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王维的诗的诗句

王维的诗的诗句

2016-01-29 08:47:4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王维的诗的诗句篇一《《王维的诗全集》》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王维的诗的诗句》,供大家学习参考。

王维的诗的诗句篇一
《《王维的诗全集》》

《王维的诗全集》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文解释】

清晨,渭城细雨霏霏,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朋友,请再喝尽这杯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词语解释】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武帝时称渭城。

浥:沾湿。

客舍:旅馆。

阳关:古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南。

【诗文赏析】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有的是至深的惜别之情,所以,它适合大多数别筵离席颂唱,后来纳入乐府,成为流行,久唱不衰的歌曲。

诗人剪裁下这临行送别时的一瞬,使其成为了永恒。老友即将远行,将赴满地黄沙的边疆绝域。此时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千言万语无从说起,能说出口的只有一句:喝下这杯离别的酒吧!依依惜别之情、所有的关怀与祝福早已融进了这一杯酒中。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文解释】

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人感到秋意浓厚。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尽管那春天的芬芳早已逝去,我陶醉在这美妙的秋色中,依然向往长留。

【词语解释】

浣女:洗衣女。

王孙:贵族的后裔,这里指隐居的高士。

【诗文赏析】

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

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文解释】

独自一人坐在幽静的竹林中,拨弄着琴弦,又一声声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我的行踪,只有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把我映照。

【词语解释】

篁:竹丛。

长啸:即是从口中发出清越悠长的声音,古代文士喜在幽谷山林之间长啸,藉以抒情调气。

【诗文赏析】

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全篇平平淡淡。但其妙处却是在于四句诗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一种境界:一个清幽绝俗的境界!月夜幽林之中空明澄静,坐于其间弹琴长啸,怡然自得,尘念皆空。

心灵澄静的诗人与清幽澄静的竹林明月幽然相会。在此物与心会、情与景和之际,「着手成春」。除此之外,全诗静中有动、寂中有声、明暗映衬,独得其妙!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文解释】

生长于南方的红豆,入春以来不知长出多少枝条。希望你多多采摘,红豆最能寄寓相思离别之情。

【词语解释】

红豆:产于两广一带,又名相思子,形如豌豆,朱红色。古人常用来象征爱情或相思。 君:你。

采撷:采摘。

【诗文赏析】

红豆产于南方,鲜红圆润,晶莹似珊瑚,南方人常来镶嵌饰物。相传古代有位女子,因为丈夫战死边疆,而哭死于树下,化为红豆,后来人们把红豆又称为“相思子”。唐诗中经常用红豆来表示相思之情。相思既包括男女之间的情爱,也包括朋友之间的友爱,本诗就属于后者。诗中语浅情深,物轻情重。小小的红豆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与思念。

春中田园作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诗文解释】

屋上有一只喜鸠在鸣叫,村边开着大片的白色杏花。手持斧子去整理桑树那长长的枝条,扛起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去年的燕子飞回来了,好像认识它的旧巢。屋里的旧主人在翻看新年的日历。举杯欲饮,又停了下来,想到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不由惆怅惋惜。

【词语解释】

觇:侦察。

觞:古代人喝酒用的酒杯。

【诗文赏析】

「诗中画」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一个重要特色,即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因此具有极高的艺术性。

这首田园作正是一幅取景、构图都颇具匠心的田园画卷,画的是一首春天的颂歌,鸟儿叫了,杏花白了,农夫们也拉开了农事的序幕。诗中充满了春天的气息,但是作者并没有渲染春天的姹紫嫣红,而是用淡淡的文笔加以描述。这淡淡的文字却成功地向我们传达了春天的到来。诗人通过敏锐的感觉,捕捉到了早春的景象,诗中的景物都充满了生机,而人们也在春天的熏陶之下,对未来满怀着憧憬。诗人在赞美这大好春光的同时,又为那些远在他乡无法享受和领略这美好的生活的游子们感到惆怅和惋惜。

少年行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诗文解释】

一斗新丰美酒价值十千元。京都长安有很多的游侠少年。今日与你相逢,一见如故,为你开怀畅饮真是痛快。我们的马就系在高楼下的垂柳边。

【词语解释】

斗:酒器。

游侠:好交游、使气性的人。

意气:意志和气概。

【诗文赏析】

新丰美酒堪称酒中之冠,咸阳游侠堪称人中之杰。少年游侠在高楼豪饮,意气风发,英武豪迈。末句描绘出一幅由高楼、骏马及垂柳构成的画面,在华美、热闹中显出雅致、飘逸,不流于市井的鄙俗,创作出一种富于浪漫气息的生活情调和理想化色彩,显现出诗人对游侠生活的诗意感受。

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诗文解释】

角弓上的箭和着强劲的寒风呼啸射出,英武的将军飞驰在渭城的郊野狩猎。枯草茫茫,挡不住猎鹰敏锐的双眼,积雪融尽,疾驰的马蹄越发轻快。转眼之间,马队穿过新丰市,回到细柳营中。再回首,遥望那挽弓射雕的地方,只见笼罩着大地的暮云却一片平静。

【词语解释】

角弓:装饰着兽角的硬弓。

渭城:古时的咸阳。

新丰市:故址在今陕西临潼东北。

细柳营:在今陕西长安。

暮云平:傍晚的云层与大地连成一片。

【诗文赏析】

诗人用激情洋溢、豪兴湍飞的语言描绘了一次普通的狩猎活动,笔力遒劲、气势恢弘。综观全诗,半写出猎,半写猎归,起得突兀,结得意远。出猎时英姿飒爽,归猎时踌躇满志。景中寓情,于景的变化中见情的消长。颔联体物精细,对仗精妙。诗中隐藏着三个地名,却

使人浑然不觉,运用典故而无雕琢痕迹。所有这些手法都表达了诗中人生气远出的意态与豪情。

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诗文解释】

夕阳照着村落,深深的巷子里牛羊已经回来。老人惦念着牧童,拄着拐杖在柴门前等候。野鸡在鸣叫,田里麦苗已经吐穗,蚕开始休眠吐丝,桑叶已经稀少农夫们扛着锄头归来,相遇时亲切地聊起了天。多么羡慕这悠闲的农家生活啊,不由得怅然吟唱起《式微》。

【词语解释】

墟落:村落。

穷巷:深巷。

野老:村野老人。

倚杖:靠着拐杖。

荆扉:柴门。

雉:野鸡。

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一样。

荷:扛着。

即此:指上面所说的情景。

式微:用《诗经》"式微、式微,胡不归″语,有归隐田园之意。

【诗文赏析】

诗人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归图,虽都是平常事物,却是诗意盎然,表现出诗人高超的写景技巧。

全诗以朴素的白描手法,写出了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像。映衬出诗人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有所归,羡慕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在官场的孤苦、郁闷。

老将行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奔腾畏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王维的诗的诗句篇二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

学号

科研论文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王维诗歌的禅意探究

院(系)名 称:文法学院

专 业 名 称 :对外汉语

学 生 姓 名 :麻秋红

指 导 教 师 :王凤云

王维诗歌的禅意探究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王维仕宦轨迹诸种坎坷和人生际遇浮沉的探究,挖掘出王维醉心于禅学的深层原因,并进一步揭示出王维诗歌中所蕴含的具体的禅学思想,最后,简要的说明禅宗思想的渗入对其山水田园诗的诗歌意境上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佛教 禅宗 空 无可无不可 坐禅观心 意境

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集大成者。作为传统的中国文人,他深受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和老庄哲学的影响,而佛教的繁盛对其人生历程与诗歌创作更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作品将诗心与禅理相融合,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歌史上散发着独特的光芒,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枝奇葩。 1王维醉心禅宗的原因

1.1“禅宗”的发展壮大和礼佛之风的盛行

在唐代,君王们对佛教大部分采取包容保护的态度,佛教得到空前的发张壮大。王维生活的时代 ,“禅宗”分为南北两派,南宗禅以慧能为代表,北宗禅以神秀为代表。据《旧唐书.方伎传》记载:“神秀被迎往东都洛阳,王公贵族和百姓万人空巷去迎接他。”由于统治者的重视,下层百姓也开始追捧,社会上的礼佛之风悄然兴起。许多高僧门下有许多俗家弟子,身边聚集着许多著名的士人。王维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巨大的影响。他的习禅历程是从北宗禅开始的,随着北宗禅的式微,王维从北宗禅转移到南宗禅。但北宗禅对其思想的影响是贯穿一生的。

1.2家族与佛教的渊源

前人的诸多研究都显示,王维家族和佛教的密切关系对其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王维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她师事大照禅师普寂三十多年。王维的字“摩诘”就取自《维摩诘经》。另外,王维的弟弟王晋与普寂的弟子广德是知交,广德的弟子昙真去世以后,王晋为其撰写碑文,昙真的弟子正顺事晋犹父。可见,王维出身的家庭环境浸润着浓郁的宗教气息,这无疑是其作品于佛教禅宗相交融的一大潜在因素。

1.3仕途坎坷,理想受挫

如果说王维所生活的时代和家庭环境提供了他遁入禅宗的客观路径,那么王维所遭遇的政治坎坷则是其潜心悟道的推动力。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文人,王维必然受到儒家积极入世和道家出世无为观念的双重影响。首先,王维恪守着儒家重视现世的现实主义精神,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热心于政治,以积极的态度去追求“立徳、立功、立言”三不朽。但当高扬的政治理想遭遇到黑暗的政治,经由贬谪、战乱和宦海沉浮,王维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转折。“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山水田园成为了王维躲避朝廷政治风云的心灵寄居处,力图效仿陶潜回归士大夫的精神堡垒。但其半官半隐的状态,展示了其回归的不彻底性:安贫乐道非其所堪,奴颜婢膝又非其所愿。对王维来说,退守山林似乎过于清苦,进入仕途而又苦于政治的腐败,进退之间难以抉择。然而,这难以调和的矛盾似乎在佛教那里找到了解决的途径。禅宗“无可无不可”“身心相离,理事俱如”的观念为王维半官半隐的处事方式提供了理论基础。这样,他既规避了尘世的喧嚣,又不必遁入老庄哲学清贫寡淡的生活状态,从而通过坐禅来消解其精神上的痛苦。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想空门何处销”(《叹白发》),朝政的腐败,官员的倾轧,才士的不见用,志向的难抒,这些是诗人以儒家仁爱之心观照世界所产生的忧愤之情。它和以老庄哲学探索人生激发出的隐逸之情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于是诗人不得不走向了万法皆空的禅宗之路。因为禅学的世界消解了“有”的意义,从而解构了一切心灵的龃龉,启迪人去体悟般若智慧,从而获得了彻底的宁静。

2王维诗歌中蕴含的禅学思想

2.1“万法皆空”

“空”是佛教的根本教义。《坛经》上北宗禅大师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佛教认为宇宙万物的本质是“空”。这里,“空”并非虚无,而不可言说的“无限”与“绝对”。①“空”并不存在于外部而是求诸内心世界,也可以说“空”是与宇宙真相相契合的一种内心状态。它不能用任何概念去界定,只有通过排除心中的一切杂念,放弃一切情感思索才能达到,这就是佛家“一念不生现全体”的观念。

王维的诗歌,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作为其释放情感的载体,广泛的展现了“空”的思想。诚然,这些山水田园诗歌大多写景,并无太多直接抒情或议论。而王维的匠心独运恰恰表现在这儿,他将禅学对“空”的阐释,信手描绘成一幅幅寓意深广的山水画卷,化抽象的哲理为具体可感的画面,诗心与禅道有机交融,创作出众多富含理趣的诗歌。如《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初读这首诗就感到一种清冷孤寂,再细品味,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禅学思想。首句“空”字,总领全诗,既描摹出山的空旷,又暗示心境的无波澜。“人语响”是有声,“返景”是有色,诗人以有声有色写空山,充分体现了禅家“一切声色皆虚妄”的教义。空山寂寥,人声飘渺,返景映苍苔,这是诗人所见到的山林,也是禅定后所达到的宁静的境界。拂除一切内心之象,所有声色化作心外之物渐渐隐没,收获心灵的彻底空明。由万法之空体会本性之空,而本性之空又印证万法之空。

禅定获得心灵的宁静之后,诗人超脱出现实的名缰利锁,在常人难以达到的虚空境界里谛听“万法皆空”的真谛。“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身处至空的境界中,所以能慧心独具察觉常人所忽略的声响。再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这些潜藏在自然界中的微妙声响与异动都被赋予了禅学的宇宙本源的特性:“山果“与”“草虫”的选择,使物象显得微不足道。但对于诗人来说,山中习静的世界与内心的宁静暗合,所以,诗人达到了无物无我,体察宇宙真相的境界。也因此,自然界的各种异动声响都未能逃出诗人的绵密的心绪。可以说这是一种对性空之学有深刻体味之后才可有的胸怀和境界。

2.2“无可无不可”的中观思想

中观思想即观想中谛的思想,在王维的身上突出表现为“无可无不可”和“身心相离,理事俱如”。这是王维“半官半隐”生活方式的思想基础。②《维摩诘经》里较多的谈到了中观思想,其提倡居士禅,广泛的影响了王维的人生轨迹。

王维的这种处世态度突出的表现在仕途受挫后所创作的诗歌里,如《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若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平淡的语言将自己的际遇与心路历程向友人娓娓道来。刻画了一位无欲无求,终日与山林为伴的老者形象。但透过表层的云淡风轻,仍从中可以隐隐的感受到,诗人在诉说“松风吹解带,明月照弹琴”时的一丝忧愤。若非时势的恶浊,政治的黑暗,诗人怎会发出“自顾无长物”的感叹?这与其说是一种无奈,不如说是士大夫惯用的一种自嘲。王维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选择以佛理的智慧来疏导现实的苦闷。“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以禅宗万法皆空来消解人生穷达的意义。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渔歌”意象的应用。这个意象出自《楚辞.渔父》,屈原被放逐时,遇到渔父,渔父劝他和光同尘,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刘宁先生认为一曲渔歌正是“无可无不可”心声的流露。③王维在《与魏居士书》中写道:“我则异于是,我可无不可。可者适意,不可者不适意也。君子以布仁施义,活国济仁为适意,纵其道不行,亦无意为不适意也。苟身心相离,理事俱如,则何往而不适。”穷达之理,在朝与在野,对于参透事象的王维来说已经无所谓适与不适,一曲渔歌道出了王维释然的心态。

其他作品也于细微处体现这种情感,如“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溅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独坐幽篁,月下抚琴,辛夷在山中自

开自落,生死轮回无声无息。无论是人的作为,还是物的轮回都超然自足。在人迹罕至的深山之中,无人欣赏也不期人欣赏,这是发自内心的顿悟与无所不适的超然。

同时,佛教的中观思想也带来了王维性格上的懦弱:不敢彻底的坚持自己的原则,没有勇气站在风口浪尖直面丑恶。但至少他并没有倒入彻底的世故,能在恶浊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清白和文人的尊严却也难能可贵。

2.3“坐禅观心”

王维接触佛教首先是从北宗禅开始的,后来,又转向南宗禅,但北宗禅对他的影响是贯穿一生的。北宗禅神秀继承达摩祖师的禅学基本主张,即通过坐禅观心和克己修行来驱遣妄念。南宗慧能则主张本体上的一元论,抛弃了达摩祖师以来坐禅的形式,认为“固知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④而北宗禅的坐禅观心的思想对王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旧唐书》本传上说他“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所以,他的诗歌也多次展现了他安禅入定的情景。比如《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整首诗天然去雕饰,平淡而真挚,是山林老者的闲话人生。读来淡如白水,却并不单调,从内而外洋溢着一种洞悉人生的智慧于随遇而安的淡然。诗人缘山溪而行,漫无目的却从容自在,走到水的尽头,不疾不徐,席地而坐,安禅入定,淡看天上云卷云舒,诗人以北宗禅离垢趋净的坐禅方法来体悟南宗禅关于“空”的至理。“刹那间,妄念俱灭即是真正善知识,一悟即知佛也”(《坛经》)。在宁静的山水之中打坐,悉心体悟佛理,心无一物之时般若全现,达到佛理与诗心的深层交融。

再如《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千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香积寺超然世外,隐于深山之中,古墓参差,钟声渺远如天籁,泉声呜咽,日光清冷。“毒龙”在佛教中用来比喻人内心的邪念、欲望,诗人在这里强调唯有安禅入定,以佛理的光辉烛照内心世界,才会得到永恒的宁静。

3禅宗思想对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的影响

禅宗思想从各个方面影响了王维诗歌的创作,尤其是其成就最大的山水田园诗。影响范围包括题材、语言、内容、意境等。在这里,主要探讨的是禅宗思想对王维山水田园诗在意境上的影响。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最高的表现艺术。有意境的作品,能通过特定的诗歌艺术形象,形成丰富的联想空间,以意在言外回味无穷的特点,传达心灵的意蕴。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佛理的浸润下显示出宁静秀逸的特点。⑤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以饱蘸的笔墨勾勒了一个宁静淡雅的世界。全诗以“空”开篇,自首至尾洋溢着浓郁的禅学思想。王维深刻的体会到万有皆为虚妄的道理,但他并非意在说明世界空无一物,否定现实人生,而是强调摒除一切私心杂念的淡然与波澜不惊。所以在空境中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有竹林中嬉笑而归的的浣女,有拂莲归来的渔舟,一派生机勃勃与宁静安然。从中不难发现,这便是诗人魂牵梦绕的精神桃源。王维将佛教的思维方式和诗人的慧心相结合,将内心主静的禅学宗旨投射于山水景物之上,既赋予了山水空灵的意蕴,又模糊了虚实的界限。在他的诗歌中,现实之境成为了诗人理想之境的载体,理想之境又同化了现实之境,虚实相生,共同拥有了一种宁静秀逸的气质。

再如《秋夜独坐》中写到:“与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精致而富有意蕴。将禅学静默观照

的方式应用于景物描写,获得的是超于物象之外的天籁之音。试想在怎样的情形下才能听到山果落,草虫鸣?必然是外界于内心同时达到至静。王维将自然界中的轻微响动与理趣盎然的的禅意相交融,塑造了一个明静秀逸的诗境。

总而言之,禅学对于王维来说,与其说是一种宗教精神,不如说是一种哲学思想。他调和了儒家传统与老庄哲学在王维精神领域中的矛盾,并且给王维的诗歌创作带来新的灵感与意蕴。可以说,没有禅学的渗入就没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就没有理趣盎然的滋味,也就没有“诗佛”王维的巨大成就。

参考文献:

[1]李壮鹰.禅与诗[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6.

[2]刘宁.王维孟浩然诗选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79-80.

[3]刘宁.王维孟浩然诗选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21.

[4]李壮鹰.禅与诗[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5]刘宁.王维孟浩然诗选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81.

王维的诗的诗句篇三
《王维诗中的禅意》

王维诗中的禅意

摘 要:

自王维始,唐代文人禅入诗。禅宗的宗教思想对王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将禅意与诗情交织融合在诗歌里,开拓出诗境与禅境高度统一的美学境界,充份体现出空灵清幽的艺术风格,由此,王维也被冠以“诗佛”的称号。本文通过分析王维禅宗意识形成的原因和诗歌中禅宗意识的具体表现,阐明王维诗中的诗情与禅境。

关键词:王维 禅宗 诗歌 意境

在唐代,佛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形成诸多教派,如天台、三论、华严、禅宗等,其中尤以禅宗发展最为迅猛。禅宗是佛教本土化的结果,它是把印度的佛教思想和修持方式与中国儒家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的。禅学进入到士大夫的思想领域中,影响着他们的处世态度和文学作品。“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禅与诗的交融促进了古代诗歌的发展,不但扩大了诗的领域范围,而且为单纯的诗歌艺术平添了一丝哲学的意味,使其读来意味深长。

从文化的角度审视,禅宗既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智慧;既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就像来自于源头的活水,通过历代文人士大夫的参与和弘扬,为中国文化这池潭水带来活力和生机,它不仅对中国哲学、伦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给中国的诗词书画也带来质的变化。

如“会里知无我,观空厌有形”(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人上房》),这正是当时诗人以禅入诗,以诗写禅的最佳写照。严羽曾经说过:“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沧浪诗话诗辨》)。其中,集大成者非王维莫属。他将禅宗的缥缈无依与如画的诗境完美结合在一起,将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刘向阳评价其诗“光照天地,以色貌色,虚实相生,妙理一致。”[1]

一、王维禅宗意识形成的原因

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的诗意境空奇、清幽,往往将我们引领进入一种含蓄隽永的禅境。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徐增《而庵诗话》说:“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篇字句皆合圣教。”为何佛学对王维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呢?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

首先,唐代时期佛教之风盛行。唐高祖结束了国家三百多年的分裂与动乱,实现南北统一。开明的政治方针促进了文化、经济的繁荣。佛教也从外来的宗教转向本土化,吸收了儒家的思想,并且与唐朝的社会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

国特色的宗教——禅宗。禅宗又分南、北两宗。南宗主张佛在心内,不在心外。意思就是不必依赖苦修,只要净心自悟,也能够顿悟成佛。南宗这种简化教义的修行方法,使得下至平民百姓,上至达官显贵,精神上都得到寄托。“崇尚佛教已成为社会的普遍风气,也成为文人士大夫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郭绍林《唐代士大夫与佛教》)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南宗的这种禅宗理论也影响了王维,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受此影响,王维的诗体现出澄澈清明的心境和清迈高远的情怀。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终南山》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望山诗”,诗中的呈现出一副广阔无垠的画面,为我们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表现出诗人灵魂的极度自由。前人称赞道:“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手笔不在杜陵下”。

其次,王维的禅缘也受到其母亲的影响。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中写道:“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斋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在母亲的影响下,王维与弟弟王缙“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旧唐书王维传》)开元十七年,王维正式拜道光禅师为师,“十年座下,俯伏受教”,这时的王维还在修习北宗。开元二十八年,王维与南宗禅大师神会相遇,这次相逢,对王维的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自此,王维倾心服膺于南宗禅法,成为唐代著名诗人中“第一个出来吹捧南宗学说的人。”[2]

第三,政治的挫折和生活上的磨难,使诗人的精神倍受苦痛和折磨,寻求精神的解脱和如灵魂的归宿也是诗人投向禅宗怀抱的重要原因。早期的王维心系天下苍生,胸怀济世的抱负,他向往“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 (《献始兴公》)的开明政治。但步入仕途不久,即受到奸臣李林甫当道,胸怀大志不得施展,他渐渐觉得仕途生活“既寡遂性欢,恐遭负时累”(《赠从弟司库员外》)。除仕途不畅之外,王维三十一岁时妻子故去,“亡妻不再娶,三十余年孤居一室,摒绝尘累。”(《旧唐书王维传》)尤有甚者,安禄山攻陷长安后,迫使诗人出任伪职,尽管后来肃宗因为“凝碧诗”宥免了他,但此事给诗人带来的心里创伤是巨大的。

基于对现实负重生活的厌倦和反叛,诗人把情怀寄托于佛理,所以他感慨道:“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

于是,诗人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活。“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酬张少府》)、“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里馆》)就是他这时生活的真实写照。他将恬淡自然的心境,融入到清净无垢的山林、田园,诗人既纵情山水,徜徉其间,又在自然的美景中体悟禅理,倾心奉佛。自然,他的思想也反映到了自己的诗中,跃然纸上。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

这首《山居秋暝》就是表现王维山居隐逸之乐的。一个“空”字,道尽了雨后山野的静谧。用动词“照”、“流”、“喧”、“动”烘托出了这清澈明丽的诗情画意,以动写静,动静结合,音响和画面交相辉映,更加衬托出了山野的清逸和幽深。浣衣女子的欢声笑语和远处颤抖的莲叶,顿时使大自然充满了盎然生机。诗人深深陶醉其中,情不自禁地感叹道:芳菲的春天过去就过去了,这秋天的山野与春天一样美好。末句王维取“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王孙兮归来 ,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楚辞·招隐士》)典故的相反意义“王孙自可留”。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归隐山林、悠游岁月的决心。在这首诗中,诗人把秋季雨后山野风光写得与春光一样蓬勃多姿、清丽动人,诗人对腐败政治的不满通过对美景的描写委婉曲折地表达出来。《山居秋暝》突显了全诗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即全诗没有一丝凄凉的音响和幽暗的色彩,就如同他笔下的春光一样,散发着明媚的气息。

二、王维诗中禅意的具体表现

王维以禅入诗,诗歌被赋予了浓浓的禅意,开创了诗歌空明摇曳的新境界,鲁迅谓之“故心弦之动自与天籁合调,发为抒情之什,品悉至神,莫可方物”。(鲁迅《摩罗诗力说》)。下面,从王维诗中具体表现来解析王维诗中的禅意。

首先,王维诗中表现出的禅境的偏爱与刻画。

杜继文、魏道儒在《中国禅宗通史》中论道:禅宗之“禅”的基本趋向,在于摆脱世事的烦恼,求取精神上的谧静、安适。不论其表现为淡泊或炽热,往往带有内省式的深邃和清淡的消沉,充塞着悲凉的超脱,给人一种难以言说而颇耐寻味的意象。因此,它的本性是内向的,不容外向;只许以静态的心理驾驭生活,不允许外在环境制约自己的认识和情绪。从这个角度说,禅宗是非理性主义的,是中国主静文化的代表。[3]王维醉心于“静”的境界,“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饭覆釜山僧》)“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

王维的许多诗都描绘出一派寂静、空无的境界,这种“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静态描写”。如: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山中的辛夷花自开自落,消遥自在。它生长在杳无人烟的山涧边,只有一片自然的寂静,不为生之喜,亦不为死之悲。显然它没有“化作春泥更护花”世俗情怀,也没有孤芳自赏的清高。诗人也仿佛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不伤其凋落,也不喜其盛放,只是对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胡应鳞认为《辛夷坞》是王维的“入禅”之作,使人“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诗薮》)

另一种是以动写静、喧中求寂,巧妙运用了动与静的对立统一关系,体现出诗人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如: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鹿柴》仅用“空山”二字就勾勒出一个空寂寥落的意境,“人语响”更加突出了空寂之感,诗人仅用20个字,就淋漓尽致的体现出禅宗里“无为则静”的思想。同样写“空山”,《鸟鸣涧》则色调明朗,清辉素月、芬芳桂花、啼鸣山鸟,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

其次,王维诗中表现的对禅寂生活的向往。

王维把幽淡清雅的禅寂生活与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相结合,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于是就有了一首又一首吟诵田园的优美诗篇。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渭川田家》

这是一副宁静闲逸的乡村晚景图。村落映称在夕阳斜照里,一片暮色苍茫,牛羊从田野中结伴归来。接着又转到人物描写,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倚着门扉,等候放牧归来的小孩。诗人又撷取了麦子吐华,野鸡鸣叫的声音片断,表示他们找到了归宿。蚕儿已吐丝作茧,进入了休眠状态,农人们扛着锄头从地里归来,热切地交谈着,一派乐而忘返的景象。这些画面看起来没有必然的联系,散漫无序,实则都紧紧扣着一个“归”字,无不洋溢着一种宁静闲逸的情调。诗人此时仍在宦海中沉浮,处在极度苦闷与失意的状态,这种闲适安逸的田园生活自然深深地触动了他,一方面他对这种生活衷地羡慕,另一方面,更为惆怅感慨自己仍未能找到人生归宿。诗人怅然吟起《式微》,借“式微 ,式微,胡不归”的诗句,表达自己急欲归隐的心情 。王维以自然精炼、朴质清新的语言将这些农村的普通景物、人物一一平实地展现出来,从牛羊、柴扉、牧童、麦田、眠蚕„„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从而荡漾着亲切的人情味。作者以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心中的世外桃源,来反衬官场社会的黑暗、险恶和污浊,以村中宁静闲逸的画面,人和物皆有所归,衬托自己的孤独、苦闷和无所归。

王维的诗的诗句篇四
《王维的诗歌的气韵》

王维的诗歌的气韵

摘 要: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的黄金时代,而唐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华美的乐章,气韵这一审美形态在唐代得到了最为充分的发展。经过宋之问、沈佺期等诗人对诗歌风格的发展,补充了诗歌“韵”的不足,唐初四杰对诗歌题材内容的丰富和发展,以及陈子昂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展,终于形成了唐诗情深、味重、气盛的审美特征。我们从气韵的审美特征分析王维的诗歌,认为:气韵是王维诗歌审美特征的一个重要表现。这也让我们认识到系统的分析气韵,以及重新审视王维的诗歌所表现的审美特征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气韵;特征;王维;诗歌

一、气韵及其审美特征

气韵源于古代哲学中的宇宙本源论。气是古人认识天地万物的基本概念。气有及其丰富的内蕴,诸如,自然之气、人的生命之气、文艺作品中的文气等等,气韵以气为基础,气动而生韵,中国古代气韵论体现了主体和客体高度交融而产生的勃勃生机。

作为自然之气或宇宙之气,古人有着精辟的论述,“首先是作为宇宙本质和本体,成为天地万物的本源;其次是作为生命的本质;再次是表现宇宙万物的生命节奏和谐,”用本源与生命、节奏与和谐来强调气的生命特征。古人进一步认为气有刚柔之分,即浩然之气,或者是飘逸轻灵之气。由此可以看出,万物生命的蓬勃由元气的动静、刚柔、和谐的统一表现出来。所以,宇宙间的事物得以统一并产生生命的原动力都是气。

作为生命之气,孟子是把气纳入审美范畴的人,强调“养浩然之气”,“养气”就是把人的精神之气与宇宙之气融会,进而形成一种精神美。庄子认为造化自然之气显现生命力的审美特征,主张以精神生命的纯气,去体会自然之气的生命节奏。

作为文艺之气,《乐记》云:“诗、歌、舞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这是古代以气论文艺的开端,这里讲的乐气就是把源于心中的喜怒哀乐等内容通

过诗、歌、舞等方式传达出来给人以美的感受。在魏晋南北朝的文艺批评的美学理论中,气就是非常重要的审美范畴。首先,“它被认为是艺术的本源,其次,它被认为是艺术家的气质禀赋。再次,它被当作是艺术作品的生命。”与钟嵘同时期的谢赫以气论画,首次提出气韵并广泛运用到各种艺术评论中。

由自然之气,通变为文艺之气,气就表现出主体生命气质的美感与客体内部生命的动感,两者合二为一构成气韵、文气等。气里始终蕴含着蓬勃的生命力,“它是创作主体通过审美思维,将主、客体的生命活力、生命状态和生命境界,引入到主体的创作中,”用气观照审美对象时,艺术作品之气就是主体之气与客体之气高度的交融统一,并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总体的风格特征。

气韵中的“韵”本意是指音律的和谐,韵这一概念当然同音乐有关。韵也由单纯的声韵演化为具有生命特征的韵味,“它不仅指音韵、声韵、韵律,而且还指‘声外’的余音遗响,”④韵显示气的动态美,气要靠韵来传达,有气则生动,韵表现在于气之流动,生动则生韵。此外,韵还表现为轻灵美,轻灵才能使韵无限和远,有动就有静,那么气由动而静,表现的自然是韵的雅和悠扬。另外,在南朝时期,人物品藻盛行,“韵”多用于人物的品评,如风韵、天韵、性韵等。直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内在气质。随着由品评人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延伸到艺术品的批评中。随后“韵”到了唐代发展为能表现雄浑和淡雅的诗境气韵。陆时雍《诗镜总论》说:“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远,无韵则局;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他所说的韵的远、响、生、雅就是我们常说的言外、镜外、象外,以及欣赏不尽的想象空间,即生机勃勃的虚拟境像。所以,气韵就是诗歌的生命,气韵不畅达,诗歌就阻塞,有气韵诗歌就妙趣横生。因此气韵相互影响就形成诗歌的风貌。

古代诗论家都推崇“气韵生动”,因为气韵生动是诗歌审美产生的源泉。诗人把自己的生命气质与自然之气韵融会贯通,营造出无穷的诗歌韵味,形成浑然天成的诗歌气韵。因此,气韵表现出了以下的审美特征:

( 一) “气韵是余音复来,悠扬婉转,声外之音。”⑤

正如北宋范温《潜溪诗眼·论韵》中说:“盖尝闻之撞钟,大声已去,余音复来,悠扬婉转,声外之音,其是之谓矣。”气韵强调声外余音的绵延不断,这便是“超以音外”。对于诗歌来说就是要在具体可感的形象色彩声语之外,体会诗中的生气,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所以气韵所概括的是诗歌的生命特征,也就是韵味。气盛则让读者有惊涛骇浪之震撼;气柔则让读者有清音绕梁三日不绝,余韵不断、悠然婉转。无论是气的惊雷震撼,还是气的清音绕梁,都是主体精神生命之气通过作品展现出来的风格。

(二)气韵是有无相间的灵动

在诗歌中,文辞的繁简、形式的流动,朦胧的笔触,意象的反复,情感的转折所体现的是有无关系。往往能给予物象以生命感和灵动感。荆浩《笔法记》:“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议不俗。”在文学创作中,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充实之外见飘逸,虚空里跃出灵动,写实与空灵构成有无关系,就是诗人把握对象的精神、气质,在形、象、气、韵的结合中传达出生命内在的律动。使诗境呈现时空合一的境界,神明律吕里透出悠远,空白处自有妙境,达到“超以境外”的审美效果,为读者创造出有无相间的审美想象空间,本质上就是气韵生动。

(三)“气韵是灵气”⑥气韵本质上是生命空灵之气

老子《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白居易《故京兆元少尹文集》云:“天地间有精灵之气焉,万类皆得之,而人居多;就人中,文人得之又居多。盖是气,凝为性,发为志,散为文。”气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家那里就是道,阴阳之气的相互作用来实现道的运转。实际上“灵气”就是可以触摸的“道”,作品所表现的“道”就是天地间生生不息的灵气,诗人能够把内在的精神灵气与万物流动的灵气相融,从而创作诗歌,实际上就用空灵的心境去淋漓尽致的表现生命的灵气。可见,气韵的本质是灵气。

(四)气韵是虚实相依的化境

艺术气韵可以通过虚实结合的方法来处理心与象、物与神、情与境、有限与无限、实景和化景等关系,同时使作品呈现出具有虚实相依的化境的美感特征,给人留下无限的联想和回味的余地。造化自然显实景,象由心生显化境,换言之,气韵是超乎形式和技法之上总的审美形态。“艺术作品所呈现的只能是由语言、线条、色彩等媒介形式所构成的艺术形象。而气韵是不可捉摸的,它需要审美主体在这些媒介所构成的艺术形象的基础上,感受其中的生气,体会艺术形象和表现形式之外的韵味。”⑦ “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这是艺术气韵的真实写照。所谓化虚为实,就是把人的元气、精气内敛化为传神,与审美对象交融;所谓以实显虚,当然是有限的艺术形象所显现出韵味无穷的相中色和镜中象。

(五)气韵是动静协调的节奏

诗歌是语言的流动来显示时间的流动以及空间的动态,体现出动态的生命活性。宗白华说:“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⑧所谓气韵就是作家在作品中展示自然万物的生命活力和精神律动,司空图《诗品》中说:“行神如空,行气如虹!”这里的神行、气行即有动象中的节奏也有静象中的活力,作品中的动与静的和谐、形与象的统一、气与神的融合都能表现出生机和动感。因此,艺术描写动静,只是一种艺术手段,就是表现生命之灵气、精神之气韵。

(六)气韵是情趣和气势的交融

艺术之气韵表现宇宙万物动感的节奏,韵是艺术内在的律动和无声的旋律,艺术家用心体悟万物的内在张力,让情感熔铸于物象内,体会时间的节奏和空间的动感,达到时空合一的境界。主体的生命之气和客体自然之气交融流动形成的作品的气势,无声律动的灵性,让灵性流淌于艺术中,形成艺术的韵,构成情趣,共同形成流通的气韵。“所以各种不同类型的艺术语言,都通过格调、情趣、气势三个要素,构筑情势,形成气韵。”⑨

格调是个体艺术的灵感。那么,诗人的所表现的格调靠什么生成?靠“气”。 格调有高下之别的原因是由创作者的气质、个性不同造成的,它主要表现在人的精神气质上,同时也表现在作品的风格上,格是韵的外在表现形式。由此可以看出气韵之高下,在很大程度上在于诗人诗作格调的高下。

“好的诗歌作品必然是情真、味长、气盛,”⑩创作主体的生命气韵表现在于情,情浓则味重,情淡则味寡,创作主体审美的爱好表现在趣。情趣主要由艺术语言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无丰富的思想感情诗是称不上好诗的,所谓“诗缘情”就是这个道理。而情的源泉在那里呢?“气昌而情挚”,所以气就表现为作品中的情,而气的流动形成作品的气势。所以,诗歌,都把诗人的气质和审美渗透其中。同时,诗歌又是诗人整体精神风貌的载体,诗歌表现出的气韵就是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充沛、饱满的精神状态。

二、王维内涵的精神“气韵”

王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摩诘,太原祁人。他深谙儒释道的经义,绘画音律无不精通,被人誉为“文章盖世”。作为盛唐诗歌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诗歌,代表了盛唐那个时代的精神和气韵,流传千古而不衰。

盛唐时期社会安定,国富民强,社会的政治经、经济、文化全面繁荣。文人士大夫的文化生活优裕,为诗歌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条件。社会上儒释道思想流行,王维崇尚净心明性的自然境界,这是王维独有的一种通透和豁达,为他的诗歌提供了气韵生动的文化审美内涵。唐人以阅读王维的诗为风尚,林庚先生更是把王维推为盛唐第一诗人,这些都是由王维诗歌的成就所决定的,同时也反映着盛唐的审美情趣和对王维诗歌价值的肯定。

王维感知世界的方式与众不同。他作为中国山水诗的创作大师,他把山水诗的创造推向了一个顶峰。以动静和谐、有无相间、虚实相依等手法来观照自然万物,常于空白处留给人想象的无边空间,是他诗歌的审美追求。王维信佛,他感知世界的的思维方式深受禅宗经义的影响,在面对山水世界,草木胜景时,他采取的是独特的审美态度,结合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生活趣味,从而积极创作出唯美

的诗境。所以,他在积极的入世情怀中有着一种自由的心态,正是这种独特的心态导致王维诗歌动静谐和、有无相生、虚实相间以及情趣盎然、余味无穷的鲜明特点。王维的山水诗,其描写清淡悠远,充分体现出“景外景,境外妙”的诗境,因此他的诗便有了气韵。“他在寄情山水而借以慰藉生命的诗歌创作中,又能凝视自然山水进而发为反复的咏叹,接着造景入诗,于是诗中便有了画的神韵,”⑪显现出原生态的气韵美和气质美。

王维通过自己独特的精神气质,善于把自然之气韵延伸到审美对象中来,使他的诗歌与宇宙万物共显气韵之节奏和谐,在表现对象内部的生命动感的同时更能展示出创作主体的自然生命之元气、艺术之灵气。

王维的诗,让人在空山流水的寂静、云蒸花开的喧闹的诗境中求取内心的自由与自足,让人在青山绿水中孕成空灵的心境,把人置身于清幽空灵的境界中,心中油然而生清旷平淡的感觉,且不乏雄浑壮阔的高清气韵,却是“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惹得人进入无限的遐想。“诗人的个性、品质、气度是历代诗论家所关注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是生成诗歌作品美学特质的源泉。”⑫王维作为盛唐四大诗人之一,“其在诗歌创作中,有意无意地把作画的线条措置、色彩搭配、光影处理等技法用于诗歌创作,使其诗歌韵味隽永、清新脱俗,具有一种画韵般、蕴涵丰富、广阔幽远空间、清旷苍秀的意境,形成了一种诗情画意的艺术美感。”⑬

诗人主体之气发散融于作品中,就形成诗歌的气。作品有文气,即表现出来的一气贯注、行气如虹,或者表现飘逸、空灵之气,其实就是创作主体和作品之气的体现。使读者感动和震撼,使读者得到气韵美的享受,所以诗歌以气韵为美。

三、王维诗歌表现出来的气韵美

气韵强调声外的余音回环,这就是在有限的形色声语之外,体会无限的丰富的情感韵味,例如王维在《山中送别》里写到“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诗人独特地选取了送别后的场面。“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别后,诗人黄昏时回到家中时,他轻“掩柴扉”。我们能够明显的感知到,诗人敏锐的捕捉到在“日暮”的气氛中,用“掩柴扉”这个简单动作来表现自己的落寞,诗人真挚的情感涌动在平淡的字里行间,于是别后情伤挥之不去的回荡在日暮中,诗歌顿时余味丛生。“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句中一个“绿”字,用得我们从春的空灵飞动之外感受到了思念的辗转反侧。这两句却是作者在别后,情不自禁地浮现心头,顿时对友人的不舍与思念却是见于言外,于是诗歌余韵复来,婉转悠扬,顿时有了一种欲说还休的情致,诗歌的韵味不可谓不远。

王维的诗的诗句篇五
《本科毕业论文 王维山水诗歌》

学 士 学 位 论 文

(2009 —2013 年)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及其表现意象

Wang wei landscape pastoral poems of zen and its image

姓 名: 学 号: 0905010189 学 院: 文 学 院 专 业: 汉 语 言 文 学 指导老师: 戴 训 超 完成时间:2013年5月6日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其中除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以及法律规定允许的之外,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完成并以某种方式公开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作的材料。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本毕业设计(论文)成果是本人在江西师范大学读书期间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取得的,成果归江西师范大学所有。

特此声明。

声明人(毕业设计(论文)作者)学号: 声明人(毕业设计(论文)作者)签名:

签名日期: 年 月 日

摘 要

儒、释、道三家思想错综复杂地作用于王维,其中佛教禅宗思想

对王维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使其山水田园诗中蕴含着空寂闲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禅意。王维诗中的禅意主要通过空山、白云、飞鸟、夕阳等意象来表现,它们在王维独特心灵的观照下,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创造出一种空静的禅境。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宗思想;禅意;禅象

Abstract

Confucianism, Buddhism, Taoism three thought complicated effect on wang wei, including zen Buddhism thought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wang wei of poetry, and make it contains empty leisurely in the landscape pastoral poems, of nature and man of zen. Wang Wei’s poetry zen is mainly through the empty mountain, white clouds, flying birds and the sunset image, they under the view of wang wei unique soul, form a harmonious whole, then create an empty and queit artistic conception.

Key words: Wangwei’s poem; Zen thought; zen’s artistic conception;zen’s image

目 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

引言………………………………………………………………………2 一、佛教禅宗思想对王维影响 .............................................................. 2 二、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 4 (一)空寂清静 ..................................................................................... 5 (二)物我两忘 ..................................................................................... 6 (三)闲适自由、随缘任运 .................................................................. 7 三、禅意的意象应用.............................................................................. 8 (一)禅意常见的表现意象及象征意义 .............................................. 8 (二)意象组合的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 9 结语……………………………………………………………………..10 参考文献………………………………………………………………..11

王维的诗的诗句篇六
《王维诗歌中的“空》

王维诗歌中的“空(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2005-12-27

郫县一中 李国栋

论文摘要: 王维晚年诗歌好用“空”字,这充分反映了他的佛性。但正是这样形成了王维诗歌淡远清逸,空灵闲雅的风格,使之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独特的“这一个”。

关键词: 王维 空 佛性 禅思 空灵

一、 王维诗歌中的“空”

王维,字摩诘,太原人,唐代诗人。据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全唐文》和《旧唐书》等文献记载,其思想以四十岁为限分前后两个时期。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如《红豆》用诗笔写爱情,又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亲情和友情;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他在长安东南置下宋之问的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从此,暮鼓晨钟,青灯黄卷,沉迷于佛法禅理当中。故在他生前,就有人称他“当代诗匠,又精禅理”(苑咸《酬王维》诗序,《全唐文》卷一二九)。从此赢得“诗佛”之誉。今人刘大杰先生也进一步认为,王维的作品是“画笔禅理与诗情三者的组合”。(《中国发展史》中卷)。

众所周知,佛教禅宗讲究三种境界:一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写寻禅而不得;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写似悟非悟;三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写瞬间永恒。可见,在禅宗的三种境界中,“空”是一个核心概念,而 “悟空”也就成了参禅悟道者孜孜以求的终极境界。也许正是与佛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王维在自己的诗歌中大量地使用了“空”字。

下面是笔者从《王维诗集》中随便摘录的十几首诗歌:

《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归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叹白发》: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眼界念无染,心空安可速?

《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

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

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

因爱果生病,以贪始觉贫。声色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秋夜独坐》: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群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桃源行》: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登辨觉寺》:竹径从初地,蓬峰出化城。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

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

《过感化寺》:暮持筇竹杖,相待虎蹊头。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青龙寺昙璧上人兄院集》: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

《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七韵》:寒空法云地,秋色净居天。

《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

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

在注意到王维诗歌的“空”现象后,张法做出了这样的评价:“眼看见了,耳听闻了,身感受了,但却是用一颗无我之心去看,去听,去感受的。而当人以无心的空灵去体味外景外物,那么,空境呈空,静境呈静,动境也静。这空不是人为地把实境变为空境。那种非无心的空,乃是有意的执,乃是王维深知的‘空病’,‘空’成了他诗中一个不经意出现而又有暗示意义的重要词汇。”(《中国美学史》P185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是的,“空”字的大量使用几乎成了王维诗歌的“空病”,而在以“空“为核心的诗歌语汇系统中,有“空门”、“心空”等直接表明参禅礼佛之心的语符,也有 “空潭”、“空林”、“空山”、“空翠”、“空房”、“空堂”、“空云”等描写自然景物的形象,从这些诗歌形象中我们也可以窥测到诗人对佛境和禅意的“暗示意义”。按此,我们基本可以将王维晚期诗歌分为两类:一是以山水田园为内容的自然诗歌;一是以佛理教义为内容的禅理诗。

在以“空“为核心的山水田园诗语汇系统中,不光空间浩大的“山”是空的,茂密葱郁的林是“空”的,连一泓青波的潭也是“空”的,甚至还有湿人衣的“空翠”。在王维眼中,世间万象都归于一个境界---“空”,人生意义都归于一个字---“空”。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中引用冠九《都转心庵词序》中的话说:“是故词之为境也,空潭印月,上下一澈,屏知识也。清馨出尘,妙香远闻,参净因也。鸟鸣珠箔,群花自落,超圆觉也。”而王维自己也有诗说:“法向空林说,心随宝地平”(《游方丈寺》)

在王维诗歌中,“空林”和“空山”是两个值得注意的意象。以空林为意象的诗句有“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食随鸣磬巢鸟下,得踏空林落叶声”等。以“空山”为内容的诗共三首。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就诗《山居秋暝》来看,“空山”应该包含以下四层意思:一指山中林木繁茂,翠绿成荫,遮掩了人们活动的痕迹;二是指此处远离尘嚣,人迹罕至,有如世外桃源,遗世独立,又如洞天福地,快乐怡人;三是指山雨初霁,万物一新,银辉四射,天地生辉,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派空明洁净,熠熠生辉的灿烂图景;四是指禅宗所谓的空寂、虚无的境界。这里的“空林”“空山”和《过香积寺》中的“空潭”、《山中》的“空翠”一样本身就是禅学中的“无我者,即空也。”“心乐清净解脱,故名为空。”的形象表达,说得再明白一点,空山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的显露,不是山空,是诗人心空。《维摩诘 诸法言品》:“何以为空?对曰:‘空于空。’”王维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过去(因)和将来(缘),不必在意它存在,也不必在意它不存在,\\\"诸行无常\\\",一切皆空,因而山与所有事物一样是空的, 是为\\\"空山\\\"。 所以,王士祯在评说王维的五言绝句时说:“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带经堂诗话》卷三)

而王维以佛教修行为主题的禅理诗更是大量地使用了“空”字。许多诗都记录了他从事佛事活动的情况。如《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等。有人统计,王维所传诗歌约300多首,而禅理诗就有160多首。这些诗一方面显露了王维在参禅方面对“空”的证悟,一方面也大肆宣扬佛教教义。如《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中有:“浮空徒漫漫,泛有空悠悠。无乘及乘者,所谓智人舟”的句子,则全是宣扬佛教“非空非有方能成就佛道”的思想。所以,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王维》中说:“到了晚年,他更是抱着‘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的心情,完全变成一个以禅诵为事的佛教徒了。”

基于此,今人张法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王维的诗境中,佛境得到了完全的体现,而且,他

王维的诗的诗句篇七
《王维诗歌的特色》

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和禅趣

王维,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他睿智早慧,十五岁离家游学长安、洛阳,十七岁即写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那样名烁千古的篇章。王维曾一度刻意功名,追求进取,其边塞类诗作大多洋溢着青春活力和壮志雄心。然而,宦途的坎坷波折又使他深感现实残酷,世态炎凉,一生几度隐居,诗作笔锋更多地转向现实。加之王维崇尚佛学,广交僧侣,"隐逸"便经常成为其诗作的主旋律。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评述王维:"在他身上,禅、诗、画三者可以算是一脉相贯,'诗画是孪生姊妹'那句话用得恰当了。"(1)凭借着对自然、情感的敏锐捕捉以及超强的表现力,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情"、"诗中有画"、"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一面不倒的旗臶。

一、诗中有情

王维是个重情谊且善写情的人。在其诗作中,生活小品和赠别之作甚多,内容多述及相思别离和朋友间关怀、慰勉之情,在数量上几乎与其山水田园诗平分秋色。而他写景之时,也往往是为了寓情。在《淇上送赵仙舟》一诗中,诗人这样写道: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才逢又别,倍感黯然神伤。"相逢"二句,虽轻描淡写,却觉浓郁深情,扑面而至。接着诗人借"天寒"二句写景,铺开抒情之路,与结句遥相呼应,令送别后的怅惘往来于心而不释。 王维诗歌中借景寓情、以景衬情的手法,使他写景饶有余味,抒情含蓄不露。如《临高台送黎拾遗》:"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写离情却无一语言情而只摹景物。《送杨长史赴果州》:"鸟道一千里,猿啼十二时。"既是景语,也是情句,将道路的荒凉之景与行者的凄楚之情融为一体,自然、含蓄而又回味深长。

在王维的诗歌中,有不少采用了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而且往往显得自然流畅,蕴藉含蓄。如《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氵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诗曾被后人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劝君"二句,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和对友人的关怀体贴之意溢于言表,却又绵长含蓄。胡应麟评这两句诗说:"自是口语而千载如新"。又如《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此诗用口语化问答,却也言浅意深,余味不绝。朋友言称不得意,诗人坚决支持其归隐--"但去莫复问",又借白云抚慰友人,表抒心声。所以钟惜评论此诗的末二句说:"感慨寄托,尽此十字,蕴藉不觉。深味之,知右丞非一意清寂,无心用世之人"(2)。

王维写情之妙处,还在于对现实情景平易通俗的描写中,蕴含深沉婉约的绵绵情思。其《相思》一篇,托小小红豆,咏相思情愫,堪称陶醉千古相思心的经典之作。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人先是用平直的话语写出了节日思亲的大众感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让人顿觉"与我心有戚戚焉",而后诗人笔锋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空转换犹如"蒙太奇"手法,"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3)。

王维写情,又多见隐喻比兴。上述数诗,已可略见其风。又如《杂诗三首》: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全篇不著"相思"二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句句意深。藉"寒梅"、"春草"喻意,相思之情跃然纸上。第一首写出了妻子对远在江南的丈夫的牵挂,第二首则从丈夫的角度着笔,却不直诉思念,而是向来自故乡的捎话人打听故乡的梅花是否已经开放,写法别致有趣,委婉含蓄。整篇尤以第三首中"心心"二句最见功力,借"春草阶生"将女子的愁心难展、情意缠绵刻画入骨,令人感慨叫绝。

王维歌咏从军、边塞等内容的诗篇,也同样善于写情。在这类诗作中,刻画出诸如将军、战士、豪侠等一批有血有肉的人物,并通过写人,抒发了诗人自己的豪情壮志。如《观猎》通过日常的狩猎活动来刻画将军的精神面貌: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其中"回看"二句所显露的"毫端有风雨声"(4),不啻是诗人凌云壮志的化身。

二、诗中有画

古语有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王维多才多艺,他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以灵性的语言、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苏轼曾有一著名论断:"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5)如《山中》道:"荆溪白石出,开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浅溪白石,缀上依稀红叶,山色苍翠,处处鲜艳欲滴。此即东坡所指誉的"诗中有画"。而《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仅用十字就描绘出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样景物,形、体、光、色尽在眼前,构图简洁不掩气势壮美,实乃意境深邃之佳作。

王维的"诗中有画",妙在传神。无论是刻画工细的白描,还是大笔勾勒的写意,无论是极尽夸张的渲染,还是引而不发的含蓄,都让人读后无需细品,脑海中即浮现出鲜明的景象。《山居秋瞑》一诗描绘了一组秋日傍晚雨后山村的景象: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中流光音色浑然一体--山泉叮咚映照明月无声,莲叶沙沙点缀着浣纱女的软语轻笑,每一句都是一幅鲜活流畅、富有生气的图画,毫不夸张地说,通篇就是一部充满诗意的风光影片。 王维诗中的画境,具有清淡静谧的个性特征,这一点,完全可以在他对夕阳、明月、空山、深林、清泉、远村、白云、孤烟等景物的渲染中感受得到,如《竹里馆》云: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幽静的竹林,皎洁的月光,让诗人不禁豪气大发,仰天长啸,一吐胸中郁闷。而千思万绪,竟只有明月相知。藉竹林、明月寓情,王维道出了一个隐者的孤寂悲愤。

在诗人笔下,点睛之笔的妙用、虚实浓淡的构架、气韵渲染的铺排,都有其独到之处。其《鸟鸣涧》云:"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惊"、"鸣"二字点睛,反衬出春山的幽静。又如"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等句,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妙笔,使画境平添几分生动。《终南山》一诗中,诗人这样写到: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全篇虚实变幻,开阖大气。终南山的奇峰广脉、深壑云烟,因此诗而显得神韵流转,读之如身临其境,牵人荡气回肠。

神韵淡远是王维诗中画境的灵魂。《鹿柴》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中着意描写了作者独处于空山深林,看到一束夕阳的斜晖,透过密林的空隙,洒在林中的青苔上。在博大纷繁的自然景物中,诗人捕捉到最引人入胜的一瞬间,用简淡的笔墨,细致入微地绘出一幅寂静幽清的画卷,意趣悠远,令人神往。正如清人陆佃所言:"

摩诘诗到神境处,真是景即意、意即景,不造境而景得,不说意而意完"(6)。

三、诗中有禅

王维生活的时代,佛教繁兴,士大夫学佛之风很盛。政治上的不如意,一生几度隐居,使王维一心学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7),以求看空名利,摆脱烦恼。王维学佛,并不恪守一定的教门,而是广泛结交各个宗派的僧侣,同时自学各派佛教经论,从中接受佛学的影响。王维笃志奉佛,思慕隐逸,在《偶然作六首》第三篇中我们即可略窥一斑:

日夕见太行,沉吟未能去。问君何以然?世网婴我故。

小妹日成长,兄弟未有娶。家贫禄既薄,储蓄非有素。

几回欲奋飞,踟蹰复相顾。孙登长啸台,松竹有遗处。

相去讵几许?故人在中路。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

忽乎吾将行,宁俟岁云暮。

这是诗人最早谈到个人佛教信仰的作品,"爱染"二句,表明自己对佛教的信仰日益牢固,世俗的贪欲、爱念已日渐淡薄。

王维对奸臣专政的黑暗政治颇感不满,不愿同流合污,加上宦途受挫,于是产生了逃避现实的想法,企图走隐遁的道路。然而,他又不甘心过清贫的日子,在隐逸的同时幻想着"终南捷径"。矛盾的诗人试图从佛学中寻找精神上的安慰和自己思想行为的理论依据。从佛教的义学中接受的主要思想,于他的诗歌创作中随处可见。在《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中有云:

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如是睹阴界,何方臵我人?

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

此诗大意是说,一旦滋生微小的尘念,便忽然感到生命的短促有如朝露,觉得世上难以容身。然而只是洗濯邪恶之心并不能从生死中解脱出来,在"悟道"的过程中人还处于迷途之中。诗中以"宾、主"喻"空、有",意指必须了悟"空"理,达非空非有之境,方能成就佛道,得以解脱。这分明是受佛家"四大皆空"等理论的影响,引人脱离现实。而在《疑梦》中,诗人又表露出安于现实环境,从幻想中寻找精神安慰的消极:

莫惊宠辱空忧喜,莫计恩仇浪苦辛。

黄帝孔丘何处问,安知不是梦中身?

上诗,可品出佛家的"空"理,有看破红尘的放任,也有万念俱寂的宁静。

诗中寄寓禅意,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作中也多有表现。如《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关于此诗的禅意,陈仲奇先生曾有过一段非常精辟的论述:"因为'对境无心',所以花开花落,引不起诗人的任何哀乐之情;因为'不离幻相',所以他毕竟看到了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因为'道无不在',所以他在花开花落之中,似乎看到了无上的'妙谛':辛夷花纷纷开落,既不执着于'空',也不执着于'有',这是何等的'任运自在'!'纷纷'二字,表现出辛夷花此生彼死、亦生亦死、不生不死的超然态度。在王维看来,整个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不正是像辛夷花那样,在刹那的生灭中因果相续、无始无终、自在自为地演化着的吗?......王维因花悟道,似乎真切地看到了'自然'的本性。"(8)王维的山水诗,大多追求一种寂静清幽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又往往蕴涵着禅意。无怪乎胡应麟会有"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9)的感慨。

王维诗歌多具清淡自然之风而又意境深远,其以动写静、以静寓禅的高超手法,为历代诗评家所赞赏。从他那清新淡雅的诗作当中,不难感受到诗人那颗淡泊、平和、恬静的心。每阅其卷,都仿佛是诗人带着我们在空山赏月、在远村小憩、到溪畔汲泉、于窗前看花......览诗如赏画,阅文如读禅,投身于诗人为我们创造的空灵境界中,尘世的纷纷扰扰、物欲浮躁都渐渐挥散,真的是身世两忘,万念俱寂了。

王维的诗的诗句篇八
《王维的诗歌》

王维的诗的诗句篇九
《唐王维的诗》

王维的诗的诗句篇十
《王维的诗歌》

相关热词搜索:王维描写山水的诗句 王维送别的诗句 王维对家人思念的诗句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王维的诗的诗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王维的诗的诗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8790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