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描写悲凉心情的古诗词

描写悲凉心情的古诗词

2016-01-21 10:02:0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描写悲凉心情的古诗词篇一《描写“悲凉心境”的古诗名句》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描写悲凉心情的古诗词》,供大家学习参考。

描写悲凉心情的古诗词篇一
《描写“悲凉心境”的古诗名句》

描写“悲凉心境”的古诗名句

写作素材

0704 1255

描写“悲凉心境”的古诗名句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先秦屈原《九歌•少司命》)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先秦宋玉《九辩》)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元王实甫《西厢记》)

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唐赵嘏《长安秋夕》一句《长安晚秋》)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五代•南唐李煜《望江南》)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唐 王勃《滕王阁序》)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描写悲凉心情的古诗词篇二
《浅析《古诗十九首》的悲凉情感》

文学研

WENXUE YANJIU

浅析《古诗十九首》的悲凉情感

□陈冬梅

“古诗”是魏晋以后人们对汉末流传下来的一批无主名五言诗的总称。据梁朝钟嵘言,他所见者犹有五十九首,梁昭明太子萧统纂集《文选》,从流传的古诗中选出十九首载入书中,而冠以《古诗十九首》,后人沿之,遂成为这十九首诗的专名。《古诗十九首》以其浓郁的抒情特色在文学史上享有盛誉。曹旭说“《古诗十九首》是一组美丽而悲怆的诗。”陆时雍《古诗镜》亦评其是“深衷浅貌,短语长情。”《古诗十九首》正是以五言诗的特有形式所抒发的作者内心那种凄凉哀怨悲怆的情感深深打动了一代代的读者,使“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这种悲凉凄怆的情感,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表现为抒发由空间距离的阻隔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感

《古诗十九首》基本上都是以游子或思妇的口吻写的,集中抒发了在外为生计而疲于奔命的游子的思乡之情和在家独守的思妇的闺中之怨。现实的难以克服的空间阻隔,使得有情者双双倍受相思的煎熬及其所带来的孤独与寂寞。这十九首短诗共一千五百二十四字,“路”用了五次,有三次直接表现空间的遥远,如“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相去万余里”一句用了两次,如“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远”字出现了七次,“遥”字出现了三次。这些表示空间距离的词语的大量使用,充分表现了由于空间的辽远所带来的情感重视与无耐。一面是殷切的渴盼相聚,一面难以逾越的空间阻隔,长期的分离与相思,必然令人心生孤独与寂寞之感。如《迢迢牵牛星》:

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此诗借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来映衬自己的情感。本来是在勤劳地织布,但是却终日难见织出布匹,而只见时时哭泣。所为何事?原来是想到了牛郎与织女隔了那么一条小河尚且不能脉脉相语,如今我与所思之人相去万余里,怎么能相依相偎呢,想起此又怎能不让人因孤独寂寞而倍感伤心及至哭泣。

思妇伤心,游子亦是难过。如《涉江采芙蓉》,描写了一位快快乐乐采摘芙蓉、芳草给所爱之人的游子,想起所爱之人不在身边而在“远道”,而且是“长路漫浩浩”,禁不住发出了“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凄凉哀怨与悲愤的感叹。《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方东树《昭昧詹言》评其曰:“客子思归之作,语意明白,一出一入,情景如画。”正是这“情景如画”的描写,刻画出了游子那悲怆孤独寂寞的心境。别人都以为“客行”快乐,而“我”却想早早回家,享受家中的温馨。因为“我”受够了那出门在外的孤独、寂寞与迷茫的煎熬,那有话无人可诉的凄凉。想家却不能回,禁不住独自落泪。若非伤感、悲怆到极处,男儿怎会有泪轻弹呢!

《古诗十九首》正是以直接的词汇来表现空间上现实距离的辽远,并且依据文本背后所含的种种不言明的因素来暗含这种空间距离的难以克服与逾越,与那种急切的渴望超越空间距离而能“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形成极大的反差。这种矛盾的长期难以克服而又各不能释怀,进而使得相思之痛变为了孤独寂寞之感。此种情感正如屈原在《九歌・少司命》里所说:“悲莫悲兮生别离。”

其次,表现为抒发由意愿的难以实现而产生的挫败、失落感

掌握了一定知识的下层士人在战国、秦汉时代已经倍受统治者的重视,他们可以利用所掌握的知识作为进身统治阶层的砝码。特别是到东汉时举贤用士更为普遍,这都大大刺激了那些身处下层而心怀大丈夫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志向的士子们进入统治阶层的愿望。他们为实现自己的志向,不惜背井离乡抛妻弃子。但是,东汉末年的现实已经使得他们的愿望近乎奢望。宦官与外戚相互争权夺利,政局动荡不安,这个时代的选用人才之标准不再是才与能,而是“世胄赐高位,英俊沉下僚。”是一个“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时代。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下层的士子受到的排挤与压制。即使有侥幸如愿的,也会忘记做士子时的艰辛而对士子同样采取压制的态度。如《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马茂元说:“这首诗是秋夜即兴之作。篇中写出秋季景物的凄清,失意的人生活的孤独和惆怅。归结到显贵的朋友不相援引,表示无限的怨望。”此评可谓是一语中的,“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想当初的命运相同,同门之谊,而如今,你已经显贵,对我所处的下层地位竟然不闻不问,毫不同情。声声诉说中不禁有了“虚名复何益”的怨恨。当然这种事情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是当时的社会现实使然。如果是把显贵的“同门”换作“我”,也许此事依然如此发生,要不,也就不会极力地想着“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啦,因为他“据要路津”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无为守贫贱,轗轲长苦辛”,摆脱个人的生活困境而没有为别人着想。

游子的志向得不到实现而又不想轻言放弃,必然要长年在外奔走讨食,这就使得在家中思念他的妻子的相聚之愿得不到实现,成为有夫之寡妇,心中感到莫大的失落。如诗中“思”字用了九次,其中直接表现思妇怨恨的“思君令人老”就用了两次。“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则更加直白地表露了思妇幽怨与落寞的心情。再如《冉冉孤生竹》,描写了一个急切盼望夫婿来迎娶自己的女子,可是等了又等,却总也不见迎娶的车队到来,禁不住地自言责问:“轩车

学研

究来何迟?”在意愿难以实现的情况下,也不由得发出“贱妾亦何为”的怨叹!

在对人生的意义追求或是对名利的渴盼中,游子与思妇被双双拉进了挫败与失落的漩涡之中而难以自拔,都在心中意愿难以实现的失落中忍受煎熬与折磨。在对这种失落感的平直诉说中,使人联想到了人生中的种种凄凉。

最后,表现为抒发由人生的短暂易逝性而产生的焦虑、恐惧感

生命无常自古就是文人墨客感慨的主题之一。孔子面对滔滔不绝的河水慨叹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对生命的虚无体会更深:“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使大量的文人也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他们从自身的感受中更强化了这种自古就有的死亡意识。建功立业的理想无法实现,青春年华也随之而去,人过半百却一无所得。在反思过去一事无成,展望未来一片茫茫的痛苦中,他们顿感个体人生的悲哀,一种对死的恐惧和对生的焦虑便铺天盖地而来。

在《十九首》中,诗人为了表现这种对人生短暂易逝的焦虑恐惧感,用了大量的实物意象符号。如“蟋蟀”、“秋蝉”、“浮云”、“蝼蛄”、“秋草”、“白露”这些本身生命就非常短暂或是接近生命尾声的生物来作为诗中的意象;“古墓”、“丘与坟”、“死人”、“黄泉”等与生命结束直接相关的词汇,“盘石”、“金石”、“千岁”、“万岁”、“松柏”等代表生命长久的意象或数字来映衬人生的短暂。这些意象的使用表明了作者对人生的深深思索,感到生命难以承受岁月的侵蚀与意愿难以实现的艰辛,他们不禁而生焦虑与恐惧之感。面对此种心情,或是无奈叹说“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或是自嘲式的慰藉“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或是想寻求暂时欢乐来掩饰内心的恐惧“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但是无论语言如何,都难以克制内心的焦灼与恐惧,不自禁地感叹“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如《驱车出东门》: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下转第27页)

29

odern chinesexiandai yuwen

意气的认识,使得李白无比激进,在揭露现实社会时不自觉地把这种情感的失衡以一种过激对峙情态宣泄出来,因之,才有了那么多的《古风》诗篇,例《古风》二十四中“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鼻息干虹霓,行人皆秫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诗中所写仅是个宦官,却在政治上飞扬跋扈,能够“多黄金”、“开甲宅”、“鼻息干虹霓”,而作为一代才子的李白历尽艰辛酸楚屈辱只能白衣漫游,居无定所,以诗换酒,何其哀哉!

李白对统治阶级的批判最为深刻也最为激烈的是不重视人才,诗人流荡的是个人怀才不遇的感慨,李白认为自己的怀才不遇是因为统治阶级不重视贤才。因此,从批判的角度讲,他的批判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青年时代就形成的兼济思想不得施展,是李白难以超脱的伤感,个性的高傲使他把自己政治的失意统统归结为奸佞当道,嫉贤妒能,使其伤感带上悲愤昂扬的调子。如《古风》三十七“浮云蔽紫烟,白日难回光。群沙秽明珠,众草凌孤芳。”“古来共叹息,流泪空沾裳。”《古风》十五,“奈何青云上,弃我如尘埃。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三十九,“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鸯。”

第三,李白的伤感不独是环境使然,多愁善感的敏感诗人气质,豪放不羁、心高气傲的性格也是重要因素。因为要走终南捷径,不得不屡屡拜会权贵,这对诗人骄傲的心灵是一种屈辱,尽管他不失洒脱倜傥。史载其落落大方,不卑不亢,甚至有傲视之感,试想,一个

学研

究内心深处极端自负的人,要去投合取悦于时势之人,以求扶持提携,这是一种心灵的煎熬,更何况这种尴尬屈辱的努力常常是徒劳。再者,无论这样的事情李白做的多么潇洒,毕竟有违他的天性,内心的伤感也会流于笔端。如《上李邕》“假今风歇时下来,犹能巅却沧溟水”,失志后真能“巅却沧溟水”吗?如果真能那样心平气和,随遇而安,那就不是李白真性情。率性的李白把政治看得太容易,他始终不肯相信或不肯接受这样的事实,作为一个正直心机单纯的文人,实在无法在特定的社会环境、政治空气下以一文人的思想去实现空洞的政治理想、有所建树。这是李白个性的悲剧,也是中国文人涉足政治往往不得意的文化心理根源。李白夸张的失意也正说明这一点。“九重万乘主,浪谑赤墀青锁贤。”“一醉累月轻王侯”,在这些极尽夸张的诗句中,诗人对于政治的单纯理解和其傲岸的态度更衬托了他的伤感无奈。

综上所述,李白乃性情中人,他是盛唐诗坛的领袖,以才情自诩,自视甚高,虽屡遭失意,仍矢志不移,终在苦闷矛盾高歌理想中度过坎坷一生。他的一生,是高唱盛唐气象的一生,是歌咏青春理想的一生,他以歌唱的生命,吟咏了昂扬不屈的人生追求,澎湃着激越铿锵的旋律,这旋律间或有淡淡失意的伤感,却给我们诠释了一个真实的活了几千年的伟大诗人,他不假矫饰,自然率性,有一种令人敬重的世尘难染的天真质朴。

(邢 平,陕西省电子工业学校)

的语言中埋下更深切的焦虑、恐惧与无耐。

钟嵘说:“古诗其体源出於《国风》。陆机所拟十四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诗品卷上》)刘熙载说“《十九首》凿空乱道,读之自觉四顾踌躇,百端交集。”(《艺概》)可见,《十九首》正是借助于当时的艺术表现手法,深切地表现了广大人民处于乱世衰道中的心声与情感。那种一切意愿都难以实现的凄凉、悲怆、哀怨的情感尽数表露于诗篇。正因为其所蕴含的孤独寂寞感、挫败失落感与焦虑恐惧感,使得人人读之似觉诉说自己的辛酸与凄凉的身世,正如陈祚明所说:“《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采菽堂古诗选》)这种同有之情,正是这十九首诗中所含的凄婉悲凉情感。

odern chinesexiandai yuwen

(上接第29页)

该诗中,所运用的与生命相关的词汇就有:墓、白杨、松柏、死人、黄泉、千载、朝露、金石、万岁、神仙,或是与死亡直接相关,或是生命旋即消失,或是暗示映衬生命长久不灭。但是在服药也不能留住生命、消除内心焦虑恐惧的时候,就转向于对麻醉心神的美酒的求助,“至于被服纨与素,其趣愈悲,而其情益可怜矣!”(王世贞《艺苑卮言》)马茂元说:“生命无常,及时行乐,是《十九首》里最常见的思想,而表现在这首诗里最为深透。”(《古诗十九首探索》)可见此评甚确。

无论是游子对仕进没有实现而“岁月忽已晚”所发出的感慨,还是思妇对游子不归青春消失所发出的嗟叹,都蕴含着作者对生命的重视及其所带来的恐惧。他们或是“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艾艾自语,或是在“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看似感悟

(陈冬梅,山东曲阜市职业中专)

27

描写悲凉心情的古诗词篇三
《古诗词赏析》

2015年中考古诗词鉴赏

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漂泊无定的杨花、啼鸣凄历的子规的描写塑造了悲伤的气氛。

2、诗中写“杨花”的作用是什么?答:点名时令;渲染离别的氛围

3、“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4、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

5、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中有什么特色?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6、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7、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

答: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8、“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又是为什么? 答:因朋友王昌龄“左迁”(贬官)而愁。 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闻”、“遥”可证。

9、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句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0、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答: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11、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主旨:通过描写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的描写,表达作者渴求重用、报效国家的感情。

1、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2、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面?本词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描绘了一个装备齐全、人数众多、气氛热闹的狩猎场面。

虽鬓已微霜却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欲保家卫国、征战沙场、满腔豪情壮志的英雄形象。

3、下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引用典故和比喻的修辞。抒发了作者要报效国家,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感。

4、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5、这首词用一个“狂”字贯穿始终,显得胸襟磊落,壮怀激越,具有一种阳刚之美,实属豪放派词篇的典范。上片表现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了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6、说说“遣冯唐”“ 射天狼”两个典故分别表达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词人以魏尚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②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7、“老夫聊发少年狂”中一个“聊”字,则表现了作者欲为国尽力而不得的激愤之情。

8、有人认为这首词的词眼为“狂”字,你是否同意?试作简要赏析。

答:《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的词眼是“狂”字。它既是词人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更是词人内在感情的高度概括。比如上阙描绘的心态、举止(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亲射虎,看孙郎),下阙刻画的胸怀、气概(遣冯唐、射天狼)无不由“狂”生发开来。(只要从“外在形象”和“内在感情”两方面回答即可。

9、用你自己的话,描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壮观场面

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卷而过。

10、“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这是词人以魏尚自比,也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11词的结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报国志向的句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三、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北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主旨:此诗抒发了将士们有家难回、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延伸: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边塞风光:1、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将士心情:4、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 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5、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边塞秋色,下阕写思乡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词的上片写景,以"异"字统领以下背景:雁去、边声、 长烟 、落日、 孤城,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词的下片抒情,将军白发征发泪”一句诗就强烈抒发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词中“异”景异在哪里?

“异”:①塞下天气的极度寒冷如“衡阳雁去无留意”

②塞下奇异的声音如“四面边声连角起”

③战事紧张,戒备森严如“长烟落日孤城闭”。表达了词人是思乡之情。

▲全词的上片写景,“异”一字统领下文景物的描写,渲染了边境环境孤寂荒凉的特点。 ▲本词中“四面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的塞下之声让你联想到什么?

边塞之声让我们联想到边塞的荒凉、战事吃紧的肃杀以及入夜后悠悠羌管声中流露出的乡恋之情、归心似箭的感伤之意。

▲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此时此刻,驻守在边关重镇、满怀乡愁的将士们个个难以入睡,将军整日操劳,白发染白了双鬓;久征在外的士兵们艰苦异常,止不住悄悄地流泪。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雄浑沉郁,苍凉悲壮。

9.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边塞秋景,以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

10.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互文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的哀伤,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 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四、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中心:词中形象地描写了抗金部队的壮观军容,豪迈的意气,道出了爱国英雄的一片爱国之心。这首词把梦境和现实相结合,来抒发抗金救国的远大理想及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抒发了现实中的壮志难酬的悲愤。

▲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仍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奋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绪从词中哪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通过“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的表达效果。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 “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根据你掌握的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 “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描写悲凉心情的古诗词篇四
《语文古诗词整理》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是:______

A、上片追忆当年军旅生活;下片抒发理想与现实矛盾。

B、“万里”与“匹马”形成空间形象上的鲜明对比。

C、“万里”与“当年”写出时间跨度上的岁月变迁。

2.“此生谁料”一句,强烈地反映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是回顾自己早年的生活。

B.“尘暗旧貂裘”暗示自己收复失地的斗志未酬的内心苦闷。

C.“胡未灭”中“胡”原意是指北方少数民族,在词作中指的是金。

D.“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指的是自己在沧州隐居,慢慢老去。

4.这首词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尘暗旧貂裘”一句用了典故,这则典故的主人公是战国时的人名)。

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意思是作者回顾自己早年的生活。

B、“胡未灭”中的“胡”原意是指北方少数民族,在本词中指的是金。

C、“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指的是自己在沧洲城中闲居,慢慢老去。

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报国无望的忧伤之情。

7、词作者是。(2分)

8、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当年”两句,怀着自豪的心情回忆早年的从戎生涯。

B、“关河”两句,述说理想破灭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

C、“胡未灭”三句,写壮志未酬,梦醒后的悲凉心情。

D、“此生”三句,表明决意淡出政治,隐居沧州终老此生。

9、诗中的“天山”代指分)

10.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

A.开头两句,描写词人当年投笔从戎,英勇抗敌的情景。

B.“梦断”一句,语势急转直下,转慷慨激昂为伤感悲凉。

C.“胡未灭”三句抒写词人的悲愤与痛苦;“谁料”二字更包含了无限感慨。

D.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抗金杀敌的情景,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感慨。 11、“关河”的意思是。(2分)

12.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分)

A.词的开头时间作者的回忆。

B.“尘暗旧貂裘”借用了苏秦的典故。

C.“泪空流”是感慨自己的年纪大,力不从心。

D.“心在天山”表达了作者抗金的理想与愿望。

13、词中的“天山”指的是 。(2分)

14.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

A.“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再现了作者盛年壮志凌云、勇赴国难的情景。

B.“尘暗旧貂裘”借用苏秦的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C.下片主要通过两个生活场景来抒发作者的悲愤感情。

D.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壮志难酬地悲愤与感慨。

15、“泪空流”的“空”字用得很精妙,既写出了作者内心的,也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和愤慨。(2分)

1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当年„„梁州”两句,是词人回想自己当年心怀壮志,投笔从戎,奔赴前线的情景。

B.“关河„„貂裘”两句,语势急转直下,与前两句形成强烈落差。

C.“胡未灭„„泪空流”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感情浓烈。

D.“此生„„沧洲”三句,表现出作者虽然已是暮年,但仍然壮心不已,充满豪情壮志。

17、“关河”的意思是____ (2分)

18.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

A.“当年”两句,抒写词人昔日投笔从戎,英勇抗敌的情景。

B.“尘暗”一句用苏秦故事诉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C.“胡未灭”三句寄托岁月不再,垂垂老矣,力不从心之感慨。

D.“此生”三句宽慰自己“天山”有将士守边,尽管安心养老。

19、“关河”在词中是指2分)

2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

A.首句借用班超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报效祖国的壮志。

B.“梦断”一句,语势急转而下,转慷慨激昂为伤感悲凉。

C.词的上片主要描述了词人盛年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

D.词下片中的“未”“先”“空”三字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沉痛悲愤和不甘。

21、“尘暗旧貂裘”、借用了苏秦的典故,说明 。(2分)

22.下列对于《诉衷情》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

A.词中“觅封侯”暗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现词人当年在梁州时也曾意气风发,有过象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

B.“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九个字写尽词人一生心事,表现出词人年老体衰,面对敌寇嚣张而难酬壮志的一腔悲愤。

C.“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现出词人知道自己年事已高,不再有一心报国的志向,因此流露出的悲哀、失落和无奈之情。

D.《诉衷情》苍凉悲壮,上片叙事,下片抒情,通过今昔对比,生动地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

23、词中“沙场”的意思是(2分)

2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八百里”两句,写豪迈热烈的军营生活。

B.“马作”两句,写军中日常训练的场景。

C.“了却”两句,写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D.整首词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25、“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现了作者 的思想情感。(2分)

26.对这首词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本词是作者晚年的作品,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的词作。

B.本词感情起伏,跳跃极为明显,特别是回忆和现实之间形成对比。

C.“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一句是作者想象中的边疆战斗生活。

D.词反映的是作者虽备受打击并已年老力衰,但仍不忘国事的心情。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断肠人”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1分);从这首小令的意境看,“断肠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在这首小令中,既有深沉的“悲秋”之感,又有缠绵的“__________”(2分)之情。

3.对这首曲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2分) ...

A.这首曲题为“秋思”,“秋思”就是“思考秋天”的意思。

B.“枯藤老树昏鸦”六字,起首便展现一幅萧瑟的秋天景象,凝冻而隽永。

C.“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旅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D.此曲既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的人和景都经过作者精心选择,最能表现“秋思”。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目“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首句中的“枯藤”是秋的景色之一,给人以萧条、悲凉的感觉。

C.曲中的“夕阳”与“昏鸦”是有联系的形象。

D.末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远离家乡的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5.这首曲通过特定形象的组合,深刻地表现了6、“昏鸦”在这里是指______________。(2分)

7、.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B.“古道西风瘦马”的“瘦”表现了旅人的辛劳。

C.前三句勾勒出“秋”色,末二句点出了“旅”思。

D.这首散曲主要表现秋天的悲凉景象。

8、曲中的断肠人是指 。(2分)

9.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题目为“秋思”,全篇中却无一“思”字,而景物中处处有“思”。

B.首句中的三种景物,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写生机盎然、充满温情的家,使人倍感亲温暖。

D.这首元曲表达了游于的思乡之情。

10、曲中“断肠人”指的是(2分)

11.下列不正确的一个选项是( )(2分) ...

A.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代表作有《汉宫秋》等。

B.曲中作者形容乌鸦昏昏沉沉地归巢,以此来含蓄地表达断肠人的内心。

C.“天净沙”是这首曲地曲牌名,“秋思”是这首曲的题目。

D.曲中前二句营造出了一种凄苦的意境,“夕阳西下”更增添了萧瑟感。

12、“断肠人”在这首小令中指的是____。(2分)

13.下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14、曲中“断肠人”的意思是 。(2分)

15.对这首元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起首三句九处景物,突出画面昏暗、阴冷、苍凉的背景。

B.“枯藤”两句写途中见闻,“古道”句为游子境况描述。

C.“夕阳”两句直抒游子心理感受:天涯漂泊、悲凉无助。

D.本曲表达了游子的吟秋情怀,唱出了天下游子的心声。

16、这首曲借景抒情,表达了的思乡感情。(2分)

17.下面对这首曲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C.“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D.最后两句由景及人,道出天涯游子的心情。“断肠”一语是全篇的主旨。

天净沙·秋

元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孤村落日残霞”中的“孤”、“落”、“残”体现了村庄_____________的特点,这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字营造出的缤纷绚烂的秋天景色形成鲜明对比。

2、本曲中的“飞鸿”指的是是 。(2分)

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开篇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闲适的氛围。

B、作者选取秋天的景物,由远及近,渐显出一派色彩绚丽的秋景。

c、“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D、本曲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

4、这首元曲前半部分景色苍凉,后半部分景色明丽,表现了作者心情

(2分)

5.对这首曲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曲既写出秋日黄昏的冷寂,又写出了秋日赏心悦目的美丽景色。

B.这首曲子的情感全蕴涵在景物描写中。

C.曲中用动态写秋景的句子是“一点飞鸿影下”。

D.这首曲子写的都是秋天凄清悲凉之景。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的变化。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梦回吹角连营”是说军营阵势强盛,吹号声把人从梦中唤醒。

B.“八百里分麾下炙”连绵不断的军营中大家共同分享牛肉的情景。

C.“五十弦翻塞外声”写出了军营中各种乐器奏出塞外悲壮粗犷的点歌的情景。

D.“沙场秋点兵”记叙了秋天时节在战场上检阅军队,指挥战斗的往事。

2.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与前文发生冲突,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3分)

3.下列属于辛弃疾词作的是( ) (1分)

A.《天净沙·秋》 B.《诉衷情》 C.《青玉案·元夕》 D.《天净沙·秋思》

4.从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早年的梦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语句回答),而现实是“白发生”,两者形成强烈对比,由此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4分)

5、词中的“天下事”指的是 。 (2分)

6.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表达了词人渴望重回沙场的心情。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表现了将士的英勇。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明作者已经拥有了为国建功的美名。

D.全词首尾写实,中间写虚,虚实对比,突出了词人内心的无限感慨。

7、“麾下”的意思是:_____ (2分)

8.下列理解错误 的一项是:_____。(2分)

A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作者酒醉挑灯看剑回忆战场。

B .词的上阕描绘沙场点兵,表现出军容雄壮士气高昂的场面。

C .词的下阕全部写实,为收复失地赢得建功美名头发都白了。

D .全词表现了作者报国之志难酬,抒发了无限的感慨与悲愤之情。

9、词中“五十弦”的意思是 。 (2分)

10、下列对诗词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2分)

A、这是一首写给挚友陈同甫,并与之共勉的作品。

B、“壮词”是指战前豪迈出征的“雄壮”与战场奋勇杀敌的“悲壮”。

C、“沙场秋点兵”描绘了一幅秋高气爽,威武的军队接受检阅的画面。

D、“可怜白发生”一句包含着作者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

11、“点兵”的意思是(2分)

12.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

A.“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表现了好友陈同甫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当年金戈铁马的疆场生活的留恋怀念。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明写战马和武器,实际表现战士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词人对自己理想的诉说,是其一生追求的概括。

D.全词中虚幻与现实的对比十分强烈,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极其悲壮。

13、词人要了却的“天下事” 是 。(2分)

14.对这首词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描写悲凉心情的古诗词篇五
《(内容与情感)古 诗 词 鉴 赏》

描写悲凉心情的古诗词篇六
《杜甫诗歌的悲凉美初论》

用运的法月手比对和写描境环.)取选版1的采学意特独科年,击会手作写社的哀(写报境乐以学6。色专特la要i陋主铲师0的2ld歌C,原诗啊甫h‰杜固t埘是0Iy格uG风学是的2凉悲:要摘安西西陕,院学文学大范师西陕第27卷第1期N0.1Vd.27

JoLⅡTlal0f

scien唧

J蚰.2晰杜甫诗歌的悲凉美初论蒋正治

故予更有取于小品。”…距离晚明不远的(影梅庵忆

语)无疑是同一美学思潮的产物。

浦安迪认为,格调闲逸往往是~篇小品文之所以称为小品文的真谛。它相当倚重内心经验和个人观点,其结果是小品文常把自我作为写作题材。于是我们看到这么一批自我颂扬、自我画像及自传之类的作品相继问世。[州…作为表述个人观点的理想媒介,小品文在这方面比规范文章走得更远。冒襄勇于将自己的爱情经历一一道来,行文上也极其动情缠绵。正与小品文的精神气质达成了一致。

在笔记文发展变迁之旅中,我们可以模糊看到一个即将出现于封建末世的新文体的影子。其实,笔记

等是杜诗悲摩蔓的主要表现。杜诗忠凉蔓的产生,既是时代环境的折射,也是诗人心境的写照,同时受到了传统诗风的移响。文在正统文章学眼中,一向难登大雅之堂,清纪昀就美蕾词:杜甫诗歌;悲凉蔓;表现;成因曾说:“景薄桑榆,精神日减,无复著书之志,惟时作杂

中图分类号:比07.2

文献标识码:A

、以松记。聊以消闲。”[”】【一),显然将笔记视作消遣度日的

散片断展现情态的基础上。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杂糅了传奇体铺叙情事,闲书。《影梅庵忆语》问世之时。虽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的诗艺博大精深,美学风格多种多样。在他的许多作演绎长文的特点,白成一体

爱,但情爱的题材和艳丽的文风总要受到正统之道的品中。有一种较为明显的悲凉的美学风格.表现出一<影梅庵忆语》诞生时,历史的车轮已越过晚明,

排斥.在文学史中至今难以确立地位。当然冒襄作此种浓耄苣堡磊暨孽茎嚣;差髦“=鲤雪蘸更酗盹美理滚向了一个更加封闭专制的时代。但晚明风流蕴藉的文时.也只是随意几笔寄托哀思。非正而八经作一番鬟磴翔嚣鹎壁力鏊余波尚未消褪。回顾当时的文学风尚,“各因其性之所

凭悼.这种散淡的创作态度使他在文体样式上更偏重近.而纵谈其所得”造就了晚明小品文的兴盛。随性杂从笔记文传统中汲取营养,以“语”名篇也是出于此录本乃笔记特点,由笔记文学中萌生出的小品文应和意。

了文学思潮.被推到文学史的前台。有“美文”之称的从对《影梅庵忆语》“忆…语”之名所作的一番小品文的特色在于短制微语,不脱笔记主要特征,但寻踪访迹,我们发现以《影梅庵忆语》为代表的“忆语

更重视语言之精粹美妙,而且气质更加随意自由、任体”文学并非仓促问世,它亦有深厚的传统底蕴。正是

性纵情。明末陆云龙<皇明十六家小品》对小品文的在继承中国传记文学书写爱情一脉的基础上,在吸取

选辑标准是其中的代表。关于小品文的特征,陆云龙

了笔记文学随性轻灵的笔风才思上,“忆语体”作品

说:“率真则性灵现,性炅现则趣生……然趣近于谐。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体式,熙熙攘攘的清代文坛从谐则韵欲其远,致欲其逸,意欲其妍,语不欲其拖沓,

此添置了一方文人得以展示自我心灵的小天地。

参考文献:

【l】冒襄.沈复,陈裴之.蒋坦.影梅庵忆语・浮生六记・香豌楼忆语・秋灯琐忆[M].长沙:岳麓书社.1991.

[2]茅盾.传记文学[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2).f3】刘知几(撰)。蒲起龙(释).史通通释【M].上海:上海古簪出版社,l978.

[4】许菁频.中国古代自传文学叙事观念之探徽【J】江淮论坛0003.(2).

[5】李清照(原著),平慧善(译注).马樟根(审砑).李清照诗文诃选译[M

】威都:巴蜀书社.1988.

[6](檠)刘勰(原著).龙必韫(译注)文心雕龙全译[M].

一16一

万 

方数据

的意境,也很好地展现了诗人感伤、寂寞、无奈的心境。

三、运用环境描写烘托悲愁凄苦之生活景况杜甫诗歌善于营造一种悲愁凄凉的抒情氛围。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杜甫诗歌有一种以乐景写哀的表现手法。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为了表现悲愁的主题,他有时也选取一些悲凉的景色制造一种凄凉的氛围。如《秋兴》(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所写时值深秋,草木衰败,枝叶零落,巫山巫峡,萧瑟阴森,显现出一片破败残秋之景,诗人正流寓在外。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触目伤怀,又如《发阆中》:“前有毒蛇后猛虎,溪行竟日无村坞。江风萧萧云拂地,山木惨惨天欲雨。”荒僻之地,人迹稀少,虎蛇遍野,天气昏暗,树木萧索,一片恐怖、凄凉、惨淡的景象,虽然略有夸张,却也是险恶情景的真实写照,有力地表现了诗人愁苦烦闷的心情。在《登高》、《宿江边阁》、《阁夜》、《遣兴五首》等诗篇中也有类似的写作手法。这种凄凉之境的描写,造成了一种凄清苦楚的感情基调,哀婉动人,突显了悲凉的主题。

四、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俯仰今昔的人生感慨杜甫诗歌悲凉美的风格,还表现在运用对比手法上。杜甫经历过开元盛世的极度繁荣昌盛,也看到了安史之乱及其后的满目疮痍,民生凋敝。诗人抚今追昔,苦不堪言,引起十分强烈的感怀,其诗作往往具有一种浓郁的感伤情调。如《忆昔二首》第二酋中,他描写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形象地描绘了开元时的丰衣足食、物质丰富、社会安定、工商业发达的情景。这是追忆以往,然而现实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岂闻一绢值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往昔常见之绢丝,如今却物以稀为贵,极为值钱,往昔种谷之田,而今却成了战斗流血的场所。以往金碧辉煌的宫殿,如今只剩下一堆灰烬。全诗以一种极为悲伤愤慨的感情,将今昔对比,不着一个“悲”字,读后却令人悲从中来,能够让人感觉到诗人那种痛彻肺腑的伤心和悲凉。他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中,回忆公孙大娘舞剑的盛况和当初梨园的幸事,从侧面反映了唐王朝以往的繁荣。而“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泓洞昏王室。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照寒日。”往日之繁华,都已烟消云散,无数的今昔之悲,盛衰之感,涌上心头,面对现实这荒凉萧瑟的情景,诗人怎么能不触景伤情,怎么能不痛心疾首呢?

在其他的一些诗篇如《壮游》、《昔游》、《遣怀》

18一

万 

方数据等篇中,诗人还通过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来反映整个社会的变迁,并抒发个人的失意和不满情绪,抒发出一种悲凉的慨叹。

杜甫诗歌的悲凉美,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邃的思想内涵,吸引着读者,给人以含蓄隽永、婉转凄凉的审美享受。杜甫诗歌悲凉美的成因,主要有三:第一是时代环境的折射。一种艺术风格的形成,与作家所处的历史时代和特殊的生活经历是密切相关的。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他早年刻苦学习,得到了良好的教养。青年时期即开始漫游,并结交“高李辈”。后来赴长安应科举考试,由于李林甫等人作祟,诗人不幸落第,随后困居长安达十年之久。这十年正是“安史之乱”爆发前的几年,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尖锐,社会危机逐渐加深,已经出现了动乱的前兆。“安史之乱”后,诗人颠沛流离,经历了逃难、陷贼等不幸遭遇。后来到达成都,过了一段相对闲适安定的日子,没过几年,又漂泊于湖北、湖南。这位一生忧国忧民饱经战乱、贫困、流离之苦的伟大诗人,撮终在极度愁苦中病逝于湘江的一条破船之上。杜甫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祖国和人民的悲剧,他的诗歌中所反映的苦难,其中不乏个人的苦难,但是更多的却是祖国和人民的苦难,他用诗歌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社会现实中的祖国的灾难、人民的痛苦、频繁的战乱等,都在他的诗歌中构成一幅幅悲凉的画面。这样的诗篇,今天读来,仍然催人泪下,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第二是诗人心境的写照。杜甫诗歌悲凉美的风格的形成,

既是社会时代环境的折射,也是与诗人特定的历史时

期的心境分不开的。从“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等众多的诗句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诗人是始终关注人民、关心时事的,他的一颗心,总是在忧国忧民,总是在感时伤时,总是在悲愁,总是带着凄凉的感伤,这种心境的悲凉,通过诗人之笔,化入诗歌之中,当然会产生一种悲凉的意境了。第三是传统诗风的影响。杜甫诗歌的悲凉美,与传统诗风有着密切的联系。杜甫是一个不断学习的人,他“不薄今人爱古人”,并且“转益多师”,因此他的诗歌能够博采众长,“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风格。杜甫诗歌的悲凉诗风,主要是受到屈原悲歌慷慨的格调,建安诗人慷慨悲凉的风骨,以及阴何、庾信等一大批前代诗人的影响。正是从古人的创作经验中得到启发,以及不断的改进创新,使杜甫诗歌的悲凉独具美学魅力.[责任编辑陈刚]

~直被人们所喜欢和传诵。

杜甫诗歌的悲凉美初论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蒋正治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固原师专学报

JOURNAL OF GUYUAN TEACHERS COLLEGE2006,27(1)2次

引证文献(2条)

1.杨景春 杜甫诗歌辩证艺术审美空间论[期刊论文]-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4)2.杨景春 简说杜诗辩证美[期刊论文]-沈阳大学学报 2007(3)

本文链接:

描写悲凉心情的古诗词篇七
《古诗词中心》

古诗词鉴赏文学常识、中心梳理

1

2

3

《左传》 ——编年体,春秋,左丘明

《史记》 ——纪传体,西汉,司马迁

《战国策》——国别体,西汉,刘向

《阿房宫赋》——唐,杜牧

四库——经、史、子、集四库

刘子骥——《晋书》 唐,房玄龄等

郦道元——南北朝时北魏地理学家,地理巨著《水经注》

《周易》孔子

Guozimu zuixinxiugai 4

描写悲凉心情的古诗词篇八
《诗歌的情感》

描写悲凉心情的古诗词篇九
《吟诗、》

吟诗、

吟诗、作画、写文章 广西北海一中 申丽 2月27日 吟诗、作画、写文章,是我教《天净沙 秋思》一文的三步曲。 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虽短短二十八个字,但脍炙人口,被称为"秋思之祖"。 这首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是情景妙合的杰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评价这首小令是极为精确的。我安排两节课来学习这首诗。第一节课是训练学生朗读、背诵,并指导学生作画,让学生"绘"出诗中之画。第二节课是赏画、写文章。让学生写出画里画外之意。用这种方法教读此诗,可以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激活了他们的创造力。 诗歌的教学,主要是以朗读为主。训练学生朗读和背诵,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天净沙 秋思》是一首写景抒怀的小令,它描写了秋天悲凉的景色,抒发了出门在外的游子孤寂苦闷的心情。由于诗句短,易理解,简单点拨之后,教学生朗读背诵并不难,所以教学的第一步--"吟诗",是很好完成的。 这首小令写得极其自然凝练,其意境、其情调是和谐完美的。我们读这首小令,似乎是在欣赏一幅优美的图画: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这是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前三句,并列着九个偏正关系短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每一短语均为前偏后正结构,"正"是叙述的事物,"偏"是对所叙述的事物加以了最简洁、最鲜明、最生动的描绘。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为"断肠人"的出场营造出一种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了感情色彩,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通过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把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正所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天净沙 秋思》堪称是景色与情思交融的佳作。 也可再这样引导:倘若把"枯"换成"春",把"老"换成"玉" ……那又应该是别一种景,另一种情。 这是从内容和写法上进行简单的分析,既可以使学生在对诗意进一步的理解上,更好地熟读背诵,巩固第一步的"吟诗",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步的学习--作画。 对于作画,我提出的要求是,只要把诗中写到的事物画出来,摆到恰当的位置上即可。 吟诗、写文章,这些都是语文课的内容,倘若把绘画作为语文作业,大概会有异议。但没有想到,一向对作业极反感的学生们,听到这一任务,非常惊喜,马上动笔开始创作。一些原本对绘画不感兴趣的学生也跃跃欲试。一个学生在第二节的作文中写到:我不喜欢绘画,也不会绘画,但诗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就好像早就摆好了等着我去画一样。 以上是第一节课的内容。全体同学在课堂内完成背诵,有绘画功底的学生已基本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可以在同学中传阅他们的作品,给不会绘画的同学以提示,没完成作品的同学可在课后完成。 第二节课,把学生的作品贴出来,用20分钟开一个小型展览会,评议会,让学生们畅所欲言。 全班58位同学,画出了58幅不同的作品。当然,由于大多数学生绘画水平实在不怎么样,所以交上来的作品五花八门。枯藤、老树、小桥、流水还好说,大家基本会画。可是乌鸦不知画成的是小鸟还是小鸡,瘦马成了一堆白骨。有工笔画,有简笔画,还有新潮的卡通画。虽然水平有限,但其中也不乏精妙之作。一些有绘画特长的学生,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他们当然不甘寂寞,不仅画画得比较好,而且他们觉得这样的课让他们扬眉吐气,因为终于有了露一手的机会,他们的特长得到了同学的肯定。而不

会绘画的同学对自己原来在美术课上的行为表示了懊悔,对绘画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接着用25分钟写作文,内容的要求是写自己绘画的感受,或写观画的体会,也可评议自己的

或同学的画,字数要求300字。这样学习进入到第三步--写文章。 因为有内容可写,也有切身的体会,所以这篇小作文写得很好。有个学生在作文里介绍自己画乌鸦的方法,先画一只小鸡,然后把鸡嘴画得长一点、扁一点。有个同学介绍自己的绘画方法是"组合式",

即把在不同书中找到的这九种事物,重新排列组合。学生的这种创造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争议的地方比较多,关于"西风",A同学在评议B同学的画时说,风是无形的,B同学把风用线条画出来,实属画蛇添足,不如其他同学借枯藤借落叶画风好。B同学在自评画中说,他用线条画风是受卡通画的启发,这样画更生动形象。还有个同学写到,我现在真正明白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了。 黄凯同学的作文道出了我这两节课的教学目的,他说:我认为语文老师并不是让我们创作美术作品,而是写一个语文作业,只要我们绘画时把诗的意境自然地流露出来即可。通过绘画,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诗意,领会了用有形之物表现无形之情的妙处,懂得了欣赏诗歌的方法,同时也陶冶了艺术情操。 作文不必评改,让学生相互交流即可。 "吟诗",使学生对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有了大致的了解,"作画"则使学生们对此诗有了具体的感知,"写文章"的过程就是对此诗的诗情画

意深入理解的过程。笔者认为在教授具有诗情画意的诗文时,均可采用此种方法。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描写悲凉心情的古诗词”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描写悲凉心情的古诗词"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5914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