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期待重逢的诗句

期待重逢的诗句

2016-01-30 10:48:1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期待重逢的诗句篇一《古诗复习》 留取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期待重逢的诗句》,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期待重逢的诗句篇一
《古诗复习》

留取丹心照汗青

——送别诗复习

教学目标:

1、复习小学阶段课本中出现的有关“送别”的古诗和要求六年级课外积累《古诗七十首》中的送别诗。

2、培养学生活用古诗的能力,巩固古诗积累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课本中出现的和要求六年级课外积累中的送别诗熟背。

教学难点:对诗句的活学活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学习。

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 “离别”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当离人的眼泪化成钻石,当离别的悲歌化为永恒的乐章,让我们期待重逢在灿烂的季节!让我们走进送别诗,去感受诗歌美丽的文字中流淌出的悠长韵味,诗歌优美的词句中蕴含的深沉魅力。

二、复习送别诗。

1、送别诗标题常含“送”、“别”或“送别”等字词。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2、送别诗抒发的感情大致有几种?

送别诗表达的情感一般有三种:即凄婉哀伤,慷慨豁达,坦诚心志

(1)表达对亲友的依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孟浩然乘船远去的帆影已消失在碧空尽头,可李白还凝望浩浩荡荡的一江春水流向水天交接之处,这久久凝望中寄寓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挚意。

诗人眼中长江水变成了“惜别之心”,寄托诗人对友人的万般不舍。

(2)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关怀、安慰和祝愿,如高适的《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在慰藉朋友的朴实话语中给人一

种信心和力量;

(3)抒发与亲友别离后的孤寂惆怅之情,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以酒送别,这情尽在这满满的酒中,表现作者与友人分别得伤心。

3、古人送别有哪些习俗?(生交流)

送别习俗:唱歌送别,喝酒送别,折柳送别

(1)柳”与送别情感: “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此外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2)典型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最早以杨柳表达惜别之情的诗句)《诗经•小雅•采薇》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渭城曲》

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扬扬的柳絮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三、其他的送别诗。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补充几首思乡诗)

四、及时巩固。

1、进入“幸运52”——古诗背诵

出示:存有“要求六年级课外积累的古诗题目”的彩袋。

2、活动:学生依次“摸奖”,摸到什么诗题,就背诵哪一首诗。背诵最熟练者,获得大奖“记忆之冠”。

五、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重点复习了我们进入六年级中所学的送别、思乡诗,我们不仅要熟读背诵、正确默写,更要学会灵活运用。

2、练习

1、现在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2、中秋佳节,皓月当空。那一轮圆月被黄灿灿的月晕衬托着,月光如透明的薄纱,蒙蒙胧胧地照着大地,清风拂面,不由撩起我思乡的情怀:离别故土几载,家乡的亲人可好?酸楚的我不禁潸然泪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朝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4、同样是送别,有的人把酒相送,对朋友的离去充满伤感,于是王维写下了 “ , ”;有的人却劝朋友不用难过,前面的路途中还会有新朋友,于是高适写下了“ , ”;有的人在离别时看到朋友渐渐远去,心中怅然若失,于是李白写下了“ , ”;有的人却认为纵然离别,友谊却不会改变,于是王勃写下了 , ;还有的人与亲人朋友离别多年,却认为即使远隔千里,只要大家都平安,能共享一轮明月,也是一种幸福,于是苏轼下了“ , ”。

六、总结鼓励。

同学们,从今天这堂复习课的情况来看,大家已掌握了许多“送别”诗。我们要对古诗有更多的了解,还需要更多的时间,下更大的功夫。

七、作业。

1、继续巩固背诵“送别”诗。

2、搜集、积累“哲理”诗、儿童诗。

期待重逢的诗句篇二
《诗歌鉴赏知识网络》

高考专题复习

2011届高三语文备课组 1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网络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

写景抒情诗

寄情山水、田园的闲适、

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表现弃官归隐的决心

青春易逝的伤感

表达怀才不遇、仕途失意的伤感

思乡怀人诗

表现浪迹天涯、四海为家的羁旅愁情

表现对亲友、故乡的思念

表现对故国家园的思念

表现闺怨或闺中怀人

表现对和平团圆的渴望

咏物言志诗

抒写怀才不遇的愁情幽愤

展示远大崇高的政治理想

表现高洁的品格节操

讽喻世风时俗

即事感怀诗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白居易《卖炭翁》

表现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

表现岁月无情、青春易逝的伤感

表现生活情趣、人生哲理的喜悦

表现理想落空、不为人知的愁苦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

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

咏史怀古诗

借古讽今的情怀昔盛今衰的感慨怀古伤今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边塞诗

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保家卫国、报效祖国的激情

抒写征士久戍边塞、归家无望的痛苦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

反映对帝王开边、穷兵黩武的不满

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送别诗

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离愁别恨

叙写别后浓浓的思念

表示情深意切的勉励

推心置腹、坦诚心志的告白

讴歌深厚温馨的友谊

鉴赏诗歌的形象

人物形象

抒情主人公诗人自身形象

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景物形象

意象营造氛围、映衬烘托

物象托物言志

高考专题复习

2011届高三语文备课组

2

鉴赏诗歌的意境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鉴赏诗歌的语言艺术

语言风格

清新秀丽、自然、平淡质朴、直白明快、洗练、工丽、雄奇、绚丽、含蓄蕴藉、典雅庄重、俊逸、繁复、风趣诙谐、沉郁顿挫、豪迈奔放、悲慨

炼字

词性

炼动词、形容词、副词、表颜色的形容词、数词

位置

常为五言诗的第三字、七言诗的第五字

特点

有活用现象、使用了修辞手法、富有特殊表现力、增添情趣、翻出新意

诗眼

词性

表心情的形容词如悲、喜、愁、愤等

表情态动作的词如思、想、念、等、望、送、别

表线索的某一名物词灯、药等

作用

对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揭示主旨、全诗的构建起、承、转、合有重要作用

音韵

对仗

工整、音韵和谐

叠音

增加形象性、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使诗文更生动

语言修饰艺术

修辞技巧

对偶、对比、双关、反复、互文、顶针、设问、反问、夸张、借代、比拟、比喻通感、借喻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表达方式

记叙

顺叙、倒叙、插叙虚实相生联想、想像

截取生活图景赋铺陈叙事

描写

写人技巧

正面描写肖像、语言、行动、神态、细节、心理

侧面描写旁人评价、对比

写景场面技巧

虚实、点面、动静、声色形、

对比、映衬、渲染烘托、细节、角度变化远近、上下等、

白描工笔、列锦、以景作结

抒情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议论抒情

间接抒情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作结

借人事抒情用典

咏古抒怀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表现手法

正侧结合、点面结合、铺排、烘托映衬映衬、反衬、抑扬、铺垫、对比、渲染、象征寄托、画龙点睛、

想象、联想、起兴、比况、赋、用典、以小见大

结构技巧

起承转合、卒章显志、首尾照应、以景作结、

伏笔、铺垫、照应

修辞技巧

反问、夸张、借代、比拟、比喻通感、借喻、

对偶、对比、双关、反复、互文、顶针、设问

高考专题复习

2011届高三语文备课组

3

诗歌鉴赏典型题参考答案

1、步骤①这首诗塑造出一位胸襟开阔不畏磨难卓立不群的诗人形象。步骤②经历了“投荒万死”的磨难诗人也双鬓斑斑而今终于能“生出”四川平安地通过滟澦天险回家乡岳阳楼周围的山水那样亲切那样畅怀诗人不禁展颜一笑步骤③这一笑表现出诗人面对磨难乐观地坚持自己操守的品质。

2、答步骤①诗中杏花是妖娆美丽高洁坚贞的形象。步骤②诗人赋予杏花以象征意义并以“作雪”和“成尘”为喻形成对比用“纵被”和“绝胜”来强调。步骤③深沉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宁愿为理想而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

3、答同意。步骤①“看”指回望。步骤②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

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③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4、1

步骤①霜是“年”的代称步骤②

“十霜”表明作者客居并州时间之长“霜”字统摄全篇既点明诱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季节又给人以秋霜的冷清、肃杀之感。步骤③表现出作者久客并州的孤寂和压抑。3分每点1分

5、步骤①本诗语言豪迈雄奇。步骤②诗歌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海浪如云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呼啸的北风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步骤③这些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6、步骤①云物凄清、残星几点、秋雁横空、菊花半开、红荷落尽高楼上笛声悠长步骤②这些景象层层推进反复渲染勾勒出一个凄冷清凉的意境步骤③抒发了诗人羁旅在外思乡归隐的感情。

7、示例一

步骤①诗歌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步骤②“红旗高举”船儿张开双翼从深深的杨柳渚“飞出”比拟的手法写出了船疾速前行的情形鼓声咚咚响如春雷比喻手法写出鼓声的响亮

又用“直破烟波”“惊退万人”夸张手法步骤③从而渲染了竞渡的热烈紧张气氛。

示例二

步骤①诗歌绘声绘色。步骤②红色的旗帜绿色的杨柳白茫茫的烟波金碧的楼台色彩绚丽场景明亮赛船如春雷的击鼓声和观众震地的欢呼声显示出场面的热烈步骤③这些都再现了争胜的英雄气概和参加盛会的热烈气氛。答对一点得2分就某—方面赏析到位可得4分。对渲染热烈紧张气氛写作技巧的赏析答案不只此两点如炼宇炼句赏析亦可。

8、步骤①本词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塑造了具有精湛技艺、身手不凡、履险如夷、英勇无畏、搏击风浪的弄潮儿形象。步骤②“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两句写“弄潮儿”能在潮头上立泳而使手中的红旗不湿白描手法塑造人物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同时以钱塘江之排山倒海、壮阔惊险的描写渲染烘托出弄潮儿的精湛技艺和英勇无畏结句用壮观的钱塘江涌潮仍频频入梦梦醒后尚心有余悸进行烘托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和弄潮儿的形象步骤③表现了诗人要在风险中拼搏的思想。

9、步骤①视角由远而近描写动静相宜。步骤②写浩荡的江水是远景描写树木花朵是近景。如果说颔联是写静景那么颈联就是写动景了鱼儿在细雨中欢欣地畅游燕子在微风里倾斜地掠过传神的描绘出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步骤③这两联描绘了一幅美丽宁静的田园春光图传达出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

10、步骤①诗歌表现了诗人对亲人的强烈思念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痛苦的心情。步骤②作者贬居岭外经冬历春音书断绝一方面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高考专题复习 2011届高三语文备课组

4

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担心在越接近家乡的时候越加强烈他忧惧自己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一经见面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

步骤③通过这两句诗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附“断”与“复”的表达效果。被贬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一个“断”字将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再现出来。这种情况下捱过漫长的时间一个“复”字又将作者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表现出来。这两个字可以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11、步骤①

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

步骤②

这样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的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

步骤③

从而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盛衰无常的悲凉之感。

12、步骤①

“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是从上一句对昔游的回忆转到写今春的边愁。鸟语花香是令人欢乐的景物可是在仕途失意走在流放去边疆途中的诗人眼中却似乎也饱含远去边疆的哀愁。步骤②这一句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步骤③拟人手法有力的衬托出诗人浓浓的边愁。

13、答李益与李涉在诗中都用了湘江、斑竹、鹧鸪等形象来烘托气氛均表现愁苦之情。 两首诗不同之点是步骤①李涉的《鹧鸪词》由怀古兼及游子行客之情。步骤②他充分运用联想看到湘江水深想到屈原的沉江自杀看到斑竹阴阴想到舜之二妃娥皇、女英的故事听到鹧鸪的啼叫触动自己羁旅的愁怀。步骤①李益的《鹧鸪词》咏思妇怀远的愁情。前两句用比兴的手法。步骤②首句“湘江斑竹枝”又兼用典。诗中人看到湘江两岸的斑竹自然会想到这个优美而动人的爱情传说勾起自己怀念情郎的愁肠接着写那长着锦色羽毛的鹧鸪振翅而飞且飞且鸣其声凄清愁苦听到鹧鸪的啼叫更加重了她的愁绪接着

“处处湘云合”一句以笼罩在湘江之上的阴云来比喻女主人公郁闷的心情末句突然一转向苍天发出“郎从何处归”的问语写出了主人公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14、赏析

第一步总评全诗。

这首诗叙写了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和苦闷。

第二步逐联赏析。

首联言与友人离别后时间过的太快以“去年”、“今日”之花事同而人事异兴叹便于下文之接、转。

颔联概括一年来不如意的境况告诉对方自己情绪十分低落“茫茫”、“黯黯”用叠字词极富迷惘与苦闷的感情色彩。

颈联就宦游异乡生发感慨对上文悲事多难料、诉愁来独眠作一解释表示那都是病怀更添乡愁与失职总生愧意惹出的。两联层层承接脉络清晰结构稳重。

尾联则一转而结到期待重逢从彼我双方措词益见性情之厚。

第三步总结评价

全诗有着深切的人文关怀不仅仅以个人遭际感人。

此为诗歌鉴赏逐联赏析法要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重点在第二步逐联赏析赏析应既有对本联的理解又有对意境、字词、表达技巧等的鉴赏。开头或结尾要点明诗歌的感情主旨。

期待重逢的诗句篇三
《赠友送别诗》

一、类型特征 赠友送别诗

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江淹) “人世死前惟有别。” (李商隐) 。 当离人的眼泪化成钻石,当离别的悲歌化为永恒的乐章,让我们期待重逢在灿烂的季节!让我们走进送别诗,去感受诗歌美丽的文字中流淌出的悠长韵味,诗歌优美的词句中蕴含的深沉魅力。

送别诗,即人们送行时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是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诗词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解题时要注意谁送谁,谁要走谁不走。同时还要掌握其他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深婉含蓄,有的直露,有的蕴籍、有的用语浅近不事雕琢,却“境近意远,词浅情深”。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是友情难别(如李白《赠汪伦》)、亲情难分(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还是爱情难舍(如柳永《雨霖铃》),送别诗都离不开一个“情”字,因此有名家言:“大抵送别诗妙在写情”。在这些“情”中,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文人墨客或直接抒写依依不舍离别之情,或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或安慰劝诫,或叮咛嘱咐,或言志祝福,或兼而有之,表达了多种多样复杂难遣的离愁别绪,构成古典诗词园中的一大景观。

二、历史渊源

“相见时难别亦难”,考究中国送别诗产生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一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

从“送别”的角度来说:

首先,交通不便。中国古代土地辽阔,交通却十分落后,行舟骑马耗时巨大,亲朋好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因此,中国自古就有盼团聚,苦别离的传统。

其次,通讯滞后。由于交通影响,科技不兴,亲朋好友一旦别离就无法及时联络,难报平安,也难知晓对方的近况,即使书信送达也已时过境迁,这不免也给离别蒙上了一层浓雾。

再次,社会混乱。漫长的路途上,且不说荒山野岭,波涛汹涌这些“天灾”,就是盗贼横行,战乱频发这些“人祸”也使前途难测的阴影袭上离人心头,每一次的分别都有可能是永诀,因此古人常把“生离”与“死别”联系在一起,更添一层痛楚。

再者,离别的具体缘由亦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生活所迫,或为仕途奔走,或为建功立业,或为战争充军,或为遭遣贬谪,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人、恋人、友人,都使人“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

从“诗”的角度来说,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兴起较早,发展较快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言志、抒情的功能无疑成为送别的最佳载体。所谓“吟诗话别”,人们重视离别,逢别必送,赠之以诗,以诗为礼成为古代一种流行的社会风气,这也为送别诗的繁兴奠定了基础。

三、常见意象

1、夕阳、日暮、月夜。——时

送别诗中常出现傍晚月夜等时间意象。莫非古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① 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与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相协调(情景交融)

② 傍晚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 ③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情景交融) ④ 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烘托)

如: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2、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地 长亭。古时在城外驿道旁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如: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

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王实甫《长亭送别》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劳劳亭。劳劳亭,三国时期东吴时建,位于南京,离建康古城大约十五里。在古汉语中,劳劳表示非常忧伤。我国成语中,就有“劳燕分飞”之说。劳劳亭的由来,是借用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举手长劳劳,两情同依依。”的诗句之意。即描写焦仲卿和妻子刘兰芝被迫分离,两人恋恋不舍而送别。自东吴后,故人即以此为送别点。

如: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如: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李白《谢公亭》。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

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

如: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南浦。“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一是指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再一个是指河流的分口处。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有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

如: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屈原《楚辞·九歌·河伯》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

芳菲肠断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朱淑贞《江城子》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白居易《南浦别》

3、杨柳,草,酒——物

杨柳。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其产生的原因大体有三:“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如: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歌》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王之涣《送别》

草。草总是离别相思怀人联系在一起,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流转,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喻离别的愁绪,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在空间的展布上,碧草连天,似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

如: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

酒。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 ——李白《送殷溆》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范仲淹《御街行》

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辛弃疾《满江红》

4、劳歌、离歌、骊歌、阳关三叠

劳歌。本指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成为送别的代称。

骊歌。即离歌,离别时唱的歌。

阳关三叠。在诗歌中常寄予思乡及离别的情感。

5、此外,寒蝉、阳关、古道、西风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四、常用技巧

1、直接抒情

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寓”即寄托,“寓情于景”顾名思义,即将感情寄托在景物之上,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常用技法之一。在送别诗中,诗人常常将离愁别绪寄托于眼前之景,即景抒情,借景表意。景物或作为环境背景烘托离情,如高适《别董大》:“北风吹雁雪纷纷,千里黄云白日曛”,或直接借景言情,情从景出,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都看出景物在送别诗中已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表现,也是主观情感的写照。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鉴赏送别诗时一定要抓住景物及其客观特点、主观寄托进行分析。

如:唐诗人刘长卿虚处藏神、用笔神妙的五绝《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幅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凭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也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表露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此诗如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借乐景衬哀情。如:许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首句写离人乘舟而去,点明送别。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3、想象联想,虚实结合

所谓“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对眼前的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这也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法,诗人常常将眼前之景与虚想之景结合起来描写,在时空跳跃中拓展境界,抒写心怀。在送别诗中,诗人在实写眼前之景外,还常常想象分别后的场面,通过虚写别后之景,更添此刻分别之愁。如柳永在《雨霖铃》中先实写眼前之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留恋处,兰舟催发”,接着虚写别后之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通过实与虚的结合,推发出“多情自古伤离别”的千古绝唱。

《送沈子福之江东》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诗作开头写“渡头杨柳”点明送别之地并烘托送别气氛。二句中“向临圻”写归江东,点题。友人乘船而去,诗人诗人恋恋不舍,望大江两岸,春满人间,芳草鲜美,桃红柳绿。诗人顿觉自己心中的无限惜别之情就像眼前这春色无边无际,进而突发奇想:让我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起扑向你,跟随你归去吧。诗人将别情融入到奇妙的想象之中,感情蕴藉而深沉。

4、托物寄情,多用比喻

托物寄情,类似于托物言志,就是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某物之上。送别等情谊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东西,要化抽象为具体,把无形的东西变成形象的东西,就需要借助多种艺术手段,包括托物寄情。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中写道:“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就借冰心、玉壶比拟自己的操守和品格,以此告慰亲友。

用比喻的手法来抒写心情,也是送别诗常见的艺术手段之一。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在送别诗里,甲事物就是送别之情,诗人用乙事物来比喻送别之情,更添思念之切。如严维在《丹阳送韦参军》中写道:“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就用“水悠悠”来比喻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

如:

杜牧坦率真挚、留恋缠绵的七绝《赠别二首》(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诗三、四两句描写别情,作者没有正面表现,而是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会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常带着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在诗人的眼里,蜡烛的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蜡烛拟人化了。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了。结句的“到天明”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以及朋友间的真挚情意,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如直接书写离情别意的诗歌:李白《赠汪伦》《金陵酒肆留别》、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白居易《南浦别》。

如: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诗歌的首联点告别的地点,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潺潺而过。景色廖廓秀丽。颔联、颈联切题,写别离的深情。此地一别,离人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颈联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迹,以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一轮红日徐徐而下,似乎不忍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尾联两句情意更切,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以马鸣萧萧,烘托出缱绻情意。】

2、情深意长的勉励。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安慰积,极奋发的勉励、赞颂和祝愿。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此诗一改送别诗的凄清缠绵,显得明朗乐观。诗的前两句写眼前之景,纯用白描手法,日暮黄昏,黄云千里且大雪纷纷,于北风狂吹之中,唯见高空断雁,出没寒云。此等景象,气象雄浑,意境悲凉。使人顿生沦落之感,游子何之之意。眼见别意凄酸,似将拘于俗套,景物描写仿佛在为抒情蓄势?是写恋恋不舍的离情还是写真挚的友谊?都不是,高适却把临别赠语说得体贴入微而又坚定不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因为是知音,说话才直率豪爽,不必含蓄委婉;又因其沦落,才化希望为慰藉,并在慰藉之又充满信心和力量。】

3、坦陈心志的告白;诗人多在艰难困厄之际,借诗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借送别言志。这一类送别诗,以送别为题,但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

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注:王昌龄因不拘小节先后两次被贬,一次被贬岭南,归来后任江宁丞,本诗写作于此时,正值众口交毁之际。 诗的首句写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别离的气氛。寒意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离人的心头。想到行人不久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情油然而生,作者融情于景,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茫平野之上的楚山之上,明写山孤,实写人孤。“玉壶”象征高洁清白的品质,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平安健康,而是传达了自己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诗的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阔胸怀和坚强性格。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历来为人传诵。】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这首诗的第一联写“荆轲刺秦”事,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送于易水。首句中“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前两句概括了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慷慨激昂的心情,表达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情。“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句式对仗仗,后一句是全诗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比,称颂荆轲的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还隐含着诗人对荆轲式英雄的思慕。】

4、前途艰险的担忧。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表达出诗人对友人前行或自己未来的担忧之情。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泊河处?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5、以别为名的感慨。在离别之意中渗透着作者的身世际遇和人生感慨。即寄无限人生感慨于依依惜别之中。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注:荆门:山名,在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 公元725年,二十五岁的李白初次出蜀漫游,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

期待重逢的诗句篇四
《2014年年终总结:期待重逢时的辉煌》

2014年年终总结:期待重逢时的辉煌

2014年年终总结:期待重逢时的辉煌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徐志摩《再别康桥》

当我拿着离职证明,过去的许许多多都如繁华般逝去,往昔的同事欢笑,往昔的项目聚餐,往昔的领导训斥,往昔的企业年会,往昔的后墙不倒。这一切的一切,都成为记忆的华彩,埋藏入记忆中。别了,上安。记忆中的你,将永远停留在2010年世博开幕的那一刻,那一刻为你自豪,为你骄傲,也心存对你的感激。

离别的话不需要多说,今天的离别,是为了再见时,彼此更大的辉煌。

其实,2014年除了意外的离职,还是有很多可以总结的,得与失,总是平衡着世事。

一级建造师,这个2013年必须通过的考试,依然在《实务》上栽了跟头,用一句曾经听到脑子里起老茧的话“你怎么对得起你自己”。说句心理话,我现在还是觉得蛮无奈的,无论考前还是考后,自己的感觉都是相当不错的,可是„„。其实,不应该给自己找任何理由,30年的生活经历告诉自己,社会是现实的,它只看结果,不会看你过程的,所以,必须重新再来。

在朋友的帮助下,顺利通过的造价员考试,这个考试的通过,扩大了自己择业的宽度,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非常感谢提供全程帮助的这位友人。

准备了半年的材料,经过几位朋友的指点,完成了中级职称的论文,顺利的通过中级职称的评审。说实话,在几个朋友看来,这个职称似乎对我影响不大,但是出于一种“老派知识分子”的执着,职称还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肯定,也是像我父亲靠拢的一小步。

如果说以上三个,是有计划有预谋有压力的事情,那么mem的考试似乎就轻松多了,实战指明了接下来的方向,自己的短板是什么,或许接下来就该朝这个方向努力。

除了这些对未来职场发展有帮助的事情,在其他方面,确确实实乏善可陈,或者说几乎没有可以说的。

10月份凄惨的当了次伴郎,看着帅哥美女相亲相爱,我能做的只有羡慕和送上祝福了; 11月份心事重重的去了次无锡鼋头渚,虽然那天玩的很开心,不过接下来,还是漫长的加班和身体的疲惫;

5月份度过了自己的29足岁生日,虽然我始终不承认那是30岁生日,不过客观现实,就是这样的;

6月、12月度过了母亲和父亲的60大寿,说实话觉得蛮对不起他们的,他们的寿辰宴,自己因为很多考试和工作的原因,并没有组织好,落下了一些不完美的事情;

上帝是公平的,7月、10月、11月、12月经历了漫长病痛,不得不承认,一个笃信星盘的友人说的,这是星座原因造成的,还是真心蛮准的。

也许这零零总总的所在,让这一年变得忙碌、充实;也让我这个人变得有动力;那首我一直哼唱的歌《怒放的生命》,也不断鼓舞着自己坚持下去的勇气。这一年已经过去,各种完美、意外、残缺、失望的丝线交织,才织成一块上等的波斯地毯,这或许才是生活的美好吧。

2014年就这样过去,留下的是回忆,挥手告别14,迎接15的曙光,熊猫大侠,你准备好了么?

期待重逢的诗句篇五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语文月考试卷》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语文试卷 1.给加点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出汉字。(5分) níng chuî chuî zhuì shù ( )视 ( )泣 笔耕不( ) 点( ) 宽( ) zhào bèng yùn rïu cù 笼( ) ( )溅 厄( ) ( )躏 ( )然长逝 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3分) 可望不可既( ) 抖数精神( ) 玲珑掦透( ) 3.默写。(16分) (1) 山光悦鸟性,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 (曹操《龟虽寿》) (3)李商隐《夜雨寄北》中期待重逢的诗句是 (4) (孟浩然《过故人庄》) (5)把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默写完整。 。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4至7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4.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2分)

(1) (2)

(3)项为之强 (4)鞭数十

5.翻译“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这句话。(3分)

6.文章生动叙述了作者幼年生活中的那些趣事?(3分)

7.作者幼年“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2分)

三、现代文阅读。(26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8至15题

(一)15分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líng)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qiú)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种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8.第一段与第二段文字通过十多年前紫藤萝进行对比,是为了揭示怎样的人生道理?(4分)

9.第一段运用了怎样的叙事顺序?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3分)

10.理解下边两句话的含义。(4分)

(1)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个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2)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1.有人评论说《紫藤萝瀑布》既是一幅精致的画,又是一首深沉的歌,这两方面体现在什么地方,请作简要回答。(4分)

(二)11分

一群动物正在吃草,冲来一只老虎。动物们吓得四散奔逃,惟独一只犀牛迎上前去,怒目相视。

老虎愣了一下,掉头走了。

远远观望的动物们蜂拥而上,团团围住这位勇士,向它唱起了赞歌。

老虎并未走远,它远远窥探着。不一会儿,它见犀牛离开了这群动物,马上返身冲来。

动物们又四散奔逃。只有一只刚出世的天真的小羊羔毫不畏惧,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迎上去,对着老虎亲昵地“咩咩”叫着。这小家伙把老虎当成自己的亲娘,想吃它的奶哩。老虎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愣了片刻,返身走了。

远远观望的动物们又蜂拥上来,团团围住这位不怕虎的小勇士,向它唱起了赞歌。

羊羔的母亲,一只老山羊走上前来,制止了大伙的赞美。它恳切地说:

“伙计们,请你们闭上尊口吧!我的孩子由于无知,差点儿送了一条命。老虎不知什么缘故没有吃它,这已是万幸了,还有什么值得赞美的呢?”

12.犀牛与羊羔面对老虎都是迎上去,二者的原因相同吗?说说你的理解。(3分)

13.仔细阅读老山羊说的话,为寓言补充一个概括出寓言蕴含的哲理的结尾。(3分)

14.这则寓言寓意不止一个,在不脱离原文的前提下,驰骋你的想像力,谈谈你体会到了哪些生活哲理。(3分)

15.给这则寓言加一个标题,要能概括全文的大意。(2分)

四、作文。(40分)

16.请以“这件事我做对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叙述要清楚:②写真情实感:③不少于500字。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语文试卷 1.给加点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出汉字。(5分) níng chuî chuî zhuì shù (凝 )视 (啜 )泣 笔耕不(辍 ) 点(缀 ) 宽(恕 ) zhào bèng yùn rïu cù 笼(罩) (迸)溅 厄(运 ) (蹂 )躏 (猝 )然长逝 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3分) 可望不可既(即) 抖数精神( 擞 ) 玲珑掦透(剔) 3.默写。(16分) (1) 山光悦鸟性,。(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 ,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 (3)李商隐《夜雨寄北》中期待重逢的诗句是 。 (4) ,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5)把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默写完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4至7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4.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2分)

(1) (2)

所以 比

(3) (4)

通“僵”,僵硬。 用鞭子打。

5.翻译“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这句话。(3分)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

6.文章生动叙述了作者幼年生活中的那些趣事?(3分)

文章生动叙述了作者幼年生活中的将夏蚊看成是白鹤,草丛拟作树林,观察两虫斗于草间。

7.作者幼年“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2分)

目力过人,善于观察周围的细小的事物,并且富于幻想。

三、现代文阅读。(26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8至15题

(一)15分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líng)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qiú)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种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8.第一段与第二段文字通过十多年前紫藤萝与眼前的紫藤萝 进行对比,是为了揭示怎样的人生道理?(4分)

是为了揭示怎样的人生道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9.第一段运用了怎样的叙事顺序?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3分)

第一段运用了插叙的叙事顺序。在文中起到的作用:写这紫藤萝也曾遭遇不幸,为后面点题作铺垫。

10.理解下边两句话的含义。(4分)

(1)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个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生命也像紫藤花一样由无数个故事组成,每一个都是组成灿烂的一分子。

(2)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作者从中受到感染,以愉快的心情去迎接生活。

11.有人评论说《紫藤萝瀑布》既是一幅精致的画,又是一首深沉的歌,这两方面体现在什么地方,请作简要回答。(4分)

说它是一幅画,是因为我们可以通过作者的描绘,把握紫藤萝花的大致轮廓,整体印象,可以领略花的色泽、神采和香气;说它是一首歌,是因为我们可以随着作者的思绪回首过去,并把它与美好的眼前联系在一起,会感到一种深沉的悲哀,并珍视眼前的生命。

期待重逢的诗句篇六
《古典诗歌鉴赏短文的写作_38》

古典诗歌鉴赏短文的写作

示例一: 月 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赏析:

第一步,简单交待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鄜州,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

第二步,简单翻译诗歌 今夜鄜州上空一轮明月,妻子在闺房只能独自观看。遥想我那稚气的孩子,还未必懂得怀念远在长安的父亲。妻子久久凝望,夜雾湿润了她散发幽香的如云鬓发;银色月波泄在她的玉臂上,一片寒光。什么时候能和她一起依偎在窗纱旁,月光把咱俩的泪痕双双照干?

第三步,简单赏析表达技巧 望月怀思,自古皆然。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因为年幼“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之“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其中“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联,将妻子月光下的风神雾态描摹的如此旖旎动人,语丽而情悲,真是化工之笔。

第四步,总结感情主旨 诗歌表达了诗人身陷贼中思念家人的凄苦心情,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

  第五步,简单评价诗歌 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写离情别绪,感人肺腑。

此为诗歌鉴赏五步法,这五步为此类文章的基本结构,不一定每步都有,如我们对背景不熟悉就可以没有第一步,但一般需有二、三、四步。

  示例二: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赏析:

第一步,总评全诗 李儋是诗人的好友,两人常以诗酬唱。诗中叙述了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和苦闷。

  第二步,逐联赏析

首联言与友人离别后时间过的太快,以“去年”、“今日”之花事同而人事异兴叹,便于下文之接、转。

颔联概括一年来不如意的境况,告诉对方自己情绪十分低落,“茫茫”、“黯黯”,用叠字词极富迷惘与苦闷的感情色彩。

颈联就宦游异乡生发感慨,对上文悲事多难料、诉愁来独眠作一解释,表示那都是病怀更添乡愁与失职总生愧意惹出的。两联层层承接,脉络清晰,结构稳重。   尾联则一转而结到期待重逢,从彼我双方措词,益见性情之厚。

  第三步,总结评价 全诗有着深切的人文关怀,不仅仅以个人遭际感人。

此为诗歌鉴赏逐联赏析法,要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重点在第二步,逐联赏析,赏析应既有对本联的理解,又有对意境、字词、表达技巧等的鉴赏。开头或结尾要点明诗歌的感情主旨。

如何理解和鉴赏古典诗歌

阅读古典诗词作品跟阅读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包含理解和鉴赏两个过程和层次。理解,指搞懂诗词作品的词义、句意、段意、全文大意。亦即弄明白它说的是什么意思。鉴赏,指鉴别和欣赏作品的语言、写作方法、篇章结构的表现力量,鉴别和欣赏它的思想感情和主题的社会意义,并对这一切做出恰当的评价,亦即体会它写得怎样好,怎样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从而品味它的艺术魅力。

理解和鉴赏是密切联系不能割裂的。理解是的基础,鉴赏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深化和提高。阅读古典诗歌作品,如果只是诉之于理解,而不去鉴赏它准确遣词造句、恰当运用写作方法、巧妙安排篇章结构的表现力量,不去鉴赏它的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和主题的社会意义,那对上述两个方面都难收到良好的效果。打个比方说,理解,犹如跨进名画展览大厅的门槛;鉴赏,则像欣赏那厅内的展品。跨进门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欣赏展品。

理解和鉴赏古典诗歌作品,对大多数同学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这是因为它们距离现在的年代都较久远,而且诗歌跟其他文学作品相比,又有它独特的一面。优秀的诗歌,高度集中。对抒情诗而言,总是截取生活中富有典型意义的场面,描写特定的形象,创造意境,抒发感情;对叙事诗而言,总是叙述富有典型意义的事物,塑造富有典型意义的现象,反映出宽广深刻的社会内容。优秀诗歌的表现意义常常超出它所描写的现象。诗歌的高度集中,更决定了它的语言尤为精练的特征。如果把散文的语言说成是流水式的,那诗歌的语言就是跳跃式的。诗歌的跳跃式的、看似句间并无直接联系的某些语言,也恰恰适合表现诗人感情。优秀诗歌,形象鲜明。诗歌的形象性,即表现在语言的形象上,更表现在形象的描写上。优秀的叙事诗,固然都塑造出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优秀的抒情诗,也总是描写出种种客观事物的形象,并且浮现出或暗含着诗人自身的形象。优秀的诗歌,富有节奏感、音乐性。节奏感和音乐性增强了诗歌语言的感情色彩。所以本单元着重培养学生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1.要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文学是时代的风雨表。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明,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风。了解作者的人生遭遇,了解作家的创作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的时代氛围,地理环境和社会习俗,从而设身处地地揣摩诗人的心境,运用想象,填补诗中描述的空白,是理解和鉴赏作品的基础。如学习屈原的《离骚》,首先要了解屈原的其人其事。他出身于楚国的贵族,受过很好的文化教养,颇得怀王信任,在战国七雄纷争割据的局面下,他希望楚国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为此他主张联齐抗秦、举贤授能和革新政治以求振兴楚国,但却受到楚国内部亲秦的旧贵族集团的诽谤和迫害,被怀王贬逐和流放,直到秦兵入境,国家将亡,他悲愤投汨罗江自沉。可见他的一生是在长期忧伤和放逐中度过的。在这基础上阅读《离骚》,就明了他自述身世、志向和遭受奸佞打击的用意了,对他虽受谗人的陷害但追求“美政”九死不悔的志向的理解也有了张本。

2.要能理解并解释课文中的诗句。诗歌语言的特点是精练、浓缩,富有跳跃性。要结合上下语境准确把握词义、句意。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在理解这两句诗时,要做到能懂得“羁鸟”“旧林”“池鱼”“故渊”的意思;要懂得“故”与“旧”是互文;要懂得这两句诗承前叙述诗人误入官场“尘网”,就如“羁鸟”、“池鱼”得不到自由,于是思恋“旧林”、“故渊”,渴望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表达他急切思归田园的心情;要懂得诗人以“羁鸟”“池鱼”作比,贴切形象,既与前面的“尘网”呼应,又为后文的“樊笼”伏笔。

3.要善抓“题眼”“诗眼”。“题眼”就是一首诗的题旨。“诗眼”就是一首诗中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和关键句。抓住了“题眼”“诗眼”,就是找到了理解和鉴赏诗歌的钥匙。如《离骚》中的“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一句反映了屈原刚正不阿,一身正气。“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一句表现他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节操。“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反映他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思想。赏读这些语句,就能更好的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旨意。

4.要合理补充形象。诗歌具有概括性,读者在鉴赏过程中,必须通过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和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但这种补充不要抛开作品的形象而随心所欲,要以作品所提供的的艺术形象为基础作合理的想象。比如在赏析《白马篇》时,既必须理解诗人运用铺叙的手法,描写少年勇猛轻捷的英雄形象。更必须展开想象的羽翼,通过“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想象这位游侠少年精彩的射技。“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想象身手敏捷的动作画面。

5.要体物入情,能动地思索作品的思想意义。鉴赏诗歌,必须真正进入作品的社会场景中去,同作者所描写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从人物的喜怒哀乐中体验作者的感情。如在赏析《孔雀东南飞》中的人物形象时,就应当从刘兰芝与焦母、阿兄之间的矛盾冲突中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从兰芝与仲卿的情感世界中去体察人物心理变化和思想冲突的轨迹。反之,缺乏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真切体验,是很难在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的基础上,体会出丰富的意蕴的。

6.要准确理解诗歌的意境。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体会意境的方法是抓住诗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鉴赏时要了解诗歌中情与景的结合方式即即景述怀、直述胸臆、寓情于景、情景相生等,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把握诗的主旨。比如《秦风·无衣》中通过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在重章复唱中表达了作品的主旨: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7.要能体会诗歌艺术手法的艺术效果。本单元主要是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艺术效果。客观是多种多样的,因而诗中比、兴手法的应用也是多种多样的。从比的角度来说,要明了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四种形式及作用。如《离骚》中屈原“依诗制骚,讽兼比兴”,他以鸾凤、香草比拟忠贞,以恶兽、臭物比拟奸佞,以饮食芳洁比拟品质高尚,以车马迷途比拟惆怅失意。从兴的角度来说,兴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触物起兴,如《氓》的三、四章,用自然现象来对照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二是托物起兴,如《孔雀东南飞》开头两句。以孔雀失偶起兴,增加了诗歌的悲剧气氛。

古典诗歌对仗10种浅探

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对仗”是“对仗奏事”的简称,本是一种唐代百官公开奏事的方式。仗,指皇帝上朝时宫殿上的仪仗队及其所持的仪仗,那都是两两相对的。唐代中央政府机构(如中书、门下等省)的主管者和三品以上(包含三品)大官报告公事,御史等言官弹劾百官,都对着仪仗公开上奏,这就是“对仗”。它是相对于屏去仪仗队和百官的“密奏”而言的。《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二中的“开元五年”内所记,《唐会要》卷二十五中“百官奏事”条中,都有相当明确的说明。因为仪仗队和仪仗是两两相对的,所以“对仗”被借用来说明诗文中对偶的字词句了。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对偶一般可分为: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称的对偶形式。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相反的对偶形式。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串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递进、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对仗现在称对偶,不过古代诗赋中的对仗要严格得多。不但出句与对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而且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必须词性相同,意义相似、相反或相关,还要讲究平仄(即一句之中平仄交替,上下句之间平仄相对)。对仗的种类很多。明代著名曲家宁王朱权所著的《太和正音谱》中有“对式名目”一则,其中有云: “合璧对:两句对者是。连璧对:四句对者是。鼎足对:三句对者是。联珠对:多句对者是。隔句对:长短句对者是。鸾凤和鸣对:首尾相对,如《叨叨令》所对者是。”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对偶:

1工对。李白《塞下曲》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对。再如:“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唐 "祖咏:《七夕》)。又如“南檐纳日冬天暖,北户迎风夏月凉。”(唐 "白居易:《香炉峰下新卜山房》)

2宽对。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宽对),再如: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宽对)。再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

3邻对: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叫“邻对”。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如白居易《感春》中的两句:“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4自对:也叫当句对,对仗的一种,一句之中某些词语自成对偶,叫作自对。如杜甫《登岳阳楼》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其中“吴”与“楚”、“东”与“南”、“乾”与“坤”、“日”与“夜”分别构成同类对,同时两句又构成对仗。

再如洪迈《容斋随笔》中引李义山诗:“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但觉游蜂绕舞蝶,岂知孤凤接离鸾,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诗中多各相为对,如第二句的秦楼对汉宫,瓦对盘;第五句的游蜂对舞蝶;第六句的孤凤对离鸾等等。 

5借对:近体诗的一种对仗方式,或称为假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借义假对,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如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这就是“借义对”。 又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也是因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量词“几度”。  

借音假对,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乙词(字)。例如对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俞弁《逸老堂诗话》说:“洪觉范《天厨禁脔》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子规啼’子(谐紫),如‘明日又迁居’人多此格,何以穿凿为哉。”中所举就是借音对。

6流水对:近体诗对仗的一种。流水对是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对立的,而是有上下相承的关系,两者不能脱离或颠倒,而是有一定秩序的语言结构。如杜甫《闻官司军收河南河北》诗的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它们有前后相承接的关系,必须是从四川的巴峡到达巫峡,然后才能再从襄阳到达洛阳,先后的次序不能倒置,而语句的关系上,是下句承接上句,两者构成一个顺承复句,而这两句使用的词语,却构成对仗。这种对仗有如流水,从上游流到下游,故称之为“流水对”。

再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为例说:这两联“好像不是对偶,实际上对得很工整,是流水对,是很好的对偶。

7扇面对。白居易《夜闻筝中弹萧湘神曲感旧》前四句:“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再如词中也使用扇面对,如柳永的《玉蝴蝶》上片:“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下片“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再如曲中的扇面对,如程景初散套《春情》:“小小亭轩,燕子来时帘未卷。深庭小院,杜鹃啼处月空圆。”“燕子”句与“杜鹃”句即为扇面对。也即是第二句与第四句隔句为对。

再如现代毛泽东词《沁园春 "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也是扇面对。

8错综对:古代韵文对仗的一种方式,它不拘字词的位置,相对的词语处于错综交叉的情况。如刘禹锡《始闻秋风》首联:“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这一联中“君”与“我”对称,就属错综对。有的对仗错位不只一字、一词,如中唐诗人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诗“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六幅”与“一段”结成对仗,“湘江”与“巫山”也结成对仗,但位置不同,属错综对。

9掉字对、就是同一句中使用相同的字与另一句一组相同的字作对仗。杜甫的七律中掉字对很多,用得很精妙,如《曲江对酒》的颔联“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再如,《贤文》里的“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10鼎足对。在元曲作品中随处可见,如元散曲四大家之一的张可久歌咏宫苑风光的:“山花红雨鹧鸪啼,院柳黄云燕子飞,池萍绿水鸳鸯睡。”再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写的一首广为传诵的小令《天净沙 "秋思》中的“鼎足对”。

由于对仗运用有严,出现上述的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而从内容上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这里不再赘述。

古典诗歌常见意象60例

花草类

(1)菊:隐逸、高洁、脱俗

(2)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3)兰:高洁

(4)牡丹:富贵、美好

(5)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6)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7)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8)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树木类

(1)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2)黄叶:凋零、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3)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4)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5)竹:气节、积极向上

(6)梧桐:凄苦

(7)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风霜雨雪云类:

(1) 海浪:人生的起伏

(2) 东风:春天、美好

(3)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4)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5)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6)海浪的汹涌:人生凶险、江湖诡谲

(7)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8)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9)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10)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11)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12)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13)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14)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动物类:

(1)子规:悲惨、凄惨

(2)鱼:自由、惬意

(3)鸿鹄:理想、追求

(4)猿猴:哀伤、凄厉

(5)乌鸦:小人、俗客庸夫

期待重逢的诗句篇七
《古典诗歌鉴赏短文的写作》

古典诗歌鉴赏短文的写作

示例一: 月 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赏析:

第一步,简单交待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鄜州,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

第二步,简单翻译诗歌 今夜鄜州上空一轮明月,妻子在闺房只能独自观看。遥想我那稚气的孩子,还未必懂得怀念远在长安的父亲。妻子久久凝望,夜雾湿润了她散发幽香的如云鬓发;银色月波泄在她的玉臂上,一片寒光。什么时候能和她一起依偎在窗纱旁,月光把咱俩的泪痕双双照干?

第三步,简单赏析表达技巧 望月怀思,自古皆然。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因为年幼“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之“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其中“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联,将妻子月光下的风神雾态描摹的如此旖旎动人,语丽而情悲,真是化工之笔。

第四步,总结感情主旨 诗歌表达了诗人身陷贼中思念家人的凄苦心情,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

第五步,简单评价诗歌 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写离情别绪,感人肺腑。

此为诗歌鉴赏五步法,这五步为此类文章的基本结构,不一定每步都有,如我们对背景不熟悉就可以没有第一步,但一般需有二、三、四步。

示例二: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赏析:

第一步,总评全诗 李儋是诗人的好友,两人常以诗酬唱。诗中叙述了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和苦闷。

第二步,逐联赏析

首联言与友人离别后时间过的太快,以“去年”、“今日”之花事同而人事异兴叹,便于下文之接、转。

颔联概括一年来不如意的境况,告诉对方自己情绪十分低落,“茫茫”、“黯黯”,用叠字词极富迷惘与苦闷的感情色彩。

颈联就宦游异乡生发感慨,对上文悲事多难料、诉愁来独眠作一解释,表示那都是病怀更添乡愁与失职总生愧意惹出的。两联层层承接,脉络清晰,结构稳重。 尾联则一转而结到期待重逢,从彼我双方措词,益见性情之厚。

第三步,总结评价 全诗有着深切的人文关怀,不仅仅以个人遭际感人。

此为诗歌鉴赏逐联赏析法,要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重点在第二步,逐联赏析,赏析应既有对本联的理解,又有对意境、字词、表达技巧等的鉴赏。开头或结尾要点明诗

歌的感情主旨。

如何理解和鉴赏古典诗歌

阅读古典诗词作品跟阅读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包含理解和鉴赏两个过程和层次。理解,指搞懂诗词作品的词义、句意、段意、全文大意。亦即弄明白它说的是什么意思。鉴赏,指鉴别和欣赏作品的语言、写作方法、篇章结构的表现力量,鉴别和欣赏它的思想感情和主题的社会意义,并对这一切做出恰当的评价,亦即体会它写得怎样好,怎样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从而品味它的艺术魅力。

理解和鉴赏是密切联系不能割裂的。理解是的基础,鉴赏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深化和提高。阅读古典诗歌作品,如果只是诉之于理解,而不去鉴赏它准确遣词造句、恰当运用写作方法、巧妙安排篇章结构的表现力量,不去鉴赏它的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和主题的社会意义,那对上述两个方面都难收到良好的效果。打个比方说,理解,犹如跨进名画展览大厅的门槛;鉴赏,则像欣赏那厅内的展品。跨进门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欣赏展品。 理解和鉴赏古典诗歌作品,对大多数同学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这是因为它们距离现在的年代都较久远,而且诗歌跟其他文学作品相比,又有它独特的一面。优秀的诗歌,高度集中。对抒情诗而言,总是截取生活中富有典型意义的场面,描写特定的形象,创造意境,抒发感情;对叙事诗而言,总是叙述富有典型意义的事物,塑造富有典型意义的现象,反映出宽广深刻的社会内容。优秀诗歌的表现意义常常超出它所描写的现象。诗歌的高度集中,更决定了它的语言尤为精练的特征。如果把散文的语言说成是流水式的,那诗歌的语言就是跳跃式的。诗歌的跳跃式的、看似句间并无直接联系的某些语言,也恰恰适合表现诗人感情。优秀诗歌,形象鲜明。诗歌的形象性,即表现在语言的形象上,更表现在形象的描写上。优秀的叙事诗,固然都塑造出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优秀的抒情诗,也总是描写出种种客观事物的形象,并且浮现出或暗含着诗人自身的形象。优秀的诗歌,富有节奏感、音乐性。节奏感和音乐性增强了诗歌语言的感情色彩。所以本单元着重培养学生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1.要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文学是时代的风雨表。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明,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风。了解作者的人生遭遇,了解作家的创作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的时代氛围,地理环境和社会习俗,从而设身处地地揣摩诗人的心境,运用想象,填补诗中描述的空白,是理解和鉴赏作品的基础。如学习屈原的《离骚》,首先要了解屈原的其人其事。他出身于楚国的贵族,受过很好的文化教养,颇得怀王信任,在战国七雄纷争割据的局面下,他希望楚国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为此他主张联齐抗秦、举贤授能和革新政治以求振兴楚国,但却受到楚国内部亲秦的旧贵族集团的诽谤和迫害,被怀王贬逐和流放,直到秦兵入境,国家将亡,他悲愤投汨罗江自沉。可见他的一生是在长期忧伤和放逐中度过的。在这基础上阅读《离骚》,就明了他自述身世、志向和遭受奸佞打击的用意了,对他虽受谗人的陷害但追求“美政”九死不悔的志向的理解也有了张本。

2.要能理解并解释课文中的诗句。诗歌语言的特点是精练、浓缩,富有跳跃性。要结合上下语境准确把握词义、句意。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在理解这两句诗时,要做到能懂得“羁鸟”“旧林”“池鱼”“故渊”的意思;要懂得“故”与“旧”是互文;要懂得这两句诗承前叙述诗人误入官场“尘网”,就如“羁鸟”、“池鱼”得不到自由,于是思恋“旧林”、“故渊”,渴望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表达他急切思归田园的心情;要懂得诗人以“羁鸟”“池鱼”作比,贴切形象,既与前面的“尘网”呼应,又为后文的“樊笼”伏笔。

3.要善抓“题眼”“诗眼”。“题眼”就是一首诗的题旨。“诗眼”就是一首诗中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和关键句。抓住了“题眼”“诗眼”,就是找到了理解和鉴赏诗歌的钥匙。如《离骚》中的“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一句反映了屈原刚正不阿,一身正气。“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一句表现他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节操。“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反映他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思想。赏读这些语句,就能更好的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旨意。

4.要合理补充形象。诗歌具有概括性,读者在鉴赏过程中,必须通过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和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但这种补充不要抛开作品的

形象而随心所欲,要以作品所提供的的艺术形象为基础作合理的想象。比如在赏析《白马篇》时,既必须理解诗人运用铺叙的手法,描写少年勇猛轻捷的英雄形象。更必须展开想象的羽翼,通过“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想象这位游侠少年精彩的射技。“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想象身手敏捷的动作画面。

5.要体物入情,能动地思索作品的思想意义。鉴赏诗歌,必须真正进入作品的社会场景中去,同作者所描写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从人物的喜怒哀乐中体验作者的感情。如在赏析《孔雀东南飞》中的人物形象时,就应当从刘兰芝与焦母、阿兄之间的矛盾冲突中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从兰芝与仲卿的情感世界中去体察人物心理变化和思想冲突的轨迹。反之,缺乏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真切体验,是很难在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的基础上,体会出丰富的意蕴的。

6.要准确理解诗歌的意境。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体会意境的方法是抓住诗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鉴赏时要了解诗歌中情与景的结合方式即即景述怀、直述胸臆、寓情于景、情景相生等,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把握诗的主旨。比如《秦风·无衣》中通过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在重章复唱中表达了作品的主旨: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7.要能体会诗歌艺术手法的艺术效果。本单元主要是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艺术效果。客观是多种多样的,因而诗中比、兴手法的应用也是多种多样的。从比的角度来说,要明了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四种形式及作用。如《离骚》中屈原“依诗制骚,讽兼比兴”,他以鸾凤、香草比拟忠贞,以恶兽、臭物比拟奸佞,以饮食芳洁比拟品质高尚,以车马迷途比拟惆怅失意。从兴的角度来说,兴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触物起兴,如《氓》的三、四章,用自然现象来对照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

术效果。二是托物起兴,如《孔雀东南飞》开头两句。以孔雀失偶起兴,增加了诗歌的悲剧气氛。

古典诗歌对仗10种浅探

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对仗”是“对仗奏事”的简称,本是一种唐代百官公开奏事的方式。仗,指皇帝上朝时宫殿上的仪仗队及其所持的仪仗,那都是两两相对的。唐代中央政府机构(如中书、门下等省)的主管者和三品以上(包含三品)大官报告公事,御史等言官弹劾百官,都对着仪仗公开上奏,这就是“对仗”。它是相对于屏去仪仗队和百官的“密奏”而言的。《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二中的“开元五年”内所记,《唐会要》卷二十五中“百官奏事”条中,都有相当明确的说明。因为仪仗队和仪仗是两两相对的,所以“对仗”被借用来说明诗文中对偶的字词句了。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对偶一般可分为: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称的对偶形式。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相反的对偶形式。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串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递进、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对仗现在称对偶,不过古代诗赋中的对仗要严格得多。不但出句与对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而且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必须词性相同,意义相似、相反或相关,还要讲究平仄(即一句之中平仄交替,上下句之间平仄相对)。对仗的种类很多。明代著名曲家宁王朱权所著的《太和正音谱》中有“对式名目”一则,其中有云: “合璧对:两句对者是。连璧对:四句对者是。鼎足对:三句对者是。联珠对:多句对者是。隔句对:长短句对者是。鸾凤和鸣对:首尾相对,如《叨叨令》所对者是。”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对偶:

1工对。李白《塞下曲》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对。再如:“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唐 "祖咏:《七夕》)。又如“南檐纳日冬天暖,北户迎风夏月凉。”(唐 "白居易:《香炉峰下新卜山房》)

2宽对。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宽对),再如: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宽对)。再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

3邻对: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叫“邻对”。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如白居易《感春》中的两句:“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4自对:也叫当句对,对仗的一种,一句之中某些词语自成对偶,叫作自对。如杜甫《登岳阳楼》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其中“吴”与“楚”、“东”与“南”、“乾”与“坤”、“日”与“夜”分别构成同类对,同时两句又构成对仗。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期待重逢的诗句》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期待重逢的诗词 期待重逢的诗 重逢的诗句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期待重逢的诗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期待重逢的诗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9412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