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表现了登高望远的诗句

表现了登高望远的诗句

2016-01-31 10:52:4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表现了登高望远的诗句篇一《登高望远主题诗歌分析》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表现了登高望远的诗句》,供大家学习参考。

表现了登高望远的诗句篇一
《登高望远主题诗歌分析》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文人通过登高——— 望远曹植的《杂诗》:“高台多悲风,朝日照高林。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 抒怀将自己的审美感受表达出来。

《登幽州台歌》、《黄鹤楼》、《凤凰台》、《乐游原》、《登高》、《登楼》、《登岳阳楼》、《登安定城楼》、《登柳州城楼》

第一,登高诗歌的悲秋、伤春。

第二,发“思古之幽情”。感怀历史沧桑,凭高吊古,并且兼以借古讽今的主题。辛弃疾的《永遇乐·京

口北固亭怀古》,怀古实为伤今,咏史实为咏怀

第三,怀人、怀乡之作。第四,抒发家国身世之慨。

古典诗歌“登高”主题分析

——兼论“登高”诗歌产生发展的原因

作者:纪丙奎

【摘要】“登高”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千百年来被历代的文人反复吟咏和描写。登高题材的文学创作成为文学创作领域一块始终不会被遗忘的角落。这类登高作品的主题不在于简简单单的登高写景、吟咏唱和,它们往往寄寓了作者托物言志、观物反思,借助大自然和自身的物我关系对社会和人生作广泛而深沉思考的自觉或不自觉用心。为了进一步了解登高主题古典诗歌这一文化现象,本文以古典文学中的常见诗词为例,从我国登高主题诗歌产生发展的原因、心理因素与登高主题及登高诗歌主题的特点等几个方面对登高主题古典诗歌作了一下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古典诗歌;登高;主题;心理

Abstract:“The climb up” took the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is specially a classical poetry traditional theme, a lot of year is recited repeatedly by all previous dynasties writer with the description. The climb up theme literature creates into the literature creation domain throughout not to be able together the quoin which forgets. This kind of climb up work subject does not lie in the simple climb up to describe the scenery, to recite composes a poem in response to one received, they often stayed the author to hold the word will, view reconsidering, I related with the aid of the nature and own thing to the society and the life makes widespread and the deep ponder determination or the unconscious intention. In order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climb up subject classical poetry this culture phenomenon, this article take the classical literature in common poetry as an example, had the development reason,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 and the climb up subject and the climb up poetry subject characteristic from our country climb up subject poetry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has made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to the climb up subject classical poetry.

Key word:Classicalpoetry,climb up, subject, psychology

“登高”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千百年来被历代的文人反复吟咏描写。从汉代王粲的文赋《登楼赋》到三国魏曹植的《杂诗》(高台多悲风)再到南北朝时期频频出现的沿用汉代铙歌十八曲旧题的《临高台》,登高题材作品渐渐增多。可以说,“登高”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在文人情感和文人创作中一定程度上已经具有一种“情结化”的倾向。登高作品的写作成为文学创作领域一块从不被遗忘的角落。登高题材的诗歌也作为一块

传统的文学阵地,占据了古典文学的重要一隅并逐步走向成熟。以唐为例,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诸如《登幽州台歌》、《黄鹤楼》、《凤凰台》、《乐游原》、《登高》、《登楼》、《登岳阳楼》、《登安定城楼》、《登柳州城楼》等大量的登高诗作的著名篇什。特别是杜甫的七律《登高》,在艺术上更是达到了律诗高峰的境地。显而易见的是,这类登高诗歌的主题不在于简简单单的登高写景、吟咏唱和,它们往往寄寓了作者托物言志、观物反思,借助大自然和自身的物我关系对社会和人生作广泛而深沉思考的自觉或不自觉用心。换句话说,登高题材诗歌作品往往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式寄寓着一个沉重的“登高”主题。或是游子思乡,或是思妇怀人,或是壮士悲歌,或是文士不遇,然而愁苦哀怨、沉郁感伤是这类作品主题的一个共同特征。为进一步了解“登高”主题古典诗歌这一文学现象,笔者以古典文学中的常见诗词为例,从我国“登高”主题诗歌产生发展的原因、登高心理与“登高”主题及“登高”诗歌主题的特点等几个方面对“登高”主题古典诗歌作一下简单的分析。

一 “登高”诗歌产生发展原因概述

从文学创作角度讲,寂寞投阁的书斋生活显然是有悖于登高题材作品的创作规律的。闭塞的书斋生活显然写不出登高之作。著名学者韦政通先生认为:“受道家重返自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文学家喜欢以自然为题材。”历代以来,登山观海、流连山水,是文人大夫们热衷的一种陶冶性情的方式。这也为登高作品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然而几千年儒家正统思想统治下,传统文学又始终难以摆脱儒家学说的影响,如传统文学的“重性情”。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尚书》有“诗言志”之说,这对我国传统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儒家认为文学要讲求表达性情和体现性情。受其影响,我国传统文学十分讲究载道传情,而非一味的专情于山水,空泛地清谈。况且,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我国古代文人肩负着沉重严肃的文人使命。那种“入世”干政,兼济天下的思想对他们的影响未曾稍怠。登高诗歌中有很大一部分正是文人学士们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匡国无门之怨的。在这些重返自然、重性情、入世干政思想影响下,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的“登高”主题文学作品的产生便更容易理解了。正如学者韦政通说的那样:“中国传统中第一流的文学,不是纯粹写景的山水文学、自然文学,而是融情于自然山水之中,情景交感的性情文学。”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不歌而咏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汉书艺文志》)以及“君子登高必赋”的传统观念。“登高能赋”在古代被认为是大夫必须具备的才能之一。其大概意思是指君子登高见广,要能赋诗叙述其感受。《韩诗外传卷七》载: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古人对大夫的要求标准及“圣人”之口的训导,对受儒家传统思想强力影响和具有保守性、尚古性特征的古代文人登高吟咏的风气无疑是一个强大的思想支持和观念诱因。它大大刺激了文人的神经,使他们纷纷追求和仿效,登高而赋成为文人的必修之课和崇尚之风。而后世文学理论著作,对登高之旨更是作了一番又一番理论上的论述,进一步发扬和推广了登高而赋、登高而咏的人文传统,也更加激发了文人登高而赋的信念和兴趣。例如,刘勰就认为:“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 谢榛在《诗家直说》卷四也说:“凡登高致思,则神交古人,穷乎遐迩,系乎忧乐,此相因偶然,著形于绝迹,振响于无声也。”登高,既能明雅乎义,又能巧丽于词;登高,则神交古人,穷乎遐迩。于文人来说这是种多么大的诱惑,是明了而无庸赘言的。这就构成“登高”主题作品纷纷出现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九”登高之作一直以来在“登高”题材文学作品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在各地流传着的许多关于重阳的风俗中,最具共性者之一就是重阳登高风俗。重阳登高的风俗古已有之,源源流长。一般认为它始于汉代。汉代刘歆《西京杂记》记载:“三月上巳,九月重阳,

表现了登高望远的诗句篇二
《登高诗专题》

晚唐“登高诗”专题

《九日齐山登高》《安定城楼》

诗国余晖晚唐诗:

晚唐是唐王朝的政治衰落期,盛唐的自由奔放,中唐的关注内心关注个体价值,变而为失望与无奈,哀婉、衰飒之气笼罩,历史、自然、爱情成为晚唐写作的三个主题——追怀历史为了喟叹现实,眷恋自然为了逃避人世的疲倦,歌颂爱情为了抚慰孤独的心灵。晚唐诗人比前代诗人更多了一份对历史与现实的无奈叹息,心灵的细腻与敏感在晚唐诗中被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精致、幽美而颓唐。

一、《九日齐山登高》杜牧

1、导入:

有人认为是诗人积极乐观面对现实的体现。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

2、背景介绍:

“杜牧于会昌二年贬为黄州刺史,会昌四年九月至六年九月即844年至846年9月迁贬为池州刺史。” 张祜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诗人无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3、整体感知:

此诗主要通过什么手法表达诗人情感的?

通过借景抒情(乐景写哀情)和用典抒情委婉曲折抒发自己抱负难展,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4、问题探讨:

(1)诗的前两句写了怎样的景?流露出怎样的情?

明确:“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首句江南秋色图: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 小结:写了赏心悦目的秋景,流露出愉悦的心情

(2)中间四句写的是什么?透过表面,你能看到诗中隐含着什么?

明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诗人意识到,尘世间象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在这种心境支配下,他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这中间四句给人一种感觉: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

小结:写出了诗人与朋友的“须尽欢”。表面的开心一笑,掩盖着内心的抑郁苦闷。

(3)诗的最后两句带有总结性的意味,你认为重在表达一种什么情怀?

明确:“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象“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

小结:诗人“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快豪放;诗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回,愁情拂去又来,愈排遣愈无能为力。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5、总结:这首诗首联写景叙事,蕴涵了怎样的情感?以下三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尾联反用典故,表现了诗人怎样的襟怀?

二、《安定城楼》 李商隐

1、导入:

谈到城楼,不禁让我们想起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在那首诗中,诗人首先写登上城上的高楼,视野开阔,看到了辽阔荒凉的空间。登高可以望远,可以书怀,柳宗元如是,陈子昂如是。李商隐也是一位多愁善感的诗人,他登上安定城楼后看到了什么?又会有什么感受呢?

2、写作背景

安定,即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唐代泾原节度使治所。唐文宗大和九年(835),王茂元拜泾原节度使,开成三年(838),李商隐赴其幕,还做了王茂元的女婿。不久,李商隐应博学宏词科试,落选回泾州,登楼有感,写此遣怀。据近人张采和《玉溪生年谱会笺》,作者应博学宏词科试被摈,是由于牛党的打击。

3、文本赏析

(1)李商隐登上安定城楼后看到了什么?

明确:首二句写登楼即景。登上高高的安定城上的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远处绿杨树边的洲渚尽收眼底。登楼登的是最高之楼,望远望的是最远之处,高瞻远瞩,气象万千。即景所以生情,以下当是作者的感慨。

(2)全诗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明确:这首诗在使用典故方面非常成功。

(1)引用范蠡的典故,生动地表明了自己像范蠡一样既有宏伟的抱负,又有淡泊名利之心。意谓,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志,但等回天撼地之日,旋乾转坤之时,头飘白发,身入扁舟。永忆江湖,即怀淡泊名利之心;欲回天地,即抱建立功业之志。两者似相反,实相成。因为,如果没有永忆江湖之心的志趣,便成为争名逐利的禄蠹巧宦,哪里还会有欲回天地的宏愿?这两句诗反映了封建社会里才志之士的积极向上思想,既怀着恬淡的心情,又有担当事业的志气。

(2)由于王粲、贾谊的身世遭遇与作者有相似之处,抓住相似的典型事例——贾生垂泪,王粲远游,比拟自己的忧时羁旅之感,若合一契,名落孙山抑郁惆怅;寄人篱下,心情压抑,而使一位奋发有为又遭受压抑的少年志士形象跃然纸上。

(3)引用庄子的寓言,表示自己敝屐功名利禄,正告他人不要妄加猜测。寓言谓:惠施相梁,生怕庄子争夺他的相位,百般防范,惟恐不周。于是庄子去见惠施,坦率地对他说:鵷雏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从来不会把鸱的腐鼠当美味。不但表露了他不汲汲于名利的品质,又反映了他睥睨一切的精神状态,还反击了政敌的恶意中伤。

4、小结

诗人登高望远并运用典故,抒发自己匡国济世、功成身退、不贪恋禄位的志趣和对排斥异己的朋党势力嘲讽蔑视的情怀。

三、登高诗鉴赏技巧:

1、知人论世;2、以景入情;3、了解典故;

四、登高诗思想情感探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登高》杜甫

总结:不得见用之愁;思归思乡之情;贬谪异乡之苦;忧国忧民之心;吊古伤今之叹;功成身退之志;知音难觅之憾。

五、练习应用

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那:奈何,为什么。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你认为这两句妙不妙?为什么?

答:很妙。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要点:抒发佳节思亲的感情;不得北归,偏要南来,形成对比;无理之问烘托真情)

羁旅诗专题

《长安晚秋》《商山早行》

一、导入

杜 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二、学习目标:

1.体会《长安晚秋》景物描写的层次感和诗人凄清的情感基调。

2.体会《商山早行》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和表现的羁旅乡情。

3.探究羁旅题材诗歌的特点。4.积累名句,试背全诗。

三、《长安晚秋》

问题讨论

方案一: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从哪几个角度写景的?

2、尾联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怎样的情怀?

3、如何理解“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中 “篱菊”与“枯荷”之景?

方案二:

1、首联写的是长安全景还是局部之景?为什么?首联中“凄凉”二字有什么作用?

答: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2、颔联是本诗的名句,你能说说这两句诗写景上的妙处?(写景的角度)

【答】“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独具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它的妙处在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3、颈联用了何种修辞?“紫菊”、“红莲”这两意象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诗中“红衣落净渚莲愁”与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声声慢》词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在抒情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抒发的情感却不相同,试结合诗句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都使用移情手法(答“移情手法”、“以物托情”、“拟人”亦可),通过对莲(菊)凋残衰败景象的描绘来抒发愁情。诗句“红衣落净渚莲愁”通过写莲花的“红衣落净”、花谢蕊枯、满面愁容,抒发无限乡愁;词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通过写满地残菊,任其枯萎凋谢,来抒发个人遭遇与家国兴亡交织在一起的满腔愁怀。

4、尾联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怎样的情怀?

5、赵嘏《长安晚秋》的景物描写层次感很强,情景交融。诵读此诗‘说说该诗是如何富有层次的写景的,又是怎样以景传情的?

答:赵嘏《长安晚秋》前三联都是写景的,所写景物有广狭、远近、高低的区别,层次感强。第一联总写长安的全景,这是广;接下来写雁阵、长笛、楼、篱菊、渚莲,这是狭。残星几点,雁阵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这是远;篱菊,渚莲,这是近。云物拂曙,宫阙高秋,残星雁阵,高楼长笛,这是高;篱菊半开,红衣落尽的渚莲,这是低。作者这样写,也体现了随着时间的转移,天色由暗而明的变化。颈联和颔联的写景结合了诗人特定的心情,景语即情语,诗人寓情于景,以景传情。南归雁阵,东篱菊花,传达了诗人的思乡归隐的情绪,再加上拂曙凄清、高楼笛声的渲染与烘托以及思乡典故的运用,更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总结:这首律诗通过诗人登高见闻,将景物与心情结合起来,借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典故来表达羁旅思乡和归隐之心。

四、《商山早行》

1、一读全诗 要求:熟悉内容,弄通大意。

答:这里每一种景物都与山乡春寒中早行相关,而且声、形、色都有着清晰的美感。岑寂的早晨,路旁茅店里传出几声报晓的鸡鸣,残月还挂在微明的天边,板桥的积霜上,已印上行人最初的脚印。这些景象,色调清冷,既衬托了行旅的辛苦,又与诗人“思恋故乡”的心境一致,情景交融,所以历来脍炙人口。

2、二读全诗 要求:读出诗中是如何写“早”的?

答:“早”字是这首诗所描写的中心,诗中的一切动作、场景、情绪都围绕着它而发出,为镜头焦点之所在。

首联“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叙述了诗人启程的时间和心情。诗人已经起床而后驿站催人登程的铃声才响,从此足可见出诗人急于登程、上路之早的情态 。“悲故乡 ”三字则点出了诗人早行的原因,表现了其寝不安眠 、倍加思乡之情折磨的内心痛楚。

次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写诗人初离驿站之所见。这里,诗人用感情的红线穿起了一串名词之珠,为我们构成了一幅别具情彩的早行图:雄鸡啼鸣,昂首啄开了新的一页日历,正在此时,一轮残月却仍悬于西天上方,清冷的月光伴随着早行人的脚步踏上旅途。“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铺满银霜的店前木板小桥上 ,已经留下行人的依稀可见的足迹。经

过诗人这样一词一景致的层叠皴染,一幅凄清有致的霜晨图便跃然纸上了。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净天沙》中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名句,如果追流溯源的话,不能不说其秋景图深得温庭筠这幅霜晨图之妙趣。次联写鸡啼,状残月,描人迹 ,绘银霜 ,有声、有色、有光、有温度,但所突出的重心还是在一个“早”字上,只不过诗人把“早”字巧妙地形象化、具体化罢了。

三联“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是写早行一路之所见。“槲叶”凋零,“枳花”盛开,点出了早行的节令是在早春 。早春之中的“早行 ”,晨霜凝地,槲叶满路,当有春寒料峭之感,但一个“明”字却别开境界,它打破了拂晓时分的凄冷、昏暗,给人以迎接红日喷薄而出的信心和力量;同时,“明”字在后,也暗示出先行时天光之暗,从而反衬出始行之“早”。有人把上联与这一联看成是绘写“秋天景色 ”,显然是因为其身处南方,不知北方初春尚有寒霜及槲、枳生长的规律。

末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继上联而来,是回写早行之先夜晚所得梦境的。意思是看到枳花明艳 、旭日将升的动人景象 ,于是我想起了昨夜的梦境。在梦中,我看到凫雁欢腾嬉戏,落满那美丽曲折的池塘,大概我不日也将见到家中的亲人了吧?!这两句诗表达含蓄。它本来是指诗人急于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情怀,然而,诗人却避直就曲,而以“凫雁”之“满”塘的形象画面传出自己希冀早日与家人欢聚一堂的言外之意。这样,就形成与首联遥相呼应的完美构思局面,进一步突出了早行的原因,展示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强烈心情。

3、三读全诗 要求:读出“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体会其中“羁旅乡情”。

答: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的颔联和颈联,只有两个动词“落”和“明”,其他都是名词,特别是颔联,全是名词的组合,意象具足,境界全出。目前之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微霜初降,槲叶山路,枳花驿墙。言外之意:道路辛苦,羁旅愁思。

五、归纳总结

1、以下列诗歌为例,探究羁旅诗的特点一:了解羁旅诗常见的思想感情

温庭筠《商山早行》宦游在外

孟浩然《宿建德江》、张 继《枫桥夜泊》羁旅愁思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思念亲友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征人思乡

2、探究羁旅诗的特点二:简析羁旅诗中常见的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背井离乡 山长水阔,有家难回

久戍边关,遥无归期 宦游在外,身不由己

3、以下列诗句(词语)或意象为例,探究羁旅诗的特点三: 诗人在羁旅诗中一般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生情:大雁南飞、倦鸟回巢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明月、大雁、芦笛、杨柳、莼羹鲈脍

因梦寄情: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六、练一练

(03北京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闻 雁 韦应物

表现了登高望远的诗句篇三
《登高及登高诗》

表现了登高望远的诗句篇四
《登高及登高诗》

表现了登高望远的诗句篇五
《诗词鉴赏专题答案》

诗词鉴赏答案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

这首词中白、红、绿等明丽的色彩及富于江南特色的鹭鸟、鳜鱼、桃花水、斜风细雨,构成了一幅精美的画面,流水般的韵脚和轻快变化的节奏,又使它读来流畅而轻盈,词中渗入了淡泊闲适的情感,则令人感到作者悠远旷达的人生情趣。

《泊船瓜洲》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这首小诗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早春风景图画。

首句一个“润”字写出了春雨的及时与可贵。大地经过严冬,现在万物正在复苏。多么需要雨水的滋润啊,就在这时,春雨就悄悄地来了。更妙的是诗人又把这滋润万物的及时春雨比“酥”,如同酥油一样难能可贵,真是“春雨贵如油”。 次句“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出了一片片野草沾了春雨之后,远看似是泛起了绿色,可近看却有什么都没有,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那种朦胧美,更是体现了作者细腻的观察力。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与前两句截然不同,前两句作者对春之喜爱是流露于字里行间,作者的感情是通过所描写的景色间接地表现出来的,而这两句则是对初春景色直接的赞美,那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景象,远远超过了盛春时节的满城烟柳。

这首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

《题西林壁》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描写了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头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写春景,是说作者韦应物爱涧边生长的草,上有黄鹂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幽草”“深树”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寂静,而“生”和“鸣”两个字,又在静中透出动感。“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作者恬淡的胸怀。“后两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上句用一“急”字写出了潮和雨的动态,下句写出水急而舟横的景象,诗中的“舟自横”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和之忧伤。

全诗以情写景,借景述意,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江畔独步寻花赏析

唐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是杜甫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独自漫步成都锦江江畔,欣赏春天花枝繁茂、蝶舞莺歌的动人景象。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

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

连忘返。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的叫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形象。后两句中“时时”、“恰恰”为叠字,即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又使语意更强,更生动,更能表达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

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得快乐跃然纸上。

登高

杜甫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

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

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为远望 ,写水为俯瞰。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 登高 ”的节候。

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

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这一联分承五、六句 :“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

这首悲秋诗不同于文人骚客登高望远无病呻吟,它凝聚着诗人毕生艰苦追求而不遇的深沉的感喟,构成了一种雄浑、悲壮的基调。

《晚春》唐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本篇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

开头两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是写花草树木探得消息,得知春天用不了多久就要离去了,为了将春天多留些时日,各自都使出了最大的本事,争芳吐艳,各显美丽姿色。一霎时,万紫千红,春色满园。一个“知”字,一个“斗”字,将花草树木赋予了人的思维,人的情感和人的动作行为,使那些原本没有生命的花草树木有了留春惜时的生命特征。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极有效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时光的美好情怀。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杨花榆荚”虽然没有任何姿色,无法像其他花草那样呈现娇艳,吐露芳香,但是他们也不自卑,而是加入了“百般红紫”

的“斗芳菲”行列,将没有姿色的杨花榆荚化作了漫天雪花,翩翩起舞纷飞。“才思”,原本是指人的才气,人的文思;而在这里,诗人则借以拟指花草树木的娇艳与芳香。“无才思”和“惟解”又一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杨花榆荚”以鲜活的生命力,积极向上的思想激情,进而更好的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珍惜时光的美好愿望。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就是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赋予花草树木以生命的力量,来告诫人们珍惜时光,珍惜春天,启示人们抛开自我,应时创造,构思可谓独到有佳。

表现了登高望远的诗句篇六
《语文会考——课内诗歌鉴赏》

高三(4)班 孟庆琳

语文会考——课内诗歌鉴赏

1 在《沁园春 长沙》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怀?

《沁园春 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

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2 《沁园春 长沙》的语言极富表现力,具体表现在哪里?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摹出了群山叠嶂之态,“遍”

字绘出了红色的彻底,“漫”字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

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用

“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情态。

3 《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的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体现

出来的?

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般地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景,打上了诗人

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百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诗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传

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

4《咏怀古迹》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

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对王昭君寄予了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惆

怅。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这里有去与留的

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在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

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

塞的悲惨命运。

5 怎样理解杜甫在《登高》一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怀

诗人在垂暮之年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和顽强的抗争精神,包含着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世的博大胸怀。

6 《登高》一诗首联中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特点?

首句是一个全景描写,写出了三峡疾风猎猎,秋高气爽,猿啼悲秋等特点,

格调高亢,气势恢宏,境界阔大,第二句写眼前的景物,色彩鲜明如画,静中有动,描绘了一幅明丽清爽的峡江秋景图。

7《秋兴八首》中首联作者描绘的景象有什么特点?

首联从秋景写起,写出了樊州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之中见出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

8怎样理解《秋兴八首》中作者表现出来的情怀?

诗人写了巫山巫峡萧森的景象后,第三联开始抒发感慨,离蜀历经两秋、眼下旅途的飘零,诗人生悲情于从前,托相思于万里。而那急切响起的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又叫诗人泛起了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

9 如何欣赏《琵琶行》这首诗的音乐描写?

首先是精彩的描摹,有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刻画不同的乐调,恰当的使用拟声词来加强模仿的 效果,成功地将音乐语言转换成诗歌的语言,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次是情感的传输,通过写听乐 人的情绪反应传达出音乐本身的魅力,从而强化了表达的效果,再次是气愤的渲染,如“此时无声胜有 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写出乐曲休止时的效果,写临船听乐的寂静,反衬出乐曲强大的感染力。

10.赏析《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的艺术手法及其好处。

(1)艺术手法:使用的是比兴的手法。

(2)好处:

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叙事;

②起到了暗示作用,暗示了婚后生活的不美满,叙事的线索似断 实连;③诗歌的前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到了过渡作用。

内容上: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两个比兴句分别比作女子容颜的润 泽和衰老,并相应的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原因。②用女子熟悉的 桑树作比,和女主人工劳动女性的身份切合,富于生活气息,也暗示了他的勤劳。

11.《望海潮》一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情怀?

描绘了一幅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写杭州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从地理位置上说, 它是东南的重镇,从历史传统上说,他自古以来就是繁华都市,从自然景观上看,有著名的钱塘江,秀 丽的西湖,从市井风貌上看,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从百姓生活上看,人民安居乐业,心情愉快作者 在词中全面,细致的描绘古都杭州的繁华和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羡艳之情 。

12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回答下列问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词,大江东去,淘一切,是无数英雄豪杰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2)四,五,六句点明了什么,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第四句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这一句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赤壁”作

为一篇主脑,文章由此生发开去,“人道是”三字用的极妙,点明此处赤壁并不

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3)七,八,九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先写江岸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高峪,再写江面波涛,“惊”写

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

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

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橫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

面;并暗写了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

奋发。

(4)十,十一句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

是一时俊杰之士,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5)上片重写景,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874年前的周瑜,

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起壮丽景色中出现,阅读下片六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

瑜什么样的形象?

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

尽俊伟风姿。“羽扇纶巾”描写周瑜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

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师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

定蔑视强敌的气概。突出地表现周瑜年少得志建功立业的形象。

(6)作者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轻有为,英气不凡?

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作者年事已高,不但没有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

感伤之情。

(7)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这种向

往在两鬓斑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方式写自己的伤感,感情大落,最终发出“人

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云烟,稍纵

即逝,也是心境豁达,潇洒以酒酬月。

13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回答下列问题: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2)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两个人的共同点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3)《永遇乐》一词的主旨归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句,结合全词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句,是说武将廉颇被免职后,到了年老时,赵王又想起用他,就派人前去探视。看到了廉颇饭量很大,还能骑马。作者由此联想到自己,他并不如廉颇老迈,却没有人来过问。作者在这里运用典故,是以廉颇自况,表达了要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和报国无路的悲痛、愤慨。 这一句集中地体现了全词的主旨。

14.在《水龙吟》词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登临意”的?

他用对秋天里的青天、流水、远山、落日、怔鸿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烘托他的“登临意”。再用张翰、刘备以及桓温等历史人物的典故来阐发自己的“登临意”。

表现了登高望远的诗句篇七
《登高类诗词赏析》

丰台教师发展网

教学实录:

师:请大家反复诵读印发资料中的几首诗歌,总结出它们在题材上和写法上的共同特点。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从题材上看它们都是登高诗,从写法上看都是寓情于景。

师:好的。 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 在古典诗词中,登高赋诗抒怀是文人的一个传统,每有登临必有诗作。

将登高与文学联系起来,始于孔子。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韩诗外传》卷七)。 在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登高而咏已是知识分子所向往、所推崇的习惯。 登高之后眼界开阔,使人心境开阔,有指点江山、品评山河的豪情。 中国后世知识分子推崇儒教,儒家先贤的言行自然要竞相模仿。

今天我们就进行登高诗鉴赏的专题学习——自然与人格的契合物境与心境的交融。 首先让我们走进作品,我想请大家一起诵读《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这首诗。

生齐读: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师:请思考:诗人的悲愁具体指什么? 诗人是怎样将满腹悲愁表达出来的? 从诗句当中去找。

生:诗人因为参加永贞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后来又明升暗降,被派往远州当刺史。 那时候诗人思念友人,自伤身世,写下此诗。

师:这位同学把柳宗元两次贬谪的遭遇回顾了一下,很好。 其他同学能不能再补充一下?

生:从“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来讲,诗人看到的景象是凄凉开阔的,后面会联想到身世,这样会觉得更加悲苦。

师:很好。我们讲登高见景,见景抒怀。诗人见到的是夏日里暴雨的景象,能详细描述一下吗?

生:他见到了“惊风”、“芙蓉”、“密雨”、“薜荔”,“惊风”击打着“芙蓉”,“密雨”侵袭着“薜荔”。

师:“芙蓉”就是荷花,“薜荔”是一种植物,它们还有别的含义吗?

生:也象征着恶势力对改革派的打击报复。

《唐诗宋词选读》登高诗鉴赏专题教学实录及思路解说 进入首页

师:嗯。 其实这里运用了一种写作手法——比兴。 表面上是写见的景,实际上具有象征性,“芙蓉”“薜荔”象征着美好的芳洁的品德。

我们继续从诗句中来找他的悲愁。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刚才同学讲到,他和友人都被贬谪到这么遥远的地方,音信难通,家园难归,所以最后两句抒发的也是这样的悲愁。

通过这首诗我们来把鉴赏登高诗的方法明确一下(投影):登高诗歌一般是登高见景,见景抒情。 登高,提供了一个观景抒情的审美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诗人可与自然、天地、万物对话,可以审视自我,发抒幽情。在本诗中,柳宗元便是通过景物描写, 将一腔难以排遣的愁思充塞于天地山海之间。请大家再次齐声朗读诗歌,用声音来传递这种情感。 (生再次齐读此诗)接下来请看李商隐的《安定城楼》。

安定城楼李商隐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诗人登上安定城楼,纵目远眺,所见之景通过第一联展示出来:城堞、杨柳、汀州,景象高远。接下去的诗句呢,请同学来赏析一下。

生:在第二联中,诗人写了贾生和王粲的典故,借典故表达自己和他们一样的身世和遭遇。

师:什么样的身世和遭遇?这两个人物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 和诗人的经历又有哪些契合之处才引起了情感上的共鸣呢?

生:他们都是怀才不遇的。

师:这个词点得非常好,有概括性! “怀才不遇”,满腔的抱负、才能都没有办法施展出来。 下面一联用了什么典故?

生:用了范蠡的典故,诗人表达了功成身退、退隐江湖的愿望。

师:是的。 范蠡实施了复国的计划,携美人归隐江湖,很惬意。 诗人用这个典故想表明自己什么样的情怀? 这位同学说到“退隐”,并不贪慕于什么样的名利。他的想法啊,非常高远,就是归隐于江湖要在什么完成之后呢?

生:扭转乾坤,功成身退。

师:好,继续往下呢?

生:写了“腐鼠”和“鹓雏”,讽刺那些党羽势力。

师:对,他用了什么典故? 出处?

生:是《庄子》。

师:对,《庄子》里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寓言故事。

生:讽刺了朋党势力,表达了自己的心志。

师:鸱鸟以为非常美味的腐鼠,认为鹓雏(即凤凰)也会贪恋,它哪知鹓雏对此根本不屑一顾。借此来指向那些打击排挤自己的朋党势力。 那么李商隐是怎么卷入朋党之争的呢? 谁能给我们简单地说一说诗人的遭遇?

生:李商隐二十六岁时,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 后娶其女为妻, 琴瑟和谐。 但当时的牛僧孺与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忘家恩,放利偷合”而受牛党排挤。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终年四十六岁。

师:很好。那能不能请你再结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来谈一谈,他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处境?

生:他想要建立功名,但是又遭到压抑,忧愤国是,却不被重用,所以政治上很失意。

师:非常好。请大家思考:诗人登高望远之际,所抒发的情感有什么样的变化?

刚才我们请同学将三联中涉及到的典故回顾了一下,要注意典故的运用的内涵和诗人情感的契合。诗人的情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第二联的怀才不遇难以施展抱负的感伤, 到下面一联表达自己淡泊名利、在扭转乾坤之后归隐江湖的坚定想法,一直到最后这种愤慨的全面爆发, 对朋党势力对他的排挤打压进行了抨击,讽刺之意很强烈。

(板书:感伤——坚定——愤慨)我们总结一下:通过品味这首诗的深远之情,我们看到,鉴赏诗歌,不仅要分析情与景的关系,而且要知人论世。 我觉得大家有一点工作做得非常好,就是鉴赏诗歌的时候把诗人的经历遭遇等做一个整理,结合诗人身世与时代背景,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把握诗人的情感脉络。

下面我们走进哲思,请大家朗读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生齐读: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师: 请大家比较一下这首诗所表达的内容和前面的登高诗有什么不同。

生:这首登高诗抒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感受,然后又通过登高去缅怀先人,继承了先人的文化,抒发了作者对历史传统的体悟。

师: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吗?它与前面登高诗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生思考)师:前面柳宗元、李商隐的诗都是一开头将登高所见之景写出来,然后再抒怀。 那么这首呢?

生:这首直接抒发作者内心的想法、哲思。

师:很好,你能给我们讲一讲,首联是什么内容?

生:世事不断地变化,给人一种人世苍茫的感觉。

师:对,它其实是给人们揭示一个哲理,是以议论性的诗句开始的。

生:接下去抒发了对历史的体悟,用典故写了时序的更替、年华的转换和岁月的流逝,尾联写对自己前途渺茫的心理,很有沧桑感。

师:我们看“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尚”字十分有力,包含了复杂的内容,能不能给解读一下?

生:羊公当初和贤圣之士来此登临,留下来的碑记还在,现在诗人登上岘山,看到这座碑,心情十分的萧条。

(犹豫)师:为什么呢? 羊公是谁?

生:羊祜,曾经镇守襄阳。 他曾在此山与友人喝酒吟咏。

师:对,他和羊祜相距四百余年,现在登临此处,看到当时的百姓为纪念羊公竖立的石碑还在, 为什么会悲从中来呢? 为什么“泪沾襟”呢?

生:我想是一种抚今思昔的感慨吧。

师:是的,而且会自然而然地吊古伤今。 那他感伤的是什么呢?

生:他自己不能实现抱负,心中的悲哀。

师:很好。 鉴赏这样的诗我们也可以借鉴一个方法:

卷帘而上。 从这个尾联的典故入手,再品读,咬文嚼字时看这个“尚”包含的思想内容、情感。诗人想到自己死后难免湮没无闻,再想到羊公,毕竟是做了一些事情,不管是为国家,还是为百姓,所以才会在他逝去之后,百姓为他立碑。 四百余年的历史过去了,碑还在,诗人自然会吊古伤今。 这首诗与前面诗的不同之处是它传达了诗人的一种哲思,情之悠远是慢慢深化的。

我们借鉴一下程千帆先生的评论(投影):这篇诗凭吊家乡古迹, 通过对宇宙永恒、 人生短暂这个主题的描写,暗示了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悲哀。(《新选新评新注唐诗三百首》)走进诗人之悠远心灵, 请大家找出其他登高诗中富有哲理的诗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出了作者对自然之秋、人生之秋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师:那哲理体现在哪里?

生:我觉得王勃的《滕王阁》后面四句都是带有哲理性的。 人生的浮华是短暂的,只有江水是永恒的,表现了一种世事无常,但时间永恒的真理。

师:好的,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王之涣《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讲述了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师:很好。登高抒怀,别有怀抱。请大家结合印发的几首诗歌总结:一般登高诗抒发的感慨有哪些?我们来整理一下,互相补充。

生: 写了仕途上的不得意, 还有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还有对社会历史的一些想法。

生:还有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生:作者在登临以后,看到自然景物的开阔,往往会感觉到自身的渺小,从而产生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感慨。

师:好的,有的同学从诗人个人的角度来谈,因为前面接触到的诗人有政治上非常失意的,遭遇贬谪的,抱负不能实现的这样一种悲愁。

相关热词搜索:登高望远的诗句 形容登高望远的诗句 描写登高望远的诗句
  • 1、新年登高望远的诗句(2016-02-04)
  • 2、登高望远的现代诗句(2016-02-04)
  • 3、表现登高望远的诗句(2016-03-03)
  •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表现了登高望远的诗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表现了登高望远的诗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9751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