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现代诗歌秋天

现代诗歌秋天

2016-01-31 10:29:1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现代诗歌秋天篇一《描写秋天的现代诗歌》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现代诗歌秋天》,供大家学习参考。

现代诗歌秋天篇一
《描写秋天的现代诗歌》

描写秋天的现代诗歌 更多关于秋天的作文

描写秋天的诗

《秋晚的江上》刘大白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裷了,

还驮著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一九二三年)

《鸽子》胡适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 (一九一八年)

《秋晨》于赓虞

别了,星霜漫天的黑夜, 我受了圣水难洗的苦孽, 你方从我的背上踏过, 欢迎啊,东曙,你又已复活! 在这最后的瞬间,我睁眼 双手抱住太阳的脚,看 叶颤,花舞,听市声沉醉, 直到落下欢欣的眼泪!

(一九三四年)

《沪杭车中》徐志摩

匆匆匆!催催催! 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 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 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 梦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隐, 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 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

(一九二八年)

《私语》徐志摩

秋雨在一流清冷的秋水池, 一颗憔悴的秋柳里, 一条怯懦的秋枝上, 一片将黄未黄的秋叶上, 听他亲亲切切喁喁唼唼, 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语情节, 临了轻轻将他拂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 跟着秋流去。 这秋雨的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 情诗情节,也掉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 跟着秋流去。

(一九二二年七月二十一日)

《秋月呀》徐志摩

秋月呀! 谁禁得起银指尖儿 浪漫地搔爬呵! 不信但看那一海的轻涛,可不是禁不住它 玉指的抚摩,在那里低徊饮泣呢!就是那: 无聊的云烟, 秋月的美满, 熏暖了飘心冷眼, 也清冷地穿上了轻缟的衣裳,

来参与这

美满的婚姻和丧礼。

(一九二二年十月六日)

《秋月》徐志摩

一样是月色, 今晚上的,因为我们都在抬头看 看它,一轮腴满的妩媚, 从乌黑得如同暴徒一般的 云堆里升起 看得格外的亮,分外的圆。 它展开在道路上, 它飘闪在水面上, 它沉浸在 水草盘结得如同忧愁般的 水底; 它睥睨在古城的雉堞上, 万千的城砖在它的清亮中 呼吸, 它抚摸着 错落在城厢外内的墓墟, 在宿鸟的继续的呼声里, 想见新旧的鬼, 也和我们似的相依偎的站着, 眼珠放着光, 咀嚼着彻骨的阴凉: 银色的缠绵的诗情 如同水面的星磷, 在露盈盈的空中飞舞。 听那四野的吟声 永恒的卑微的谐和, 悲哀揉和着欢畅, 怨仇与恩爱, 晦冥交抱着火电, 在这幽绝的秋夜与秋野的 苍茫中, 解化的伟大 在一切纤微的深处 展开了 婴儿的微笑!

(一九三0年十月)

《秋天的梦》戴望舒

迢遥的牧女的羊铃,

摇落了轻的树叶。

秋天的梦是轻的,

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恋。

于是我的梦静静地来了,

但却载着沉重的昔日。

哦,现在,我有一些寒冷,

一些寒冷,和一些忧郁。

(一九三一年一月)

《霜花》戴望舒

九月的霜花, 十月的霜花, 雾的娇女, 开到我鬓边来。 装点着秋叶, 你装点了单调的死, 雾的娇女, 来替我簪你素艳的花。 你还有珍珠的眼泪吗? 太阳已不复重燃死灰了。 我静观我鬓丝的零落, 于是我迎来你所装点的秋。

(一九三五年十月)

《秋》杜运燮

连鸽哨都发出成熟的音调, 过去了,那阵雨喧闹的夏季。 不再想那严峻的闷热的考验, 危险游泳中的细节回忆。

幼芽成长中的扭曲和受伤, 这些枝条在烈日下也狂热过, 差点在雨夜中迷失方向。 现在,平易的天空没有浮云, 山川明净,视野格外宽远; 智慧、感情都成熟的季节啊, 河水也像是来自更深处的源泉。 紊乱的气流经过发酵, 在山谷里酿成透明的好酒; 吹来的是第几阵秋意?醉人的香味 已把秋花秋叶深深染透。 街树也用红颜色暗示点什么, 自行车的车轮闪射着朝气; 塔吊的长臂在高空指向远方, 秋阳在上面扫描丰收的信息。

(一九七九年秋)

《江南草》李季

菊花怒放的秋天,

我第一次来到了江南。

虽然我来也匆匆,去又忙忙,

但你的美丽却一千倍地超过了我的想象。 望着你那花团锦绣的城市,

最美丽的画卷都失去了颜色;

漫步在风光明媚的水乡,

就是传诵千古的绝吟也显得苍白。 你的美丽使我感到羞愧:

词囊里竟找不到一个形容你的词藻。 人们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天堂只不过是人们按照你的模样编织的幻想。 我知道秋日里还不能显出你的神奇美妙, 我见到的也只是你那千里花香中的一棵草。

现代诗歌秋天篇二
《秋天的颂歌(含古诗词、佳句、现代诗)》

秋之曲

Ⅰ 秋之句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 山临水兮送将归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南朝齐〃萧悫《秋思》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南朝梁〃范云《别诗》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Ⅱ 秋之诗

刘禹锡 秋词二首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唐〃杜牧《秋夕》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夜曲》 【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子夜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 【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现代诗歌秋天篇三
《《秋天》及现代诗歌教学》

现代诗歌的教学艺术

文学的骄子是诗歌,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

诗歌的教学,不论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还是对于高中语文教师,都是一个比较难的课题。教师的难处不外乎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关于诗的知识层面不宽;一个方面是关于诗的品析鉴赏的能力层次不高;一个是关于诗的教学设计缺乏诗味与艺术性。由于它们的限制,诗歌的教学与诗歌本身的韵味之间有着很大的落差。

所以,必须加强对诗歌教学设计艺术的研究,以缩小这种落差。

就中外现代诗歌的教学与教学设计而言,从教师的角度,可进行这样一些探究:

第一,全面理解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内容。

在课改的形势下,根据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根据初高中语文新教材的训练要求,中学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内容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高质量地完成教材所规定的诗歌作品的教学,并适当地进行诗歌联读与扩读。

2.注重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读诗趣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心志,丰富学生情感。

3.指导学生认识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类型,指导学生了解、积累有关作家作品知识。

4.进行诵读涵泳训练,提高朗读能力,背诵优秀诗作,丰富语言积累。

5.在诵读中指导学生整体地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体味作品的语言,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感受和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

6.进行诗歌鉴赏的训练,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激发鉴赏兴趣,提高诗歌的文学鉴赏能力。

7.在诵读、理解、品析与赏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8.在有关诗歌学习的实践活动、探究活动和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9.在高中选修课程“中国现代诗歌鉴赏”模块里进行以单个作家的作品鉴赏为内容的或以专题鉴赏为内容的教学活动。

第二,细节化地了解诗歌教学对于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选修课的开设,诗歌教学对于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了很高的素质要求,其中一些细节化的要求,应该引起我们深深的关注。

1.教师应该有较强的认识诗歌的能力。即能够比较准确地认识各种诗体和诗歌的表达形式,如叙事诗、抒情诗、风景诗、哲理诗、寓言诗、爱情诗、咏物诗等等。

2.教师应该有很强的朗读诗歌的能力。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等等。教师要能够进行科学的朗读指导。对诗歌作品,能感受到体味到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丰富内容,能把握表达感情的基调,洋溢着朗读的渴望。能找到最佳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要善于营造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还要能进行配乐朗读的设想与设计,如进行情感类、形象类、背景类的配乐朗读设计等等。

3.教师应该有敏锐地认识课文教学作用的眼光。诗歌的教学与学习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教师要善于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与创作意图,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想

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与意味。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精读教材,而且要有敏锐地认识课文教学作用的眼光,准确而灵活地处理教材,从最好的角度来发挥课文的教学作用。教师要善于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教材中诗作的教育教学意义:第一,总的来看,诗歌教学所承担的任务是:知识教学,朗读训练,语言品味,赏析点拨,情志熏陶,诗趣培养,增强文化底蕴。第二,从文体教学的特点看,诗歌教学要突出如下方面的内容:语言、朗读、记背;情味、意味、趣味;想象、联想;意象、意境、意蕴。第三,从课文教学来看,应做到既突出课文教学重点,又体现教师独到的创意。要围绕课文的教学重点进行细节化、艺术化的教学设计。

4.教师应该有很好的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如能从创意和构思、篇幅与体裁、结构与内容、思路与层次、节奏与韵律、背景与诗情、意境与意象、景语与情语、联想与想象、描叙与抒情、画面与色彩、实写与虚写、比喻与象征、语言与修辞、联系与对比、铺叙与用典、情味与意味、主旨与意蕴、议论与哲理、形式与风格等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感知与分析。又如能根据诗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思绪,能感受到意象的文化意义与意味,能从承接、连缀、转折、跳跃、复叠等不同的角度理解作品的思路,能从字词、句式、节拍、用韵、音调、修辞、含义、手法、回旋、错综、精练等不同的角度体味作品的语言特点,能分析作品的象征、比喻、对比、拟人、假设、比兴、升华等不同的手法,能从动静、曲直、隐显、视听、时空、虚实、景情的角度来品析作品的画面特点。又如:能进行专题阅读,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分到合,或把握共同特征,或比较不同特点;能搜集众多赏析论文及其他资料对作品的品评,用来帮助鉴赏作品,能借助多媒体手段鉴赏作品,能用点评的方式、分析的方式、描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见解等。再如,力求做到对作品进行多元的开放性的解读,对作品的意蕴有新的发现;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就作品的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的某一方面作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评述等等。

第三,要创新诗歌的教学设计。

创新现代诗歌的教学设计是时代的要求,是课改的要求,是现代化教学的要求,是诗歌教学本身的要求。

下面略作例说。

1.设计诗意盎然的训练点

如:何其芳《秋天》的朗读训练:

朗读基调设计:轻声,女声清脆,男声厚实。

情感基调设计:第一二节喜悦,第三节留恋。

配乐主体乐声:短笛声。

特别处理:最后一句三步轮读,声音渐慢渐小。

(女合:)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男合:)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女领:)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男合:)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女合:)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男领:)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男领:)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女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众合:)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女合:)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2.创造崭新的教学手法

如: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手法之一——引入手法。

这种手法用在开始进行朗读的时候。

请学生轻声吟诵所熟悉的李白诗《静夜思》《独坐敬亭山》,体味诗的节奏。教师讲析:五言诗诗句内部的节奏,总是前一停顿的时间较长,后面停顿的时间较短,这样便于表现事物与抒发情感。《再别康桥》的朗读节奏,基本上与五言诗的音节节奏相同,请同学们自己朗读,感受体味。如同学们就可以体味到: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种侧面引入的手法既表现出教师独到的见解,增加了课的文化氛围与知识含量,又简捷顺利地进行了朗读点拨,省去了教师很多的讲解、示范的时间,以很大的牵引力引导着学生进行揣摩体味。

3.设想有创意的教学思路

如《乡愁》的教学。

下面是笔者的两段记录:

①日期:2001-06-24

今天想到了《〈乡愁〉诗两首》的教学。

《乡愁》共两首,在教学中应该教成四首。或者是用这两首带出其他两首《乡愁》。或者是以余光中的诗带出一首余的诗,以席慕荣的诗带出一首席的诗。教学余光中的诗要突出意象,教学席的诗要突出意境。那么这就形成了一种板块思路。在读法上对席的诗要用轻声读,有时要用极轻的声音来读。 这一节课的任务就是读四首诗,背两首诗,形成气候;学习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

也许还有一种更好的上法,或者以轻声朗读席慕荣的《乡愁》作为导语,或以师生共同朗读古今多首思乡之诗来导入,再学读余光中的《乡愁》,再加上余光中的《乡愁四韵》。这样,一节课就上余光中的两首诗。

②日期:2003-07-30

又想到余光中《乡愁》的教学。

这次的思路设想为“资料式穿插式思路”。

在教学进程中有机地进行穿插,以增加教学的厚度,调节教学的节奏。

穿插一:什么是乡愁诗。

穿插二:用余光中的一句话渲染氛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穿插三:用余光中的一段话进行思路点拨: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穿插四:用短小的赏析文和同学们对话,以对同学们的欣赏品析作小结。如其中的两段:

结构之美。全诗共四节,每节四行,各节行数、字数相等,格式相同。四节诗在一起,表现出一种层叠式的结构,显现出特有的形态之美与建筑之美。虽然节与节之间相互对称,但由于诗句的长短不同,全诗就于整齐之中表现出参差、活泼的动感,特别突出了它那秀美的细部线条——“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等四个诗句,极好地表达了幽深的乡愁。

音乐之美。轻声朗诵,可感受到这首诗的音乐之美。它首先表现在全诗的结构之中。全诗由于格式相同的诗节而蕴含着相同的吟咏节奏,生动地形成了一种反复咏叹的韵律,表达出一唱三叹、如泣如诉、意境悠远的抒情效果。其次表现在诗节的选字、用词、写句上。诗句长短的不同造成了停顿、节奏、语气与语调的变化,便于表达思念的深情;叠词的选用起着舒缓节奏、深化情感的作用,多个叠词的使用酿就了音节的回环之美;再就是表现在韵脚上,“头”字多次出现,不仅形成反复之美,而且组成了诗的又一旋律。

穿插五:用歌曲《乡愁》作课堂教学的收束,让此课的学习留有余韵。

4.设计丰富多姿的实践活动。

除吟诵外,其他的学习活动也各有天地,关键在于教师的设计。如:

①配读活动。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配读《假如你欺骗了生活》或海涅的《我的心,你不要忧郁》;《未选择的路》配读雨果的《当我走向宏伟的目标》。

②对话活动。如《雨说》:在春天里我们学习了《雨说》这首诗,春雨已对你说了这么多的话。现在,你想对春雨说几句什么话呢?写几句诗或几句话都行。

③积累活动。如《帆》《萤火虫》:中国古今不少诗人也写到“帆”“萤火虫”,课外搜集几首这样的诗,说说它们所表达的内涵是什么。

④写作活动。如《理想》: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试模仿第一段也写几句。如《在山的那边》: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⑤比读活动。如《沁园春 长沙》:把这首词与《沁园春 雪》作比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三四百字的赏析短文。

⑥欣赏活动。如《致橡树》: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诗句,为什么?这首诗讲究节奏和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音乐性。试结合有关诗句作具体分析。

⑦研讨活动。如《致大海》:“海”是古今中外诗人笔下永远的意象,课外搜集有关写大海的诗歌作

品,共同探讨海蕴含的文化意义。

⑧综合活动。如冰心《纸船》:组织配乐朗读活动、个性化朗读活动、想象性描述活动、背诵比赛活动。

浅析余映潮现代诗歌教学的诗意手法

——《听余映潮老师讲课》读后感

诗人艾青说:诗,是文学中的文学。的确,高度凝练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意象,意蕴丰满的情感,使诗歌成为文学的骄子。中学诗歌教学在促进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方面有着重要的功能,在培养学生感受和积累美的语言,品味和运用美的语言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纵观如今的语文课堂,老师们对诗歌教学设计艺术的研究较少,特别是中外现代诗歌教学的研究。正如余映潮老师所说“关于诗的教学设计缺乏诗味与艺术性„„诗歌的教学与诗歌本身的韵味之间有着很大的落差。”在《听余映潮老师讲课》这本书中,余老师选择了十九篇课堂教学实录进行说课,其中就有四堂课是诗歌教学,除了一堂《律诗二首》是古诗教学实录,其余三首——《我愿意是激流》、《纸船》、《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都是中外现代诗歌教学。从余老师的三节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现代诗歌的教学实录中,我们不难看出贯穿其中的诗意手法,诗味浓郁,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师生和谐共生的灵动过程,韵味无穷,令人赏心悦目。

一、 板块式教学思路设计的诗意化

板块式教学思路是余映潮老师的独创,也是其主流教学模式,在他的现代诗歌教学中,板块式教学表现出其特有的结构层次。“板块”与“板块”之间总是那样灵动,总是不见其“板”,板块式教学模式所表现出来的是教学结构清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思路设计的诗意化。如:《我愿意是激流》的教学思路:

1、美美地听

2、美美地读

3、美美地品

4、美美地说

整齐的句式,本身就像一首诗。“听、读、品、说”的层进式的教学流程,余老师授课时昂扬的生命激情,意象之美,意境之美,意蕴之美的生动讲析,显示出余老师对诗的品析鉴赏的深厚功底,余老师富有创意和诗意的评述语言,使整堂课具有悠远无尽的意味。

再如:《纸船》板块式教学思路设计:

1、深情地朗诵

2、细腻地感受

3、 诗意地仿写

如果说,《我愿意是激流》板块式教学思路设计体现在层进式的教学流程和诗意化的讲析方面,那么《纸船》这节课的板块式教学思路设计的诗意化,则是体现在学生的活动中。朗诵,分三步:

现代诗歌秋天篇四
《青少年最喜欢的现代诗歌经典_《秋天的池塘》》

作者:张润峰

一床琥珀色的涟漪

在寒露中单薄的醒来

拍拍身上失恋的酸痛

绕着池塘走走

倏忽间

发现一个人的清晨

是多么想听听轻音乐

跟着抒情的小鸟

感受着自然中的亲昵

秋叶有太多沧桑

丝丝缕缕眷恋着温暖缠绵

失恋的酸痛

偷走了

绿色的青春

劈碎了百年好合的门楹

惟!淤泥中

弯弯曲曲的藕断丝连

翘起一嘴嘴等待

春风吻上自己的心田

现代诗歌秋天篇五
《青少年最喜欢的现代诗歌经典_《秋天记忆》》

作者:曹雨

赤热的白天

一切在改变

干枯的地面

埋藏了春天

树的颜色在褪变

带来了秋天

闭上眼,记忆的窗前

那年的今天

我在你眼中看到了春天

后来

泪水慢慢变咸

迎来了秋天

淹没了我的春天

今天

泪水灌满了心田

回忆赶走了秋天

梦里有点甜

秋风在夜色中很小心

轻轻的关上了记忆的门

现代诗歌秋天篇六
《现代诗》

(现代诗〕把春天遗忘

春夜无人的庭院

轻轻的风儿在梦中歌唱

听,有人远去天涯的脚步声

有人又回到了故乡

如果我的枕畔有一片月光

今晚我便无法安眠

只因那心里还有她的倩影

在舞动我沉寞的眼神

每次仰望蓝天

云都飘往日落的地方

每次拥抱黑黑的夜

星都在最远处闪烁

想在灯下流几滴眼泪

又怕泪水反射昨日的心碎

离开温暖的软床

却不知道春天在等待着谁

你就在明亮的窗下

想着春天的爱

想着秋天的霜

想着一切甜美的花香

我已在梦醒的路上

偷偷地哭

悄悄地笑

慢慢地把自己的心遗忘

遗忘给春天

遗忘给思念的烛光

或是寂寞的希望

本篇文章来源于 class="txt">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是人们最高兴的日子。秋天的

美丽往往是看的见但说不清。今天朋友向我推荐一首散文诗,写

的太美了,这电视视频我一连看了好几遍,并反复收看记录了原

诗与大家分享,欣赏那每一句描述的词语,彷佛那水、那天、那

树,那斜阳、那笛声、那皎洁的月光,让人痴,惹人醉!

秋天就要来了,让你、我陶醉在秋天的日子吧!

在秋天里行走

秋天是一幅画,

秋天是一首歌,

秋天是一莹清水滋润了干涸的田野。

在秋天,大地铺撒着金黄,

在秋天,不需彩笔浓淡自然泼墨,

在秋天,天高云淡泾渭分明,

在秋天,不需刻意的装扮,任有洒脱和估计。 在浓密的树林间,开始看天空,

春的生命走到这,开始衰退了,

油亮的绿色在和橙黄交替使用,

秋树却显得更加挺拔、俊美,

秋天一如山涧的泉水清澈、明亮,欢快流动, 流动的溪水似跳动的音符,长着秋的稳重成熟。

秋是内敛含蓄的,他经历了春的妩媚、夏的火热, 知道了浮华与赞誉终究是过眼烟云,

于是就静静的、淡淡的守着一片悄悄来临的温馨,

秋天虽然没有了绿树红花、五彩缤纷,

但那丹桂雅菊,那箜幽的狂野,

那如虹的落日,那大漠孤雁,

那斜阳里牧童悠扬的笛声,

那,一切的一切如诗、如梦,

净染你的心间,萦绕在你的周围挥之不去, 细盼着你的片片思绪。

秋天的诗,带着淡淡的忧,

感怀过去的繁华,感受季节的轮回,

感恩大地的无私,感念一切的过去。

习习秋风吹皱一湖秋水,吹冷一片心思。 在冷静的秋风中飘远、飞扬。

秋天一如那轮皎洁的明月,

在银色的灰亮中让人 痴、 惹人醉,

那影菲可直接浸透、蔓延到你身心的每个角落。 在不知不觉中随着明月浪漫亲昵。

秋天层林尽染,秋天你我可以静下心来, 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酸、甜、苦、辣。

秋天又是那样喧闹,浪漫极致时,禁不住放歌纵酒, 内心的狂傲,在不经意间挥洒、流露。

我们在淡然中书写过秋天的乐章,

在轻漫的旋律中品味过无数令人难以忘怀的瞬间, 那份温馨,那份多情、那份敬意,那份梦幻将永留心间。

现代诗歌秋天篇七
《初中现代诗歌》

1. 总结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中的诗歌篇目,明确正确解读现代诗歌文本的方法。对重要的诗歌文本有正确而深入的解读。

2. 对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的新诗篇目有系统的认识与把握,反思语文教参与其他参考资料中存在的问题。

提交者: 江山 (提交时间: 2011-12-29 12:47:25)

答题内容:

在当今现代诗歌解读中,把握诗性与智性的风格不是非常容易的事情。我们都在试图寻找一种新的解读方式。诗歌解读是诗歌作品解读中渗透了审美主体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情感的过程,是精神内容的“意”和物质形式的“象”的结合过程,是解读者用独自的方式解读诗人要来传达的内心世界的感情和艺术才情的方式,诗歌解读是审美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正如诗评家徐敬亚说,“读诗,是一种与写诗近似的智慧活动。在本质上,读诗是一种创造。”

朱光潜先生认为“所谓诗并无深文奥义,它只是在人生世相中见出某一点特别新鲜有趣而把它描绘出来”,这是从写诗人的角度、思路来给诗歌作的诠释,那么从看诗歌、学诗歌、理解诗歌的人的思路来诠释诗歌是否可以反其道而行呢?如果说写诗人是在“描绘”的话,作为“学”诗人要“理解”诗的本意就应该去尽可能地还原诗人的“描绘”,即“情”“境”再现。

其实,情境再现是我们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很重要的教学方法,但每首诗歌都有自己的特点,“情境再现”四个字又显得太过笼统,如何真正地在教学中用好这种方法,让它发挥最大功效,真正地帮助学生来品读鉴赏诗歌,是我想要探究的问题。我选择了《秋天》《未选择的路》《使至塞上》这三首完全不同风格样式的诗歌来进行研究实践,其中《秋天》是一首画面感很强的现代诗歌,《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外国的哲理诗,《使至塞上》是古代的边塞诗,力求通过对这三首不同风格却又具有典型性的诗歌的教学实践来探索对“情境再现”诗歌教学的真正实践。

、 透过文字,体会意境

《秋天》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现代诗歌。对于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初一学生来说,这是他们在初中的语文学习中接触到的第一首现代诗歌。诗歌语言的高度凝练性,使诗歌阅读较之其他文学样式的阅读有了更大的难度,特别是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和认知结构都

仍处于过渡阶段。较之于初中高年级学生和高中学生来说,初一学生的思维缺乏完整的逻辑性和抽象理解力。而相对的,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则更为丰富。

新课标也认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所以对于《秋天》的教学我们完全可采取诗歌画面再现和意境营造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诗歌。

秋天 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现代诗《秋天》一共三节,围绕“秋天”这一中心词“描绘”了三幅不同的秋景图,语言的画面感强,意象特点鲜明,因此无论从学生的思维角度还是诗歌的特点来看,从诗歌的画面感来切入,都是再适合不过的。因此,

用《秋天》来实践情境再现的教学方式很具有典型意义。

“怎样才能读出诗歌的味道?”这是我在正式进入文本教学时对学生抛出的第一个问题,其实这一问题里包含了意境再现和情感投入两个方面,其中情感再现是最终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的结果形式,而意境再现却是无法体现出来的,但却是前提。对诗歌学习陌生的学生根本无从答起,可以说基本无人主动举手。但通过自由朗读、齐读、配乐范读等各种形式的读,学生开始给出“通过想象作者写的事物来体会”“通过把诗人写的内容在脑海中展现出来的方式”“读诗的时候眼前应该出现诗歌中出现的画面”等答案,学生已经“自动”地运用再现诗歌的画面的方式来指导对诗歌的理解。

于是,我让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概括出诗歌中所展现的三幅画面,用四五个字给三幅画面取题目,这个环节对学生的要求相对较高,除了意境再现和情感投入以外,还需要学生通过语言将自己“再造想象”出来的画面甚至意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借鉴得出最佳“答案”,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在“切磋”中得以完善。我发现学生开始自觉地寻找起诗歌中的一些带有明显“情境”色彩的词语,如“露珠”“幽谷”“冷雾”“笛声”等意象,“清冽”“寥廓”等形容词,甚至“栖息”“游戏”“梦寐”等暗含作者情感的词汇,学生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诗歌中的意境。但学生的角度和本身的语文基础还是有一定差异的,所以有些人的取的题目注重画面,有些注重情感,而最高“境界”的则是在这四五个字中描绘出画面意境的。而在此基础上再来朗读诗歌,显然,这时候学生的朗读不仅有了画面感,还有了情感性,甚至整体氛围,也就是意境。

但如果通过意境再现来学习诗歌所达到的程度只是将诗歌内容“还原”回场景,再转变成自己的理解,那么诗歌学习还停留在“感性”的缺乏诗歌个性的阶段。因此需要进行比较阅读,在《秋天》这篇课文的后面,教材编写者另附了诗歌《秋晨》。通过比较,学生通过感受不同画面和意境,来体会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不同理解和感悟,这个时候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运用起画面再现和意境营造的方式来比较两首诗歌,能够由他们看到的画面再现和意境中表述出两者在语言、情感上的区别,也真正达到了诗歌学习“通过文字,体会意境”的要求。

、 缺乏情境,创设情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直观形象是所有教师进行教学工作都应该去遵循的规律。因此,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马笑霞老师认为“有条件的语文教师,应当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即用电教媒体,以电、光、声相结合而成的记录,储存、传输和调节教育信息,让学生对教材涉及的内容进行直接感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内容的密度,加快教学节奏„„”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在诗歌的情境再现的教学方式中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其实,在现代诗歌《秋天》的教学中,我在课前先配乐播放了一系列秋天的画面,其中包括诗歌中所涉及的渔夫晨归、农家丰收等图片,使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已经进入了诗歌所要展现的画面中,同时播放背景音乐《秋天的童话》,音乐舒缓,使学生能尽快地放松心情,进入诗歌的学习,这是课堂意境、氛围营造的第一步。而在课程的最后,我也设置了“自我感秋”的环节,让学生走入文本,然后走出文本。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听音乐一分钟,描绘出出现在他们眼中的秋景。这个时候学生所描绘出来的语句与描绘课文画面相比,显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开始表现出诗歌语言的情感性,有些基础比较好的同学甚至开始引用一些诗句来表现自己所要营造的意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是整节课的高潮,由音乐所营造出来的意境和学生所表达出的画面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诗歌的优美和惊人的表现力。

然而,根据《秋天》的文本样式我们可以看出,这本就是一首画面感很强的现代诗歌,具有典型性的同时也具有特殊性,如果要教学思想性更强的诗歌时,“情境再现”又应该如何发挥它的作用呢?

其实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哲理诗或象征意义深远的诗歌时,诗文本身在学生看来缺乏情境,这时“创设情境”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一首哲理诗,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将其收编其中。如果说学习《秋天》时,老师需要给予学生点拨和启发,让学生自主地完成情境再现来体会理解诗歌的话,那么学习《未选择的路》时,教师更应该注重创设情境,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对于缺乏生活经历的初一学生来说,要靠自己的理解来全面体会诗歌中“路”的内涵,要求有些过高了。新课标认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而这种情境的“创设”在诗歌课堂教学中可以分三种形式来完成:音乐、画面、背景。

音乐,诗歌本就可以入乐演唱,因此诗乐本就很具有共同点,所以无论是《秋天》,还是《未选择的路》的教学我都选择了适当的音乐来让学生从多重感官上来体会理解诗歌。在《未选择的路》的情境创设中,我选取了

相关热词搜索:描写秋天的现代诗歌 关于秋天的现代诗歌 秋天的现代诗歌
  • 1、4行的秋天现代诗歌(2015-12-22)
  •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现代诗歌秋天”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现代诗歌秋天"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9694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