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表现孤独的诗

表现孤独的诗

2016-01-22 10:07:5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表现孤独的诗篇一《关于形容孤单的诗句,描写孤独寂寞的好词好句子》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表现孤独的诗》,供大家学习参考。

表现孤独的诗篇一
《关于形容孤单的诗句,描写孤独寂寞的好词好句子》

关于形容孤单的诗句,描写孤独寂寞的好词好句子

忆秦娥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摊破浣溪沙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锁离愁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

绣帏人念远,暗垂珠露,泣送征轮。

长行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

但望极楼高,尽日目断王孙。

凤箫吟 韩缜

消魂,池塘别后,曾行处、绿妒轻裙。

恁时携素手,乱花飞絮里,缓步香茵。

朱颜空自改,向年年、芳意长新。

遍绿野、嬉游醉眼,莫负青春。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浣溪沙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浣溪沙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薰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浣溪沙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菩萨蛮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行香子 七夕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声声慢

表现孤独的诗篇二
《孤独的吟唱_北岛诗歌的悲剧美》

孤独的吟唱:北岛诗歌的悲剧美

文/范潇兮

诗人北岛在伤痕文学大潮中以“朦胧诗歌”的方式留下了时代的影子。他的诗歌呈现了一种悲剧美,表达了孤独者所具有的那种沉重和苦痛的气质。

的人性恋歌。在《回家》一文中:“我看见我回家/穿过那此夜的玩具/在光的终点/酒杯与呼喊重合。”《住所》:“那时/我是老人或孩子/都无所谓/因为爱已经注定/爱已经找出了住所/感情上

“史无前例”的十年文革意味着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不论是苦难的岁月或者是苦难的结束,满身创伤的诗人都会负起两个重要的使命,那便是:悲壮地歌唱和真诚地反思,将悲剧的时代转换成悲的文字,从而传达出人性、现实和心灵的深切吟哦。北岛就是在这个时代中以“朦胧诗歌”的方式留下了时代的影子的诗人,他的诗歌体现出孤独者所具有的那种沉重和苦痛的气质。正如他的同时代诗人欧阳江河所评说的:“北岛从来就不是一个‘响派’诗人,诗的声音在他的大多数诗歌中是审慎的、敏感的、分析性的和个人化的……必须从现象的和功利性的声音中分离出诗意的隐秘的声音。”(1)

一、人性:无可选择的悲剧有关人性和人道主义的透视在北岛

的诗歌中占据很大一部分。北岛对人性一方面是英雄主义的人性悲歌,他借反抗“血统论”的勇士遇罗克的悲剧遭遇深切反思时代的悲剧,在《宣告》中写道:“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我只能选择天空/决不跪在地上/以显出刽子手们的高大/好阻挡那自山的风。”属于同一内容的还有《结局或开始》:“我/站在这里/代替另一个被杀害的人/没有别的选择/在我倒下的地方/将会有另一个人站起/我的肩上是风/风上是闪烁的星群。”从上面的两首诗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悲剧主人公一样的历史使命感,当他看到自身存在的悲剧之后,又站在另一个高度重新解读自我的悲剧,从而高扬和颂扬人的意志。而另一方面是温情主义

的位置。”诗人试图将纯洁的诗情来培植没有顾城和舒婷的淋漓尽致的表现,但也体现了诗人这样的一种观点。

北岛一代以理想主义的态度呼吁人的尊严和自我的独立,借用杨炼《我的宣言》中说道:“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作为民族的一员而歌唱,但我首先记住作为一个人而歌唱。我坚信:只有每个人真正获得本来应有的权利,完全的互相结合才会实现。”悲剧美学认为,外在的社会力量和内在的自由意志、严酷的现实同美好的精神理想间不可调和与统一,在这种情况下,后者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他们建构美好的艺术世界的支点。北岛等人以理想主义宣扬人格的独立和精神上的自由,他自己也曾经说:“诗人应该通过诗歌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这是一

虽然这方面北岛悲剧的忧伤和反思是从两方面来表现的。理想之花和人性之花,

学”发展中的重要的角色,对他前面的克莱恩、诺里斯和后面的德莱塞来说,他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伦敦个人又是一个思想复杂、极具特色的“自然主义”文学作家。

所以说,在这本文学史的描述中,伦敦是属于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一派中极具特色的一员。与《剑桥美国文学史》(1917)相比较,《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对伦敦的定位仍然是一般的作家,但对于他的评论却出现了新的内容,简单涉及到了他的自然主义小说的创作思想和自身的复杂思想矛盾。可以说这部文学史在伦敦的评价方面是自20世纪六七十

年代以后,美国伦敦研究发展的新趋势的反映,也是对《剑桥美国文学史》(1917)的继承。

由此可见,在美国本土文学史中,伦敦有着一个固定的地位,这是文学史家所很少争论的。并且他们关注的不是其作品的社会批判性,而是更作为一个极具特色的自然主义作家,他的作品里体现了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特征和作者本身复杂的思想冲突。

注释:

⑴William Trent,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New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1917.2-4页

⑵朱刚.新编美国文学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2

⑶以上引言均出自William Trent,ed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1917,93—95页

⑷(美)埃默里・埃利奥特.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朱伯通译.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年.第6页、第11页

⑸(美)埃默里・埃利奥特.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第441-443页

作者简介:彭书跃,吉首大学文学院讲师;李莉华,怀化学院教育系教师

编辑:张 中

111

个真诚而独立的世界。”如《结局或开始》中作者所展示的“我是人/我需要爱”这一历史沉思为出发点,以人道主义人性为理想的、未被现实所封杀的理想来歌颂,以此用来反叛非人道主义的社会关系,所以诗歌中透露出作者的内心的真诚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至在诗歌中表现自己内心痛苦的时候却总是和巨大的社会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北岛在忧郁而深沉的文字里始终摆脱不了对社会的批判和反叛,他要担任一个对社会负责的角色,他没有选择地接受历史和社会对他所显示的悲剧,或许他要进行不断的超越和反抗,用人性的悲剧代替社会的悲剧,而社会中的大悲大苦在他的诗歌中则转化为痛苦而悲切的沉吟。但现实导致作者犯下一个致命的错误,他没有认识到现实的进程不可能完全的成全和超越历史。这便造成了作者更深层的悲剧,这种悲剧是个人无法选择和回避的!

二、现实:无法回避的悲剧历史是不断发展前进的,诗人并非沉醉于以往的欢乐中,而是清醒地面对更加孤独的现实。北岛的《可疑之处》:“历史的浮光掠影/女人捉摸不定的笑容/是我们的财富/可疑的是大理石/细密的花纹。”历史的进程召唤北岛从温情和悲苦中清醒过来,但是作为思想者的诗人那长久而孤独的姿势没有能改变他存在的状况,他已经养成了那样一种警觉的感悟现实和反抗生活的惯性,以至当噩梦结束的时候,他仍然保持着同样的姿势。在历史变化之前,这种痛苦的悲剧就已经深深把北岛引向了思索世界的不可调和的关系之中。他把历史深层的悲剧在诗歌中变成一种亘古不变的宁静。如在《睡吧,山谷》中写道:“时间不再从草叶上划过/太阳的钟摆停在云层后面/不再摇落晚霞和黎明。”再如《关于传统》:“风铃如文身男人那样阴沉/听不到祖先的语言/长夜默默的进入石头/搬动石头的愿望是山/在历史课本中起伏。”

进入新时期,北岛似乎也没有感到时代春风的舒适和惬意,置身于新旧的交替和瞬息万变的现实,诗人感到更多的是充满丑恶、欺骗和恶心。他的著名一

字诗《生活》:“网”。将他那种不可言状的无可奈何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他在这样的生活中忧郁、徘徊,在这样尴尬的局面里进退两难。但是北岛毕竟是北岛,

性的世界。”在他的诗歌中诗人似乎已经做到了,但是在接下来的精神反思和精神痛苦里,他却已经陷入了自己构建的世界里不能够自拔。面对精神的封闭,诗

找他没有流离在玩弄现实的游戏中创作,人应该找到一个突破口而冲出重围,

到属于自己的理念,但是这并非易事,这而是仍然保持自己独有的天真。这样其实是很痛苦的,但他没有放弃,因为他认为这是一种历史使命感的体现。同样的,也因为自我完善及让美好的一切深入人心并不是那么简单顺利,于是造成立足于人本主义的理想与现实的不和谐,给

是一个挣扎、毁灭和重生的过程,这也注定了诗人精神上的存在主义价值。社会是一个大的熔炉,诗人身陷其中,并不能改变自身的状况,所以流露在诗歌中便是心灵沉重的创伤。这最典型的是他那

《一切》:“一切都是命诗人带来了不易被人理解的深深痛苦。首非常有影响的

另一方面,美好的东西又往往和功利的、运/一切都是烟云/一切都是没有结局实用的、甚至是庸俗的、可恶的东西混杂在一起,或被吞噬、毁灭于后者。此时的北岛虽然背水而战,身处窘迫,但他依然批判、呐喊、战斗,诗歌的价值由此便同社会的进步实实在在地扭在一起,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希望从中得到烈火般的超越。如《目的地》:“句号不能止住/韵律的阵痛/你靠近风的隐喻/随白发远去/暗夜打开上颌/露出楼梯。”他用目的地代表自己理想的实现,而实现这样的愿望中间还有很多的曲折和艰难,有些是自己根本不能够克服的。

既然“异化”的现实不可更改,那么诗人就索性“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就有了堪称“北岛”代表作的《回答》,诗人从反常的存在开始:“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继而宣告彻底的反叛:“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着第一千零一名。”接着连用四个“我不相信”,将叛逆的精神推向了极端。全诗把作者的生存状态升华为价值形态,沉思的琐语似乎总结了北岛自己的创作思想和人生观念,在某种程度和意义上,也是北岛一代在新时期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中始作俑者的诗歌主题的一个阶段性句号,完结了时代赋予的沉重使命。历史是一段不可忘却的悲剧,而现实中的诗人北岛便要以一种“不合时宜”的姿态与时代保持距离,于是他便获得了悲剧里重生!

三、心灵:难以走出的悲剧

北岛所坚持的宣言:“诗人应该通过诗歌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

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诗人连续用了十六个“一切”,他质询的“一切”包括了“欢乐”和“苦难”、“语言”和“交往”、“重逢”和“初逢”、“爱情”和“往事”“希望”、和“信仰”在内的“命运”,直至“死亡”。诗人正是要在无意义的荒原上开采出意义的金矿。

在《回声》中:“你走不出这峡谷/在送葬的行列……而连接明天的一线阳光/来自隐藏在你心中的钻石/罪恶的钻石/你走不出这峡谷/因为,被送葬的是你。”而另一首诗歌《走向冬天》:“风把麻雀最后的余温/朝落日吹去/走向冬天/我们生下来不是为了一个神圣的预言/走吧……”从上面的诗歌可以看出诗人淤塞于心中的悲剧是何等的浓郁,于是转向诗歌的宣泄,这或许是诗人走出心灵悲剧的最好选择,也是诗人精神价值的最好体现。由历史而现实的悲剧透露出的是呼唤泯灭的人性和重浮沉沦的人道的悲歌,由静止的人生观和历史观,到与现实无法排除的冲突,最后达到一种消沉的状态,注定了诗人的悲剧不但是现实的、更是心灵的,这应该是北岛诗歌悲剧意味的最有价值的证明。

作者诗歌中对自我的痛定思痛,对社会的不信任,以及对这种毫无目的生活,变形的事物等等所展示的心理状态,如《角电》中:“我曾和一个无形的人握手/一声惨叫/我的手被烫伤……可当我祈祷上苍/双手合十/一声惨叫/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了烙印。”从这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实实在在的现实社会持着巨大的客观力量正在烫伤着他的心灵,似乎摆脱又不能够,于是,又陷入了一种

语言的模糊性与诗歌翻译的模糊对等

文/王 丽

关于语言模糊性的定义,学者的看

法不尽相同。札德在描述语言的模糊性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它在语义和句法的层面都有体现。模糊性在诗歌中

时使用了“fussy”一词,认为“模糊类的表现尤为明显。模糊性使诗歌用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意义,增加了诗歌蕴含的信

是指该类中的成员向非成员息量,有利于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但同时也为翻译增加了难度。本文通过对《怨(fuzzy set)

的过渡是逐渐的,而不是突然的”⑴。赵情》四种译文的分析表明译作与原作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对等;相反,二者只能是一种模糊的对等。

元任指出“一个符号当其适用于边缘的情况同适用于清晰的情况相比显得突出时,这个符号就是模糊的”⑵。布莱克说:“词语的模糊性,就表现在它有一个应用的有限区域,但是这个区域的界线是不

一、引言

谈到翻译,人们总要强调译文的准确性,强调译文应准确地传达原文,却忽略了语言本身具有模糊性这一事实。这种模糊性的客观存在,使得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部作品的理解并非完全一致。因此翻译,尤其是跨越了两大语系的“英汉—汉英”翻译,要达到绝对的对等是不可能的。

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早在公元前4世纪,模糊现象就引起了哲学家尤布利德斯的注意,并提出了著名的“麦堆理论”。罗素在《人类的知识:其范围和限度》一书中进一步提到了语言的模糊性问题。然而,模糊学真正作为一门学科存在,始于札德《模糊集合》的发表。此后,模糊学受到了越来越多语言学者的关注。语言的模糊性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我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对语言模糊性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对翻译本质的认识,有利于我们更科学、更客观地评价译文尤其是诗歌翻译的优劣。

二、语言模糊性与诗歌

明确的。”⑶伍铁平则认为语言模糊性应是词或词组所表达的概念的外延不明确的问题。从这些释义我们可以发现,上述学者在描述语言的模糊性时,主要将其界定在语义范畴之内。但是语言的模糊性不仅仅存在于单个的词、词组或句子中,它对语篇、对文学作品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笔者更赞同皮尔斯对模糊概念的解释,即“当事物出现几种可能状态时,尽管说话者对这些状态进行了仔细的思考,实际上仍不能确定,是把这些排除出某个命题,还是归属于这个命题。这时候,这个命题就

绝望的世界中。这个世界中有历史与人性、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和困扰的深沉悲哀。

北岛在众多的《无题》,还有《陌生的海滩》《、走吧》和《红帆船》等诗歌中,显现出忧伤和深沉的悲剧美,更接近象征主义,又保持了古典主义的崇高意识。同时诗人追求一种永恒的人格气质,一种乌托邦似的情怀。诗人的诗歌中常常运用了夜、梦境、乌云、沉重这些词语,而地平线、呼啸和崩溃也是其偏爱的意象,所以诗歌当中具有一种激烈、悲壮、崇高的风格。诗人超越了人文的热情和

社会的拯救,而走向一种更为人的本质抽象的理解——这就是他以个体孤独的体验,一方面痛苦地咀嚼着历史的痛苦,另一方面又迷茫地倾诉着现实的迷茫。“如果说悲剧是一种严肃而伟大的斗争,体现了实践主体在必然性的苦难面前所具有的崇高性的高贵品质、伟大气魄和无畏精神,它是崇高美的集中体现。(”2)那么北岛的诗歌所具有的悲剧美就体现了诗人在苦难时代和苦难结束后的思想者气质,那是一种“举世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者姿态。这是一种与顾城的天真和单纯、舒婷的

热切和昂扬所不同的悲剧美形态。尽管他梦想着成为一个“人”,但是时代却没有和他达成默契,没有和时代相互融合,所以这一切注定他将成为一个悲剧。

参考文献:

⑴伊沙等著.十诗人批判书.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170页

⑵范  藻.叩问意义之门——生命美学论纲.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2.91页

作者简介:范潇兮,四川文理学院中文系学生

实习编辑:邱艳艳

113

表现孤独的诗篇三
《孤独的诗歌与孤独的消解_论柳宗元诗歌的创作_唐建》

第4卷 第1期2004年3月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LIUZHOU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Vol.3No.1Mar.2004

孤独的诗歌与孤独的消解

)))论柳宗元诗歌的创作

唐 建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广西柳州545005)

摘 要:孤独是人类的普遍情怀,更是文学家敏感的思想特征,文学家为了表现孤独、消解孤独,于是铸造了他们的文学丰碑。本文从社会动乱、政治失意、思乡怀人三个方面探讨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孤独,并力图阐明柳宗元为了消除孤独而运用的意象消解法和禅理消解法,从而揭示柳宗元诗歌的思想内蕴。

关键词:柳宗元诗歌;孤独;消解

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084(2004)01-0062-05 孤独是人类普遍的情怀,只不过有的人对此极为敏感,有的人则浑浑噩噩,作家就是对孤独及其带来的痛苦最为敏感的群体,于是,他们也常常通过文学创作来消解自己的孤独,以求得心情的平和。这样,也就铸造了他们的文学丰碑。日本心理学家箱崎总一就认为:/凡有所作为的人,他们的一生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在孤独中度过。尤其要做具有独创性的工作和研究,或欲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话,就非置身于孤独)))严酷的孤独不

[1]可。0柳宗元之所以成为中唐时期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就因为他有着深深的孤独,并在诗歌创作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消解孤独。

社会动乱的孤独 社会动乱给柳宗元带来的孤独忧虑十分深刻。自/安史之乱0后,中唐社会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危害极大,这对出生于这个乱世的柳宗元来说,其影响是直接的。田承嗣、梁崇义、李希烈、朱先后造反,他们与朝廷分庭抗礼,并相互厮杀,使战火遍及的关中、河南、河北及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柳宗元自幼就对社会灾难和危机有着痛切的感受。他在其早期诗作5韦道安6中就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动乱的隐忧。韦

[收稿日期]2003-11-14

[作者简介]唐建(1952-),男,广西宜州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及汉语研究。

道安文武双全、见义勇为,从强贼手中救下了一位卸任刺史及其两个女儿。后来投身效劳于徐州刺史张建封。岂料/君侯既即世,麾下相欹倾。立孤抗王命,钟鼓四野鸣。0韦道安不愿支持军队的叛乱,也不能阻止叛军的逆节,于是,/举头自引刃0。柳宗元赞叹韦道安守正不阿、引刀自刎的忠烈精神,也抨击了藩镇割据的叛逆行为。他在诗歌末尾明确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我歌非悼死,所悼时世情0,这/时世情0是什么?就是藩镇割据,社会动乱,人民受难。所谓/悼0,也就是柳宗元孤独情怀的流露。即使在远贬永州之时,柳宗元仍然处于因社会动乱而带来的孤独忧虑之中,请看5夏夜苦热登西楼6:

苦热中夜起,登楼独褰衣。山泽凝暑气,星汉湛光辉。火晶燥露滋,野静停风威。探汤汲阴井,炀灶开重扉。凭阑久彷徨,流汗不可挥。莫辩亭毒意,仰诉璇与玑。谅非姑射子,静胜安能希。/探汤0语出5论语#季氏6/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0,即为戒惧之意;/炀灶0出自5韩非子#内储上6,此说卫灵公时,弥子瑕侍宠专权,侏儒以梦见灶未见日,喻指卫灵公被弥子瑕蒙蔽。柳宗元在此诗中以/苦热0隐喻当时宦官专权、藩镇叛乱给

第4卷第1期唐 建:孤独的诗歌与孤独的消解)))论柳宗元诗歌的创作

63

人民带来的痛苦,用/探汤0、/炀灶0两个典故暗刺宦官和藩镇的肆虐,并为自己不是姑射子,不能以安静制胜苦热而忧虑。其中/苦热中夜起,登楼独褰衣0,/凭阑久彷徨,流汗不可挥0则是诗人忧虑孤独的以外显内的表露。

政治失意的孤独 社会动乱使柳宗元忧虑孤独,政治失意的孤独更使他刻骨铭心,也给他带来了一生的厄运。柳宗元勤勤勉勉,立志以/利安元元为务0,所以,积极拥护并亲身参加/永贞革新0,废进奉,罢宫市,遏制宦官权力,实现理想抱负,颇有成效。但是,宦官势大,顺宗内禅,革新失败,/八司马0事件的沉重打击,终于把他置于万劫不复之地。此后,他的孤独之情尤为深重。离开京城,迁谪永州,他/隐忧倦永夜0、/羁心屡逡巡0,(5登蒲州石矶望横江口潭岛深迥斜对香零山6)[2]白天黑夜,每时每刻,贬谪的愁苦总是萦绕心头,以至于有时由孤独陷入孤苦的境地。

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5入黄溪闻猿6

诗歌浅白如话,不费训释就能感到诗人的孤苦行状:沿着曲折、漫长的溪水,诗人听到了猿猴悲哀的鸣叫。这不知发自何处的悲鸣,勾起了诗人的凄苦情怀,以至泪水流尽,肝肠寸断。在这里,诗人以/孤臣0自指,即表达了自己不得志、孤无援的悲苦。前人评柳诗/哀而酸楚0[3]、/满纸涕泪0[4]者,指的就是此时此类之诗。

元和十年正月,柳宗元终于奉诏回长安,/今我始北旋,新诏释缧囚0(5界围岩水帘6),既然获释北归,那么就应当/许国无淹留0,尽快回朝廷效力。心中欣喜,脚步加快,在到达汨罗时,风中行船,柳宗元有感而作5汨罗遇风6:

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当年屈原是君门九重终不得入,结果是冤死汨罗,而此时的柳宗元诏命催征,前途有望。他又产生了生逢圣世之感。就这样,他带着希望和幻想,向阔别十年、日夜思念的长安进发。谁知他二月到达长安,三月再次远贬柳州。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他又一次走上十年前被贬和一月前回京的旧路,心情十分惨淡。在衡阳与好友刘禹锡分别时,)5阳与梦得分路赠别6: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刘禹锡与柳宗元的命运几乎相同。永贞元年,两人一起被贬远州司马,十年后,一起奉诏还京,在京城仅呆了一个月,刘禹锡又被贬连州刺史,柳宗元则远贬柳州刺史。所以,首联就以/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0来表达自己心中的苦恼与悲愤。颔联写他们途经伏波将军走过的/故道0,看到风烟景色,依然存在。但是,道旁的古墓已成废墟,翁仲石像已被荒草埋没。既是凭吊古人,也是自吊之词。过去只因/慵疏0不善逢迎而招致世俗非议,今后再也不能以诗文博取一时的名声了,颈联显然含有愤懑之情。尾联说,不想与好友到衡阳河边分别了,现在的千行别泪已足以洗涤冠带。除了沉痛之外,字里行间亦含有孤愤清高之意。

由永州司马到柳州刺史,职位是提升了,但贬所却更加遥远,瘴疠之害也更为严重。/海天愁思正茫茫0(5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6)就是他初到柳州时孤苦情怀的真实写照。所以,刚到柳州他就得了大病。先是患上/奇疮0,险些丧命,后来又得了伤寒。/病来方外事多违0(5浩初上人见贻绝句欲登仙人山因以酬之6)愈后身体更加虚弱,虽然只有四十来岁,但已是/憔悴容0(5柳州寄丈人周韶州6)、/身益老0(5寄韦珩6)、/华发待流年0(5岭南江行6)了。当他看到春意阑珊,榕叶落尽时,更勾起了他贬谪的愁苦: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5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6

/宦情羁思0就是他孤独情怀的直白叙写。想到宦海浮沉、政治失意,他心中一片凄然。春天刚过一半,就有/意转迷0的悲秋之感:山城过雨,百花凋零;榕叶飘落,黄莺乱啼。环境的凄凉与诗人的孤独融为一体。/海畔尖山似剑,秋来处处割愁肠0(5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6)可谓是春亦悲、秋亦悲,孤独泪空垂。

思乡怀人的孤独 社会动乱带来的政治失意,

64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3月

第4卷第1期唐 建:孤独的诗歌与孤独的消解)))论柳宗元诗歌的创作

65

66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3月

SolitaryPoetryandSolitaryDispels

)CommentingonthepoetrycreativeworkofLiuZong-yuan

TANGJian

(Dept.ofthehumanestudies,Liuzhou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LiuzhouGuangxi 545005,China)

Abstract:Thelonelinessisthegeneralfeelingsofmankind.Especially,itisstilltheideafeaturethatwriterissusceptible.Inordertoexpressanddispeltheloneliness,thewriterfoundtheliteraturemonumentofhimself.TheoriginalprobedsthelonelinessthatexpressfromtheLiuZong-yuan.spoetrythroughtheunquietsociety,politicsofaspirations,homesicktokeepinmindthesethreesides,andforcestoexplainthemethodutilizedofLiuZong-yuaninordertoremove.Finally,promulgatingtheaccumulatesinnerplacefromtheLiuZong-yuan.spoetry.

Keywords:LiuZong-yuan.s;solitarily;dispel

表现孤独的诗篇四
《孤独的隐者_论孟浩然诗歌的孤独意识》

孤独的隐者

———论孟浩然诗歌的孤独意识

071000)

(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河北保定

要:孟浩然作为唐代著名的隐士,虽然看上去

清高耿介、洒脱无虑,其实心中隐含着深深的孤独,面对无人理解和污浊的官场,他只能寄情于山水田园,排遣心中的孤独寂寞。本文旨在透过其诗歌剖析其思想中的孤独意识。

关键词:孟浩然

隐者

孤独意识

泛夕流。”(《夜泊宣城界》)在落日的余晖中,诗人或送别友人,或泛舟河川,或在山寺古庙,一切笼罩在非明非暗的夕岚中,与诗人的忧愤、清高,以及黯然神伤结合起来,形成无尽的孤独之情。

诗人也极爱用“空”字,有四十余处,“日夕望三山,云涛空浩浩。”(《宿天台桐柏观》)诗人被世俗之事所烦恼,黄昏时登临向往神山却不见,见浩浩云涛顿生孤独无人相知之感。“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留别王维》)诗人干求无望,空怀满腔热情,只好回乡自守寂寞。“意气豪华何处在?空余草露湿罗衣。”(《高阳池送朱二》)物是人非,曾经的繁华变成荒凉之地,令诗人感慨之余也空留寂寞神伤。

最能表现诗人孤独意识的是诗人塑造的思妇与游子形象。诗人描写思妇的诗句并不多,却将人物塑造得生动形象,如《赋得盈盈楼上女》:“夫婿久离别,青楼空望归。妆成卷帘坐,愁思懒缝针。燕子家家入,杨花处处飞。空床独难守,谁为解金徽?”思妇在楼阁之上望着远方,似乎盼望离家已久的夫婿忽然出现,但是她知道这只是空想罢了。思念离家已久的夫婿,见景生情,心情更加愁苦,孤独寂寞之情油然而生。孟浩然曾经远离故土来到长安,也曾游历吴越,作为一名游子,他自然真实地抒发了内心的孤独羁旅之情。例如《落日望乡》:“客行愁落日,乡思重相摧。况在他山外,天寒夕鸟来。雪深迷郢路,云暗失阳台。可叹凄遑子,劳歌为谁媒。”黄昏之时,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厚,因功名未立、壮志未酬不能归家,而在异乡又没有相知援引之人,诗人将无限的愁思和忧愤都融入一种文化内涵,同时积极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尽量使译文意象走向原文意象,使译文读者和诗人产生共鸣。在处理文化意象时,既不使目的语读者产生误解,又保留原诗文化意象的意藴,必要时还可淡化原诗意象,舍“形”取“神”。翻译的效果取决于“情”和“境”的完整再现。在李白诗歌英译的时候,个体意象的翻译要符合“情”与“境”传达的需要,如果能不损害意境,个别词义的改变也是可以选择的。

参考文献:

[1]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维[2]朱原,etal.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C].艾迪生·斯理朗文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1998.758.·

[3]许渊冲.翻译的艺术[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4]许渊冲.李白诗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隐逸诗人,在漫长的羁旅生涯中,他用平淡的语言描绘自己眼中的名山秀水;在闲居的别业中,他感慨自己的人生。孟浩然也是一位注重表现自我、抒写个人怀抱的诗人,透过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在清旷冲澹中隐藏了深沉的孤独意识。

一、在诗歌中的表现

孟浩然为后人留下两百六十多首诗,并且摆脱了初唐应制诗、咏物诗的狭窄范围,更多表现自我的情感,所以我们才能在诗中寻找诗人思想痕迹。

在诗中,孟浩然使用了很多凄清悲苦的词语,如恨、愁、悲、孤。例如,“南望鹿门山,归来恨相失。”(《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接袂杳无由,徒增旅泊愁。”(《襄阳旅泊寄阎九司户》)“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秦中感秋寄上人》)“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宿来公山房期丁大不至》)

孟浩然最喜欢描写夕阳西下的晚景,在诗中随处可见黄昏的景象,日夕、落景、夕阳、日暮、日落、日斜、夕曛、暝还、暮归、夕岚、余照、残照都是诗中常见的词语。“落景余清晖,轻桡弄溪渚。”(《耶溪泛舟》)“去去怀前浦,茫茫汉”变成了“天上的星星”,起码在美感上是难以达到原诗的境界的。汉语是一种“意境”语言,几个汉字组合在一起,就可描述几个形象,创造一种意境。对于这种非文化意象,译者必须如实再现,不得妄自添加或删减。在英译的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克服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上的障碍,也要克服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做到最大限度地传递原作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三、结语

美国诗人RobertFrost有一句名言:“Poetryiswhatis

lostintranslation.”(诗者,译之所失也),不管这句话是否合

理,它还是道出了诗歌翻译的难处。在翻译李白诗歌时要想再现原诗神韵,意象的传递是关键也是难点。在翻译中译者不但要在脑海中构建原诗意象,更要在译语中找到对等的意象,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既保留原作的意象,又再现原作的意境,做到“形神兼备”。但由于两种语言间所包含的文化差异,这种理想状态往往是最难达到。,,5

诗中时时说起:“迟尔同携手,何时同挂冠?”(《游云门寺寄越府包户曹徐起居》)“余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听郑五愔弹琴》)“烟暝栖鸟迷,余将归白社。”(《宴鲍二宅》)“因声谢朝列,吾慕颖阳真。”(《仲夏归南园寄京邑旧游》)面对官场的黑暗、旁人的不解、难遇知音,孟浩然回到田园,学习他曾经敬仰的先辈们,在宁静纯朴的山林田园之中排遣心中的孤独。

他在《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中描写道:“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在诗人眼中,大自然是静谧清幽的,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枝斜照下来,有一种清冷的感觉,微风吹过潺潺溪水却又发出清越的声音,让人如在梦幻中,大自然的美似乎占据了诗人心中的孤寂,然而若没有这种孤独与寂寞,又怎样发现大自然的清幽之美。

与此同时,孟浩然与高人隐者、禅师道士的往来愈发密切,他的诗中也频繁透出坐禅修道之意:“依止此山门,谁能效丘也!”(《云门寺西六七里闻符公兰若最幽与薛八同往》)“纷吴远游意,学此上生道。”(《宿天台桐柏观》)“何时还清溪,从尔炼丹液。”(《山中逢道士云公》)“愿承功德水,从此濯尘机。”(《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孟浩然向往佛法又与王维不同,王维将佛禅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之中,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似乎都掺入佛法的精妙。没有深入研究佛禅,悟彻生活,就写不出好的禅趣诗。孟浩然并没有像王维那样深深陷入佛道之中,在诗中,我们也只是觉得他只是发一时之感慨,在这个世上,求仙问佛能够排遣心中的孤寂,僧人道士能够理解他心中的苦闷,说到底,佛道并不会占据他生活的全部,这是他对待寂寞的方式。

总之,作为盛唐山水诗的开创者,作为受后世敬仰的一位著名隐者,孟浩然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然而他也是孤独的,他的孤独不仅仅是外在的,更是内心深处的孤独,这位孤独的隐者寓情田园,游览山川,成就了一位著名诗人。

参考文献:

[1]孟浩然,赵桂藩.孟浩然集注.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

[2]孟浩然,孟浩然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3]邓安生.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程芳.谈孟浩然隐逸不仕的内在原因.枣庄学院学报,2007,(1).

作为一位生于盛唐时代的诗人,年轻的孟浩然和其他人一样,满怀一腔热血,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他曾经去洛阳、长安求仕,信心满满地写下“何当桂枝擢,归及柳条新。”(《长安早春》)但不料应举落第,希望破灭,但是他仍不甘心,继续谋取仕进。《唐才子传》中记载:“(孟浩然)四十游京师,诸名士间尝集秘省联句,浩然曰:‘微雨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众钦服。”诗人博得才名,却没有得到功名。纵然仕途坎坷,孟浩然也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他在《京还赠张淮》中说:“欲徇五斗禄,其如七不堪。早朝非晏起,束带异抽簪。”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和嵇康以“七不堪”为由不愿为官的典故,表白自己不屑于做趋炎附势的小吏,更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推崇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这种高洁的品格注定孟浩然将是孤独的,在“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世界中,孟浩然必然会被排斥在外。

《新唐书文艺传》中记载:“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实以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应举不第对于诗人的打击很大,也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他终于明白自己的清高耿介终不会容于世,在这样的官场上,自己是孤独的,“跃马非吾事,狎鸥宜我心。寄言当路者,去矣北山岑。”(《秦中苦雨思归》)怀着不遇的愤懑和对当权者的失望,孟浩然回到家乡。

孟浩然的孤独还在于不被人所理解,他在诗中常常发出知音难遇之感慨:“知音徒自惜,聋俗本相轻。不遇钟期听,谁知鸾凤声。”(《赠道士参廖》)“今日龙门下,谁知文举才!”(《姚开府山池》)“谁识躬耕者,年年梁甫吟。”(《与白明府游江》)“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惜。”(《留别王维》)与其说这是怀才不遇的忧愤,还不如说这是诗人无人知、无人识的孤独寂寞。

三、对待孤独的态度

孟浩然以布衣终其一生,这在唐代诗人中是不多见的,除了漫游之外,他大多数时间都在襄阳鹿门山隐居,当时的士子们把隐逸看作是进入政治舞台的一条道路。科举考试固然是干禄的正途,隐居山林也是钓名猎官的捷径。许多士子故意隐居在深山幽谷,等待州郡推荐、朝廷征辟,而科举失利的孟浩然却似乎是想在隐居中寻求解脱。“古来圣贤皆寂寞”,孟浩然的家乡襄阳历史上多隐逸之士,如庞德公、诸葛亮,孟浩然对他们敬仰有加,“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登鹿门山怀古》)对陶潜也赞叹不已,“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日耽田园趣,自谓羲

6

表现孤独的诗篇五
《生命孤独的自我问答_论周梦蝶的诗》

2011年12月

第4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Journalof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CultureNanjingNormalUniversity2011Dec.,No.4

生命孤独的自我问答

———论周梦蝶的诗

田崇雪

(徐州师范大学

摘文学院,江苏付少武南京210000)徐州221116;江苏省文联创作研究部,江苏要:周梦蝶的诗歌创作有一个显著特征,问句使用多,寓无限诗情于问号之中。周梦

蝶的问句诗可以看成是生命孤独的自我问答。在诗意上主要表现为反抗、忏悔和自恋等特征,在诗艺上则表征为独白、对话和潜对话等诸形式。

关键词:周梦蝶问号

中图分类号:I20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853(2011)04-015-12

引言

在诸般文类中,诗的主情性是毫无疑问的,即便是叙事诗,也并不是为了给你讲一个离奇的故事,而是叙写一种浓烈的感情。当感情无比炽烈的时候,诗人可以大河奔流直抒胸臆,惊叹号一个接着一个。当欲言又止欲说还休欲罢不能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时候,省略号一个接着一个。那么,当困惑满耳满眼铺

当命运陷入僵局,当日暮穷途,当罪孽加身、绝望降临、孤独无依时候,想任何一个个体都难免质天盖地,

问苍天、扣询大地、呼号父母;当天也不应、地亦不灵、父母也徒呼奈何的时候,孤独绝望的个体便只有疯了魔了般的絮絮叨叨自言自语。于是,独白、对话和潜对话便成了诗人以生存感知存在的唯一方式。此

:“人穷则反本,”之谓司马迁所云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中国诗人,问句入诗,其来由自。诗经、屈原开其源,李白、杜甫汲其流,苏轼、欧阳修、辛弃疾、李清照断其后,直至近代南社诸君子,一路问将下来。问天、问地、问祖宗、问家国;问历史、问人生、问未来、

“诗人哲学家”“诗哲传统”,问命运,问出了一串中国的群雕造型。这也就是中国特色的一身二任,诗人

“哲诗传统”。扮演了哲学家的角色,有别于西方的

“诗哲传统”,“断章”可惜的是,这种新诗已降,鲜有承继。除了卞之琳零星的之外,至少,在大陆这

①“欢乐颂”诗人们差不多都忙于去了,多半丧失了怀疑的权利,追问的传统,直至七十年代“朦胧一边,

。“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崛起,以北岛为首的“今天”派们重启诗之“追问”的传统诗”

[1](P7)/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凌?/好望角发现了,北岛的一首《回答》破空而来,用“诗”与“思”的

形式对那个思想禁锢的时代以彻底的颠覆和否定。

虽然同是追问,但却有境界之别。从对一己身世之悲的追问到对整体的家国沧桑的追问再到命运收稿日期:2011-08-20

1967年生,作者简介:田崇雪,男,山东巨野人,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电视艺术学等。付

1972年生,,《江苏文艺研究与评论》男,河南潢川人。南京大学博士,江苏省文联创作研究部副主任,文学创作二级主编。少武,

《时间开始了》,《欢乐颂》《光荣赞》《青春曲》《安魂曲》《又一个欢乐颂》5个乐篇,①1949年底,胡风写下一组气势磅礴的长诗包括

4600。长达行

15

的苍渺浩茫的追问,见出诗意之高下,诗艺之优劣。那么,周梦蝶的诗作该是哪一种境界呢?

周梦蝶,原名周起述,河南省淅川人,童年失怙,性格内向,家境贫寒,幼读私塾,古文甚好。1943年考入开封师范,后因家贫、战乱而辍学。1947年又入宛西乡村师范,同年加入了国民党青年军。1948年他抛妇别雏,只身一人随国军到台湾,开始了漫长的人生孤旅。1956年退役,贫寒无以聊生,做过店员,摆过书摊,看过茶

“诗哲”庄,当过守墓人但始终未改诗人角色。通观其诗,悲剧精神一以贯之。承继着古老的传统,身世之悲、

“,命运之苦、家国沧桑尽收笔端。循着周梦蝶诗歌铺天盖地的问号”我也产生了如下的疑问:诗歌和诗人的沧

桑为什么可以在诗人的笔下是那么的云淡风轻?在木鱼敲落的呢喃声中,那个敲木鱼的人是在感伤还是祈祷

?”呢?从此岸到彼岸,只一水之隔,为什么就这么难呢?我想到从周梦蝶诗的“入手来探索一下周氏诗歌的诗

勘探其境界之高低,看能否接近周梦蝶诗境之万一。意和诗艺,

天问:爱情·宗教·哲学·命运

《孤独国》、《还魂草》、《十三朵白菊花》、《约迄今为止,周梦蝶完整意义上的诗集计有四部,分别是

①,《离骚经讲录》“千古万古至奇之会》收录诗篇181篇,出现问号328个。被清代学者刘献庭在中赞为

《天问》的有173个问号。如此看来,周氏之诗用问号之多堪称第一。作”

那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原因使得这样一位表面上看来出世超尘的“行云流水一孤僧”陷入如此

[2](P137)“常怀千岁忧的大伤心人”长时间的困惑?成为一个呢?

《孤独国》我愿意把排列在其第一部诗集中的第二首《索》看成是周梦蝶整个诗歌创作的序诗。因

“十行”“一目”“天问”:爱情、为在这短短的诗中完全可以了然于周梦蝶诗的全部宗教、哲学、命运。

爱情、宗教、哲学和命运,看起来很宏大,其实倒也非常具体;这些问题看起来彼此没有关系,其实倒是难解难分。

「冥漠的绝对」是谁在古老的虚无里/撒下第一把情种?//从此,这本来是/只有的地壳/便给

鹃鸟的红泪爬满了。//想起无数无数的罗蜜欧与朱丽叶/想起十字架上血淋淋的耶稣/想起给无常

向无始!扭断了的一切微笑……//我欲抟所有有情为一大浑沌/索曼陀罗花浩瀚的瞑默,

“,通过一首或数首诗来试图还原或索解诗人的本事”我以为于诗的阐释并无多大帮助,尤其是对周梦蝶

这样的把爱情与宗教、哲学、命运贯通起来思考的诗哲而言更没有必要。我们只需知道那大概是在遭遇了一次几乎致命的邂逅之后,或者说为爱所伤得体无完肤及至痛彻骨髓之后,诗人仰天长啸,发出了天下情种共同

:“的追问:是谁在古老的虚无里/撒下第一把情种?大类另一句天下情种共同的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

”所不同的是,周梦蝶先生没有止于情的困苦,而是超越了,由沉湎到救赎到承担。但无论如何那一定死相许。

是为情所苦、苦不堪言时的呐喊呼号。短短十行,有凡夫俗子的爱情苦痛(一、二句,质问),有超凡脱俗宗教家

“救赎),有超拔滚滚红尘的哲思(一、二句,空色),而所有这一切又都在冥漠”的命运。的担荷(最后句,

“谁”那么那个也就不言自明了。能播撒第一把情种的肯定是人类始祖的始祖。在基督教那里毫

无疑问应该是上帝,在佛教那里则是不可知的因缘∕缘法,在伊斯兰教那里就是真主安拉。连两性都起源于宗教,那么两性之爱当然应该源于宗教。至于两性的自我体认,两性如何相处,如何生生不息,那自

《索》《孤独国》然是哲学的事了。而连哲学也无能为力的地方,命运就会粉墨登场了。如果说是最具代

《菩提树下》那么则可以看成是《还魂草》中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名篇,同时也成了周梦表性的经典名篇,

蝶作为诗人的名片。

谁是心里藏着镜子的人呢?/谁肯赤着脚踏过他的一生?/所有的眼都给眼蒙住了。/谁

/且铸火为雪?/在菩提树下,/一个只有半个面孔的人,/抬眼向天,/以叹息回能于雪中取火,

答/那欲自高处沉沉俯向他的蔚兰。//是的,这儿已经有人坐过!/草色凝碧。/纵使在冬季/纵使结跗者的足音已远去。/你依然有枕着万籁/与风月的背面相对密谈的欣喜。//坐断了几

你是你/一宿之后/雪即非雪,你亦非你/直个春天?/又坐熟了几个夏天?/当你来时/雪是雪,

,1959。《还魂草》,1965。《十三朵白菊花》,2002。《约台北,蓝星诗社,台北,文星书店,台北,洪苑书店有限公司,①《孤独国》

》,,,2002。。会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以下引诗凡出此四部诗集者不另注16

到零下十度的今夜/当第一颗流星暗然重明/你乃惊见:/雪还是雪,你还是你/虽然结跗者的足音已远去/唯草色的凝碧。

[3](P279)[4](P140)“情诗”,“禅诗”,“道诗”。因为万物一理,翁文娴说这是萧萧说这是我说这是何必拘

《菩提树下》泥?我们要探索的是缘何一首却能让天下有慧根和无慧根的人都能动魄心惊?在没有记

一方面固然是作为歌者的周梦蝶唱出了我们所有人的静默,更为重住诗人之前就先已记住了诗?我想,

要的是起首的那两个醒目的问号,轻轻地扣问,深深地触动,牢牢地刺痛。是啊,茫茫世界,到底谁是心里藏着镜子的人呢?谁肯赤着脚踏过他的一生?……这世界也就一个释迦,一个耶稣,一个安拉!那么

在功利和审美之间,在过程和结果之间,在禁锢和自由凡夫俗子为什么做不到呢?在爱情和欲望之间,

之间,在身与心、灵与肉、轻与重之间,任谁选择起来都相当的艰难。换一句话说也就是谁能经受得住那

。“是的,种反反复复出生入死的熬煎?而且是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未来,看不到终点这儿已经有人坐

过!”好在毕竟已经有了先行者。两个“纵使”应该是诗人的决心,更是诗人的自许。是的,即便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背叛了我,还有我自己没有背叛自己;即使面对的是世界的末日,是死亡,我还有向死而

———“雪非雪,生。这世界原本就是一大混沌,我只要心中怀揣着一面明镜。所谓“雪是雪,你是你”你

”———“雪还是雪,”你还是你。标明的无非是求道者的“炼狱”生涯,同时也是“自我救赎”的生非你

——从混沌到澄明。涯—

“三境界”“庐山烟雨浙江潮”王国维的说,苏轼的说,青原惟信的“山水”说,当然还有自有人类以

——爱情,,来就有的两性间最深刻最动人心魄的感情—不都是需要这样一种熬煎吗?所谓“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境界,所谓便是在这种辩证的否定中得以螺旋式的攀升。只不过周梦蝶先生的“道”更形更动人、更深沉,也更让人过目难忘回味无穷。象、

,《菩提树下》“谁”那么中的同样是不言自明了的。是释迦、是我、是你、是大千世界、是芸芸众生,

“雪中取火”、“铸火为雪”、“坐熟夏天”只要你付得起的代价,只要你付得起“坐断春天”的代价。不必

。“情”、“佛”、“哲”担心你的工夫枉费,有凝碧的青草见证着理理理于一首《菩提树下》合而为一。岂

更是水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止是合一,

六十六年九月十三日。余自善导寺购菩提子念珠归。见书摊右侧藤椅上,有白菊花一大

把:清气扑人,香光射眼,不识为谁氏所遗。遽携往小阁楼上,以瓶水贮之;越三日乃谢。六十七年一月廿三日追记。

从未如此忽忽若有所失又若有所得过/在猝不及防的朝阳下/在车声与人影中/一念成白!

我震栗于十三/这数字。无言哀于有言的挽辞//顿觉一阵萧萧的诀别意味/白杨似的袭上心

/这书架子,来;/顿觉这石柱子是冢,残破而斑驳的/便是倚在冢前的荒碑了!//是否我的遗骸

如风之驰电之闪/飘然而来──低回且寻思:/花已消散为/冢中的沙石?而游魂/自数万里外,

为谁设?这心香/欲晞未晞的宿泪/是掬自何方,默默不欲人知的远客?//想不可不可说劫以前以前/或佛,或江湖或文字或骨肉/云深雾深:这人!定必与我有某种/近过远过翱翔过而终归于参差的因缘──/因缘是割不断的!/只一次,便生生世世了。//感爱大化有情/感爱水土

多重,而之母与风日之父/感爱你!当草冻霜枯之际/不为多人也不为一人开/菊花啊!复瓣,

永不睡眠的/秋之眼:在逝者的心上照着,一丛丛/寒冷的小火焰。……//渊明诗中无蝶字;/而我乃独与菊花有缘?/凄迷摇曳中。蓦然,我惊见自己:/饮亦醉不饮亦醉的自己/没有重量不占面积的自己/猛笑着。在欲晞未晞,垂垂的泪香里

《菩提树下》《还魂草》如果说是中最具代表性的经典,那么上面这首《十三朵白菊花》则是同名诗集的经典。

“13”先说这个数字。在西方的一些国家和民族里,十三是被视为不吉利的凶数。大约有1/4的西“13”,“13日”“星期五”方人忌讳要是正赶上那就会被认为更不吉利。不仅仅是因为其源于宗教典故:出卖耶稣的犹大是耶稣的第十三个门徒,更为重要的是从更远的远古时代。据说,犹太教以星期五日落

12个巫婆(witch)都要举行狂欢夜会,到星期六日落为休息日,称为安息日。每到这天,第13个魔鬼

17

(monster)是在夜会高潮时出现的撒旦(Satan)。圣经的一些解释者认定,亚当和夏娃就是在这个日子

“黑色星期五”亚当和夏娃的儿子该隐也是在杀死了他的弟弟埃布尔。不仅普通人,名人也偷尝了禁果,

“13日”“星期五”。每当这时,和歌德总是睡大觉,拿破仑绝不用兵,俾斯麦不签署任何条约,即使惧怕

是不触动任何人根本利益的文档他也不愿签字。美国前总统胡佛、罗斯福也很迷信,有人还记得,每月“13日”“星期五”。因此,13便成了凶险和死亡的象征。罗斯福都不出行,尽管并非每个13日都赶上

。菊花不仅是中国文人人格和气再看菊花。梅、兰、竹、菊,自古就是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四君子”

节的写照,而且被赋予更广泛而深远的象征意义。菊之花语的确很多,除了隐士这一众所周知的的象征之外,菊花还有一种死亡与哀悼的象征,尤其是白菊花,就更是一种凄清、哀怨的象征。

,“十三朵白菊花”、“挽如此看来的寓意也就可想而知。放达如周梦蝶者初见之时不也是“震栗”

”、“顿觉一阵萧萧的诀别意味”:“冢”、“荒碑”、“遗辞吗?而且,接踵而至的是一连串的死亡意象

”、“游魂”……然而,“守墓人”骸周梦蝶毕竟是周梦蝶,连都做过了,还有什么生死不能堪破?还害怕面对死亡吗?非但不怕,反而激发起诗人更多的诗思和哲思:关于得失,关于灵魂,关于物我,关于生死,关

!“用诗的悲哀征服生命的于爱恨,关于冷热,关于歌哭。尤其是那一句“花为谁设?”这一问动魄惊心

《十三朵白菊花》悲哀”至少面对一诗时是非常中的的。

谨以此诗持赠∕每日傍晚∕与我促膝密谈的∕桥墩

总是先我一步∕到达∕约会的地点∕总是我的思念尚未成熟为语言∕他已及时将我的语

言∕还原为他的思念∕∕总是从「泉从几时冷起」聊起∕总是从锦葵的徐徐转向∕一直聊到落日衔半规∕稻香与虫鸣齐耳∕对面山腰丛树间∕袅袅∕生起如篆的寒炊∕∕约会的地点∕到达∕总是迟他一步──∕以话尾为话头∕或此答或彼答或一时答∕∕转到会心不远处∕竟浩然忘却眼前的这一切∕是租来的:∕一粒松子粗于十滴枫血!∕∕高山流水欲闻此生能得几回?∕明日∕我将重来;明日∕不及待的明日∕我将拈着话头拈着我的未磨圆的诗句∕重来。且飙愿:至少至少也要先他一步∕到达∕约会的地点

、《月下独读过很多关于孤独的诗文,读过很多关于知音之叹的诗文,即便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约会》。“约会”读来都没有周梦蝶这首让人感到孤独,感到凄清、感到空灵,感到美的对象是一荒酌》

“桥墩”。“约会”“泉从几时冷起的?”“约会”。“约会”的话题是的时间是“向日葵转向”半周的郊中的

“忘我”。“约会”“约会”。一个孤独者的造型就这境界是的结果是下一次的而且还要坚持“先他一步”

“约会”?谁又能与你如此“约会”?世界上险峰最多的山岭往往坐落样完成。茫茫人海,你能与谁如此

在最荒芜的莽原,最清澈的溪流往往流淌在最深邃的密林,同样,最简洁的真理也往往掌握在孤独人的手中。高朋满座不代表不孤独,孑然一身也不一定就孤独。孤独分层次,更分境界。孤独是把酒临风,是长歌当哭,是孤帆远影,是灯红酒绿之后的灯火阑珊。能够真正享受孤独的人,不是野兽就是神明。孤独,是灵魂的舞蹈。高山流水欲闻此生能得几回?问的多好啊!透着钦羡,更透着感伤和凄凉。

“羡我舒卷之自如么?”问的是“自由”“禁锢”、“轻”“重”与与的永恒矛盾,不过是巧借了为我们常

。“为什么?你这般迟迟泄漏你的美?/人所艳羡的自由自在而又轻浮至极的“云”的由头。当属哲思

!”“雪花怒开,你把你艳如雪霜的影子抱得好死严寒如喜鹊窜入你襟袂/噫,你枕上沉思的缪司醒未?”

“爱情”“艺术”,“知音”。“什么是我?/什么是差别,问的是与可谓是间的试探、款曲和酬谢赠答我与这

?”“而我的影子却兀自满眼惶惑地审视着我:/“你是谁?你叫什么名字?”“我有几个六桥下的浮沫

?”“悠悠是谁我是谁?/当山眉海目惊绽于一天瞑黑/哑然俯视:此身仍在月?/我将如何安放我底固执

”“何去何从?当断魂和败叶随风”尘外

……

此一组声声追问关乎人本的,关乎哲学的,响自历史的源头,和历史一样悠久。它曾引人超凡入圣,它仍然在轻敲着追寻生命奥秘的智者的耳鼓。这是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所永久思考的问题,即是“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就是追问人存在的意义和目的的问题。有了生命,就有了生死;有了生死,就

“为什么要生要死?”“能否只生不死?”有了以及“能否不生不死”等等问题。这样说来,轮回转世的理18

论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麻烦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不是,恰恰相反:这些复杂问题本身就是因为不相信轮回

谁还提这样的问题?那么,诗人连同我们到底这一简单事实以后才产生出来的。要是人人都相信轮回,

是信还是不信呢?这是一个问题。

梅雪都回到冬天去了/千山外,一轮斜月孤明/谁是相识而犹未诞生的那再来的人呢?

问去年今日,还记否?/花光烂漫;石亭下/人面与千树争色。

同来明年何人?此桥此涧此石可仍识我/当我振衣持钵,削瘦而萧飒。

樱花误我?我误樱花?/当心愈近而路愈长愈黑,这苦结/除却虚空粉碎更无人解得!

此一组声声追问是关乎爱情的。源自孤独的自觉和自觉的孤独,更确切地说是起自一种爱情的渴

:“爱情是信仰,”是地上幸福的宗教。而巴尔扎克更进一层认为:爱情是望。法国作家阿·德·缪塞说

人类最完美的宗教。爱情的存在不仅仅为了生命的延续和生命的使然,而是心灵的甘露,是长流的泉水,更是源自心灵的升华。作为信仰的爱情,是学不来的,它不是一门课程,同时,爱情也是学习所成就

这种宗教与信仰,是源自人的心灵深处的回响与共鸣。对于爱情,虽然简朴到一箪食,一瓢饮,不了的,

然而,周梦蝶毕竟还是食人间烟火的,次一组追问就是明证。

一粒舍利等于多少坚忍?世尊/你底心很亮,而六月底心很暖──

类似的声声追问则是关乎承受、关乎修炼、关乎如何从此岸抵达彼岸的。

“千岁忧”、“伤心人”综上看来,所谓周梦蝶的依然延续了古往今来所有诗人哲学家们共同的忧患

和伤心:关于爱情,关于宗教,关于哲学,关于命运。其优长之处在于以一个“手持五莲花的童子”的视

清澈的眼神,天真的追问,懵懂的怀想如纷纷开且落的山中芙蓉,空灵、渺远。周梦蝶以耄耋之年仍觉,

然谦卑如初的追问,谁都会为其执着而动容的。

诗意:孤独·反抗·忏悔·自恋

从周梦蝶的诗歌问句入手,不但可以探得其天问的主题,而且还可以探得其诗作的诗意。但从现有

除了坚持新诗写作之外,他还用文言把诗中所无法表述而又不得不表述的以前序后跋表述的数据来看,

出来,而且还将这种文言写作用于为数不多的与他交往的几个知己之间的随笔和信札。不要小看这种写作方式的选择,在周梦蝶这里却深蕴着极大的矛盾和困惑。这是一种姿态: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

周梦蝶以一人之力,站成了一道独立的风景。我将其看成是古老文明的一介孑遗。方的时空坐标上,

孑遗姿态的第一种要义就是孤独。孤独之于周梦蝶不再是一般的无依无靠,独来独往,而是一种因

是一种大孤独。不再是时间的、空间的、具体的,了灵魂的高度和精神的深度而陷入的四顾茫然的悲凉,

而是普遍的、永恒的、存在方式的。平常诗人的题材多半是具体的时间,具体的地点,具体的人物,具体

,具体的情景,而在周梦蝶这里却超越了这些“具体”他一个人直接面对上帝诸神,直接面对茫的对象,

茫的时间、空间。

/我的忧郁是人们所不懂的。//羡我舒卷之自如么?/我永远是这样无可奈何地悬浮着,

/满眼恨却缠裹着既不得不解脱/而又解脱不得的紫色的镣铐;/满怀曾经沧海掬不尽的忧患,

/多少踏破智慧之海空/不曾拾得半个贝壳的渔人的梦,/多不能沾匀众生苦渴的如血的泪雨,

/尤其,少愈往高处远处扑寻/而青鸟的影迹却更高更远的猎人的梦,我没有家,没有母亲/我不

——最后的今天———我又将向何处沉埋……//我的忧郁知道我昨日的根托生在那里/而明天—

是人们所不懂的!/羡我舒卷之自如么?

“自由”、“高度”、、、、,云的云的云的“忧患”云的“慈悲”云的“孤独”云的“茫然”的确是

“云”横亘于天地之间之造型,云之精神,但又何尝不是诗人自身的造型和精神?于诗人而言,

“云”“我”,“我”“云”。以渺渺对茫茫。就是就是

《孤独国》:当然,最为典型的还是那首以诗名冠之以书名的

昨夜,我又梦见我/赤裸裸地趺坐在负雪的山峰上。//这里的气候黏在冬天与春天的界面

处/(这里的雪是温柔如天鹅绒的)/这里没有嬲骚的市声/只有时间嚼着时间的反刍的微响/这里没有眼镜蛇、猫头鹰与人面兽/只有曼陀罗花、橄榄树和玉蝴蝶/这里没有文字、经纬、千手

19

表现孤独的诗篇六
《华兹华斯孤独意识的表现方式》

星,歌的桎梏,代,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开来的作用。代感,的研究和探讨,的表露,价值的一系列复杂观念”现方式进行探索。原因予以探讨。

歌中的人物身上,列孤独者的形象,社会的变迁、忧伤、烦恼、痛苦、悲观、寂寥、郁郁寡欢。事实上,寂寞孤独的情怀。者》、《老乞丐》、《没孩子的父亲》孤独》、《被遗弃者》、《曾在海外的异乡慢游》等。《咏水仙》、《我们是七个》年阵雨和阳光》等。

华兹华斯在其诗歌“single”, “solitude”, seclusion”herself”, “wander”, “mood”, “melancholy”使用一些表现“宁静”旷”的词汇如“silence”, ““secluded scene”, “s cave”, “tranquil”, ““Arabian sands”, 感。

因病在茅舍中死去的悲惨情景。诗人以悲凉诗的第三节的开头,诗人再次强调老乞丐的黑暗已不堪目睹,“劫夺、贪婪、浪费”倍受

的场景有力地表现出凄凉孤独之感。

孤独:“他形只影单地漂泊;他的年纪/已没人“敬仰”,

已成为“崇拜的偶像”,英国已丧失华兹华斯有时还用时间和季节象征自能同他相比。”

基本的是非准则、已无理想追求、法律意识己的孤独。《丁登寺旁》便是如此。“五年过去二

淡化:“简朴生活和高尚思想、/心灵的平和、了,五个夏天,加上/长长的五个冬天!”。五个华兹华斯在许多诗中反复再现孤独的

对做错事的恐惧、/古老而正确目标中的朴冬夏在人的一生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主题与其生活经历密不可分。华兹华斯出生素美/以及表达出基本律法的信仰”全完了。在孤寂和痛苦中挣扎的人来讲,五年又是多于湖光秀丽的坎泊尔郡。他从小失去双亲,《写于伦敦,(一八0二年九月》)[2] (P232)他么的漫长,所谓“度日如年”便是如此。诗人成为孤儿,长期寄宿在学校读书,过着孤独

在其十四行诗《这个世界令人难以容忍》中在此诗中还反复地使用一些直接表现孤独的生活。他自幼喜欢泛舟湖泊,浪迹山野,慢

有力地抨击了英国社会令人难以忍受的腐寂寞的词汇如“孤独”、“恐惧”、“痛苦”、“哀步丛林。这种在山野田间无拘无束的生活养

败现象如拜金主义、挥霍浪费、卑鄙无耻等。伤”等等有效地再现自己孤独的心境。

成了他自由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品格。自童

他大声疾呼道:“这个世界令人难以容忍;近诗人有时也使用直接的和对比的的方年开始,诗人便养成沉醉于自我狭小空间,来和未来,

/我们追求金钱,挥霍无度,耗尽精式展现这种孤独感。《咏水仙》一诗展现的是潜心观察大自然,善于思考的独特个性和习

力;/我们的世界与大自然格格不入,/我们丧一幅美丽幽静的画面:高山峻岭、金色的水惯。孤独的生活使其常常投入大自然的怀

失了自己的良心,卑鄙的实惠!” [4] (P350)诗仙花、波光潋滟的湖波等等。这一切与诗的抱,与自然进行亲密的交流,他在与自然的

人认为,英国社会已不适合人类居住。于是,第一行“我独自慢游,如一朵云彩”的“我 ”交往中得到了无尽的欢乐。《序曲》第一卷的

他重新返回大自然的怀抱,使自己的灵魂在和孤寂无聊、沉思默想的“我”构成了鲜明的开头便描写了他童年时代在大自然中获得

自然中得到净化。对比。此外,翩翩起舞的水仙与孤寂的“我”的无尽欢乐和自由:“啊,这轻轻的微风中含

华兹华斯不厌其烦地在诗中反复再现也构成鲜明的对比,有力有效地衬托出“我”着祝福——/下凡的仙客,当它吹佛着我的

孤独寂寞之感,旨在揭示19世纪人类所面临的孤独和不悦。诗人的孤寂是不言而喻的,/脸颊,似乎有意无意地从绿色的田野,/从远的尴尬和困境。生活在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人还不如自然之物,最起码水仙无忧无虑,方碧蓝的天宇送来欢乐。/……/逃离/那巨大人们都会面临这样和那样的困境,有时这种迎风起舞,快乐无比,而诗中的我则显得郁的城市,不再是怅惆的游子/长日消磨——如困境来自外界,有时来自人类自身。人类只郁寡欢。对比还有数字的对比,诗人用大片今自由了,自由得/像鸟儿一样随意选择栖身有丰富自我,完善自我,才能摆脱困境,更好金色的水仙花(a host of daffodils)和似流星之处。” [3](P1)地生存,才能建立一个自由、民主、平等、宽

(stars)的水仙化以及湖波(waves)与孤独、单学童时代没有财产或门第观念, 童年松、和谐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华氏的观一的“我”形成一种反差和对比。诗人在遣词和青年时代养成的自由个性,大学时期学校点具有十分强烈的现代意义。造句方面别具匠心,用“我”(I),单一的,而不推崇才华、能力、勤奋,而非财产与爵位的平是我们;用“ 漂泊”( wander ),即毫无目标之等理念使诗人在思想上容易接受启蒙思想。意,而不是用“来”(come)或“去”(go)。此诗青年时代的华兹华斯政治热情极高,他十分的第一行有译为“我独自慢游,如一朵云彩”赞赏法国大革命时期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的,也有译为“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的。

爱”的口号。法国大革命的失败使他郁郁寡这样以来,虽然英文词“lonely”

是形容词,但欢,拿破仑的称帝使诗人的革命理想彻底破是,我们可以认为,该词修饰动词“wander”,灭。于是,他陷入极度的悲伤和痛苦之中。显当然,“lonely”修饰“cloud”更符合文法要然,诗人的理想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只有回求。英文词“孤独”(lonely)一词属于直接的表归自然,在自然中抒发情怀、寻求理想、追求述方式,毫不隐讳地言明自己忧郁孤独的心个性成了他必然的选择。不可否认,成年后情。

的华兹华斯生活并不孤单,有妻儿为伴,更《我曾在海外的异乡慢游》一诗在开篇有妹妹多罗西陪伴和诗友柯尔律治陪伴。但便直接将自己孤独的情感表现出来:“我曾在是,他内心的忧伤,他近乎心死的哀伤使其海外的异乡慢游,/处身于陌生人之中;/英格心理孤独万分。华兹华斯在乡村在湖畔的孤兰哪!只是到那时候,/我明白了爱你之深。”独生活在其诗作中充分地表现出来。工业革真可谓“独在异乡为异客”。虽然此时此刻不命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和传统的是佳节,但是诗人因孤独的漂泊而特别的思生活方式,大自然的宁静和原始、人与人之参考文献

念家乡美丽的山山水水,也更眷恋家乡炉边间的和谐已成为“昨日黄花”。他十分厌恶都

[1]杜平.论华兹华斯诗歌的孤独意识[J].四川外语摇着纺车的姑娘。《坎伯兰的老乞丐》一诗描市的喧嚣和上层社会的奢侈和腐化,于是他

学院学报,2003.3.

写的是一位年老多病、无依无靠、只能靠乞避居湖区,冷静地观察、思考英国的社会现[2] 华兹华斯抒情诗选[M].黄杲炘译 .上海:上海译

文出版社,2000.

讨维持生计的老人。诗人在开篇便点名要描实。英国社会丑陋的现实,“哀伤、失望、恼人

[3] 威廉•华兹华斯.序曲或一位诗人心灵的成长写的人物:“漫步中,我曾看到一位老乞丐;/他的杂思、混淆的是非”《序曲(•卷十二》

)都折[M].丁宏为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9.

坐在大路旁边一个不高的/石墩上”。诗人使磨着诗人的内心,使诗人陷入孤独和痛苦的[4] 候维瑞.英国文学通史[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1999.用直接的表现手法,在诗的第二节特意选择深渊。英国已成为一潭死水,英格兰祖传的

一些表现孤独的词语如“形只影单”、“漂泊”内心欢畅已丧失殆尽。英国已无德行、礼数、

作者简介:刘保安,男,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外语

等:“他形只影单地漂泊,/看来老弱不堪。”在自由和力量。《伦敦,(一八0二》)英国社会的

系教授,主要从事英美诗歌研究。

表现孤独的诗篇七
《论弗罗斯特诗歌中表现孤独感的方式》

表现孤独的诗篇八
《王维山水田园诗与寂寞情怀》

王维山水田园诗与寂寞情怀

撰写者:李维强 导师:杜华平

自谢灵运,陶渊明开创山水田园诗派。有唐一代,祖述陶谢者,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也。其中成就最高者当属王维。他出生在儒学世家,绘画音律无不精通,被人誉为"文章冠世,画绝千古",他一生流传下来的诗歌有四百多首,其中山水田园诗尤其被人所称颂.盛唐时的《河岳英灵集》中对王维的评价说:"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指出他的诗富于画意,而宋代文豪苏轼在〈〈东坡林志〉〉中对王维的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则非常精辟允当地概括了王维山水诗的鲜明艺术特点 。王诗语言含蓄,清新明快,句式、节奏富于变化,音韵响亮、和谐,具有音乐美。

王维在人们心目中,似乎一直是一个洒脱恬淡闲适的世外高人形象。然而细读其诗,深层体会,不难发现,其很多诗在表面的恬静闲雅中透出深沉的孤独悲凉之感,在其努力追求平和超然的境界背后隐藏着深切的悲剧性人生体验。

一、山水田园诗中的寂寞情怀的表现

(一) 王维诗中经常出现一些表现孤独悲苦的词语。

1.诗中“孤”、“独”、“寂寞”、“悲”、“愁”、“惆怅”等字眼的频繁出现。

“孤”如:

惆怅极浦外,迢递出孤烟。(《和使君五郎西楼望远思归》)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独”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归辋川作》)

“寂寞”如:

山川何寂寞,长望泪沾巾。(《送孙二》)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山居即事》)

“悲”如: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秋夜独坐》)

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孟城坳》)

“愁”如:

江连暮雨愁。(《送贺遂员外外甥》)

独念倚门愁(《送崔三往密州觐省》)

“惆怅”如:

惆怅极浦外,迢递出孤烟。(《和使君五郎西楼望远思归》)

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华子冈》)

这些词句,可以说直接表现了诗人的孤独悲苦之情。

2.诗中“寒”、“暮”、“衰”、“空”“疏”、“秋”“残”、“荒”等修饰语的使用。

“寒”如春寒、夏寒、天寒、寒梅、寒原、寒更、寒塘、寒日、寒川等,“暮”如暮春、暮云、暮蝉、暮雨、暮尘等,“衰”如衰柳、衰颜、衰木、衰草等,“空”如空山、空馆、空堂、空林等,“疏”

如疏钟、疏雨、疏桐等,“秋”如秋雨、秋山、秋夜等,“残”、“荒”如残雨、荒城、荒村等,其余如“枯桑”、“草枯”、“苍翠”、“颓颜”、“阴风”、“穷巷”、“风凄凄”等,这些修饰语的多次使用,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悲凉情绪。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奉寄韦太守陟》

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奉寄韦太守陟》)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山秋。(《归嵩山作》)

淼淼寒流广,苍苍秋雨晦,(《答裴迪》)

祖席依寒草,行车起暮尘。(《送孙二》)

旌旄转衰木,箫鼓上寒原。(《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二首》)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秋夜独坐》)

阴风悲枯桑,古塞多飞蓬。(《送陆员外》)

(二)王维诗中经常出现一些孤独凄寒的意境。

“意境”一词在先秦两汉典籍中就已出现,而作为美学范畴到唐才产生,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三境:物境、情境、意境,意境在唐和六朝多称境界、境,“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艺术意境实质上就是源于形象而又超于形象的一种恍兮惚兮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如果把读者及审美主体这个因素也考虑进去,那么这样一种艺术境界即是„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王维诗多清丽恬淡,高雅超然,但在这之后则隐透出孤独凄寒的意境。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诗中“落日”、“古寺”、“寒钟”、“荒城”、“古渡”、“古塞”等自然意象,夕阳之景常用于表现伤感的情调,古寺寒钟则透出静谧幽冷的气氛,使人感到一种时空凝结的超越,荒城古渡古塞则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这些意象所体现出的苍凉萧瑟折射出诗人内心的悲凉。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轻阴的天气搁延了小雨,深院的门白天也懒得开。静坐久看那苍翠的苔色,似乎要染到我的衣裳上来”。这首诗写作者在阴天无意间感受到的一种生活情趣:阴润的苔色显得格外青翠,似乎要把颜色染上人衣。这种细腻的美感只有在澄静的心境中才体会得到。表面看这首诗是活泼生动的,发现了可喜的生活情趣。但细细品味,会发现诗的意境是如此幽寂,散发出深沉的孤寂之感。主人公是那样的孤独,深院的门白天也懒得开,因为没有人来,只能与青苔为伴。青苔是一种生长于背光、阴湿之地的植物,出现与诗中,可见主人公所居之地是多么幽寂。苍苔色其实就象征一种孤独凄寒之感,他感觉那种青苔色似乎要染到自己衣服上来,是作者感觉自己要被孤独感吞噬了似的。全诗的色调就如那苍苔色般阴冷潮湿。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颜色上人衣”的感觉在《山中》一诗中也出现了“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空翠之色沾湿人衣,这应当是主人公在山色映照下产生的幻觉,但又何尝不是心理在作怪呢?孤独的主人公进入深山,徜徉于幽寂的自然景色中,想融情自然,却还是被孤独包围着。关于“青苔”,在王维其他诗中也出现了。在《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中有“青

苔日厚自无尘”,《鹿柴》中有“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田家》中有“雀乳青苔上,鸡鸣白板扉”,“青苔”散发出的阴冷凄寒之气,将作者内心的孤独苦寂渗透于作品之中,使诗的意境蒙上一层凄凉。 再如《辋川集》第十七首《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起鸣琴又发出长啸。在深林中没有人来听,一轮明月却自来相照”。王维辋川绝句多从客体着笔,描写环境的空幽。这首却从主体入手,写人与自然的独处。很容易想起院籍的《咏怀诗》第一首:“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幽思独伤心。”阮诗以凄清悲冷的自然景象为衬托来抒写对历史社会的深广忧愤,对人生悲剧的无限悲哀,对无语言说的孤独苦痛的切身体验,可以说和《竹里馆》的表现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乃至连“独坐”、“弹琴”、“明月”等词汇的运用都如出一辙。阮籍又善啸,而这恰好又和《竹里馆》的“长啸”联系起来了,一首仅二十字的短诗竟有这么多的相似之处,决非偶然。那么,联系阮籍《咏怀》诗第一首来寻绎《竹里馆》的伤感和激愤,其为作者忧时之情的自然流露可以说是非常明确的了。王维以阮籍这样一个人物自比,正是因为他与阮籍一样有着难于言说的隐忧和愤慨。 嵇康弹琴、孙登长啸,他们似乎还想要人知道,王维却写弹琴长啸人都不知,只有明月相照。一方面呈现自然情趣的超然,另一方面又透出深深的孤独寂寞之感。诗人力图忘却孤苦,怡情山水,然而这种孤独感还是在字里行间弥散开来。

表现孤独的诗篇九
《生存与孤独_论艾米莉_狄金森诗歌中的孤独意识》

2010年第12期

相关热词搜索:表现孤独的诗句 孤独症的表现 儿童孤独症的表现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表现孤独的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表现孤独的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6122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