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关于孤独寂寞的诗词

关于孤独寂寞的诗词

2016-01-27 09:58:5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关于孤独寂寞的诗词篇一《关于形容孤单的诗句,描写孤独寂寞的好词好句子》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孤独寂寞的诗词》,供大家学习参考。

关于孤独寂寞的诗词篇一
《关于形容孤单的诗句,描写孤独寂寞的好词好句子》

关于形容孤单的诗句,描写孤独寂寞的好词好句子

忆秦娥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摊破浣溪沙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锁离愁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

绣帏人念远,暗垂珠露,泣送征轮。

长行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

但望极楼高,尽日目断王孙。

凤箫吟 韩缜

消魂,池塘别后,曾行处、绿妒轻裙。

恁时携素手,乱花飞絮里,缓步香茵。

朱颜空自改,向年年、芳意长新。

遍绿野、嬉游醉眼,莫负青春。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浣溪沙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浣溪沙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薰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浣溪沙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菩萨蛮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行香子 七夕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声声慢

关于孤独寂寞的诗词篇二
《孤单诗词》

孤单之人

--红梅共创 夜难眠,情难断,缕缕相思在心间! 红烛半,泪涟涟,孤独人儿望天边!

关于孤独寂寞的诗词篇三
《王维山水田园诗与寂寞情怀》

王维山水田园诗与寂寞情怀

撰写者:李维强 导师:杜华平

自谢灵运,陶渊明开创山水田园诗派。有唐一代,祖述陶谢者,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也。其中成就最高者当属王维。他出生在儒学世家,绘画音律无不精通,被人誉为"文章冠世,画绝千古",他一生流传下来的诗歌有四百多首,其中山水田园诗尤其被人所称颂.盛唐时的《河岳英灵集》中对王维的评价说:"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指出他的诗富于画意,而宋代文豪苏轼在〈〈东坡林志〉〉中对王维的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则非常精辟允当地概括了王维山水诗的鲜明艺术特点 。王诗语言含蓄,清新明快,句式、节奏富于变化,音韵响亮、和谐,具有音乐美。

王维在人们心目中,似乎一直是一个洒脱恬淡闲适的世外高人形象。然而细读其诗,深层体会,不难发现,其很多诗在表面的恬静闲雅中透出深沉的孤独悲凉之感,在其努力追求平和超然的境界背后隐藏着深切的悲剧性人生体验。

一、山水田园诗中的寂寞情怀的表现

(一) 王维诗中经常出现一些表现孤独悲苦的词语。

1.诗中“孤”、“独”、“寂寞”、“悲”、“愁”、“惆怅”等字眼的频繁出现。

“孤”如:

惆怅极浦外,迢递出孤烟。(《和使君五郎西楼望远思归》)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独”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归辋川作》)

“寂寞”如:

山川何寂寞,长望泪沾巾。(《送孙二》)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山居即事》)

“悲”如: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秋夜独坐》)

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孟城坳》)

“愁”如:

江连暮雨愁。(《送贺遂员外外甥》)

独念倚门愁(《送崔三往密州觐省》)

“惆怅”如:

惆怅极浦外,迢递出孤烟。(《和使君五郎西楼望远思归》)

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华子冈》)

这些词句,可以说直接表现了诗人的孤独悲苦之情。

2.诗中“寒”、“暮”、“衰”、“空”“疏”、“秋”“残”、“荒”等修饰语的使用。

“寒”如春寒、夏寒、天寒、寒梅、寒原、寒更、寒塘、寒日、寒川等,“暮”如暮春、暮云、暮蝉、暮雨、暮尘等,“衰”如衰柳、衰颜、衰木、衰草等,“空”如空山、空馆、空堂、空林等,“疏”

如疏钟、疏雨、疏桐等,“秋”如秋雨、秋山、秋夜等,“残”、“荒”如残雨、荒城、荒村等,其余如“枯桑”、“草枯”、“苍翠”、“颓颜”、“阴风”、“穷巷”、“风凄凄”等,这些修饰语的多次使用,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悲凉情绪。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奉寄韦太守陟》

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奉寄韦太守陟》)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山秋。(《归嵩山作》)

淼淼寒流广,苍苍秋雨晦,(《答裴迪》)

祖席依寒草,行车起暮尘。(《送孙二》)

旌旄转衰木,箫鼓上寒原。(《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二首》)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秋夜独坐》)

阴风悲枯桑,古塞多飞蓬。(《送陆员外》)

(二)王维诗中经常出现一些孤独凄寒的意境。

“意境”一词在先秦两汉典籍中就已出现,而作为美学范畴到唐才产生,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三境:物境、情境、意境,意境在唐和六朝多称境界、境,“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艺术意境实质上就是源于形象而又超于形象的一种恍兮惚兮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如果把读者及审美主体这个因素也考虑进去,那么这样一种艺术境界即是„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王维诗多清丽恬淡,高雅超然,但在这之后则隐透出孤独凄寒的意境。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诗中“落日”、“古寺”、“寒钟”、“荒城”、“古渡”、“古塞”等自然意象,夕阳之景常用于表现伤感的情调,古寺寒钟则透出静谧幽冷的气氛,使人感到一种时空凝结的超越,荒城古渡古塞则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这些意象所体现出的苍凉萧瑟折射出诗人内心的悲凉。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轻阴的天气搁延了小雨,深院的门白天也懒得开。静坐久看那苍翠的苔色,似乎要染到我的衣裳上来”。这首诗写作者在阴天无意间感受到的一种生活情趣:阴润的苔色显得格外青翠,似乎要把颜色染上人衣。这种细腻的美感只有在澄静的心境中才体会得到。表面看这首诗是活泼生动的,发现了可喜的生活情趣。但细细品味,会发现诗的意境是如此幽寂,散发出深沉的孤寂之感。主人公是那样的孤独,深院的门白天也懒得开,因为没有人来,只能与青苔为伴。青苔是一种生长于背光、阴湿之地的植物,出现与诗中,可见主人公所居之地是多么幽寂。苍苔色其实就象征一种孤独凄寒之感,他感觉那种青苔色似乎要染到自己衣服上来,是作者感觉自己要被孤独感吞噬了似的。全诗的色调就如那苍苔色般阴冷潮湿。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颜色上人衣”的感觉在《山中》一诗中也出现了“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空翠之色沾湿人衣,这应当是主人公在山色映照下产生的幻觉,但又何尝不是心理在作怪呢?孤独的主人公进入深山,徜徉于幽寂的自然景色中,想融情自然,却还是被孤独包围着。关于“青苔”,在王维其他诗中也出现了。在《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中有“青

苔日厚自无尘”,《鹿柴》中有“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田家》中有“雀乳青苔上,鸡鸣白板扉”,“青苔”散发出的阴冷凄寒之气,将作者内心的孤独苦寂渗透于作品之中,使诗的意境蒙上一层凄凉。 再如《辋川集》第十七首《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起鸣琴又发出长啸。在深林中没有人来听,一轮明月却自来相照”。王维辋川绝句多从客体着笔,描写环境的空幽。这首却从主体入手,写人与自然的独处。很容易想起院籍的《咏怀诗》第一首:“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幽思独伤心。”阮诗以凄清悲冷的自然景象为衬托来抒写对历史社会的深广忧愤,对人生悲剧的无限悲哀,对无语言说的孤独苦痛的切身体验,可以说和《竹里馆》的表现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乃至连“独坐”、“弹琴”、“明月”等词汇的运用都如出一辙。阮籍又善啸,而这恰好又和《竹里馆》的“长啸”联系起来了,一首仅二十字的短诗竟有这么多的相似之处,决非偶然。那么,联系阮籍《咏怀》诗第一首来寻绎《竹里馆》的伤感和激愤,其为作者忧时之情的自然流露可以说是非常明确的了。王维以阮籍这样一个人物自比,正是因为他与阮籍一样有着难于言说的隐忧和愤慨。 嵇康弹琴、孙登长啸,他们似乎还想要人知道,王维却写弹琴长啸人都不知,只有明月相照。一方面呈现自然情趣的超然,另一方面又透出深深的孤独寂寞之感。诗人力图忘却孤苦,怡情山水,然而这种孤独感还是在字里行间弥散开来。

关于孤独寂寞的诗词篇四
《寂寞一词》

关于“寂寞”一词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哥玩的不是游戏,是寂寞”,“哥唱的不是歌,是寂寞”···诸如此类的话一时窜红网络。QQ签名,网络昵称,其走红势头一时无俩。

我无意于批评谁,更无意于针对什么人,只是对于“寂寞”一词我不明白怎么会有如此之多的人宣称他们“寂寞”!他们所说的“寂寞”是什么?

他们无聊,他们无所事事,他们每日撞钟念经,所以他们高喊“寂寞”;

他们闲懒,他们信仰丢失,他们每日空洞呻吟,所以他们高喊“寂寞”;

他们颓废,他们沉迷游戏,他们每日游戏人间,所以他们高喊“寂寞”。

······

敢问一句,您是真的寂寞么?

“寂寞”一词,古者多用于郁郁不得志之人,此类人大多政治失意无志同道合之人,转而寄情于文字,寻找精神寄托。在那时“寂寞”一词甚少有孤独感的意思。到了近现代“寂寞”一词慢慢演变,从新月派的浪漫到蝴蝶鸳鸯派的缠绵,“寂寞”一词逐渐与孤独有了更多相近意。进入所谓后现代,经历过经济改革大潮的作家们进一步阐发“寂寞”的意思,更多的人开始使用寂寞这个词,最后寂寞几乎已经可以与孤独划上等号了。现今的网络把人们带入信息大汇集的时代,也进一步剥夺了作为个体的人的私人空间,于是乎寂寞又带上了一种对于生活的抱怨色彩,“寂寞”成了人们宣泄对于生活不满的掩饰。

在我个人看来,这种词义异变固然是文明发展史上不可避免的进程,但是凡事都有宏观与微观的区别,就文字整体而言可能是进步的,但是就“寂寞”这个字个体而言,我不认为是体现进步性。

文字是人们创造的用来表达情感的符号,当这种符号的导向错误时当他不被弯曲时我们是要屈从还是捍卫传统?就像“寂寞”一词一样,就其原始意义而言精神意义多么深刻,到了这个网络时代竟然被那群人用来发泄对生活的不满,何其荒谬!

“寂寞”谁都可以说,但是谁又能真正懂得其背后的含义?最起码那些成天在网络上骂娘的人绝对不会懂得寂寞的精神。他们只会生搬硬套,僵硬地玩弄文字,哪里知道有一天自己也会被文字玩弄了。真正懂得“寂寞”二字的人,绝对不会声张,应为这种人大多懂得如何去品味寂寞,如何在寂寞中纵情恣肆以求人格的升华。

“寂寞”、“寂寞”,古往今来多少人栽在这两个字上?

秦始皇为防百年之后大权不在阴司寂寞大修秦陵,晚年更是深宫寂寞巡幸天下,劳民伤财却不自惜最终为秦朝的二代而终埋下祸根;唐明皇迟暮之年内心寂寞所以只爱美人无心社稷,最终祖宗基业、江山社稷毁于一旦,黎民百姓连遭百十年的战乱之苦!大唐盛世一去而不复返。明代诸君,长于妇人之手,一旦大权在握寂寞难耐,于是乎声色犬马,豹房天子,木匠皇帝···如此种种层出不穷,有明一代无善治矣!一个好端端的天朝上国逐渐在历史的大潮流中与世界脱节,间接为近代中国百余年的屈辱种下祸因。

如此种种不便枚举,因为“寂寞”而吃亏的人太多太多,一旦寂寞情绪化了,大则祸国殃民,小则贻害个人。

“寂寞”、“寂寞”,千年历史又有那么多人因它而成名,因它而流芳百世。

“举世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汨罗江畔先贤的自白经历了风雨千年洗磨愈加发人深省,真乃字字珠玑!三闾大夫不屑与宵小同流合污一个人寂寞的守候自己的理想,执着而虔诚地向生命祷告,于是乎他用自己的生命向世人诠释了一个人的伟大!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何等大气磅礴!豪言壮语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俊杰,苏轼的形象也在历史见证下愈发清晰。子瞻年少得志,腹隐万兵,豪气干云,一心施展才华,奈何党争不止,新党旧党均将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乌台诗一案,前程尽断,子瞻

只得寂寞一生,将一腔寂寞化作一个个字符,成就了一篇篇千古名篇,于是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位千古词人,于是乎中国的文学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因“寂寞”而成名者何止千万,只要能够真正认识理解了“寂寞”,大则利国利民,小则修身齐家。

无数事实证明只有少数人才是真正懂得“寂寞”的人,那些在网络上成天抱怨说自己“寂寞”的人充其量只是假寂寞之名,行发泄之实。他们的寂寞,我看只能算是无病呻吟。 近年来,网络红词不断冲击人们的传统理念,这些类似“寂寞”的词在网络上流行也就罢了,仍然还在可以接受范围之内,但是现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社会在向这种词义异变做妥协,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有太多的人认可这种异变。我认为这 是不可取的,这样做了之后网络无形中就更是多了几分影响力,网络的一些言行就更能影响到现实,我们对网络就多了许多的依赖。

这个时代我们真的很浮躁,浮躁的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当一种叫做“QQ农场”的游戏成为我们生活必备的调剂,当一种叫做“别迷恋哥”的口头禅悄悄爬进生活的点滴,当一种被称为“人肉”的恐吓弥漫网络生活,当一种叫做“毕业就失业”抱怨汹涌着冲进我们的日志,当···当一种被称之为“寂寞”的东西悄悄进占我们的心房,我们是否察觉这种被称为寂寞的东西正悄悄侵蚀我们对于生活的希望。流浪了许久,不知你我,是否还记得曾经的向往,曾经日出的地方。

这种“寂寞”折射出我们当代年轻人的信仰真空,身处社会的转型期,政治经济的大变革让太多的人感到无所适从,曾经坚强无比的信仰支撑与社会现实渐行渐远,一部人实在无法找到精神支柱。信仰的真空,到了该警醒的时候了。可是该警醒的是我们,是老师,还是父母,抑或是这个社会?说是我们吧,我们出生时我们就用我们第一声哭泣来感谢母亲,长大后我们也曾热切向往日出的方向。说是老师吧,不可否认他们真的也很苦,朝五晚久的。说是父母吧,舐犊情深又该怎么解释?说来说去还是我们这个社会出了差错,这个社会没有灵魂的东西太多了!

我们的信仰哪里去了,丢了么,丢在哪里了?

没有信仰的路上我们到底能走多久,走多远?我们的灵魂是否就要像这样一直裸奔下去,进入一个又一个的循环?

“寂寞”,一个很不单纯的名词!这样下去可怜的将不仅仅是被称为脑残一代的我们,还有我们民族文化的未来。

也许在这个物欲熏心的年代,在这个连教育都可以成为买卖的社会,我们的理想永远只能是梦,商业化的文化圈内我们不可能寻找到纯净的神圣。

难怪会有那么多人喊着他们“寂寞”。

我不知道该表达些什么,只是清晰的听见心的哭声——我们是被时代铜臭化了的可怜人! 谁能还我们一个干净的文化,没有世俗,没有市侩,没有利益,···

其实我们就是他们,他们就是我们,我们和他们是一类人,只是我们把情感隐藏起来,没有像他们那样情溢于其表。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该正视文字的传统连贯性,因为文字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情感,其内在传承的线索是华夏历经几千年磨练的文明。作为后世子孙的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让传承了千年的文明在我们手上毁于一旦,网络红词如“寂寞”之类的词语一而再再而三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并且某种程度上得到社会的认可,本身就说明我们的文化体系已经出现了漏洞。如果我们对这种行为提不起警惕,听之而任之,那么我们的文化就有断炊的危险,传承了千年的文化也许就会因为因此而陷入青黄不接的境地。

下一代人是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希望,是华夏文明传承的生力军,既然我们和他们已经是受害者,我们就更有义务去为这个社会的改变努力,下一代人绝对不能步我们的后尘。

所谓的“寂寞”也许会毁掉我们这一代人,传承千年的文明也许会因此黯淡一时,但是绝对不能毁掉我们血管里流淌着的华夏根。

我们民族的希望在明天,在下一代人身上,在日出的方向。

该警醒了,不要再寂寞了,不要让我们的悲剧在我们下一代身上重演了!

该警醒了,不应再寂寞了,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前途!

该警醒了,不能再寂寞了,为了我们这个国家的希望!

刘华骥20091786

文新学院新闻一班

关于孤独寂寞的诗词篇五
《孤独 中国现代诗国里的哲人_论二十年代冯至诗作哲理性的构成》

关于孤独寂寞的诗词篇六
《36首最好的诗词》

这是一篇绝对值得一读的美文,朋友可以在其中享受中国诗词的大餐!

本文试图对中国历史上评价最高的诗词排名。评价最高的诗词,必须得到历代人们或名人的推荐和高度评价,必须有“经典”或“千古绝句”的评语。

36《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年),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也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他是唐诗开创时期在诗歌革新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功绩的诗人,杜甫称赞他:“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白居易赞他:“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韩愈称赞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都对他在唐诗发展上的功绩有高度的肯定,也反映了唐代诗人的公论,至于他的《感遇诗》直接启发了张九龄《感遇》和李白《古风》的创作,李白继承他以复古为革新的理论,进一步完成唐诗革新的历史任务,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从这首流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我们当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35.《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由湖北搬到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34《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1081─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是宋朝词坛的一颗明星。她以他自成一格的词作,独树一帜,赢得了当时和后世的好评,在诗歌使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可谓的评。

33《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关于曹操的文学地位,过去常为其政治业绩所掩,而不为人重视,其实,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是有卓越贡献的人物,特别对建安文学有开创之功,实在是应当大书一笔的。

本诗作于建安十二年(207),时曹操五十三岁。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诗,阐发了诗人的人生态度。诗中 “ 老骥伏枥 ” 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龟虽寿》更可贵的价值在于这是一首真正的诗歌,•它开辟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汉代文人不会写诗,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世之雄而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叛经离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身边聚集了“建安七子”等一大批文人,他们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经战乱的时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慷慨激昂。

32.《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冬。苏轼词风于密州时期正式形成,这首词即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词中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

31《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 (701—762年),生于公元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李白的五言古诗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这首《月下独酌》完全是李白飘逸风神和浪漫诗风以及个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全诗一共十四句,前八句平声韵,后六句仄声韵。就五言古诗这一体裁来说,《月下独酌》的篇幅并不算长,但其中却饱含了一颗孤独、寂寞心灵的追求与向往。这首诗通篇的出场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个人,却通过独白的方式,在心灵的深处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感情波澜,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历来被认为是李白诗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30.《蒹葭·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0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

29.《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 (1893~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时也是伟大的无产阶级诗人。著名诗人贺敬之评述毛泽东诗词时曾这样说:“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在漫长的岁月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是风靡了整个革命诗坛,吸引并熏陶了几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在我看来,如果说毛主席旧体诗水平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有人还持异议,但说毛主席旧体诗代表了当代旧体诗词的最高水平应该是毫无疑义的。我坚定认为毛主席旧体诗水平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水平,是中国旧体诗词第一人。

《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28.《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李杜文章万丈高,就中诗律杜陵豪。”杜甫的律诗的确取得了他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尤其是夔州以后的诗作,更加成熟。他的律诗对仗工妥,用字精当,声音和谐。正如他自己所表白的那样,“晚节渐于诗律细”、“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律诗的这些长处,读者在细读《蜀相》这首诗时,是能够领悟得出的。《蜀相》是杜甫的名篇之一,对于壮志未酬者,它既是颂辞,又是挽歌。唐代诗人刘禹锡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工于诗者能之。”《蜀相》一诗囊括历史,融汇古今,

语言凝炼而内涵丰富。如果把刘禹锡的话用来评《蜀相》,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27.《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这首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尘下。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26.《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通常被视作唐代后期最杰出的诗人,其诗风受李贺影响颇深,在句法、章法和结构方面则受到杜甫和韩愈的影响。许多评论家认为,在唐朝的优秀诗人中,他的重要性仅次于杜甫、李白、王维等人。就诗歌风格的独特性而言,他与其他任何诗人相比都不逊色。赞赏李商隐诗歌和批评他的人,所针对的都是他鲜明的个人风格。后世许多诗人模仿李商隐的风格,但没有一位被认可。

这首《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自宋元以来,揣测纷纷,莫衷一是。

25.《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这首诗共十四句八十二字,在七言歌行中属短篇。但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使它成为后人称颂的千古名篇。

24.《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690-756),汉族。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出塞》为乐府《横吹曲》旧题,多写军旅征戌。原作二首,此其一。诗人借用乐府旧题,写下这首铿锵有力的诗篇,也正是抒发出征塞外、为国守边的豪情壮志和内心感慨。这首《出塞》,除具有一般边塞诗那种激越的诗情和那种奔腾的气势外,还很注意语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壮的场面中插入细节的描写,酝酿诗情,勾勒形象,因而能够神完气足,含蓄不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2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爱国者。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他的词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梁启超云 :“《菩萨蛮 》如此大声镗鞳,未曾有也。

22.《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yè)。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毛泽东的诗词虽然仍依声韵,遵音律,采用中国传统的旧体诗的形式,但他却是“旧瓶装新酒”,为旧体诗的形式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内容。有人曾从技巧上批评毛泽东诗词作品,认为有些作品没有严格遵守音韵声律,甚至有重字等犯戒,又有俚语入诗词的习惯,这些也许从传统诗词创作的角度该是成立的,但我们欣赏今人的作品,没必要非要拿古人的标准苛求今人,亦步亦趋,以形式的来约束内容,恰恰相反,我们可以说,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大胆创新,继承古人又不拘泥于古人,形式上突破声律的繁文缛节,不以内容迁就形式,内容上取材用语大大拓宽,表现了更广阔范围内的题材,表达了更丰富更绮丽的情感世界。

毛泽东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词作中绝对第一流的作品,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另外,“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两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极为广泛。当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挫折或困难时,•我们情不自禁或下意识地说出这两句诗,它对于升华我们的精神起到了某种神奇般的效应,有某种神秘的符语般的力量。

21.《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裳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虽离奇,但不做作。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全诗雄奇豪放,瑰丽飘逸,是诗人继承屈原《离骚》、《九歌》风格的一首浪漫主义的优秀诗篇。

20.《声声慢》·李清照

关于孤独寂寞的诗词篇七
《古典诗词的阅读和欣赏》

古典诗词的阅读和欣赏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两句是它的名句,“浮云”是眼前的景色,但也比喻游子为浮云,没有办法掌握自己漂流的动向,“落日”点出分别的时间,但是也隐含着光阴流逝、人生聚短离长的悲哀。为什么这样来理解呢?就是因为中间两联融化进了汉魏古诗当中很多类似的意思,比如说“孤蓬”比“游子”,我们可以看曹植“转蓬离本根,飘飘随长风。何意回飚举,吹我入云中。......类此游客子,捐躯远从戎”的诗句,蓬是一种草的名字,秋天它的根枯了以后就会离开泥土,被风吹得到处乱跑,所以汉魏的时候人们经常用“孤蓬”、“飞蓬”、“转蓬”这类的词来形容游子。还有用“浮云”的比喻,有李陵诗的“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曹丕的“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不仅仅是把云的漂流比作游子的漂游,而且有一种人生没有办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感慨。同样,“落日故人情”,我们也可以看曹植的“惊风飘白日,光阴驰西流。盛时不可再,百年忽我遒”。“落日”容易想到光阴的迅速,人生百年的短暂,游子本来已经盛年不在,但是仍然漂流在一种前景暗淡的旅途当中,所以他们分手的时候心情就可以显而易见。

我们了解了这些意象当中包含的前人诗歌里的意思,才能看出这首诗的好处。因为这些意象都是以前的人们送别时最常见的,而且是汉魏古诗当中最常用的,所以后人经常称赞这首虽然是五言律诗,但是他有汉魏古诗的古调,评价很高。

同样,葛晓音教授从诗词内容主题以及艺术风格传承性的角度,带领大家赏析了周邦彦的《夜飞鹊》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联系体裁的因素来理解古典诗词的创作特色

中国古诗中有古体近体两大类,古体包括五古、七古、五七言古绝、三言四言六言,乐府;近体包括五律排律、五七言律绝等等;词有小令、长调等等。不同的体式有不同的鉴赏标准,比如歌行长于铺叙,要求层次复迭,有波澜起伏。欣赏时或取其气势奔放跌宕(如李白《将进酒》),或取其叙情委曲尽致(如白居易《长恨歌》),以酣畅淋漓、宛转曲折、摇曳多姿为佳。而绝句则以含蓄为上,讲究主题和意象单纯,留有不尽之意。

由于七律是在唐代以后运用最广的一种体裁,而且表现特别复杂,葛晓音教授以七律为例,以说明不同体裁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通过崔颢的《黄鹤楼》和杜甫的《登高》,葛晓音教授清晰阐述了七律从形成到发展的变化。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七律前四句包含了一个故事,崔颢就把对传说的神往转化为对时空悠远的遐想。“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的是眼前在黄鹤楼看到的景物,这就形成了一个过去和现在的虚实对照,更能触发人们关于宇宙之间人事代谢的感慨和怅惘。这首诗既契合典故,又契合眼前景色,能够将古今登上黄鹤楼的人见到的和感触的都概括,连李白到了这个地方都无从落笔,“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我们就要从七律发展的特殊阶段来看。它的好处就在于其声调美和意境美是不可复制的。七律处在盛唐刚刚成熟的时候,它的声调和歌行的句法还不能完全区分开来。七律是从乐府歌行来的,乐府歌行本身的配乐音乐感较强,到了初唐,人们才试图在八句乐府的歌行中提炼出对仗的、合乎格律的七律来,所以这个时候它的声调还是有一种歌行的回荡悠扬意味。此外,这首诗悠扬的声调和诗里的意境特别协调,悠远的意境和悠扬的声调相配合,相得益彰,所以这样一种声调美和意境美是天然的,而不是人为的,只有在七律早期发展的这样一个特殊阶段才可能出现。

随着七律的继续发展,人们就要求它和乐府歌行能够有所区别,能够表现出更多的内涵,慢慢地这种声调就消失了。在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当中,杜甫所起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可以说七律的完全成熟是到杜甫手里才完成的。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开头两句突出了一种动感,这种动感和它声调的讲究非常有关系,字和音节安排得特别

密集紧凑,每句各包含三个景色,一字一顿一换,使得句式的结构和他所写的景物达到了契合无间的程度,以一种快节奏来渲染出秋气来临的紧迫之感。秋气来得那样急促,自然也可以让人想到人生的秋天来得也是那样急促,所以就产生了恍然之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只是一种单纯写景,用叠字对偶,节奏放慢了,这也是很典型的歌行式声调,使得第一联急促的节奏转化为“滔滔”、“滚滚”的气势,“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落叶的速度,让人想到秋是那样的无情,催促注定要消失的事物快速逝去,使人联想到一切有限的生命。同样写滚滚而来的长江,他也有意加快了江水的流速。同时这两句境界非常壮阔,自然包含了一种哲理的启示,万物都要衰落凋零,但是宇宙和生命又是永恒的,就像长江水不停地滚滚流去,却永远没有流尽的时候,所以这样又构成了一种气象壮阔、富含理性的意境。秋气来临的快速,自然让是人想到自己一生经历的变化,下联“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概括的是他一生的悲秋之苦。整首诗是以一种逐渐低沉的声调,写出了他独立在秋气之中的孤独寂寞的形象。

前人对于这首诗有很多赞美,认为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有建瓴走阪之势”。七律能够做到这样的流畅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又称赞其“章法、句法、字法,前无古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我们可以把这首诗和前面的《黄鹤楼》相比较,这首诗同样一气呵成,但是它充分调动了文字在意象和声调方面的特点,通过作者自己的精心组织,努力使字句所形成的节奏声调来体现出字面意义所不能够充分表达的感受。所以,这种声调是巧妙安排句式结构的结果,和《黄鹤楼》那种自然形成的声调是不一样的。

三、 通过学习中国古典诗学和词学的理论来提高欣赏水平

中国古典诗学从秦汉时代开始,到清代末年,逐渐积累起一套自成体系的欣赏理论,他们不仅提出了许多总结创作规律的概念,如比兴、气骨、兴象、意象、意境、格调、神韵、法度等等,而且还善于用大量的比喻来说明其对作品的感觉。

(一)自然和人工

在中国诗学当中,自然和人工是很重要的命题。中国古代的鉴赏理论往往强调好诗应该是天然浑成,没有任何的人工痕迹,这个观点当然正确,不过我们知道诗歌创作是非常复杂的,所以我们要懂得如何辨析这种观点。实际上,除了诵口而出的名篇以外,所有的文人诗其实都要经过构思,有人为加工。差别只是在于,有的看不出构思的痕迹,有的比较明显。但是有的即使思理痕迹很清楚,也有很多好作品。所以唐宋以后的理论就逐渐倾向于一种共同的认识,即“由巧思而达致自然,是诗歌的很高境界”。

陶渊明向来被大家看作是自然的典范,杜甫向来被看作是人工的典范。

拟古其八

陶渊明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陶渊明自己追求自然,他的为人和他的诗经融合在一起,那就再自然不过。可是实际上陶渊明的很多诗也是很用心构思的,这首诗就是说明这一点。这首诗的构思原理,就是把抽象的理念转化为一个虚拟的情景,这种构思在陶渊明之前就有了,但是陶渊明写得更加抽象,很容易让人想到现代绘画派里把图形组合在一起,其实手法很现代。我们知道,魏晋诗里对人生道路的探寻是很常见的主题,这时期一般是不会去追求巧妙的构思,陶渊明这首诗虽然看起来很巧,但实际上就是把他的思想感受和情绪进行高度概括之后产生的一种奇特效果,所以全诗读起来一气呵成,非常朴素,看不到刻意追求新奇的痕迹,十分自然。

曲江二首其一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杜甫的诗往往含义很深,表现的变化也很多,所以我们读杜诗,就一定要先理清他的思路,才能够体会其中的妙处。这首诗含蓄而且富有神韵。时值暮春,花谢花飞,眼看着落花流水春去也,诗人不禁把酒伤怀。安史之乱后,曲江一片萧条,门可罗雀,石麒麟倒卧在高冢之前;恰逢诗人官场失意,朝不保夕。诗人面对此时此景,百感交集,想举杯消愁、及时行乐,结果却是愁上加愁。诗人只是抒写了最典型而且最有特征的东西,让读者通过已经抒发的情感和已经描写的景物去体会尚未抒发的情感和尚未描写的景物。令人回味无穷,想象无限,这个含义就是需要读者去仔细体会。全诗布局精细、出神入化。

(二)写意与写形

形神关系,推崇写意,贬低写形,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主张。苏东坡较早提出绘画要传神写意的理论,如《书陈怀立传神》等,还说;“论画与形似,见与儿童邻。”(《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并提出“诗画一理””,诗歌创作的原理和绘画一样,也要以传神写意为上。传神的手法不但在宋代以后的诗词创作实践中被不断发展,而且相关理论到了明清时,

最终形成非常重要的“神韵说”。

葛晓音教授通过比较章质夫和苏轼的两首杨花词,分析了写意和写形各自的特点。

水龙吟·杨花词

章质夫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韵水龙吟·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葛晓音教授指出,如果把章质夫的词和苏轼的词加以比较的话,我们可以看出,两首词的内容,虽然都咏杨花写思夫,但是章质夫的杨花和思夫是分离的,是由杨花词的动态最后写到思夫;而苏东坡则是花和人完全融为一体,贯穿全篇的主要是幽怨的惜春之情。这里边我们就可以看出咏物词写形和写意高低的区分。所以宋末大词人张炎称赞苏东坡这首词“压倒古今”绝非过誉。

四、联系相关的宗教哲学思想和古代文化知识,加深对诗词内涵的理解

(一)山水诗的审美观照方式和玄学、禅学的关系

山水田园是中国古代诗歌最重要的题材类型之一。中国山水千姿百态的奇观,为历代文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中国长期稳定的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又使人和自然形成了天然的联系。从南朝到中唐,是中国山水田园诗的高峰期,其审美方式和精神旨趣都在这一时期形成,并且确立了山水田园诗的基本主题,这就是表现人对大自然活跃生命的深沉体悟,向往回归自然的淳朴和纯真。这种天人合一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就与这一时期老庄思想和禅宗的发展有关。

澄怀观道、静照忘求,是中国山水诗独特的审美观照方式。澄怀观道:东晋宗炳说,“老疾俱至,名山恐难徧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让自己的情怀意念变得清澄,观察自然存在和变化的规律。静照忘求:王羲之曾说“争先非吾事,静照在忘求”,意为如果在深

关于孤独寂寞的诗词篇八
《古诗文阅读入门》

关于孤独寂寞的诗词篇九
《宋词》

宋词

一、简介

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名”。词别名“长短句” 二、起源

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故俗称宋词。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令。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温庭筠,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填词的作家,存世约七十首。题材狭窄,以绮闺阁为主,开词为艳科的先河。风格绮丽婉约。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3] 三、类别:

1.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

2.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3.按词牌来源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

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 四、派别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还有一种为花间派,花间派的代表人物:温庭筠等。 1、婉约派

(1)代表人物

柳永、晏殊、晏几道、周邦彦、李清照、秦观、姜夔、吴文英、李煜、欧阳修等。

(2)主要特点

婉约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 2、豪放派

(1)代表人物

辛弃疾、苏轼、陈亮、陆游、张孝祥、张元干、刘过等。

(2)主要特点

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 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

如何欣赏诗词

一.看类型

按内容分类,古代诗歌大体分为以下几类:①

送别诗、②咏物诗(托物言志)、③写景抒情诗(借景抒情)、④怀古咏史诗(吊古伤今或讽刺现实)、⑤边塞征战诗、⑥山水田园诗、⑦思乡怀人诗 (羁旅愁思)、⑧闺怨诗、爱情诗、⑨即事感怀诗、风俗民情诗、忧国忧民诗(报国之情)等。 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诗歌中常见的形象和意象。

诗歌的形象、意象,被人们赋予某种特殊的意义。如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见梧桐细雨秋风就感到凄楚悲凉,望月则怀远,见落花就伤春。又如不同的色彩会传递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代表着

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独、寂寞、凄凉等,同样是杜甫的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由于色彩不同,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迥然不同。又如杜鹃、鹧鸪、沙鸥等出现在诗中,就会有一种凄凉孤寂的气氛;梅兰竹菊荷花等表示主人品质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等。 五.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共有四个方面:

一是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二是修辞方法,如比喻、对偶、借代、夸张、起兴、互文、反问、设问、反复等。

三是表现手法,常用的有渲染、衬托、对比、象征、用典、虚实结合等。

四是诗歌的篇章结构,常用的术语有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层层深入、首尾呼应、有总有分、详略得当、巧妙过渡、伏笔照应、铺垫、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等。 六.品风格

掌握以下术语:准确、生动、形象、凝练、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丽、恬淡、凄美、明快、精辟、简洁、明快、清新、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平淡等。

还需要了解一些著名诗人的语言风格,如陈子昂的愤激慷慨,李白的奔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鲜明,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 李清照之婉约含蓄,陆游的激昂悲壮以及“郊寒岛瘦”、“元轻白俗”等。 语言表达效果: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相关热词搜索:孤独寂寞的诗词 关于孤独寂寞的句子 孤独寂寞的句子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关于孤独寂寞的诗词”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关于孤独寂寞的诗词"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8249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