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李白的山水诗

李白的山水诗

2016-01-29 08:49:1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李白的山水诗篇一《第十讲 李白的山水诗》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李白的山水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李白的山水诗篇一
《第十讲 李白的山水诗》

李白的山水诗篇二
《浅谈李白的山水诗》

浅谈李白的山水诗

摘要:中国传统的山水诗,便是一副山水画,诗乃大自然山水的墨之韵。北宋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中国的山水诗不是李白始创,而自李白达到出神入化的高峰。李白在仕途失意,遭贬而投荒之年,将精神寄托于自然,将情感倾注于山水,追求人与自然的浑然合一,追求乐天适性,写下了大量“我与景浑”、“神与物游”的山水诗。在诗人的笔下,山水是恬静的化身,是悲情的象征,是激情的载体,是诗人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李白山水诗追求的是一种飘逸、豪放、雄浑的审美情趣,更兼备了清隽与雄奇的审美意蕴。他赋予了中国山水诗与中国广袤雄丽的土地山川的总体分量差可相称的大模样、大气魄、大境界

关键字:李白 山水诗 独特风格 豪气 浪漫主义

正文:

一.李白与山水诗之间的关系

李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热爱祖国山河,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在其大量的诗作中,描写祖国山河的山水诗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涉及山川范围极广,所表达的感情真挚充沛,表现出李白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怀友思乡等内心情怀。当然,山水诗只是他所有诗作中的一部分,这些山水诗也不能代表他的全部作品,但是他一生的激情与理想,却又与这些诗作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写下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其中,《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无与伦比的绝唱。

诗人杜甫有一首诗赞酒仙李白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一生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李白漫游名山大川,寄清风明月,留下许多含而不露,意境深远的山水诗的名篇。李白的一生游历范围很广,入蜀中,留下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佳句;出三峡,留下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空谷绝响;南行江浙,留下了“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长河画影;上庐山,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画卷;东至齐鲁,留下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苍凉景色;西游华山,留下“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的雄奇篇章。

李白的山水诗中,山水形象融化为诗人自我形象,是用作表现诗人情怀的客观对象。对于山水而言,与其说李白在大自然的山水中发现了美,毋宁说李白在山水中的神游中发现了自身。李白的山水诗,也是李白自己,与是山水融为一体。

二.李白山水诗的独特风格

(一) 明朗清新,意境开阔,返朴归真。

李白生活在唐王朝有强胜走向衰落的时期,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蔑视封建礼法和朝廷权贵,不肯“摧眉折腰”去俯就黑暗势力,因而遭到朝廷的冷遇和打击。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愤世嫉俗,“一声好入名山游”,足迹遍及蜀中、黄河、江淮、浙江流域的名山大川,到处寻访名山胜水,以“此行不为魲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的激情,和“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的气概,揭露黑暗,鞭挞时弊,写下了奇彩纷呈的山水诗作,千姿百态地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向往之情。在诗人这些千古传诵的山水名篇中“明朗清新,返朴归真”,是其显著特点之一。例如,《访戴天山

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清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在诗人笔下,蜀中的戴天山,山奇水秀,淙淙的溪水、带露的桃花、林中的麋鹿、亭亭的野竹,还有那碧峰泻下的飞泉,色彩明丽,境界幽深如同一幅引人入胜的山水图,有谢灵运、谢朓清新秀丽的风味和王维、孟浩然简淡清幽的情趣。再如《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的秋景;《入清溪行山中》:“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岩中响自合,溪里言弥静”的碧水;《鹦鹉洲》:“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的花木;《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楚江;《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山月,以及写江上风光和泛舟愉悦的《荆门浮舟望蜀江》;写洞庭湖开阔明净、意境极美的《陪族叔形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以峨眉山月贯穿全篇,有映带生辉之妙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等等,无不以新奇而隽永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画出壮美的山光水色,给人以明朗清新,境界开阔的特殊感受。。

(二)·情景交融,韵味悠长

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于以情写景,以景抒情。在艺术表现上,诗人时常只选择自然景物中最富特征,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些方面加以突出和描绘,在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的氛围中,蕴涵了无穷的韵味,故而较之晋宋诗人的“情、景、理”三段式的风格情调更胜一筹,作品意向高远,感情更为真挚。除上一部分已举作品兼具这一特点之外,李白还有更多的山水诗篇可以作为这一方面的例证。例如,《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是现在公认的古代山水诗中最优秀的篇章。当时作者因永王璘案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中途遇赦,惊喜交加,当即从白帝城放舟东下江陵。诗人那历尽艰险而遇赦的喜悦心境,久别亲友而归心似箭的急切心情,以及得以解脱

之后的兴高采烈的神态,无不在空谷传响,夹岸秀丽的山峡风光之中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诗气势豪爽,情景交融,精妙至极。明杨曾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充溢李白山水诗的浪漫主义基调,是诗人的个性、豪气的必然反映。他往往不是按照生活本身的逻辑,如实地、具体地描写生活,而是将现实生活的感受和酝酿于胸中的诗情,幻代出奇丽非凡、惊心动魄的诗意境界。

李白有的诗,虽通篇不以写景为主,但以一二写景语而显得情景交融,韵味悠长。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抓住孤舟远影没入水天之际的动人景色,造就一种高远无穷的意象,表现出对故人的无限神往。它如《听蜀僧浚弹琴》中的“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夜泊牛渚怀古》中的“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等,诗人仅以一二写景之语,真切地显示出了自然景物的特征,深沉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挚感情,“它们都给人们以美好的艺术享受,对于山水风景诗的发展有所贡献”。

(三)·形象雄伟,气势磅礴,豪迈奔放

李白笔下的山水形象常具有飘逸飞动之势,主要表现阳刚之美,或者说崇高之美,特别善于描写雄、壮、险、奇、旷之美景。高大挺拔,峥嵘崔嵬的大山,天外飘来的黄河,飞瀑巨浪,长风万里,意象无不阔大、飘逸、充满动感,李白的山水诗就是以气势取胜,充分地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世俗生活的厌弃,让人感到有一种冲决束缚、追求个人自由解放的热情。如他笔下的《望庐山瀑布》6:“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写瀑布,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气势磅礴,新奇无比的山水画卷。“银河落九天”的奇喻,极写瀑布之高,“飞流”、“直下”、“落九天”刻画出瀑布的动态美。苏轼以“古来惟有谪仙词”的美誉来高度称赞此诗为瀑布诗之冠。在这些充满活力的山水诗中,似乎可以看出李白那豪迈放浪、遗世独立的个性,流露于他的笔端,便有了那样气魄宏大,无

拘无束的诗作。而他所取材的歌咏对象也有的很多是雄大壮阔的,有的在壮美之中又包含着奇、险、旷,自然山水的各种美的形象不是单一的,往往是综合存在的,如巴山蜀水的壮美和雄奇险峻的《蜀道难》诗中一咏三叹,把蜀道之险、奇、雄、壮,表现的淋漓尽致,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美。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写的天姥山,自然山水的“壮”表现为大与力的结合,不仅形体巨大,而且力量强大,使人惊讶、敬畏。既有奥,也有旷,更有雄和壮。这些对山水雄丽奇险的描写,让人读罢,感受到一种气魄宏大,雄大壮阔的境界,也感受到诗人豪放自由,热情乐观的气质。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他那蔑视权贵、狂傲不羁的性格才得到表现,淀积于胸中的政治理想遭到挫折的幽愤才得以宣泄。李白山水诗,可以说是用自己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

三·李白山水诗的“承前继后”

李白山水诗还深受“两谢”的影响,诗人接受了谢灵运、谢朓的艺术滋养,继承了“两谢”(谢灵运、谢眺)清新的风格,甚至在自己的诗歌中直接引用了他们的诗句,如“池塘生春草”,“山水含清辉”,“澄江静如练”。他在继承两谢开创的艺术成就的基础上,放弃了两谢的精雕细刻,运用夸张、想象等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加以积极创新,在语言上形成了一种“天然去雕饰”的独特语言风格,把山水诗的创作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他以豪迈的胸怀、奔放的激情,将祖国壮丽秀美的河山描摩笔端,融铸清辞。他写月、写山、写水,明朗清新,境界开阔;他将自己对自由,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化入了山水诗作之中,情景交融,韵味悠长;他壮绘直落九天的瀑布,以及奔腾咆哮的黄河和崎岖险阻的蜀道,并给予了汪洋恣肆的描绘,再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形象,从而产生了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他具有非常高的艺术功力,山水之美与他的"赏心"瞬间碰撞,往往产生充满了艺术生命力的佳篇名句,彪炳后世。

简言之,李白的山水诗,以卓然独具的艺术风采和强烈的时代精神,达到了审美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他屹立于浪漫主义的艺术巅顶,掉后世

李白的山水诗篇三
《论李白和他的山水诗》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

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学专业

(本科)

毕 业 论 文

论 文 题 目___________ ____

姓 名_________马士冬__________

学 号__071040248_____________

学生工作单位__滕州市滨湖镇南徐楼小学____

学生所在电大 枣庄电大滕州教学点____

指 导 教 师__ 李思华____________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管理处编印

写作提纲

一、李白生平简介 …………………………………………┅┅(1)

二、李白写山水诗的原因 ……………………………………┅ (1)

(一)李白写山水诗是因为他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这也是根本原因┅┅┅┅┅┅┅┅┅┅┅┅┅┅┅┅┅┅┅┅┅┅┅(1)

(二)李白写山水诗是因为受到道家的影响………………┅(1)

(三)是因为受到二谢以及孟浩然的影响很大……………┅(2)

三、李白和山水诗的关系

李白是中国山水诗人中的另类 ┅┅┅┅┅┅┅┅┅┅┅ (2)

四、诗人自我意识:仰天大笑出蓬蒿,四海云游一孤鸿

李白虽然一生都在追求功名与理想,但却永远保持着一份自由自

我的超然与纯真 ┅┅┅┅┅┅┅┅┅┅┅┅┅┅┅┅┅┅┅( 2)

五、李白时代精神:激昂奋发成功名,蔑权贱贵浪川山┅┅┅(2)

六、李白山水诗的独特风格┅┅┅┅┅┅┅┅┅┅┅┅┅┅┅(3)

(一)、李白山水诗歌的思想内容┅┅┅┅┅┅┅┅┅┅┅(3)

1、表达个人政治抱负,关心国事,揭露、批判黑暗腐败的社会现实 ┅┅┅┅┅┅┅┅┅┅┅┅┅┅┅┅┅┅┅┅┅┅┅┅┅ (3)

2、表现蔑视权贵、利禄,向往自由的精神┅┅┅┅┅┅┅┅ (4)

3、李白诗歌中也同情普通百姓,反映人民的劳动生活与悲惨遭遇(4)

4、对于中国壮丽山川的赞美和热爱也是李白山水诗的一个重要内容 ┅┅┅┅┅┅┅┅┅┅┅┅┅┅┅┅┅┅┅┅┅┅┅┅┅┅┅┅(4)

(二)李白山水诗的艺术特色┅┅┅┅┅┅┅┅┅┅┅┅┅┅(4)

(三)李白山水诗的意境┅┅┅┅┅┅┅┅┅┅┅┅┅┅┅┅(5)

七、李白山水诗的艺术成就┅┅┅┅┅┅┅┅┅┅┅┅┅┅┅┅(7)

八、结语┅┅┅┅┅┅┅┅┅┅┅┅┅┅┅┅┅┅┅┅┅┅┅┅(7)

论李白和他的山水诗(论文题目)

目 录

内容摘要………┅┅┅┅┅┅┅┅┅┅┅┅┅┅┅┅┅┅(1)

关键词…………………………………………………………(1)

正文……………………………………………………………(1)

一、李白生平简介 ……………………………………… (1)

二、李白写山水诗的原因 …………………………………… (1)

(一)李白写山水诗是因为他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这也是根本原因 ………… (1)

(二)李白写山水诗是因为受到道家的影响……………… (1)

(三)是因为受到二谢以及孟浩然的影响很大…………… (2)

三、李白和山水诗的关系

李白是中国山水诗人中的另类 …………… (2)

四、诗人自我意识:仰天大笑出蓬蒿,四海云游一孤鸿

李白虽然一生都在追求功名与理想,但却永远保持着一份自由自

我的超然与纯真 ┅……………( 2)

五、李白时代精神:激昂奋发成功名,蔑权贱贵浪川山┅┅(2)

六、李白山水诗的独特风格┅┅┅┅┅┅┅┅┅┅┅┅┅┅(3)

(一)、李白山水诗歌的思想内容┅┅┅┅┅┅┅┅┅┅(3)

1、表达个人政治抱负,关心国事,揭露、批判黑暗腐败的社会现实 ┅┅┅┅┅┅┅┅┅┅┅┅ ┅┅┅┅┅┅┅┅┅┅┅┅┅ (3)

2、表现蔑视权贵、利禄,向往自由的精神┅┅┅┅┅┅┅(4)

3、李白诗歌中也同情普通百姓,反映人民的劳动生活与悲惨遭遇(4)

4、对于中国壮丽山川的赞美和热爱也是李白山水诗的一个重要内容

┅┅┅┅┅┅┅┅┅┅┅┅┅┅┅┅┅┅┅(4)

(二)李白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4)

(三)李白山水诗的意境┅┅┅┅┅┅┅┅┅┅┅┅┅┅ (5)

七、李白山水诗的艺术成就┅┅┅┅┅┅┅┅┅┅┅┅┅┅┅(7)

八、结语┅┅┅┅┅┅┅┅┅┅┅┅┅┅┅┅┅┅┅┅┅┅┅(7) 参考文献 ………………………………………………… (9)

李白的山水诗篇四
《李白的山水诗文学神韵》

【摘要】提起李白,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并不陌生,从小我们就读着他的诗歌长大,他的生死及其不平凡的经历,都给人留下了疑问和话题。故一直以来人们对他的研究很多,如对李白出生地、家世及卒年等的研究。中国传统的山水诗,便是一副山水画,诗乃大自然山水的墨之韵。北宋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无独有偶,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有云:“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诗是一种有声的画”。可见中西关于诗画的关系同源,那就是追求一种意境。李白并不是以山水诗闻名,但是,李白的山水诗以雄奇、豪迈、大气、苍凉见长,突破了中国传统山水诗的借山水以自娱的窠臼。也同样取得了叫大的成就。

【关键词】李白;山水诗;诗人

提纲:

一、李白生平介绍

二、李白与山水诗之间的关系

三、李白山水诗的漫游

四、李白山水诗的独特风格

(一)李白的山水诗明朗清新,意境开阔

(二)李白的山水诗情景交溶,韵味悠长

(三)李白的山水诗形象雄伟,气势磅礴

李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

一、李白生平介绍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少年时期生活在蜀中,家境富裕,轻财好施,喜好文学,熟读百家书籍。又关心国事,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二十多岁时出蜀东游,十年之内,顺着长江南浮洞庭,北游襄汉,东上庐山,直下金陵、扬州,远到东海边,后来又到黄河流域许多地方。四十多岁时,经推荐,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作为文学侍从,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很兴奋,以为可以辅弼君主时的玄

宗沉湎于歌舞酒色,政治黑暗腐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生活在草野间的人)”?但是,此在长安不满两年,便愤然离去,继续漫游各地,“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李白的诗歌创作于是趋于成熟,名篇叠出。天宝三年(744年),他在洛阳和杜甫相遇,结成好友。两人在河南山东一带,携手探胜,把酒论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在永王(玄宗第十六子)幕府工作。后来,唐肃宗借口永王谋反,杀了永王,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中途遇赦。宝应元年(762年),62岁的李白,在穷困和飘泊中病死于安徽当涂。李白存诗九百多首。他热爱祖国山河,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下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其中,《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无与伦比的绝唱。

二、李白与山水诗之间的关系

李白是中国山水诗人中的另类,他有一种世外高人的气势和极富张力的生命力,非常的飘逸和洒脱,这种个性的因素使得李白的山水诗在表现手法上似乎没有了固定的形式和规律,这就造成把握李白山水诗的风格和意境很难。但就像看梵高的画一看就是梵高的画,李白的山水一看便是李白的山水。实际上,李白才是真正主宰着山水诗的形式和规律的。李白写的不是山水的细节,而是山水的气势,用他的话来讲就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气势,这也是写他本人的气势,正是他本人的气势推动着他写山水的气势,只有他桀骜放纵的个性才能把山水固有的气势从山水中张扬出来,张扬山水的气势就是张扬李白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即是把他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扩张到山水中,他的生命力是无限扩张的,给人的感觉不是山水感染了他,而是他感染了大唐的山水。

三、李白山水诗的漫游

唐开元盛世的青年李白,爱好辞赋、剑术和豪饮,博览道家、诸子百家奇书和纵横术,受到奇而不正的教化,思想上的神游和狂想,养成一种傲岸不桀、放逸不群的游侠精神,这注定了他一生不走科试正途,而要走隐士兼侠士而成名士的独特之路。李白是不属于世俗世界的,他是属于酒的和山水的神仙世界。唐玄宗爱慕酒仙李白的才华,给其加官赐予金帛,可李白不受,其“志在青山”,只要美酒和山水的流连,以至于唐玄宗赐其金牌“逢坊吃酒,遇库支钱”,被传为千古佳话。诗人杜甫有一首诗赞酒仙李白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一生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李白漫游名山大川,寄清风明月,留下许多含而不露,意境深远的山水诗的名篇。李白的一生游历范围很广,入蜀中,留下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佳句;出三峡,留下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空谷绝响;南行江浙,留下了“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长河画影;上庐山,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画卷;东至齐鲁,留下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苍凉景色;西游华山,留下“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的雄奇篇章。

四、李白山水诗的独特风格

(一)李白的山水诗明朗清新,意境开阔

李白生活在唐王朝有强胜走向衰落的时期,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蔑视封建礼法和朝廷权贵,不肯“摧眉折腰”去俯就黑暗势力,因而遭到朝廷的冷遇和打击。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愤世嫉俗,“一声好入名山游”,[3]足迹遍及蜀中、黄河、江淮、浙江流域的名山大川,到处寻访名山胜水,以“此行不为魲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4]的激情,和“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5]的气概,揭露黑暗,鞭挞时弊,写下了奇彩纷呈的山水诗作,千姿百态地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向往之情。热烈的向往之情。在诗人这些千古传诵的山水名篇中,“明朗清新,意境开阔”,是其显著特点之一。例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清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首诗,是李白青少年时代的作品。在诗人笔下,蜀中的戴天山,山奇水秀,淙淙的溪水、带露的桃花、林中的麋鹿、亭亭的野竹,还有那碧峰泻下的飞泉,色彩明丽,境界幽深如同一幅引人入胜的山水图,有谢灵运、谢朓清新秀丽的风味和王维、孟浩然简淡清幽的情趣。又如《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以别开生面的写法,从峨眉山月入手,用清新的笔墨点染出明月照耀下的朦胧山水。那空中挂着的半轮秋月,在江中波动着的月亮倒影,清幽而静谧,衬托出一叶扁舟去国时思念故人的情怀,神采飞动,韵味淳厚,昔人曾誉为“太白佳境”。再如:《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二十六岁的李白带着慷慨报国的壮图和建立功业的幻想,离开四川、出三峡、

渡荆门,来到了江汉平原。诗人从两岸绵亘的从山峻岭中来,面对渐远渐小而消失的远山,面对滚滚奔流于苍茫大地的江水,以新奇的感觉和豪迈的心情,写下了平原的广袤和长江的壮扩。作品在呈现极目无边的远景的同时,也反映出了作者当时的青年意气和时代豪情,显示了清新流丽,境界开阔的展新特点。就此而言:它比起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清,烽烟望五津”、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艺术境界,就更为壮阔。

古人环溪说:“李白长于才,故以篇见功”。这一评论,精辟地指出了李白在创作上,与晋宋诗人“比较呆板而且追求摹景的逼真,讲究练字,练散句,缺少整体美”的创作有着根本的区别。从而也充分证明了李白山水诗在接受前人的艺术滋养的同时,又发展了诗歌艺术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它如,《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的秋景;《入清溪行山中》:“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岩中响自合,溪里言弥静”的碧水;《鹦鹉洲》:“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的花木;《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楚江;《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山月,以及写江上风光和泛舟愉悦的《荆门浮舟望蜀江》;写洞庭湖开阔明净、意境极美的《陪族叔形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以峨眉山月贯穿全篇,有映带生辉之妙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等等,无不以新奇而隽永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画出壮美的山光水色,给人以明朗清新,境界开阔的特殊感受。(二)李白的山水诗情景交溶,韵味悠长

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于以情写景,以景抒情。在艺术表现上,诗人事常只选择自然景物中最富特征,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些方面加以突出的描绘,在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的氛围中,蕴涵了无穷的韵味,故而较之晋宋诗人的“情、景、理”三段式的风格情调更胜一筹,作品意向高远,感情更为真挚。除上一部分已举作品兼具这一特点之外,李白还有更多的山水诗篇可以作为这一方面的例证。例如,《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是现在公认的古代山水诗中最优秀的篇章。当时作者因永王璘案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中途遇赦,惊喜交加,当即从白帝城放舟东下江陵。诗人那历尽艰险而遇赦的喜悦心境,久别亲友而归心似箭的急切念情,以及得以解脱之后的兴高采烈的神态,无不在空谷传响,夹岸秀丽的山峡风光之中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诗气势豪爽,情景交融,精妙至极。明·杨曾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在具有民歌风采的《清溪行》中,作者以清新流畅的诗句,赞颂了大自然的明媚秀丽,抒发了对社会黑暗的愤懑之情: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诗人着意描述的是清溪水清如碧,清澈见底,然而却寄予了他对社会污浊混沌的愤慨,勾画出的是一个情调凄凉哀婉的清寂境界。又如《夜宿山寺》: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从诗的语句看,诗人只是写了山中的一座小寺院,但仔细咀嚼,山寺的静穆,环境的净谧,以及超脱凡世喧嚣的佳境,都给人以充分想象的余地。味外之旨,正是作者抒发的厌弃世俗,向往自由的情怀。同样,《山中问答》也是一首含蓄蕴藉,情趣盎然的佳作: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首诗以问答形式抒发了诗人隐居山林的闲情意趣,语出自然,浑然天成,秀雅的画面,色艳景幽,情真意远,韵味之美,意境之美,使人陶醉。再如《寻雍尊师隐居》: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计年。

拨云见古道,倚树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满是云雾的山林,是那样的幽静,在云雾中行走,是那样的闲逸。诗人成功地捕捉了他对自然景物、山光水色的独特感受,以刻练之笔出以平易面目,在继承谢灵运、谢眺、何逊、阴铿等前人的基础上,加以了更深层次的开拓。《岁寒堂诗话》云:“建安陶阮以前诗,专以言志;潘陆以后诗,专以咏物。兼而有之者,李杜也。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余事。”

李白有的诗,虽通篇不以写景为主,但以一二写景语而显得情景交融,韵味悠长。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抓住孤舟远影没入水天之际的动人景色,造就一种高远无穷的意象,表现出对故人的无限神往。它如《听蜀僧浚弹琴》中的“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夜泊牛渚怀古》中的“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等,诗人仅以一二写景之语,即穷形尽相地描状了景物,真切地显示出了自然景物的特征,深沉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挚感情,“它们

李白的山水诗篇五
《论李白山水诗》

论李白山水诗

【摘 要】李白是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上最为耀眼的巨星之一,从小我们就读着他的诗歌长大。李白并不是以山水诗闻名,但是,李白的山水诗突破了中国传统山水诗的借山水以自娱的窠臼,怀友、思乡、抒怀及关注时政、劝讽当朝,也同样取得了叫大的成就。李白的山水诗在表现手法上写的不是山水的细节,而是山水的气势, 山水的精神,山水的魂魄。李白的山水诗,最能为山水传神写照。

【关键词】李白 山水诗 题材广泛 想象 细节描写

提纲:

一、李白生平介绍

二、李白与山水诗风格的形成

三、李白山水诗的特点

1、返朴归真,淡泊明志

2、情景交融,韵味悠长

3、雄奇美

李白作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光照千古,后人称其为“诗仙”。 仙风道骨,想落天外,飘逸放恣,意象万千,有强烈的浪漫主义作风。但李白的山水诗也具有非常丰富的社会内涵,我们可以从对他山水诗的观赏和返照中得到一种沁人心脾的舒适

与刺激,从而在思想上得到某种启迪,在情感上得到某种疏导或宣泄,使我们的内心世界更加充实、丰富和完善,使我们的精神达到一种自乐自足的境界,感受到更加美好的人生。

一、李白生平介绍

李白(约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隋朝末年随先祖流落西域,生于中亚碎叶,自认为与唐朝皇室同宗。五岁时,父亲将他带到蜀地。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二十多岁时出蜀东游,十年之内,顺着长江南浮洞庭,北游襄汉,东上庐山,直下金陵、扬州,远到东海边,后来又到黄河流域许多地方。四十多岁时,通过玉真公主的推荐,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但不满两年,就被权贵们所诋毁,仕途再受打击,随后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李白的诗歌创作已逐步趋于成熟。此后11年里,他继续在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可是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年(744), 他在洛阳和杜甫相遇,结成好友。两人在河南山东一带,携手探胜,把酒论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当时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 宝应元年(762年),62岁的李白,在穷困

和飘泊中病死于安徽当涂。 李白存诗九百多首。他热爱祖国山河,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下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其中,《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无与伦比的绝唱。

二、李白山水诗风格的形成。

李白生活在唐王朝由强胜走向衰落的时期, 一生在政治生涯上中的屡屡受挫碰壁, 才使得他把赤子般的天真情谊奉献给同道和纯朴善良的下层人民,倾诉于无私无猜的大自然。他的诗继承了“两谢”(谢灵运、谢眺)清新的风格,甚至在自己的诗歌中直接引用了他们的诗句,如“池塘生春草”,“山水含清辉”,“澄江静如练”李白吸收了“两谢”清新的一面,并加以积极创新,在语言上形成了一种“天然去雕饰”的风格。在情感抒发上也一改两谢的低沉,代之的是高昂、激越,有一种鼓舞人心,一泻万里不可阻挡的气势,这也是他最大的创新。另外在山水的描写上,李白放弃了两谢的精雕细刻,运用夸张、想象等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他在继承两谢开创的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又进行独创,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把山水诗的创作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李白的山水诗题材内容范围广泛,这与李白的人生经历和所处时代是密不可分的。李白所处的时代正是大唐帝国鼎盛时期,经过“贞观之治”到了“开元”“天宝”年间,唐朝封建经济的繁荣达到顶点,大唐帝国也成为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作为诗人的李白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他情绪昂扬,想要大有作为,而且表现得比别人更强烈“天生我才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对生活充满了理想,充满了信心正因为他对生活、对祖国充满热爱,才会写出这样热情

奔放的诗篇可以说时代是李白唱出如此动听的山水赞歌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形成积极的浪漫主义风格的重要原因

另外,李白的少年时代是在蜀中度过的。当时的蜀中是一个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因此,儒、道都对其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对中国历史上各种传统思想都有过接触,但对他影响最大的是道家的思想,当时由于皇帝的提倡道教盛行,李白也深受影响,道家主张清净无为、追求长生不老,追求现实享受,御风而行,翱翔宇宙之间李白是这种精神的代表之一,这也决定了李白山水诗想象丰富,飘逸无常的浪漫主义风格。李白的一生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他说:“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他入蜀中、出三峡,南至江浙,东至齐鲁,北游长安、洛阳、太原,游览了无数名胜古迹,面对祖国的壮丽河山,充满了热爱与赞美的豪情。但道家思想也对李白产生消极思想,如“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三、李白山水诗的特点

山水诗是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东晋谢灵运是第一个大量描写山水且成就较高的诗人。盛唐是山水诗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们的山水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笔下的山水寄托着他们的志向,表现着他们的情趣。而自李白达到出神入化的高峰。在仕途失意、遭贬之时,李白将精神寄托于自然,将情感倾注于山水,追求人与自然的浑然合一,追求乐天适性,写下了大量“我与景浑”、“神与物游”的山水诗。在诗人的笔下,山水是恬静的化身,

是悲情的象征,是激情的载体,是诗人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李白山水诗追求的是一种飘逸、豪放、雄浑的审美情趣,更兼备了清秀与雄奇的审美意蕴。他赋予了中国山水诗与中国广袤雄丽的土地山川的总体分量差可相称的大模样、大气魄、大境界。

1、返朴归真,淡泊明志

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于以情写景,以景抒情。大诗人李白仕途坎坷,命运多舛,使得诗人只有投身于大自然,会心于山林泉石。试图通过悠游山林或隐居山中,来忘却尘世的忧愁和痛苦,获得如陶潜所言的羁鸟归林,网鱼如海之乐。当诗人的心灵沉浸在山川景物之中,心与景通,人的恬淡与景的清幽便达到了微妙的契合。《日夕山中忽然有怀》写道:“久卧青山云,遂为青山客。山深云更好,赏美终日夕。月含楼间峰,泉漱阶下石。素心自此得,真趣非外惜。”这首诗是描写诗人久居山中,不受社会烟尘污染和异化的心灵境界。他在赏云观月中获得素心,获得精神对自然的回归。全诗意境淡远又具有恬淡清雅之美。与山水云石为伴,在大自然的天籁中充分感受到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充实,流布于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完全是心灵的传真,在这些淡忘荣利、自乐自足的诗句背后,我们可以发现“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诗人是何等的逍遥。” 这类诗,是李白在穿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历经了生活的坎坎坷坷,见惯了世间的悲欢离合,感受了生命的大起大落后的大彻大悟,是诗人灵魂的又一次飞升。

李白一生亟盼入仕济世,现实却是抱负不得施展,于是他更是亲近自然,追求精神自由。因而它的山水诗也多以宁谧清净的艺术境界加以

李白的山水诗篇六
《李白山水诗》

《论李白诗歌中的山水意象》的文献综述 摘要: 李白,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并不陌生,我们读着他的诗长大,他那不平凡的

经历给后代留下了深深的疑问与探秘。北宋郭熙曾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而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也说过:“画是一种无声诗,诗是一种有声画”。由此可见,无论是中方还是西方,他们都一致认为,诗是一种有意境。虽然李白

并不是以山水诗而闻名,但是他的山水诗却表现出一种豪迈,粗犷,雄伟霸气之

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关键词:李白;身世;诗歌;山水诗。

李白,是史上一伟大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他生平经历坎坷,

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生的诗人,又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集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于一身。据统计,在李白一千余首诗歌中,共出现

“水”字四百七十六个,平均每两首多诗就出现一个,其中并不包括与“水”相

关的江,河、湖、海等。著名学者袁行霈先生对李白诗中宏伟自然意象进行过统

计,其中写到江(江水)六十次,河(黄河)四十一次、波(波涛、波澜等)七

十四次,海(沧海、沧溟)六十四次„„李白留给后人的诗篇有九百多首,每一

首都是他的心路历程的感受。而这些诗篇也是盛唐时候文化底蕴和精神生活的真

实写照。而我们,对李白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李白身世的研究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诗仙”。汉族,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碎叶城762年病逝,享年61岁。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直到天

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

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赐金放还而去,然后由高天师如贵道士授录济南(今

山东省济南市)的道观紫极宫。成为一个真正的道士,过着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

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

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

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二、李白的作品

李白的作品具有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

漫主义,立意清晰等特点。他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

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

艺术的完美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

的情感为主。杜甫赞李白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的艺术魅力,这

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韩式朋在《李白山水诗的写意特征》中写到:

“李白的山水诗,据我的统计,总共约有百首,其中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继承庄子散文意境宏阔、浩渺奔放的浪漫主义传统,气势磅礴,汪洋态肆。这类诗近二十首,体裁主要是七言古诗、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二)借鉴陶潜田

园诗的艺术手法,作品中的写景与抒情、说理相结合。这类诗也近二十首,绝大

多数是五言古诗。(三)受谢灵运、谢眺影响较夭,写景清朗明丽,结构未臻完美。这类作品约有二十五首左右。(四)与王维山水诗风格近似,充满诗情画意,浑成

无迹,大巧若朴。这类诗约有十二、三首。(五)半写山水,半写游仙,而游仙的

比重更大,艺术成就不高。这类作品近十首。除此之外,李白还有近二十首诗,其中描写山水的诗句颇具画意,但全诗不甚出色,有的也不宜划入山水诗范围之

内。”

所以现在的我们对李白山水诗的研究一直有着穷追不舍的精神。葛晓音在

《山水田园诗派研究》里也这样说:“李白的登览、记游山水诗可分两类。一类

是按传统的表现方法如实描写山水,如《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望庐山瀑布》等。他另一类以虚写为主的山水诗比起来,大多不见特色。如《蜀道难》、《梦游

天姥吟留别》等等,与其说它们是山水诗,还不如说是诗人理想和苦闷的寄托,是诗人精神境界的自然化。

王定璋在《李白山水诗文的个性特征及时代意义》中也提到:“李白的山水

田园之作明显地具有以下特征:一、豪放浪漫的个性基调和夸张写意的艺术手法。

二、变化多样的艺术风貌与气势恢宏的独特意境。”

而每当提起山水诗时,人们都会推举王维的山水诗为百家山水诗之冠,“味

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苏轼对王维山水诗的评价。王运熙同志在《王维田园山水诗的审美价值》一中说:“伟大的诗人李白、杜甫

也创作了不少写景名篇,但在展示自然界的丰富多采和表现作家对自然的深入细

致的感受上面,较王维也不免有所逊色。他不傀为诗国中首屈一指的风景画大

师”。而后人也因此受到了影响,认为王维之山水诗歌堪称一绝,乃诗坛上首屈

一指的先锋。我虽不否认王维诗歌的绝妙之处,但后人通过苏轼的这句评语而不

断夸大其诗歌的伟大之处,我觉得有所不妥。

李白一生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我所我认为他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与情感是十分

细致的。就好像张家骐在《应怎样评价李白的山水诗》中提到:“我认为李白在

展示自然界的丰富多采方面,较王维也不逊色。可以从三方面看:一、李白的山水

诗,既能展现动态美,又能展现静态美。二、李白山水诗既能从时空角度展示山水

的美,又能突破时空,使所展示的山水更加雄伟瑰丽。三、李白山水诗既表现诗

人厌恶丑恶事物的心理素质,又表现诗人追求自由理想的审美角度。”

所以我认为,李白的山水诗歌是具有他独特的风格和成就的,诗中所体现的艺术风采和时代感是相互统一的,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古代山水诗发展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全唐诗》,161-185李白卷。

[2]袁行霈:《李白的宇宙境界》载《中国李白研究》,一九九0年集•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

[3]韩式朋:《李白山水诗的写意特征》,《求是学刊》,1984年第3期。

[4]张家骐:《应怎样评价李白的山水诗》,《齐鲁学刊》,1987年第3期。

[5]王定璋:《李白山水诗文的个性特征及其时代意义》,《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

[6]葛晓音:《李白思想艺术探骊》,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3月。

[7]杜晓勤:《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东方出版社,1997年7。

[8] 王运熙:《王维田园山水诗的审美价值》,《齐鲁学刊》1989年第3期。

李白的山水诗篇七
《论李白山水诗的艺术(1)》

论李白山水诗的艺术

(陆丰职业技术学校 卓镇杰)

内容摘要:李白是我国唐代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山水诗在唐代别树一帜,表现出其独特的艺术特点,成为我国山水诗歌的又一座高峰。中国传统的山水诗,是一副山水画,诗乃大自然山水的墨之韵。北宋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无独有偶,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有云:“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诗是一种有声的画”。可见中西方关于诗画的关系同源,那就是追求一种意境。诗人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山水诗只是他所有诗作中的一部分,但是,李白的山水诗以雄奇、豪迈见长,突破了中国传统山水诗的借山水以自娱的窠臼。也同样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本文从他的山水诗意象、思想情感、创作方法以及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求对李白的山水诗有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李白 山水诗 艺术特色 时代精神气质 生命力 雄奇 豪放

前言:李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在其大量的诗作中,描写祖国山河的山水诗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涉及山川范围极广,所表达的感情真挚充沛,表现出李白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怀友思乡等内心情怀。当然,山水诗只是他所有诗作中的一部分,这些山水诗也不能代表他的全部作品,但是他一生的激情与理想,却又与这些诗作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那么究竟何为山水诗昵?山水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要审美对象与表现对象的诗歌。它不局限于描画山水,还描绘与山水密切相关的其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一)李白的山水诗总是表现出奔放豪迈的艺术特色,体现出他的率直狂放的精神和独立不羁的个性。

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这位伟大的漂泊者用他的双脚和诗笔丰富了大唐的山水。他的大笔横扫,狂飙突进,于是,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在诗中,诗人灵动飞扬,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上的奔驰的骏马。在诗里,诗人一扫世俗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

1、李白的山水诗中艺术特色,在雄伟瑰丽的景物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见出他独立不羁。

从艺术成就上来讲,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并至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杜甫对李白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以自身的个性去改造眼前的山川大河,将这些景物理想化。他往往是从把握整体的方向入手,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以主观情感上

的需要山水的形象进行刻画,创造出独特的诗歌意象,显示出其强烈的个性色彩。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何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横江词》)。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描绘了一个美轮美负的神仙世界:清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莺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如此盛大而热烈的场面,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这首诗以神仙世界的光明美好来反衬现实社会的黑暗腐朽,表现了李白追求自由的思想。

2、李白的山水诗采用多种手法来表现独特的浪漫主义的艺术世界。

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气势磅礴,经常运用夸张的手法,构成

令人惊叹的佳句,来表达自己不平凡的思想感情。《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即运用了大胆的夸张手法,“三千尺”、“落九天”,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一点来;而且李白的这首诗不落俗套,不同凡响,它以奇特的联想和夸张,通过生动新颖的比喻,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奇壮观,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美丽河山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早发白帝城》中“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上三峡》中“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等等都是运用了这一手法。就《上三峡》这首诗来说,李白在诗的开头,就运用了如此大胆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了巫山高入云间,巴水急流滚滚的壮丽景象。李白在他的山水景物诗中运用大胆的夸张手法,这样不光突出了景物磅礴的气势及美的特征,又使诗篇闪耀着浪漫主义的艺术光辉。

诗词中运用典故,并不算稀奇,但能像李白那样巧用、活用典故,把典故

运用得恰到好处的,在历代文人墨客中少之又少。李白惯于用典,亦善于用典。用语典则推陈出新,暗用事典则了无痕迹,明用事典亦挥洒自如,若由己出。他很少在枝节上用典,也很少用僻典,总是采用历史人物生平中的重要事迹,藉以表白自身的处境和心境,纵横辟阖,随心所欲,仿佛古人任其差遣。因而用典虽多但无獭祭之弊,却大大丰富了诗意的蕴含,加强了感情的力度。借古人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固然是文人诗中常见手法,但谁也不像李白那样经常大量采取并做到今古浑融、人我合一。

李白活用典故的山水景物诗有很多首,例如《登金陵凤凰台》中的“总为浮

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此处的“浮云蔽日”,典出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用“浮云”喻奸佞,以日喻君王,即意奸臣当道,遮蔽了君王的视听,可谓寄意深婉。又如《望天门山》中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日边来”虽是景物但也是用典之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夙慧篇》,文中晋元帝问他儿子:“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他儿子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晋元帝觉得奇怪,第二天宴会时又重新问他,他儿子又回答道:“日近。”晋元帝失色,又问:“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他儿子又回答道:“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很明显,李白这首诗中“日边来”就是用了这个典故;“日边”就是指长安了。在其他的山水景物诗中,李白也是常用且活用了典故的;他在诗中活用典故,既把自己的思想蕴藉

在了所描写的山水景物中,又隐约道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典故运用得很“活”,滴水不漏,恰到好处。

在文人墨客的山水景物诗中,常会见到动静结合的运用,这让读者体会到景

物动态美的同时也感到了景物的静态美。李白在他的山水景物诗中也常用到动静结合的手法,而且运用得极其巧妙。

例如《望庐山瀑布》中的“遥看瀑布挂前川”:远远望去,只见到瀑布从高

山峭壁上奔泻而下,眼光闪闪,水花飞溅,就像一块巨布一样垂挂在眼前,生动形象,一个„挂‟字,确切地描写了瀑布高悬的壮美形象。又如《望九华山赠青阳韦仲堪》中的“天河挂绿水”,这里的“挂”字比《望庐山瀑布》的更巧妙且更耐人寻味,是化动为静了,李白在凝望九华峰瞬间,突然感觉到眼前的奔腾的瀑布像是“从天河倾泻而出,旋即化作一匹巨大的绸缎,高挂于天地之间。”“挂”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李白在其他的山水景物诗中运用动静结合手法的作品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3、李白的山水诗中体现出来的思想人格魅力及表现在作品中的自由无拘的

精神风貌。

李白有一些山水诗直接写了向往仙境,交往神仙,自是理想的追求,狂想的

表现,显出谪仙的不凡。但天宝之后,国家政治昏乱,个人遭际失意,随着年事阅历的增长,使他对人间权贵更为激愤,对天上神仙亦感梦幻,于是怀着美好梦想广游名山。这种变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集中典型的表现。它写夜梦中游天姥山仙境和觉醒。诗一开始便断定海中蓬莱仙岛不可信,但高高天姥山却可望可游。于是夜里梦中“飞渡镜湖月”,到剡溪,凭吊谢灵运遗迹。然后“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攀登山巅,领略了大海高峰的奇壮胜观。而在云烟迷雾之中,忽然“洞天石扉,訇然中开”,竟来到了金碧琳琅的神仙世界,霓衣风马,虎鼓瑟,鸾驾车,列仙拥簇,纷纷来了。但就在此刻,梦醒了,天姥仙境不见了,只有诗人自己在枕席之间。于是他深深感慨:“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人世荣乐原是一场梦,人间万事都是不断流逝的江河水,无可挽,不足惜。因而他要骑鹿访名山,寻求那梦想的美妙仙境。并大声宣布:“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要与权贵统治的人间决裂。这里,现实世界中受束缚的诗人在梦想中自由飞向理想的仙境,客观的大自然山水在梦幻中变成了神仙世界,理想以狂想的形式表现出来,鲜明显示出反抗权贵统治的诗人性格。显然,屈原《九歌》的幻丽,郭璞《游仙》的清逸,南朝山水诗的秀美,初盛唐山水诗的雄壮,在这里融化为一种新的境界,表现出一个新的高度。

狂想逍遥在梦幻山水里的谪仙人,终于在冷酷的政治现实中觉醒。晚年他从

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回来,在江夏相逢故人,他悲愤了:“头陀云月多僧气,山水何曾如人意!不然鸣笳按鼓戏沧流,呼取江南女儿歌掉讴。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江夏赠韦南陵冰》)称意的水,升天的山神仙,傲岸的狂生,英雄的争斗,诗人曾经向往追求的目标都被粉碎了,狂想的理想都幻灭了,索性纵情于世俗的歌舞行乐。反过来看,从这暮年悲愤狂歌之中,恰可见出这位傲岸不羁的天才诗人,在往昔漫游山

水的岁月中,始终怀有济世的英雄抱负,从未放弃崇高理想,因而在他的山水诗里也大多豪情奔放,仙姿倜傥,融化于山水形象,表现为一种理想化、狂想化、个性化的新的特点和成就。

(二)李白的山水诗总是融进他的主观的思想感情,渗透着时代精神气质

1、李白的山水诗从表现自然形态变为表现诗人自我 。

李白山水诗的意境高远阔大,艺术表现由白描的形似趋向神似,如其说是对

自然形貌的逼真描绘,不如说是按诗人个性被改造和理想化了的山水图景。李白的山水诗多从山水的整体的气势上来泼墨写意,而略去具体的细节,甚至连观照景物的视觉转移的顺序也往往毫不在意,而着意在一个大的时空背景上来张扬山水气势的变化以达到抒怀胸襟的效果。因此李白诗里的山水形象也从纤巧变为雄奇,从观赏山水形态变为诗人的心灵。李白善于把山水形态和自己的情绪互相渗透、交融在一起,在“景”和“心”之间有着微妙的互动和呼应关系。

李白珍视语言的天然之美,反对过于雕饰的绮丽之风。他重视汉魏乐府的刚

健古朴,也吸收六朝乐府的清新流丽,并融化到自己的天赋个性中去,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语言艺术。李白的山水诗用字之精辟正如李白自己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

其中之“走”字和“写”字,“写”又作“泻”。仅此“走”字,把黄河从

天而落,咆哮而下,流奔东海的图景一览无余。一个“写”字,把黄河万里倾泻,直入心怀的气势给张扬出来。言黄河之胸怀也是言作者自己的胸襟开阔,气概昂扬。写景寓情,蕴含深广。

李白的山水诗中,山水形象融化为诗人自我形象,是用作表现诗人情怀的客

观对象。对于山水而言,与其说李白在大自然的山水中发现了美,毋宁说李白在山水中的神游中发现了自身。李白的山水诗,也是李白自己,与是山水融为一体。

李白在观念上把大自然与自我混为一体,视山水为自身同类,大自然的山水

便是他心中的块垒和丘壑,山水形象呈现出一种理想化、狂想化和个性化的意境是李白山水诗的一个显著特征。而大胆夸张的和丰富的想象是李白山水诗用来张扬山水的理想化、狂想化和个性化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段。李白山水诗的语言风格是多样化的,时而瑰丽夸张,时而清丽自然,但却是完全李白式个性化的。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以“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夸张手法来张扬庐山瀑布的气势,以庐山瀑布从

“银河落九天”的比喻狂想来张扬作者的个性。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

诗人用“冰塞川”和“雪满山”象征水陆之道途难行,比喻奸佞当道,世路

艰难,寓意很清楚。作者心绪茫然之中,因而连用四个三字句,反复咏叹“行路难”,节奏短促,声调低抑,唱出心中无穷忧虑。最为绝妙的是,最后两句笔锋一转,相信终有一天能乘风破浪,冲开险阻,远渡沧海。诗人以这种夸张和跳跃式的艺术手法,借黄河和太行之气势来张扬作者的人格张力。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

浮云间。举手可迎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时更复还。”(《登太白峰》)

诗人对太白峰的描绘,不重形貌,而选夕阳晚照。一个“穷”字,写出了山

的高耸。诗人赋予太白峰以人格化,唯太白峰与诗人心相知,唯太白峰理解他的困境与追求,为他打开通向理想的天关。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充分运用想象,自己乘着泠风而去,冲出浮云,举手迎月。雄伟高绝的太白峰与诗人结成了挚友。诗人的奇思狂想,为大自然增添了人性的彩色,使广阔无垠的宇宙充满生命力。诗人运用这种化实为虚、借虚写实的写意手法,突出了自我个性的张扬和登高的形象。

2、李白的山水诗体现出他赤子般天真情谊奉献给同道和纯朴善良的下层人

民。

四处云游的李白,表现更多的是一个“逸”字。在他的诗篇中,他写自己的

闲情逸趣,写自己对故乡、朋友的怀念,写自己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热爱,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等等。这些更多的是表达了李白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样展示的是一个天真可爱的李白。“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对此空长吟,思君意何深”(《望月有怀》)“长安一片月,万户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吴夜歌》其三)“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官里人”(《苏台怀古》)以上所述思乡、思友、男女相思和怀古,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有的感情。李白这类作品抒发的感情既是人们生活中常有的,而抒发的方式也是平易近人、人人都能接受的,实足以代表李白性格的天真纯朴的一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这是李白忘情山水的代表作品。

李白是一个轻权贵重友人的诗人,在他的山水诗中,常常能感受到一种深厚

的友情,如《峨嵋山月歌》:“蛾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二。”诗作中写道,山月能够和人万里相随,而诗人与友人却无法相见,这样的对比使得“思君不见”的感慨之情愈加深挚。明月当空,近在眼前却永远无法触及,这更是思友之倩的象征。这也正是凡在诗作中咏月之处,每每皆是抒发江行思友之倩的充分体现。

周游各地使李白不但饱览了祖国美好河山的壮丽,同时也体验了劳动人民的

生活。李白的诗作里就有两类经常抒写的题材:一是描写边塞地区的风物,表现

李白的山水诗篇八
《浅谈李白山水诗》

浅谈李白山水诗

[摘要] 李白,作为盛唐时期最伟大、最典型的浪漫主义诗人,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学财富,被后人尊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风格独特,明朗清新,情景交溶,形象雄伟。所以一直以来人们对他的研究很多,而我们更多了解李白的诗是他对人生、对社会真理的追求,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作,如果从人与自然这个大视角上看,便会发现,李白的一生,是游历的一生,他追求自然美,从不间断山水诗的创作。在他给后人留下的九百多首诗中,其中山水诗在他的诗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他的山水诗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更是以磅礴的气势和壮阔的意境,立于山水诗之林,对唐代的山水诗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关键词] 李白;山水诗

一、李白生平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李白自小就有一种打抱不平的侠义之气,崔宗之在《赠李十二白》诗中以“袖有匕首剑”、“双眸光照人”这样的句子描述其风度。 李白很早就向往游仙问道的生活:“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之

五)十八、九岁时,李白曾隐居于戴天大匡山,并从赵蕤学。赵蕤是个以“王霸之道见行于世”(孙光宪《北梦琐言》)的学者,所著《长短经》十卷即主经邦济世的事功之学。李白二十岁遇到苏颋,深得这位文章巨公的赞赏。开元十二年(724)

秋,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他从峨嵋山沿平羌江南下,到荆门、游洞庭,接着又到了金陵、广陵和会稽等地,不久回舟西上,寓居郧城(今湖北安陆)。当时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在江陵遇到他,夸许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大鹏赋·序》)。开元十五年,他娶故相许圉师孙女为妻。三年后,即开元十八年(730),李白由南阳启程入长安,这时他正好三十岁。

李白初入长安三年。他隐居在终南山,广为交游,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引荐,却终未能如愿以偿。开元二十年(732)夏,李白沿黄河东下,先后漫游了江夏、洛阳、太原等地。二十四年,又举家东迁,“学剑来山东”(《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后又漫游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带,北登泰山,南至杭州、会稽等地,所到之处,形诸吟咏,诗名远播,震动朝野,最后连天子也被惊动了。

天宝元年秋,由于玉真公主的荐引,唐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并待以隆重的礼遇:“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李阳冰《草堂集序》)命李白供奉翰林。李白应召入京时,颇为踌躇满志,《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有心作一番事业来报答玄宗的知遇之恩,但这位傲岸的诗人很快就遭到了宫廷权贵们的忌恨。一年后他就开始遭到谗毁,“白璧竟何辜?青蝇遂成冤”(《书情赠蔡舍人雄》),“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玉壶吟》),这些诗句都是他当时险恶处境的写照。天宝三载春,李白被放还乡。这一次他在朝中任职的时间只有一年多,但却使诗人对社会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

李白离长安后,沿商州大道东行,至洛阳与杜甫相识,后又与杜甫、高适一起畅游梁、宋一带,过着饮酒论文、追鹰逐兔的放逸生活。随着天宝年间政治形势每况愈下,李白对国事的倾危深感忧虑和不安。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远别离》等诗中,对李林甫、杨国忠等人的擅权和诛杀异己公开表示抗议,对险恶的政局发出悲怆的呐喊。他四处浪游,飘泊在梁园、鲁郡和金陵一带,还到过幽蓟等地。一路上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地东南,来往于宣城、当涂、金陵、溧阳一带,后隐居于庐山。当时玄宗之子永王璘率师由江陵东下,“辟书三至”(《与

贾少公书》),以复兴大业的名义恭请李白参与其戎幕,李白遂满怀热忱毅然从戎。不料肃宗李亨和永王璘之间又祸起萧墙,李璘军败被杀。李白也因此获罪下狱,不久被长流夜郎(今贵州铜梓一带)。当时诗人正陷于“世人皆欲杀”(杜甫《不见》)的危险处境之中,以至杜甫还误信了流言写诗寄托沉痛的哀思。李白溯江西上,至巫山时遇赦放还。这时他已年近六十,但仍壮心未已,上元二年(761),又一次踏上征途,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平叛军队,途中因病折回。宝应元年(762),李白病死于当涂族叔李阳冰家,结束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李白存诗九百多首。他热爱祖国山河,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下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被历代文人称为“诗仙”。杜甫的诗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对李白诗作成就的十分形象的概括。

二、李白山水诗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

李白山水诗与其他山水诗相比,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诗风浪漫清逸。秀美而不失雄壮,犹如一曲雄浑婉转的交响乐,令人心旷神怡。夸张而不夸大,他运用极其丰富的想象思维把大自然表现的出神入化。这种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有着其深厚的内在原因。

(一)继承和发扬前人的创作成就,并加以独创

由东晋“二谢”(谢灵运、谢眺)开创的山水诗,风格清新、形象生动。这对李白山水诗的创作有较强的影响力,甚至在他自己的诗歌中直接引用了他们的诗句,如“池塘生春草”,“山水含清辉”,“澄江静如练”李白吸收了“二谢”清新的一面,并加以积极创新,在山水的描写上形成了一种“天然去雕饰”的风格。李白放弃了“二谢”的精雕细刻,大胆采用夸张、想象等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给予自然山水一种动静起伏,活灵活现之美,一种神游仙境,大气磅礴之壮,形成了自己浪漫、清逸、秀美、雄壮的独特风格,把山水诗的创作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夜梦中游天姥山仙境,诗一开始便断定海中蓬莱仙岛不可信,但高高的天姥山却可望可游,于是夜里梦中“飞渡镜湖月”,到

剡溪凭吊谢灵运遗迹。然后“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攀登山巅,领略了大海高峰的奇壮胜观。而在云烟迷雾之中,忽然“洞天石扉,訇然中开”,竟来到了金碧琳琅的神仙世界,霓衣风马,虎鼓瑟,鸾驾车,列仙拥簇,纷纷来了。从上我们可以看到屈原《九歌》的幻丽,郭璞《游仙》的清逸,南朝山水诗的秀美,初盛唐山水诗的雄壮,一切在这里融化为一种新的境界,表现出一个新的高度。其次在情感抒发上也一改“两谢”的低沉,代之的是高昂、激越,有一种鼓舞人心,一泻万里不可阻挡的气势,这也是对山水诗最大的创新。

(二)生活的时代及人生经历的影响

李白所处的时代正是大唐帝国鼎盛时期,经过“贞观之治”到了“开元”、“天宝”年间,唐朝封建经济的繁荣达到顶点,大唐帝国也成为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作为诗人的李白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他情绪昂扬,想要大有作为,想要经邦济世,而且表现得比别人更强烈。“天生我才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诗句无不体现了诗人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了理想,充满了信心。正因为他对生活、对祖国充满热爱,才会写出这样热情奔放的诗篇。可以说时代是李白唱出如此动听的山水赞歌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形成积极的浪漫主义风格的重要原因。

唐代诗人,大都有游历名山大川的经历,或因出仕,或为求名。而李白的创作也离不开他一生的漫游经历。入蜀中、出三峡,南至江浙,东至齐鲁,北游长安、洛阳、太原, 遍览了无数名胜古迹、名山大川,体验了多种生活。凡名山名水进入他的视野也就融进他的诗魂。他的山水诗并不完全拘泥于传统山水诗的写法,完全是用自己的心灵任意挥洒,因此他的山水诗也就拥有自己的灵魂。葛景春先生分析李白的山水诗时说:“他的阅历之广,胸襟之阔,胆识之高,才学之富,和气度之大,都要比“二谢”,“王孟”等人为优。如果说“二谢”和“王孟”的山水诗是一幅风光秀丽的山水画,那么李白的山水诗就是一曲雄浑的山水交响乐。李白漫游一生的经历为他创作山水诗歌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素材,但满腔热血,抱负远大的他却遭受了政治生涯的多次挫折碰壁。对仕途的失望,对时代的不满,则更

加坚定了他把赤子般的伟大情怀直接倾诉于广阔无垠的大自然。所以他寄情于清风明月,漫游在名山大川,面对祖国各地的绮丽风光,扩大了视野和心胸,自然激发他创作出了许多景色雄伟壮丽而又洋溢着积极乐观情绪的不朽山水名篇。

(三)“诗仙”李白的个性及道家思想的熏陶

生活在盛唐的李白,爱好辞赋、剑术和豪饮,博览道家、诸子百家奇书和纵横术,受到奇而不正的教化,思想上的神游和狂想,养成一种傲岸不桀、放逸不群的游侠性格,这注定了他一生不走科试正途,而要走隐士兼侠士而成名士的独特之路。李白是不属于世俗世界的,他是属于酒的和山水的神仙世界。唐玄宗爱慕李白的才华,给其加官赐予金帛,可李白不受,其“志在青山”,只要美酒和山水的流连,以至于唐玄宗赐其金牌“逢坊吃酒,遇库支钱”,被传为千古佳话。李白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一生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他对中国历史上各种传统思想都有过接触,但对他影响最大的是道家的思想,道家主张清净无为、追求长生不老,追求现实享受,御风而行,翱翔宇宙之间。在《山中问答》中,他诡秘地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世俗不会理解他,他也不属于世俗的人间。他的神秘的桃花源,就是从碧山通往梦想的神仙世界,生活在“大块”中,与大自然元气混沌一片。这种思想随着他的社会生活、政治遭遇而日益加深,使他日益爱好大自然山水,也使他的山水诗里的山水形象不仅表现自我形象,而且融化为自我形象,使山水形象理想化、狂想化、个性化凸显。这也决定了李白山水诗想象丰富,飘逸无常的浪漫主义风格。

三、李白山水诗的特征

(一)李白山水诗情景交溶,韵味悠长

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于以情写景,以景抒情。在艺术表现上,诗

李白的山水诗篇九
《走近李白和他的山水诗》

走近李白和他的山水诗

摘要:李白,这个名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是一个天才的诗人,他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其真实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可以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总给人留下谈论研究的话题。

关键词:李白 山水诗 诗仙

李白,并不以山水诗闻名,但是他的山水诗激扬、豪迈、雄奇、瑰丽,充满了英雄主义和浪漫骑士情怀,一如其豪放不羁的个性,山水在其感召和印染下都充满了鲜明的个性。可以说李白在为数不多的山水诗中所取得的成就,其山水诗对后人的影响绝不亚于主攻山水诗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因为他赋予山水更多的灵性,独立性和生命,而不是让一味地折射人的情怀成为人的情怀的关照物,可以说他 突破了中国传统山水诗的借山水以自娱的窠臼。

一、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

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

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列举描写祖国山水的名篇)

他的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李白与山水诗

在中国古典典籍中,对于山水描写和赞美的章篇语句多得不胜枚举,然而,所谓真正山水诗的初制形成,则首先由曹操、陶渊明等努力建构,进而完善成熟。而李白的山水诗则更是古今历来山水诗中的奇葩。李白对山水有一种独特的情怀,他与山水融为一体,感兴赋诗,超越苦难,名为“逸兴”。大自然催发了他的浪漫思维和灵感,他选择了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山水吟咏,同时摆脱以往山水诗歌的写作定势,用来解脱苦闷,艺术时空十分丰富,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怀古意识,拓展了山水诗歌的表现领域。

(列举李白的山水名篇)纵观李白一生,他始终在追求,却

又多次受到打击,从而使得主导其人生的儒家思想夹杂了道家与佛家的思想,除却借山水遣怀之外, 李白对于中国壮丽山川 也是是非热爱的 。李白把描绘中国大好河山,表现大自然无穷景物之美作为平生一大追求。

三、李白山水诗的特点

(一)艺术特色:明朗清新,意境开阔 ; 形象雄伟,气势磅礴 。李白生活在唐王朝由强胜走向衰落的时期,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愤世嫉俗,“一声好入名山游”,足迹遍及蜀中、黄河、江淮、浙江流域的名山大川,到处寻访名山胜水,写下了奇彩纷呈的山水诗作,千姿百态地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向往之情。(举例: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渡荆门送别》、《峨眉山月歌》)

在李白的人格中充溢着一种豪放不羁的英雄意识,此他特别喜爱奇伟壮阔的山水体现自己的人格精神。(李白咏叹山水的佳篇名作)这些诗篇体现了作者向往不平凡生活的豪迈性格。李白在描写奇伟壮阔的山水景物时用天仙的眼光审视万物,思接千载,用浪漫的诗思融铸山水,摆脱了前代山水诗的思维定势。

举例并分析《蜀道难》

(二)民族气骨: 成功名蔑视权贵,做隐士天人合一。李白的山水诗集中地表现了民族文化,诗中的浪漫笔调,是中华民族既不离现世以求善亦不离现世以求美的境界,表达了中国人对于美的境界追求的态度,体现了由自然及于人事、现实与浪漫主

义特征;李白山水诗不只是自然界中的佳山丽水,也是诗人心灵深处的佳山丽水,他把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内心感情倾注于青山绿水中,也体现出中华民族刚健笃实的性格。(常以“大鹏”自居、《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对人生理想的描绘)

(三)语言特点:自然明朗是李白山水诗语言的基本特色,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他朴素清丽、单纯自然的语言,受乐府民歌沾溉,而更多来自新鲜活泼的生活语言。(如:《金乡送韦八之西京》)他多样化的语言又总归于率真自然、清新明丽,体现为自然之美。

(四)写作特点:采用夸张手法,情景交溶,韵味悠长。李白爱用夸张想象之笔来写雄山大川。 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于以情写景,以景抒情。在艺术表现上,诗人事常只选择自然景物中最富特征,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些方面加以突出的描绘,在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的氛围中,蕴涵了无穷的韵味,故而较之晋宋诗人的“情、景、理”三段式的风格情调更胜一筹,作品意向高远,感情更为真挚。(列举名诗名句,如:《早发白帝城》)

综上所述,李白热爱大自然。他曾经以豪迈的胸怀、奔放的激情,将祖国壮丽秀美的河山描摩笔端,融铸清辞。他写月、写山、写水,明朗清新,境界开阔;他将自己对自由,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化入了山水诗作之中,情景交融,韵味悠长;他壮绘

直落九天的瀑布,以及奔腾咆哮的黄河和崎岖险阻的蜀道,并给予了汪洋恣肆的描绘,再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形象,从而产生了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简言之,李白的山水诗,以卓然独具的艺术风采和强烈的时代精神,达到了审美性与社会性的统

一。他屹立于浪漫主义的艺术巅顶,掉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诗文学发展史上“奇峰突起,意境独辟”的特殊地位。

李白的山水诗篇十
《漫谈李白和他的山水诗-孙金娟》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评审稿

题 目 << 漫谈李白与他的山水诗>>

姓 名 教育层次 大 学 专 科

学 号 __________ 省级电大 山 东 电 大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市级电大 潍 坊 电 大

指导教师 _________________ 教 学 点 寒 亭 电 大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教师指导记录表

省级电大 山东电大 市级电大 潍坊电大 教学点 寒亭电大 指导教师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李白的山水诗》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李白的山水诗有哪些 李白山水诗 李白的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李白的山水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李白的山水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8793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