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现代诗歌学生作品

现代诗歌学生作品

2016-01-21 09:46:05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现代诗歌学生作品篇一《如何引导学生领略现代诗歌的独特意韵》 ...

现代诗歌学生作品篇一
《如何引导学生领略现代诗歌的独特意韵》

如何引导学生领略现代诗歌的独特意韵

长城实验学校 蒲俊蓉

现代诗歌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如一串珍珠,它引领学生更深广地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从中体悟诗人的复杂细腻的情感表达,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及人文关怀。现代诗歌能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心态,丰富学生情感。但是长期以来,教师对现代诗歌的教学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教学现代诗歌仅仅是为了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这就违背了美育规律,扼杀了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学习兴趣,也淹没了现代诗歌的独特意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领略现代诗歌的独特意韵。

一、借助媒体,激发兴趣

在诗歌的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讲得多了,诗歌的韵味全无,讲得少了,怕学生体会不透。光靠常规教学的讲解,让学生学得津津有味是有一定的困难,这时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就显露出来。比如我上《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课时,在简单介绍背景和作者后,就让学生欣赏配乐朗诵的。调动画面,在屏幕上展现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借助这些音像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潜能,那么学生体味诗歌中诗人所抒发的感情和诗歌的主旨就容易得多了。学生通过对媒体的感受可以初步领略到现代诗歌的独特意韵。

二、了解背景,走进作者

凡是有生命力的诗歌都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诗所传达出的思想主旨无不与作者的平生阅历、遭遇及他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生活相关。因此,要使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含义,领略现代诗歌的独特意韵,就必须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才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讲授诗歌作品前,向学生介绍诗人写作时的时代背景和所处环境以及情绪心态等,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由于古今中外文化传统与语言表达上存在的差异及其历史变迁,许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与学生的实际是有明显距离的,这就会造成学生阅读理解上的困难,深层的感悟更是无从谈起。因此,讲解诗人的身世及写作诗歌时的社会背景,缩小学生和诗人间的情感距离,填补诗歌中由于语言表达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便成了必须的工作。运用背景展示法,不只限于教师的口头讲述,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来完成。比如,可以使用图片和音像资料,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还可以布置让学生在课前查看课外书籍,网上搜索等,自行搜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展示。这样做,既能够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培养其自学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领略到现代诗歌的独特意韵。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是直接感知诗歌最简单的方式。重视诗歌的朗读教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感知诗歌的语言之美,另一方面在朗读的过程中为进一步学习现代诗歌做好感情铺垫。朗读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步骤:听读、跟读、自读、诵读。以读促解,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除了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之外,还要进行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如节奏、重读、押韵等。然后再引导学生在模仿朗读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最后达到独立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现代诗歌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朗读的气氛尤为重要。朗读应该贯穿于现代诗歌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尤其是对于关键语句,更是可以反复朗读,甚至诵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语感,更好的感知诗歌的音韵美和情感基调。从而让学生领略到现代诗歌的独特意韵。

四、抓住意象,理解感情

诗人郑敏有过十分精当的比喻,她说:“诗如果是用预制板建成的建筑物,意象就是一块块的预制板。”她又说:意象“象一个集成线路的组件…它对诗的作用好象一个集成线路的

组件对电子仪器的作用。”这话也指出了意象即是诗歌的基本成分这一事实,一首诗也就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意象系统。可以这样说,意象既是构建诗歌的基本元素,又是区别诗与非诗的基本特征。意象就是诗歌中饱含诗人感情,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诗人在从事诗歌创作时,总要从自然界,从生活中选取一些物象用于作品中,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席慕容的《长城谣》中,“长城”、“黄河”等意象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对认识和把握作品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例如,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让学生捕捉诗歌中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分别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学生捕捉到了意象,自然就领悟到了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的艺术境界,也就能领略到现代诗歌的独特意韵。

五、推敲字词,品味语言

诗歌的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只有细心揣摩,才能领会其中蕴含的意蕴和情味。要引导学生品味诗人的语言之美,能通过自己的思考,说出自己的体验,从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情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多品味语言,激发情感,发挥联想和想象,体验课文情境,感受作品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情趣。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共鸣,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更好地体味诗意,进一步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如席慕容的《长城谣》中,“无情”、“蹲踞”、“冷眼”和“不眠”就要仔细推敲,通过推敲,学生能让学生领略到的《长城谣》独特意韵。

六、发挥想像,感受意境

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感受作品的意境,是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主要内容之

一。意境则是诗人造象立意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发挥想像能把读者带进诗中或者更为广阔的意境,进一步感悟诗意。如《纸船》,诗歌通过纸船这一意象,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与深情。通过想像,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思念母亲的女儿在不停地叠纸船并抛到海里,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但她还是乐此不疲地折叠丢抛。这样感人的画面最容易触动情感,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通过发挥想像,感受意境一定能领略到现代诗歌的独特意韵。

总之,现代诗歌的教学,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着力于诵读、背诵,指导学生重在品味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意象、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把学生领进广阔的诗歌天地,让学生领略到现代诗歌的独特意韵。

现代诗歌学生作品篇二
《现代诗歌教学初探》

现代诗歌教学初探

刘家隔中学 陈艳红

现代诗歌是“五.四”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是相对于五.四以前的旧体诗歌而言,当然也包括外国诗歌及用旧体写现代内容的诗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下册共选编了12首现代诗歌(其中外国诗歌3首,中国现代诗歌9首),这是新教材与以前教材的一个明显不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课改”形势下,根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认识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类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心态,丰富学生情感;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激发鉴赏兴趣,提高诗歌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那么如何适应新教材的变革,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事现代诗歌的教学呢?

我认为:现代诗歌教学要充分引导学生分析诗义怎样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精炼的语言描写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开阔学生胸怀,美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魅力,艺术构思技巧,可以培养精炼、准确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不断提高其表情朗读水平。诗歌教学和其他文体一样,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模式。一般说来要扣住诗歌特点,引导分析诗是如何运用精炼语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塑造形象,创造意境,来抒情言志的。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现谈谈我对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注重诗歌的朗读训练和指导。

朗诵包括朗读与诵读,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朗诵是诗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对于刚进入中学的学生来说,朗诵也适合他们的口味,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新教材在每一首现代诗的课后练习中,都有这方面的要求。如《在山的那边》中“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理想》课后的朗诵比赛。《秋天》中“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想想写景的次序,再背诵全诗。”《化石吟》中“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反复朗读,体会这一特点。”郭沫若的两首诗中“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金色花》与《纸船》诗后的“熟读这两首诗,直到能背诵下来,然后进行朗诵比赛。”《黄河颂》中“有感情地朗诵这首歌词”等。由此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教者更应明白现代诗歌教学中朗诵是非常重要的,所谓“书读百遍,其”、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都点明了朗诵教学的重要性.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 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营造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朗诵应讲究方法,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如初读,读准字音(查字典及结合课文注释),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再读整体感悟,把握其节奏及感情, 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当然对诗歌更高要求的朗诵,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必定是在对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把握之后,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而把握诵读的感情,洋溢着朗读的渴望。如教学《秋天》一诗时学生通过“饱食”、“稻香”、“肥硕”等词读出农民丰收的喜悦之情;通过“栖息”、“梦寐”等词读出秋天的娴静与安适;通过“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浆”读出渔民清晨打鱼归来时轻松与愉快的心情。同时还应注意朗诵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说诗歌教学的每一个

环节都离不了朗诵,应根据每一步的教学任务提出不同的朗诵要求。

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引导学生获取独特的情感体验。

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的编写符合学生生活,教学中更应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教材中写得很清楚,当然这里的生活包括社会、自然和人生三方面。现代诗歌的教学也应如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诗歌,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他们自己说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从而更深刻地领悟诗歌的内涵。如在《秋天》一诗的学习中,我提问:你能说出哪些诗句描写的情景与你所观察到的秋景一样呢?学生纷纷发言:“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芦蓬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都是生活的真实所见。“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实际生活虽未见过,但在电视里却多次见过这样的草原生活。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故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诗人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诗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也许创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设置这种机会。如问:请把你喜欢的诗句向同学大声朗读出来,并说明喜欢的理由;请找出你认为写得较好的诗句或词语,并简要说明原因。经过我的多次实践,这种情况下学生皆能有所发现并不时有精彩而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对词句的理解,往往具体而深刻。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个性皆能得到张扬。

三、“言有尽而意无穷”,鼓励联想与想象,品味诗情画意。

课程标准要求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任何文学作品的欣赏都离不开联想和想像,现代诗歌的鉴赏也不例外。每一篇诗作都是客观世界在诗人心中的再现,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诗人自身思想感情的烙印,读诗必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诗人心中之诗——纸上之诗——读者心中之诗。所以鉴赏诗歌首先应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情画意。这中间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联想和想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像,如“请同学们团上眼睛,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并让同学们描述出自己头脑中的画面,经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同学们大多能结合诗歌内容有所想,有所说,当然学生此时所说的已不完全是诗之内容了,而总是带有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了。有些同学一读到《化石吟》时,就不禁想象到恐龙这个曾是称霸地球的生灵,如何在地球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的生动画面。有些学生所描述的《天上的街市》中“牛郎织女带着孩子夜游天街”的情景简直就是另一个神话世界,此人遐想。

现代诗歌教学中,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活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品味了诗情画意,又培养了他们口头描述的能力。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加进了自己的感悟,又不同程度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四、“窥一斑而见全豹”,深入品位语言,感悟诗歌。

诗的语言精炼、浓缩、字少意多,有极强的表现力。我们引导学生读诗,通过对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还可以为学生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提供经验。好的诗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往往是窥一斑而见全豹。因一字而尽传精神。所以我在“一斑”上精当讲解;在“一字”上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真地思考和体味。上《秋天》一课时,我把诗歌的第一节进行了一个“小手术”,把其中的

每一句话均抽掉了一个关键性的词语。学生把“动过手术”的单薄的诗歌和原诗相对比,把缺失的词语反复体会,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品析诗歌语言对于入景、入情地感知诗歌非常重要。

五、“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学以致用,进行模仿写作。

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读写联系,学用结合。通过阅读促进写作,通过写作深化阅读,现代诗歌教学同样也符合这个规律。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诗来源于生活,是诗人对生活的感悟,那么我们也同样可以把对生活的感悟用诗化的语言表述出来,当然这种写作是带有模仿借鉴性质的。如学习了《秋天》一诗时,我注重对诗歌语言进行品味锤炼。因此在“读诗”、“品诗”的环节之后,我又设置了一个“写诗”的环节。我给学生展示了一首不完整的诗歌《春之韵》。请大家在结合上下文营造的意境和自己的想象,细细推敲之后,把诗句填写完整。学生们通仔细斟酌,反复修改,最后完成的作品颇有让人眼前一亮之处。又如学习《金色花》和《纸船》后,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表达对父母的爱。有的写到:“母亲,您对儿子的爱,就象一本没有页码的大书,永远也读不完。”有的写到:“母亲,香喷喷的饭菜吃在我口,剩菜剩饭被你吃下;美丽的新衣穿在我身,多年的旧衣你独自‘享受’。”有的学生是边读边流泪。也许学生此时的创作还很稚嫩,但就是这一次次真情的释放,也许就培养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对生活的观察,对人生的感悟,也许他们当中今后会出现几个诗人。这正是语文人文性的很好地体现。

诗歌毕竟是诗人对生活的艺术再现,是最精粹的文学形式之一。诗歌教学也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讲好一篇诗是一种艺术创造,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发挥独创精神,不断在教学上进行探索、改革,让现代诗歌教学逐步走向科学化、艺术化的轨道。

现代诗歌学生作品篇三
《现代诗歌教学的理念和方法》

现代诗歌教学的理念和方法

南江县大河中学 2010-9-14 16:10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诗是一种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练与和谐的程度上,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歌传统,自文字发明之前便已产生,历经数千年,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优秀诗歌作品。这些作品融入了作者丰富的感情和想象,高度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生活、风俗民情提供了一定线索,作者的爱国情怀亦使后人纷纷效仿。诗歌发展到今天,也同样为我们展示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古今诗歌都具有抒情性、形象性、音乐美、含蓄美等特点,抓住诗歌的特点进行教学,可以达到事半

功倍的效果。

作为文学的一种体裁,诗歌在当前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为诗歌除了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外,还在潜移默化、转变学生的思想以及对青少年进行关注教育、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同于其他文本教学的特殊作用,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如何搞好诗歌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必须考虑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当前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通常都是建立在对教育目的、教学功能和学科教学特点、课程性质等认识及个人背景知识基础上的。这些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枯燥无味,很难吸收消化的。因此,诗歌的教学理念首先应该体现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母语应用能力、文字欣赏和审美能力、探究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同时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其次还要体现文学的价值观、人文教育观和现代人才观。也正是因为这个因素,把握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理念,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发挥诗歌的美育作用,就成为高中语文教学应当重视的一个方面。本课题的探讨目的和意义正在于此,即如何把握高中语文诗歌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当前高中语文课本中,诗歌主要分为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两大板块,本文就从现代诗歌入手来探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理念及方

法。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的体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时至今日,诗歌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与古代诗词有相当大的差别,尤其是新诗与我们生活中所接触的语言环境很近,学生了解起来容易得多。因此,古代诗歌的教学和现代诗歌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又有所差别。以往的新诗教学理念往往是建立在对教育目的、教育功能和学科教学特点、课程性质等的认识及个人背景知识基础之上的,新的教学理念首先是表现在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母语应用能力、文学欣赏和审美能力、探究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同时“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其次是体现文学的价值

观、人文教育观和现代人才观。

新诗具有韵律自由、形式自由、内涵开放、追求美感、随意自然、意象经营重于修辞的特点。跟古代诗歌教学一样,抓住新诗的特点进行教学也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1)诵读

古诗要读,新诗也要读。反复地有感情地诵读,是学生对一首诗进行体会感悟的基础,从诵读中使学生“玩索其语气,规仿其声调。”抓住诗歌的音乐美特征指导学生诵读,可以感受到和谐上口、铿锵悦耳的音乐美,有助于理解诗歌。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在诵读这首词的时候语气是随着诗人的情感变化而不断地在变化着,“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谁主沉浮?”[①] 在词的上阙诵读中注意语调节奏,突出诗中所表达出来的那种远近结合、动静交错、绿红辉映的景致,能够使听者脑海中浮现出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浪遏飞舟?”[②] 在这个地方的朗读感情极为重要,读出诗中的气势,才能表现出“同学少年”的以天下为己任、改造世界、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才能读懂诗中那种豪情壮志。一首好诗,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经典的词语,都必须反复诵读才能入其境、得其趣、悟其味,才能增强学生自己对

诗歌的感性认识和建立比较个性化的评价标准。

古诗要读,新诗也要读。反复地有感情地诵读,是学生对一首诗进行体会感悟的基础,从诵读中使学生“玩索其语气,规仿其声调。”抓住诗歌的音乐美特征指导学生诵读,可以感受到和谐上口、铿锵悦耳的音乐美,有助于理解诗歌。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在诵读这首词的时候语气是随着诗人的情感变化而不断地在变化着,“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谁主沉浮?”[①] 在词的上阙诵读中注意语调节奏,突出诗中所表达出来的那种远近结合、动静交错、绿红辉映的景致,能够使听者脑海中浮现出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浪遏飞舟?”[②] 在这个地方的朗读感情极为重要,读出诗中的气势,才能表现出“同学少年”的以天下为己任、改造世界、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才能读懂诗中那种豪情壮志。一首好诗,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经典的词语,都必须反复诵读才能入其境、得其趣、悟其味,才能增强学生自己对

诗歌的感性认识和建立比较个性化的评价标准。

指导学生诵读的方法有多种,听录音、听范读、齐读、分散读、自由读、请朗读好的同学示范读……可根据条件和学生水平自由灵活地选择其中的一种。当然,仅仅是靠课本中所选取的那几篇新诗来提高对新诗的诵读体会是远远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在课外诵读一些现当代名家经典诗作,如徐志摩、舒婷等人的作品,指导学生课外诵读的时候也要针对学生的喜好去介绍,可以进行开小灶的个别指导,不然赶着鸭子上架,“逼”学生都去诵读某一个诗人的作品只能使学生对新诗,对教师反感。经过这样的长期训练,学

生对新诗从量上便有了积累,相信学习新诗不会再成为难题了。 (2)理解 引导学生学习一篇新诗,同样要使学生明白这首诗的内容。新诗不比古诗那样难懂,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它有着自身特殊的规律和特定的价值。对于新诗产生与发展的脉络、风格与流派、重要的作者以及诗歌创作的背景、创作方法、鉴赏规律等都是有必要讲解的,这样会使学生对于课外遇到的新诗也可以自行学习。对于一些字词的讲解可以省去,毕竟新诗的用词绝大多数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词语,如果也像古诗那样讲解一些字词的意思难免会使

学生厌恶。

诗是诗人个性化创作的结晶,是一种个人情感的流露。不一定每篇诗都是跟当时的社会背景或者是政治因素有关联,因此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歌时没有必要把每一篇诗歌都跟社会背景和政治因素联系在一起,那样便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违背了作者的本意。诗歌是具有跳跃

性、象征性等特点的,不同的人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社会阅历的不同、学识多少的不同而对同一首诗歌有不同的见解,高中学生正处在思维最活跃的年代,对一首诗歌的理解有偏差是正常的,但即使有偏差,也应该善意地去指出,才能使该学生在以后学识不断增加、社会阅历丰富之后真正领悟该诗的含义,所谓感悟是具有瞬间性的。在指导学生理解新诗时用开

放性的思维和态度,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感触诗的纯与美。

“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就是作者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物,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要体味诗情就必须解开意象,因此把握意象是真正解读诗歌的第一步。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比如“月”、“大雁”等分别代表着不同的诗歌意象,因为古诗发展时间长,人们对各种诗歌意象进行了总结,学生们在平时的文言知识积累中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诗歌意象,因此,对古诗的意象进行简略的评述即可。在新诗中也同样有着大量的意象,但因新诗的发展时间较短,对于一些诗歌意象代表着一些新事物,新诗派别中的朦胧诗、抽象诗等更是创造了大量的新的意象,人们对于新诗中的意象所指都不是很明了。比如《我爱这土地》,诗人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小鸟,整首诗的形象的核心是一只不懈地为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死后连羽毛都奉献给土地的多情鸟。如果单纯地从这首诗去看,是很难想出小鸟这个意象究竟是代表的什么。根据相关材料可以得知这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的诗,诗人把对祖国的热爱通过这只热爱土地的小鸟表现出来。如果不发挥想象,是难以把这个意象表达得如此精妙的。因此,理解了诗歌中的意象也就算是把这首诗歌读懂了。

结论

诗歌作为文学的一个特殊体裁,在文学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指导学生学好诗歌,既是对诗歌传统的继承,又是熏陶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的途径。在当前高中语文课本中,诗歌所占的篇幅有相当大的比重,随着文化的进步发展,诗歌教学的方法和理念也应随时代而前进。

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认识新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选编了大量的现代诗,诗歌的引入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它能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类型;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心态,丰富学生情感;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激发鉴赏兴趣,提高诗歌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开阔学生胸怀,美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魅力、艺术构思技巧,可以培养精炼、准确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不断提高其表情朗读水平。那么如何适应新教材的变革,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事现代诗歌的教学呢?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诗歌教学的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精心设计导语。

把学生带人诗歌所描述的意境中,让他们的心灵首先受到强烈震撼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由于现在的学生对抗日战争了解不够具体、全面,感情不容易投入,在上课开始时,我说了这样的一段话:“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面对日本鬼子对中国人民的烧杀抢掠、对我国领土的肆意践踏,眼含热泪、怀着诚挚的感情,对祖国母亲唱出了一曲爱国主义恋歌——《我爱这土地》!”通过这段导语创设情境,渲染氛围,一下子就把学生带人了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进人丁全民族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氛围之中,在学生的心理上产生了强烈共鸣,学习进入了状态,而对于理解这首诗的主旨也便容易得多。

二、加强朗读训练

古人云:“诗缘情而绮霏”意思就是诗歌借助于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句子,构建具有审美的意象,表现诗人强烈而凝炼的情感。通过朗读让学生领略诗歌的气势、韵味和情感,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都点明了朗诵教学的重要性.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营造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朗诵应讲究方法,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如初读,读准字音(查字典及结合课文注释),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再读,整体感悟,把握其节奏及感情, 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一般情况下,对于诗歌,应多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读出感情色彩,读得琅琅上口,熟读成诵;需要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时,应指导学生齐读;让学生领略某篇文章的优美文辞;欣赏其艺术特色时,应指导学生自由读。当然对诗歌更高要求的朗诵,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必定是在对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把握之后,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而把握诵读的感情,洋溢着朗读的渴望。同时还应注意朗诵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说诗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了朗诵,应根据每一步的教学任务提出不同的朗诵要求。

三、发挥想象和联想,调动形象思维

诗中的世界已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客观世界,他们总是经过诗人有意无意的“改造”,投上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情色彩,要理解诗人的感情,首先得进入诗中的世界。每一篇诗作

都是客观世界在诗人心中的再现,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诗人自身思想感情的烙印,读诗必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诗人心中之诗——纸上之诗——读者心中之诗。所以鉴赏诗歌首先应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情画意。

这中间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联想和想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像,如“请同学们团上眼睛,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并让同学们描述出自己头脑中的画面,经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同学们大多能结合诗歌内容有所想,有所说,当然学生此时所说的已不完全是诗之内容了,而总是带有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了。现代诗歌教学中,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活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品味了诗情画意,又培养了他们口头描述的能力。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加进了自己的感悟,又不同程度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四、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获得独特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教学现代诗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当然这里的生活包括社会、自然和人生三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诗歌,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他们自己说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从而更深刻地领悟诗歌的内涵。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故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诗人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诗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也许创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设置这种机会。如问:请把你喜欢的诗句向同学大声朗读出来,并说明喜欢的理由;请找出你认为写得较好的诗句或词语,并简要说明原因。经过我的多次实践,这种情况下学生皆能有所发现并不时有精彩而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对词句的理解,往往具体而深刻。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个性皆能得到张扬。我们有时可以在找准整首诗歌的关键之后,再找一个小的,贴近学生生活、情感的切入点,作为进入一首诗的楔子。要尊重学生对作品独特的个性化解读,甚至要引导学生有独特阅读体验。新课标指出“文学作品得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鼓励学生积极的,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诗歌尤其如此。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并不是要处处都落到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实际和情感体验,要防止将诗歌庸俗化处理的倾向。

五、品味语言,获得感悟

诗歌语言不同于日常口语,也不同于普通的散文化的语言,而表现出新颖、凝练,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逻辑结构,写景抒情能直入人心的特点。诗的语言精炼、浓缩、字少意多,有极强的表现力。我们引导学生读诗,通过对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还可以为学生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提供经验。好的诗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因一词一字而尽传精神。人们常提及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用得好,好在形象,生动:把春风吹拂、草绿花开、一派生机的景象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绿”字中含蓄着诗人对春天来到的欣喜之情。所以我在“一词”上精当讲解;在“一字”上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真地思考和体味,就能获得独有的感悟。上课时,我们在诗歌中的某一句或几句话中抽掉一个关键性的词语。学生把抽后的单薄的诗歌和原诗相对比,把缺失的词语反复体会,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品析诗歌语言对于入景、入情地感知诗歌非常重要。

六、抓住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感情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思想的客观事物。郑敏有过十分精当的比喻,她说:“诗如果是用预制板建成的建筑物,意象就是一块块的预制板。”指出了意象即是诗歌的基本成分这一事实,一首诗也就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意象系统。可以这样说,意象既是构建诗歌的基本元素,又是区别诗与非诗的基本特征。没有了意象,诗就成了直白与说明,换言之也就不能称之为诗了。从某种意识上讲,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

现代诗歌学生作品篇四
《浅谈现代诗歌情景教学》

浅谈现代诗歌的情景教学

张宝中

内 容 提 要

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应试教育的束缚,现代诗歌教学成为当今教学的薄弱环节。面对这种情况,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语文教育的工作经验,总结了一些现代诗歌的浅显的方法,注重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现代诗歌的学习,使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之中感受诗歌的深邃内蕴,引导学生感受意境,体味情趣,在快乐的体验中学习现代诗歌。

关键词:创设情景 朗读 渗透 欣赏 学习情趣

浅谈现代诗歌的情景教学

现代诗歌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然而由于初中生现代诗歌知识的匮乏,接受内涵丰富的现代诗歌有一定的困难。加上许多老师蜻蜓点水式的应试教学,放弃了对现代诗歌的深入教学,如解释几个字词,学习一些诸如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方法知识,告诉学生诗歌的中心意思,最后就是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往往不注重作品的内蕴。

现代诗歌和古诗一样寄托着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具有达其性情的艺

术魅力,重在意境。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往往使一些老师忽略了这最为重要的一点。这样一来,便好像是带了学生 “身入宝山,空手而归”。只是学到现代诗歌的表面文字意思,而其最为重要的深远的意境,深邃的内蕴往往被抛之脑后,这是多么令人叹息的事情。今天最直接的问题便是面对那么多优美的诗篇,我们该怎么学,我们该怎么教?我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特别重视教材中现代诗歌的情景教学,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拿来与大家分享,不当之处尽请批评指正。

我认为诗歌教学如能适当的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之中感受诗歌的深邃内蕴,往往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诗,重在意境,诗之境似虚似实,有虚有实,引向迷离恍惚的境界。对于中学生,我们不可能把诗歌教学如同绘画那样做得一目了然。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应该是现代诗教学最有效的方法。教师除了借助多媒体等必要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外,还有以下几个手段可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进入意境,体味情趣。

1、朗读。现代诗虽不像古诗那样极重视音律、节奏整齐、声调和谐。但运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让学生进入意境体味情趣也是最直接好方法。

比如余光中的《乡愁》一诗,宜用舒缓语速,深沉的语调抒发作者的郁郁的爱国思乡之情,要多停顿,不宜读长句,把握节奏,突出重音。如: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

我/在这头/ .

母亲/在那头 .

其他几段相似,在读之前老师适当引导:一张船票虽然窄窄,却凝结着对新婚妻子的不尽相思;一方坟墓,虽然矮矮,却将慈母与我天人相隔,其间无限酸楚,谁能体会?一湾海峡,虽是浅浅,却将台湾和大陆分隔多年。使学生体会到诗人的一腔家国情怀。

有条件的,朗读可以用音响伴奏,音乐对学生的熏陶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至于音乐中的起伏、节奏、合声、配乐也能在古诗和学生之

间起着引渡作用。

朗读也可要求学生配以细致的动作,生动的神态,逼真的摹声,指引学生走进诗的王国。

2、走出教室。“到语言的活水源头去旅行”(苏霍姆林斯基),这一环节的意图在于打开校门,把学生置身于鸟语花香的绿色宝库。只有和自然保持一致,才能使学生获得心灵的自由,开放式教学已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开展起来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引进和吸收其成功的经验对我们现代诗歌教学不无裨益。

当你面对旷野、森林,面对花的温柔、岩石的冷峻,这壮丽,这博大,会在你的心中唤起莫名的冲动,会带你不知不觉进入诗的境界。如泰戈尔的《纸船》如学生来到大海边或小溪旁,难保他们不会产生类似的情感!针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来说,开放型教学无疑极易被学生接受,放眼整个教育领域,其生命潜力是巨大的。

创设情境教学的各环节之间并不单纯地一种形式,应是多种方式互相渗透,互为补充的。

3、化诗为文

把诗歌化成一篇带有自己思想的文章,无疑使学生在了解了诗歌意境之后,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也得到发展。这个步骤,一般应放在创设情境教学后进行。当学生处在与诗境仿若的自然中,当我们突破了往常教学框架的束缚后,学生的思维也正在进一步解脱出来,悄悄地发生变化,在初中生身上较多地表现为直观动作思维。直观动作思维是指人在具体动作或环境中才能展开的思维,一旦活动停止或转移,思维活动就停止和转移。比如儿童在摆弄玩具时,开始没有一个总体构思,不知道要摆成一个什么样子,只能在一开始摆弄中一边思考如何进行下一步的动作,即只能在实际动作和具体环境中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正是这样,学生的创作灵感往往在大自然中得到触发,获得心理结构的豁然改组和更新。

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是到教室外特定的场景教学,学生存在着以下几个心理情感层次。

表面欣赏层次:能够初步体会到现代诗的意境,身心受到熏陶,在诗

和具体现实环境中寻找某种契合点。但学生还没有形成采集意识,只停留在为欣赏而欣赏的阶段。

初次实施这样的教学方法,往往多数的学生会这样,因为开放型教学明显有悖于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思维被暂时的好奇、喜新心理所淹没;或动机不明,人云亦云;或不适应新的教学方式,思维处于睡眠状态。对处在该层次的学生,在教学中,应始终施以明确的动机激励,因人而异,因势利导,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转入活动状态,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兴趣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的内动力。

对基础差的学生,我们也可以给他们一个大致的总体设想,一个提纲式的粗略设想,使他们有目的地去欣赏。应体现“学生为主体,诱导为主线”的原则,有必要控制学生的散漫性和随意性。

情感冲动层次:把对外界的感受转化为自己的信念、情感等内在的信息。在思绪上进入如鱼脱筌、野鹤翔林的一吐为快的境界,渴望诉诸文字,把抽象的主观情思转化为具体的意,“思而积,积而满”却只能“入乎其内”而不能“出乎其外”。

创作层次:欣赏不再是单纯的欣赏,更重要的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似乎无意作文,只是从生活中领悟到一点道理,产生了一种情感,蕴含在心灵深处,一旦受到外力的诱发,便采取了作文的形成,像泉水一样流溢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力、个性在自然里才得到和谐的充分的发展。在这一层次教学中,要体现文道结合的原则,我们不仅看到学生的作文,更重要看到作文的学生。学生的每一句话都是智慧的露珠,心灵的闪光,都是诗的意境在学生心境中的再现。所以在作文时,要任由学生发挥,切勿规定范围要求,不求布局谋篇,篇幅长短不论。这显然与一般的作文教学有所不同,教师在批改时不宜大刀阔斧、横笔涂抹。对差生来说,这是一种莫大的鼓励。

为什么我们要大力提倡“化诗为文”的教学方式呢?诗歌向来崇尚言外之意,象外之境,味外之旨,力主含蓄,好的现代诗大都有深刻的含义,而教师如果只以应试为目的,浅白直陈,诗境怎能道得尽说得明呢?诗歌的意境由此而被支离破碎,长此以往,诗歌便成了一杯泡了又泡的茶

水,直到淡然无味,

总之,我们一定要把诗歌的真的内涵教给学生,使学生学会吟诵、学会欣赏、学会品味,从诗歌中读出高雅的人生。

现代诗歌学生作品篇五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建议

主要内容:一、教学目标,二、教材特点,三、教法建议,

去年咱们福州市的一些老师曾到珠海、绍兴等地看了看,了解外地新课程的进展情况。当时感到广东的一些学校对高中语文的五个选修系列一般都不是平均用力的,选择的标准普遍以高考为依据。他们感觉高考在考,或者以后会考的,就教,否则就先放一放。如果把他们的选修内容归纳一下,大概只有三个系列,即“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和“语言文字运用”,其中“诗歌与散文”特别受重视,而另外两个系列,即“新闻与传记”和“文化论著研读”则几乎很少有学校涉及。我们福建省的情况好像也有点儿类似,各地市老师到福州,聊起选修课,仿佛都集中在“诗歌与散文”系列上,其中古典诗文,如《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等模块又特别受重视。也就是说在目前人教社巳经发行的九本选修教材中,人们的选择是有所偏重的,有些所谓“冷门”的模块其实很少有学校顾及,而十六本全部发行以后,估计短期内也是这个样子。对这种现象我无意加以评说,只是因为我今天要说的正是第一系列,即“诗歌与散文”,我看到了大家对它的重视,觉得很难得,于是就想到自己更应该认真对待,所说的内容应争取有点儿参考价值,不要浪费大家的时间。当然我也知道,有时“片面的深刻比肤浅的正确更接近真理”,在座的都是同人,咱们可以轻松自如些。我的确希望在座同行能随时发表不同看法,双向的交流总会把问题阐述得更实在些。 我今天着重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这一模块。我的话题有三个:一是教学目标,二是教材特点,三是教法建议,其中着重说说如何体现“选修”特色。

先说第一个话题。这一模块的教材可能有些学校还没有拿到,但我想,大家拿到以后是会选教到这一模块的。为什么?当然是因为高考在考。目前高考语文试题中,“文学作品阅读”这一题,普遍地都是选择中国现当代散文来加以考查,而“语言运用”这一部分,有的省市也是以短诗作为仿写对象来考查学生的。如2005年北京、江苏的题目都是这样。(前者要求仿写一首借物喻理的无题小诗,后者要求仿写《溪流》。)散文部分的联系就更直接了。 这部教材中的很多散文作者都有文章被高考试卷选为考查内容。如茅盾,04年全国试卷中选了他的《大地山河》,梁遇春,06年福建试卷中选了他的《泪与笑》,如冰心,05年全国卷选了她的《一日的春光》,而教材中史铁生的《合欢树》,更在05年被北京市选做文学阅读题材料。也就是说这些作者与文章与高考组题老师们的选用标准是非常接近的。学生学一学,也将是“很好用”的。对此,相信老师们不会看不到。

老师们,虽然我们都尊重“考试引领教学”这一事实,但我们在教学中又确实需要有超越考试和关注人生的勇气,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目标还是要向《语文课程标准》看齐。具体地说,就是:一、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二、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三、帮助学生“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国现代诗歌、散文的艺术特性,并“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莸得新的阅读体验”。最后,还要鼓励学生“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课标”中的这些要求,也许我们一时还难以完全实现,但显然它又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方向。因为确立怎样的目标,关系着咱们有怎样的教学品位,关系着咱们的关注重点、工作情趣、教学境界,等等。

再说第二点,即教材特点。考虑到有些老师可能还没拿到教材,我把这一模块的主要篇目打印在下面:

诗歌部分共5单元,每单元5首诗歌。第一单元依次为:郭沫若的《天狗》,杜运燮的《井》,穆旦的《春》,邹荻帆的《无题》,蔡其矫的《川江号子》;第二单元:毛泽东的《贺新郎》,闻一多的《也许——葬歌》,刘半农的《一个小农家的暮》,痖弦的《秋歌——给暖暖》,江非的《妈妈》;第三单元:冯至的《蛇》,何其芳的《预言》,陈敬容的《窗》,纪弦的《你的

名字》,舒婷昀《神女峰》;第四单元:昌耀的《河床》,郑敏的《金黄的稻束》,李广田的《地之子》,牛汉的《半棵树》,洛夫的《边界望乡》;第五单元: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臧克家的《老马》,绿原的《憎恨》,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梁小斌的《雪白的墙》。每单元的第一首为“精读”,其余为“略读”。

散文部分同样是5个单元,每单元3篇课文,依次为:第一单元,林语堂的《动人的北平》,张承志的《汉家寨》,梁衡的《特利尔的幽灵》;第二单元,李大钊的《新纪元》,周涛的《抓不住的鼬鼠——时间片论》,曹明华的《美》;第三单元,余秋雨的《都江堰》,梁遇春的《kissing the fire(吻火)》,史铁生的《合欢树》;第四单元,茅盾的《森林中的绅士》,丰子恺的《云霓》,张抗抗的《埃菲尔铁塔沉思》,第五单元,汪曾祺的《葡萄月令》,杨必的《光》,林耀德的《树(节选)》。各单元同样第一篇为“精读”,其余为“略读”。

诗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生命的律动”。5首诗从不同的角度围绕着生命的形式与意义,进行了多层次的思考与表现。在《我是天狗》一诗中,“我”具有种种不可思议的神奇本领,而且那样狂放,那样不安,显然是要表达作者对生命,对“我就是我”的一种全新的感觉;而《井》一诗则以相对“静默”的画面和语言,向我们揭示了作者对生命的另一种体验和感悟。《春》一诗向我们显示了年轻人在春天(也是人生的青春期)所感到的压抑与焦灼;《无题》又把死亡这一主题摆在读者的面前,并显示了作者的思考与认识;而《川江号子》却又是另一种风格,作者不直接表述自己的想法,而是通过对山水和自然风物的咏叹来表现他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正因为这样,引导同学们阅读时,应通过对意象特点的把握,跟踪诗歌的情感脉络,理解全诗的主旨。例如注重体会“天狗”的象征意义,注重把握“井”的特点与暗示性;例如着重体会《春》中的意象组合,以及这组合中所表达的种种寓意,体会《无题》的开头与结尾,感悟《川江号子》中视觉意象与听觉意象的呼应与冲突,等等。

让我们以《天狗》为例来说明这一点。请看原诗:

天狗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底光,

我是日底光,

我是一切星球底光,

我是X 光线底光,

我是全宇宙底Energy 底总量!

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剥我的皮,

我食我的肉,

我嚼我的血,

我啮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

我在我脊髓上飞跑,

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要告诉同学们,读这首诗,一定要注意把它放到特定的年代和写作背景中去理解,倘能从中捕捉某些时代的信息,才会感觉诗歌有个性,有意趣。

郭沫若在开始创作新诗的时候,曾极力主张诗歌应轻反映(反映客观生活),重创造(表现个性与新意),注重表达理想和反抗精神,注重抒写鲜明的自我。这首诗便是他这一主张的很好体现。像诗歌的第一节“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语意突兀,气势宏大,节奏急骤,爆发强烈。写法上打破了传统中吟诗作句的各种常规,令人在惊骇之余,不由得要去感悟它意象之中所蕴含着的内在情愫。——探究之后,人们会发现这诗歌的意象也是丰满而且生动的。——因为“天狗”借用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形象,而“天狗吞月”的说法又几乎是中国人所尽人皆知的。因为古人常常将月蚀现象称作“天狗吃月亮”。诗人在他的一篇小说《月蚀》中,就曾经写到过他的家乡四川乡下在月蚀时击钟鸣鼓赶走天狗救出日月的风俗。现在,作者巧妙地借用这一形象来表现自己气吞宇宙的气概,便具有了可以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的形象基础。当然,更重要的,是在那个时代,很多青年都像作者一样,具有张扬个性、解放自我的强烈欲望,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他们渴盼冲决一切束缚个性发展的罗网,在情感上,拥有和作者,和诗歌所表现的欲望完全一致的冲动。这是诗歌发表以后所以能被人理解、接受和传诵的主要原因。

总之,《我是天狗》一诗由于作者在内容上很好地表现了五四青年期盼着彻底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期盼着抛弃旧我和塑我新形象的内心世界,同时又在形式上又找到了一个抒发个人情感的很好的“对应物”(即“天狗”),它的被人接受和广受喜爱都是很自然的。 诗歌第二单元的主题为“挚情的呼唤”,5首诗歌围绕着“爱”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表现了诗人内心同样深刻的感受。《贺新郎》一词表现革命情侣为了人民大众,为了革命事业,而舍弃小家、放弃个人安逸与舒适的豪迈情怀。从中我们可以感受革命者在斗争岁月的高风亮节。《也许——葬歌》和《妈妈》两诗都是表达对亲人的热爱,前者以优美宁静的画面而悼念亡女,后者则以城市化的角度写身处偏僻乡村的妈妈,都显得很有个性。以优美宁静的画面而悼念亡女,表达的就不仅是哀痛,而还有哀痛之余的期盼与思索;以城市化的角度写身处偏僻乡村的妈妈,表达的也不仅仅是对亲人的思念,还有对城乡差异的感慨,对人生命运的质疑。《一个小农家的暮》表现了异乡游子对家乡,对国人的思念与热爱。诗中描绘了作者记忆中(或者说是期盼中)的普通农民的生活画面,从中我们可以联想到《边城》,和其它一些类似的文学作品。而《秋歌——给暖暖》则更进一步,把关注点投向大自然,投向我们生活的环境。在万木凋零,向以“肃杀”而形成固定意象的秋季,诗人的心中和眼前却唯有“暖暖”。

让我们以闻一多的《也许——葬歌》来感受这一单诗歌特点:

也许

——葬歌

闻一多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

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

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

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

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

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

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

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

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

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

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在这首诗中,诗人面对女儿的去世,情感是悲切的,但诗人能控制住自己的激情,使它像地下的岩浆,时刻准备喷薄而出却又始终被控制,使它包蕴在诗的每一个词句里、每一个意象中。这样,情感经过压缩就变得更加坚实,更加沉雄了。“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压抑着的悲痛以轻柔冲淡的问候语气而表达,更显得催人心碎。在第二节中,诗人进一步为不幸的女儿呼唤着彼岸的宁静。“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扫上你的眉”,这既是对死亡的逼真描绘,又使死在大自然勃勃生机的反衬下,显现出一种别样的启示。第三节是全诗点破主题的部分,也是诗人艺术和情感的高潮。诗节的前两句再一次用拟人手法对死亡加以表现,设想早夭少女在地下的快乐愉悦。——快乐不在生前,而在死后,美不在人间,而在地下。平凡的语言蕴藉着不平凡的深意,有了前面的描写,下文那“咒骂的人声”也就不难理解了。第四节是三节诗意的总结,通过一定的重复,使诗意挥洒得更加充分,而全诗的结构也因此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诗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爱的心语”,集中写爱情,对于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爱情观”的高中学生来说,了解和品评诗人们对心中爱情的表露,相信是很有益的。《蛇》一诗用一种令多数人都感到恐惧的动物来表现爱情,确实让人感到不好理解,而今天的年轻人或许就更是如此。但其中意味如何,还要等到同学们自己读过之后,才有真切的感觉。同样,《预言》借助有关“爱神”的传说,写诗人对爱情的憧憬;《窗》写失去恋人后“我”的心中弥漫着挥之不去的爱;而《你的名字》表现的则是一种身不由己的痴情;这些诗歌各有特点,都很值得一读。我们知道,表现爱情的抒情诗极易变得夸张,直抒胸臆常会显得激昂有余而深情不足,而上述这些诗歌因为有自己的“客观对应物”,能借助意象而抒情,便显得更加含蓄而耐读;而出于同样的原因,诗歌也就有了更多的解读角度。《神女峰》当然也与爱情有关,它虽然不比《致橡树》那样集中写爱情,但在它丰富的内容之中又的确融入了作者对爱情的很多思索,而且这种思索还是多角度的:有肯定,也有超越;有对历史的尊重,也有新的价值评判角度。总之,每一首都很值得同学们去诵读。

让我们以《蛇》为例来实现更具体的了解: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冰冷地没有言语——

姑娘,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莫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在想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光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潜潜走过;

为我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有时仅仅一个形象便能确立一首好诗,本诗就向我们显示了这种可能。“我的寂寞是一条蛇”,冯至以这样一个奇特的比喻起头,常使批评者惊叹他的新奇与大胆:但作者又的确能抓住蛇的一个个属性,并把这些碎片织进自己的恋慕之歌。蛇的沉默使诗人联想到单恋的寂寞,蛇好纠缠又令诗人觉得它会是一个“忠诚的侣伴”;蛇固然总是让人害怕,但少男热烈的爱岂不也常使少女畏惧,所以当我们读到“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莫要悚惧”时,不禁要为这奇妙的表达感到惊喜。诗人还成功地安排了蛇的另一个自然属性:让少女的“浓郁的乌丝”成为蛇所向往的“茂密的草原”。蛇外表冰冷,但这并不妨碍诗人说它“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两者一对映,仿佛是说正因为内心的热烈,它的外表才变得如此冰冷。 ——这不也很有点儿像是生活中内心有爱,外表却极力压抑自己的矛盾少年吗?总之,蛇的形象和爱情主题在整首诗中缠绕着行进,处处展示出一个21岁年轻诗人的敏锐诗思。 因为时间关系,下面我只能做简单的表述不再一一举例。

诗歌第四单元以“大地的歌吟”为主题,5首诗歌集中写诗人对祖国、对大地母亲的颂扬。但这种颂扬又是深沉的。如《河床》的作者,50年便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负伤,可57年却被错划为右派,从此受到22年的不公正待遇,直到1979年平反后,他才重又写出《河床》等广受诗坛关注的作品。诗的雄厚刚强与作者的执着不屈自然会有些内在的联系。同样的,《半棵树》的作者也有着曾为右派的苦难历程,因而他特别善于表现生命在困厄中的不屈,诗中也表现了“树”与”我”的关系。

第五单元以“苦难的琴音”为主题,5首诗歌都涉及到了人间的磨难和痛苦。其中有抗日战争时期,有解放前的,也有解放后,“文革”时期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诗描绘了“文革”知青上山下乡送别的情景,是历史事件和一代人心灵最为直接的见证和艺术升华,我虽年龄已大,往事淡漠,可读后心情依然难以平静。中学生由于经历所限,对上述诗歌内容也许会感觉有些陌生,然而感知苦难对他们又肯定是有益的。幸福使人美好,苦难却能使人深刻。在同学们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和理解苦难是他们今后战胜苦难和超越苦难的前提。 教材散文部分的单元组合与诗歌有所不同,不是以内容,而是以写法特点来组合。一至五单元的选文分别体现了以下特点:一、形散神聚,二、情理相依,三、以小见大,四、虚实相生,五、疏密有致。每一篇选文本身都很优美,经得住咀嚼,但同时又能很好地体现前面所述的写作规律,编选得很用心。

如第一单元的三篇课文,在写法上都有以形传神和以神写形的明显特点。《动人的北平》,写了北平人们的生活方式,北平的建筑布局,北平的商铺,北平的公园和人们的休闲去处等

现代诗歌学生作品篇六
《中国现代诗歌》

现代诗歌学生作品篇七
《中国现代诗歌欣赏》

现代诗歌学生作品篇八
《现代诗歌》

现代诗歌,或称现代诗、新诗,通常也包括翻译的现当代外国诗歌。

从单纯、片面强调政治思想教育,拓展到强化审美、丰富情感、彰显人性等多向度多层面的人文精神育化。有文章指出,新选入的课文,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时代性更强(如流沙河的《理想》)、贴近学生生活(如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反映了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突出了对学生爱国主义和高尚品德的教育(如光未然的《黄河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应该说,这种评价基本上概括了现代教科书的某些特点和变化,也肯定了教科书在过去基础上的改良。

应该以一种怎样的语文教育观,以一种怎样的现代诗歌教育立场,对现行教科书的现代诗歌部分进行价值考量呢?我以为,还是应从语言和文学这两个关键词出发。现代诗歌首先是一种语言艺术,现代诗歌教育必然要以语言文学的审美教育为主体,兼具情感教育、人性教育、品格教育之功能。林语堂说:“中国的诗歌既有广泛性,又有深刻性,而且特别重‘意’尚‘神’,这相当于一种宗教情绪,对于移情陶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同样适用于现代诗歌和现代诗歌教育,教科书要让人体悟诗歌的精神价值,可以观照生命、张扬人性、折射灵魂。教科书中现代诗歌的编选标准及价值评估,应立足于诗歌的审美立场和艺术规律。 具体到初中现代诗歌教学,教科书要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和基础,给他们提供作品,使他们初步认识现代诗歌这一文学门类,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意象,培养艺术想象力,育化自由的性情与品格,达到对诗性思维和诗歌语言的领悟,提高诗歌审美鉴赏能力。现实地说,对初中生进行现代诗歌教育首先应该从直观材料出发,从阅读诗歌作品出发,让他们从生命中自觉和醒悟,使他们能够直接领略到诗歌的美,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深化的诗歌教育。这就要求诗歌的选材要接近学生的认识能力。什么样的诗既能体现现代诗歌的审美价值,又符合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现行教科书中的现代诗歌是否具备这些特点,这才是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明确尺度的基础上,就可以进一步对现行教科书中的现代诗歌进行价值考量和判定。可以肯定,现行教科书中的现代诗歌已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1.基本遵循了诗歌的审美要求

现行教科书中的部分诗歌满足了上述价值需求,它们从诗性思维出发,运用有别于一般散文的诗歌语言,呈现了现代诗歌的美感和价值。像《秋天》(何其芳)、《星星变奏曲》(江河)、《我爱这土地》(艾青)、《乡愁》(余光中)、《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黑人谈河流》(休斯)等,语言及结构上具有现代诗歌特有的构成方式和韵味,有比较鲜明的诗歌意象,可以调动人们的想象力,容易让人从现实的空间进入诗意的空间,到达诗歌的审美之境。同时,这些诗歌也比较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质、情感诉求和中学现代诗歌教学要求。编选这些诗作,无疑会对培育学生的审美品格和审美能力产生较大的作用。

2.内容和形式相对丰富

现行教科书中诗歌取材相对丰富,从形式或体裁上让学生直观地初步认识诗歌这一门类。从排列形式上看,这些诗歌有的是分行及韵律体,有的是散文诗体;从来源上看,有的是国内创作的新诗,有的是翻译的外国诗。如教科书将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安排在《诗两首》之下,提供了分行诗歌之外的另一种诗体概念。传统诗歌的一个主要特征是韵律,教科书中诸多的分行诗歌,呈现出现代诗歌强调意境而可以无韵的特征。教科书还采用某些主题来划分这些诗歌,如言志、季节、科学、咏物、爱国、动物等,这样的归类是否合理,则另当别论。

3.体例完整和较具针对性

教科书除了课文主体,课后还设置了“研讨和练习”,其作用应该是启发和帮助学生进入诗歌,建立欣赏诗歌的思维路径,以至把握诗歌的构成规律。一部分练习中的问题确实可以

起到将学生引入诗歌内部的作用。如《乡愁》中的研讨与练习,先后提出几个问题,分别是:

1.思考“乡愁”的含义;2.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3.与席慕蓉的同题诗比较。还有《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课后练习,要求仿照课文,在原诗句后添加一句诗,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和谐一致。这些问题既有助于对诗歌精神作整体性的观照和把握,也有助于对诗歌语言的学习与领悟,不但拓宽了阅读面,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领悟理解。“仿写”更是一个通过还原诗歌创作过程来把握诗歌构成方式的好方法。这些方式既符合一般的教育教学法则与规律,也符合诗歌内在的审美规律。

客观地说,在目前整个文化体系忽视现代诗歌,使诗歌边缘化的情况下,教科书能够以相当大的篇幅编选现代诗歌,收入一定数量优秀诗人的代表性作品,对现代诗歌的普及功不可没,对未来现代诗歌的发展也将产生重要影响。

4.诗歌审美的缺席

教科书选诗过分强调诗歌的思想意义和德育功能,忽视了诗歌特有的艺术形式和审美价值。这也是整体审美教育思想的缺失。闻一多强调“诗的艺术,诗的想象,诗的情感”,认为在诗的王国中,宁可多一点“贵族精神”,也万万不可提倡什么“平民风格”。诗歌始终是高贵的,诗歌教育也应是高贵的,这种高贵决定了对学生高贵心灵、气质和品格的培育。既然如此,教科书就应当摒弃实用主义的东西,重在培育学生的诗心,在编选中要立足美、立足体验和感悟、立足更高远的审美境界,将真正具有诗美价值的现代诗歌纳入其中。

1.学习目标和重点

学习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具有导学、导教、导测评的功能。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要围绕学习目标展开,所以目标设置极其重要。学习目标的设置适当与否是决定教学是否有效的前提条件。布卢姆曾指出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我们认为,每单元、每课都清晰地设置学习目标或学习重点能使师生达成共识。师生的注意力都共同指向目标,教学效率才能够大幅提高。目标设计既利于规范教师的教学,也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2.课前预习

大陆教材编写者不约而同地取消了过去曾有过的“预习提示”,而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往往习惯让学生预习课文,为新课文的学习作准备。预习有利于学生初步理解课文,掌握课文学习重点,提高阅读效率和能力。教材中设置课前预习、预习提示等栏目,既能减轻教师的负担,又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插图

课文中的插图如果主题正确,画面生动有趣,就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加课文的形象性、感染力,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为教学增色不少。单从经济角度考虑,自然会觉得插图增加成本,但从教育着眼,应该说是值得的。台湾版插图一律用彩色,非常醒目,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本课的插图而论,藻类荇菜的图片尤为有意思,现在绝大多数学生不知藻、荇为何物,自然无法体会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耳”的奇妙。补充这个插图能有效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现代诗歌学生作品篇九
《现代诗歌创作》


现代诗歌学生作品相关热词搜索:现代诗歌作品 小学生现代诗歌大全 小学生现代诗歌朗诵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现代诗歌学生作品”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现代诗歌学生作品"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5872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