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白居易写赞美荔枝的诗词

白居易写赞美荔枝的诗词

2016-02-03 09:49:2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白居易写赞美荔枝的诗词篇一《浅谈荔枝文化》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白居易写赞美荔枝的诗词》,希望能帮助到你。

白居易写赞美荔枝的诗词篇一
《浅谈荔枝文化》

题目:浅谈荔枝文化

姓名:

学院:

学号:

摘 要

荔枝是驰名世界的珍贵水果,形、色、香、味俱佳,饮誉古今中外。荔枝果实营养丰富,民间常把荔枝鲜果及其干制品作为补品食用。中国为荔枝的原产地,栽培历史悠久,生态环境多样,荔枝品种齐全多样,产量高,质量好。现今还出现了很多荔枝制品供人们享用,以致荔枝的用途更加广阔。荔枝不仅在食用方面给人们带来了享受,而且荔枝的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一直影响着我们,在诗歌上,在影视方面都有很多关于荔枝的,形成了一直荔枝的文化,让我们对荔枝更加认识了解和赞赏。

关键词:荔枝、文化、历史悠久、诗歌、影视

目录

一、荔枝简介

我们大家都很熟悉荔枝,平常到了荔枝上市的季节,我们都特别爱吃。可是在我们吃的时候,我们是否有想过荔枝中隐含了一些怎么样的文化呢,现在我们就可以来探讨一下。荔枝与香蕉、龙眼、菠萝一同号称“南国四大果品”。荔枝原产于中国南部,是典型的亚热带果树,对气候的反应特别敏感,生长期需要高温湿润,而在花芽分化和花器官形成期则需要比较冷凉和干燥的天气。荔枝树是常绿乔木,高约10米。果皮肯多数鳞斑状突起,鲜红,紫红。果肉产鲜时半透明凝脂状,味香美。但不耐储藏。荔枝性热,多食易上火,并可引起“荔枝病”。荔枝果实除食用外,核人药为收敛止痛剂,治心气痛和小肠气痛。木材坚实,深红褐色,纹理雅致、耐腐,历来为上等名材。花多,富含蜜腺,是重要的蜜源植物。杨贵妃因喜食荔枝而闻名,使得杜牧写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来”的千古名句。此外,各代文人墨客也写下了大量关于荔枝的诗词。 二、荔枝的品种

我国荔枝种质资源极其丰富,品种也非常丰富,数不胜数。经过2000多年的人工栽培和选择,形成了许多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优良荔枝品种、品系和单株。近几十年来,各荔枝产区在资源普查中,对当地的荔枝种质资源进行了较详细的调查、记载和描述,终于将荔枝分类齐全,大概能分成下列品种:

“三月红”又名早果,主要产区在广东省中山市,该品种早熟、果大、丰产、耐湿,适于水位较高且肥沃的土地种植;“白糖罂”主要产区是在广东省的茂名市,约有300年的栽培历史该品种也早熟,果大、肉厚、清甜带浓厚的香蜜味,品质优良,在国内外都备受欢迎;“白蜡”又名白蜡子,主要产区在广东电白、高州等地,该品种果肉白腊色,质爽脆,清甜多汁,但是大小年结果现象明显。“圆枝”又名水东黑叶,果皮略红色、果肉乳白色,质软滑,汁多,甜带微香,种子饱满,适合在近水的地方生长;“妃子笑”又名落塘蒲,产于广东、广西、台湾、四川等地,该品种果型美观,核小,商品价值高,是国内外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品种之一;“东刘一号”是福建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1979年从番枝品种中选出的优良株系,该产品果肉质脆,适于鲜食和制做罐头。除此之外还有大造、黑叶、桂味、元红、大小丁香、糯米滋、挂绿、淮枝、兰竹、雪杯子、尚书怀、陈紫等等。

三、荔枝的栽培

荔枝苗的栽培方法可以分成:压条育苗、嫁接育苗、苗木出圃等等。

(1)“压条育苗”是我国荔枝产区传统的育苗方法,具有操作简易、成苗快、结果早,并能保持母树的优良性状等特点。在选材料的时候应该选长势状旺、具有繁育品种特征和特

性的壮年结果树上选择枝条作圈枝材料。在华南地区一年四季均可以进行圈枝育苗。但在春夏季圈枝,发根、成苗快。

(2)“嫁接育苗”应该选择阳光充足、地形开阔、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平地、山坡或水田来作荔枝的苗圃地。

(3)“苗木出圃”要选择优良的荔枝苗,还要砧穗亲和良好,嫁接口上下发育均匀的嫁接苗。在搬运苗木时,不得提苗木的主干,因为荔枝苗根本而泥团较重,很容易拉托泥团。

四、荔枝的加工

荔枝非常美味,以加工成很多美味的食物和饮料,现在就来介绍几种:

(1)“荔枝干”是过日晒和火焙来制作,一般包括原料选择→预晒→烘焙→发汗→烘干→散热→包装八个程序。味道好,口感润滑,一点不失荔枝的香味。

(2)“荔枝酒”是一种口感香甜顺滑的美酒,需要选充分成熟的荔枝,去壳去核,在90~95摄氏度加热杀菌十分钟,然后要通过接种—发酵—陈酿—调味—杀菌、装瓶。这样就可以制作好我们平常很爱喝的荔枝酒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很喜欢这种酒。

(3)“糖水荔枝”是一种罐头食品,多用黑叶制作,剔去小果、裂果,去核去壳后对果

肉进行分级,迅速在流动清水中淘洗干净,立即装罐,越快越好。然后再在罐中灌入糖水。

(4)荔枝汁,原料要求成熟的果实,把病虫果及残破烂果剔除,清水洗干净,再去核去壳榨汁,再进行调配调味,再加热装罐。

五、荔枝的储藏

荔枝是热带水果,特别不好储藏,很容易就会开始“三变”:褐变,质变和腐变。一般储存的方法有:

(1)低温储藏。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通过降低贮藏环境的温度,尽量抑制果实的呼吸作用和其他生理代谢,减少果实由于代谢所引起的消耗,从而保存果实的营养物质和商品价值。降温同时也抑制了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活动。

(2)自发气调贮藏。这是利用果实呼吸产生二氧化碳,消耗氧气来改变贮藏环境中的气体比例,当二氧化碳和氧达到一定比例时,果实的呼吸作用和其他生理代谢受到抑制,生命活动减弱,从而来延长果实的贮藏期。

(3)气调贮藏。这也称控制气体贮藏,根据果蔬的性质,通过人为改变贮藏环境的气体成分和比例,使其达到抑制果蔬代谢最佳的效果而不会导致果蔬的变质。

(4)泡沫箱加冰短期贮藏法。利用泡沫箱的保鲜性能,荔枝采后装于泡沫箱内,再在箱内加入一定比例的冰,封上盖子,可以在常温下保持荔枝4~5天的贮藏期。

白居易写赞美荔枝的诗词篇二
《荔枝》

荔枝

荔枝——品种篇(一)

荔枝,以其鲜亮的外型、诗质的内蕴、绝佳的口感,闻名中外。它吃起来甘甜爽口、味浓香清,让人百尝不厌、回味无穷。因而被称为果中之王、岭南佳果。人们对于荔枝只知其形、味鲜,不知其品种特点、历史由来,颂咏名句等丰富的文化内涵。现撰专文,把相关荔枝的所有知识搜集如下,以飨读者:

一、荔枝的别名

荔枝,在古代有不同的叫法和写法,曾有离枝、离子、荔子、荔支等写法。因左思在《蜀都赋》中有“旁挺龙木,侧生荔枝”的话,故后人又以“侧生”来指代荔枝。荔枝色红,故又称之为“丹荔”。唐朝诗圣杜甫在流落巴蜀期间,曾写过《宴戎州杨使君东楼》诗,诗中有“轻红擘荔支”的话,所以不少人也以“轻红”来代称荔枝。

这样,荔枝这种自然界奉献给人类的尤物,由于得到古今文人墨客的关注而成为他们行诸笔下歌咏的对象,而具有一种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荔枝的品种及其特点

茂名被称为“荔乡”,据考种植荔枝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以其品种多,质量优,产量大而闻名全国(茂名荔枝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占全世界的五分之一)。特以茂名地区的荔枝品种作介绍,以示正宗。

茂名地区的荔枝主要品种有黑叶、白腊、白糖罂、妃子笑、桂味、三月红、糯米糍、鉴江红糯 等8种。它们的外形及肉质特点分别是:

1、黑叶荔枝

黑叶又名乌叶,是茂名市普遍栽培的品种,茂名市几百年老树很多,其粗生,叶色浓绿近黑,故称黑叶。一般植后3年开始挂果,3月上中旬开花,6月上中旬成熟上市,较丰产稳产。花穗长而大,花枝疏散,果中等大,平均单果重16.1--23.0克,卵园形或歪心形,果顶浑园或钝,果肩平或微耸,果梗较大。果皮暗红色,薄而韧。果肉乳白色,肉质软滑多汁,甜香可口。种核大而满, 100ml果汁中含维生素C 22.31--45.76毫克,酸0.37--0.39克,品质中上。可鲜食,干制和制罐头,是较适合加工的荔枝品种,也是茂名市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品种之一 。

2、白腊荔枝

白腊又名电白白腊,是广东省早熟的名优品种,主产茂名的高州、电白等地,叶面有光泽,有蜡层,叶脉明显。在3月上旬开花,花序较大,花朵密集,6月上中旬成熟上市。一般植后三年挂果,较丰产,平均单果重19.3--29.8克,近心形或卵园形,果顶钝,果肩平而一边斜,果皮鲜红色,薄而软,龟裂片突起,裂纹明暗显,果肉白腊色,肉质清甜,汁多,肉厚核小,有特殊香,种子中等大。 100ml果汁中含维生素C 39.29克,酸 0.49克,品质中等。是茂市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品种之一。在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上荣获银牌。

3、白糖罂荔枝

白糖罂白糖罂又名蜂糖罂,主产广东省茂名市,是广东省早熟的优质品种。叶片薄,边缘有皱纹,叶色较淡,2月中旬开花,5月下旬成熟上市。一般植后3年可挂果,较丰产稳产。果穗成球,单果重21--34克,果歪形或短歪心形,果顶浑园,果肩一边平一边斜,果皮薄,鲜红色,龟裂片部份平滑,果肉白腊色,肉质清甜,汁多,肉厚核小,种子中大,也有小核, 100ml果汁中含维生素

C 17.7毫克,酸 0.05克,品质上等。是茂市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品种之一。白糖罂在第三届农业博览会荣获“优质名牌产品”称号。

4、妃子笑荔枝

妃子笑又名落塘蒲,为广东著名的荔枝品种之一,茂名、高州栽培历史悠久。花枝细小,果大,平均单果重28.0--31.1克,近园形或倒卵形,果形整齐美观,果顶浑园或钝,果肩一边高,一边平阔,果梗粗直。果皮薄,色淡红,果肉厚,白腊色,清甜多汁,种子较小。100ml果汁中含维生素C 45.5--60.3毫克,酸0.159--0.34克,品质优良,6月上旬成熟。妃子笑荔枝最大的优点就是有二次花期,当第一次花抽齐,从花穗基部剪去,又可抽第二次花穗,且比第一次更好,可避开不良的天气,仍能夺得高产。

5、 桂味荔枝

桂味又名桂枝,是优质的中熟品种,也是重要的出口商品水果。果近园形,中等大,平均单果重20.2--22.0克,果顶浑园,果肩平,果梗细。果皮鲜红,果肩有墨绿色斑,果肉乳白色,肉厚质实,清甜多汁,有桂花形香味,多为小核,100ml果汁中含维生素C 26.84--29.48毫克,酸0.15--0.21克,品质风味极优,6月下旬成熟。对土壤适应性强,耐旱适宜山地种植。

6、三月红

三月红的产地在茂名各地零星分布,高州石龙居多。它的特点是果心形或歪心形,果大;果皮鲜红,肉厚而脆,果肉蜡白色,质粗韧,果汁多,味甜带酸,果核大。三月红是所有荔枝中成熟最早的,它一般在2至3朋开花,它在5月中下旬成熟。

7、糯米糍

糯米糍,其外形特点是:果为扁心脏形,属大型果,肉质爽而软滑,汁多,味多甘甜,有香味,品质上等。在6月下旬成熟,为广东省最著名晚熟品种,但有大小年结果现象。曾获中国十大优质荔枝品种称号。

8、鉴江红糯

鉴江红糯 ,种植地为在茂名的信宜、高州各地均有分布,以信宜最多。其 特点是果皮暗红色,较厚,肉质爽脆,汁较少,浓甜,品质极优。 珍贵的迟熟优质品种,在信宜6月底至7月上旬成熟。产量高,但有大小年结果现象。1995年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牌奖等。

荔枝——文化篇(二)

荔枝不是虚有其表的,它不仅果靓味美、营养丰富,而且有悠久的历史、神奇的传说,还有许多古今文人墨客的咏荔诗词歌赋,它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唐代开始,诗人就对荔枝眷顾有加,吟咏不绝。

一、有关荔枝的诗词歌赋

荔枝有着如火如荼的性格,古今文人赞美它的诗文如同漫天的繁星。

(一)古代诗赞(古吟)

古代文人对于荔枝诗赞有:

1、 最脍炙人口的荔枝诗当属唐代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其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既印证了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也揭露封建帝王、王妃的奢侈生活,其深刻的讽刺之意,使千百年来的读者为知动容!

2、宋代大诗人苏东坡被贬至惠州,在其蹉跎岁月中,荔枝曾是他心灵的良药。在他品尝了荔枝后,脱口赞曰: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砂中单白玉肤。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3、宋朝皇帝宋徽宗赵佶也在他的《宣和殿荔枝》中发出一声声的赞美:

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玉液乍凝仙掌露,绛苞初结水晶丸。

酒酣国艳非朱粉,风泛天香转蕙兰。何必红尘飞一骑,芬芳数本座中看。

4、白居易评它:“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润胜莲生水,鲜逾桔得襦。”并在《荔枝图序》中对荔枝作了细致描写:“朵如蒲桃(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5、杜甫赞赏它:“九过泸戍摘荔枝,香枫隐映石逶迤。”还有“飞焰欲横天”(郭明章《荔枝》)、“红云几万重”(邓肃《看荔枝》)等诗句将荔枝的色泽描写得淋漓尽致。

6、东汉文学家王逸为了向世人介绍岭南荔枝而写了《荔枝赋》,盛赞荔枝是“卓绝类而无俦,超众果而独贵。”

7、唐人张九龄在《荔枝赋。序》中直言:“百果之中,无一可比。„„甘美之极也。”

8、到了明朝,诗人徐勃饱享荔枝后,作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9、明朝陈辉所作的《荔枝》亦十分有味道:

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

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阑杆。

10、清代樊增祥写诗回赠好友时提到了茂名(高凉古郡)的丹荔,诗云:

荔枝六月熟高凉,七日飙轮达建康。拾得环妃牙后惠,拈来玉局指头香。

平章色味骄樱颗,商兑温寒有蔗浆。欲报洞庭丹橘子,书题须待满林霜。

11、清代两广总督阮元诗云:

新歌初谱荔枝香,岂独杨妃带笑尝。

应是殿前高力士,最将风味念家乡。

明确地肯定了岭南荔枝为贡品,而且清楚地说明了杨贵妃和高力士这两个人,在贡荔问题上的密切关系。

12、此外还有对荔枝的古评:

荔枝之于果,仙也,佛也,实无一物得拟。——宋珏

荔枝之味,果中之至珍,盖有不可名言者。——严有翼《艺苑雌黄》

以杨梅为公、葡萄为伯,而推荔枝为王,“至尊无上”。——李渔《荔枝赋》

(二)今咏

1、江泽民同志曾于2000年2月间亲临高州根子镇柏桥村委会(唐时为潘州毛山县地),参观荔枝基地,高兴之余在观荔亭下亲手植上一棵白糖罂荔枝树苗,并命名为中华红。如此中外名流同我们国家最高领导人,都盛赞中华红荔枝品质优良。该荔枝1988年被广东省果树研究所评为早熟组第一名。确认高州(唐时潘州)荔枝品质最优名不虚传。

2、现代作家杨朔的《荔枝蜜》,便能从精神上对荔枝有更多的了解,口舌间因为那些精妙的描写而生出许多渴盼。

3、当代书法大家沈鹏先生在畅游茂名荔枝贡园后,有《茂名荔园得句》:“荔实生成荔树枝,实沉啖实正当时;殷红一颗谁人摘,留着高枝便是诗。”把荔枝喻为一首众人称颂的诗,真可谓喻意贴切。

4、茂名文化名人吴兆奇老先生也多次登上高州元坝的红荔阁上,直抒胸臆,作过《红荔阁》诗一首:“红檐高阁峙元坝,远眺云山一线开;不尽荔林深浅处,心心向往白楼台。”

5、若说要全面了解茂名的荔枝文化,当数囊括大量荔枝作品、凝聚众多文人心血的《茂名市荔枝文化史话》一书,人们从《史话》中可以欣赏到155篇有关茂名荔枝的诗文,形式包括了随笔、通讯、散文、特写、故事、诗词(包括律诗、自由诗)、歌曲以及杂谈、论文等,读了《史话》的每一篇诗文,都会让读者的思绪骑上骏马跨越千山万水,插上想象的翅膀飞翔于今古时空。像茂名作者张光的《茂名荔枝古今漫语》,纵论千年,横贯万里,在翔实的基础上闪现束束文学火花,读罢仿佛有一股爽甜沁入肺腑;黄刚的《荔乡行》用白描手法描出荔乡的美景;湍流的《茂名荔枝》行云流水般历数了荔枝的趣闻;张永梅的《盛友如云荔乡来》从外乡人游荔乡的角度抒发了喜悦心情;柯焕德的《偷荔枝》,回忆了儿时的荔园趣事„„

(三)俗唱

不仅是诗词歌赋,人民群众留下的荔枝歌谣也很多。茂名的民间艺术渊源久远,体现了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二千多年前,茂名的先民开始种植了荔枝。荔枝将熟时,先民们敲起铜鼓唱起《拜荔歌》:“铜鼓隆隆,果满树丛。螃蟹红红,荔大灯笼。蜜蜂嗡嗡,花繁情浓。踏歌咚咚,侬乐农丰„„”跳起了拜荔铜鼓舞。

待到荔熟飘香时,在荔林穿梭的人们还隐约听闻:“妹是荔花迎风开,哥是蜜蜂把蜜采,开花采蜜为结果,果红肉嫩你我爱„„”的民歌小调,歌声悠扬,情意绵绵。这边方唱罢,那边又传来原汁原味的荔乡山歌,听者不禁心旷神怡:(男)种荔就望荔结果,写曲就望人唱歌;(女)三月春风轻盈盈,哥在荔林把水淋;„„(男)名声已经扬四方,妹把真情拿出来:(女)一颗荔枝一颗心,妹心只有情哥哥„„

有趣的是,有这样一首判定是否是广东人的歌谣,把荔枝作为拗口之词填进去:“阿四阿四,?条锁匙,开个夹万,?两毫子,买斤荔枝,唔爱黑叶,要爱槐枝。”还有一些地方的农村乡姑们也将

白居易写赞美荔枝的诗词篇三
《谢中元:“讽荔”之外:广府诗人谭莹《岭南荔枝词》的诗美价值10.13》

“讽荔”之外:广府诗人谭莹《岭南荔枝词》的诗美价值 摘要:荔枝作为岭南佳果,在中国古代曾流行于北方。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荔枝意象不多,只是因唐贵妃嗜荔被诗人屡次抒咏,使“讽荔”成为古典咏荔诗一个典型模式。清代广府诗人谭莹的《岭南荔枝词》在“讽荔”模式之外,将荔枝当作独立的审美意象,特别是围绕民俗风情、荔枝本体、借荔喻事三个方面,对岭南荔枝进行诗意呈现,对荔枝风情给予深切凝视,营造出了一个充满岭南风情的诗性空间,具有独特的诗美价值。

关键词:咏荔;谭莹;岭南;荔枝词;诗美

荔枝是岭南佳果毋庸置疑,宋人蔡襄《荔枝谱》载:“荔枝之于天下,唯闽粤、南粤、巴蜀有之。”[1](P644)又《本草纲目》云:“荔枝始传汉世,初惟出岭南,后出蜀中。”

[2]荔枝因其独特的生理性和幽远的地域性,成为历代诗家的抒咏对象,富有诗性特质的荔枝意象散存于各类诗词当中。其中唐代杜甫、白居易、杜牧、韩偓、徐夤、薛涛,宋代曾巩、苏轼、陆游、杨万里、黄庭坚等,都有咏荔诗传世。明清两代由于岭南种荔产业发达,以荔枝为题材的作品骤然增多。如广州荔枝湾唐荔园落成,举行结社征诗,便有咏荔诗1000多首。本文拟从咏荔诗的流变切入,着重评析清代广府诗人谭莹《岭南荔枝词》的诗美价值。

一、从北方诗人对荔枝的审美想象说起

荔枝原产于华南等地,直到“秦皇汉武”不断开发岭南,它才逐渐为中原人所知。自称“蛮夷大长老臣佗”南越王赵佗归汉,以鲛鱼、荔枝作贡品献给汉高祖,荔枝正式打入北方市场。汉皇对荔枝很青睐,曾试图移种荔枝,据载:“汉元鼎六年,破南越,建扶荔宫。扶荔者,以荔枝得名也。自交趾移植百株于庭,无一生者。连年移植不息,后数岁,偶一株稍茂,然终无华实。”[3](P195-196)可见最终徒劳,荔枝自汉代被作为贡物运至北方始,就开始被文人注意,开始进入文学作品的书写中。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首开咏荔先河,如“答沓离支,罗乎后宫,列乎北园”[4](P182),此篇没有专写荔枝,仅将离支(即荔枝)与其他果品铺排而列,用以赋陈上林苑的华丽。王逸的《荔枝赋》是

最早对荔枝作审美关注的文本,“皮似丹罽,肤如明珰,润侔和璧,奇逾五黄。仰叹丽表,俯尝佳味,口含甘液,腹受芳气。兼五滋而无常主,不知百和之所出;卓绝类而无俦,超众果而独贵。”[5](P683)可谓极尽具象描摹之能事,呈现了一个北国诗人对荔枝的审美想象与赞美。

荔枝作为岭南果品,虽时被文人笔墨青睐,堪称水果中的翘楚,但在古典咏物诗意象中并不是大面积被普及的。水月花鸟、梅兰竹菊,举凡可视可听之物,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或被作为纯粹审美意象,或被当做美刺比德之物,或被用作抒情遣怀的媒介,多被叙写得意象成熟、情境圆融。以《全唐诗》[6]的检索为例,“梅”字出现1122处,“兰”1837处,“竹”3510处,“菊”780处,“四君子”因其绵延的比德传统和人格意蕴得到了诗人广泛偏爱,水、月、花、鸟意象出现的频率就更加惊人。相对来说,“荔枝”(又名荔支)在《全唐诗》中出现仅67处,“荔”字出现129处,绝大部分关于荔枝的诗都是北方诗人亲历或送友人到蜀、福州、连州、广西等荔枝产地的灵感之作,有的仅提名而已。

这表明在唐代之前,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荔诗意象书写偏少,不外乎如下缘由:第一,荔枝此时是口腹之欲的对象,作为与欲望相勾连的水果种类,对它的食物性印象是一种无法逾越、先验潜在的集体记忆,其内涵被剥夺了向纵深拓展的诗性可能和空间,因此导致荔枝未能被完全纳入精神视野下的诗性筑造。即使倾尽力量描述也不能消尽形而下的物质性功能,上升到纯粹审美领域。第二,是因为荔枝为岭南佳果,成熟之后“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7],不易保存。古时因空间距离和交通障碍,荔枝注定只能在北方上流社会和权贵阶层中流行,无法作为南北通行的水果被大众共享,能享受荔枝真味的北方诗人是极少数的。唐玄宗朝名相、广东韶关籍诗人张九龄曾在《荔枝赋》中言“南海郡出荔枝焉。每至夏季,其实乃熟,状甚瑰诡,味特甘滋,百果之中,无一可比。”但“余在西掖,尝盛称之,诸公莫之知,固未之信。”[8]很有一部分北方人竟不知晓,实在遗憾。由此,荔枝未能被广大文人采撷为咏物诗的写作对象。

二、“讽荔”:古典诗词中“荔枝”意象书写模式

唐贵妃嗜荔与荔贡是中国文人所共知的史实,这段历史典故却开辟了荔枝纳入文学书写的一种主流模式。《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云:“妃(杨贵妃)欲得生荔枝,岁命岭南驰驿致之,比至长安,色味不变。”[9](P1990)同样《二十六史·新唐书》云:“妃嗜荔

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10](P7932)唐玄宗为迎合杨贵妃喜食荔枝之嗜好,密诏岭南及涪州进贡荔枝,好色而远德。荔枝的命运与这段历史发生重要瓜葛,或者说因为这段典故,咏荔诗骤然增多。在诸多文人的想象中,荔枝被借用于讽喻时政,使得“讽荔”诗在中国古典咏物诗中占有一隅地位。

荔枝口感美妙,晋身宫廷珍果,杨贵妃嗜荔常被文人们当作安史之乱的一段教训予以描写。杜甫、杜牧、苏轼等诗人都有借荔讽史的诗歌存世。杜甫的《解闷》组诗(有四首专咏荔枝)对此曾反复咏叹:

先帝贵妃今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炎方每续朱樱献,玉座应悲白露团。 (第九首) 忆昔沪戎摘荔枝,青枫隐映石通巡。京华应见无颜色,红颗酸甜只自知。 (第十首)

翠瓜碧李沉玉瓷,赤梨蒲桃寒露成。可怜先不异枝蔓,此物娟娟长远生。 (第十一首) 侧生野岸及江浦,不熟丹宫满玉壶。云壑布衣始背死,劳人害马翠眉须。 (第十二首)[11] 四首诗植根于贵妃与祸乱有关的史实,由杨贵妃食荔生发联想,将荔枝风味系于国家治乱,直抵唐代致乱之由,称得上借助荔枝表达讽谕的经典之作。明人王嗣爽认为杜甫“因解闷而及荔枝,不过一首足矣,一首之中,其正言止‘荔枝还复入长安’一句,正言不足,又微言以讽之。微言不足,又深言以刺之。盖伤明皇以贵妃召祸,则子孙于其所酿祸者,宜扫而更之,以亟苏民困。”[12]杜甫在咏荔中注入历史深怀,附加政治评判,显得意蕴深挚,内义宏富。此后,荔枝作为祸乱之源的意象被不断重复和强化,张祜、钱珝、杜牧等都有诗助阵。张祜的《马嵬坡》“尘土已残香粉艳,荔枝犹到马嵬坡”,钱珝的《蜀国偶题》“佩兰应语宫臣道,莫向金盘进荔枝”,均承袭杨妃故事,或寄寓慨叹,或针砭时政,这成为唐诗咏荔的主流取向。晚唐杜牧的《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更是发自肺腑的沉重批判,呼应着杜甫的幽幽愤懑。

自唐之后,荔枝和皇权、岁贡、政治的捆绑进入诗歌记忆。北宋的贡灾较唐代更甚,《三山志》曾如是记载:“大中祥符二年,岁贡荔枝干六万颗,元丰年间,贡数大体相同于大中祥符年间;元祐元年定为常贡,数亦如之;崇宁年间又增加一万三千颗;大观

[13](P1418)元年又增加三千颗;政和年间又增贡一万;宣和于祥符数外进八万三千四百颗。”

因荔枝导致的贡灾劳民伤财,触发了宋代诗家的集体讽谕。不过由于“词为艳科”的原因,《全宋词》[14]中书写荔枝的仅有二十八阙,除了李纲的《减字木兰花》:“华清赐浴,宝甃温泉浇腻玉。笑靥开时,一骑红尘献荔枝。明珠乍剖,自擘轻红香满手。锦袜罗囊,犹瘗当年驿路旁”,承袭旧史,颇有恍如隔世之叹。其余词作均为柔风丽语,不乏无病呻吟、空洞之语。

相比宋词,宋诗的荔枝书写最有可观之处,如北宋韩维的《谢送妃子园荔枝》、北宋末南宋初诗人范成大的《新荔枝》均取用“岁贡荔枝”史实,寄意颇深。将咏荔诗拔升到美刺高度的当属苏轼,苏轼承续杜甫《解闷》诗的精义,把讽谏之意浓聚于《荔支叹》中,全诗为:

十里一臵飞尘灰,五里一堆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永元荔支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米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15](P159)

诗人胸怀苍生,看透乱世之由,斥荔枝为尤物、填充欲壑之物,将杜甫的咏荔旨意继续推进,显得更加辛辣直接,力透纸背。清纪昀评价此诗 “貌不袭杜,而神似之,出没开合,纯乎杜法。”

杜甫、苏轼的咏荔诗借物言志,寄寓讽谕,开启了讽荔诗的深度模式,这与中国儒家崇尚美刺的诗教观息息相关,也是诗人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体现。直到清代,此种咏荔风格延绵未绝。清代诗人魏源有诮荔枝七绝:“文非甜俗不名彰,果谏居然逊果娟。北地葡桃南橘袖,何曾万里贡沉香。”将荔枝斥为果娟,无非是在变相批评岁贡之事。经以上所析,荔枝是他们释放愤懑、表述史识的触媒,虽为咏荔,实为讽荔,使得荔枝附加了一层类似“红颜祸水”的原罪。

三、谭莹《岭南荔枝词》的诗美呈现与岭南风情

荔枝本为中性之物,以它呈现何种风情取决于感物主体的兴思方式。在“讽荔”之外,岭南诗人笔下的荔枝书写却别有一番风情,他们做到了对于荔枝美的原真呈现。如清代顺德籍诗人陈恭尹的《广州荔枝词》云:“谱中诸品遍曾尝,晚熟增红久未忘。快比哀梨那得滓,清如甘露不成浆。已知忱至良勘解,见说颜衰可复光。更有新州香荔好,端溪能隔几城墙。”全诗尽情拥抱荔枝美味,毫无北方诗人的拘谨和深沉。福建莆田的徐夤有《荔枝二首》,其一为“朱弹星丸粲日光,绿琼枝散小香囊。龙绡壳绽红纹粟,鱼目珠涵白膜浆”。近代诗人丘逢甲曾干脆推荔枝为果中王,如“紫琼肤孕碧瑶浆,色味双佳更带香。若援牡丹花史例,荔枝原是果中王。天生尤物本消魂,更取增城挂绿论。

一种天然好风格,西施初出苎萝村。”这些南方诗人没有了地域距离、历史负累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故能激情灿烂。

广府诗人谭莹的《岭南荔枝词》(60首)[16]是一本专门写荔枝的集子,以岭南人的视野写岭南荔枝,将其当作独立的审美意象给予刻画,营造出一个充满岭南风情的诗性空间,在岭南诗人的荔枝创作中成就最高,最有代表性。谭莹是清代道(光)同(治)年间的广东南海籍诗人,与熊景星、徐良琛、徐荣等结西园吟社,享誉粤中。他自云“幼耽吟咏,夙嗜讴歈”[17](P450),荔枝、南濠、采桑、花市、珠市等岭南风物民俗均为他笔下常现的吟咏对象。特别是《岭南荔枝词》以七言绝句组诗形式吟咏荔枝,风格清丽俊逸,朗然可诵。《岭南荔枝词》原题《岭南荔枝词百首》,刻集时删定为60首。

谭莹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南海人,一生浸染岭南风情,所以能将咏荔诗写得自由恣肆,辞彩迸发。《岭南荔枝词》单涉荔枝品名就有25种之多,表现手法上既非放大镜似的“近描”,又非登高望远似的“远视”,写出了多数唐宋诗人无法体味的风致。今人钟贤培曾论他:“最为世所推重的是《岭南荔枝词》”,“可以作为岭南荔枝的发展历史来读,很有史料价值”[18](P148)除此之外,谭诗的最大价值在于跳出了单纯赞荔、讽荔的模式,独辟蹊径,贴近地域,尽情释放了荔枝意象的诗美价值。

第一、以荔枝来写岭南田园民俗风情是谭莹组诗的最重要部分,极具地域情调和清新自然风格。这类诗达21首之多,刻画了荔枝的果熟叶繁图、街头叫卖荔枝的欢乐、朦胧月色下的荔果飘香、湖江水上的荔枝夜市,浓郁的南国风情如同素描得到尽情呈现。这种题材又可分为两小类:

一类是写岭南荔林风光。比如“霞村珠林今若何,岭南从古荔枝多。凭君载酒村村去,绿叶蓬蓬隔一河。”直接描写树在河边、过河入林的岭南荔林原貌,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出郭先经晚景园,半塘南岸果皆繁。三山大石红相望,熟到陈村又李村。”则描述了荔枝熟遍半塘南岸的丰收情景,口语化增添了素朴的欣喜之情。组诗还写到了身处荔林之中的快乐祥和,如“丰湖处处荔枝肥,明月湾头锦绣围。戏摘虬珠偸打鸭,鸳鸯六六各惊飞。”俨然一副人与自然生态相亲相乐的和谐图。另“罗浮树树似冬青,锦作峰峦绣作屏。疑是玎珰红翠下。风翻蛮果落经庭。”选择用长镜头与聚焦的方式,刻画林与果的自然之美。诗人尤其对对荔乡人的生活颇多赞语,用“峡下人停水市舟,丹林蓊郁隔山楼。谁家占尽园婷美,不羡人封万户侯。”表达了农人以荔枝为依托的自适自乐的价值观。“朦胧月色照山红,飞鼠飞来国易空。几处竹寮敲竹夹,家家看果月明中。”即便写到月下照看荔林等农事,用笔仍然活泼清新,具有一种诗画立体的质感,

白居易写赞美荔枝的诗词篇四
《山川之美 值得歌颂——白居易《忆江南》赏析》

山川之美 值得歌颂——白居易《忆江南》赏析

白居易,字乐天,原籍太原人。他的曾祖迁居华州下邽县。唐代下邽,今属陕西渭南县。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县。他一生有十余年的时间居住在江南。和盛唐诗人远赴江南多属旅游不同,白居易四下江南,每次都有特殊的原因。他第一次下江南是童年时代。那时,安史之乱虽然早已平定,但新的藩镇叛乱却不断发生。在河南,先后就有李灵耀、李希烈的叛乱,闹得人民不得安宁。白居易在十一二岁时逃难到了浙江一带。几年后到过苏州、杭州。白居易第二次下江南是在壮年。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心怀二心的藩镇李师道派遣刺客暗杀宰相武元衡,裴度受伤,朝野震动,当政者束手无策。白居易时为太子左赞善大夫,他认为这是国家的耻辱,上疏力主缉捕凶手,触怒宰相,被贬为江南西道的江州司马,在九江居住三年多。白居易第三次下江南时,已年过半百。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正月,他在中书舍人任上曾上疏纵论对河北藩镇用兵的问题,不被采纳。六月,元稹罢相后,他眼见宦官专权,党争激烈,便请求到外地做官。七月,朝廷任命他为杭州刺史,历时两年,政绩卓着。白居易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下江南,年已五十四岁。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春三月,白居易在洛阳太子左庶子任上接到朝廷派他作苏州刺史的任命,五月端阳,抵达任所。第二年秋天,因为眼病免官。冬天,他跟从和州离任的刺史朋友刘禹锡结伴回北方。从此以后再也没有重到江南了。

白居易的《忆江南》词,是脍炙人口的作品,一千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在吟咏回味。我记得1978年3月31日,郭沫若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以《科学的春天》为题作讲话时引用了其中的名句,他说:“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这热情洋溢的讲话,道出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科学工作者的心愿,因而也赢得了全场雷鸣般的掌声。至今每当我们获悉全国各地的每一项新的重大成就时,我们都会想起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的词句。郭老引用得好,赋予了原词以新的含义。但话又说回来,白居易的诗之所以值得借用,又确实因为它是春的颂歌,美的回忆。

《忆江南》一共三首,它们的原文是: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白居易在《江楼早秋》一诗中曾说“江山入好诗”,也就是说他认为即景抒情的诗须大好江山之助,这是他从创作实践中悟出的道理。

他的《忆江南》能写得这么感人,和他长期生活在江南,由衷地喜爱江南分不开。

《忆江南》的写作时间,历来说法不同。有的说在白居易离苏州之后;有的又说在大和元年;王国维则说写于“大和八九年间”.这些说法,不是太笼统,就是太简单,缺乏事实根据。

笔者认为要确定《忆江南》词的写作年代,必须从了解刘禹锡的《忆江南》词入手。刘的两首词,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然后他吟咏道:“春去也,多谢洛阳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裒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频。春过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

两首词一再叹息“春去也”,“春过也”!说明他们作于初夏。第一首又说“多谢洛阳人”,暗示写作地点在洛阳。既然如此,就只有刘禹锡、白居易某年初夏都在洛阳,才可能唱和了。因而也就排除了“大和元年”、“大和八九年”作词的两说。根据白居易、刘禹锡的行踪看,他们从开成二年到会昌二年有六个初夏在一起度过。他们都有江南生活的经历,都在苏州做过刺史。因此,他们在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两人都是六十六岁的时候,共同回忆美好的江南生活时,各自写了《忆江南》词。

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从构思上看是一个整体:第一首写整个江南,第二首写回忆杭州,第三首写回忆苏州。

江南,作为古地区名,时代不同,内涵不同。唐太宗贞观年间的江南道,其辖地域相当于今天的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及江苏、安徽的长江以南,湖北、四川的长江以南的部分地方和贵州的东北部。唐玄宗时又将这一大片地方分为江南东道和江南西道。东道治所在苏州,西道治所在洪州。白居易一生从少年到中年再到老年,十多个春秋的江南生活,给他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在江南东道、西道境内他都有好诗流传。他在浙江等地避兵乱时曾念念不忘自己的故乡,在贬谪时借江南瘴厉地发过牢骚,这都不能拿来证明他不爱江南,如果不是断章取义,而是统观他的全部江南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他是到一个地方爱一个地方的。

读白居易的江南诗,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出他把江南作为第二故乡的感情。他的《忆江南》词把他赞美江南,喜爱江南的感情表现得更为热烈和鲜明。试看第一首: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这首词劈头一句就是一声赞叹:“江南好”!这看似平淡的三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是词人长期蕴蓄于胸中的感情的表露。接下去词人用“风景旧曾谙”五字来补足“好”的内涵以及他要赞美的原因。“谙”是熟悉的意思,词人熟悉江南的好风景,所以每一回忆江南就忍不住为它叫好。江南值得称许之处甚多,如土地的肥沃,物产的丰富,人民的聪慧勤劳等等都值得歌唱,而一首小词又不能无所不谈,因而他只拈出江南迷人的风景来写。江南处处有长江的身影,长江之春也最令人难忘。“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十四个字描绘的景色简直像一幅色彩绚丽,气

势磅礴,意境优美的油画。它一下就能引起人们的联想,我们仿佛看见在一个春天的早晨,词人在江边徘徊,忽然间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江边的春花沾满了晶莹的露水,本来就很可爱,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是红艳艳的胜过了火焰。这里词人像一位杰出的画家仅用简练的几笔就把春花的鲜明色泽,光线的变化以及欣赏者的喜悦之情,完美地表现出来了。有人认为这江花系指长江卷起的浪花。的确,白居易曾经用花来形容浪花。如他在《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一诗中就说过“风翻白浪花千片”.不过,白居易在这首词里写的“江花”却不是江上的浪花。因为他写的是长江之春,岸上红花既是写实,也和下句描写春江水色不重复。不然才写了江水,又写江水,岂不单调!“春来江水绿如蓝”把一江春水写得好逗人喜爱啊。“蓝”是一种蓼科植物,叶子含蓝质,可以制深蓝色的染料蓝靛,这是一个很新鲜、很贴切、很生动的比喻。南方的水色给白居易留下的印象很深,所以他在《长恨歌》里说“蜀江水碧蜀山青”,在《缭绫》里说“染作江南春水色”,在这里又与蓝靛相比,都写得很美。面对这样的良辰美景叫人如何不眷恋江南呢?“能不忆江南”正是用设问的语气来做肯定的结论。读词至此,热爱祖国锦绣江山的人们,仿佛听到了作者的啧啧声,感觉到了他的激动,很自然地也会产生一种共鸣。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第二首词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领起,前三字“江南忆”和第一首词的最后三字“忆江南”勾连,形成词意的连续性。后五字“最忆是杭州”又突出了作者最喜爱的一个江南城市。假如说第一首词像画家从鸟瞰的角度大笔挥洒而成的江南春意图,那么,第二首词便像一幅杭州之秋的名画了。

杭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名城,是我国东南的形胜之地。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上淘井,加固堤防,治理西湖,为当地人民作了有益的事情,当地人怀念他,他也时时想念这个地方。他的写景诗中,有不少写杭州的名篇。如《杭州春望》、《馀杭形胜》、《春题湖上》等,古今传诵的是七律《钱唐湖春行》,它说:“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显然很爱西湖的春天,为什么他在词里偏偏不写杭州之春呢?这可能是为了避免和第一首词所写的春景重复。他写杭州之秋,一写灵隐寺赏月赏桂,一写高亭之上观钱塘江潮。两句词就写出两种境界。“山寺月中寻桂子”的“山寺”,指的是西湖西边的灵隐寺。这座古刹有许多传说,有的还蒙上一层神话色彩。如传说灵隐寺的桂花树是从月宫中掉下来的,就让人浮想联翩。所以宋之问《灵隐寺》诗说:“月中桂子落,天香云外飘。”《南部新书》也说:“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曾拾得”.寺僧当然是在说谎,但寺中多桂却是事实。白居易曾在寺中赏月,中秋节桂花飘香,那境界使他终身难忘。山、寺、月影下,寻桂子,写出了幽美的环境,也写了置身其间的词人的活动,使我们读后恍如身临其境。然而,词人回忆杭州还有另一种境界使人难忘。那就是“郡亭枕上看潮头”.钱塘江潮是大自然的奇观。他的形成和环境很有关系。钱塘江的入海处就是杭州湾。这个海口很像一个正对着东海的大喇叭口。由于

这样特殊的自然环境,便形成了奇异的潮汐现象,特别是每年秋季的八月,海潮来时,潮峰可达到一丈多高。它仿佛是一座银山,又仿佛是陡立在江中的一堵水墙,从远处疾速地向杭州方向推进,十分壮观。弄潮儿举着红旗迎潮而上,更是惊心动魄。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杭州人像过节一样,倾城出动,登山临江,翘首观潮,煞是热闹。白居易的杭州诗多次写蓟钱塘江潮,如《重题别东楼》诗就写到他登高遥望迎涛弄水的印象。“郡亭枕上看潮头”,以幽闲的笔墨带出惊涛骇浪的景色,与上句“山寺月中寻桂子”的静谧而朦胧的美的境界形成鲜明的对照,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白居易是热爱杭州的,所以他在回到北方以后,又产生了“何日更重游”的愿望。

再看《忆江南》的第三首:“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这首词在思想艺术上都不及第一、二首,加上他又写到歌舞生活,因而许多选本都不介绍它。其实它在写法上也并不是全无可取之处的。前两首词虽然也写到人,但主要还是写景。第三首点到吴宫,可以使人想到苏州的虎丘山、馆娃宫的风景,但主要却是写人,写苏州的歌舞伎和词人自己。从整体上看,意境的变化使连章体词显得变化多姿,丰富多彩。

苏州,有许多春秋时代吴国的遗迹,如阊门馆娃宫、虎丘山等。这里地处杭、嘉、湖平原,是鱼米之乡。安史之乱,黄河流域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江南生产发展,经济文化繁荣,在苏州有突出的反映。白居易的《登阊门闲望》诗说:“阖阔城碧辅新草,乌鹊桥红带夕阳。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云埋虎寺山藏色,月耀娃宫水放光。”苏州是江南东道的政治中心,州刺史任务繁重。他写诗告诉友人元稹说他处理公务:“清旦方堆案,黄昏始退公。”(《秋寄微之十二韵》)不过诗人究竟是诗人,每有闲暇,总免不了寄情诗酒歌舞。他爱太湖的山水,也爱当地演出的音乐舞蹈。他写的《小童薛阳陶吹觱篥歌》,颇有特色。他重视苏州的女艺人李娟、张态,认为她们能演好《霓裳羽衣舞》。苏州名酒叫“竹叶春”,所以白居易在词中说:“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白居易不是纵情声色的人,他欣赏的是吴娃的歌舞,希望能重睹演出,因而说:“早晚复相逢”.

读完《忆江南》,我们可以看出它的三个特色:

第一是它的创造性。文学艺术贵在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生命。塞北和江南风光是文学作品中经常描写的内容。一说到江南,我们就会想到丘迟《与陈伯之书》所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景象,也会想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及其它描写江南的乐府民歌。白居易的《忆江南》词能写出新意,创造新的艺术境界,很不容易。拿它和唐人的《状江南》诗相比更能见出作者的独创性。

第二,词的民间气息很浓。词的发展和民间文学关系密切。白居易虚心向民间文学学习,写出了绝妙好词,促进了词的发展,从而奠定了他在词史上的地位。我们只要细心地把《忆江南》和敦煌曲子词《望江南》作一些比较,就能感受到它的民间气息。

第三,词的音乐性很强,适合于歌唱。白居易和刘禹锡在《忆江南》题下都注明他们的作品是为歌曲写的新歌辞,这种写作方式对于词这种新诗体的形成无疑是有益的。

引人脱离现实的山水诗、风景诗词是不足取的,但不能一看到写山水风景的诗词就一概加之反对。好的写景作品以浓烈的生活气息、赞美大好河山的激情,能引起人们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对于这类作品,人们爱读也就不足为奇了。

恩格斯说过“大自然用几座丘陵、山野、树林、吃草的家畜就创造出了无数优美的风光”。(《风景》,《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我们伟大祖国得天独厚,有许多山川之美,值得歌颂,在反映沸腾的社会生活的作品中,我们的锦绣河山常使它们增辉生色。我们时代的美的颂歌,美的回忆,将使祖国的文学宝库更为可爱啊。

白居易写赞美荔枝的诗词篇五
《南州六月荔枝丹》

白居易写赞美荔枝的诗词篇六
《有关描写长江的古诗》

有关描写长江的古诗

江上渔者——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早发白帝城——李白

早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京师得家书——袁凯

江水三千里, 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 只道早还乡。

惠崇春江晓景——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江上——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晓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描写长江的古诗名句

1、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赤壁怀古》)

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到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5、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6、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北宋-李之仪)

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8、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9、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10、【临江仙】

《二十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明-杨慎 )

11、【水调歌头】

游泳(1956.06)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现当代-毛泽东)

12、【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杨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13、长江:<<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白居易

朝来又得东川信,欲取春初发梓州。

书报九江闻暂喜,路经三峡想还愁。

潇湘瘴雾加餐饭,滟预惊波稳泊舟。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三峡闻猿

【唐】贯休

历历数声猿,寥寥渡白烟。

应栖多月树,况是下霜天。 万里客危坐,千山境悄然。 更深仍不住,使我欲移船

上三峡

【唐】李白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出峡

【唐】胡皓

巴东三峡尽,旷望九江开。 楚塞云中出,荆门水上来。 鱼龙潜啸雨,凫雁动成雷。 南国秋风晚,客思几悠哉。

峡中即事

【唐】廉氏

清秋三峡此中去,鸣鸟孤猿不可闻。 一道水声多乱石,四时天色少晴云。 日暮泛舟溪溆口,那堪夜永思氛氲。

白居易写赞美荔枝的诗词篇七
《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整理)

祖国的万水千山如此多娇,历来的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欣赏不完的诗词绝句,下面就给大家提供几首,请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自己搜寻更多。请选择喜欢的诗词,多读几遍,体会诗人的情怀,看谁记得最多。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无人知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来相伴。大自然最了解他内心的孤独,明月的清辉带给他一种寂静的快乐。物我合一而物

我两忘,禅意与诗情水乳交融。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也善于捕捉音响、色彩、画面、感受相交织的动人一刻,统一于最能传

达情韵的意境之中,用恰当的语言表现出来。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山中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杭州春望

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 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 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南湖早春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 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 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 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 年年衰病减心情。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 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 入云深处亦沾衣。

描写山水诗词名句(建议适当记忆一部分)

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4、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5、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6、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7、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1、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3、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

4、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5、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

6、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7、“日映青丘岛,尘起邯郸陆。江移林岸微,岩深烟岫复”(《循役朱方道路》)

8、“山嶂远重叠,竹树近蒙笼。开襟濯寒水,解带临清风”(《游沈道士馆》)

9、“长枝萌紫叶,清源泛绿苔。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来”(《泛永康江》)

10、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1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1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1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15、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16、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17、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18、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9、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20、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22、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23、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2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26、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2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28、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2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白居易写赞美荔枝的诗词》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白居易写赞美荔枝的诗词”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白居易写赞美荔枝的诗词"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20298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