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表示变化的诗句

表示变化的诗句

2016-01-24 09:31:0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表示变化的诗句篇一《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2》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表示变化的诗句》,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表示变化的诗句篇一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2》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二:古典诗词中的时间变化

陈友冰

上一讲说到中国古典诗词结构上的空间变化。实际上,空间变化和时间变化几乎同时存在,只不过为了解析上的方便,分开来讲。这一讲着重讲时间上的变化,最后再谈谈时空交织的情况。时间变化分以下四种情况:

一、时间的延展

从某一特定时刻出发,或向前追溯到往古,向后延伸到未来,造成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和画面的广阔感,从而使自己某一时刻的特定情绪得以扩展,涵盖面更为深广,社会意义更加普遍,如杜甫的《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处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一年将尽的岁暮。此时的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西川的军阀又相互混战,烽火不断,吐蕃也在不断的侵袭蜀地。不仅是国计民生让诗人忧心不已,自己也在蜀地漂泊了七年,“此生哪老蜀,不死会归秦”,家国之情也一直萦回在诗人的心头,再加上好友郑虔、严武、李白、苏源明、高适等相继去世,世无知音,更让诗人沮丧。这一切不幸和沮丧,在年关将近之时,集中喷发了出来。从时间说,这首诗有两次向上推移:第一次是从眼前的年关“岁暮”上溯到离开成都准备东下以来,乃至整个西南漂泊时期。前一年的四月,因好友也是上级严武去世,诗人在成都失去保护人,诗人因此买舟东下,经嘉州(今乐山市)、戎州(今宜宾市)、渝州(今重庆市)、忠州(今忠县)、云安(今云阳),与大历元年夏到达夔州(今奉节市),受到夔州都督柏茂琳的照顾,暂时打消出川的念头,在夔州的西阁安顿下来。诗中所叹息的“野哭千家闻战伐”,即是指不久前发生的剑南西山都知兵马使崔旰在成都叛乱一事,以及随后的军阀混战,也包括尚未平息的安史之乱八年来给百姓带来的种种苦难。至于“夷歌”则是指代宗广德二年(764)以来,吐蕃对奉天、凉州一带的不断进犯。第二次时间上推得更远:诗人在联想到三国时的诸葛亮和西汉末年的公孙策。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公孙策是西汉末年在蜀称帝,建白帝城,“跃马”是借用左思《蜀都赋》中“公孙跃马而称帝”。从地理位置上看,夔州西郊有诸葛武侯庙,东南有白帝庙,杜甫在夔州西郊极目远眺联想到这两位古人,是很自然,但也是经过精心选择的:一来这二人都在蜀地建立过一番功业,二来都在夔州留有胜迹。这样就与自己在夔州乃至整个漂泊西南的遭遇构成对比。这个对比,表面上是自我排遣:像诸葛亮、公孙策这样一代英杰都成了一抔黄土,我在漂泊之中所遭遇的故人凋零、音书断绝又算什么呢?实

际上这种自我安慰比直抒伤痛显得更加哀怨感人!由于经过这样两番时间延展,其伤痛更加深沉,覆盖面也更加广阔,已不是一己一时一事的伤痛,而是时代、百姓、家国的深哀巨痛! 类似的处理手法还有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江西安抚使任上被劾落职,在江西上饶闲置了23年。直到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才被启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第二年又被调到抗金前线的军事重镇镇江任知府,诗人已是65岁老人了。此时韩侂胄执掌朝政,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就打算北伐。北伐中原,收复失地,这是辛弃疾一生最大的愿望,韩侂胄准备北伐,他当然支持。在镇江知府任上他竭力为北伐做准备:招募沿江熟悉地形的壮士,计划在淮西的安丰和淮东的山阳设立两处军屯,作为北伐基地。但他对韩草率行事、仓促北伐又持不同看法,认为北伐必须长期做准备,“更需20年”(袁确《清容居士集》)。因此在这首词中,他一方面支持北伐,要人们不要忘记四十三年前金兵南侵不堪回首的历史,也不要忘记“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今日沦陷区现实,并表示自己虽老但老当益壮,要为北伐出力报效。但另一方面,又要执政者记住刘宋时代刘义隆仓促北伐的历史教训,要做好准备,慎重从事。而所有这一切,都是通过历史回顾、时间推移来完成的。比起杜甫的《阁夜》,辛弃疾的《永遇乐》在时间推移上又多了一层。首先它由诗人所在地镇江联想到镇江一带的著名古人,选取的对象又与北伐大业有关:一个是孙权,他联合刘备抗击南侵的强曹,也赢得对手的尊重,使曹操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就是辛弃疾感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的原因所在;另一位是刘裕。晋安帝义熙五年(409)4月,身为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实际上掌控了东晋政权的刘裕出兵北伐,攻灭南燕,生擒燕主慕容超。义熙十二年,刘裕再次北伐,一直攻到长安,灭掉后秦。诗人通过对他们的称赞与怀念,也表达了自己对朝廷北伐主张的支持态度,因为这毕竟是自己终生追求的目标:“男儿西北有神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只不过通过时间推移怀古的方式来表达,显得更为含蓄和深沉!时间的再次推移是到刘裕之子宋文帝刘义隆的元嘉二十七年,这一年,宋文帝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派大将王玄谟北伐,结果被北魏打得打败。刘义隆在诗中称:“惆怅惧迁逝,北顾涕交流”。辛弃疾重提“草草”地去“封狼居胥”,结果“仓皇北顾”这段往事,是要告诫当局,北伐虽势在必行但又必须慎重其事,要有长期的精神和物质准备。通过这两个时间推移已表达了词人对北伐的基本态度,但仍意犹未足,还欲进一步的表达。下面的表达仍是通过时间的向前推移来进行,比起杜甫的《阁夜》,辛弃疾的《永遇乐》在时间推移上更繁富一些。首先是将时间推移到宋高宗三十一年(1161).这年金主完颜亮率军大举南侵,想从采石渡江,遭宋军虞允文等痛击,退守扬州。然后提到此

时距今已43年了,但北方仍沦陷在胡人手中。当年北魏主拓跋焘(小名佛狸)在镇江对岸步瓜山上的祠庙香火正盛。词人重提这段历史,不外要提醒当局不要忘记这段民族耻辱,再次表明自己支持北伐、收复失地的决心。最后,诗人又将时间推移到一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以赵国名将廉颇老当益壮为喻,暗示自己为国杀敌、收复失地的老而弥坚之志!从上面分析来看,这首词的主旨和词人主张的表达,皆是通过时间的推移在回顾历史中完成的。

这样的诗例还很多,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诗人由眼前的长江,将时间推移到八百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赤壁之战,由此来抒发被贬黄州,岁月流逝而壮志难遂的悲愤。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也是由眼前的岳阳楼将时间推移到安史之乱发生以来的这段岁月,由此来表达自己忧国忧民、思亲怀乡的悲苦情怀!

上面所举之例皆是将时间向前推移,也还有时间向后延展的,如陆游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一生志在恢复,而且老而弥坚,我们只要稍微翻阅一下他晚年的诗篇就可知晓,如“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夜泊水村》),“僵卧荒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当时,由于投降派当政,诗人长期被削职在家乡务农,其报国理想、收复失地的愿望至死也未能实现。诗人临终前写了这首示儿诗,来表达他终生不能实现其理想壮志的悲愤。其方法就是将时间向后推移,设想有那么一天,北方的失地收复了,国家统一了。这个时候后人在祭祀的时候,不要忘记将这个大好消息告诉我。这种表达方式,不仅符合这位时称“小李白”的浪漫特征,也暗中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遗憾的是,在诗人之后,国家倒是统一了,但统一的是元世祖忽必烈,而不是诗人期待的南宋。宋恭帝德佑二年(1276)年正月,元丞相伯颜率大军进逼南宋都城临安,南宋太后率幼帝和百官投降,南宋灭亡。作为不能屈节仕元的遗民林景熙,在国破家亡之际重读这首《示儿》,真是感慨万分,写下这首同样著名的《书陆放翁诗卷后》:“青山一发雨蒙蒙,干戈天南地复东。儿孙已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从这首感慨万千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陆游这首诗作的巨大影响。

二、时间的凝聚

这种手法和时间的延展相反,即把几年、几十年或千百年的经历、时态在铺叙、抒怀中突然来个凝聚,让无限的时间和无限的情怀浓缩在一个典型的场面或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之中,类似电影中的定格或特写,实际上是截取时间流程中的一个横断面,只不过它比一般场面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代表性而已。如宋之问的《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约656—712),字延清,虢州弘农人,弱冠即以文学知名。授洛州参军,累转尚方监丞。此公虽字延清,但并不清贞自守。被武则天看中经常随宴,写了许多拍马屁的应制诗,约占生平196首诗作的五分之一。先是谄事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兄弟。张氏事败后又阿附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睿宗即位后,追究前愆,被从越州长史任上召回,流放钦州,最后死于贬所。他的一些著名诗篇多写于晚年的流放途中,即事即景,怀乡思亲,写得深情绵邈、缜密精工。《旧唐书·文苑传》称:“之问再被窜谪,经途江、岭,所有篇咏,传布远近”。这篇《渡汉江》即是从岭南返回故乡时所作。如前所述,宋之问一生有两次被贬,诗中所写的是谄事张易之兄弟遭贬后的情形。宋中宗神龙二年(706),被贬在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市东南)的宋之问被赦北归。这首诗就是描述他北归途中的感受。泷州在唐代,是个尚未开化的蛮荒之地,诗人被贬在此,经历了一个寒暑,其生活上的困窘和政治上的摧残,想必都相当难挨。这里与家乡远隔万里,在交通信息均不发达的古代,亲人音信不通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但诗人没有也不可能在这仅20个字的短诗中去细数上述的种种苦难,而是来个巨大的浓缩:在时间上将经历寒暑的漫长岁月浓缩到一个短暂的瞬时;在空间上在将万里之遥的回乡路浓缩到临近家乡这个节点上,通个这个特定的时刻、特定的地点来抒发自己急切思乡但又忐忑不安的心情,非常符合诗人的特定身份和临近家门时的独特感受。因为诗人是个罪人,封建社会的刑律是要株连的。犯罪后不仅自己被贬荒州,亲人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再加上泷州地处蛮荒,亲人在经冬历春的漫长时间内又是音书断绝,当然更增加诗人的惦念和担心,而在临近家门时,自己长时间的担心也许就要变成再也无法回避或自我宽慰的残酷现实,当然会更加心慌气怯,甚至都不敢向来人打听一声。这个浓缩时空的表达方式,自然更能打动读者,甚至忘记他的人品而产生某种情感上的共鸣。因为通过这种浓缩的方式,这种情感已被舍去诗人自身的种种印记,而被放大为一个久居异乡、又与家人音信断绝的他乡异客的普遍感受,自然会引起有着类似遭遇的读者的情感上的共鸣!

思乡是一个永远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因为“人总是爱他的故乡的,尽管他乡的水更绿、山更清,他乡的少女更多情”(艾青)。宋之问在遭贬困顿中返乡是这样,贺知章荣归故里也是这样,而且两人都采取浓缩时空的手法,通过特定的一瞬来表现特定的情感: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市)人,盛唐时代著名的“吴中四士”之一。少以文辞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进士,由国子四门博士累迁至礼部侍郎、太子宾客、秘书监。玄宗天宝二年(743)冬,上书请求返回故乡去做道士。当时玄宗正崇信道教,闻此举大喜,将贺知章家乡镜湖的剡川一曲赏赐给他,临行时并亲自赐诗,太

子以下百官送行,可以说是百倍风光。但在这首回乡诗中,我们看不到丝毫矜夸和洋洋自得,有的只是一位久别归来时意味深长的人生感慨,而这正是所有游子返归故乡时共有的一种情感,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普遍共鸣。当然此诗成为人们吟诵不衰的名篇,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将几十年来对故乡深长的思念浓缩到踏上家乡土地这个特定的时刻,家乡儿童将这位归来的游子当成异乡来的客人这个特定的场面。通过这个让人啼笑皆非的特定场面,通过这个让人唏嘘不已的特定时刻,将诗人对故乡的感情,对人生的感慨,通过浓缩显得更加凝重,也更加深沉。

三、时间的变形

佛家说,境由心造。人们在生活中都会有这种经验:同样的时间,在高兴时会觉得很短暂,忧愁时会觉得很漫长,所谓“欢愉嫌时短,忧愁觉日长”。中国古典诗人们即利用这一生活常识,创造出许多美妙的诗篇。

由于心境不同,时间变长的诗例,如南朝乐府中的《子夜歌》: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

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

南朝乐府的内容我称之为“三歌”,即:妇女之歌,作者的身份多为女性;都市之歌,都反映都市生活;偷情之歌,在两性关系上都为封建礼法所不容的相爱乃至偷情之类。这首歌表达的是一位女性对情人的思念。情人是因为约会没来,还是外出不在身边,这不得而知,总之情郎不在身边,辗转难眠,黑夜会觉得分外的漫长。诗人的高妙之处在于他把社会生活中这种常见的现象处理的很巧妙:这位女性明明是思念情郎而辗转难眠,她却怪夜太长,怪月亮太亮,这都让她心烦意乱,都让她难以入眠。下面两句更是精彩:冥冥之中好像情人在敲门,在呼喊她,于是她不由自主地答应了一声,但只是这位女性的悬想虚拟,因为诗中点破是“虚应”,是“想闻”。产生这种幻觉的原因是深度的思念,是“想闻”,才会出现“虚应”。而这美妙的种种变现手法都基于这个前提——“夜长不得眠”。篇首的“夜长”二字正是领起全篇的关键,而这个“夜长”恰恰是时间的变形!

类似的还有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是北宋名臣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置身抵御西夏前线时所作。范仲淹在西北边陲拒守四年,西夏强寇闻风丧胆,时称“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但家与国是有矛盾的,有时卫国就必须舍家。作为一代英杰的范仲淹也是位性情中人,他有为国之志,也有思亲怀乡之情。这首词就是重在表现家与国的矛盾,情与志的冲突,显得真切而感人。其中下阙数句,将将士们的思亲之情,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怅惘尽情加以挥洒和倾诉。“人不寐”的前提,自然又是时间的加长和变形。

表示变化的诗句篇二
《中国诗歌从古至今的变化》

中国诗歌从古至今的变化。即由古代诗歌到近代诗歌的演变。 (1)什么是古代诗歌: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①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 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学生稍作了解。 ②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学生稍作了解。 (2)什么是现代诗: ①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叙事诗和抒情诗。。 ②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一、在此基础上确定搜集诗歌的方法和形式 1.小组讨论。 2.得出结果:采用阅读报刊书籍、采访、上网查找等形式。 3.组内分工,形成书面。

讨论:诗歌除了可以按内容分类,还可以按哪些方面来分类?师生交流归纳: (可以按内容分: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关于秋天的诗、关于春天的诗„„ 可以按题材分:山水诗、边塞诗、思乡诗、咏物诗„„ 可以按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 按体裁分;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 按国家和作者分:外国诗、中国诗 按创作方法分:诗歌、民歌或童谣 按时间分:古代诗、近代诗、现代诗、当代诗)

教师小结: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能够大胆想象,锤炼 语言,就可以写出有趣的童诗。 三、补充诗歌,让学生欣赏 将下面的诗歌复印给学生,在小组里读一读,交流交流写作方法。 1、巧用比喻: 云常常忘了回家 妈妈每天早上叫我起床 2、妙用拟人: 风 在院子里拿树叶玩飞镖游戏 风真是气死我了 3、运用夸张: 交通警察因为他有“气功” 只要单手轻轻一推几十辆车子就一动不动了 4、运用假设: 如果我变成风 如果我变成风一颗一颗吹干

怎样开好诗歌朗诵会

1.确定内容,诗歌朗诵会朗诵的诗,可以是搜集到的诗,也可以是自己写的 诗。可以利用教材,本学期教材中,《中华少年》就是一首典型的朗诵诗,本组 教材中的《我们去看海》,选读课文中的《我们的方阵》都可作为选材。还可以 是自己写的诗歌。 2.小组内商定形式,可以展示,也可以比赛。 3.全班商议可以是小组合作参加,也可以是小组初选后,推荐代表参加班级 的朗诵会。 4.确定朗诵的形式,要丰富多样,可以个人朗诵,可以男女对诵,可以小组 合诵,可以是诗表演,还可以配乐朗诵。 5.组织分工,力求每个同学或小组都有任务,如,环境布置、编排节目单、 化妆,人人为班级朗诵会出力。 6.确定时间、地点、形式等。

二、制定一张班级朗诵会安排表,如: 主题 “秋诗冬韵”诗歌朗诵 会2、 推敲诗歌字句,尝试给诗填字,补充诗句,初步感受诗歌魅力。 教学重点: 1、 赏析诗歌,领悟诗歌用字的巧妙。 教学难点: 1、 给诗填字,补充诗句,感受推敲字词的乐趣,感受诗歌魅力。 教学过程: 一、读古诗,入情入境。 导语:同学们,在学习诗歌单元的时候,我们跟着苏小妹给诗加过“腰”。我们都知道,古 人写诗用字非常讲究,到底“诗腰”还有哪些讲究的地方?诗人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 呢?课件出示: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范读。 师:真不错!感受到春意了吗? 生读。 师:越来越有味道了。一起来怎么样? 集体读。 师:好!下面这首诗比较长,谁有勇气来挑战?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生读 师:感觉到润物细无声了吗? 集体读。边读边想象。 二、找佳句,初步赏析。 过渡:

真不错!一首好诗就像一杯好茶,善于朗读诗歌的人,就像功夫老到的泡茶师傅,能 把茶的香气散发出来,而真正喝茶的高手是既懂得泡茶,又懂得品茶。 看样子,我们同学功底不浅,懂得泡茶了,今天我们要学着怎么品茶。 师:这两首诗,你最喜欢哪首?你觉得哪句写得特别好? 好,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两首诗,读完后,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你喜欢的句子。 预设1: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赞美。春天是植物萌发、 生长的季节,正需雨,它就下起来了。诗人用拟人手法,盛赞春雨善解人意,似乎懂得人们 的心愿一般。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伴随着和煦的春风,趁着夜色悄悄地飘洒大地,绵 绵密密,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物。“潜”说明了春雨悄悄地来到了大地。 潜:春雨悄悄地来了,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 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 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 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 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 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 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 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 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真不错!要是诗人能听到你的点评一定很欣慰。 再增加点难度,敢接受挑战吗? 以下这首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诗,这首诗因为一个字出了名,看谁能把它找出来。注意:现在 请一位同学来读,其他同学仔细思考。 出示: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预设2:“春风又绿江南岸” 生:“绿” 师:这个绿字妙在哪里? 生:绿字,让人感觉到江南的春天到了,春风给大地带来了绿色,带来了生机。 师:这句诗背后还藏着不少故事。据说当年大诗人王安石为了这“绿”字可谓绞尽脑汁。现 在我们也来当一回诗人,如果你是王安石,你会给这句诗的中间加一个什么字? 出示:春风又( )江南岸 生:“到”“过”“入”“进” 师:“到”“过”“入”“进”与“绿”作比较。 提到“扫”(与秋风扫落叶作对比) 绿是表示颜色的形容词,这里用做了动词。意思是吹绿了。绿字既表现出春风的到来,又表 现出春风到后江南水乡的变化,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 我们看看哪些同学和王安石想到一块去了。课件出示: “到”、“过”、“入”、“满” 填到这些字的请举手。看来大诗人也和我们差不多,如果我们像王安石精益求精,也能成为 大诗人。 师:有意思吗? 三、赏诗眼,推敲字句。 过渡:所谓一字千金,一个字能让一首诗活起来,一首诗可能因为一句或是一个字而流传千 古,不少诗歌背后还藏着有趣的故事。韩愈和贾岛都是大文学家,而他们就是因为一首诗, 一个字成为了朋友的。 师:想知道哪首诗吗? 出示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生读。集体读。 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师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闲居:闲置的屋子,邻并:一起居住的邻居。草径:长满草的路。 师:作者是什么时候来到这间幽静、长满荒草的园子? 生:晚上 师:你怎么知道? 生:僧敲月下门 师:既然是晚上,一切都很安静,什么声音让作者知道“鸟宿池边树“? 生:敲门声。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师:在写这首诗的时候,贾岛犹豫了很久,是“僧敲月下门”还是“僧推月下门”好呢?大 诗人骑在驴背上想呀想呀,一头撞在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可是个大官,他的手下把贾岛押 到了韩愈面前,贾岛告诉韩愈缘由,韩愈不但没责怪他,还跟贾岛研究起这句诗来。韩愈说 用敲比用推更好?你能说说韩愈的理由吗?四人小组商量一下。 小组活动。 师:现在老师是贾岛,韩愈在哪里? 生汇报。 预设:敲比推更有礼貌。敲的声音比推的声音更响亮。 师补充:这是个幽静的夜晚,作者来到了幽静的小园,推也有声响,敲也有声响?为什么要 用推而不用敲?同学们非常熟悉推木门的声音,师:敲门声又是怎样的呢?安静,仔细听: 这是一个幽静的夜晚. 师敲桌子。 师:敲声清脆有力,在幽静的夜晚格外响亮,更加衬托出夜晚的宁静,更突出朋友家的幽静, 突出题目中的哪个字(幽) 贾岛曾经说过“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三年推敲出两句好诗句,吟颂起来真是激动得泪 流满面。 老师常说写作文字词要好好推敲,推敲一词源于这首诗词。

四、填佳字,给诗加“腰” 1:春风 吹绿了树梢 吹( )了小草 吹皱了河水 吹鼓了花苞 (绿,俏,醒„„) 生回答,说理由,比较品析。 2、黄莺鸣翠柳,紫燕( )春风。 生回答。(迎„„剪) 品析 生能回答“剪”,让生说理由。生答不到,课件出示“剪”,品析。 (燕子的尾巴像剪刀,把无形的风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4、红杏枝头春意( )。 ( 旺、闹、浓)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动、皱、翻、起) 5、窗前( )传春讯 枝上( )送好音 生回答,师板书,师生品析。 (细雨 黄鹂) (提示:哪种鸟雀声音传递春天的到来的喜悦。如:黄鹂鸣翠柳。) 6、 东风吹出千山绿 (春雨洒来万象新) 7、学生自己出示题 师生一起对诗。 8、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 )山鸟,时鸣春涧中。 结:好诗就像好茶,越喝越有味道,越品越上瘾。多读诗,读好诗不但能增强语感,还能提 高我们的想象能力,鉴赏能力。在平时的写作中,我们也要学习诗人推敲推敲自己的文章, 使文章更加精练。

表示变化的诗句篇三
《古诗》

古诗答题思维方法及模式

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将课本中所有古诗词分类,概括每一首古诗的特点。切记!切记! 关于赋比兴:

赋 古代日记(讲自己的故事,讲自己怎么了)、故事(讲别人的故事) 比 相似联想 兴 相近联想 意境、意象

意象:主观情感+客观景象;

意境:一定空间中若干意象,共同营造的气氛、表达的境界 特殊词语意思

人:一般指外人,而不是作者。如姜夔《次石湖书扇韵》“家住石湖人不到”,是说的外人不常到。

怜:怜爱,不是怜惜。

恨:痛苦、伤心、遗憾,不是表示我恨你。 莲子:爱你 丝:思 古诗怎么读

1.诗以言志,这个志,指的是情感,而不是志向。

2.古人写作诗歌都有一个明确的对象,这个对象实际上也是诗歌构成的主人公之一。 3.任何一首诗,都会给你一个故事,都会叙述作者此时心里的感情,任何感情都是由事情引起的,任何事情都有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4.诗歌正文本身传递的信息多偏重于情感,而不是事件的基本条件(时间、地点、人物等),因此,会把相关内容放到题目和注释里。

5.阅读诗歌的方法是:首先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然后根据正文,看经过和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要弄清楚作者(男人)在干生么,然后确定文章主旨情感。

诗词类别及情感特点

一、流浪、打仗、想象

流浪:山水诗、送别诗、田园诗 打仗:战争诗、边塞诗 想象:说理诗(理性思考)、抒情诗(感性抒情)、怀古诗(看看历史) 二、山水诗

代表人物:

李白 纵情山水

王维 归隐闲适,禅意(如果只有归隐闲适,则是陶渊明)

注意:是将山水本身作为审美对象加以观照,还是假借山水别有寄托。

一看大山、大江、大河,就比较像李白

一看是小桥、流水、落花等小的山水意境,就比较像王维,表达非常旷静的感觉。

禅意,禅意要静中得,极致的静要使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来表现。

三、送别诗 李白 情谊深厚 王维 情谊深厚,感同身受

仕途失意 对故土的留恋

四、田园诗

王维 陶渊明 五、战争类

1.描写战争的残酷 2.思乡 3.边塞风光 4.战争 对峙:

对国土大量沦陷的痛心和对敌人(答题时具体一下,比如说金人)的痛恨 对祖国的忠诚

希望为祖国建功立业、收复失地 对苟且偷安的求和行径的不齿与失望 灭亡:

亡国之恨,非常痛苦、遗憾 对故国的忠诚

希望为故国建功立业

注意:恨,在古汉语中绝不是表示我恨你,而是痛苦、伤心、遗憾 六、抒情类

1.伤春悲秋 2.孤寂愁闷 3.仕途失意 4.旷达乐观

以上四科类情感,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反面情感,如仕途失意,相对的有积极入世、与民同乐(百姓日子好、百姓丰收了)

注意:伤春悲秋,因为是两个词,所以不能同时出现,一首诗不可能表达两个季节的情感。

要搞清楚伤春会有一个情绪变化的过程,春天分成不同阶段——早春、仲春、暮春。早春和仲春的时候,春天非常漂亮,人们比较喜欢春天(爱春);一到清明节,发现春天快过去了,要离开了,所以会感觉可惜(惜春);等到小浑天真的过去了,那就是伤

春。(惜春有时候可以写,有时候可以不写,但从爱到伤这个过程,必须完整呈现,否则会丢分。比如会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重点在过程)同理,秋天也是一样(初秋、仲秋、晚秋)(凄凉和愁绪) 暮春以清明为标志

一首诗中,在诗的整体感情下,每一句可以有更细分的情感。 七、象征类

代表人物:

屈原

主要情感:

1.品行高洁

2.遭到小人的排挤,有才能的施展 3.痛苦、伤心、失望

屈原的每一首诗,表达的就是君子品行高洁,但是遭到了小人的排挤,才能不得施展。他就想表达对小人的那种痛恨。

“咏”字开头,题目本身就是植物或动物 八、正常的情感

喜怒哀

一、雄浑壮阔

代表人物: 李白 主要用于: 写景 二、豪放旷达

代表人物: 苏轼

注意:旷达乐观是指情感

豪放旷达是指风格

三、沉郁顿挫

代表人物:杜甫、顾炎武、闻一多

特点:官职小,人微言轻;看到百姓疾苦,关注底层生活,但无能为力

判断标准:时代遭遇严重动荡;个人穷愁困苦;感情博大深厚;手法含蓄蕴藉 四、慷慨悲壮

代表人物:辛弃疾

特点:有职有位,豪壮;关注国家大事;因为上过战场,才悲壮 注意:同情百姓疾苦,是沉郁;改变这个现实,是慷慨。 分析李白作品时,要注意李白有可能具有三个人的特点——屈原、苏轼、陶渊明。(P121)

古诗文写作手法

“表”字开头,“法”结尾,如:表现手法、写法、方法、表达技巧、表达特色、表现特色 手法细分

1.表达技巧

对比、托物言志(象征)、借景抒情、王维专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2.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夸张、借代、对偶 3.表达方式

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 描写(白描、细描)

注意:借景抒情属于间接抒情

白描,主要由名次组成;细描,有动词的使用,所以又叫动作描写。

手法辨析

一、白描:寥寥几笔,勾勒形象,如版画一样,突出线条的勾勒。如《归园田居》

渲染:反复;叠字。如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苒苒物华休” 二、借景抒情:有景有情

情景交融:有景没情 直抒胸臆:没景只有情 什么是情:来自人的,主观的。看诗句中每一个字是否都是写景(不含虚词、连词),有没有主观的。如“羌笛何须怨杨柳”中“何须”是主观的人所具有的,因此是情感。

三、比喻:“是”——暗喻;“像”——明喻。没有比喻词,就是比拟 四、借代:注意诗词中表示颜色的词,如“绿肥红瘦” 五、双关:丝——思,莲子——爱你。如春蚕到死丝方尽 六、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

七、用典:用事——三顾茅庐;化用——化用前人诗句 八、虚实结合:主观想象+客观实景

九、抑扬结合:曲折有致,增强艺术感染力

一、主旨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二、炼字题:诗歌中哪个字用得好?找出并分析。

三、内容题:非要翻译或者要结合诗歌内容才能做出来的题。本质就是要大家结合文句翻译作答的题。

如: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你需要总体介绍一下,诗人在诗歌中干了哪些事,通过这件事你看出他的什么形象)

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诗人说的东西是什么?怎么样?是人说的东西有什么特点? 诗人说的什么东西在文章中提到了哪些方面? 四、鉴赏题:作用、风格。

如:这首诗某个诗句有什么样的作用?这个句子有什么作用?这首诗有什么样的风格?

答题结构

答案基本组成部分 A. 诗句的翻译。

B. 明确这首诗是否用了什么样的风格或手法。如果用了,要表明所使用的风格或手法。

C. 这个诗句或整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也就是主旨或情感。 是什么+写什么+怎么样+为什么 即:(手法)+(语境意)+(表达效果)+(表达作用)

表达作用=内容上+结构上:意境、情感主旨、主要内容(从题目中来) 题型示例

一、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翻译诗句+表达情感(A+C)

这首诗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写出了什么内容(翻译一下诗句),从而表达了……(A+B)

二、炼字题一般是就动词提问。动词也就是动作描写,又叫细描 手法及作用+翻译+情感(B+A+C) 三、风格对比

如果分析中涉及了两个人的风格对比,那就不能仅仅说其中一个怎么样,二同时要指出他与另一个人的哪首诗歌中的哪样一种境界和风格基本上是一致的。(P115)

四、意象、意境题

意象+意境+定性(A+C)

①通过XX、XX、XX、XX、XX等意象,②描绘了XXXX(四字词语)的③XXXX图。

1.如何定性:

A、与景物特点有关。如:田园风光、边塞、隐居闲适 B、与时节有关。如:暮春、晚秋。 2.如何积累与意境有关的四字词语:

大:边塞、江河湖海等。雄伟、浩瀚、壮阔、壮丽、慷慨、悲壮

表示变化的诗句篇四
文档.rtf诗歌感情变化示例》

境由心造,情随事迁

——古代诗歌情感变化示例

山东省平原一中 崔桂静 刘艳青

人类有着极为丰富的感情,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感情也会有变化,景致改变心情,心情点染景致,所谓境由心造,情随事迁。我们在鉴赏诗歌思想感情时,也要特别注意诗人情感的变化,下面给同学们一些典型的例子。

1、(2009山东)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5分)

析:诗人的情感由孤迥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精神振奋,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 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

2、(2009江苏)满 江 红 .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析: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08年山东卷)

3、(2008山东)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1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1捻(niǎn):持取,捻弄

“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析: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3、 (2009江西)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独处之悲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发人。 △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相逢之喜(喜中含悲)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

析:前四句描写静夜荒村、陋屋贫士、寒雨黄叶、昏灯白发,构成一幅充满辛酸悲哀的生活画面。后四句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中见到知心亲友,自然喜出望外。前半首写独处之悲,后半首言相逢之喜,一悲一喜,悲喜交集,后四句“喜”后,又隐约透出“悲”的滋味,反正相生,突出主旨。

①4、(2005广东卷)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②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析:诗人公务之暇,闲着也是闲着,姑且登楼远望,看到一片广袤无际的平野,收回视线,细看楼前,原来在这片广野中,竟横卧着一条河流,水上还有一条渡船,却不见渡者和船家。诗人伫望楼头已久,因此当他目光移开渡船,抬眼向荒村望去时,已近黄昏,许是流水、渡船、炊烟勾起了诗人对故乡类似景色的回忆,抑或是无所栖托的黄莺的啼声唤出了诗人心中对故居的思念,总之,诗人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全诗一首一尾的“聊”与“惊”二字下得极妙,这前后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5、 江上

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析:这首诗以天象与江上景物的变化,暗写了船上人心情的变化,首句雨过天晴,阴云半开;次句朵朵乌云饱含雨水,像又要下雨;第三句“青山缭绕”,怀疑没有出路;尾句写江面远处,千帆隐现,江面开阔起来,船上人的心情由逐渐开朗到有点沉重,到又豁然开朗。

6、 水口行舟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析:“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画出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诗人于变换的画面中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于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7、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析:在这首诗中,作者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借自然景物的变化,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独出门前望野田”在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是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收束了前两句对村夜疏落暗淡气氛的描绘,展开了另一幅令人耳目一新的明朗画面;一是情感过渡,诗人情感在此由孤寂转向愉悦。

[跟踪训练]

1.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其一)

苏轼

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注:澄迈:县名。苏轼选生以讥刺朝廷的罪名贬官惠州,再贬儋州。此诗作于离开儋州、将返京都之前。

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诗以“寒水”起笔,以“烟火”收束,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附参考答案:

1.析:诗人的感情是变化的。先是写自己长期羁绊在外,倦于漂泊,虽可回乡,但归路漫漫,又增添了些须愁意。但当诗人登上凌空而起的通潮阁,俯视长桥,远眺白鹭,眼前一亮,情调由低抑转为豁朗。在不知不觉间,时光流逝,天色转暗,作者又回入到寂寞和惆怅中。

2.析:诗以“寒水”起笔,以“烟火”收束,表现了作者从寒到暖,从恐惧到欣慰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作者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

表示变化的诗句篇五
《含物理知识的诗句》

含物理知识的诗句----原来诗句可以这样理解的

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声音是声源振动产生的(钟敲产生钟声),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到客船)

2、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朝•李白•《早发白帝城》)

分析:前两句诗字面上意思是诗人想“一日”之内往返“千里”江陵,也就是12小时的时间要行使2000里(1000公里=1000千米)的路程。据此粗略的计算一下船速:v=s/t=1000千米/12小时≈83.33千米/时。现代的内河轮船,船速也不过10~21.6千米/时,李白乘坐的这艘船未免太快了。实际上,这正表达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3、“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朝•孟浩然•《宿建德江》)

分析:诗人暮投客栈,仍然兴致勃勃观赏起夜景来。建德江的水如此清澈、平静,诗人以水为镜,皓月仿佛近在身边,今夜可以高枕无忧了。明明是“平面镜”使得天上明月“成像”在水中了。

4、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曾在《扬子江》中誓言“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这里作者以磁针石隐喻自己抗金的决心。

分析:磁体的性质之一是指南北,所以文天祥利用“磁针石指南北”的性质比喻抗金决心的坚决。这使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今人受到鼓舞,与古人情感共鸣,激发了心中深厚的爱国之情。

5、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对前一句,从物理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花分泌的芳香油分子 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 。

分析:诗人以优美的笔调抒发了自己对美丽大自然的钦叹,准确地描述了季节交替过程中的细节。“花气袭人”说明诗人未与花儿接触已经感到了花儿的芬芳,是由于花分泌的芳香油分子无规则的运动(扩散)引起的;周围的气温突然上升,才会感到“骤暖”。

6、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两句歌词随着著名电影《闪闪红星》早已经深入人心。请你利用物理知识分析其中的现象。

分析:“走”和“游”表示了两种不同的动作,在物理学上,叫做机械运动。竹排江中“游”,是以地面或者地面上的青山为参照物的;“青山”两岸“走”,实际上是一种拟人说法,人站在“竹排”上,如果以竹排为参照物,那么青山就是运动的了!

7、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物理知识:

“掬水月在手”是:镜面反射现象。

“弄花香满衣”是:分子扩散现象。

8、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物理知识:“飞流直下”的水的动能在增加,水的重力势能在减小

9、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

物理知识:光的反射与折射

10、人面桃花相映红

物理知识:桃花反射红光就是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

11、闻其声而知其人

物理知识:乐音的三大特征之一的音色

12、唐朝诗人李益有一首诗叫《喜见外弟弟又言别》,其中描写道:“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

从“问姓”中想起初见的“旧容”,可见声音中有一种特征让诗人唤起了十年前的记忆,这种特征是乐音的三大特征之一的音色 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青白在人间

第一句是物理变化 后面都是化学变化

一、成语与物质的变化

1.千变万化:形象表达化学变化(化学变化)。

2.木已成舟:物体外在形状发生改变。(物理变化)

3.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物理变化)。

4.蜡炬成灰:涉及到物质的燃烧现象(化学变化)。

5.滴水成冰:物态变化中凝固现象(物理变化)。

6.火上浇油:增加燃料使其燃烧更为充分(化学变化)。

7.铁杵成针:物体形状由大变小(物理变化)。

8.积沙成塔:积少成多的过程(物理变化)。

9.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化学性质)。

二、古诗中的物质变化

例1: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 )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D.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E.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F.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解析:此题将物质的变化与古诗词的含意结合起来,考查同学们对物质变化的理解。使初中阶段语文知识与化学知识的整合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这种整合极大地提高了试题的欣赏性和趣味性,判断的前提是理解古诗词的含意。从每句诗词中,我们可以捕捉到发生化学变化的关键词:“蜡烛成灰”“爆竹”“爆炸”“浑不怕”“留清白”“烧不尽”等,而“梨花开”“铁杵成针”只是形状、大小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这道题联系生活实际,帮我们逐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观点,在辨别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中赏析古诗词,是否别有风味

表示变化的诗句篇六
《古诗》

语文1.2:1 春晓春晓

作者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

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

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

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风雨声;

呵风雨风雨,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

〖赏析〗

诗歌从春鸟的啼鸣、春风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声音,让读者通过听觉,然后运用想象的思维方法,转换到视觉,在眼前展开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色,构思非常独到。诗歌语言自然朴素,通俗易懂,却又耐人寻味:不知不觉的又来到了一个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觉的又开始了一次花开花落。思想着这一年一度的春色,人生的感慨便会油然而起,或淡或浓地萦回心头。

《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

〖注释〗:

1.春晓:春天的早晨。

2.闻:听。

2 村居:

北宋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

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

带得寒鸦两两归。

张舜民: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画家。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bīn)州(今陕西彬县)人。陈师道之姊夫。英宗治平进士,为襄乐令。元丰中,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密文字。元佑初做过监察御史。为人刚直敢言。徽宗时升任右谏议大夫,不久以龙图阁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佑党争事,牵连治罪,被贬为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过集贤殿修撰。其文集今存《画墁集》8卷,补遗1卷,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及《丛书集成》本。

村居

清代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生卒年不详,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字象

一、拙吾,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是清代后期诗人。有关他的生平及创作情况历史上记录下来的很少,而他的《村居》诗却使他名传后世。著有《村居》、《拙吾诗稿》。

3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

1. 泉眼:泉水的出口,因为小,故称泉眼。

2. 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

3. 尖尖角:还没有放开的嫩荷叶的尖端。

[简析]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4 所见

【清】 袁 枚

牧童⑴骑黄牛,

歌声振⑵林樾⑶。

意欲⑷捕⑸鸣⑹蝉,

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2/1

1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2 山行 杜牡

表示变化的诗句篇七
《文言文中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

文言文中表示官職變動的詞語分類例釋

一、授予、提升官職類

加:加封,在原來官銜上加上某種榮銜,可享受某種特權。如:張合“特進”加封之官銜。《失街亭》

征:由皇帝徵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如: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張衡傳》

辟:①由中央官署徵聘,然後向上薦舉。如: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被徵召)公府不就。《張衡傳》 ②帝王召見並授予官職

薦、舉:由地方官向中央選拔委以官職。如: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譚嗣同》

進:⑴推薦。如 臣進西門豹。⑵出來做官。如:①是進亦憂。《岳陽樓記》 ②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傳》

選:通過推薦或科舉選拔任以官職。如:更選將官。《譚》 察:考察和推薦。如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陳情表》

封:帝王將爵位或土地賜給臣子。如:①周公子封於魯,為方百里也。《孟子·告子下》 ②封功臣皆為列侯。《後漢書·光武帝紀》 當:任,充當。如:當侍東宮。(擔任侍奉太子的職務)

拜:授予官職,任命。如:拜臣郎中。

除:拜官,授職(指辭舊職任新職)如:除臣冼馬。授:授給,起。如:即軍中拜授。

點:指派。如可汗大點兵。

起:由民間徵聘或罷官後再授官職。起用,出任,做官。如:辛苦遭

逢起一經。《零》

簡:任命,選拔。如:①簡能而用之②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師表》

升:升官。如:旋升寧夏道。《譚》

擢:提拔,選拔。如:擢瑞戶部主事。《海瑞傳》

拔:提升本來沒有官職的人。如:過蒙拔擢。《陳》陟:提升,提拔。如:陟罰臧否。《出》

賞:由皇上特旨頒佈,賜於臣下官職爵位。如:賞袁世凱‘侍郎’。

二、調動官職

遷:①升遷。②調動官職,改任。③降職。如:遷我京職。《肅》。再遷為太史令。

轉:調任。如:再轉為太史令。

徙:調任。如:①徙齊王信為楚王。②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衡》 調:調動,調遷,調升。如:婿竟不調。《肅》

移:特指調任。如:貶潮洲刺史,移袁洲刺史。

補:補充空缺官職。

改:改任官職。

三、兼職,代理

兼:兼任。如:餘除右丞相兼樞秘史。

領:兼任較低的官職。如:又領揚州刺史。《晉書·謝安傳》

行:代理官職,指比本職低的兼職。如:太祖行備武將軍。《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署、理:代理、暫任。如: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權:暫代官職。如:時韓愈吏部權京兆尹。

攝:兼理,尤指暫兼。

守:兼理,指本職高的兼職。

判:中樞官兼任地方官。

知:同判。

護:上級官員離職,由次一級官員守護印信代行職權。

假:代理或非正式的官職。如假司馬。

四、降職,罷免類

貶:降職。如 貶連州刺史。

謫、適:被罰流放或降職。如:①滕子京謫守巴陵郡。②謫居臥病潯陽城。③是夕始覺有遷謫意。謫戍:有罪人被押送到邊遠地方去駐防。如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

出:①京官外調。如: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②由家居而出任官。

放:特指京官改任外官(地方官)。如:放寧夏道

黜:廢,貶退。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賞。

絀:通黜,廢棄,貶退。如:屈平既絀。

左遷:降職(貶官)。如:予左遷九江郡司馬。

遷:流放,放逐。如:遷客騷人,多會於此。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

奪:削除,罷免。如:脅服奪其官。《書博雞者事》

罷、免:罷除、停職。如:①竇太后大怒,乃罷逐趙綰、王臧。②免官削爵。

革:革除。如 革職查辦。

廢:黜廢,罷官。如 不勝其任者廢免。

去:被調離。如自去史職,五載複還。

解龜:罷官(因古代官印上方的印紐常做成龜形,稱“龜紐”,故有其稱)

乞骸骨:舊時官員年老自請退休,如:上書乞骸骨。《張衡傳》

五、其他

複:指恢復舊職。如再轉複為太史令。

下車:官吏初到任。衡下車(新上任),治威嚴。

仕宦:做官。如:仕宦於臺閣。

仕官:任官職,做官。

用事:執政,掌權。當權。如:①並慰告其軍中用事者。②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屈》③趙太后新用事。《觸》

贈:對官員的先世或已死的官員授予職稱封銜。如:贈太子太保。《海》視事:官吏到職開始工作(處理政事)。如:視事三年。《衡》 登朝:指做朝廷的官。

赴:赴任。

退:辭去或失去官職。如:①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九章》②退亦憂。

致仕:①官員退休。②交還官職。如:永寧元年,稱病上書致仕。

致政:①歸還政權。②辭官卸職。如:昔為錢塘長,今則致政矣。

表示变化的诗句篇八
《古诗分类素材》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在迷茫中坚定执着地前行,才会有希望的惊喜。

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3、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4、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世间万物总不能摆脱消亡,但是同时又会有新生命的诞生,表达一种欣慰的情感。

5、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教人应当有奉献自己,服务他人而且默默无闻的精神。

6、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自然万物包括人都是分分合合,不必难过,可是你不是他,怎知别人的痛苦。表达无奈时的内心感受。

7、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表达一种历尽艰难险阻后取得成功的骄傲情感,告诉人们成功的韵味,从而激励世人。

8、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实践出真知。

9、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要想有所作为,我们必须永远向上,向最高层挺进。只有向上才能增长才干,只有向上才能锻炼胆量,也只有向上才能高瞻远瞩,在立志成才的攀登中永远开拓、进取。

10、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不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这一“入”字确有警人的不可阻挡之势。

11、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一旦时机成熟,新事物将以不可遏止的生命力迅速成长起来。

12、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世事变迁,今非夕比,有变好也有变坏的,强调的是一种事物的变化发展吧。

13、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扼杀

14、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1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它给人们以启迪的哲理是:一切新生事物、美好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任何人想压制它都是不可能的。

16、“卧看满天云珐劝,天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襄邑道中》)

动中见静,似静实动。诗人的观察和感受,不但很有情趣,而且含有智慧和哲理,给人以有益的启示。譬如,有人只顾欣赏自己的成绩,却往往忽略旁人的进步,如果读到这首诗,他大概会有一些感触吧?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简析: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

2、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龟虽寿》)

简析:发挥主观能动性,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将终生有益、无憾。

3、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简析: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生,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常用来表达一种“想要挽留却又不能留住”的心态。或对人生的感慨:盛衰浮沉,生死聚散,也如这花开花落、燕去燕来。)

4、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简析:它蕴涵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假象所迷惑的道理。

5、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简析:借景喻理,说明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或: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学习,时时补充新知。)

6、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朝赵翼《论诗》)

简析:常用来赞美人才的人才辈出,也用来表示一代新人过去,又有一代新人出现,长江后浪推前浪。也含有“世事超越前人,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必然趋势”之哲理。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简析:它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简析: 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光明前景(或:表现感到困惑时,突然见到希望)。

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简析:劝勉人们努力珍惜青春年华,世间没有后悔药。有“失去才知可贵”的哲理。

10、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简析:表现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 。只要主观努力,心理健康,仍然能青春永驻,老当益壮。

1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的《赤壁》)

简析: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 1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

简析:它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

1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行路难》)

简析:坚信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抱负是必能实现的。

1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简析:阐明事物具有两重性。

1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

简析:诗句最具忧愁、苦闷之意。极欲摆脱,却又无计可除。有“有新栽花花不发”的意蕴,也告诫人们:酒不解真愁。

16、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简析:词句用巧妙地比喻写\"愁\"。寓含一种既无可奈何,又无可解脱的别人不能理解的理趣。

1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简析:诗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1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简析: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说明知心朋友是声息相通的。

1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

歌头.明月几时有》)

简析:前三句,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 后两句,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的,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

20、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简析:无论朝代的兴或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

21、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简析:只要有坚贞的信念,任何艰难挫折都不会改变节操。

22、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简析:在一处失去的,将会在别出找出来。

2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简析: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

2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简析:表现了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

25、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

简析:景物依旧,人事迥异。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世事如棋局局新”的理趣。

2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蒹葭》

简析:此诗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不断寻找追求的理趣。

27、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简析:人,一生事业与抱负都为天下,必定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28、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

简析: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与此诗句有相同的理趣。

29、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简析:颇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默默奉献之理趣。

30、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简析:有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趣。(也含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31、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简析:寓含世事的无常。也有他《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趣。

32、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简析:锦江流水夹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宇宙万物,自有它的变化规律。

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4、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主要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

5、"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说明(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

6、"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其哲学寓意是(矛盾双方在定

条件下可以转化 )

7、"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这句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变化发展)的观点

8、朱憙《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9、"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10、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1、"家国兴亡自有时,关人何苦怒西施。西施若解倾关国,城国之来又是谁?"罗隐的《西施》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事物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12、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中蕴含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

13、"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这两句唐诗蕴涵哲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创新不可守旧)

14、"豪化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的这句诗从哲学上启示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

15、"泾溪有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听说有沉沦。"这首诗从哲学上告诉我们(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16、"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去,直领诗情到碧霄。"从唯物论角度看,这首诗反映了(对同一事物人们的反映有差别 )

17、"冬青树上挂凌霄,岑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这表明(事物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18、毛泽东诗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19、"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抔春露冷如冰。"这首诗说明的哲理是(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

2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事古难全"蕴含哲理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

2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2 古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字一苦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上草"的"枯荣"表明(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蕴含的哲理是(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2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芳林新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从诗中抽象和概括出的哲理是(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4、"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5、杜甫诗曰:"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

哲理名句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

2.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

4.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晋.刘琨<<重赠卢谌>>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焕<<登鹳雀楼>>

6.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7.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8.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悯农>>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1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14、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

15、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

16、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

17、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晋】刘琨《重赠卢谌》

18、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19、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20、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悯农》

21、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22、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唐】杜甫《前出塞》

23、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唐】杜甫《夏夜叹》

24、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陈亮《三都乐》

25、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宋】王迈《读渡江诸将传》

26、万物兴歇皆自然。【唐】李白《日出行》

27、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28、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

29、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曲江》

30、山外青山楼外楼。【宋】林升《题临安邸》

31、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32、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33、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唐】李白《上李邕》

34、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唐】李绅《答章孝标》

3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6、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37、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唐】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表示变化的诗句篇九
《语文古诗》

1.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也透露着诗人的喜悦之情,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巧借两个情感色彩的地名与他的心情暗合,表现他“昨日”与“眼前”独有的怆然与凄苦。在诗史上堪称绝对、绝唱的这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孟子“舍生取义”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5.杜甫在《春望》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眷家的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因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他虽感惆怅,却也达观的心绪,反映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现在也常以此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王教授已退休多年,仍在勤奋著书。如果要送他一幅书法作品,用曹操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内容就很合适。

8.我国信息产业起步晚,发展快,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势。(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填写)

9.曹操《龟虽寿》一诗中,用比喻的手法表达诗人年老而壮志犹存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亲之情,即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为好友送行,人们常常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白居易在《观刈麦》一诗中深入所写对象的内心,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环境下近乎变态心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最后两句,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抒写到了极致,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杜甫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的壮阔之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杜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15.在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文学经典,均有独领风骚的一代宗师,这正如赵翼《论诗》所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强烈爱国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诗中描写了“莺歌燕舞”的初春景色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歌颂友谊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读到美国哲学家欧文的“志同道合的人并不需要永远呆在一起”时,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了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以小鸟的活动写出早春特色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寓含哲理,广为流传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登上黄鹤楼,见江雾弥漫,暮霭沉沉,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25.人们常常引用李商隐《无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来赞颂那些献身事业的人。

26.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直接表现其爱国思想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杜甫《望岳》诗中,诗人想像登上泰山之巅抒发豪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夕阳西下,告别荷塘。犹豫的脚步留恋的心,依然徜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夏之梦中。

29.王维《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陆游《游山西村》中描写农村变化万千的自然风光而又有一定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l.大自然美丽的湖光山色涤荡了我们的心胸,让我们心清如水;愉悦了目鸟的性情,使它们在山林间尽情歌唱。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诗句)

32.”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则想像了与友人剪艘夜谈酌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己亥杂诗》中表现—作者仍愿报效祖国并蕴含哲理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有两句诗各含有一个成语,这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友情,历来为人所珍重。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留下了真诚勉励友人的千古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李商隐的《无题》中常被后人用来形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以月寄情。如唐代诗人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

39.《行路难》(其一)中,表现作者对理想执著追求,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人们常用李商隐《无题》中的两句诗来赞美老师那种默默奉献的精神,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游山西村》中写人在困境中会萌发出新的希望,也暗示世间事物的消长变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王维《使至塞上》中描绘沙漠雄奇壮美景色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杜甫在《望岳》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现自己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45.《过零丁洋》一诗中.表现文天祥高尚节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从而感召后代许多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同为送别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王勃乐观豁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47.《次北固山下》中即景抒情又蕴含自然理趣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梨花喻雪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9.《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0.杨大伟带领全厂职工进行技术改革时遇到了重重困难,他在鼓励职工们坚定信心坚持改革时引用了李白《行路难》中的两句诗。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德高望重的李老师退休后仍然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正如龚自珍在<己女杂诗)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宋朝人写诗往往蕴含哲理.引人思考: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朱熹的《观书有感》、陆游的《游山西村》,都体现出这一特点;请从上述作品中任选两篇,写出其中蕴含哲理、引入思考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文笔豪迈奔放,有江河一泻千里的气概,词中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愿望,于豪迈之外稍含不满之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4.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中,对在离乱中遭受苦难的人们表示同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6.《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7.晏殊的《浣溪沙》—词中直接抒发伤感情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道:“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而崔颢在《黄鹤楼》中也有两句诗与此意境相似,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9.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写战斗场面激烈,表现义军所向披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同样是咏秋,刘禹锡的《秋词》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述,写出了秋天明艳美丽的景致,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尽了秋天的肃杀之气。

61.“我爱水,愿以水裁衣,以云织锦,做一条弯弯的川流,在斜晖脉脉时,送千帆天际;愿以山切割,以石磋磨,做一涧高高低低的急流,在猿啼虎啸中,将—叶轻舟,载过万重山。”其中画线句子分别化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62.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望着明月遥祝兄弟平安,现在人们也常常用来祝福亲友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诸葛亮的《出师表》说理和陈情得以完美的结合,在陈情部分表现他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示变化的诗句篇十
《所有理解性诗句》

背诵篇目理解性默写精练100题

【七年级】

1、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做到“ , ”,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用《〈论语〉十则》中的词句填空。

2、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 ”。

3、《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 , ; , 。”

4、《天净沙 秋思》中点明主旨,道出游子悲苦惆怅的诗句是: , 。 5、《次北固山下》中描写长江潮平岸阔,和风吹拂,风帆高悬的诗句是 , 。

6、《次北固山下》写青山绿水的诗句是________ _ __,____ _______。

7、《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最能表现作者乡愁的一句是: , 。

8、《次北固山下》中写时序更替,抒发思乡之情,蕴涵生活哲理的诗句是“ , 。”

9、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 , ”。

10、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 ,”。

11、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 , 。”

12、《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 。 13、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 。

14、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 。

15、APEC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 ?”

16、如何对待他人的优点和缺点呢?孔子

说: , 。

17、《论语》十则》中强调不要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 , 。

18、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 , 。”19、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会晤的欢愉衬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希冀的名句是“ , 。”

20、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会晤的欢愉衬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希冀的名句是“ , 。”

【八年级】

21、杜甫《望岳》一诗中描写泰山神奇秀美、雄伟高峻的句子是 , 。

22、杜甫《望岳》一诗中表现其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两句诗是: , 。

23、《使至塞上》中借用比喻表达自己并不愉快的心情的句子是 , 。

24、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描绘塞外奇特壮美风光的千古名句是“ , 。”

25、杜甫在《春望》中描写长安城被叛军攻陷后遭到惊人破坏的诗句是“ , 。”

26、在《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亲之情,即所谓“ , ”。

27、《春望》中,诗人通过刻画自己形象,表达忧国思乡之情的句子

是 , 。

28、《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 , 。 29、《桃花源记》中,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有“ ,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30、《陋室铭》中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 。

31、《陋室铭》中描写清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 。

32、《陋室铭》中写主人公与文人雅士交往的诗句是 , 。

33、《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34、《红楼梦》中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陷淖泥中。《爱莲说》一文表意与之相近的文句是:“ , ”。

35、《游山西村》中写村民们在迎接神的箫鼓中来来往往祈求丰收的诗句是 , 。

36、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下的蕴涵丰富人生哲理的千古名句是“ , ”。

37、《饮酒》中表达诗人远离世俗名利羁绊,虽身居“人境”而闲静无忧的原因的诗句是“,。

38、《饮酒》中表达诗人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思想情趣的名句是“ , ”。

39、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的千古名句是“ , ”。

40、我国信息产业起步晚,发展快,颇有“ , ”之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

4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从视觉角度、色彩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

“ , 。”

42、古人宴饮常奏“丝竹”,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别宴情景却独具异域风

情 , 。

43、古代送别诗中,有很多情景交融的佳句,虽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达到了“此

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这样的诗句是 , 。

44、《行路难》一诗中借用典故表明人生遭遇变化莫测多出偶然,并渴望入仕的句子

是 , 。

45、《行路难》中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句子

是 , 。

4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忧国忧民情思的名句

是 , 。

4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渝的句子

是 , 。

48、《过零丁洋》诗中语意双关的“天然妙对”

是 , 。

49、《过零丁洋》诗中表达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的句子

是 , 。

50、《过零丁洋》诗中借用比喻,表现国家多难,个人浮沉的时句

是 , 。

51、《水调歌头》中饱含人生哲理的句子

是 , , 。

52、《水调歌头》中作者借月抒怀,表达对亲人美好祝愿的句子

是 , 。

53、《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描写潼关地势险峻的句子

是 , , 。

54、《山坡羊·潼关怀古》中触发作者怀古忧思之情的句子

是 , 。

55、《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点明主旨的句子

是 , ; , 。

56、《赤壁》一诗中抒写了历史兴亡感,想象奇绝的句子

是 , 。

5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哲理,至今还常常被人引用

的诗句是 , 。

58、常用来表现为某项工作或事业奋斗、奉献自己一生的两句诗

是 , 。(《无题》)

59、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 。

60、德高望重的李老师退休后仍然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正如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所说的:“ , 。”

61、《相见欢》中抒发离愁的词句是 , , , 。

62、 做人切勿患得患失,而应乐观旷达,就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那样: , 。

63、 《岳阳楼记》中表现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语句是: , 。

64、《岳阳楼记》中“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进亦忧”指的是:________ _____“退亦忧”指的是:_______ ___________ 。65、《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借鸟欢鱼跃、花茂草盛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是 , ; , 。

66、 《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月夜”景色的几句: , 。 , 。

67、《醉翁亭记》中,作者欧阳修描绘山间朝暮晦明变化的句子

是: , 。

689、《、 醉《翁醉亭翁记》亭中记描》写中山为间春后人、传夏诵两最季景色多的的一句句子话是 , 。 是: , 。

70、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赞美滕子京政绩的话是 , 。 71、 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其实是“ ”,意在干涉他国内政。(用《醉翁亭记》中的句子)

72、《马说》一文中描写千里马惨遭埋没的句子是 , 。

73、《马说》一文中描写食马者浅薄愚妄的句子

是 , , 。

【九年级】

74、《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愿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句子

是 , 。

75、《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发主1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的诗句是: , , 。

76、《破阵子·为陈同甫壮词以寄》中从形、声两方面写军营生活及战前准备的句子

是 , 。

77、《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句

子 , 。

78、《破阵子·为陈同甫壮词以寄》中,辛弃疾以“ , ”直抒胸臆、直叙壮志。

79、由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使人联想到范仲淹《渔家傲》中同

是写边塞景象的词句 。

80、《渔家傲》中表达戍边将士“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卫国志向的的句子

是 , 。

81、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渔家

傲》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 , 。 82、《观刈麦》中表达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有: ,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834、《、《观观刈刈麦麦》》中中从直侧接面表表现农现民农劳民动劳繁动忙繁辛忙苦的的句句子,。 子 , 。

85、《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了卖炭老人的矛盾心理,请在《观刈麦》一诗中找出与此相似的句子 , 。

86、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总结出的后汉衰败的经验教训是 , , 。

87、《出师表》中诸葛亮自叙本志的句子是:

88、《出师表》中诸葛亮叙述自己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 。

89、《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 , ”一致。

90、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慧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关关雎鸠,” 这两句就是佐证。

91、“一切景语借情语”。“ , 。 ,在水一方(〈诗经·蒹葭〉)”于浓浓的秋凉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

92、人们常引用孟子的“ , ”,强调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

9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国恒亡。

94、 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孟子也说过意思相近的一句话,这

句: , 。95、《曹刿论战》中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取信于民”用原文中的话来说是 , , 。

96、《鱼我所欲也》一文提出的有关生与义的观点是:生, ,义, ;二者不可得兼, 。

97、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98、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望其旗靡。

99、《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分析齐王受蒙蔽的原因的句子是“ , , 。”

100、《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描述齐威王纳谏后,群臣纷纷进谏的大好局面的句子是。

参考答案:【七年级】

1、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 。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4、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

5、潮平两岸阔 , 风正一帆悬 。

6、_客路青山外_,_行舟绿水前_。

7、 乡书何处达 , 归雁洛阳边 。

8、 “ 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

9、 “ 几处早莺争暖树 , 谁家新燕啄春泥 ”

10、 “ 乱花渐欲迷人眼 , 浅草才能没马蹄 ”

11、 “ 商女不知亡国恨 , 隔江犹唱后庭花 。”

12、 “ 烟笼寒水月笼沙 , 夜泊秦淮近酒家 。”

13、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14、择其善者而从之 , 其不善者而改之 。

15、人不知而不愠 , 不亦君子乎 。

16、 “ 有朋自远方来 , 不亦乐乎 ?”

17、择其善者而从之 , 其不善者而改之 。

18、知之为知之 , 不知为不知 , 是知也 。

19、 “ 我寄愁心与明月 , 随风直到夜郎西 。”

20、 “ 何当共剪西窗烛 , 却话巴山夜雨时 。

【八年级】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表示变化的诗句》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表示继续努力的诗句 表示思念的诗句 表示友情的诗句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表示变化的诗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表示变化的诗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7130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