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看开人生诗词

看开人生诗词

2016-01-20 09:30:2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看开人生诗词篇一《从苏轼诗词看其人生观》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看开人生诗词》,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看开人生诗词篇一
《从苏轼诗词看其人生观》

新乡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 清远与旷达,豪放与潇洒

——从苏轼诗词看其人生观

姓 名

学 号 所在学院名称

专 业 名 称

年 级

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 杨富霞 0902032019 文学院 语文教育 09级 王建亮 讲师

目录

内容摘要 2 关键字 2 Abstract 2 Key word 2

一、人生的转折 3

1、早期的苏轼 3

2、不幸的开始 4

二、黄州的思索 5

1、初到黄州 5

2、思索人生 6

三、凝聚于赤壁 7

四、总结 8 参考文献 9

内容摘要: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他少年成名,以“学而优则仕”为目标,步入朝廷,踏进官场。但苏轼的仕途并不平坦,相反他在仕途中经历了许多不幸和打击,可谓是九死一生了。然而他从未被痛苦和悲伤所击倒,随缘自适,随遇而安。在他的词作中处处体现出他达观、旷放、豪迈自信的人生观,展示出他超乎常人所拥有的人格魅力。

关 键 词:坎坷 旷达 豪放 人生观 诗词 Abstract:Su shi is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a flower.He young famous, with "learning and optimal is shi" as the goal, to enter the court, and step into officialdom. But su shi's political career is not smooth, instead he has experienced many in their misfortune and strike, it may be said is dying. But he has never been the pain and sadness that down, according to situation since the comfortable, make the best of it. In his word is reflected in the desert, he take things philosophically, put the heroic confident outlook on life, showing he more than ordinary people have the personality charm.

Key words: frustration broad-minded Bold and unconstrained Outlook on life poetry

引言

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是继李韩白之后的又一全能词人。他虽一生坎坷,但仍保持者达观旷放的心态;宦海沉浮,却仍不忘对社会,对人生怀抱一腔热情。他,就是苏轼。苏轼把他的精神和对人生的感悟都融入了他的诗词中,因此不论是哪个阶段都能从他的诗词中看出他的人生观和他对人生的态度。

一、人生的转折

1、早期的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散文家、豪放词派的创始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其父苏洵也是北宋有名的古文家,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对苏轼、苏辙两兄弟进行了悉心的指导。其母程氏也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理。在苏轼年幼时就以古代名士范滂的事迹勉励他砥砺名节,是苏轼从小“奋厉有当世志”。可以说,苏轼的早年教育是成功的,它不仅从读书中获得启迪,更从母亲程氏那里学得做人的基质。苏轼读儒道之书,不仅可以用心理解,而且为他以后的诗词创作打下了基础,也为他人身观的形成提供了依据。但是也许很多读书人都渴望走上仕途之路,以入朝为官为荣;也许是古人“学而优则仕”的理念。少年时期的苏轼对政治仕途是具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感的,而且儒家孔孟思想中的入世思想在这时已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1056年(嘉佑元年),21岁的苏轼首次随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一起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第二年,他又参加了礼部的考试,并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以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而为了避嫌,是他屈居第二名。而后他又在嘉佑六年的制科考试中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而一举成名,并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这时的苏轼对自己的前途是自信的,乐观的,极其热情的。在他赴凤翔任职前写给子由的诗中第一次流露出他在仕途上的价值观。“登高回首坡垅隔,但见乌帽出复。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1虽然苏轼即将踏入仕途,但他对“官帽”是很淡漠的,踏入仕途只是圆了一个读书人的梦。而且相对于功名利禄,他更在乎对家人的伦理情感。同年,苏辙作《怀渑池寄与子瞻兄》以赠其兄苏轼,来表达他眷眷的手足之情。苏辙的诗触动了苏轼怀旧的心弦。于是便有了与苏辙唱和的《与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2 在苏轼看来,人生到处充满了偶然,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1

2 傅成,穆俦:《苏轼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孔凡礼:《苏轼诗集》,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第69页。

也充满了不可知。对一个人来说,为了谋生,为了读书,为了应举,为了做官,东奔西走。像什么呢?像一只鸿雁,鸿雁南方北方的来来回回,年复一年,即使脚爪踏在雪泥之上,也无非偶然间留下一个指爪的痕迹,转眼它就会飞走,而痕迹很快也会消失。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盲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过去,但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行走的经历来说,岂不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财富?所以说人生虽然无常,但绝不能轻言放弃,不能丧失追求。事实上,“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若不经历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获取功名,实现抱负呢?苏轼的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的积极人生观在这首诗中得到了缩微的展现。然而母亲的病故,让刚踏入仕途正欲施展抱负的苏轼不得不离职扶丧归里。因此在嘉佑元年至六年间,苏轼历经应举、奔丧、赴任的颠簸,这些体验让苏轼产生了极深的感悟,并由此形成了他早期的人生观——乐观积极、热情奔放、充满抱负。

2、不幸的开始

熙宁二年,苏轼重新入朝为官。但王安石变法随之而来,苏轼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合,而他又得不到保守派的认同,这时他的仕途也因此而充满了坎坷和艰辛。在中国国代大多文人都抱着一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但当现实的黑暗和他们高尚的人格存在着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时,他们大多又饱经打击,因此他们会产生一种怨愤、悲伤和迷惘的感叹。他们慢慢地发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理论与实践的鸿沟,于是他们又在感叹“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的同时,只好关闭心扉,独善其身。然而,对于被贬的苏轼而言,虽然遭受被贬,被打击,但他从未被痛苦和悲伤所击倒。他在困难面前依然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积极乐观地表达着他的人生观——旷达、潇洒。苏轼人生观中的旷达乃是建立在对生命短促和欢少愁多之认识的基础上,更确切地说,是建立在对人生种种苦难的体味之上。因此苏轼的贬谪词更能体现他的旷达。吴梅先生也曾说:“公天性豁达,襟袍开朗,虽境遇迍邅,而处之坦然。”3熙宁八年,苏轼被贬密州作《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中词人以打猎的盛况,抒发自己渴望赴边疆抵御外敌,建功立

业的意愿。词中无论是“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的场面渲染,“左牵黄,右擎苍”的自我刻画,还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英勇之举,无不体现出苏轼的乐观、旷达,以及他的豪放潇洒,更体现了苏轼的英雄之志,报国之情。苏轼就这样把自己的所想所感所愿悄悄地融入诗词中。正如刘熙载在《艺3 吴梅:《词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第55页。

看开人生诗词篇二
《诗词与人生》

诗禅一味

院系:建筑工程系 专业:工程造价 年级:2013级 班级:2班 学号:1313820233

摘要:禅诗即佛教诗歌,是指宣扬佛理或具禅意禅趣的诗.自从佛教在汉晋之际从印度传入,这类诗就应运而生.不但很多僧人写,许多崇佛的文人,包括许多名诗人也写,据粗略统计,其数量多达三万首之多,是我国古代是个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诗歌园地中又一席奇葩,许多优秀禅诗至今仍具有不朽的魅力.

关键词: 宗教 修行 习禅 诗人 参悟

诗歌主要用于抒情言志,是形象思维的国度,主要以情感性和形象性感人,影响社会人生.这样,诗歌这种语言形势变得到了禅宗的青睐.诗歌语言充斥于禅宗语录中,而使禅宗成了诗歌的王国.诗化的禅宗以其特有的内容和形式问世也就必然很快得到文人士大夫的喜爱,得到诗人的喜爱,是禅宗几乎成为文人士大夫的佛教宗派.禅宗中顿悟,不重坐禅,主张平心是道,主张任缘任远,禅宗不断创新种种新奇独特的简单明快的修行方法,也都投合文人士大夫的所好,加快文人诗人和禅宗的结缘.这种结缘,造就了诗歌的规模和数量,在中国文化史上堪称大观. 禅宗是宗教,诗歌是文学,禅+诗=禅诗?问题并不如此简单.佛教在明帝永平十年由印度传入中国,依托释迦牟尼佛所演教法修行.修学佛法,觉悟成佛,佛教修行有种种方便,依世人根器法门众多.禅宗融合中国儒道文化,于六朝时来华僧人菩提达摩初创,到唐代有六组慧能发扬南禅.由唐宋到达鼎盛时期,形成“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景象,到明清仍有传承.近代当下社会禅宗仍然是信众极多,许多名人雅客都皈依佛门,以一种出事的淡然、空灵缓解社会的压力浮躁。世间法出世间法在佛教智慧中都有根据,许多在家居士持戒修善、儒释并举,即获得世间的种种善报又获得精神上及来世的快乐解脱。“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诗禅的相互渗透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和提高。

千古禅灯,闪闪不灭。禅,包含着上古、中古两大文明的智慧与睿智。恒河之波静,黄河之波动,动静咸宜,相得益彰。中唐六祖慧能(公元638—713年)“见性成佛”。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诗利用比喻、象征、暗示的文字语言来说禅理,从而借助诗歌表现艺术去宣显佛理,达到了诗于禅的完美。《六祖坛经》是禅宗主张心学一派最具代表性的典籍。慧能也因此偈明心见性,得弘忍传予衣钵。慧能弘法禅净(净土宗)并举,《坛经》强调“见自性清净,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性,自成佛道”。一个修行者只要坚持修行十善,那么极乐世界便在眼前,只要行十善,自己所处的便是净土。我自己也是皈依弟子,世人都曾诵读佛经作为宣泄苦闷的方式,以逃避现实,企图忘却烦恼。或许,每部佛经真的就是一本哲学书,它们根植与痛苦心酸的土壤而开出的超脱飘逸的奇葩,看破红尘后的会心微笑,能够闲事登临名山祖刹,礼佛焚香,诵读经典,也能得到佛光的普照吧。

慧远(公元334—417年)祖师。东进高僧,与庐山结念佛社,即历史上有名之白莲社也。所谓白莲社者,在庐山般若台精舍,谢灵运凿池东林寺前,植白莲其中,遂因以为号焉。慕庐山之风来集者有僧有俗,皆避世遗荣,其中尤贤者十八人,世称“庐山十八贤”,由此因缘中国兴念佛之始。谢灵运为慧远弟子,陶渊明亦于慧远善。诸多名士常往来庐山,缔世外之交。

庐山东林杂诗

慧远祖师

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

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

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

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此诗是化般若义理的代表作,慧远祖师认为,佛法之妙,含有无上精微之意。如自心能臻于无上之妙境,都同归于一极,而无等差。慧远祖师由身游而至神游,最终达到了悟般若性空的无上微妙真谛,使人豁然超悟,胜于儒家修身的“三益”之法。诗出高僧之手,脱落尘滓高风逸怀,自不待言,即是写景状物亦见其方外的本色。

话再转回庐山东林寺,至今犹存。现任方丈释大安适其道场弘法度众,秉承祖师遗风。以儒道思想阐发佛理,使人们内心参省。我在文中以祖师称之,因我也是净土宗念佛修行的在家弟子,能读诵参悟祖师之智慧备感亲切欢喜。持戒修行,念佛禅观,济世度人求生净土是吾辈至于当下修行纲要。今天的东林寺有世界上最庄严地佛像——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道场方便接纳众生求法,闲暇时间登庐山访东林,参悟佛道,求生极乐,念佛诵经,增长福慧,佛光加倍。

谢灵运(公元385—433年)是慧远弟子,且与庐山东林颇有渊源。这首《过瞿溪石室饭僧》是任永嘉太守时所作:

迎旭凌绝嶝,映泫归溆浦。

钻燧断山木,掩岸墐石户。

结架非丹甍,藉田资宿莽。

同游息心客,暧然若可睹。

清霄扬浮烟,空林响法鼓。

忘怀狎鸥鲦,摄生驯兕虎。

望岭眷灵鹫,延心念净土。

若乘四等观,永拔三界苦

全诗星空般若,意趣盎然跃然纸上;以动显静,以静的中道妙旨陈动,颇得动静如一。 诗中的瞿溪、石室山都在永嘉郡永宁县(今浙江温州)。饭僧,即是斋僧,施饭食与僧人。诗中的前六句,写诗人游山途中的所见所闻.他迎着朝阳,跨越陡峭的山间小径,渡过溪涧,映着活泼的流水,来到水滨.一路之上,但见山里人家,生活简朴而清苦.他们截断树木,钻木取火.房屋因随山势,建于水边高崖之下.房门简陋,用泥涂塞.他们的生活艰辛,全赖耕耘长满野草的荒地.这“钻燧”四句,描绘出了一个荒野深僻而又质朴的山居环境,烘托出一个去饰取素,返璞归真的氛围.诗文中的 “同游息心客”至 “摄生驯兕虎”六句,是描写僧人的修行与境界.诗中的“清霄扬浮烟,空林响法鼓”二句,既渲染了寺庙香火盛况和群僧礼佛的虔诚,而且也蕴含有即空即假,非空非假的的般若中道思想.诗人通过一虚一实,非虚非实的艺术手法,阐述了般若中道的思想,寓深奥佛理与自然景况之中,实为难能可贵的意境.诗中 “忘怀狎鸥鲦,摄生驯兕虎”二句,是赞美僧人慈悲为怀,有好生之德,能与禽兽和谐相处.全诗的最后四句,作者抒发了因饭僧而激发起的向往佛国之情.诗中 “灵鹫”山名,为印度释迦牟尼佛与弟子讲经说法之地. “净土”佛家所言的庄严清净的极乐世界.“若乘“二句是祈愿自己能获得佛家的般若智慧,弘扬佛性,观照色空的本性,斩断和超脱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烦恼和痛苦。进入成佛的境界。吾也有此愿,今世修行,摆脱轮回,求生净土。

禅的空明、澄澈,在于禅者的心情淡泊宁静自在随缘,远离世情,情系林泉 。看寒山

大师的悠闲与他禅心的高洁明净。

我向前溪照碧流 或向岩边坐磐石

心似孤云无所依 悠悠世事何须觅

“心似”句:《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说:我的心就像天上的白云那样,不胶结和依附于任何外物,自在空明。心无欲念,淡泊世情。其心境也定会空明、澄澈,不去追逐什么名誉地位,荣华富贵、高官厚禄,也就用不着被悠悠事情所羁绊,得到自由与解放,可以说宠辱皆忘,物我两忘。寒山此时让我们发现:原来佛的境界、禅的境界。竟如此虚空澄净,不着一物!

拾得,与寒山为有,同为唐朝僧人释门智者。这首《无题·无来无去本湛然》的禅理。 无来无去本湛然,不居内外及中间。

一颗水精绝瑕翳,光明透出满人天。

诗的第一句说,人过三界(欲、色、无色),并且能更上一层楼,从迷惑中超脱出来,那便达到了"涅槃“的境界。第二句人一旦超脱三界,不在轮回之中,也不在轮回之外,无去无来。第三句可以理解为,一滴水晶可以反映出佛的大千世界,佛的伟大光辉,不会被斑点或者某种缺失所掩盖、遮蔽。这便是悟道的最高境界,在此时,便觉的万物都是佛都是禅。有了此种心境,便会发现佛的洁白无瑕,澄清洁净以及禅的清净自性。禅的体悟,会使你忘却人间的烦恼,洗涤你内心的污垢,使你的心境变得纯净而自然。从而让你大彻大悟,从物外到物内,从世间到世外,超然无我,入与宁静淡泊,清凉美妙的禅境。

初中毕业时候,我的书法课老师送了我两幅字,一副隶书一副行草。其《听蜀僧濬弹琴》就是行草那副。诗仙太白,天生才华。此诗写的极其清新明快,开阖自然,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听蜀僧濬弹琴

蜀僧抱绿猗,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蜀僧西下峨眉峰,洒脱超凡,琴艺高超,挥手抚琴,如万壑松风,似爽钟清响,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使人听得回肠荡气,洗心滤性,不觉天色已晚,暮云四合.弹着洒脱,听者飘逸,琴声如泉三者相得益彰;高山流水,伯牙子期,得遇知音.一个天性不羁,如天马行空,喜欢无拘无束,自来自去;一个后天修道,清高脱俗,不惹人间烟火,般若灵根。

诗人于高僧,相互赏识,具是同道中人。观音菩萨莲花印《不空绢索经》云:所论一切法本无色运行,离诸染著,心不在内外,不在两间,内外两间亦不可得;本自清净,平等无二,舍无我心"。太白此诗,赏琴、赏静、赏僧、自赏,俊逸高缈,颇得禅宗"身世两相违,云间卧不飞"之净土宗本意。盖含乾坤,随波逐浪,事事物物,本真本空,一色一味,本位妙体;性质自然,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后人称之为诗佛,其诗光照天地,以色貌色,虚实相生,妙理一致。王维接受禅宗“多离妄执”的明心见性的修行方法,修得“心静如空”(王维语)后,能“用心若镜、应而不藏”,“空故纳万境”才创作出来直觉体认之作:

鹿柴1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2。

返景入深林3,复照青苔上4。

空山的返景,深林的明月,其刻划的细致入微使这些景色意象有着自然原样般的真实,诗中没有情语理语的些微迹痕,完全是山水自然景色本真的呈现,都是无我之境。

清代小说家曹雪芹著有《红楼梦》,我们切看一首“寄生草: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

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

没缘法,转眼分离乍。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

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曹雪芹以鲁智深出家,阐明禅意。执着于非法相仍是执着,舍却任何执着,才是彻悟自信的大丈夫。人生本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大道难求,这是因为在夜冷水寒的枯寂之境,求道无由,必须一念回心,将空寂之境抛却,归向晶莹圆满的自心,便会发现原来空船不空,万事遂缘,心境似日,随遇而安。

从古至今,学佛参禅的圣贤名士数不胜数。释迦智慧的魅力是不可思议的。清光绪年间的李叔同(律师弘一),堪称半世文人半世僧,近代的虚云、印光(净土宗)等众多的僧人放下万般,走向觉悟,广度众生之路。现代生活中,出家的人数渐少。但仍有不少人发愿出家修行,为众生积福修善。很多富商学习佛家智慧弘扬传统文化成为真正的儒商。明星、教授等都有因缘学佛,我也是皈依修行,真正的转变自己。践行佛陀的教法,在世间修行孝悌、诚信、十善,期望开悟,利益众生。来世成佛出离三界轮回。

诗词是思维与语言的火花,去品读背诵,让我感觉在提升灵魂的纯净,让我感受到春花秋月夏风冬雪。人生离不开诗词,生活的五味杂陈,人生的艰辛苦楚,需要诗词来抚平心澜。我爱看书,尤爱古籍。诗词歌赋都是细读易翻。小时候最爱的是那首孟郊的《游子吟》,“孝”是人性的光辉,是人类共同恪守的人生信仰;反哺跪乳若是自然天性,那样人的“冬温褥,夏凉席”更应体现身为人子对父母长辈的孝及感恩,爱父母之爱,弃父母之所恶。后来喜欢那种宁静悠远的诗,初中时候王维的“终南山”,陶渊明的“归田园居”,那些便在心里描绘田园生活的自在天真。

高中生活压力特大,反而更是去刻意释放自己,田园生活,禅诗幽静,但是更喜欢毛主席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豪气与志向,毛主席也很喜欢一首“枯树赋”,我也喜欢。真的有以为女词人让我感动,女词人却有男子气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的词随着她一生的经历多情多愁多感,她是才女亦是豪杰。许多的诗词凝结着人生的感悟,遗留着诗人们面对生活的勇气和智慧,也给后人留下了财富。

孤独是一种境遇,那些特立独行的诗人参悟人生修行佛道,不也“乐不思蜀”。我也学佛,也在修行,也是一种孤独的存在,诗、禅、佛经、香盏,构成了我的思维境界,生活在压力与嘈杂的世间而有一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自在。

如果说,禅佛是一片遥远陌生的土地,禅诗便是通向他的幽径;如果说,视野是一只神秘奇妙的宝匣,禅诗便是开启他的钥匙。

【1】 刘向阳:《禅诗三百首》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9年版

【2】 张卫国:《金刚经·坛经》崇文书局出版发行 2012年版

【3】 蒋心海:《半世文人半世僧·李叔同》齐鲁书社出版发行 201

2年版

【4】 纯文 :《云木禅心虚云和尚诗偈选赏》现代出版社出版发行 2

012年版

【5】 陈淼 :《禅诗大智慧》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5年版

【6】 蒋维乔:《中国佛教史》金城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4年版

【7】 《禅学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8年版

【8】 章太炎 梁启超 李叔同等:《国学大师说佛学》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发行 2009年版

看开人生诗词篇三
《诗与人生》

诗与人生

人生如路,曲折如藤;

人生如诗,壮丽如虹。

人生本来就是一首是诗

古往今来,人们常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无论是喜悦,忧伤或是愤懑,都能在诗中淋漓尽至的体现出来。

毛泽东借诗言志,徐志摩借诗抒情,闻一多借诗宣泄……

诗中包含了人的情感、思想,、志向……体现了人生的多彩……

人生读起来几乎像一首诗,它有自己的韵律和节奏,也有生长和腐坏的内在周期。 —林语堂

少年: 其实

其实我们并不是什么都不懂;

就是有时回想不开;

其实考试没什么不好,

就怕有时成绩太坏;

其实我们不恨批评,

只怕罪名张冠李戴;

其实我们很爱老师,

看着她下班后去接小孩;

其实生活多姿多彩,

单调不是我们注定的节拍;

其实学习并不是很苦,

如果家长的目标不涨得那么快;

其实没人不愿泛舟书海,

可这个年龄不贪玩儿才怪;

其实我们很想交个朋友,

但总有人把这叫做“恋爱”;

其实我们并没有冷眼看世界,

或许因为满腔热血无人喝彩;

其实其实总归其实,

脚印还得自己来踩,

刚开演的人生剧中,

情节还得自己安排。

壮年: 路漫漫

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

而求索

老年: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一生: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燕叫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看开人生诗词篇四
《诗歌与人生》

詩歌與人生

有許多小朋友能背幾十首唐詩,但一直沒有機會深入欣賞詩的內容、寫作背景和技巧,實在可惜。我們將於十月開始進行《詩歌與人生》教學實驗,帶領孩子探索作者的詩心詩情,開啟自己的眼界,並激發自己的感受力。

教材包括古詩與新詩,依下列八項主題編選:

(一)友誼:客至、問劉十九、寒夜、獅子

(二)節慶:元日、清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淡水河邊弔屈原

(三)戰爭:石壕吏、隴西行、南國哀歌

(四)勸學:長歌行、金縷衣、觀書有感、出席

(五)農村:歸園田居、渭川田家、觀刈麥、牽牛花

(六)物情:草、梅、竹石詩、石灰吟、鐘擺

(七)故鄉:靜夜思、黃鶴樓、逢入京使、出塞曲

(八)婚姻:桃之夭夭、新嫁娘、上山採蘼蕪、鏡緣詩

這一期的課程是「詩歌與人生」,每一課的文本都是依據主題來編選,所以老師選讀的作品除了小朋友熟知的唐詩,還包括現代的新詩。

什麼是詩?簡單來說,就是有押韻的句子。中國文學可以淺分為「韻文」與「無韻文」;黃老師以之前教過的《世說新語》、《史記》以及《三字經》為例,請小朋友判斷何者是「韻文」?何者屬於「無韻文」?有過閱讀的經驗,小朋友很快就能了解二者的差別了。

黃老師說:「在文字尚未發明之前,人類的知識技能、文化風俗都是藉由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承下來。為了方便記憶,字數短、有押韻、又能吟唱的詩歌便成為最重要的工具了。由於『詩』是用最少的文字,表達最豐富的內涵,所以又被稱為『最經濟的語言』。」

從史前時代到近代,「韻文」的發展歷程大致為:「口耳相傳」→「詩經」(春秋時代)(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楚辭」(戰國時代)→「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戲曲」。民國以後的現代詩,每行字數不拘,也不必押韻,已脫離「韻文」的形式。不過,「現代韻文」還是有人在創作喔,「例如流行歌手周杰倫演唱的歌詞,便是有押韻的;與他合作的作詞人--方文山,就是一位詩人。」

這一課的主題是「友誼」。除了家人,我們還會與朋友、鄰居產生情誼,有時還會邀請他們來家裡作客。當客人來訪的時候,家裡會有哪些地方和平常不一樣呢?「例如:有些人會事先打

掃屋子;當天還會要求全家人穿戴整齊,不能著居家服見客。」小朋友也說:「有客人來的時候,餐桌上的菜餚會比平日豐盛,大約多了二三道菜。」

〈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客至〉這首詩寫的就是接待朋友、賓主盡歡的情形。首聯「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點出了季節、居家環境,以及平靜、寂寞的氛圍。黃老師說:「杜甫居住的地方不常有人來往,只有鷗鳥為伴。這是客人來訪之前主人的生活樣貌。」當朋友到訪的時候,杜甫當然是欣然歡迎囉。他說:「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前者是指「平時」的一般景況,後者是指「今天」的特殊情形;二句相對比,強調等待客人來臨的喜悅。

「杜甫的貴客是崔明府,我們只知道他姓崔,官職是『明府』,相當於現代的『縣長』。」杜甫是如何接待這位朋友呢?「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不僅菜色很少,連濁酒也是去年剩下的。杜甫沒有向人借錢,跑到市場買肉買酒,而是用最自然的一面來招待崔明府,表現真情意。「如果是與很要好的朋友在一起,即便是分享粗茶淡飯也不用覺得不好意思。我曾經到宜蘭壯圍鄉的朋友家做客,對方的生活很儉樸。晚餐時間到了,朋友留我下來吃飯,只見她拿出一顆瓠瓜,切絲,然後跟自製豆漿殘餘的豆渣和在一起,下鍋煎成餅來吃。這料理雖然稱不上美味,可是她不曾說出:『不好意思,請將就……』之類的話,而且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這是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作客經驗。」「瓠瓜豆渣餅」的滋味小朋友雖然無從想像,可是卻能透過黃老師的口述,揣摩當時的氣氛,「與這首詩的情境很像呢!」小朋友頗有感覺。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這二句的「原型」其實是「盤飧無兼味,樽酒只舊醅」。黃老師說,有時詩人創作不一定能一氣呵成;他可能先寫下「盤飧無兼味,樽酒只舊醅」這樣的「半成品」,再慢慢添加文字,使其符合七言、對仗與押韻平仄等條件。「你們寫作也可以採用這種方法:先在白紙上,三言兩語簡單寫下你聯想到的資料,再把這些材料一一標上有意義的順序,思考如何串連,或者該如何調整等等。最後就可以寫成正式的文章。」

杜甫與崔明府主客相談共飲,十分開心;興致高昂的杜甫甚至還喚隔鄰的老翁過來喝一杯--「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隔籬呼取」表現的是一種隨性的情調,不必恭恭敬敬,走到正門口來邀請。這種不拘禮數的態度,讓讀者深切感受到杜甫內心的輕鬆與喜悅。

這首〈客至〉共有八句,每句七個字,屬於「七言律詩」。盛行於唐代的「近體詩」有五言、七言之分,論句數又可分為「絕句」(四句)、「律詩」(八句)以及「排律」;「排律」是指格式與律詩相符但是句數超過八句以上者。除了字數、句數的規則,「近體詩」也講究押韻,一般而言,偶數句的最後一字一定會押韻。

〈過故人莊〉 ◎唐.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說完了「當主人」的心情,接下來要談「做客人」的經驗。〈過故人莊〉就是「拜訪老朋友的田莊」;這裡的「過」字要讀一聲,是「拜訪」的意思。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這一聯講的是孟浩然作客的原因--是朋友邀請他來的。「如果是不請自來,那就是『不速之客』了。」「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是描寫田家的風景,「合」是包圍的意思,「斜」有「斜躺」、「橫列」的意象。

孟浩然到田家作客,朋友也是拿最「道地」的飲食招待,就連聊天的話題也是關於農家的事務,「如果是『把酒話股票』,整個情境就走味了。」這次聚會很特別的是,主客還訂下後約--重陽節的時候再一起聚首吧。

「重陽節」是農曆九月九日,因為有二個「九」字重複出現,所以稱為「重九」或「重陽」。相傳東漢時候,桓景跟隨費長房(「費」音同「畢」)學習道術,一日費長房告知桓景:「九月九日那一天有大災厄,務必縫絳色布袋,內裝茱萸,繫於臂上,並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桓景舉家依言登山,夕還,見雞犬豬羊皆死,等於代替一家人承受禍難。故自東漢起,重陽節有配茱萸囊,登高飲菊花酒以避災的習俗。黃老師說:「現代詩人余光中誕生於重陽節,遂以『茱萸的孩子』作為詩集名稱,聽起來很美。如果有人生於端午節,自稱『粽子的孩子』,那就有點搞笑了。」

隔年的重陽節,孟浩然與朋友也許仍是「把酒話桑麻」,但作者用「就菊花」三個字來呼應「重陽節」的習俗,也把會面之事寫得極雅。

〈問劉十九〉 ◎唐.白居易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白居易的〈問劉十九〉喝的也是濁酒。「綠蟻」是「新釀米酒上面漂浮的綠色、細如螞蟻的渣滓」。由於當時的季節是寒冷的冬天,所以白居易還把酒放到火爐上稍微溫熱一下。一面溫著酒,一面看著天色,似乎要下雪了;便想問問好友劉十九:「是否能共飲一杯?」劉十九是白居易被貶官後所結交的朋友,「十九」指的是他在家族同輩中的排行。

「白居易從何得知『晚來天欲雪』呢?」黃老師請大家回想一下,在我們讀過的《司馬遷》一書裡,不就有「午後的天空,彤雲密佈,果然不一會兒,鵝毛般的細雪便飄灑下來」的描述?古人所謂「彤雲佈,瑞雪飄」,是因為土壤有大雪覆蓋,明年開春將會非常肥沃,是祥瑞之兆。快下雪的時候,天空的雲是紅色的喔。所以這首詩光是紅色就有很多層次:小火爐的紅,還有炭火、彤雲不同味道的紅;加上新醅酒的綠,雪的白,顏色很鮮明豐富,給人一種恬適溫暖的感覺。

〈獅子〉 ◎民國.胡適

獅子踡伏在我的背後,

軟綿綿的他總不肯走。

我正要推他下去,

忽然 想起了死去的朋友。

一隻手拍著打呼的貓,

兩滴眼淚溼了衣袖;

「獅子,你好好的睡罷,——

你也失掉了一個好朋友。」

第四首〈獅子〉是一首新詩(現代詩),它的形式明顯與前面三首「近體詩」不同。本詩的內容是作者胡適爲懷念已故好友徐志摩而作;並以胡適豢養的貓咪--「獅子」為題,因為,「獅子」是徐志摩住在胡適家時最喜歡的貓。

黃老師說,她選讀這首詩是希望同學能藉此認識胡適與徐志摩這二位近代作家。小朋友對這二人的印象僅止於「有聽過」,當他們在注釋中讀到徐志摩因飛機失事罹難,年僅三十六歲的說明時,莫不感到唏噓。

「詩中的哪一句有描寫到思念亡友之情?」有人回答:「兩滴眼淚濕了衣袖。」可是也有人不同意:「他的眼淚只有『兩滴』耶,太少了吧!」錙銖必較令黃老師啼笑皆非。「『兩滴眼淚』是爲了對應上一句的『一隻手』。」小朋友對這解釋不滿意,又說:「可以寫成『一灘』眼淚啊。」「哎呀,這樣就太誇張了。」看來小朋友對於白話文的平實之美還不太能領略呢。

「上一次教的〈客至〉,大家會背了嗎?」幾位小朋友隨即背出:「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十分整齊好聽。

「我知道有些人已經升上國中,課業繁重,不想花時間背這些詩;可是,像詩這麼濃縮的文字,若只是讀過、不把它特別記起來,就等於什麼也沒有留下。」「當你獨處的時候,某一首詩會湧上你的心頭,讓你覺得不寂寞,這就是讀詩的快樂。在這裡我並不把背詩當成考試,可是希望每個人都要會背,好嗎?」

「這首詩有沒有押韻?韻腳有哪些?」大家對這個問題似乎不太有把握,「嗯,有『來』、『開』,還有『醅』、『杯』。」「沒錯呀,就是這四個字。」「醅」與「杯」字在古韻中的唸法,是和「來」「開」相同的,可是放在我們現在通行的國語裡面,似乎就不押韻了。同樣的困擾,也出現在「平仄」中。一般來說,國字的一、二聲屬於平聲字,三四聲屬於仄聲字,不過有些字還是要用古韻的讀法來判別。

「舍南舍北皆春水」的平仄是「仄平仄仄平平仄」,老師在黑板上以「|-||--|」的符號代替,寫在文字右側。「這句詩的平仄並不符合『平平仄仄仄平平』的格律;不過,格律詩允許『一、三、五不論』的情況。只要不是連續三個以上的平聲或仄聲,還是可以被接受。簡單來說,唸起來聲調好聽最重要。」

除了押韻、平仄之外,詩還講究「對仗」--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客至〉的第二聯與第三聯就有很工整的對仗。

〈客至〉的作者--杜甫有「詩聖」的美稱,那是因為他的詩表現悲天憫人的聖人胸懷。另

外,杜甫身歷「安史之亂」,他有許多首作品都以這場戰亂為背景,彷彿以詩紀錄了歷史,因此也被稱為「詩史」。

相對於「多災多難」又「憂國憂民」的杜甫,詩仙李白則呈現另一種風格。李白雖然也曾歷經「安史之亂」,但是他的作品多注重個人的表達,特別是對於時間的消逝感觸極深。由於個人風格強烈,一般人無法模仿他的文筆,便把李白譽為「謫仙人」--有如自天上被謫居人世的仙人。杜甫比李白小十一歲,對李白十分欣賞;李白被貶謫到夜郎時,杜甫還因為擔心而多次夜夢李白。不過,李白對杜甫的態度只是一般朋友而已。

這一課選的詩是以「節慶」為主題,分別與元旦、重陽、端午有關。第一首〈元日〉是宋朝王安石的作品,這是一篇描寫「過年即景」很棒的「範文」,他寫到時間、空間、人、事、物,還有許多感官上的描寫,值得小朋友參考。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指的是陰曆(農曆)一月一日。「陰曆」是根據月亮圓缺週期而制定的一種曆法。現代人過春節仍保有傳統的習俗,小朋友對於詩中的景象應該不陌生,於是老師請大家找出「讓人感覺愉快」的詞語。有人說:「一歲除。」這代表一元復始--一個新的開始又來了,令人開心。有人說:「春風送暖。」過年期間會遇到「立春」這個節氣,天氣漸暖,農民便開始準備下田播種。「過年期間,台灣北部氣候濕冷,似乎感覺不到『春風送暖』。但是此時在大陸中原地區已經冬去春來,逐漸變暖了。」另外,形容光線明亮的「曈曈」,以及換上「新」桃符的意象,也都是愉悅的。

又請小朋友用「感官」來體會這首詩:「爆竹」的劈啪巨響(聽覺)、瀰漫的煙硝味(嗅覺);春風吹在肌膚上的舒適感(觸覺),以及喝下屠蘇酒體內變暖和的感覺(味覺、觸覺);家家戶戶的門窗都被陽光照得格外明亮(視覺);放眼望去,每一戶人家都已撕下舊桃符,貼上嶄新的春聯,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呢(視覺)。「如果你是攝影師,會以詩中的哪一句作為畫面的主題?」大家都同意「總把新桃換舊符」的視覺最為強烈;彷彿看到舊春聯還有些撕不乾淨,孩子們就迫不及待要把新的貼上去的寫實景象。

「屠蘇酒」對小朋友而言較為陌生,從它的成分看來,應該有驅寒的作用。「我們在冬天時喝薑湯,也可以驅寒。喝熱豆花時也會加些薑汁,因為豆花含有石灰,是寒性的,薑汁可以降低寒性,陰陽調和,這就是老祖宗的生活智慧。」

除了詩中提到的過年習俗,小朋友還想到「拿紅包」。「除夕夜時大家要『守歲』,據說可以爲父母添壽;不過小孩子通常是拿到壓歲錢就上床睡覺了。過了午夜,大家還會摸黑『拜天公』,拜完後燃放鞭炮。這時有些人還撐著不睡,因為大年初一要趕在寺廟開門時『搶頭香』。」「過年期間,我們要去親友家拜年,叫做『走春』。中國人認為去人家家裡坐坐,可以增加人氣,帶來祝福。此外,我們搬新家後會請朋友們來家裡喝茶吃飯,也是同樣的用意。」

本詩作者王安石是歷史上有名的「固執宰相」,有「拗相公」之稱。他在擔任宰相時,為了增加國家收入,提出了新的財政制度;但後來產生許多弊端,改革失敗。「王安石變法」曾遭到

看开人生诗词篇五
《美文欣赏:人生如诗(双语阅读)》

Human Life a Poem

人生如诗

I think that, from a biological standpoint, human life almost reads like a poem. It has its own rhythm and beat, its internal cycles of growth and decay. It begins with innocent childhood, followed by awkward adolescence trying awkwardly to adapt itself to mature society, with its young passions and follies, its ideals and ambitions; then it reaches a manhood of intense activities, profiting from

experience and learning more about society and human nature; at middle age, there is a slight easing of tension, a mellowing of character like the ripening of fruit or the mellowing of good wine, and the gradual acquiring of a more tolerant, more cynical and at the same time a kindlier view of life; then in the sunset of our life, the endocrine glands decrease their activity, and if we have a true philosophy of old age and have ordered our life pattern according to it, it is for us the age of peace and security and leisure and contentment; finally, life flickers out and one goes into eternal sleep, never to wake up again.

我以为,从生物学角度看,人的一生恰如诗歌。人生自有其韵律和节奏,自有内在的生成与衰亡。人生始于无邪的童年,经过少年的青涩,带着激情与无知,理想与雄心,笨拙而努力地走向成熟;后来人到壮年,经历渐广,阅人渐多,涉世渐深,收益也渐大;及至中年,人生的紧张得以舒缓,人的性格日渐成熟,如芳馥之果实,如醇美之佳酿,更具容忍之心,处世虽更悲观,但对人生的态度趋于和善;再后来就是人生迟暮,内分泌系统活动减少,若此时吾辈已经悟得老年真谛,并据此安排残年,那生活将和平,宁静,安详而知足;终于,生命之烛摇曳而终熄灭,人开始永恒的长眠,不再醒来。

One should be able to sense the beauty of this rhythm of life, to appreciate, as we do in grand symphonies, its main theme, its strains of conflict and the final resolution. The movements of these cycles are very much the same in a normal life, but the music must be provided by the individual himself. In some souls, the discordant note becomes harsher and harsher and finally overwhelms or submerges the main melody. Sometimes the discordant note gains so much power that the music can no longer go on, and the individual shoots himself with a pistol or jump into a river.

人们当学会感受生命韵律之美,像听交响乐一样,欣赏其主旋律、激昂的高潮和舒缓的尾声。这些反复的乐章对于我们的生命都大同小异,但个人的乐曲却要自己去谱写。在某些人心中,不和谐音会越来越刺耳,最终竟然能掩盖主曲;有时不和谐音会积蓄巨大的能量,令乐曲不能继续,这时人们或举枪自杀或投河自尽。

But that is because his original leitmotif has been hopelessly over-shadowed through the lack of a good self-education. Otherwise the normal human life runs to its normal end in kind of dignified movement and procession. There are sometimes in many of us too many staccatos or impetuosos, and because the tempo is wrong, the music is not pleasing to the ear; we might have more of the grand rhythm and majestic tempo of the Ganges, flowing slowly and eternally into the sea.

这是他最初的主题被无望地遮蔽,只因他缺少自我教育。否则,常人将以体面的运动和进程走向既定的终点。在我们多数人胸中常常会有太多的断奏或强音,那是因为节奏错了,生命的乐曲因此而不再悦耳。我们应该如恒河,学她气势恢弘而豪迈地缓缓流向大海。

No one can say that life with childhood, manhood and old age is not a beautiful arrangement; the day has its morning, noon and sunset, and the year has its seasons, and it is good that it is so. There is no good or bad in life, except what is good according to its own season. And if we take this biological view of life and try to live according to the seasons, no one but a conceited fool or an impossible idealist can deny that human life can be lived like a poem. Shakespeare has

expressed this idea more graphically in his passage about the seven stages of life, and a good many Chinese writers have said about the same thing. It is curious that Shakespeare was never very religious, or very much concerned with religion. I think this was his greatness; he took human life largely as it was, and intruded himself as little upon the general scheme of things as he did upon the characters of his plays. Shakespeare was like Nature itself, and that is the greatest compliment we can pay to a writer or thinker. He merely lived, observed life and went away.

人生有童年、少年和老年,谁也不能否认这是一种美好的安排,一天要有清晨、正午和日落,一年要有四季之分,如此才好。人生本无好坏之分,只是各个季节有各自的好处。如若我们持此种生物学的观点,并循着季节去生活,除了狂妄自大的傻瓜和无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谁能说人生不能像诗一般度过呢。莎翁在他的一段话中形象地阐述了人生分七个阶段的观点,很多中国作家也说过类似的话。奇怪的是,莎士比亚并不是虔诚的宗教徒,也不怎么关心宗教。我想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他对人生秉着顺其自然的态度,他对生活之事的干涉和改动很少,正如他对戏剧人物那样。莎翁就像自然一样,这是我们能给作家或思想家的最高褒奖。对人生,他只是一路经历着,观察着,离我们远去了。

看开人生诗词篇六
《诗词与人生》

2009 —2010(2) 校公选课(或必修课)作业

人生感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就是说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

貌;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他指出,对事业,对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为了达到成功的彼岸,一切要在所不惜,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治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李白的“斗酒诗百篇”,曹操的“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这些精华,都出自这一境界。

其中我最关注的是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是出自于辛弃疾的《青玉案》,王国维谓之人生的最高境界。《青玉案》一词中可以说表达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表明了感情路上的曲折和峰回路转,是爱情的一种存在方式;

第二层意思:作者借此自喻明志。表达自己和词中的女子一样高洁自持、孤芳自赏、娴静高雅。不肯与当时的世风和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宁可一个人寂寞站于灯火阑珊处,也不肯屈身降志,去和志向不同的当权者凑热闹;

第三层意思:它表达了人生的一种境界,或者是一种哲理,这种哲理或境界是人生中超越时间、空间的理解,具有永恒性和宇宙性。不会因岁月、际遇、环境的不同而磨灭或忘却。 可以说这是爱情的境界,是治学的境界,是成事的境界,是做人的境界,是人生的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词中是指在倾城狂欢之中,词人却置意于观灯之夜,与意中人密约会晤,久望不至,猛见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这句也可这样理解:在千百群中寻找一个,却总是芳影皆无,已经没有什么希望了,突然眼前一亮在一角残灯旁恻分明看见了她; 隐含的意思就是: 一直在茫茫人海中寻觅那个所爱的人,却始终没

找到,突然有一天,冷静下来回首往昔的时候,竟然发现苦苦寻觅的人就在身旁,只是自己未发现。此句也指出了人要历经磨难,经历坎坷,最后才能得到幸福。表达这一主题的还有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每次读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句的时候,就不禁想到自己的路要如何走,路在何方?每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经历坎坷,历经磨难,要在曲折中不断的战胜困难,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样我们才能够换来最后的那一个蓦然回首;“人生在勤,不索何求”,对于我们的学习,也是要如此,要反复的揣摩、反复的追求,要有专注的精神,下足功夫,最后才能豁然开朗,有所发现。现实中一个人要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年的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就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就能豁然领悟贯通,这时在事业上就会有创造性的独特的贡献。我们才能够有所为,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让我们的人生充满阳光,不会留下遗憾,这样我们才能见到雨后七彩绚丽的天空。

人生有很多渴望,但渴望不能成为现实,就有了太多的无奈,生活就像“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样的一首诗词,一首激情澎湃的诗词。我们所追求的生活就是快乐的,这是人生的一种情怀。不再迷茫中挣扎,走出自我,走自己的路,看脚下,走好每一步,面对现实,走好自己的路。

看开人生诗词篇七
《诗词与人生》

看开人生诗词篇八
《唐诗与人生》

唐诗与人生

——我们的诗意去了哪里

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繁盛的王朝,唐朝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不仅仅是滚滚历史长河中曾经的辉煌,更是对现代中国人人生观和性格习惯等各方面有着深远影响的关键因素,是中国人记忆深处一片宁静而浪漫的充满诗意的地方。用当下人们调侃的话题来说,如果有一天我能够穿越,我愿意回到唐朝,不只是为了亲历大唐盛世兼容并包的文化,还要一睹那吟诗作词的文人墨客们的风采。

自信与豪情

出生在封建社会中不多见的既文化开明又经济繁荣的唐朝,诗人们都从骨子里透露出一种自信与自豪感,这是唐朝诗歌不同于其他朝代诗词的地方。这种自信与自豪感是唐代诗人整体表现出初期对自己才能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李白《行路难》中“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喊出了唐时青年诗人的心声,他们都明白前路坎坷难行,但都坚信自己的与众不同和价值,从不畏惧悲观,一往直前。 我们呢?现在的时代比唐朝可太平繁荣多了,文化和学习资源与以往相比更是不知要强上多少,但是我们中为什么就很少见到这份自信与豪情了呢?当考试不利或者应聘失败,我们很容易就对自己的能力和存在的价值产生怀疑,这

难道是我们变得更加客观理性了吗?我不这样认为。或许是社会越进步,科技越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世界的复杂和个体的渺小,从而对外部世界总是在试探着小心前行,把自己放在弱势的地位,仿佛只有这样才是最安全的。

胸怀和追求

杜甫《望岳》中“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和胸怀也正是我们缺乏的。泰山之巅,诗人发出豪言壮志,其人生追求不言而喻。

我们也会去旅游,也会登上五岳之巅,但当我们站在最高处极目远眺时,不知有多少人会生出像这样的对人生理想的体悟呢?那时我们关注的只是在哪个角度能够拍出效果最好的美景,买个什么样的纪念品回去才会让亲戚朋友、同事老板开心?许多人花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舟车劳顿地去某个景点逛了一圈,却不知道为什么要旅游,自己除了几张照片和小纪念品职位什么也没带走,生活还是那个生活,并未有任何改变。我们整日在为“更好的生活”而奔波劳累,却很少去思考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值得追求的,我想那肯定是物质名誉之外的某种东西,而这种东西如今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远……

思考和欣赏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的《乌衣巷》其实就是写了乌衣

巷傍晚时分,一桥,一花,一燕的简单场景,当这个场景铺展在你眼前时,你会想到什么?刘禹锡能由此想到人事变迁,沧海桑田,使人读后唏嘘不已。“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初春时节,万物复苏,柳树发芽。但在诗人眼里竟成了“碧玉”,诗人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当然万物皆美。

如今同样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有多少人是在某次猛然抬头时才发现原来学校还有这么好看的花,可惜已经快要凋落了。我们每天总是行色匆匆,从不留意周围的事物,可能在学校生活了几年仍然会有你不知道的地方,不一样的美景。现在的社会生活节奏太快了,让人们无所适从,你可能会问当生存和生活保障都成问题的时候,谁还能有闲情逸致来欣赏花鸟呢?我认为,生活不仅仅是生存,而是生存还要活,关键是怎么个活法。诗意地活着,不是要经常吟诗作对,感慨万千,而是带着感恩、欣赏和思考去过好每个日子,去认真对待周围的事物。

在唐诗宋词中,我们总可以感受到一份宁静和充实,在这个以快为好的社会里,我们不妨在心灵上慢下来,就像那些古代文人那样,追寻内心的平静,找回渐远的诗意生活。

从这一刻起,诗意地生活着!

看开人生诗词篇九
《人生如诗》

Human Life a Poem

I think that, from a biological standpoint, human life almostreads like a poem. It has its own rhythm and beat, its internalcycles of growth and decay. It begins with innocent childhood,followed by awkward adolescence trying awkwardly to adaptitself to mature society, with its young passions and follies, itsideals and ambitions; then it reaches a manhood of intenseactivities, profiting from experience and learning more aboutsociety and human nature; at middle age, there is a slight easing of tension, a mellowing ofcharacter like the ripening of fruit or the mellowing of good wine, and the gradual acquiring of amore tolerant, more cynical and at the same time a kindlier view of life; then In the sunset of ourlife, the endocrine glands decrease their activity, and if we have a true philosophy of old age andhave ordered our life pattern according to it, it is for us the age of peace and security and leisureand contentment; finally, life flickers out and one goes into eternal sleep, never to wake up again.

One should be able to sense the beauty of this rhythm of life, to appreciate, as we do in grandsymphonies, its main theme, its strains of conflict and the final resolution. The movements ofthese cycles are very much the same in a normal life, but the music must be provided by theindividual himself. In some souls, the discordant note becomes harsher and harsher and finallyoverwhelms or submerges the main melody. Sometimes the discordant note gains so much powerthat the music can no longer go on, and the individual shoots himself with a pistol or jump into ariver. But that is because his original leitmotif has been hopelessly over-showed through the lackof a good self-education. Otherwise the normal human life runs to its normal end in kind ofdignified movement and procession. There are sometimes in many of us too many staccatos orimpetuses, and because the tempo is wrong, the music is not pleasing to the ear; we might havemore of the grand rhythm and majestic tempo o the Ganges, flowing slowly and eternally intothe sea.

No one can say that life with childhood, manhood and old age is not a beautiful arrangement; theday has its morning, noon and sunset, and the year has its seasons, and it is good that it is so.There is no good or bad in life, except what is good according to its own season. And if we takethis biological view of life and try to live according to the seasons, no one but a conceited fool oran impossible idealist can deny that human life can be lived like a poem. Shakespeare hasexpressed this idea more graphically in his passage about the

seven stages of life, and a goodmany Chinese writers have said about the same thing. It is curious that Shakespeare was neververy religious, or very much concerned with religion. I think this was his greatness; he tookhuman life largely as it was, and intruded himself as little upon the general scheme of things as hedid upon the characters of his plays. Shakespeare was like Nature itself, and that is the greatestcompliment we can pay to a writer or thinker. He merely lived, observed life and went away.

译文:

人生如诗

我以为,从生物学角度看,人的一生恰如诗歌。人生自有其韵律和节奏,自有内在的生成与衰亡。人生始于无邪的童年,经过少年的青涩,带着激情与无知,理想与雄心,笨拙而努力地走向成熟;后来人到壮年,经历渐广,阅人渐多,涉世渐深,收益也渐大;及至中年,人生的紧张得以舒缓,人的性格日渐成熟,如芳馥之果实,如醇美之佳酿,更具容忍之心,处世虽更悲观,但对人生的态度趋于和善;再后来就是人生迟暮,内分泌系统活动减少,若此时吾辈已经悟得老年真谛,并据此安排残年,那生活将和平,宁静,安详而知足;终于,生命之烛摇曳而终熄灭,人开始永恒的长眠,不再醒来。

人们当学会感受生命韵律之美,像听交响乐一样,欣赏其主旋律、激昂的高潮和舒缓的尾声。这些反复的乐章对于我们的生命都大同小异,但个人的乐曲却要自己去谱写。在某些人心中,不和谐音会越来越刺耳,最终竟然能掩盖主曲;有时不和谐音会积蓄巨大的能量,令乐曲不能继续,这时人们或举枪自杀或投河自尽。

这是他最初的主题被无望地遮蔽,只因他缺少自我教育。否则,常人将以体面的运动和进程走向既定的终点。在我们多数人胸中常常会有太多的断奏或强音,那是因为节奏错了,生命的乐曲因此而不再悦耳。我们应该如恒河,学她气势恢弘而豪迈地缓缓流向大海。 人生有童年、少年和老年,谁也不能否认这是一种美好的安排,一天要有清晨、正午和日落,一年要有四季之分,如此才好。人生本无好坏之分,只是各个季节有各自的好处。如若我们持此种生物学的观点,并循着季节去生活,除了狂妄自大的傻瓜和无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谁能说人生不能像诗一般度过呢。莎翁在他的一段话中形象地阐述了人生分七个阶段的观点,很多中国作家也说过类似的话。奇怪的是,莎士比亚并不是虔诚的宗教徒,也不怎么关心宗教。我想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他对人生秉着顺其自然的态度,他对生活之事的干涉和改动很少,正如他对戏剧人物那样。莎翁就像自然一样,这是我们能给作家或思想家的最高褒奖。对人生,他只是一路经历着,观察着,离我们远去了。

看开人生诗词篇十
《从苏词看人生》

从苏词看人生

月光下的平原

苏轼,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更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时至今日的我们,仍在为苏轼的人生境遇所嗟叹,仍在为苏轼的诗词意境所陶醉,仍在为苏轼的思想境界所感悟,仍在为苏轼的生活态度而拜服······苏轼,这已不仅仅是一个人名,他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信仰!

从苏词看人生?且让我们略看苏轼的人生又是怎样的——少时便有“奋厉有当世志”之报国安民的雄心。然而才华彰显的同时,其母程氏病故,此后十年,苏轼又先后遭受丧妻、丧父之痛。而后,在政途上与新党争斗,被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而后,新党退,旧党得势;而后,旧党退,新党再得势——苏轼,便夹在了新党与旧党之间,被两方所排挤,虽有被启用一时,但之后不断的排挤和被贬(谪)几乎成为了他仕途(和人生)的全部······

然而,不断的排挤和被贬(谪)又是否会成为了苏轼人生的全部吗?苏轼淡然地笑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生。”;苏轼放达地笑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豪迈地笑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一儒一道一释流,三子各话万千秋。所话所言为何物,一字真言笑不休······

苏轼的人生哲学,是我国古代三个思想体系,即“儒、释、道”的结合与提炼,却不学儒家的案牍劳形,不学道家的太上忘情,亦不学佛家的四大皆空。苏轼徐步抬首,蓦然吟道:“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是的,苏轼用他的诗词,道出了他的人生态度!今日之事要如秋天的鸿鹄候鸟。凡事有信条,有担当,有把握,有作为!过往之事当有若一场春梦,苦痛也罢,美好也罢,平淡也罢,还是梦醒了罢,放开了罢,淡然了无痕了

吧······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何等的大智慧,这是何等的高境界!不刻板,不无情,不逃避,不怨尤,何其潇洒!

君不见,正是这种人生态度,苏轼在他那惨淡的仕途上,留下了一串串坚定的脚印,留下了幕幕坚强的背影——在杭州,治大运河,筑西湖堤;在密州,除蝗灾,平匪盗;在徐州,抗洪灾,发煤矿;在登州,改官盐,强海防;在颍州,治水患,赈灾民;在扬州,在定州,在惠州,在儋

州(今海南岛内)······可惜啊,他离皇上越来越远了,那些小官职又怎能实现他“持节云中”的雄心抱负呢?!但,我们所看见的苏轼,是每被贬到一处,都有担当地把他的每一个职务干得尽善尽美达到极致!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随遇而安——我们初中时学习苏轼的诗词,老师就不止一次地用这一词语来为我们概括苏轼。那时的我们,又怎能想到,随遇而安,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那是需要何等坚强的心、何等豁达而又负责的人生态度才能达到的大境界啊!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在此,且再写苏轼的两个梦罢“······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不忘人,不忘情!纵使不思量,本自亦难忘!那人,早已铭刻在了心中!孤坟千里远,无处话凄凉!那情,只能化作泪水尽情流淌!但我们可以知道,梦醒之后,苏轼能拭去泪水,写下诗篇,而能与他的续妻王闰之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琴瑟和鸣,是谓更懂情!这就是苏轼,于人,于情!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忘得了故,放得下事!千古风流人物,多少英雄豪杰,都已成为过去,自己

经历的那些苦痛,又算得了什么?且当它故国神游,且让它随浊酒的酹下,放下吧,放下吧·····但我们可以知道,梦醒之后,苏轼能放下酒杯,写下诗篇,更去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坚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谓更为得了世!这就是苏轼,于世,于故!

人、情、世、故——苏轼以他那让人拜服的生活态度,让人拜服的人生哲学,把生活中的人与情,把人生中的世与故,潇洒得宛若吟诗填词般地对待,处理。呜呼!“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苏词之中看人生,我看到了;你,看到了吗?

2009\04\26 平原有感而作

小舟从此逝

来自精神方面的压力有时对文艺是一种激发和策动,有时,这压力超过人的承受限度,他就会飘然而去,像契诃夫剧本里那个军医,非常坚定地说要远离尘嚣,他恨不得立即转身,“拿上手杖,戴上礼帽”,向某个远方而去。但他要去哪里呢?高山?森林?乡村?不知道,反正他这种要“走”的愿望,颇令我们想起东坡先生的小词“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毂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总之,可以说这是那些身在棘闱、心处湍濑的人,一种心灵歇乏的要求。即如陶渊明,倘若他为五斗米折腰,生活可能要比他采菊东篱要富裕得多,可是他不,他宁愿拂袖而去,到底性格棱层的一面露出来了,到底不够圆顺通融,这难道不是他可爱的地方吗?深潜着的“猛志固常在”,终于冒出水面了,像鱼跃,势也,命也,非造作也!“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傲”字大可玩味。他的向田园归去,为的是“觉今是而昨非”,心无一累,万象俱空,不是深解其中三昧者,断不能道此言。

精通时事,游刃有余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把一己的肉身养得富足通泰的人,就觉得那些人走得可笑:他们莫非有病吗?难道出了什么事吗?

没事!只有一种精神方面的荧惑。所以,说压力、说反弹,倒真的不如说是荧惑,也就是为美所迷罢了。又所以,小舟从此逝,并非从此湮没,并非全盘弃绝的死灭,它在另一种精神的通衢,又展开了郁郁的生机。要走,想走,往往只有一个念头,为偶然的因素所促发,就变成了行动。生在西班牙、九岁迁居美国的哲人桑塔耶那,长期在哈佛教书,五十岁那年,他得到一笔遗产。有一天他在讲台上,偶有知更鸟飞来,立在窗格子上,他注意到了,看了一会儿,若有所得又若有所失,他回过头来,向学生说:我与阳春有约!于是他辞去了二十多年的教席,云游欧陆,后于八十九岁上故于意大利。这种与阳春有约,就是同美有约,这时他心情中展现的无边的风月中,那从前的部分甚至变成了可厌憎的牛溲马勃,变成了非本质的遗骸,走啊,走快一点,“拿起手杖”,不要迟疑,甚至生怕已经晚了一步。他真有些像浙人张季鹰——南北朝时他是齐王的幕僚,有一天在洛水边感到秋风的袭来,蓦然想起家乡的菰菜汤羹的甜妙,鲈鱼是何等的美味啊!他终于惕然有思,悟得人生只是“贵适意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十丈红尘、人生哀乐,皆成一梦。此身虽在,已绝不是昨天的我了,他就这样回到了他的江南故乡。辛弃疾在名场翻滚一生,多次在秋风起时想起张季鹰,却又欲归未得,心灵成了矛盾厮杀的战场,十分可怜。

最可怜的是现代人,商业势力无限膨胀,消费红尘日渐炽烈,信息软体管道像藤蔓越铺越密,森林减少,媒体无孔不入,即使有小舟从此逝的缅想,也只是有心无力呵。陶渊明的自然高致实在无法模仿,毕竟还有几个人在替他垦荒种地,而姑射山上神人的吸风饮露就更难实行。港台名作家常常驾车出游,后厢装满了奇书异籍,作暂时的“小舟从此逝”,名车代步,衣食有着,即令在大风雪中,也可以安坐豪华驾驶室,用激光数码,捕捉肖邦百年以前的千缕乡愁,可以时时不负“阳春之约”又充分享受了现代工业文明,堪谓善于转圜。在吾侪清寒书生,出入皆难,困居都市,就只好借纸上那些耐读的飘然而去的心情,来减轻消费社会的精神溃疡了。保持远游的心境,不甘向庸碌的生活低头,至少说明还留存着审美的心情和能力——我们还毕竟不是狂瞽的肉人。生物学巨匠达尔文曾经慨叹:“人类的愿望和努力消逝得何等快啊!人类的生涯是何等短暂啊!”字挟风霜,令人伤怀。那么,且让我们在短暂的生涯中把飘然而去的心情化作力量和诗意,看破功利社会怪现象,多生发一点会心的微笑吧。

从苏轼诗词看人生态度

读一首词就是在品味历史文化的厚重,读一首词就是在感知作者的内心世界,读一首词就是在享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忙于复习准备考试的我们,在闲暇时候更应该读一些诗词歌赋以作消遣。或许大多数人喜欢带着耳塞,听听流行歌曲,迷恋在听着情歌流眼泪中。而我却喜欢在轩窗下、书桌旁,陶醉于青灯黄卷的陪伴。而且我认为越忙于复习,压力越大,就越需要这些课外读物来放松自己。翻开《宋词三百首》,苏轼的词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或许是由于他坎坷的人生经历,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看开人生诗词》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人生重新开始诗词 看淡人生百态的古诗词 看透人生的诗词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看开人生诗词”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看开人生诗词"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5508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