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闻雁 韦应物诗歌鉴赏

闻雁 韦应物诗歌鉴赏

2016-01-16 10:17:43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闻雁 韦应物诗歌鉴赏篇一《闻雁韦应物》 ...

闻雁 韦应物诗歌鉴赏篇一
《闻雁韦应物》

《闻雁 唐·韦应物》赏析及练习

赏析

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译文

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归家的思绪正无穷无尽。在淮河南部的夜晚下着冰冷秋雨,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

赏析 :

古代交通不便,远飞的大雁常常引起游子对故土的怀念。本诗作者在秋雨之夜,归思正深之际,听到自远而近的雁叫声,其心中的感触较之常人又深一层。

首句直抒胸臆,一个“渺”字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哀、凄凉;第二句借景抒情,其中“秋雨”以绵绵不绝、淅淅沥沥的雨来衬托诗人一言难尽的愁思,渲染了一种萧瑟、凄清的气氛,“高”字更体现出诗人的孤独。全诗语言纯朴,自然含蓄,耐人寻味,主要表达了远宦思念家乡的情感,也蕴含了对动乱时代的苦闷感受,结尾留下广阔的空间,引读者自己去思考,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练习

1、《闻雁》中直抒胸臆,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的句子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

2、赏析首句的妙处。

运用设问的手法,写家乡遥远,不知在何处,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3、在中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故事。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 思乡 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 传信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 书信 。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4、《闻雁》光从文字看,似乎诗中所抒写的不过是 远宦思乡 之情。但渗透在全诗中的 萧瑟凄清 情调和充溢在全诗中的秋声秋意,却使读者隐隐约约感到在这“归思”、“闻雁”的背后还隐现着 时代乱离 的面影,蕴含着诗人对时代社会的感受。

5、首句 直抒 胸臆,一个“渺”字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哀、凄凉;第二句 借景 抒情,其中“秋雨”以绵绵不绝、淅淅沥沥的雨来衬托诗人一言难尽的愁思,渲染了一种 萧瑟、凄清 的气氛,“高”字更体现出诗人的 孤独 。

6、读诗需要联想和想象,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淅淅沥沥的秋雨,忽然听到了自远而近的归雁的悲鸣之声,暗夜沉沉四望一片模糊,更不知道故乡远在何处,归思之情无穷无尽。

7、通读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诗歌借秋雨独坐遥闻雁叫的描写,表达了作者不尽的思乡之情。

下列与本诗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

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闻雁 韦应物诗歌鉴赏篇二
《诗歌鉴赏》

高考语文总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第一讲 古典诗歌基本常识一、 区别古体诗和近体诗阅读下面的两首诗,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赤壁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是和近体诗相对称的诗体,产生较早,每篇字数可多可少,每句字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各体,后世使用五、七言的较多。和近体诗的区别看下表:古体诗 近体诗(格律诗)字数、句数 无规定(五言、七言较多) 字数固定、句数固定平仄 没有要求 平仄声调固定押韵 比较自由 位置固定对仗 比较自由 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时间划分 唐朝以前 唐朝以后二、 掌握律诗和绝句的知识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对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颔联)(对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颈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末联)越中览古 (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律诗的格律要求首先是诗句字数要整齐划一。每首分为五言、六言和七言。其次队诗句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为八句。第三是特定的对偶要求。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其中中间两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绝句,也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仅有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言绝句。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相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两句。这一诗体灵活轻便,适意于表现生活中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因而为诗人普遍使用,创作之繁荣超过了其他各体诗。宋代洪迈辑录唐人绝句万首之多,约占现存唐诗总数五分之一。三、 小结古体诗 律诗古体诗 近体诗乐府诗 绝句第二讲 把握意象一、习题试做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溪亭 (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答案:(1)用“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

萤”“孤灯的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答案:(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立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赏析:在诗歌中,如果能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诗人的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从思想上受到感染,艺术上得到享受,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两个方面下功夫。林景熙的《溪亭》诗正是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佳作。首联破题。“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乍读起来,似有恬静闲适的印象,细细品味,又觉不然。诗人徙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馀思”,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悲秋”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了解首句所要表达的意图,就会把全篇看成单纯写景之作。只有真正领悟到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才能透过迷蒙的景色去探索诗人的悠悠孤愤和高洁品格。这种破题法,既无“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诗家法数律诗要法》)的气派,也没有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而是语淡辞婉,直叙其事,于平淡之中留下意馀象外的情韵。颔联紧承一二句。“高树月初白”,是说高高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切上联“日暮”。“微风酒初醒”,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与上联“馀思”呼应。当此之时,诗人心绪不宁,“馀思”萦绕,难以去怀,从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不正说明他感慨至深吗!颈联写诗人举止。“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穿”字尤妙。“闲坐数流萤”,独坐无聊,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不难看出,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注家评曰:“此联本平,然用‘穿’、‘数’二字,便觉精神振竦,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是也。”足见诗人用字之工。末联写景。“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通观全诗,以

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馀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二、知识梳理诗歌中的形象,我们又称之为“意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多采用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刚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的“情”,咏物所言的“志”,即为主观的“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即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由此可将诗歌中的形象分为四类:(一)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作者创造的人物形象,又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二)事象,事象即动作形象;(三)物象,物象即事物形象;(四)景象,景象即景物形象。在古典诗歌中最为普遍与常见的就是后两种。因此,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意象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奋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准确理解修饰词。客观物象是没有情感倾向的,诗人让客观事物“皆着我之色”后便蕴涵了丰富情感。诗人着我之色往往更鲜明体现在某些描写景物的修饰语上,使景物带有倾向色彩。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曲中的藤、树、鸦、桥、道、风、马,除鸦有特定意象外,其他看不出情感倾向,但分别用枯、老、昏、小、古、西、瘦等一系列带有倾向色彩的词修饰后,藤是干枯的毫无生气,树是衰朽残败,鸦是傍晚暮鸦,桥是狭小少人经过,道是荒凉古道。曲子通过描写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物象变为有倾向的意象,整个融入萧条荒寂之中,意境顿生,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效夕阳图。 常见的意象1、松柏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韧,具有一种凛然正义。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来表现自己

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如: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2、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如:“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张九龄),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苏轼《于潜僧旅筠轩》)可见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了。“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谈经论道。 3、柳——“柳”者 ,“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送元二使安西》表达对分别的眷恋。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起情。”“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情。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杨柳依依的岸边,离别之情油然而起。 4、梅——最先开放,傲霜斗雪—— 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5、菊——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 如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6、大雁 春秋迁徙——思乡之情。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故乡渺何处?归思方悠悠。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赵《寒塘》)。 鸿雁传书“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天末怀李白》作为送书信的使者。 7、杜鹃(子规、布谷)——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哀怨、思归 )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诗人在逆境中对人生抱着乐观、豁达的态度,所以在萧萧暮雨中传来的杜鹃的啼鸣,让人感到其境颇为清远,其情颇为恬适。 8、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 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例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9、斜阳 给人以凄凉、沮丧、失落之感。游子思妇善用夕阳抒他们的情思。如范仲淹:“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特定的环境中,给人以苍茫沉郁之感。故古人也常以夕阳意象塑造气象浑然、辽阔、苍茫的意境。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诗) 夕阳与时序流转有关,故诗人常借夕阳发思古之幽情。(怀古诗)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以“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为现实背景,感喟“六朝旧事随流水,

闻雁 韦应物诗歌鉴赏篇三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简析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答:[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1、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闻 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 塘 赵 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____。这两首都是抒发____。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参考答案:(1)五言绝句 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

(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指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1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1) (2)

【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

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4. 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 有敬亭山。

答: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闲适孤傲的形象。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

 江汉 杜甫

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答案】:(题干要求紧扣几个意象分析,步骤一“再现画面”可略去)“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步骤二),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步骤三);“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步骤二),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步骤三)。

6、.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3

【参考答案】

(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解析】

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就成为广大人世、爱国志士的象征了。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诗中后句,诗人将“无言” 和“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已无言,用宋高宗和秦桧以及对女真贵族俯首贴耳、没有骨气和勇气的主和派,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红”的英勇气慨。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极为深刻。

《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7、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 ①征铎:车行时发声的铃。 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是诗人的安家之地。

⑴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

⑵“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参考答案:

⑴①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②由名词连缀成句,一字一景,收到了蒙太奇的效果。

⑵“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

4

闻雁 韦应物诗歌鉴赏篇四
《诗歌鉴赏》

考羁旅思乡诗鉴赏解析

羁游览役类诗歌备受高考命题者喜爱,近几年有许多试题属于这一类型。《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舟下建溪》(方惟深)《春日登楼怀归?》(寇准)《秋思》(张籍)《鹧鸪天》(晏几道)《菩萨蛮》(李白)《次北固山下》(王湾《江汉》(杜甫)。

一、什么是羁游览役诗

羁游览役类诗歌,所写内容无非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 所思所想/ 所感所叹。指滞留家乡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远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家乡,或漂泊异地,或追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借居家乡之意。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如温庭筠《高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被人传诵,它塑造了旅客闻鸡而起赶路的特有情形和特定氛围,从而进一步勾起诗人思乡之情。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人们思乡缘由是由于。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二、羁游览役诗的特点

1. 字词方面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要害的字词,如“孤”“悲”“无

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2004年丙卷阅读晏几道的《鹧鸪天》,词中的“不如归”就是了解“作者思想感情”(试题第2问)的要害;2005年广东卷阅读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标题中的“怀归”是解读诗歌的钥匙。有时非凡的节日,也是要害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等写于唐朝两个重要的节日,2006年江苏卷元代词人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写于妻子的日子,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哪!

2.情感方面

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单、苍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脱颖而出,报国无门的孤单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 常见思想情感:

1.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2.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诗人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忧伤,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1、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妙喻传情:乡愁。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3.手法方面

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事、渲染衬托;抒情角度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 羁旅诗除了运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有两种非凡的表现手法:

①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重。

②侧面落笔。不说本人想家,却说家人想本人,令人倍觉苍凉。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想象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将老妻写得娇美动人,也衬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凄恻

动人。另外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是想象家中的亲人在思念议论本人,而表达本人的思乡之情的。

三、常见意象

月亮[见月怀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以幻作真,为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单、苍凉、忧伤之情。

梧桐:官方传说,凤凰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古书上说,梧桐能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诗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咏叹身世的孤苦苍凉,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傍晚,点点滴滴。”

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口角鲜红,故有“杜娟啼血” 之说。常与哀怨、思归有关,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

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如范仲淹的《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鸿雁[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浮云[因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落日意在爱惜,如“故人”;

其他如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烟、日暮等。非凡是暝色、日暮时分,妻独守空房,当会思念远方的游子;漂泊的旅人停靠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但是生。与日暮、暝色相近的意象还有暮霭、落日、夕阳也可表现游子思乡。

重点留心四种意象:羁旅诗中运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①“望月怀远”,如2001年春季上海卷杜甫的《月夜忆舍弟》;②“鸿雁传书”,如2003年春季北京卷比较鉴赏韦应物《闻雁》和赵嘏的《寒塘》;③“折柳送别”,如2002年全国卷李白《春夜洛城闻笛》;④“杜鹃啼血”,如2004年全国卷丙卷晏几道的《鹧鸪天》等。

四、鉴赏方法

1、明白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候馆:旅舍。

词作上片前三句是对春景的描画,后两句转入对离愁的叙写。其意思是离愁随着分别工夫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这伴着本人的一溪春水一样,去路无穷,去程不尽。这个比喻,妙在即景设喻,触景生情,亦赋亦比亦兴,是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的悠然神会。从这一点来说,他比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显得更加自然。

这首词所写的是一个常见的题材,但却展现出一片情深意远的境界,让人感到整首词本身就具有一种“迢迢不断如春水”式的委婉蕴藉,令人憧憬。这固然取决于感情本身的深挚,但和构思的新奇、比喻的自然、想象的美丽也分不开。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遐想,这遐想实践上是离愁的深化,它使整首词意境更加幽远。而上下两片开头的比喻和想象所展现的心意和境界,更使人觉得,词中所展现的画面,虽然有限,情境却是无限的。俞平伯评说下片开头两句“似乎可画,却又画不到”,这“画不到”处不只是春山外的行人,更是那悠远的情韵。

2、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何特点?比如,鉴赏王维的思乡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们就要弄清楚诗人不直接说本人思念家乡亲人,而从对方入笔抒写感情的写法: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高度概括而又极端自然地表达了年轻的诗人背乡客旅对暖和的家庭和心爱的亲人的刻骨思念。每当佳节来临,而本人形影相吊之际,更使他忆及合家欢聚的情形,这既是诗人本人此时此刻的心声,抒写了他深挚的思亲之情;也传达了世人共有的情思,表现了汉民族固有的重家庭伦理的心态。此句流利质朴,明白如话,一经唱出,便不胫而走,成为众所周知的千古名句。

诗首句写“作客”,次句写“思亲”,都是实写,都是朴素自然的直接抒情;后两句笔锋一转,转向了虚写。诗人驰骋想象的翅膀,跨越空间,想象在重阳节的这一天,远在家乡的兄弟们定会象往年一样登山远望,也一定会按照传统的风俗插戴茱萸,畅饮黄酒,同时也一定会想念本人——远离家乡的手足,这一番想象,实践上是反衬诗人本人对兄弟们的思念。全诗一正一侧,一实一虚,短短四句起伏变化,增强了深挚情感的表达,显得神韵无穷。正如清人张谦宜所说:“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苍凉。”

3、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 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答复题后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先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要害。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能否赞同“要害”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是曲子《折杨柳》的简称,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此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要害。

鉴赏方法

1、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

2、抓要害句,发掘字词,初悟情感

3、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

4、根据标题,组织言语,构成答案

五、鉴赏示例

1.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出名的羁旅诗,因其意境清幽和诗人的独特感受至今不只在国内就是在日本仍在传唱,足见其魅力之大。

首句以“月落”“乌啼”“霜满天”三个意象连缀,“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三个意象互为因果,因月落的明暗变化,栖鸟被惊醒发出几声啼叫,由于深夜的静谧和凉意,诗人才有寒霜满天之感;第二句采用对衬手法,“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诗人望着枫林和三两点渔火,至此,满天寒气和怅惘弥漫在诗人心头,化作一片愁绪,“对愁眠”的“对”字,包含着“伴”的意思,而“愁眠”,其实是因愁而不能眠,“愁”是诗眼,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前两句诗密度很大,14个字写了六种景象,但三、四句却又显得极端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声。

闻雁 韦应物诗歌鉴赏篇五
《诗歌鉴赏》

闻雁 韦应物诗歌鉴赏篇六
《教学用书赏析 闻雁 八下》

闻雁 教学用书赏析

韦应物(约737-约791),唐代诗人,长安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因曾出任过苏州刺史,退职后定居苏州永定寺,故世称“韦苏州”。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夏天离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到滁州后不久写的。

首句以设问起。“故园”指诗人的家乡京兆长安,“渺”,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全句的意思是,家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在何处。思乡之情不言自明。第二句“归思方悠哉”,诗人直抒胸臆,发出感叹,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更是这归思无穷无尽。这一句表达了诗人无限低徊怅惘的之情。“方”字透出了归思正浓,为第三四句高斋闻雁蓄势。当时诗人被贬为滁州刺史。身处异地,又值寂寥的秋雨之夜,“归思”之情更盛。第四句“高斋闻雁来”,诗人独坐高斋(宽敞的书斋)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雁是一种大型游禽,在我国北部繁殖,到南方沿海地区越冬。归雁在古诗文忠,历来是思乡思亲之物。在凄清秋雨之夜,雁叫声更使诗人思乡情切,夜不能寐,浮想联翩,思绪万端。诗到此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后的感触不写一字,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和思考。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点评此诗说:“归思后乃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

诗人主要生活于安史之乱后的动乱年代里,在宦海浮沉中,看到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但又无力抗争,感到彷徨苦闷,因而在诗中流露出了孤寂和低沉的情绪。我们透过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的情调,不难看到在“归思”“闻雁”的背后,隐现这时代的面影,蕴蓄着诗人对时代的感受。

所以,这首诗的中心意思应归纳为:诗人通过“归思”“闻雁”的描写,抒发了远宦思乡之情,也蕴涵着诗人对动乱时代的苦闷感受。

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意境高古澹远,语言质朴自然。一二句杂以散文化句式句法,三四句含蓄隽永,耐人寻味。有意识地运用古诗的句格、语言与表现手法,构成高古澹远的意境。

(补充资料)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闻雁 韦应物诗歌鉴赏篇七
《诗歌鉴赏》

闻雁 韦应物诗歌鉴赏篇八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

一、如何快速突破一首诗歌

1、从诗歌类别划分入手。

思乡诗——对家乡、亲人思念。如韦应物的《闻雁》

送别诗——别时的依依不舍或别后思念。如李白的《劳劳亭》

怀古诗——凭吊古人古事,对人——缅怀之情;对事——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如李益的《汴河曲》 边塞诗——英勇作战,保家卫国;但大多写对战争的厌恶。如柳中庸的《征人怨》

闺怨诗——对丈夫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厌恶。如王昌龄“悔教夫婿觅封侯”

羁旅诗——对家乡亲人思念,离情别绪,忧愁伤感。

2、从题目入手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如杜甫的《倦夜》: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垂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①此诗作于成都,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并于广德元年十月,直捣长安,逼着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陕州避难。 ②徂:过去;逝]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旨和情感?我们可以从题目切入。题目“倦夜”,顾名思义,疲倦的夜,难眠的夜。为何难眠?为“万事干戈”难眠。因为吐蕃侵扰中原,国破民乱,诗中流露出作者对国事民情的忧虑。同时,面对外夷入侵,当时昏君庸臣当政,有志之士横遭贱视和摒弃,杜甫自己也是报国无门,因而彻夜空悲,报国无门之情溢于言表。

3、从诗人入手:知人论世,联系作者身世、生平、年代及人生经历突破。

作者的身世、境遇、抱负、人生观等,往往决定了诗作的思想感情。作者的风格基本是相对稳定的。如李白:豪迈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李清照:前期、后期,陆游:悲壮爱国。

4、从诗词选取的意象、写景的“冷”“暖”色调入手。

古诗词中许多物景都被赋予特定意义。如:韦应物的《闻雁》: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这首诗表达怎样的主旨情感?我们可以从“雁”这一意象(形象)入手。诗中“雁”是候鸟,春秋迁徙。每到秋天,大雁便奋力南飞回归故巢,这一景象常常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故诗人常借雁抒怀,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此诗只要将“雁”这一意象抓住,诗中浓浓的思乡之情(秋思之情)便一目了然。一般说来:雁与思乡有关;月与思家念人,盼望团圆有关;(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柳与送别留恋有关(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鸿雁与书信传情思念牵挂友人亲人有关(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5、从抓关键句(诗眼)入手。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如果能捕捉到那些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

杜甫的《倦夜》只要找出“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这一诗眼就行了。首句“竹凉侵卧,野月满庭”表明时已入夜;月升中天,群星暗淡,若有若无,表明夜已深沉;夜暗萤火闪烁自照,表明时已黎明,暗乃黎明前之黑暗;水边宿鸟相呼,表明天已破晓。前三联向读者暗示了一个从入夜到天明的时间推移过程,诗人何曾合眼?表明彻夜难眠,该是何等疲倦!为何在这清静、凉爽的秋夜难于入眠?是什么事苦苦缠着他的心?最后两句直吐胸臆,万事都与“干戈”有关,那就是吐蕃的入侵,在这漫漫清夜,叫他怎不关注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空悲”道出了诗人心中无限的感慨与忧愤。抓住了这一关键句,诗歌主旨和情感便迎刃而解。

6、关注诗后注释、题目中的题干。

二、静悟自测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水村闲望 (宋)俞紫芝

①②③④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⑤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①桡,船桨,指代船。②赊,语助词。③翡翠,翡翠鸟。④别业,原意为别墅,此指白鹭栖息的地方。⑤旆,旗。

1. 诗歌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分)

2. 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诗歌景物描写的手法。(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游终南山 [唐]孟 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1)请简要赏析开头两句中"塞"和"生"两字的妙处。(4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行舟忆永和兄弟 (宋)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①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1)简析颔联中“犹”“自”两字的表达效果。(4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达的?(4分)

参考答案:

(一)1、诗歌绘出一幅恬淡静谧的深秋水村图:船泊烟岸、鸟闲云淡、屋迷旗展,显出一派沉寂安宁朦胧的意境,(2分)从而表现了作者悠然闲适的心绪和寄情山水,与世无争的情怀。(2分)

2、①远近结合。翠鸟闲眠,白鹭栖息为近观,溪云淡淡,酒旗招展为远望,极富层次感。②动静结合,化动为静。溪云、酒旗为动景,渔屋酒家为静景,一动一静,动中有静,更增情味。翠鸟、白鹭本为动景,动物不动,从而静物更静,闲适之情荡漾其间。(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二)(1)①“塞”,充塞,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终南山充满天地之间的磅磁气势。(2分)② "生",升起,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日月从终南山的山颠冉冉升起的景象。(2分)(意思对即可)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终南山美景的喜爱和对世俗的厌倦之情。(2分。每个要点1分) 终南山环境优美,清幽宜人,让诗人流连陶醉。置身山中,使人正心平,产生远离尘世、超然物外之感。(2分。意思对即可)

(三)(1)“犹”“自”分别是“仍然、尚且”和“依然、依旧”的意思(1分),“云犹冻”突出了天气的寒冷和天色的阴沉(1分),“浪自生”显示了水势汹涌、旅途艰辛(1分),共同衬托出诗人离乡远行时黯淡、凄凉的心境(2分)。

(2)此处用了鲤鱼传书的典故(1分),通过叙述船工捕得鲤鱼,诗人期盼发现家书急令烹鱼一事(2分),表现了作者对兄弟、家乡难以排遣的思念之情(1分)。

闻雁 韦应物诗歌鉴赏篇九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考点讲析]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张伟明语)自1994年起,考查诗歌鉴赏。起初只考一首古代诗歌鉴赏,3分,后来又增加现代诗歌鉴赏,题量也从一题增至三题,9分。2002年,2003年,只考古诗鉴赏,题型也由选择题改为简答题,6分。主观性命题是“考虑到鉴赏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同一首作品,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差异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张伟明语)。命题形式不断变化,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逐步提高,试题难度逐步加大。

古代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依据试题鉴赏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其思想内容,从近两年来看,重点考查了作品的语言,尤其是作者炼字炼句的着力点。要读懂并且会鉴赏古代诗歌,首先要抓标题,了解写作重点,“春夜洛城闻笛”交代了时间、地点、事情;其次要抓形象,以理解作品的内容自然形象还是人物形象,自然形象常常是为了表现人物形象,谁在吹笛,谁在闻笛,“何人”看似设问,其实是融入了诗人自己;再次,还要寻求中心词句,以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闻玉笛之声,闻折柳之音,起故园之情。另外,还要积累一些古代诗歌的知识,适当注意答题的方法。 关于古代诗歌方面的知识

1、 思想内容

诗歌中的形象和意象,是作者精选出来的素材,具有典型性和暗示性,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它们是诗人情意的载体,是其情感的物化。

意境是沟通作者思想情感与鉴赏者思想情感的桥梁,作品形象鲜明,情景交融,就易使鉴赏者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领会诗歌的意境,要以语言为媒介,发挥想象和联想,进入作者创设的境界中去。把握意象,深入意境,有助于深刻体会诗歌的主旨。

对诗歌主旨把握的正误浅深,不仅在于是否读懂,还在于能否在广义语境中充分挖掘。应充分利用诗题中的关键字眼或小序的提示,联系诗人的际遇、补充的注释及有关的时代背景等等,综合驾驭,忌讳割裂时代,架空分析,人为拔高。

2、艺术风格

古代诗歌风格纷呈:雄浑、细腻、淡雅、宁静、朴素、平实、华妙、庄严等。李白诗清新飘逸,杜甫诗沉郁顿挫,元轻白俗,郊寒岛瘦,苏辛豪放,柳李婉约,诗作个性鲜明。鉴赏时要反复诵读,仔细玩味。

3、 创作手法

情景交融是古人写景咏物诗的最大特点,或寓情于景,或寓情于物,或借古咏怀,赋、比、兴,对比烘托、象征寄托、直抒胸臆、侧面渲染要注意区分,不能混同。

4、诗歌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清新、绚丽、明快、含蓄、平易、简洁,丰富多彩。古人写诗,重“炼字”,欣赏古诗要善于发现并领会那些经过精“炼”而传神、富有深意的词语。

另外了解诗歌中的一些典故、佳话、用语、风尚,也有助于解读诗意。

具体答题时,要读清要求,不要答非所问,隔靴搔痒;要结合相关的诗句作简要分析,不能架空分析。如有“是否”(或“能否”)的问法,先作判断,再回答理由。虽说可以见仁见智,但更多的时候是有相对唯一的答案的,想标新立异,反不能自圆其说。

[高考题例]

1.(2003年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泉流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解析:古人很重“炼”字,尤其是动词,“咽”、“冷”是第三联中的两个动词,营造了一种意境,与全诗是相一致的。

2.(2002年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发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解析: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客居洛阳是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诗的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折柳”属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人别离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表达恋恋不舍之情。全诗紧扣“闻”字,因笛声而“闻”折柳,因“闻折柳”而起思乡之情。

3.(2001年全国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舍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数丝注。

注: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解析:这是一首送别诗,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A、B、D三项都是恰当的。C项“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分析不恰当,尾联“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直抒胸臆,离别之情喷涌而出。

(2)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B)

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B.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圆。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D.满酌劝随仆,好随郎马蹄。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鞮。

解析:A项直写悲壮的送别之情;C项中的“闻道”“书信定应稀”都是直接抒情;D项全诗几乎是劝戒“僮仆”之语,未见寓情于景中之笔。只有B项是写景传情,写离别之地,渲染一种凄凉的氛围,离别之情含蕴其中。

4.(2000年全国高考题)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解析:“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诗人在这样的雨夜约了友人来下棋,但友人尚未出现,他只得静静等候。第三句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扣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了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故A、B、D三项赏析正确。C项中,“闲敲棋子”确是一个细节的描写,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可见C项分析不当。

5.(1999年全国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 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解析:诗人写“江月”,即水中的月影,因人在舟中,所以江中的月影似乎离人只有数尺;又因江面十分平静,才能十分真切地看到“江月”。第三句中的“联拳”,是“屈曲”的意思,全句是描绘了这样一幅景象:月光照耀着沙滩,沙滩上一群白鹭屈曲着身子在夜宿,境界十分恬适、静谧。通过全诗,我们就可感到,饱惊丧乱的诗人在舟中望着江中的月、桅杆上的风灯沙滩上的白鹭时心中油然而起的一种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当一条大鱼突然跃出水面发出拨剌声时,更突出了一个“静”。故A、B、D项分析恰当。诗的第二句中的“风灯”是一种有罩子能防风的灯,不是江风吹打桅灯,这一句其实还是写出一种“静态”,说它与第一句的静“对比鲜明”是不恰当的。C分析不当。

(2)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面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C)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解析:这题涉及绝句体中“一句一绝”的格调。A项是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前两句写出了诗人登楼远眺所及之美景,但三四两句却不着眼于写景,而是用具有哲理的的语言展示了诗人高瞻远瞩的襟怀。B项是唐代裴度的《溪居》诗,第三句“红尘飘不到”不是写景,而是写他居处的幽。D项是唐代柳宗元的《江雪》诗。全诗有山有水,有舟船,有飞雪,还有独钓的老渔翁,是一幅绝妙的图画。诗的一、二句分别写景,但三、四句却要连起来才成为一幅景。A、B、D项均不合题意。C项是杜甫的《绝句》诗。诗中“迟日”即“春日”。首句写的是一幅春日江山丽的全景;第二句写了春风吹拂着花草,香气袭人的景色;三、四两句分别写了燕子衔泥飞上画梁,鸳鸯在暖暖的沙滩上栖息的画面,简单说来,“日、风、燕、鸳鸯”四句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成了一幅春景图。故选C。

三、课堂检测

1.(2003年北京春招)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塘

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___________。这两首诗都是抒发___________。 (五言绝句思乡之情)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

2.(2003年上海春招)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1)~(2)题

过华清宫

(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题华清宫

(宋)杜常

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

朝元阁①上西风急,都向长杨②作雨声。

注:①朝元阁:唐朝宫殿。②长杨:指长杨宫,汉代宫殿。

(1) 从这两首七绝的内容看,它们都属于□□诗。

(咏史)

(2)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写法不同:甲诗是通过描述________________,讽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诗是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

朝□□的感慨。

(送荔枝一事唐玄宗、杨贵妃的淫逸误国兴衰或兴废或更替)

3.(2002年全国春招)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

村行

王禹偁偁

马穿山径句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偁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B.第二联上下句构成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

C.第三联以“胭脂”和“白雪”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山村绚丽多彩的秋景。

D. 最后两句设为问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析:A、C、D三项是对诗歌的正确赏析。B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分析和“对比”之说不当,“数峰无语”是写人因眼前景色可爱而对山忘言,以上句“有声”衬托“无语”之静。

(2) 对这首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D)

A.全诗抒发的是诗人观赏山村美丽景色时悠然自得的心情。

B.诗的主旨是表达诗人对美丽幽静山村的由衷赞美与向往。

C.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

D.诗中通过情绪的陡然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怀乡之情。

解析:A项是分析主旨,但以偏概全;B项也是以偏概全;C项“渗透”之说不当。诗中先说“信马悠悠野兴长”,后说“吟余忽惆怅”,可见D分析恰当。

4.(2002年上海春招)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林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蛩(qióng):蟋蟀。

(1) 下列名句中为岳飞所写的一句是(C)

A.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B.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D.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 词中所说的“心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希望抗金报国)

(3) 这首词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4) 有人评岳飞词说:“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不显露),诸君细读

小重山。”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词表现了立功不易、苦无知音的沉郁情怀,实质上与作者通常表现的豪迈雄健、慷慨激昂的精神相一致。)

闻雁 韦应物诗歌鉴赏篇十
《八下诗歌鉴赏》

八下古诗词复习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1.这首诗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秋雨绵绵、雁叫声声的萧瑟凄清的画面。

2.说说你对全诗思想感情的理解。

全诗抒发了诗人远宦思乡之情,流露出孤寂和低沉的情绪,隐现着时代乱离的面影。

《池鹤》 (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1.颈联把丹顶鹤和鸬鹚、鹦鹉相比,有何作用?

把丹顶鹤和鸬鹚对比,意在表现丹顶鹤的风姿和不事权贵的品格。

2.尾联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样思想感情?

表现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和对田园生活向往而不可得的无奈。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神驰宇宙的豪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2.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又无可奈何的抑郁苦闷之情。

3.有人认为,作者在这首诗中流露出逃避现实的情绪,这是不足取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这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逃避现实并非诗人本愿,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

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4.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请举一例说说其作用。

举例:“抽刀断水水更流”,以生活中的现象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这一比喻源于眼

前景,合乎心中情,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用自己的语言试加以描述。(中考

指南上题)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紧闭,悲凉极了。 (“闭” 字暗示了军事

事态的严重,戍边将士时刻准备御敌的境况。)

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乡,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采用白描手法,直抒胸臆,表现了戍边将士们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了戍边将士怎样的思想感情?(中考指南上

题)

爱国、思乡之情。

此句是全词的核心。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

从谈起的。运用“勒石燕然”的典故,表现了戍边将士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4.全诗感情:

描绘了边塞奇异的秋景,(上阕写边塞秋色,下阕写思乡之情),表现了作者慨叹功业

未立和戍边将士强烈的爱国思乡之情。

5.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与苏辛相似,请你从形象和情感方面任选一个角度作简

要阐述。

形象:将士们寒夜戍守的艰辛,以及“归无计”而“人不寐”的哀伤。爱国的情怀,

思乡的苦闷,构成了守边将士复杂的心态。

感情:感情沉郁。描写了宋军将士因边乱未平、长期戍边不能怀乡而产生的浓郁乡愁,

其中又蕴含着作者希望剿平敌寇、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天净沙·秋思 》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在写作上运用了 寓情于景 的写法,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 断肠 。表

达了游子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2.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描写秋郊黄昏怎样的画面)?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一幅萧瑟凄凉的深秋晚景图。(几根枯藤缠绕着几棵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

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

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从而抒发了异乡游子忧郁悲怆的思乡之情。)

3.体会“古”、“西”、“瘦”的意义。

三个词修饰普通的景物,显示出了景色的冷寂萧条,感情悲凉凄楚。特别是“瘦马”一

景,更使读者联想到这匹马经过了怎样的长途跋涉;马如此,马的主人该是何等的疲惫。

4.说说“小桥流水人家”的作用。

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适。安居“小桥流水”环境中的“人家”和奔波

漂泊的游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又增几分思乡之情。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

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比较阅读

《秋词》 刘禹锡 《秋思》 马致远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同是写秋,两首诗表露出诗人的心境有何不同?(中考指南题)

刘禹锡的《秋词》是颂秋,表达了豪迈乐观之情。《秋思》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之情。

2.两首诗(曲)在表达方式上有哪些异同?(中考指南题)

同:都运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异:《秋词》还运用了议论。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 低沉悲愤 ,后四句 高昂乐观 ,前后形成

2.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哲理(含义)。 ........

画面: 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存在,但万木依旧争春。

哲理: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

3.赏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无题 》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

2.试分析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及艺术特色。这一句在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何延伸意义?

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运用对偶、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表现感情,形象生动、贴切感人。用以歌颂奉献精神。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 (元好问 )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说说你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这首诗借花教子,教育子女举止要端庄稳重,不要哗众取宠,浮躁轻狂。

2.请你尝试从美学的原理对一、二两句诗进行赏析。

俗话说:“红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诗中海棠数点红色花蕾深藏在重重新绿之中,红绿相衬,更见海棠花蕾的明丽醒目、娇艳动人,仅此两句,就写尽了海棠的美丽。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1.请你揣摩这首诗表达的情感。

2.诗的后两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致?有什么作用?

诗的后两句情景交融,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千山万岭黄叶纷飞的景致,烘托出一种悲凉浑壮的气氛和诗人的旅思乡愁。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1.请你揣摩这首诗表达的情感。

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赞美。

2.请你对“绿柳才黄半未匀”句进行赏析。

诗人抓住了“半未匀”这种境界,使人仿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鲜明对比。 这首抒写了诗人的旅愁乡思之情。

么清新悦人。这不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十分逼真。生动的笔触蕴含着作者多少欢悦和赞美之情。

3.诗篇从“诗家”的眼光来写,富有理趣。说说你的理解。

即诗人必须感觉锐敏,努力发现新的东西,写出新的境界,不能人云亦云,老是重复那些已经熟滥的旧套。

《 夜雨寄北 》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中考指南题)

“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2.诗歌中两个“巴山夜雨”的含义有区别吗?

前者是对现在真实的巴山夜雨的描写;后者是想象中将来对如今的夜雨的回味。所以,两者的含义不相同。

3.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作者“今夜”的心情。(中考指南题)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雨的期盼。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深重的离愁和不能如期归聚的遗憾之情和对妻子无限思念之情。

5.第三、四句明明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是一种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奇妙构思。诗人设想未来欢聚时回忆的话题,衬托眼下的孤寂和思念情深。而今的苦又成为未来剪烛夜话时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欢乐,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了完美的意境。

《论诗》 (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诗人狂妄地认为: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的时间很长,已经“不新鲜”了。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同意。①“万古传”表明诗人并没有真的否定李杜的成就和地位。②虽然成就大地位高,但历史在发展、文学也在发展,否则它就会老化僵死。每个时代的文学都应该有自己的成就,有自己的“李杜”,才能保持它的青春和生命。

2.联系全诗的意思看,作者是要表现什么样的诗歌创作主张?

作者主张创作要有时代精神与个人独创,反对机械模拟、泥古不化。


闻雁 韦应物诗歌鉴赏相关热词搜索:闻雁韦应物 闻雁韦应物阅读答案 诗歌鉴赏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闻雁 韦应物诗歌鉴赏”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闻雁 韦应物诗歌鉴赏"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4120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