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有比喻手法的诗

有比喻手法的诗

2016-01-29 10:51:2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有比喻手法的诗篇一《含有修辞手法的诗句》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有比喻手法的诗》,供大家学习参考。

有比喻手法的诗篇一
《含有修辞手法的诗句》

含有修辞手法的诗句1

一、含比喻: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二、夸张: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三、对偶: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6、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4、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含有修辞手法的诗句2

四、拟人: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随风潜如夜,润物细无声。

五、设问: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六、反问:

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能不忆江南?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4、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有比喻手法的诗篇二
《在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

在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1、 比喻

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作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比喻的作用为可以化未知为已知;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易懂;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形象。

如: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钩,是一种弯刀,从明亮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参加战斗之意,此诗运用比喻使画面更形象生动,更易于彰显诗歌的主题。

再如:刘禹锡《望洞庭》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古代诗歌常见的几种辞格<br>

1. 比喻<br>

在诗歌语言里,可以说比喻是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辞格。什么叫比喻?比喻就是通常所说的“打比方”。诗歌诗歌语言打不打比方,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有了比方,语言就形象、生动,读者就会如睹其物,如见其人。<br>

1)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无名氏《西洲曲》)<br>

2)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白居易《琵琶行》)<br>

3) 君当作磬石,妾当作蒲苇。(无名氏《孔雀东南飞》)<br>

4)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br>

5)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br>

6)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br>

2. 起兴<br>

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起兴这种辞格,在古代诗歌里,主要是用在《诗经》里。起兴的基本类型有:<br>

A. 兴中无比的<br>

1)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br>

《周南.桃夭》是一首祝贺女子出嫁的诗。诗写得十分舒展、热情,给人一种强烈的生活气息。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桃树长得多么茂盛啊,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就要出嫁了,祝愿她全家和顺美满。“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诗句和女子出嫁并无必然联系,它只是起个引发诗情、烘托主题的作用。<br>

B. 兴中含比的<br>

7)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周南.汉广》)(思:句末语气词)<br>

《周南.汉广》是一首爱情诗,写的是一个青年男子向一位少女求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南有乔木,不可休思”这是说南方有棵高大的树木,却不可在树下休息。这两句诗首先是兴,但兴中含比。因为乔木高大却不可依偎其下,这正如同汉水之滨的游女不可求得一样。<br>

2. 比拟<br>

所谓比拟,就是指把甲类事物当作乙类事物来对待、来描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如把动物当成人或把无生命的东西当成有生命的东西来描写,这就叫拟人。相反,把人当成动物或把有生命的东西当成无生命的东西来描写,这就叫拟物。由此可知,比拟辞格是兼含拟人和拟物两个内容的一种修辞格式。<br>

1)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br>

2)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偁《村行》)(晚籁:傍晚是自然界发出的各种声音)<br>

3. 夸张<br>

夸张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方式,在古代诗歌语言中用得十分普遍。总之,作者为了突出艺术效果,对现实中的人或事物故意作夸大或缩小描写,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夸张。<br>

1)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其十五)<br>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br>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运用比拟,能寓情于物,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可以使叙述生动形象,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可以把无形的抽象的事物描写得有声有色,可见可闻。

如:唐朝贺知章《咏柳》中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 韩愈的《晚春》:“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3、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 如:唐朝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曰,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

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 唐朝的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曰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一首诗歌中“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4、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也可以使语言简练、含蓄。

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文中的“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大乔是东吴之主孙权之兄孙策的妻子,小乔是东吴主帅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命运。文中的“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以“锁二乔”借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

5、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或揭示事物的本质,给听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表达说写者强烈的感情,用以讽刺或歌颂,感染听读者的作用。

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在这首诗歌中作者愁生白发,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6、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如:杜甫的《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7、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其作用使内容集中,增强气势;条理清晰,阐发透彻;结构整齐,节奏鲜明。在诗歌中就表现为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就用纯名词性的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8、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元朝阿鲁威作的小令“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就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再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诚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蓊蓊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带动全篇。

9、反问

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引人思考以求共鸣的作用。

有比喻手法的诗篇三
《古诗词修辞手法》

高考资源网(复习讲座:活跃在高考中的古诗词修辞方法

2008年全国高考18套语文试卷,有13套试卷的古诗鉴赏题涉及修辞格。有的试题是直接,设问方式为:①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四川卷)。②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辽宁卷)。③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广东卷)?④“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江苏卷)?有的试题是修辞格出现于选择题的选项中,如“B.颔联‘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有的试题是需了解句中的修辞格才能准确理解诗意,如“落红铺径水平池”(山东卷)。更多的试题是需要考生通过分析诗中的修辞格来答题。如“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上海卷)高考古诗鉴赏题已涉及的修辞格有:比喻、借代、对偶、用典、夸张、衬托、比拟(拟人)、对比、叠字、顶真、通感等。由此看来,高考复习中,需引导考生梳理、运用修辞知识来阅读、赏析古诗。为此,本文除简介必要的修辞知识外,还选编适量的例句(附译文和简析),供考生开阔视野、激活思维、训练迁移能力用。 一、比喻

(一)明喻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 ①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楚辞·九歌·国殇》)

——旌旗漫卷,遮蔽了太阳,敌军就像天上的乌云,人数众多;勇猛的战士呵,争先冲杀,流矢在阵地上,纷纷坠落。

按:把敌人比做天上的乌云,既写出敌人人数众多,又表明形势危急。 ②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我的心像一根磁石做的针,不指向南方永远也不肯罢休。

按:这两句抒情,以“磁针石”比喻忠于宋朝的一片丹心,表明自己一定要战胜重重困难,回到南方,再兴义师,重整山河的决心。

③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白云飘浮如同你漫游的思绪,太阳缓缓而落像我依依不舍的感情。

按:这里的比喻是喻体在前本体在后。诗人用飞飘无定的“浮云”喻游子之心,用缓缓西下、依依不舍的“落日”喻故人之情;巧妙地表明了自己的心意。

④愿保金石志,无令有夺移,(孟郊《同年春燕》)

——愿永远具有金石那样坚强的意志,不要有所动摇。

按:“金石志”是定名式,充当定语的喻体“金石”,直接用在本体“志”的前面;形象地表明意志很坚强。

(二)暗喻所谓暗喻,将本体直接说成是喻体,语气更肯定,感情更强烈。

①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你应当做高山磐石,我应当做河边蒲苇。

按:刘兰芝把焦仲卿和自己分别比做厚重不易转移的磐石和坚韧的蒲苇,表示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②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无名氏《步出城东门》)

——但愿与友人化为一对黄鹄,一起展翅高飞返回故乡。

按:诗人让诗中思归不得归的“我”,愿化为展翅高飞的黄鹄,益增其孤独悲凉。

(三)借喻所谓借喻,即诗中借喻体代指本体。

①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 ——从这里分别后,你将独自踏上

高考资源网(万里征程。

按:[孤蓬]蓬草,又叫飞蓬,枯后断根,遇风飞旋。古诗多以之喻指孤身远行的旅人。 ②愿闻锋镝铸,莫使栋梁摧。(杜甫《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

——希望能销毁兵器,但切莫摧残栋梁之材。

按:[栋梁]房屋正中的大梁。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

③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李朴《中秋》)

——一片清光满空,皎洁的月亮腾起,云中的仙风寂寥无声息。

按:[宝镜]喻指月亮,因中秋月圆似镜,故言。[仙籁]仙境的声音。籁,天空中的声音。 ④赵魏胡尘千丈黄,遗民膏血饱豺狼。(陆游《题海首座侠客像》)

——中原大地黄尘滚滚胡人气焰嚣张,沦陷区人民血肉模糊喂饱了豺狼。 按:[豺狼]喻指金朝治统治者。

(四)博喻

所谓博喻,即连续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来说明或描绘本体。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要问我的伤心多深多长,就像这烟雨笼罩的一川青草,就像这满城随风飘转的柳絮沸沸扬扬,就像梅子黄时的雨水,无边无际,迷迷茫茫。

按:这里以江南景色(“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比喻忧愁的深广,兴中有比,意味深长,被誉为绝唱,贺铸也因此而有“贺梅子”的雅号。

二、借代

行文中,不直接写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借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另一事物代替,这就叫“借代”。古诗借代的类型繁多。

①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陈陶《陇西行》)

——誓死扫荡匈奴奋不顾身,边境上五千壮士英勇牺牲。

按:[貂锦]汉代的羽林军穿貂裘锦衣,故以“貂锦”代战士。这是用衣着代人。 ②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白居易《夜闻歌者》)

——十七八岁的美女,独自靠着桅杆站着。

按:[娉婷]姿态美好的样子。后因以表示美女。古诗中还以“婵娟„‘佳丽”等代美女。 ③此外有甘脆,可以奉亲慈。(梅尧臣《寄滁州欧阳永叔》)

——当地还有美味的食物,可以奉养老母和亲戚。

按:[甘脆]味美松脆的食物。古诗中还以“肥甘„甘旨„‘珍鲜„‘珍旨„‘甘洁„‘膏腴”(食物肥美)代食物。

④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千里江山莺儿啼唱,绿荫丛中万紫千红,水乡山城处处酒旗飘动。

按:[红]代指“花”。[绿]代“叶”。颜色是事物的性状之一,古诗中常用颜色代事物。 ⑤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可怜无定河边牺牲的将士,仍然是少妇春闺梦里想着的亲人。

按:[骨]‘‘骨”是人体的一部分,故以“骨”代牺牲的将士,这是用部分代整体。古诗中还以“齿„‘手”“足„‘口”代人,以“须眉”(胡须和眉毛)代男子。 ⑥桂棹轻鸥,宝勒倚残云。(吴文英《渡江云‘西湖清明》)

——桂舟宛若鸥鸟轻行翩翩,我骑着宝马如倚在云端。

按:[桂棹]桂木船桨,指精美之船。这是用部分代整体。古诗中还以“舳舻”(船头和船尾)“桡”(船桨)“帆„‘柁”(同“舵”)“篷„‘鹚首”(船头;古时在船头绘鹚鸟之首来镇水神)等代船。[宝勒]精美嵌有珠宝的马勒。代指良马。也是用部分代整体。

高考资源网(⑦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王粲《七哀》)

——琴音撩动人的愁绪,为我弹奏出悲伤的乐音。

按:[丝桐]据说古琴多以梧桐木(木质轻而韧,可制乐器)为体,以练丝为弦,故这里以“丝桐”代“琴”。这是用材料代成品。

⑧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

——我发愤读书,得以步人仕途,报效国家;四年来,孤军作战,转战天涯。 按:[干戈]‘‘干”,盾牌。“戈”,一种兵器。“干戈”,泛指兵器。这里代指战争。古诗中还以“烽火”(古时边境在高台上烧柴以报警的火)“鼓鼙(pi)”(军队中用以激励士气的乐器——大鼓、小鼓)“矢石”(箭和垒石)“弓刀”等代指战争,属具体代抽象。 ⑨闲理阮咸寻旧谱,细倾白堕赋新诗。(陆游《初夏游凌氏小园》)

——没事就翻开乐谱,弹弹月琴,品品美酒,写写诗篇。

按:[阮咸]拨弦乐器。类似今之月琴,长头,十三柱。相传为西晋阮威(竹林七贤之一)所造,因以阮咸名之。这是用人代其所造之物。[白堕]刘白堕,北朝人,善酿酒。故以“白堕”来指代“酒”。古诗中还以“杜康”代酒(传说杜康是周代人,善于造酒)。 ⑩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李颀《古意》)

——在战马奔驰的疆场较量胜负,我从不把生死放在心里。

按:[七尺]指身躯。人之身躯,一般高为七尺(古尺),因以“七尺”表示身躯。这是用人体高度代人体。】

三、夸张

夸张是古诗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其特点是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把被描写的事物加以艺术地夸大或缩小,给人以突出的异乎寻常的感觉,从而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①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卫风。河广》)

——谁说河面宽广,竞容不下一只小船。

按:这里运用夸张,极言河之小,连刀(小舟)都容不下。

②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杜甫《潼关吏》)

——备战用的栅子高耸入云,连飞鸟也难飞越过去。

按:这两句诗用了夸张的方法。“连云„‘飞鸟不能逾”极言“战格”(备战用的栅子)的防卫能力,连飞鸟都不能飞越,更不用说敌人了。

③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燕山的雪花像席子一样大,一片一片地飘落在轩辕台上。

按:“燕山雪花大如席”表示夸张。这个句子承接上句“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借想象飞腾、超越常情的比喻,渲染了严冬的淫威。

④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在书房里吟诗作赋,即使写下了万言诗文,也抵不上一杯水的价值。

按:“万言”,为数多,“一杯水”,为数少。两相对比,而前者不及后者,这样也就形象地表明了文章的价值之低。

四、拟人

①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宋祁《玉楼春》)

——我替你向斜阳敬酒,希望它把夕照的余晖在花间长留。

按:“斜阳”本是没有生命的东西,但人却直接同它们进行对话,这就赋予它们以生命,把没有生命的东西写活了。这是拟人手法的一种类型。

②多谢嫦娥知我意,中秋未到月先圆。(朱淑真《秋夜》)

高考资源网(——感谢嫦娥仙子她理解我的心意,中秋佳节还没有到月亮就先圆。

按:两句用拟人手法,赋予月亮以丰富的感情,说她理解我的心意,中秋虽然还没有到,便提前“先圆”,以满足我赏月的愿望。

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自从金兵南侵以后,连荒废的池沼和古老的树木,也对战争表示厌恶。

按:这里,作者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 ④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杜甫《发潭州》)

——岸上飞扬的落花在送别旅客,樯畔呢喃的燕语在挽留行人。

按:诗人离潭州赴衡州送行者只有“岸花”和“樯燕”。诗人说花知“送客”,燕解“留人”,这就把“花”和“燕”人格化了。以“送客”“留人”分别写花、燕之殷勤,反衬世情之淡漠,从而渲染了悲凉凄寂之气氛,蕴涵了诗人孤独寂寥之情思及对流徙飘荡生涯之感喟。 五、双关

所谓双关,就是指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借助语音和语义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效果。

①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子夜歌》其七)

——回想当初与郎相识时,情投意合两心如一。理好蚕丝放入残破的织布机,谁曾料到竞织不成匹。

按:[丝]蚕丝。谐“情思”的“思”。[匹]布匹,谐匹配的“匹”。表面讲织丝不成匹段,实际是讲两人不能成配偶。

②石阀生口中,衔碑不得语。(《读曲歌》)

——一块石碑嘴里长,衔着碑儿话也不能讲。

按:[碑]双关语。表面上讲的是“碑”,实际上是“悲”,意思是衔悲讲不出话来。 ③非欢独慊慊,侬意亦驱驱(区区),双灯俱时尽,奈何两无油!(《读曲歌》)

——不仅我爱人惦记着我,我的心也总是惦记着他。两盏灯同时熄灭,没有油又有什么办法!

按:[无油]双关语。表面上讲的是没有灯油,实际上是指“无由”(没有机会与爱人相亲相爱)。

④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

——在家里点着灯深情地嘱咐你,这次相别你可不要违了期。

按:[井底]犹“家里”。井,古制八家为一井,引申为家宅。[深烛]与“深嘱”谐音,深情地嘱咐。[长行]犹“长别”。[围棋]与“违期”谐音,过了约定的日期。 ⑤打破筒,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宋朝歌谣)

——惩处童贯,撤了蔡京的官职,天下便成了人间好世界。

按:[筒n皆音“童”,指宋朝的奸臣童贯。[菜]与谐音“蔡”,指宋朝的奸臣蔡京。 六、顶真

顶真,即用前句最末的语句作为后句开头的语句,上递下接,环环相扣。顶真能使句子联系紧密,反映事物间的辩证关系,又能表达回环复沓的思想感情,增强节奏感。 ①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弯弯月儿挂在高高城头。城头月出照着古老凉州。凉州七里住着十万人家,胡人大半仍知弹击琵琶。琵琶一曲令人盱肠欲断,风声萧萧啊,长夜漫漫。

高考资源网(按:顶真修辞方法,使各层之间的衔接,如溪水九曲,流动而又宛转,既显示出民歌风格,又把诗的内容传达得委曲尽情。

②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人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迥廊;绕迥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螫;泣寒蛰,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 千行。[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2005年湖北卷)

——她她她,伤心地与汉天子告别。我我我,与她手拉手走到桥梁上。她在随从的簇拥下走向穷僻蛮荒的大漠,我独自乘坐銮舆返回咸阳。返回咸阳,经过宫墙;经过宫墙,我顺着迥廊向前走,走近昭君原来住的椒房;站在椒房前,这时月色昏黄;月色昏黄,夜凉已生;夜凉生,寒蝉悲鸣,似在啜泣;寒蝉悲泣,我徘徊在绿纱窗前;绿纱窗前,我怎能不回想起昔日两人欢娱的情景!呀!不回想昔日的情景,除非是铁石心肠的人;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想起昔日也会泪流千行。

按:首尾相接,句句蝉联,成功地抒发了别后伤感的凄凉之情。

七、叠字

叠字是指同一个字的重叠使用。古诗中大量使用叠字,是由于它音节整齐,声韵和谐,节奏感强,具有听觉上的美感。在意义表达上,叠字形象生动,含蓄隽永,很适于摹声、状貌、写物、抒情。

①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辋川积雨》)

——迷茫一片的水田上飞起了白鹭。黄莺在绿叶成荫的夏天树木中间婉转地啼叫。 按:[漠漠]写出了久雨之后水田的迷茫景象,可见其广阔。[阴阴]状出绿叶成荫幽暗的情景。

②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织机)唧唧又唧唧地响着,木兰对着门把布织。

按:[唧唧]叹息声。“唧”的叠用及“唧唧”的反复暗示木兰内心忧思重重。

③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

——牵牛星、织女星遥遥相望,夜空中闪烁着明亮的光。纤纤素手摆弄着织布梭,织梭飞快转织机札札响。整天烦乱纺织不成绢纹。泪满粉面就像雨水流淌,银河里的水呀又清又浅, 两颗星的距离又有多长?只隔一道清浅的银河水,含情凝望却不得诉衷肠。 按:“纤纤”四句写织女织布的情状,娓娓述说她的相思之苦。通过织女织布、泣涕的行为,道出她深沉悲切的思恋。“河汉”两句是反问,清浅银河为何隔断有情人,诗人没有回答,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最后两句中“盈盈„‘脉脉”,写出双星可望不可即的凄苦神态。银河虽浅,有情人却只能默默相视,相聚无期。织女的哀怨情愁被充分地表达出来。诗中叠词的使用使语言清新自然,六个叠词或写人,或状物,或写景,营造了奇幻的气氛,把织女的美丽、痴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八、、反复

诗歌中重复某些句子,以加强语势,这种修辞方法叫做反复。反复可以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渲染某种情景与气氛,使读者获得深刻的印象。

①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戴叔伦《转应曲》)

——边塞的草呀边塞的草,初生青青转眼尽枯凋,有如兵士年轻戍边此时老。雪后天晴,

有比喻手法的诗篇四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题中考查的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二、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三、夸张。

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四、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诗人截取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琵琶尽可以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感情内容,所以说“新”与“旧”的对比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徐兰《出关》),诗人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五、衬托。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修辞。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反衬一般又包括动衬静、声衬寂、乐衬哀。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濬弹琴》),第四联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衬托了琴声的魅力。“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苏轼《阮郎归•初夏》),尾句以棋声衬托了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陈维崧《醉落魄•咏鹰》),诗人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衬托了鹰的形象。

六、顶真。

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顶真的作用是回环跌宕,有旋律美。如“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

夜生凉,泣寒蛩;泣寒蛩,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马致远《汉宫秋》),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七、双关。

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如“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朱淑真《秋夜》),第三句中“凉”字意义双关,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八、通感。

也叫移觉,是把人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如“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郎士元《听邻家吹笙》),诗人用通感的修辞写了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和欢快。

有比喻手法的诗篇五
《古诗文常见修辞手法》

古诗文中常见的修辞方式

诗歌鉴赏题中考查的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例句:

1.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2.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3.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5.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自君之出矣》)

6.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陶渊明《杂诗》)

7.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8.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望湖楼醉书》)

二、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例:

1. 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3. 王勃《咏风》

肃肃凉风起,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涧户、山楹,指普通人家。

三、夸张

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例: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2.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4.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

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7.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李益《宫怨》)

8.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杜甫《古柏行》)

四、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诗人截取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琵琶尽可以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感情内容,所以说“新”与

“旧”的对比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清·徐兰《出关》),诗人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例:

1.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2.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3.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不见》)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至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5.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

6.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

7.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丘逢甲《离台诗》)

五、衬托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修辞。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反衬一般又包括动衬静、声衬寂、乐衬哀。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濬弹琴》),第四联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衬托了琴声的魅力。“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苏轼《阮郎归?初夏》),尾句以棋声衬托了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

今古”(陈维崧《醉落魄?咏鹰》),诗人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衬托了鹰的形象。

又如辛弃疾的《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中写到:万千棵树上闪着红亮的灯光,晶莹耀眼;千家万户门前,红灯高照,灿若晨星;贵家公子驾着宝马雕车,一路香风四溢;娓娓引人的“凤箫”声,明晰夺目的“玉壶”灯,彻夜不熄的鱼形和龙形灯,街道热闹非凡;戴着“蛾儿”“雪柳”“黄金镂”首饰,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游女们,像阵香风,带着盈盈的笑语,缕缕幽香,飘然而去了……诗人用了三分之二以上的笔墨,极力渲染元夕的热闹景象,其目的却是为了从反面衬托一个冷的特写:“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由于上面烘托充分有力,故对“那人”的刻画虽然着墨不多,但他的品性,读者却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那就是:自甘淡泊,不同流俗。这就是作品的主题所在了。这首词就是运用了衬托手法,前后刻画了两个对照鲜明的画面,但这两个画面主次地位却很分明,前面的画面实际上只是为后面“那人”的出现提供背景,作品的主题则完全是寄托在“那人”身上的。

六、顶真

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顶真的作用是回环跌宕,有旋律美。如“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

有比喻手法的诗篇六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

诗词中的常见

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题中考查的修辞手

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

张、对比、衬托、对偶、顶

真、双关、通感等。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

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

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

喻、倒喻、较喻等。运用比

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

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

象为浅显具体。如“一雨池塘

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刘攽《雨后池上》),水

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

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

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

水面的平静。

二、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

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

描绘形象,表意生动。如“雁

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

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

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

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

心情。“来时春社,去时秋社,

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

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

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

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

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

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

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

情味。“只恐夜深花睡去,故

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

棠》),诗人怕花睡去,所

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

极富雅趣。

三、夸张。

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

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

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

或缩小的修辞。运用夸张,

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

增强联想。如“飞流直下三千

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

《望庐山瀑布》),“飞”字,

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

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

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

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

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四、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

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

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

明。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

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

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诗人

截取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

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

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琵

琶尽可以换新曲调,却换不

了歌词包含的感情内容,所

以说“新”与“旧”的对比更能

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

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

无法排遣的。“马后桃花马前

雪,出关争得不回头?”(徐

兰《出关》),诗人将关内

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

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

点上,对比鲜明。“桃花”与

“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

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

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

情感。

五、衬托。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

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

为陪衬的修辞。衬托分正衬

和反衬两种,反衬一般又包

括动衬静、声衬寂、乐衬哀。

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

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

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

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

重”(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第四联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

态,侧面衬托了琴声的魅力。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

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

棋声惊昼眠”(苏轼《阮郎归

•初夏》),尾句以棋声衬托

了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寒

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

秋空一碧无今古”(陈维崧

《醉落魄•咏鹰》),诗人借

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

澄碧的秋空等场景,衬托了

鹰的形象。

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

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顶真

的作用是回环跌宕,有旋律

美。如“他、他、他,伤心辞

汉主;我、我、我,携手上

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

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

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

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

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

泣寒蛩;泣寒蛩,绿纱窗;

绿纱窗,不思量!”(马致远

《汉宫秋》),这段曲词中

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

法,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

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

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

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

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

愁绪。

七、双关。

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

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

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

义的修辞,有谐音双关和语

意双关两种。如“夜久无眠秋

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

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

处明。”(朱淑真《秋夜》),

第三句中“凉”字意义双关,

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凄凉。

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

月,顶针巧妙;愁情、凉床、

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

的意境。

也叫移觉,是把人的各种感

觉(视觉、听觉、嗅觉、味

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

容沟通起来的修辞。如“凤吹

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

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

碧桃千树花”(郎士元《听邻

家吹笙》),诗人用通感的

修辞写了寻访不得之后的想

象,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

出乐声的明丽、热烈和欢快。

老师不应该总让学生仰视

自己,而应该培养出为自

己所仰视的学生!

TOP

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8-16 09:37 只看该作者

歧义辨析

歧义辨析

高级会员

帖子

1574

精华

12

积分

2268

威望

248

注册时间

2007-11-22

 歧义,属于“辨析并修改病句”中“表意不明”一项的重要内容;歧义,又不符合语言表达“简明”这一项要求。歧义的类型较复杂,这是一个难点。辨析并消除歧义,也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难点磁场 [试题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黄果树瀑布以豪迈而粗犷、雄浑而瑰丽的特点著称于世,真算得上是瀑布中的伟丈夫! B.这种由康伯尔软件公司研制的KM—Ⅲ型软盘,最高存储量为1.44兆以上字符。 C.欣赏一首好诗不容易,创作一首好诗更不简单,小李对诗歌情有独钟,因此,他平时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 D.上课了,小王还没到校,班主任焦急地说:“她可是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有比喻手法的诗篇七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又名激问、反诘、诘问)、引用、反语、对比、反复、双关、联想、顶真、通感、互文、回环、移情、呼告等。

1.比喻: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事物间有相似性)

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2.比拟: 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2)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3.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1)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设问: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谐音双关。

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即“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

〈2〉语音双关。

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

例如: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嘴倒不出

老太太抹口红——给你点颜色瞧瞧

10.顶真:也作顶针。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

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例句:

友情是花,引来群群之蝶。

友情是蝶,两人翩翩起舞。

友情是舞,舞出激情之火。

友情是火,永恒地在燃烧。

梦想是翅,飞翔永恒蓝天。

梦想是天,遮住茫茫大海。

梦想是海,还是小船悠悠。

梦想是船,海上乘风破浪。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11、互文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 烟笼寒水月笼沙。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主人下马客上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相关热词搜索:运用比喻手法的诗句 比喻手法的诗句 运用了比喻手法的诗句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有比喻手法的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有比喻手法的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9047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