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表现安静的诗句

表现安静的诗句

2016-02-03 08:43:3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表现安静的诗句篇一《表示静的词》 表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表现安静的诗句》,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表现安静的诗句篇一
《表示静的词》

表示“安定不动或没有声响”的意思:“安静、背静、沉静、寂静、僻静、平静、清静、肃静、恬静、幽静”这十个词语,都含有“静”字,

区别:安静:有两个意义:①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如:“病人需要安静。”②指安稳平静。如:“孩子睡得很安静”,“过了几年安静生活”。常形容环境、情绪、局势等。

背静:指偏僻、清静,多形容地方。如:“小巷很背静。” 沉静:有两个意义:①指寂静,常用来形容环境。如:“夜深了,四周沉静下来。”②指性格、心情、神色安静、平静。如:“他性情沉静,不爱多说话。”

寂静:指没有声音,很静。多形容深夜、清晨、田野等自然形成的环境。如:“深夜,四周一片寂静。” 宁静:指环境、心情安静。如:“游人散后,湖边十分宁静。”“心里渐渐宁静下来。”

僻静:指背静,多用来形容偏僻的地方,与“背静”最近。如:“这条小路很僻静,很少有人从这儿过。”

平静:指心情、环境等没有不安或动荡,可用来形容水面、环境、心情、表情、局势等。如:“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风浪已经平静下去了。”“他说话的声音仍然很平静。”

清静:指安静,不嘈杂,多用来形容工作、生活的环境。如:“我们找个清静的地方去看书。”

肃静:指严肃寂静,多用于人为形成的环境气氛。如:“肃静的会场气氛,让人感到很压抑。”

恬静:指安静、宁静,多形容环境气氛。如:“环境幽雅恬静”、“恬静的生活”。

幽静:指幽雅寂静,多形容幽深的环境、境界。如:“树影婆娑,夜色分外幽静。

汉字的来历

汉字的起源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都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者是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如今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3]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 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表现安静的诗句篇二
《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闻钟磬音。

1、 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 深幽寂静的环境,第五六句主要表现了作者欢悦, 宁静、空灵的心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2、 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3、 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4、 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答: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5、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 ,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 , 。

万籁俱寂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答: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7、“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纺者选取用“曲”而不用“竹”,你答为这两个词在表达的意境上有什么区别?

答:这两个词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而“曲”,形容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很多,景致很深。

8、请对“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从表现的内容上或表达的情感上做点赏析。

答:这里曲径幽静,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潭水,不仅让鸟儿欢悦,而且让杂念顿消。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

9、9.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10、“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中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仅有禅院的钟表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显空寂,使用权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使用权一刹那成为了永恒„„

11、这首诗描写的主要内容是:清晨,破山寺后禅院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了诗人颇为浓厚

的隐逸情怀。

1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1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请赏析其中的妙处。

“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14、“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妙在何处?

这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15、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的句子是: , ;描写佛寺禅院曲径幽静、花木掩映的著名诗句是: , 。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登岳阳楼》中“ , 。”两句,气势恢弘,被誉为描写洞庭湖的千古绝唱。诗人眼观浩荡烟波,想到自己举目无亲,年老多病,只能以孤舟为家的两句是 , 。看到国家因战乱未平,多灾多难,诗人不禁老泪纵横的诗句是 , 。

2、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眼观浩荡烟波,想到自己举目无亲,年老多病,只能以孤舟为家;而落得如此境地,皆因战乱未平,国家多难。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守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老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3、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了洞庭湖的什么景象?请你置身诗境,说说自己的感受。

颔联写洞庭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的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

5、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本诗颔联所写的景象。

上句写从楼上望去,洞庭湖好像把东南的吴楚两地从中分开;下句写水天相连,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

6、 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限伤心。

7、 这首诗是如何来写景的?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特点?

这首诗是三四句写景,既是实写,又寓想像。写出了洞庭湖壮阔和气势恢弘的特点。

8、 杜甫“凭轩涕泗流”的原因是什么?说说你的看法。

与亲朋失去联系,而且自己年老多病,孤单寂寞;更重要的是国家风雨飘摇,天下到处兵荒马乱。是个人的颠沛流离和国家的动荡不安促使着诗人“凭轩涕泗流”。

9、 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 颔联写洞庭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的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

10、这首诗中写景的是哪几句?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写景的诗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诗既是写实,又寓想像,一“坼” 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丽而又生动。

1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12、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3、赏析颔联: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14、.“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

答:一“坼”一“浮”,摊贩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下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形在读者眼前。

15、.“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表达了诗人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帮助;“老病有孤舟”,写出了诗人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泊,以舟为家,前途茫茫,无处安身的孤苦无依。

16、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诗可以看出?

答: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不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这可以从“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句诗中看出。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

17、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谈谈你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个人经历:举目无亲,年老多病,以孤舟为伴;国家命运:战争未平、国家多难,老泪纵横,作者不仅哀叹自己的身世孤苦晚境凄凉,更为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休而悲伤。

18、你还知道哪些写洞庭湖的名句?试写出连续的两句。

答: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19、说到洞庭湖,我们都会想起唐诗中写得最好的两处名句:一是“”出自孟浩然的“ ,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是“ , ”,出自杜甫的《登岳阳楼》。他们都以大胸襟、大手笔,写出了洞庭湖的大气象、大气魄。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破阵子》 宋朝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怀念战斗生活,盼望祖国统一的爱国词人形象。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充满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抑郁和悲愤。

3、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4、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 、 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挑灯看剑,梦回连营”亦可)

5、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6、“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7、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8、词人自称这首词为“壮词”,结句却用“可怜白发生”收尾,满含着一种悲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词人在这首词中表达了驰骋疆场、杀敌立功的理想。然而由于朝廷统治者苟且偷安、昏庸腐朽,使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而自己白发已生,年岁蹉跎,种种理想,尽成空梦,因而以“可怜白发生”收尾更增添了词的悲壮色彩。

9、对《破阵子》这首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辛弃疾写这首词寄给陈亮,既是对好友不得志表示慰解,也是借此抒发自己失意的感慨。

B、“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意思是“弹奏”,这个词准确形象地表现出弹奏热烈、乐声响彻云霄的情景。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诗句分别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概括而生动地写出战斗紧张激烈。

D、这首词借剑寄意,表现抗金救国的主题,即是壮词又是悲歌,基调愤激。

10、下边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义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11、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12、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13、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14、爱国词人辛弃疾时刻不忘抗金大业,多少次梦回抗金战场,在《破阵子》一诗中,他写道“ , 。”诗人想象着战斗的场面:“ , 。” 然而 “ , ”的壮志难酬,只落得“ ”的慨叹。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可怜白发生。

15、《破阵子》中运用对偶,描写战前准备的句子是 , 。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16、《破阵子》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再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是 , 。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观刈表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选出下面对《观刈麦》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时的辛苦景象。

B.“贫妇人”“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是因为“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形象揭露出官府对贫苦农民的残酷剥削。

C.“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看到农民劳作的情景,想到自己舒适的生活,作者感到万分惭愧,内心不能平静,这是作者对农民生活同情和关心的反映。

D.这是一首叙事诗,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切,历历如画,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2、如何理解诗中“力尽不知热”一句的内涵?

不是真的“不知热”,为了抢收,为了活命,再累再热也只得忍着、挺着。 表现了租税剥削的沉重和人民生活的痛苦。

3.诗中那位贫妇人的言行反映了当时一个怎样的残酷现实?

表现了租税剥削的沉重和人民生活的痛苦。

4.诗的末六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5.本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揭示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6、白居易在《观刈麦》一诗中深入所写对象的内心,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环境下近乎变态心理的句子是: , . 表现作者内心感受( 主旨句)是: , . 描写割麦勤劳辛苦的句子

表现安静的诗句篇三
诗词鉴赏动静结合》

表现安静的诗句篇四
《中国的静文化》

中国的静文化

从哲学上来说,一静一动构成了整个世界及其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动和静是事物存在的两种形式,本身并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或静或动,自有其内在规律在起作用。但是,对这一对兄弟,中国人似乎更钟情静一些,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喜欢静、追求静成为了中国人的普遍心态。在灿烂的中国文化中,“静”牢牢占据着统治地位,不可撼动。

中国文化的主流且能普遍反映人们精神发展的当属诗文。中国诗歌有一个特征就是多抒情诗而少叙事诗,从流传的诗文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诗人(乃至国人)的精神世界,而对静的描述、表现乃是中国历代诗文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只要品味一下这些诗歌,就知道人们对静是怎样的一种态度了:

入若耶溪

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在诗人笔下,若耶溪是幽静的:空水悠悠,云霞出岫,蝉噪鸟鸣。幽静的若耶溪也确乎是诗人所喜欢的。但是诗人没有直接去赞扬这种幽静,而是以巧妙的笔法来表现:“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诗之所以千年来被人们交口称赞,就在于它不仅仅告诉了人们一个事实,这里是一个幽静的王国,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了诗人对幽静的欣喜,一个“逾静”,一个“更幽”,显现出诗人的乐不可支和沉醉了。诗中运用反衬的写法,即以有声写无声,以动景写静景,确实比直接说这里幽静要好得多。诗人为什么如此喜欢这里的幽静?他在诗的最后明确地说了出来:长年悲倦游。看来,诗人喜欢静是有着深刻原因的。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是一个很不愿受到拘束的人,其人、其诗都是豪放不拘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他留给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但是,豪放只是李白的一方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诗人便变得那么不豪放了,而是显现出其本性的另一面来:在如霜的月光下,诗人享受着静谧,思念着家乡,真如他所说的,将思念通过明月,带到遥远的故乡。静带给了他很多很多,既有写作的灵感,又有灵魂深处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豪放之大家苏东坡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铜琵琶、铁绰板的咏唱,也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深深感叹。两位大诗人的创作实践告诉我们,世上很难找到一个彻底的豪放者,婉约似乎才合乎更多人的本性,就如辛稼轩,也在豪放的同时写出了赞扬静谧的诗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乡村、月夜、清风、鸣蝉构成了乡间特有的宁静的画面,而诗人对这种风光的喜悦溢于言表。这好像与他“醉里挑灯看剑”的壮志不相符合,却是真实的伟大的诗人——辛弃疾的一部分。

诗经·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一首意境很美的小诗,给我们展现的是一种美好的爱情。诗人给我们描绘的是一个热恋的男子的火热的情感,但这里没有冲动,没有叫喊,没有疯狂,一切都是静悄悄地发生着,有的只是一种内心的喜悦和幸福的甜蜜。诗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寂静的城隅、发出亮光的彤管、心上人相送的香美异常的荑草、躲在远处的姑娘。诗人为了将这种场景表现得更加感人,干脆将那个美丽的姑娘叫做“静女”,一个痴情而又有几分顽皮的姑娘,尽管她的内心是热烈的,她的行为、气质却给人以文静的感觉。一个“静”字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情感。在几千年的历史上,评价一个女孩子,文静与否往往成为了重要标准,静成为了与女子紧密相联的文化符号。。

久而久之,静竟然成为了文人们的一种精神上的选择,特别是文学创作上,静几乎被所有的文人表现过。李白《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中一片寂静;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现的是一片无名的惆怅;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描写的是寂静中的深思;韦应物的《滁州西涧》虽然写了黄鹂鸣叫,但人们强烈感觉到的仍然是一种少有的宁静;陶渊明厌恶了官场,回到宁静的家乡,心绪才得以平缓下来;朱自清内心烦闷不已,可是在宁静的荷花塘边散散步,欣赏一番宁静中独具丰姿的荷花,心中便平和了许多。而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乃是一篇对“静”的赞歌。总之,静是文学家门的心灵希冀,是他们对官场、对社会极度失望后毫不犹豫的选择和志趣追求。

中国历来有一类诗歌,就是以写月亮为主。诗人们为什么对月亮有着如此不一般的感情呢?是月下的景致特别美,还是因为什么?原因当然有很多,而关键的原因就是月代表着宁静,月下的世界就是一个安静、平和的世界,那是诗人精心营造的一个精神世界,这里是宁静的,诗人可以暂时忘却白日的世俗生活,忘记给自己带来无限痛苦的喧嚣。躲进小楼成一统,不,躲进月光小国成一统,诗人们就成了这个小国的国王。

其实,不仅仅是文人对静有着特殊的感情,几乎所有的民众都受到了静文化的影响,静成为了人们作修身养性处世的基本准则、观念。这些我们可以从现存的一些成语中可以看出。 风平浪静 更深夜静 更深人静 更阑人静 树欲静而风不止 夜深人静 夜阑人静 夜静更深 夜静更阑 鸦默雀静 四海波静

以上是描述事态的。

静观其成 以静治动 静中取胜 冷眼静看 静极思动 静观默察 恭默守静 偷闲躲静 一动不如一静

以上是表明处事方法的。

动静有常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娟好静秀 仪静体闲

以上是表现气质心态的。

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平心静气 六根清静

以上是揭示修身养性的道理的。

从哲学的高度看,静与动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矛盾,且现代科学的发展和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本没有绝对的静,一切事物在本质上是动的,只是动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但这些理论在中国文化面前好像显得很苍白。国人固然承认动与静的同时存在,但思考问题时则多半用一种静止的思维。在大家的认识中,静才是事物的根本,静是事物的原态,动起源于静,又最终归于静,静是人们普遍欣赏和追求的。对动和静的关系,人们认为动与静当然可以看成并列的关系,所以有“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说法。但是,动在很多情况下与静并不般配,所以又有“百动不如一静”、“一动不如一静”的说法,动与静的地位就很明显了。甚至在有些情况下,人们认为动只是人们达到静的目的的手段而已,“以动写静”就是这种观念的产物。“静观其变”,变就是动,它也只是人们静观的对象而已。可见,人们在认识深处是将“静”理解为比“动”要高一个层次的。

为什么国人对静情有独钟?这并不是人们没有感受到动的存在,相信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至于感觉不到这个世界的动态发展。但静的意识却在国人意识中倔强地生根、开花,实在很值得人们玩味。

静这种认识、文化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和强化应该是汉以后的事情了。但是,这种认识的源头是很久远的,如果要追究,那源头大概就是老庄的哲学了。老庄哲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无为,对待不可知的自然、社会,要很好地保护自己就要坚持无为的做法,像孔子那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不明智的,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而无为的结果则自然会清静,所以老子告诉我们“大音希声”。从表面上看,希声当然是很静的,但其在效果上却达到了大音的境界的。西汉王朝建立后,黄老学说一下占领了统治地位,这种求静怕动的思想更加发扬光大,历史上任何一次变革在民间并不能得到人们的认同,变革者也很难得到人们的拥戴。 其二,中国历来是一个以农业文明为主的国家,不像许多游牧民族乃至很多以迁徙为乐的民族,即使人们身体中有一种想去尝试一番迁徙的因子,但土地是不能动的,这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于是人们就只有守住这片土地了,尽管它很可能势贫瘠的。即使很多穷人没有土地,长期的文化熏陶也使他不愿(久而久之便是不敢)远离家乡的。所以,即使是一些曾经外出游历过、闯荡过的人,他的根总是在那个养育过他的小村子,他不论是发了财,还是一事无成,最后都要回到那片属于他的故土,说得好听的是故土难离、说得自然色彩浓一点叫做叶落归根。家乡是一个宁静的港湾,是治疗人们心灵创伤的最佳去处。告老还乡,解甲归田,少小离家老大回,几乎所有的人生轨迹都是如此,最终的结果是叶落归根,那里才是最安静的,人们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

国人舍动而求静,表面上是一种心理现象,其实是一种文化现象。受这种文化的影响,国人往往表现出闯劲不足的毛病,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便是这种文化影响下的普遍心态。当然,追求内心的宁静本身并没有什么不是,但这种追求过了头后,就成为了一种制约人、阻止人不断前进的消极因素了。

静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它既可以表现自然界的静谧,也可以表现人们内心的宁静,还可以理解为人们的清静无为。这些,构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实,在今天这个时代,要获得一份静已经是一种难得的奢望了,环境的日益恶化,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对利益的孜孜追求使人们总是在喧嚣中煎熬,这也是现代人总是不快乐的根本原因。

表现安静的诗句篇五
《古诗阅读》

表现安静的诗句篇六
《诗歌的常见主题》

◆诗歌的常见主题

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 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离愁别恨、 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怎样写?)

1、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2、常用的表达方式:重点掌握描写和抒情。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侧面、白描细节等;抒情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其它艺术表现手法:对比、照应、衬托、 渲染、双关、铺垫、抑扬、联想、想象等 ◆常见的考查角度:

1.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诗句所展现的情景。

2.体会加点词语(诗句)的妙处。

3.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例1(描绘画面):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展开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答题要点:

1、抓住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

2、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将景物串接成一幅画面。

3、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内容生动形象。

(答案:山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例2.1(品味词语):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作品中的一个”闹“字自古被人称道,说说它的妙用。

答题要点:

1.从表现手法入手

2.结合全句内容进行分析,即描绘了什么内容

3.结合全诗(全词)进行赏析,说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运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以动写静,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表现了作者对美好春光的喜爱。) 例2.2(品味语句):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答题要点:

1.从表现手法入手

2.指出诗句或词句描写的内容

3.结合全诗或全词谈谈在诗词中的作用

4.谈谈作者的情感

(答案: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担忧的复杂的情感。)

◆分析作者的情感

1.注意诗歌的标题、写作的背景

2.联系教材中诗人或词人抒发的情感

3.注意重点词语

例3.1(从标题入手,体会情感)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例3.2(结合背景,体会情感)

阳关曲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熙宁十年(即公元1077年)。离别七年以来,兄弟首次相聚,并共度中秋佳节。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抒发了作者对眼前团聚的珍惜,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例3.3(联系已学诗歌的主题,分析情感)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同时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联想关键词语,体味诗的情感

菊花一高雅 莲花一高洁 杨柳一惜别月光一思念 落叶一失意 春风一得意浮云一飘零 落日一惆怅 冬雪一冷峻秋雨一忧愁 鸿雁一思念 流水一叹婉大漠一苍凉 旷野一凄清 落花一感伤美酒一壮行 红豆一相思 竹林一闲趣 孤灯一孤苦 秋虫一凄凉 故乡一乡愁归燕一温情 枯藤一萧瑟 古琴一知音

例3.4(结合诗歌的意象,体会情感)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歌颂梅花的傲雪耐寒,寄托诗人在逆境中坚贞不移的品格 )

◆实战练兵

1、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绘出颔联所描写的内容。

(2)说说“喧”“动”的妙处。

(3)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答案:(1)天色已经晚了,一轮明月挂在高空,皎洁的月光从如盖的青松间倾泻下来。山泉清洌,淙淙流淌在山石之上,在月光下闪闪发光,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

(2)因“竹喧”而知“浣女”归来,由“莲动”而见“渔舟”返棹。一“喧”一“动”,顿使静谧的

翠竹青莲、青松明月之间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衬托出诗人自身超尘脱俗的心理状态

(3)表达作者对安静纯朴生活的热爱、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

2、浪淘沙‧怀旧 (李煜)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1)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

答:上片写春寒愁感.下片写家国恨情.

(2) “天上人间”一句流露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答:流露了词人内心世界生与死的矛盾,是绝望者的希望.

3、梅花绝句 (陆游)

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

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

(1)前两句为梅花的出现展示了一个怎样的背景?

答:空旷、寂寥、清冷、洁净.

(2)你对诗中的梅花形象怎样理解?

答:高洁而寂寞,无人问津,是罢官而不得起用的陆游自身的写照.

4、雪中偶题(郑谷)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1)这首咏雪诗在景物的选择上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选择景物很有典型性.诗人选择了“僧舍飘雪”“歌楼密洒”“渔人晚归”三个经典场景.既突出表现了下雪的景色,更表现了雪景之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生活.

(2)对这首诗宋人有不同评价,有人说它“奇绝”,也有人说它“浅俗”,你怎么看待?

提示: 这是开放题,可任选一个角度回答.如:“浅俗”体现在语言,全诗语言通俗,明白如话;“奇绝”体现在写景,选材有特色、有深意,特别是“渔人披得一蓑归”这一景象描绘富有诗情画意,也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的崇敬之情.

5、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1)末句的“放过”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这两个词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写得生动,富有情趣。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怎样来表现这个深刻哲理的?

答:人生哲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用“行山路”这个意象来隐喻“人生充满矛盾”的这一哲理.

6、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的“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从空间的隔离,联络的断绝,时间的久远三个角度来写,强化和加深了作者贬居期间的孤苦情绪.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简要分析。

答:表达作者因等待团聚过久,在团聚即将来临之际,突发不祥之感,深怕出现意外而团聚不得的复杂心理。

9、闺怨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1)诗中“孤”字含义丰厚,请做简要分析。

答:既写月影的孤单,也写出了思妇的孤苦心理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简要回答。

答:表达了她对征戍南疆的丈夫的深切怀念。先托鸿雁为信使;再寄希望借助梦境团聚;最后只好变成月光洒泻亲人的身上。

10、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以送者对行人的口吻,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怅然凄苦的思想感情。

(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作简要分析。

答:“春江正渺茫”写春江烟云迷漫,辽远而又含混,一如离人迷茫无奈的心绪,景中有情,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11.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答:作者通过除夕夜在冰冷的旅馆里,青灯寒光如豆,诗人影只孤孑,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凄然的意境。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简要分析。

答:不直写自己思念故乡,却言故乡思我,能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婉曲含蓄。

12.从军行(王昌龄 )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答:“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红旗”即写色彩的明丽,也写军队的强劲凌厉.由此构成了一幅在大漠苍苍、天昏地暗之中,一支大军半卷红旗,卷尘挟风,奋勇挺进的画面。

(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

表现安静的诗句篇七
《诗歌鉴赏动静篇》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表现安静的诗句》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形容安静的诗句 关于安静的诗句 形容女子安静的诗句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表现安静的诗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表现安静的诗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20241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