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知足常乐诗歌

知足常乐诗歌

2016-01-22 10:40:4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知足常乐诗歌篇一《赞美诗歌1201---1301》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知足常乐诗歌》,供大家学习参考。

知足常乐诗歌篇一
《赞美诗歌1201---1301》

知足常乐诗歌篇二
《和谐诗歌》

□李文朝(北京)

序曲·和谐魂

宇宙—生命—人寰,

对立—统一—发展,

万物中矛盾相对的统一性,

应是和谐的本源。

建立和谐制度,

曾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观念。

实现社会和谐,

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说过: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积淀,

贯穿着“和为贵”的思想主线——

青铜器铭文中“和”字的记述,

西周史伯“和实生物”的论断。

春秋孔子“中庸”之道,

董仲舒“夫德莫大于和”的感言。

东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和谐社会理想的样板。

宋明理学家均衡、和谐、和合、和平的主张, 程颐“若至中和,则是达天理”的观点。

明清两代的帝王们,

把皇宫的象征命名为“太和殿”。

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昭示,

毛泽东“环球同此凉热”的呼唤。

邓小平理论宣告“斗争哲学”的终结,

“三个代表”的思想要义是和平发展。

古往今来的至圣贤哲,

都是倡导和谐的理念。

社会和谐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的英明论断。

党中央号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一部伟大的乐章诗篇。

它的每一个词句,

都昭示着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它的每一节音符,

都饱含了我们党正反两面的经验。

我们要——

一千次一万次地高唱和谐的颂歌,

我们要——

一千次一万次地强化和谐的理念。

第一部·人与自然

青山。碧水。绿野。

红日。白云。蓝天。

勾勒出自然天成的美丽画卷。

鱼跃、鸟飞、兽跑,

草长、花开、蝶恋,

展现着自由自在的生命乐园。

霞光里鸟鸣中的晨练场

舞动老人的身影,

春风中阳光下的百花园

映红孩子的笑脸。

朋友——

你可曾意识到,

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

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肇事者正是我们人类自己,

是人们不讲科学的盲目发展。

原子武器巨大的破坏,

工业废物不尽的污染;

地球的臭氧层出现漏洞,

透进了过多的紫外线。

这个星球存在条件已悄然生变,

它的表面温度正在变暖。

假如有一天两极的冰山逐步融化,

五大洲将卷起四大洋的波澜。

水多为患。水少为难。

水是万物的生命之源。

地球是被海水包围的一只泪眼,

人类生存需用的淡水却如沙洲细泉。

有些预言家们悲观地推断,

如果不加节制,人类的最后一滴眼泪

将是水资源的枯干。

我们疾呼我们呐喊:

节约用水刻不容缓!

孕育万物的土地,

是人类栖身的家园。

急功近利的开发者们挥起无情的锯斧,

大量的植被毁坏、林木被砍。

导致了——

土地的沙漠化步步紧逼,

肆虐的沙尘暴蔽日遮天。

大自然的报复决不会心慈手软,

生态破坏的代价要以生命偿还!

全民动员植树造林防沙护田,

莫让明天的北京变为今日的楼兰!

弥漫于地球周围的空气,

我们忠实的生命旅伴。

离开了它人们只能存活瞬间。

你看——

工厂的烟囱,

汽车的尾管,

日复一日地把空气污染。

技术革新的“魔术师”努力变废为宝,

有识之士率先弃车代步倡导“无污染”上班。 人人都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吧,

莫再让空气污染的指数升级,

莫再往肺里吸入定时炸弹。

我们脚下蕴藏的石油、天然气、煤炭„„

都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照现在的速度、模式来开采、消耗,

用不了太久地球的“肚子”就会被掏空、吸干。 科学家们已经把智慧和目光,

投向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天然资源。

污物处理和资源再生多策并举,

把资源的利用率推至极限。

开源节流点点滴滴发掘资源的潜能;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转变消费的观念。

消费者的行为消耗着水、石油、煤炭等大自然的馈赠, 消费者的胃口又瞄向了野生动物,

我们地球村里的伙伴。

切莫再以邻为壑,对它们张开血口,

切莫再大杀出手仅为那滴血的命钱。

扬子鳄、中华鲟、华南虎、

大熊猫、藏羚羊、长臂猿„„

河狸、巨蜥、紫貂、云豹、

仙鹤、雉鹑、金雕、蓝鹇„„

快快快,

救救这些濒危的生灵吧,

它们的生存环境已步履维艰。

须知道——

没有了他们人类将变得孤单,

要明白——

孤单离灭绝不再遥远„„

一千条道理,

一万声呐喊,

我们必须强化保护自然环境的紧迫意识, 我们必须牢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觉观念。 紧急行动起来——

善待我们居住的地球,

珍惜我们生存的空间。

为我们的子孙——

留下和煦的阳光,

清新的空气;

留下碧绿的原野,

苍翠的青山;

留下珍贵的资源,

有限的矿产;

留下野生动植物,

人类生存的伙伴;

留下和畅的风,

明朗的月;

留下清清的水,

蓝蓝的天„„

第二部·人与社会

音乐堂—演奏团—指挥棒,

田径场—运动员—发令枪,

铁路线交道口信号闪,

大都市交通岗灯光亮。

整个社会尤如一部大型交响乐

每个音符和谐有序合成美妙乐章。 人是社会的人,

离开社会的个体人,

如同瓜离了秧。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机器要求每个零部件运转正常。 即使一个螺钉生锈,

也会对机器的和谐运转造成影响。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体现了华夏儿女的共同愿望。

要按照“六条标准”的总要求,

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分享。

社会如同自然界,

树欲静而风不止,

船欲稳而水起浪。

任何一个国家社会,

也不可能是没有矛盾的理想天堂。 在我国总体和谐的乐章里 也存在着噪音杂响。

城乡差别区域差异贫富差距; 人口压力就业困难住房紧张;

体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治安难好转; 诚信缺失道德失范腐败滋长; 农民工的工资长期拖欠;

矿难的血泪感不动黑矿主的心肠; 更有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 为颠覆人民的江山暗放冷枪„„ 林大树多有几只劣鸟不足为怪, 小小环球有苍蝇碰壁勿须慌张。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化解矛盾中逐步实现民安国昌。 肯定个体差别和社会分工的多元; 发挥个体合作和社会正义的力量; 推崇社会诚信和社会秩序的法制; 注重生态平衡和国际交往的加强。 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科学有序不断提高发展质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蒸蒸日上, 自主创新之路越走越宽广。

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 东部率先,优势互补,共创辉煌。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健全城乡统一的人才与劳务市场。 坚持教育优先促进教育公平, 加强医疗服务确保人民健康。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让人民的精神乐园鸟语花香。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培育文明道德新风尚。

营造积极的思想氛围,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广泛开展和谐创建,

人人争做和谐榜样。

完善社会管理保持安定有序, 加强国防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知足常乐诗歌篇三
《诗歌鉴赏》

诗词鉴赏

编撰:任冲

诗词鉴赏的要求是:

1、鉴赏古诗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古诗的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形象鉴赏:形象是诗中创造出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或能引发人思想感情活动的具体景物、人物等。鉴赏形象可从人物、景物、哲理三个方面入手:把握人物形象要注重细节(动作、心理、人物语言、神态等);把握景物形象抓住意象(融入诗人情感的客观景象或借助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感)和意境(通过对景象描写体现出的境界和格调),结合作品的背景和创作意图,联系个人的生活经历,通过联想、想象,体会形象;把握哲理形象关注象征手法的运用,把握景物蕴涵的道理。总之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要分清人物的性格、景物的特征,同时感知景物营造的氛围,再分析描写手法、抒情的方式。 语言鉴赏:对语言的鉴赏要理解诗句含义、把握关键词(词语活用、古今异义、炼字炼句、诗眼等)的作用、分析修辞(对比、对偶、比喻、比拟、夸张、用典、化用等)和语言风格特点雄浑、淡雅、洗练、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悲慨、形容、飘逸、旷达、流动。

表达技巧鉴赏: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可从表达方式(①、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②、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乐哀互换、古今对比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映衬、象征、铺陈、抑扬等)和修辞(比喻、比拟、夸张、借代、互文、双关、对比、反复、化用、用典、叠词等)三个方面入手。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文学作品总是借助具体的语言,用一定的表达方式,创设一种意境,表达情感、传达思想。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首先把握诗的写作内容(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战争诗、离别诗、感怀诗、咏物诗、怀古诗、讽喻诗、羁旅诗、思乡诗、爱情诗、闺怨诗、爱国诗等);然后分析诗人在作品中体现的思想感情或人生观(寂寞、孤独、忧愁、惆怅、烦闷、激愤、仰慕、迷恋、欢快、闲适、恬淡、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忧国忧民、崇高品质等)。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诗人的观点、态度是从写景、状物、咏史中借助意象、意境、情感等曲折表现出来的,有高下、优劣、正误之分。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把诗人放到他生活的环境中去,知人论世,以历史的眼光评价;要体会诗人思想的先进性及局限性,以客观的态度去评价,不凭借个人的好恶故意拔高或贬低。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注:却关:打开门闩。

①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手法?

②简要分析小童的形象。

③诗歌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你是如何评价这种思想的,说说你的理由?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牡丹

韦庄

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须惭傅粉郎。

昨夜月明浑如水,入门唯觉一庭香。

全诗用虚写的手法描写白牡丹,请结合诗中景物分析这种表达手法。

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送崔九

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这是一首劝勉诗,劝朋友长久隐居,尽享山川之美。但同时暗寓了人们对待事情应持的态度,请分析。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诗歌在景物描写和感情抒发上各据特色,试从表达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瀑布联句

香严闲禅师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苦,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注:诗的前两句是香严闲禅师写的,后两句是李忱写的。

①香严闲禅师在一、二句中暗示了李忱当时的生活,试就描写的景物特征作一下分析。 ②李忱写的三、四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题目是“观祈雨”,但写祈雨情景的只有一句: ,然后诗人用 的手法,写乡民与朱门对天气的担忧,从而揭露朱门 的社会现实,表达诗人对乡农的情感: 。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秋夜

李峤

圆魂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诗人借助中秋月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请结合诗歌分析。

8.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3题: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①诗中的“可怜”的意思是什么?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买炭翁》)”和“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中“可怜”意思是否一样?请作简要分析。

②诗人对贾生(贾谊)的评价是什么?体现了诗人什么感情?

③这首诗用了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试作分析。

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3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①颔联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②“狂歌五柳前”中“五柳”是什么意思?

③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结合这首诗分析这个特点。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李商隐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①首联、尾联用对比的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试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分析这种手法。

②颔联脍炙人口,全部用名词描写景物,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仿效这种写法的一句诗是什么?这样写法的好处是什么?

1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①首联从 和 两个角度描写景物,表现山村的 特征。

②尾联表现诗人何种心境,你如何评价这种心情?

1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赠刘司户蕡

李商隐

江风扬浪动云根,重碇危樯白日昏。

已断燕鸿初起势,更惊骚客后归魂。

汉廷急诏谁先入,楚路高歌自欲翻。

万里相逢欢复泣,凤巢西隔九重门。

①首联描写的内容是什么?有没有象征意义?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②颔联的“已”、“更”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③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刘蕡的友情,同时又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寄左省杜拾遗

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清人纪昀在《瀛奎律髓》卷二评价这首诗说:“五六寓意深微,末二句语尤婉至。圣朝既以为无阙,则谏书不得不稀矣,非颂语,乃愤语也。” 充分肯定了这首诗的讽刺意义。请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手法。

1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①吴汝纶评价该诗“一气舒卷,复极高华朗曜,盛唐诗极感之作(《唐宋诗举要》)。”请从篇章结构上分析这首诗。

②何焯《义门读书记》说:“结句才非世情常语,乃嗟叹之极致也。”王寿昌《小清华园诗谈》评说:“结句贵在味外之味,弦外之音。“请简析尾联的思想意义。

15.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一何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色隐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情景交融是抒情诗最主要的表达方法,但这首诗却是情与景分开来写,试作简要分析。

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居即事

范成大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①选出对诗歌赏析错误的一项:

A、第一句是景物描写,描写开阔的劳动场面。“白满川”,写田中的积水,这是水田正在插秧的情景。

B、“雨如烟”是指细雨濛濛,如烟如雾,写劳动的环境,与首句“白满川”相呼应。

C、三、四句工笔细描,写出乡村四月的繁忙:刚刚结束采桑喂蚕,又忙着去插秧。

D、全诗景象开阔,前呼后应,一气呵成,描写出一幅色彩鲜明的乡村劳动图,真实地表现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

②“子规”即杜鹃,啼声悲切,声像“不如归去”,是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表现一种游子思乡的悲情,如秦观的《踏莎行 郴州旅舍》:“可堪孤馆闭春寒,。”而《村居即事》中用“子规”的意象体现的情感是 ,作用是 。

17.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禾熟

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两首诗塑造的牛的形象各是什么,有没有不同?试作分析。

18.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石灰吟

于谦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是一样的,试结合诗作分析。

1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①解释首联中“独”的意思和作用。

②欧阳修评价颔联说:“前世咏梅者多,未有此句矣。”司马光说:“人称其梅花诗,曲尽梅之体态。”王十朋说:“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试从写作技巧角度分析颔联。 ③说说诗人与梅在品格上的相通之处,你如何评价。

20.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玉楼春 春景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 彀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向花间留晚照。

对“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清文论家李渔在《窥词管见》中说:“此词殊难索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见也。”同时代的诗评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你认为“闹”字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1.①用白描手法写水中和岸上的场景(生动表现春日河湾景象),“小童”一句把两种场景连接起来,动静结合,浑然一体,显示水乡的宁静、优美,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②从“疑是”、“急”、“却关”可以看出,小童聪明机灵、待人热情。

③悠闲自得、恬静闲适的思想。(山水田园诗多抒发对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的向往。有的诗表现对现实的不满,说明追求闲适是报国无门、壮志未酬。不少诗也宣扬了知足常乐、安于现状的思想。诗人的思想是第一种。)

2.诗人用“新妆妇”、“傅粉郎”等词语,比喻白牡丹的洁白,第三句明写明月,暗衬白牡

知足常乐诗歌篇四
《不知足诗与好了歌》

雍正与

《不知足诗》

□凡夫

近日偶得雍正《悦心集》收录的无名氏《不知足诗》,拾来共赏。 终日奔波只为饥,才方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取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得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结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县丞主薄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回。

《悦心集》是胤禛登基后,将藩邸生活读书时抄录的短文、诗赋、格言、歌诀等汇编而成。全书共四集,其中第四集收录了无名氏所作《不知足诗》。据说全书收录了130余人作品245篇,其中40余篇作者不详,概以“无名氏”之名刊印。

康熙晚年,皇子间争夺皇位的斗争异常激烈,形式多样,手段残酷,康熙痛心不已。皇四子雍亲王胤禛,虽觊觎皇位,又不愿参与兄弟间的党争,独辟蹊径,一方面对康熙表现为至诚至孝,对交付的事情真抓实干;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崇尚道学,追求恬阔闲宜,不贪图权位财富。这首诗就是这一期间收集而来,以安表心态。

《不知足诗》为谁人所作,从何而来,已不得知,但它以道家思想为基础,讲出的一番道理,也算说明了凡人俗夫的心态。无休止的自我欲望追求,水涨船高,漫无边际。大概人的痛苦和变态也是这样造成的。为此,“知足常乐”,也就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了国人的人生格言和座右铭。

“不知足”与“知足”的辩证统一,无疑证明了先贤的聪慧。如果说“不知足”与“南柯一梦”为警示世人,那么“知足常乐”就是人生座标之一。

“知足常乐”,虽充满了浓郁的道学色彩,但它和人生奋进,追求进步,攀登高峰并不相矛盾。因为,它们本是人生发展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一个说的是财富与欲念,当然应“知足常乐”;一个说的是理想和事业,当然要奋斗终身。所以,无论是以其一否定其二,还是认为两者风马牛不相及,都应是片面的。

品读此诗,猛然想起了《红楼梦》中的《好了歌》,似乎两者有什么联系。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因为查抄曹家就是发生在雍正六年二月二十四日(公元1728年6月24日),作为名门望族,江南织造的曹府,倾刻烟消灰散。从“人间天堂”,瞬时坠入“人间地狱”,

风流倜傥的公子哥曹雪芹如何消受得起。他大起大落,大醒大悟,蛰居西山,终于成就了不朽之作《红楼梦》,《好了歌》也就应运而生了。《不知足诗》和《好了歌》恰似一问一答,巧妙回应,而达异曲同工之妙。曹雪芹是不是看到过《不知足诗》,不得而知,但曹雪芹于乾隆初年著书之时,《悦心集》已刊印20余年,他应该有看到此诗的时机和条件。如是这样,两者的联系,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知足”也,“知足常乐”也,“好了”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更希“奇诗”共欣赏,引来疑义相与析。(

近日偶见一首《不知足诗》,感觉颇耐寻味,与大家分享

不知足诗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足具,抬头却嫌房屋低。

盖了高楼并大厦,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妻妾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置得良田千万顷,出入无船少马骑。

高头大马门前系,又恐无官被人欺。

知州知府还嫌小,司马道台仍觉低。

一朝入朝为宰相,又思篡位想登基。

心满意足做天子,东征西讨打蛮夷。

四海万国都臣服,吩咐快做上天梯。

升到天上还嫌低,更望万世死无期。

一旦求得长生药,再跟神仙比高低。

玉皇大帝让他做,还嫌天宫不华丽。 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知足常乐诗歌篇五
《八上七《诗词五首》》

知足常乐诗歌篇六
《八上七《诗词五首》》

知足常乐诗歌篇七
《语文版八上七《诗词五首》》

(语文版)八年级上七单元第三十课

《诗词五首》

[学习目标](幻灯片5,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点字词。

2.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反复诵读,体验感悟;来调动学生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

4.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方法和能力。

5.重视古诗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使学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赏析,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 [教学难点]

体会感情、把握主旨,学生对诗歌的多元认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教学PPT。

课前预习: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把握诗词大意。

[教学过程]

《观刈麦》

一、新课导入(幻灯片4)

引课: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观刈麦》(板书),请同学们放声朗读。

二、作者简介(幻灯片6)

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著有《白氏长庆集》早年家境贫寒,对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多有了解.贞元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前期有热情,有锐气,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后期遭受贬谪,锐气消失,棱角磨平,潜心佛事,以知足常乐,“独善其身”自居。

三、写作背景(幻灯片7)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揭露了统治者对农民的横征暴敛。对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

四、字词检测(幻灯片8)

1.请一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

yì hâ dān xiǎng Zhuó bǐng bì yàn

刈 荷 箪 饷 灼 秉 敝 晏

刈:割 倍:更加。 覆:遮满。 田家:指农民。 荷:挑着。 壶浆:用壶盛的汤水。

丁壮:指青年人。 灼:烧,晒烤。 敝筐:破篮子。敝,破旧。

吏禄三百石:唐制,县尉从九品,官禄每月三十石。石,容量单位,10斗等于1石。

2.配乐范读。(幻灯片9)

学生听读时划分句子的朗读停顿。

3.学生轻声练习,配乐诵读,自我欣赏。

4.学生齐声诵读。

五、课文分析

学生结合注释,整体把握《观刈麦》的内容。

1、这首诗重点描写了哪两个场面?各有各的侧重点在哪儿?(幻灯片10、11) 生:两个场面

场面一:烈日割麦。

开头先交代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是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这里,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场面二:抱子拾穗

接下来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穗。为什么要来拾麦穗呢?因为她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穗充饥。

师: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农人挥汗如雨割麦,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贫妇抱子挎篮拾麦,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2、体会诗歌中寄予 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主题。(幻灯片12)

在这首叙事诗中,诗人以自己的亲眼所见,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不事农桑”而“利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六、精读课文(幻灯片13――15)

1.学生精读课文,分析讨论,给文章划分层次。

学生讨论分析归纳,总结。(教师点拨补充)

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割麦情景。这一层交代了人物、环境、心里,表现了劳动人民的 艰辛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

这一层写拾穗,从肖像、语言,突出生活的悲惨。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2.这首诗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举例说明。

描写方法

景物描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语言描写: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心理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矛盾心理: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3、小结: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工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之事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涵着感情。本诗充满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怜悯。

七、探究赏析(幻灯片16)

学诗歌要在诵读中品味语言、领悟感情。请同学们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读字句,体会其妙处,用“---------写出了--------”的句式说一说

例:

用“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句写出,为了早日将粮食抢收进仓,劳动人民不顾炎阳灼晒,为顾自己筋疲力尽,争分夺秒,拼命干活。其中“惜”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学生:赏读、探究、交流、发言

用“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写出了当时租税之繁重,百姓生活之困苦。

用“少”、“倍”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用“吏禄三百石,风晏有余粮”写出了当时官员(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作却一无所有形成鲜明对比。

用“输税尽”点出了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却一无所有的根本原因。

用“愧”、“不能忘”写出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用“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出了农民在烈日下田间劳作的艰辛。

八、拓展延伸(幻灯片17)

根据课文内容来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

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想象:

1.动作(如刈麦、拾穗、诉苦等)

2.心情(如劳动不肯休息、听农妇诉苦后的心情等)

九、总结(幻灯片18)

在这首叙事诗中,诗人以自己的亲眼所见,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不事农桑”而“利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十、反馈练习(幻灯片19――22)

1.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B )

A.覆fù 陇lǒng 箪dān

B.稚zhì 携xiã 饷shǎng

C.灼zhuó 敝bì 晏yàn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1)五月人倍忙( 更加 )

(2)妇姑荷箪食( 挑着 )

(3)但惜夏日长( 珍惜 )

(4)左臂悬敝筐( 破旧 )

(5)吏禄三百石( 10斗等于1石 )

3.“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哪两个词突出了麦收时天气的酷热?

蒸、灼

4.“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悲”从何来?(用原文回答)

答: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5.白居易《观刈麦》一诗中,描写农民辛勤割麦的句子是:

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

6.描写贫妇拾麦的诗句是:

复有贫妇人 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 左臂悬敝筐

《赤壁》

[幻灯片23:课题]

教学目标:(幻灯片24)

一、新课导入(幻灯片25)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百万大军南下,却在赤壁大战中,被孙刘联军所败。当时,年仅34岁的周瑜,堪称这次战役的风云人物。杜牧经过此处,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了《赤壁》一诗。

二、作者介绍(幻灯片26)

杜牧,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名相杜佑孙。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唐诗歌趋于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以济世之才自负,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有《樊川文集》

三、写作背景(幻灯片27)

诗写于杜牧任黄州刺史时,(842---844年)他过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并非赤壁,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蒲昕西北长江南岸),有感于三国时代英雄的成败,借题发挥,虽以地名为题,实则咏史怀古。

四、字词检测 (幻灯片28---29)

折戟(jǐ) :折断的戟 。戟,古代的兵器。

未销:没有完全锈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涤。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朝时的遗物。

东风:指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

铜雀:台名,曹操所建,故址在现在河北临漳。

二乔:江东乔公的二个女儿,都是东吴的美女,大乔是孙策(孙权兄)之妻,小乔是周瑜之妻。

五、诵读欣赏(幻灯片30)

1.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

2.配乐范读。

学生听读时划分句子内的朗读停顿。

3.学生轻声练习,配乐诵读,自我欣赏。

4.学生齐声诵读。

六、课文分析(幻灯片31――32)

师生互相交流探讨。

问题: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折戟沉沙铁未销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赤壁之战周瑜的胜利,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

3.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是议论,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

七、探究赏析(幻灯片33――35)

学生反复品读思考下列问题: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八、拓展延伸(幻灯片36――38)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这首词上片描写赤壁壮景 渲染环境气氛,下片怀古伤今,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以自托。

2.词中点明“怀古”地点的诗句是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全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英雄的景仰,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以及无奈消极又不安的愤慨之情。

九、反馈练习:(幻灯片39)

1.《赤壁》选自《樊川文集》,作者是唐代的杜牧,他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在《赤壁》中,作者对赤壁之战的历史结局进行评判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

知足常乐诗歌篇八
《古诗词鉴赏之客观题精讲》

古诗词鉴赏之客观题精讲

主要考点梳理

常见选项错误类型:

错误一:更换表述对象(张冠李戴、范围变化„„)

错误二:更换动作行为(结果、方式、主被动„„)

错误三:更换时间地点

错误四:无中生有

错误六:词语翻译、手法有误

错误七:立意拔高或贬低

金题精讲

题一

【注释】秬秸(jù jiē):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lěi):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题二

山 居

徐玑

柳竹藏花坞,茅茨接草池。

开门惊燕子,汲水得鱼儿。

地僻春犹静,人闲日更迟。

小禽啼忽住,飞起又相随。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联描绘了山居的环境:垂柳依依,劲竹青翠,繁花掩映,低矮的茅屋依傍着绿草丛中一池春水。

B中的鱼儿。

C尤为迟缓。

D琅琅上口。

题三

顾炎武

A

B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题四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蝉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因而难以饱腹,费力地鸣叫怨恨也是徒劳。

B.颔联写五更时蝉的鸣叫声稀疏欲断,而一树绿叶却依旧苍翠,显得冷酷无情。

C.颈联上句写诗人只是一个官职卑微的小官,就好像水中的一根树枝到处漂流。

D.尾联烦劳蝉最好常与自己互相提醒,因为诗人与蝉境遇相似,也是举家清贫。

题五

渡湘江

①杜审言

②迟日③独怜京国人南窜

所写。②迟日,春日。《诗经七月》:逐至峰州。

A

B

C。

D,也是用反

题六

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②冒紫茎。

【注释】①兰、若,指兰花和杜若,皆是草本植物。②朱蕤(ruí):红色的花。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点明兰若生长的季节,用“芊蔚”与“青青”两个词形容枝叶的茂盛。

B.三四句中“空”与“冒”相对,从侧面细致描绘了兰若压倒群芳的秀美花色。

C.五六句中“白日晚”“秋风生”写出了季节变化特点,白昼渐短,秋风渐起。

D.末尾用反问句“芳意竟何成?”感叹兰若如此秀美,到头来也只是随风凋落。

题七

流莺

李商隐

②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③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①李商隐:唐代诗人,颇具才华,但受尽冷遇排斥,潦倒终生。②流莺:不知所往、飞落无依的黄莺。③凤城:这里借指长安。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黄莺不停地盘旋飞翔,辗转流徙,四处漂荡,不知要飞往何地,也不知要飞到何时。

B.第二联写黄莺婉转吟唱,自有它的追求,但这春日良辰却未必是它能实现愿望的美好时节。

C的地方。

D.的花枝。

题八

A.,

B

C

D

题九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题十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下列对诗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月光寒、夜已深,萧萧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

B.诗人月夜倚柱看自然之景,听天籁之声,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C寂寞。

D

题十一

月 夜

杜甫

A

B

C

D

课后拓展练习

题一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知足常乐诗歌篇九
《诗歌鉴赏》

望秦川①[唐]李颀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李颀晚年辞官归隐故乡之前所写。秦川:泛指今秦岭以北平原地带。按此诗中意思指长安一带。

21.诗歌前四句写眼前之秋景,写出了秋的 这一特点;后四句写心中之秋景,写出了秋的 、 等特点。(3分)

22.诗歌后两联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21.明净;萧瑟、凄凉(森然、凛冽、寥落)(答出一点给1分)

22. 诗人借具体的秋景来作渲染和衬托,抒发了诗人看到秋景想起了官场上的失意,离别长安的悲凉之情。(手法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衬托都可,要结合诗句稍作分析,2分;感情答官场失意,悲凉无奈等。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日献郡守 张友正

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

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

注: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21、 两首诗都写了寒食节断火的生活场景,态.度.却.有.高.下.。结合具体诗句,简要说明,孟诗

▲ ,张诗 。(2分)

22、 简要赏析两首诗的表现手法。(4分)

21、孟诗自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张诗乞怜(题目“献太守”),自惭,“惭愧四邻教断火”“堪笑”“堪怜”(孟,有气节;张,献媚)

22、孟诗以乐景衬哀情,(用典); 张诗以哀景衬哀情,

山馆 佘靖

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

远岫穿云翠,畲田得雨肥。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

注:余靖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被贬官,此诗是他晚年所作。

21、对此诗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的“野馆”就是题目所说的“山馆”,指作者在山野之间居住的地方。

B.第二句“凭轩”指靠着窗户,“竹扉”指院子的竹门。

C.第三联“运岫”指远处的峰峦,“田”指焚烧草木做肥料的农田。

D.第四联中“渊明谁送酒”意思是说没有人给陶渊明送酒,要喝酒必须靠自己劳动去挣。

22、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点明时间、地点和诗人所处的环境,把人带进一幅凄清孤寂的图事。“萧条”二字不仅渲染了田园的冷落,更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B.第二联写凭轩所见的近景,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萧条冷落。“树藏秋色老”还带有一种悲壮的意味。

C.第三联写凭轩所见的远景,一个“穿”字化静为动,一个“得”字化无情为有情,生动活泼,美丽动人,表现诗人愉快的心情。

D.尾联直抒胸臆,慨叹无人为自己送酒,想学陶渊明饮酒赏菊也办不到,辜负了菊花,白白让它残落随风而飞了,表现诗人的悲愤心情。

21 、 D “渊明谁送酒”是讲陶渊明隐居田园,贫无酒钱,尚有亲朋好友送酒上门,如今诗人在此寂寞凄清的山馆,又有谁来噱寒问暖呢?只有绕墙的残菊陪伴自己。

22、C “穿”“得”二字十分鲜明生动,诗人越是把美 赋予自然景物,越能反衬他黯然神伤的心情。

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注】①次:停泊。②逗:停留。③驿: 供邮差和官员旅宿的水陆交通站。④芦洲: 芦苇丛生的水泽。 ⑤秦: 今陕西一带。

20.全诗紧扣“夕”字写景,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2分)

21.诗人“未眠”原因有哪些?(2分)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2分)

20、首联 “落帆”“停航”意为黄昏时分船要泊岸停靠。颔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颈联“山郭暗”“芦洲白”写夜色降临之景;“人归”“雁下”意为随着夜色降临,在外的人回到家,高飞的雁也停下休息。尾联“独夜”“听钟”“未眠”也处处点“夕”,处处写夜。(2分,分析出任意两联就满分)21、诗人漂泊异乡,景色凄凉(触景生情),孤独寂寞,夜忆秦关。(2分)这首诗抒发了羁旅情愁。(2分,仅答“思乡”给1分)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③筠:竹。

21.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运用了 (修辞)的手法,赞扬了友

人 、 的品格。(3分)

22. 你认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句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21.比喻和对偶 淡泊 坚贞。

22.①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虽然“惆怅孤帆连夜发”,送别友人不免感伤,但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过客,无需计较眼前聚散,自当随遇而安。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旷达情怀。②是失意伤怅。意在感伤自身。“惆怅孤帆连夜发”,“惆怅”二字为送别友人奠定感伤基调,虽然诗人认②③①⑤④②③①

为人生如行旅、过客,无需计较眼前聚散,自当随遇而安,但在旷达之语的背后仍能体察出他对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怅及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③如说既有豪放达观,又有失意惆怅,心境复杂,言之成理亦可。

淮上与友人别 和练秀才

(唐)郑谷 (唐)杨巨源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21.这两首诗均以 这一意象,表达了作者的 之情。(2分)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21.(2分)“杨柳”,惜别。

22.(5分)郑诗融情于景,(1分)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的反复渲染来表达离思。(1分)结句在“君”“我”对照(对比)中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都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达。(1分)杨诗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贴切,新颖别致。(1分)春风吹柳似有“相惜”之意与“殷勤”之态,是拟人的写法,同时也是移情于物,在动情的联想中表达作者与友人不忍分离的深情。(1分)

踏莎行 [宋]吕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21.词中哪一句能同时回答上下阅中的两个疑问句?为什么?(3分)

22.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4分)

21.最后一句“到今犹恨轻离别”。词人因为和去年一同赏梅之人别离,而无限伤感。便直接回答了下阕的问题“为谁醉倒为谁醒”。而上阕中雪和梅花为什么都有奇绝风味?词人找不到探问的人,只好“问取南楼月”,到结句也就有了答案,也是因为一同赏梅人的别离。

评分标准:共3分。找对“到今犹恨轻离别”1分,分析为什么能回答“二问”各1分。意思相近即可。

22. ①该词语言浅近平易,词人对雪中梅花的奇绝美景的描绘不事雕琢,对去年与人赏梅的回忆也简略叙述。②抒情委婉曲折,词人借雪兴怀,借梅生情,又托月寄慨,把离愁别恨委婉道出。③构思精巧奇特,

词人在上下阕分别设置了两个精巧的问题,前为铺垫后为呼应,末句解答,由画龙而点睛,一气呵成。④具有婉约风格,该词借梅怀人,写得迷离恍惚,含意隽永,词浅意深,别有韵味。

评分标准:共4分。答对其中任意一点得2分;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即得满分。

离亭燕 (宋) 张昪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天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21.本词上阙写景,注重层层勾连,前后相承,如“水”紧承 ▲ 而来,“霁色”紧

承 ▲ 而来,“冷光”承 ▲ 而来。(3分)

22.“怅望倚层楼”,一个“怅”字,虽朴而情厚,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其内涵。(4分)

21. 江 碧天 水

22.诗人登上高楼,面对清秋景象,想到历朝兴废尽入渔樵闲话,心中不免生出国家兴亡之叹和担忧时政的惆怅之情(2分);而面对清秋寒日西下之景,更生出一种无人可诉的孤寂和无奈(2分)。

北塘避暑

(宋)韩琦

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

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

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

21.解说首联中“暑烦”“尘寰”的含义。(2分)

22.论者认为此诗境界高远,请结合全诗作赏析。(5分)

21.“暑烦”既指自然界的炎热使人心烦;也指世道险恶,争权夺利,俗务扰人。“尘寰”指尘世,即现实世界。(2分,各1分)

22. ①首联和颔联写诗人身处环境幽静、清风拂面的林塘,如入仙境,表现了超凡脱俗、乐观旷达的宽阔胸怀。②颈联融情思于景物。通过描绘水鸟得鱼自享其乐、岭云含雨来去自由的图景,含蓄地表达着诗人知足常乐、不计尘世得失的思想境界。③尾联写“出淤泥而不染”的万柄莲香,远胜借酒浇愁的自暴自弃的

举动,体现了诗人摒弃功利、追求清廉的气度。(5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奉使行高邮①道中(之一)

党怀英②(金)

野云来无际,风樯岸转迷。

潮吞淮泽小,云抱楚天低。

蹚跲③船鸣浪,联翩路牵泥。

林鸟亦惊起,夜半傍人啼。

【注】①高邮:今属江苏,南宋时为淮南东路高邮军治所,隔楚州与金朝的山东东路、山东西路相望。②党怀英:金代文学家,官至翰林学士承旨。③蹚跲:拟声词,船行进过程中发出的声音。

21.据《归潜志》卷八记载,党怀英曾向赵秉文传授诗法说:“律诗最难工,须要工巧周圆。”首联 与尾联 ,两词遥相呼应,形成首尾圆合的严谨格局,体现了作者在结构上的匠心独运。(2分)

22. 简析颔联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情感。(5分)

21. 转迷夜半(各1分)(答“野云”和“林鸟”给1分,答“迷”和“啼”给1分,答“风”和“惊”“风”和“啼”给1分)

22. “吞”“抱”采用了比拟的表现手法(1分),描摹出潮水吞没高邮湖,南方天空云合天低的壮观场景,气魄宏大。(2分)。诗人以淮泽为“小”,以楚天为“低”,显示了身为大金重臣雄视汀南的豪迈气度;此联境界阔大,也显示出诗人非凡的胸襟。(2分)如果单单,答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不给分;若答从视觉的角度描摹,与颈联的听觉描摹,形成描写角度上的变化有致(1分)。全景勾勒淮水风急浪涌和楚地(南方)云笼四野的壮阔气势(1分)

[中吕]满庭芳•武林感旧

(元)汤式

钱塘故址,东吴霸业,南渡京师.其间四百八十寺,不似当时.山空蒙湖潋滟随处写坡仙旧诗?水清浅月黄昏何人吊逋老荒祠?伤情思,西湖若此,何似比西施?

21.这首元曲描写屡遭兵难创伤的杭州_______的景象,抒发了诗人_______的感叹。(2分)

22. 请赏析这首元曲的主要艺术特色。(5分)

21.(2分)萧条冷落 昔盛今衰 (一点1分)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知足常乐诗歌”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知足常乐诗歌"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6182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