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古诗梅花艺术字墙角数枝梅,

古诗梅花艺术字墙角数枝梅,

2016-01-25 09:09:18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古诗梅花艺术字墙角数枝梅,篇一《《梅花》墙角数枝梅古诗诵读》 ...

古诗梅花艺术字墙角数枝梅,篇一
《《梅花》墙角数枝梅古诗诵读》

古诗梅花艺术字墙角数枝梅,篇二
《梅花》

古诗《梅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6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中感悟,体会梅花的特点,感受梅花的独特的精神内涵,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3、在实践中,学生个性得到发展,提高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合作能力、交际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初步了解梅花的特点,感受梅花的独特美。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梅花不畏严寒的精神的赞美。由物到人领悟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品质培养。

四、教材内容分析:

古诗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它的特点是用字准确,语言精练,讲究韵律,形象生动。《梅花》这首诗是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王安石所作。全诗仅20字,却写出了梅花独处墙角、凌寒独放、色洁如雪、幽香清远的特点。赞美了梅花坚强不屈的性格。

五、教学步骤:

(一)兴趣导入

1、引言 (PPT1)。同学们,大家喜欢花吗?你们知道吗?有一种花在百花凋零的寒冷的早春季节,迎风傲雪独自开放,它是什么花?它,就是梅花。我们来认识梅花。

2、简介梅花(点击PPT2、3、4,出示梅花图):梅花多为白色、粉色、红色、紫色、浅绿色。湖北地区2至3月开花。武汉磨山有座梅园,每年梅花开放季节都会举办“梅花节”。大多数的花都是在春天天气暖和了才开放(春暖花开),而梅花却不一样,它不畏寒冷,越是天寒地冻,它开得越好,它是最有骨气的花!梅花象征着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梅花曾经被定为我国的“国花”,梅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因而,梅花为历代诗人所吟诵。

3、在我国古代为数众多的赞美梅花的诗中,王安石的《梅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点击PPT5、6)

2、介绍作者(PPT7)

王安石是距今900多年前的江西抚州人,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曾两次担任宰相,他积极推行革新,因保守派反对而失败。他的诗作内容充实,语言精炼,艺术造诣极高。

请打开书P125,生自由读,边读边学习生字,指名读、领读、记字形。

3、讲解生字(PPT8)

学生自主学习生字,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为”是多音字,因为的“为”,在这里读作wei,另外一个读音“为什么”的“为”;诗中的“数”也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hù,不读shǔ。

“梅、角、寒、雪”,可用熟字换偏旁(梅);讲故事(寒:房子里一个人,身上盖了一层又一层的草,还是结冰了。表示寒冷。);两个部分组成的合体字(雪);象形字(角)等方法记字形。“枝”字的读音是翘舌音。

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生字卡片去拼音检查生字的读音,指名读,开火车读。

4、理解词语(PPT9)

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诵读,结合看投影、图画,让学生在诗中找出不懂的词语,大概了解“数枝”、“凌寒”、“遥知”、“暗香”这些重点词句的意思。

5、初读诗句,了解主要内容。(PPT10)

多种形式朗读(男女生读、师生合作读),再让学生自读诗句,反复读诗文,逐句把诗文读通,读顺,达到正确、流利,要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节奏。对诗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边读边想作者写了梅花的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三)细读诗句,理解诗意。(PPT11)

1、学习第一、二句。

(1)指名学生读,试说诗意,直到他表述清楚、准确为止

(2)让学生试着讲讲两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运用过去学习古诗的方法,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3)启发学生从“墙角”、“凌寒”、“独自”中体会出梅花的特点。“墙角”二字点明地点,“数枝梅”写出它的“形”——板书;“凌寒”二字交代梅花开放的时

间;“独自”二字指明其他的花木都没有开放,突出了春梅不怕寒冷,于冰雪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征,传递了梅先天下春的信息,写的是梅花的“神”——板书。

(4)朗读体会。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之后再指名读,深入体会。

前两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写的是:寒冷的早春时节,万物皆未萌芽,唯独墙角数枝梅花迎寒绽开。这两句写梅花,不绘其形,而传其神。

2、学习第三、四句。

(1)学生试着说说诗意,再集体讨论订正。在理解这两句诗意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出梅花洁白如雪的特点,虽然不是雪,却像雪一样洁白。板书——色

第三句,“遥知不是雪”。诗中说“不是雪”,但是以雪作比,暗指梅花色洁白如雪。 第四句,“为有暗香来”。“暗香”:幽香。幽幽清香从远处飘过来,因为闻到梅花的香气,因此知道那不是雪而是梅花。板书——香

(2)轻声自由读诗句,男女生对读,体会梅花“色洁”、“幽香”的特点。

(3)感情启发,朗读体会。

后两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用巧妙的手法,运用比喻描写出梅花洁白如雪,花香清远的特性。

3、再读诗句,理解全诗的意境。(PPT12)

齐读全诗,小结全诗

(1)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在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墙角边,几枝亭亭玉立的梅花正迎着凛凛寒风,独自开放。从远处看,花如雪白,但知道那墙角处白色的不是雪,而是怒放的梅花,因为有一股清幽的香味正从那里缓缓地飘来。)

(2)说说这首诗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并分析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

(3)启发想象,体会意境。请学生认真地想象并体会:诗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种画面使人产生怎样的感受?思考好之后用自己的话说说。

(4)再读诗句,边读边思考,从“凌寒”等词语中体会,作者表面上赞美梅花凌寒独放,实际上是在表白什么心境?(可适当地作背景介绍:这首诗是作者推行变法失败后写的,借写梅花的品性来表达自己坚忍不拔,身处逆境洁身自好的心态。)需要注意的是,对诗人心境的体会是个难点,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深究。

(5)朗读诗句,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感情。

全诗让人领略到梅花凌寒怒放的神韵,给人留下梅花花白如雪、气味芬芳的鲜明印象,赞美梅花坚强的品性和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

4、配乐朗读,练习背诵。

运用音乐、投影,启发学生想象梅花在严寒中傲然怒放的英姿,感悟诗的意境美。伴着音乐,学生有感情地反复吟诵,教师可适当提示:

(1)梅花开在什么地方?

(2)梅花有哪三个特点(不畏严寒、花色洁白、气味幽香)?用这种方法帮助学生背诵。

(四)布置作业:

课外了解历代诗人赞美梅花的诗句。

板书: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形)

凌寒独自开。(神)

遥知不是雪,(色)

为有暗香来。(香) 《梅花》(人教版六年制第三册第四课)是北宋王安石咏梅的一首名作,写了梅花洁白幽香的特点,赞扬梅花不畏寒冷的坚强品质。全诗仅20个字,但读后令人眼前宛然有一枝傲雪白梅,幽香沁人心脾。我们在教学中要顺应低年级小学生喜读善背,好动爱模仿之特点,引导他们用各种感官与古诗打交道,全方位领会诗歌意境。因此,我们可采取读一读,写一写,吟一吟,画一画的形式进行教学。

一、读一读

新课伊始,教师出示梅花图。师生共赏后,教师声情并茂地吟颂全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全诗。然后学生分小组自由读诗,可大声读,也可小声念,形式不一。学生划出本诗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漏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小组评议后再讨论自己读懂了什么,什么模糊,什么不懂。小组反馈后全班交流,同学间互相评议,教师相机点拨。

二、写一写

让学生写一写课文中的生字。在学生对《梅花》一诗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在他们划出生字读准生字的基础上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已经学过的偏旁和熟字学习本课生字,记住字形。经过一番的讨论,学生很快由“海”、“楼”推及“梅”和“数”这两个生字,又把“独”分解为“犭”和“虫”,把“暗”分解为“日”与“音”。因此,在学习本课生字的重点应该是“墙、寒、遥”三个生字,老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分析字形结构后,放手让学生试写。教师再板演示范,以此指导书写。在指导书写时,一定要充分发挥田字格的作用,让学生观察每个笔划在田字格的位置后,学生动手写上两个。书写前,教师强调写字姿势及执笔姿势;书写时,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书写后,教师把学生有代表性的作业投影出来,当堂评价。这样将写字教学穿插在古诗教学中,有动有静,学生情绪高涨,在丰富的时间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识字写字能力。

三、吟一吟、唱一唱

1、吟一吟。拖腔拉调学古人,吟出样子吟出情。教师先示范,小组尝试交流,全班尝试交流,互相评议,追求完善。学生在吟的过程中摇头晃脑,努力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沉醉于诗人的创作意境中。

2、唱一唱。教师拉起二胡,伴着优雅的弦音,唱起古诗。学生仿佛看到梅花在寒冬中开放,好象闻到一股幽香。这重醉人的情境,令学生唱诗的欲望激发得淋漓尽致。学生一边吟唱一边配上自己喜欢的动作,吟唱得十分投入,非常有感情。一时间整个教室手舞足蹈,摇头晃脑,弦音不断,学生陶醉在快乐的海洋中。

四、画一画

在学生吟唱之后,每个学生画上一枝梅花,并涂上颜色。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学生根据今天所学,个个兴致勃勃,任意涂鸦。画后组织交流评议,展示其中优秀作品。这样一来的做法,不仅检查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情况,也激活了课堂,激活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课虽终趣未了。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梅花》一诗的教学设计打破了“教师讲—问,学生

古诗梅花艺术字墙角数枝梅,篇三
《古诗文 1》

古诗文 1 小学篇 1 中学篇 47 第二部分

名著导读

《红楼梦》 《西游记》 《水浒传》

《三国演义》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古诗文

小学篇 55 58 61 68 105

古朗月行

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 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 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 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 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 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 凄怆摧心肝。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李白自称与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少年时居住在四川,读书学道。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先后居住在安陆、鲁郡。在此期间曾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后来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因受谗言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之乱起,为了平叛,加入永王李军幕僚;后来永王为唐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遇赦东归,投奔族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不久病逝。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所激赏,称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 全诗释意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 把它称为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

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

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

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

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

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乐府简介

汉乐府“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秦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

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

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诗。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著的《乐府诗 集》中。

全诗释意

园中的葵菜青青郁郁,葵叶上的露水被朝阳晒干。

春天的阳光把温暖布满大地,万物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常常担心秋天一到,美丽的花叶就会枯黄、衰败。

无数条江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够重新返回西方?

年少时如果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到老只能白白地悔恨与悲伤。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盛唐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其兄之咸、之贲皆有文名。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诗六首,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和《送别》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两首最脍炙人口,可谓“皤发垂髫,皆能吟诵”;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全诗释意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作者简介

张继(约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懿孙,襄州(州治在今湖北省襄阳县)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公元715-712年至779年(大历末年)唐肃宗至德初前后在世。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与皇甫冉交,情逾昆弟。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进士。然铨选落地,归乡。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10月,政府军收复两京(长安,洛阳),张继被录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从此弃笔从戎,后入内为检校员外郎又提升检校郎中,最后为盐铁判官。分掌财赋于洪州。大历末年张继上任盐铁判官仅一年多即病逝于任上,其友人刘长卿作悼诗《哭张员外继》曰:“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可见其清廉正直,后来其妻亦殁于其地。张继有诗集《张祠部诗集》一部流传后世,为文不事雕琢,其中以枫桥夜泊一首最著名。

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

全诗释意

月已落下,乌鸦仍然在啼叫着,幕色朦胧漫天霜色。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一人傍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梅 花

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宋代诗人,汉族,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 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力

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著名散文《游褒禅山记》

全诗释意

墙角里有几枝梅花,

迎着寒风独自开放。

远远的就知道那不是雪,

因为有花香飘过来。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郡(郡治在今江苏吴县)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全诗释意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

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 只有蝴蝶和蜻蜓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清 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作者简介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唐代晚期的著名诗人。人们把他和杜甫并提,称他为“小杜”,称杜甫为“老杜”。“小杜”有才华,有抱负,写诗喜欢评今论古,抒发军事、政治见解。他有不少描写山水风光的小诗,名朗秀丽,清新自然,深受读者喜爱。

全诗释意

古诗梅花艺术字墙角数枝梅,篇四
《梅花》

《梅花》教学纪实

——黑龙江省鸡西市恒山区实验小学

吴淑红

学习目标:

1.会认“梅、角、枝、寒、雪、为”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古诗,初步感受梅花坚强的品性,领悟诗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设计理念:

古诗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小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上,如果只注重讲解注释,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费在翻译古诗的意思上,那么学生很容易陷在枯燥无味的逐字逐句的解释中,难以体味到我国古诗独有的韵味美和意境美。因此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方面人手:

1.激发好奇,自主读诗。用疑问引路,让学生带着释疑的心态去读诗。使学生能首先通过读诗去主动接近梅花,调动起学习的自主性,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发挥想象,美读入境。结合生活经历和课件欣赏,学生会对梅花的外形逐渐熟悉。再伴随教师的描述,将学生带人诗中特定的环境里,利用在比较中想象或回忆中想象等方法,去初步感受梅花凌寒独

自开的坚强的品性。并将自己的感受美美地读出来,相互带动,共同融人诗境。

教学纪实:

一、激趣导入,准备生成:

1﹑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唐诗宋词以其 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一 直为人们所传诵不衰,至今仍使人们受到无穷无尽的艺术享受, 那么,在座的你们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这块艺术瑰宝知多少呢? (就从你知道的诗人轶事谈起)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他们的诗大多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2、说到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老师想问一下在座的同学们,你 们作为大自然的主宰者,你最喜欢自然产物中的什么?并说明理 由。(课件:欣赏梅花)

小结:在美丽的大自然中,的确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赞叹的事物, 我们现代人习惯于用语言文字自由表达,而古人呢?则多以诗歌的形 式抒发而出,今天我那么来共同学习古诗《梅花》。

教学纪实:

2、伴古筝乐,了解作者:

《梅花》的作者是北宋诗人王安石。王安石——是以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诗人的双重身份荣登于我国的历史舞台上,20岁前随父大江南北各地游历,看到了许多深刻的社会矛盾和民间疾苦,所以为官后,干了许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好事,尤其是他被任宰

相后,不顾保守势力的重重阻挠,积极推行新法(这就是你们日后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中将要学习的《安石变法》)——由于变法中的许多条例对当时的地主官绅不利,所以法制颁布后,官绅地主们逆向而施,最后迫使王安石辞去官职,新法也随即废除,不久,王安石就怀着悲愤的心情抑郁而终。他写的这首梅花正是在变法遭受失败时,诗人触景而发的一种复杂心态的表白,那么作者是怎样借梅花来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白的呢?请看古诗《梅花》。

二、合作交流,有效生成:

1、讲解第一句:“墙角数枝梅”(首先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或

还有疑问的说出来大家交流)

(1)、你想知道哪些字词的意识?(学生自由提问,教师依据学生

的提问随机处理,无论孩子怎样回答,教师最终都要引导孩 子回归本课的教学本土的内容所在) 如:

生:墙角在哪?

师:墙角边不起眼的角落,点明了地点。

生:数枝是多少枝?

师:几枝,形容数量极少,说明了形孤。

生:梅是指梅花吗?

师:是,同时也暗指诗人自己身处逆境,处于一种世人独醉我独醒的一种势均力敌没有支持者的孤军奋战中,虽四面楚歌却始终不愈的坚忍不拔的浩然正气。

(2)、 小结第一句的含义:墙角边有几枝梅花。

2 、讲解第二句;

(1)、你想急于知道哪些字义?(方法同上)

生:凌是什么意思?

师:生:冒着。

生:寒是指寒冷吗?

师:严寒,点明了季节。

生:独自是什么意思?

师:只有,唯有。突出了梅花凌寒怒放的独有风姿与傲骨气派,

显示了梅花与诗人的共性——坚强。

生:开是开放的意思吗?

师:是。

(2)、小结第二句的含义:冒着严寒在寒冷的冬天独自开放。 (学生们畅所欲言,但老师最终把孩子们的思路引领回来)

3、归纳前两句诗:

(1)、谁能把前两句诗完整地译成现代汉语呢?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2)、前两句诗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赞美了什么?

4、过渡:

师:所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作者仅仅是在赞美梅花的刚强

性格吗?

生:不是。

师:所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作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借赞美

特定环境中的梅花,来言明自己坚韧不拔的拳拳报国心——虽身处逆境,却仍保持洁身自爱、不与世俗为伍、不同流合污的孤芳自赏的心迹,也显示了一位政治家特有的胸襟壮骨,这正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最佳体现。这样几株梅花,在严寒中独自绽放,显然与众不同,其傲立寒天的独有风姿,怎能不让人产生由衷的敬意呢?那接下来作者又抓住了梅花的什么特点来进一步言明什么呢?

5、讲解第三句:“遥知不是雪”(方法同上)

如:遥:远。

知:知道。

过渡:从远处就知道那不是雪,这是为什么呢?请看下一句诗。

6、讲解第四句:“唯有暗香来”(方法同上)

(1)、为:因为。

暗香:幽香。

来:飘来。

(2)、小结第二句的含义:因为有暗香飘来。

7、归纳后两句诗:

师:后两句诗点出了梅花的什么特点?

生:色洁、味香。

师:这两句诗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什么关系?

生:因果关系,而且是前因后果。

古诗梅花艺术字墙角数枝梅,篇五
《梅花王安石》

古诗梅花艺术字墙角数枝梅,篇六
《古诗词鉴赏专题》

古诗梅花艺术字墙角数枝梅,篇七
《古诗词鉴赏-审题答题》

古诗梅花艺术字墙角数枝梅,篇八
《古诗鉴赏1》

古诗词鉴赏是近几年来考核考查的重点项目。所谓鉴赏是指读者阅读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强烈反应,得到美的享受,从而领略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古诗词鉴赏,对众多的学生而言都觉得有点难。那么,在理解鉴赏古诗词的时候,到底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结合具体的作品来谈一谈几点注意事项。

一、注意作品中的“意象”。

从形象出发,鉴赏古典诗词,应该充分考虑到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短小的抒情诗,并没有塑造什么典型人物。因此,我们不能用分析戏剧、小说的方法,从诗里寻找典型人物形象。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们姑且称之为“意象”。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比如2002年高考的古诗鉴赏题,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要理解题目中的“折柳”的含义,关键就要能理解“柳”的意象。在学生学过的课文中包括一些常见的古诗词,比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还有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到,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义的。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使人联想到,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这样,诗中“折柳”一词所寓含的“惜别怀远”之意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二、注意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

艺术的特质在于它的形象性,而鲜明的形象和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常言道: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片枯叶能显现肃杀的清秋,窥一斑而见“全豹”;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这种“见微而知著”的效果,不可一概排除。当然,艺术描写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就诗歌来说,诸如比喻、夸张、景物烘托、气氛渲染等等,都是成功的艺术手法,而运用活生生的细节,集中、凝炼、鲜明、生动地体现神韵,自有其奇妙的艺术功效。 一首小诗,以细节为中心组成全篇,往往能显得凝炼、集中、韵味无穷。像暴露杨贵妃贪食荔枝的腐化生活,史书有详细地记载(见《新唐书·杨贵妃传》,李肇《国史补》“杨贵妃好荔枝”条),苏东坡也以较长篇幅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见《荔枝叹》),而在杜牧的笔下,仅凝结成四句小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元稹的小诗《行宫》,寓引古鉴今之意,抒凭吊今昔之情,向来极负盛名。诗云:“寥落古

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唐诗别裁》说它:“只四语已抵一篇长恨歌矣。”《养一斋诗话》称它:“一十个字,足赅《连昌宫词》六百字,尤为妙境。”究竟妙在何处?在于“小处寄慨,倍觉喝叹有情。(纪昀)。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按说,这些宫女从红颜到白发,在冷宫痛苦熬煎了一生,其罪,非玄宗而谁?她们应该怨玄宗、怒玄宗、恨玄宗,然而,诗人抛开了许多激烈的事情不用,只是让这些宫女,闲坐无聊,数说玄宗昔时的繁华,谈资以消磨时光。如今,她们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无怨无恨。“闲坐说玄宗”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所以,沈德潜赞曰:“只说玄宗,不说玄宗长短,佳绝!”

下列小诗,都是以细节描写为中心组织全篇,显得摇曳多姿,昭畅述情,各显其妙: 鸣铮金栗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李端《听筝》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燕窝。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张衤右《咏内人》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欣欣夹道迎,

共说向来曾活我,生儿皆以陆为名。

——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

城南倒社下湖忙,阿老龙钟七十强。

犹有嫁时尘埃镜,东涂西抹不成妆。

——陆游《阿老》

李端的《听筝》,以“时时误拂弦”的细节,传达出人物微妙的心理情态;张衤右的《咏内人》,以“剔开红焰救飞蛾”的细节,表现了宫女幽居深宫的哀怨;刘禹锡的《乌衣巷》,通过“燕子”的细节,抒发了古今盛衰的感慨;陆游的两首小诗,运用细节使诗篇洋溢着生动、活泼的气息,大有奇趣;特别是张籍的《秋思》,运用细节描写,更是平中见奇,有点铁成金之妙。《秋思》表现的是行客思念故乡的常情,前三句平平常常,“意万重”也好,“说不尽”也好,只是一般地直抒胸臆,眼看此诗在平庸的叙述中失掉了艺术的光辉,然而,最后结出“行人临发又开封”,使境界突现,形神逼露,骤然振起了全篇的精神,致使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推崇为“七绝之绝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又可以看到,在古典诗歌中,细节描写同样有着奇妙的作用。细节在作品中不是孤立的,也不是机械拼凑的细节再奇妙,也不能为细节而细节。判断细节的价值,一要看它是否有益于主题思想的阐明,二要从作品的整体来考察,看它是否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表现思想的,游离的细节,无论怎么生动,也是没有意义的。同样,给作品随便拼凑,硬贴上去的装饰细节,也是多余的,正如一块漂亮的丝绸补丁,硬缀在破麻袋上,并不能使破麻袋生辉,反因不谐调破坏了艺术的完整性。然而,像杜甫《北征》诗中,描写“小儿女”身上的补丁:“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运用这个细节来表现杜甫家人艰难的生活,就很有力。破衣服补上这块颠三倒四的绸子补丁,说明其家人穷得连一块合适的补丁也没有,

在“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的气氛烘托下,又与小儿女“垢腻脚不袜”的形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显示了细节的艺术生命力,耐人寻味。

三、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

古典诗词人们一般能注意到其中的形象思维,并对此加以充分的分析,而忽视了对作品进行必要的逻辑思维的分析理解,从而在某些时候不能全面客观地鉴赏出作品的真正意蕴。形象思维不能排斥逻辑思维,而且必须以逻辑思维为基础。这是因为作为一种思维活动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一样,必须遵循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客观的现实生活是艺术形象的依据,而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评价,则是艺术形象的主观因素。为了使笔下的艺术形象符合生活的真实,诗人必须经过一段认识、酝酿的过程,即进行逻辑思维的过程。在众多的素材面前,经过选择、取舍、概括,最后才构成艺术形象。因此,在探讨作品中具有的形象思维的特点的同时,不能忽视逻辑思维。如果我们把握了诗人在作品中为逻辑思路,又弄清楚词和词、句和句的逻辑联系,那么就能透彻地理解出作品的思想内容及其表现手法。 比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表面上写景,实际上寓情于景。

因果联系是自然界或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必然联系。我们可以拿这个观点去分析这首诗。当时诗人夜泊枫桥,时已深夜,不能成眠,因而能从视觉和听觉出发,看到各种景物,听到各种声音,这是一。各种景物各种声音又都紧紧围绕着“夜泊枫桥”这一特定的环境,这是二。诗人先从远处望,后向近处看,反映了由远到近的观察过程。“月落”、“乌啼”、“霜满天”是远处望到和听到的;“渔火”、渔民的“愁眠”、“寒山寺”、“钟声”、“客船”是近处看到和听到的。由这些景物和声音构成了一幅暮秋季节凄凉、冷落的夜景。面对这幅夜景,必然勾起诗人飘泊他乡的孤愁情怀,这是三。各种景物和声音的描写,不是胡乱的堆砌,而是按事物的条件、因果关系,安排先后顺序。“月落”点明夜深。只有在深夜里,才能听到乌鸦的啼叫,才能看到浓重的霜露;因为是深夜,所以有“渔火”,并有“渔火”的映照下,才能看到渔民睡觉时的“愁态”;“寒山寺”在诗人停泊的所在地,寺里和尚有夜半敲钟的习俗,所以诗人很自然地写到了“寒山寺”,并由此引出了“钟声”,再由钟声引出了“客船”,这是四。可见诗人是抓住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来进行思维活动的。

再比如王安石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表面上咏物,实际上言志。

王安石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宋神宗时,任为宰相,积极推行新法,但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使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后来,被迫离职回到江宁,但仍不屈服于腐朽的压迫。这首诗是他借咏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品格的。

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往往体现于事物间的某种相似之处。作者正是利用这种相似之处把“物”和“情”联系在一起。第一句是从梅花生长的处所和数量上说。处所,是不显眼的“墙角”;数量,只有很少的“数枝”,恰切地暗喻作者处境的窘迫和孤独。第二句是第一句的转折。尽管这是为数不多的几枝梅花,又生长在不为人们注意的地方,但是它能“凌寒独自开”。一到冬天,百花凋谢,惟有梅花昂首怒放。梅花的抗严寒、傲霜雪的品性,正是作者超群独立、不畏强暴本性的写照。一、二句写梅花的外貌,三、四句写梅花内在的品质。这是由表及里的写法。三句为果,四句为因。由于很远就能闻到一股清香,才知它不是“雪”,而是“梅”。作者为什么把“梅”和“雪”相比较而言呢?因为“梅”和“雪”都有洁白的相似之处,从远处看,很容易把“梅”误认为“雪”。但是,雪白而无香,梅白而有香。这就从

相似之处,提示了不同之点。白而有香,是梅花可贵的特征,正好暗喻作者的高尚情操。 还看一首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和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采用逐层深入的写法。第一句的“僵卧孤村”和“不自哀”互为转折关系。即:虽然“僵卧孤村”,但是并“不自哀”。要是别人处在作者年迈孤独、身体衰弱的境地,肯定会悲观消沉,但是陆游他不。第二句是第一句的递进。即:不仅“不自哀”,而且还要思念“戍轮台“,足见诗人“穷且益坚”的雄心壮志。后两句承接前两句的意思,但在语意上更加深入一层。由于诗人思念甚切,直至深夜还不能成眠,因而能听到屋外的风雨声,疑为千军万马在奔腾,这样促使他在睡梦里也跨着战马,奔向冰天雪地的北方前线,和敌人展开了英勇的博斗。这种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写法,完全符合生活逻辑,也深刻而形象地反映出诗人急切思念杀敌报国的心情。

还比如范仲淹的《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这是一首记事诗。诗中反映了渔民生活的艰险和作者对渔民的同情。鲈鱼,是一种身体扁狭、色白、有黑斑、口大鳞细、味道鲜美的鱼。味道鲜美是鲈鱼特有的属性,因此,人人爱吃,就不限于“江上往来人”,作者只写“江上往来人”,是因为“江上往来人”能够看到江中渔民捕鱼的情景。作者按事物的内在联系,把“人”和“景”结合在一起。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是互为转折关系。意思是说,江边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喜欢吃味美的鲈鱼,不知道渔民是冒着风流去捕捞的,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后两句的意思作者没有明说,而是令“江上往来人”去看捕鱼的险景。看到一叶小舟颠簸在大风浪里,一会儿被送上浪峰,一会儿又陷入波谷的惊险场面,自然会懂得“吃鱼容易,捕鱼难”的道理。前因后果十分清楚,可见诗人思维活动多么符合逻辑性!

四、注意作品中的“典故”运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

1、点化前人语句。点化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有的诗句经点化后,比前人说的更具体、更生动形象了,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的经点化后,同前人说的在艺术风格中不同了,如杜甫《羌村三首》第一首中的“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写战乱之中的夫妻相逢,风格是沉郁的,这两句被晏道几点化,在《鹧鸪天》中写出:“今宵剩把银钅工照,犹恐相逢在梦中。”用来表现女子相思,风格是婉约的。有的经点化后,同前人说的在思想内容上不同了,如韩愈《听颖师弹琴》中的“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是用来形容琴声的,经张元干点化,在《贺新郎》中写出:“肯儿曹恩怨相尔汝。”说明了在离别时的惜念,不是儿女之情。

2、引用神话故事。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的诗句,用湘妃和素女这样的神女为乐声感动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的好。还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的诗句,进一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的好。最后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写出月中吴刚为乐声所吸引,也是形容李凭弹的好。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3、明用历史故事。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这是明用。白居易《放

言五首》第三首中的“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明白地指出是借周公和王莽之事来喻今的。

4、暗用历史故事。比明用隐蔽,因为没有明白地指出是什么,所以难以一眼看出。如果知道所用的历史故事,便能读懂语词;反之,便要大伤脑筋了。如杜甫《前出塞》第三首中的“功名图麒麟”,暗用了汉宣帝(刘洵)把霍光等十一个功臣画像于麒麟阁的故事,如不知道这一故事,就颇为费解了。

5、反用历史故事。明用和暗用历史故事,都是正用其意,反用历史故事,则是反用其意。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五、注意作品中的“意境”。

诗人在写作时是十分注重意境的。那么,作为鉴赏者在欣赏诗词时也一定要注重对意境的把握。意境是什么呢?简而言之,是情和景的和谐统一。情,指的是思想感情;景,指的是艺术境界。意境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的结合,这一结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这正如古代诗词评论者所说的,情与景谐,思与境共。具有完美意境的诗词,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不仅是情景交融的,而且还能情景相映,也就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互增光彩。

意境是诗词不可少的,但是意境又不是整齐划一的,在不同的作品中有着不同的形式。 1、触景生情。因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油然而引出某种情感的抒发,这体现在作品中常常是情与景的一致,情与景的融合。如黄巢的《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首诗的作者,因见到菊花在秋天生长的情况,而想到改变菊花的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将所见之景和引发之情,艺术地概括在四句诗中,有着完美的意境。触景而生的情,说出来的是“报与桃花一处开”,而内在还有更深邃的思想,那就是,要为劳苦大众改变现状。从这可以看出,这首诗的意境,不仅是完美的,而且是高超的。

2、缘情写景。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违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此种意境,古人称之为“有我之境”,即有着作者自己感情色彩的境界。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就染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花容与鸟鸣本是赏心悦目的,但让处于战乱中的作者看来,却成了“花溅泪”、“鸟惊心”;欧阳修《蝶恋花》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里的花也成了同作者感情一致的东西,人“无计留春住”,花亦然。

3、情景分列。在诗词中,写景部分和抒情部分界限很清,表面看来,情与景是并列的,是分开的,实际上,情景一致,情景交融。在一句之中,上半写景下半抒情的,如杜甫《江亭》中的“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前后句都是一半写景一半抒情,“水流”、“云在”是景,“心不竞”、“意俱迟”是情;在两句中,上句写景下句抒情或上句抒情下句写景的,如陈亮的《水龙吟》中的“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即上句抒情下句写景;在四句中,上两句写景下两句抒情或上两句抒情下两句写景的,如张孝祥《西江月》中的“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即上两句抒情下两句写景;在一首之中,上半部分写景下半部分抒情或上半部分抒情下半部分写景的,如杜甫的《蜀相》: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事,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古诗梅花艺术字墙角数枝梅,篇九
《古诗》

1-9册古诗文小结

一册:8首+2

山村 (宋 ) 邵雍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描写了郊外的美景,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呼:称呼 疑:怀疑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 曲(qū)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bō)。 项:颈的后部。这里代指脖子 拨:划 这是一幅轻松、快乐、自由、纯真美丽的画面。它让我们体会到了童心、童趣,纯洁了我们的心灵。 画鸡 (明)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 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 一叫千门万户开。 将:助词 裁:裁剪

前两句状物明确,生动刻画出了大公鸡

的威严姿态。后两句又道出了深刻的道理,说出了公鸡的威严,同时也是在暗喻自己。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尽:落下 穷:尽 欲:想 更:再 描绘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画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这是一首题画诗 锄禾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皆:都是 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凌寒:冒着严寒 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

赞赏,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

1

对韵歌

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 天地分上下,日月照今古。

对韵歌

葡萄架 苹果园 李苦对瓜甜 风习习 雨绵绵 地北对天南

诗人热爱大自然和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踏歌: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唱形式,歌唱二册:6首+3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疑:好像。以为 举:抬,仰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春 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晓:春天的早晨。 闻:听。 表现诗人喜爱春天的感情。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含:包含,指从窗内可以看见的范围。 西岭:指岷山,岷山在成都西,岭背积雪常年不化。 千秋雪:千年不化的积雪。千秋,形容时间很长。 泊:停船靠岸。 描绘了春天的景色,美丽如画。表达了

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不及:比不上 主要描绘了诗人告别朋友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好雨:指春雨,及时的雨 乃:就 发生: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

这是一首描写春天夜晚雨景的诗,抒发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长歌行 汉乐府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徒:白白地

这首诗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 对韵歌 天对地,雨对风 天高对地阔 细雨对微风。

朝露白 晚霞红 日出雄鸡唱 月下草虫鸣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唐)白居易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僧志南

2

三册:6首+3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寒山 : 深秋时节的山 坐 : 因为、由于 于:比 赞美了深秋枫林的美景,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 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李白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寺中楼宇的高,抒发和表达了诗人向往神仙般生活的追求。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香炉:即香炉峰 生紫烟:云烟被日照呈紫色。 在瀑布附近,蒙蒙的水气透过阳光呈现紫色,所以说它“生紫烟”。 描写庐山瀑布的壮观。深深地激发着人们对庐山风光的向往和祖国山河的热爱。 惠崇《春江晓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正是河豚欲上时。

上:指逆江而上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

是飞雁图。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

题鸭戏图的诗 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林樾:树阴 诗人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动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偶书:随便写的诗。 衰(cuī):疏落,衰败。衰:古音读作cuī,指鬓发稀疏、斑白,现已改为shuāi 表达了诗人久客伤老之情,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三字经》选段

对韵歌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两岸晓燕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3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guì)鱼肥。 青箬(ruò)笠,绿蓑(suō)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箬:斗笠。用竹片和竹叶编制的帽子,用来挡雨 借赞美自然风景和渔夫生活,来表达诗人自己隐居江湖、自由自在的乐趣。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tāo)。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碧玉:形容柳树枝叶的颜色。这句说春天的新柳碧绿婆娑,如同玉树一般 妆:装饰,打扮 诗人描绘出早春二月刚刚发出新芽的柳树美丽的姿态,表达出诗人对春天的热爱。 华山 (宋) 寇准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齐:齐高 近:接近 这首小诗是作者七岁的作品,用词非常浅显,却生动的描写出华山的高耸与壮阔。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

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人云间 千里:白帝城到江陵约六百余里,这儿说千里,是大略的说法,形容两地相距之远 这首诗主要讲作者在归途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ān):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谙:熟悉。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这首词就是写春天日出时的江南风光,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江南深深的热爱。

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里

篱落疏梳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篱落:篱笆 一径:一条小路 急走:急急忙忙地跑。古语走就是跑的意思 展现了一幅乡村的美好画面,写出了童真童趣,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爱惜 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太阳刚升起 毕竟: 到底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表达了作者对夏天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赠花卿 唐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花卿:即花敬定,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功。卿是对男子的美称。 锦城:指成都 丝管:弦乐和管乐,此处泛指音乐 纷纷:多而乱的样子。这里指看不见、摸不着的乐曲 闻:听到 诗中描写了宴乐之盛,委婉地讽刺花敬定恃功骄恣。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长啸:长声吟唱。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诗作抒发了作者置身大自然的恬淡心情与高洁人品,同时也有一股幽冷、孤清的气氛笼罩于其中。 示儿 (宋)陆游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示:告诉。告诉儿子 九州同:祖国统一 王师:宋朝的军队 乃翁:你的父亲 元:才

深刻的表达了作者一心希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之情和对当政者屈辱投降政策的悲愤。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

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

叫“天门” 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出:突出

这首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穹庐:游牧民族所住的圆顶帐篷。即今

蒙古包

野:为了押韵,也可以按古音读作yǎ 见:同“现”, 这里不读jiàn 这首古代民歌,歌咏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鸟 唐 白居易

5

古诗梅花艺术字墙角数枝梅,篇十
《古诗阅读鉴赏练习》

腾飞教育网

古诗阅读鉴赏练习

一、请简要说明下面诗中“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句的寓意。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答:

二、简要分析下面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答: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此诗为作者被流放途中遇赦,从白帝城返回江陵时所作。

答:

四、简要分析下面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1

腾飞教育网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答: 五、简要分析下面这首诗中蚕妇这一人物形象。

蚕 妇

张俞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答:

焚 坑

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答:

七、试简要分析下面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梅 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2

腾飞教育网

答:

八、简要分析下面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游 园 不 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答: 。

九、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手法。

汴 河 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殿已成尘。

答:

朔 方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答: 。

十一、简要赏析下面一首诗描绘的意境。

采莲曲二首(其二)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答: 3

腾飞教育网

十二、试简要分析下面一首诗后两句所包含的哲理。

雪 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平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答: 。

十三、请简要分析下面这首诗的写作手法。

雨 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凤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秦观

答:

十五、简要赏析下面一首诗的意境。

小 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答:

4

腾飞教育网

[参考答案]

一、答:人们只有不懈地努力,不断地学习,进行知识更新,才能增长才能,变得更加聪明。

——本诗题目是《观书有感》,作者用池塘之水来打比方,谈的都是读书心得

二、作者从写送别友人的离情别绪,发展到对自己心迹的剖白,既表达了对朋友的情谊和对故乡的思念,又表明了自己光明磊落、冰清玉洁的胸怀。

三、诗歌通过空间距离的遥远和时间距离的短暂,表达了遇赦而返的欢快之情。通过对沿途风光的描绘,体现了作者舒畅喜悦的心情。

——本诗是作者在被流放夜郎途中,行至白帝城遇赦返回时所作,当时的欣喜之情自可想见。詩中描绘顺江东下,轻舟疾驰,一日千里的情形。此诗将祖国雄伟壮丽的大好河山与抑制不住内心喜悦的心情融于一体,形成完美的意境,写得情景交融。

四、乍闻收复失地的消息,诗人泪流满面。接下来喜不自禁,“漫卷诗书喜欲狂”,诗人要高歌,要畅饮,欢庆这一胜利的到来,并想象阳春三月风和日丽春色相伴还乡的情形。这一胜利的消息使诗人心驰神往。体现了诗人盼望战乱平息、国泰民安的强烈愿望。

五、这是一个以养蚕为生、从没有进过城、见过世面的劳动妇女形象。第一次进城卖丝,带着满腹新鲜的她看到一个在别人看来司空见惯的现象:身穿绫罗绸缎的没有一个养蚕

——梅花生长在“墙角”

外出,然而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引起詩人对园中景

十、客居他乡天长日久,客居地便成了第二故乡。尽管积有浓浓的乡愁,但当回到故乡时,却怀念起第二故乡来,前两句写客居并州十年来,日夜想回到自己的故乡咸阳。三四句写离开并州渡过桑干河回到故乡咸阳时,一下子又怀念起第二故乡并州。

十一、采莲女置身莲池,荷叶与罗裙一色,脸庞和荷花难辨。稍不留神采莲女便杳无踪影,只有听到歌声才知道她们仍在池中。采莲女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创造了令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十二、梅花虽白,但终究逊学三分;学白于梅,但不及梅清香。她告诉我们,任何人和事物都不是完美的,都各有缺憾,我们应客观全面地评价一个人或事物。

——首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梅雪竟相争春,互不相让。第二句说文人墨客也难论高低了。最后两句从各有不足的角度告诉人们,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不能以己骄人。

十三、雨前花刚吐蕊,而雨后却只剩下一树绿叶了。作者通过下雨前后的对比,透出对春的惋惜之情。有意味的是,天晴后凤蝶寻花不到,急忙飞到邻家去,这令人产生春在邻家的疑问,笔法巧妙神奇。

十四、前两句写远眺的情景,把雨喻为“丝”,写出了春雨的细柔。写屋瓦用一“浮”字,瓦便有了浮光闪烁的动态。后两句写近看所见的景物,雨后芍药似有情含泪,一夜春雨后的蔷薇,娇柔无力,似佳人仰卧,作者用拟人手法使二花形神兼备。

5


古诗梅花艺术字墙角数枝梅,相关热词搜索:梅花墙角数枝梅 梅花183墙角数枝梅 古诗墙角数枝梅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古诗梅花艺术字墙角数枝梅,”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古诗梅花艺术字墙角数枝梅,"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7296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