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古诗 物是人非

古诗 物是人非

2016-01-25 08:19:2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古诗 物是人非篇一《描述物是人非、时过境迁的诗句》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古诗 物是人非》,供大家学习参考。

古诗 物是人非篇一
《描述物是人非、时过境迁的诗句》

描述物是人非、时过境迁的诗句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赵瑕 《江楼感怀》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宋·欧阳修《生查子》

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月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唐·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黛玉《葬花吟》

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赵嘏 《江楼有感》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生查子》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欧阳修《浪淘沙》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腾王阁》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 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李煜《子夜歌》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白头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贺铸《鹧鸪天》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古诗 物是人非篇二
《古诗鉴赏》

古诗 物是人非篇三
《唐宋诗词鉴赏第十二课物是人非事事休——感时伤事》

古诗 物是人非篇四
《古诗文鉴赏》

古诗 物是人非篇五
《唐诗阅读》

唐诗阅读

[例题解析]

残春旅社 韩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

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

明。

[注]①(约842年-约923年):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这

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③梁:

它相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 朝廷官员的冠。

[问题]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

并简要赏析。(5分)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1本诗首联写到暮春时节作者流落他乡,寄居旅舍之内,下了

一夜的雨,早晨刚放晴,残花满地。面对此情此景,作者恍然间忆起

皇都长安。颔联两句承接首联的“残春”,描写了一幅晚春动态图景。

春天将尽,残花纷纷飘落、柳絮在水面浮动,这样的景象在暮春时节

比较常见,本无新奇之处。可是作者在这里却巧妙地将这些景物与

“蜂”“鱼”联系起来,好像“花须落”“柳絮行”是“蜂抱”“鱼吹”的结果,

构思十分新奇。动词“抱”“吹”的选用也非常巧妙,有点出人意料,可

仔细品味之却又显得非常自然。蜂“抱”、鱼“吹”使得本来容易让人产

生感伤情绪的暮春场景立刻变得鲜活了起来,颇显出几分生机。这让

人不由得不佩服作者锤炼词句的高超技艺。这一联深受后人推崇,被

认为写得工巧。所谓“乃晚唐巧句”见于明代许学夷的《诗源辩体》。

2作者客居旅舍,触景生情,回忆起皇都风物。记忆中的一切如此温

馨,与现实形成了巨大反差,个人的境遇与国家的命运,让作者内心

感到无比孤寂愁苦。颈联两句是对作者心境的描写。作者愁苦至极,想通过写诗抒写自己的心境。可这样做并不见效,心中郁结的愁思越

积越深,如同重重愁阵横亘胸中,无奈之下,只有通过参禅、饮酒来

化解愁苦,力图使自己内心归于平静。同颔联一样,这一联写得也非

常出色,“禅伏诗魔”“酒冲愁阵”“出骑兵”,想象十分奇特。尾联收束

全篇,表明了作者的希望。整理朝冠,不愿被“尘埃污”,期待“眼明”,表明作者不愿与朱温政权合作,希望大唐能够重新复兴,期待将来还

能有机会为朝廷尽力尽职,不负朝冠。表达了作者虽然内心孤寂愁苦,但依然心系国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之情。

[答案]

1 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

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

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2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

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

“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

心。

[技法指津]

一知人论世

在吟咏古人诗词作品时要尽量利用各种史传材料探究他们的生平和

为人,了解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和精神世界。如在读杜甫的《蜀相》一

诗时,除了要对诸葛亮的生平和功绩有所了解,还要对杜甫一生的遭

际和政治理想以及杜甫写此诗时心境作全面深入的了解。但是诗人一

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

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旨趣,所以弄清作品的具体创作时间也是十分重要

的。如杜甫诗集中的三首《望岳》诗,其中只有早年写望东岳泰山的

那首作品,表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另两首

分别是望西岳华山和南岳衡山的作品,写于中年和晚年,诗人仕途遇

挫,理想破灭,情绪都不在高昂。

二熟知意象

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如杨柳、长亭、南浦、酒、劳劳亭、离歌、劳歌、灞桥等意象。

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如

月亮、 鸿雁、莼羹鲈脍、双鲤、“捣衣”、月亮、落日等意象。

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如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鸟、斜阳(夕阳、落日)等意象。

4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如菊花、 梅

花、松柏、 竹、黍离、 冰雪、草木、蝉、蜂等意象。

5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如红豆、莲、连理枝、比

翼鸟等意象。

6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如

投笔、长城 、楼兰、柳营、请缨、羌笛等意象。

7、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

往) 。如五柳、东篱、三径等意象。

当然,不少意象是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绝不能一叶障目。如:

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

行的高洁。如虞世南《蝉》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

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而寒蝉则是悲凉的同义词。宋人柳永《雨霖

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

绪的气氛。

三 了解诗词中常见的内容情感。

1咏物言志诗或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

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如张渭《早 梅》:“一树寒梅白

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作者

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坚韧刚强、孤寂傲世、高洁脱俗的自我形象。 2山水田园诗或描绘山川美景,表达热爱祖国河山归隐田园之意,或

抒发闲适情调,表达厌弃官场黑暗之感,或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

高洁品格。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即通过描绘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

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

的满足心情。

3赠友送别诗或表达依依不舍的留念,或表示情深意长的勉励; 或是作者坦陈心志的告白,或是作者想象别后情境,表达对友人的思

念、担忧、祝愿。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

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表明

自己的心志。

4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三类: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

凄凉及思乡之情;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抒发独居

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作者就是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

此来表现“思家”的。

5咏史怀古诗或抒发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

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或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渴望像古人那

样建立功业,抒发对古人的敬仰缅怀之情,或发表个人对历史事件的

独特看法。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

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即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

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

古诗 物是人非篇六
《古诗赏析》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词作鉴赏

这首《武陵春》为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喝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

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半阕侧重于外形,下半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

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翻译】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孤单的城镇遥望着玉门关。 历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铁铠甲,不攻破楼兰始终坚决不回乡。

战争的烽火逼近了京城,胸中的波涛已难以平静。军令颁发将帅奉命出征,铁骑滚滚包围了敌方龙城。大雪使军旗上的绘画模糊不清,呼啸的寒风杂伴着战鼓之声。宁愿做一名卒长去冲锋陷阵,也胜过我这样的一个书生。

赏析:

《从军行》借用汉乐府旧题,写一个书生从报警的烽火照亮西京到慷慨从军、奔赴沙场奋战的全过程。语短意长,雄健激扬。

首联表现了一个书生在边火燃烧时的爱国热忱。从景入手,即景生情,直抒“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豪情壮志。

尾联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作结,表达了初唐广大知识分子为国建功立业的共同心愿。

王昌龄的,共八首

从军行(其一)

【原文】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其二)

【原文】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从军行(其三)

【原文】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从军行(其四)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从军行(其五)

【原文】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从军行(其六)

【原文】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从军行(其七)

【原文】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从军行(其八)

【原文】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陆游(南宋)

鉴赏: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意思:

驿亭之外,靠近断桥的旁边,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却无人作主。每当日色西沉的时候,总要在内心泛起孤独的烦愁,特别是刮风下雨。

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春,一意听凭百花去嫉妒。零落凋残变成泥又碾为灰尘,只有芳香依然如故。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渡荆门送别

(唐朝)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翻译:

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去游玩。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张 岱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几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晚上八点左右,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人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上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我一同饮酒。我痛饮几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姓氏,得知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了船,船夫嘟嚷到:“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相公一样痴的人呢!

赵师秀 《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赏析:

时节是黄梅时节。江南的雨季、

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后二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没事可干,“闲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

古诗 物是人非篇七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的解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的解题技巧

提问变体:(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表现手法)。 (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

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石........灰吟》、《卜算子·咏梅》,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表现手法:描写手法主要有: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今.

一、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

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

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

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3)对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4)白描,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即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如“关关雎鸠,....

答题示例: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

答题示例:

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

早 行 陈与义

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二、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

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 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

三、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1)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2)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

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诗歌的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五、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

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一)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四、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

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二)日 暮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注释: 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这首诗描绘了山村从日暮到月出时的景象:夕阳西下,牛羊已经回来很久了,各家各户柴门深闭,虽然这是个月白风清的夜晚,但灯影下须发花白的诗人却只感受到石壁上泉流的幽咽和草丛里秋露的哭泣。诗歌营造了一种寂静冷清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

(三)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①借景抒情。梧桐叶落,秋风萧瑟,儿童夜捉促织,相互映衬,以此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或思乡之情。②以动衬静。萧萧梧叶声、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③悲欢对比。儿童夜捉促织,诗人独坐寂寞,乐景反衬悲情。④通感。萧萧的声音,引起秋寒之感,用听觉引起触觉。⑤巧用典故。诗人暗用张翰典故(秋风: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辞官回乡),不露痕迹。

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洁:

乌鸦燕子系兴衰,

常见意象含义

松梅竹菊寓高洁,

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

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

落花流水传愁绪。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2、借“月”托“雁”寄乡思

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3、“杜鹃”“鹧鸪”啼凄凄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2004年全国卷Ⅱ诗词鉴赏题考察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题目问道: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此问的解答就应从杜鹃的叫声入手,词中也提到了“声声只道不如归”,表达的是作者漂泊之外的思归之情。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4、“梧桐”叶落透悲意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福建卷的诗词鉴赏题为朱淑真的《秋夜》,其中就写到了“梧桐”这一意象: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中,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5、别时“长亭”“柳”依依

在古典诗词里,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诗经》中的《采薇》便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此外,“柳”与“留”也谐音。长亭为古人送别之场所,因此也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柳永的《雨霖铃》同时写到了这两种意象,分别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以及“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6、落“花”流“水”传愁绪

“花”落让人爱怜、伤感,“水”流或喧嚣或舒缓,绵延不绝,最惹人愁绪,因此,在古诗词中常用落花流水来表达忧愁。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如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7、“乌鸦”“燕子”系兴衰

乌鸦这种鸟经常在坟头等地出现,常被视为不祥之兆,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的氛围。燕子则因其有眷恋旧巢的特点,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历史兴衰感慨的寄托。出现“乌鸦”这一意象的高考题目不少,如:2006年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2006年江苏卷《鹧鸪天》“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2007年浙江卷出了一道对比鉴赏题,分别是刘禹锡的《乌衣巷》、吴激的《人月圆》和元曲《山坡羊.燕子》,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这一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8、“草木”仍在人事移

草木常青,人事却已悄然发生变迁。古诗词常用“草木”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如《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2007年湖北卷诗词鉴赏题《过华清宫》也用到了树木的意象:“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古诗 物是人非篇八
《古诗文竞猜》

古诗 物是人非篇九
《古诗文阅读》

一、常见古典诗歌的分类

古诗按格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古体诗(古诗、古风)与近体诗相对

特点:句数自由(四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诗),字数、平仄、用韵、对仗自由。

体例: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行(《琵琶行》)、引(《李凭箜篌引》)、吟(《秦中吟》) 近体诗(今体诗,格律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排律)

1、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特点: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

2、律诗特点:一韵到底,二、四、六、八字压韵(一可押可不押)、颔颈联对仗(首尾不论) 旧体诗:古典诗、词、曲(与新诗相对)

词:小令(五十八字以内),中调(五十九字至九十字),长调(九十一字以上)

古诗按思想内容,主要分为这样几种:

1.送别赠别诗。这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①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②或表达对朋友的祝愿与祝福。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咏史怀古诗。其主题不外乎两大类。①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刘禹锡的《石头城》、。②通过赞扬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怀古伤今)。如杜甫的《蜀相》、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③通过昔盛今衰的变化,表现时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伤。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3.边塞征战诗。大都是以描写战争为主题,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①或者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或者表达一种建功立业的理想。如杨炯的《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②或者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如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②往往和战争或贬谪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与妻儿团聚,渴望过安宁生活等内容;抒发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之情。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4.羁旅行役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便不可视作山水诗。这类所表达主旨主要有①人在旅途或身在异地他乡思亲怀远,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②或者诗人因贬谪以及其它原因被迫流浪,感怀身世,抒发一种漂泊之感,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

5.托物言志诗(咏物诗)。常与言志连在一起,通过对独特事物的赞扬或寄寓,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盛理想。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6.写景抒情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忧愁哀思或远大抱负。“一切景语皆情语”,思想感情与景物是高度一致的。如杜甫的《登高》。

7、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8、山水田园诗。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为题材的诗,体现了一种隐逸的乐趣。①表现了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爱,诗人的自得其乐和怡然自得。如陶渊明的《饮酒》、王维的《山居秋瞑》等。②表现了诗人远离红尘俗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9、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10、咏怀述志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弄清楚要鉴赏的诗歌属于哪一类诗,可以快速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把握诗歌的主旨。例如怀古类诗歌主旨大致有三:一是抒发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二是是古非今,借以劝谏当朝统治者;三是借“古”来自喻自况自比,以叙解自己报国无门,楚雄迟暮的个人感喟。运用这些方法和规律.甚至可以直接答题。下面看2004年的江苏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还有: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骏马”喻志向,如“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诗》);以“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牛峤《感恩多》);以“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以“杨花”写离情,如“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以“青草”喻离恨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以“雨打芭蕉”写离愁别绪,如“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葛胜仲《点绛唇》;以“折梅”写离情,如“折梅逢驿使,寄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机《赠范晔》);以“长(短)亭”写离情,如“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以“春雨”喻愁绪,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以“丝麻”喻愁绪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以“大海”喻愁绪,如“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朱弁《春阴》);以“大山”喻愁绪,如“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赵嘏);以“西风”写愁绪,如“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以“猿啼”写愁绪,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以“鸳鸯”喻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卢照邻《长安古意》);以“比翼鸟”喻指相爱而不分离的男女,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自居易《长恨歌》);以“精卫鸟”喻指报仇的人或努力奋斗的人,如“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陶渊明《读山海经》);而“乌鸦”因其形象不美,叫声难听,常常用以描写荒凉的景色,表现凄清的氛围,如 “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等等。

古诗词常见意象集释(补充)

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竹:气节 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

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暮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 年华易逝、功业未成的感慨 菊:隐逸 高洁 脱俗 梅:傲雪 坚强 逆境 不屈不挠 兰:高洁 牡丹:富贵 美好

草: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 荒凉 偏僻 离恨 /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猿猴:哀伤 凄厉 鸿鹄:理想 追求

(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 伤感

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 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

东风:春天 美好 西风:秋冬 落寞、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

霜:人生易老 社会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 美好 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 飘泊 玉:高洁 脱俗

簪缨(冠):官位 名望

示例:2007年福建省高考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意境:文艺作品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

意境是作家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诗歌讲究意境;散文吸收诗歌精髓,因而也讲究意境,两者有相同之处。

意境交融的几种方式:

(1)移情入景。作家在现实生活中,先有所感,然后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他所要表现的事物中。如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2)触景生情。作家在现实生活中,因接触外在事物而有所悟,生发情感,予以表现。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闲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用情景构成意境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1)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时巴山夜雨。”

(2)以情为主,真切感人。如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3)以景为主,寓情于景。如马致远《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意境又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1)有我之境:意境中的主观感情色彩鲜明强烈,一般较易于识别。如冯延巳的《鹊踏枝》“泪眼问花话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无我之境:把主观感情完全融汇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李白《独坐敬亭山》“闲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最简单的意境中的情景关系可分为两种: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

常见意境鉴赏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我们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主要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修辞方法

1、比喻

在诗歌语言里,可以说比喻是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辞格。比喻又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了比方,语言就形象、生动,读者就会如睹其物,如见其人。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比喻的作用:⑴使语言生动、形象;⑵是深刻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的表现出来。

2、比拟

所谓比拟,兼含拟人和拟物两个内容的一种修辞格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偁《村行》)

比拟的作用:⑴色彩鲜明;⑵描绘形象;⑶表意丰富。

3、借代

一种事物,不用其本来名称,而用另一种与之相关的名称来代替它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借代。借代可以使诗歌语言更加鲜明、生动,避免词语重复,给人以新奇感,也易于产生联想。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借代的作用:⑴使语言富于变化,丰富多彩;⑵使语言具体形象,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⑶使语言简洁、精炼。

4、夸张

夸张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方式。作者为了突出艺术效果,对现实中的人或事物故意作夸大或缩小描写,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夸张。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李白《蜀道难》)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范仲淹《御街行》)

夸张的作用:⑴突出地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⑵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⑶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对偶(对仗)

对偶是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并列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格式。对偶又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正对)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林则徐。反对)

串对,就是构成对偶的上下两个词组或句子,在意义上又相承、因果、假设等种种语法关系的一种对偶形式。因为这种对偶行同流水,上下衔接很紧,所以又叫“流水对”。如: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对偶的作用:⑴便于吟诵,易于记忆;⑵具有音乐的美;⑶表意凝练,肃清酣畅。

6、设问

设问不同于一般的疑问句,而是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以引起读者积极思考。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设问的作用: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7、反问

反问使用疑问语气表达相反的意义。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反问的作用主要是表达强烈感情,起到加强语气和发人深思的效果。

8、反复

为了强调某种意思,增强某种感情色彩,有意将诗歌中某些词语句加以重复使用的一种修辞格式叫反复。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垓下歌》)

反复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加强节拍的修辞效果。

9、对比(对照)

把内容相反或相关的两种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相互对照,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对比。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将进酒》)

10、通感

人们日常生活中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往往可以有彼此交错相通的心理经验,于是,在表现属于甲感觉范围的事物印象时,就超越它的范围而描写领会到乙感觉范围的印象,以造成新奇、精警的表达效果。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风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唐郎士元《听邻家吹笙》)(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10、引用(用典)

在诗歌语言中,凡是引用历史上的典故或别的诗文作品中语句,都叫引用辞格。引用的基本类型有:引用典故类、引用语句类、摘引原文词语的。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典故)

11、双关

用词造句时表面上是一个意思,而暗中隐藏着另一个意思。又分为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12、反语

反语就是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句去表达本意的一种修辞方式。换句话说,反语就是通常所说的“说反话”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无名氏《孔雀东南飞》)

13、顶真(顶针、连环)

顶真(顶针、连环),就是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作下一句的起头的修辞格式。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无名氏《西洲曲》)

相关热词搜索:物是人非 物是人非是什么意思 物是人非事事休
  • 1、物是人非那首诗(2016-01-18)
  •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古诗 物是人非”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古诗 物是人非"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7163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