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盼望恋爱到来的诗句

盼望恋爱到来的诗句

2016-01-31 11:05:3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盼望恋爱到来的诗句篇一《席慕容诗《盼望》赏析》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盼望恋爱到来的诗句》,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盼望恋爱到来的诗句篇一
《席慕容诗《盼望》赏析》

盼望恋爱到来的诗句篇二
《论《诗经》作品中的爱情》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论《诗经》中的爱情作品

姓 名:赵慧芳

学 号:HB0901001001

专 业:汉语言文学教育

指导老师:张修龄

苏州大学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系

2011年12月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前言………………………………………………………………3

一、《诗经》中的婚恋故事类型………………………………3

(一)恋爱阶段的互相爱慕……………………………………3

(二)婚嫁之日的幸福愉悦……………………………………4

(三)或喜或悲的夫妻生活……………………………………5

二、诗经中的爱情特点…………………………………………5

(一)自由………………………………………………………6

(二)专一………………………………………………………7

三、浅析《诗经》的爱情诗美质………………………………7

(一)健康活泼的情感之美……………………………………8

(二)自主倔强的性格之美……………………………………8

(三)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8 结语………………………………………………………………9 注释………………………………………………………………9 参考文献…………………………………………………………9 联系方式…………………………………………………………10

论《诗经》中的爱情作品

09级汉语言文学 赵慧芳

内容摘要:

《诗经》中的爱情作品为我们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民美好的爱情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而《诗经》用人民纯朴的语言酿造了古代先人们生活中美妙的酒浆。追溯文学作品中最古老的爱情,当从《诗经》谈起。《诗经》以《周南·关雎》为首篇,说明在我国古代爱情便成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之一,现代人们爱情的原型、爱情的特点、爱情的美质都能在《诗经》中一一呈现。

关键词:

《诗经》、爱情诗、自由、专一、美质

引言: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绚丽夺目的瑰宝。《诗经》中的爱情诗则可谓是华夏民族最古老的恋歌。这些恋歌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文坛上争论不休。后世许多优秀诗人推崇备至,视为学习范本,而朱熹等理论家将其视为“淫声”,“淫奔之诗”,大加讨伐。赞颂也好,贬斥也好,历史上的过眼烟云终不能遮掩这些古老恋歌的熠熠光彩。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诗经》中的爱情作品进行浅析。 (1)

一、《诗经》中的婚恋故事类型

恋爱婚姻作为《诗经》的主要内容之一,真可谓异彩纷呈,精彩至极。囊括了各种各样的爱情故事。无论是尔侬我侬的情意绵绵,还是真情不再的凄凉哀婉;无论是夫妻间的相濡以沫,还是妻子对异乡夫君的无限思念,所有的现代爱情故事都可在《诗经》中找到它最初的模样。下面就以时间为序,对《诗经》中的婚恋故事从恋爱到婚姻的各个阶段进行规整。 (一)恋爱阶段的互相爱慕

这类作品充分反映了那个古老的年代男女之间真挚而热烈的感情。《诗经》首篇《周南·关雎》是耳熟能详的作品。“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表达了一位男青年对一位窈窕美丽、贤淑敦厚的采荇女子的热恋和追求,表达了对与她相伴相随的仰慕与渴望。“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当追求失败后夜不能寐,彻夜不眠。对姑娘热烈的爱恋让他变得恍惚,开始产生幻想,得到心爱的女子并与她一起生活是多么的快乐。感情单纯而真挚,悠悠的欣喜,淡淡的哀伤,展现了男女之情的率真与灵动。这种对爱情的执着和热烈的情感在《王风·采葛》中有更为深刻的表达: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一个男子由于热烈地思慕令他心仪的女子,若该女子一日不与他相见,对男子而言便如三月、三秋、三岁之未见。从时间的递延上,我们不难看出男子盼望见到女子的急切心情,以及对思慕女子热烈的、刻骨铭心的爱意。相思之苦,缠绵悱恻,如怨如诉。

当纯洁的爱情受到封建礼教的约束,自己的感情不被家庭世俗所接受时,则变现出果敢而强烈的抗争精神。如《鄘风·蝃蝀》:“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按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个不从父母之命的女子,其实正是一个反抗礼教制度、争取婚姻自由的勇敢女性。有的女子甚至愿意抛弃为封建礼教所重视的名誉与情郎私奔。如《王风·大车》:

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岂不尔思?畏子不敢。

大车啍啍,毳衣如璊。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毂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一位赶大车的小伙子和一位姑娘相恋,他要求她私奔(大概姑娘家里有人不同意),她却有点犹疑。于是,小伙子指天发誓,一定要和姑娘结合,生不能同床,死也要同穴。爱情的强烈、坚定、至死不渝,大概总可以感动姑娘了。

由此可见,在古老的年代,早有人为了爱情与封建礼教抗争,爱情的高尚与魅力也就在于此。

(二)婚嫁之日的幸福愉悦

当双方的爱情得到对方家长的认可后,男方筹备迎娶,女方准备嫁妆。闲暇之余,女方想到心爱的男子,恨不能立即和他长相厮守,这种急切待嫁的心情在《召南·摽有梅》一览无余。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树上的梅子随时光纷纷落地,数量减少,进而引起多情的待嫁姑娘感叹起韶华易逝,年时不再,一个“迨”字将其焦急热切的心情表露得淋漓尽致。

又如《邶风·匏有苦叶》“雝雝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招招舟子,人涉昂否。人涉昂否,昂须我友。”一个在水边徘徊的女子,心念着河对岸的未婚夫,焦急地盼望着他可以在河水尚未结冰之前来迎娶自己。期盼的爱情充满了喜悦,而爱情的等待,却又令人焦躁。

终于等到了迎亲的那天,新娘锦衣华服笑颜如花,新郎风度翩翩气宇轩昂。《齐风·著》从新娘的视角描写了迎娶仪式的隆重与喜庆,以及内心难以抑制的幸福和喜悦。

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

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

再如《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绚烂的桃花暗示婚礼的热烈气氛和新嫁娘如花的美丽。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和相爱的人厮守到老更为幸福的呢?

(三)或喜或悲的夫妻生活

《诗经》中反映婚后夫妻家庭生活的诗歌,根据女子的境遇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夫妻之间生活美满,相互尊重,琴瑟和鸣。如《郑风·女曰鸡鸣》: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天明未明之际,妻子幸福地伏在枕边,轻唤着丈夫起床,甚至像母亲哄孩子一样捏着他的脸蛋,亲昵地说:乖乖起来干完活,我给你做好吃喝。而那个赖床的丈夫竟也听话地爬起床,摘下弯弓去为他们一天的饮食奔波。临走的时候还不忘送给妻子一句甜蜜的情话,送给她一个小小的杂佩。这段亲昵的对话,这份平凡的礼物,让我觉得那个早晨,这对夫妻是天下最幸福的人儿。没有大悲大喜故作高贵,只在平平淡淡之中,快乐地制造着小浪漫,而彼此的心就那样轻易地沉醉在饮食男女的爱情里„„

但并不是所有的夫妻都是这样温情缱绻,可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男女不平等的夫权社会,婚姻的幸福对妇女来说,常常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诗经》中表现婚姻不幸的哀歌,为数不少。幸福而专一的夫妻生活是每个女子都向往的,但不是每个女子都有幸拥有的。如《召南·江有汜》: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

不我与,其后也处。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

诗中弃妇的丈夫也许是陈世美的始祖了。但诗中被丈夫遗弃的妇人并没有以一种怨妇的姿态出现。虽也有怨、有恨,但更多的是自尊、自重。你有了新人,便忘了旧人。但这并不代表我差。我知道终有一天你会后悔的。即使现在你贪心厌旧,终有一天你会为你今日所做的一切痛哭流涕的。难道我们不应该为古人有如此高的思想觉悟而拍手叫好吗?

再如《卫风·氓》是《诗经》弃妇诗的代表,这是首弃妇自述不幸的诗作,诗中首先以甜蜜的语气叙述了他们的相恋、嫁娶以及初婚的美好生活,然后又以悲凉的语气,叙述了年华的逝褪以及丈夫的变心和丈夫对她的粗暴相向,一种含辛茹苦、人生不幸的感叹以及对青春少年甜美生活的不尽留恋,弥漫在了诗的词句中——而古时男女地位的不平等以及妇女生活的不幸,亦由此可见一斑。

纵观《诗经》中的爱情故事,包含了太多的内容。无论是婚恋的幸与不幸,都向后人展示了那个古老年代的爱情面目。《诗经》中对美好爱情的歌颂向往,对始乱终弃的批判,让后人对于爱情的道德观有了正确的认识。

二、《诗经》中的爱情特点

《诗经》的爱情诗对于感情的描写是真实自然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用“思无邪”来形容里面的感情真正是恰到好处。 思无邪说的就是纯正,因为纯正,才铸就了《诗经》的爱情核心:自由和专一。

(2)

盼望恋爱到来的诗句篇三
《《诗经》中的婚恋诗》

《诗经》中的婚恋诗

山东 周君龙

《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婚恋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在《诗经》的《国风》中有很多描写婚恋的诗歌,以它们独特的手法突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采的生活,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

在《诗经》时代的某些地域,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像后代那样严厉,因而我们能够看到年轻的小伙和姑娘自由地幽会和相恋的情景,如《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一个打猎的男子在林中引诱一个“如玉”的女子,那女子劝男子别莽撞,别惊动了狗,表现了又喜又怕的微妙心理。又如《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一对情人相约在城隅幽会,但是当那男子赶到时,那女子却故意躲了起来,急得那男子“搔首踟蹰”,那女子这才出来,又赠给那男子一根“彤管”——爱情的信物,那男子不禁惊喜交集,因为这“彤管”是心上人送给自己的,所以他觉得真是分外美丽,不同寻常。

男女相悦,自然有互相心仪之处。《关雎》提到女子不仅要“窈窕”,而且还要“淑女”。在男子看来,“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硕人》)就是美女细致入微的具体标准。这样美如绝伦的女子,哪个男子会不动心呢?当然,也有人喜欢健壮的女子:“彼其之子,硕大且朋......彼其之子,硕大且笃。”(《椒聊》)对男子,其标准就有所不同: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希,裦如充耳。”(《旄丘》)美男就是“小白脸”;“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简兮》)美男要孔武有力;《淇奥》中的思春女子这样赞美自己的情人:“兮涧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至于说《汾沮洳》中“彼其之子,美无度。”更是对男子的美理想化了。

但从总体上说,社会的约制逐渐严格起来,肆意的欢娱已经不太可能,恋人们也不得不有所拘束。《郑风·将仲子》写道:“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她不敢同他自由相会,且不准他攀树翻墙。只因父母可畏、“诸兄”可畏、“人之多言”可畏,有如此众多“可畏”的力量,恋人们又能怎么样呢?于是我们在《国风》中看到许多咏唱着迷惘感伤、可求而不可得的爱情:“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陈风·月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秦风·蒹葭》)“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周南·汉广》)在后人看来,这也许是一种含蓄的微妙的艺术表现,但在当日,恐怕主要是压抑的情感的自然流露吧。

《国风》中还有许多描写夫妻间感情生活的诗。如《氓》叙写了一个女子从与人恋爱到结婚到被抛弃的痛苦经历:先是男子笑嘻嘻地向她买丝以借机搭识;在等待结婚的日子里,她常常登上颓墙盼望他;可是成家没几年,丈夫却抛弃了她。她愤怒地指责丈夫:“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又告诫其他女子不要轻信男子:“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再如《谷风》写一个善良柔弱的女子的哀怨凄切的哭诉,说自己如何辛辛苦苦为丈夫持家,千难万难度过贫苦的日子,家境好起来,人也衰老了,于是丈夫另有所欢,把自己赶出门去;自己离开夫家时,如何难分难舍,因为割不断对往事的追忆留恋。弃妇如此,寡妇更让人同情:《唐风·葛生》就描写一位死了丈夫的妻子:“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兴”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在诸多的婚恋诗中也广泛应用。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更增加了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诗经》中写恋爱和婚姻问题的诗,或歌唱男女相悦之情、相思之意,或赞扬对方的风采容貌,或描述幽会的情景,或表达女子的微妙心理,或嗟叹弃妇的不幸遭遇,内容丰富,感情真实,是全部《诗经》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作

盼望恋爱到来的诗句篇四
《浅析《诗经·国风》有关爱情婚姻的诗歌》

浅析《诗经・国风》有关爱情婚姻的诗歌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233000)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又称“诗三百”。全集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整个诗集主要是按照风、雅、颂进行规整分类。其中以国风最具民俗特色和民问史学价值.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可以被称作是中国西周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尤其是其中有关男女青年恋爱婚姻的诗篇.更可以说是异彩纷呈,精彩至极。本文作者对《国风》中有关恋爱婚姻的诗作了仔细的研读.对此类诗歌进行了详细的划分。以此帮助大家深入国风.解读国风。

如崔氏的《赠卢校书》:“不怨卢郎年纪大,不怨卢郎官职卑。自恨妾身生较晚,不及卢郎年少时。”诙谐委婉地吟出了崔氏内心的矛盾。“后两句说明了前两句是‘一半儿真来一半儿假’。‘不怨官职卑’是真,‘不怨年纪大’是假。真能恨自己‘生较晚’吗?不,因为想‘卢郎少年时’那样的青年还是有的.但自己没有与之匹配的自由”。(李晏平.1988:131—132)李玉英的《送春》:“柴门寂寂索残春。满地榆钱不疗贫。”含蓄地写出了诗人因后母焦氏迫害伶仃穷迫的悲苦之情。“诗作借《送春》悲伤自己青春年华被摧残,借榆钱哀叹自己的贫穷”。(李光伟,1998:124)陈凤仪的《一络索》:“海棠也似别君难,一点点啼红雨。”借助于“海棠”把惜别之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朱淑真的《菩萨蛮》:“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巧妙引用拟人手法,移情于物,“好像月是因为不忍心触动她的伤心事才残缺不全的”。(张显成,1999:291)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巧妙借用“酒”来说明思念丈夫的孤寂之情。清・陈廷焯赞云:“新来瘦’i语,婉转曲折,煞是妙绝。”(徐北文,2005:18)

三、笔触之美

关键词:《诗经・国风》爱情婚姻诗歌

一、有关对《诗经・国风》的大致了解

风是《诗经》分类中的一种。风,就是音乐的曲调。国风,就是各个地区的音乐曲调。“国”有地方、方域之意。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藤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和豳风。国风即全是以上地区的地方乐曲。豳风全是两周的作品,其他除了少数作品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皆出自东周。

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阶前雨”便是这“枕前泪”的知音.也只有这阶前的雨能知道“此时恨”。虢寿麓云:“妙在以雨作衬.情更凄悲。枕前、阶前,一窗之隔,而雨声眼泪,两下无休。泪共雨长,雨滴心碎。”(李晏平,1988:212)意境清幽,仿佛能看到梨花带雨。听到伊人伤悲。朱淑真的《春怨》:“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着摸人。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描写词人孤寂幽怨.凄侧哀悲。“用‘剔尽寒灯’四字来写长夜无眠,意境凄清,伤感之极”。(沈立东,1992:290)李清照的《点降唇》:“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把少女的娇羞展现在读者面前。正如杨宇全所言:“女性文学作品叙述之如歌如泣,描写之细腻柔美,想像之瑰奇微妙,意境之清灵脱俗,可谓清词丽句。锦心绣口,读罢不能不让人一咏三唱,叹为绝妙。”

五、结语

古代女性诗人谦卑、内敛、含蓄而温婉,其创作笔触细腻温婉。女诗人常常用生活中细小的事情来反映内心复杂微妙的情思,给读者留下美的感受。如盼盼的《倦秀有感》:“坐绣日高花影移。天涯人怨云遐思。珠珠泪似针纫处,寸寸肠如线结时。欲困分明非酒使.沉吟端的是心痴。鸳鸯一对团花巧,解语应须为我悲。”整首诗描写细腻,柔肠跌宕,“抒发了这位不幸的女子难以磨灭的对幸福的无限渴望之情.语言平实而又饱含深情,徘徊吟咏,催人泪下”。(沈立东,1992:141)杨玉环的《赠张云容舞》:“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塘初拂水。”笔触轻柔细腻,恰似张云容的舞蹈轻盈飘逸。顾春的《江城梅花引・雨中接云姜信》:“故人千里寄书来.快些开。慢些开!不知书中安否费疑猜。别后炎凉时序改,江南北,动离愁,自徘徊。徘徊,徘徊,渺予怀。天一涯,水一涯。梦也梦也,梦不见。当日裙衩。谁念碧云凝伫费肠回,明岁君归重见我.应不是,别离时。旧形骸。”整首词一唱三叹,“字句参差。跌宕起伏,抑扬顿挫,极富节奏感……‘快些开’、‘慢些开’,以一快一慢的犹豫心情。来描绘举止不定的动作,形象生动,表情细腻,显得新颖奇特,情趣横生……此词以通俗的语言.白描的手法.重叠往复、曲折回环的词藻,又选用了声律流动、节奏感很强的曲调,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两位女友间的深情厚意”。(王筱云,1994:43)

四、意境之美

中国占代女性诗词的美犹如中国古代女诗人。诗词中特色的意象、质朴含蓄的语言、细腻的笔触和清丽脱俗的意境塑造了无数镶嵌着女性特质并富含女性文化的美丽诗篇。在完全男性主义的封建时代,它们散发着中国古代女性主义的光芒.写出了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中广大受压抑女性的心声。它的美“言有尽而意无穷”。

参考文献:

[1]陈清贵.从“构象”及“词意与文化建构”探讨中国古代女性诗人诗词翻译[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r7,(1):48.

[2]许溯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535.

[3]吴世昌.诗文鉴赏方法二十讲[M].北京:中华书局,

1986:8.

[4]杨字全.女性诗词:古典诗词王国中不容忽视的角色[N].中国文化报,2003—3—8,(3).

[5]李晏平.郭美德.历代女诗人诗词[M].贵州:贵州人民

出版社,1988:13l一132。212.

[6]李光伟.中华启智童诗宝鉴・古代神童卷[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124.

[7]张显成.李清照朱淑真诗词合注[M].成都:巴蜀书社,

1999:291.

[8]徐北文.李清照诗词评注[M].济南:济南出版社,

2005:18.

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细小的单位.正如构成一座完整建筑的砖石。不同意象的组合构成不同的意境。女性诗词中的意象拥有色彩美、动静美、层次和对比美.其所创造的意境也清丽脱俗。如聂胜琼的《别情寄李生》:“寻好梦,梦难

[9]沈立东,葛汝桐.历代妇女诗词鉴赏辞典[M].北京:中

国妇女出版社,1992:141,290.

[10]王筱云,韦风娟.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词曲卷(3)[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43.

1.拍摄婚纱照当天请勿喷定型水,勿化妆,男士需将胡须刮干净,女士需将腋毛刮干净;

2.请勿佩戴贵重物品(如项链,耳环等),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3.婚纱摄影的基本流程供您参考:预约-见面沟通-制定拍摄计划-付款-拍摄-看样-制作-取件;

4.婚纱摄影前对化妆,造型,服装,礼服方面有意见,请及时与服务人员沟通;

6.拍摄当天,请说服家人不要陪同,以免久等,影响两位拍摄情绪,要保持愉快的心境。

7、带好预约单,如果没交齐款要带好余款。8、自带安瓶和隐形内衣。

9、给LG准备深色和浅色袜子各一双,穿黑色皮鞋去.

10、晚上8点以后不要喝水,免得第二天眼睛会肿,晚上尽量早点休息,最好能做个保湿面膜,这样第二天容易上妆。

11、自带舒适高跟鞋一双(穿着去也可以),如果有外景的话最好带一双运动鞋,用于奔跑。

12、穿开身的衣服去婚纱影楼,舒适的裤子或打底裤,穿着婚纱里面比较卫生。

13、自带相机,可以拍花絮。

14、带一些巧克力去,可以补充一下体力,也不会把妆弄花。15、鲜花在影楼也是需要另外付费的,不过花是要配衣服的,带不带MM自己考虑。

16、如果手捧花想用鲜花的话,那么请自带,影楼的手捧花都是假的

17、签订合同前,一定要争取让技术比较好的摄影师拍摄,摄影师的水平直接决定了照片的质量。

18、有经验的摄影师善于引导顾客摆出好的姿势和表情,但是技术一般的摄影师不太注重,或者说水平难以达到。所以拍摄过程中,不管遇到何种水平的摄影师,都要保持放松和微笑,拿出最佳表现,这样拍出的照片才会有最佳效果。

《国风》中的作品主要出自百姓以及处在社会中低阶层人士之手,是描写西周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巨幅j田i卷,是《诗经》中最为出彩、最具历史文学价值的一部分。在《诗经》中,在数量上占有重大比例的有关于爱情婚姻的诗作就主要集中在《国风》里。

《国风》中的爱情婚姻诗作内容淆杂。其中,大部分作品主要集中在对男女之间相爱相恋的绵绵情意,怨妇诗,以及妻子对远征丈夫的思念的描写上,而对于其他内容进行描写的作品数量是则及其有限的。下面我对《国风》中有关爱情婚姻的诗歌作品以恋爱到婚姻的各个阶段为序进行规整分类。

二、《国风》中爱情婚姻诗作的阶段性分类

(一)男子对心仪女子热烈的追求和款款深情。

表达这层内容的诗作在《国风》中可谓俯拾即是。这些类似于现代情诗的作品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之间恋爱时真挚热烈的情感,当然,这些诗作从内容上看多以男子的角度来写,也可以说它们出自那个时代的男子之手.用以表达对女子的爱慕、追求,以及专一执著的情怀。如《王风・采葛》就表现出一个男子由于热烈地思慕着令他心仪的女子.使该女子若是一日不与他相见。于男子而言便如三月、三秋、三岁而未见。从时间上的递延上。我们不难看出男子盼见女子的急切心情。以及对渴慕女子热烈的、发自肺腑的爱意。相思之苦.缠绵悱侧。如怨如诉。这种对爱情的执著而又热烈的情感在《郑风・出其东门》巾还有更为深刻的表达: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蓁巾,聊乐我员。

出其圈闭。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蔗。聊

可与娱。

虽说在东门之外,美丽的女子多如云、多如白茅花,但她们都不是这位痴情男子所牵挂的,他惟一爱的只有那位衣着朴素的女子。这篇诗作除了如上首似的表达了男子对心仪女子的爱慕,更多了一层对该女子的专一执著之情。

相反,如果男子对心仪的女子由于种种原因求而不得时。则表现为一种失落。如《周南・汉广》中:“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汉之永矣,不可方思。”至多男子也只是停留在幻想已经与思慕的女子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上。这一点在为我们所共熟的《关雎》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该诗通篇为幻想之作,其场景仅仅是男子与心仪的女子结交不成。所产生的已经与该女子结为伴侣的幻想。

而当女子由于家庭礼教或封建世俗的阻挠欲嫁情郎不得时.则表现出比那个时代的男子更为果敢、勇猛而又强烈的反抗精神。如《都风・蛾蝾》:“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正是反映了在婚姻不自由的情况下生活的女子对封建礼教、封建贞洁观.以及封建家长制下婚姻需.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铁的定律的有力反抗。有的女子甚至愿意抛弃为封建社会女子普遍重视至极的名誉与情郎私奔。如《王风・大车》:

大车槛槛.毳衣如菱。岂不尔恩?畏子不敢。大车哮哮.毳衣如埔。岂不尔思?畏子不奔。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嗷日。

这短短几句,写诗的女子竟然连用了两个“畏子”,一是“畏子不敢”,二是“畏子不奔”,由此。一个在爱情上远远比男子更为勇敢、更为有魄力,也更为向往自由的小女子形象跃然

纸上。

由此可见。在那个时代,若然谈到对爱情的执著,以我拙见,女子要比男子来得更为猛烈,更具敢于同封建礼教作斗争的反抗精神。

(二)双方约为婚姻,女子待嫁。

当男女双方得到彼此及对方家长的认可后。那么就进入一个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订婚”阶段。这一阶段通常是用以给男子筹备迎娶.女子准备嫁妆之用,因此时间的持续并不一定会很长。《国风》在此阶段对女子待嫁时的心情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主要集中笔墨描写女子期盼未婚夫早日登门迎娶的急切心情。如《召南・搡有梅》:

操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摞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操有梅,顷筐墅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树上的梅子随时光的流逝纷纷落地。数量不断减少,进而引起多情的待嫁姑娘感叹起韶华易逝,年时不在,此时,她心中急切期盼情郎的迎娶.一个“迨”字(可理解为趁机、赶快之意)将她的焦急热切的待嫁心情表露得淋漓尽致。

又如《邶风・匏有苦叶》:“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招招舟字。人涉印否。人涉印否。印须我友。”一个在水边徘徊的女子,心念着河对岸的未婚夫,焦急地盼望他可

以在河水尚未结冰之时来迎娶自己。

总之,女子待嫁的心情可以用三个词来形容:一则日喜悦,二则日急切,三则日担心。前两种心情不难理懈,可她为何还会担心呢?原因就在于。待嫁女子担心未婚夫的迟迟不来迎娶会演变为永远不来迎娶。也就是说她会担心婚姻上出现变故出现诸如悔婚之类的事情。所以她的心请在此阶段应是喜忧参半的。

(三)迎娶。

在《诗经・国风》中。单独对平民阶层迎娶场面进行描写的诗歌比较少,而《著》这首诗歌却以一名即将嫁为人妇的女子的视角对自己夫婿前来迎亲的场面进行了描述.虽说该诗着力于表达这位女子对夫婿的爱慕和自己的喜悦之情.但从中我们也可对迎娶场面的隆重情景略感一二。

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于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

《著》这首诗歌着重对女子夫婿充满喜庆色彩的锦衣华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透过对单一人物的形象叙述.实在不难想象迎娶仪式的隆重与喜庆,新郎的翩翩风度与轩昂气字.以及初为人妇的女子之兴奋与欣喜。好一片欢欢喜喜的迎娶之景,写实性极强,以新妇口述之形式,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即使是千年之后的读者,读之也有一种身临其境、妙趣横生的感觉。

除此之外,《国风・召南》中还有一首描写迎娶贵族小姐的

壮观场面的诗歌——《鹊巢》。

该诗为我们展示一位贵族小姐出嫁时隆重壮大的喜庆场面,“百两御之”、“百两将之”、“百两成之”,通过对迎娶喜车数量之重的描写,着实表达出贵族阶层迎娶仪式有别于平民阶级的隆重、豪华和奢侈.也为我们展示了,社会婚嫁的另一场面,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也充分反映了当时的阶级差异。

(四)婚后或喜或悲的生活境遇。

在《国风》巾反映婚后夫妻家庭生活的诗歌,根据女子所处境遇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夫妻之间生活美满,相互尊重.相互体贴,琴瑟和谐。如《国风・郑风》里的一首《女日鸡鸣》:

女日:“鸡鸣。”士日:“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

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琵琶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

予之好之.杂配以报之。”

这首诗歌以夫妻间对话的形式,夫妇二人一唱一和。脉脉含情的对话将二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相濡以沫的真挚情感,家庭生活的温馨欢乐。以及相约自首的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又如《国风・齐风》中的《鸡鸣》。这是一首妇人敦促身为大夫的夫君早起之诗。以夫妇对话的形式,一边是妻子的急切催促:“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表达出妻子的贤惠和对夫君事业的关心。从而使得一位细心贤良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而另一边却是丈夫的借故推脱:“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但丈夫不愿起身的原因当然不是因为天还未明.鸡尚未啼,真正使得丈夫不愿离开高床暖枕的因由则被诗中的“甘与子同梦”这一句所点破,真实一语天惊。夫妻间的相互恩爱、闲情小趣及依依惜别之感由此可以略见一斑。

但是并非所有的夫妻都是那么的情意深厚,可以自首相随。在古代男尊女卑的夫权社会里,男女之间的不平等极为严重,幸福而专一的婚姻生活对大多数女子而言仅仅是个美丽

时代的苦果,性格的悲剧

——读《沉沦》得到的启示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科学系,山东淄博255100)

摘要:小说《沉沦》是郁达夫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因文中大量的直白描写。自发表之日起就被认为“色情”.备受非议:又因主人公自杀前的爱国哭诉而得到“爱国主义作品”的

冠名。其实这两种解读都是不准确的。小说大胆直率地描写了

20世纪20年代一个因正常青春期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留日青年学生的扭曲心理和变态行为.是个性压抑和时代局限导致的后果,他本人是当时“时代痛”的牺牲品。小说“自叙传”式的写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拥有开创性的贡献.应该得到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沉沦》时代病病态“零余者”

“五四”运动时期,广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怀着青春的豪情和冲动,奋不顾身地抗击封建社会.讴歌理想.极力追求爱情和自由。但伴随着“五四”运动的退潮,封建势力卷土重来且更加猖獗。个性解放的希望破灭,社会解放更加渺茫,在曾经勇敢战斗的青年人群中产生了彷徨和动摇.于是感伤、苦闷:颓废的情绪流行开来,成为一种普遍的“时代病”。

作家郁达夫1921年7月出版的小说《沉沦》流露出一种特有的感伤美与病态美,体现出了当时的时代病。因为小说第一次大胆地写出了青春期青年心灵最深处的声音.第一次直白地把灵与肉的冲突呈现在了国人面前,所以小说一出版就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时之间对小说和郁达夫褒贬不一.郁达夫甚至遭到众多道德卫道士的抨击和谩骂。正像郭沫若在《郁达夫》中这样描述到的:“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要惊得至于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

近百年过去了.今天的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小说基大量直白的病态描写和呈现出来的感伤颓废气呢?最可靠的答案应该从文本中寻找。

小说以作者本人为原型,描写一位在日本求学的中国青年的留学经历,不仅描写域外留学生生活,更侧重于刻画青年人的青春期心理.尤其是展示青年期的性心理活动。

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内心敏感、感情丰富的热血青年,善于思考,崇尚自然,酷爱文艺。但却患有严重的忧郁症。他在日本求学,经济拮据。被蔑视为“支那人”,时时感受到周围人们投来的种种轻笑、愚弄和妒忌的眼光,常常有难言的羞耻和寂寞的幻想和愿望罢了。在《诗经》,尤其是在以描写民风民俗而最富盛名的《围风》里.表现夫君所抛弃的女子的悲惨境遇与寂寥心情,高唱不幸婚姻的挽歌的作品委实很多。这些作品可以说是时代的真实写照.是身处夫权社会的女子凄凉处境与愤懑心情的真实写照.是多情女子对薄情夫君的无声控诉.是对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现实充满血与泪的无情抨击。

这种描述弃妇的诗歌在《国风》中主要分为两类:其一是“反映还维持着婚姻的形式和夫妻的名义,处于失宠、幽闭状态的不幸妇女的命运”…。如《召南・江有汜》就写出了一夫多妻制度下的夫权社会中,夫君另觅新欢,结发妻子因失宠而备受冷落。夫妻关系尚在.无力与夫权社会斗争的情况境遇下,她也只得翘首期盼.幻想这薄情郎有回心转意的一天。

另一类则是“表现婚娲破裂后妇女被夫家休弃的悲惨结局,抒发弃妇的愤懑不平”【2】。《邶风・日月》就把弃妇的这种愤

向他袭来,常常是“含着一双清泪”,时常感到“孤冷得可怜”。于是他在孤独和忧愁中涌起一阵阵怨恨的感情。视异国的日本学生为仇敌:“他们都是日本人,他们都是我的仇敌,我总有一天来复仇。我总要复他们的仇”。强烈的自尊感和弱国子民的自卑感同时纠缠着他的心灵。透不过气来的压抑使他精神上不能完全自立。心情颓丧至极.被社会“挤到与世人绝不相容的境地去”。这一切,在他青春的躯体里,引起了强烈的骚动。他把寻求心灵安慰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自己的情爱幻想世界里去了,以期得到补偿。

因而我们看到主人公在日记上大声疾呼:“我所要求的就是异性的爱情!苍天呀苍天,我并不要知识。我并不要名誉,我也不要那些无用的金钱,你若能赐给我一个伊甸园内的‘伊扶’,使她的肉体与心灵全归我有,我就心满意足了。”他只是渴望得到一位女性的爱情而已.这是人基本的生存需求.本是最根本无可厚非的事情。但内心的怯懦又使他根本没有勇气拿出实际行动去追求异性的爱情。他只得一面不由自主地去偷窥女孩洗澡、去偷听情人幽会、壮着胆子逛妓院,一面又痛骂自己是“畜生”和“狗贼”。这矛盾的行为折磨着他脆弱的心灵,苦楚的感受令他搴息.感觉无法再在异国的土地上活下去了。他陷入了一种病态的心理状态中了。

最后.主人公在清醒和糊涂交汇的精神状态下望着西方一颗摇曳不定的明星,泪水横溢,投海自杀。虽然他平时要强、不甘沉沦,但却在奇怪的欲望引诱下不可自拔地沉沦下去,进而彷徨失措,最终以这样惨烈的方式毁掉了绝望中的自己。他不仅结束了自己的人生旅程,也留给了读者不尽的感慨。

为什么拥有西方现代进步思想的“他”却如此的脆弱呢?因为异国生活中难以言说的孤独和苦闷使得他理性上的成熟与感性上的脆弱并存。正值青春期的“他”远离祖国.远离家人,寄人篱下的感受深埋心中;日本同学的嘲笑令他挺不起腰杆,时时忍受着蔑视和耻笑;情窦初开的他爱慕女孩。渴望着爱情。但是连这正当的婚恋要求都得不到满足.他内心痛苦着、煎熬着、沉沦着.激烈的冲突似溯涌的火山岩浆时时在寻找爆发的突破口。因此当他认为连日本妓女都瞧不起自己时。他失掉了最后的尊严,彻底爆发了崩溃了。

小说毫不掩饰地揭示了一个青年因恋慕年轻女孩所致的情绪躁动和内心的阴暗,但是它所展现出来的.不是色情和下懑与不平的一腔哀怨表达得淋漓尽致.真可谓是字字是血泪.句句述无情。

除上述诗歌之外,《国风・氓》可谓是包罗群像,几乎是涵盖了《国风》中由恋爱、结婚直至女子被弃后又幡然悔悟的全过程。它是《诗经》中弃妇诗的代表作,具有读一诗而解《国风》的作用。是当时社会民俗人情的真实再现,深刻揭示出封建社会中妇女的悲惨境遇和坚强的斗争精神。

纵观《国风》,它的确包含了太多内容,爱情婚姻诗便是其中最为璀璨的奇葩。它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诗经・楚辞,三秦出版社.

浅析《诗经·国风》有关爱情婚姻的诗歌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刘淼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233000考试周刊

KAOSHI ZHOUKAN2010,(12)0次

参考文献(2条)1.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2.诗经·楚辞

相似文献(9条)

1.期刊论文 周晏.ZHou Yan 《诗经·国风》与中国女性的自我意识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3,14(1)

十五国风是《诗经》中最具魅力的篇章.它不仅记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年中原文化的大致面貌,而且描绘了处于相同文化背景下不同区域风格迥异的民俗和风情.其中涉及爱情、婚姻、家庭的民歌,成为我们了解中国女性历史面貌的窗口.中国女性自我意识形成的渊源由此可见一斑.

2.期刊论文 曲杏春.QU Xing-chun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论《诗经·国风》的情感色彩 -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6(1)

<诗经>中以生产劳动、爱情婚姻、战争服役等普通人民现实生活的悲欢苦乐为素材的"十五国风",堪称中国古代抒情诗的开端.透过这些诗作,我们能够体味到劳动人民对剥削者的愤慨、厌恶之情;相恋男女的相思之苦、相见之愉;思妇征夫的离愁别绪.人类的情感活动几乎都在<国风>中得到了表现,为历代文人提供了表现各种情感的典范,在艺术表现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3.期刊论文 王纯莲.许志跃.WANG Chun-lian.XU Zhi-yue 《诗经·卫风·氓》中女主人公的爱情婚姻观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30(11)

在<诗经·国风>中,<氓>是一首反映我们祖先男女婚恋、家庭生活的优秀诗篇,诗中叙述了女主人公在经历恋爱、结婚、婚变、决绝的过程中,对待爱情、婚姻、家庭问题的正确人生态度,以及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抗争精神.可见,在<诗经)所产生的时代,由于远古遗风的影响.先秦时期的女子婚恋比较自由,有别于后世中国封建社会成熟时期严格礼教约束下的女子.她们有着更加接近现代女性的爱情婚姻观和对自由平等幸福爱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期刊论文 刘晓丹 从《诗经》看先秦时期女性的爱情婚姻观 -兰台世界2009(17)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也是诗歌吟诵永恒的主题.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蕴含着我国古代先民至纯至真的情感,自然纯朴,率真热情.据统计,<诗经>国风中关于婚恋的诗就有近80首,其中绝大部分是表现男欢女悦,自由恋爱的诗篇.

5.期刊论文 付春江 从古代恋歌到四始之首——《关雎》古义之改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4)

《关雎》是《诗经·国风·周南》的第一篇,关于诗的主旨,历来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关雎》并不是一首普通的青年男女的恋歌,而是一首反映贵族阶层爱情婚姻观念的诗篇.它之所以能够从古代恋歌升华到"四始之首",之所以能从它的本义改变到文化义,秘密就在于"关雎之改",其"取冠三百"的文学地位是由它的文化命运所决定的.

6.期刊论文 孙慧玲 风诗中女性情感的审美观照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9(4)

<诗经·国风>中所表现出的女性情感世界(文章特指女性在爱情婚姻中的爱、恨、悲、思、愁等情感)是丰富、深刻、华美、感人的,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文章分三部分,从三个层面去阐释,即从女性最初对美好爱情的炽烈追求,到尽情享受爱情的甜蜜,以至到最后随爱之毁灭而走上独立自强之路去发掘女性情感世界之美,表现其在审美上的巨大价值.

7.期刊论文 李兆禄.LI Zhao-lu 《齐》《秦》诗风异同论--兼谈二者产生的文化背景 -滨州学院学报2005,21(2)

<齐风>和<秦风>是<诗经·国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都有反映打猎、爱情婚姻、统治者生活的诗篇,但体现出了不同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二者在虚词的运用、句式和抒情方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之所以出现这些差异,是因为它们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同.

8.期刊论文 吴晓峰 《周南·关雎》释义新解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关雎>是<诗经·国风·周南>首篇,关于它的解释,历来说法很多.对各家观点加以认真梳理,认为这是一首反映贵族阶层爱情婚姻观念的诗篇,是奴隶主贵族阶级所追求的理想婚姻.

9.学位论文 杨智 《诗经·国风》与中州地域文化 2010

一部《诗经》,就是一部反映周代社会生活和文化的百科全书,特别是代表各地民歌的国风,体现出较强的地域文化色彩,是研究当时地域文化最可信的文本之一。本文从《诗经·国风》入手,重点研究春秋时期中州地域文化。具体分为以下四个章节:<br>  

第一章是对中州地域文化的界定,总论中州地域文化的产生基础。首先对“地域文化”的概念进行定义,进而分析《诗经·国风》的地域文化格局。同时通过论述“中州”的得名和变迁,界定中州文化区的范围。最后结合风诗,分析春秋时期中州文化区形成的自然和社会因素。<br>  

第二章是对中州地域文化源流的追溯。由于中州地域文化内部具有差异性和区域性,因此首先通过分析文化的缩影——城市(特别是都城)来划分春秋时期中州地区的五大文化中心。在此基础上追根溯源,探讨春秋时期中州地域文化的三大源流——先周文化、宗周文化、南楚文化,分析各自的不同特色。<br>  

第三章是结合风诗详述中州地域文化风俗。这是本文用墨最多的部分,通过分析中州地区的风俗习惯来展示独特的中州地域文化。首先是宗教信仰风俗,具体从中州宗教信仰风俗的特点、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巫觋及其活动三个方面加以论述;其次是爱情婚姻风俗,具体从婚恋风俗的产生背景和特点、婚姻形态、择偶标准和婚礼程序三个方面加以论述;最后是其他社会风俗,具体包括节日风俗、服饰风俗、居住与出行风俗等三方面。本章在论述风俗习惯时,特别注意到与风诗的结合,力求做到以诗证俗、以诗现俗,阐明诗歌背后蕴藏的地域文化内涵。<br>  

第四章是综述中州地域文化对风诗的影响。文学与文化是一种互动关系,文学反映着文化,文化影响着文学。本章从总体上观照中州地域文化对风诗的影响,具体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分析中州地域文化对风诗审美特质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分析中州地域文化对风诗艺术风格的影响。通过上述分析,力求体现出文学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期对中州地域文化形成全面系统的了解。

盼望恋爱到来的诗句篇五
《诗经》

题目:《诗经·氓》 高一 年级 语 文 学科导学案 主备人:欧阳秀萍

《诗经·氓》导学案

三维目标

1.准确把握《诗经》的有关常识,认识《诗经》的地位。

2.自主学习,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与意义,了解重点字词所包含的文言现象。

3.把握文章的感情脉络,探究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根源。

使用时间及说明

1. 用5分钟时间阅读记忆《诗经》的相关知识。

2. 用20分钟时间做完“自主学习”中预习题。

3. 早自习时朗读课文,弄清文章所写故事情节。

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诗三百》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15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3)《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4)《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比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5)《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中国的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2.简介《氓》

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可以自由恋爱。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女主人公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诗人借被弃回娘家后女主人公口吻写下了《氓》这首诗。这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

二、自主学习

1、识记字音

匪(fēi ) 愆(qiān ) 将(qiāng ) 载(zài ) 于嗟(xū ) 说(tuō )

徂(cú ) 汤(shāng) 裳(cháng) 靡( mǐ ) 隰( xí ) 角(jiǎo)

2、通假字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班级: 小组: 姓名: 教师评价: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

(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叹)

(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3古今异义词

(1).泣涕涟涟(泣涕,古义:为眼泪|今义:鼻涕)

(2).总角之宴,言笑宴宴(宴,古义:为欢聚|今义:为酒席)

(3).不遑启居(启,古义:是跪|今义:指开启。居,古义:指安坐|今义:指居住。)

(4).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古义:文中指主帅|今义:指有品德的人。小人,古义:文中指士卒|今义:指品行差的人。)

4一词多义

(1).言:

①句首助词。如:言既遂矣。

②相当于“而”。如:静言思之。

(2).以:

①把,介词。如:秋以为期。

②而,连词。如:以望复关。

(3).载:

①记录,记载。如:史载田横事。

②年。如:自去舟职,五载复还。

③装载。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引申为承担,承受。

如:载舟载舟,所宜深思。

④乘坐,乘车。如:直上载公子车。

⑤可译为“且”“又”“一边„„一边”。如:“载笑载言”。

5.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大意,熟悉文章故事,初步感知主人公的情感。

课堂探究案

一、听《氓》的朗读录音,学生齐读全诗,诵读提醒:《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二二节拍)。

二、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完成对下面问题的回答,掌握文言知识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1.学生展示预习中对字词的理解结果。

2.思考:这首诗讲述了怎样一个爱情故事?分章节概括故事情节。

明确: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故事从“氓”来向她求婚写起,女子虽然对求婚的方式有些不满意,但还是答应了他;接下来写两人的恋爱生活,着重表现了女子对“氓”的痴情;两人很顺利地结了婚;婚后的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劳着家务;时光流逝,随着生活的好转,“氓”的脾气却变得粗暴起来,他的行为也荒唐起来,对女子始乱终弃并且没有回头的意思。女子只能自己伤心难过。但是,对于这种状况她不会无限期地忍受下去,她想:既然“氓”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

吧!彼此决绝了断吧!(学生阐述,教师加以引导形成板书)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第四章:控诉男子移情别恋

第五章:补叙婚后的苦楚和处境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

4.文中塑造的女主人公的情感一直随着事情的发展而变化,阅读全诗,感受一下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故事情节) (感情基调)

第一至二章:恋爱——热情 幸福

第三至五章:婚变——怨恨 沉痛

第六章: 决绝——清醒 刚烈、坚强

5.在把握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的基础上,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出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出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课文诵读情况

二、合作探究

1.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拿布换丝来和女主人公谈婚事。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2.结婚前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不体谅人,暴躁;三心二意。

女:温柔,深情,有主见;勤劳肯吃苦,任劳任怨,专情柔弱。

3.对氓的变心,女主公有怎样的表现?

明确:面对男子的变心,女子警醒、提示、劝告所有女性不要耽于情感不能自拔,其中有作为女性被抛弃的无奈与无助;但面对男子的无情,女子没有沉浸于悲伤,最终发出“亦已焉哉”的决绝之声,表现出一个有尊严的女性的清醒与坚强。

4.分析诗中人物形象

分析:女子自述其婚恋悲剧。诗的开头从两人定情写起,“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口气活泼俏皮,见出女主人公“率真直爽”的个性。“送子涉淇„„秋以为期”,写她虽然责怪“氓”没有请媒人来正式提亲,没有立即答应“氓”的求婚,可是面对生气恼火的“氓”,她情意绵绵地一路相送,并温柔地劝慰他,最终答应秋天办婚事。这几句表现了她是一个温柔而有主见的女子。从诗的最后一章里的“总角之宴,言笑宴宴”来看,两人小时候是邻居,关系很融洽,后来由于某种原因,两人的家离得比较远。因此,两人之间是有很深的感情基础的,“氓”贸然来求婚并不冒失,女子答应了他也不是出于轻信。

两人关系明确后,女子开始享受甜蜜(有时候带点苦味)的恋爱生活。“不见复关„„载笑载言”写出了女子对爱人的深挚依恋。“尔卜尔筮„„以我贿迁”写两人很顺利的结婚了。

“桑之未落„„不可说也”是议论性的诗句,暂时中断叙事,却又隐隐暗示了接下来故事的走向。“吁嗟鸠兮„„无与士耽”连用两个感叹句,语调激切,以警醒、提示的口吻劝告所有的女性;“士之耽兮„„不可说也”,语气舒缓下来,流露出女主人公的无奈和无助,令人同情。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透过桑叶衰败的景象让人预感到不如意的事情终究发生

了。第四、五两章总括婚后生活状况,并表明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雪上加霜的是,女子的兄弟不但不同情她,反而笑话她,她只能自己伤心!回忆至此,女主人公的心情低落到极点。

最后一章表明女子决绝的态度。回想幼年时的欢乐、恋爱时的盟誓、婚后的变卦,怨恨、留恋、痛苦等复杂情绪一时都涌上心头,但她已经对“氓”彻底失去了信心,只有干脆明了地说算了吧!这种处理方式表现出女子的清醒与坚强。

明确:全诗为我们展示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卑鄙的男子“氓”的形象。虽然这个小商人看起来很老实,但实际上却是个始乱终弃、不讲信义、自私自利的坏家伙。他以虚假的热情欺骗了淳朴的少女,用谎誓空咒赢得了女子的信任,女人对他来说是劳动力和满足私欲的工具,一旦骗取到手,便露出了卑劣、凶暴的本相。

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善良、热情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勤劳、能干、淳朴,不畏贫苦。与“氓”结婚后,操持家务,任劳任怨,真诚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氓”身上。然而婚后丈夫对她日甚一日的暴虐和欺辱,使她“及尔偕老”的愿望完全破灭了,她由忍耐、不平而转为怨恨,终于发出痛楚的呼喊。诗中表露的她的怨恨更多于悲伤,在彻底无望的处境中,她变得清醒而坚强,和氓彻底地决绝,这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中受压迫和欺凌的底层妇女身上的另一面。

女子:率真直爽、温柔而有主见、深情、勤劳能干、清醒坚强

男子:暴躁自私、不讲信义、用情不专

三、《氓》的写作特色

1.对比手法的运用

(1)男子前后态度的对比。“当年他来求婚时,面带着嗤嗤然的敦厚的笑,还玩了一个可爱的小花招,他抱着布匹来换丝其实却是来找我商量婚姻大事。”然而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的欲望一旦达到,就变得如此不仁和凶暴。

(2)女子际遇与心情的对比。恋爱时,“我”深感于他的爱恋与诚意,曾有过多少美好的憧憬与苦乐相容的梦。他来得匆忙,连媒人也没找好;“我”送他过了淇水到顿丘,约他秋天再来结同好;“我”登上颓垣将他盼望,不见其人,“我”眼泪簌簌地掉下来,而一见其人“载笑载言”无比欢喜;然而结婚后,尽管“我”任劳任怨,早起晚寝,不分今日与明朝,可谁知到头来,他却翻然变脸,始乱终弃!这种强烈的对比,有力地表现了男子凶暴不仁的性格与女子善良温厚的品质。

2.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

全诗是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吻写成的,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边叙述边抒情的手法,在叙事中抒情,又在感情的抒发中将人物的身世、遭遇徐徐道出,两者有机地融合,对于充分表现弃妇又怨又恨、又要完全忘却又无法摆脱的复杂、矛盾的心理是再恰当不过了。例如,当她叙述到两人由恋爱到结婚时,就中止叙述,用形象的比喻劝告女性不要过于相信男子的爱情,抒发了她后悔、痛苦的情感;而当她叙述到婚后男子行为蜕变的时候,她忍不住怨恨地骂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最后一章则全是女子的感情表白,抒情性强。

3.比兴手法的运用

明确: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内容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作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分析:诗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探究这两处比兴手法的好处。

结构上,(1)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

一览无余;(2)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3)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1)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貌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2)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四、拓展延伸

1.《氓》反应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生活画卷?

(1)当时的商业活动是物物交换。“抱布贸丝”

(2)占卜文化。“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3)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4)女子在古代的地位。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2.表示年龄的词语。

垂髫——是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指古代十一二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成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六十岁。

古稀——七十岁。

耄耋——八九十岁。

期颐——一百岁。

五、总结本课所学

1.《诗经》的相关知识。

2.比兴手法。

3.了解古代的一些社会生活情况。

训练案(见同步资料)

盼望恋爱到来的诗句篇六
《2013届诗词专题《氓》学案 1》

一、《诗经·氓》赏练

【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部分,都得名于音乐。按艺术手法分为赋(直接叙述、刻画和描写)、比(打比方)、兴(起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起诗人要说的事)。

【内容梳理】:

《氓》是《诗经》中弃妇诗的代表作。诗歌讲述的是少女为一青年男子所追求,终于结成了夫妻,尽管她甘贫操劳,多年如一日,然而色衰爱弛后仍被丈夫休弃归家的故事。 全诗分六章,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第一、二章追叙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说明她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鸠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五章,追述自己婚后生活的辛苦和遭遇不幸后的反思。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主题思想】:

1.全诗通过一个被遗弃女子的自诉,叙述了她不幸婚姻的全过程,全诗充满了对负心丈夫的怨恨、对自已所托非人的悔恨以及与其分手的决绝,从一个侧面揭露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

2.《氓》是一首弃妇诗,描写了弃妇与负心男子从订婚、迎娶,又到遭受虐待、遗弃的经过,表达了弃妇对遭受虐待与遗弃的痛苦与悲哀, 同时也表达了她对“二三其德”(三心二意)男子的愤怒,尽管她也怀着对往事的无可奈何,但她对爱情与婚姻的忠贞又表现了坚决抗议“不思其反”的决心。

【艺术鉴赏】:

这是一首叙事诗。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赋、比、兴手法。《氓》第一、二、五章叙述女主人公由恋爱、结婚直至被遗弃的过程,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第三、四章运用比兴手法,增加艺术魅力。“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比喻女主人公的青春美貌,也可以说是比喻恋爱时的幸福生活,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喻女主人公年老色衰,或是婚后的痛苦生活。兴,是就上下文的关系说的,例如上文提到“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写的是桑树茂盛的情形,而女主人公正因为看见树上食桑葚的斑鸠,进而联想到自己不该沉溺在爱情的甜蜜中,以致不能自拔。因此,这两句又有起兴的作用。朱熹对这一章的说法是“比而兴”,也是指这类描写兼有比和兴两种功能,具有象征意义,又引起联想,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魅力。

【细节探究】:

弃妇在倾诉过程中,有几种事物反复出现,强化了叙事和抒情的效果。

一是洪水。先是“送子涉淇”,中间是“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最后感慨“淇则有岸”,自己的幽怨却永远不能休止。三次出现淇水,所涉及的事象相同,抒发的感情却不相同。

二是桑。用桑树来比喻弃妇本身由青春焕发到芳华己逝的转变,由鸠食桑葚引出女子对负心男子的沉迷,充满了沉痛和悲哀。

三是车。先是登上高墙,盼望恋人驱车而来,接着是“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把自己的嫁妆奉献给对方,最后是“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期盼、付出、受伤,弃妇的命运通过车辆的三次出现清楚地展示出来,其中的苦辣酸甜都装到了车里。

【巩固提升】: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贿:财物 B.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耽:耽搁 ..

C.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过错 D.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疚:痛苦 ..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

B.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②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

C.①丧乱既平,既安且宁 ②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

D.①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②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发言者各执己见,二三其德。 ....

B.三年来,他夙兴夜寐,笔耕不辍,终于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的文稿。 ....

C.敬老院里的老人们说,有这样好的地方安度晚年,他们一定要白头偕老。 ....

D.这场球赛,我们班就要获胜了,同学们在旁边呐喊助威,信誓旦旦。 ....

4.对下列四句诗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的,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

C.“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以倍增其哀乐。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没尽头。

5.诗人常调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在《诗经》中“赋”“比”“兴”是三种常见的手法,请你结合诗作《卫风·氓》对这三种手法的运用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答案】:

1. B(耽:沉溺。)

2. B(B项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A项①介词,把;②目的连词,来。C项①连词,表并列;②副词,已经。D项①动词,想;②语气词,无实义。)

3. B (A项二三其德,时而二时而三,形容不专一。二三,没有定准。C项白头偕老,夫妇共同生活到老。常用以称颂婚姻美满。偕老,一同到老。D项信誓旦旦,誓言是真挚诚恳的。)

4. B (这一句用了“比”的手法,不是“赋”的手法。)

5. 《氓》诗第一、二、五章叙述了女主人公与氓从美好纯真的恋爱到结婚直至被遗弃的过程,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第三、四章运用比、兴手法,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初婚时年轻貌美、受人爱恋的幸福;“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劝说女子不要贪恋男子;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容貌很快衰退;“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反比女主人公的痛苦无边无涯。兴,是就上下文的关系说的,三、四章开头的比喻句兼有起兴作用。如上文提到“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写的是桑树茂盛的情形,而女主人公正因为看见树上食桑葚的斑鸠,进而联想到自己不该沉溺在爱情的甜蜜中,以致不能自拔。因此,这两句又有起兴作用。这种比、兴兼有的艺术手法,既具象征意义,又引发联想,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盼望恋爱到来的诗句篇七
《诗经》两首》

诗经》两首来源:网络资源 2009-09-10 14:57:39

[标签:语文 普高 高一]

4《诗经》两首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1.故事和人物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自己的婚恋悲剧。诗的一开头从两人定情写起,“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口气活泼俏皮,见出女主人公率真直爽的个性。“送子涉淇„„秋以为期”,写她虽然责怪“氓”没有请媒人来正式提亲,没有立即答应“氓”的求婚,可是面对生气恼火的“氓”,她情意绵绵地一路相送,并温柔地劝慰他,最终答应秋天办婚事。这几句表现了她是一个温柔而有主见的女子。从诗的最后一章里的“总角之宴,言笑宴宴”来看,两人小时候是邻居,关系很融洽,后来由于某种原因,两人的家离得比较远。因此,两人之间是有深厚的感情基础的,“氓”贸然来求婚并不冒失,女子答应了他也不是出于轻信。

两人关系明确后,女子开始享受甜蜜(有时候带点苦味)的恋爱生活。“不见复关„„载笑载言”写出了女子对爱人的深挚依恋。“尔卜尔筮„„以我贿迁”写两人很顺利地结婚了。

“桑之未落„„不可说也”是议论性的诗句,它暂时中断叙事,却又隐隐暗示了接下来故事的走向。“吁嗟鸠兮„„无与士耽”连用两个感叹句,语调激切,以警醒、提示的口吻劝告所有的女性;“士之耽兮„„不可说也”,语气舒缓下来,流露出女主人公的无奈和无助,令人同情。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透过桑叶衰败的景象让人预感到不如意的事情终究发生了。第四、五两章总括婚后生活状况,并表明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雪上加霜的是,女子的兄弟不但不同情她,反而笑话她,她只能自己伤心!回忆至此,女主人公的心情低落到极点。

最后一章表明女子决绝的态度。回想幼年时的欢乐、恋爱时的盟誓、婚后的变卦,怨愤、留恋、痛苦等复杂情绪一时都涌上心头,但她已经对“氓”彻底失去了信心,只有干脆明了地说算了吧!这种处理方式表现出女子的清醒与坚强。

2.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

全诗以叙事为主,不过,女主人公在回忆中的感情变化不时打断叙事,加入一些感慨和议论。例如,当她讲到两人由恋爱到结婚时,就中止叙述,用形象的比喻劝告女性不要过于相信男子的爱情,表现了她后悔、痛苦的心情。第四章讲到婚后男子行为蜕变的时候,她怨

愤地骂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最后一章则全是女子的感情表白,抒情性强。

采薇

1.丰富、复杂的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关于这首诗创作的时代,《毛诗传》(西汉毛亨著)认为是周文王时候的作品,宋代程颐同意这种看法,并发挥道:“此皆极道其劳苦忧伤之情也。上能察其情,则虽劳而不怨,虽忧而能励矣。”“上能察其情”明显是附会之辞,因为从诗中很难体会到对在位者的感戴之心,所以难以断定它是周文王时候的作品。《汉书·匈奴传》则认为是周懿王时候的作品,然而也没有确切的证据。

阅读鉴赏《诗经》两首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感情丰富、复杂。由于归期一拖再拖,加之无法向家里人传递问候,他非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至极。不过,他在战斗中毫不懈怠,并对己方的装备大加赞美,表现出一种自豪感。走在回乡的路上时,他并没有感到轻松和喜悦,相反,他的心被沉甸甸的悲哀压着。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出孰轻孰重。

2.重章叠句

“章,音乐名称。‘乐竟为一章’(许慎《说文解字》),即乐曲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诗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先秦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使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一是使得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一是突出了主题。

这首诗的前三节在章法上就是采用重章叠句。“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中关键词语“作”“柔”“刚”的变化,“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中“莫(暮)”“阳”的变化,都表现了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抒情主人公的焦虑、痛苦的心情则随着服役期的无限延长越来越重,从“心亦忧止”到“忧心烈烈,载渴载饥”,再到“忧心孔疚”,他的痛苦似乎到了承受的极限。

二、问题探究

1.《氓》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这两处使用比兴手法的好处有:

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什么一直备受人们的赞赏?

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而没有明说出来。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王夫之认为走在回乡路上的士卒心里是“乐”的,这种理解未必正确。这位士卒一直非常牵挂家里,心里非常痛苦,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不只是单纯的高兴,而是百感交集。他希望马上能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而同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因为自己离开家已经很久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一种不胜今昔之感,正符合此时他复杂的感情。

关于练习

一背诵《氓》。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诗叙述了怎样一个故事?从诗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

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暗示了什么?这里用桑叶来打比方,好在哪里?

设题意图: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体会抒情女主人公的感情,进而对这个人物产生自己的认识。

参考答案:

早早受下去的,她想:既然“氓”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

女子在回忆往事的时候,心情是很复杂的。诗里颇为详细地写“氓”直接鲁莽的求婚方式、两人订下婚约的经过及两人充满浓情蜜意的约会等,这表明她对“氓”仍怀有一些感情。因为,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女子在心里珍藏着这些美好片段,它们在记忆里留存着鲜明的印象,连小细节都没有忘掉,女子从中感觉到幸福、甜蜜。然而,想起婚后生活,女子的幸福感渐渐被破坏掉了。贫苦、劳累对她来说都算不了什么,让人无法忍受的是丈夫的变心,

整个人和从前不同了。而雪上加霜的是,自己娘家的亲人也不同情她,反而嘲笑她。想到这里,女子伤心极了。伤心到极处,不由对“氓”产生怨愤的心理,伴随着一种受骗的感觉,因为她和“氓”小时候就是玩伴,相处得很融洽,长大成人后对“氓”也非常信任,根本没想到他有一天会变心,这也就是当年她很快地答应他求婚的原因。思前想后,她对“氓”反感到极点,只有和他断绝关系了。

2.暗示了女子的容颜由娇美润泽到憔悴衰老的变化。

桑叶是农村常见的树木,用桑叶作比,非常切合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同时也暗示了女子的勤劳。参见“课文研讨”。

二熟读《采薇》,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诗表现了士兵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得出来?

2.诗的最后一章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前面各章大不相同,请谈谈它在整首诗里所起的作用。

设题意图:准确、全面地把握诗歌表达的感情,了解这首诗的结构特点。

参考答案:

1.《采薇》的抒情主人公是一名士卒,他强烈地思念家乡,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能尽快回家,内心里充满着忧伤。前三章的许多诗句都表现了这种感情,最后一章又加以深化。由于意识到是狁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室靡家”“不遑起居”,因此,他对狁满怀怨恨,在对狁的战斗中充满同仇敌忾之情,对于自己的阵营也怀有一种自豪感。这种感情在第四、五章里有所表现。

2.诗的前面各章写的都是服役时的心理活动及感情,最后一章写的是还乡途中的所思所感。它在整首诗里起的作用,一是表明此前各章是退伍士卒对服役生活的追溯,二是增加了感情的浓度,三是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三△《采薇》前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结合其他采用了这种手法的《诗经》里的诗歌,说说这种手法有什么特点。

设题意图:注意诗歌形式方面(这里是章法结构)的特征。

参考答案:

重章叠句的特点: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此外,关于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可以让学生结合当代的一些歌词来谈一谈。

教学建议

一、要求学生背诵、默写《氓》这首诗。指导学生背诵时,可让他们有意识地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来记诵。此外,可以采取“化整为零”法来背,即先背一些容易背下来的诗句或段落,然后再贯穿起来背整首诗。

二、可稍微讲一点关于赋、比、兴的知识,但不要求学生判断诗歌里哪些是赋、比、兴,只要求学生能找出使用了比兴(比、兴很多时候难以区分,因此一般笼统地称“比兴”)手法的句子即可。

三、对于这两首诗中人物情感的把握及人物形象的分析,要注意从具体的诗句入手,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不要急于下结论,更不能硬贴标签。

四、《氓》这首诗里,女主人公对于那个负心汉的称呼在不断变化,有“氓”“子”“复关”“尔”“士”等,称呼的变化源于感情的变化,教学时可注意这一点。

有关资料

一、《诗经》的编排分类

前人有“六诗”“六义”“四始”的说法。《周礼·春官·大(太)师》中说:“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在《毛诗序》里,“六诗”又叫做“六义”。对这两个名词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其中,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的解释较有代表性。他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他认为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这看法被长期沿用下来。至于《毛诗序》中又把风、小雅、大雅和颂说成是王道兴衰之所由始的“四始”,则是出于封建礼教的观点对《诗经》所作的曲解。

《诗经》中的“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风”又分为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共160篇。“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又分“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诗经》各部分的产生时间,一般认为“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于西周前期,“小雅”的大部分和“大雅”的一部分产生于西周后期和周室东迁之初,“国风”中除有一些西周时期的作品外,多数篇章以及“鲁颂”“商颂”的全部都产生于春秋时期。就具体篇章说,产生年代最早的是《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等,它们是周的早期史诗,其原始形态在武王伐纣之前可能就已存在。产生年代最晚的是《陈风·株林》,内容是讽刺陈灵公的,当作于鲁宣公十年(前599年)之前。

二、《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盼望恋爱到来的诗句》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盼望归来的诗句 盼望爱人归来的诗句 盼望友人归来的诗句
  • 1、盼望与恋人相见的诗句(2016-01-24)
  •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盼望恋爱到来的诗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盼望恋爱到来的诗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9788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