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逝去的亲人的诗

逝去的亲人的诗

2016-01-16 10:16:2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逝去的亲人的诗篇一《小诗:追忆逝去的岁月》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逝去的亲人的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逝去的亲人的诗篇一
《小诗:追忆逝去的岁月》

小诗:流放北京

——温馨花园

抽一支没有点着的烟 喝一杯空着的酒

嚼一块雾霾的槟榔

嗯,再看一眼忧郁的半边天

坐地铁去吹吹风

到人海中租一片草原 把时间还给时间

为自己松绑自己

吊塔下满是灰尘的翅膀 就这样轻轻的拍着

或者

索性埋藏在莲花桥下

如果可以安个家

从水泥地里出土一份爱情 雨点敲打在七环的屋檐

一头织着黎明

一头织着星月

呃,那个她啊,她啊

现在又在哪

什么荣耀

何时终点

争取了那么多

流放的这么远

正差一张回程的高铁 等一位天使坐在对面

小诗:那些被掩埋的心声

以为 梦想很小

就可以敷衍

以为 爱的很浅

就可以随随便便

如果梦想化作倒影 爱 已渐行渐远

还会有多少青葱岁月 留给我们去年复一年

以为 勇敢很难

就可以委曲求全

以为 得到容易

就可以不必珍惜

如果心已老去

唯一的交集就此错开 那还会有多少机缘 轮回到最初的原点

绕不开的

是内心的直觉

抹不去的

是从未实现的画面

坚持了什么

改变了什么

终究无法欺骗

那些被掩埋的心声

好久

还会在这里澎湃的再现

小诗:思念

思念,

是一幅秋千,

握着时间的弧线荡漾;

是一粒按钮,

贴近电话的光纤,靠着胸口;

是一支音乐,

念着她的音符,入睡,甜梦; 也是一种意识,一种习惯, 呈现在白昼每一寸尺度上。

有时,思念

仅仅是一件大衣,一顶皮帽 作为随手翻开的相册, 浓浓的气息,淡淡的颜色。

更多的,是等待

船头雾霭中隐现的灯塔, 门外石阶上清脆的碎步, 电话声中一句亲昵的留恋。

还是嫉妒,

嫉妒花园里那对柔情蜜意。

甚至愤恨,

愤恨爱的魔力令人着迷。

却,甘愿屈服,

屈服于你的美,你的温柔。

贪婪领受你的甜蜜, 把你的权威,在心上

高高竖立。

一纸鎏金的婚书, 一枚永远的承诺。

从警情缘

也许是,

一个故事,

一部电影,

一首儿歌,

一声赞叹,

便埋下了一个梦的种子,

逝去的亲人的诗篇二
《】致逝去的亲人:我们的爱与你同在》

【清明】致逝去的亲人:我们的爱与你同在

写在清明来临之际: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杜牧的诗句,至今每到清明仍广为传颂。

我们在这个时节祭奠的人多是自己亲近的祖辈,他们已经不在,在陪伴了我们半生后悄然离去。我们每每都在忙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淡忘了,或是没有时间去记起。只在某个瞬间,回忆刹那涌入脑海,其实在幼时、在昨日,他们就在我们身边,陪着我们,逗我们开心,为我们担忧。那么真实,音容笑貌犹在,却已是遥不可及了,眼眶顿湿,那时流下的泪,很真实,很伤悲。

时间就是这么无情,像沙漏,抓不住,只能任它流淌;但时间也就这么公平,带走了我们的祖辈,又总给我们留下更多生的希望。

俗语说,清明时节,麦长三节;《岁时百问》中也说道:“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是祭奠亡者的节日,却又是万物生长之时,倒让人不是完全的沮丧。万物总是阴阳的完美演绎,将逝去的悲伤又孕育在生的葱郁中。所以也便有了在清明时节踏青、植树、放风筝等习俗。倒是印证了那句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对那些逝去的人致以敬意,感谢他们用生命孕育了我们,生命有时,爱无限!

一封家书,写给那些逝去的亲人

在又一个清明节来临之际,请让我以此文献给你们,以寄托我对你们无尽的哀思与怀念。 逝去的亲人们,首先请允许我向你们表达我无上的感激之情。

永远难忘我与你们相处的岁月,你们的音容相貌至今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日。作为晚辈,我很荣幸曾得到过你们的爱护与关心。在我人生的最初岁月里,让我能感受到亲人的温暖与呵护。你们或慈爱,或慷慨,或近乎严厉的关爱,都让我此生永不会忘记啊!

但遗憾的是,天命难为,世事无常,当我还没有好好回报你们的时候,你们就匆匆离去了。如今,我只有把我无尽的遗憾与思念拜托清风带给你们,只求有来世加倍偿还与你们——我的亲人。

逝去的亲人们,天堂里一定很美,肯定比这个世界还要美。那里,风景怡人,四季皆春,瓜果飘香,禽畜兴旺。那里,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欢歌笑语,生活甜蜜。惟愿你们在那个世界过的幸福如意。

逝去的亲人们,最后我还要表达我的一层谢意,是你们的离去让我对生命有了深入的思考。人的生命何其短暂啊!有生之年宜应好好珍惜。珍惜稍纵即逝的年华,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不要等一切来不及的时候,而徒增悔意。

纸短情长,言不尽意。愿你们在地下永远安息!

一首诗,《你还在我身旁》,感动了无数人!

送给大家一首诗,《你还在我身旁》。这首诗,是一位不知名的作者写给已逝的母亲,用来缅怀对她的思念。作者希望时间能够倒流,一切的一切都能回到母亲在世的模样。假如,瀑布的水可以逆流而上,我能变回十年前的模样,母亲还能慈祥地陪伴在我身旁,可是,一

切只是假如...

或许你得陪客户;

或许你得加班;

或许你身在他乡;

无法至坟前纪念一下他们;

没有关系

思念如同身边的空气,无时无刻都存在,只是此时此刻愈发浓烈... 此情此景,让我们一起在微信中祭奠那些我们逝去的至亲之人!

逝去的亲人的诗篇三
《2012年清明祭奠亲人朋友古诗词集锦》

2012年清明祭奠亲人朋友古诗词集锦

1.清明节思念亲人的诗句摘抄

《寒食上冢》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评点:这是上坟时的感受。重点渲染上坟的路上那凄凉之景。那孤零零的破屋,那危桥,都给人无依无助的感觉。所以“只愁余”。

《清明》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点评:由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篷蒿一丘,只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这正如当代人所说,无论你作官还是为民,最后都要回到同一个点:老去。只是生命的过程并不一样。这首清明诗,立意就深刻了很多,不仅仅是凭吊亡人,更是警醒活着的人

2.清明节思念亲人的祭文摘录

每年清明的时候,我的心中总会对已故亲人的思念淡淡哀愁。如此的悲痛!因为亲人离我而去!,他们的离去是我人生中最大的损失!我思念天国亲人的悲伤之心无法描述······

马上就是清明了,我的心中涌起了一阵阵酸痛。清明的忆念和哀愁,也更加浓郁思念妈妈。亲人离我而去!我倍加思痛······

清晨我流着泪,我推开窗,眺望着窗外。思念远方的妈妈!此时不知亲人们在天堂是否也在想念女儿?不知道,清明节会不会下雨?纷纷的细雨是否会如期而至。如要下雨多好,因为空中的雨代表女儿思念妈妈的寄思!似乎有了这雨,清明才更能透出亲人们的真实的悲凉和无尽的思念·。

“清明时节泪雨纷纷,祭奠亲人路上行人心悲痛„„在”清明之际,儿女们,都会带着心中的悲愁和忆念,来到祖先的墓前祭祀。有的是为亲人点然一炷香,有的是为亲人供上水果高点,有的是为亲人献上一束鲜花,有的是为亲人烧数张纸钱,有的是为亲人敬三杯清酒,有的是在为亲人诵经念佛,有的是给亲人三拜九叩„„这一切都是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

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亲人的祭奠和思念。我默默地为祖先祈祷!为逝去的妈妈祈福!祝福他们在天堂的那一边能够和我们一样,每天诵经念佛!幸福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着......

此时此刻,回忆起妈妈曾经和我共同度过的那些岁月,曾经有妈妈陪伴幸福快乐的时光,想起亲人的辛苦,想起一生辛苦为我们后人无怨无悔的付出,我心倍感伤感和哀伤,思念他们的之心更切!想念

他们的恩情心更痛,回忆他们在的时候那一幕一幕!不禁潸然泪如雨下······妈妈您可知道女儿有多想念你呀!

在过几天清明节要到了您们一定要带已故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回来,·您们想吃点什么好吃的告诉女儿 女儿一定给您们捎来,纸钱还有的用吗?女儿一定多烧点您们用。虽然爷爷奶奶外公去世的早,我还没有出世跟他们没有感情但他们毕竟是我们的祖辈,没有那老人家哪有我们现在幸福的日子.妈您一定要记得带上他们,带上他们亡灵念佛!带他们一同都回极乐世界一起生活。女儿相信您能做到。因为您最善良,最慈悲,是吧天堂的亲人·····

感谢你们养育儿女之大恩!永生难报!

儿女永远永远的想念您们!!

逝去的亲人的诗篇四
《诗人汪国真去世 习近平曾引用他的诗》

诗人汪国真去世 习近平曾引用他的诗

2015年04月26日 10:55

来源:南方都市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资料图:汪国真

@汪国真工作室账号发微博表示,“天妒英才”。

原标题:他真的选择了远方!著名诗人汪国真去世

南都讯 记者 罗煜明 今日上午,网传著名诗人汪国真去世。南都记者联系上汪国真官方网站的负责人,对方证实,汪国真今日凌晨因病逝世。与此同时,汪国真实名认证微博曾多次转发的@汪国真工作室账号也表示,“天妒英才”。

汪国真去世的消息最早由诗人潘婷于今早发出。随后,诗人大卫亦在微博透露,“不敢相信,诗人汪国真今凌晨两点十分去世,刚打手机,接电话的是他妹妹,这是一个非常谦逊的人,有君子之风。与他出行过几次,印象特别好,音容笑貌依在……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汪国真主要作品

《热爱生命》、《如果生活不够慷慨》、《我微笑着走向生活》、《倘若才华得不到承认》、《假如你不够快乐》、《跨越自己》、《挡不住的青春》、《只要明天还在》、《山高路远》、《旅程》、《走向远方》等。

汪国真优秀诗作选读

《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如果生活不够慷慨》

如果生活不够慷慨

我们也不必回报吝啬

何必要细细的盘算

付出和得到的必须一般多

如果能够大方

何必显得猥琐

如果能够潇洒

何必选择寂寞

获得是一种满足

给予是一种快乐

习近平曾引用他的诗

据中新网报道,在2013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引用汪国真诗句:“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向世界重申中国爬坡过坎、闯关夺隘的改革决心。这使得汪国真的诗歌作品更广为人知。对于习主席会背下他的诗,汪国真表示非常激动,连连感叹“习主席能背下我的诗词,我觉得挺欣慰的。”

汪国真简介

汪国真,1956年6月22日生于北京,当代诗人、书画家。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1984年第10期上发表,后经《青年博览》、《青年文摘》先后转载。1985年起将业余时间集中于诗歌创作,期间一首打油诗《学校一天》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1990年开始,汪国真担任《辽宁青年》、《中国青年》、《女友》的专栏撰稿人,掀起一股“汪国真热”。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曾掀起一股“汪国真热”,其代表诗句有“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等。 2005年始,他的书法作品作为中央领导同志出访的礼品,赠送外国政党和国家领导人。2005年至今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中心主任。

逝去的亲人的诗篇五
《与清明有关的诗词》

有关清明节的诗词

再过几天清明节就要到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朝诗人杜牧的绝句,似乎应是对于清明时节情景的最好描述,清明,是一个沉重的节日。祭祀已故亲人,是一种形式,追忆,才是实质,有思、有感、有悔、更有痛。“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生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有生就有死。生老病死是自然的规律,无论你是富有还是贫穷,无论你是高贵还是低贱,无论你是情愿还是心有所不甘···这就是现实,实实在在的、不以意志为转移的现实。因此,我们只有祈祷,逝去的亲人一路走好。因此,我们只有做到,活着的我们更加珍惜,珍惜亲人、珍惜亲情、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现实中拥有的一切··· ···

面对这样一个传统的节日,也实在写不出像样的东西以示纪念。整理了部分古今对清明节描述的诗词歌赋,表

达一下对清明节日的情怀。 清明节对联:

春风重拂地;佳节倍思亲。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 三月光阴槐火换;二分消息杏花知。 相逢马上纷桃雨;喜见树前闹杏花。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槐火光阳春替换;杏花消自雨传知。 睹物思亲常入梦;训言在耳犹记心。 山清水秀风光好;月明星稀祭扫多。 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 禁火今年逢节早;飞花镇日为谁忙。 寒食雨传百五日;花信风来廿四春。 春风已解千层雪;后辈难忘先烈恩。 有胸中韬略无穷 流水夕阳千古恨; 春风落日万人思 落花残日几多愁 有关清明节的诗歌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

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明节诗歌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 【唐】白居易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 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 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 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 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 【唐】白居易

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 绮罗从许笑,弦管不妨吟。 可惜春风老,无嫌酒盏深。

逝去的亲人的诗篇六
《悼亡诗里的悲情人生》

悼亡诗里的悲情人生

文学是什么?简单地说是“人学”,是“情学”;悼亡诗是什么?

悼亡诗是丈夫追悼、怀念已故妻子写的诗歌,因此,我想象不出世

界上还有什么题材和感情比悼亡诗更能感动人心的了,因为它是中

国诗歌史上唯一集生死爱恋于一体的诗歌。

虽然未用“悼亡诗”命名,但悼亡诗在《诗经》时代就已经产生

了。在《邶风?绿衣》中,那位丧妻的男人说,我一遍又一遍地摩

挲着你的绿衣啊,绿色的面子黄里子;我忧伤的心啊,什么时候才

能停止!睹物思人,是悼亡怀旧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诗人把

衣、裳仔细翻看,由妻子的细针密线,体会妻子当年对自己的深情,

和妻子生活的情景他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忧愁也永远摆脱不了。最

后说,天气寒冷了,自己还穿着夏天的衣服。妻子活着的时候,四

季换衣都是为他操心,现在忍受不了寒风的侵袭,自己寻找衣服,

又勾起他失去贤妻的无限悲恸。这种悲恸,比起白居易《长恨歌》

中“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不免有点“做秀”的表白

来,更真实得多,形象得多,深切得多。

从衣服开始睹物思人,影响了西晋的潘岳、唐代的元稹。

潘岳的悼亡诗第一首“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

遗挂犹在壁”、“寝兴何时忘,沉忧日盈积”等,实《绿衣》第一、

二章意;第二首“凛凛凉风起,始觉夏衾单;岂曰无重纩?谁与同

岁寒”、“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寝兴目存形,遗音犹在耳”

等,是《绿衣》第三、四章意。元稹《遣悲怀》第三首说:“衣裳

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则全由《绿衣》化出。因为《诗

经》是潘岳、元稹的教科书,他们都熟读《邶风?绿衣》,所以《邶

风?绿衣》在表现手法上,便为后代的悼亡诗开了无限法门。

《诗经》中《唐风?葛生》,也是一首悼念亡人的作品,从内容看,

应该是悼念亡夫。诗从墓地的葛藤写起,写两人生死异处,夜夜都

是冬天的夜,天天都是夏月的天,百年熬到头,回到他的身边。回

想去世前的相亲相爱,同心同德,发出死后同穴的悲号,同样影响

了潘岳的悼亡诗和元稹的《遣悲怀》。

汉武帝的李夫人死后,汉武帝日夜想念,不思茶饭;百无聊赖中,

召来一个方士在宫中设坛招魂,以期与李夫人再见一面。这个方士

就点起灯烛,请武帝在帐帷里观望。花墙之上,摇晃烛影和烟雾之

中,似乎有身影翩然而至,纤纤玉手,袅袅腰身,却又徐徐远去。

武帝看不真切,着急地说:“是你吗?不是你吗?我痴痴地站立着

看,你为什么如此姗姗来迟呢!”

“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简短的十五个字,

把汉武帝思念李夫人思而不得、得而不辨、辨而转嗔的心理刻画得

淋漓尽致,那股迷离恍惚、如梦如幻的感觉和时空交叉的错觉被后

人创作的悼亡诗所继承;姗姗来迟,也成了一个蕴藉丰富而又感伤

唯美的典故。值得一提的是《李夫人赋》开了后世帝王作悼亡赋以

怀人的先河,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赋的形式来悼念妻

妾的文章。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对悼亡诗本身的批评与鉴赏,有名的莫过

于孙楚。《世说新语?文学》篇载:“孙子荆除妇服,作诗以示王武

子。”王曰:“未知文生于情,情生于文。览之凄然,增伉俪之重。”

这则所说的诗歌就是《除妇服诗》。诗曰:“时迈不停,日月电流。

神爽登遐,忽已一周。礼制有叙,告除灵丘。临祠感痛,中心若抽。”

此诗是其妻胡毋氏去世一周年所作,他开创了妻子去世周年创作悼

亡诗的先例。

在当时,公开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感情,是会被世人耻笑的。《世说

新语?惑溺》篇载:“荀奉倩与妇至笃,冬月妇病热,乃出中庭取冷,

还以身熨之。妇亡,奉倩后少时亦卒。以是获讥于世。”和荀奉倩

一样,潘岳也是非常重视伉俪之情的,他在《悼亡赋》中说:“吾

闻丧礼之在妻,谓制重而哀轻。既履冰而知寒,吾今信其缘情。”

潘岳以前一直听说为妻子服丧礼,服制虽重而哀情却并不深;如今

有了亲身体验,方知其服制之所以重,乃是依据人情而制定的。潘

岳对当时“制重而哀轻”的做法非常不满。为了表达对妻子“制重”

以外的深情,他写了三首《悼亡诗》。一方面表达对他妻子杨氏的

感情,一方面代表他对社会上“制重哀轻”的抨击,由此可见潘岳

创作悼亡诗的深层意义——从此,中国文学史上,“悼亡诗”成为

悼念妻子的专称——一种新的诗歌题材诞生了。

对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分析鉴赏的文章已经很多。但把它与潘

岳哀情的文、赋结合起来进行解读与分析,就更能体会和感受它所

蕴含的伉俪深情。诗曰: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

从,淹留亦何益。渑俛恭朝命,回心反出役。望庐思其人,入室想

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

如或存,周遑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

目中路析。春风缘隙来,晨霤承檐滴。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透过“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两句,我们知道此诗作于冬春

之交,虽有春风吹拂,但屋檐上的冰霤还未化尽。前八句是对现在

状况的交代,和妻子已经阴阳两隔,却沉浸在失去妻子的伤痛中。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两句总领下文,作者睹物思人,但却

物是人已非,今夕对比,倍添伤感。之后的四句用了“翰林鸟”和

“比目鱼”的典故,那只是曾经的美好愿望,如今却形单影只。结

尾“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两句说自己无论是睡着还是醒着都

无法释怀,于是想效仿庄周击缶获得精神上的暂时解脱。如果把这

首诗硬性解构一下,为:开头(忧)—中间(逝去的欢乐)—

结尾(忧),整首诗都沉浸在深沉的悲伤里,犹如那浓墨,那沉在

海底的古瓶。

由于西晋诗歌到处装点形式主义美学的东西,算是最“清浅”,善

于以淡语写深情的潘岳,仍然不能脱离在诗中大量排比、对偶、用

典的风气,使这三首诗以今人看来,不免有语意重复、拖沓,文辞

因华丽而堵塞诗意传达的弊病。但是,那是时代使之然。潘岳的《悼

亡》诗,之所以流传不衰,“望庐思其人”、“春风缘隙来”,通过细

节写对亡妻的感情,仍有委婉动人的效果。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

选》说:“安仁情深之子。每一涉笔,淋漓倾注,宛转侧折,旁写

曲诉,剌剌不能自休。夫诗以道情,未有情深语不佳者。”其批评

的中心在一个“情”字,而潘岳最擅长的莫过于抒发悲哀之情。

从萧统《文选》所选的诗、文、赋来看,潘岳哀诔作品占其总数

的三分之一:其中哀诔之文共五篇,数量上较诗歌和赋占的比例更

大;其次以后世诗学理论的评价为例:《文心雕龙?诔碑》篇云:“孝

山崔瑗,辨契相参:观其叙事如传,辞靡律调,固诔之才也。潘岳

构意,专师孝山,巧于序悲,易入新切,所以隔代相望,能徵厥声

者也。”刘勰认为在哀诔之文的构意上,崔瑗是潘岳的老师,但在

对后代的影响上,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除却《悼亡诗三首》、《杨氏七哀诗》等诗歌创作之外,他还为杨

氏写了《哀永逝文》和《悼亡赋》,可以说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

个集悼亡诗、悼亡文和悼亡赋于一身的作家。相较诗歌而言,文和

赋的篇幅要长许多,也更能淋漓尽致地抒写诗人的悲伤之情。而从

赋作与《悼亡诗三首》的关系来看,尤其是“入空室兮望灵座,帏

飘飘兮灯荧荧。灯荧荧兮如故,帏飘飘兮若存。物未改兮人已化,

馈生尘兮酒停樽。春风兮泮冰,初阳兮戒温。逝逍遥兮浸远,嗟茕

逝去的亲人的诗篇七
《清明节相关的诗句和问候短信(给思念的人问候与关心)》

清明节相关的诗句和问候短信(给思念的人问候与关心) 清明时节雨纷纷,大家小户来上坟,怀念逝者思亲人,短信提示告诉您,防火意识勿忘记,环保扫墓记心里,祝你亲人亲更亲。

清明节,踏青去,艳阳明,和风吹,燕子飞,河水清,柳北京渣油泵笛鸣,脚步轻,身心爽,拍彩照,留佳影,发短信,飞彩信,祝福友,心情好,美逍遥。

清明时节已来到,抛开工作的烦恼,带着一个渣油泵ZYB-7.5/2.0好心情,放飞悲伤与苦闷,带着吉祥与好运,踏青旅游去逍遥,清明节祝你开心!

“清”除你所有的忧愁烦恼,“明”朗你所有的理想心愿,开源“节”流清明节,祝福你平安幸福,吉祥如意乐悠悠。

清明时节,燕语莺莺,欲雨还晴,祭祀踏青,怀3000型沥青拌合楼重油泵念先祖,短信问候,祝福依旧,抚平伤痛,快乐无忧,抛开烦恼,尽情享受,愿你清明小长假快乐! 清明到来,我们缅怀的是煤焦油燃烧器油泵逝去的青春,展望的是美好的未来,埋葬的是恼人的烦忧,送来的是顺心的生活。深深祝福我的朋友身体健康,笑口常开!

又到清明雨纷飞,心中默默伤;路上行人欲断魂,心中BWCB保温沥青泵凄凉凉。清明节到了,记得回乡为逝去的亲人奉上一束白菊花,寄托您对亲人的哀思!祝福的话

落英纷,芳草绿,云淡风轻,好天气;清明节,雨纷纷,牵肠挂肚,不忘你;朋友情,情谊浓,关怀问候,想念沥青保温泵你;清明节,愿你忘却烦恼,永远开心!

清明节我请你煮一个鸡蛋登山远眺,滚走所有烦恼,眺望美好未来,我祝福你一生都没有烦恼,笑口常开,未来美不胜收。

“清”除亲人逝去带来的隐痛,“明”白生活中从不缺乏幸CLB型沥青泵福,“节”日有我们陪你一起渡过,我们要坚信明天会更好。

清明节到了,毛毛雨飘夹套保温泵了,思念念飞了,短信息发了,祝福逝者安息了,祝愿亲友平安健康了,幸福吉祥永永远远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你起大早往家奔,一不小心就摔了一个大腚保温齿轮泵墩,祝福你清明节摔倒捡到大元宝,出门见到西施,抱得美人归。

清明时节雨纷纷,温馨短信望珍重,踏青郊游时光好,远离花草防过敏,蚊虫叮咬要防护,讲究卫生防疾病,保持愉快身健康。祝开心永久、幸福无忧。

春风春雨春有情,人面桃LCB沥青泵花相映红;风筝飞上碧云天,人荡秋千似天仙;清明时节,雨纷纷,发条短信问候您.思念亲人勿伤心,走在路上要小心,朋友节日要开心。

清明小假来,身心大放松,春困多补眠,常睡美容觉,春CLB型沥青保温齿轮泵阳好灿烂,相约踏青去,风筝天上飞,人儿地上闹,短信送问候,愿你笑常在!

春风吹绿大地,春光灿烂明心,春雨如丝润物,句句祝福情深,清明节至,在思念故人同时照顾好自己,节日ZYB高温齿轮油泵快乐。

清明节祝福你荡着秋千奔前程,忽高忽低前程似锦,晃晃悠悠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百事可乐,身体健康前途无量。

清明时节烟雨轻,潮湿天气多保重,户外踏青讲卫生,花KCG高温齿轮油泵草过敏要避行,风光如旧莫太累,身体健康是保证,缅怀亲人莫太悲,时光不会再倒退,放宽心情幸福随,快乐无忧满天飞!

清明时节雨纷飞,思念的KCB齿轮油泵泪儿流淌,烦恼忧愁在放飞,关怀问候暖心房,精彩生活在腾飞,快乐来到好运绕,祝幸福美满体康健,吉祥如意甜蜜享。

逝去的亲人的诗篇八
《狄金森诗歌死亡主题探析》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第23卷第1期

狄金森诗歌死亡主题探析

(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摘要]死亡的主题在常人看来是伤感凄凉的,而狄金森凭借对死亡的浓厚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把死亡描

述得有血有肉,有形有体。她对死亡深刻的观察和体验,对死亡的场景的描写和对生死的态度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键词]狄金森;死亡主题;诗歌[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0)01-0146-03

[本刊网址]http: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0.01.072//

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她的诗歌不循章法,内容广阔,意象奇特,语言简朴,韵律多变,以其独有的姿态为美国诗坛树立了丰碑,被誉为“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萨福以来西方最杰出的女诗人,在驾驭英语语言的能力上可以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她的诗从主题上说关系到生命、永恒、爱情、自然和死亡,表现了她强烈的思想和情感,揭示了一个充实、安宁、执著的灵魂。

她针对死亡这个普通又神秘的问题写了许多富有洞察力的诗篇。

她以女诗人的敏感和清教徒对死亡的豁达态度从多个角度描写死亡,她笔下的死亡主题意义复杂而深刻。综观她的这些诗篇,可以从三个方面解读狄金森诗歌的死亡主题:对死亡的观察和体验、死亡的场景的描写和对生死的态度。

一、对死亡的观察和体验

狄金森之所以在诗中表现出对死亡的浓厚兴趣,或许是因为她对人类存在价值与命运久久思考而毫无所获的结果。家庭的宗教背景和周围的环境使她觉得死后有灵,而她的内心却对此表示怀疑。

(一)对现实生活中死亡的观察她描写现实生活中的死亡,下面这首诗即描写死亡的时刻和过程:

我见过一只垂死的眼睛在房子里不停地转悠——

好像——在寻找什么东西——然后变得昏暗如云——接着——迷雾蒙蒙——最后——焊接到一起没有透露到底是何物

欣慰的是已经见到过——

——蒲隆译

在这首诗中,死亡表现出其不确定性和不可驾驭性。诗一开始就写到“我见过一只垂死的眼睛/在房子里不停地转悠——/好像——在寻找什么东西——”眼睛在寻找某物,但不知道他在找什么?活着的人可能没有这种体验,只有垂死的人才知道他自己在找什么。死亡临近,这个垂死的人的眼睛“最后——焊接到一起”,这是描写观察了死亡的过程,但却没提供垂死的人所看见的确定的东西。死亡是不可避免,死亡时看到什么,想什么,死后又是怎么回事,都留给读者考虑,这个垂死

的人“欣慰的是已经见到过”的是什么呢?让活着的人去思索

这一点。尽管她不清楚人们临终时的视力究竟会发生什么,她却能客观地把人们临终前眼睛的变化记录下来。因为眼睛是灵魂的窗户,能精确表现弥留时刻的心灵感受。“目光一旦呆滞,就是死——”(241),或许这就是人们“去世的方式”(150)。

(二)对死亡体验的叙述在这首死亡诗歌《我死时——听到一只苍蝇嗡嗡》中,作者同样描述死亡的瞬间,把死亡的体验描写得更是奇妙无比、不可思议,但又让人不得不信服。

我死时——听到一只苍蝇嗡嗡房间里一片寂静活像暴风雨前——那种寂静的气氛——

周围的眼睛——泪已哭干——人们的呼吸快要凝固

等那最后的攻击——看见国王时——在屋里发出——我馈赠了我的纪念品——签字馈赠我的

可以转让的——东西

这时插进来一只苍蝇——

在我与亮光——之间——

有蓝色的——磕磕碰碰的——嗡嗡声出现”然后窗户消失了——然后我想看见也看不见

——蒲隆译

同样是死亡的片刻感受,同样是一静一动的对比,不同的是,作者在这首诗中添加了一个重要的意象——一只苍蝇。这只苍蝇从最初在寂静无声的房间里嗡嗡叫,到最后不稳定的断断续续的叫声,再到最后声音的消失,作者这样的描写是为了反映诗中人是怎样从有意识有知觉的状态,进入无意识无知觉的状态。房间内的一片宁静被苍蝇的嗡叫声所打破意味着死亡的真正来临,随后,诗人的意识和知觉逐渐衰退,苍蝇的声音、形状及颜色都消失在诗人的眼前。在整个描述过程中,诗人一直保持客观冷静、不动声色的状态,带给读者对死亡的理

收稿日期:2010-01-10

作者简介:黄明(1981—),女,河南商丘人,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教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及语言教学研究。

146

第23卷第1期2010年2月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JournalofHUBEICorrespondenceUniversityVol.23.NO.1Feb.2010

智体验。

人生的结束没有庄严的辉煌的葬礼进行曲的陪伴,却在微弱的苍蝇叫声中戛然中止。使读者领悟到诗人的意蕴:上帝从不眷顾弥留之际的受难者,而一向为人所不齿的苍蝇却在这一时刻表现出勃勃生机和无限热情,与死者逐渐消失的呼吸以及上帝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照。

二、对死亡过程的描述狄金森在一些诗歌中,成功描述了死亡来临的那一瞬间死者的一种主观意识,从而打破了以往对于死亡无意识的肯定。在《我感觉葬礼,在我脑中举行》一诗中,作者作为一个死者,从容地感觉到死神的降临:

我感觉葬礼,在我脑中举行,哀悼者来来往往

不停踱步——踱步——

直至我的感官如开裂般——

待他们坐定,宗教仪式开始,如同鼓点

不停敲击——敲击——直到我感觉头脑开始麻木——

我们经过学校,恰逢课间休息——孩子们正喧闹,在操场上——

我们经过注目凝视的稻谷的田地——我们经过沉落的太阳——也许该说,是他经过我们而去——露水使我颤抖而且发凉——因为我的衣裳,只是薄纱——我的披肩,只是绢网——我们停在一栋屋前,这房子仿佛是隆起的地面——屋顶,勉强可见——屋檐,低于地面——从那时算起,已有几个世纪——却似乎短过那一天的光阴——那一天,我初次猜出马头,朝向永恒——

——江枫译诗人以一个逝去几个世纪的人的口吻,回忆了那个“死亡”伴作车夫,彬彬有礼地“邀请”她的经历。“他”(死亡)将她引向接着我听见他们抬起棺材

永恒。“死亡”优雅地将诗人带入最终的“房”——“隆起的地同样带铅钉的靴子,再次

面”。一种接受者的平静的语调暗指诗人信仰的“不朽”,这种吱吱嘎嘎在我灵魂碾过

不朽即是伴她上路的伴侣。“死亡”被诗人拟人化,他是一位不接着四空——开始鸣响丧钟,

可避免的征服者:他伴诗人上了马车,在缓慢的行进中,诗人意……

识到,这次旅行将走向永恒。这个“永恒”的经历发生在数世纪接着理智的木板,断裂,

之前,在永恒的时空里,“数世纪”的时间比(尘世)那一天更短。我往下跌落,往下——

诗歌以回忆的方式把人生几个特写镜头定格:象征性地写出孩每次跌落,撞击一个世界,

提时代“学校,孩子们正喧闹”;成年时代“凝视稻谷的田地”;老接着——失去知觉——

年“落日”。艾米莉・狄金森运用意象,将想象与现实连接在一——江枫译

“绅士”最终使出了杀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首诗歌中,作者本人成了一个处于弥留之际的“死者”,起。这位斯文的

“不朽”和“永恒”的服务者。诗歌通篇揭示的是一个基感受着周围的一切:哀悼者沉重的脚步声、像鼓声一样沉闷的他正是

人类的意志最终都将付与实际的经验体验,祈祷仪式。周围所有的这些嘈杂声与渐行渐近、沉默无声的死督教永恒的主题:

亡构成鲜明的反差,而“死者”的大脑也开始“越来越麻木”,最思想的不朽也不能弥补肉体的消亡。

(二)死是一种特殊的荣誉后,终于“跌落、往下”。叙事者在临终前能听到人们踱步、抬棺

狄金森死亡主题的最重要的方面无疑是对死亡的意义的材以及靴子在灵魂中嘎嘎吱吱碾过的声音。诗人借助象声词

思考。狄金森将人类的死亡看作一种特殊的荣誉。在她的诗和平行结构,使这场在“脑中举行”的葬礼充满各种声响和节

死去的那一刻,快乐就到来,这个死去的人还将得到荣誉、奏,令读者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狄金森死亡主题诗歌的最大歌里,

特点是:她善于把死亡这一不为人知的过程具体化。尽管她没尊严和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门票。因此她的很多诗歌在描写死

死神并不可怕。在诗人眼中,生与死如常人所料,有明确界定死亡,也没有提出深奥的哲学概念,她却能从人类亡的意象时,

生是痛苦,死是解脱。死亡并不可怕,死亡不是人生的终点,而体验的角度出发,以生动的语言来展现死亡的过程和情景。

是通向永恒的门槛;死亡并非毁灭,而是通向永生的桥梁。三、对生与死的态度

狄金森的这种对死亡意义的理解带有强烈的基督教色彩。(一)对死亡与永生的思考

死亡不仅意味着此生的终结,也代表着洗去狄金森描述死亡并不限于描写死亡片刻的经历,而是将它在基督教教义中,

升入天堂,获得永生的开始。狄金森生活在新教盛行的视为通往永生的捷径,诗人时时给我们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原罪,

尽管她受到爱默生的超验主义以及社会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通往永生的桥梁,因此,永生是其死19世纪的新英格兰,

和科学发展的影响,常常质疑基督教义中关于人生而堕落的观亡诗歌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念和传统的祈祷仪式,但她仍然基本认同基督教关于死亡的看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

法。死亡作为生命的终结,带来了悲伤和恐惧,但作为来生的他殷勤停车接我——

开始,也带来了永久幸福的希望。车厢里只有我们俩——

(三)为美而死还有“永生”同座

狄金森认为灵魂的永生不能光依赖上帝的赐福,更多地要靠自己构筑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暗合了狄金森退隐后沉思冥我们缓缓而行,他知道无需急促——

想、吟咏真善美的情怀。她的退隐也许是出于对无法得到回报我也抛开劳作

的爱情的绝望,也许是因为无人理解的孤独,但她成功地造出和闲暇,以回报

了自己“心灵的殿堂”,得到了不受干扰地思索人生的快乐,得他的礼貌

147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第23卷第1期

到了诗人感悟后的狂喜。她用诗人的激情和敏感,用清教徒的

冷静和克制,献身于歌唱真和美的事业,为她的思想赢得了永生。

在这首诗中,两位死者躺在相邻的坟墓,侃侃而谈济慈的美学观,评说美和真的价值,权衡孰轻孰重。为真理而死的战士和为美而死的诗人,在墓地相遇,成了“近邻”,互相引为知己。他们亲切地“谈心”,超越了无限的时空,直到“苍苔”“覆盖掉——我们的姓名——”。全诗没有任何阴森凄凉的气氛,有的只是幽默风趣的对话,相互理解的友情和向我们透露出来的“存在奥秘”:为真,为美。这不能不说是恰好反映了狄金森对生死问题的乐观态度。

诗人从各个角度描写死亡过程和死亡体验,诗人通过诗歌

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信息: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通往永生

的桥梁:死是一种特殊的荣誉。诗人肯定了生命之美妙,也赞美了死亡。狄金森对死亡主题的探索将生命的意义从有限延伸到无限,从幻灭引向永生。尽管她的生活天地有限,但她创立了一个心灵的天空,在这个无限的宇宙里,她用反传统的格律形式和奇特新颖的意象。反映生活,探索人生的真谛。她以一种平和冷静的态度看待死亡,认为死亡只是肉体的毁灭,死亡带走我们所爱的人,但不朽的灵魂只有经过死亡这一必经阶段才得以获得永生。尽管有迷惘,有悲伤,只要领悟了这个秘密,死亡将不再可怕,而变得悠然而平静。永生的路在死亡的尽头,但也要靠自我的努力才能找到。

参考文献:

[1]徐燕燕,诸建民.艾米莉・狄金森:迷恋死亡的女诗人[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7,(7):15.

[2]刘守兰.狄金森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40.[3]狄金森.[]我们无法猜出的谜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4]江枫.狄金森抒情诗选[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

OntheDeath-ThemedPoemsofEmilyDickinson

HuangMing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ShangqiuNormalUniversity,ShangqiuHenan476000)

Abstract:Thethemeofdeathappearstobemiserableintheordinarypepole’seyes;however,byvirtueoftheinterestandimagination

ofdeath,Dickinsondescribeddeathvividly.Sheleftadeepimpessionwithherprofoundobservationandexperience,descriptionofthescenesofdeathandlifeandoptimisticattitudestowarddeath.Keywords:EmilyDickinson;deaththeme;poem

(上接第139页)但在那个暗无天日的社会,民不聊生,军阀混战,哪里有人民的民主与自由?但是邵飘萍敏锐地提出,北洋新闻法与新闻事业的对立的现状。在《新闻学总论》一书中,他以相当大的篇幅对此作了专门论述。他尖锐指出了历时新闻法与新闻事业对立的状况,抨击了专制统治制定新闻法压制新闻事业的运动性。他要求,新闻界应通过斗争,逐步使新闻事业在“基础正当的法律保护之下”。有了“正当法律”,一方面可以使新闻界有一个武器,以保护自身的自由;另一方面可以适

当地约束政府,使政府的压迫被限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和限度

之内,使新闻事业“达到法律相当自由之目的”。邵飘萍对新闻自由的追求在当时不过是心中构想的“乌托帮”。

邵飘萍的新闻工作实践和博大的新闻思想,是我国新闻思想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为我们后生小子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和学习研究的动力源泉。今天,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为新闻事业开疆拓土,增添新的华章。

参考文献:

[1]方汉奇.纪念邵飘萍——在邵飘萍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Z],1986.

[2]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三联书店,1979:127.[3]吴廷俊.中国新闻传播史稿[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104.[4]邵飘萍.(6).我国新闻学进步之趋势[J].东方杂志,1924,

148

逝去的亲人的诗篇九
《幻灭和永生_解读艾米莉_迪金森诗歌的死亡主题》

幻灭和永生

)))解读艾米莉#迪金森诗歌的死亡主题

陆 晓

(南京大学大学外语部,江苏南京 210093)

摘 要:死亡是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迪金森反复吟咏的主题,她的死亡诗歌触及了死亡的规律、过程和意义。在基督教的传统教义和爱默生超验主义的影响下,迪金森的死亡观是豁达而又现实的,指出死亡是通往永生的桥梁,但灵魂最终能否获得永生还掌握在个人手中。关键词:迪金森;死亡诗;永生;自我的努力

中图分类号:I71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O4970(2002)04O0092O03

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迪金森(1830)1886)被推崇为美国新诗的鼻祖,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先驱,她和惠特曼合力推开了现代诗歌之门,引导着后世的诗人们探索着门里那个多姿多彩、变化纷呈的世界。迪金森一生遭遇不尽如意。她曾试图投身文学创作,渴望世人的接受,数次投稿5大西洋月刊6均未获成功,生前出版的仅有的几首诗也被人改得面目全非,她从此不再打算出版自己的诗歌。她对心中的爱人一往情深,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爱情始终是痛苦和无望的。25岁以后,她选择了归隐幽居,着一袭白衣,闭门独处,写下一首首简短、深刻而奇丽的诗歌。在她死后三十多年,她的诗终于得到众人的赞美,对后世的诗人尤其是意象派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足不出户,/很少有活着的人像她那

[1]

样懂得爱情和死亡0。孤寂而漫长的岁月使她能够

伤。在缅怀友人的过程中,她思考着死亡的意义:/我经常想到坟墓,想到它距我有多远,想到我能否阻止它夺去我的亲人。0[2]死亡的象征意义也契合了女诗人遁世归隐的选择。归隐切断了她与外界人世的接触,与世隔绝的生活寂寞悠长,有时如死亡一般地孤独。迪金森反复思考、吟咏死亡,也审视自己作为遁世诗人的存在,在她全部1789首诗中(根据最新出版RalphFranklin勘校的弗兰克林版5艾米莉#迪金森诗集6),有六百多首是以死亡为主题的。她以女诗人的敏感和清教徒对死亡的豁达态度从多个角度描写死亡,她笔下的死亡主题意义复杂而深刻。综观她的这些诗篇,可以从三个方面解读迪金森的死亡主题:死亡的规律、死亡的过程和死亡的意义。死亡最明显的特征也许就是死亡的必然性,迪

金森在她的诗篇中很明白地指出了这条人类无法抗拒的规律。不管是死神还是上帝,到了一定的时候,他们就会降临,带走他们要带走的人。1962年,迪金森钟情的已婚牧师查尔斯#瓦德沃斯离开了新英格兰,去了加利福尼亚,迪金森经历了一场感情危机,在此期间写出了大量的诗篇,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归宿,著名的5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6即是其中之一。在这首诗中,她写道:

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他殷勤停车接我)))

[3]

深入内心世界,思考生活的真谛,以一种纤细、聪慧、典雅的笔调反复吟咏自然、爱情、死亡和永生等深奥的哲学主题,而死亡之谜作为人生奥秘的重要部分,则备受诗人的关注。

死亡和死亡的象征意义于人生和女诗人的个人隐居生活都非常重要。迪金森早年即深切地感受到死亡的影响。在她生活的时代,她居住的安默斯特镇的年轻人的死亡率很高,经常有丧事发生,而迪金森家是送葬人群去公墓的必经之处。死亡成为她单调平静生活中的大事。朋友们的去世,尤其是了解她并为她所热爱的友人本杰明#富兰克林#牛顿和奥蒂斯#洛德的死亡,都给敏感的女诗人带来无尽的悲

然后死神的马车载着我经过/校园0、/麦田0,并看到/落日0。如果把这个行程看作人的一生,那么/校园0则象征无忧无虑的童年,/麦田0象征辛勤劳

收稿日期:2002O03O18

作者简介:陆晓(1970)),女,江苏南京人,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和英美文学研究。

#92#

作的青壮年,/落日0则象征迟暮的老年。最后马车停在一座屋前:

仿佛是隆起的地面)))屋顶勉强可见)))

屋檐,低于地面)))

这分明是一座坟墓,即人的最后归宿。从童年到青壮年,再到老年,直至进入坟墓,这是世人无法逃避的命运。死亡是无法避免的,也是不可捉摸的,人们无法凭主观愿望去支配、控制死亡,只有死神可以停下来将人接上他的马车,驶向坟墓。尽管迪金森在另一首诗中谴责上帝剥夺了她所爱的朋友的生命,称上帝为/窃贼0、/储存死魂灵的银行家0,她还[3]

一片沉寂,一只苍蝇在嗡嗡地叫着,象征着死亡的召唤。当我想着立遗嘱,将财产分送别人的时候,苍蝇又插进来,盘旋在我与光亮之间,最后挡住了我的视线,确认了死亡的到来。0苍蝇仿佛死亡,掐断了临死者对生命、生活的眷恋和与人生的最后联系。死亡使死者被迫放弃他们眷恋的人生,而他们对死后的生活一无所知,因此不免产生一种对死亡的恐惧,这一点我们可以在5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6感受到:

也许该说,是他经过我们而去)))露水使我颤抖而且发凉)))因为我的衣裳,只是薄纱)))是认识到了这种剥夺的不可抗拒,她只能/两次站在

上帝的门前,如一个乞丐0。

[4]

迪金森还不遗余力地想象了死亡的过程,以她特有的细腻和敏感从生者和临死者两个角度描绘对死亡的感受。由于死亡具有独特的规定性,即人只能死一次,所以死者无法真的去感受死亡,这决定了迪金森对死亡的描述充满了互相抵触的方面。她描述的死亡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痛苦不堪的、迷惘无奈的和恬淡平静的。

/随着剧痛之后0入木三分地展现了死亡的剧痛,迪金森以错综复杂的意象将死亡带来的撕心裂肺的痛苦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一颗濒临死亡的心灵在叙述死亡的感觉:剧痛之后,知觉已经麻木,甚至不知自己是否在承受痛苦,也忘记了受折磨的时间,整个人已处于恍惚状态,痛苦如/一种木头进程,已变得麻痹大意0[4]

,心已绝望,了无企求,仿佛挨冻的人最后失去知觉,完全被死亡抓牢。/受伤的鹿跳得最高0借助鹿在死亡前费力挣扎的痛苦形象,揭示了死亡的残酷:

受伤的鹿跳得最高)))

我听猎人说过)))这不过是死的极乐)))接着)))制动器沉默!被敲击的岩石迸出火花!被践踏的钢板弹跳!总是显得更红的脸颊正由于肺痨在叮咬![3]

第二种死亡是迷惘无奈的。人生在世,要追求许多东西。这些追求是多层次的,从生活的真谛到物欲满足直至繁琐小事,人们均不辞辛苦,孜孜以求。当死亡来临,所有追求、所有渴望都将只属于生者。临死者无权拥有,而又不甘放弃,一种迷惘无奈便涌上心头,挥之不去。/临死时,我听到苍蝇嗡嗡叫0即表达了这种无奈。/垂死的我躺在床上,屋内

我的披肩,只是绢网)))

[3]

跟着死神走向死亡,我穿着/薄如蛛网0的长袍,披着轻如蝉翼的披肩,不禁感到死亡带来的阵阵凉意,单薄的衣着仿佛是死者的无力,对前途不免平添一丝无奈。

最理想的莫过于恬淡平静的死亡。这是一种超脱的、对人生了无遗憾后的死亡。迪金森在/死亡是一场对话0中以抽象的表达方式揭示了这种死亡。对于死亡的来临,不朽的灵魂只需脱去一层泥土躯壳就能打发死亡,没有痛苦,没有无奈,只有平静和理智。在/我为美而死0中,一个为美而死的人和一个为真而死的人在坟墓相遇,彼此友爱相处。他们生前分别为崇高的理想而死,他们的死亡已经达到了一种无怨无悔、心地平静宽广的境界:

就这样,像亲人,黑夜相逢)))我们隔着房间谈心

直到苍苔长上我们的嘴唇)))覆盖掉)))我们的姓名[3]

迪金森死亡主题的最重要的方面无疑是死亡的意义。在她看来,死亡并非毁灭,而是通向永生的桥梁。迪金森的这种对死亡意义的理解带有强烈的基督教色彩。在基督教教义中,死亡不仅意味着此生的终结,也代表着洗去原罪,升入天堂,获得永生的开始。迪金森生活在新教盛行的19世纪的新英格兰,尽管她受到爱默生的超验主义以及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影响,常常质疑基督教义中关于人生而堕落的观念和传统的祈祷仪式,她仍然基本认同基督教关于死亡的看法。死亡作为生命的终结,带来了悲伤和恐惧,但作为来生的开始,也带来了永久幸福的希望。马科斯#坎利夫在评论迪金森对死亡的态度时说:/她一心一意考虑死的问题,把死亡看成是通往另一世界的大门。她认为死是一种特殊的光荣,有一点像当时在颂诗和传道中所描述的,以及她最喜爱的5启示录6中所看到的传统的天堂。死意味着

#93#

悠闲、庄严,意味着对往日的认可,意味着和少数杰出的人到了一起,而你在世上对于这些人是无法深知的。0[5]在/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0一诗的第一节,诗人即说:/还有永生与我们同行。0和死亡同行也是美好的,因为

我们缓缓而行)))他知道无需急促)))我也抛开劳作和闲暇,以回报他的礼貌)))

[3]

德沃斯牧师,心生爱慕,但牧师后来移居西海岸,从那以后,她开始闭门独居的退隐生活。她的退隐也许是出于对无法得到回报的爱情的绝望,也许是因为无人理解的孤独,但她成功地造出了自己/心灵的殿堂0,得到了不受干扰地思索人生的快乐,得到了诗人感悟后的狂喜。她用诗人的激情和敏感,用清教徒的冷静和克制,献身于歌唱真和美的事业,为她的思想赢得了永生。就像/我为美而死0这首诗中所描绘的分别为真和美而死的人那样,她也可以无怨无悔。

迪金森对死亡主题的探索将生命的意义从有限延伸到无限,从幻灭引向永生。尽管她的生活天地死亡将死者带到了另一世界,这里有永恒,也充满希望。然而,在灵魂如何通过死亡获得永生的问题上,迪金森也常常产生疑惑。在/我见过垂死的眼睛0这首诗中,她传递了一种质询的态度:

我见过垂死的眼睛

在房间里扫视四处)))仿佛是)))寻找什么东西)))然后渐渐模糊)))

然后)))蒙上云雾)))然后)))被焊住了眼皮而终于没有揭开

那见了有福的东西)))

[4]

垂死的人试图寻找有福的东西,这双眼睛似乎在企求上帝赐与永恒,但上帝并没有施与,而是焊住了能寻找到幸福的双眼,这是一种期望的破灭,一种追求的被迫中断。迪金森的疑惑缘于她对传统上帝形象的质疑。在她的诗里,/上帝的形象是令人迷惑的,创造者似乎不知道为何创造,他是一个盗贼、银行家、父亲、绅士和国王,他常常被拟人而化为死亡或爱人。0[5]迪金森认为灵魂的永生不能光依赖上帝的赐福,更多地要靠自己构筑丰富的内心世界,因为/人脑比天空更广阔,比海洋更深沉,甚至不亚于上帝的力量。0[3]

迪金森的这一断言闪耀着爱默生超验主义的光辉,即强调个人的力量,/世界上惟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有活力的灵魂0

[6]

,希望/每个灵魂都

自造一座殿堂,殿堂以外是世界,世界以外是上天0[1]。这暗合了迪金森退隐后沉思冥想、吟咏真善美的情怀。她早年深爱的良师益友本杰明#富兰克林#牛顿英年早逝,二十三岁那年遇见已有妻室的瓦

#94#

有限,但她创立了一个心灵的天空,在这个无限的宇宙里,她/用反传统的格律形式和奇特新颖的意象0[7]

反映生活,探索人生的真谛。她以一种平和冷静的态度看待死亡,认为死亡只是肉体的毁灭,死亡带走我们所爱的人,但不朽的灵魂只有经过死亡这一必经阶段才得以获得永生。尽管有迷惘,有悲伤,只要领悟了这个秘密,死亡将不再可怕,而变得悠然而平静。永生的路在死亡的尽头,但也要靠自我的努力才能找到。1886年,迪金森在弥留之际只留下了一个/归0字,可见她在走向死亡时的那一种悟尽死亡真谛的境界。参考文献:

[1]罗伯特#斯比勒.美国文学的循环[M].北京: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1993.139,46.

[2]ThomasH.Johnson.TheLettersofEmilyDickinson[M].

Cambridge.Mass:HarwardUniversityPress,1958.197)198.[3]江枫译.艾米莉#狄更生诗选[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

社.1996.225,45,155.

[4]艾米莉#狄金森.我们无法猜出的谜[M].北京:作家出版

社.2001.3,32,51.

[5]马科斯#坎利夫.美国文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和出

版公司,1985.175)176.

[6]胡家峦.爱默生经典散文选[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0.29.

[7]金莉,秦亚青.美国文学[M].北京: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

社,1999.60.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逝去的亲人的诗》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怀念逝去亲人的诗句 思念逝去亲人的诗句 亲人逝去的诗句
  • 1、逝去的人的诗(2016-01-16)
  •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逝去的亲人的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逝去的亲人的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4119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