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诗经里讲孝的诗句

诗经里讲孝的诗句

2016-01-31 11:10:1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诗经里讲孝的诗句篇一《浅析《诗经》中的孝文化》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诗经里讲孝的诗句》,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诗经里讲孝的诗句篇一
《浅析《诗经》中的孝文化》

浅析《诗经》中的孝文化

摘要:“孝”的观念很早就产生了,大概在原始社会末期,即母权制度向父权制度过渡的时期,由于血缘关系的稳定,便产生了“孝祀”的观念。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率见昭考,以孝以享”的表示祭祀孝敬祖先的诗句。孝作为中华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具有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值得我们去挖掘弘扬。本文立足于孝这一伦理思想,对《诗经》中表现孝文化的作品进行分析解读,以期对孝这一思想有更好的理解与认识,进而弘扬中华孝文化。

关键词:诗经 孝 弘扬 中华文化

《诗经》作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诗集,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文献价值,它的伦理教化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诗经》中所体现的亲情观念、孝悌思想等对于我们修正社会风气,弘扬中华文化都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可以说,诗经不仅是我国文学的源头,而且也是我国道德和政治的教科书。我们可以通过细读《诗经》,从中汲取有益养分,以灌溉社会这棵参天大树,助它健康成长。

《诗经》反映了周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内容十分广泛。周代统治者重视教化,经常派官员到民间收集资料,而孝思想占据了当时社会伦理的极大部分,这样一来,《诗经》中就有许多关于孝道的记载。这些记载中既有关于孝的内涵、行孝的对象,也有关于行孝的方式,下面我们一一分析。

一、《诗经》中的孝思想

(一)孝的内涵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许多方面的东西。既有文化理念的渗透,又有礼仪制度的制约。而在《诗经》中,孝的内涵主要是从家庭孝道、事君爱国、光宗耀祖这三个方面来表现的。

(二)行孝的对象与方式

所谓百善孝为先,如果每个人都能以孝为道德准则,遵守伦理纲常,社会就能够养成一种为父慈、为子孝、为兄友、为弟恭的良好风气。《诗经》中行孝的对象可分为三类,一是对自己的长辈、祖先行孝,即善事父母,尊祖敬宗,二是对自己的国君、国家行孝,即孝以事君;三是对自身的要求,即立身扬名,光宗耀祖。

1、善事父母,尊祖敬宗

作为行孝对象的第一位,孝敬父母是以父母的养育之恩为感情基础的,如 《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甚善,我无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这首诗写出了母生幼子,幼而育之,其辛劳甚矣;子女不能回报,自责之甚。后二句反覆叠唱,突出孝子对母亲的深情。由此可见,周代孝敬父母的情感来源是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而由孝敬生养父母推溯到列祖列宗,感恩祖先也是孝道的一个主题。如《闵予小子》:“於乎皇考,永世克孝。”表示对于先人,要永远尽孝。《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则表明对列祖列宗无不孝敬,以求得他们的赐福。

2、 孝以事君

小“孝”事亲,大“孝”事君,古人把孝道由小及大,推及到了国家的层面,认为孝道的最终层面是建国兴邦。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家,其主要是以“宗法社会”和“封建制度”相结合的“大家庭”,也就是说,在当时宗法制主宰的社会中,国家就是整个的家。孝在政治观念上的表达,就是对国君的赞扬,也有顺从先王的意愿,继承先王的政治准则和对先王的追念的意思。如:《文王有声》篇中“筑城伊淢,作丰伊匹。匪棘其欲,遹追来孝。王后烝哉”和“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两章主要称赞文王的功德和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用“孝”来称赞君王,表达了君王作为一国之主尽心尽力为“大家”尽孝,追念先王的同时也表明要继承先王的政治准则。

3、立身扬名,光宗耀祖

在《孝经》中,孔子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道出了行孝的三个层面。孝的最终层面就是自身的修养。父母、国家给了自

己血肉之躯,除了报答父母,报效国家之外,自己在修身养性上也要下一番功夫,只有“修身”了,才能“齐家”、“平天下”。《卫风·淇奥》是《诗经》中的一首赞美男子修身的诗歌。此诗共有三章,每章九句。全诗采用借物起兴的手法,每章均以“绿竹”起兴,借绿竹的挺拔、青翠、浓密来赞颂君子的高风亮节,诗中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和“如金如锡,如圭如璧”等表现君子修身在于后天的积学修养,磨砺道德。

二、《诗经》中孝思想的现实意义——弘扬中华孝文化

自古以来,“孝”一直就是中国社会伦理的主题,是家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中华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一颗宝贵的明珠,它以孝顺为核心价值取向,形成了一整套尊老敬老的道德伦理、风俗礼仪和行为规范,对于我们整个社会风气的形成、社会秩序的维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孔子曰“人之行莫大于孝”,孝文化作为我们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部分,需要我们去挖掘和弘扬。

(一)从《诗经》中吸取孝文化优良资源

《诗经》中反映“孝”主题的文章篇幅之多,内容之广,值得我们慢慢挖掘,汲取精华,以为今用。如可从《诗经》中学习孝敬父母的方式:《诗经·葛覃》“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写到了要探望父母;《北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表明了要体谅父母的不易,《小雅·伐木》“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则写到要用心招待长辈。这些都反映了子女对长辈的怀念和祈福,成为千古传颂之句。另外,我们还可以从《诗经》中学到孝的内涵,即不仅要奉养父母,还要友于兄弟,夫妻和睦,父子、兄弟同属天伦,兄弟之间能友恭相处,也是对父母的孝行,《小雅·常棣》以常棣之花盛开之明艳兴起兄弟之和睦,极写兄弟欢宴,张扬兄弟之情。

(二)借《诗经》经典文学提倡孝道,促进社会和谐

《诗经》中有血多篇目都明确叙述了对孝的看法,并大力提倡孝道,如《大雅·卷阿》有诗云:“有孝有德,以引以翼。”《大雅·下武》有诗云:“永言孝

思,孝思维则。”这些都点名了孝道的重要性,呼吁世人要尊崇孝道,做行孝之人。虽然古代的尽孝与今日的孝道有所不同,但是本质上它们还是有相通的地方。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金钱利益的冲突下,孝道的提倡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见过太多的父与子,兄与弟之间因金钱反目的例子,社会的浮躁与人性的贪婪让亲情不再是第一位,因此,在社会上大力弘扬孝道是很有必要性的。

(三)借《诗经》经典充实孝文化,弘扬发展中华孝文化

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俨然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道亮丽二等风景线。孝道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不断的被赋予新的内容。时代在更新,思想在改变,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需要我们重建一个能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我们要跟在时代的潮流下,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孝文化,让新时代的孝文化成为对融合时代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尊老爱老的良好社会氛围有利的支柱,发挥孝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这样一来,孝文化才能发挥它具有的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 司徒博文.诗经全译[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2] 申绪璐.《诗经》孝道思想的三重层次[J].管子学刊,2013年第4期.

[3] 陈发银.论《诗经》中的孝思想[J],福建师范大学,2012.

[4] 朱凤瀚.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M].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诗经里讲孝的诗句篇二
《诗经中的孝》

浅议诗经中的孝

摘 要:《诗经》是记录是先秦时的重要的儒家文献,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大约三百零五篇,书中对孝的记载,和孝的含义有丰富的表达。

关键词:孝思;孝德;孝子;孝享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142-01

先秦史料中较早有关孝的记载是《尚书》。和孝在尧舜和夏商时代就有了孝的含义。《诗经》中也关于孝的记载和引用。大都与祭祀有关。并且在继《尚书》中,“克施有政”以后孝在政治观念的表达。下面就以上个人对史料中的总结和篇中历史背景举例说明。 有对父辈奉给饮食的孝,如《伐木》中“以速诸父”有平常吃不到或没有吃过,就邀请同宗的尊长父老。说明在当时有对同宗的先辈在宴饮时“孝“的风气和习俗。也有顺从父母的心意,“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讲娶妻子要经过家人的同意。也就是“无违”顺从父母的心意。有在祭祀中的祝词:“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徂赉孝孙。苾芬孝祀。神嗜饮食”。

“礼仪既备。钟鼓既戒。孝孙徂位。”《楚茨》是粮食丰收和丰收祭祀求福德篇章。周代以农立国,周的始祖弃又名后稷,在尧、舜时期被封做农官,教民耕种稷麦,故后世农业尊其为祖师。所以周代对农业和农业丰收后的祭祀也很重视。篇中有祭祀隆重庄重的场面和酒席热闹的场面。文中出现的孝主要和孙用在一起。“孝孙”

在祭祀祖先的大前提大活动下。后代子孙都用孝孙,也许一方面是在祭祀对象前的合理称呼,另一方面是对祭祀之人的称赞。《诗经》中大量出现孝的篇章和祭祀有关。而祭祀中有很大一部分又是政治活动的延伸。如:“永言孝思。孝思维则。”篇中是康王继位,诸侯都来庆贺时的记录,无论是史官所记,还是出自诸侯的贺词。“孝思”都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先是称赞了先王的功德。后继者和臣子在称赞先王功业和德行的同时,也有顺从先王的意愿,继承先王的政治准则和对先王的追念的意思。如:《文王有声》篇中“遹追来孝”主要称赞文王的功德,武功,设城邑,挖壕筑墙。和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用“孝”来称赞君王,和作为君王所可以尽力的功德。无疑《诗经》的成书年代要早于《孝经》。而从文中对君王的称赞,已有《孝经》中天子之孝的含义。假设《下武》中的“永言孝思,孝思维则”已有孝在政治观中的表达。那么个人认为《文王有声》中的孝已有了《孝经》中天子之孝的浅层含义。

再如和出游祭祀有关的《卷阿》《既醉》,和《载见》《雝》中有关孝的记载。“有冯有翼。有孝有德”篇中“孝”,“德”连用。《卷阿》是周王出游的记录。篇中大量赞美了周朝国土疆域的辽阔。周王的德政遍及四方。臣子辅助君臣和谐的容。这里“有孝有德”是称赞周王德话。有对周王政绩和个人品德的称赞,孝也许作为美德如果从天子之孝讲周王应做到了天子之孝。不过肯定的是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已不是单纯的孝顺父母的意思。作为与政有关的人除了对家庭父母中外,还要有社会的能力和职责。从而孝也许有在政治方面含

义的延伸。

“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篇中孝子连用。《既醉》是周公祭祀武王之余。宴请父兄耄老的诗。欢乐宴饮的同时还有祝词:“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是称赞武王身后有孝子,周王室的孝子不内匮乏。周公为武王的弟弟。这里应是以长辈的身份说武王后有“孝子”。

“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以介眉寿。”篇中孝和享连用。《载见》是成王刚即位祭祀武王的记录。祭祀的目的表现孝和让受祭的对象享用祭品的意思。周公与武王是同母的兄弟,在周灭商的战争中常左翼武王。成王年幼。周公辅政。文中似以周公的身份更为合理。一方面像祭祀这种大事,也许应该多听长辈的,加之周公实际掌权。作为和武王兄弟关系的周公,用孝和享很符合献祭者的身份。 “假哉皇考。绥予孝子”篇中孝子连用。《雝》是武王祭祀文王时撤去祭品后的乐歌。篇中恭敬,虔诚的称赞了文王。并请求先辈的保佑和赐福。这里“绥予孝子”应为武王自称。即武王自己求祖先的保佑和赐福。这里更多的是祭祀父亲。祭祀的对像是父亲。祭祀的人是儿子。是父子关系。而不是像《楚茨》中在粮食丰收后而对年代更久远的周朝先祖祭祀的时候称“孝孙”或《卷阿》中君王能够继承先王的事业和能够服众而被人歌颂为一种美德的“有孝有德“的孝德了。或《下武》中诸侯都来朝贡追念先王的“孝思”了。 综上所述同样在先秦时期的《孝经》里也记载着有关孝的史料。并且孝的含义已不限于家庭关系。像《尚书》中“惟孝。友于兄弟

克施有政”要求孝对政治政事的作用和影响。孝在《诗经》中多次在与政治活动有关的史料中出现。个人认为孝从而有政治方面的延伸。像“遹追来孝”、“有孝有德”都是对为政者功德,事业,美德的称赞。并且孝在祭祀中成为后代对先人的敬重和自己行为合于道德的重要词语。同时在不同的场合。和在祭祀中由于祭祀人和祭祀对象的不同把“孝”和“思”连用。“孝”和“德”连用。“孝”和“子”连用。而使孝有更加具体而意义丰富的含义。

参考文献:

[1]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2]《十三经注疏》影清阮元校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诗经里讲孝的诗句篇三
《谈_诗经_中_小雅_蓼莪_与_孝_》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6 年第 3 期 ( 第 8 卷   总第 29 期)No. 3   2006 (Vol. 8   Sum No. 29)谈 《诗经》《小雅 ・蓼莪》 “孝” 中 与●  王兴芬(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50)摘   《诗经》 《小雅 ・ 要: 中的 蓼莪》 等篇表现子女与父母之间难以割舍的亲情 ,历来被称为是 “千古孝思之作” 。本 文从 “孝” 的起源 、 发展入手 ,探讨 《小雅 ・ 蓼莪》 一诗中所包含的 “孝” 的思想内涵 。 关键词 : 诗经 ; 蓼莪 ; 孝 中图分类号 : I207.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4458 ( 2006) 03 - 0263 - 02   在中国悠久丰富的传统文化中“孝” , 是几千年封建社会秩 序和封建伦理关系的基础。对于 “孝” 《尔雅》 “善父母为 , 曰: 孝。 说文解字》 “孝 ,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 ,从子 ,子承老也。 《 ” 曰: ” 关于 “孝” 的内容 ,在古代典籍中有大量的论述 ,尤其是 《论语》 和 《孝经》都对 , “孝” 的内容从各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自此之 后“孝” , 便成为家庭中特定的人与人的伦理关系的准则 “孝道” , 更成为历代封建帝王用来建立封建秩序治理百姓的思想武器 , 然而 “孝” 观念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远在原始社会 ,虽然没有建立起 “孝” 的伦理道德观念 ,但是 后代对老人的奉养关系已经形成 ,这种古老、 朴素的尊老爱幼的 感情、 习惯、 ,在古代典籍中也有论述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 事实 展 ,私有制的产生 ,人类婚姻制度的变化 ,逐渐的 ,对上一代老人 的奉养也由氏族社会中全体成员共同承担转变为由家庭中的子 女承担了。到殷商时代 ,文字的出现 ,于是就有了抽象的文字 “孝”“孝” 。 字的出现标志着 “孝” 的伦理道德观念已初步形成 , 但还没有完备意义的 “道德规范 ,也没有 “孝 “孝” 的具体内容。 社会发展到西周战国时期 ,具体的 “孝” 的道德观念便建立起来 了《尚书》 , 《周书》 、 《战国策》 、 等书中都较多的谈到了 “孝” 的内 容。不但有着对活着的父母的奉养 ,如前所引 《尚书 ・ 酒诰》 中 的那句话《战国策 ・ , 秦策》 中的 “孝已爱其亲 ,天下欲以为子” : 等。而且还有对死去父母先祖的追孝。如周金 《兮仲钟》 “用追 : 孝于皇考已伯” 《周书 ・ , 文候之命》 汝克绍乃显祖 , …… “ : 追孝 于前文人” 等等。把 “孝” 这一伦理道德观念的具体内容进行系 统阐述的 ,孔子是第一人 ,他对 “孝” 的阐述 ,主要散见于 《论语》 及其专门论述 “孝” 的观念的专著 《孝经》 中。孔子在教导学生 时 ,总是

把孝顺父母放在学业的首位 ,他说 “孝弟也者 ,其为仁 : ( ) 之本与 !” 《论语 ・ 学而》他告诉弟子 ,学习 《诗经》 的目的之一 ) 也是 “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 《论语 ? 阳货》他还说 “父母在不) 远游 ,游必有方。( ” 《论语 ・ 里仁》另外他告诉弟子 ,顺从不是 ( “孝” “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 ,又敬不违 ,劳而无怒。《论语 ・ , ” ) 里仁》在孔子看来 ,不仅父母在世时要 “事之以礼”《论语 ・ ,( 为 ) 就是去世了 ,也应该 ( ) 且要做到 政》 “葬之以礼”《论语 ・ , 为政》 “哭不偯 ,礼无容 ,言不文 ,服美不安 ,闻乐不乐 ,食旨不甘。( ” 《孝 ) 经・ 丧亲章》为了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还要守孝三年。所以 ,孔子最痛恨那些在父母死后而不守孝的人。他认为 “孝” 是君子立 身行事的根本 ,一个没有孝心的人是不仁者 ,更谈不上君子。在 《孝经》 ,孔子对 中 “孝” 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系统阐述 ,他把 “孝” 分成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庶民五个等级 ,虽然他轻视劳动人 士、 民 ,将人数众多的人民排在 “五孝” 最末一等 ,但他所说的行 “孝” 是相同的 ,而且是没有始终的。 孔子认为如果统治阶级能充分发挥 “孝道” 的作用 ,并身先 臣民 ,那么一个充满博爱、 和睦、 宁静、 幸福的社会就形成了。这 是孔子的理想 ,也是他 “孝道” 理论的核心所在。而在相传为孔 子所删定的 《诗经》 ,对于 中 “孝” 的伦理观念有着更多更生动的 反映。 其中有对活着的父母的孝敬 ,也有孝子自责以感母心的 , 更有孝子行役思亲的 ,另外 ,还有对已故父母或祖先的追念等。 《诗经》 中的许多篇章还极其赞美那些有孝行的君子。如 《大雅 ・ 卷阿》 《小雅 ・ 、 六月》 等。除了这些以外更有刻骨铭心的 “孝” 思之作 ,那就是对父母生不得养 ,死不得葬的深深哀思 ,这类作 品在 《诗经》 中虽然只有极少数 ,但是却更能反映出 “孝” 的更深 一层次的文化内涵《诗经 ・ , 小雅 ・ 蓼莪》 就是这类诗作的代表。 关于 《诗经 ・ 小雅 ・ 蓼莪》 一诗的思想内涵 ,历代研究 《诗 经》 的学者都把它和 “孝” 联系起来。 “孝” 观念产生于源远流长 的宗法血缘之 “亲亲” 关系 ,早期关于孝的文字记载 ,多反映的是 对父母的孝顺 ,表现了先人相当明确的血缘关系 ,但在私有制出 现以后“孝” , 也逐渐成了团结宗族 ,协调宗族关系 ,抵御外族侵33 收稿日期 :2006 - 05 - 10    作者简介 : 王兴芬 (1973 - ) ,女 ,甘肃靖远人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讲师 ,从事先秦至汉魏六朝文学研究 。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诗经里讲孝的诗句篇四
《教育实践学习材料——《诗经》、《论语》中有关孝德的论述》

教育实践学习材料——《诗经》、《论语》中有关孝德的论述

浏览次数: 599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发表日期:2008年3月7日 出处:学生工作处

一、《诗经》中的孝论

《楚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今译:孝子孝孙的善行,会得到大福和长寿的报偿。

《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今译:牢记孝道,孝道就是生活的准则。

《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今译:孝子的孝行不绝,就会得到永远的赐福。

《卷阿》:“有孝有德,以引以翼。”

今译:具有孝道之美德的人,才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闵予小子》:“於乎皇考,永世克孝。”

今译:对于先人,要永远尽孝。

《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今译:对列祖列宗无不孝敬,以求得他们的赐福。

二、《论语》中的孝论

《学而篇》子曰:“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今译:一个能在家庭中奉守孝悌原则的人,一旦进入社会,是不太可能冒犯在上位者的。 《学而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

今译:年少之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尊长敬老。

《学而篇》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今译:儿子三年不改变父亲所遵循的原则,就可以称作是孝子了。

《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丧之以礼,祭之以礼。”

今译:亲人在世时要以礼服事;去世之后,要以礼送葬,以礼祭祀。

《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今译:对待父母,要在他们生病时多多关心。

《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今译:现今流行的观点是,能供养双亲就是孝。可是,犬能守御,马能负重,这也是对人的一种供养;那么,对孝子来讲,如果没有对双亲的敬爱,又怎能将自己与犬马区别开来呢? 《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今译:对于孝子来说,难的是对亲人一直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有了事情,晚辈去出力完成有了;有了酒食,让长辈吃喝,这难道就可以说是尽孝了吗?

民间传说——孝感“孝”之由来

湖北省孝感市之所以称为孝感,是与“孝”分不开的。而“孝感以永名,而孝感之孝子不独永也。”与孝感之名有关的几件事,可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

孝感历史上第一个跟孝感有关的,是“卖身葬父,孝感天庭”的汉孝子董永。董永事迹在诸如《搜神记>、《灵芝篇>、《法苑珠林>、《太平御览>等古籍以及一些地方志中均有记载。这位淳朴而憨厚的农夫和美丽的七仙女脍炙人口的故事被编成楚剧、川戏、黄梅戏,乃至拍成影片《天仙配>,可谓家喻户晓,以至今人以“董永故里”做为孝感的代称。

董永稍后,古泽云梦有个年轻人黄香,汉安帝时官至尚书令,颇有政。他为其老父“扇枕温

衾”家喻户晓。有诗云:“冬月温食暖,炎天扇枕凉,儿童知子职,知古一黄香。”黄香在台湾的后裔曾回云梦县城北黄香村祭祖扫墓,并有数度回馈乡里的义举。

三国时,家在今孝昌县周巷镇的哭竹港的孟宗,其母因病想吃笋。而当时正值隆冬,万物收藏,孟宗于是急得哭将起来,正在嘤嘤之际,竹笋破土而出。于是“孟宗哭竹冬生笋”的故事便因此传播开来。

还有个叫董黯的人,东汉浙江句章人,因其侍母至孝,汉和帝旌表异行,诏拜郎中,不就后徙居现在的孝感,死后葬邑北30里处。一般文献指出孝昌建县是由于孝子董永,但南宋出版的《舆地纪胜>载,孝昌建县是因为孝子董黯,却没有说是董永的缘故。

除董黯之外,董永、黄香、孟宗等三位人间至孝均被名列到古代第一部孝子集《二十四孝>中。历史上二十四孝就有三位出自孝感,可见“孝文化”之于孝感的确情有独钟

诗经里讲孝的诗句篇五
《第四讲 《诗经》(中)》

诗经里讲孝的诗句篇六
《浅议诗经中的孝》

诗经里讲孝的诗句篇七
《《诗经》基于人间亲情》

《诗经》基于人间亲情

导读:孝是最原始、最自然、最真挚、最恒久的情感。感恩孝顺是我们珍惜生命、向上奋斗的动力来源。孝顺需要明智与勇气,以及满溢的爱心。

《诗经》展现人间真挚的情感,而一切情感的源头在于亲情。亲情包括夫妻、父子、兄弟三种关系,其中父母的慈爱与子女的孝顺,自然位居核心。因此,《诗经》用于教化百姓时,最为普遍有效的就是强调孝顺的部分。

譬如,《大雅‧文王》在缅怀周文王取代商朝而获享天命时,鼓励臣民尽忠职守以维持天命,所说的是「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意即:可不念及你们的祖先,好好修养你们的品德吗?到了幽王,国家陷入危亡之际,则有《大雅‧瞻卬》在认真呼吁:「无忝尔所生,式救尔后。」亦即:不要辱没您的祖先,努力救救您的子孙。这种以诉诸亲情来要求人们修德的观点,在古代应该有其一定的效果。

由于天子失德,百姓对天已经失去信心,所以出现「胡不相畏,不畏于天?」(《小雅‧雨无正》)「民今方殆,视天梦梦。」(《小雅‧正月》)「彼苍者天,歼我良人。」(《秦风‧黄鸟》)之类的诗句。人间失去仁爱与正义,能够维系社会的力量似乎只剩下亲情了。像「夙夜匪懈」一词经常出现,可见情况危急,以至早晚都不得松懈。《小雅

‧小宛》出现最具代表性的一句诗,就是「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意即:从早上起床到夜晚睡觉,都不要辱没那生你的人啊!这句诗提醒人要常想到父母与祖先,告诫百姓不可因为自己的恶劣言行而让先人蒙羞。

孝顺是天经地义。《诗经》最为动人的是《小雅‧蓼莪》,值得特别介绍。

一, 父母之恩至为深重

《蓼莪》描述百姓劳苦行役,不得终养父母,于是想起父母深恩,不禁悲从中来。全诗六章,首章为:

「蓼蓼者莪?

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

生我劬劳。」

「莪」为蒿的一种,其茎抱根而生,俗称抱娘蒿。意为:那长得高大的是莪吗?不是莪,只是一般的蒿菜。借物起兴,连植物都有「抱根」而生的,我一想起父母,就为自己无法终养他们而惭愧。可怜啊!我的父母,为了生养我而辛苦劳动。第二章改变两字,重申此意。第三章批评王道崩坏,小民痛苦,父母皆逝,让人彷徨,其中后四句是:

「无父何怙?

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

入则靡至。

当天子与国君不再可信,政府只知压榨百姓,人除了呼求父母,还有什么指望?父母已逝,我失去最后的支柱,一出门就怀着忧愁,入了门又像还没有到家。没有了父母,家怎么算家呢?第四章是重点,前后八句一气呵成,无限哀痛:

「父兮生我,

母兮鞠我,

抚我畜我,

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

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

昊天罔极。」

连下九个「我」字,体念至深。意思很清楚:父母生我养我,爱抚我照顾我,成长我培育我,思念我叮咛我,出入都怀抱我。想要报答这样的恩情,连昊天都无法穷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就算天地再大也没有我容身之处。中国人重视孝道,肯定百善孝为先,就是源自《诗经》这一类诗句的启发。唐太宗生日时,想到自己在这一天要承欢膝下而永不可得,就口诵「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之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只要

顾念亲情,思念父母之恩,再由近及远推广出去,就不会偏离人生正途太远了。

二, 亲情的压力与调节

人应该孝顺,但这并不表示父母的所作所为都是正确的。宋朝学者罗仲素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如果是指「父母无不爱护子女」,则有其一定的道理,但如果是指「父母的作为都对」,则未必尽然。父母是凡人,是众多百姓之一,自然也有智愚之分与贤不肖之别。那么,万一自己的父母出现偏差的作为,子女又该如何?

孟子分析两首相关的诗,提出精辟的观点。一首是《小雅‧小弁》。内容应是周宣王时,名臣尹吉甫之子伯奇所作。原因是吉甫娶后妻,生子伯邦。后妻谮伯奇,使吉甫听信谗言,将伯奇逐出家门。伯奇受此冤屈而作《小弁》。诗中充满忧思,不知自己如何得罪了天,要受这样的苦?「天之生我,我辰安在?」「何辜于天,我罪伊何?」他对父亲未能详察真情而枉屈了他,也有直接的抱怨,如「君子信谗,如或酬之。君子不惠,不舒究之。」意即:君子听信谗言,好像有人敬酒就接受;君子不照顾人,不肯从容考察真相。而全诗出现五次「心之忧矣」一语,更让人伤感。

那么,孟子对此诗有何看法?他认为,父母的过错太大的话,子女如果不抱怨,就等于决心疏远父母,就此断绝关系似的,而这即是不孝。若是表达适当的抱怨,说不定可以让父母觉察真相而有补救机会。孝顺应该包含委婉使父母走上人生正途在内。《孝经‧谏诤章》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可见这是儒家的基本立场。

其次,第二首诗是《邶风‧凯风》。内容是七个儿子感念母亲的辛劳,但又自觉无法安慰母亲的心。历代学者关于此诗的背景并无共识。有的说是寡母思嫁,使七子认为自己没有尽孝;有的说是七子表达孝顺继母的心思。不论所述为寡母或继母,由本诗可知者只是:母亲劳累以至心情不佳,使七子有感而发。如果依孟子之说,则此诗所指为为「亲之过小者也」(《孟子告子下》),意即这位母亲一定犯了明显的过错,但还不算严重。然后七子觉得是自己不够孝顺,才造成母亲犯错。这种心意十分可贵,在表达时必须温和婉转。正如《易经‧蛊卦》九二说:「干母之蛊,不可贞。」意即:要救治或解决母亲方面所累积的错误,不可采取强硬或坚持的态度。

本诗提及凯风、寒泉、黄鸟。凯风是夏日长养万物的风,比喻母亲养育七子,既劬劳又圣善。寒泉在夏季使人舒爽,但七子却未能消减母亲的劳苦。黄鸟在夏天鸣叫,声音婉转悦耳,但七子却未能安慰母亲的心情。诗中不但没有抱怨之词,反而多是七子自责之语。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诗经里讲孝的诗句》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诗经中最美的诗句 诗经中形容女子的诗句 诗经中的爱情诗句
  • 1、诗经中等友未至的诗句(2015-12-29)
  •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诗经里讲孝的诗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诗经里讲孝的诗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9800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