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变化大的诗句

变化大的诗句

2016-01-27 09:47:1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变化大的诗句篇一《8、诗句变化法》 8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变化大的诗句》,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变化大的诗句篇一
《8、诗句变化法》

8、诗句变化法

创新趣说

诗句可以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押韵动听。

一变诗句往往使意境全新。

由诗句变化出来的题目往往富有文采。

比如“桂林山水甲天下”原是一句古诗,而现在你要描写的不是桂林山水,是济南的山水,是黄山的风景,是杭州的山水,就可以变化为“济南山水甲天下”,“黄山风景甲天下”,“杭州山水甲天下”等等。这样一变,意境更新。

用诗句或变化诗句来拟题,要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决心。

语不惊人死不休

在著名的‚初唐四杰‛中,年纪最轻而成就最大的,是只活了二十七岁的诗人王勃。他十四岁那年,在一次宴会上,斗胆试笔,一口气写下了赫赫有名的《藤王阁序》,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

落霞与孤骛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后来,他因渡海溺水而死。传说他死后,每晚在藤王阁附近的江面上闹鬼,反复吟诵这两句诗,念念不忘。

有一次,一位士人从那里经过,听见江面上有吟咏这两句诗,便对着雾茫茫的江面,大声地说道:

‚你这两句诗虽然好,但要是能把‘与’和‘共’字删掉,改为‘落霞孤骛齐飞,秋水长天一色’,岂不就更精炼,更有气势了吗?‛

也许是玉勃觉得士人的话有道理的缘故吧,反正从那以后,藤王阁就再也没有闹过鬼。

创新法则

 用大家都十分熟悉的诗句,然后在诗句中变化一个词,使题目的意境全新。  引用的诗句要与文章的内容相符。

 变化的词语要恰巧地嵌入诗句中。

 题目要有诗句的特征(或五言或七言)。

 变化的诗句要能概括出文章的内容。

创新例文

平湖西瓜甲天下

浙江

吴东海

我的家乡平湖是闻名天下的西瓜产地。有道是:天下西瓜数不清:平湖西瓜头一名。 平湖西瓜品种繁多,有10多种,其中“平优一号”在全省西瓜评比会上荣获“丰收奖”。在北京全国西瓜早熟品种鉴定会上,平湖“花玫”瓜又获得了“风味最佳”的最高评语。

平湖西瓜成熟一般在7月上旬。这时候,平湖城及附近的大小城市的大街小巷,到处摆满了平湖的西瓜。

有一次,我和爸爸还乘船到上海城里去卖西瓜。刚到黄浦江渡口,就听见岸上在喊:“大量收购平湖西瓜!”我们抛锚上岸,一个外宾看到爸爸筐里一个个10来斤重的西瓜,跷起大拇指用生硬的中国话说:“平湖西瓜,大大的好。”

随着平湖西瓜品种的增多,近几年来全县西瓜的产量也迅速地增长,平均年产达8万多吨,已形成了早中晚相配的西瓜系列。

最早的7月上旬前上市、直到9月初“新克”“新红宝”等依然旺销不衰。真是吃瓜吃到九月九,瓜甜心醉乐悠悠。

夏日炎炎,家家户户的桌底下、堂屋里都备满了西瓜。切开一只,只要一看到那鲜红满汁的瓜瓤,你咬上一口。那滋味嘛,甭提有多甜了!反正你只要咬上一口,包会迫不急待地补上第二口、第三口„„说不定连瓜籽也来不及吐呢!

真是:平湖西瓜甲天下,一生愿做平湖人。

技法一点通:本文的小作者为了突出“甲天下”的主题,抓住了平湖西瓜“好”和“多”两个特点。写平湖西瓜好,描述了中外客争相购买平湖西瓜的情景;写平湖西瓜多、品种全、产量高、旺销时间长。以诗句结尾,紧扣主题,表达了时家乡的热爱之情。文章别具一格。

姑苏城外寒山寺

江苏 孙艳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由于张继这首脍炙人口的诗,

使寒山寺这个苏州河畔的小寺院出了名。寒假,我来到苏州,有幸游览了

寒山寺。

清晨,朝霞像千万把利剑透过树梢。我踏着晨辉,顺着石径,来到寒

山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堵蜡黄色的山墙,配以黑灰色的模子,显得清幽淡静。

绕过山墙,我走进院子,院子不大。中间,是日本友人赠送的石碑;右边,寺院创始人寒山、拾得两人种下的古树仿佛在向人们招手;右边,几只青铜大鼎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上面雕刻

看飞禽走兽、日月星辰。轻轻一敲,它就嗡嗡作响,好像在向我们诉说那几百年前的故事。

我随着人流,走进罗汉堂。这里有罗汉一百余尊,与真人大小仿佛,全用木雕涂金漆制成,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瞧,这个罗汉眉毛多长呀,一直拖到了地上。他一边笑呵呵地望着我,一边用手抚模着那雪白的长眉毛,好像在说:“欢迎你,小客人!”唷,这个罗汉长着三个脑袋,只见他瞪着六只铜铃眼,咧着三张血盆口,龇着十二颗又长又尖的撩牙,他半跪着,左手扶膝,右手高举,真是狞狰可怖。这尊名曰“慈悲大仙”,却手持石器,向前伸出。玻璃框容纳不下,只好凿了个洞,让他把胳膊伸出来。一个小孩说:“怎么,要打人?”我说:“‘慈悲大仙’发火了!”无独有偶,还有一尊菩萨也把手掌摊开,胳膊伸出了玻璃框,不知谁说:“简直是要饭的来了!”引起了一阵哄堂大芙。这里还有两耳垂肩、大腹便便、胳膊奇长、脚非常大的等许多造型奇特的罗汉。这些罗汉远看金光闪闪,近看栩栩如生,工艺之精湛,造型之奇特,使我赞叹不已。我不禁被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丰富想象所折服。这里有四口大钟,固年代久远,花纹已经不清楚了。但用手一敲,声音仍十分浑厚,回声很长,这是响了几百年的声音啊!

穿过小门,我们来到藏经楼。这儿供奉着寒山、拾得两位“圣人”。寒山手拿宝瓶,仔细地端详,拾得在一边笑吟吟地指.点着。几根香插在供桌上,青烟袅袅。

走出寒山寺,顺林荫小道来到苏州河畔。江村桥和枫桥横跨苏州河。枫桥桥头有一座铁铃关,气势雄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江村桥又高又陡,从上面俯视,只见船只来来往往如同穿梭一般。

看到这美景,我流连忘返。只遗憾没听见夜半钟声。夜半钟声吸引了许多外国游人,据说每年元旦,日本友人都要千里迢迢来聆听新年钟声呢!寒山寺,你作为友谊的纽带,我忘不了你!

技法一点通:这篇游记写得美,像是一幅色彩调和的古寺山水画。一、唐诗引路,“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眼前和古诗对上号,引人到诗的境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堵黄色的山墙,再配以黑灰色的檐子”。进入院内:古树供桌;青铜大鼎;四口大钟,声音古远浑厚;罗汉堂,“一百余尊罗汉,形态各异”;藏经楼,寺院创始人寒山“手拿宝瓶”,另一创始人拾得“笑吟吟”„„走出寒山寺:唐诗《枫桥夜泊》中的枫桥,苏州河畔来往的船只,跃然入目,形象逼真。这特有的画面!二、由外及内,按顺序走进罗汉堂,穿过小门来到了藏经楼,走出古寺外,又拓出“今意”:夜半钟声吸引了许多外国游人,每年元旦日本友人千里迢迢来聆听新年钟声——寒山寺是“友谊的纽带”。记载井然有序,步步深入,前后勾连。三、视野放远,留有余味。“只遗憾没听见夜半钟声”,“忘不了”。余意留给读者,在此无可奉告。视野放远放宽。上至唐朝,下至未来,宽至四海,这似用望远镜观察;景致有色有形,有动有静,妙不可言。

四面荷花三面柳

山东 张倩 大明湖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

湖”就是它的真实写照,而且还有开心的儿童乐园。

走过写着毛泽东主席诗词的迎门大理石碑,一直向前,一棵棵立在

湖边的垂柳,就像一个个苗条的少女在湖边梳理秀发,一边梳还一边唱着“沙沙,沙沙”动听的歌曲,给人以美的享受。

走在湖堤上,眺望水势浩淼“芙蓉镜”似的大明湖,真令人心旷神怡。数十只游船、画肪从水面上悄悄地划过,留下一路燕尾形

的波纹。湖水澄清,清得都能看到水里的鸟儿戏耍。

湖中心有一组精心设计的喷泉,中间的一个能喷五六十米高的水柱,周围的几十个小水柱相互交叉在一起,犹如巨形水塔的塔座。水珠四散,洒落在游人脸上,清爽极了。偶尔还会出现七色彩虹,为大明湖又增添了一份生趣。

在喷泉的西南方有一个湖心小岛,那就是“历下亭”,被层层垂柳包围着,掩映在绿荫和湖光之中。里面有许多文人墨客的题字。使“历下亭”显得更加古朴、典雅。

傍晚,在微风中湖面上碧波荡漾,左夕阳的照耀下,闪烁着亮晶晶的光点,像散了碎金、碎银。

春夏之交,湖面上大片大片的荷花开出白色、粉红色的花朵,有的躲在荷叶背后,不肯露头,像个羞怯的小姑娘;有的从荷叶中探出头来,含笑怒放,散发出阵阵清香;有的还是花蕾,看起来饱胀得马上就要破裂开似的。一片片荷叶就像一个个翠玉雕刻的大圆盘,有的高出水面,有的贴在水上。

大明湖多美啊,乘一叶扁舟,荡漾在大明湖上,就如同进入了仙境。

大明湖东岸是苇塘,南岸是遇园、苍碧亭、山东省图书馆,馆内有奎虚书藏,湖大一角楼、明漪肪、绿云居、虹月轩、金丝榭等建筑;北岸有沧浪亭、花厅、铁公饲和汇波楼等;西岸是儿童乐园。

西岸真是名副其实的儿童世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里面的娱乐品各式各样,如摩天轮、碰碰车、滑行龙等。特别是新建成的“海盗船”,可怕的钩子船长和水手的形象被雕刻得栩栩如生。钩子船长还是个“独眼龙”呢。他右手举着一把利剑。左手握一个钩子,两撇胡子翘得老高,满脸的杀气,让人毛骨悚然。“海盗船”启动时就上上下下地摇摆,就像荡秋千。它一会儿迅速地俯冲向下,一会儿又慢慢上升。乘坐的人有的吓得直叫,有的闭上眼睛,有的干脆缩到座位底下去。这五光十色的儿童世界,真叫人流连忘返。

如果说泉城是一块翡翠,那大明湖就是嵌在翡翠上的一颗明珠。有时间请你一定来大明

湖坐“海盗船”、“滑行龙”,欣赏一下大明湖的荷花和它那引人入胜的风景。“四面荷花

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大明湖,特别是那“开心的儿童乐园”

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今人神往。

技法一点通:小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诸如荷花垂柳、喷泉、游艇。古迹在内的大明湖风光。流畅的文笔中,充满了小作者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读着它,有如身临其境,心旷神怡,祖国河山之美,大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一起涌上心头。

 创新提示

 引用的诗句应该是大家都熟悉的诗句。

 变化的诗句作题目应使大家一看就明白。

 有时候变化的诗句还不如引用原句更好。

 变化的诗句要能够概括出文章的内容。

 文章的题目应该是新颖有趣的。

变化大的诗句篇二
《有关科技变化的诗句》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 -----卢照邻

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看来大胆还是必要的,当然大胆要建筑在扎实工作基础上。 ——赵金科

科学规律的本身是客观真理,是不会陈旧的。人们运用这些规律的方式和作出的相应设计方

案,却是日新月异的。 ——王竹溪

科学的真正的、合法的目标说来不外是这样: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惠赠给人类生活。 ——培根

科学、科学知识总是假设的:它是猜想的知识。科学的方法是批评的方法:寻求和消灭错误

并服务于真理的方法。 ——卡尔·波普尔

科学精神在于寻求事实,寻求真理。 ——胡适

科学需要一个人的全部生命。 ——朱冼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已是综合的、大规模的、集体的事业。 —

—王方定

科学知识的积累是科学发展的必要前提,至于最后由谁来总其大成,也许带有偶然的、幸运

的色彩。 ——谈家桢

进步不是什么事件,而是一种需要。 ——斯宾塞

前进是生活的法则,不然人就不能称作为人。 ——勃郎宁

科学本身就有诗意。 ——斯宾塞

任何科学的结论都不该看成是永恒不变的。 ——邓拓

搞科学、做学问,要“不空不松,从严以终”,要很严格地搞一辈子工作。 —

—华罗庚

对全人类来说,只有一种共同利益,那就是科学的进步。 ——圣西门

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 ——斯宾塞

科学是一种强大的智慧力量,它致力于破除禁锢着我的神秘的桎梏。 —

—高尔基

科学常是在千百次失败后最后一次成功的。 ——徐特立

独立思考,实事求是,锲而不舍,以勤补拙。 ——周培源

任何科学上的雏形,都有它双重的形象:胚胎时的丑恶,萌芽时的美丽。 —

—雨果

向一切成功者和失败者学习思想方法。 ——何祚庥

科学事物,必须不断研究,认真实验,得寸进尺地深入、扩展,通过韧性的战斗,才能可能

获取光辉的成就。 ——陈佳洱

科学是“无知”的局部解剖学。 ——霍姆斯

人们喜欢猎奇,这就是科学的种子。 ——爱默生

一切伟大的科学理论都意味着对未知的新征服。 ——卡尔·波普尔

科学在今天是我们的思维方式,也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是我们人类精神所发展到的最高阶段。 ——郭沫若

各种科学发现往往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勤奋和创新精神。 ——钱

三强

科学经历的是一条非常曲折、非常艰难的道路。 ——钱三强

科学技术体系本身是一种现代社会组织,必须以一种现代精神原则作为运动动力,仅仅依靠

增加资金与人员的投入,并不能获得所期待的科技产生。 ——何家栋

科学和民主,它们取消了人和自然的差异,也取消了人和人的差异。 ——王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一切伟大的科学理论都意味着对未知的新征服。 ——卡尔·波普尔

变化大的诗句篇三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空间变化1》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空间变化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一 陈友冰

按: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笔者陆续在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和台湾大学访问或作客座,教学研究之中,结识了诸多学者。其中成功大学文学院张高评教授是来往较多的一位。张教授赠送的许多著作中,有几种是他老师黄永武教授的。黄教授是敦煌学专家,在诗词理论和鉴赏上亦有独到的心得。我拜读他的《中国诗学·鉴赏篇》、《中国诗学·设计篇》,很是心仪,又觉余兴未尽,继而产生冲动写下这本小书《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其中有些见解和资料就是借鉴黄先生的。拜谢之余,特别道出,以示不敢掠美之意。

文学的表现对象是人,正是从这个几点出发,高尔基才认为“文学即人学”。当然,人并非在真空中生活,南唐李后主说“剪不断,是离愁”,其实,现实生活中剪不断的不仅仅是离愁,人与人、人与山水林泉,与天地万物皆构成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纠葛。中国古典诗人是相当聪明的,他们常常通过人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反差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感情。这种空间变化主要有空间的大小比衬、空间的扩展与浓缩、空间位置的转向这三种主要方式。

一、空间的大小比衬

主要是通过空间大小的比衬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这种比衬的依据主要出自一个视觉原理,即视野中的背景越是阔大,背景下的物体就显得越是渺小:一位老师站在讲台上,以黑板做背景,居高临下会显得很高大;如果站在操场上,以周围的四百米跑道为背景,他的形象就会缩小很多倍;如果是站在万里长城上,以蓝天白云为背景,那他就会显得十分渺小。中国古典诗人常常运用这个原理,来表现人生的孤独感,例如唐代诗人陈子昂的这首《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是初唐著名诗人,继“四杰”之后,以更坚决的态度举起反对柔弱纤细齐梁诗风,倡导汉魏风骨的大旗。他不仅在文学上开一代风气,被李白称为“公生杨马后,名与日月悬”,在政治上、军事上更想有一番作为,陈子昂在睿宗文明元年(684)年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右拾遗。为人直言敢谏,切中时弊。两次从军边塞,以博取功名。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他随建安王武攸宜攻契丹,任行军参谋。武攸宜仗着是武则天侄儿,为人霸道又轻率少谋略,不但不采纳陈子昂的分兵合击谋略,恼怒之中将陈降职为军曹,结果大败而归。陈子昂报国无门,只好怀着满腔忠愤辞官还乡,回到四川射洪县金华乡。不久就被武三思指使县令段简诬陷,死于狱中。这首《登幽州台歌》即是他武攸宜攻契丹途中在幽州台登览时所作。幽州台又称蓟丘,位于今北京市西南郊。这座古台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揽贤才所筑。昭王登位之初,决心要令燕国强大起来,筑碣石馆,

并置千金于台上以招揽贤才。结果各国群贤聚集燕国,史载“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燕国终于强大起来,一举击败宿敌齐国,占领齐国七十多城。陈子昂忠心谋国却遭到贬斥,满腹才华却得不到任用,登览蓟丘时自然会想到那位礼贤下士的燕昭王,他有首《蓟丘览古》就是直接咏歌此事:“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与《蓟丘览古》不同,同时写作的这首《登幽州台歌》并未直接咏歌此事,而是抒发登览之中的历史沧桑之感,在怀古伤今之中含蓄地倾吐不被理解的孤独情怀。应当说,比起《蓟丘览古》,它的涵盖面更加宽泛,更有种历史的沧桑感,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这个主题的凸现,主要是通过画面之中空间大小的比衬来实现的。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条上下的历史纵线,其“古人”已不限于礼贤下士的燕昭王,也许包括三顾茅庐的刘玄德,也许包括善于纳谏的唐太宗;其“来者”也不仅仅限于帝王,也应包括武攸宜这类执政为上者。“念天地之悠悠”则是一条横线,是诗人遥望悠悠的地平线而生发的无限感慨。历史纵线和地理横线构成了交汇点,交汇点上有座幽州台,台上站着一位不被人理解的孤独者,他正在抚今思昔、怀古伤今,满怀感慨而怆然涕下。一面是阔大的背景,那种纵深的历史沧桑感和广漠无声的天地,一面是背景之中孤独渺小的诗人。由于背景的阔大而纵深,就更显得画面中的人物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这种孤独、这种无助,这种哀苦无告,不仅通过一个“独”字点破,更多的是通过这种空间大小的比衬给人留下的深刻感受。类似的手法还有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漂泊在夔州时所作。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避乱四川已经八年。由于好友成都尹严武的去世,诗人离开生活相对稳定的成都来到夔州也已经两年,但安史之乱仍无平定之象,随着严武的去世,巴蜀的州郡长官拥兵自重,相互攻城略地,本来的天府之国陷入战乱之中。杜甫本人已55岁,不但归家无望,而且身体也越来越差,在夔州时又患上肺疾,用以浇愁的酒也只好戒掉。国难、家愁,老病集于一身,“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无处无人可倾诉的痛苦,使诗人更觉孤独和伤感,而这一切,通过深秋登台这个特定时刻、特定场景集中表现了出来。同《登幽州台歌》一样,诗人首先刻意营造一个阔大的背景,以此来反衬自己的渺小和孤独:“风急天高猿啸哀”这是画面的上部之景。高天之下,瑟瑟秋风中不时送来凄厉的猿啼,这是仰视;“渚清沙白鸟飞回”则是俯视,画面下部之景,飞鸟盘旋在洲渚的白沙之上。这两句一写高台背景的上部,一写高台背景的下部,但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近景。颔联则拓展开来写远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上句是由近到远,下句是由远及近。有了这两句,画面的背景得到无限的延伸,顿时显得渺远而阔大。在这个渺远而阔大的背景下,高台上的诗人再来抒发秋风万里、年老多病、战乱不息、思亲怀乡的人生感受,就更能突显一生潦倒、漂泊无依的孤独感,读者也更能体悟到诗人所慨叹的“百年多病独登台”的“独”字。这种漂泊异乡、孤独无依的人生感受通过空间大小的比衬表现得十分真切感人!这里要强调的时,杜甫非常擅长这种手法,在他的诗作中曾多处使用,如《孤雁》:“孤雁

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用一片影与万里云形成大小比衬,更显出这只雁之“孤”;《咏怀古迹之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诗人称赞诸葛亮是“万古云霄一羽毛”,同样是运用空间大小的比衬,将诸葛亮“廻出尘表”(仇兆鳌《杜诗详注》)的清高风致表现的十分明晰,再加上“万古”这个历史的纵深感,更显得诸葛亮的勋业,千古以来无人出其右。

当然,擅长此法的也不仅是杜甫,中国古典诗词中许多佳作都是采用了此法,如马致远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同样是采用空间大小的比衬来达到天涯孤旅的抒情效果:倦于宦游的诗人骑着一匹瘦马在踽踽独行,背景是西下的夕阳,是衰草连天的西风古道。诗人的人生疲敝感、思念亲人的孤独感被反衬得十分明晰。诗人甚至都不如寒鸦,寒鸦在黄昏后还有老树古藤可以栖息,诗人却仍在天涯古道上踽踽独行。柳永《雨霖铃》上阙的结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也同样是把自己流浪江湖的一叶扁舟,投放到千里烟波和沉沉暮霭之中的楚天之下,形成强烈的空间大小比衬,来突显自己离别情人后的孤独和伤感,也使这几句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刘熙载曾把它作为词中“点染”的典范。王维的《送贺遂员外外甥》的前四句:“南国有归舟,荆门溯上流。苍茫蒹葭外,云水共昭丘”采用的手法与柳永《雨霖铃》的“念去去”三句几乎完全相同。

中国古代边塞诗中为了表现戍守生活的艰苦、单调,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或是为国舍家的豪情,边塞诗往往以大漠雪海来反衬戍守中的孤城,如隋代杨素的《出塞》:“荒塞空千里,孤城绝四邻。树寒偏易古,草衰恒不春”。范仲淹的《渔家傲》:“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唐代的边塞诗这更已成为一种定式,如王之涣:凉州词》:“黄沙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翁绶《关山月》:“笳吹远戍孤城灭,雁下平沙万里秋”;岑参《北庭贻宗学士道别》:“”孤城倚大碛,海气迎边空,《首秋轮台》:“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骆宾王《边城落日》:“紫塞流沙北,黄图灞水东„..野昏边气合,烽迥戍烟通„..河流控积石,山路远崆峒”;崔湜《大漠行》:“云沙泱漭天光闭,河塞阴沉海色凝„..火绝烟沉右西极,谷静山空左北平”;骆宾王《夕次蒲类津》:“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结客少年行》:“追奔瀚海咽,战罢阴山空”,《雨雪曲》:“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紫骝马》:“雪暗鸣珂重,山长喷玉难。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杨炯《战城南》:“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王勃《陇上行》:“云黄知塞近,草白见边秋”;虞世南《从军行》之一:“萧关远无极,蒲海广难依。沙磴离旌断,晴川候马归”;沈佺期《塞北二首》:“海气如秋雨,边峰似夏云”,“紫塞金河里,葱山铁勒隈”;袁朗《赋饮马长城窟》:“日落塞风起,惊蓬被原隰”等皆是采用这种大小比衬之法。

二、空间的扩展与浓缩

这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空间变化的第二种手法,即通过空间的逐渐缩小和空间的逐渐放大来达到某种抒情效果。它同“空间大小的比衬”区别在于前者的空间

位置是固定不动的,后者则是不断的放大或缩小;前者是静态的对比,后者是动态的比较;前者是利用视野中的背景越是阔大,背景下的物体就显得越是渺小这样一个视觉原理,后者则是运用另一个视觉原理,即:当人们的视野成倍缩小时,视域中的物体则成倍地放大。

首先讲空间的浓缩,我们来看柳宗元的这首《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中唐诗人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贬在永州任司马期间。柳宗元是一个富有杰出才华又颇有抱负的人物,无论文学上还是政治上他都有革新的愿望。文学上他反对浮艳纤巧、空洞无物、一味追求形式美的骈文,主张回归文以载道的古文传统,与韩愈一起发起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成为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和中国山水散文的开创者。与文学上的极大成功相反,他寄于更大希望的政治革新却失败了。贞元二十一年,他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与刘禹锡等八个新锐一道推行革新,力改弊政,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但仅仅几个月时间,这场革新就在宦官和大官僚集团的联合反对下失败。王叔文被杀,柳宗元和其它七位新锐一起贬到边远的荒州任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永贞革新和八司马事件。柳宗元被贬之处是永州,即今日的湖南零陵县。零陵在唐代是个偏远的荒凉之地,司马又是个定员之外的闲官,没有任何具体职务。柳宗元在永州司马任上一呆就是十年,这对一个忠心谋国又想大有作为的政治家自然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因此他的心中充满孤愤:为什么一心为国却遭到贬斥,为什么绝代风华却得不到任用。在这边远的荒州,又是一个没有任何具体职务的闲员,能做些什么呢?诗人不被理解的孤愤,独处荒州凄清幽冷,通过这幅寒江独钓图含蓄地表现了出来。其手法,就是利用人们的视野成倍缩小时,视域中的物体则成倍地放大这一视觉原理,将画面成倍缩小,让这位清高又孤独的“钓翁”在画面中不断放大,凸显期孤高的人格。诗人从充斥画面的“千山”,浓缩到千山中的“万径”;再从“万径”浓缩到其中一条小径旁的江渚边,再由江畔缩至“孤舟”,由孤舟再缩至舟上披着蓑衣在寒江上独钓的老人。字面上,通过“千山鸟飞绝”的“绝”,“万径人踪灭”的“灭”,“孤舟蓑笠翁”的“孤”,已充分凸显出这是一个凄清寒荒又寂寞无声的天地,无论是人还是飞禽走兽,都噤若寒蝉,俱在躲避严寒,又都患了失语症。唯有这位老渔翁身披蓑衣,冒着风雪在寒江独钓。通过以上的一系列浓缩,这里再用“独钓”二字,将渔翁的孤傲成百倍、成千倍的放大。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曾称赞柳宗元“虽万受摈斥,不更乎其内”,这首诗就是个明证。诗人就是要借这位“独钓寒江雪”的老渔翁形象告诉世人、也是告诉那些政敌:你可以将我放逐荒州,可以让世人噤若寒蝉,成为一个无声的中国,但并不能摧毁我的素志,更不能玷污我高洁的人格。当然,通过这幅图画,也可看出诗人无人理解的落寞幽独的情怀。不管是那种内涵,都是通过人们的视野成倍缩小时,视域中的物体则成倍地放大这一视觉原理,将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成百倍地放大了。

与柳宗元《江雪》手法类似的还有卢纶的《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这是中唐诗人卢纶的六首《塞下曲》中第三首。卢纶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但其诗歌在十才子中却别具一格,比起钱起等人,他的诗作更多反映军幕生活,也更多一些豪宕雄浑之气,这可能与他多年生活在浑瑊军幕之中,熟悉边戍生活并有很深的体验有关,其代表作便是《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在这首诗中,诗人首先写天空高飞的大雁,再到地面上逃窜的单于。然后将画面浓缩到正在追赶的我军将士,最后集中到将士手中的弓刀之上,形成一个百倍放大的特写镜头:一个堆满积雪的弓刀矗立在天地之间。我军将士追击逃敌的豪气,风雪之夜战斗生活的艰辛,都通过这把堆满积雪的弓刀表现了出来。诗人不畏强敌的豪情和立功边塞的进取精神自然也从中得以流露。

中国古典诗词中类似的手法还很多,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同样是由塞外的千嶂峰峦、长烟落日,渐渐浓缩到千嶂里的孤城,再由孤城中夜不能寐的将士浓缩到他们手中的酒杯、头上的白发和泪水。词人作为军中主帅为国戍边、建功立业的气概和抱负不仅在这浓缩中得以突显,“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情”与“志”矛盾,边地之艰和思乡之苦也同时被放大,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中唐边塞诗人李益的《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也是由回乐峰逐渐浓缩到峰下的受降城,再到受降城内思亲怀乡的将士,最后浓缩到一根正在吹奏思乡曲的横笛之上,它同《江雪》中的钓竿,《塞下曲》中的弓刀,《渔家傲》中的酒杯一样,都被百倍地放大,起到突显主题的作用。

其次是空间的拓展,这是与空间的浓缩截然相反的一种空间关系处理手法。它是首先突显一个细部,然后慢慢放大,最后形成一个整体,一个全局,如卢纶的另一首《塞下曲》: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旄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此诗描绘一位将军在军前发号施令。诗人并未勾勒将军的全貌,而是特写军帅手中的一支令箭“鹫翎金仆姑”:金色的箭身,鹰鹫羽毛装饰的箭尾。强调令箭本身就是在夸饰军威。然后镜头再放大到将帅身后的帅旗“燕尾绣旄弧”:旗呈燕尾型,上部装饰着彩绣的旄头。场面再由帅旗放大至旗下的主帅一个动作:“独立扬新令”。手中令箭一挥,斩截的动作意味着此帅的刚毅和果敢;最后是一幅全景:“千营共一呼”。全军的士气和对军帅的拥戴——这样的军队自然是无往而不胜!诗人在将空间逐层推展的同时又结合动静相成:前两句是静态的写生,后两句是动态的渲染,把这位刚毅果敢有深孚众望的军帅气质、声威刻画的惟妙惟肖,尽管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

类似的还有戴叔伦的《登楼寄王卿》:

变化大的诗句篇四
《诗词中的地理大总结》

古代诗词中的地理

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谚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加强

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加深对诗句、谚语的理解,能激发我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扩

展地理知识面。

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送瘟神》)

此诗句揭示了地球在不停地由西向东自转。适用于赤道地区,由此可计算出赤道地区地球自

转的线速度和赤道上1°弧线的长度。赤道地区自转的线速度为:40000千米÷24小时≈1670

千米/小时(八万里即四万千米)。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赤道上1°弧

线的长度:40000千米÷360°≈111千米/l°。赤道是地球的一个大圆,因此地球上的大圆

每1弧线的长度约为111千米(球的大圆是指通过球心的截面与球面的相交线)。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由此可证明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

3.“日似金丸,月似金盘”(乐钧《一翦梅》)

该诗句反映了日地月三者距离差异。月球虽然比较小,但由于月球离地球比较近,所以仍“似

金盘”。诗中描写的月相应为满月,因为“月似金盘”。

4.“月形如白盘,完完上天东。忽然有物来啖之,不知是何虫。如何至神物,遭此狼狈凶。”

(唐,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

此诗句描述了月食的情况。完完,月圆的样子。农历十五,日、地、月三者在同一直线上,

地球在月球和太阳之间,地球有可能全部或部分挡着太阳光,产生月食现象。农历初一,则

可能产生日食现象。

5.“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一道

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缪氏子《赋

新月》)“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

伦《兰溪棹歌》)

这一组诗句描述的都是上蛾眉月。“上蛾眉月”是指农历初三、四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

阳以东约45°,当“一道残阳铺水中”后,即日落时,月亮出现在西南方低空,日落后2~3

小时就落到地平线以下,月亮的亮面为月球正面西部边缘,形状为一反“C”字形。将以上

各诗描写的月相判定为上蛾眉月的依据分别是“日暮”、“月近人”;“初三夜”、“月似弓”;

“初月如弓未上弦”、“蛾眉小”;“凉月如眉”、“三日”(指农历三月初三日)。

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

桥夜泊》)“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司

空曙《江村即事》)

这组描述的都是上弦月。上弦月是农历初七、八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90°,

日落时出现于南方天空,升落时间分别是中午和半夜,可见部位为月球正面西半部分,形状

为一大写的“D”形。将以上两首诗中的月相判定为上弦月的主要依据分别是:“夜半”而“月

落”;“月落正堪眠”(人们“正堪眠”,即睡意正浓,寓意夜已深。深夜而“月落”应是上弦

月,此乃用时间点月相)。

7.“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春江月

出大提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鹕啼。”(刘禹锡《踏歌行》)“白

日沦河西,素月出东岭”(陶渊明《杂诗·其二》)“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

轼《阳关曲中秋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

夜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海

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这一组诗描述的都是满月。满月为农历十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东180°,升

落时间为日落月出、日出月落,月亮整夜可见,形状象个玉盘。第一首诗中的“元夜时”点

出了日期为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是满月发生的日期;“黄昏后”月已升上“柳梢头”,

正是满月时月亮升起后的情况。第二首诗中“红霞”说明此时日落,日落时“月出”,显然

月相为满月。同样,第三首指明了日落(“白日沦河西”即日落)时月出,正是满月月出的

时间。其他三首诗中的“明月”即满月。

8.“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孤光照还没,

转益伤离别。妾若是嫦娥,长圆不教缺。”(陆龟蒙《月成弦》)

这是一组描写下弦月的诗词。下弦月是农历廿二、三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西90°,

日出时月亮在南方天空,升落时间是半夜月出、中午月落,可见部分为月球正面东半部,形

状像个反“D”字形。第一首诗中“夜静”(夜深人静)而“月出”,乃指下弦月月出之时。

民间常将月圆比团圆、月缺比离别。第二首诗即写思妇见缺月而感伤、恨夫妻不能常团圆,

想象自己若是嫦娥,将让月亮长圆不缺即夫妻永不分离。诗中弦月当是下弦月,体现出思妇

感伤而彻夜难寐的情景。

9.“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

霖铃》)“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水上,文章何处哭秋风。”(李贸

《南园》)“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马踏清秋。”(李贸《马诗》)

这一组诗描写的是下蛾眉月(残月)。下蛾眉月是农历廿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

阳以西约45°,日出前出现于东南方低空,仅在黎明前2~3小时内可见,形状像“C”字形。

第一首中,由“晓风残月”知,早晨看到残月,即下蛾眉月。第二句诗中“晓月”指清晨的

月亮,“玉弓”指下弦月后的残月即月末的娥眉月。“月似钩”是“一弯残月”,表明作者壮

志未酬,彻夜难眠,于黎明前看到残月东升,见景生情写下此诗,这与整首诗的基调是一致

的。作者坎坷的经历,矛盾的心情以及“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的创作精神等

都可以作为是残月的旁证。所以,“月似钩”暗示作者写这首诗的时间是在秋天农历廿六、

七的黎明前。“大漠沙如雪”还向我们展示了沙漠景观。

1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自君之出矣,不

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走马西来欲到天,

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岑参《碛中作》)

这一组诗写出了月相的月变化情况。诗中的“阴晴圆缺”指的是月相变化。在农历一个月中,

月相由新月依次变为上蛾眉月、上弦月、上凸月、满月、下凸月、下弦月、下蛾眉月、新月。

从初一到十五,月亮的亮面逐渐变大,月球的亮面朝西;十五那天亮面最大,为满月;从十

五到月末,亮面逐渐变小,月球的亮面朝东。第二首诗中的“满月”指“十五、六的月亮”;

“夜夜减清辉”指满月以后,月相依次变为凸月、弦月、蛾眉月,可见部分越来越瘦小;后

两句是说“思念夫君使妾身如同满月后的月亮日渐消瘦、形容憔悴”。第三首诗中的“见月”

即看到月亮,“两回圆”即圆过两次亦即两次满月,故第二句是告诉读者:作者离家已有一、

两个月了。

11.“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杜甫《冬至》)

“冬至阳升”这个纯科学结论通过艺术家天才的转换,巧妙地写进诗中。这句诗意境美丽、

观点科学,非常难得。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了正午太阳

高度的周年变化。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地球的最南界线��南回归线上,北半

球各地在一年中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冬至

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直射点以北各地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逐渐变小,正

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即“冬至阳升”。

12.“过了冬,长一葱”

此谚语的意思是:过了冬至日,白昼就长一点点了,即冬至日后,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渐变长。

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

天。冬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渐变长。

13.“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傅玄《歌》)

这句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影子长短与太阳高度有密切关系。早晨太阳

从东方升起,太阳高度小,影子长;随着太阳高度的逐渐变大,影子逐渐变小,正午即“日

中”时,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影子长度为一天中的最小值,对于北半球中纬度地

区来说,此时太阳在正南方,影子则在正北方,即“日中万影正”;以后太阳高度逐渐变小,

影子逐渐变长,影子偏离了正北方向。

14.“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李白《日出入行》)

此句诗意在说明四季运转是一种必然趋势,万物兴衰都有一定的自然规律,任何人也不能挥

鞭命令停止。由于地球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地轴指向不变,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

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15.“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徐玑《夏日怀友》)

“月生林欲晓”,即月出的时候天要亮了,这是下蛾眉月出的时间。该地此时的降水是受冷

锋影响形成的。冷锋过境时产生阴雨天气,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故“雨过夜如

秋”。

16.“不知天多高,地多厚”

此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知识浅薄、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其实,“天多高”可以理解为大气

层的高度,为2000~3000千米;“地多厚”可理解为地球的半径,平均为6371千米。

17.“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眠》)

此句诗具体描绘当时的天气特征,而不是气候特征。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区别是:天气是一个

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具体状况,包括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一般有较大的变化。气候

是对一个地方长期的、有规律性的天气特征加以概括总结,得到的大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

不大。此句诗具体说明了夜间的风雨等大气状况及其变化,因而描述的是天气特征。

18.“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阴不散”的多云天气,因夜间云层愈厚,大气逆辐射愈强,地面就能获得较多的热量补

偿。故夜间降温较晴天慢得多,地面温度不易降到0℃以下。这就是秋季多云的夜晚不易形

成霜冻的科学道理。而连续的阴天除使霜冻来得晚外,还会导致降水天气。诗人有声有色地

描写了“秋阴不散”的两种结果。

19.“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

深秋晴朗的夜晚,天空云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得到大气补偿的能量少,地面温度下降快,

当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就会出现霜,即“山明水净夜来霜”。

20.“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黄

土高坡》)

这首歌唱出了我国东部地区一年中的主要风向。亚洲东部是典型季风气候分布区。由于海陆

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

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这就形成了季风。夏季北太平洋上高压的势力大大增强,亚欧

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吹向亚洲东部,形成东南风。

冬季相反,形成西北风,这就是歌词中所说的一年中的风向,“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

21.“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毛泽东《登庐山》)

此诗句说明夏季来自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给我国带来丰沛的降水。夏天,登上庐山,面向

太平洋(即“冷眼向洋”),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迎面吹来,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即“热风

吹雨”)。

22.“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清明》)“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

约》)“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曾几《三衢道中》)

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类型主要为锋面雨。一般情况下,每年四、五月份,夏季风开始影响我国,

来自大洋的暖气团和北方冷气团形成的锋面在南岭一带,故这里降水较多,即“清明时节雨

纷纷”。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随着夏季风增强,锋面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这时北方的冷

空气势力虽已减弱,但仍可影响到江淮地区,两种气流在这里交锋,由于它们势均力敌,相

持不下,形成准静止锋而产生连续性降水,雨带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徘徊在长江中下游一带,

这时正是梅子成熟的时节,故称为梅雨天气,即诗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七月中旬以后,

随着夏季风的进一步增强,锋面雨带移到华北、东北。

有的年份夏季风特别强,锋面雨带在江淮地区停留的时间很短,很快移到华北、东北,江淮

地区基本无梅雨期,成为“空梅”,造成干旱灾害,即“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而华北、东北地区雨季比正常年份来得早,雨季时间也长。这样,在我国就形成南旱北涝的

格局。相反江淮地区形成“涝梅”,产生南涝北旱的格局。

23.“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白居易《杜

陵叟》)“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白居易《采地黄者》)

本组诗句说明华北地区春旱严重及秋季早来的寒潮带来的危害。春季和夏初,华北地区气温

回升快,加之多风,蒸发较强,而南方夏季风前缘雨带尚未移到本区,降水少,因而这里春

旱相当严重,“春雨贵如油”。春旱对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十分不利,正如诗中所说的“麦苗

不秀多黄死”、“麦死春不雨”。七、八月份,当锋面雨带移到华北时(此时为快行冷锋),华

北地区降水较多,即“夏雨满地流”。有的年份,北方寒潮来得早,对华北地区农业生产危

害很大,即“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禾损秋早霜”。由此可说明寒潮对农作

物危害最严重的季节不是冬季,而是春秋两季。

24.“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此句说明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一般情况下,在对流层里,海拔每升高100

米,气温下降0.6℃。在高空,由于距离地面远,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气温低。在海拔

高的地区(如青藏高原),由于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小,气温

低。

25.“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这句诗描绘的是春雨,反映的是暖锋天气。依据是受该天气系统影响,没有明显的降温过程,

而是“润物细无声”。暖锋是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

多产生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后,由于受单一的暖气团控制,因而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

气晴朗。“随风潜入夜”、“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还描述了降水过程

26.“冬季到台北来看雨”(《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这句歌词,不仅揭示了雨、雪出现的地区差异与季节差异,也揭示了台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

地形:地处低纬度,是冬季西北季风的迎风坡,形成了地形雨。

27.“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请到天涯海角来》)“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柳公权《应制联句》)

以上两句直观地说明了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由于海水的热容量大,因而升温慢,降温也

慢,气温的年变化小,即“四季春常在”。夏季,风从海洋吹来,即“熏风自南来”,由于海

洋上空气温低,因而海风凉爽,即“殿阁生微凉”。

28.“亭亭柏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日本民歌《北国之春》)

东亚的冬季风比夏季风强;南亚的夏季风比冬季风强,这是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不同点之一。

日本的春天到了,夏季风就来了,夏季风是偏南风,这是肯定的,关键是作者对夏季风势力

比冬季风弱小的特点把握得非常准确,用“微微”二字刻画得入木三分。

29.“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

雨寄北》)”

云、贵、川三省夜雨频率较高,四川盆地尤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盆地内空气潮湿,天空多

云。白天由于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云下不易增温,对流不易发展。夜间云层上部冷却快,而

云层下部大气逆辐射强,故温度较高。云层上下温差较大,使大气产生对流运动,容易形成

降水,所以这里夜雨比较多。

30.“淮海多夏雨”(刘禹锡《五排·晚步扬子游南塘望沙尾》)

此诗表现了淮河流域,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降水季节类型为夏雨型。从全球范围来看,还有

冬雨型和年雨型。属夏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

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等。属冬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是地中海气候。属年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

有: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31.“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白毛女》)“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

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雪》)

由“北风那个吹”可知,我国北方冬季主要吹偏北风(西北风)。当强冷空气南下时,与锋

前的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除引起大风和强烈的降温外,还会产生雨雪天气,即“雪花那

个飘”。第二首诗告诉我们北方由于纬度与海拔较高,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冬季风影响早,

且降温幅度大。反映了“胡天”冬季长而严寒的气候特征。农历八月即公历的九月份左右,

此时我国南方还是秋高气爽的季节,而长城以北已“飞雪”,形成“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的北国风光。说明亚洲高压在九月开始建立,并影响长城以北。诗人比喻它犹如一夜春风,

吹开了千万棵梨树的花。

32.“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前句说明水汽凝结使云层加厚是降水的必要条件,后句说明水面蒸发的水汽在空中冷却凝结

成云和雾这一原理。

33.“山阳薄雾散,山阴白雪密”(陈毅《过太行山书怀》)“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

两般“(刘元载《早梅》)

本组诗句反映了坡向和气温的关系。我国位于北半球,山地的南坡为阳坡,北坡对阴坡。阳

坡的太阳光线与坡面的夹角比平地大,比阴坡更大,故阳坡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比阴坡的多,

气温比阴坡高。由于山地阳坡的气温比同一高度的阴坡高,因此,山地同一自然带的高度,

应该是阳坡比阴坡高。一般情况下,雪线也是阳坡比阴坡高。关于雪线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

珠穆朗玛峰等少数山地除外,因为珠峰北坡为雨影区,降雪少,冰川的类型为大陆性冰川,

稳定性强,雪线高。珠峰南坡面向印度洋,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雪量大,冰川的类型为

海洋性冰川,滑动性强,雪线低。

34.“山前桃花山后雪”

此句既能表示坡向对气温的影响,同时又能说明秦岭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以

南为亚热带,以北为暖温带。因而秦岭南北两侧的自然景观截然不同。

3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

同天”

这两句形象地反映了山地气候、植被的垂直变化和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通常海拔高

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庐山大林寺海拔高度在1100~1200米间,它比“人间(九

江市的平地)气温要低6℃左右,因此桃花开放的时间要落后二三十天。类似的诗句还有:

“山中岁月无甲子,四月才开二月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横断山区气候、植被

垂直变化的真实写照。

36.“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这句话描述了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大的特点。每到夏天,这里烈日炎炎,白天气温上

升快,有时高达摄氏四、五十度,当地人说:“沙窝煮鸡蛋,石头好烙饼”。但夜晚气温又急

剧下降,辛勤的农民甚至不得不生起火炉取暖,围着火炉,品尝刚摘下来的西瓜。

37.“孔明借东风”。

赤壁地处长江中游,冬季以偏北风为主,但由于气旋、反气旋及锋面活动的影响,局部地区

也会出现其他风向。如果当时赤壁的北部或西部有低气压团,东南部有高气压团,受水平气

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的共同作用,就会形成东南风。从哲学上讲,这也符合矛盾

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共存的道理。整个冬季我国盛行偏北风,这是共性,但各个

地区又有其特殊性,在特定的条件下有时会出现东南风。这说明我们要善于在普遍性的指导

下,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找到解决问题的特殊方法。

38.“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这句话说明了锋面能带来降水以及暖锋和冷锋过境后的不同天气。锋面是冷暖气团的交界

面。因为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别,所以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

大风等天气。春季来临,气温开始回升,南方暖气流活动逐渐加强,这时的锋面多为暖锋。

暖锋过境时产生降水,过境后受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因此“一场春雨一场暖”。深秋季

节,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冷气团活动逐渐增强,当它南下时,与前面的暖气团相遇,

形成冷锋。冷锋过境时产生降水,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因而“一场秋雨一场寒”。

39.“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天气常如二三月,

花枝不断四时春。”

这是昆明四季如春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昆明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是7.8℃,比北京初春

三月的气温高将近3℃;最热的七月平均气温是19.9℃,与北京晚春五月大体相当。昆明在

我国的南部,加上云贵高原等地形的阻挡,冬季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偏北风一般不能

影响到这里,这里主要受来自孟加拉湾一带的暖气团的影响,因而冬季还是温暖如春。夏季,

由于昆明在云贵高原上,海拔比平原地区高,气温垂直递减,故夏季不热。”

40.“三大火炉”。

长江沿岸的南京、重庆、武汉夏季特别炎热,号称我国的“三大火炉”。这三个地方7月份

的平均气温都在30℃以上,极端最高气温都在40℃以上。为什么“三大火炉”夏季气温特

别高呢?

每年七月中旬以后,锋面雨带北移到华北、东北一带,长江流域的梅雨结束。这时,长江流

域完全为副热带高压所控制,气流下沉增温,常常出现干旱,这就是伏旱。伏旱期间,天空

晴朗少云,风力微弱,日照强烈,似火的骄阳把大地晒得滚烫。七八月间白天的最高地面温

度为50℃~55℃。晒得发烫的地面,源源不断地把热量传给大气,因而气温不断升高。这是

“三大火炉”形成的主要原因。其次,这些高温中心的形成与盆地或谷地的地形有密切关系。

“三大火炉”都位于长江河谷中,海拔较低。河谷地形犹如锅底一般,地面散热困难。四川

和两湖都是盆地形势,夏季风自东南吹来,越过东南丘陵和贵州高原到达盆地时,由于下沉

增温产生干热风,使“火炉”热上加热,特别是重庆,白天温度最高,暑热日和酷热天数也

最长。长江下游一带的南京,因地势开阔,又临近海洋,所以,与武汉、重庆相比,酷热的

程度稍低,时间稍短。第三,长江流域水田遍布,河网密布。尤其是武汉地处江汉平原,四

周湖泊星罗棋布。伏旱期间,因蒸发旺盛,广阔的水面使大气中水汽增多,空气湿度增大。

空气湿度大的另一个原因是这时受单一的来自海洋的暖气团控制。但此时盛行下沉气流,风

力微弱,空气中的水汽不易消散,地面向空中辐射的热量多被空气中水汽吸收,又以大气逆

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使地面气温不易降低。另外,空气湿度大,人体的汗水不易蒸发,排

汗散热的功能大大降低,又热又湿的空气,使人感到闷热难受。影响人的体感温度,除温度

和湿度外,风速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特别闷热的天气,当清风吹来,人们会感到炎暑顿

消。可是,这三个城市在酷热的日子里,风力也很微弱,更增加了人的闷热觉。

41.“一年有四季,全年备寒装。”

此民谣生动地反映了青藏高原高寒的气候特征。

42.“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这句诗主要揭示了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的道理。山地的迎风坡抬升了爬升的气

流,气流在上升的过程中容易变冷凝结而形成地形雨,而在山的背风坡气流下沉,不断增温,

不易凝结降水而成为雨影区。这样,在山的两侧就会形成晴雨不同的鲜明对比。这种“东边

日出西边雨”的现象在平原地区的对流性降水天气中虽也能看到,但不如山区多见。这里还

需指出,山区除具有地形雨外,也有雷阵雨等天气,这就更增加了“东边日出西边雨”的频

率。

43.“头上热滚滚,脚下冷飕飕,日照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头上热滚滚”、“日照胸前暖”说明青藏高原上的拉萨是我国著名的“日光城”。主要原因

是:青藏高原的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多。

其次,拉萨的纬度较低(约30。N),太阳高度较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光热集中;同时,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圈的路程较短,由此导致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也较少。此外,拉萨多晴天,

且常常是夜里下雨,白天出太阳。拉萨虽然日照充足,但气温却较低,即“脚下冷飕飕”、

“风吹背后寒”。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

44.“蜀犬吠日”。

此成语可说明四川盆地云层多,日照少。

45.“火州。

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有“火州”之称。吐鲁番盆地夏季特别炎热的原因:

一是地势低洼闭塞,不易散热。二是干燥,这里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地面有戈壁沙漠,夏

季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几乎全部被地面吸收。

46.“走千串万,比不上淮河两岸。”“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

变化大的诗句篇五
《古诗分几大类doc》

1)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2)咏物言志诗文,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3)即事感怀诗文,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4)怀古咏史诗文,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5)边塞征战诗文,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划分标准不同,分类也不一样:

按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一下几种:

送别诗、边塞诗、闺怨诗、田园山水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刺诗、记行诗、咏史诗、咏怀诗

贬谪之情、思乡之情、爱情愁苦、怀才不遇、忠君报国、对景抒怀、宏志之情等等。

其实,尽管时代在变化,但是人的感情却是变化不大,仔细去体味古人的言语,也许你就会找到和他相同的一些地方,正如《兰亭集序》中说的“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变化大的诗句篇六
《中国诗歌从古至今的变化》

中国诗歌从古至今的变化。即由古代诗歌到近代诗歌的演变。 (1)什么是古代诗歌: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①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 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学生稍作了解。 ②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学生稍作了解。 (2)什么是现代诗: ①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叙事诗和抒情诗。。 ②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一、在此基础上确定搜集诗歌的方法和形式 1.小组讨论。 2.得出结果:采用阅读报刊书籍、采访、上网查找等形式。 3.组内分工,形成书面。

讨论:诗歌除了可以按内容分类,还可以按哪些方面来分类?师生交流归纳: (可以按内容分: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关于秋天的诗、关于春天的诗„„ 可以按题材分:山水诗、边塞诗、思乡诗、咏物诗„„ 可以按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 按体裁分;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 按国家和作者分:外国诗、中国诗 按创作方法分:诗歌、民歌或童谣 按时间分:古代诗、近代诗、现代诗、当代诗)

教师小结: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能够大胆想象,锤炼 语言,就可以写出有趣的童诗。 三、补充诗歌,让学生欣赏 将下面的诗歌复印给学生,在小组里读一读,交流交流写作方法。 1、巧用比喻: 云常常忘了回家 妈妈每天早上叫我起床 2、妙用拟人: 风 在院子里拿树叶玩飞镖游戏 风真是气死我了 3、运用夸张: 交通警察因为他有“气功” 只要单手轻轻一推几十辆车子就一动不动了 4、运用假设: 如果我变成风 如果我变成风一颗一颗吹干

怎样开好诗歌朗诵会

1.确定内容,诗歌朗诵会朗诵的诗,可以是搜集到的诗,也可以是自己写的 诗。可以利用教材,本学期教材中,《中华少年》就是一首典型的朗诵诗,本组 教材中的《我们去看海》,选读课文中的《我们的方阵》都可作为选材。还可以 是自己写的诗歌。 2.小组内商定形式,可以展示,也可以比赛。 3.全班商议可以是小组合作参加,也可以是小组初选后,推荐代表参加班级 的朗诵会。 4.确定朗诵的形式,要丰富多样,可以个人朗诵,可以男女对诵,可以小组 合诵,可以是诗表演,还可以配乐朗诵。 5.组织分工,力求每个同学或小组都有任务,如,环境布置、编排节目单、 化妆,人人为班级朗诵会出力。 6.确定时间、地点、形式等。

二、制定一张班级朗诵会安排表,如: 主题 “秋诗冬韵”诗歌朗诵 会2、 推敲诗歌字句,尝试给诗填字,补充诗句,初步感受诗歌魅力。 教学重点: 1、 赏析诗歌,领悟诗歌用字的巧妙。 教学难点: 1、 给诗填字,补充诗句,感受推敲字词的乐趣,感受诗歌魅力。 教学过程: 一、读古诗,入情入境。 导语:同学们,在学习诗歌单元的时候,我们跟着苏小妹给诗加过“腰”。我们都知道,古 人写诗用字非常讲究,到底“诗腰”还有哪些讲究的地方?诗人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 呢?课件出示: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范读。 师:真不错!感受到春意了吗? 生读。 师:越来越有味道了。一起来怎么样? 集体读。 师:好!下面这首诗比较长,谁有勇气来挑战?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生读 师:感觉到润物细无声了吗? 集体读。边读边想象。 二、找佳句,初步赏析。 过渡:

真不错!一首好诗就像一杯好茶,善于朗读诗歌的人,就像功夫老到的泡茶师傅,能 把茶的香气散发出来,而真正喝茶的高手是既懂得泡茶,又懂得品茶。 看样子,我们同学功底不浅,懂得泡茶了,今天我们要学着怎么品茶。 师:这两首诗,你最喜欢哪首?你觉得哪句写得特别好? 好,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两首诗,读完后,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你喜欢的句子。 预设1: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赞美。春天是植物萌发、 生长的季节,正需雨,它就下起来了。诗人用拟人手法,盛赞春雨善解人意,似乎懂得人们 的心愿一般。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伴随着和煦的春风,趁着夜色悄悄地飘洒大地,绵 绵密密,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物。“潜”说明了春雨悄悄地来到了大地。 潜:春雨悄悄地来了,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 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 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 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 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 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 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 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 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真不错!要是诗人能听到你的点评一定很欣慰。 再增加点难度,敢接受挑战吗? 以下这首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诗,这首诗因为一个字出了名,看谁能把它找出来。注意:现在 请一位同学来读,其他同学仔细思考。 出示: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预设2:“春风又绿江南岸” 生:“绿” 师:这个绿字妙在哪里? 生:绿字,让人感觉到江南的春天到了,春风给大地带来了绿色,带来了生机。 师:这句诗背后还藏着不少故事。据说当年大诗人王安石为了这“绿”字可谓绞尽脑汁。现 在我们也来当一回诗人,如果你是王安石,你会给这句诗的中间加一个什么字? 出示:春风又( )江南岸 生:“到”“过”“入”“进” 师:“到”“过”“入”“进”与“绿”作比较。 提到“扫”(与秋风扫落叶作对比) 绿是表示颜色的形容词,这里用做了动词。意思是吹绿了。绿字既表现出春风的到来,又表 现出春风到后江南水乡的变化,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 我们看看哪些同学和王安石想到一块去了。课件出示: “到”、“过”、“入”、“满” 填到这些字的请举手。看来大诗人也和我们差不多,如果我们像王安石精益求精,也能成为 大诗人。 师:有意思吗? 三、赏诗眼,推敲字句。 过渡:所谓一字千金,一个字能让一首诗活起来,一首诗可能因为一句或是一个字而流传千 古,不少诗歌背后还藏着有趣的故事。韩愈和贾岛都是大文学家,而他们就是因为一首诗, 一个字成为了朋友的。 师:想知道哪首诗吗? 出示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生读。集体读。 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师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闲居:闲置的屋子,邻并:一起居住的邻居。草径:长满草的路。 师:作者是什么时候来到这间幽静、长满荒草的园子? 生:晚上 师:你怎么知道? 生:僧敲月下门 师:既然是晚上,一切都很安静,什么声音让作者知道“鸟宿池边树“? 生:敲门声。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师:在写这首诗的时候,贾岛犹豫了很久,是“僧敲月下门”还是“僧推月下门”好呢?大 诗人骑在驴背上想呀想呀,一头撞在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可是个大官,他的手下把贾岛押 到了韩愈面前,贾岛告诉韩愈缘由,韩愈不但没责怪他,还跟贾岛研究起这句诗来。韩愈说 用敲比用推更好?你能说说韩愈的理由吗?四人小组商量一下。 小组活动。 师:现在老师是贾岛,韩愈在哪里? 生汇报。 预设:敲比推更有礼貌。敲的声音比推的声音更响亮。 师补充:这是个幽静的夜晚,作者来到了幽静的小园,推也有声响,敲也有声响?为什么要 用推而不用敲?同学们非常熟悉推木门的声音,师:敲门声又是怎样的呢?安静,仔细听: 这是一个幽静的夜晚. 师敲桌子。 师:敲声清脆有力,在幽静的夜晚格外响亮,更加衬托出夜晚的宁静,更突出朋友家的幽静, 突出题目中的哪个字(幽) 贾岛曾经说过“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三年推敲出两句好诗句,吟颂起来真是激动得泪 流满面。 老师常说写作文字词要好好推敲,推敲一词源于这首诗词。

四、填佳字,给诗加“腰” 1:春风 吹绿了树梢 吹( )了小草 吹皱了河水 吹鼓了花苞 (绿,俏,醒„„) 生回答,说理由,比较品析。 2、黄莺鸣翠柳,紫燕( )春风。 生回答。(迎„„剪) 品析 生能回答“剪”,让生说理由。生答不到,课件出示“剪”,品析。 (燕子的尾巴像剪刀,把无形的风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4、红杏枝头春意( )。 ( 旺、闹、浓)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动、皱、翻、起) 5、窗前( )传春讯 枝上( )送好音 生回答,师板书,师生品析。 (细雨 黄鹂) (提示:哪种鸟雀声音传递春天的到来的喜悦。如:黄鹂鸣翠柳。) 6、 东风吹出千山绿 (春雨洒来万象新) 7、学生自己出示题 师生一起对诗。 8、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 )山鸟,时鸣春涧中。 结:好诗就像好茶,越喝越有味道,越品越上瘾。多读诗,读好诗不但能增强语感,还能提 高我们的想象能力,鉴赏能力。在平时的写作中,我们也要学习诗人推敲推敲自己的文章, 使文章更加精练。

变化大的诗句篇七
《笑料:当古诗惨遭恶搞,小文艺瞬间变成大内涵》

笑料:当古诗惨遭恶搞,小文艺瞬间变成大内涵 汉语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精粹,特别是古代文人的诗词,更是博大精深。国语考试是历来各个院校的必考科目,恶搞回答也五花八门。 真佩服现在的网友啊,思维跳脱,天马行空,和我们那时候的循规蹈矩,差别太大了,呵呵!

一、当古诗最后变得“简洁”,也就相当“有力”了!

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有毒。

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伪娘。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看,灰机。

4、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吃葱。

5、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切~

6、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化作商品房。

7、我轻轻地来,正如我轻轻地走,我轻轻地挥手,PM2.5。

8、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装

9、不识庐山真面目,卸妆!

10、烟波江上使人愁,地沟油。

11、小轩窗,正梳妆,坚决拥护党中央!

二、当每句古诗最后都改成“XXX”,一切都变的那么微妙那么引人联想!

1、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XXX。

2、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XXX 。

3、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XXX 。

4、东风恶 欢情薄 我们一起XXX 。

5、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XXX 。

6、停车做爱XXX 。

7、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XXX 。

8、唧唧复唧唧,木兰XXX „

9、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XXX „

10、竹喧归綄女,莲动XXX 。

11、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XXX 。

1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XXX 。

13、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XXX 。

14、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XXX 。

15、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XXX 。

三、当古典诗句遇到有才坑爹学生!

1.__________,为伊消得人憔悴 同学答:宽衣解带终不悔 (正解为“衣带渐宽终不悔”,偶承认这个是思想有问题)

2.问渠哪得清如许,__________ 同学答:心中自有清泉在 (正解为“唯有源头活水来”,咱还是和水粘了点边~~~)

3.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 同学答:夫妻对坐到天明 (语文老师阅卷时笑晕。后在课堂时说此事,又晕!正解为“却话 > 巴山夜雨时”)

4.蚍蜉撼大树,__________ 同学答:一动也不动 (正解为“可笑不自量”。一动也不动,赫赫,很符合事实阿)

5.君子成人之美,__________ 同学答:小人夺人所爱 (直接晕死)

6.穷则独善其身,__________ 同学答:富则妻妾成群 (正解:达则兼济天下)

7.__________,天下谁人不识君 同学答:只要貌似萨达姆 (汗|||....)

8.后宫佳丽三千人,__________ 同学答:铁棒也会磨成针~~~~~~ (正解为“三千宠爱在一身”)

9.身有彩凤双飞翼,__________ 同学答:拔毛凤凰不如鸡 还有个同学答:夫妻双双把家还 (正解为“心有灵犀一点通”)

10.东边日出西边雨,__________ 同学答:床头打架床尾合 还有个同学答:上错花轿嫁对郎

11.__________,糟糠之妻不下堂 同学答:结发之夫不上床 (语文老师暴怒!)

12.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 同学答:一颗永流传 (当时狂笑,现在觉得挺经典的。正解为“千里共婵娟”)

13.西塞山前白鹭飞,__________ 同学答:东村河边爬乌龟 (对的挺工整的)

14.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__ 同学答:天公对我吼三吼 (正解为“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15.天生我才必有用,__________ 同学答:关键时刻显神通 又有同学答:老鼠儿子会打洞 (整办公室的语文老师集体毫无形象的狂笑)

16.天若有情天亦老,__________ 同学答:人不风流枉少年! (正解为“月若无恨月长圆”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17.洛阳亲友如相问,__________ 同学答:请你不要告诉他 (正解为“一片冰心在玉壶”)

18.上联是英雄宝刀未老,下联为 同学答:下联为:老娘丰韵尤存

19.良药苦口利于病,__________ 同学答:不吃才是大傻瓜 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 同学答:只是死的有先后 (结局:家长会后被老师留下来训话鸟„„)

20.床前明月光,__________ 同学答:李白睡的香

21.管中窥豹,__________ 同学答:吓我一跳 (哈哈哈!正解为“可见一斑)

变化大的诗句篇八
《一、诗意的变迁》

变化大的诗句篇九
《古诗》

语文1.2:1 春晓春晓

作者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

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

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

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风雨声;

呵风雨风雨,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

〖赏析〗

诗歌从春鸟的啼鸣、春风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声音,让读者通过听觉,然后运用想象的思维方法,转换到视觉,在眼前展开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色,构思非常独到。诗歌语言自然朴素,通俗易懂,却又耐人寻味:不知不觉的又来到了一个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觉的又开始了一次花开花落。思想着这一年一度的春色,人生的感慨便会油然而起,或淡或浓地萦回心头。

《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

〖注释〗:

1.春晓:春天的早晨。

2.闻:听。

2 村居:

北宋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

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

带得寒鸦两两归。

张舜民: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画家。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bīn)州(今陕西彬县)人。陈师道之姊夫。英宗治平进士,为襄乐令。元丰中,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密文字。元佑初做过监察御史。为人刚直敢言。徽宗时升任右谏议大夫,不久以龙图阁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佑党争事,牵连治罪,被贬为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过集贤殿修撰。其文集今存《画墁集》8卷,补遗1卷,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及《丛书集成》本。

村居

清代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生卒年不详,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字象

一、拙吾,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是清代后期诗人。有关他的生平及创作情况历史上记录下来的很少,而他的《村居》诗却使他名传后世。著有《村居》、《拙吾诗稿》。

3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

1. 泉眼:泉水的出口,因为小,故称泉眼。

2. 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

3. 尖尖角:还没有放开的嫩荷叶的尖端。

[简析]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4 所见

【清】 袁 枚

牧童⑴骑黄牛,

歌声振⑵林樾⑶。

意欲⑷捕⑸鸣⑹蝉,

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2/1

1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2 山行 杜牡

变化大的诗句篇十
《古诗惨遭恶搞,小文艺瞬间变成大内涵》

一、当古诗最后变得“简洁”,也就相当“有力”了!

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有毒。

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伪娘。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看,灰机。

4、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吃葱。

5、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切~

6、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化作商品房。

7、我轻轻地来,正如我轻轻地走,我轻轻地挥手,PM2.5。

8、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装

9、不识庐山真面目,卸妆!

10、烟波江上使人愁,地沟油。

11、小轩窗,正梳妆,坚决拥护党中央!

三、当古典诗句遇到有才坑爹学生!

1.__________,为伊消得人憔悴 同学答:宽衣解带终不悔 (正解为“衣带渐宽终不悔”,偶承认这个是思想有问题)

2.问渠哪得清如许,__________ 同学答:心中自有清泉在 (正解为“唯有源头活水来”,咱还是和水粘了点边~~~)

3.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 同学答:夫妻对坐到天明 (语文老师阅卷时笑晕。后在课堂时说此事,又晕!正解为“却话 > 巴山

夜雨时”)

4.蚍蜉撼大树,__________ 同学答:一动也不动 (正解为“可笑不自量”。一动也不动,赫赫,很符合事实阿)

5.君子成人之美,__________ 同学答:小人夺人所爱 (直接晕死)

6.穷则独善其身,__________ 同学答:富则妻妾成群 (正解:达则兼济天下)

7.__________,天下谁人不识君 同学答:只要貌似萨达姆 (汗|||....)

8.后宫佳丽三千人,__________ 同学答:铁棒也会磨成针~~~~~~ (正解为“三千宠爱在一身”)

9.身有彩凤双飞翼,__________ 同学答:拔毛凤凰不如鸡 还有个同学答:夫妻双双把家还 (正解为“心有灵犀一点通”)

10.东边日出西边雨,__________ 同学答:床头打架床尾合 还有个同学答:上错花轿嫁对郎

11.__________,糟糠之妻不下堂 同学答:结发之夫不上床 (语文老师暴怒!)

12.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 同学答:一颗永流传 (当时狂笑,现在觉得挺经典的。正解为“千里共婵娟”)

13.西塞山前白鹭飞,__________ 同学答:东村河边爬乌龟 (对的挺工整的)

14.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__ 同学答:天公对我吼三吼 (正解为“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15.天生我才必有用,__________ 同学答:关键时刻显神通 又有同学答:老鼠儿子会打洞 (整办公室的语文老师集体毫无形象的狂笑)

16.天若有情天亦老,__________ 同学答:人不风流枉少年! (正解为“月若无恨月长圆”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17.洛阳亲友如相问,__________ 同学答:请你不要告诉他 (正解为“一片冰心在玉壶”)

18.上联是英雄宝刀未老,下联为 同学答:下联为:老娘丰韵尤存

19.良药苦口利于病,__________ 同学答:不吃才是大傻瓜 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 同学答:只是死的有先后 (结局:家长会后被老师留下来训话鸟……)

20.床前明月光,__________ 同学答:李白睡的香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变化大的诗句》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形容变化很大的诗句 形容变化大的诗句 形容人变化大的诗句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变化大的诗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变化大的诗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8210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