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诗经品读的读后感

诗经品读的读后感

2016-01-30 08:56:4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诗经品读的读后感篇一《诗经读后感》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诗经品读的读后感》,供大家学习参考。

诗经品读的读后感篇一
《诗经读后感》

诗经读后感

品读诗经,除了其诗歌字面上关乎体裁言语的一种欣赏,还有的就是对于其所要表达的含义的思考。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本不朽的著作,我很难能够以学者专家的高度去评判它,毕竟对于这部传世的经典之作,那些所谓文人骚客的研究也已经够多也够完善的,而我只能以一位普通读者的眼光去看待,去讲述它所吸引我的地方,毕竟从一开始选择这一部书便是缘于自身对于古代文学的一种喜欢。

在中学我们或多或少接触到些出自于诗经的文章,知道其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就是古代诗歌,也正因为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才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歌的美感除了字面上的欣赏及意境的感受,很大部分都要通过喉咙来表达,欣赏也需要一种探索和实践。

因为诗经一书本身就摘录了当时不同地区的民间歌谣,固有“十五国风”之称。也许各地方言的不同及文化的差异及其古今文化的改变,,有的诗歌读起来并没有那么流畅,甚至于有些绕口,一些陌生的字词难以理解或是表达。但这在思想内容的含义上却是不可忽视的,毕竟这反应了一个社会在那个时代形形色色的思想文化内涵。因此除了来自于民间各个地区“风”,还有作为当时王畿之乐,亦为典范的音乐的“雅”与表现当时特殊文化背景下一些关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我们称之为“颂”。正是这三种文化的合流,融汇成这一部记载了当时社会风土民生的“史书”。

众所周知,《诗经》有“六义”,除了展示诗歌内容的“风雅颂”之外,“赋、比、兴”便是常用来表达作者思想本意的手法。正是这三种手法塑造了诗经的灵魂,同时也深深影响了两千五百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它就如一位窈窕淑女,引得千百年来文人骚客之好逑,寤寐思服。

有对于“关关之鸠,在河之洲”迷人景色的描写,也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中人物景致的刻画,甚至于“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窈窕淑女,在水一方”般深情直白的告白,简单的话语透露着古朴真挚的情感。

被誉为中国招隐诗之祖的“鹤鸣”中“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人民对君王隐晦的讽喻进谏,对于国家的忧思,对于贤才的渴望。“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中用灿烂盛开的桃花表达对新娘的美好祝愿。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

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便是在不论用哪种方式都能表达出心中的那份情感。但从诗经中除了这份直白,尽管不变的是真挚而动人的情感,更多的却是一份克制,平和与淡淡的抒情。《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

总而言之,《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它从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语言大胆而清丽,以其清醒的现实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诗歌,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虽然,由于特殊的社会生存条件,《诗经》作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化的开端,虽然缺乏浪漫的幻想,缺乏飞扬的个性自由精神,但在那个古老的时代,它是无愧于人类文明的,值得我们骄傲的。 诗经蕴藏了当时社会的多少悲欢离合,沉沦与得志,批判社会的黑暗与赞美生活的美好。诗经亦是“思经”,用诗意的话语来表达对于生活的思考。

诗经,读得太过仓促,只读得一点皮毛,闲时多多品味几遍不定能寻得些许相同的感触,毕竟之于情感是千年不变的。

诗经品读的读后感篇二
《读《诗经》有感》

读《诗经》有感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千古传诵的佳句,他让我第一次认识了《诗经》。自那以后,我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谐、神秘的气质所吸引,这是一首情诗,含蓄的表达了古代人的思想情感,这便是我对其的第一印象。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更深层次的了解了诗经的美妙神秘的意境。

这首诗歌曲调优美,朗诵起来琅琅上口,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他运用了反复的表达效果,突出了主人公坚持不懈,不断进取的精神。诗中描绘的“伊人”也给予了我一种高深莫测,琢磨不透,高贵优雅的气息。

通过诗经中的这两首诗歌比较,我发现了诗经的特点——以抒情诗为主,表现出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涵义深刻的人生哲理。由此,使我感觉诗经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所体现的巨大艺术魅力。

读了诗经之后,我仿佛体会到了诸葛亮的心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样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在诗经中处处都有所体现——“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那一句句流芳百世的名句,在我的脑海中回荡。他们仿佛一盏盏黑暗中的明灯,在我彷徨无助时,点亮了我心中的黑暗,照亮了我前方的路途。

《诗经》,大多是情诗。一直觉得诗是相当沉闷的,拘泥于形式,可却没想到诗也是可以那么美的。用那些简单的、短小的句子,勾出一幅幅明媚的画,也有活力,甚至也潇洒也浪荡也有那些不羁的情爱。

其实真的很难说自己喜欢诗经,因为即使有注释,有辞典,还是很难读懂《诗经》当中的每一个篇章。明白《蒹葭》那种经典桥段那是自然,可是其他,真的却是无能为力。 读《诗经》的时候,真的是花费了不少功夫。去了解一篇篇诗文背后的故事,开始了解中华文化,了解民族风俗,同时也被那些在现在看来属于天方夜谭的痴情男女。

《诗经》终究还是美丽的,可是却被误解。后人对于它的解释,总是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偏差的。甚至因为重男轻女而隐瞒或篡改作者的名字,也许是出于好意,可是这样的《诗经》,却是变得拘泥。可是它却还是依旧美丽,无论是身处那些条条框框之中还是于我们闲来无事的翻阅。每一个人读到它的时候都会因为各自不同的心境而对它产生不同的理解诠释。 我最喜欢的篇章,是《诗经》中“邶风”里的《击鼓》一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好美好美的一句话,比起“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更多了一份平淡温馨;比起“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更多了一份羞涩含蓄。

让我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白头到老。真的是很美,问世间,能有几多人从相识到死去仍是相爱的?多少轰轰烈烈的爱情又能支持到最后?从来就不相信山盟海誓,总是笑肥皂剧里面那些人白痴的守着一句誓言始终孑然一身但却被背弃。可是,这句话,我信。它没有那些华丽的辞藻,只是最普通的情和爱。为什么要结婚呢,只是因为要相爱的两个人一直在一起。

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不重要,即使你变成了老太婆,我变成了老头子,即使你开始长皱纹,我开始发福,这些都可以不重要。因为我不在乎,我在乎的,仅仅是我会和你一直在一起,我们会一起慢慢变老,一起面对所有的所有,这才是最重要的。

也许很久很久后的一天,我会发现,慢慢的,我的眼睛变得有点像你的眼睛;你的微笑也变得有点像我的微笑;我们走路的步伐变得一致;我们说话的语气越来越像……有一天,突然发现,原来我们是那么的默契,因为我们一起度过了那么那么多。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许很多人都把它看作是理所当然,可是又有几个人可以真正的做到呢?

诗终究是诗,也许诗是事实,又也许,只是那些古人寄托的美好情感。那些美丽的愿望,那些美丽的惆怅,那些美丽的忧伤,不仅仅是存在诗中的,也让读它的人为之心动。

《诗经》里充斥了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尽管它也许需要花一些时间去读懂,尽管有很多人认为不值得。

《诗经》,一本值得一看的书。

书的心灵相遇,也是如此欢欣。任何时候打开《诗经》,都有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扑面而来,那里有初民们淳朴温厚的气息、草木葳蕤的光泽、细致而婉转的相思、隐约而美丽的情怀„„诗中邂逅相遇的那些“巧笑倩兮”的良人、“在水一方”的美景,让我如醉如痴。

流;有“颜如舜华”的女子,也有“赠之以勺药”的男儿。你可能“有女同车”,心情大好;也可以“执子之手”,期盼相守到老。大凡热爱文学的人,多少都有点《诗经》情结。但经过三千年来各种各样研究者的诠释、解说,《诗经》愈来愈演绎成一部意识形态的解说词。面对虽文辞优雅,但古奥、晦涩、注解繁复的《诗经》,大多现代人仅浅尝辄止,只知《诗经》美,但不知其所以美,难以领略其中的真味。再一提到《毛诗正义》、《诗集传》一类,就像是宝玉一不留神撞见了贾政,兴致先减了大半。说自己喜欢《诗经》的,多数只是喜欢《蒹葭》、《关雎》等篇章中的个别句子罢了。

走回《诗经》的时代,将心比心,以饮食男女的素朴心来领悟,才能了解《诗经》中的真意。

《诗经》穿越了西周到春秋中期长达五百年的岁月风尘,或浅吟低唱,或钟鼓齐鸣,颂声煌煌。与今天诗歌在生活中的孱弱不同,在那时,它既是礼仪,又伴和着最华美的乐章,既高贵也普及,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诗比历史更真实。”那些读起来诘屈聱牙、晦涩难懂的句子,都是从曾经鲜活的生活和生命中走来,是最朴实、最真挚的歌唱。《诗经》时代是中国人的孩童时光,我们的祖先在田地山野之中、湖泊河流之畔、街巷居室之侧,采摘着快乐、忧伤和梦想。“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这些古老文字并没有在岁月风尘里发黄,其所表述的情感依然在今天的生活中盛开如花。在这一点上来说,我们与《诗经》之间虽有近三千年的时间阻隔,却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 怀着素朴之心触摸《诗经》,性情的温度还在,情感的湿度还在。《诗经》不是来自远古的“语言化石”,它像在地下沉睡了几千年的古莲子一样,只要有适宜的阳光、温度和水分,今天的我们仍可以让她发芽、开花。无论“今夕何夕”,若你游走在《诗经》的层峦叠嶂间,总会发现文字背后似乎裹藏着熟悉又亲切的灵魂。

诗经品读的读后感篇三
《诗经读后感》

《诗经》是一部具有相当价值的民歌集子。上到士大夫,下到市井之徒都是《诗经》的作者。从地域上看,《诗经》基本上囊括了当时中国所有的开化之地。诗经基本上能反映当时社会中人的生活风貌,人的原始状态。

之所以说是原始,是跟后来的社会有区别,特别是在中国有了相对成熟的儒家道家思想之后,人变得不再跟以前的人一样自然可爱。 《诗经》是儒家经典之一,更是孔子当年使用的教材之一。后世必然要对《诗经》进行适合当时社会的解读甚至歪曲,这更使得《诗经》不自然了。

说了这些,我也给自己的阅读粗略地定了三个着重点,以便在随后的阅读中加以考察:

1,《诗经》的语言。经者,经纬也。《诗经》便是诗的经纬。语言的立法体系有两条,一是诗,一是史。诗的语言是高度感性的,史的语言是高度理性的。这次阅读,可以算是对《诗经》作为语言立法者的地位进行一次考察。《诗经》的第一身份是民歌,其语言是当时绝大多数人都能听懂,并乐于传诵的。如同现今的流行音乐一样。同时《诗经》的语言可以算是汉语的源头。希望通过这次阅读,能体会到更多汉语的智慧与生命力,能像普通先民一样自然地进入汉语源头的语言场域,体会言说歌咏的魅力。

2,先民的生存生活状态。中国的历史发展就像一重一重的山脉,而最高的山峰就应该是孔子老子所代表的思想学说。对理解孔子老子这些高峰而言,理解他们之前的先民的生存生活状态,以及他们思考的状态,就显得很有必要。

3,《诗经》的解与注。《毛诗》作为现在唯一流传下来的注释,其影响力非常。我打算在自己“解”的同时适当对《毛诗》的注进行肤浅分析,全当训练。因为资料与精力的限制,更不能涉及到更多儒家后学对《诗经》的注解。不失为一遗憾。

考 槃

考槃在涧,硕人之宽。

独寤寐言,永矢弗谖。

考槃在阿,硕人之薖。

独寤寐歌,永矢弗过。

考槃在陆,硕人之轴。

独寤寐宿,永矢弗告。

翻译:

踌躇逗留于山涧,隐者心宽,独寤寐之独感言,此中之乐难以忘怀

踌躇徘徊于山阿,隐者放达,独寤寐之独吟哦,此中之乐不容错过

踌躇盘亘于平陆,隐者流连,独寤寐之独宿留,此中之乐不可言

毛诗的注为:

考槃、刺莊公也。不能繼先公之業、使賢者退而窮處。

意思是:考槃是用来讽刺莊公的,因为他不能继承先公的业绩江山,而致使闲者退野隐居而“穷处”。

按照毛诗的这个思路,唯有隐者乐其隐而不言其穷,在言语间刺激莊公的过失方能起到讽刺之意。但是但从这首诗歌来看,我只能看到,隐者的确是乐其隐,而不言其穷,而并没有看到言语间的刺激之意。我认为毛诗此解有待商榷。

此诗前几句都平平,唯有最后一句“独寤寐宿,永矢弗告。”值得玩味。若说先人已思考到语言的有限性,可能还有偏颇,但是显然的是,古人已经发现了“隐蔽”的魅力。 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在意境上与此句最为贴切

淇 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翻译:

顾盼淇水之滨,有绿竹阿阿。

有才情之士,其才犹如骨与象牙切磋而来,又如玉石琢磨而成。

其仪庄重,其貌威严。

如此才情之士,终不可忘矣!

顾盼淇水之滨,有绿竹青青。

有才情之士,华冠坠玉,珠宝琳琅。

其仪庄重,其貌威严。

如此才情之士,终不可忘矣!

顾盼淇水之滨,有绿竹缜密。

有才情之士,珍贵稀有如金锡,宝贵难得如圭璧。

他心胸宽广,生性放达,倚在马车前的横木上也风度翩翩。他言谈幽默戏谑,却从不粗暴不仁。

《毛诗》注为:淇奥、美武公之徳也。有文章、又能聽其規諫、以禮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詩

也。

在翻译时为“充耳”一词所困,无意间在“百家讲堂”里面获得了答案。厦门大学中文系易中天教授在对汉时的贵族制度做介绍时,解释了何为“充耳”。 充耳本是冠冒上的两块从帽檐以丝带系之垂于耳旁的宝玉。 成语“充耳不闻”就是来源于此,指这两块玉石能使佩带者不妄闻不偏听。 但是充耳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戴的。 充耳属于冕的一部分。 汉的贵族分为四个等级,从上至下分别为:天子、诸侯、大夫以及士。只有贵族能戴冠,在《淇 奥》中“会弁”既鹿皮帽即是冠,而平民庶人只能用一根头巾把头发束起来。“士”字本身的形象就是表示用冠把头发收拢在头顶时用一根发簪固定起来的样子。而“王”则表示在冠上面再加一个冕,一块横着的板子(板子做叫延)顶在帽子上。皇帝的冕前后要坠珠子,耳旁有充耳。这样称做“冠冕堂皇”。 但是只有天子、诸侯、大夫有权利加冕,士则不行,所以士又称被做“无冕之王”。 由此可见,《淇 奥》所称颂的“匪君子”地位并不简单。多言《毛诗》注评不可考,不可靠,不过通过对“匪君子”身份地位的分析,我认为此篇的注还是可信的。

何为“赫兮咺兮”?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绿竹青青/绿竹如箦。 远观淇水的水滨,大丛绿竹的生命气象便是周武公的气象,这一“比”赋予了武公的威严生气以一个直观的形象,更加具有深味。仿佛一个等式的两边,两个不同的事物因为内在的质而相衡相通。在这种相遇中衍生出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一个精神境界。

“竹”这个客观事物作为载体在汉语文化的语境中秉其自身的性格独自发展生长至今。所载的便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理想中的一些精神与德行。这种承载始终以“比”的方式在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中存在。文人士大夫以竹的品德跟自己做比,对自身的价值进行肯定。这种“比”虽然含有把竹当作榜样和模仿的对象的成分在里面,但是更多是将此作为一种共鸣的方式,

来确定自己德行的适当,进而砥砺自己。当一个理想化的事物以共鸣的形式来对自己的存在进行自省自审时,这种理想化就不单是停留在审美的阶段了,这种精神共鸣就体现了一种可贵的超越性。在此,虽此竹非中国后来文人眼中的竹子,武公的德行也不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理想的具体化,但是“比”却是一样的。

“绿竹猗猗”,“猗猗”通“阿阿”,长而美貌。第一次接触,一出口便感觉竹的行貌已经历历在目了。如此神气。先人造字句时,读音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赫兮咺兮”,威者,自重则威。

“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出此句者,八成为妇人口。一个公众形象勾画地非常饱满。换做现在的语境,就可以把这句理解成:"生性洒脱的男子,开敞篷跑车的男子,言语幽默风趣的男子,不滥施强力的男子",言语间肯定是不够严肃,不过很符合孔子的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料想孔子当年在讲学时,无论是对武公的德还是行,都不会轻易放过。

诗经》是一部具有相当价值的民歌集子。

这个结论稍微有点模糊。

《诗》中的三百零五篇作品,是按照风、雅、颂编排的。

从对风、雅、颂的分析中可以大致了解《诗》是怎样一部书。

不过对于风、雅、颂的区别历来经学家的分歧很大,比较重要的有三种说法。

一、由于诗篇内容的不同,以《诗大序》的说法为代表。

《诗大序》:“上以风化天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行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兴废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即《风》是关于个人的;《雅》是关于王政的;《颂》是关于神明的。

二、由于诗篇作者的不同。以郑樵《诗辨妄》的说法为代表。

“《风》者出于土风,大概小夫、贱隶、妇人、女子之言;其义虽远而其言浅近重复,故谓之《风》。《雅》者出朝廷士大夫;其言醇厚典则,其体抑扬顿挫,非复小夫、贱隶、妇人、女子所能言者,故曰《雅》。《颂》者,初无讽诵,惟以铺张勋德而已;其辞严,其声有节,不敢琐言艺言,以示有所尊,故曰《颂》。”

即《风》出于普通平民,《雅》出于朝廷士大夫。

三、由于诗篇的音调不同。以清惠周剔《诗说》的说法为代表。

“《风》、《雅》、《颂》以音别也。„„按《乐记》师乙曰:‘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季札观乐,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据此,则大小二《雅》,当以

音乐别之,不以正之大小论也。

综合这三种说法,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诗》的内容涉及到三个方面:个人、王政、神明。

《诗》的作者涉及普通平民和朝廷士大夫。

《诗》的性质是乐。

(显然这三种说法是联系在一起的。)

唐木所下的论断比较贴近于第三点。

那么,风、雅、颂到底都是什么乐呢?仅仅是民歌么?

郑樵在《通序志》中提出:“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一般说到“风”是各地的民歌——“民俗歌谣之诗也”。这一点似乎已经达成了共识。

朱熹《诗集传?国风序》中说:“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谓之风者,以其被上之化以有言,而其言又足以感人,如物因风之动以有声,而其声又足以动物也。”

“雅”一般被认为是“雅乐”、“正乐”。

朱熹《诗集传?小雅序》中说:“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

这里所说的“雅乐”“正乐”实际上是相对于地方乐而言的。它有着文化正统的意义。

因为,“雅”与“夏”音近而互通。雅言就是“夏言”。夏是西周王畿及其附近地区的古名,所以,雅言是王畿一带的语言。经过士大夫加以标准化之后,成为当时的“国语”。

也就是说,雅言是士大夫的标准语,以别于各地的方言。所谓:“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不过“雅言”不单纯是个语言问题,它涉及一定的文化内容。具有文化上的正统性。 所以,这是“雅”与“风”最大的区别之处。

“颂”为“宗庙之乐歌”,是供王侯祭祀宗庙时用的。

阮元从训诂学的角度,考察“颂”即“容”字。也就是“舞容”(跳舞的样子)。

周代用“乐”祭神祭祖。这个“乐”和我们现在所说的“音乐”不是一个概念。“乐”是人声(歌)、乐器(弦)、舞蹈共同参与的。所以 “乐”自然少不了舞蹈。

那么,“颂”主要是表现周人文化上的超越性向度,祭神祭祖的敬意。

综上:

《诗》是乐。

这里要强调的是,它现在仅仅是一个阅读的文本了,确切地说是歌辞。因为调子、舞蹈都失传了。不象早先:“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墨子?公孟》)” 。

因此,似乎可以说,《诗》是由民歌、正乐、宗庙乐歌三部分组成的歌辞集(或者称为诗集)。

诗经品读的读后感篇四
《诗经读后感

芦苇边的千古绝响

——诗经《秦风-蒹葭》读后感

说起诗经《蒹葭》,可能大家稍感陌生;提起当代台湾通俗小说家琼瑶的一部言情小说《在水一方》,可能也不尽为人知;不过提起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歌《在水一方》,由邓丽君演唱的那优美动人的旋律却久久回响在我们的耳畔,回响在大陆与海峡两岸。歌曲的词“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则是取自诗经《秦风-蒹葭》稍作调整而成。那么,“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秦风-蒹葭》又有着怎么样的内涵呢?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一共收录了305首诗。取材于西周、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交织成一幅多层次的、多角度的周初历史的生活画卷。其中“国风”部分占一百六十首,是《诗经》中最美的篇章,也是其精华所在。“国风”主要讲述平民的生活,其中大部分为爱情诗篇。“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爱情作为人世间最真诚、最美好的感情,一直以来是人们的追求。千百年来,人们为了追求幸福的爱情,流传着许多感人的故事。《蒹葭》一诗讲述的正是一场发生在芦苇边的爱情故事。

全诗先提到“蒹葭”和“白露”,指出了所处的地点和时间。这也是这是《诗经》中常用到的比兴用法,中国人含蓄内敛,古人更是如此。在提及爱情是委婉,所以先从身边的场景、动植物说起。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哪里呢?伊人真的是在那里吗?读完全诗才发现,其实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他只知道她在河水的另一边。

读完全诗,就写作意境和艺术特色我总结起来有四点:

1、独特的风格

这样的一首诗,在《秦风》中无疑是独特的。诗经大部分诗作集中在春秋时期,当时秦人地处边缘,被中原地区视作蛮夷,他们素以好战爽直著称,《诗经·秦风》中的作品内容大都为征战猎伐,充满粗犷豪迈之气,表情达意直白而率真,这也印证了秦人豪爽的性情,而像《蒹葭》这样充满哀婉柔美的情致,表达复杂微妙的情感的诗歌在《秦风》中实属另类。

2、朦胧的爱情

其实初读本诗,我还没搞清楚诗人究竟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在看了译文和相关评论后才发现全诗主题是爱情。我多次品读后不禁感叹,本诗虽写爱情,但却只字未提“爱”,不过却又字字总关乎情。写作手法是如此的含蓄。本诗先写时间,从白露“为霜”到“未晰”再到“未已”,再写水的状态不断变化,而“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从而让人想象道路之艰,追逐之痛苦。这样的时空变化,其实是在暗示男主人公追寻、等待伊人过程中的心情也在不断的变化, 距离产生美,女子“在水一方”,让这边的男子苦苦徘徊却怎么也抵达不到她的身边。男主人公高贵的精神和坚贞的爱情操守也越来越感动人。

3、虚幻的象征

另一方面,本诗中只字未提爱情,所指向的意义给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诗经之后至今的几千年历史中,对本诗内容的诠释也多种多样。比如“伊人”可以理解为关乎爱情的意中人,也可以是关于理想的追求,甚至还可以认为,主人公所追求的“所谓伊人”,只是所有理想的象征,它既可以是客观存在的“意中人”,也可以指形而上的一种境界。见仁见智。

4、无尽的追求

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比起还有辛弃疾的著名词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诗经的中的这位诗人寻觅伊人之路似乎更为艰辛,让人不禁慨叹咫尺天涯!这让我想起了《西厢记》中莺莺在普救寺中因母亲的拘系而不能与张生结合,叹惜“隔花荫人远天涯近”,《蒹葭》中的诗人也是同样的感觉吧。诗人的追寻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

总之,诗的艺术美感和朦胧的意境展现出的浪漫精神让我深深着迷。诗歌表述婉转而又深切动人,在把主人公的真情实感展露得淋漓尽致的同时,也会让我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全诗通过对时间场景的变换生动地描绘出了诗人苦苦追寻意中人而不得的焦虑。古人常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总能引起当世人和后世人的共鸣,而追求过程中的辗转和最终求之不得的惆怅与失落,更能博得人们的同情。全诗中没有一个思字、愁字,却让我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之不得的惆怅。我想,不管男主人公能否追寻到心中的美人,

不管现实的世界是多么冷酷无情,但我们也需要像这个男子一样在面对那样残酷的现实以致朦胧的未来时,有这种持之以恒、永不言败的火热激情,大胆拥抱理想并乐观地活着,这才是一种令人羡慕的生存姿态吧!

附:全诗及译文

蒹葭苍苍, 河边芦苇青苍苍,

白露为霜。 秋深露水结成霜。

所谓伊人, 意中人儿在何处,

在水一方。 就在河水那一方。

溯洄从之, 逆着流水去找她,

道阻且长。 道路险阻又太长。

溯游从之, 顺着流水去找她,

宛在水中央。仿佛在那水中央。

蒹葭凄凄, 河边芦苇密又繁,

白露未唏。 清晨露水未曾干。

所谓伊人, 意中人儿在何处,

在水之湄。 就在河岸那一边。

溯洄从之, 逆着流水去找她,

道阻且跻。 道路险阻攀登难。

溯游从之, 顺着流水去找她,

宛在水中坻。仿佛就在水中滩。

蒹葭采采, 河边芦苇密稠稠,

白露未已。 早晨露水未全收。

所谓伊人, 意中人儿在何处,

在水之涘。 就在水边那一头。

溯洄从之, 逆着流水去找她,

道阻且右。 道路险阻曲难求。

溯游从之, 顺着流水去找她,

宛在水中沚。仿佛就在水中洲。

诗经品读的读后感篇五
《《诗经》读后感》

《诗经》读后感

————————————————————————————--------------------------------------------

————2010级临本1班 范秀青

诗经,穿越中国西周到春秋时期长达500年的岁月风尘,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淌,三百故事,三百心情,在风起处高唱与低吟,大雅与小雅前呼后应,三颂声声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淘过时光的细沙,涤尽尘埃,穿过蒹葭,袅袅娜娜地走来。她们或明眸善睐,或娴静柔美,或大胆执著,或活泼顽皮。那些蕴涵着古典情怀的女性,仿佛仙乐悠悠,让人在沉静中重返时光隧道,去回味那一份雅致与美好。

开篇的《国风·周南》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一首对河边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恋歌。鸟儿在河中沙洲鸣叫,美丽的女孩展示着自然之美,让谁见到都会动心,何况那原本爱美的君子呢?淑女,远古至现在都被人们追崇的美丽健康、自然清新的形象。千古以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成为人们对美丽不懈追求的明证,也让人内心泛起无限的憧憬与想像,那是一副多么美丽的景象。乡村,清新空气,邻家女子,不矫揉造作,无须胭脂水粉装点,美在劳动中,美在自然中。

想想现代人对美无尽的追逐,瘦身减肥,隆胸抽脂,整容化妆,雪白的粉,浓黑的眼影,闪光的唇膏,又怎敌得过河之洲不饰不掩的女子?人们失掉的是什么,现代化的工业进程,磨灭了女性身上应有的一份雅致、清纯。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央女子是副什么模样,也许怎么也走不近,看不清她的容颜,但她总令人向往,让男子甘愿克服重重险阻也要去追寻,也许这就是爱情的魔力。路途艰险,怎样才能够到达彼岸,对心中的女子表达爱意。隔岸观花,可以想像得很美。也许,这就是距离产生的美吧。水草的深处氤氲着一种若有若无的感觉,让我们遐想万分。蒹葭,诗经里最令人心动与心痛的草,离爱情那么近,仿佛触手可及,萦回在梦里,却是灵魂不能轻易到达尽善尽美的境界。

想想现代人总是那么迫不及待的追逐着,什么都是加速度。浮华的世界,浮躁的心灵,又怎能把握美及爱呢?流行语说:“审美疲劳”,再美的东西在浮躁的人心里也无法激起浪花,快节奏的生活与快速变化的世界日渐淘空人的心灵,物质丰富着服装,改变着住房,填充着肚子,却不知精神的花朵在何处散落。水中央,有花,很美,有我们失落的精神家园,可是,追寻的路崎岖而漫长。 单纯而顽皮的静女,少女的天真烂漫凝集着一种美。“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一位静雅温柔的女孩子,与情人相约在城隅,男子赶到时,她她偷偷地藏了起来,急得那男子“搔首踟蹰”。这时她出来,赠给那男子一根野草——“彤管”,这爱情的信物,令男子不禁惊喜交集,因为这“彤管”是心上人送给自己的,所以他觉得真是分外美丽,不同寻常。 她轻轻地把红管草递给男子,心里想着傻哥哥知不知道那究竟代表着什么?还有一支芍药花,她在放牧的时候悄悄采摘的,一起送给他。小女孩顽皮而羞涩的形象跃然面前,一份浓浓的情意静静蔓延。女子的恬静、典雅、活泼、羞涩都让人感知她的纯朴。哪像现在人认识不到三两天,就可以搂搂抱抱,热情过后感情随即烟消云散,爱情少了过程,少了回味。

一部诗经,多少美丽的女子穿梭其间,当然少不了漂亮的新嫁娘。“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花开了,美丽的女子要出嫁了。女人一生中最美的时刻应该是出嫁时,爱有了依靠,心有了港湾,女人的快乐是写在脸上的。单纯而透明,未来充满希望,新婚燕尔,一切都将展开新的画卷。锣鼓响起来,花轿抬进来,大红的灯笼挂起来。幸福中的女人是最有魅力的,快乐可以传染人,己乐人亦乐。“宜其室家”的氛围,容不得我们再去多想其他什么东西。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喜气从悠悠的远古飘来,浸染着洪荒,红妆薄粉的女孩在那一刻完成生命的蜕变,艳若春桃。而后的岁月,相夫教子,伺奉长辈,其乐融融。幸福的种子在春天播下,迎着夏的雨露悄然开花,在秋结蕾,在冬蕴藏。周而复始,一如流动的江水,把时光带走。女子啊,完成了生命的最伟大的轮回。

人生百味,酸辣苦甜交替着浸染。经历,也是一种财富,铸造人的一种个性。自古有多情女子

负心郎,面对不幸,敢于控诉与抗争的女子,是生活的强者。

《氓》中就向我们展示了一位这样的奇女子,“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男子当初的海誓山盟,没想到都已改变,既然感情不在了,就一刀两断算了。干脆、利落,这是一个有思想、敢作为的女子。她以一个过来人身份回忆往事,经历过《蒹葭》、《静女》、《桃夭》中的任何一种情感,她把自己的感情经历先先后后仔仔细细回想了一遍,最后只好发出一声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深深感慨,那是怎样一种刺痛心扉的疼痛啊?一个三千年前的古代女子就可以把一个虚伪男子的爱情看得那么清楚,需要怎样睿智的眼光。不畏舆论的压力,把事情看得这么清楚明白的女子,真是空谷里的一朵奇葩!

与其沉迷于爱情不知归途或成为物质奴隶的女性相比,《氓》的女主角是勇敢而有个性的。如今,有的女性却心甘情愿做一条寄生虫,在物欲的腐蚀下丢失个性与尊严,成为捕猎者的食粮,实则可悲。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写出,叙述了自己和丈夫恋爱、结婚、受辱、被弃的全过程,表达了自己的悔恨和决绝,把她勤劳善良、温顺安命的性格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女主人公是知礼守礼的。在心上人来求婚时因为没有媒人,不合礼法而没有答应(“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女主人公是温顺多情的。首先表现在婚前对心上人的一片痴情。女子因为没有良媒而拒绝结婚,这引起男子不满和愤怒,于是女子送男子返乡,送了很远很远,路上女子最后还是同意结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此后女子天天盼望心上人来迎娶(“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一直没有见到心上人出现不禁忧伤哭泣(“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在被丈夫无情地抛弃后,女子还留恋当初和丈夫两小无猜的欢乐(“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以及丈夫爱的誓言(“及尔偕老”)。 女主人公是吃苦耐劳的。她没有嫌弃夫家贫寒,承担下所有的家务劳动,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尽心竭力地操持劳作(“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秀外慧中的女子怎么不令人倾慕?《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所谓美女,是个什么样子呢?容貌颜如芙蓉花,“白里透红,与众不同。”只是同车而行的缘分却让男子神魂颠倒,青春美丽,仿若含苞欲放的花蕾。体态轻盈优美,似鸟儿在空中翱翔,仙女也就这个样子了吧!身上佩戴着晶莹剔透的玉坠叮当作响,举手投足,无不幽雅贤淑,无不德行高尚。

曾看过一部电影《巴士奇遇结良缘》,一对男女在公共汽车上偶然相遇,终成佳缘。其实,浪漫岂止属现代人,早在诗经时代就有了。同乘一车,男人看到美丽脱俗的女子不禁会发出由衷的感叹,泛起内心的爱意。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对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芙蓉花一般的姑娘,天生丽质,更皆高雅的风度举止,打动人心的德行。叫人如何不想她,叫人如何不爱她?

矜持的女性故然庄重,但过分的矜持却让人感觉冷冰冰,可敬却不可爱,而那些热情坦白的女子让人觉得亲切,自然,不做作。“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多么直白的爱情信号,“追求我的小伙子,切莫错过好时辰。”欣赏这样的女性,能够大、胆的追求与表达。有则广告:“亮出你自己。”对,喜欢就说出来,其实古代女子这样大胆直白,是需要勇气的,真诚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愿望,不转弯抹角,一个多么坦率与可爱的女子。现代歌曲唱“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啊!”其实不是什么新鲜事,三千年前的女子早就表白过“哥哥你大胆地往前走”。只要你求婚,我就嫁给你,多么直白的爱情表达啊!不用玩什么花样,无须故弄玄虚,女子朴实无华的爱情告白,如梅子一般开胃解渴。

《诗经》在手,那些模糊或清晰的女子形象在脑海盘旋,总想时光为何不倒退至那时,看一看白露茫茫中俏立的女子,巧笑倩兮的女子,让君子想"琴瑟友之"的女子,听一听“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的女人低泣,感慨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时光流逝何等迅疾,不由人挽回。 美丽的女人如诗如画如曲,聚山川大地之灵秀,一切的色彩、曲线、声响、形象、韵律与气氛,在女子举手投足间流动起来,明亮起来。 曾为《红楼梦》水做的女子醉过,为《聊斋》仙骨狐风的女子醉过,而诗经中的女子,是深深砌在灵魂里的,成为我对美的至高追求,那些月光下、稻田中、芦苇旁、水中央的精灵,穿越千年依然是最美的风景。

诗经品读的读后感篇六
《诗经 读后感》

穿越千年的风景

——读《诗经》有感

诗经应该算是为我们所熟悉的中国古典名著了,这次在暑假得有机会能再次阅读以一个成年人的高度视角给我带来了更多新的理解。

记得以前看“魔鬼辞典”中对于“名著”如此定义:名著就是知道的人很多但看的人很少的书。说起来,《诗经》应该是最符合这定义的经典之一了,单是文中层出不穷的生僻字就足以吓跑无数的潜在读者。但其实《诗经》并不复杂,它不过是远古的民歌,而我们认为的生僻字,也只是因为年代久远而埋藏在时光中的“文字青铜”而已。静下心来读《诗经》,仿佛伫立在漠北草原,凭借“天苍苍,野茫茫”,依稀听到牧人的苍远民歌;又如荡舟于江南水乡,见得浆起莲动,烟雨氤氲,耳边音乐传来少女的清越渔曲。这些旋律如此简单,如此自然,却能触动人心底最柔软的角落,一时间竟致物我两忘。方始明白,虽然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用现代科技把地球倒腾得面目全非,但人的心,千年未变。

读《诗经》要先从了解它开始。《诗经》是一部具有相当价值的民歌集子。上到士大夫,下到市井之徒都是《诗经》的作者。从地域上看,《诗经》基本上囊括了当时中国所有的开化之地。诗经基本上能反映当时社会中人的生活风貌,人的原始状态。之所以说是原始,是跟后来的社会有区别,特别是在中国有了相对成熟的儒家道家思想之后,人变得不再跟以前的人一样自然可爱。《诗经》是儒家经典之一,更是孔子当年使用的教材之一。

《诗经》的语言。经者,经纬也。《诗经》便是诗的经纬。语言的立法体系有两条,一是诗,一是史。诗的语言是高度感性的,史的语言是高度理性的。这次阅读,可以算是对《诗经》作为语言立法者的地位进行一次考察。《诗经》的第一身份是民歌,其语言是当时绝大多数人都能听懂,并乐于传诵的。如同现今的流行音乐一样。同时《诗经》的语言可以算是汉语的源头。

《诗经》源于民间,源于那些朴实的劳动者,倾听他们的劳动,倾听他们的爱情。《诗经》是民歌,之所以现在这样高高在上,让人觉得高不可攀、高山仰止,除了语言和社会变迁之外,还有诗歌本身发展的因素。不再通俗的是《诗经》的文本,而在我们这些热爱汉语、喜欢诗歌的人的血液里仍然流淌着《诗经》的元素。她会不停地跳出来,刺激你去了解整部《诗经》。至少对于我来说,每每想读诗经,但每每又止步于他佶聱难懂的文字。这样徘徊的心态持续了十年,终于在去年的冬天下定决心一字一句啃掉她。因为无论是唐诗的华丽,还是宋词的精巧,在我看来抵不过《关睢》《蒹葭》《子衿》给我的震撼,那种质朴,那种清新,那种深沉,直抵心间,无可比拟。

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三百”中,论境界,无句可出其右。

蒹葭,其实是一种根植在美好想象里的草,就如世上本无凤凰这

种鸟儿一般,虽然只是草,但却拥有凡间所有花儿无可比拟的清雅和美艳。无论任何的书本教科书里把它一直解释为芦苇或是水边的芦苇什么的,蒹葭都只能存活在《诗经》的飘渺浪漫里,世间本没有。 蒹葭如彼岸之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

《蒹葭》,是爱情的极致。它代表了爱情的美好,它成为爱情的

象征。蒹葭这种离爱情最近的草,人生如河流,相阻隔,可望而不可及;同时它也描绘出了爱情的特点:即朦胧、渴望、相思、美妙。爱情是迷离的、美好的渴望,只能是一种想象,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使我想起了一首词中的句子:“蓦然回首,她却在灯火阑珊处”。《蒹葭》中的爱不是拥有,而是清洁的思慕,思慕一个意中人,思慕一份爱意,它若即若离,仿佛一步便可跨到彼岸。

《蒹葭》表达的是一种思慕之情。这种思慕之情离爱情很近,也

很远。因为它是一种美好的想象,距离现实很遥远,它所表达的既是意中之境,也是现实的距离。思慕与爱情是不可分割的,由思慕而产生爱情是必然的。思慕是爱情的影子,是一个人对爱情的描绘,但思慕的境界和现实的距离是无法抵达的,这正是爱情需要去追求的真谛,正是爱情的伟大。

由思慕而产生的渴望之情,很有吸引力。爱的距离总是不远不近,

现实离理想也总是忽远忽近,距离是产生美感的源泉,思慕是爱情的动机,是追求的动机。蒹葭的美,就在于距离。达不到的距离才是真正的距离。也许,每个人的内心,都或多或少的有过这样美丽的憧憬吧。求不得,有时,也是人生中无可比拟的美。

《蒹葭》里在水一方的伊人,对她这样的执着与爱慕,一一体味,

只觉尽管微微有些许凄婉,但却无半分哀伤幽怨。端的是清丽非常。千古以来,一曲《蒹葭》,成了思慕境地的极致。情之发乎本心,一唱三叹,千啭百回,绵绵不绝,只为初见那一瞬间的心动——跌荡起伏。这一刻,世间无一不是美好。哪怕是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也是人生若只如初见,纯纯如新荷。此情可待成追忆啊! 《诗经》是开在彼岸的花,而蒹葭,就在诗三百的露水里苍苍采

采。《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现代生活中,爱情是需要距离的,没有距离哪有吸引力?爱情初时是朦胧的,朦胧的很纯粹。这使我想起了情,情为何物?这首诗更让我想起了网络中的感情。窃以为,网络里的爱情除非没有,有一定是至纯的感情,没有经济的纠葛,没有外界的干扰,有的只是两颗心情的碰撞与交流。网络里的爱情想象大于欲望,那种可望不可即的东西,牵动着两个ID背后的心情。

《蒹葭》中的情景是虚拟的,也可以说是一种对美好的憧憬,对

现实的一种逃避。面对人生的这条长河,我们如何珍视爱?何如读懂爱?如何去追求爱?这是我们所要面对的问题!

在生命的长河里,溯洄也好,溯流也罢,道路总是即长又跻且阻,

阻你所求!所以,结果已经不重要了,过程的艰辛也不言而喻了,关键在于,我们的理想,我们的心态,我们能否苦中寻乐!

 《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时间的涵意赋予了每个人不同的生命弧度,佛曰: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得今生一次擦肩而过。世间每一场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即使岁月以刻薄与荒芜相欺,我们仍需共生命的慷慨与繁华相惜。那条青春的回归线里,有着爱的痕迹„„

红尘中,浮沉多少个梦?当我们不能回头的时候,我们只能继续往前走。终于可以暂时地驻扎下来,我们是那群死人中的幸存者。应该感到庆幸的,可是我剩下的只有对你的思念和忧伤。它们浩浩如江水,我无力地沉沦其中。

最后一颗星终于消失在天边。仰望天际时,我今夜最后一次想到你。天明,又将起程,我不知道,明日明夜的此时此刻,我还有没有命坐在这里思念远方的你。

我的战马不见了!我得去寻它。它是我最忠实的朋友和伙伴。当然,务必要找到它。没有它,我将会被弃绝在这荒郊野外,我将没有

诗经品读的读后感篇七
《读诗经 有感》

————从《诗经》看爱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三千年多前的一位窈窕淑女在河边伫望。

从前不知,何为爱情。因为只是像电视剧中那般轰轰烈烈,要放弃一切。渐渐成长,发现爱情竟是如此自然的一件事,不求轰轰烈烈,但求默默相守。 一直觉得自己还没有经历过爱情,所以不是那么真切地理解这种感觉。我一直希望自己遇见那个人,对的人,并且一对到底。我不知道这样的感觉是怎样的,从第一眼看见他的时候后,就会惊叹那句:“原来你也在这里。”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但我始终有这样的期待。青春就是要寻寻觅觅,摸索那般的吧。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多么美好的思念。想念一个人是甜蜜的,每天会猜想着,你有没有像我想你那样在想我,你会用怎样的心情来回忆我,嘴角是否会带着笑?也许这种思念的不用等价交换的。爱与被爱,都不如相爱。相爱固然美好,殊不知,默默喜欢的感觉才最令人难忘。

爱情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享受过程还是为了一纸婚书?这个时代的爱情顾虑太多,喜欢很简单,可是在一起很难,很多人渐渐不敢爱了。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结婚后,爱情渐渐变成了亲情,没有了当初那份炽热与冲动,留下的只是那份责任。

是不是真的得到后就不会再珍惜了呢?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得到后呢,二三其德,不思其反。也许,这就是人吧,真的很贱。我相信爱情,因为没遇见过,所以不能否定它的存在。在我看来,爱情是需要守的,但是这种守,不是捆绑,不是用婚姻家庭来挽留,而是真正的心灵相通,相互守护。就像《氓》里的那位女主角,男人对她从深爱、时若珍宝变成厌烦、舍弃,追究原因,男子的原因是一方面,但是站在女性的视角,我觉得该女主人公也有一定的责任,得到婚姻却没有守住爱情,这算是一种悲哀。

我是一个随缘的人,对于爱情,不会强求。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如果那人离开你,说明他不是你的对的人。执意挽留也只是痛苦两个人。 一直期待那种“你若不离不弃,我便生死相许”的感情,细水长流般久远。爱情要像红酒般让人着迷,还是像烈酒般醉人?但我希望我的爱情像白开水那样,虽然平淡,却是生命必须,无法割舍。就那么一直平平淡淡的一生,多么好。见过太多这样的故事,太轰动的开始,太悲惨的结束。这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一段以婚姻为前提的恋爱,可是这样的爱情会有太多顾忌。真正的爱情是水到渠成的吧,两个人,相识,相知,相恋,相守。

守住一段感情,靠得是心。默然陪伴,相守一生。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诗经品读的读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诗经品读的读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9126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