安,以《雍》为典例,“宣哲维人,文武为后”便是对文王的赞美之词。

由此可见,春秋时期,人们对于自家的宗族祭祀尤为注重。一系列的繁重礼仪,充分体现了“颂”在于周朝生活的重要,《雍》便是撤去祭品时所唱。

《诗经》中所采录的“风”、“雅”、“颂”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性为我们描绘了一

幅生动无比的画卷。

读诗经有感篇三
《思无邪——读《诗经》有感》

学校:宋诏桥桥中学

思无邪 ——读《诗经》有感 807班计萌 指导老师:鲍娇琼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耳边有琴声铮铮,不由得滞足观望。有伊人抚琴,素衣裹身,青丝松挽,蛾眉微蹙,眉间一点朱砂痣夺人眼目,身后一片漫漫桃花林,清风带来温暖馥郁的香气。走近了,那女子的面庞也跟着由模糊转为清晰。我沉醉其中。几不知身在何处。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那是由雾笼着的远山长水筑成的细眉。有一个凄清静谧的早晨,天色就明,晓雾将歇。遥遥的江水清清冷冷、恍恍惚惚。孤独的青年樵夫,钟情于一位在江上往来的姑娘,怅然望向那虚无缥缈的汉水烟波,茫然无措。那心底里的姑娘要出嫁了,他叹息啊,他痛苦啊,他无以解脱,眼底里的失魂落魄淹没在滔滔江水中。我反复地诵读这首诗歌,眼前浮现的是可望不可即的汉江水,是男子眼中徘徊压抑的相思与苦痛,耳边传来的是空灵的水波声,是深远的樵歌声。眼前一片白茫茫,水天一色,隐隐约约有一个人影凝视着未知的远方。我闭眼想象,余音渺渺。于是,我消融在这极美、极哀的《汉广》中,不舍释卷。

恍惚间,我仿佛看到谁在铜镜前精致地描眉,满带怜惜的、安静娴好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那是由灵动着的羽翼盈盈织成的秋瞳。正是拂晓之时,芦苇轻摇,白露凝霜,晨风萧萧,蒹葭苍苍,秋水茫茫。水上烟波袅袅,空中雾霭沉沉。河道曲折,水洲婉立。痴情男儿踟蹰于水畔,他急切地逆流而上,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河道阻隔、路途艰远。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内心痛苦。我被那高洁的伊人吸引,蒹葭白露、秋水澄明,天边飞鸟。恍如虚幻的一场梦,让我不由自主地想与诗人同寻仙女般的伊人。我仿佛身临其境,被江上的寒意侵蚀,化作一片模糊的蒹葭,默然望着天际。

茫茫间,我仿佛看到谁的双眼缓缓睁开,竟将这世界的色彩剥夺,及无声的伤感。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那是由娇嫩着的花瓣细细染成的嘴唇。有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那热闹的出阁宴,桃花般明艳的新娘,有妇人殷殷的嘱咐,有客人美好的祝福,有几盏桃花醉,有几坛女儿红。大红色的喜衣在桃花的映衬下越发动人,却还比不上新娘子面若桃花。在新婚的喜悦后,我看到安家宜室、子孙满堂,桃花的枝叶开散,

褪去开始的青涩与意气风发,愈发成熟、温和。我在这里看到的,是漫山遍野的十里桃花,是安适美满的生活,没有丝毫的不美满,满溢着幸福。

欣然间,我仿佛看到谁采了最是灼人的那朵桃花,染了伊人唇,最是那一抿唇的温柔。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那是由缠绵着的雨线慷慨绘成的肌骨。从战场传来的远古号角,将士齐声呐喊的冲天士气,兵戈相碰的激烈声响,把每个人的热血沸腾到极点。马蹄扬起的黄沙迷眼,天怒而作的狂风不止。天边的云霞将澈空凝结成紫色。他们持剑的双手因刚刚的一击而如电击般麻木,他们的脸颊无时不刻感到刀刃擦过时带起的热流以及对方蓬勃的杀意,他们还记得上阵前的誓言,眼前喷溅的鲜血染红了战衣。说什么没有战衣?与你穿同样的!我透过时光触碰到了古战场的激越战鼓,足以震撼天地的交战,与将士的同仇敌忾、必胜的信心融为一体。好像整个人也随之沸腾了。

跃跃间,我仿佛看到了谁的柔荑拂过战场,谁的青葱点着战鼓,把成与败化作肌骨。

海德格尔说:“人的本质目的是诗性地活在大地上。”

在《诗经》里我亲见了《桃夭》的繁华,《出车》的深沉,土国城漕的劳苦和死生契阔的悲凉------

悠悠《诗经》,荡涤着我的身心,聆听于其中,仿若身处世外桃源来到一个音乐的殿堂!数不尽的风华绝代,道不完的艳羡惊绝。我手捧《诗经》,轻轻吟诵。

教师评语:文中写“我”在《诗经》中畅游,《诗经》不仅给予“我”美的享受,还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在小作者散文化的语言中,《诗经》成了一本不灭的书,她似动听的歌喉,唱出了一份真情,一份赞美;她似哀怨的二胡,唱出了一份无奈。她,拥有着一份典雅,一份清新,一份美丽,是桃花源里那清澈,美丽的小河,在读者心中缓缓的,流淌。

读诗经有感篇四
《读《诗经》有感》

读《诗经》有感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千古传诵的佳句,他让我第一次认识了《诗经》。自那以后,我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谐、神秘的气质所吸引,这是一首情诗,含蓄的表达了古代人的思想情感,这便是我对其的第一印象。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更深层次的了解了诗经的美妙神秘的意境。

这首诗歌曲调优美,朗诵起来琅琅上口,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他运用了反复的表达效果,突出了主人公坚持不懈,不断进取的精神。诗中描绘的“伊人”也给予了我一种高深莫测,琢磨不透,高贵优雅的气息。

通过诗经中的这两首诗歌比较,我发现了诗经的特点——以抒情诗为主,表现出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涵义深刻的人生哲理。由此,使我感觉诗经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所体现的巨大艺术魅力。

读了诗经之后,我仿佛体会到了诸葛亮的心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样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在诗经中处处都有所体现——“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那一句句流芳百世的名句,在我的脑海中回荡。他们仿佛一盏盏黑暗中的明灯,在我彷徨无助时,点亮了我心中的黑暗,照亮了我前方的路途。

《诗经》,大多是情诗。一直觉得诗是相当沉闷的,拘泥于形式,可却没想到诗也是可以那么美的。用那些简单的、短小的句子,勾出一幅幅明媚的画,也有活力,甚至也潇洒也浪荡也有那些不羁的情爱。

其实真的很难说自己喜欢诗经,因为即使有注释,有辞典,还是很难读懂《诗经》当中的每一个篇章。明白《蒹葭》那种经典桥段那是自然,可是其他,真的却是无能为力。 读《诗经》的时候,真的是花费了不少功夫。去了解一篇篇诗文背后的故事,开始了解中华文化,了解民族风俗,同时也被那些在现在看来属于天方夜谭的痴情男女。

《诗经》终究还是美丽的,可是却被误解。后人对于它的解释,总是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偏差的。甚至因为重男轻女而隐瞒或篡改作者的名字,也许是出于好意,可是这样的《诗经》,却是变得拘泥。可是它却还是依旧美丽,无论是身处那些条条框框之中还是于我们闲来无事的翻阅。每一个人读到它的时候都会因为各自不同的心境而对它产生不同的理解诠释。 我最喜欢的篇章,是《诗经》中“邶风”里的《击鼓》一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好美好美的一句话,比起“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更多了一份平淡温馨;比起“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更多了一份羞涩含蓄。

让我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白头到老。真的是很美,问世间,能有几多人从相识到死去仍是相爱的?多少轰轰烈烈的爱情又能支持到最后?从来就不相信山盟海誓,总是笑肥皂剧里面那些人白痴的守着一句誓言始终孑然一身但却被背弃。可是,这句话,我信。它没有那些华丽的辞藻,只是最普通的情和爱。为什么要结婚呢,只是因为要相爱的两个人一直在一起。

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不重要,即使你变成了老太婆,我变成了老头子,即使你开始长皱纹,我开始发福,这些都可以不重要。因为我不在乎,我在乎的,仅仅是我会和你一直在一起,我们会一起慢慢变老,一起面对所有的所有,这才是最重要的。

也许很久很久后的一天,我会发现,慢慢的,我的眼睛变得有点像你的眼睛;你的微笑也变得有点像我的微笑;我们走路的步伐变得一致;我们说话的语气越来越像……有一天,突然发现,原来我们是那么的默契,因为我们一起度过了那么那么多。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许很多人都把它看作是理所当然,可是又有几个人可以真正的做到呢?

诗终究是诗,也许诗是事实,又也许,只是那些古人寄托的美好情感。那些美丽的愿望,那些美丽的惆怅,那些美丽的忧伤,不仅仅是存在诗中的,也让读它的人为之心动。

《诗经》里充斥了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尽管它也许需要花一些时间去读懂,尽管有很多人认为不值得。

《诗经》,一本值得一看的书。

书的心灵相遇,也是如此欢欣。任何时候打开《诗经》,都有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扑面而来,那里有初民们淳朴温厚的气息、草木葳蕤的光泽、细致而婉转的相思、隐约而美丽的情怀„„诗中邂逅相遇的那些“巧笑倩兮”的良人、“在水一方”的美景,让我如醉如痴。

流;有“颜如舜华”的女子,也有“赠之以勺药”的男儿。你可能“有女同车”,心情大好;也可以“执子之手”,期盼相守到老。大凡热爱文学的人,多少都有点《诗经》情结。但经过三千年来各种各样研究者的诠释、解说,《诗经》愈来愈演绎成一部意识形态的解说词。面对虽文辞优雅,但古奥、晦涩、注解繁复的《诗经》,大多现代人仅浅尝辄止,只知《诗经》美,但不知其所以美,难以领略其中的真味。再一提到《毛诗正义》、《诗集传》一类,就像是宝玉一不留神撞见了贾政,兴致先减了大半。说自己喜欢《诗经》的,多数只是喜欢《蒹葭》、《关雎》等篇章中的个别句子罢了。

走回《诗经》的时代,将心比心,以饮食男女的素朴心来领悟,才能了解《诗经》中的真意。

《诗经》穿越了西周到春秋中期长达五百年的岁月风尘,或浅吟低唱,或钟鼓齐鸣,颂声煌煌。与今天诗歌在生活中的孱弱不同,在那时,它既是礼仪,又伴和着最华美的乐章,既高贵也普及,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诗比历史更真实。”那些读起来诘屈聱牙、晦涩难懂的句子,都是从曾经鲜活的生活和生命中走来,是最朴实、最真挚的歌唱。《诗经》时代是中国人的孩童时光,我们的祖先在田地山野之中、湖泊河流之畔、街巷居室之侧,采摘着快乐、忧伤和梦想。“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这些古老文字并没有在岁月风尘里发黄,其所表述的情感依然在今天的生活中盛开如花。在这一点上来说,我们与《诗经》之间虽有近三千年的时间阻隔,却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 怀着素朴之心触摸《诗经》,性情的温度还在,情感的湿度还在。《诗经》不是来自远古的“语言化石”,它像在地下沉睡了几千年的古莲子一样,只要有适宜的阳光、温度和水分,今天的我们仍可以让她发芽、开花。无论“今夕何夕”,若你游走在《诗经》的层峦叠嶂间,总会发现文字背后似乎裹藏着熟悉又亲切的灵魂。

读诗经有感篇五
《读诗经 有感》

————从《诗经》看爱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三千年多前的一位窈窕淑女在河边伫望。

从前不知,何为爱情。因为只是像电视剧中那般轰轰烈烈,要放弃一切。渐渐成长,发现爱情竟是如此自然的一件事,不求轰轰烈烈,但求默默相守。 一直觉得自己还没有经历过爱情,所以不是那么真切地理解这种感觉。我一直希望自己遇见那个人,对的人,并且一对到底。我不知道这样的感觉是怎样的,从第一眼看见他的时候后,就会惊叹那句:“原来你也在这里。”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但我始终有这样的期待。青春就是要寻寻觅觅,摸索那般的吧。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多么美好的思念。想念一个人是甜蜜的,每天会猜想着,你有没有像我想你那样在想我,你会用怎样的心情来回忆我,嘴角是否会带着笑?也许这种思念的不用等价交换的。爱与被爱,都不如相爱。相爱固然美好,殊不知,默默喜欢的感觉才最令人难忘。

爱情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享受过程还是为了一纸婚书?这个时代的爱情顾虑太多,喜欢很简单,可是在一起很难,很多人渐渐不敢爱了。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结婚后,爱情渐渐变成了亲情,没有了当初那份炽热与冲动,留下的只是那份责任。

是不是真的得到后就不会再珍惜了呢?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得到后呢,二三其德,不思其反。也许,这就是人吧,真的很贱。我相信爱情,因为没遇见过,所以不能否定它的存在。在我看来,爱情是需要守的,但是这种守,不是捆绑,不是用婚姻家庭来挽留,而是真正的心灵相通,相互守护。就像《氓》里的那位女主角,男人对她从深爱、时若珍宝变成厌烦、舍弃,追究原因,男子的原因是一方面,但是站在女性的视角,我觉得该女主人公也有一定的责任,得到婚姻却没有守住爱情,这算是一种悲哀。

我是一个随缘的人,对于爱情,不会强求。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如果那人离开你,说明他不是你的对的人。执意挽留也只是痛苦两个人。 一直期待那种“你若不离不弃,我便生死相许”的感情,细水长流般久远。爱情要像红酒般让人着迷,还是像烈酒般醉人?但我希望我的爱情像白开水那样,虽然平淡,却是生命必须,无法割舍。就那么一直平平淡淡的一生,多么好。见过太多这样的故事,太轰动的开始,太悲惨的结束。这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一段以婚姻为前提的恋爱,可是这样的爱情会有太多顾忌。真正的爱情是水到渠成的吧,两个人,相识,相知,相恋,相守。

守住一段感情,靠得是心。默然陪伴,相守一生。

读诗经有感篇六
《读《诗经》有感》

读《诗经》有感

——《诗经》给我们留下的那些瞬间即是永恒 初读诗经是在小学五年级,那时候我们的语文书在最后几页总会有一些需要课外鉴赏的文章,《蒹葭》就是其中的一篇。遗憾的是那时的我完全没有想过要读一读,赏一赏。现在回想起来我总是感觉有点后悔和遗憾,我在想倘若那时的我认真读一读《蒹葭》,早一点接触到诗经,那些在我年少时做的决定会不会有所改变,那些莽撞的错误会不会少犯一点,那些曾让我烦恼万分的难题会不会迎刃而解。

当然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后悔药,也没有”倘若“,我不想吧年少时的无知变成年老时的遗憾。如今我又一次与《诗经》相遇了,我不想再错过了。

如愿以偿的这学期我们学了《诗经》。开篇我们就学了《蒹葭》这首爱情诗。爱情是这世界上最美丽,最圣洁,最动人,同样也是最纠结,最无悔,最让人丢不开放不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亲情是天然的,友情是顺其自然的,因为前者有血缘在牵绊,后者有利益关系在冲突。只有爱情是独立于利益,身份,地位,血缘等之外的超然存在。这种情感是不求回报,无怨无悔付出的。所以千百年来无数的青年男女在追逐爱情的时候奋不顾身,勇往直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在《蒹葭》中”伊人“如同不可可望不可即的仙女,又如同”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清水莲子。在诗中伊人似乎始终只是一个意像,男子远远的

追逐着美丽的伊人,不管道路遥遥,艰险而曲折,有的是不断寻觅,追求的勇气与毅力。这种对爱情的执着如同暗夜的天空中闪烁的星星,耀眼炫目。

当然《诗经》中也不全是对爱情的讴歌,还有对婚后不幸的人们的同情与怜悯。《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送子涉淇“,到”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再到”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这位痴情女子很快嫁与自己的情郎。可是她的幸福生活开始了吗?很遗憾,没有。等待她的是生活的艰辛,生活的琐碎。当然这些并没有将我们的女主人公打到,真正让女主人悲伤的是情郎的背叛。虽然我们的女主公”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可是当一个男子要抛弃一个女人时,你往日所作所为又怎能挽回他的心,无非是恶心自己而已。

我只是觉得原来哪个时代都不缺少小三,哪个时代不缺少负心汉,薄情郎。纵然“女也不爽”又怎么样?在《氓》中我们看到的不过是“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每次当我读到《氓》时我都有一种称之为气愤的东西,还有一种对女主的同情。我这样其实很可笑,因为我的气愤与怜悯是对那些早已不存在的古人,可这种气愤与怜悯是如此真实,即使觉得叫我难以启齿,可我毕竟不能否认。也许有人会觉得我的这种感受完全是因为没有读懂《诗经》,没有深层次的去感受《诗经》,理解《诗经》的缘故,因为我似乎只是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与表面之中,缺少一种理性的思维,只浮于表面。可我依然要说我是热爱《诗经》的,不因为她的故事情节,不依赖于她的煽情手段,只是因为她给我开启的另一扇通往真、善、

美的康庄大道,让我有了一个去窥探古人内心的机会,让我可以在匆匆的现代社会找到一个逃避污秽,稍作休息的地方。

每每读起《诗经》我的内心就会得到平静与安详。这样看来似乎有点好笑与滑稽。《诗经》明明是写实主义的,如今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有别于现实主义的罗曼蒂克。

其实这个应该也不难理解,结合《诗经》的起源与特点就可解开这个疑惑。《诗经》是以北方民歌为基础的,这就奠定了她现实主义的基调。另外她的内容丰富,包括婚恋诗、社会政治诗、农事诗、征役诗、祭祀诗和史诗——典型的现实主义题材。她的罗曼蒂克其实与她的写作艺术或者说特点有密不可分的关联。首先《诗经》四言为主。二节拍的四言句的节奏感十分强烈,并且鲜明而短促,乐感十足。其次《诗经》分为风、雅、颂。这三部分分别以诗歌、乐曲、舞曲为或主或辅的基调,可以说《诗经》是诗、乐、舞的统一与结合。故而说《诗经》罗曼蒂克实属理由充分。

刚才也提到了《诗经》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大致分就有六种之多,细分之下简直不知其数。前面我们仅仅只说到了婚恋诗这一个类型。而在《诗经》中不得不提的另一个类型就是社会政治诗社会政治诗。这一类型的诗多表现了士大夫对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以及出于下层人士的对社会现象或事件的评论与讽刺。典型的就是《黍离》,当然这篇诗歌并非出于下层及民间,而是出自公卿列士之手。因而也不难推测出此篇诗歌正是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破灭的哀悼之情,以及“国破山河在”悲凉沉痛的心情。诗中写到“行迈靡靡,中心摇摇”,“行迈靡靡,中心如醉”,“行迈靡靡,中心如噎”。这三句不仅从

动作上,还从心理上细致的描写和刻画了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人士的形象。另外纵向来看,这三句也形成了一个层层递进的联系,沉痛的感情不断加深,渐趋强烈。而诗中的三章中都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来结尾,实属妙招。不仅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感慨,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作者强烈的哀痛之情跃然于纸上,起到了渲染气氛的效果。诗歌的开头写到“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这是典型的“兴”的用法。何为兴呢?兴即见物起兴,借助对大自然的万事万物的描写,以此开头,引发联想,引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在《黍离》中作者就是以小麦,高粱起兴的。在接下来的两章中作者写到“彼黍离离,彼稷之穗”,‘彼黍离离,彼稷之实“。从苗到穗再到实,这是一种植物的生长历程,又何尝不是一个国家的兴衰史,从主题出发,作者如此写应该是以此表明朝代更替。不得不说《诗经》担得起”倾世之作“的美名。

在《诗经》中赋、比、兴的使用比比皆是,三者并不是绝对独立的,而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七月》中描写了一年十二个月的农事,就是运用了赋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三种的用法也构成了后世文学表现的基本手法。

《诗经》的奥妙说不尽,道不完,唯有坚持不断地学习与钻研,才能在探索《诗经》奥妙的道路上有所收获,有所成就。但不管怎样,懂与不懂,《诗经》留给我们的瞬间即是永恒。

读诗经有感篇七
《读《诗经》有感》

读《诗经》有感

%%%%%班 ###name

踏上文化寻根之路,淌过三千年滚滚东逝的历史长河,溯流而上,用深邃的目光洞穿所有书页,屏气凝神,你听,那一声声一唤唤,古朴无邪,透过千年的尘烟,悠扬冗长,那是来自远古的呼唤,发自中华文化的最初源头——《诗经》

孔子编纂《诗经》时曾感叹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一语道出了它的精髓。《诗经》语言温柔敦厚、含蓄真诚堪称中华文化之祖。它见证着中华民族孩童时咿呀学语,质朴真诚、天真无邪的美好时代。寻觅《诗经》的心灵动感,聆听数千年的深情歌唱,诗中一木一草都是先古人民的友好伴侣,歌中一词一句都唱出了人们最美好的向往。 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定律。诗经中坚贞不移的爱情凝固了守望爱情永恒的姿态——等待。它如同一朵永不凋零的奇葩,忽视了时间空间的界限,开遍了每一个芳草萋萋的角落。我清晰的记得那日你拉着我的手说“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今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但这又怎能拆散我们,千山万水外,我候,为你归来。纵然等到白发萧然,我也不会改变翘首的姿态,期盼着你的凯旋,践行你当初的誓言。

《诗经》以古朴的文字表达着人本初最真挚的感情。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乃敢与君绝。先秦人民对爱的姿态让人震撼。爱,就一个字。原来竟然可以爱得这样决绝。反观当下爱情泛滥、欲望靡乱,分手离婚有如家常便饭。不知是否我们该适当放慢高速的生活节奏,静静感悟诗经中爱的真谛,守候人心本初的那份最无邪的感情,回到最初的美好。

爱,就不离不弃,静静等候,你的归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打开诗经的首页,那雎鸠关关的鸣蹄就迎面扑来。让人心神荡漾,顿时陷入飘杳朦胧含蓄的情感意境。河水悠悠流动,荇菜浮动摇曳,雎鸠关关,歌声婉转,悠哉悠哉,令人转辗反侧。“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中的表白含蓄委婉,从来不做作。但绝不是怯懦,面对真爱他们哪怕是用一片沙洲,一把水草,或是一弯清泉都要传达出内心最真实的感情。字字含蓄却句句真实的感情流露感动着你我在每一个怀梦的青葱岁月,原来爱人可以如此洒脱,被人爱可以如此真切。没有珠宝万千,广厦千万,只有这悠悠河水,纤纤水草见证了我们的爱情,可是这已经足够。爱你,只是一种感觉,当我爱上这种觉的时候,一切外在的光环都已经无所谓了。我无法拒绝你伸过来的手,因为你已经越过了我的额心河。

逝去的岁月带不走缱绻的情怀,望着河水悠悠,渐行渐远。物欲横流的今天,有多少人能面对内心的呼唤和所爱的人长相厮守,又有多少人被爱上是因为纯爱情本身的驱使,而不是对物欲的追逐。当爱情可以用物质来衡量,贴上价格标签的时候,爱情还是爱情么?同样是千年前的“桃之夭夭”,千年后却是不一样的“灼灼其华”。

是幸福抛弃了我们,还是我们离弃了幸福。

之所以要文化寻根,弘扬社会主义文化,我想是因为我们怀念了。或许忙碌过后的一瞬间,那份曾被遗忘的美好会倏然浮上心头。我们会怀念诗中那一片月光,那一个人,怀念那一份纯纯因感动而生的思念。先秦的人民竟然可以用简单得近乎粗陋的只言片语风雅出感人至深的情怀和那洞彻世事的哲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释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感伤;“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睿智。透过千年的烟尘,歌关雎,唱蒹葭,出东门,上垄丘;一切无不令人心神向往。

古人可以用飞鸟游鱼、芦苇野花、潮涨潮落、月盈月亏吟出真切的生活,表达出最本

真的感情。原来爱情也可以如此纯真无邪,生活也可以这样恬静和谐,人与自然可以这样完美的和谐共生。而今身处钢筋水的丛林,灯红酒绿的喧嚣,如同机器一样忙于朝九晚五的奔波。欲望太多的现代人,到头来却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怀念古人,不知是因为他们太真诚,还是因为我们太复杂。

对于《诗经》,也许最重要的并不是把它奉为经典而束之高阁,阅读《诗经》最本质的意义或许还是教会人们感悟古人之于生活那份简单而真诚的向往,用孩童般清纯无邪的心灵看待周遭一切,学习古人对追逐人性本初那份美好的执着不屈的精神吧。

毕竟,离久了,易思念。

《诗经》的吟唱渐行渐远,带走了时光深处的期盼流连。远远回望,透过冰冷的繁华《诗经》就像一座里程碑,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灵魂,放射出永恒的美好。踏着淙淙流水,听着那一声声来自远古的呼唤,似乎又回到了那些逝去的古老岁月:“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学生本人手写签名:

提交时间:2015年11月10日

读诗经有感篇八
《读诗经有感》

“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一直都很喜欢这句话,因为它不是从前那天真到可耻的誓言,而是我们心里曾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唱过的歌谣。唯美中带有一点凄凉,让人回味无穷!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掀开《诗经》的第一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所以我无法真正进入文字背后的生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记载了古老的爱情与农事,两千多年前的浪花溅湿我苍苔斑驳的草鞋。谁曾经贴着水面行走,并且歌笑歌哭——我们该如何解释这些失传的影子,和保留了自由的灵魂?淑女与君子,艄公与过客,母亲与儿女,乃至时光与记忆,隔着同样一条河遥遥相望,构成周而复始的白昼和黑夜。如今,它又借助单薄的纸张间断了祖先的吟唱与后辈的倾听——这条跟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哟。人间的银河。此岸是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而彼岸呢,彼岸有采薇的村姑、祈雨的礼仪,以及以渔猎为生的星罗棋布的部落……

读诗经有感篇九
《读《诗经》有感》

读《诗经》有感

翻开《诗经》的第一页就是《关雎》一诗,其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更是已经烂熟于耳。这可就是电视剧里万年不变的求爱诗。由此,变可看出《诗经》的内涵了。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包括“风”“雅”“颂”三篇章,表现手法为“赋”“比”“兴”,每一篇文章读起来都琅琅上口,通俗但不乏韵味。作为一个女孩子,在老师但是讲颂《蒹葭》时,便喜欢上了《诗经》中的诗。这次再看了《诗经》更让我喜欢,尤其是“风”中的一些篇章诗句尤为美丽,如《木瓜》中的“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又如《泊舟》中的“之死矢靡慝”;又如《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在《诗经》中的爱情诗里可以看出古人对爱情的向往以及要突破门规的破格,单一切都不外乎一个“礼”字。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也是我在《诗经》中最大的收获。

“礼”即“礼仪”,我将人的“礼仪”分为三:一者容颜,二者装束,三者姿态。

一者容颜。纵观今日之人的容颜,不禁让我感叹“岁月催人老”,看似一张张美丽的白脸背后,不知是多少粉底造就的;多少大眼美女不知是七彩美瞳造就的,发型发胶不断叠加,都快将整个脸都围住了,“美吗?真的美吗?”我反问道。

许多男生都会选择素颜美女,是因为他们知道华丽的背后说不定藏着他们无法用肉眼识别的脸孔。子曰:“女为悦己者容”。不错,但凡事都要有个度。就像大白天画一大浓妆,抹上亮丽的粉色眼影,黄色爆炸头是不是有些可怕呢?

曾经我在街上就亲眼看过这一类人,头发竖得高得足有人脸的一半,我当时看到了路人们都纷纷投以异样的目光。

所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不可过于夸张,涂一点BB霜,花一点小眼线,都是一种礼貌的表现。邻国日本就有专门开设化妆课,因为这就是他们认为的礼仪。

礼仪不在乎多华丽,而在乎你表现的有多大方。

二者装束。现在相比改革开放时期,多了许多新奇的衣装款式,有豪放派的“露脐装”“低腰裤”,有可爱派的“公主裙,蕾丝衣”。还有森女派的各种服饰。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一种呢?

最前者是欧洲人的风格,也是我们俗称的“欧美范儿”,后两者是我们东方人接受的更为多一些。中西礼仪文化因为观念和理念的不同,存在着众多差异。我想任何观念都可以接受,但一定不能离开两个字“大方”。

“大方得体”是我们常用来形容深闺中的“淑女”的。我们的穿衣风格应用此规划我们自己。

三者姿态。“姿态”一指外部站姿,二指内心姿态。很显然,内心姿态是尤为重要的。一个人的心地美,再加上外在美,那才可用“perfect”来形容。

若你只有美丽的外表,却没有善良的内心,那就是蛇蝎毒妇;若你只有内心善良,外表不修边幅,也不是良策,而应用内部装饰外部,外部展现内部。我们千万不要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因为这样的你,无论多美,也不外乎“绣花枕头一包草”“一言既出吓逃一家”。

做一个高贵淡雅的人,如《诗经》此书一样,从内在包装自己,用礼的三个标准来规范自己,才能如《诗经》一般隽永珍贵!愿得一个“礼”成就其内心、外在的升华,使得外美内更美!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读诗经有感》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读诗经有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读诗经有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3804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