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失眠诗句一夜

失眠诗句一夜

2016-01-26 08:39:0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失眠诗句一夜篇一《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失眠症 2》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失眠诗句一夜》,希望能帮助到你。

失眠诗句一夜篇一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失眠症 2》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失眠症

刘艳骄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诗歌是中国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不仅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对外界的感受,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今天的人们可以从中领略古代文人的遗风雅作,同时也可以从中追寻有关疾病的信息,从古到今,失眠带给人们的痛苦是何等的难熬!

1从《诗经》中发现失眠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成,包括《风》、《颂》、《雅》。这其中涉及的药物有291种,涉及睡眠有关的内容有6首。其中,《周南·关睢》表现了一位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以致思念的彻夜不眠。“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游哉,辗转反侧”这可以说是因为相思而导致失眠的最早论述。又《邶风·柏舟》更写出了诗人自己深深的忧虑,夜不成眠,无法消遣。“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这是因为某种事情而导致的彻夜不眠。《邶风·终风》中也有“不寐”一词,所不同的是这是一位妇女被丈夫遗弃的诗歌,丈夫的坏脾气使自己十分忧虑,夜不能寐,辗转反侧,但愿这种思念能使对方打喷涕、耳根发热,知道有人在远方思念着他,“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终风且霾,惠然肯干,莫往莫来,悠悠我思。终风且*,不日有*,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2战乱与和平交替中的睡眠

汉武帝和汉文帝统治时期,国家治理有方,文人所描述的内容多是对乐府的吹嘘之言。东汉末年,战乱频繁,疫病流行,社会各方面遭到破坏,人民大量死亡,建安文人通过亲身体验,能用学习乐府的民歌来反映国家的混乱和人民的苦难。在战乱的年代中人们的睡眠肯定是要出问题的,诗歌中也自然会有描述失眠诗。

如:东汉·秦嘉《赠妇诗三首》(其一)中有:“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忧艰虑常早至,欢会常苦晚。念当奉时役,去尔日遥远。遣车迎儿还,空往复空

返。省书情凑*,临食不能饭。独坐空房中,谁与相劝勉?长夜不能眠,伏枕独辗转,忧来如循环,匪席不可卷。”

这首诗是描述一位官人奉命行役,上计京师,离开心爱的妻子,为临别时再见上一面,叮嘱几句,还特意派车去接她。不料妻子染病,只好空车而返,而妻子附带来一封情致凄婉的书信,令她读后被感怆然,以致进食之时,饭也不能下咽。回想往事,处事虽然艰难,但夫妇相互勉励,自多欢趣,却不难度日,如今爱妻不复相伴,房忧空空,长夜悠悠,孤身一人,不知如何渡日,以致在床上翻来覆去,彻夜不能睡眠。

又,汉乐府《伤歌行》:“昭昭素明月,辉光烛我床。忧人不能寐,耿耿夜合长。····”这写忧虑之人夜不能寐,忧虑之人是男是女不得而知,但他(她)在明月之夜,忧心忡忡,以致月已偏斜,尚在床上辗转反侧,长久不能入睡。现代医学中的焦虑症也常常伴有失眠。

对于内向性格的人来说,出差在外往往夜不眠。我的临床调查发现相当多的人会在出差时出现失眠的现象,汉代也有类似之事。无名氏《明月何皎皎》中有:“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随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苦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当他开始看见明月皎洁之时,耀眼的月光照着拥裘而卧的人,可夜已经深沉,他却在辗转反侧,尚未入眠。其原因就是忧愁,只好揽衣而起,在室内徘徊而走。虽然外面的世界精彩纷呈,但他只期望早日回家,······。可见失眠之痛苦非同一般。

3交流变化中的困惑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战乱频繁,宗教纷争,人们生活苦不堪言,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笔反映当时人们的状态,在这些诗歌和著作中反映失眠的诗歌也是很多的。

生活在魏晋之间的阮籍《咏怀八十二首》中的一首这样写到:“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帏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作者因为忧愁之事而夜不能寐,这种忧愁之事谁也不知是国事还是家事?可是看到这因为战乱而哀鸣的鸟儿,作者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谢灵运《岁暮》:“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明月照积雪,朔风颈且哀。运

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这是一首岁暮的感怀诗,时间在寂静的长夜,在这一年将尽的夜晚中,诗人怀着忧虑而辗转反侧,不能入寐,深感漫漫长夜似无尽头。

南北朝时期,南方城市商业发展很快,商人作为一个阶层,开始活跃起来,往返于城乡之间,造成家庭的一时性别离。范云《闺思》就是描写少妇思夫不眠之景的。“春草醉春烟,深闺人独眠,积恨颜将老,相思心欲然。几回明月夜,飞梦到郎边。”春光明媚,春草萌生,仿佛醉卧在晨曦中,主人独自在闺房中睡眠,时光飞逝催人衰老,何况心中积累已久的忧愁和怨恨得不道发泄,更使人愁容不展,红颜焦悴,人虽上床,却辗转难以成眠,强烈的思恋仿佛心在燃烧,多少个明月当空之日,只能托梦到郎君的身边。

更有诗人刘孝绰《夜不得眠》专门抒发作者深深的忧愁和悲哀。“夜长愁反复,怀抱不能裁,披衣坐惆怅,当户立徘徊。风音触树起,月色度云来。夏月依窗落,花开当户开。光阴已如此,复持忧自催。”作者忧愁满怀,直到夜半,犹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成眠。失眠使人觉得这夜是多么的漫长而难熬。于是,就披上衣服面窗而坐,只见四周一片阴暗,但觉心头一阵惆怅,一阵迷惘,他索性趿(音ta)履踱(音duo)出门外,希望秋夜的宁静能够平息周身的烦躁,希望这秋夜的清风能够吹进郁闷沉重的胸膛。秋风习习,庭树轻摇,树枝相摩,发出一阵阵籁籁(lai)之声,令人陡生寒意。夜空中漂浮着大片的浓云,颜色灰暗,犹如一团撕不开的愁绪,一轮冷月在絮云中穿行,时而钻进云团,洒下一片清冷的银辉;时而藏于灰云之后,留下一片阴冷的夜色。庭院里乍明乍暗,时而月光流水,地面树影斑驳摇曳;时而暗淡无光,经历夏日炎热枯萎的叶片在夜风中飘飞,缓缓落在窗下;一根树桠(ya )横斜在门楣上,月光下秋花正开,冬去春来,人生不过如此,如再自行烦恼,不得安静,岂不是自催衰老吗?使生命陡然消耗。

晋时吴声歌曲《子夜歌》:“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卧。”在这漫漫的长夜里,一个女子凝视着天空中高悬的明月,辗转反侧,不能成眠。眼望明月,思念情人,恍惚中,她仿佛听到寂静的夜空中传来情人断断续续的呼唤声,声音是那么的温柔、甜蜜,刹时间,她完全忘却了自己身在何处,情不自禁地随声应和。

忧愁思虑使人难眠,而又有多少文人墨客,或是新婚小别之人,郁闷、忧愁、

相思,进而夜不能眠,这些人的失眠可能是一时性的,也可能是长久的。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___相思使我彻夜难眠

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风采。许多唐诗在描述人们生活状态时,也描述许多人的病态。失眠也是其中的重要记述内容之一,这些诗歌更有人情的韵味。

唐·李群玉《火炉前坐》:“孤灯照不寐,风雨满西林。多少关心事,书灰到深夜。”一束孤独的灯光照着无法成眠的诗人,风声、雨声、林涛声、落叶的萧萧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大事,使读书人沉思到深夜,久久不能入睡。······

又,韩*《效崔国辅体四首》中:“罗幕生春寒,绣窗愁未眠。南湖一夜雨,应湿采莲船。”时令大约在暮春,一夜的春寒气透过帘幕传入室内,而我们的主人公却独依绣窗不能成眠。她想的是:南湖上的采莲船该被夜晚的雨水打湿了吧?怀念故乡是人之常情,更何况江南人到北方了。

唐·孟浩然《岁暮归南山》:“北朝休上书,南山归敞卢,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反映了作者对政治活动已经灰心了,所以不再向皇帝提建议了,还是回到终南山里我那间茅草屋去隐居吧!自己没有才能,英明的当今皇帝不再赏识,身体多病往来少,与亲友疏远了,白发催人老,春天又来了,转眼又是一年,想到自己岁月虚度,一事无成,这晃映着月光松影的窗下,又何不使人愁闷难眠啊!

唐·高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出游在外的人在除夕的旅馆中,回想旧日的往事心中有无数的感慨,在这夜晚中思念千里之外的亲人,明天早晨起来又是一个新年,人已经变得满鬓白发了。

在唐代的诗歌中,李贺的诗歌多是怀念情人的,不论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还是其他诗歌都多有失眠场景的描述。可见情志因素在失眠的发生中还是占有很大比例的。

5远方的亲人,今夜为何我难眠

___宋代诗歌中的失眠

在宋代以前的诗歌中,相思使人难眠,是诗歌的一个主题,宋代的诗歌中同样也有此类诗句。杨亿《代意二首》中有:“几夕离魂自无寐,楚天云断见凉*。”这是一位妇人在思念远方的丈夫,有多少个不满眠之夜,多少悠愁?在这静夜里,楚天澄清,明月高照,然而人又在何处呢?

又,晚年的苏洵有《九日和韩魏公》:“佳节从愁里过,壮心偶旁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色,自把新诗歌百遍开。”苏洵在读到焊魏公的新诗歌时,倍感诗意洪阔,浮想连翩,以致其辗转反侧,夜不成眠。

宋·陆游也是个经常失眠的人,重视睡眠的养生,有《夏月不寐有赋》:“急雨初过天雨湿,大星磊落才数十,饥鹘掠檐飞砾砾,冷荧坠水光熠熠。丈夫无成忽老大,箭羽凋零剑锋涩。徘徊欲睡还复行,三更犹凭阑干立。”宋时河山半沦金人之手。陆游力主抗金,锐意恢复大好河山,却不断遭到排挤。在这个不眠的夏夜,他漫步中庭,种种家园身世之情,乃因急雨、大星、饥鹘、冷荧诸多兴象而激起层层波澜,逼出:“丈夫无成忽老大,箭羽凋零剑锋涩。”想睡觉而又实在难以入睡,至到三更仍然独自一人站在阑干处,痛苦的思索在久久地回荡。宋·陆游也很重视睡眠养生,有《午寝》:“眼涩朦胧不自知,欠身常恨到床迟。庭花着雨晴方见,野客敲门去始知。灰冷香烟无复在,汤成茶碗径须持。颓然却自嫌疏放,旋了生涯一首诗。”(《陆游集》第一册,第175页)中国古代的人们认为午间睡眠是一种重要的养生方法,人到中午,饭后少许,自然有一些困意,“眼涩朦胧不自知,欠身常恨到床迟。”正是对这种状态的描述。如果此时能够“小睡”,则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从古至今,为了国家安全总要有人固守边疆,我们现在可想而知古人戊边环境,怎能不思念亲人呢?宋·范仲庵《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月孤城闭。灼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汁。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边疆的美景虽好,但毕竟不是自己的家,孤独的城池中,人们只能借酒消愁。当白雪满地之时,人们彻夜难眠,将军士兵均流泪而感叹和平之来之不易。

当然,还有许多思念亲人而彻夜不眠的诗歌,在此我就不在一一介绍了,今天的边疆已不在是从前的边境,在美酒飘香,牛羊满地的大草原上,驻守边疆的英雄儿女已经可以听到远方亲人的随时呼唤了!

失眠诗句一夜篇二
《失眠在开学前一夜》

《失眠在开学前一夜》明天该上学了,我告别了漫长的暑假,等待着明天的开学。可我难以入眠,这折腾人的失眠,又来临了…  为了让明天能精精神神的上好开学第一课,我可是一改往日才睡觉的习惯就早早上床了。可现在,已分了,我居然还没入睡。明天上学, 我可不想挂着“熊猫眼”无精打采地,到学校睡上一上午。可越这样想,越睡不着,怎么会这样?我好烦哦,数绵羊这个治失眠的灵丹妙药,也居然不灵了,我在床上翻来覆去,一遍一遍的命令自己“睡觉、睡觉”,可另一个声音却说:“睡不着,睡不着”,脑子清醒得很,感觉却糟糕透了。  又折腾到了12点,真是难以置信,居然还没睡着。看来今晚真的不用睡了。我悲哀地睁开眼睛,眼前熟悉的房间淹没在一片黑暗之中。窗外透着路灯苍白的微光,窗户没关好,一阵风吹过来,窗帘上下、左右地晃动,显得分外阴森、恐怖。我大气都不敢出,紧紧的裹住被子,又一个塑料袋从窗前飞过,妈呀!见鬼了。  过了一会,风停了,一切又回到寂静中,听不到半点声音。明天就开学了,我的朋友、同学们睡了吗?都睡了吧?这么晚了。想到老师,眼前出现了老师那批改作业的身影,他们也应该都睡了吧?我突然觉得,世界上可能只有我睡不着了,多么悲哀的事情。我多想试试打一支安眠剂呀!可那是不可能的,再说那对身体也不好。不过,明天,又能看到我那些同学了!会不会有新来的同学,是胖胖的,还是瘦瘦的?新同学是成绩好的?还是差的?明天,我的老师会换吗?会是谁呢?是往日下课见的六年级那种凶猛无比如鲨鱼的?还是温顺地如小绵羊的?或者还是五年级的张老师、陈老师、冯老师继续带我们?要是那样也不错呀。教室是肯定换了的,应该在三楼吧?哪一间呢?要靠近楼梯口就好了,方便上下楼。两个月,校园会不会有变化了呢?会否多了一个足球场?图书馆会变大吗?图书会变多吗?校园的小草,也会长高吗?是否多了些树木,多了些小鸟?是否又多了些欢声笑语?…  明天,在教室,同学们一定会争着说暑假新闻吧?一定在争着议论新老师吧?我会说些什么呢?  我想着想着,铃…挂钟报一点到了。哎!睡不着!可恶的失眠,可怕的失眠!!!我的开学第一天…

失眠诗句一夜篇三
《30课 诗5首》

30 诗五首课文研讨一、整体感知1.饮酒(其五)《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身处“人境”。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会有闹市,也就会人来车往,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王安石曾赞赏这四句诗为“奇绝不可及之语”,推崇备至。以下几句主体隐去,进入“写景区”,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称道的“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最后两句,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这里暗用了《庄子·外物篇》的说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2.行路难(其一)“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写“金清酒”,“玉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但三四句急转直下,忽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样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当精神苦闷的时候,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为:“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李白显然化用了这一诗句,不过增加了“对比度”,以乐景写哀,强化了哀的程度。那么,诗人的悲哀到底是因为什么呢?答

案是模糊的,朦胧的,充满“诗意”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世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一样,八十岁遇周文王,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有为于当世。但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这样的痛苦交织于诗人心中,他终于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诗的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在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诗题本身就很有趣。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什么还要“歌诗一首”?是什么牵动了诗人的诗情呢?诗以描述开篇,完全是写实的手法。先写秋风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卷走屋上茅草是其“战绩”;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面对这大自然的强者,只好任其所为,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飞的挂在了树梢,低徊的沉到了塘坳。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人表现得较为平静,甚至还有几分耐心去欣赏它。但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他却真的动了肝火。它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是那样率真。与其说他是在和孩子们生气,不如说他是在和自己生气。他恨自己老迈年高,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于国于家都没什么用了。也许还深责自己缺乏修养,和小孩子们一般计较。总之,焦灼之后,他转为沉静,渐而苦苦地思索。大风过后,黑云涌来,不用说,秋雨是不请自来的了。诗人收回自己的视线,不再关注大自然的风云变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自己赖以生存的茅屋里。多年的贫困,多年的流离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被子,而就是那床冰冷似铁的被子,也让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蹬破了。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可是秋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这是怎样的生活啊!长夜漫漫,诗人失眠了。而

“自经丧乱”,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突然,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时,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虽然他现在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现这样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岑参就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也成为边塞诗的名篇佳作。全诗共十八句,正如诗题所示,按内容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部分,即“咏雪”(前十句)和“送别”(后八句)。开头两句,突出了边塞的气候特征:北风扫荡,草木摧折,八月飞雪。一个“即”字,表明这里与内地相比,冬天来得格外早,不免使人惊异。接着,诗人发挥神奇的想像,将北风看作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何等新奇,格调多么豪迈!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下面两句诗仍追逐着雪花来写,不过情景一转,由户外写到室内。雪花飘进珠帘,沾湿罗帷,轻柔而浪漫,还真有几分梨花的神韵。但“狐裘不暖锦衾薄”的严酷现实也提醒人们,伴随着雪花的到来,寒冷也悄悄地跟进,在考验人们的毅力和耐心。后面两句诗就接着写到:“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是从军旅生活方面写天气的寒冷。将军不能弯弓,不能披战衣,怎么带兵打仗呢?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人类显得这样的无助和无奈。“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是过渡性的,将视线又转向“外景”,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的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下面写送别的场面,简略而有情味。“胡琴琵琶与羌笛”,这种纯然是西域特

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天色已晚,暮雪纷纷,红旗不卷,“归客”登程,此情此景,令人黯然。但诗人却抛开了离愁别绪,以高昂的格调收束全篇。结尾四句,形成顶针,内容接续,如行云流水,画出一幅空旷寂寥的雪中送别图景。“雪满天山”令人凄迷,“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5.己亥杂诗龚自珍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他在清王朝表面繁荣之际,就向当局发出了警告;在众人酣歌太平之时,就指出了危机四伏的前景。他称当时的社会为“日之将夕,悲风骤至”,极力呼吁改革。但他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官职卑微,抱负无法施展。道光十九年(1839),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去官职,回归故里。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与吴虹生书》),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那一年是己亥年。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二、问题研讨1.怎样理解陶诗中的“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这两句诗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个性追求才能加深理解。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

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小吏,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这里所说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轩,也就代表着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归隐田园,虽说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了这样的烦扰,所以说“而无车马喧”。至于“心远地自偏”,实际上是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2.《行路难》(其一)的主旨是什么?这首诗充满了隐喻。借乐府古题抒发情志,本来就有慷慨悲歌的韵味,加之诗人对自己政治追求的含蓄表达和形象描述,使诗意更加扑朔迷离。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推敲诗意,这首诗当是李白入长安求仕无路时的作品,所以既作激愤之语,亦存有“长风破浪”之志。3.怎样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杜甫身处漏雨茅屋,怎么会突发狂想,要“大庇天下寒士”呢?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官僚地主家庭,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使他从小就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由于仕途不顺,生计窘迫,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下层社会,关心民生疾苦,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悲愤之语,以及《兵车行》、“三吏”“三别”这样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他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发出的不止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杜甫的感情是真挚的,是不容置疑的。4.岑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一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足以让世人对盛唐边塞诗人岑参刮目相看。其实岑参集中的好诗很多,他的诗歌成就很大,与另一位边塞诗人高适齐名,世称“高岑”。岑参中年以后几度出塞,对军旅生活和边地风光有着切身的体会,他的诗,写大漠风烟,写荒崖古道,写火山,写热海,写城障要塞,都来自亲身的感受,因此独创性很强。他和杜甫是好朋友,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可以说一语道出了他的个性。岑参的诗,气势宏大,风格奇峭,想像丰富

失眠诗句一夜篇四
《那一夜,我失眠了》

《那一夜,我失眠了》 那天原本我的心情就很不好,再加上管理员的误会。晚自习我逃课了。   管理员不分青红皂白的说我拿了我们宿舍里另一个同学的钱。原因很简单,因为那天我最先回去。第一次被人这样误会,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打电话给班主任,害的班主任那天午觉都没睡成。他又帮我找到年级组。最后年级组说:待事情调查清楚后会给我一个满意的答案!   可我还是想不通,换作是你,你被别人这样冤枉你会想通吗?   晚上我在一个学长的的怂恿下,我逃课了,第一次这样没打招呼的逃课。班主任急了,他问了与我走的进的没一个同学。后来他听见我们班的一位女同学说在网吧见过我,他去了网吧找我,可没找到。他又问我最好的朋友,她告诉他叫他去河边找找看,他去了,可还是没有找到我。   其实我与他刚刚错过,我在河边的时候他去的是网吧,我在网吧 时候他去的是河边!   他放心不下,但没办法。该找的地方都找了。最后,他叫我们班的女生注意一下,我回来就立刻通知他。十点左右我才回去,班长看见我说:刚才你去哪里了?班主任到处找你。   听了班长的话我楞住了。原以为向我这样成绩不好又没有特长的学生在老师眼里,有和没有都一样!可惜我所了。那一夜,我失眠了!  

失眠诗句一夜篇五
《中秋节的诗句 关于中秋失眠的一些事》

  中秋节的诗句 关于中秋失眠的一些事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节。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大家都知道与后羿和嫦娥有关。在中华璀璨的人文史中,有不少关于中秋节的诗句,如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种美好的愿望一直延续至今。但中秋也是让人充满思念的节日,如王建《十五夜望月》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别离一直都存在于我们生活中,中秋来临时,客乡人总会有些思念的情怀,故而中秋也是失眠的季节。有晏殊作诗《中秋月》,为“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关于中秋节的诗句还有很多。五洲国医堂郭老说:“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时至今天,很少有人能体会到传统中秋节日的气氛了。在80年代的时候,中秋节最难以令人忘怀的恐怕是月饼和灯笼了!月圆当空的节日,是人们团圆的大好日子。希望大家能过个好中秋。

失眠诗句一夜篇六
《古诗之最》

古诗之最

1、最贵的书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

2、世上最长的脸: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刚流到腮边(苏小妹戏东坡)

3、最穷的夫人: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敞筐(白居易)

4、最快的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

5、最害羞的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

6、最多的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7、最消瘦的人: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8、最憔悴的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9、最忧愁的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10、眼里最差的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

11、最深的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12、最凄美的爱情: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

13、最高的楼: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

14、最大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

15、架子最大的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

16、最深的雪:夜来城外三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白居易)

17、最长的头发:白发三千丈,缘何似个长(李白)

18、被风吹得最远的房子:茅飞渡江撒江郊,高者挂之长林梢(杜甫)

19、最长久的恨: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

20、最荒凉的地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

21、最美的笑: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

22、最贵的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23、最难请的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24、精神最好的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5、思维最乱的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6、恨的最长的人————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27、最痛苦的离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28、最奇特的江水: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29、最深的感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伦送我情

30、最荒芜的地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31、最长的瀑布: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2、最长的头发:白发三千丈

33、最难攀登的道路:“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34、白得最快的头:“朝如青丝暮成霜。”

35、水上最快的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6、最高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7、最强劲的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

38、最奇妙的泉水:“山中一夜雨,树上白重泉。”

39、最美丽的笑容:“回头一白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40、最遥远的邻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1、最难请的人:“千唤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笆半遮面。”

42、最贵重的酒席:“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43、最难寻找的东西:“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44、最寂静的环境:“千上鸟飞绝,万径人综灭。”

45、最大的雪花-----燕山雪花大如席

46、最空旷的环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47、最长的头发-----百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48、最难找的人-----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49、最强的春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0、最远的邻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1、最高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2、最美的笑容-----回有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53、最快的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也过万重山

54、最难请的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55、最苗条的人-----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56、最差的眼力-----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57、眼泪最多的人---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58、最痴心的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59、最愁的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60、最快的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

61、最害羞的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

62、最多的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63、最消瘦的人——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64、最憔悴的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柳永)

65、最忧愁的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66、眼力最差的人——众里寻 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

67、最深的情——桃花潭水深钱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68、最高的楼——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

69、最大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

70、架子最大的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

71、最深的雪——夜来城外三尺雪,晓架碳车碾冰辙。(白居易)

72、最长的头发——白发三千丈,缘何似个长(李白)

73、被风吹的最远的房子——茅飞渡江撒江郊,高者挂之长林梢(杜甫)

74、最穷的夫人——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白居易)

75、世上最长的马脸——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刚流到腮边(苏东坡戏谑苏小妹句

76、最大的酒量--烹羊宰牛切为乐,会需一饮三百杯。

77、最难攀登的道路:“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78、白得最快的头:“朝如青丝暮成霜。”

79、水上最快的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80、最高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81、最强劲的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

82、最奇妙的泉水:“山中一夜雨,树上白重泉。”

83、最美丽的笑容:“回头一白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84、最遥远的邻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85、最难请的人:“千唤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笆半遮面。” 86最贵重的酒席:“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87、最难寻找的东西:“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88、最寂静的环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综灭。

最开心的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西山村》)

最大的遗憾: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陆游《示儿》) 最痛苦的告别: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杜甫《新婚别》) 最超脱的人: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最惨人的离别: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袁牧《马嵬》)

最孤独的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登幽洲台歌》)

最寂寞的时候: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失眠诗句一夜篇七
《古诗词三首》

失眠诗句一夜篇八
《5、古诗词三首》

失眠诗句一夜篇九
《5、古诗词三首》

失眠诗句一夜篇十
《古诗复习》

《关雎》

1.本诗以 ( 雎鸠 )、( 荇菜 )起兴,写出了一个

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

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 .:窈窕淑女

3.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

4.诗中写因思恋而痛苦失眠的诗句是: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蒹葭》

1.本诗选自( 诗经 ),是一首典型的( 爱情 )(内

容)诗。(2分)

2.本诗以( .蒹葭 ) 起兴,写出了追寻伊人不得的苦恼

心情。(2分)

3.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2分)

执著地追求心上人的男子形象

4.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

秋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而不得的冷落的

思想感情。

5.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

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全诗分为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

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

的感染力。

《春望》

1.杜甫是唐代著名的 现实主义 主义诗

人。

2. 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

临却杂草丛生的句子是: 国破山何在, 城春草木深。 这句诗表现了诗人 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的感情。

3.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 ,实际

上是写 ;一个“深”

字,表现了 。

4.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的语句:感时花

溅泪,恨别鸟惊心。

5.诗中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的语句: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6.诗的前四句触景伤怀,写春望之景;后四句忧时伤乱,写

春望之情。全诗表达了 的感情。从“国

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的重大历史事

件 有关。

7.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

远到近,又大到小,由 到 。

8.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

受的名句:

9.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的:

10.颈联除写战火愈烧愈炽,百姓惨遭杀戮外,作者用 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 的强

烈思念。

11.《春望》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望"的内容

是: ;"望"中所想的句

子是: 。

12.《春望》一诗的主题是伤感国事,怀念家人 ;表达了作者感伤心情的句子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1. 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首联所展现的画面。其中“破”“ 深”两字用得很好,历来被人称道,

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

"破"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

"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描绘出了草木繁密而又荒芜 ,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

3.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8.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所展现的场面。并说说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面对河山的沦陷,家人的离别,满头白发的作者因此而焦虑忧愁。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已纷纷断落,如今稀疏的短发,几乎无法梳髻插簪。

.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看,眼望),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想:希望、盼望)。

《白雪歌颂武判官归京》

1、本诗作者为,与 高适齐名,世称“高岑”。其诗雄健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

2、这首诗与巧妙结合,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壮阔,衬托了 惜别 之情。

3、巧用对偶,侧面烘托大雪寒威,极写边塞苦寒的句子是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4、写野外雪景,并承上启下,酝酿送别气氛的句子是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5、“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从视觉角度看,红白相衬,互相映衬,色彩鲜明。

6、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表

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7、赏析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以春景写冬景,运用比喻、联想,既写出诗人的欣喜之情,又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

8、这是一首送别诗,“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友人走了,诗人久立雪中,他在想些什么呢?

是对行者留恋、难舍,或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等

《相见欢》

1、本词作的作者是南唐亡国之君 李煜 史称 李后主 ,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 千古词帝”

2、这首小令是南唐李后主降宋后所写,借以表达他的 亡国

哀思。其感情基调是 凄婉。

3、文中点明伤情的地点是,时间是

4、这首词上片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色?

深秋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

5、“剪不断,理还乱”有什么表达效果?现在人们常用这一比喻,有什么新意?

、暗用丝的千头万绪比喻离愁,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难解。现在人们用这一比喻,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解决。

《次北固山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失眠诗句一夜》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我一夜失眠 失眠一夜 一夜终极狼人失眠者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失眠诗句一夜”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失眠诗句一夜"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7542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