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诗歌,感觉 青少年最喜欢的现代诗歌经典

诗歌,感觉 青少年最喜欢的现代诗歌经典

2016-01-22 11:49:4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诗歌,感觉篇一《青少年最喜欢的现代诗歌经典_《感觉》》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诗歌,感觉 青少年最喜欢的现代诗歌经典》,希望能帮助到你。

诗歌,感觉篇一
《青少年最喜欢的现代诗歌经典_《感觉》》

作者:张润峰

梦昨夜悄悄告诉我

今天醒来跟着你的感觉走

我乖巧地跟着你走

你却不屑一顾

冷冷背对着我绕道走

我跟在你的身后头

从今天走到明天五点钟

看着启明星暗淡了许多

才明白,失去自己

跟的最紧也是一无所有

感觉若有若无在心口

别去刻意握紧紧张在嘴中

爱情和友谊真是大不同

顺其自然牵着彼此的手

拥着关怀、体贴和尊重

年青到白头,就会明白

婚姻的理由,其实——

就是这么简单生活在多彩的地球

诗歌,感觉篇二
《感受诗歌的魅力》

感受诗歌的魅力

对我而言,那是一个神灭而美丽的字眼。从“床前明月光”开始,我结识了它——“诗歌”。那月夜下诵读《唐诗三百首》的画面依旧历历在目……

小时候喜爱诗歌,确切的说是钟爱背诗。每当一首诗脱口而出时,总能听到大人们的赞许声,眼见小朋友们投来的羡慕的目光,心里便对李白,杜甫,王昌龄充满了感恩。即使我并不理解,但我爱诗——一个孩子纯粹的骄傲,诗歌曾带给我荣誉。从泰戈尔开始,原来是个不一定非要如此整齐,才明白原来不只有唐代才盛产诗人。《园丁集》《新月集》,泰戈尔的简约教会我深刻,而他飞扬的文字让我真正学会感受。还记得那首诗:

“哪儿有一种执著,超过岸对海的痴情——以同一种姿势环抱大海。”

我为他精妙的设计而折服,各位那份执著,那份静默着的深沉的永恒所打动。于是我开始认识莎士比亚,认识席勒,认识普希金,试着读懂《欢乐颂》,读懂《船长》,更试着去发现美,去汲取思想,去感受,去成长……席勒的《欢乐颂》可以让长期浸在忧郁中,为面包而贱价出卖作品的贝多芬动容,在黑夜里汲取到阳光的温暖,用一曲《欢乐颂》唤醒了整个维也纳沉睡的心。这难道不应归功于诗歌的魅力?因为成长,诗歌带给我的不再是骄傲,荣誉,而是充满洞察力的双眸和一颗日益丰富的心。事实上,我并不清楚,是成长让我懂得诗歌,还是因为诗歌,我成长……

诗的韵味教会我欣赏,诗的意境教会我妄想,诗的含蓄教会我深刻,诗的永恒教会我呵护……他唯独没有教会我创作。只是因为在我心里那是一片“处女地”,不容办点玷污。直到我读了名人传记。毕加索酷爱作诗,而他的文字不曾为人所接受,人们的评价是:画你的画去吧!而米开朗基罗由于一生工作于教皇的枷锁下,他的诗歌更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然而他们都不曾放弃过诗歌创作,因为挚爱,也因为那是一种心灵的释放,一封邮给生活也寄给自己的信件。在发现原来诗歌也是一种随性的艺术而非诗人的特权。于是,我开始尝试创作,不介意指责,而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最深刻的体验:“那是天空的音符”,真正的诗歌并非这首《雪》而是那天空的精灵。于是是个不再只是平铺的纸页,美的载体和随性的艺术,他不再抽象,因为它是立体的,是斑斓的,依旧美丽而神秘。

原来,生活本身就是一首读不完的诗……

诗歌,感觉篇三
《感受诗歌的魅力》

感受诗歌的魅力

杨心彧

诗歌,犹如多彩多姿的画卷,从古到今从未断绝;诗歌,如一首娓娓动听的歌曲,世界各地四处飘荡;诗歌,是一种艺术,更是独一无二的盛宴,它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都一直占领着一席之地。 千百年来,有多少文学者为诗歌而疯狂,他们用自己的满腔热血留下一篇篇不朽之作。“望苍穹,茫茫中”,一句苍老有力的话传入双耳。我曾沉醉在诗歌的海洋中,把自己想象为一位诗人,但是,我应该化作怎样一位诗人呢?

我想化作一名李白一样天性浪漫、不受拘束的酒中仙,体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之情,感受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夸张与豪迈。他四处游走,不受拘束,他的足迹遍布大唐各地,那如云雾般神秘的魅力,久久萦绕在我心头难以抹去。

我想化作一名像杜甫一样忧国忧民的诗人。感受那“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喜悦之情,体会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无奈和同情,他的心思让人们一览无余。使他成为千古名人的不是他的身份,而是他千古不朽的佳作和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感。

我想化作一名充满魅力的诗人,就如苏轼那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他看似平常,却又十分神秘的魅力是我更加仰慕诗歌的魅力。

我想化作一名像辛弃疾一样以笔代剑的爱国英雄。“醉里挑灯看剑,梦里吹角连营”。那种豪放的气势就如同万马奔腾,天雷滚滚。

你用刀和剑的魅力,诠释着自己在战场上的壮志豪情,可是苍天不公,你为国抛头颅,洒热血,却屡遭小人诬陷,你的无奈与苦恼,又有何人能知?你只能用血和泪,涂抹自己被贬的无奈和凄凉,也让后人为你感到同情和敬佩。这就是诗歌的魅力。

诗歌,让人们充满了喜悦与忧愁,也让人们体会到艺术的魅力。真的,就如同高月华所说:“我要抛弃,挣脱束缚,化着诗的灵魂,感受是的魅力”。

诗歌,感觉篇四
《现代诗的格式》

现代诗的格式

现代诗宜表现热烈奔放、复杂多变的思想感情。但是现代诗的形式须服从于情感抒发的需要,语言的抑扬顿挫和形象的塑造能够再现诗的自然音律。它最善于表达内心焦虑不安、喷涌激荡的情感。

一种写现代诗的格式:

1]人物XXX地点

2]物品XXX动作

3]在XXX(地点)

4]存在(条件)XXX

初看起来会比较模糊,甚至不知道我在讲什么,没有关系,让我来慢慢解释: 1] 人物地点是阐述一个状态,例如“我站在27楼楼顶的边缘”

2]物品XXX动作:阐述一个与[1]相关的情形,例如“漫天的雪花在我脚下坠落” 3]在XXX(地点):变幻场景,例如“在那个有风的日子里”

4]存在(条件)XXX:简单的说就是陈述一个没有联系的状态,例如“我的眼泪化作了片片的雪花”

那么将上面的四句连起来,看看像不像一首现代诗:

我站在27楼楼顶的边缘

漫天的雪花在我脚下坠落

在那个有风的日子里

我的眼泪化作了片片的雪花

很简单吧,让我们将技巧进行到底,我再做一首:

你静静走在我的心里

没有告诉我你的到来

在荒芜的心灵中

我一直在等待这她的到来

好了,去写现代诗吧!让写作的高潮来临吧!

读左后卫的诗歌“三尺宣”

2003-2-21 白云飘飘

诗歌创作自古以来离不开“写作手法”,尤其是现代诗歌.写作手法包括“意象”、“意境”、“表述”、“结构”、“修饰”等等,这方面古诗词也好,新诗也罢,除了格律部分有所区别,其它无一不是这样.

浏览左后卫的诗歌,感觉他善长以古典手法写现代诗歌,他诗歌写作技巧娴熟,很容易把古典气味的诗句贯穿到现代诗歌中去,《三尺宣》就是代表作之一.现在我们把这首诗歌分解一下,就象他习惯分解别人的诗歌加强读者印象一般:

诗歌第一小节用的是“意象叠加”,作者将"笔墨"和"花蕊"这两个不同意象重叠交加后,创造出另一个不同于未叠加之前的意境,增加了诗歌的表达力,引出了本诗的开篇三尺宣:

水与墨研出的黑,浓与淡勾出的蕊,

多年前的那张三尺宣,还未晾干吗?

“墨”乃文房四宝中的一类,“勾出的蕊”则是指创作的画面,“多年前的那张三尺宣”交代了时间......,短短几句诗就把尚未出场人物的身份点明:诗歌中的那个"她"是个画家,一句“还未晾干吗?”的问话引出了诗歌要讲的是一个发生在很早以前的故事。

如果说作者习惯以诗歌句式在前三板处便拿住读者的话,那么,作者的确做到了,一个不错的开篇!

第二小节进入情节描写:

触及隐痛的一悸,飘过黑黑丛林之发,

越过肩头,值得背诵的

不是花瓣明暗笔法,而是你

悠悠鹤舞的白腕。

这里作者运用了“意象脱节”的手法,“背诵”与“笔法”显然是两个孤立的词,字意绝无关联,但其内含的语意却是密切相关。“意象脱节”是西方诗论中的一个术语,用在中国诗歌中,可以称作“语不接而意接”,这个手法的运用,能够为读者提供广阔的联想的空间。作者显然没有忘记“立片意而居要”这个重要问题,一句“悠悠鹤舞的白腕”,马上让读者明白了故事里的主角“你”是位女子,而“你”的职业在第一小节已经交代清楚,所以,后两句的描写并不是作者重复说明“她”的身份,而是两层含义:一是利用"花瓣明暗"和“悠悠鹤舞”这个长音节,加重诗歌阅读时抑扬顿挫的美感;二是说明后面出场的“我”对“你”记忆犹新的只是倩影,而不是那幅三尺宣画卷。

读到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看见一个佳人在凝神作画,身影未露,隐约可见的只有举笔时那悠悠白腕。

需要专门提一点:此节抛开“意象描写”,从用词的修饰上,我认为此节是全诗中最为称道的段落。此节的修饰手法是“正喻”----中国传统的基本写作手法之一。看来左后卫深得古汉语知识的真谛,将物体的比喻用到了本体事物,使诗句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不得不唤起读者的联想:这位女子怎么了?

此处我有一点不同看法:“触及隐痛的一悸”中,“隐痛”与“一悸”均预兆了不详的结局,暗喻故事是悲剧,这两词已经把读者的心牵动了,所以,诗歌的下句就应该加强这个牵动的

描写,不该分散这个聚焦,作者接着一句“飘过黑黑丛林之发”没有起到这个效果,虽然此句运用的是作者最为推崇的2 4 2 长音节组合,很适合于情绪的延伸或者是朗读的效果,但“黑黑丛林”这四个字应该有更合适的句子替代。

下面一节是叙述的重点部分:

左边的留白是让我题诗吗?

借你的长锋羊毫一用,

题一款绝句,题一款

年年欲惜春的偷情话,

那年冬天的一砚狂墨

点滴成趣,

那一笔呼啸的冲动,

是薄薄的三尺宣

所不堪承受的淋漓。

诗歌,感觉篇五
《如何欣赏当代诗歌》

如何欣赏当代诗歌

当代诗歌总给人一头雾水的感觉,但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了解这这些规律以及一些写作技法,就能进入诗歌内部,完成欣赏或审美。

一、当代诗歌为啥朦胧

“朦胧诗”这一名词的诞生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语言原因。如果我们对语言加以研究,就会发现其本身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例如远方,过去,好坏等都是定性不定量的词,有很大的模糊性,即模糊。语言的模糊性,给任何文学形式都带来了模糊性。诗是文学中的文学,所以更有强烈的模糊性,模糊即朦胧。

二是社会原因。我们的社会在变化,它在诗界中的表现是,诗人开始把自己作为一个赤裸裸的人来感受社会和自然,有狂热奔放转为冷静深思(民族的多难决定着诗作中的黑色。)

并运用新的方式,如暗示,通感,错觉,直觉来表现思想。这就为那些具有传统审美观念的人所难以接受,故称这些新型的诗为朦胧诗。

欣赏当代诗,就必须在欣赏诗时排除诗的模糊性。人的模糊逻辑的功能,(模糊逻辑是相对古典的二值逻辑而言,即非真非假)就是化模糊为清晰。只要调动模糊逻辑,就能扫除诗的模糊性。现以顾城的小诗为例与诸君共赏。

感觉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确切地说,这首诗是一幅油画。诗人运用强烈的色彩对比(灰与红,绿)来表达情感,其高明之处在于诗人冷静绘出这幅“画”而不是直白地道出主题,想用色彩促使读者猛然醒悟,完成诗的欣赏.如果我们调动了自己的模糊逻辑,沿着此“画”展开联想,诗的意义就显而易见了。

经过“文革”烈火焚烧的中国,到处是“死灰”,正是在“死灰”中,闪现两个孩子,一个鲜红,象征对中国的赤诚;一个淡绿,象征新一代蓬勃的青春.这不正是中国的希望之光吗?!

短短小诗,包含一段历史,这正是朦胧诗内在的蕴量。

二、每首诗都有感情定向

读诗,就是通过诗的表面把握它背后的灵魂。而这个灵魂,正是沿着诗人的感情脉络去寻找和把握的。诗是感情的艺术,每首诗必有一个感情凝聚的中心。诗人运用一些意象铺垫进行抒情,尽管错综缤纷,但总是围绕这个中心的。诗人围绕某个中心抒情,就是感情定向.抒情的中心即是诗情的方向。

是诗皆有感情定向。今诗惯用一些错觉,意识流,意象重叠以及蒙太奇手法,如果没有感情定向,诗人恐怕连自己写了什么也不晓得,读者就更是如坠五里云雾之中了。

下面以舒婷的《神女峰》为例,谈谈感情定向。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手帕中/是谁的手突然收回/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当人们四散离去,谁/还站在船尾/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江涛/高一声/低一声/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但是,心/真的能变成石头吗

沿着江岸/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神女望夫不归化成石峰,爱之忠贞,素为中国女性之楷模。游客“挥舞花帕”以示敬意,而舒婷的手忽然收回“捂住自己的眼睛”。何因?

舒婷不是凡夫俗子,神女峰给她的感受与众不同。神女化石,从人性讲是个悲剧,却被传统的道德观念称誉千年。所以,诗人忽然悲痛欲泪。“衣裙漫飞”,“江涛高一声低一声”抒情.这些意象虽是片段的,跳跃的,但诗人的情绪是统一的。先写直觉(通过“挥舞花帕”暗示神女峰的外形),进而写感觉(神女是悲剧),最后写思维(“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随着感情的升华,诗人冷静地向传统道德观念质问:“心,真的

能变成石头吗”? 心,是不能变成石头的。丈夫死了,心仍在相思,爱在折磨人性.所以,今天苏醒的女性“正煽动新的背叛”,做传统道德的伟大叛逆!这是诗人代表女性发出的宣言,是诗人抒情的中心和感情流动的方向,即感情定向。

由此看出,诗的感情定向是通过意想铺垫,加剧抒情,使诗意朝一个既定方向不断深化而完成的。

三、当代诗歌的黑色之光

诗之黑色是指诗中的迷茫,惆怅,痛苦,悲哀等情绪。中国人曾长期受到精神枷锁的禁锢,正视现实:“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这足令今天的诗人们失望而悲哀,流露诗中即为黑色。然而“诗情缘”,“诗言志”,诗人的天性是追求美以唤世人之爱心,所以没有哪首诗(颓废派除外)是用黑色贯穿的,诗的主旨是对美的钟情,黑色反衬诗人爱美之灵魂。

不知悲哀的民族本身就是悲哀的民族,逃避悲哀的诗人顶多是个悲哀的诗人。诗中的悲哀或黑色表明:诗人们正痛苦地反思民族曲折的历程,面对显示思索这代人的责任及未来。北岛的名作《红帆船》足以说明这些。现抄录如下:

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路,怎么从脚下延伸/滑进瞳孔里的一盏盏路灯/滚出来,并不是星辰/我不想安慰你/在颤抖的枫叶上/写满关于春天的谎言/来自热带的太阳鸟/并没有落在我们的树上/而背后的森林之火/不过是尘土飞扬的黄昏

如果大地早已冰封/就让我们面对着暖流/走向海/如果礁石是我们未来的形象/就让我们面对着海/走向落日/不, 渴望燃烧/是渴望化成灰烬/而我们只求静静地航行/你有飘散的长发/我有手臂,笔直地举起

“残垣断壁”上怎么拓路?路灯“并不是晨星”因而不是希望的曙光。“颤抖的枫叶”令人难言“关于春天”的慰语。“太阳鸟”指某种热量,并没有输给“我们”。背后(即“文革”时)的大火,已如黄昏渐渐熄灭。诗人选择这些意象抒发低沉的情绪,造成诗的黑色气氛,但这种黑色并未贯穿全诗。

试看第二段。诗人道出生命之真谛在于追求。大地冰封了就面对暖流走向海,“海”是诗人的理想境界。诗人“渴望燃烧”,“化为灰烬”表现了诗人为追求而献身的精神。女友的长发如旗帜,诗人的手臂是笔直的桅杆,可见他们(代表一代人)是渴望追求的灵魂。诗的内蕴并非这些,限于篇幅,暂不摇笔,留待诸君自悟。

追求之举令人叹服,在“残垣断壁”上求索,更令人竖起大拇指。黑色的反衬加强了诗的表达效果,此乃黑色的作用,即黑色之光。

四、当代诗歌很注意营造诗之气氛

诗之高雅决定其读者之高雅。高雅的读者已不喜欢诗人用直白的诗句告诉他什么,而往往乐意从诗的气氛中感受到什么。告诉只能告诉一个东西,感受却能感受无数。潜心探索人们心灵的诗人便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变化,在创造诗的气氛时拼命抽烟,以使气氛凝聚其全部感情。用气氛共鸣读者,已为今诗手法,形相之下,直白的诗句已如霓红灯下漫步的老牛车不合时宜。

诗的气氛是指笼罩诗作的氛围,即是让读者直接感受到的非理性的溢于诗作的色彩或感情。诗人创造诗的气氛时选用与他所要表达的情绪相吻合的形象或色调,高手笔下的气氛如婚礼气氛或葬礼气氛一样,让人一下子就感受出幸福或悲痛来。有时我们拿到一首诗,其具体写什么或许不清晰,但从字里行间,我们或多或少能感受到一些什么:小雨般的愁丝,野花般的淡雅,马蹄般的奔放,岩石半的冷峻等等。只要能扫除字面的障碍,就有一种东西触动我们的感官,这就是诗的气氛。气氛能让我们自觉不自觉地融进诗中,于诗人的心灵通航。

简宁的《风暴——致小白》这首情诗,可谓是气氛诗作的模特,现与诸君共赏。

云朵低垂天空/像一株硕大的蘑菇/静静挺伫/蛇在草丛里闪亮/闪亮,无声地滑行

广场上的雕像/潜泳于暮霭之中/焦躁如一匹马/有带电的烟尘/在他冰凉的眼眶里/骚动

此诗有油画气氛,感情浓郁而凝重,激情被笔调控制,有别以往情诗的写法。云朵低垂给人以压抑感,蛇的闪亮反衬出云的阴沉,也表现出风暴来临的征兆。这种气氛传达着诗人焦躁而不安的心境。广场上的雕像指诗人自己,在暮色中走动,如一匹激动的马。带电的烟尘迷入眼眶该是什么滋味呢!“骚动”是心的骚动,思念之风暴的骚动。

表面看来,题目与诗作风马牛不相及,但从诗的气氛中,我们确实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心中确实起了风暴。

五、当代诗歌的彩色的小桥——通感

人的各种感觉通过心来兑换即一种感觉转化为另一种感觉就是通感。诗人在创作时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借助于修辞手法相互转换就是通感手法。这种手法的宗旨是扩大感官的审美范围,达到各种感觉的相互流通和补充。“绿色的旋律”(听觉转化为视觉),“冰冷的目光”(视觉转化为触觉),以及颜色可以听见,声音有了形状,花香可以触摸,恋人的身影散发芬芳,皆属通感。通感是一座彩色的小桥,任何一种感觉都可以通过它走向另一种感觉。

除了这些感觉通感外,诗中还有更为广义的通感。如“岁月的河”,“时间的马”等,将抽象的观念转化为动态形象或具体形象。诗人的特异功能,就是在感知和写作时不通过理念的逻辑判断而在一瞬间完成最优的通感组合。

笔者找不到全篇皆是通感句子之作(滥用通感也不足取,适时用之才有效果),只能选择芒克的小诗《春天》中运用通感的几句解析通感。

太阳把它的血液/输给了垂危的大地/它使大地的躯体里/开始流动阳光/也使那些死者的骨头里/长出绿色的枝叶/你听,你听到了吗/那些从死者骨头里伸出的枝叶/在花的酒杯里碰的叮当响

这是春天

小诗的前两句,把无形的阳光转化为具体的血液,三四句又把血液转化为阳光,使两个概念融为一体,达到了阳光就是土地的血液的效果,(阳光和土地又象征着新的政策和民族或祖国)。“死者”指先驱们,“骨头”意为先驱们不灭的精神。“精神”长出“绿色的枝叶”,这就是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动态形象,“听见……枝叶……把花的酒杯碰得叮当响”,实际上是视觉与听觉的转换。

这些通感的运用,无疑拓阔了诗的审美范围,增加了诗意,同时给读者开辟宏大的思维空间:能使精神复苏的春天才是真正的春天。

诗歌,感觉篇六
《戴望舒诗歌特点》

? 诗作内容:多写自我情绪与感觉。? 审美原则:朦胧美。? 表现方法:多意象的组合,非逻辑的观念联络。? 形式:散文化的自由体。(1)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但将法国象征派诗和中国诗歌传统相融合,将象征与浪漫抒情相结合形成新诗史上具有"古典美"意义的现代诗。他从法国象征派主张重用暗示 、感觉挪移 、迷离神秘 、人与自然的契合中看到了中国诗论倡导的意境 、象外之象、含蓄蕴藉等等 ,看到了两者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正因为如此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 ,自始至终深受东西方诗歌的影响 。早期诗歌 ,像第一本诗集 《我的记忆》中前辑《旧锦囊》、《雨巷》中的诗 ,英国颓废派诗人道生 、法国早期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影响很大 。中期诗歌 ,代表他最高诗歌成就的《望舒草》中的诗 ,致力于诗的感觉 、情绪 、诗风的自由淳朴和口语化的追求 ,显然是果尔蒙 、耶麦 、保 尔 ?福尔等法 国后期象征派诗人的创作和理论给他的新启示 。后期诗歌 ,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灾难 的岁月》里的诗 ,有着法国诗人阿拉贡 、艾 吕雅 ,西班牙反法西斯诗人洛尔加的影响。但不管早期诗歌 ,还是中后期诗歌 ,戴望舒始终没有忘记中国古典诗歌 的优秀传统 ,重视运用中国古典诗词的表现方法、习惯意象。再加上戴望舒学贯中西,自然就成功地将西象征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熔为一炉 ,创作出中国气派 的现代诗 歌 。《乐园鸟》诗歌的中心意象“华 羽的乐 园鸟”。很 明显 ,这里 的“乐 园”直接取 自犹太教和基督教《圣经》中亚当、夏娃生活的“伊甸园”,但这只羽毛斑斓的“乐 园鸟 ”好像又不是耶和华神所创造的 ,因为《旧约》中记载的“空中飞鸟”,都不具华丽的羽毛 。这只“华羽的乐园鸟”,更可能是赤县神州的珍禽 ,其形其神 ,都具华夏的特征,“华羽的乐园鸟”既有西方文化的质地 ,又有东方文明的神韵 ,是中西合璧之产物。乐园鸟“飞着 ,飞着 ,春 ,夏 ,秋 ,冬 ,/昼 ,夜 ,没有休止”,餐风饮露 ,“在茫茫的晴空中”飞翔 ,是“为了对于天的乡思”,不料“天上的花园”早已荒芜 。这里作者运用了西方象征派诗人惯用的暗示 、隐喻等象征手法 ,创造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含蓄蕴藉的诗歌意境 ,融合了西方现代诗人的艺术手法和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追求 。(2)朦胧美戴望舒不欣赏“通行狂叫”作诗,他把诗看作一种泄露隐秘灵魂的艺术,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而他写诗的动机也是在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他擅长各种形象或意象来抒情,注重意象叠加、具象的直观与抽象的暗

示(联想)的融合,使他的诗作产生了抒情诗里一种远距离投射感情的情况。举他的名篇《印象》为例 :是 飘 落 深谷 去 的/ 幽微 的 铃 声 吧 ,/ 是 航到烟水 去的,/ 小小的渔船 吧,/ 如果是青色 的真珠 ; / 它 已堕到古井的暗水里。林 稍 闪 着 颓 唐 的 残 阳 ,/ 它 轻 轻 地 敛 去了,/ 跟 着脸上浅浅 的微 笑。从 一个 寂 寞 的地 方 起 来 的 ,/ 迢 遥 的 ,寂寞的鸣 咽 ,/ 又徐徐 回到寂 寞的地 方 ,寂 寞地。诗 里 写 的是 那种迷 惘 、虚无 、希 望 变 为幻 灭 的心绪 。这种心绪往往是说不清道不明 ,剪不断 ,理还乱 。但作 者创作 了“铃 声飘 落 ”、“渔船远 航 ”、“真珠 堕井 ”、“残阳沉落”、“微笑 收敛 ”这组意象群 ,通过视觉 、听觉 等感觉器官刺激读者的感官 ,使读者产生幻灭 的寂寞 ,幻灭的悲哀 。在这首诗里 ,作者完全摒弃了浪漫派诗人直抒胸 臆 的手法 ,运 用 暗 示 、通感 、隐喻 ,运 用 比较 特 殊 的意象 群 弹响 隐秘 的心 灵之弦 ,发 出袅袅 的颤 音 ,呈 现 出梦一般 的“朦胧 ”,有着 极强 的艺术魅 力 。戴望抒还有许多诗 ,如 《烦忧》、《款步 二》、《有赠》、《乐 园鸟》等 ,都呈 现出这种朦胧的诗风。但这种朦胧又不是晦涩的朦胧 ,神秘的朦胧 ,意象独特但不离奇 ,诗情含蓄但不艰涩。正因为如此 ,戴望舒 的诗很快就风靡 当时 的诗坛 ,被誉 为“新诗坛 的尤物 ”。⑵ 诗体形式上,最早的诗篇受新月格律诗派影响,注重音乐性,句式大体整齐,押韵且韵位固定,如《雨巷》是他的格律诗的代表作,诗中ang韵的词反复出现,且句中有韵,音乐性极强。《我的记忆》第三辑起,向以散文美为特征的自由体诗形式转化,以情绪的节奏代替了字句的节奏,诗风转向“厚朴”。诗篇《我的记忆》、《断指》是他的自由体诗和“淳朴”诗风的代表作。诗人的许多诗不再拘泥于字数行数的整齐匀称及音节韵脚所形成的节奏,而是采用完全自由的形式,运用经过锤炼的清新自然的口语和疏密有致的意象,来表达内在情绪的韵律。在《寻梦者》中,诗人歌道:“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当你眼睛了的时候,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文字是那么自由和流畅,是散发着具有散文美的自由诗。这种无韵的自由诗,形成了诗人后期的创作风格。《我的恋人》一诗通过对恋人的脸、嘴唇、眼睛、手、声音又性格等诸多侧面的描写,来表现恋人动人的神韵。全诗不讲究押韵,不讲究音组整齐、平仄韵律,没有由严格的音尺和押韵组成的音乐美,它们几乎都是用最

普通、最浅显的日常说话的调子写出来的 ,而且长短不一,参差错落,具有一种内在的韵味 ,一种明快的接近生活的情绪节奏,具有相当的可诵性 。由于戴望舒的提倡和影响 ,现代派诗人面向现代生活取材 ,用亲切的 、舒卷自如 的说话调子写自由诗 ,从而使中国新诗步人“散文人诗 ”的现代 诗 时代 。

诗歌,感觉篇七
《诗歌书》

第七讲 诗歌书---属天生命的经历

今天我们开始来看诗歌书,虽然七月的时候和弟兄姊妹提到,或者我们再补一补历史书里面的话。后来我想了一下,还是不要补了,因为弟兄姊妹你自己会抓住那条线,自己去寻找的时候,圣灵向我们讲的话,比任何一个人讲的话更好,并且我们自己实际下过一番工夫,我们的领受会比在任何一个地方得的领受都丰富,都实际。所以今天开始的时候,我们就不再理会历史书了。我们今天就开始从诗歌书有一个概略的了解。

弟兄姊妹在手头上都有一份讲义,你可以知道,从『约伯记』一直到『雅歌书』,这五本书笼统的给我们称为诗歌书。其实为什么我会说它是笼统呢?原因是在诗歌书里不尽是诗歌,因为在『约伯记』里,开始和结尾是散文,但是大部份的『约伯记』是诗歌,而另外『耶利米哀歌』也称为诗歌,但一般读经的人是把它归入『耶利米书』后面,作为一个附录,所以没有把它归入诗歌书。由于这个原因,我说笼统的来讲,这五本书称为诗歌书,因为在这五本书里,它们最主要的绝大部份是以诗歌的体裁来发表属灵的感觉。

提到诗歌书,我们读下去的时候,好象没有发觉有诗歌的味道,不像我们读起唐诗来,『床前明月光』,跟着有韵、有各样的东西。又不像西洋的诗歌,因为西洋的诗歌也都是讲押韵的。但是我们读圣经里的诗歌,我们不太发觉有这类的情形,我们反而觉得散文的情形还高些,甚至连诗篇我们也似乎觉得像散文。当然我们有这个感觉是不希奇,因为以色列人的诗歌的体裁是与东西方诗歌的体裁不同,它不讲究押韵,它们大体上有些似我们中国过去的骈体文,是对偶对偶的句子出现,或者你用中国人的对联的观念来看以色列的诗歌还比较接近,但它又不完全像中国的对联一样。中国人的对联上下联相对的,但是以色列人的诗歌是不相对的,但无论如何它一定是偶句,可能两句是相反的,或者是相反的意义,或者是相同的意义用别一个方法来表达。他们诗歌的体裁是这个样子,所以我们读起来好象不太觉得是诗歌,当然以色列人的诗歌的体裁不单单只是限于对偶,我不知道以前宋尚节弟兄发明一种读经法,叫做对偶读经,新约与旧约是章与章、节与节是相对的,他们叫作转轮子的读经法,他这个概念不知道会不会是从读旧约诗歌书里引伸出来的,不过旧约的诗歌书的确是这样对偶的方式摆出来,不过把新约和旧约对偶来读好象是有些牵强。

回到诗歌书里来看,我们注意到在诗歌书里,不是说到任何的历史,但也包括了一点历史;诗歌书也不是发表真理和启示。正因为是这样,所以我们读诗歌书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会比较复杂一点,但这个复杂并不是因为里面的内容多姿多采,而是在诗歌书把我们的属灵感情引了出来。弟兄姊妹必须了解,诗歌书不是随便好象我们今天学吟诗作对那样,作一、二首诗,因为诗歌书实在除了好象一些文人写作要有灵感的那个灵感以外,也要看见是圣灵在运行,把神的心意透过他们来表达。

我们晓得整个诗歌书里,所有的经历都跟难处有相当的关连。 你读『约伯记』,从头到末了几乎都是难处;你读『诗篇』的时候,大部份都是在叹息,有些是人与人之间的难处,有些是以色列民族被掳到外邦,他们在外邦受人欺压的那种难处,有一些是心中很爱慕要见神的面,但在旧约里总是有限制,因为他们必须要到圣殿,只是环境使他们没有办法去圣殿,所以只能有一个很深的爱慕压在心思里,他们没有办法能够面对面的在神的面前表达他们那份爱慕,圣灵就用着他们的经历来发表他们的感觉。所以诗歌书常常引起我们共鸣的原因就是说,因为诗歌书里所发表的感情,常常就是我们在神面前那份属灵的感情,他们的感觉也就是我们的感觉,他们的叹息也会是我们的叹息,他们的等待也会是我们的等待。

正因为这样,诗歌书好象和我们整个生命联结起来。比方说,我们落在极大极大的艰困里的时候,你读到诗篇里大卫的话,『我若不在活人之地,得见耶和华的恩惠,就早已丧胆了。』你里面就有一点光,现在我真好象是四面受敌,但是因为我能够在活人之地,得见耶和华的恩惠。不需要等我死了,或者我复活了才可以见耶和华的面,现在神就能够在我活着的时候作我的扶持,你就从几乎要丧胆的情形底下苏醒过来。

我们感谢赞美我们的神,在诗歌书里,过去圣徒们所发表的感觉,今天在我们里面产生共鸣。或者说,我们也经过其它的难处,好象六十六篇里所提到的,『?使人坐车轧我们的头,?叫我们进入网罗,?叫我们经过水火,』但是结果或者是目的,是『要叫我们进入丰富之地』。我们读到这类诗歌的时候,我们不单是看到我的结局,是要进入丰富之地,你实在也很容易摸到属灵感觉的发表,你好容易碰到属灵感情的倾注。譬如说,『神啊,我渴慕你如同鹿渴慕溪水,在干旱疲乏无水之地,我的心渴慕你。』这一个渴慕,有时实在是把我们里面的感觉引了出来。有时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形,叫我们里面的爱慕没有出路,我们感觉工作太忙,我们身体上的疲倦,或是因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你没有办法能够很安静的与主面对面,但你里面实在有一个这样的感觉,好深好深的在爱慕主。你从来不知道鹿渴慕溪水的滋味是怎样的,但你里面有一个感觉,那个感觉只要有一个时间、有一个机会,能够叫我见主的面,我就抓住那个时间、抓住那个机会来同主面对面。有人说鹿的鼻子是很敏锐的,它们去寻水的时候,抬起头来用鼻子嗅一下,就知道哪里有水了。不知道它的感觉是怎么来的,但对水的感觉很灵敏,鹿渴慕溪水,鹿已经干渴到这个地步,对水的寻找就很迫切。

有时我们里面属灵的感觉实在如同当日的人所经过的那样,又比方说,『我闭口不认罪的时候,我的骨头枯干,我里面就满了唉哼,』弟兄姊妹,这也是我们属灵上的经历,引起我们的共鸣。在主的面前一直拒绝向主降服下来的时候,那个结果,就叫我这个人越来越枯干,越过越受压。弟兄姊妹,在诗歌书里,无论你看哪个地方,你都能够碰到你生命感觉里的反应。

为什么在圣经里会摆下一部份的经文给称为诗歌书呢?我个人有两方面的领会,先讲头一方面的,到结尾的时候再讲另一方面。头一方面,我们说,因为诗歌书里绝大部份是生命的经历的发表,这一个发表是把我们带回到神面前,一面享用神,一面赞美敬拜神。正因为是这样,所以在诗歌书里很多是祷告,特别是诗篇。在这些祷告里,你真真实实看到、感觉得到我们生命里的呼吸。他们在主面前的仰望,尽管我们在读经以前,我们没有那种心思,只是你读到那里,你的心思就被带出来。

比方说上行诗,『人对我说,我们到耶和华的殿去,』那又怎样?他就在那里说,『我就欢喜。』弟兄姊妹,这岂不是我们经历上的反应?你要带一个人去信主,他一直不肯去,等到有一天,他说『我要去』,你当时的感觉是怎样?或者一个弟兄或姊妹,落在软弱的捆绑里,你说,多日的祷告好象见不到释放,等到有一天,你看到这个弟兄或姊妹整个人释放了,在主面前有很大的恢复,整个人好象被提到天上一样。在那时,你读到『人对我说,我们到耶和华的殿去,我就欢喜。』弟兄姊妹,这实在是我们经历里的一种共鸣。

在整本诗歌书里,我们随时随刻碰到属灵的经历,这些属灵的经历都是从前的圣徒们和现今的我们所共有的,最低限度在原则上是这样。所以我们读诗歌书的时候,我们不要好象读历史书那样,去寻求那件事的起因、发展和结果。你又不要去寻找真理完整的启示,如果你好象读历史书或者读新约的书信那样去读诗歌书,虽然我不敢说你会失望,但你总会觉得不够满足,因为诗歌书不是供给我们那一部份的。因此我们读诗歌书的时候,我们很着重的乃是我们在其中去感觉属灵生命的学习。特别是在诗歌书里的那些祷告,来带动我们在主面前的祷告的操练。

约伯记的信息

我们开始将这五卷诗歌书大概来看一看,的确我们要很精简的来看。第一卷叫『约伯记』,约伯的意思就是遭逼迫的意思,或者是苦害的意思。『约伯记』这名字好象就把这本书表面的内容说了出来,我们好多时读『约伯记』的时候,我们不太留意到『约伯记』向我们所发表的事物是什么,我们只记得『约伯记』是一卷受苦的书。我们最容易留下的印象,乃是经过受苦得到神很大的祝福。因为头一章你看到约伯是很丰足的,接着他就受很多的难处,家破人亡,但到了最后,神的祝福就很丰富的,加倍又加倍的临到他。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一头一尾,至于当中的过程,弟兄姊妹,我们承认,我们一般读『约伯记』的时候,总觉得有些烦,第一方面说它零碎,第二方面你又说它深奥,所以我们对『约伯记』中间的那部份,总是没有什么印象留下来。正因为没有什么印象留下来,究竟『约伯记』向我们发表什么信息,我们就不太了解。所以一提到『约伯记』,我们立刻就觉得是一个人受苦的经历,或者是十字架的原则。

不错,我们这样去理解也不会离题太远,但『约伯记』的主题,实在是要叫我们看到一件事,乃是要叫我们越过苦难的表面,去留意神的子民遭遇难处的原因,因为这种情形是我们这班跟随主的人常会碰到的。在一般人的心思里,好象敬拜事奉神是为着要得福气,而且得的福气是今生眼见的,如果今天我敬畏神,而我好象得不到属地的福,我们心思里就起了疑惑。这是一般人都会发生的事,我们也常常会在这种情绪的下面挣扎。但『约伯记』不但叫我们看到一些事是怎样发生,而且叫我们留意到那些事发生的属灵原因,它解答了在人的心思里长期困扰人的问题,就是『为什么神的子民会受苦?』

简单的来说,肯定是人在神面前有些事过不去,所以神对付他。当然会有这种情形,在『约伯记』里也很明显给我们看到这种情形,但这不是唯一的情形。正因为不是唯一的情形,所以在『约伯记』里就发生很多的曲折。因为在人的心思里,的确很难想象这样的一件事,如果一个人敬畏神,而得不到祝福,甚至一个越敬畏神的人,越是多有难处的时候,我们就想不通了,我们没有办法能够接受这种情形。

敬畏神的人受难处的原因

『约伯记』是这样的告诉我们,为什么神的子民会受难处,为什么越敬畏神的人,越多有难处。弟兄姊妹,这个是『约伯记』里一个非常明确的主题,为什么神的儿女会受难处呢?在『约伯记』里就提出了三种一般的情形。头一种是撒但的攻击,在『约伯记』第一章里很显然给我们看到,整个约伯的经历的起头,是由于撒但的控告而引发约伯一连串的经历。当然弟兄姊妹你懂得,如果我们这个人在神面前活得差劲,撒但就不会控告我们。撒但所以要控告我们,就是因为我们在神面前不一定是活得最好,但总是活得对,你一活得对的时候,撒但就要来对付你。这个就是『约伯记』的第一件事,给我们看到跟随主的人会受难处的头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因着罪所引发的神的管教和惩治。这一个主张很显然是透过约伯的三个朋友,以利法、比勒达、琐法这三个人所发表的见解。这个见解对不对呢 ?等一下我再和弟兄姊妹来看,无论如何,他们三个人的共同主张是发生难处的一种原因,但正如撒但的控告不是唯一的原因一样。这三个人的主张也不是神儿女们有难处唯一的原因。

第三个原因就是神给人的试炼,或者说是神给人的造就。这是以后出来的以利户的

见解,这个也对,但也不是唯一的原因。比如神要亚伯拉罕献以撒,这个是神要给亚伯拉罕的试验,要提高他。所有的难处,如果你准确的经过,就一定有被提高的成份。但是难处的起因不一定是神要将你提高,这些是我们一般所见到的发生难处的三个原因。

弟兄姊妹,你读『约伯记』的时候,好容易看得到这三个原因,因为在第一章你就看到撒但的控告。然后跟着约伯落在难处里,那三个朋友一起出现,一个接一个,一个接一个,像连珠炮般的,『你是犯罪,你犯罪,你犯罪。』越来越利害的说话,『如果你不是犯罪,为什么你敬畏神,神会这样对付你?』弟兄姊妹,这个是我们常犯的一个错误,一切的事情,一碰就是犯罪和管教。当然我们会有这个可能,但是因为它不是唯一的原因,所以我们不能绝对地下结论。

但在约伯的身上,好希奇,你留意到神所作的似乎是越过这种主张,虽然有撒但攻击的成份,虽然有罪的管教的可能性,虽然也有神给人试验的成份,但是神这一次在约伯身上允许难处来到,目的都不是上面那三种原因,那是什么呢?就是神要借着约伯向所有的人显明神的自己。

弟兄姊妹你留意,约伯在整个过程里,他一直觉得,我没有任何的过失,不管那班人怎样说我犯罪,我实在是没有任何的过失,我在神面前是清白的,甚至他的太太对他说,『你说你敬畏神,神却不祝福你,你死了去吧!』但在约伯里面,他一直觉得不是那一回事。所以在约伯的身上就发生一个受冤屈的感觉,因为约伯当时所受的痛苦实在是人很难承担的,全身长满了疮,儿女在一夜之间全没有了,财产也在一夜之间全没有了,最亲近的太太都不同情,甚至他不能留在家里,只好跑到外面旷野和山洞坐在炉灰里。

那三个人来了,他们不是为安慰他来的,而是好象让他给一刀一刀的割下去。所以他觉得自己受到很多的冤屈,所以他咒诅他的生日,他说,『我不生下来倒好。』这是约伯个人的情绪。弟兄姊妹你留意,整个约伯的问题是怎样去解决?三个朋友的责备没有发生功效。弟兄姊妹,我似乎一直讲这个结论,但你了解这件事以后,你再读『约伯记』,你就会留意到这个情形,但是却摸不到约伯的痛处。

以利户所提的话是比那三个朋友的高,对神的作为认识也比那三个朋友深,但是也没有摸到约伯的痛处,待会我将那三个人和这个人所提的,轻轻的提一提。

神向人(约伯)发的问题

弟兄姊妹你会了解,解决约伯问题的方法在哪里呢?就是神向约伯所问的两句话。弟兄姊妹,我们回到『约伯记』最末了那里,你留意,神问了约伯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就打中了约伯。我们留意,在三十八章开始,神对约伯发了许多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神对约伯说,『你知道不知道我是谁?』好象在三十八章一开始的时候就提出了,『那时耶和华从旋风中回答约伯说,谁用无知的言语,使我的旨意不明,你要如勇士束腰。我问你,你可以指示我,我立大地根基的时候,你在哪里呢?你若有聪明,只管说吧,你若晓得就说,是谁定地的尺度?是谁把准绳拉在其上?地的根基安置在何处?地的角石是谁安放的?那时晨星一同歌唱,神的众子也都欢呼,海水冲出,如出胎胞。那时谁将他关闭呢?』底下还有很多的话,但归纳起来,就是说,你知不知道我是谁?神是谁是第一个问题。

然后我们看第四十章,耶和华又对约伯说,『强辩的岂可与全能者争论么?与神辩驳的,可以回答这些罢?』在这里你看到,神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你究竟是和谁说话?这两个问题在约伯里面发出了光。在四十二章第一节里,『约伯回答耶和华说,我知道?万事都能作,?的旨意不能拦阻,谁用无知的言语,使?的旨意隐藏呢?我所说的,是我不明白的,这些事

太奇妙,是我不知道的,求?听我,我要说话,我问?,求?指示我。我从前风闻有?,现在亲眼看见?,因此我厌恶自己,在尘土和炉灰中懊悔。』这一段话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但弟兄姊妹留意,当神给约伯的那两个问题在约伯心思里发出光来,在约伯里面所解不开的结,就因着这个光解开了。神是万有的主,神有权柄作任何的事,神作的一切事,是根据祂最美的旨意作出来。这个光在约伯里面一发出来,约伯的难处就完结了。

属灵的难处是从里面先解决

弟兄姊妹,我们看『约伯记』的时候,我们常常是太注意约伯外面的难处,而少留意约伯里面的难处。约伯外面的难处就是不够认识也不了解神,约伯里面的难处就是不知道神为什么会这样作,所以对神产生一些埋怨,他也不敢作声,他产生对自己的失望,但也不敢有任何的退后。弟兄姊妹,这是好痛苦的,的确很痛苦,我们在主的光里面留意,约伯的难处是怎样解决的呢?是里面的难处解决了,外面的难处就没有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在『约伯记』里面,我刚才说,神在约伯身上所要作的,是为了显明祂自己,叫人能够准确的去认识祂,更加认识到人是没有什么可夸的,唯独神是万有的主,而且是各样祝福的源头。由于这样的原因,从追求享用恩赐转移去追求得着赐恩的主。

『约伯记』讲得太多了,不过有几件事情,在讲义里我列了出来,浏览一下都是有点好处,在第一页底下我们提到一些事情要留心的,第一件事是神的儿女的生活和神荣耀的彰显有直接的关系,你留意到撒但在神面前控告约伯那一件事,你就可以知道了。第二件事与第一件事是有关联的,我们必须注意一个属灵的事实,撒但不住的在神面前控告柛和柛的子民。第三点我们要留心的,一般人对苦难的见解,都以为是罪的结果,那三个朋友的言论就具备代表性,三个人的言论是怎样呢?第一个小点,以利法是以他自己所有超然的经历作根据,所以有人说,以利法是灵恩派。在第四章里他讲到,他遇到一个灵,结果他就毛骨悚然,他就根据这一个超然的经历来肯定,就说『约伯你犯罪,你应该谦卑去认罪,因为你不谦卑认罪,你就一直落在神的击打里』。弟兄姊妹,这个是非常容易有的反应,不少人是根据个人的经历去判断神在另一个人身上作工的过程,但这说法碰不到约伯。

第二个朋友比勒达,他是用一般人的智能来作根据,在第八章和十三章里,你可以留意到,他按着人的智能,人的知识和人的见解来衡量约伯,『如果你在神面前是对的,神为什么会这样对付你,一个敬虔的人不会有难处的。』这个是人用知识和智能的分析,所以仍然是说,你在神面前不够敬虔。末了是所法尼,这个人比较年青一点,讲的话很火爆,很厉害,一口就咬定,『你是犯罪,你根本就不讲理由,总而言之,你是犯罪。』弟兄姊妹,这个就是一般人很容易发生的一种情形,很简单的把所有的难处都归在罪的结果。但我们留意到了最末的时候,神在旋风里讲话,就说这三个人都是愚昧的,叫约伯告诉他们,快些去认罪、悔改,献祭,如果不这样作,神就对付他们。虽然他们的心思是对,但是这样片面咬定一件事的时候,结果造成神的旨意不明,神在这一点就对他们有个追讨,将神的旨意弄到不清不楚,神就要追讨他们。

我们在神的面前,从『约伯记』里应当学到一些功课。第四,以利户的见解是比较高一点,也都认识神会用难处来造就人,但那个着重点只是在造就人这一点,是以人为主题,但是他也没有否认约伯是有犯罪的可能,所以他也劝约伯,『你还是认罪吧,不过神也会透过一些难处来造就你,神把难处给你的时候,难处当中都是带着恩典的,因为神的心意要在难处里造就人。』我们列了一些经文,弟兄姊妹,你查看的时候,看他是怎样个讲法。

你必须注意一样东西,神在约伯里面要显明祂自己,那个出发点是神自己的彰显,

诗歌,感觉篇八
《浅谈诗歌翻译感受》

浅谈诗歌翻译感受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诗歌作为一种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的语言,其翻译就成为语言翻译中的难点。通过这几节课对于材料上的学习,我对于诗歌翻译,主要是对于材料中《A Psalm of Life》三篇译文比较后的一些感受。

1.翻译诗歌需要了解背景知识

做翻译时,不能拿来就译,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翻译任何体裁的文章往往都要放在一个背景里去看整篇文章,才可以去了解整篇文章的内涵,也才可以恰当的去翻译。要弄清楚作者的风格、文字特点、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作家的身世,出身哪一个国家、其写作的社会背景等一系列问题。翻译诗歌也是这样,我们要去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才能翻译出诗歌的深层含义。材料中的《A Psalm of Life》的作者郎费罗是十九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翻译中语言的应用一定要符合浪漫主义风格的特点。

2.标题的翻译

标题对于整篇文章至关重要,标题的翻译也就更需要细心琢磨,标题的翻译也不可以凭空翻译,一定要在仔细品读整篇诗歌过后再翻译,选择最好的、最适合整篇文章的标题。而同时, 诗歌的标题往往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借助标题有时可以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有时可以解读诗歌的思想情感;有时可以解读诗歌的表达技巧。就好像《A Psalm of Life》的翻译,三位译者分别译成了“生命的礼赞”、“生之颂”、“人生颂”。“psalm”的意思就是圣诗、颂歌,但问题是对于“life”的翻译,是译为人生还是生命。单从,这三个标题的翻译,我偏向于“人生颂”,因为从三个标题来看,“人生颂”最简练,也最符合中文的表达,但是其实三个标题表达意思都是一样的。

3.诗歌翻译中的韵律感

诗歌与散文、记叙文、议论文等的不同就在于诗歌的韵律感。

3.1诗的格律

“格律是指可以用脚打拍子的节奏”,是每个音步轻重音节排列的格式,也是朗读时轻重音的依据。而音步是由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构成的诗的分析单位。重读音节为扬(重),在音节上用“-”或“?”标示,非重读音节为抑(轻),在音节上用“?”标示,音步之间可用“/”隔开。以下是五种常见格式:

1. 抑扬格(轻重格)Iambus:是最常见的一种格式,每个音步由一个非重读音节加一个重读音节构成。

As fair / art thou / my bon/nie lass,

So deep / in luve / am I :

And I / will luve / thee still,/ my dear, Till a` / the seas / gang dry:

Robert Burns(1759-1796): My Lu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 注;art=are luve=love bonnie=beautiful a`=all gang=go

上例中为四音步与三音步交叉,可标示为:?-/?-/?-/(?-)

2.扬抑格(重轻格)Trochee:每个音步由一个重读音节加一个非重读音节构成。

下例中为四音步扬抑格(少一个轻音节),可标示为:-?/-?/-?/- Tyger!/ Tyger!/ Burning / bright

In the / forests / of the / night

William Blake: The Tyger

3. 抑抑扬格(轻轻重格)Anapaestic foot: 每个音步由两个非重读音节加一个重读音节构成。如:三音步抑抑扬格??-/??-/??-

Like a child / from the womb,

Like a ghost / from the tomb,

I arise / and unbuild / it again.

4. 扬抑抑格(重轻轻格)Dactylic foot: 每个音步由一个重读音节加两个非重读音节构成。如:两音步扬抑抑格-??/-??

?Touch her not / ?scornfully,

?Think of her / ?mournfully.

- Thomas Hood

5. 抑扬抑格(轻重轻格)Amphibrach:每个音步由一个非重读音节加一个重读音节再加一个非重读音节构成。如:三音步抑扬抑格?-?/?-?/?-?下例中最后一个音步为抑扬格。

O ?hush thee / my ?babie / thy ?sire was / a knight.

在同一首诗中常会出现不同的格律,格律解析对朗读诗歌有一定参考价值。现代诗中常不遵守规范的格律。

3.2 诗的押韵

押韵是指通过重复元音或辅音以达到一定音韵效果的诗歌写作手法。

1. 尾韵:最常见,最重要的押韵方式。

1) 联韵:aabb型。

I shot an arrow into the air,

It fell to earth, I knew not where;

For, so swiftly it flew, the sight

Could not follow it in its flight.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The Arrow and the Song

2) 交叉韵:abab型。

Sunset and evening star,

And one clear call for me!

And may there be no moaning of the bar,

When I put out to sea,

Alfred Tennyson(1809-1892): Crossing the Bar

3) 同韵:有的诗押韵,一韵到底,大多是在同一节诗中共用一个韵脚。 如下例就共用/i:p/为韵脚。

The woods are lovely, dark and deep,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Robert Frost (1874-1963):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2. 头韵:是指一行(节)诗中几个词开头的辅音相同,形成押韵。下例中运用/f/、/b/与/s/头韵生动写出了船在海上轻快航行的景象。 The fair breeze blew, the white foam flew,

The furrow followed free,

We were the first that ever burst

Into that silent sea.

T.S. Coleridge: Rime of the Acient Mariner

3.内韵(同元音):指词与词之间原因的重复形成的内部押韵。

下面一节诗中/i/及/iη/重复照应,呈现出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 Spring, the sweet spring, 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 Then blooms each thing, then maids dance in a ring,

Cold dath not sting, the pretty birds do sing:

Cuckoo,jug-jug,pu-we,to-witta-woo!

Thomas Nashe(1567-1601): Spring, the Sweet Spring

翻译诗歌,怎样去翻出韵律感也成为了一个难点,而通过材料中的三种翻译我们也可以看出对于押韵的不同的翻译选择。英语原文一三、二四押韵,三位译者只有黄一宁跟原文保持了一致,黄新渠只押了二四韵,一三却没押上,黄果炘做到了整体押韵,但是他按照中文诗歌的习惯呀一二韵和三四韵。如果单从押韵上,保留原文韵律色彩的,一定是黄一宁做的最好,但是黄果炘的翻译可能也是更符合中国人的诗歌韵律习惯,更有“中国味”一些。在我看来,这也是不同译者的不同选择。是选择更贴近英语原文,还是“中国化”一点,也许要由译作的受众群,目的决定。而材料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音律上的不足,例如:“was not spoken of the soul”的翻译,黄新渠译成 “但这是肉体,灵魂并未死亡”将句子拉长。考虑到了段落的整齐性,而且增译出深层次的东西,而且也可以押韵,黄果炘译为“这话所指的并不是灵魂”这句就会太像说话,同样黄一宁的“那不是说灵魂,指的是肉体”也诗味味不浓。再像对于“Find us farther than to-day”黄新渠译为“使得我们比今天走得更远更长”,考虑到了音节但少掉了韵味,“黄果炘译成“发现我们比今天走得远”其实应该是“走得更远”但是为了凑音。去掉了,但却使得文章读起来别扭了,而黄一宁的译文“看我们都比今天站得更高”,采用了视觉转换,意思大致相等,我觉得处理的很好。

4.诗歌翻译中1+1=N

无论是诗歌还是其他任意一种体裁的翻译,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在译文的处理上,不可避免的都要有所创造,但是我们可以适度创造,有时译者也可能过于偏离原文。材料中,三位译者分别也有不同的创造。

(1)life is real, life is earnest这句,黄新渠大胆的加注对于原文的理解,译为:生命是真实的,生活是严肃的。把2个life翻译分别译成了生命、生活。这就是一个很好的1+1=2或者3的翻译。黄果炘这句译成:人生多真切,他绝非虚度。“绝非虚度”并非是原文,而是采用了反说的方法,也非常恰当。同理,黄一宁的“人生是实在的,人生不是虚无”也很好。

(2)Not enjoyment, and not sorrow这句,黄一宁翻译成,别只顾贪欢,别一味哀怨,就相当于1+1=4,他的创作发挥就有点过了。

在翻译中我们要控制好这种1+1的程度。

5.不同译者倾向选择不同的词

而通过分析材料中三篇译文,几经对比我们也不难发现,不同译者有意避开之前译者所用词汇的情况,在之前的散文翻译中这种现象也有,在我看来,翻译的过程应该是挑选最恰当的词汇,而不是一再回避。虽然这已经成为一种“风气”,也许以后我们在对于这些诗歌在进行重译的时候,可以总结之前译文,选出不同译者译出的精华与亮点,整合成一个最接近完美的译文。

以上这些是近来对于诗歌翻译的感受,作为新手,仍需要不断学习。

参考文献:

[1]李云启老师《翻译名著赏析》课堂材料

[2] 《英文诗歌赏析方法》 普特英语网

[3]《我严重的英文诗歌特色》 百度文库

[4]诗歌定义 百度百科

《浅谈诗歌翻译感受》

笔译一班

邓冰

诗歌,感觉篇九
《北岛诗赏析》

精神的力量有多久——北岛诗《结局或开始——献给遇罗克》赏析 秦虹

“北方的岛屿”, 是当代著名诗人北岛笔名的含 义, 就好像他居住在北方的一个岛上, 是个与爱斯基 摩人类似的冷血动物, 诗如其名, 冷峻的叙述, 深沉的思想和清醒的自我意识是北岛诗歌的背景和底色, 而孤独的感觉, 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于现实的拒绝也是他诗歌写作的重要主题。作为“腾胧诗派”的代表诗 人, 北岛的诗一度在中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下面我们就共同来赏析他的《结局或开始—献给遇罗克》这首诗, 以便更深地体会作者深邃的思想和饱满的诗情。这首诗既有朦胧诗的特征又有着特殊的写作背 景, 是诗人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为什么要写诗献 给遇罗克?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遇罗克。1965 年11 月10 日, 上海《文汇报》刊登了姚文元的《评新编 历史剧〈海瑞罢官〉》, 由此揭开了长达10 年之久的 “文革”浩劫的序幕, 文章刊出了以后, 很多人对其 观点并不赞同, 但是, 真正撰文予以反驳的人却寥寥无几。当时年仅24 岁的遇罗克却挺身而出, “道他人 之不敢道, 言他人之不敢言”, 以一篇长达15000 多字的文章来反驳姚文元。1966 年2 月13 日这篇文章 被压缩并改题目, 发表在《文汇报》上。1966 年底, 遇罗克又因《出身论》一文, 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 广泛而强烈的反响, 很多读者从全国各地写信给遇罗克, 表达自己的感动之情。1968 年1 月5 日, 遇罗克 被捕, 1970 年3 月5 日, 27 岁的遇罗克被宣判死刑, 并立即执行。北岛曾说过: 诗人应该通过作品建立自己的世界, 这是一个真诚独特的世界, 正直的世界, 正义和人性的世界。诗人对遇罗克的遭遇不是简单的同情, 还包含着对国家的前途的忧心忡忡, 在诗歌的开头和 结尾重复出现“我, 站在这里/ 代替另一个被杀害的人”, 诗人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叙述, 我的世界就是 遇罗克的世界, 诗人的感受就是英雄的感受, 诗人带着英雄的灵魂穿行于他们深爱着的祖国, 这时的祖国 还笼罩在悲哀中, 还是一片贫穷的土地, 遭受了十年 的洗劫, 人民已经学会了沉默, 古老的土地已唱不出 优美的旋律,“难道时间这面晦暗的镜子/ 也永远背着你/ 只留下星星和浮云”, 时间是治疗一切的良药, 它可以让人淡忘一切的痛苦和忧伤, 如果时间都无法治 愈的伤痛, 人世间还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救治? 现实的世界让诗人感觉痛心, 但诗人不会由此而丢弃对理 想的追寻, 诗人无时无刻不在寻找着“春天”“苹果 树”, 那怕只有蜂蜜带来的轻微痕迹, 诗人渴望着大 海的宽广, 渴望海底的朝气蓬勃和海鸥的轻盈灵动。诗人的心和英雄的心一样渴望着祖国的强大, 为此心甘情愿地付出自己的鲜血乃至生命, 但是生命还是很 可贵的, 谁都不愿意让自己的生命白白流逝, 对于死亡的来临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充满恐怖的, 英雄在本质 上来说都是普通人, 所以在他们的内心深处, 都希望能得到普通人的幸福生活。“我是人/ 我需要爱/ 我渴望在情人的眼光里/ 度过每个宁静的黄昏/ 在摇篮的晃动中/ 等待着儿子的第一声呼唤”, 对爱情和亲情的渴求是每个人最基本的要求, 但是“这普普通通的愿望 / 如今成了做人的全部代价”。纯净的内心世界就不能与现实相容吗? 可能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就是如此。“人生代代无穷已”, 如果 是正义的事业, 就不担心它会缺少继承者, “在我倒 下的地方/ 将会有另一个人站起”, 希望总是不断的在 人们心中升起, 人们心中总有一个信念, 未来总是美好的, 未来的某一天, 现在的冤屈会平反昭雪, 笼罩在不朽战士身上的阴云最终会烟消云散。著名学者洪子诚评价北岛时这样说: “北岛诗„质地‟是坚硬的, 是„黑色‟的, 他的诗表现了强烈的否定意识, 强烈 的怀疑、批判精神, 这种怀疑与批判, 不只是针对所 处的环境, 而且也涉及自身的分裂状况, 这是北岛深刻的地方”。作为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这首诗却不是 很朦胧, 一般朦胧诗语言的晦涩艰深在诗中表现不是 很明显, 读诗时, 带给读者是一种强烈的震撼, 并且在诗中我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出作者思绪的流动。作者以遇罗克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 痛心于它的贫穷, 追寻着美好的生活, 渴望在爱情和亲情的包围中过一 种平常的日子, 并且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有

着坚定的信念。诗人对于现在所处的环境没有过多的抱怨, 只是平静地说“以太阳的名义/ 黑暗公开的掠夺/ 沉默依然是东方的故事”,“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 亡”, 诗人在沉默中是否领会了鲁迅的哀其不幸, 怒 其不争的无奈, 这是大多数人的天性, 也是几千年思 想统治的结果, 难道到今天还没有结束吗? 最朴素的语言也许最具有打动人心灵的力量。诗中的第九节我觉得最让人心动,“我是人”, 人的含义是什么? 有首 歌中曾唱到, 人字的含义就是相互支撑, 在社会中人 不可能孤立的存在, 人需要有亲人, 有朋友, 有志同 道合的人陪伴, 幸福的生活就是“在草地和落叶上/ 在每一道真挚的目光上/ 我写下生活的诗”, 真诚、自由是诗人也是英雄对于生活的渴求。然而有很多时候总是事与愿违, 为了做个真正的人有时竟需要付出生 命的代价。

意象的使用是诗歌存在的灵魂, 洪子诚先生曾这 样评价北岛诗中的意象: “有着对立的价值内涵的意 象, 在北岛的许多有代表性的诗中, 常处于密集、并 置的结构方式, 它们因此产生对比和撞击, 有时形成一种„悖论式‟的情境”。洪先生的评价在这首诗中有很好体现, 由于本诗写作的特殊性, 所以在意象的 选择上总带有一种沉重感, 悲愤的情绪在压抑中寻找着发泄的机会。“沉重的影”“悲哀的雾”“灰烬般的人群”“低沉的乌云”等直接表达着诗人的不满情绪。 “古老的壁画”“黄河纤夫的绳索”带有深厚的历史气息。还有很多明快的事物, 如“春天”“苹果树”“蜜 蜂”“鸽子”, 在这样的对比中, 给读者以强烈的震 撼。在诗歌结束时, 作者使用了一个特别的意象“乌 鸦”, 乌鸦在人们心中是不祥之物, 鲁迅的文章《药》 中, 最后在烈士坟头出现的乌鸦, 给整个文章笼罩上萧瑟的氛围。在这首诗中同样是在“每一个不朽的战 士/ 森林般生长的墓碑前”, 乌鸦又一次的出现了, 带 来了纷纷扬扬的碎片, 人们的心因为烈士的不幸而破 碎, 也是诗人在内心中表达对于烈士的怀念和对不公平的悲愤。这一意象也成为这首诗的点睛之笔。如今的北岛已经定居美国, 和女儿与新婚的妻子 一起生活在加州戴维斯, 这些年在文学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被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终生荣誉院士, 现 在的北岛生活应该是幸福的, 但唐晓渡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却这样描述: “没有幸福, 只有自由与平静”, 他还有一个笔名叫石默, 意思是象石头一样沉默, 现在的北岛已经沉默了许多。或许年轻时的激情已经转变成另一种力量, 我们从这首他的早期诗作中, 能够感觉到他的坚毅, 他骨子中的一种冷峻。 ·

结局或开始

----献给遇罗克

我, 站在这里

代替另一个被杀害的人 为了每当太阳升起 让沉重的影子像道路 穿过整个国土

悲哀的雾

覆盖着补丁般错落的屋顶 在房子与房子之间

烟囱喷吐着灰烬般的人群 温暖从明亮的树梢吹散 逗留在贫困的烟头上 一只只疲倦的手中 升起低沉的乌云

以太阳的名义 黑暗在公开地掠夺 沉默依然是东方的故事 人民在古老的壁画上 默默地永生 默默地死去

呵, 我的土地

你为什么不再歌唱 难道连黄河纤夫的绳索 也像绷断的琴弦 不再发出鸣响

难道时间这面晦暗的镜子 也永远背对着你

只留下星星和浮云

我寻找着你 在一次次梦中

一个个多雾的夜里或早晨 我寻找春天和苹果树 蜜蜂牵动的一缕缕微风 我寻找海岸的潮汐 浪峰上的阳光变成鸥群 我寻找砌在墙里的传说 你和我被遗忘的姓名

如果鲜血会使你肥沃 明天的枝头上 成熟的果实 会留下我的颜色

必须承认

在死亡白色的寒光中 我, 战栗了 谁愿意做陨石

或受难者冰冷的塑像 看着不熄的青春之火 在别人的手中传递 即使鸽子落在肩上 也感不到体温和呼吸 它们梳理一番羽毛 又匆匆飞去

我是人 我需要爱

我渴望在情人的眼睛里 度过每个宁静的黄昏 在摇篮的晃动中

等待着儿子第一声呼唤 在草地和落叶上

在每一道真挚的目光上 我写下生活的诗 这普普通通的愿望

如今成了做人的全部代价

一生中

我曾多次撒谎

却始终诚实地遵守着

一个儿时的诺言 因此, 那与孩子的心 不能相容的世界 再也没有饶恕过我

我, 站在这里

代替另一个被杀害的人 没有别的选择 在我倒下的地方 将会有另一个人站起 我的肩上是风 风上是闪烁的星群

也许有一天

太阳变成了萎缩的花环 垂放在

每一个不屈的战士 森林般生长的墓碑前 乌鸦, 这夜的碎片 纷纷扬扬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诗歌,感觉 青少年最喜欢的现代诗歌经典》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写诗歌靠感觉 诗歌给我们什么感觉 诗歌大全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诗歌,感觉 青少年最喜欢的现代诗歌经典”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诗歌,感觉 青少年最喜欢的现代诗歌经典"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6318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