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感悟人生的现代诗句

感悟人生的现代诗句

2016-01-22 10:45:29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感悟人生的现代诗句篇一《品读诗词的语言 感悟人生真谛》 ...

感悟人生的现代诗句篇一
《品读诗词的语言 感悟人生真谛》

品读诗词的语言 感悟人生真谛

现代语文语文教学研究诗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生命体验! 是人类精神园地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 是文学的源头! 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 是个性抒发的最近途径" 可是! 当代中学生感到诗歌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越来越遥远! 越来越陌生" 当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 古典诗词从广大中学生的精神生活中逝去时! 这是何等可怕可悲的事情" 我想! 这种现象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 在我们中学的诗词教学中! 行为主义教学仍很有市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 把学习者看做是对外部刺激作被动反应! 即作为知识灌输的对象! 它认为知识是客观的! 教师只需要通过 (刺激,%反应%% %强化’ 的模式把客观世界的知识传递给学生) 因此传统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主要是被动地听记和机械地做题) 诗的感觉美* 意象美* 语言美以及教育任务则被置于脑后! 一切丰富多彩* 蕴含复杂的艺术形象抽象化* 理性化了! 凝聚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精粹* 活跃着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最纯粹的文学样式被异化为通过高考博取功名的敲门砖) 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只是对现实暂时合理的解释与假设! 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 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在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中! 这些充当 (知识’ 的假设总是不断被否定! 或被不断出现的新假设代替) 建构主义强调认识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 把学习者看做信息加工的主体+ 并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他人 3教师和学习伙伴4 的帮助! 利用必需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 我们积极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 以丰富的语文课外活动和良好的语文环境为两翼的崭新的诗词教学体系) 这个体系是对重个体轻合作* 重接受轻探究* 重结果轻过程* 重认识轻体验的行为主义学习方式的否定和扬弃! 以 (立人’ 为中心! 强化语文活动! 优化语文环境! 沟通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 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变封闭的浯文教学为开放的语文教学! 让学生通过品读诗词去认识社会* 感悟 人生* 塑造自己)

一* 反复吟诵涵咏! 创设激励探究问题的热情和责任感的情境汉语言文学讲审美* 体验* 感悟* 直觉! 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 钱理群说# (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 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 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 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 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 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 故非吟诵涵咏不足以入其境* 得其神* 品其韵)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莫始乎言! 莫深乎义)’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惟! 咀嚼体悟! 共鸣感奋! 润养身心! 化育灵魂! 铸造人格的支柱! 积蓄精神的原动力) 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 需要陶醉! 需要发现) 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 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 促使主体与主导* 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的对话! 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责任感) 诗教足以养心! 诗词教学就该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 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 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 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 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 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二* 启发联想和想象! 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 贵在含蓄! 时空跌宕! 跳跃腾挪! 非联想* 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 意趣) (春风又绿江南岸’* (红杏枝头春意闹’* (云破月来花弄影’! 一字风流! 境界全出) 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 想象! 再现春江碧透* 柳绿桃红* 蜂蝶

翩跹* 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 风来花动* 含羞逗影的情景! 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 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 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 多借景抒情* 体物写志* 咏史寄兴* 即事感怀! 又多用映衬渲染* 虚实相生* 动静互见* 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 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 想象能力)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 想象漫天飘雪* 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 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 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 品读诗词 感悟人生 塑造自己,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 现代语文语文教学研究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 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 联想和想象在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重要形式,诗歌表演中更能把其欣赏作用和创造精神渲泄得淋漓尽致% 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 想象! 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 诗人的世界" 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 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 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 读者阅读的过程! 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 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 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 联想和想象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和通衢大道"

三。 搭建手脚架! 促进知识与能力相生相长意义是经验的生成" 学生的知识经验越丰富! 他们对诗词的领悟就越丰富深刻" 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夯实作为新知识生长点的认知预结构" 这个认知预结构包括’ 作品积累,诗词常识, 鉴赏方法,名家赏析的文章, 背景知识以及一些主要流派的风格特点等" 3从课内向课外扩展! 严格要求学生背诵一定量的课内外作品! 在背诵中丰富积累! 在涵咏中感悟陶冶" 4 引导学生通过专题探索掌握诗词的一般常识" 比如诗词的题材类别& 意象& 意象与情感& 意境& 风格& 表现手法& 朗诵技巧等" 5推荐并指导学生阅读诗评名家赏析诗词的文章& 书刊! 让学生走进经典& 走进名家大师! 感受他们的学识,睿智,气度! 开拓视野! 开阔胸襟! 培养大气! 提升自我" 6指导学生广泛深入地研究一些作家的传记 7 评传8! 走进历史走进诗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感悟时代风云& 生活遭际& 理想情感& 品性情趣在作品中的折射! 从而深潜到文化的深层! 感悟人生真谛和宇宙哲理" 生命发展的高度取决于手脚架搭建的高度" 搭好手脚架! 重在让学生积累文化! 掌握方法! 使其知识和能力相生相长"

四. 拓展学习空间! 让诗词走进生活走进心灵语文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文化心理结构! 它是不可传递的! 只能靠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养成" 因此! 我们要拓展诗词学习的渠道和空间! 开展丰富多彩& 生动活泼的关于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 为他们提供在具体环境中开展言语实践的机会" 9 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 让学生自己动手! 利用板报& 墙报& 学习园地& 多媒体& 校园文化节等推介名家& 赏析名篇名句" 4定期 7周末或周日8 开设诗词赏析讲座! 主要是专题学习的讲座! 如 (唐朝边塞诗与盛唐气象)& (诗人笔下的梅& 松& 菊& 竹) 等! 主讲者先是教师! 然后培养学生成为主讲或主持! 强调师生互动& 自由活跃! 突出自主, 合作,对话,情感与理性结合,具体与抽象结合% 5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 开展诗词朗诵欣赏和诗词表演等活动! 使诗歌从远古走进现实生活& 走进心灵! 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实现诗人& 作品与读者的精神交汇% 6 引导学生指物诵诗& 感怀吟诗& 即景背诗% :& 开展总题为 *生活因诗而精彩+ 的系列写作活动% 生活需诗情& 诗意& 诗韵% 只有把诗词融进日常的学

习和生活! 让学生满眼诗意& 满怀诗情& 满口诗香! 在生活中品诗! 在品诗中生活! 诗词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毕生的精神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 加强合作探究! 在合作对话& 互相促进的开放式探究学习中整体发展建构主义强调合作和对话教育% 以学习者的个体经验为出发点的建构! 必定带有差异的色彩! 从自己的经验基础出发! 对同一言语事实! 选取的理解角度及理解的广度& 深度会不尽相同% 这些来自不同个性的不同角度的不同理解! 又补充了个体经验的局限! 把个体建构推向合理与完善! 个体建构因此取得了开放的胸襟% 而且! 学习主体对合作探索有着天然的要求和愿望!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在人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 探索者%) 这时! 教师主要在三个方面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 一是帮助学生选择探究主题% 如 (意象特征与情感主旨)& (诗词中的联想和想象)& (诗人与诗词的主题& 风格)& (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等% 这些专题还可分为更具体更小的主题! 不求高& 大& 全! 这才适合实际% 二是从资料的来源& 搜集& 取舍和研究的方向& 态度& 方法等上给予指导% 比如推荐相关的书籍& 报刊& 网页! 在小组合作中通过讨论和丰富例证尽可能取得一致的认识, 又如对书刊网页的泛读和精读% 三是指导学生把探究形成结果并进行交流% 多肯定多激励不苛求% 雅斯尔说’ (教育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强调经验建构& 探索& 合作和对话! 要求教师 (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集中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 互相影响& 讨论& 激励& 了解& 鼓舞)! 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 欲望! 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对话的进程中来! 一起探索& 一起发现! 一起分享! 让学生在诗品, 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邀游!

感悟人生的现代诗句篇二
《现代诗二首 王传林 公开课》

感悟人生的现代诗句篇三
《现代诗歌鉴赏论文》

大语文论坛·鉴赏教学

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现代诗歌鉴赏教学探微

【摘

要】诗歌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感悟人生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得到提高。作为语文教师,应重视

学习和鉴赏现代诗歌作品,准确把握现代诗歌的特点,同时更要有“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举一反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真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诗歌教学

现代诗歌

鉴赏水平

语文素养

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诗一投影出来,学生雀跃,因为他们初中学过。我说,我还要请同学们听一首广东歌谣:

凼凼转,菊花圆,炒米饼,糯呀糯米团。五月初五系龙舟节啊,阿妈佢叫我去睇龙船,我唔去睇,我要睇鸡仔,鸡仔大我扐去卖,卖得几多钱,卖咗几多只呀,我有只风车仔,佢转得好好睇,睇佢凼凼转呀,菊花圆,睇佢

一、现代诗歌的音乐美

我给学生的第一首诗是贺敬之的《西去列车的窗口》,这一次我没有像往常一样给学生朗诵,我问:这首诗该怎么读?学生有节奏地朗诵了一遍,顺势请他把节奏划了出来:

在/九曲/黄河的/上游/在/西去/列车的/窗口/是/大西北/一个/平静的/夏夜/是/高原上/月在/中天的/时候/一站站/灯火/扑来,像/流萤/飞走/一重重/山岭/闪过,似/浪涛/奔流

我请学生观察,这几节诗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有两个特点:一是整齐匀称(每节两行均由对偶句构成,两行之间字数、音节数均相等),二是音节数量逐节递增(如第一节为四个音节,第二节为五个音节,第三节为六个音节)。我接着提问:诗歌的节奏和诗歌的内容有联系吗?学生回答:自己仿佛置身于奔驰的列车之上,似乎可以感受到车轮在有规律地飞快转动,车箱在有节奏地轻轻摇晃,甚至还感觉到,列车正在不断地加速。接着我补充道,郭沫若曾经说过:“节奏之于诗,是她的生命,没有节奏便不是诗。”

我给学生的第二首诗是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

····

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渺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

凼凼转呀,凼凼转又转……

听完以后我提问:这首诗和这首歌有没有共同点?不少同学很快发现,《天上的街市》有着像《凼凼转》这样儿歌式的独特旋律。郭沫若正是抓住了童谣的特点来经营诗的音乐美,一下子把我们带进了童真的境界。我们仿佛回到了儿童时代,正一面指指点点天上的星星,一面聆听奶奶或妈妈讲着天空中美妙迷人的故事。

通过这两首诗的品读,学生了解到:诗歌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艺术。

二、现代诗歌的含蓄美

当下高中语文教材收录的现代诗歌有限,高考语文试题对现代诗歌也鲜有涉及,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普及,现代诗歌的作品与日俱增,作品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因此学生对现代诗歌鉴赏的知识既陌生又迫切,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以获得鉴赏的依据和方法,期望他们以此提高现代诗歌鉴赏的水平。

1.品味意象。说到诗歌的含蓄美,学生很熟悉,因为

以某种景物的描绘作为诗人情感的寄托和象征、通过意象传达情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悠久传统。我告诉学生这在新诗的创作中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如闻一多的《死水》和冯至的《蛇》: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死水》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冰冷地没有语言/……它月光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潜潜走过/为我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蛇》

闻一多先生的《死水》,用一沟死水象征当时北洋军阀统治下黑暗的中国现实。冯至的《蛇》则把“我”的寂寞比作“一条长蛇”,冰冷无言,令人悚惧。

不过现代诗歌与古典诗歌在“意象”上有一些区别:现代诗歌追求一种只属于个人的“私人意象”和意象的多义性,如“蛇”等。古典诗歌的意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传统性,由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积淀而成,如“月”

·78·

大语文论坛·质疑问难

就是思乡的代名词。

的挚爱。“欲望”一词凝结了春天里林林总总的生命活力,带给读者一种奇异的美感。通过品读,学生体会到这些高度凝练传神的词语,的确达到了言简意丰的效果。

2.发挥想象。诗歌的含蓄不仅体现在通过意象传达

情感,诗歌留下空白,使读者发挥想象,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去填补、增加美的体验也是诗歌含蓄美的重要体现。学生刚学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我给学生出了一道题:假设自己就是电影导演,现在要拍一部《沁园春·长沙》,剧本就是这首词,请用语言展现拍摄出来的画面。一说到请他们做导演,学生顿时激动兴奋起来,大家跃跃试试。其中一个学生根据“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给我们描述了她想象的画面:(空中拍摄)湘江如一条玉带般横过屏幕,向东奔流。江中的橘子洲,郁郁葱葱,生机勃勃。随着镜头的推进,树上的果实和树下金色的落叶映入眼帘。在这树林边,江渚上一个黑点越来越大,逐渐清晰,最后定格为一个高大的背景,他披着长衣,双手叉腰,脚下是静静流淌的湘江。

诗人艾青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歌鉴赏是一种审美享受,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我们只有充分展开想象,才能通过有限的字句去体会诗歌阔大深远的意境,领会诗歌的感情。

三、现代诗歌的语言美

2.创新的语言。诗歌语言享有很大的自由度,具有

突出的创新特点。在诗歌语言中,词语的词性发生变化,如名词变成动词等,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词被活用后,含义增加了,给人新奇的刺激,能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如:

如果碧潭再玻璃些/就可以照我忧伤的侧影———余光中《碧潭》

“玻璃”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使之在特定的语境里软化了硬度,放大了透明度,明澈如镜,而它的透明的冷又与忧伤的情感色彩一致,使人新鲜可感。

诗歌语言除了打破固有的语言秩序外,还常常借助于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反复、排比等等,使诗句更加形象、生动、感人。如: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徐志摩《再别康桥》

康桥旁边的柳树很美,但究竟美到什么样子?诗人通过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柳树的秀美。

四、结语

“少年情怀总是诗”,我们的中学生与诗歌具有天然的亲近感,诗歌教学可以使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感悟人生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得到提高。作为语文教师,应重视学习和鉴赏现代诗歌作品,准确把握现代诗歌的特点,同时更要有“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举一反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真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1.高度凝练的语言。诗歌的语言特别讲究凝练,它以

尽可能经济的语句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甚至要求每一个词都有极强的表现力,我给学生选了两句诗: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

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

推开窗户/满园的欲望是多么美丽。———穆旦《春》

··

当学生朗诵后,我提出哪些词最有表现力时,学生几乎脱口而出:“嘶哑”、“欲望”。我进而和他们一起品读:“嘶哑”一词,充分表现了对苦难大地的哀伤、对祖国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华中学。

一个值得商榷的注释

卫风氓》中虚词“与”字的解释———浅析《诗经··

龙开泉

【摘

要】《诗经·卫风·氓》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中的“与”字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两种版本中都解释为介词

“同”,这是一个错误的解释。从前后文是否意思一致、现代汉语角度、造成错误的根源以及钱钟书著作与清代学者吴昌莹的旁证及直接证据可知,“与”字应该解释为“如”才正确。

【关键词】注释

虚词

的“与“字的解释值得商榷。

在两种语文教材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中的“与”字都解释为:介词“同”,因为两种教材的编者都把整句解释为“唉,姑娘呀,不要同男子迷恋爱情。”这一

《诗经·卫风·氓》一诗已被选入人教版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多年,并且也被选入现行新课改教材必修本第二册中,说明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但是两种教材中对诗歌第三章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一句中

·79·

感悟人生的现代诗句篇四
《话题作文:感悟诗词》

感悟人生的现代诗句篇五
《读书 感悟人生》

读书 感悟人生“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习近平同志在谈领导干部要读书的问题时专门讲到,“年老的时候,时间充裕,阅历丰富,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常读常新的态度,百读不厌的劲头,在读书世界里感悟人生,乐以忘忧。”人到老年,有太多的阅历,太多的对比,太多的感触,一生中历尽了风风雨雨,尝遍了酸甜苦辣,尝够了春花秋月,饱经了升降沉浮,感受了人生百态。人到老年,退出了政坛,回归到了自然,头上没有了官帽,手中没有了权力,身边没有了随从,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人到老年,卸下了工作的重担,不再成天的紧张忙碌。时间充裕,生活清闲,一身轻松,无所事事,往往喜欢回忆往事。人老怀旧,这是人的一种天性。问题在于人不能老是生活在回忆里。如果老是生活在回忆里,就会被一些陈年往事所纠缠,陷入“剪不断理还乱”的困忧之中,自寻烦恼;就会感到现在与过去反差太大,心理不平衡,产生失落感,郁郁寡欢;就会忽视现在,看不到未来,仿佛天塌地陷,世界的末日到了,心灰意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的寿命延长了。“人活七十古来稀”已成为过去,现在活九十、百岁的人多的是。因此,人虽然进入了老年,但人生的道路还很长。一位西方高龄政治家在离开自己曾多年工作的官邸时说过:“生命始于今日”。进入老年,只是人生进入了一个新起点,新的生活才刚刚开始,明天的阳光依然灿烂。若想老年生活过得愉快,过得充实,过得有意义,窃以为不妨像习近平同志所说的那样,静下心来,多读点书,走进读书的世界。在轻松的阅读中,去寻找一些新鲜的感觉,去享受阅读的愉悦,为自己点亮一盏心灯。在学习中通达人生,感悟人生,享受人生。使自己远离失落,远离烦恼,远离郁结。活得自在,活得潇洒,活得快乐,活得延年益寿。世界上的书,汇成了浩瀚的知识海洋。如将全世界所有图书馆的藏书书名打印成名单,其长度可排2千万公里,约绕地球5200万圈。书海茫茫,人的精力、时间、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都去读,要有选择地去读,读一些适合老年人阅读的书籍。老年人不妨读点历史书籍。读历史书籍,可以观赏历史的波澜壮阔,考察朝代的兴盛衰亡,品味人生的升降沉浮,感受历史的风云变幻。特别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众多的历史人物,如略输文采的秦皇汉武、稍逊风骚的唐宗宋祖、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他们都曾金戈铁马,叱咤风云,驰骋万里,都是天之骄子,但现在都成了过眼烟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

淘尽英雄。”“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尼克松有句名言,“从不回忆过去,永远面向未来。”过去了的无法改变。人生是条单行线,不可能回过头来再走一遍。人生不像写文章,不能把写错了的地方删除掉。人生苦短,不能老是想过去怎么样,而应该珍惜现在,钟情于未来。从历史长卷中我们不难感悟到每个人都是沧海一粟,不管是伟人、是英雄,还是凡夫俗子,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匆匆过客,“弹指一挥间”,谁也不能主宰世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众多的风云人物都成了历史,但“青山依旧在”,地球照样运转,江水照样东流,旭日照样东升,夕阳照样西下。大可不必“独怆然而泪下”。老年人一定要走出过去,走进现在,走向未来。做点自己所喜欢做的事,做点自己过去想做而没有时间做的事。老年人不妨读点人生哲理书籍。哲学向来关注人生,人的一生充满了哲理,哲学与人生相伴。正所谓人生哲学,哲学人生。只要用心去思考,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两两相对的东西。得与失、喜与忧、多与少、大与小、进与退、上与下、真与假、好与坏、利与弊、福与祸、美与丑、是与非、荣与辱、成与败、长与短……这些既是相互对立的,又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长,就看不出短;没有好,就分辨不出坏;没有多,就比较不出少。人生是道算术题,有加有减,有得有失,此消彼长。“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得到的越多,失去的也越多。有人得到了权力,却高处不胜寒;有人得到了财富,却穷得成了精神乞丐;有人得到了名誉,却往往为名所累。“世间哪有扬州鹤,”不可能让一个人把好事占尽。相对的东西往往又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乐极生悲,否极泰来,物极必反。康熙大帝玄烨3岁时出过天花,九死一生,留下一脸麻子,这是人之大不幸。但就是这一不幸,却因祸得福,后来继承了皇位。因为人出过一次天花,便可终身免疫,没有了生命的危险,有利于朝廷的政局稳定。而顺治皇帝的另外四个皇子,虽然没有遭此一劫,却因此与皇位无缘。同时,有些相对的东西只是人的一种感觉。比喻什么是幸福,什么是痛苦,谁也说不清楚,全凭自身的感觉。有个高官厚禄、锦衣玉食的人感到自己很痛苦,便去寻找幸福的人。最后在乡间田埂上找到了一个坦胸露背、呼呼大睡的农夫。农夫 饿了吃,困了睡,醒了干活,成天乐呵呵的,从不知痛苦为何物

。现实生活中,蹬三轮车的人腰躬背驼,汗流浃背地满街跑,嘴里却哼着小调。而有的人带着小秘,开着私家宝马车还经常发牢骚。谁幸福,谁痛苦?用哲学的思维去感悟人生,可以使人超凡脱俗,走出偏见,进入一种新的人生境界。把烦恼扔给世界,把快乐留给自己。关于人生哲理方面的书籍很多。近些年《光明日报》原总编辑袁志发所著的《快乐老年》、文化部原常务副部长高占祥所著的《人生漫步》和《人生宝典》、文化部原部长王蒙所著的《我的人生哲学》,都是有关人生哲理方面的专著。这几位作者都曾担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高官,且都是现代很有影响的大文豪。他们有的从大漠风尘中走来,有的曾被下放到漠北塞外。他们用自己丰富的政治阅历和人生经历,用冼炼的文笔和深邃的哲理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透析。这些充满人生哲理的书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阅读时醍醐灌顶,读后使人茅塞顿开,如梦方醒,给人以深刻的人生启迪。只要“心儿不曾老”,夕阳无限好。老年人不妨读点古典诗词。中国是诗词之邦,古典诗词更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枝绚丽奇葩。中国诗词始于春秋,盛于唐宋,延续至今,留下了无数壮丽的诗篇。仅唐朝就保存了五万多首。孙沫把唐诗中脍炙人口的诗作挑选出来,编成了《唐诗三百首》。龙榆生著述了《唐宋名家词选》,共选录了唐、五代、两宋词人的词作708篇。这些诗词有的言志、有的咏怀、有的抒情、有的状物、有的明理,汇集了大量的人生阅历和经验。老年人常读这些优美感人的诗词,可以把人引进一个轻松愉快的审美意境,使人产生忘却一切纷扰的感觉,从而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神情开朗。王蒙的座右铭就是“笑向夕阳觅古诗”。且看,唐朝大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把大漠塞北写成了千古壮观。王勃的“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把江南秋景写成了千古绝唱。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把四幅独立成画的意境溶入诗篇,令人遐思万里。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使人仿佛进入一种水乡泽国的图画之中。呤诵这些诗词可以使人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壮美。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些诗词既是写境,更是明理,给人以许多人生的思考和哲理的

思辨。陆游“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亡告乃翁”、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辛弃疾“梦里挑灯看剑”等壮丽诗篇,读后令人热血沸腾,激起人们满腔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情。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丹肝两昆仑”、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抒发了作者为了人生的信仰和追求,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宽广胸怀。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真实情感与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震憾着读者的心灵。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抒发了诗人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乐于奉献的献身精神。“春蚕”、“蜡炬”后来成了形容人的品格的一种象征。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表现出诗人一种乐观自信、豁达浪漫的豪放性格。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叶剑英“老夫喜作黄昏颂,满日黄山夕照明”等诗句,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老而志坚、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博大胸襟。宋朝大文豪苏东坡被朝廷一贬再贬的人生际遇,使他写出的诗词更是充满人生的感悟,“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好一个“人间如梦”,给人以多少回味与遐想。“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诗人与亲人离别,虽有感伤,却又豁达;既表真情,又含哲理,被后人广为传诵。更有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不仅在当代诗人中独领风骚,而且历代诗人都无与伦比。他的诗词意境高远,气势恢弘,激情四射,卓然超群。“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表现出一代伟人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更是气势磅礴,彰显出无产阶级的英雄气概和革命家的万丈豪情。读后令人荡气回肠,肃然起敬。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可以帮助思索,得到启迪,获得感悟。莫教暮年随流水,岂敢蹉跎度光阴。只要我们多读多想,就会在读书世界里感悟人生,升华人生的境界。读书是一种清福,这种境界被吴延康说得直白:“读书身健即是福,种树开花亦是缘。”好一个读书人,好一片读书的心境。我们不是哲学家,能从一滴水中看

世界,从一朵花中参悟人生,但我们可以像吴延康这样,静静地做个读书人,在一片芸芸众生里感悟人生收获快乐。  读书可以感悟人生,这个人生可以是自己的人生,可以是历史的沧桑。可以是天地的沉浮,可以是……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句名言:“认识你自己”。而读书是一个可以很好地认识自己的途径,当我们内心浮躁时,拿出一本冰心的散文集,让她那玲珑剔透的文字来熨帖你那泛有波澜的内心,这个时候,我们会觉得原来自己可以如此平静,原来文字可以如此美丽。当我们内心失落彷徨时,可以拿出一本鲁迅的杂文选,让他那激情澎湃的句子来震撼你的心灵,此时此刻,整个人都属于正义,整个人的内心都充满坚定。而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我们感悟到了作者的悲悯之心,也感悟到了人生的坎坷与精彩。  读书是一种德性,在理性的引导下,读书人在灿烂的星空与神圣的道德之间,获得了灵性和自由,以及诗意生存。  赵怀玉曾说过:“相期在千载事,要须读五车书”,可谓大有沉郁,堪称壮哉。一本《红楼梦》我们看到了清朝前期的缩影,一本《人间喜剧》我们看到了法国社会的面貌,而无论是曹雪芹还是巴尔扎克,他们带给我们的是艺术,而我们则需在文字的浸透里感悟沧桑感悟生命,在历史长河中,我们犹如一叶扁舟,在一次次摇撸地前进中,我们感叹于浩淼震撼于广阔,在这条长河中,没有港口,没有边际,每一次的停歇只是因为我们感动于这一处的精彩,每一次的扬帆远航只是因为我们期待于下一处的更精彩,就在这不断地前进中,我们感悟到了人生,是风浪与收获同在,而我们就像《老人与海》里的那位老人,划进一片未知海域,不畏风险不惧大浪。  读书是一种放达,在历史与现实的冲击下,读书人漠然于时间也漠然于空间,即使是惊鸿一瞥,也执掌起漫天光芒。  我们曾在《沁园春·长沙》里读到过“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位后来开辟中国革命胜利大道的伟人从青年起就有如此豪气如此壮志,而他还有另一个身份——读书人。记得看过一张毛主席在中南海卧室的照片,很大的一张床,有二分之一的位置堆着书,想来这位伟人每天是与书共眠与书同在,而这一本本书垒起的不仅仅是毛泽东的一生也是中国革命不倒的城墙。我们在书中,看到了天地沉浮看到了风云变幻,也感悟到了人生,是大雨中的泥泞是风雨中的攀登。  读书是一种驰骋,在风云变幻改朝换代的轮回中,读书人的思想与八百里秦川厚土与贯穿数千年的历险情节一起,驰骋与一片朔

感悟人生的现代诗句篇六
《现代诗》

一、 学习目标

1、 通过诵读欣赏这两首现代诗,陶冶自己的情操,追求活泼清纯,追求理想,热爱生活,积极投身生活的洪流,体验人生的价值。

2、体会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珍惜金色年华。

3、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学习两首诗以欢快的笔调、清新的风格、生动的比喻,满怀激情去讴歌生活,讴歌人生。

二、 学习重点

目标1、3

三、 学法指导

1、 反复朗诵,在朗诵中品味诗歌的感情,深意。

2、 在朗诵的基础上,作具体的诗歌分析,感悟现代诗歌的特点。

四、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了很多大作家有关他们回忆自己幼时往事的文章,使我们又勾起了对美好往事的回忆,我们可以用美妙的歌声,用生动的故事来回忆,也可以用诗来表达。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现代诗二首》

(一)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朱湘和何其芳的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二)自由朗诵诗歌

(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朗读诗歌,看看谁读得最好。

要求:

A声音要响亮,吐字清晰。

B想象揣摩作者的心情,表情,揣摩人物的语气、语调,有感情的朗读。

学习研讨

《少年歌》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的成果

(三)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指名个别学生朗读诗歌,看看谁读得最好。

2、有感情朗诵,进一步感悟作品

3、探究思考:

A《少年歌》中全诗可以分为几小节?

B全诗写了哪些事物?看一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有什么好处?

C根据以上两个问题,体会《少年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生活是多么广阔》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的成果

(三)作探究,品味鉴赏

1、名个别学生朗读诗歌,看看谁读得最好。

2、感情朗诵,进一步感悟作品

3、探究思考:

A全诗可以分为几个小节?请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各小节的大意。

B在本诗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样有什么好处?

C诗的最后一小节中,“生活”为什么会由“广阔”变得“芬芳”?

D全诗最后一句话“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该如何理解?

E根据以上两个问题,体会《生活是多么广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教学反思: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了解冯至和穆旦两位诗人的创作经历和诗作风格,理解两首诗的内涵。

二、掌握一些鉴赏现代诗的方法,区分现代诗与传统诗歌的不同表现手法,以及中国现代诗对西方诗歌艺术的借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冯至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尤其是他的十四行诗,特别得到读者的喜爱。穆旦被誉为“用身体写作的诗人”,他的诗表明中国新诗与世界诗潮开始了同步的演变与发展。他们是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们的诗。

二、鉴赏《你说,你最爱看这原野里》

1简介冯至。

请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然后在课上介绍,教师补充。 冯至(1905—1993),现代作家、诗人、文学翻译家。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对诗歌发生兴趣,开始新诗创作。1923年起先后参加和发起组织浅草社和沉钟社,编印《沉钟》杂志和《沉钟丛刊》。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在哈尔滨和北平从事教学工作。1929年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冯至在20年代以

创作抒情诗著称,诗情含蓄深沉,风致幽婉动人,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1930年冯至与废名合编《骆驼草》周刊。同年赴德国留学,研治文学和哲学。1935年回国后在上海同济大学附属高中教书。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教授,直到抗战胜利。其间出版的诗集《十四行集》,利用外来形式创造现代新诗,表现日常生活中蕴涵着的诗意和哲理。1946年返回北平,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冯至致力于翻译、教学和外国文学的研究工作,并坚持创作,还多次出国访问,从事对外友好和文化交流活动,担任北京大学西语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等职。出版有散文集《东欧杂记》、传记《杜甫传》、诗集《十年诗抄》、论文集《诗与遗产》、译作《海涅诗选》和海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由于他在研究歌德、译介海涅作品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1983年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慕尼黑歌德剧院颁发的歌德奖章,1987年又获该国国际交流中心授予的1987年国际交流中心艺术奖。

2 介绍十四行诗。

这个问题比较专业,由教师介绍。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可以介绍这种诗歌的韵律。

一首好诗,主题和意境固然重要,但没有其他方面的配合也是不尽完美的。诗只有在形式和内容上真正达到统一,才能充分展现其魅力。在英语诗歌中,最严谨、最富于挑战性的抒情诗莫过于十四行诗了。十四行诗又名商籁体,说它“严谨”和“富于挑战性”,是因为它不仅在选词表义方面有着同其他诗体一样的要求,而且在诗的结构、韵律以及用这样的结构和韵律来表达诗意等方面也有很高的要求。十四行诗源于12世纪的意大利,最早是中世纪意法交界的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种民间诗体,后来流传于法国等其他欧洲国家,16世纪时被介绍到英国。为

了使十四行诗这种诗体适合于英语,英国诗人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莎士比亚作为前人成就的继承者和开拓前进的探索者,继承发展了十四行诗。冯至熟读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十四行诗,用韵灵活,形成自己的风格,得到一致认可。

3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4讨论。

诗中反复出现“路”这个意象,“路”指的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路”这个意象开始指原野上的路,后来指人生的路和心灵的路。“路”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沉思。它是“诗与思的完美结合”,也是“感谢的纪念”。诗人由原野上的路展开联想,眼前的路是由无名的行人踏出来的,心灵的原野上,那条生命之路,是由流逝的岁月和曾经相遇的人为我们踏出的。由此唤起我们对生命的珍重,要永远记着他们,以免让心灵之路荒芜。全诗符合十四行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把外在事物转化成内在的心灵体验。

最后请学生谈谈有谁踏出了他们的心灵之路。

5诗人选择了对话体的形式,以“你说”总领全诗,这种形式包含了怎样的感情色彩?

讨论并总结。

诗中的“你”可以理解成诗人的同伴,也可以理解成诗人自己,是诗人在同自己对话。诗人内心有两种声音,一个欢快,对生命充满热爱和欣喜;一个严肃,对生命有更深沉的感激。由此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真挚的怀念和承担精神,唤起了我们对生命的珍重和热爱。

6对比《南方的夜》,了解冯至诗歌创作的两个阶段。

我们静静地坐在湖滨,/听燕子给我们讲南方的静夜。/南方的静夜已经被它们带来,/夜的芦苇蒸发着浓郁的情热。/——我已经感到了南方的夜间的陶醉,/请你也嗅一嗅吧这芦苇中的浓味。/你说大熊星总像是寒带的白熊,/望去使你的全身都感到凄冷。/这时的燕子轻轻地掠过水面,/零乱了满湖的星影。/——请你看一看吧这湖中的星象,/南方的星夜便是这样的景象。/你说,你疑心那边的白果松,/总仿佛树上的积雪还没有消融。/这时燕子飞上了一棵棕榈,/唱出来一种热烈的歌声。/——请你听一听吧燕子的歌唱,/南方的林中便是这样的景象。/总觉得我们不像是热带的人,/我们的胸中总是秋冬般的平寂。/燕子说,南方有一种珍奇的花朵,/经过二十年的寂寞才开一次。/——这时我胸中觉得有一朵花儿隐藏,/它要在这静夜里火一样地开放!

冯至早期诗歌文字不加修饰,表达了沉重浓郁的感情,仿佛是用浓厚的色彩营造沉郁的氛围,使人读后久久被这种氛围萦绕。但其中情感范围狭窄,有过多的个人哀愁,表达了“五四”以后一部分青年的苦闷。他后期的诗歌以十四行诗为代表,思想和艺术上都趋于成熟,表达了对人与自然、生与死、过去与未来和生命的意义的思索,是40年代中国现代诗的一座丰碑。

7指导学生课下阅读冯至的诗歌。

三、鉴赏《春》

1介绍穆旦。

感悟人生的现代诗句篇七
《现代诗歌阅读与欣赏》

现代诗歌阅读与欣赏

现代诗歌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诗歌的语言 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传达

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

(二)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要把握诗歌的形

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我们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

象进行组合加以想象,构成整体形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并非实指,而是有比

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就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

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形象的内涵。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

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是

白描,也可以是浓墨重彩;可以铺垫、衬托,也可借助想象、联想塑造形象。只

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所抒发的感情。

(三)诗歌的情感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

涵。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诗人抒

发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抒胸臆,可以借景或借物抒情。许多诗歌是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四)诗歌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主要指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在

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

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第一题、赏析在山的那边(王家新),完成题目: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一一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字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1 / 19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一一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赏析练习:

①简析“海”所蕴含的深义。

②简析“山”所蕴含的深义。

③说说“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④说说“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⑤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

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第二题、赏析《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完成题目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2 / 19

——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1、诗歌第一节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象征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飞天袖间的花朵”指的是什么?“痛苦的希望”具体含义是什么?

3、请发挥想象来描绘这幅画面,把第三节的意象串联成一段话。

4、在本诗中,诗人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5、作者将陈旧的与新生的对比,将痛苦的与欢乐的对比,旨在表达什么?

6、“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第三题,赏析何其芳的《秋天》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3 / 19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1、本诗描绘了几幅画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2、赏析下列诗句:

(1)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2)“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3)“收起青鳊鱼的乌桕叶的影子”

(4)“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澈了”

(5)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6)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3、请就本诗语言和内容特点,对诗歌进行总体评价: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4、我们学过的描绘秋天景色的诗歌作品不少,请写出两句描绘秋天景色的诗句。 第四题:阅读新诗。完成

一道小河

平平荡荡地流将下去,

只经过平沙万里--

自由的,

沉寂的,

他没有快乐的声音。

一道小河

曲曲折折地流将下去,

中经达高山深谷--

险阻的,

挫折的,

他也没有快乐的声音。

我的朋友!

感谢你解答了

我久闷的问题,

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

青年的快乐

在其中荡漾着了。

1.这是冰心八十多年前出版的诗集《春水》中的诗句。那时的诗人满怀对新的精神生活的渴望,天真地,又是苦苦地探寻着世界与人生之谜的谜底。她以联盟的

4 / 19

感悟力从生活现象中获得了微妙的生命体悟,并且用诗的语言传递出心灵感悟的信息,那就是:

2.诗人用“平平荡荡”的河流和“曲曲折折”的河流比喻两种生活现象,一种是: ,另一种是: 。

3.快乐是一种感觉,是心灵的一种愉悦惬意的感受和状态;快乐是一种美德,是对生活的坦然和热爱。请你结合诗歌谈谈你对快乐的理解:

第五题:赏析《蝈蝈与蛐蛐》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娇美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篱落上飘扬,

那就是蝈蝈的嗓音啊!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芳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茂密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寂静,从炉边就唱起了

蛐蛐的歌声,在逐渐升高的室温,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茂草中欢叫。

1、把这首诗分为两节,并写出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2、诗人由“蝈蝈”写到“蛐蛐”是怎样过渡的?诗人又是怎样将“蝈蝈”与“蛐蛐”联系在一起的?

3、“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所蕴涵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4、诵读这首诗,说说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5、你听到过蝈蝈或蛐蛐的歌声吗?请用两三句话描写其中一种昆虫的鸣叫。

第六题:赏析《我用残损的手掌》,完成题目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5 / 19

感悟人生的现代诗句篇八
《关于现代诗歌的一点认识》

关于诗

诗什么?我们说,它是一段文字,几句话,是生活之余对于生活及与生活相关的部分的一点思考,可以凝聚生活之内,可以扩散生活之外,只要有一个善于思考的习惯,诗可以无处不在,让无尽的诗意在彼端流淌,需要热情和对生活的爱为支撑,这种爱是深厚的,包括生活的苦与甜,淡与咸,美与丑,„„有一双眼睛发现它们,让澄澈的心灵映照它们,诗便出来了。

用简省的文字,生活化的、亲切的语言概括生活中的琐屑,反映熟悉的人(包括自己)的喜怒哀乐,诗的意义如此而已。

诗,改变不了什么,改变不了这个世界的喧哗与热闹,改变不了别人心态与沦落,毕竟引领这个世界潮流的力量过于强大,诗已退到边缘,诗只能回到内心,改变自己。不能幻想诗带给我们物质上的富足,写诗的人,一般都比较穷,不能幻想诗带给我们荣耀,现代人一般都不读诗。写诗,无名无利,读诗,只能为自己。而诗唯一好处就是,使我们不是沉迷于生活而麻木,思索让我们反观生活,并且时时提醒我们用最好的语言去解说它,此时,心灵是充裕的、富足的,正如陶渊明云:“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读诗,可以认识很多,那些在生活的边缘不知疲倦的歌唱,那些对于无情的剖析,那些心灵上幽怨的诉求,让我们知道事件还可以做出那样的解释,心灵世界可以那样的纯洁,现实还可以是那样的无奈。《诗经》中走来,我们先民在创造生活的艰辛,对美好的诉求,《楚辞》天马行空之间的瑰丽和人格的高洁,《古诗十九首》让我们感受生活之不易。因为懂得苦难才能够承受苦难,因为理解才能够热爱生活。诗能让我们看到过去,与我们先祖亲切对话,想象他们是如何活着,如何战胜苦难,如何用他们的文字写下内心,我们会更珍惜现在。 走进李白,走进杜甫,我们可以看到大唐的气度,走进王维,可以感受空山低语,泉响石鸣„„原以为我们空间很小,实际上我们延伸的范围很大,走进大自然,让淙淙的流水和清脆的鸟鸣洗亮蒙尘的耳朵,聆听大自然的细语和其丰富的内心,感受“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乐趣,与万物同呼吸,与宇宙同在,我们并不孤单。

写诗,是一种交流,与天地,与万物,与生活,与心灵,交流之后产生内在的共鸣,便是朋友,与一草一木、一泉一石为朋友,与事件为朋友,与有美好情愫的心灵为朋友,任凭山高水长。

感悟人生的现代诗句篇九
《现代诗阅读》

中考语文:如何解答现代诗歌阅读题

在文学鉴赏中,诗歌的主题和思想情感是最难把握的。因为诗歌以抒情为主,表现较为含蓄,往往见仁见智。但诗歌的鉴赏,还是有一定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有助于我们提高诗歌阅读的能力和水平。现在,结合例题,就现代诗歌的阅读谈谈几个问题。 1、对诗歌主题的把握。

对曾卓《我遥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经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A、诗歌前后照应,"年轻的时候"与"而今","偶尔回头"与"有时回头"相照应。

B、"远在异国的港口"和"烟雾中的故乡"分别是诗人年轻时对年老时、年老时对年轻时的两种感受和认识。

C、诗人把人生比作一段远洋航程,在寥寥数语中,寄托了诗人对人生的体念。

D、这首诗采用对比、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诗人飘泊在外对故乡的眷念之情。

分析:这首诗从两个阶段展示人生体验,一个是"年轻的时候",一个是年老的时候,而这两种体验是完全不同的。答案:D。

2、对诗歌意象的认识。

对艾青《煤的对话》(1937年)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你住在哪里?/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A、诗中的"我"经历了自然界的灾难,失去了昔日的荣华,被埋到地层深处," 我"满怀怨愤,痛恨以往不公平的历史。

B、诗中的"我"历经沧桑,长久地沉默过、怨愤过,但是更有希望和祈求,"我"渴望火的到来,要使自己在烈火中再生。

C、诗中的"我"是中华儿女的写照,有着炽烈的情感,昂扬的斗志,不甘沉沦,自强不息,"我"要摧毁黑暗,迎来光明。

D、诗中的"我"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热量,憧憬着光明灿烂的前景的到来。

分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准确解读诗歌,就必须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失去了昔日的荣华""痛恨以往不公平的历史"等语不是"煤"的意象特征。答案:A。

3、对诗歌意境的体味。

对艾青《盼望》一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A、诗人抓住轮船起锚出发和到港抛锚的两个瞬时场景,将现实生活中看得见的图景融入了对盼望的哲理思索,构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B、两位海员不同的情趣,反映出他们不同的追求,暗示人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

C、两位海员不同的心态,表达了同一种愿望,即对航海事业的无限热爱,暗示生活中不同的人们可以有共同的追求目标。

D、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航程,这首诗正是人生不懈追求的艺术写照。

分析:所谓意境,指诗人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一体形成的艺术境界。意象出现于诗歌文本中,而意境则需要读者去体味和感悟。《盼望》是一首富有哲理的抒情诗。每个人有不同的人生道路,有人特别关注人生的起点,有人特别关注人生的终点。心态不一,并不妨碍他们对事业的热爱和理想的追求。"不同的追求"这一说法是对诗歌意境的错误理解。答案:B。

4、对思想情感的体会。

阅读康白情《草儿》(1919年),指出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草儿在前,/鞭儿在后。/那喘吁吁的耕牛,/正担着犁鸢,/古着白眼,/带水拖泥。/在那里"一东二冬"地走着。

"呼……呼……"/"牛啊,你不要叹气,快犁,快犁,/我把草儿给你"。

"呼……呼……"/牛啊,快犁快犁。/你还要叹气,/我把鞭儿抽你"。

牛呵!/人呵!/草儿在前,/鞭儿在后。

A、诗中的"草儿"对牛而言,是一种生存诱惑,而"鞭儿"则象征着一种威胁压迫,这是"牛"的主人软硬兼施的两手。

B、"草儿在前,鞭儿在后"这种矛盾、险恶的境遇,使人感到牛辛苦拉犁的悲壮,"牛"的主人隶使牲口的狡黠。C、牛这一形象其实就是在田野上"一东二冬"地艰难劳作的中国穷苦农民的形象。

D、诗人以悲天悯人的情怀,热情赞美以牛为代表的中国农民沉默坚韧的生命力与吃苦耐劳的精神。

分析:诗人作于1919年的这首诗,表达了对中国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剥削阶级的愤恨,"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全诗的感情基调,对"牛"有哀其不幸之心,却无"热情赞美"之意,D项对诗人情感的把握是不准确的。答案:D。

5、对象征意义的理解。

阅读北岛《迷途》,对诗歌象征意义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你/高高的森林档住了天空/小线上/一棵迷途的蒲公英/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下/我找到了你/那深不可测的眼睛

A、"哨音"象征天使般的召唤,"森林"象征遮挡于前进道路的障碍因素。

B、"蒲公英"象征一时迷途的同伴,我与同伴一起找到追寻的目标。

C、"湖泊"象征追寻的归宿,它是作者心目中美好的理想。

D、"你""眼睛"象征着深不可测的湖泊和清清一碧的湖水。

分析:这是一首采用象征手法的朦胧诗。象征,指用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意义。这是现代诗歌常用的手法,这一手法打破了真实描写和直抒胸臆的传统表现手法。《迷途》按"追寻一被阻一归宿"的思路展开。"湖泊""你""眼睛"是同一概念,象征追寻的归宿,亦即心目中的美好事物、美好理想。"眼睛"具有比喻和象征双重作用,就湖水而言,是比喻,就全诗意象而言,则是一种象征。答案:D。

6、对诗句含义的揣摩

阅读刘大白《旧梦之群》(三十六),选出对诗句含义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少年是艺术的,/一件一件地创作;/壮年是工程的,/一座一座地建筑;/老年是历史的,/一叶一叶地翻阅。

A、少年时早立大志,自我设计,一次次描绘绘人生蓝图。

B、壮年时坚实施工,实现自我,一座座构筑理想大厦。

C、老年时回眸一生,心绪宁静,一页页检阅人生履历。

D、少年、壮年、老年,这是人生必由之路。回首往事,既有淡淡的喜悦,也有理不尽的哀怨。

分析:这首精警简练的小诗道尽人生真谛。老年回首往事,抒情主人公的心境是淡泊宁静的,"一叶叶翻阅历史",应当为少年的壮志中年的拼搏而欣喜,涌起的是一种人生无悔的情感。所谓"理不尽的哀怨"是一种脱离语境的分析。答案:D。

7、对诗歌语言的分析。

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选出对词语解说不准确的一项()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祖国在那头

A、"邮票"在诗中指代信件。第一个诗段写游子少时离家,凭书信宽慰乡愁。B、"船票"在诗中指代船只。第二个诗段写游子和新娘各自在水一方,以船只替代鹊桥。

C、"坟墓"在诗中指代封闭的家园。第三个诗段写游子飘零在外,遥望大陆,不得其门而入。

D、以"浅浅"修饰"海峡",说明海峡不是阻隔两岸的障碍,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

分析:"坟墓"指万千游子祖辈亲人安息之所,不指代"封闭的家园",因为"母亲"已长眠于"里头"。"飘零在外,遥望大陆,过其门而不得人",是一种脱离诗歌语言实际的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是实指还是虚指,应当依据诗歌内容准确理解,切忌架空分析。答案:C。 解读一首诗,是一种全方位的品味。以上分别从主题的把握、意象的认识、意境的体味、思想情感的体会、象征意义的理解、诗句含义的揣摩、语言的分析等方面进行解说,只是一种角度的切入,一个方面的鉴赏;而理解一首诗,这几个方面又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不可能相互独立、相互割裂的。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一首诗,才能完整、准确地读懂诗的深刻内涵和艺术所在。

当然,要全面、有效地提高自己诗歌阅读的能力与水平,关键在于多读,多思,多悟。

中考语文现代诗歌阅读技巧

1.鉴赏现当代诗歌知识储备

(1)主题:是指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用精粹的语言创造清新的意境,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社会生活深广的蕴涵,以及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2)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境界,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它是诗歌感染人的魅力所在。它可以启迪人们联想,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3)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物是个外延极广的概念。除了诗人的我而外,天地间的一切包括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亭台楼阁等等--在特定情况下还有人,全都是物,用南宋诗人张孝祥的话来概括,即万象皆宾客。按一般情况说,物是客观存在,它原来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差错,这便是所谓客观表述。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因此,所谓意象,就是沾染成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如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词句:金柳、青荇、水草、康桥等,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客观物象,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景观,全部浸染了诗人对剑桥的依恋之情,它们是主观

情思和客观形象交融而产生的新物。诗歌是以形象来反映世界的。确切地说,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诗人总是戴着感情的有色眼镜看世界,那世界也便有了深浅不等的各种色彩。诗歌正是以不同的感情色彩感人的。而组成诗歌用以感人的基本因素正是意象。 (4)诗歌的抒情方式和表现技巧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叙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抒情、寓情于景等。

表现技巧有对比、夸张、衬托、反复、比喻、排比、象征、抑扬、虚实结合等。

2、诗歌阅读方法 (1)掌握诗歌特点: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和谐的音乐性 (2)了解时代背景、作者情况 (3)展开想象:诗歌的跳跃性要借助想象补充 (4)推敲词句:用词造句的凝练、准确、抒情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 (5)品味音韵:韵律美、节奏美 (6)体会意象

阅读下面的现代诗,回答问题:

十四、藏羚羊的诉说

(一) 不知道为什么?一身防寒的皮毛。竞惹柬杀身的祸。

我已退到可可西里的角落,还有追随的枪口对着我。

仅仅吃草的身躯,仅仅温柔的性格,

无情的子弹,我怎能抵得过。

我哭泣啊,我诉说啊,

为了填补几人的芙丽,我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太多。

(二)

亲密的人类啊,我多么渴望和平相处,

友好的人类啊,你热爱生活,我也热爱生活。

你们过着幸福的日子,我躲在可可西里的角落。

我们都是大自然派来的使者,我们同在一个地球,

多么渴望友好地相处,多么渴望美好的生活。

阅读上面歌词,请从文学欣赏的一两个角度谈谈自己的欣赏感受:

十五、献给毕业班老师的歌

有多少欣慰,有多少鼓励,在我们即将毕业的时刻;

带着多少叮嘱,带着多少期望,

您把我们一一送上人生的站台,

目送着我们各自踏上远去的列车……

两行慈母泪,万缕恩师情。

您用颤抖的声音鼓励着我们: 去吧--/勇敢的孩子,

向着明天,谱写新生活的赞歌!

(节选自《献给老师的花束》,作者徐鲁,有改动) 1.写出这首诗的韵脚(句末押韵的字)。 2.这首诗应该用怎样的语速朗读,请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

A.急促B.高亢C.舒缓D.低沉

3.请从诗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从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说明理由。

十六、泥土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请写出这首诗的寓意: 十七、春水(节选)

一道小河,平平荡荡地流将下去,只经过平沙万里------自由的,沉寂的,他没有快乐的声音。 一道小河,曲曲折折地流将下去,中经达高山深谷-----险阻的,挫折的,他也没有快乐的声音。 我的朋友!感谢你解答了,我久闷的问题,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青年的快乐,在其中荡漾着了。

1.这是冰心八十多年前出版的诗集《春水》中的诗句。那时的诗人满怀对新的精神生活的渴望,天真地,又是苦苦地探寻着世界与人生之谜的谜底。她以灵敏的感悟力从生活现象中获得了微妙的生命体悟,并且用诗的语言传递出心灵感悟的信息,那就是:

2.诗人用平平荡荡的河流和曲曲折折的河流比喻两种生活现象,一种是: ,另一种是: 。 3.快乐是一种感觉,是心灵的一种愉悦惬意的感受和状态;快乐是一种美德,是对生活的坦然和热爱。请你结合诗歌谈谈你对快乐的理解: 十八、给乌兰诺娃①

--看芭蕾舞《小夜曲》后作 艾青 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亮更明亮,比夜更宁静-- 人体在天空里游行;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

比梦更美,比幻想更动人--是劳动的结晶。 注:①乌兰诺娃,是世界著名的前苏联芭蕾舞女演员。

1、解释诗中加点的词语。

(1)游行:(2)结晶:

2、诗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表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表示朗读时声音的延长。 C.表示诗中语意的跃进。D.表示解释说明。

3、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舞蹈,能表明这一点的依据是() A.诗中的对比手法。B.诗中的比喻手法。 C.诗歌的副标题。D.诗中描写的作者的感受

4、诗中的点睛之笔是:

5、诗中描写芭蕾舞舞姿特点的比喻句是:

6、体现对芭蕾舞舞姿总体感受的句子是: 十九、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对《老马》一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

B、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任意蹂躏的命运。

C、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

D、揭示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灾难。 2、选出对语句分析不当的一项。()

A、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形象地展示了老马的负重与悲苦。

B、老马它把头沉重地垂下、有泪只往心里咽,表现出老马逆来顺受、不思反抗、心胸狭窄的情态。


感悟人生的现代诗句相关热词搜索:感悟人生的诗句 禅语感悟人生的诗句 经典诗句人生感悟

1、关注感悟人生诗句篇一《26条感悟人生的经典句子 句句精辟》 关注感悟人生诗句(2015-12-22)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感悟人生的现代诗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感悟人生的现代诗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6191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