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诗歌鉴赏好事近杨万里

诗歌鉴赏好事近杨万里

2016-01-29 08:23:1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诗歌鉴赏好事近杨万里篇一《杨万里《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高考诗歌鉴赏》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诗歌鉴赏好事近杨万里》,希望能帮助到你。

诗歌鉴赏好事近杨万里篇一
《杨万里《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高考诗歌鉴赏》

杨万里《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鉴赏

古诗鉴赏

0307 1155

好事近 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

杨万里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词前小序点明全词的中心是“望月”,同时点明时间是“七月十三日夜”,地点是“万花川谷”。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诚斋”,是杨万里书房的名字,“万花川谷”是离“诚斋”不远的一个花圃的名字。开篇两句,明白如话,说皎洁的月光尚未照进他的书房,却照到了“万花山谷”。用“未到”和“先到”巧设悬念,引人遐想。读完这两句,人们自然地要问:既然“诚斋”与“万花川谷”相去不远,何以月光照到了“万花川谷”,的书房里不见月光呢?紧接着两句“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使悬念顿解,也说明了为什么要离开诚斋跑到万花川谷去赏月。原来,在他的书房前面有一片茂密的竹林,遮蔽了月光。本句中的“隔”字与“修”字看似平平常常,实则耐人琢磨,有出神入化之妙。试想,竹子如果不是长得郁郁葱葱,修长挺拔,怎么会把月光“隔”断?寥寥十一字,既解开了“月未到诚斋”的疑窦,也说明了书房处于竹林深处,环境幽雅僻静。《宋史》记载,杨万里在任永州零陵县丞时,曾三次去拜访谪居永州的张浚不得见面,后来“„„以书谈始相见,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这样,就可以想见杨万里名为“诚斋”的书房是费了一番心思,作了精心的设置和安排的。

上片通过对照描写,用“未到”和“先到”点明,此时诚斋仍处在朦胧暗影之中,而“万花川谷”已是月光朗照。下片四句,便描写“万花川谷”的月色。“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两句中只有“如玉”二字写景,这两字用巧妙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碧空澄明、冰清玉洁的月夜景色。“才”字与“已”字相呼应,使人想到在“十三”的夜里欣赏到这样美妙的月景,有些喜出望外;也使人想到,尽管现在看到的月色象玉一般的晶莹光洁,令人陶醉,但“十三夜”毕竟不能算是欣赏月色的最佳时刻。那么,何时的月色最美呢?任人皆知,阴历的十五、十六日月亮最圆,是观赏月光最好的日子。这样,词的结尾两句,也就很自然地推出一个新的境界:“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未是”二字压倒前句描写的美妙如玉,剔透晶莹的境界,推出一个“秋光奇绝”的新天地,指出即将来临的十五十六才是赏月的最佳时刻。尾

二句笔墨看似平淡,却表现出一个不同凡响的艺术境界,说明对未来、对美有着强烈的憧憬和追求。

杨万里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杨诚斋体”在当时也颇有影响。本词语言平易自然,意境新鲜,生活气息浓郁,说明他的词风一如他的诗风。(王方俊)

诗歌鉴赏好事近杨万里篇二
《高频考点.古代诗歌赏析专题卷(四)》

高频考点.古代诗歌赏析专题卷(四)

好事近 【杨万里】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庭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译文】月亮还未照到我的书斋前,先照到了万花川谷,不是书斋没有月光,而是被高高的竹林隔着。

现在才是农历七月十三的夜晚,圆月已像白玉雕成的一样。秋月还没到最美的时候,到了十五、十六日夜晚你再看,那才是最好的。

【注释】

好事近:词牌名。又名《钓船笛》,《张子野词》入“仙吕宫”。双调四十五字,前后片各两仄韵,以入声韵为宜。两结句皆上一、下四句法。连用多数仄声收脚而又杂有特殊句式组成的短调小令,常是显示拗峭挺劲的声情,适宜表达“孤标耸立”和激越不平的情调。

诚斋:杨万里书房的名字。

万花川谷:是离“诚斋”不远的一个花圃的名字。在吉水之东,作者居宅之上方。 修竹:长长的竹子。

奇绝:奇妙非常。

【词人简介】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二十四年(1154)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调零陵丞。乾道,知奉新县,擢国子博士,迁太常博士,权吏部右侍郎官,将作少监。淳熙间,历知常州,提举广东常平茶盐,迁广东提点刑狱。十一年(1184),召为吏部员外郎。历任枢密院检详官,尚书右、左司郎中,秘书少监。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1.(2分)“诚斋”是杨万里的

2.(3分)对作品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未到”、“先到”将月拟人,表现对月光不照诚斋的不满,为下文设置了悬念。

B.“不是”两句解开悬念,一个“隔”字引出葱郁的青竹,揭示月光不照的原因。

C.“月色已如玉”是通感的手法,写,出月色柔和与精美,是对眼前之景的赞叹。

D.作者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与生动记叙,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3..(3分)有人认为画线两句是这首词的高潮,你认为呢?请说说理由。 参考答案

1.号,书斋(书房)(2分)

2.A(没有不满,全词都充满喜悦之情)(3分)

3..今天才七月十三日,月色已经如此美好,而这还不是最奇艳的景象,十五、十六将有更美好的月色(1分),使刚才已满足的心情,又产生新的期待,表现了作者对光明、洁净、美满未来的懂憬与追求。(2分)

【鉴赏】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开篇两句,明白如话,说皎洁的月光尚未照进他的书房,却照到了“万花山谷”。作者用“未到”和“先到”巧设悬念,引人遐想。读完这两句,人们自然地要问:既然“诚斋”与“万花川谷”相去不远,何以月光照到了“万花川谷”,作者的书房里不见月光呢?紧接着两句“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使悬念顿解,也说明了作者为什么要离开诚斋跑到万花川谷去赏月。原来,在他的书房前面有一片茂密的竹林,遮蔽了月光。本句中的“隔”字与“修”字看似平平常常,实则耐人琢磨,有出神入化之妙。试想,竹子如果不是长得郁郁葱葱,修长挺拔,怎么会把月光“隔”断?寥寥十一字,既解开了“月未到诚斋”的疑窦,也说明了书房处于竹林深处,环境幽雅僻静。《宋史》记载,杨万里在任永州零陵县丞时,曾三次去拜访谪居永州的张浚不得见面,后来“„„以书谈始相见,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这样,就可以想见杨万里名为“诚斋”的书房是费了一番心思,作了精心的设置和安排的。

上片通过对照描写,用“未到”和“先到”点明,此时诚斋仍处在朦胧暗影之中,而“万花川谷”已是月光朗照。下片四句,便描写“万花川谷”的月色。“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两句中只有“如玉”二字写景,这两字用巧妙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碧空澄明、冰清玉洁的月夜景色。“才”字与“已”字相呼应,使人想到作者在“十三”的夜里欣赏到这样美妙的月景,有些喜出望外;也使人想到,尽管现在看到的月色象玉一般的晶莹光洁,令人陶醉,但“十三夜”毕竟不能算是欣赏月色的最佳时刻。那么,何时的月色最美呢?任人皆知,阴历的十五、十六日月亮最圆,是观赏月光最好的日子。这样,词的结尾两句,也就很自然地推出一个新的境界:“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未是”二字压倒前句描写的美妙如玉,剔透晶莹的境界,推出一个“秋光奇绝”的新天地,指出即将来临的十五十六才是赏月的最佳时刻。尾二句笔墨看似平淡,却表现出一个不同凡响的艺术境界,说明作者对未来、对美有着强烈的憧憬和追求。

杨万里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杨诚斋体”在当时也颇有影响。本词语言平易自然,意境新鲜,生活气息浓郁,说明他的词风一如他的诗风。

诉衷情·碧天明月晃金波 【宋.无名氏】

碧天明月晃金波。清浅滞星河。深深院宇人静,独自问姮娥。

圆夜少,缺时多。事因何。嫦娥莫是,也有别离,一似人麽。

【注释】金波 jīn bō1.谓月光。《汉书·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日华燿以宣明。”

2.借指月亮。唐 白居易 《对琴待月》诗:“玉軫临风久,金波出雾迟。”3.反射着耀眼光芒的水波。宋 孙光宪 《渔歌子》词:“风浩浩,笛寥寥,万顷金波澄澈。”

4.酒名。亦泛指酒。明 王九思 《驻马听·四时行乐》套曲:“满饮金波,琵琶一曲把闲愁弹破。”

晃huǎng1. 明亮:明~~。2. 照耀:~眼。3. 形影很快地闪过:一~十年。

◎ 星河 xīnghé指银河

◎ 院宇 yuàn yǔ有院墙的屋宇;院落。 唐 薛用弱 《集异记·李清》:“ 清 巡视院宇,兼启东西门,情意飘飘然,自谓永栖真境。”

◎ 姮娥 Héng’é1.神话中的月中女神。《淮南子·览冥训》:“ 羿 请不死之药於 西王母 , 姮娥 窃以奔月。”姮,本作“恒”,俗作“姮”。 汉 代因避 文帝 刘恒 讳,改称 常娥 ,通作 嫦娥 。2.借指月亮。清 杨模 《闰六月初七夜月》诗:“半露 姮娥 能却暑, 广寒 深处玉为楼。”

圆夜少,缺时多。事因何。嫦娥莫是,也有别离,一似人麽。

莫是 mò shì莫非是;或许是。 唐 窦常 《奉寄辰州房使君郎中》诗:“何妨密旨先符竹,莫是除书误姓名。”

8.这首词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

9.请结合词句,从虚实角度赏析这首词。

8.【参考答案】这首词描写了一个月下独立的思妇形象。表现了她庭中独处的孤寂之情,与丈夫的别离之痛(相思之苦)。(5分。形象2分,情感3分)

9.【参考答案】上阕实写,碧天星河灿烂,明月摇曳金波,重重院落,主人公独立月下痴想;下阕虚写,主人公询问嫦娥“为什么圆少缺多”,并猜测她也饱尝别离之苦。全词虚实结合,内涵丰富,下阕又暗点主题,引人想象。(6分。答对虚实内容2分,分析2分,作用2分。答对大意即可。)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辛弃疾】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赏析一】

此词作于公元一一九〇年(绍熙元年庚戌)八月十七日夜。篆冈,是辛弃疾在上饶的带湖别墅中的一个地名。小酌,便宴。此词就是在这次吟赏秋月的便宴上即兴写成的。

上片写带湖秋夜的幽美景色,见出秋色之可爱,说明古人悲愁没有多少理由。“夜月楼台,秋香院宇”二句对起,以工整清丽的句式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在清凉幽静的篆冈,秋月映照着树木荫蔽的楼台,秋花在庭院里散发着扑鼻的幽香。第三句“笑吟吟地人来去”,转写景中之人,十分浑然一体。这七字除了一个名词“人”之外,全用动词与副词,衬以一个结构助词“地”,使得人物动态活灵活现,欢乐之状跃然纸上。秋景是如此令词人和他的宾客们赏心悦目,他不禁要想,为什么自古以来总有些人,一到秋天就悲悲戚戚呢?当年宋玉大发悲秋之情,究竟为了什么?

上片末二句:“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用设问的方式否定了一般文人见秋即悲的孱弱之情。宋玉的名作《九辩》中颇多悲秋的句子,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等等。辛弃疾这两句,对此加以否定。应该说,当年宋玉之悲秋,是有一定缘由的,辛弃疾这里不过是聊将宋玉代指历来

悲秋的文人,以助自己抒情的笔势,这是对古事的活用。由这两句的语意看来,悲秋似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只有敞开胸怀,纵情吟赏秋色才是通达的啰!每个读者初读到此,情不自禁地产生这样的联想,而顺着作者这个表面的语调和逻辑继续阅读下去,思考下去。

其实,作者的本意并不在此!读了词的下片读者才知辛弃疾最终是要肯定悲秋之有理。只不过,他之所谓悲“秋”,已不同于传统文人的纯粹感叹时序之变迁与个人身世之没落,而暗含了政治寄托的深意。

上片那些欲擒故纵的抒写,乃是一种高明的蓄势反跌之法。换头三句“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仍故意延伸上片否定悲秋的意脉,把秋天写得更使人留恋。秋夜不但有优美的自然景色,而且还有赏心悦目的好事,可以随意小酌,可以随便地欣赏歌舞,还有什么值得悲伤的事呢?就这样,在上片“是谁秋到便凄凉”一个问句之后,作者又在下片着力地加上了一个意思更明显的反问,把自己本欲肯定的东西故意推到了否定的边缘。末二句突然作了一个笔力千钧的反跌:“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这一反跌,跌出了此词悲秋的主题思想,把上面大部分篇幅所极力渲染的“不必悲”、“有甚悲”等意思全盘推翻了。到此人们方知,一代豪杰辛弃疾也是在暗中悲秋的。他悲秋的理由是,重阳节快来了,那凄冷的风风雨雨将会破坏人们的幸福和安宁。

“重阳节近多风雨”一句,化用北宋诗人潘大临咏重阳的名句“满城风雨近重阳”,这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的“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辛弃疾之所谓“风雨”,一语双关,既指自然气候,也暗喻政治形势之险恶。稼轩作此词时,国势极弱,国运日衰,而向来北兵也习惯于在秋高马肥时对南朝用兵,远的不说,公元一一六一年(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率三十二路军攻宋之役,就是在九月份发动的。稼轩《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一阕就有“胡骑猎清秋”的警句。鉴于历史的教训,闲居带湖的辛弃疾在密切注视政坛情况变化时,不会不想到边塞的情况。此词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局的忧虑之情。这首词通过时节变化的描写来反映对现实生活的深沉感慨,气度从容;欲擒欲纵,文法曲折多变;巧妙采用前人诗句,辞意含蓄;通过比兴等手法,寄托政治感想。

【赏析二】

题目写明,这首词作于庚戌年,即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中秋后二夕,即中秋后二日之夜晚;带湖篆冈,作者辛弃疾在上饶的带湖别墅的一处地名;小酌,小宴。就是说,这个作品是在1190年8月17日之夜带湖别墅篆冈的一次小宴上写成的。当时南宋的国力很弱,随时面临着金兵南进的威胁,特别是在秋高马肥的季节;作者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都没有被采纳;42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此时已年届半百,忧国之心甚切,但在词中却表现得深沉含蓄,只是借写节序来寄托自己对政局的忧虑,颇有一点“欲说还休”的味道;正因为如此,其情感更见沉郁悲慨,以比兴“风雨”一笔点出题旨,也格外撼人心弦。章法曲转,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摇曳生姿,于短小的篇幅中回环反

复,不断蓄势,铺垫反衬,到点睛处给人以石破天惊之感。笔重千钧而气度从容,非词家老手断难做到这样一点。

作品先写带湖秋夜的景色:篆冈的楼台为皎洁的明月所照亮,庭院里散发出秋花秋果的清香,秋天的景色多么美好啊。这就同历来多愁善感地写悲秋词章的文人唱了反调,为下文铺垫蓄势。接着写景中之人,“笑吟吟地人来去”,秋景是美好的,赏景的人来来往往,也都是“笑吟吟地”,纵情饮酒看月。情景历历,如在画中。写到这里,自然要引出问题:“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前二层正面写了赏秋和乐秋,作了足够的铺垫,这一层自然要诘难和否定悲秋的人:是什么人一到秋季就感叹时序由盛变衰,联想到个人的不得志,从而凄凉感伤,大写“悲哉秋之为气也”?回答是:当年宋玉悲秋之词就有如许之多,影响又有如许之广(参见宋玉《九辩》)。当然,宋玉只不过是一个典型,历代文人写悲秋文章的还有许许多多,他们大多只从“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自然景观和“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个人身世出发,这就大可不必了。

换头继续反驳宋玉式的悲秋,说是秋天到来之后,照样可以随意饮酒,随意吃菜,随意欣赏歌舞,随意观看天上的秋月,欣享庭院中秋花秋果的清香,问他还有什么值得悲伤的呢?到此铺垫已经很多,蓄势也已十分充足,该是打开真情流泻的闸门,让思想的浪峰纵情奔流的时候了。于是,结末反跌下来:“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北宋诗人潘大临就曾写过“满城风雨近重阳”的名句,稼轩词暗中化用这个诗句,忧虑重阳节快到时,那多风多雨的天气会给人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方便,更不用说看月赏花了。这是双关,也是比兴,“风雨”不仅是自然的,更多的还是暗喻南宋的政治形势,担心金兵于秋高马肥之时前来进攻,他多年之前的词作《水调歌头》就曾写到“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常在秋高马肥的时节犯扰中原,1161年秋季金主完颜亮率兵南侵一事,给稼轩留下极深的印象,他写的“胡骑猎清秋”,即指此事而言。现在中秋又过,快近重阳,南宋朝廷风雨如磐,摇摇欲坠,如何能不忧虑悲愁呢?至此,我们知道词人辛稼轩也是暗中悲秋的;不过,他一不是为节候的萧疏而悲秋,二不是为个人身世的衰落而伤情,这二者都是他所反对的,他的悲秋有更深刻的政治原因,更广泛的社会意义,他是为国家、民族的命运而悲秋,他所抒写的是对当时整个政治军事形势的忧虑。这首词用比兴手法,明写对节序的态度,暗写对政局的关注。

踏莎行 【晏殊】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①,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注释】:炷:燃烧

⑴怯:来描写花晨露中的感受。⑵缓:缓带,古代一种衣服[2] 。

⑶蕙:香草。⑶炷:燃烧。⑹解:古同“懈”,松弛,懈怠。

【作品译文】

诗歌鉴赏好事近杨万里篇三
《好事近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好事近杨万里篇四
《2018高频考点.古代诗歌赏析专题卷(四)【刘希国】》

高频考点.古代诗歌赏析(四)

好事近 【杨万里】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庭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译文】月亮还未照到我的书斋前,先照到了万花川谷,不是书斋没有月光,而是被高高的竹林隔着。

现在才是农历七月十三的夜晚,圆月已像白玉雕成的一样。秋月还没到最美的时候,到了十五、十六日夜晚你再看,那才是最好的。

【注释】

好事近:词牌名。又名《钓船笛》,《张子野词》入“仙吕宫”。双调四十五字,前后片各两仄韵,以入声韵为宜。两结句皆上一、下四句法。连用多数仄声收脚而又杂有特殊句式组成的短调小令,常是显示拗峭挺劲的声情,适宜表达“孤标耸立”和激越不平的情调。

诚斋:杨万里书房的名字。

万花川谷:是离“诚斋”不远的一个花圃的名字。在吉水之东,作者居宅之上方。 修竹:长长的竹子。

奇绝:奇妙非常。

【词人简介】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二十四年(1154)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调零陵丞。乾道,知奉新县,擢国子博士,迁太常博士,权吏部右侍郎官,将作少监。淳熙间,历知常州,提举广东常平茶盐,迁广东提点刑狱。十一年(1184),召为吏部员外郎。历任枢密院检详官,尚书右、左司郎中,秘书少监。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1.(2分)“诚斋”是杨万里的

2.(3分)对作品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未到”、“先到”将月拟人,表现对月光不照诚斋的不满,为下文设置了悬念。

B.“不是”两句解开悬念,一个“隔”字引出葱郁的青竹,揭示月光不照的原因。

C.“月色已如玉”是通感的手法,写,出月色柔和与精美,是对眼前之景的赞叹。

D.作者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与生动记叙,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3..(3分)有人认为画线两句是这首词的高潮,你认为呢?请说说理由。 参考答案

1.号,书斋(书房)(2分)

2.A(没有不满,全词都充满喜悦之情)(3分)

3..今天才七月十三日,月色已经如此美好,而这还不是最奇艳的景象,十五、十六将有更美好的月色(1分),使刚才已满足的心情,又产生新的期待,表现了作者对光明、洁净、美满未来的懂憬与追求。(2分)

【鉴赏】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开篇两句,明白如话,说皎洁的月光尚未照进他的书房,却照到了“万花山谷”。作者用“未到”和“先到”巧设悬念,引人遐想。读完这两句,人们自然地要问:既然“诚斋”与“万花川谷”相去不远,何以月光照到了“万花川谷”,作者的书房里不见月光呢?紧接着两句“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使悬念顿解,也说明了作者为什么要离开诚斋跑到万花川谷去赏月。原来,在他的书房前面有一片茂密的竹林,遮蔽了月光。本句中的“隔”字与“修”字看似平平常常,实则耐人琢磨,有出神入化之妙。试想,竹子如果不是长得郁郁葱葱,修长挺拔,怎么会把月光“隔”断?寥寥十一字,既解开了“月未到诚斋”的疑窦,也说明了书房处于竹林深处,环境幽雅僻静。《宋史》记载,杨万里在任永州零陵县丞时,曾三次去拜访谪居永州的张浚不得见面,后来“„„以书谈始相见,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这样,就可以想见杨万里名为“诚斋”的书房是费了一番心思,作了精心的设置和安排的。

上片通过对照描写,用“未到”和“先到”点明,此时诚斋仍处在朦胧暗影之中,而“万花川谷”已是月光朗照。下片四句,便描写“万花川谷”的月色。“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两句中只有“如玉”二字写景,这两字用巧妙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碧空澄明、冰清玉洁的月夜景色。“才”字与“已”字相呼应,使人想到作者在“十三”的夜里欣赏到这样美妙的月景,有些喜出望外;也使人想到,尽管现在看到的月色象玉一般的晶莹光洁,令人陶醉,但“十三夜”毕竟不能算是欣赏月色的最佳时刻。那么,何时的月色最美呢?任人皆知,阴历的十五、十六日月亮最圆,是观赏月光最好的日子。这样,词的结尾两句,也就很自然地推出一个新的境界:“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未是”二字压倒前句描写的美妙如玉,剔透晶莹的境界,推出一个“秋光奇绝”的新天地,指出即将来临的十五十六才是赏月的最佳时刻。尾二句笔墨看似平淡,却表现出一个不同凡响的艺术境界,说明作者对未来、对美有着强烈的憧憬和追求。

杨万里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杨诚斋体”在当时也颇有影响。本词语言平易自然,意境新鲜,生活气息浓郁,说明他的词风一如他的诗风。

【赏析二】

【注释】:

这是一首咏月词,不过直接写月亮的只有“月色已如玉”一句。月的形和神,是用比较法。

衬托月亮,最常见的办法是去写云彩,常语说 :“ 烘云托月”。杨万里抛开这一陈腐的路子不走,采用了纯新的方式。上阕以谷、斋、竹作陪衬。诚斋是作者的书斋名,万花川谷是作者的花园名 。“月未到诚斋”,自然不无遗憾;但“先到万花川谷”,倒也令人欣喜,因为这同样是词人的天下。况且也不必为诚斋而惋惜 ,因为“不是诚斋无月,隔一庭修竹”,月照幽篁,应该又是一种韵味。这半

阕中,同是月光,在万花川谷的当是朗照,在“一庭修竹”的当是疏散,在诚斋的又当是浓阴下的幽明。同样的月色竟有这许多情意,明暗层次又是这样分明,难怪上片无一字直接写月,却叫人处处感得到月的媚态。上阕是以物托月,下阕则以月自托。词中说:今天才是十三,月色已如美玉,若到秋光奇艳的十五十六,它定然更不寻常!这里明显地在用十三之月衬托十五、十六之月 ,然而本篇的作意是咏写今夜月色,所以句中又含有用十五、十六的满月衬托十三月色的意思:现实的月同遥想的月两相辉映,各各更见其妙了。

杨万里写诗,最讲“活法”,“透脱”。 他在《颐庵诗稿序》中说 :“„„尝食夫饴与荼乎?人孰不饴之嗜也?初而甘,卒而酸 。至于荼也,人病其苦也;然苦未既,而不胜其甘。——诗亦如是而已矣 。”他认为诗不能象糖:一放进嘴,就知道它是甜的,吃到最后,却变成酸的;诗应当象荼(古茶字)经过品尝才让人感知到它的甜味。我们读这首咏月词,初时只看见全篇仅有一句写月,还是用的“如玉”这个相当陈旧的比喻,读来很可能有几分扫兴,——这正是在“ 病其苦”。可是只要你细心品尝下去,那么洒在绿叶红花上的月光,伴和着挺拔修竹上的月色,在月的阴影中的诚斋,今夜的月,十五十六的月,便都会成为一幅幅各具特色的月光图。这些图全都经得起人们的反复吟味,因而全篇也就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的艺术效果。再说作者使用的又是白描手法,用这种引而不发的方式启人想象,其表达力往往可以超过一切言词。比如,词中说“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艳 ,看十五十六”,十五十六的月色自然好极了。但如何好法呢?不论你想出多么优美的字眼来形容它,其他读者仍然可能想象到更美十倍的境地中去。——凡此种种,又是本篇“苦未既,而不胜其甘”的地方。

这首词的超脱处还不在于此。你如果继续品尝,还可能发现作者是在写月,但又不全在写月,更重要的,他是在借月写人。不然,月光朗照之下什么不好写,却偏要写他的园、他的竹、他的斋呢?应当说,它些环境既是作者生活情趣的表现,也是他精神世界的窗口。花的芬芳,竹的正直,还有书斋所象征的博学,以及用来作比喻的玉的坚和洁都透露出一种高贵而雅洁的审美趣味,而清寒如玉的月光也就寓蕴了更丰富的人格象征意义。当然,这一些也都是要欣赏者通过咀嚼而慢慢品味才能获得的。

(1)本词主要是用了那些手法来表现月色?试简要分析。

答:①侧面描写(衬托)。上片写月光下的花园及书斋前掩映的竹林,虽然未曾正面落笔,但银辉笼罩下光影婆娑的花木和修竹更加突出了月光的宁谧美好;②比喻。用“玉”比喻“月色”,突出月光的温润莹洁;③虚实结合(想象)。词人沉醉于眼前十三的月色,油然而生对十五、十六月亮的神往;④白描。语言朴素洗练,近于口语,除了“月色已如玉”一句,其余无一处对月的细致繁复的描写,却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2)本词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①本词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饱读诗书、志趣高洁、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

词人形象。②月光朗照下的花园、修竹和书斋既是词人生活情趣的表现,也是他精神世界的窗口。③在词中,花的芬芳,竹的修直,书斋所象征的博学,以及用来比喻月色的美玉的坚洁都透露出词人高贵而雅洁的审美趣味。④词人借徜徉陶醉在月光下的自我形象,抒发了自己对清雅生活的热爱。

诉衷情·碧天明月晃金波 【宋.无名氏】

碧天明月晃金波。清浅滞星河。深深院宇人静,独自问姮娥。

圆夜少,缺时多。事因何。嫦娥莫是,也有别离,一似人麽。

【注释】金波 jīn bō1.谓月光。《汉书·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日华燿以宣明。”

2.借指月亮。唐 白居易 《对琴待月》诗:“玉軫临风久,金波出雾迟。”3.反射着耀眼光芒的水波。宋 孙光宪 《渔歌子》词:“风浩浩,笛寥寥,万顷金波澄澈。”

4.酒名。亦泛指酒。明 王九思 《驻马听·四时行乐》套曲:“满饮金波,琵琶一曲把闲愁弹破。”

晃huǎng1. 明亮:明~~。2. 照耀:~眼。3. 形影很快地闪过:一~十年。 ◎ 星河 xīnghé指银河

◎ 院宇 yuàn yǔ有院墙的屋宇;院落。 唐 薛用弱 《集异记·李清》:“ 清 巡视院宇,兼启东西门,情意飘飘然,自谓永栖真境。”

◎ 姮娥 Héng’é1.神话中的月中女神。《淮南子·览冥训》:“ 羿 请不死之药於 西王母 , 姮娥 窃以奔月。”姮,本作“恒”,俗作“姮”。 汉 代因避 文帝 刘恒 讳,改称 常娥 ,通作 嫦娥 。2.借指月亮。清 杨模 《闰六月初七夜月》诗:“半露 姮娥 能却暑, 广寒 深处玉为楼。”

圆夜少,缺时多。事因何。嫦娥莫是,也有别离,一似人麽。

莫是 mò shì莫非是;或许是。 唐 窦常 《奉寄辰州房使君郎中》诗:“何妨密旨先符竹,莫是除书误姓名。”

8.这首词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请简要概括。

9.请结合词句,从虚实角度赏析这首词。

8.【参考答案】这首词描写了一个月下独立的思妇形象。表现了她庭中独处的孤寂之情,与丈夫的别离之痛(相思之苦)。(5分。形象2分,情感3分)

9.【参考答案】上阕实写,碧天星河灿烂,明月摇曳金波,重重院落,主人公独立月下痴想;下阕虚写,主人公询问嫦娥“为什么圆少缺多”,并猜测她也饱尝别离之苦。全词虚实结合,内涵丰富,下阕又暗点主题,引人想象。(6分。答对虚实内容2分,分析2分,作用2分。答对大意即可。)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辛弃疾】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赏析一】

此词作于公元一一九〇年(绍熙元年庚戌)八月十七日夜。篆冈,是辛弃疾在上饶的带湖别墅中的一个地名。小酌,便宴。此词就是在这次吟赏秋月的便宴

上即兴写成的。

上片写带湖秋夜的幽美景色,见出秋色之可爱,说明古人悲愁没有多少理由。“夜月楼台,秋香院宇”二句对起,以工整清丽的句式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在清凉幽静的篆冈,秋月映照着树木荫蔽的楼台,秋花在庭院里散发着扑鼻的幽香。第三句“笑吟吟地人来去”,转写景中之人,十分浑然一体。这七字除了一个名词“人”之外,全用动词与副词,衬以一个结构助词“地”,使得人物动态活灵活现,欢乐之状跃然纸上。秋景是如此令词人和他的宾客们赏心悦目,他不禁要想,为什么自古以来总有些人,一到秋天就悲悲戚戚呢?当年宋玉大发悲秋之情,究竟为了什么?

上片末二句:“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用设问的方式否定了一般文人见秋即悲的孱弱之情。宋玉的名作《九辩》中颇多悲秋的句子,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等等。辛弃疾这两句,对此加以否定。应该说,当年宋玉之悲秋,是有一定缘由的,辛弃疾这里不过是聊将宋玉代指历来悲秋的文人,以助自己抒情的笔势,这是对古事的活用。由这两句的语意看来,悲秋似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只有敞开胸怀,纵情吟赏秋色才是通达的啰!每个读者初读到此,情不自禁地产生这样的联想,而顺着作者这个表面的语调和逻辑继续阅读下去,思考下去。

其实,作者的本意并不在此!读了词的下片读者才知辛弃疾最终是要肯定悲秋之有理。只不过,他之所谓悲“秋”,已不同于传统文人的纯粹感叹时序之变迁与个人身世之没落,而暗含了政治寄托的深意。

上片那些欲擒故纵的抒写,乃是一种高明的蓄势反跌之法。换头三句“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仍故意延伸上片否定悲秋的意脉,把秋天写得更使人留恋。秋夜不但有优美的自然景色,而且还有赏心悦目的好事,可以随意小酌,可以随便地欣赏歌舞,还有什么值得悲伤的事呢?就这样,在上片“是谁秋到便凄凉”一个问句之后,作者又在下片着力地加上了一个意思更明显的反问,把自己本欲肯定的东西故意推到了否定的边缘。末二句突然作了一个笔力千钧的反跌:“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这一反跌,跌出了此词悲秋的主题思想,把上面大部分篇幅所极力渲染的“不必悲”、“有甚悲”等意思全盘推翻了。到此人们方知,一代豪杰辛弃疾也是在暗中悲秋的。他悲秋的理由是,重阳节快来了,那凄冷的风风雨雨将会破坏人们的幸福和安宁。

“重阳节近多风雨”一句,化用北宋诗人潘大临咏重阳的名句“满城风雨近重阳”,这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的“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辛弃疾之所谓“风雨”,一语双关,既指自然气候,也暗喻政治形势之险恶。稼轩作此词时,国势极弱,国运日衰,而向来北兵也习惯于在秋高马肥时对南朝用兵,远的不说,公元一一六一年(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率三十二路军攻宋之役,就是在九月份发动的。稼轩《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一阕就有“胡骑猎清秋”的警句。鉴于历史的教训,闲居带湖的辛弃疾在密切注视政坛情况变化时,不会不

诗歌鉴赏好事近杨万里篇五
《高登《好事近·又和纪别》高考诗歌鉴赏》

高登《好事近·又和纪别》鉴赏

古诗鉴赏

0310 2237

好事近 又和纪别

高登

饮兴正阑珊,正是挥毫时节。霜干银钩锦句,看壁间三绝。 西风特地飒秋声,楼外触残叶。匹马翩然归去,向征鞍敲月。

高登,南宋词人,字彦先,号东溪,漳浦(今福建漳浦)人。绍兴二年(1132)进士,授富川主簿,迁古田县令。后以事忤秦桧,编管漳州。词人有一好友黄义卿,诗书画俱佳,词人尤喜其绘画,曾为他绘的带霜劲竹画赋词《好事近》一首,临别之际,又用原韵赋《好事近》两首,表达自己对友人依恋难舍之情。这是其中的一首。抒写离情别绪,是历代诗词常见的一个题材,南朝的江淹在《别赋》里描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称不免都使人“黯然消魂”。但高登这首送别词却是洗却了悲酸之态,音调爽朗,意境新颖,别具一格。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诗要避俗,更要避熟。”高登的这首

《好事近》堪称是一首颇具特点与个性的送别词。

“饮兴正阑珊,正是挥毫时节”。词作开首落笔即充满毫气,颇见突兀。临别之际,彼此把酒话别,更何况是酒逢知己。“阑珊”,道出他们的尽兴豪饮,气氛热烈。然而,光饮酒还不能尽兴,还不足以抒发朋友间的情感,席间不禁要提笔挥毫。词人认为临别豪饮之际,正是“挥毫”的绝佳时节。这亦表明词人与朋友在临别之际,绝无“儿女共沾巾”之态。席间挥毫,于豪放之中,又添了一层高雅之气。使人联想到杜甫《饮中八仙歌》中所描写的情形:“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次二句“霜干银钩锦句,看壁间三绝”,挥毫的内容是绘画、书法、赋诗。“霜干”,字面上看当指经霜多载的古柏树干,实应为傲霜挺立的古柏,杜甫《古柏行》有“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作画者不画别的单画凌霜挺立的古柏,不仅表现了他的超俗的艺术品味,也表露了他的豪迈性格。词人赞美之意自在其中。“银钩”,是指书法笔姿之遒劲多姿。《晋书·索靖传》:“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鸾。”白居易诗有:“写了吟看满卷愁,浅红笺纸小银钩”(《写新诗寄微之偶题卷后》)。词人的朋友不仅绘画出色,书法也令人赞叹,富有个性,这与前句的“饮兴”之豪举互为映衬,表现洒脱豪健之风格。“锦句”,是指朋友作画、写字后,还即席赋诗,写出的诗也是佳辞妙句,锦绣文章。朋友把这绘画、书法、辞章高悬壁上,词人看罢,更是喝彩赞叹,称之为“三绝”。词作的上片,词人着意描绘临别之际饮酒挥毫,吟诗作

赋,品评书画,豪放而不粗俗,高雅而不故作姿态。

下片转而描写送朋友上路。“西风特地飒秋声,楼外触残叶”。此时正值深秋时节,西风肃杀,秋叶瑟瑟,饯别的酒楼外,飒飒秋风正吹打着深秋时节为数不多的树上残叶。“飒”,为风声,宋玉《风赋》有:“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屈原《山鬼》亦有“风飒飒兮木萧萧”句。在此用以强调秋声之萧瑟。“触”字用得颇见特色,风本无形,把风吹树叶形容为触,使得字面更富音响,更显传神。上片首二句虽极写楼外萧瑟秋景,却正映衬楼内热烈的氛围,楼外的景致并没有给人以肃杀之感,似反更给前文的豪情增添了新的特色。末二句:“匹马翩然归去,向征鞍敲月。”写友人在暮色中,只身匹马翩然而去,词人的朋友酒兴似并未稍减,在马上还兴致勃勃地吟咏诗歌。这末二句一方面用“翩然”、“敲月”等词语,写出友人洒脱、豪爽、飘逸的风采和气质,完成了对友人的正面塑造;第二方面也刻画了自己对友人敬重、关注之深情,词人于送别友人之际,于路口殷殷注目的情态也可感觉到。这二句与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末二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有同工异曲之妙,二者都表现了诗人对友人悠悠不尽之情。(文潜少鸣)

诗歌鉴赏好事近杨万里篇六
《雷应春《好事近》高考诗歌鉴赏》

雷应春《好事近》鉴赏

古诗鉴赏

0223 2138

好事近

雷应春

梅片作团飞,雨外柳丝金湿。客子短篷无据,倚长风挂席。回流水小桥东,烟扫画楼出。楼上有人凝伫。似旧家曾识。

这首词是写一个长期客游在外的游子,在梅片纷飞,细雨绵绵的日子里,乘船归来。穿过小桥流水,雨过天晴。画楼远现,抬头无望,楼上伫立着一位佳人,曾似旧家相识的她。

“梅片作团飞,雨外柳丝金湿。”梅花片片,随风飞舞,嫩黄的柳条,沾满细雨,随风摇摆。“客子短篷无据,倚长风挂席。”游子乘坐一只小篷船,没有在边停泊,依仗着长风,扬帆航行。上片是写,在梅雨天气,一位游子,扬帆归来,归心似箭的心情,全写出来了。

下片,“回流水小桥东,烟扫画楼出。”船在东风中向西航行,转眼间穿越小桥流水,烟消雨霁,回望画楼高耸。“楼上有人凝伫,似旧家曾识。”远望有位佳人,伫立高楼上,还像是似曾相识。楼上的佳人,也会同样在想“似曾相识燕归来”这首词,在结尾时收得好。在文学史上,有好多诗词,由于结尾收得简洁,成为名篇名句。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

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些诗的结尾,都是符合本文前面提出的三条。本词的结尾,也显示出这种妙用。(刘世潭)

诗歌鉴赏好事近杨万里篇七
《吕渭老《好事近》高考诗歌鉴赏》

吕渭老《好事近》鉴赏

古诗鉴赏

0313 1001

好事近

吕渭老

飞雪过江来,船在赤栏桥侧。惹报布帆无恙,著两行亲札。 从今日日在南楼,鬓自此时白。一詠一觞谁共,负平生书册。

这首词是吕渭老南渡平安抵达后,写给友人的。

词作上片写抵达江南,并报平安。“飞雪过江来,船在赤栏桥侧”,开首二句写实,点明渡江时的季节、气候和到达地点。雪花飞扬之时,当正值寒冬季节,而此时冒雪渡江,可见当时情况比较紧急,这反映了靖康之乱后的动荡局面。“赤栏桥”,有红色栏干的桥。这里可能指具体地名。据姜夔《淡黄柳》词序云:“客居合肥南城赤栏桥之西。”即在安徽合肥,可参考。三、四句“惹报布帆无恙,著两行亲札”,为倒装。即到达后立刻写封简短信札,向友人报告平安,以免他们挂念。“布帆”,布制的船帆。“布帆无恙”,旅途平安,没出事故。《晋书·顾恺之传》载:“(殷)仲堪在荆州,恺之尝因假还,仲堪特以布帆借之。至破冢,遭风大败。恺之与仲堪牋曰:“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稳,布帆无恙”。李白《秋下荆门》诗有“霜落型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句。“无恙”,无忧无疾,这里指旅途平安。“惹报”,有的选本和分析文章作“为报”。“为报”易释。但不知据何版本,故仍据《全宋词》作“惹报”。“惹”,同“偌”,如此,这样。即紧承第二句句意:这样已平安抵达江南,就赶紧写信报平安。“两行”,表示信极短,不及谈及别事。词作上片语虽平实简洁,感情却深沉真诚。

词作下片抒发悲伤懊悔的心情。首句“从今日日在南楼”中“从今”二字,带有绝决、失意的意味,与上片首句遥相呼应。渡江南来,颠沛流离,中原沦于敌手,何日能再回去?“日日在南楼”,用“日日”加以强调,从今以后,天天都要栖息在南方。“南楼”,本系庾亮故事,泛指好友欢聚之处,这里是指词人在南方的住处。“发自此时白”,“发白”,有自然生理的原因,而这里上承“从今”,下又用“自此时”加以强调,内涵就较为复杂了。结末二句,就是对“发白”原因的说明。“一詠一觞谁共”,“一詠一觞”,指赋诗饮酒。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一觞一詠,永足以畅叙友情。”“谁”,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这句是说自己来到江南,与友人天各一方,而目前战乱频仍,障碍重重,何日能重相聚赋诗饮酒,互诉衷肠呢?此为“发白”的原因之一。“负平生书册”,“书册”上加“平生”二字,是说辜负自己读了一辈子书,却无法实现为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古时文人读书,多抱有“上报国家,下安黎民”的理想,而处于北宋沦亡,南宋偏安,主和派掌权,金人虎视耽耽之际,理想终成泡影。这是“发白”的原因之二,实际是主要原因。词作下片语气沉重,悲懑与懊悔之情交织。

全词虽简短,内涵却极丰富,感情强烈深切。(文潜 少鸣)

诗歌鉴赏好事近杨万里篇八
《诗歌鉴赏强化训练》

诗歌鉴赏强化训练

(一)(徐汇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一17题。(8分)

与诸子登岘山

盂浩然①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②浅,天寒梦泽③深。

羊公碑④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①孟浩然:唐代诗人,襄阳人。他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以隐士终身,世称“盂裹阳”、“孟山人”。此诗即隐居裹阳时所作。②鱼粱:襄阳鹿门山附近沔水中的沙州名。③梦泽:云梦泽,古泽名。④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载,晋人羊祜镇守荆裹时,常登岘山,他曾对同游者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羊祜颇有政绩,他死后,襄阳百姓在岘山立庙树碑,以示怀念.因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时人称为“堕泪碑”。

14(1分)盂浩然与同为盛唐时期杰出的田园山水派诗人 ,被并称为“王孟”。 15(2分)尾联中有“读罢泪沾襟”一句,以你的理解,诗人此时“泪沾襟”的原因是:

16(2分)以下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看似与题目无关,实則题外生情,抒发了作者登临时的感受,与全诗貌离而神合,颇有“俯视一切”的气概。

B.颔联申的“江山胜逆’是指古,“我辈登临”乃言今。从诗意发展的脉络看,当是先有这一联,之后才有首联的感慨。

C.诗的前半部分富有激情,后半部分则具有哲理。诗人打破了传统的“触景生情”的写法,开首两句揭题,最后两句扣实。

D.这首诗是作者借古抒怀之作,语言平易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前人以“语淡而味终不薄”评价孟诗,此诗确有如此情趣。

17(3分)全诗有三联是记叙、议论,唯颈联插入写景,请解说这一联的具体作用。

(二). (虹口二模)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14一16题。(8分)

好事近

杨万里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庭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艳,看十五十六。

14.(2分)“诚斋”是杨万里的 ,在词中还指 。

15.(3分)对作品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未到”、“先到”将月拟人,表现对月光不照诚斋的不满,为下文设置了悬念。

B.“不是”两句解开悬念,一个“隔”字引出葱郁的青竹,揭示月光不照的原因。

C.“月色已如玉”是通感的手法,写出月色的柔和与精美,是对眼前之景的赞叹。

D.作者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与生动记叙,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16.(3分)有人认为画线两句是这首词的高潮,你认为呢?请说说理由。

(三)(卢湾二模)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14一16题。(8分)

【双调】沉醉东风

秋 景 卢 挚

挂绝壁松枝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注]此曲作于元咸宗大德初年,时卢挚在湖南宪使的任上。

14(1分)“双调”是这首小令的宫调,“沉醉东风”是

15.(3分)对这首曲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整首小令写作者潇湘行舟所见,立足点始终在“潇湘行舟”之上。

B.“四围不尽山”,两句是对前两句所写景物在意象上的扩大和补充,随着视野的开扩,一 种苍茫的心绪油然而生,为下面写秋意作了心理上的铺垫。

C.“散西风满天秋意”句,“西风”、“秋意”无形,然而确实有意可感,表现作者陷入浓 深的萧索秋意之中而不能自拔。

D.秋意满天,传统的季节感受,再加上人在旅途,不能不使人产生萧瑟之感,但潇湘两 岸的山水风物还是令作者感到心旷神怡的。

16.(4分)“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与我们学过的马致远“潇湘八景”之一《远浦帆归》中的“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都表现夜晚的“静”美,但写景方法和

角度却有所不同,试进行对比赏析。

(四)(卢湾二模)阅读下面的词及材料.完成14-16题。(7分)

渔歌子

唐五代 魏承班

柳如眉,云似发。蛟绡雾毂笼香雪。梦魂惊,钟漏歇。窗外晓莺残月。 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少年郎,容易别。一去音书断绝。

[材料]

俞彦《爰园词话》:使柳屯田此际操觚,果可以“杨柳岸晓风残月”命句否?且柳词亦只此佳句,余皆未称。而亦有本,祖魏承班《渔歌子》“窗外晓莺残月”,第改二字增一字耳。

14.(1分)材料所说“柳屯田”,指的是宋代词人 。

15.(2分)词下片中的“几多情,丸处说”,所要抒发的情感是

16.(4分)材料申认为柳词不足称道,“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句,只是在魏承班“窗外晓莺残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结合词境具体加以赏析。

诗歌鉴赏好事近杨万里篇九
《好事近》

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

朝代:宋代

作者:杨万里

原文: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译文

月亮还未照到我的书斋前,先照到了万花川谷,不是书斋没有月光,而是被高高的竹林隔着。

现在才是农历七月十三的夜晚,圆月已像白玉雕成的一样。秋月还没到最美的时候,到了十五、十六日夜晚你再看,那才是最好的。

注释

好事近:词牌名。又名《钓船笛》,《张子野词》入‚仙吕宫‛。双调四十五字,前后片各两仄韵,以入声韵为宜。两结句皆上一、下四句法。连用多数仄声收脚而又杂有特殊句式组成的短调小令,常是显示拗峭挺劲的声情,适宜表达‚孤标耸立‛和激越不平的情调。

诚斋:杨万里书房的名字。

万花川谷:是离‚诚斋‛不远的一个花圃的名字。在吉水之东,作者居宅之上方。 修竹:长长的竹子。

奇绝:奇妙非常。

鉴赏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开篇两句,明白如话,说皎洁的月光尚未照进他的书房,却照到了‚万花山谷‛。作者用‚未到‛和‚先到‛巧设悬念,引人遐想。读完这两句,人们自然地要问:既然‚诚斋‛与‚万花川谷‛相去不远,何以月光照到了‚万花川谷‛,作者的书房里不见月光呢?紧接着两句‚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使悬念顿解,也说明了作者为什么要离开诚斋跑到万花川谷去赏月。原来,在他的书房前面有一片茂密的竹林,遮蔽了月光。本句中的‚隔‛字与‚修‛字看似平平常常,实则耐人琢磨,有出神入化之妙。试想,竹子如果不是长得郁郁葱葱,修长挺拔,怎么会把月光‚隔‛断?寥寥十一字,既解开了‚月未到诚斋‛的疑窦,也说明了书房处于竹林深处,环境幽雅僻静。《宋史》记载,杨万里在任永州零陵县丞时,曾三次去拜访谪居永州的张浚不得见面,后来‚……以书谈始相见,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这样,就可以想见杨万里名为‚诚斋‛的书房是费了一番心思,作了精心的设置和安排的。

上片通过对照描写,用‚未到‛和‚先到‛点明,此时诚斋仍处在朦胧暗影之中,而‚万花川谷‛已是月光朗照。下片四句,便描写‚万花川谷‛的月色。‚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两句中只有‚如玉‛二字写景,这两字用巧妙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碧空澄明、冰清玉洁的月夜景色。‚才‛字与‚已‛字相呼应,使人想到作者在‚十三‛的夜里欣赏到这样美妙的月景,有些喜出望外;也使人想到,尽管现在看到的月色象玉一般的晶莹光洁,令人陶醉,但‚十三夜‛毕竟不能算是欣赏月色的最佳时刻。那么,何时的月色最美呢?任人皆知,阴历的十五、十六日月亮最圆,是观赏月光最好的日子。这样,词的结尾两句,

也就很自然地推出一个新的境界:‚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未是‛二字压倒前句描写的美妙如玉,剔透晶莹的境界,推出一个‚秋光奇绝‛的新天地,指出即将来临的十五十六才是赏月的最佳时刻。尾二句笔墨看似平淡,却表现出一个不同凡响的艺术境界,说明作者对未来、对美有着强烈的憧憬和追求。 杨万里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杨诚斋体‛在当时也颇有影响。本词语言平易自然,意境新鲜,生活气息浓郁,说明他的词风一如他的诗风。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杨万里辞官归乡以后,词前小序点明词创作时间是‚七月十三日夜‛,地点是作者书房旁的‚万花川谷‛,全词的中心是‚望月‛。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南宋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等。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辞官归家,闲居乡里。在中国文学史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他作诗25000多首,只有少数传下来。

淳煕六年(1179年)至十一年任职广东,发现惠、潮等州外皆无军营,将

士皆居城中,遂奏请同意,在所有诸路乡间外砦盖造廨舍营房,不准士兵迁驻城内。在惠州先后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如《白鹤峰》《游东坡故居》《解舟惠州新桥》《游丰湖》等,其中《游丰湖》是惠州西湖历代名诗之一:‚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颍水及罗浮,东坡原是西湖长,不到罗浮便得休‛。其人其诗在惠州影响很大,被祀于西湖畔的景贤祠。

诗歌鉴赏好事近杨万里篇十
《2009届上海语文高考虹口区二模考试卷(附解答)》

2009届上海语文高考虹口区二模考试

阅 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l-5题。(15分)

呼唤暗夜意识

随着世界范围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一座又一座不夜城让我们离繁星点点的宁静夜空越来越远,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地区黑暗夜空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 60多年前,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就开始了抵制光污染、保护观测地的尝试。2009年是国际天文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美国国立光学天文台、国际暗夜联盟(IDSA)以及其他致力于暗夜保护和环境教育的合作者提出了“黑暗天空意识”计划,联合向政府和公众呼吁,黑暗的天空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宝贵的资源,减少夜晚的灯光不但可以节省能源,还能保护野生动物,同时还能保护我们自己。

对灯光控制的最有力论据来自经济领域。根据卫星拍摄的照片,国际暗夜联盟估计,每年在毫无用处的照明上的花费就高达数十亿美元。通过提高照明质量、减少危险的眩光和混光,一些城市已经开始在控制能源浪费上获利。最近在美国纽约实施的节能举措,就要求大楼安装具有运动物体探测能力的灯光调节装置。

尽管人类已经适应了人工照明的环境,但是人工照明却对其他动物造成了伤害,甚至是致死的后果。例如,美国奥杜邦学会(致力于野生动物和环境保护的组织)正在关注灯光对鸟类迁徙所造成的影响。已有越来越多的美国和加拿大城市关掉大楼中的部分灯光,使北美每年几百万只迁徙的鸟儿免于丧生。

目前,美国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口、全球约五分之一的居民已经无法用肉眼看到银河;很多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更是在一片桔红色烟雾的笼罩下,也许只能看到几颗星星。缺少了直接目视星空,人类和宇宙的其他部分便被隔绝了开来,无法直接感知宇宙的宏大和我们自身的渺小,这对人类文化产生了微妙的影响。

借2009年国际天文年之机,天文学家大声疾呼:在地球上建立“黑暗天空”保护区,为子孙后代留下最后一扇通往宇宙的大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因此共同签署了备忘录,以建立和保护具有历史意义的天文台。现在,许多国家已经意识到保护星空所能带来的生态效益。

1.(2分)提出“黑暗天空意识”计划的理由是 。

2.(3分)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光污染的日益严重,保护黑暗天空的要求更加紧迫

B.黑暗天空对地球上野生动物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C.人工照明的现状让人类难以感知宇宙的伟大与自身的渺小

D.控制人工照明,呼唤暗夜意识,就是为了保护人类文化

3.(3分)文中“为子孙后代留下最后一扇通往宇宙的大门”的含义是 。

4.(3分)上文是一篇阐述性的说明文,请说明它在语言上的特色。

5.(4分)文中说,缺少直接目视星空,“这对人类文化产生了微妙的影响”。请运用联想或想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2题(22分)

生死胡杨

邢增尧

①世上有好多地方,到过一次就不想再去;唯有一处,我去了不仅依然向往,而且岁月愈久,迷恋愈深。它就是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中的那一片胡杨林。 ②八月的南疆,难躲热浪。为晶赏胡杨,我们奔波在一望无涯的戈壁滩上。熊熊燃烧的烈日将大漠当成硕大无朋的锅,金黄的砂砾成了锅中热炒的花生,“毕毕剥剥”的声响不时爆起。一种好想划拳下酒的感觉充盈心房。

③遥遥望见塔里木河畔的胡杨林,眼眸便倏地一亮:在无休无止的干旱瘦瘠、无始无终的沙尘风暴的折腾下,竟会有如此灿烂的胡杨——巨帚般的树冠撑天摩云,浓浓的翠绿在天幕上写意般地勾勒出波涛似的线条;巍巍身子将脚下的戈壁绿地护卫得严严实实,好一派“泰山石敢当”模样。在目力所及的无边无际中,这里简直是一个最为苍凉壮丽的生命场,铺天盖地的是生命和自然的交响。

④陪同的友人介绍说:“戈壁滩,独领风骚的乔木就是胡杨,它们只生长在这一带;胡杨,生是戈壁的精灵,死是戈壁的魂魄;它以磐石般的信念独守千年岁月,你走近它、体味它,方知什么是真汉子,什么是伟丈夫„„”听罢,旅途的疲惫和困顿霎时成了过眼烟尘。于是,我一马当先,跃人胡杨林,让这卓尔不群的雄奇浸润自己的眼睛和心房。

⑤越往前行,越显幽静。蓦地,一泓波子如镜的海子裸呈在我眼前。阳光轻洒,映现高天流云的碧水便忽闪出锦缎般的光来。掬一口,每一根神经都透着清洌怡爽。在这仿佛混沌初开的漠野中,除了胡杨,还有什么能护住这晶莹透亮的海子呢?感动间,友人的话语又在耳畔回响:胡杨,早在一亿三千五百万年前的上白垩纪就已问世,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树木:它的躯干是优质建材,嫩枝树叶是牛羊的饲料,流出的碱汁既可制皂又可食用;国际自然保护协会宣布的“绝对保护珍兽”野骆驼,国家一级保护野生鸟类黑鹳,世上罕见的蜂鸟,珍稀名贵的新疆大头鱼全赖胡杨林庇护生存。面对此情此景,不善诗词的我也不禁吟哦:“缄默着,永远奉献”——这是胡杨写在尘世的生命;“缄默着,奉献永远”——这是尘世写给胡杨的诗篇!

⑥怀着依依不舍的心绪,我驱车赶往另一片已然死去的胡杨林。

⑦那是一幅怎样惊心动魄难以忘怀的景象啊!

⑧放眼望去,千姿百态的胡杨,在静默中挽一抹斜阳,被岁月消弭了生命颜色的身躯紫黑发亮。有的似骆驼负重;有的如龙蛇蜷地;有的似狮虎雄踞;有的如骏马嘶鸣;有的虽树冠被摧,肢断骨折,却依然挺起足以使世人瞠目的脊梁。大气中闪跃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威光。站在它面前,你的心灵会接受庄严与神圣的锻打,你会忽然悟彻生命的壮丽与永恒其实是无声的——无声无息地成长,无声无息地壮大,无声无息地辉煌。

⑨据说,世界上,似这般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烂的胡杨林已是屈指可数的了。所以,我特别珍惜,将它当成城市中的绿化地,小心翼翼地逡巡,认认真真地思量。我忆起了劬劳的张骞、艰辛的玄奘、骁勇的霍去病、刚正的林则徐„„一股干

云豪气洋溢胸腔。是的,不深人胡杨林,也许永远不会清楚什么是生命的坚忍和昂扬,什么是生命的风采和永恒,什么是震撼人心的本象„„

⑩这时,“打道回府”的唤声响了!从沉思中猛醒的我只得随车离去,然而心却是留在胡杨林中迟迟难归。

6.(2分)第②段“为品赏胡杨”中的“品赏”一词用得好,理由是:

7.(2分)第⑤段列举胡杨种种实用价值的作用是

8.(2分)联系上下文看,“胡杨,生是戈壁的精灵,死是戈壁的魂魄”一句含义是——

9.(6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②段对戈壁环境描述,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对胡杨的迷恋之情。

B.第④段“我一马当先,跃入胡杨林”上文“眼眸便倏地一亮”呼应,表现了作者惊喜与急迫。

C.依照文意,戈壁上胡杨比茅盾笔下的白杨更令人肃然起敬与值得学习。

D.文章标题“生死胡杨”应理解为胡杨生命不死,以“死”衬托它的永生。

E.胡杨精神是生命坚忍与昂扬的象征,也是自强不息与顽强进取的象征。

F.全文综合运用了说明、记叙、议论与抒情等多种写作手法赞颂了胡杨的伟大。

G.本文结构严谨,环环相扣;例证精当,说理有力;语言生动,感染力强。

10.(4分)胡杨“卓尔不群”的雄奇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分条陈述。

11.(3分)第⑧段文字写的好。请说说这段文字表达上的特点以及表达效果。

12.(3分)本文由胡杨及人,这样写的好处可归纳为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6空)(6分)

[注:考生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俐

13.,问苍茫大地,?(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 ?(《论语·泰伯》)

(3)仰观宇宙之大,(王羲之《兰亭集序》)

(4)花近高楼伤客心,(杜甫《登楼》)

(5)小信未孚,。(左丘明《曹刿论战》)

(6)陈涉太息曰:“嗟乎,”(司马迁《陈涉世家》)

(7)战战兢兢,如临深渊,。(《诗经·小雅·小曼》)

(四)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14—16题。(8分)

好事近

杨万里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庭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艳,看十五十六。

14.(2分)“诚斋”是杨万里的,在词中还指

15.(3分)对作品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未到”、“先到”将月拟人,表现对月光不照诚斋的不满,为下文设置了悬念。

B.“不是”两句解开悬念,一个“隔”字引出葱郁的青竹,揭示月光不照的原因。

C.“月色已如玉”是通感的手法,写,出月色的柔和与精美,是对眼前之景的赞叹。

D.作者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与生动记叙,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16.(3分)有人认为画线两句是这首词的高潮,你认为呢?请说说理由。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8分)

玄宗宴于勤政楼下,巷无居人。宴罢,帝犹垂帘以观。兵部侍郎卢绚谓帝已归宫掖①.垂 鞭按辔,横纵楼下。绚负文雅之称,而复风标清粹,帝一见不觉目送之,问左右曰:“谁?”近臣具以绚名氏对之,帝亟称其蕴藉。是时林甫方持权忌能,帝左右宠幸,未尝不厚以金帛为贿,由是帝之动静,林甫无不知之。翌日,林甫召绚之子弟谓曰:“贤尊以素望清崇,今南方藉才,圣上有交广之寄,可乎?若惮遐方,即当请老;不然,以宾詹②仍分务东洛,亦优贤之命也。子归而具道建议可否。”于是绚以宾詹为请。林甫恐乖众望,出为华州刺史,不旬月,诬其有疾,为郡不理,授太子詹事,员外安置。

(《明皇杂录》)

[注]①掖:皇宫房殿②宾詹:皇大子的辅佐官太子宾客,大子詹事的简称。

17.(4分)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绚负文雅之称( ) (2)即当请老( )

(3)林甫恐乖众望( ) (4)为郡不理( )

18.(2分)下列句中“以”的词性和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帝犹垂帘以观

B.近臣具以绚名氏对之

C.未尝不厚以金帛为贿

D.以宾詹仍分务东洛

19.(6分)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兵部侍郎卢绚谓帝已归宫掖,垂鞭按辔,横纵楼下。

译文:

(2)今南方藉才,圣上有交广之寄,可乎?

译文:

20.(3分)李林甫对卢徇子弟的谈话看似赞扬了卢徇的品行,流露出想委之以重任的意向,实则目的在于 ,体现了李林甫□□□□的性格特点。

21.(3分)下列对文章主旨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揭露了唐玄宗奢靡无度的宫廷宴饮生活。

B.揭露了李林甫重金贿赂玄宗近臣的行径。

C.揭露了李林甫忌贤妒能以固专权的用心。

D.刻画了卢徇贪图享受,逆来顺受的性格。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X一26题。(11分)

所好轩者,袁子藏书处也。袁子之好众矣,而胡以书名?盖与群好敌而书胜也。其胜群好奈何?曰:袁子好味,好色,好葺屋,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好硅璋彝尊、名人字画,又好书。书之好无以异于群好也,而又何以书独名?曰:色宜少年,食宜饥,友宜同志,游宜清明,宫室花石古玩宜初购,过是欲少味矣。书之为物,少壮、老病、饥寒、风雨,无勿宜也。而其事又无尽,故胜也。

虽然,谢众好而昵焉,此如辞狎友而就严师也,好之伪者也。毕众好而从焉,如宾客散而故人尚存也,好之独者也。昔曾皙嗜羊枣,不嗜脍炙也①,然谓之嗜脍炙,曾皙所不受也。何也?从人所同也。余之他好从同,而好书从独,则以所好归书也固宜。

余幼爱书,得之苦无力。今老矣,以俸易书,凡清秘之本,约十得六七。患得之,又患失之。苟患失之,则以“所好”名轩也更宜。

(袁枚《所好轩记》)

[注]①脍炙:烤肉

22.(1分)第一段的运用了排比和的修辞手法。

23.(2分)文中画线句的作用是

24.(2分)作者“好书”的理由有:

25.(3分)从全文看,“所好轩”得名的原因是:

26.(3分)书籍并非作者一人所好,而他却说自己“好书从独”,请谈谈你的理解。

写 作(70分)

2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心暖与经济暖

三月十三日上午,温总理在答中外记者问中说: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中国人的心开始暖起来。我以为,心暖则经济暖。又说,“取火莫若

取燧,汲水莫若凿井”。我希望全体中国人都要以自己的暖心来暖中国的经济。

请以“心暖的力量”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诗歌鉴赏好事近杨万里》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好事近杨万里 好事近杨万里阅读答案 好事近黄之隽鉴赏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诗歌鉴赏好事近杨万里”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诗歌鉴赏好事近杨万里"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8735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