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李桥的诗风读后感

李桥的诗风读后感

2016-01-21 10:00:0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李桥的诗风读后感篇一《劫后诗存读后感》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李桥的诗风读后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李桥的诗风读后感篇一
《劫后诗存读后感》

劫后诗存读后感

陈明远19首诗词被群众误认为是‘未发表的毛主席诗词’而广为传抄翻印,他本人则被打成‘伪造’毛主席诗词的现行反革命分子遭受长达12年之久的迫害(蹲了12年牛棚,当时他刚刚结婚)。这就是轰动全国的‘诗词冤案’。

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陈明远仍然顽强地坚持科学研究和诗词创作,长诗《花环》就是在监狱中没有纸笔的情况下创作的,这是一曲九曲回肠诗,共由15首诗组成,上首诗的尾句是下首诗的首句,前14首诗的首句合起来组成第15首诗:尾声。

以前我读过不少诗,古体诗、现代诗、抒情诗、言志诗......等等等等,却从来没有读过这样的诗,这是历史上的欧洲诗人在长期实践中创造的一种诗体,闻一多先生把这种诗体称之为‘带着镣铐跳舞’。

今天在《劫后诗存》里首次见到这种写作手法,真是大开眼界,我想这是我学识浅短、孤陋寡闻所致。 我觉得陈明远的诗词绝对能与毛主席的诗词相媲美。陈明远的“庭院岂生千里马,花盆难养万年松”、“谁擎晴翠入云中,最爱华山大小松,苗在青时已独立,人临绝处始相逢,扎根乱石锋于剑,盘石粗根茎胜铜,浊雾扑身寒刺骨 轩昂我自啸长空。”是何等的胸怀远大,又是何等的士气昂扬!

陈明远的长诗《花环》是他27岁时在牛棚里没有纸笔的情况下创作的,当时没想到能活着出来,可想而知遭受的是一种怎样的折磨,他这首诗根本就是一纸遗书,因为诗太长,我只把这首诗的尾声打下来供大家欣赏:

《花环》

你们曾教会我编结花环

以诗的梦想,梦的诗篇

象花种活埋在污泥之下

为迎接一个灿烂的瞬间

尽管原野上荒凉一片

希望的种子决不会长眠

新芽将要从化石中迸发

废墟总有一天变成花园

当野草装饰着青春的陵墓

请把这束诗歌献在碑前

我愿怀着深沉的爱情死去

只有这微笑活跃人间

祖国啊,这就是孩子的遗言

留给后人作永久的追念......

我认为现代诗人能与毛主席的诗词相媲美的简直凤毛麟角,也难怪当年群众把陈明远的诗词误认为“未发表的毛主席诗词”。我喜欢毛主席的诗词,喜欢他那种高瞻远瞩、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也喜欢陈明远的诗词,喜欢他那光明磊落、才华横溢的风采。他们不光知识渊博而且都具有一付伟大的胸怀,他们为了宏伟的目标吃得起苦、耐得起贫,能屈能伸,给后人创造了美好的生活环境,给后人留下了壮丽的诗篇,给年轻一代作出了光辉的榜样!教会我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不灰心气馁,不颓唐弱志;在幸福欢乐的日子里不挥霍无度、不骄傲自

满、不得意忘形;在晦暗昏庸的权势面前不卑躬屈节、不奴颜媚骨、不嫉贤害能。以后我会陆续地把陈明远的诗词摘录下来供大家欣赏。

李桥的诗风读后感篇二
《唐诗风貌读后感》

唐诗的美感 读《唐诗风貌》

3100102486 陈雍 医学试验班类

《唐诗风貌》这本书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内容丰富,涵盖面很广。这本书不仅包括了对“初盛中晚”四唐诗歌的分期介绍,同时对山水田园、边塞、叙事等题材进行单独讨论。其中末章的不同诗体的艺术特色,令人耳目一新,堪称一绝。

文章最令人佩服的,该是第一章中唐诗时代反映和生活表现的介绍——虽然这种对唐诗整体的时代精神和艺术风格的叙述经常流于泛泛而谈,但《唐诗风貌》第一章中可谓是臻于完备的阐述。而对于文章中四唐气象的内容,则都是在我自己所知层面的一定拓展,与曾经阅读过的其他唐诗论著类似,可以说《唐诗风貌》只是从一个与其他不同的角度去阐释与别人相同的话题。这里并不是贬低余恕诚先生在这些内容的不足,而是由于四唐诗歌的各自特征已经较为明了,自己阅读时也较难读出新意来。

当然,对于文章中第七章写到政治对李杜诗歌创作的影响,个人表示对余恕诚先生景仰——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发现的从政治上系统地对李杜诗歌创作进行阐述的文章。因为个人对唐朝的历史了解不够,更别说是当时的高层政治环境对李杜创作影响。就目前自己能力而言,个人只能做到就时论诗,也只能够综观一个短时期内的社会环境、再寻些个这一时期诗人所写的诗歌进行分析,但也不能达到余恕诚先生的那种系统化得结合诗歌与时代背景的展开。而且,在这章中第一节讲到唐朝前期政治和李杜理想,也是一个溯源的角度。

本文对于四唐分期的那几个章节的内容就不做评论,而主要谈谈唐诗对时代和生活的反映以及不同诗体的艺术风貌的看法,即讲一下对第一、十一章的所思所想。另外再在整本书之外谈谈自己对唐诗诗原质的一些见解。

书中说到“唐代是一个健康、富有活力的时代”。这种活力来源于开放的社会环境,来源于丰富的社会生活,来源于文人们绚烂的精神世界。这些因素都不是孤立隔开的,它们互相融合,创造出唐朝绚烂文化。唐朝是个诗歌的时代,唐帝国是诗歌的国度——不论是初唐时候唐诗的发展、盛唐之诗盛极,抑或是安史之乱之后中唐之流变、晚唐之遗响,都是一个时代的反映,体现一种时代的强音。这就是唐诗对时代反映的广度和深度,它从人们的生活出发,反映文人诗客的精神世界,体现一种特有的时代精神。 不论是社会生活、还是精神世界,我们都能够从唐诗上体会出来。正如书中所述,唐诗反映的唐人精神生活是受历史脚步影响而产生的空前丰富的精神生活内容。这种影响来源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互相影响,来自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来源于汉魏以来历史车轮对上述两者的影响。正如唐音初始的初唐时期,正是在经过太宗至武后的治理下国力已极为强盛的唐朝,正是经过魏晋南北朝(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南朝之绮媚与北朝之高爽)的继承与流变,也正是这种政治清明下的唐人通过自己的精神活动创造,才诞生了刚健雄浑的唐音。而盛唐气象、中唐流变、晚唐遗响,又何尝不是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再对先辈的诗歌进行继承和发展,才形成唐诗非凡的风采。贞观以来,标格渐高,此时陈子昂等诗人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力主文章朗练有金石声;而至开元,声律风骨则备,则是对武周朝沈宋之声律继承上结合丰富的社会生活的大方面拓展而形成的;中唐则是在盛唐巅峰之后欲求新变而诞生的新一个高峰;而至于晚唐,李义山之深婉绮丽、杜牧之怀古咏史,等等晚唐之风,也正是在政治环境日趋黑暗之下不同诗人寻求不同解脱途径所形成的特有风貌。

诗由人作,诗写人事,在平常中不平常中发现美。有春江之静谧,有摩诘之画意,有工部之乱离,有徽之乐天之情致,或有长江之佛事,亦有李贺之鬼事,李白之仙事,杜甫之人事,义山之情事,高岑之战事,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其书中最为人道者,盖

凄美矣。盛世之后诗的生活之美,是属于在苦难中、在亮丽之后所挖掘出的悲壮,在冰冷的悲戚中,激荡着温暖的回流。

诗歌反映唐代各种类型人物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唐朝如日之方中走上古代封建社会的巅峰,青春的旋律、少年人的精神,一种生活的信念、一种高瞻远瞩的气概,都朝气蓬勃地尽情展现。

对于十一章关于不同诗体的艺术风貌,上文已经讲过,是“令人耳目一新,堪称一绝”的篇章。其中能让我对之一叹者,盖古体之论述。曾经读过关于诗体的文章或者章节,概不能或少有从艺术角度分析的,有者亦浅涉而不能深入;而余恕诚先生对诗体的解释以及对诗歌的诗体所反映出的而其他诗体并不能或者不适合体现的美感。其中,对律绝等近体诗的审美平时因阅读较多感觉也较为深刻,在这部分倒也没多少想法,而至于古体部分,余先生的叙述则很有见地。或许是自己平时对古体诗读得不多,对诗歌感觉也不够深刻,见到余老的叙述才会感觉到对知识面的很大的拓展。

十一章第一部分讲唐诗分体,在此就不做评论了,因为这已经是明确地让人提不起讲几句的兴致了。在第二部分介绍古体诗,其中五古、七古的发展,特别是七古发展的过程,给这块内容还近似空白的我上了很好的一课,在此就略谈对七古的认识。七古概曰歌行,胡应麟的这种观点我比较认同。正如我们阅读高岑的七言边塞歌行体诗歌,总是有一种大步向前昂首之势,而读杜甫之三吏三别五百字,就有小心翼翼稳步前进之感。或许是青春的豪气,个人更为欣赏七言的那种步调,即使是像义山韩碑、韦庄秦妇,亦不觉难、不觉长。七古固然是精神奔放的展示,但求其法度,又不失规矩。这种规矩体现在“凭借浩气的鼓荡,忽疾忽徐,忽收忽放,忽停忽转,但即使在最散漫处,也应该如老将用兵漫山弥谷,结率然之阵,中击不断”,这是内容上的连贯性,也体现在音节格调的讲究——两句换韵,三句换韵,四句换韵,平仄相用,甚至是三、四、五、六、七言等杂言诗句的点缀,都能够很好体现诗歌风貌。至于七古易于扬长难以避短,这则是受诗人个体影响所致吧。毕竟如王维这般禅意之人,或者中晚唐诗人诗风转变,也比较难以写出盛唐歌行的豪气。

另外,再略叹一下自己对近体诗格律的认识。文章中有些诗歌评论家的引言对五七律绝进行分等,如元稹的“律体卑下,格力不扬”,个人并不赞同这些意见。律绝是诗歌发展到唐朝艺术上、音律上臻于完备的产物。与古体相比,律绝固然受到格律的限制,平仄与用韵的规则势必会影响诗人表达真实的内心世界,但这不正如同棋艺中的规则一般?试想如果象棋去掉那种看似繁琐的规则,那该失去多少味道!粘对之道,拗扭之妙,也正是对诗人的一种考验;在对偶中避免合掌等问题,在平仄中尽情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审美享受。律绝之间相比,绝句短小精悍甚至没有对偶要求,所以诗歌写起来会较律诗容易,但事实上写出一首好的绝句或许比写一首引人的律诗更难。要在短短二十八个字、抑或是二十个字里,要将心意表达清楚,已经是有一定难度了,更别说留给读者的自然的思路和点金般的启发了。所以绝句就好似丢入水中的一颗石子,所见或许是丢石子的过程,但还有浪花,浪花之后还有涟漪,这短短的二十多字,盖是石子,而背后给人的感觉往往有着启发式的意味深长。至于律诗,则字斟句酌,也可以出现杰作。创作律诗,至少在篇幅上少了想像发挥的限制,可以稳扎稳打步步莲花,而其艺术特色概与绝句类似,只是中间两联的对偶更见其是否精巧。当然个人对于排律是不见得好的,因为那已经过度流于斟酌,常有失意之弊。

在附录中有对唐朝不同题材的诗歌数量的统计,差不多也能够看出时代对诗人创作的影响。初唐七言诗很少,概受初唐五言的继承发展有关,而七律七绝在近体诗中的比重也随着时间推进越来越大,这是唐朝七言诗歌发展的一个表现,在晚唐古诗创作急剧减少,是文中提到的政治影响使然,等等,都能够看出一个时代之所流行是受到古的继

承创新、今的社会影响所形成的。当然这又是题外话了。

最后再谈谈自己对唐诗诗原质的见解。“诗原质”的内容并不能从《唐诗风貌》书中系统地章节地反映,首先接触到“诗原质”也不是这本书而是曾经度过的另一本关于唐诗的著作《唐诗综论》。其实诗原质也正是来源于生活,或者是生活给人带来的感受而产生。从易取之处入手,取完了,后来的人如果不屑于重拾旧物,就会从比较难见的地方取材。我所认为,诗歌之中所取之材,就是诗原质。

诗的内容,原是取之生活中的敏感的事物,如四季之变,风花雪月,因此这些在诗歌中也往往是最早感触到的。大抵这种诗歌在诗经时代已经比较完美了,又经过魏晋知道南朝,就成了一种滥调,因为没有创新,没有对新原质的挖掘。试想如果南朝的诗歌出现在诗经时代,不也是一部历史性的杰作。新的诗风最直接的,就是新事物以及新事物所蕴含的新感情。纵观唐诗之风格,也略能窥见一二。事物上,唐诗从初唐较多的咏物应制与古奥之体的诗歌中,更进一步对音乐、对边塞等新鲜事物的诗化,对山水民俗等旧事物的新角度挖掘,遂有了唐之盛状。“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是对征战事情从征夫的角度寄托感情,仿佛芦笛声正在耳畔。这是唐对前朝的改变,其实就唐而言,也是在一步步对诗原质的挖掘中前进的——盛唐之所以为盛,就是因为在前朝基础上盛唐所挖掘的诗原质发现得很多了,烟雨酒柳、关山大漠、箫笛舞乐、楼阁道桥等等,都已经入了盛唐之诗。遂至中唐,长江则愁思苦吟,昌黎则凡不入诗者皆诗之,长吉之瑰丽奇诡,乐天之妇孺能诵,这些所反映的也是诗人们对盛唐高峰之后的挑战。

历史车轮滚滚,诗歌也总是如此前进。从原始到文字诞生,从诗经到唐诗直至宋元明清的诗歌,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凭借这一代代诗人对生活的挖掘,对个人精神世界的剖析,使许多新的诗原质华丽地展现,或给许多旧事物旧感情新的精神享受。正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夕阳是消逝的;至于“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这夕阳又是静谧的;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则多了那么一层伤惋的哲理。亦如:“微云渡河汉,疏雨滴梧桐”是好的,“人们拒绝了这种悲哀/向天空举起彩色的盾牌”也是好的。

李桥的诗风读后感篇三
《汪国真诗集读后感》

云际水流

——读汪国真诗集有感

愿世界上浮躁的人们都静下心来读一读汪国真的诗,让那迷茫浮躁的心静一静,望一望云际水流。临窗下,品香茗,读汪诗,从汪国真的诗里寻找自己最初的灵魂。在我失意时,汪诗给了我激励;在我迷茫时,给予我指引;在我浮躁时,给予我心灵的平静。从诗中我们能体会到汪国真对生命的感悟、哲理的思辨及他的一颗赤诚之心。

对生命的感悟与讴歌是汪国真诗的主旋律,从中总能感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汪国真的诗陪伴我走过了高中时代,在那个那压力巨大的日子里,汪国真那个豪言壮语,那个经典心声,每每总能提升我的斗志。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

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热爱生命)。是啊,既然我们选择了求学这条路,就应该只顾风雨兼程,即使我们苦过、痛过、伤过,但为了那美好的明天,这又都算的了什么呢?我一直相信走过去的美好,高考过后我没有对自己失望,进入了自己理想的大学。有一个未来的目标,总能让我们欢欣鼓舞。就像飞向火光的灰蛾,甘愿做烈焰的柴。在一往情深的日子里,谁能说的清楚,什么是甜,什么是苦。只知道,确定了就义无反顾,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嫁给幸福)。让我们给自己一个目标,努力的拼搏吧,管他什么艰难困阻,为

了我们的梦想,我们甘愿飞蛾扑火。因为我们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

哲理的思辨是汪国真诗的一大特点,汪国真的诗具有李商隐的睿智,李清照的清丽,普希金的抒情,迪金森的凝练,汪国真本人也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受欢迎的诗人。他的很多诗句都如格言一样凝练而富于哲理,既给人美的享受,又给人智的启迪。如“只有水才能总是让我们情不自禁的低头”(——黄昏偶拾)。“人心无论穿什么样的衣服,都不会太漂亮”(永恒的心)“如果你一定要走,我又怎能把你挽留,即使把你留住,你的心也在远方浮游”(——如果)。汪国真的诗里最突出的就是儒家的中庸和老庄的淡泊。比如“恋爱使我们快乐,失恋使我们深刻”、“获得是一种满足,给予是一种快乐”、“月圆是画,月缺是诗”等等。诗人在诸多矛盾中并不是顾此失彼的价值选择,而是在互相比较中各取其长。这与老子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不是一脉相承吗?

汪国真总是怀有一颗赤诚之心,读他的诗总能感到一种超然、豁达、平易的人生态度。诗人总是怀有一颗赤诚之心,对生活充满感恩,有对父亲、母亲的感恩及对友人的鼓励。你的期待深深,你的步履匆匆,我知道,那是父爱的深沉(——给父亲)父爱的特点几句就勾勒出来了,父亲每天忙于生计,总是言语不多,但对我们总是充满期待,这就是父爱的表达方式——深沉。我们也爱母亲,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

的爱是海洋。(——母亲的爱)我们在母亲眼中永远是孩子,母亲永远关心着我们的点点滴滴。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就是母亲,我们可以走的很远很远,却总也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不站起来,才不会倒下。更何况我们要去浪迹天涯,跌倒是一次纪念,纪念是一朵温馨的花(——给友人)。这其中满含着对友人的鼓励与期盼,让人倍感温暖。诗人有许多写给友人的诗,其中告诉友人要真诚、宽容、希望恬淡的生活。

汪国真诗集是一本值得你用心去读的书,读汪诗,走进诗人纯净的世界,让自己的浮躁的心静一静,望一望那云际水流。

河北金融学院12级金融系金融学本科三班

蔡立

李桥的诗风读后感篇四
《华兹华斯的诗歌读后感》

His Heart Fills with

Pleasure

----About Wordsworth and His Poem

When we hear a real poem, it can help us understand the power and long life of great poetry. Poetry is different from the novel, newspaper; it is more intense than other writing, which more intense with feeling. And it is the true language of emotion. At such time, I might wish I was a poet, but not. So I like read the poetry, especially the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for it is a pleasure to listen to, and it sounds naturally to the ear.

William Wordsworth,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early romanticism, He was born in 1770 and in a lawyer’s family. He studied at Cambridge from 1787 to 1791. At that time, he was a warm supporter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In 1797, he made friends with Coleridge and they write the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Late, Wordsworth’s attitude to the revolution changed and he gave up his former political opinion, and he lived in the Lake Pistrict. He and Colerige, southey were called Lake Poet. Because they lived in the same place and shared the similar view of literary and social in their work. And, he was made Poet Laureate in 1843, and died in 1850.

Such as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is the major works Wordsworth. The poem describes the poet’s own experience in his trip. In the poem, Wordsworth sings the harmony between nature and the poet himself. And it is written in iambic tetrameter and the rhyme of “ababcc” in each stanza. “For oft, when on my couch I lie / 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 / 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 /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 It is triggered the memories of poet. Everything is beautiful. His heart fills with pleasure. The poet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on high vales and hills. Suddenly saw the golden daffodils. Beside the lake, the daffodils seemly are dancing in the breeze. “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 / They stretched in never-ending line / Along the margin of a bay: / 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 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 In this stanza, the poet enjoys the

music of wind and dance of the daffodils. He saw the daffodils with the new sight. He tries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beautiful scenery and feels back to nature. “What wealth the show to me had brought. / the waves beside them danced, but they / Out-did the sparkling waves in glee: / A 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 /In such a jocund company: / I gazed -and gazed -but little thought” Then, the poet expressed his delight in the sun, the hills, the flowers, the wind, and the fragrance, in the innocence of everything. He achieves great success in his pleasure and the nature with enthusiasm to paint vivid picture of daffodils. In a word, it has the beauty of diction, the beauty of rhythm and beauty of imagery. And he remained a poet in his painting and a painter in his poetry.

Beside, Wordsworth based his own poetical ways on the premise that the good poetry is the unconscious overflow of strong feeling. He made his individual emotion, pleasure, and feeling, as the base in the creation and appreciates of poetry.

李桥的诗风读后感篇五
《《泰戈尔诗选》读后感》

读《泰戈尔诗选》有感

读了《泰戈尔诗选》,仿佛带我们走近了泰戈尔。他的内心是那般深邃,那般细腻;一首首诗篇或小巧玲珑,或灿烂恢宏。他的诗中洋溢着对祖国的热恋;对妇女的同情;对孩子的喜爱。有强烈的爱就有强烈的恨,当他所爱的一切受到侵犯的时候,他就会发出强烈的怒吼,他的爱和恨像波浪一样荡漾开来,遍及全世界。

在他笔下,我们感悟着飞鸟的快乐、黄叶的轻盈、流水的灵动、月儿的美好、游鱼的沉默、兽类的喧嚣。自然是如此的美好,生命是如此的美好,这样的美好在诗人的笔下是永恒的!

泰戈尔留给我们人类的不仅仅是文学上的财富,更重要的是一份让所有人都感动的情怀!印度人说他是诞生在歌鸟之巢中的孩子,他的戏剧、小说、散文……都散发着浓郁的诗歌气息,他的人民喜爱他写的那些自然而真挚的诗歌。农民、渔夫以及一切劳动者,在田间、海上或其他劳动的场所,和着劳动的节奏,唱着泰戈尔的诗歌,抒发着心中的欢乐和忧愁。

泰戈尔是印度人民最崇拜最热爱的诗人。为深入研究印度自己悠久而优秀的文化,他深入民间,聆听神话、歌谣、民间故事,用最朴素的语言写出绝妙的诗歌。

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这位伟大的印度诗人是怎样的热爱自己有着悠久而优秀文化的国家;热爱这国家里爱和平、爱民主的劳动人民;热爱这国家的雄伟美丽的山川。从这些诗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提灯顶罐、纱巾飘扬的印度妇女;田间、路边汗水流淌的印度工人和农民;园中、渡口弹琴吹笛的印度音乐家;海边、岸上和波涛一同跳跃、喧笑的印度孩子;热带地方的迅雷急雨、丛树繁花……我们似乎听到那密集的雨点,闻到那浓郁的花香。

泰戈尔的诗,没有普希金的雄伟壮阔,没有海涅的甜蜜梦幻,没有拜伦的气悍心魂,也没有雪莱的浪漫如风。他的诗是优美的画,无声无息,水乳交融。他艺术的魅力和思想的广阔,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境界,也许正如他所说的"没有地狱般的磨练就上不了天堂,没有流过血的手指弹不出世间的绝响."诗人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与痛楚,但他的哲学和思想是光辉的、快乐的、博爱的。

李桥的诗风读后感篇六
《诗学读后感》

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巨著《诗学》是西方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艺理论著作。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诗学》是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今至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他的说法是十分贴切的。《诗学》虽篇幅短小,但理论精辟,气度非凡,是部值得我们仔细研读的文艺理论著作。

关于《诗学》首先值得我们研析的便是“摹仿说”。亚里士多德把“摹仿”当做是区别诗和自然科学论著的特征,强调摹仿是人的本能,摒弃了柏拉图的“理式”,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也肯定了摹仿的艺术真实性,看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在第一章中,他提到,“史诗的编制,悲剧、喜剧、狄苏朗勃斯的编写以及绝大部分供阿洛斯和竖琴演奏的音乐,这一切总的来说都是摹仿。”也就肯定了摹仿是艺术的起源与本质,艺术要表现美,就离不开摹仿。“有人用色彩和形态摹仿„„而有一些人则借助声音来达到同样的目的„„舞蹈者通过糅合在舞姿中的节奏表现人的性格、情感、行动。”肯定了摹仿要借助一定的形式,同时也要也内容相结合,一切艺术,一切可以称之为美的艺术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另外,在第二章一开头他提到既然摹仿是表现行动中的人,这些人必然不是好人便是卑俗低劣者,他们描述的人物就要么比我们好,要么比我们差,要么就等同于我们这样的人。”进一步说明了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文艺所表现的人,要么是现实生活中的原型,要么是在其基础上对人物进行更深层次的塑造,不限于单纯的摹仿,在原有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情感,对人物进行升华,才能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得更有美感,用个别表现一般,通过特殊表现普遍。在第二十五章中,亚里士多德主张照事物或人物应该有的样子去描写,是他认为的理想的创作方法,在创作时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本质规律,肯定了艺术的真实性,文艺的现实性。描写人物是“合情合理的”,“符合必然律或可然律”,所以在第十五章中,他对人物性格塑造要求性格应该好,应该适宜,应该相似,应该一致,必须始终符合必然或可然的原则。在假定的情况下,把故事写得逼真,让人觉得身临其境,诗人应该像画家一样,在刻画原型的基础上把肖像画得比人更美。因此,亚里士多德关于摹仿的观点,一是强调其真实性,而是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三是强调摹仿原型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刻画。

亚里士多德《诗学》还深刻论述了悲剧理论观点。悲剧性是艺术世界中悲剧冲突、悲剧事件引发的一种价值体验。在第十三章中,亚里士多德提到,最完美的悲剧情节应该是单线的、复杂的应该表现人物由顺境转入逆境,之所以不幸是因为犯了某种严重的错误。也就是悲剧主角的“过失说”:悲剧主角的遭遇不是由于命运的不公,而是由于某种过失或弱点,其性格“和我们自己类似”才能使悲剧作品达到完美,做到道德的、逻辑的、审美的辩证统

一。另外关于悲剧他提到了“净化说”悲剧净化哀怜和恐惧两种情绪,“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无害的、公众乐于接受的能够调节生理和心态的途径。”也就是说,净化的本质是教育和美感的结合。在悲剧中,情节是其灵魂,突转和发现又是情节中最能打动人心的部分。悲剧要表现的思想很重要,其表现媒介言语也同样重要。但是其悲剧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悲剧的更重要的道德作用还在于它能使人从中认识到人生百态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吸取经验接受教训。

再者,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还强调了艺术是有机的整体,部分与全体密切联系才产生和谐。在第八章里,他论述到:“情节既然是对行动的摹仿,就必须摹仿一个单一而完整的行动。挪动或删减任何一部分就会使整体松节和脱裂。”所以,一部好的艺术作品要把部分和整体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美的境界。在第七章中他也提到情节应该是一个整体,由起始、中段和结尾组成。而由这些部分组成的整体,又要有适当的长度,也就是说,作品也有其黄金比例,只有达到那个合适的度,才能称得上美。亚里士多德也要求诗人是理智的,“诗人应尽量吧所写的情景摆在眼前,把它看得活灵活现,恍如身临其境。”也就是说,创造者要从整体来构思整部作品,不把眼光局限于眼前所看到的。

“雨后的土地总是湿的,但是下雨不是使土地变湿的唯一原因。”别人所认为的美,你没看到,或者说你有另外的评判标准,你不能说它是不美的。

最后要谈到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有其独特伟大的文艺内涵,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其美学观点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在第三章中他写道:“索福克勒斯是与荷马同类的艺术家,因为他们都摹仿高贵者。”他所认为的悲剧主人公都是享有盛名的境遇很好的人,在第十三章他明显涉及到:“最好的悲剧都取材于少数几个家族的故事。”所以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思想具有一定的阶级性,而有时候,不平凡的事往往是平凡的人做出来的。

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观点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其进步思想还是值得后世学习的。《诗学》不仅是古希腊文艺思想的结晶,也是西方主要美学概念的重要根据,成为后来者的典范,为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雄霸了两千余年”。

李桥的诗风读后感篇七
《《海子诗全编》读后感》

《海子诗全编》读后感

青华中学高二语文组 王旭

寒假中阅读了《海子诗全编》一书,感受颇深,现就海子最为人熟知的一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谈谈阅读感受。

这首诗写于诗人自杀前的一九八九年一月十三日(诗人自杀于三月二十六日),当我们将它作为一首绝命诗来观照的时候,死亡的映照使得诗歌本身的光芒如此地可疑,所以看到了更多的读出痛苦乃至绝望的赏析文字,这几乎彻底地颠覆了我们在第一次阅读的感觉。于是阳光成了另一种阴影,温暖成了另一种凄冷,而晴朗成了另一种黯淡。但是重读的时候,依然不想否定自己最初的那种温暖的感觉。

死亡对常人来说,是一种最绝望的结局,但是对诗人来说,却可能成为最为幸福的归宿。在中国诗人顾城的想象里,死亡是完全另外的一幅情景了,在《墓床》里,他写到:“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松林中安放着我的愿望。下面有海,远看像水池。一点点跟着我的是下午的阳光。”青翠的松林在风里送来微微的涛声,竟让诗人生出异想,这下面应该是一片无垠的,湛蓝的大海吧,然而即使是大海,也应该是水池一般的没有那些炫耀的浪花,安详而平和,一如亘古如斯的生命的本源。而送“我”走的是下午的阳光,下午的阳光自然不是朝阳初升的锐气更不是正午阳光的骄气,而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有着温馨又从容的大度气息。而生命的彼岸竟就是这样的平和而又美妙。另外一个自杀的诗人戈麦也写到:“我将沉入最深的海底,涛声阵阵,海风送爽。”他们并没有因为看到死亡作为生命的结束而赋予它太多的阴冷气息,恰恰相反,死亡显示出了比活着本身更为独特的一种魅力。这正如泰戈尔所说:“死之流泉,使生之止水跳跃。”在泰戈尔看来,生命本身只是静止的水泊,正是由于死亡流泉的加入,生命的止水才有了生动的浪花,有了灵动的色彩。由此看来,死亡不只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实现和完成,生命之乐章正是因为死亡的加入而更加悠远动听。死亡甚至可以说是生命的一种极高境界。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理解弘一大师圆寂时的偈语:“问余所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这里所展示出来的人生的彼岸世界和顾城戈麦们的死亡其实有着同样的意味,安静而不冷寂,温暖而不灼热。一如天空与大海的蓝,一种高贵,一种清澈,一种安详,一种诗性和神性。

我想只有领会到死亡对于不同境界的人的不同意味,我们才应该重新打量海子这首绝命诗,才不会过份地执着于于死亡的阴冷之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应该是最能打动读者心灵的字眼。但是更多的人认为,这里的“面朝大海”是实景,“春暖花开”则是虚景,这神来的一笔只是诗人的想象。因为,只有“面朝大海”,辽阔之中未免让人感觉到一种视线无处栖落的虚空。因此,“春暖花开”是对这种空白的一种填补,这种填补使得画面虚实相生,开阔而又丰富,同时又有了一种温暖的气息。因此,这两句诗所呈现出来的画面正如王维的“雪中芭蕉”一样,不是自然的风景,但是内心的景观而已,因为面对大海的时候必然是背对着大地,又如何能看到花开的美丽景色呢?我认为,这里的感觉是正确的,无垠的大海,娇媚的鲜花,从色彩上这种参差的对照,从状态上这种动静的组合,再加上一切都笼罩在温馨的春光里,这极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明媚和晴朗之感。但是,这里的“花开”并非完全是诗人为了画面的圆满融合而臆造的景致,这里的“花开”其实是诗人诗化了他看到的大海的景象。试想,当灿烂的阳光笼罩着大海,那一朵朵温柔地开放的波浪是不是就是一朵朵美丽的鲜花,它们可以是耀眼的银白色,可以是灿烂的金黄色,还可以是妩媚的桔红色。而且,当高天上的流云也将自己的身姿映在大海上的时候,天空的花朵,海上的花朵交相辉映,是不是能让人感觉到这里是天国的花园?曾国藩有一幅对联:“倚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著名的诗人聂鲁达也说:“在我荒凉的大地上,海是最后的玫瑰。”伟大的诗人在心灵上是相通的,他们在大地上看到了无限的荒凉,却在大海中看到了盛放的花朵。

当然,这里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更是指一种心灵渴望抵达的世界。是一种一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它表达了生命的底蕴,或者说,它就是生命本身,生命就其本性而言不是冲动的,因为此时的内心使自我消解在晴朗的天空,湛蓝的大海里,与天地同在,与宇宙同在。因此,生命恬静,安详而又圆满。

在诗的开篇,海子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海子的笔下,“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便是幸福了。这种幸福是如此的纯净,让人不禁想起他的《活在这珍贵的人间》:“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一层层白云覆盖着我,灵魂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块。活在这珍贵的人间,泥土高溅,扑打面颊。活在这珍贵的人间,阳光和雨水一样幸福,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显然,海子为自己的“幸福”的“明天”所设计的生活并不是如有些人所认为的是如此的容易实现。因为这里的幸福生活并非只是一种表面形式,海子所求的只是一种洗刷了喧闹、浮躁的清洁的内心。这正如很多人可以像陶渊明那样“晨兴理荒秽”,但是谁又能带回一轮皎洁的月亮呢?人亦都可以在东篱之下把酒折菊,但是谁又能看到那一片悠然的南山呢?其实这里的明月南山,本来就在诗人心中,因而才能于有意无意之间与明月相随,与南山对视,故明月南山皆为虚实两境,是眼中之实景,更是心中之情境。所以王国维才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唯有这般宁静的心境才能抵达幸福即静穆的心境。而一旦有意为之,幸福便又沦为表象和形式了。诗人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看似坚决,其实犹豫不决。否则海子为何要将自己的幸福交付于“明天”,一个可以无限向后推延的时间呢?显然,这里的“明天”首先表现了“今天”的诗人还是不“幸福”的,这并不是他无法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而是他无法拥有他渴求的那种静穆的心境。而“明天”也表现了诗人对这种幸福感的渴求,他迫切地希望这种心境在明天就可以获得,所以这里的“明天”在诗人的心中是无限地切近而又无限地遥远。

然而事实上,海子对于东方诗人的气质其实是深恶痛绝的,他说:“我恨东方诗人的气质,他们苍白孱弱,自以为是。他们隐藏于自己的趣味之中,把一切都变成趣味,这是最令我难以忍受的。比如说,陶渊明和梭罗同时归隐山水,但陶重趣味,而梭罗却要对自己的生命和存在本身表示极大的珍惜和关注。这就是我的诗歌的理想,应该抛弃一切趣味,全然关注存在本身。”海子是一个天才的诗人,他对于自己的诗歌有着一种朝圣般的虔诚,诗对于他,并不只是一种隐秘的故事或心情的吞吞吐吐的倾诉,更不是某种意志或思想的合唱,写诗对于他是一种极为神圣和庄严的事业,是对自己的灵魂的自赎和众生的灵魂的拯救方式。这也就意味着,他是主动地背负起他年青的生命难以承受的十字架。海子有三个梦想:现实生活中的田园之梦,诗歌王国中的太阳(或者是王者)之梦,理想世界中的远方之梦。这里的田园在海子不是陶渊明式的趣味,而是一种存在的理想或者说理想的存在。这种理想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就是《活在这珍贵的人间》里的“太阳强烈,水波温柔”。这种理想绝不是仅仅是个人获得的愉悦,更是“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起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种理想本身有着博爱的光芒,也更因此,它只能“生活在别处”,永远在远方。而“远方”又是什么呢?在诗人的笔下,“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诗人的清醒之处也正是诗人的悲哀之处,别人在远方看的是诱惑与传说所簇拥的风景,因为他们从未抵达而且从未尝试抵达,于是就成了幸福的有梦的人;而诗人却在远方看到了一无所有和比远方更远的冷风。诗人在他的《祖国,或以梦为马》中说“我的事业就是太阳的事业,太阳是我的名字,太阳是我的一生。”他把自己视作是诗歌中的“王”,他有着拯救一切的勇气,不只是要赎救自己,更要拯救世界上的芸芸众生。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在冷清的秋天里,“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已经丧失。”

这是一个把生命的一切包括勇敢、热情、痛苦、绝望都交付出来的诗人,这是一个独自一人与尘世对峙的诗人,他拥有的只有诗歌。诗人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房子是人的归宿,对诗人来说,诗歌便是他的房子。一所房子与整个尘世的对峙未免让人感觉到悲壮,但是一旦有了春暖花开的大海作为背景,一切都将要改观。因为这样的一个明媚的背景,诗的世界与尘世的世界有了抗衡的力量。当然,这种抗衡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调和,或者就是诗人的朋友西川所言的“与世界一团和气”吧。因为诗人与尘世的人们是“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那些人们可以拥有尘世的幸福,而对诗人来说,一间诗歌的小房子就足够了。诗人说:“在夜色中,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生存、爱情;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之所以受难,是因为他的诗歌、王位、太阳是无法帮助他完成流浪、生存和爱情。之所以幸福,是因为在受难的夜色之中,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诗歌、王位和太阳。

海德格尔认为:“唯有真正的诗人在思考着生存的本质,思考着生存的意义。诗人以自己超乎常人的敏锐,以自己悲天悯人的情怀,以自己对于存在的形而上感知,以自己诗的追寻蕴含着整个人类的终极关怀,并且在这个没落的时代把对终极目的沉思与眷顾注入到每一个个体生命之中,去洞见生存的意义和尺度。唯有真正的诗人才可能不计世俗的功利得失而把思考的意向超越现象界的纷纭表象而去思索时间,思索死亡,思索存在,思索人类的出路。” 几乎每个字都浸透着海子生命的火花,一首一尾两个问号更是透露着他对所追求的理想的怀疑和迷茫。其实这是一个喜欢春天的诗人,因为春天是生命的开始,他是渴望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诗歌能有这样一个幸福的开始,能有这样的一次真正的复活。而这种开始和复活正是因为死亡的介入对诗人才成为了一种事实。对诗人来说,因为死亡的来临,他真正地拥有了春暖花开的大海。而对我们,这些依然在尘世里的人来说,我们失落了一个深爱我们的伟大的朋友,失落了一个天国的声音,失落了一种清洁的精神。

但是,也许,只有当我们真正地意识到这种失落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拥有。

2012年2

李桥的诗风读后感篇八
《《徐志摩诗集读后感》读后感》

《徐志摩诗歌全集》读后感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再别志摩。熟悉的笔调还是难以让人忘怀。

《徐志摩诗歌全集》收录了徐志摩生前发表的《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四部诗集,并整理了他的其它诗篇,合并为《醒!醒!》。诗人虽然轻轻的走了,但是他留下的作品却会永存于读者心中。

徐志摩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尽管他自己说:“在二十四岁以前,诗,不论新旧,与我是完全没有相干。”但他一旦拿起笔来,佳作便犹如山洪爆发一般涌现出来。作为新月派诗人的代表,徐志摩的诗作字句清新,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同时具有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他的诗就是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而他那驳杂的思想也在这个世界中一一体现。他的诗歌写爱情、写生活、写景色、写人间疾苦。

这里引用徐志摩的诗:“但有人,比如我自己,就有爱落叶的癖好。他们初下来时颜色有很鲜艳的,但时候久了,颜色也变,除非你保存得好。所以我的话,那就是我的思想,也是与落叶一样的无用,至多有时有几痕生命的颜色就是了。”有着对自己思维方式的反思,人的思维不见得完美,有时只是一种多余。看似华丽,却经不起推敲,看似深邃,却不能传给后世,也是一种无奈吧!对自己的无奈!

“人类最伟大的使命,是制造翅膀;最大的成功是飞!理想的极度,想象的止境,从人到神!诗是翅膀上出世的;哲理是在空中盘旋的。飞:超脱一切,笼盖一切,扫荡一切,吞吐一切。”他可以看出理想的重要,诗的伟大,哲学的美好,他也可以用它的笔惊醒人们,别总关注物质,心灵的美也很重要。诗歌,它可以给你带来心灵的享受,它是不可或缺。 现在,诗歌已经越来越少,看诗的的人也更少了。的确,诗不能给人们带来财富,也许你认为它只是在浪费时间。但你,没有明白诗的意义。那种对心灵,对灵魂正真的描写,在诗人的面前,你能看到自己的心声,也许你一直在影藏它,你不曾发现的你的那份情怀。 “你真的走了,明天?那我,那我,„„

你也不用管,迟早有那一天; 你愿意记着我,就记着我, 要不然趁早忘了这世界上有我,省得想起时空着恼,只当是一个梦,一个幻想;

“也许你没有志摩的多情善愁,但你也有着你的感受。被让世俗蒙蔽你的眼睛,睁开眼,

看看诗的世界。诗歌不是一种任务,诗人不是一种职业,它是一种对自身的觉醒,一中参透。诗歌没有什么,只要有那颗向往的心,让我们细细品读《徐志摩诗歌全集》,发就自己以前所未有的情怀。

李桥的诗风读后感篇九
《古诗文读后感》

古诗文读后感

三三班 白睿

“读经典古诗文,做美少年君子”。多读古诗文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丰富我们的知识,我爱读古诗文。

从开学到现在,我又读了不少经典诗文,比如《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这些古诗不但让我领略了经典古诗文的美妙,更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而我最喜欢的还是那首富有哲理的《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矛盾和制度的不合理。读了这首诗,我眼前仿佛出现了在烈日暴晒下的农民们,不怕劳累、不怕炎热,流着满头大汗辛勤锄草、耕地,汗珠儿一串串滴进了禾下的泥土里的情景。有谁知道这盘中的每一粒米饭,都饱含着农民的劳苦,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啊!我想,大家诵读完这首诗,必定会对粮食的来之不易发出由衷的感慨。农民伯伯为了让大家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自己在烈日当空的正午下田给禾苗除草,这是多么感人的举动啊!

现在,我们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很多人们都忘记了节约是这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他们不知道节约、不懂得节约。我想大声呼吁:让我们大家都来爱惜每一粒米,不要浪费粮食,那可是农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成果啊!

让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从节约一粒米开始,从自己的身边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来珍惜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

李桥的诗风读后感篇十
《心灵写诗读后感》

《心灵写诗》读后感

拜读李镇西老师的《心灵写诗》,让我看到了李老师和他的学生之间的故事,平凡中浸透着对学生的爱,朴实中蕴含着教育的崇高„„这是一本以李镇西老师班主任教学生活为线索,记录其日常班主任生活及班上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全书以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和爱心与民主教育为主线,真实记录一个优秀班级的成长历程。全书并没有华丽的辞藻,朴实的文字、真实的记录,却并不防碍他释放出的精神光芒。我很轻松地阅读这一本书,感动于李镇西与班级孩子之间一个又一个真实的生活、学习故事。我深深地感受到的是他不愧是一个真正做教育的人,由此我也反思了自己的教育工作,觉得以下几点是我应该向李老师学习的地方。

一、 真正的爱学生

“爱,不等于教育,但没有爱,肯定没有真正的教育”诚然,作为一个班主任,我们都是爱孩子的,我们会为孩子的生病而忧心忡忡,会为孩子的退步而寝食不安,会为孩子取得了一点点进步而欣慰万分„„我也曾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是,我发现日复一日,繁琐和平淡的工作让我渐渐的迷失了、麻木了、失去了往日的激情,工作中多了急躁和抱怨,甚至选择了放弃。李老师却能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播撒爱的种子,“生日的祝福、为学生煮鸡蛋、落榜生宁玮一路走好„„”这些故事看似很平常,似乎就发生在学校同事和孩子们的身边,我们很麻木对待的时候,李镇西却很珍惜地采撷着,思考着。 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想起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教师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棒。学生也是希望在老师心目中有自己的位置,希望老师关注。其实这也并不要

我太多的精力,只要我多留心,多观察,有一颗“兼爱爱人”的心,那就可以做的很好了,往往我的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不经意的表扬,一个善意的微笑,一次温柔有力的抚摸,一次意味深长的谈话,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就可以在我的学生心中种下一种永不忘怀的感激,就可以给我的学生带来不断奋进向上的动力,就可以给我的学生带来足够的自信与勇气„„

二、 永远不放弃

李老师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他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实许多老师都曾做过。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这当然有本身素质的差异,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教育,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情感的滋润与人格的感染,所以它并不只是讲台上的事,也包括日常生活中与学生共同的喜怒哀乐甚至摸爬滚打。童心和爱心,是每一位教育者铸造事业大厦的基石。优秀的教育应该学会并善于运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当学生把我们当作知心朋友来接纳时,我们已经在学生心中建立起了人格的丰碑,而我们的教育之舟也就开始驶入成功的港湾。”“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 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让我记忆非常深刻的是他对后进生余鑫的教育,这位学生是从别的学校转到李老师班级的,他是原来他们学校的特困生,他妈妈没有办法了,把他送到李老师的门下,这名学生的情况我们学校还没有,他吸烟,上网成瘾,欺负弱小同学,一点集体责任感都没有,没有爱心,不交作业,没有恒心,嘴碎,而李老师用他的智慧,用他的爱心,用他的恒心,一点一点的帮助他,我看到余鑫“一波还未平静,一波又来侵袭”时,我都佩服李老师怎么坚持下去的,那就是永不放弃。后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遇到顽固不化,犯错误层出不穷的学生的时候,我就想到李老师对余鑫的教育,也使我有了心,我也明白:“我们的师长,当您千方百计地想把一个孩子教育成您心目中的好孩子时,您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青少年身心的成长是一个痛苦而复杂的过程。当他们在黑暗中

感到阵阵孤寂时,当他们在日记中发出莫名的长吟时,当他们在拥挤的人群里感到恐慌之时,当来自内部外部的开形压力向他们慢慢逼来之时,您不要再拿一些硬邦邦的正确的框去套他们,不要幻想只要让他们明辨是非就可万事大吉。可不可以使环境宽松一些,可不可以拿您或别人有益的人生经验去疏导他们拥塞的心灵,可不可以不把学生们当作一部部受教育的机器,而是一个个正在通过他人帮助,更通过自己不断努力而逐步形成的“人”。有这么一句话“年轻人犯错误上帝也会原谅的”所以我们在面对班级层出不穷的问题的时候,要有心理准备,良好的心态,更要有面对错误“永不言弃”的信心。

三.教育需要智慧

我从李老师班级日志里学到了很多,也开始从理论转到实践中,学生过生日的时候我都送上我自己的礼物,然后全班同学送上礼物,让孩子感受到班级的爱,老师的爱。在对班委的教育上我也采用了李老师的方法,经常和孩子们谈话,教给他们管理班级的方法,“感染意识,服务意识,独立意识”,贯穿到班级管理的始终。也学到了“集体教育的力量”不失时机的让学生知道你的行为是和整个班级息息相关的,“班主任工作很重要一点,是调动整个集体的力量。我们要把班主任对某一个学生的表扬或批评转化为整个集体对某一个同学的表扬功批评。”这一点我感觉很重要,但是感觉自己做的不是很好,以后慢慢修炼吧,总的感觉班级也慢慢的有了凝聚力,学生也有了爱心,记得六一儿童节的时候我们给学生买的雪糕,我们班的学生都让我先吃一支,后来我让他们自己一人那一支,他们都会说一句谢谢老师,有个机灵鬼还不忘了给生活老师张老师送去一支,这让我感到我们班的孩子很有爱心,就是这么一句话,一个动作就让我很满足。“我要做的,不是代替你的进步,而是在你需要提醒的时候提醒你,在你需要鼓励的时候鼓励你,在你迷惑的时候给你一点建议,在你取得进步的时候分享你的喜悦。”

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中,我要静下心来,总结得失,学习李镇西老师,真正做到心中装着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朋友。李镇西说:“班主任工作最重要的不是管理,而是走进心灵,而且必须从第一天开始,从细节开始!”让我们也更好地做到:从心开始,从细节开始!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李桥的诗风读后感》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李桥的诗风读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李桥的诗风读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5909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