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还有什么王安石的诗

还有什么王安石的诗

2016-01-15 10:05:4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还有什么王安石的诗篇一《欧阳修和王安石互赠诗》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还有什么王安石的诗》,供大家学习参考。

还有什么王安石的诗篇一
《欧阳修和王安石互赠诗》

欧阳修和王安石互赠诗

北宋初期,文坛领袖欧阳修受其师晏殊影响,心胸宽广,爱惜人才,栽培并提携了一大批青年才俊。本诗便是对新人王安石的赞赏之作。诗中,作者将王安石比作唐代李白、韩愈(一说谢眺),足见对其才华的肯定。

欧阳修原诗

赠王介甫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朱门歌舞争新态,绿绮尘埃拂旧弦。

常恨闻名不相识,相逢罇酒曷留连?

注释

翰林,李白曾官居翰林学士,借指李白。

吏部,韩愈曾做礼部尚书,借指韩愈(一说谢眺)。

罇,通“樽”

大意

您(王安石)的诗像李白的那样富有才气,文章像韩愈的那样流传后世。我虽然老了但是雄心尚在,以后的人谁还能与您一争高低呢?如今官员腐化,终日贪图享乐,很少关心国家命运和百姓生活,只有我们不与世浮沉,依然忧国忧民。很早就听说您的大名但是缘悭一面,今日我们相聚,何不把酒详谈呢?

王安石原诗

欧阳修曾作诗《赠王介甫》,诗中作者将王安石比作唐朝李白、韩愈,充分肯定了王安石的才华。作为回赠,王安石作了本诗。诗中,王安石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同时也表现了对恩师的钦佩与景仰,从中也能看出作者谦虚谨慎的风度。

奉酬永叔见赠

欲传道义心犹在,强学文章力已穷。

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

抠衣最出诸生后,倒屣尝倾广座中,

只恐虚名因此得,嘉篇为贶岂宜蒙。

注释

抠衣,提起衣服前襟,这是古人迎趋时的动作,表示恭敬。

倒屣,急于出迎,把鞋倒穿。

贶kuàng ,赠、赐。

翻译

我传扬孔孟道义的雄心还是有的,但学习写作文章却感到力不从心。他日能够窥探到孟子道义的奥妙也就心满意足了,终生岂敢奢望在写作方面超过韩愈?我和您的那些晚生后辈恭敬地来拜访您,却得到您极度重视与奖掖,深感惶恐。怕以后自己浪得虚名,您赠给我的美好

诗篇及崇高评价我实在不敢承当啊。

轶事佳话

欧阳修有《赠王介甫》一诗,其中一联为“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用以称颂诗文俱佳的王安石。王安石以《奉酬欧阳永叔》答之,有“终身安敢望韩公”句,谦称自己一辈子也赶不上韩公。韩公,即韩愈。欧阳修读王安石答诗后,笑道:“介甫错认某意,所用事乃谢朓为吏部尚书,沈约与之书,云二百年来无此作也。”又说:如果是韩吏部,那到现在何止二百年。

原来,欧阳修“吏部文章二百年”之“吏部”,不是用韩吏部事,而是用南朝谢吏部事。因此,当时即有人笑王安石竟然不知沈约之语而误读欧阳修之句。其实,王安石以之为韩吏部,并不能算错。因为孙樵上韩愈书,即有“二百年来无此文”的称颂之语。况且,欧阳修上句“翰林风月三千首”以李白(世称李翰林)诗称颂王安石诗,下句则是称颂王安石之文,韩愈乃为古文大家,而谢朓主要以诗名世。再则,古来惯称韩愈为韩吏部,称谢朓为谢吏部者绝少,前者为“熟典”,而后者为忌用之“僻典”。“吏部文章二百年”之用事,自以孙樵语为切当。

是知王安石对该句之理解并未错,更未将“二百年”的吏部之前二百年理解作吏部之后二百年。退而言之,即使真以吏部之后二百年解之,二百多年称为“二百年”,亦无不妥。欧阳修因只读过沈约与谢朓书,却不曾读过孙樵上韩愈书,用事有未当,言亦未妥。欧阳公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所以王安石曾说:“欧阳先生读书还不太多啊。”(陈鹄《西塘集耆旧续闻》)

还有什么王安石的诗篇二
《王安石诗词读书札记》

王安石诗札记

千行诗文话沧桑

当我们谈及王安石的身份、在历史上的地位时,先于诗人想到的一定是政治家。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写道,他在政治上的新措施引起许多人的敌视,但是这些人不得不承认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尤其是诗学。而那无论是“王安石变法”发起者,还是“王荆文公诗”的作者,他都是王安石,两者唇齿相依方为王安石。

在我心目中,王安石就是那时光的黑夜中历时的长河边静静卧着的一方温润浑白的巨石。他仰头望月感慨着“明月何时照我还”,双手交叉抵着下颌低声念道“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看着那湍急的河水不由又叹道“汝生不及贞观中”,随后他撑起双臂站立起脱口而出“一来裹青衫,独事自悔尤。”起初,我心中的王安石便是那石头一般的灰色,灰色的人生,灰色的情绪,灰色的执念。然而随着我对王安石了解的不断深入,我渐渐看到“明月何时照我还”前尚有“春风又绿江南岸”,他也会神游“武陵源”忍不住要“桃源行”,也会“长扫屋檐、亲手栽种花木”,他多篇《即事》中的人间仙境为那方灰石铺就了一篇嫩绿可爱的草地。就这样在月光的勾勒下这位伟大的诗人形象在心中愈发鲜明了,我心中对他的敬仰之情也愈发深入。读钱钟书先生选注的《宋诗选注》所选王安石诗篇简要写下了以下的感受。

《河北民》

河北民,生进二边长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黄河以北的人民百姓生活在边境之地,生活辛苦艰难。家家养了子女学习耕织养家,最后却给了官家送去异国他乡。今年天下大旱土地贫赤,州县官人却仍然催着要交赋税。于是就有许多人家一家老小相互依存着往南边迁去,南方人在丰收的年头里自己也没有粮食可吃。这样的悲哀愁怨之情充满天地,晴天白日却是天色昏暗,路边的行人脸上都没什么气色。作者不由感叹你可悲没有赶上生在贞观年代,粮食价钱便宜而且没有兵戎征战这些劳民伤财之事。

这是一首政治诗,王安石先于一位诗人是一位政治家,所以他的诗中最有成就,最能体现他的精神的便是政治诗了。诗中描写了黄河以北的人民百姓的生活疾苦,突出了国家的积贫积弱,揭示了当时宋向辽进贡的事实,体现了弱小的宋对辽、西夏的委曲求全。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地位政治现状的不满,颇有恨铁不成钢的辛酸之感。表达了一位政治家政治理想难以实现的悲伤。

诗人在诗中直接描写了河北人民生活的各种真实状态,可谓民不聊生。直白陈述式的笔触更能刺痛心灵,最后的无奈叹息对比起来更显伤感。又通过河北人民迁居黄河以南来全面地对比着展现民众在丰年亏年同样悲惨的生存状态。“白日昏”的夸张渲染出了一种昏黄慌乱、迷茫痛苦难以寻到出路的氛围,强调了民众痛苦的心灵世界。“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一句中作者将现在与唐朝贞观年间的社会状况对比来看,作者感慨道生不逢时,既是人民百姓生不逢时,偏活在了这不平的时代,国家贫弱生存条件不足,也是在感慨

自己生不逢时,身为一个政治家,不能为民众谋福利,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将自己的国家带领向强盛的时代。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一书中的此诗备注中强调,王安石对贞观盛世情有独钟,我认为每一个政治家心中都会有一个贞观之治这样的政治向往,这是他们的理想,是他们给自己、给国家定下的一个美好蓝图,而当这一愿望难以实现时,无奈悲伤之情就不言而喻了。

《葛溪驿》

缺月黄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残缺的月亮暗淡昏黄的挂在天际,时间尚早漫漫黑夜还有很久才会走完,一盏小灯明明灭灭地照着秋风中冰冷的床。带病的身子最是敏感,明显地察觉到了风露起得早了许多,梦中归乡,不知道那千山万水路程的漫长。坐着时突然感到年前歌唱的慷慨豁然之情,起身后却看尽天地间凄凉无奈之景。鸣叫聒噪的蝉声更加扰乱在外远行之人的耳朵和心情,此时正抱着那叶子稀疏半黄的梧桐树。

这是一首羁旅诗。诗人独自一人漂泊在外,驿站之中,孤枕难眠,病身劳苦,秋夜凄凉,思乡不及,这般种种是如此难以忍受的悲伤凄凉。昏黄的月光直将哀伤怅惘一点点冰冰凉凉地深入骨髓之中,梦中的归程更是虚实相生,虚虚实实,亦真亦幻,将故里的遥不可及更加突显了出来。起坐间两相对比慷慨释然之情更将此时的凄凉推向了极致。秋蝉的嘈杂乱鸣更加渲染了这恶劣的氛围,心中凄凉之至无奈之感油然而生。

《宋诗选注》王安石简介中曾写到他“博闻”“博极群书”,擅长“化用旧意象”达到新效果,起初尚没有什么独特的感受,但看了《王荆文公诗笺注》关于《葛溪驿》的注解后颇为感慨。“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注:刘禹锡诗:“摇落从来长年感,惨舒偏是病身知。”太白诗:“日落知天昏,梦长觉道远。”意不同而具妙。曾参诗:“枕上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顿觉王安石此句融大家之精华,并且加诸自己的理解感受,写来更加直接易懂,且虽是旧意象却有诗人自己独特的印记。“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注:杜诗:“抱叶寒蝉静”更见王安石借古借旧不仅仅是化繁为简,更有充实借鉴之处,此处将杜诗中的一个小面详细铺展开来,将寒蝉抱着疏桐的景象立体化现实化,展现了夜幕下寒蝉不停叫唤着梧桐在秋风中瑟缩半黄的状态,造就了一个经典的景象。

《示长安君》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少年时代即使是离别情意也不会变轻,老了之后即使是相逢也会心生悲怆之情。简单草草准备的杯盘可以为我们提供各种欢声笑语,昏黄无力的灯光下我们可以畅说平生万事。自我悲怜曾经天涯海角分别三年,如今却又踏上黄沙漫盖的万里之路。想要问一问以后何时何日才能再相聚,我会给你写信通过鱼雁相传。

这是留给自己大妹妹的一首诗,或者可以说是一封临别寄语。诗人在诗中表达浓浓的不舍之情,更有人生无奈之感。

莫砺锋先生在《莫砺锋诗话》“饮酒篇”中写道:“我也爱读王安石写给妹妹的《示长安君》,我觉得这首诗最能体现‘拗相公’性格中温情脉脉的一面。更重要的是,这首诗常常使我重温与朋友相聚对酌的旧梦,读来倍感亲切„„‘草草被捧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这两句平淡无奇、如话家常的诗写出了我最珍惜的人生片断,也描绘了我最喜爱的饮酒情景。我郑重地把这首诗推荐给读者,但愿我的这番心意不会成为‘献芹’。”我读了莫砺锋先生的小故事不由的也颇有同感,草草简单准备的杯盘酒食就是可以陪伴我们畅谈人生和友谊,昏黄的小灯为友情铺上一层薄薄的暖色,这样的场景无论主题是友情还是亲情都是那样的轻松温馨。

王安石这样回忆与妹妹的往事,其中的柔情可见一斑。在《示四妹》中也曾写“泫然搔首又西东”,这样浓厚的兄妹之情使王安石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有爱有痛,更加鲜活。人间真情,作者的无奈不舍扑面而来。

《明妃曲》(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刚出汉宫时,泪水打湿了春风,美丽的鬓脚无力地下垂着。无比低落徘徊的情况下回首时身影简直是没有什么气色,尚且使得君王难以自持。君王回去后却怪罪画师,那样的美色平生来有几回能见到。仪态万方根本难以画成,当时就是错杀了毛延寿。昭君心中知道这一去便是不能回来了。可怜一直身处汉宫之中。想要托人问下赛南故国之事,却知道也只有每年的鸿雁会向南飞了。家人从万里之外传来消息,好在塞外不会互相过度思念。您没看见吗,咫尺间长门封闭了阿娇与世间,人生的失意难足从来没有南北之分。

《明妃曲》(其二)

明妃初嫁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明妃刚刚嫁与胡人时,上百辆迎娶毡车上都是胡姬服侍。心中满腔苦情独独无处倾诉,只能将之传予琵琶,寄情于乐声。从此嫁与胡人,与他们共同生活。汉宫里陪嫁的侍女闻声暗自垂泪,路上的行路之人听闻乐声频频回首。相较汉室恩泽,胡家恩泽更为深厚,人生之乐就在与相互懂得彼此心意。可怜昭君已被历史埋没,青冢尚且荒芜不再,只有那哀伤的弦乐尚且留至今日。

最喜荆文公这两首明妃曲,比之从前的对于昭君出塞这一故事的常规看法,王安石的想法更为独特创新,而且也更加现实,更加生动,更加深入人心。

《明妃曲》(其一)中颇具创意的与世人唱起了反调为毛延寿平反,一句“枉杀”道尽君王无知贪恋美色。在王安石笔下王昭君不再是冷艳理智自持、远离世人的明妃,而是一个独处异乡无比挂念家乡的一个会胆怯、会思乡、会有愁绪、会有家人疼爱的普通女孩。诗中昭君的关怀不再来自官家,而是加入了昭君的家人,这也是一个破天荒的创新,“家人万里传消息”我觉得这比无上尊贵的地位、价值千金的嫁妆要更为贴心和让人感动。不得不感慨诗人的想象与联想是如此的体贴和独具一格,同时也有着值得赞叹的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创新冒险精神。

《明妃曲》(其二)的创新突破更加巨大,甚至为诗人招致了骂名。郭沫若甚至说王安石这是闯了个“诗祸”。“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这一句明确表现出了王安石的现实主义精神,观点是那样直白现实,也正因为它的现实贴近生活、贴近人们最真实的感受而为人们所传颂。比之恩泽深浅的对比我更加欣赏的是“人生乐在相知心”。冷落汉宫远走他乡的一腔悲情寄予琵琶声声不知有多少人是听懂了的。青冢芜没,哀弦长传的现实也让人心生历史感慨,时不我待之无奈。

王安石所作《明妃曲》创意独特,现实主义精神鲜明,读来独特新颖,引人入胜。

《悟真院》

野水从横漱屋除,午窗残梦鸟相呼。

春风日日吹香草,山南山北路欲无。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即事》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憨鸡鸣午,荒寻犬吠昏。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除去以上的诗作外,王安石也有写景抒情的清新诗作。《悟真院》中春风徐徐吹拂香草,野水绕屋,鸟声呼唤。山南山北草木茂盛甚至难见路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下因为常常打扫故而干净清爽没有青苔,亲手栽种的花木团簇成片。一河像要保护田地一样将一片翠绿环绕,两山像门扇一样打开将一片青绿送至眼前。“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两句最为闻名,最能体现王安石修辞技巧,“护田”“排闼”形象生动化用而来。《即事》中见到嫩草成堆,晴空万里花朵繁盛。纵横间看见一山一水,山下有数家村舍,午后村中安静的只有鸡鸣,荒山中只有犬吠声声,回来时向别人说起怀疑那是武陵源。这都表现了诗人高超细致的观察能力,到位的表达能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还有什么王安石的诗篇三
《【论文】论王安石集句诗》

论王安石集句诗摘要:集句诗,又称集锦诗,就是从现成的诗篇中,分别选取现成的诗句,再巧妙集合而成的新诗。它起源于西晋而盛行于两宋,多少文学大家都曾经有过这方面的创作,而其中,以王安石的成就尤最。关键词:王安石、集句诗。王安石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熙宁元年,王安石上书主张变法。在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在财政、军事、教育等三大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然而,改革触犯了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保守派的激烈反对,最终不可避免的走向了失败。但是,这一次政治变法对整个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①。纵观王安石一生,不仅在国家政治上有着独树一帜的见解与作为,而且在文学上也有着不凡的建树。北宋中期轰轰烈烈的诗文革新运动,就是在他手里得到了有力推动,为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②。王安石在诗、词、文上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其中,他在集句诗上面的成就是谁也比不上的。所谓集句诗,又称集锦诗,就是从现成的诗篇中,分别选取现成的诗句,再巧妙集合而成的新诗,或集多人之句,或专集一人之句。它起源于西晋而盛行于两宋。清代的贺裳曾说过:“余最不喜集句诗,以佳则仅一斑斓衣,不且百补破衲也。③”单纯的拼凑诗句,就算摘取的原诗句再怎么绝妙也是枉然,只会破坏新诗的整体性,仅剩生硬。但是,如果构思得好,衔接得流畅,则新诗浑然犹如天成,巧妙之处让人眼前一亮而拍案叫绝。“王荆公集句最长,《胡笳十八拍》浑然天成,绝无痕迹,如蔡文姬肺肝间流出。④”可见,王安石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不可置否的。王安石集句诗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有思友送别、赠答感怀,也有咏史怀古、写景咏物⑤。一、思友送别“山桃野杏两三栽,嫩蕊商量细细开。最是一年春好处,明朝有意抱琴来。”这首《招叶致远》的四句诗句依次分别来自唐代雍陶的《过旧宅看花》、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韩愈的《初春小雨》和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中的诗句。花开灿烂,桃杏相映红。娇小的花蕊宛若将要见人的姑娘,出门前商量着着装,细细打扮。这一派春色盎然,我的朋友啊我的知音,明日抱着琴前去一同欣赏,怎么样?全诗格调欢快,真挚的友谊之情在诗尾流溢而出。“觥船一棹百分空,十五年前此会同。南去北来人自老,桃花

依旧笑春风。”《送张明甫》的诗句分别选自杜牧的《题禅院》,晏殊的《金柅园》,杜牧的《汉江》,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南去北来人自老,桃花依旧笑春风”,岁月在你我相聚又别离的匆忙中溜走,我们都在渐渐老去,而岸边那盛然绽放的桃花依旧年轻,笑对春风。即将的离别,悲苦与不舍漫上诗人的心头。二、赠答感怀“潮打空城寂寞回,百年多病独登台。谁人得似张公子,有底忙时不肯来?”一首《赠张轩民赞善》,集刘禹锡《石头城》、杜甫《登高》、杜牧《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和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等四部作品而成。此“张”自是与韩愈诗中的“张”不同,用在此处,却让人觉得此句将上下二句衔接得天衣无缝,妙不可言。“三山半落青天外,势比凌歊宋武台。尘世难逢开口笑,生前相遇且衔杯。”这首感怀诗则摘取自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杜牧《题池州贵池亭》、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杜甫《醉时歌(赠广文馆博士郑虔)》。诗中前两句气势浩大,然而,历史上诸如宋武帝这样的风流人物都已经不再,一股淡淡的哀伤弥漫开来;后两句则是写相遇黄吉甫,相与衔杯言笑,“不如珍惜眼前”的感慨油然而生。当这些诗句被联缀在一起构成绝句的时候,就已经不再是李杜等人之诗了,而是完完全全成为了王安石的新作——《示黄吉甫》。三、 咏史怀古《胡笳十八拍?一》中郎有女能传业,(韩愈《游西林寺题萧二兄郎中旧堂》)颜色如花命如叶。(白居易《陵园妾》)命如叶薄将奈何,(白居易《陵园妾》)一生抱恨常咨嗟。(杜甫《负薪行》,原句为“一生抱恨堪咨嗟。)良人持戟明光里,(张籍《节妇吟》)所慕灵妃媲箫史。(韩愈《谁氏子》,“箫”,原诗作“萧”。)空房寂寞施繐帷,弃我不待白头时。 (张籍《相和歌辞.白头吟》)《胡笳十八拍?二》天不仁兮降乱离,(蔡琰《胡笳十八拍》)嗟余去此其从谁。(韩愈《祭田横墓文》)自胡之反持干戈,(杜甫《寄柏学士林居》)翠蕤云旓相荡摩。(杜甫《魏将军歌》)流星白羽腰间插,(李白《胡无人》)叠鼓遥翻瀚海波。(王维《燕支行》)一门骨肉散百草,(李白《万愤词投魏郎中》)安得无泪如黄河。(李商隐《安平公诗》,原句为“岂得无泪如黄河“。)……“惟王介甫集《胡笳十八拍》,一气生成,略无掇拾之迹,且委曲入情,能道琰心事。……十八拍俱佳,独举此者,以其尤入神境耳。⑥”王安石的这首《胡笳十八拍》所集诗句多达百句,

前人诗句信手拈来,运用娴熟,足见王安石之博学多识。四、写景咏物《春山》春山春水流,曲折方屡渡。(杜甫《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荒乘不知疲,(韩愈《东都遇春》)行到水穷处。(王维《终南别业》)依然旧童子,(戎昱《衡阳春日游僧院 》)要予竹西去。归时始觉远,草蔓已多露。(王质《水调歌头》)王安石不仅创作此类诗歌数量较多,而且工妙无比,集句诗才真正广为人知,以至于很多人还以为集句诗是他的发明⑦。可以说,正是从王安石开始,集句诗才真正成为诗歌的正式文体。如果没有他的创作和大力提倡,集句诗也许会像八音歌、离合体、药名诗那样一直是游戏文体,而不能发展成为正式的诗歌体式,充分显示出他影响的巨大,王安石可谓集句诗创作的巨璧⑧。在这里,结合本学期老师教过的宋诗,我亦尝试着创作了一首集句诗《雨夜》。虽然没有王荆公作品的那种巧夺天工,却也衔接到位。雨夜二更月落天深黑,(苏轼《游金山寺》)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短短蒲茸齐似剪,(梅尧臣《东溪》)疏影横斜水清浅。(林逋《山园小梅》)唤起谪仙泉洒面,(苏轼《有美堂暴雨》)别离心绪向谁言。(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几日寂寥伤酒后,(晏殊《寓意》)只待重来看雪天。(林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资料来源及参考文献:互联网:中华诗词网:中国抚州网-了解抚州-灿烂文化-临川典籍:中国古曲网-古典书籍-集部-诗词歌赋:①②来自互联网百度百科:③清代贺裳《载酒园诗话》。④南宋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⑤博士学位论文《论王荆公体》,作者:张锡龙。⑥清代贺裳《载酒园诗话》。⑦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荆公始为集句诗,多者至百韵,皆集合前人之句,……后人稍稍有效而为之者。”宋代蔡启《蔡宽夫诗话》:“荆公晚多喜取前人诗句为集句诗,世皆言此体自公始。予家有至和中成都人胡归仁诗,已有此作,自号安定八体。”⑧博士学位论文《论王荆公体》,作者:张锡龙。

还有什么王安石的诗篇四
《王安石诗》

还有什么王安石的诗篇五
《论王安石诗文的审美意蕴》

还有什么王安石的诗篇六
《第三章 欧阳修和王安石的诗文》

还有什么王安石的诗篇七
《关于王安石使辽与使辽诗的考辨》

关于王安石使辽与使辽诗的考辨

张涤云

内容提要 王安石使辽因史籍佚失而无明载,;他又曾任送伴使,并有诗作。

。本文对此作了详尽的梳理与考论,(仁宗逝世后)作为遣遗留物国信使使辽的结论;。

关键词  使辽诗 考辨

,至1122年(宋徽宗宣和四年,辽天祚帝保大二年)因宋、金相约夹攻辽而败盟止,共和平相持了一百一十八年。其间,双方每年互派使臣,通聘礼问,轺车不绝。王安石的使辽,史无明载。但在《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中,又确有不少使辽的诗作,前人对此也作了肯定;同时,王安石又曾充任送伴使,有《伴送北朝人使诗序》为证。于是,关于王安石的使辽及其使辽诗,便成了后人研读中的一个谜团,迄今为止尚未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近年来与此有关的最新著作依然说法不一,甚至以讹传讹。笔者曾于1992年由岳麓书社出版的《全辽诗话・新补辽诗话》卷上《王安石使辽诗》注(一)中对此作了考述,本文拟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阐明;同时试对散见其文集中的使辽诗和伴送北朝人使诗分别按行程一一作出认知与考辨。

王安石有否作为国信使出使辽国,迄今仍有人给予否定的答案。他们将王安石明明白白作于辽国境内的诗,说成是王安石伴送辽国使者时所写。早的如1984年8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宋人绝句三百首》,其作者之一潘中心先生对王安石《出塞(涿州沙上饮盘桓)》解说:“作者于仁宗嘉 五年(1060),曾奉命陪送契丹使臣到过塞外,写有记述边塞见闻或观感的《送契丹使还次韵答净因长老》、《还自河北应客》、《白沟行》、《涿州》、《出塞》、《入塞》等诗。《出塞》是写进入辽区,《入塞》是写离开辽区。”其后,如1992年12月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王安石诗文编年选释》,著者刘乃昌、高洪奎两位先生在《白沟行》诗下注:“嘉 五年春天,王安石任度支判官,朝廷派他伴送辽国贺正旦使回国,他从汴京出发,经澶州、馆陶、永济、临清、贝川(按,当为贝州),至涿州边界,然后还京。在出使往返途中,王安石写了四十来篇诗。”近的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的《王安石诗文选评》,作者高克勤先生对《永济道中寄诸舅弟》和《涿州》的解说:“嘉 五年(1060)春,王安石奉命伴送辽国贺正旦使回国……经过十八天的旅程,最后到达当时宋与辽的分界地涿州,然后还京。在出使往返途中,王安石写了三四十首诗,后来还将其编为《伴送北朝人使诗》。”“王安石使辽,行至涿州而还。这首七绝就是他至涿州时所作。”

因王安石出使辽国史无明载,而其文集中又确有不少写于辽域的诗,并有《伴送北朝人使诗序》一文,于是几位先生便将这些诗当作伴送辽使时所作,从而否定了王安石的使辽。其实,出使辽国的使者同迎接、陪伴、送行辽国使臣的使者是大不相同的:前者要离开国境深入辽境直至辽京或辽帝所

74文学遗产・二○○六年第一期

在地的;后者是不离开国境的。对此,聂崇岐先生在《宋史丛考》下册《宋辽交聘考》中,根据《续

)等史乘所载,作了精要的概述。如《星轺之路径》云:“宋使入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

辽,自白沟起,北行为新城县,再北经涿州、良乡县,而至燕京。若往中京则自燕京东北行,经顺州……通天馆,遂至中京。若往上京,则自中京北行,历临都馆……长泰馆,遂至上京。若往长泊……往木叶山……往神恩泊……往炭山……余若往靴淀等处之使路,则不得知矣。”又如《伴使之选派》云:“邻使及境,例遣人相接,是为接伴使;至都,另易人相伴,是为馆伴使;,,是为送伴使。使皆有副,而接伴往往即充送伴。”“①命出疆者之重,但语默动止,稍不合度,亦足贻讥辱国,,北宋与

辽在东部是以拒马河即白沟(又称界河),明载:“又南至雄州北拒马河为界。:,亦距

②马河。宋与辽分界之处,即此也。”拒马河南岸设白沟驿,以迎送辽国使者,

故作为接伴使、,。《长编》卷六十《宋真宗景德二年》:“五月乙亥,,欲令暂驻新城(按,新城在拒马河以北四十里,),俟接伴使至,迎于界首,从之。”江休复《嘉 杂志》(即《江

)予奉命迓辽贺正(旦)使于雄州”云云,可以互证。又《长编》卷七十一《宋真邻几杂志》

宗大中祥符二年》:“(二月壬寅)初,契丹使萧知可等至白沟驿,与送伴使陈知微酌酒为别……”同样,辽国的接伴使也不能过界,如傅乐焕《辽史丛考・宋人使辽语录行程考》引《陈襄使辽语录》云:“五月十日到雄州白沟驿……十一日,(契丹)接伴使……杨规中……请相见。臣等即过白沟桥。”至于上文所引高克勤先生所说涿州是“当时宋与辽的分界地”,那更是常识性的错误,除前所引书证外,《辽史》卷四十《地理志四》明载,涿州属南京析津府所统六州之一,治所范阳县,距南面宋辽界河已达一百一十里之遥;清厉鹗《辽史拾遗》卷十四引何济《新城县志》亦云:“白沟河在县南三十里……即宋辽分界处。”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宋辽金)第8页、第17页也绘注得清清楚楚。因此,王安石作为送伴使是不可能进入辽境的,其文集中作于辽域的诗决不可能是伴送北朝人使时所写。

关于王安石使辽的时间,大多以为是在宋仁宗嘉 五年。早的如钱锺书先生在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宋诗选注》中,注释王安石《示长安君》时云:“这大约是宋仁宗嘉 五年(公元1060年)王安石出使辽临行所作。”此后,1981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宋代文学作品选》,1987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宋诗鉴赏辞典》等,在解说这首诗时均沿袭了此说。近的如2002年巴蜀书社出版的《王荆公诗注补笺》,整理、补笺者李之亮先生对《冬日》的补笺:“冬日,立冬之日。荆公嘉 五年九月出使契丹,此诗即是年立冬在北朝时作。”说王安石嘉 五年使辽,是因《长编》载:“(宋仁宗嘉 五年)八月庚辰,刑部郎中、天章阁待制兼侍读钱象先为契丹国母生辰使……度支判官祠部员外郎、直集贤院王安石为契丹正旦使……”但实际上王安石后来辞行,改派他人。故而《长编》在载明上述诏命之后,接着明载:“既而安石辞行,改命户部判官、兵部郎中、秘阁校理王绎。”认为王安石嘉 五年使辽的诸位先生大约忽略了这次辞行与改派。其实在李之亮先生整理的《王荆公诗注补笺》中,在《次韵平甫喜唐公自契丹归》诗下,也载有南宋曾极等人的“庚寅增注”:“据温公《朔记》:王安石以多病不愿奉使,以侍御使知杂范师道,又辞,乃以校理王绎代之。”可见嘉 五年王安石并未使辽。

②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03—304、304、305页。见《析津志辑佚》,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97页。

关于王安石使辽与使辽诗的考辨75

那么,王安石究竟有否使辽呢?笔者认为,虽然史传缺载(《长编》恰好残缺宋仁宗嘉 七年至宋神宗熙宁二年这八年的记载;也尚未发现其他史乘明载),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是可以证实王安石确曾使辽的。第一是王安石作品的内证。如前文提到的《涿州》,全诗如下:,鞍马春风特地寒。万里如今持汉节,却寻北(一作此)路使呼韩在的地域和情景,“涿州”,前已点明地理位置;“桑干”,,即今北京市(辽时为南京析津府,又号燕京,古称幽州):“宋王曾《上契丹事》曰:自雄州白沟驿渡(界)河,,。又七十里至涿州。北渡范水、刘李河,六十里至良乡县。,号燕京。”这句诗是作者离开涿州治所向北行进的途中,。“持汉节”三字,,当然同伴使大不相同。“呼韩”,即。这句诗同样明明白白地说明了自己这次出使的目的使命,?王安石还有一首《出塞》诗:“涿州沙上饮盘桓,看舞春风小契丹。塞雨巧催燕泪落,蒙蒙吹湿汉衣冠。”也是作于涿州,记述契丹人在郊外设宴、舞乐来招待王安石等使者的情景。这在《宋史》中也可以找到根据:卷三百三十一《程师孟传》载:“贺

:宋神宗熙宁九年八月乙丑,命给事中程师孟为辽主生辰使),至涿州,契契丹生辰(按,据《长编》

丹命席,迎者正向南,涿州官西向,宋使介东向。师孟曰:‘是卑我也。’不就列……明日,涿人饯于郊,疾驰过不顾。”故而清人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云:“辽曲宴宋使,酒一行

,篥起歌;酒二行,手伎入;酒四行,琵琶独弹……继以吹笙、弹筝、歌击架乐

、角。王介甫诗曰:‘涿州沙上饮盘桓,看舞春风小契丹。’盖纪其事也。”同时,据南宋李壁《王荆文公诗注》本云:“右诗公自注云:‘奉使道中寄。’”这里的“奉使”决不是指伴使。我们知道,《临川先生文集》卷八十四有《伴送北朝人使诗序》一文,文末说“故悉录以归示诸亲友”,说明这是王安石在伴送契丹人使时所写的一组诗作,并拟定了“伴送北朝人使诗”这个组诗题目。而据南宋初绍兴间两浙东路刊本《王文公文集》中

)题下注云:“此一首误在《题试院壁》《入塞二首・二》(即《涿州》,观其文乃是出塞辞,《奉使诗录》

不载,恐脱,不敢补次之,辄收附于《入塞》之后。”可见王安石另有一组“奉使诗”,或是组诗,或是单录本,总题目即叫《奉使诗录》,当时编注者是看到过的,所以发现脱漏了这首诗,这当然也是有力的内证。

第二是前人的旁证。除了上面提到的绍兴年间那位曾亲眼所见王安石《奉使诗录》的编注者而外,还有编著《长编》的历史名家李焘的儿子李壁,他在《王荆文公诗注》中,多次注明王安石曾使辽。如《白沟行》诗后注:“公此诗必作于使北时也。窃味全篇,已微见经理之意。”《乘日》诗中“烟水似我乡”后注:“此诗作于北使回日。”“胡马皆跃去”后注:“此言北虏送使人及境,复归其国。”《爱日》题下注:“使虏时作。”《飞雁》题下注:“奉使时作。”又在《送契丹使还次韵答净因长老》诗后写道:“公多有使北诗,而本传及年谱皆不载尝出疆,独温公《朔记》云云。”李壁作注的时间是在南宋孝宗嘉泰年间,离北宋灭亡只有七十余年,他又出身于史学传世之家,其所言当是可信的。

第三可从王安石使辽诗中有关母亲以及母亲去世后的有关表现来看。王安石使辽诗中有一首五言古体诗《爱日》,开头以候鸟大雁“冥冥取南北,岂以食为累”起兴,抒写自己此次离亲使辽的无奈及无意为官以摆脱任随驱遣的心态;中间有这样四句:“岂知塞上霜,飘然亦何事?高堂已白发,爱日负明义。”李壁在题下注曰:“使虏时作。《扬子》:孝子爱日。”按,扬子即扬雄,其《法言・孝至》

76文学遗产・二○○六年第一期

云:“事父母自知不足者,其舜乎?不可得而久者,事亲之谓也,孝子爱日。”注云:“无须臾懈于心。”后因称子事父母之日曰爱日。由此可见,王安石在使辽时心中深深地记挂着高堂白发,为离家别亲累月而不能尽孝照顾老母深深地不安,这不是正好证明王安石确实出疆使辽吗?同时也可证实王安石使辽是在其母去世之前。另外,在王母于嘉 八年八月卒于京师后,王安石极度悲痛,据宋王 《默记》云:“王荆公知制诰丁母忧,已五十矣。哀毁过甚,不宿于家,以稿秸为荐,。”可知王安石为母守灵、天天夜宿于地的情景。,片言匆匆,内有“罪逆余生”、“哀疚”、“哀荒”、“罪逆荼毒”等语,情。综合这几点看,说明王安石对未能第三次辞免使辽,苦、愧疚和自责,这不是再次证明王安石确曾使辽?

王安石不仅曾使辽,而且也担任过送伴使,。笔者以为应该是宋仁宗嘉 五年元月,:,。据《宋辽交聘考》中《使副之官位》云,、员外郎或少卿监等五六品官。”《伴使之选派》则云:“宋之接

、,。”正如前引文所述,伴使一般均由在京朝官担任,以直集贤院为三司度支判官”(这里的判官相当于郎中,为五品官),,且官职又是最可能担当此类任命的。并且,从王安石《伴送北朝人使诗序》看,这次担任的仅是送伴使,并未兼任接伴使,同前面引文所说“接伴往往即充送伴”不合,这是因为安石虽在嘉 三年十月便有度支判官、四年五月又有直集贤院的任命,但屡次上书辞免,乞任东南州,直到四年秋方进京就职①,这样,很可能没有赶上伴使的任命时间(每年国信使的任命是在八月,伴使均于史无载,但应该是同时任命的),后来或原接伴使有其他原因而不能续任,于是便临时任命王安石为送伴使。正因为如此,所以王安石感到陌生,其《伴送北朝人使诗序》才说“某被敕送北客至塞上,语言之不通,而与之并辔十有八日,亦默默无所用吾意。时窃咏歌以娱愁思”云云。这正好从另一个侧面证实王安石担任送伴使的时间是在嘉 五年元月。第二,《临川先生文集》卷十九有《道逢文通北使归》诗,前四句云:“朱颜使者锦貂裘,笑语春风入贝州。欲报京都近消息,传声车马少淹留。”文通是沈遘字,据《长编》载,宋仁宗嘉 四年八月乙酉,任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判理欠凭由司沈遘为贺契丹(国主)正旦使。他的《西溪集》中有《过冀州闻介甫送虏使当相遇,继得移文以故事请避诸路,又以诗见寄次韵和答》诗,诗题中的介甫即王安石,冀州属北宋河北东路(州治今冀县),以此诗与王安石所作《道逢文通北使归》相对照,便十分清楚了。王诗中的贝州在冀州南面,原为北周宣政元年分相州所置,历朝有所变动,北宋时辖境缩小,仁宗庆历八年改名恩州,治所清河(今属河北)。沈遘嘉 四年获任命后,于十一月下旬初即辞京赴辽(其《西溪集》中有《十一月二十二日朝辞》一诗可证),向契丹国主朝贺正旦并朝辞后,五年正月初七前后启程返国。过界河后,南下经雄州、莫州、河间,而过冀州时,听说王安石伴送契丹正旦使由大名府北上当会相遇;而王安石在北上途中也从邸报得知沈遘南回当可相遇,十分高兴,打算面告他近来朝廷中的消息,不料朝廷依照惯例移文禁止两路使者相会,于是只得作诗一首寄给沈遘,随后沈遘也接到移文和王诗,于是写了上面这首长题目的和答诗。这两首诗相对应,可作为王安石嘉 五年元月任送伴使的铁证。沈遘一生只出使这一次,时年三十四岁,故王诗中称他为“朱颜使者”,八年后即英年早逝。

现在让我们再来探讨一下王安石出使辽国的时间。如前所述,国信使一般都是由在京的朝官充①参见洪本健《宋文六大家活动编年》第161页考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关于王安石使辽与使辽诗的考辨77

还有什么王安石的诗篇八
《王安石诗词作品》

诗词作品

词:《桂枝香·金陵怀古》 《浣溪沙》《南乡子》 《渔家傲》 《菩萨蛮》 《桂枝香》 《千秋岁引》

诗:《梅花》 《明妃曲二首》 《商鞅》 《书湖阴先生壁》 《元日》 《棋》 《登飞来峰》 《泊船瓜洲》 《与薛肇明弈棋赌》 《诗输一首》 《春夜》 《北山》 《葛溪驿》 《示长安君》 《郊行》

《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浣溪沙》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南乡子》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渔家傲》

平岸小桥千嶂抱,揉兰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攲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菩萨蛮》

数家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今日是何朝?看余度石桥。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一两声。 《千秋岁引》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

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

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它情耽阁!

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语,

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著。

《菩萨蛮》集句

海棠乱发皆临水,君知此处花何似?凉月白纷纷,香风隔岸闻。 啭枝黄鸟近,隔岸声相应。随意坐莓苔,飘零酒一杯。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明妃曲二首》

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商鞅》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万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棋》

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 战罢两奁分白黑,一枰何处有亏成。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与姚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 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春夜》

金炉香尽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北山》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苏秦》

已分将身死势权,恶名磨灭几何年。 想君魂魄千秋后,却悔初无二顷田。

还有什么王安石的诗篇九
《有关王安石资料》

有关王安石资料

一、 诗歌

1、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写于宋仁宗皇 二年(1050年),王安石当时三十岁,年富力强,雄心勃勃。当时他已由鄞县县令改任舒州通判。此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2、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李清照)《题乌江亭》(杜牧)《乌江亭》(王安石),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对项羽是思念的。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对项羽以为卷土重来也是可以的。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不可能重来。

3、梅花

【注释】 1.凌寒:冒着严寒。2.遥:远远的。3.为:因为。4.暗香... 4、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1. 泊:停船靠岸。 2. 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4. 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5. 数重:几层。6. 绿:吹绿了。

7. 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5、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

6、《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评析] 本诗表面上看是咏物诗,实际上是托物言志,借杏花写自己的纯洁心态。

7、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8、春夜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二、王安石仕途表

二十二岁登杨窴榜进士,签书怀南判官。 二十七岁为浙江鄞县知县。 三十一岁为舒州通判。 三十六岁为群牧司判官。

三十七岁为常州知州。 三十八岁为江东刑狱提点。

四十岁为之制诰。 四十一岁为三司度支判官。

四十七岁为江宁府知府。 四十八岁为翰林学士。

四十九岁为参知政事(副相)。 五十岁为平章事(首相)。

五十四岁辞相。为江宁府知府。 五十五岁复相。

五十六岁辞相。判江宁府。 五十七岁辞一切官职。

六十六岁卒於江宁。闲居钟山十年。

三、文学的成就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所作多为有关政令教化、适于世用之文。他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上人书》)正因为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临川先生文集》等。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王安石的政论文在唐宋八大家中是突出的,他驾驭语言的能力非常强,其言简练明快,却无害于笔力雄健。其文以折为峭而浑灏流转,词简而意无不到。《上仁皇帝言事书》,是主张社会变革的一篇代表作,根据对北宋王朝内外交困形势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变法主张,表现出作者“起民之病,治国之疵”的进步思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在叙述并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的同时,尖锐地提示了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利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它对第二年开始施行的新政,无异吹起了一支前奏曲。《答司马谏议书》,以数百字 2

的篇幅,针对司马光指责新法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事,严加剖驳,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措词得体,体现了作者刚毅果断和坚持原则的政治家风度。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谨严,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这时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王安石的一些小品文,脍炙人口,《鲧说》、《读孟尝君传》、《书刺客传后》、《伤仲永》等,评价人物,笔力劲健,文风峭刻,富有感情色彩,给人以显豁的新鲜觉。他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城陂院兴造记》,简洁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游褒禅山记》,亦记游,亦说理,二者结合得紧密自然,即使抽象的道理生动、形象,又使具体的记事增加思想深度,显得布局灵活并又曲折多变。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罢相(1076年左右)划界而分为前、后期,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荆公少以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涵蓄„„后为群牧羊官,从宋次道尽假唐人诗集,博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叶梦得《石林诗话》)。前期的诗歌,长于说理,倾向性十分鲜明,涉及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注意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替他们发出了不平之声。《感事》、《兼并》、《省兵》等,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描写和提示了宋代国势的积弱或内政的腐败,指出了大地主、大商人兼并土地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危害,提出“精兵择将”的建议;《收盐》、《河北民》等,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备受统治者迫、害压榨的悲惨遭遇;《试院中》、《评定试卷》等,则直接抨击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要求起用具有经世济国的人才;《元日》、《歌元丰》等,热情地讴歌了变法带来的新气象和人民的欢乐;《商鞅》、《贾生》等,通过对历史人物功过得失的价,抒发了自己的新的见解和进步意义。王安石后期的隐居生活,带来了他的诗歌创作上的变化。他流连、陶醉于山水田园中,题材内容比较狭窄,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抒发一种闲恬的情趣。但艺术表现上却臻于圆熟,“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味之,便沉沆瀣生牙颊间。”(《后山诗话》载黄鲁直语)和《泊船瓜洲》、《江上》《梅花》、《书湖阴先生壁》等诗,观察细致,精工巧丽,意境幽远清新,表现了对大自然美的歌颂和热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从诗体说来,安石的古体诗虽然多用典故,好发议论,但象《明妃曲》、《桃源行》篇,立意新颖,充满着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律诗则用字工稳,对偶贴切,但有时不免失于过多的雕刻。五绝和七绝尤负盛誉,“王半山备众体,精绝句”(《寒厅诗话》),“荆公绝句妙天下”(《艇斋诗话》)。他的诗对当代和后世都有影响,被称为“王荆公体”(严羽《沧浪诗话》)。

“王荆公体”的特点是:重炼意,又重修辞。在用事、造语、炼字等方面煞费苦心,既新奇工巧又含蓄深婉,主要载体是其晚期雅丽精绝的绝句。其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其短处在于作诗主意求工,主意之过流为议论,好求工而伤与巧;故“王荆公体”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这既体现了宋诗风貌的部分特征,又有向唐诗复归的倾向,可谓既有唐音,又有宋调,对宋诗的发展影响较大。 3

王安石的词,今存约二十余首。虽不以词名家,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通过描写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壮景及怀古,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繁华兢逐”的腐朽生活,豪纵沉郁,被赞为咏古绝唱。它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开了苏东坡豪放的先声,给后来词坛以良好的影响。

从文学角度总观王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里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但是,王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但也不失大家风范,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颗明星。

四、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与详细介绍——主要有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

1、“富国之法”的主要内容是:

青苗法。宋仁宗时,陕西百姓缺少粮、钱,转运使李参让他们自己估计当年谷、麦产量,先向官府借钱,谷熟后还,官称“青苗钱”。王安石、吕惠卿等据此经验,制定青苗法。它规定把以往为备荒而设的常平仓、广惠仓的钱谷作为本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加息,随夏秋两税纳官。实行青苗法的目的,在于使农民在青黄不接时免受兼并势力的高利贷盘剥,并使官府获得一大笔“青苗息钱”的收入。

募役法。又称免役法。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上三等户分八等交纳役钱,随夏秋两税交纳,称免役钱。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此法的用意是要使原来轮充职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

方田均税法。熙宁五年八月司农寺制定《方田均税条约》颁行。此法分“方田”与“均税”两个部分。“方田”就是每年九月由县令负责丈量土地,按肥瘠定为五等,登记在帐籍中。“均税”就是以“方田”的结果为依据均定税数。凡有诡名挟田,隐漏田税者,都要改正。这个法令是针对豪强隐漏田税、为增加政府的田赋收入而发布的。

农田水利法。熙宁二年十一月颁布农田水利法,奖励各地开垦荒田兴修水利,建立堤坊,修筑圩埠,由受益人户按户等高下出资兴修。如果工程浩大,受利农户财力不足,可向官府借贷“青苗钱”,按借青苗钱的办法分两次或三次纳官,同时对修水利有成绩的官吏,按功绩大小给予升官奖励。凡能提出有益于水利建设的人,不论社会地位高低,均按功利大小酬奖。此法是王安石主张“治水土”以发展农业,增加社会财富的重要措施。

市易法。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均输法。主要内容有:要求发运使必须清楚东南六路的生产情况和北宋宫廷的需求情况,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必须在路程较近的生产地采购,节省货款和转运费。另外,还赋予发运使一定的权力,使他们能够斟酌某时某地的具体情况适当地采取一些权宜措施。这就减轻了纳税户的额外负担,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

2、强兵之法”

4

这是王安石变法的第二个主要内容,具体措施有: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保甲法。熙宁三年司农寺制定《畿县保甲条例颁行》。其主要内容是乡村住户,不论主客户,每十家(后改为五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以住户中最有财力和才能的人担任保长、大保长和都保长,同保人户互相监察。农闲时集中训练武艺,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范和镇压农民的反抗,以及节省军费。

将兵法。作为强兵的措施,王安石一方面精简军队、裁汰老弱,合并军营。另一方面实行将兵法。自熙宁七年始,在北方各路陆续分设100多将,每将置正副将各1人,选派有武艺又有战斗经验的军官担任,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凡实行将兵法的地方,州县不得干预军政。将兵法的实行,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素质。

保马法。规定百姓可自愿申请养马,每户一匹,富户两匹,由政府拨给官马或给钱自购。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马病死则要赔偿。

政府下令设置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从此,武器生产量增加,质量也有所改善。

3、 “取士之法”。

王安石在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改革的同时,也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主要是为变法造舆论。主要有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这三个具体措施。

熙宁四年(1071年),颁布改革科举制度,废除以空洞的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恢复以《春秋》,三传明经取士。即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采取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这就把科举的立足点放在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天平上,从而扩大了考选名额,使一大批新进之士取代反对改革的旧官。

同年秋,实行分上、中、下三班不同程度进行教学的太学三舍法制度,不能不看到,九百年前我国已有了从实际出发的科举、学校制度。

5

相关热词搜索:王安石写过什么诗 王安石有什么诗 王安石是什么代的诗人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还有什么王安石的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还有什么王安石的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3828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