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淡泊 心态 诗句

淡泊 心态 诗句

2016-02-03 11:34:0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淡泊 心态 诗句篇一《论纳兰性德诗词中的归隐心态》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淡泊 心态 诗句》,希望能帮助到你。

淡泊 心态 诗句篇一
《论纳兰性德诗词中的归隐心态》

 2006年2月                   湘南学院学报  第27卷第1期               JournalofXiangnanUniversity Feb.,2006

Vol.27No.1

论纳兰性德诗词中的归隐心态

李晓明1,王喜伶2

(1.湘南学院中文系,湖南郴州 423000;2.湘南学院公共课部,湖南郴州 423000)

摘 要:纳兰性德诗词中,充满了对隐士的艳羡、对佛老的热爱和淡泊功名富贵的思想,表现出明显的归隐心态,

其原因主要与理想破灭、感情创伤、人生际遇及性格气质相关。

关键词:纳兰性德;归隐;心态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73(2006)01-0052-03

  归隐是古代士人不肯苟合于世俗社会的一种人

生态度和处世途径。孔子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1]

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句话已经成为历代士人避世归隐的原则与借口。中国古代有很多的隐士,他们或潜藏不露,或处山林,或在草野,或离朝市,俱以不求闻达、不入仕途为其特征。清代大词人纳兰性德(1655-1685)显然不是一个典型的隐士,他甚至不曾有过归隐的生活经历,但是,在他的诗词作品中,处显露出强烈的归隐意识

兰“身在高门广厦,为真切。

,对其研究的论文、,但学者们对纳兰性德的隐士心态却少有论及。本文试图对纳兰诗词中的归隐心态作点粗浅的分析与探讨。

纳兰性德是清初重臣纳兰明珠之子,他的家族属满清正黄旗,有着显赫的地位。明珠是康熙身边炙手可热、权倾一时的宰相,有家族的庇护,加之性德少而精进,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所以,很早就显露头角,14岁通六艺,15岁入太学,17岁中举,康熙十五年(1676年),纳兰性德22岁,这一年,他参加殿试,一鸣惊人,名居二甲第一,赐进士出身,授三等侍卫。从此“,上

[2]

眷注异于他,侍卫久之,晋二等,寻晋一等”。短短的时间,接连得到提升,可谓仕途顺利,春风得意。而能够当上殿前侍卫,特别是当上一等侍卫,又正是接近皇帝的最佳途径,意味着很快就可以加爵晋升、飞黄腾达,这在一般人看来,是梦寐以求的美差,但是纳兰性德却恰恰相反,他不像常人那样欣喜若狂,反倒

处处流露出对侍卫生涯了无兴趣的情绪。

考察纳兰性德短短的一生,不难看出,当初他也是一个具有满腔政治热情和高度社会责任感、有着远大抱负和卓越见识的满族青年《金缕曲》一词中这样写道“:未得长无谓!、银河亲挽,普天

[3]

一洗。”词中洋溢,、民族,获取进土功名后可以轻而易举地实,从而完成一个儒生政治家的人生之旅。可是在封建社会,理想愈高,愿望愈多,阻力也就愈大,实现也就愈难。按照纳兰性德的才能和他的理想抱负,如果让其在政治上施展才华,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和民族团结大展宏图,也许正遂了纳兰的心愿,但康熙全然不顾纳兰的个性特点和理想愿望,仅凭自己兴致的“天子用嘉”,让纳兰充当了殿前侍卫,如此轻易地改变了纳兰的人生道路。他觉得理想成

[4]

空,身不由己,难以忍受又无法摆脱。所以,在许多作品中,流露出了归隐田园、终老南山的想法。

(一)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艳羡。在古代诗人中,纳兰性德最为钟爱的首先要数“大隐”陶渊明,他认为陶渊明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态度与自己十分相近,因此愿意以他为榜样。他这样抒发自己的情怀“:天地忽如寄,人生多苦辛。何如但饮酒,邈然怀古人。南山有闲田,不治委荆榛。今年适种豆,枝叶何莘莘。豆

[5]

(拟古诗四十首之十》)实既可采,豆秸亦可薪。”《

“结庐倚深谷,花落长闭关。日出众鸟去,良久孤云

[5]

(拟古诗四十首之三十二》)诗句闲适恬淡,对还。”《

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溢于言表,颇有东篱风味。其次纳兰性德对不肯向权贵折腰、豪侠飘逸的诗仙李白也

收稿日期:2005-10-29

作者简介:李晓明(1964-),男,湖南衡阳人,湘南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52・

是十分仰慕的。他同李白一样,向往返朴归真,超逸

(拟古脱群,率性清幽。“白日但静坐,坐对门前山。”《

)诗句中显然有着李白独坐敬亭山、诗四十首》相看两

不厌的影子。“请君勿复言,此道弃如遗。闻道西山

(长安行赠叶纫庵庶子》有瑶草,何不同君一采之。”《

又显然得到了李白诗歌超然飘逸的精神。

(二)表达了归隐向佛、修心养性的想法。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纳兰性德扈驾南巡,十月抵无锡时,他给好友顾贞观写了一封信,信的前半部分表达了对江南秀丽山水的喜爱,后半部分则表示了决意终老田园的愿望:“倘异日者,脱屣宦途,拂衣委巷,渔庄蟹舍,足我生涯。药臼茶档,销兹岁月。皋桥作客,石屋称农。恒抱影于林泉,遂忘情于轩冕。是吾愿也,然

[6]

不敢必也。悠悠此心,惟子知之,故为子言之。”归隐避世的意识非常明了。他的诗词作品中也处处流露出了这种意识。他希望能够远离世俗,长伴古佛青灯,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他在《山中》一诗中这样写道“:高树暗如山,倾崖石欲落。羁离悲夜猿,险峨伤病鹤。酒怀万物清,此时欣有托。山中一声磬,禅

[7]

灯破寥廓。”他更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身着蓑笠,乘一叶扁舟,置身世外“看棋局”,他有词云“:问人生,头白京国,算来何事消得。不如摹画清溪上,[8只。人不识。且笑煮鲈鱼,趁著莼丝碧。)・送座主德清蔡先生》

有很多,显然,,(三)。他为自己取号为楞伽山人“,楞伽”本是佛教经名,意为“宇宙万有皆是虚假不实,唯是自心所观而导归于不生不灭之涅。”他还将自己的词集命名为《饮水词》“,饮水”

一词,是源于道明禅师答卢行者的一句话“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从名号,从作品集命名,不难看出他对佛教思想的热爱。而他的诗词作品中,更是处处充满着释氏禅意。“手写香台金字经,惟愿结来生。莲花漏转,杨枝露滴,想鉴微诚。欲知奉倩神伤极,凭诉与秋擎。

[8]

(眼儿媚・西风不管,一池萍水,几点荷灯。”《中元夜

)这是一首思念妻子的词,民间旧俗在七月十五有感》

日举行祭祀亡故亲人的活动,纳兰性德亲手写佛经,为的是乞求与亡故的爱妻再结来生。在《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一词里,诗人描绘了佛家的清静世界:“空山梵呗静,水月影俱沉。悠然一境人外,都不许尘侵。”他希望象画里入静的老僧一样,结庵于西山绝顶。他还写有一些寓意佛理的诗篇,如“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在他后期的词作中,金字经、莲花、杨枝、慈云等佛教词汇运用娴熟,代替他早期作品中满篇的“愁”“、泪”等字样。

(四)表达了厌恶官场险恶、淡泊人生功名的思想。纳兰性德有着非常矛盾的性格,他曾经渴望积极

入世,建功立业,又深感世道的黑暗险恶,厌倦现实的蝇营狗苟和官场的反复无常,他无限感叹地说“:嗟哉华亭鹤,荣名反为辱。”他认为“:世事看奕棋,劫尽昆池灰;长安罗冠盖,浮名良可哀。不如巢居子,遁迹从

[5]

(拟古四十首二十六》)蒿莱。”《

他十分恼悔青年时期那种追求功名利禄的孟浪行为,渴望寻求灵魂的安栖之所,并用冲淡的调子来表现他对人生的淡泊态度“,吾本落拓人,无为自拘

[5]

(拟古四十首之三十束,倜傥寄天地,樊笼非所欲”《

)“九》,人生若草露,营营苦奔走;为问身后名,何如

[5]

),这样淡泊名利、(拟古四十首之二十五》一杯酒”《

格调冲淡的诗句在他的诗词中比比皆是。

纳兰性德诗词作品中,透出这么强烈的归隐意识,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时代的原因,也有他个人生活的、性格气质的原因。

一是理想破灭使然青年,殿试告捷后,,也,而是被安插,:“马齿加长矣,枉碌碌乾,。拼樽前杯酒,一生长醉。,问归鸿、归来也未。又随缘、去住无心,冷

[9]

眼华亭鹤唳。”他对朝廷忠心耿耿,朝廷对他却用非所长,时光的流逝使他焦急,年龄的增长而壮志未酬,内心的冲突致使心绪烦乱,他无可奈何地咏叹“:浮名总如水”“,且随缘、去住无心”,看得出来,此时的纳兰,政治热情已经淡如白水。

二是人生际遇使然。当上了侍卫后,纳兰几乎年年都扈驾巡游,有时甚至一年数次。尤其是“康熙二

[2]

十一年秋,奉使觇梭龙”至二十二年四月方归,时间长达十个月,颠沛的鞍马生活,对于满腹雄心的他来说,无疑也是难以忍受的。而每天出入宫闱,目睹官场上的尔虞我诈、朋党倾轧,仕途上的崎岖险恶,使年轻正直的纳兰性德更是深切地感受到官场的可憎可怖。他在《渌水亭杂识》中写道“:白敏中以李赞皇荐,得入翰林。及为相,诋赞皇者甚力。吕惠卿以王荆公吸引,得预政,所以摧害荆公者无所不至。三代以还,似此者指不胜屈,是可叹也!”“黄雀白龟蛇鱼之类,尤知衔恩图报,况人乎?彼怀私罔上,负恩篾礼者,曾虫

[10]

鱼之不如矣。”两段记载,或缘史而发,或睹物兴感,均有所指。总之,他的心灵一直承受着难言的痛苦:厌倦侍卫生涯却又无法把握和改变自己的命运。难怪顾贞观在祭文中这样说“:吾哥所欲试之才,百不一展;所欲建之业,百不一副;所欲遂之愿,百不一酬;

[2]

所欲言之情,百不一吐。”

三是感情创伤使然。政治上受到伤害的纳兰性

・53・

德,无法排遣胸中的苦闷,只能让自己沉醉于温柔乡中,自我麻醉。“但有玉人常照眼,向名花、美酒拼沉醉”,这是多么无可奈何的选择!纳兰性德陷入温柔乡的第一个对象是结发之妻卢氏。他同卢氏恩爱有加,刚刚入仕时,每遇到烦扰,卢氏便极尽柔情蜜意,婉语相劝,让他不安的心灵得到了暂时的宁静。然而,天不悯人,爱妻早逝,这给了纳兰致命的一击。他把自己的悲、苦、愁都写在悼亡词中,这些词作表现的不仅是对妻子的挚爱,也是对自己理想破灭的感伤。纳兰性德葬身温柔乡的第二个对象是沈宛。沈宛是一位出色才女,有名的词人,纳兰性德与沈宛的情感历程,已无法从史料中得知,但从二人的词作中可看到两人确实情深意笃,而且二人的分手是迫于外界的压力,情非得已。政治理想的破灭,又伴随着情感生活的失败,两者刚好同步,联合起来将他驱进沉寂的深渊,使他深深体味到人生的苦涩。

四是个性气质使然。纳兰性德虽生于富贵之家,但他却具有不凡的气质,似乎生来就背负着人世间的愁与悲。他说“:予生未三十,忧愁居其半。心事如落花,春风吹已断。”“天将愁味酿多情。”他是如此的柔弱、善良、敏感和多情,他的情极深,爱极真,可悲的是,这位天分极高的承平少年,虽淡泊名利,个炙手可热的富贵之家,世,严礼法的束缚差,一面,因而,“不如归去”的渔樵情结。

总之,纳兰性德是这样的一个“翩翩浊世佳公子”,不甘于让生命消融在尊荣而又庸碌的位置上。

理想与现实相差甚远,所处环境又充满了讥谗和危

机,羁旅天涯,亲人分离,种种的重压和折磨,长期在他的心头笼罩,冷却了纳兰性德的仕宦之心。虽然他的职位连连提升,皇帝也十分赏识他的才干,可他就

[19]

是闷闷不乐,御座近在咫尺,但理想却远在天涯。他曾经把自己比作雪花,因为雪花“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从中可以看出他鄙薄繁华、格调孤高的性格,也可窥见纳兰性德诗词作品中归隐心态内在的、深层的原因。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泰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2]韩  .纳兰性德.通志堂集(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78.

[3]纳兰性德.通志堂集:卷7[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4]刘德鸿.清初学人第一:纳兰性德研究[M].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97.

[5]纳兰性德.通志堂集:卷3[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6].: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2[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纳兰性德.通志堂集:卷9[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78.

[9]纳兰性德.通志堂集:卷7[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10]纳兰性德.通志堂集:卷16[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11]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3.

ONRecluseComplexofNALAN2Xingde’sPoetry

LIXiao2Ming,WANGXi2Ling

1

2

(1.ChineseDepartment,XiangnanUnversity,Chenzhou423000,China;2.DepartmentofPublicCourses,XiangnanUniversity,Chenzhou423000)

Abstract:NALAN2Xingde’sPoetry,WhichisfullofloveinBuddhaandrecluse,scornofreachandhon2or,demonstrateobviousreclusecomplex.Majorreasonsare:idealwreckage,emotioninjury,theexperienceandpersonalitymakings.

Keywords:NALAN2Xingde;recluse;complex

・54・

淡泊 心态 诗句篇二
《南唐诗的闲逸与淡泊倾向》

第21卷第9期2006年9月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LeshanTeachersCollege

Vol.21,No.9Sep.2006

南唐诗的闲逸与淡泊倾向

江胜兵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在渐趋衰微的五代十国诗坛上,南唐的诗歌创作最为繁荣。受宋王禹偁“因仍历五代,秉笔多艳冶”的影响,南唐诗歌的思想倾向被认为是轻艳。或由词推诗,认为南唐诗歌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感伤。通过对南唐文学史料的考察和对南唐诗歌文本的阅读,我们会发现,南唐诗歌的主要思想倾向并不是轻艳与感伤,而是偏安一隅的闲逸与淡泊。

关键词:南唐诗歌;思想倾向;闲逸;淡泊I206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66(2006)09-0020-04

南唐乃至五代十国的文学成就以词为主,诗歌亦颇有特色。

五代十国诗歌完成了从唐音到宋调的过渡,以往的文学史或作品选都将五代十国文学附于唐末或宋初,忽略了这一阶段诗歌在文学发展史上的过渡作用。

南唐是五代十国的诗界重镇。南唐诗歌在五代十国诗歌中的成就最大,构成了唐音向宋调过渡的重要环节。

[1]

(P665),后来的论者宋王禹偁称五代“秉笔多艳冶”

族文士都受到重用。马令《南唐书》说:“南唐累世好儒,而儒者之盛见于载籍,灿然可观。如韩熙载之不羁,江文蔚之高才,徐锴之典赡,高越之华藻,潘佑之清逸,皆能擅价一时。而徐铉、汤悦、张洎之徒,又足以争鸣于天下,其余落落不可胜数。故曰:江左三十年间,文物有元和之风,岂虚言

[3]

乎?”

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南唐君臣无统一理想。他们只想苟安一隅,庶族文士更是如此。政治上与西蜀相比他们又时刻受来自北方的威胁,所以他们的诗歌既不像中朝文人的作品中饱含着对战乱的痛苦体验,也不像恃险自固的西蜀诗人沉醉于风月。待遇优厚的南唐文人们所吟唱的往往不是忧国忧民的惆怅,也少有风花月雪的浮艳,更多的是在自然景物的描摹中寄寓自己追求淡泊的理想。形成这种闲淡倾向的主观原因是南唐作家认识到,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无法有所作为。这种闲逸、淡泊也是一种无奈的生命选择。可以说南唐的政治、经济、文化境况是形成南唐诗歌闲逸、淡泊倾向的现实基础。

五代诗人往往颠沛流离,作品散佚现象严重。从《全唐

[4][5][6]、《全五代诗》、《全唐诗补编》诸书的收录情况看,南诗》

据此论南唐诗歌的主要思想倾向是写艳情;也有论者由词(P505),但除推诗,认为南唐诗歌主要思想倾向是写感伤[2]这二者之外,南唐诗歌还具有闲逸与淡泊的倾向。

南唐诗歌之所以形成闲逸、淡泊的思想倾向,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五代时期,干戈纷扰,公元937年,先主李昪代吴立南唐,疆域扩大到江苏大部,安徽淮河以南,江西全部,湖北东部、福建一部。统治者虽无志中原,但能保境安民,发展生产,使江南成为五代时期较为安定、富庶的地域。这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鉴于唐末武人政治的祸患,南唐重视文治,文臣及庶

诸本对诗人唐作家有160余家。由于五代作家流动频繁,

[7]

的归属往往不一,为统计方便,我们参照《十国春秋》、《旧

收稿日期:2005-11-16

作者简介:江胜兵(1976-),男,安徽枞阳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4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20

五代史》[8]、《新五代史》[9]、两《南唐书》[10]

进行梳理,事迹载于南唐较详者可定为南唐诗人。这样看南唐作家的总数不少于一百家。其中诗歌有特色,能构成南唐诗歌总体风貌者有近二十家(以现存作品为准)。

南唐大部分诗人只有很少的作品留世。《全五代诗》中所收南唐诗人作品超过一百首的只有三家:李中(298首),徐铉(286首),陈陶(166首),另外李建勋有88首。而陈陶有唐末之陈陶与南唐之陈陶的区别[11](P244-252),《全五代诗》与《全唐诗》都将二者事迹与作品合一,很难具体分辨哪些是南唐陈陶的作品,这为我们考察南唐诗歌的主要思想倾向带来了困难。本文以李中,徐铉,李建勋等主要诗人为例来综析南唐诗歌的主要思想取向。

南唐君臣无心统一,中下层官吏或民间文人以一种淡泊人生,放逸情怀的心态面对现实,这是承接了唐末诗人的避世心理。他们的诗歌中更多的表现出闲逸、淡泊之趣。

孟宾于为李中《碧云集》作序时说:“有中缘情入妙,丽则可知。出示全编,备多奇句。”谓李中的诗有情味且语言清丽。元辛文房《唐才子传》云:“中,字有中,九江人也,唐末尝第进士。为新涂、淦阳、吉水三县令,仕终水部郎中。孟

宾于赏其工吟,绝似方干、贾岛,时复过之。”

[12]

(P941)认为李中的诗有晚唐贾岛遗风。这一说法还是符合实际的。在李中的诗作中,表达闲逸、淡泊思想倾向的随处可见。如秋夜吟寄左偃》:

与君诗兴素来狂,况入清秋夜景长。溪阁共谁看好月,莎阶应独听寒螀。卷中新句诚堪喜,身外浮名不足忙。会约垂名继前哲,任他元发尽如霜。[5]

此诗可以看成是李中个人思想也是他诗歌主题取向的一个总纲,诗人无心仕进,尽管任过三地县令,终于水部郎中,但他并没有汲汲于此。他一心留恋的是大自然,他要与好友一起到溪阁中去看月,在莎阶上听冬虫的轻鸣,书卷中的新作比身外的浮名更能让他欣喜。另一首《忆溪居》云:

竹轩临水静无尘,别后凫鹥入梦频。杜若菰蒲烟雨歇,一溪春色属何人。

此诗可知,当诗人为“浮名”(实则是为生计)所累要离开自已所爱的旧居时,那种淡淡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临溪的一处居所,静谧无尘,作者离开之后还经常梦见溪边起落的凫鹥。后两句近乎天真的发问使我们和诗人一起把思绪留在了那片纯净的领地。表面上看作者只是在怀旧,实际是藉以表达希望隐逸,追求淡泊的思想。再如《江南春》:

千家事胜游,景物可忘忧。水国楼台晚,春郊烟雨收。鹧鸪啼竹树,杜若媚汀洲。永巷歌声远,王孙会莫愁。

这是一幅优美的江南春景图。我们似乎看到诗人行走

在春日的江南大地上,忘怀于水乡的闲逸并沉浸在对民间平淡生活的体味与倾羡中。李中的这类作品俯拾即是,即使是羁旅苦情之作,诗人也不能忘却对闲逸、淡泊的向往,我们总能读出作者的从容。如:《宿山店书怀寄东林令图上人》

一宿山前店,旅情安可穷。猿声乡梦后,月影竹窗中。南楚征途阔,东吴旧业空。虎溪莲社客,应笑此飘蓬。另有《春日途中作》:

干禄趋名者,迢迢别故林。春风短亭路,芳草异乡心。雨过江山出,莺啼村落深。未知将雅道,何处谢知音。还有《江行夜泊》:

扁舟倦行役,寂寂宿江干。半夜风雷过,一天星斗寒。潮平沙嘴没,霜苦雁声残。渔父何疎逸,扣舷歌未阑。

在五代十国动荡乱离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干禄者,他只是在寻找他的栖身之所。这些羁旅之作我们可以体味到作者心中的那份凄苦,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惶恐,“半夜风雷过,一天星斗寒”,一阵虚惊之后,是出奇的平静,如果没有一种闲逸、淡泊的心境,是很难捕捉到这种自然现象。“渔父何疎逸,扣舷歌未阑。”作者仿佛就是那渔父,从容面对人生的一切风浪。

李中也有不少的酬和寄赠之作,很少直接给于被赠者某种感情上的慰藉,多向对方传达一种闲散的心绪,这种心绪的传达又多是通过景物的描绘来实现的。如《春晏寄从弟德润》:

相思禁烟近,楼上动吟魂。水国春寒在,人家暮雨昏。朱桥通竹树,香径匝兰荪。安得吾宗会,高歌醉一尊。《春日野望怀故人》:

野外登临望,苍苍烟景昏。暖风医病草,甘雨洗荒村。云散天边野,潮回岛上痕。故人不可见,倚杖役吟魂。《寄刘钧秀才》:

掩户当春画,知君志在诗。闲花半落处,幽客未来时。野鸟穿莎径,江云过竹篱。会须明月夜,与子水边期。《书情寄诗友》:

默黙谁知我,徘徊野水边。诗情长若旧,吾事更无先。芳草人稀地,残阳雁过天。静思吟友外,此意复谁怜。

21

在一些咏物诗中,李中仍不变他的闲逸、淡泊的特点。如《桃花》:

只应红杏是知音,灼灼偏宜间竹阴。几树半开金谷晓,一溪齐绽武陵深。艳舒百叶时皆重,子熟千年事莫寻。谁歩宋墙明月下,好香和影上衣襟。

清代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云:“李中《碧云集》,孟宾于历举其佳句于序,今读之多平平。余更喜其‘竹风醒晚醉,窗月伴秋吟’,‘虚阁静眠听远浪,扁舟闲上泛夕阳’,‘步月怕伤三径藓,取琴因拂一床尘’,‘江近好听菱茨雨,径香偏爱蕙兰风’,‘公署静眠思水石,古屏闲展看三湘’,

虽轻浅,尚有闲澹之致。”

[12]

(P943-P944)这里明确点出了李中诗歌闲淡的特点。

前文提到,辛文房说李中的作品绝似方干、贾岛,但李中的作品没有贾岛的幽僻,某些写景的作品似有盛唐王维的意味,如《江南春》(千家事胜游)。只是李中对于山水风光之体察中表现出的闲淡与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的闲淡有着本质的区别。盛唐诗人对山水田园的观照是一种精神与自然的交流,实是一种对于生活的热爱与自信。而李中等诗人则把对山水田园的体察当着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闲逸与淡泊之中是对于现实的深重失望与厌倦。

从生活处境上看,李中的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比较平淡,没有经历多少浮华,基本上可归于庶族文士之列。相比之下,养尊处优的朝相李建勋则是宫廷诗人的代表之一。李建勋,字致尧,陇西人,少好学,能属文,尤工诗。南唐主李昪代吴,预禅代之策,拜为中书侍朗同平章事。不久放还

私第,自号钟山公。

[5]

(P521)李所事的是一个偏安一隅的小朝廷,君臣无心统一,只顾逸乐。小朝廷中的诗人最易写出浮艳之作,然而李建勋的作品感觉不到浮艳,有的只是一种对于闲逸,淡泊的向往。马令《南唐书》称“建勋博览纪史,其为诗平淡清易”;《十国春秋》亦云建勋“少时诗涉浮

糜,晚年颇清淡平易,见称于时”

[7]

(P303),如《留题爱敬寺》:

野性竟未改,何以居朝廷。空为百官首,但爱千峰青。南风新雨后,与客携觞行。斜阳惜归去,万壑啼鸟声。

李建勋虽身在朝廷,但很少在诗中提及国忧民苦,高官厚禄之中,只知享乐,追求闲逸。如他的《尊前》:

官为将相复何求,世路多端早合休。渐老更知春可惜,正欢唯怕客难留。雨催草色还依旧,晴放花枝始自由。莫厌百壶相劝倒,免教无事结闲愁。

身为将相却说无事,只能说事不关己。李建勋部分寄赠之作同样表达着这种思想倾向:

江云未散东风暖,溟蒙正在高楼见。细柳绿堤少过人,平芜隔水时飞燕。我有近诗谁与和,忆君狂醉愁难破。昨夜南窗不得眠,闲阶点滴回灯坐。

《细雨遥怀故人》

休粮知几载,脸色似桃红。半醉离城去,单衣行雪中。水声茅洞晓,云影石房空。莫学秦时客,音书便不通。

《送喻炼师归茅山》

从“水声茅洞晓,云影石房空”的描绘中,可以窥见作者对于朋友所居环境的倾慕。

李建勋是身居乱世的达官,他的诗歌不像有些苦吟诗人的作品那样乏味。他能以平静的心情去面对生活,直面人生。他的诗歌总能品味出平和安逸的心境,回归自然的渴望。如《惜花》:

白发今如此,红芳莫更催。预愁多日谢,翻怕十分开。点滴无时雨,荒凉满地苔。闲阶一杯酒,惟待故人来。《闲出抒怀》:

闲游何用问东西,寓兴皆非有所期。断酒只携僧共去,看山从听马行迟。溪田雨涨禾生耳,原野莺啼黍熟时。应有交亲长笑我,独轻人事鬓将衰。《小园》:

小园吾所好,栽植忘劳形。晚果经秋赤,寒疏近社青。竹萝荒引蔓,士井浅生萍。更欲从人劝,凭高置草亭。《田家三首》之一:

长爱田家事,时时欲一过。垣篱皆树槿,庭院亦堆禾。病果因风落,寒疏向日多。遥闻数声笛,牛晚下前坡。

这些作品,平淡闲雅,娓娓动人,似与显赫的宰相生活并无关涉。他是南唐重臣,却有出世的色彩,眷恋大自然,时时怀有隐居的渴望。或许是富贵已极,反而在诗中能表现出一种淡化名利、闲雅脱俗的超然境界。

清代《载酒园诗话又编》云:“李建勋诗格最弱”。可能是因为李诗过于渲染了闲淡的旨趣,以致他的诗歌总体给人一种无欲无求之感,没有传统士人的求进之心,有时甚至以沉醉花酒的方式来表现自已的闲逸。《五代诗话》引云:“李建勋虽位居极品,然惜花怜酒,解吐婉媚辞,如‘预愁多日谢,翻怕十分开’,‘空庭悄悄月如霜,独倚栏杆伴花立’,‘携酒复携觞,朝朝一似忙’,足见花酒风

味。”

[13]

(P119)可以说李中和李建勋的诗歌中表现出的闲淡思想倾向是南唐诗人中最明显的。

五代之际,儒风淡薄,唯南唐提倡儒学。不过在这个动荡乱离的时代,很少有士人真正用传统的儒学价值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南唐士子中,徐铉是为数不多的提倡儒学者之一。徐铉,字鼎臣,广陵人,早慧,与韩熙载齐名,早年仕吴,入南唐官吏部尚书,后从李煜归宋。宋太宗淳化初,因

《留青日札》22

[5]

事贬静难军司马。有《骑省集》三十卷。(P544)徐铉的诗歌从以上几位诗人作品中,不难感受到南唐诗人创作中所显示出来的思想倾向。

表现出了一种对于乱世中人生的积极理性态度。这也是南唐诗歌中难能可贵的亮色。但他的不少诗歌还是表达了对于闲逸与淡泊的向往,如《又和游光睦院》:

寺门山水际,清浅照孱颜。客棹晩维岸。僧房犹掩关。日华穿竹静,云影过阶闲。箕踞一长啸,忘怀物我间。

诗人在前三联中着力描写一种清净,空灵的佛地圣境,最后一联才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境界的怀想。

《步虚词》表达了对仙界的向往,显示了他对隐逸的追慕。另一首《送薛少卿赴青阳》:

我爱陶靖节,吏隐从弦歌。我爱费征君,髙卧归九华。清风激颓波,来者无以加。我志两不遂,漂沦浩无涯。数奇时且乱,此图今愈赊。贤哉薛夫子,高举凌晨霞。安民即是道,投足皆为家。功名与权位,悠悠何用夸。携朋出远郊,酌酒藉平沙。云收远天静,江阔片帆斜。离怀与企羡,南望长咨嗟。

作者明确地表达了他倾羡淡泊尘外之举。

陈陶名下的很多作品与整个南唐及五代诗风的差别(P244-很大。据张兴武考论,南唐陈陶没有为官经历[11]

,一生主要时间为游历与隐逸,从这一点看,这些作P252)

品不大可能是南唐陈陶所作。

南唐诗坛还存在一个规模不小的隐逸诗人群,他们以南唐升元四年(940)建立的庐山白鹿洞国学为中心[14](P151-P156)。这些诗人有师生关系,多无仕进之心,诗歌作品中表现出的隐逸思想十分自然。主要有陈贶、刘洞、江为、夏宝松,他们不少人学晚唐贾岛。《十国春秋》载刘洞“自号‘五言金城’,得贾岛遗法。”说明贾岛的诗风及隐逸思想对他们都有影响。尽管他们所存作品极少,有的甚至只有一首,但我们也能从这为数极少的作品中读出他们隐逸、淡泊的情怀。如江为《江行》:

越信隔年稀,孤舟几梦归。月寒花露重,江晚水烟微。峰直帆相望,沙空鸟自飞。何时洞庭上,春雨满蓑衣。

这是一首抒发羁旅情怀之作,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所渴望的是在春雨霏霏的洞庭湖上悠闲的荡着轻舟,一种渴慕闲逸的感情溢于言表,这也是身处五代的诗人共有的心境。

[15]

云:“至于雅澹之体,警策宋王禹偁“孟水部诗集序”

之句,知诗者开卷可见矣。”王禹偁说出了孟宾于诗雅淡的特色。孟宾于也是南唐较有诗名的一位。

以上我们从南唐诗歌文本出发,考察并认为,在南唐诗歌的诸种主题取向中,闲逸与淡泊为其主要方面,明确这一点对于辨明南唐诗歌的过渡作用不为无益。

参考文献:

[1]傅璇琮,等.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2]许总.唐诗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宋)马令.南唐书[M].四库全书本.[3]

[4](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5](清)李调元.全五代诗[M].成都:巴蜀书社,1991.[6]陈尚君.全唐诗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2.[7](清)吴任臣.十国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1983.[8](宋)薛居正.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9](宋)欧阳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10](宋)陆游.南唐书[M].四库全书本.

[11]张兴武.五代作家的人格与诗格[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2]孙映逵校注.(元)辛文房.唐才子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3](清)王士祯.五代诗话[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14]任爽.十国典制考[C].北京:中华书局,2004.[15](宋)王禹偁.小畜集卷二O[M].四库全书本.

23

淡泊 心态 诗句篇三
《诗词观点态度》

淡泊 心态 诗句篇四
《淡泊·宁静·和谐——读华兹华斯诗歌中自然观》

‘=移23卷第3期

2009年6月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HEFEI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V01.23No.3JurL2009

淡泊・宁静・和谐

——读华兹华斯诗歌中自然观

殷定芳

(淮阴工学院外语系,江苏淮阴223001)

摘要:华兹华斯诗歌崇尚自然、返璞归真,诗人不仅在对大自然的欣赏与礼赞中获得欢愉和宁静,更重要的是他着意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以重新确立人生的永恒价值。文章从华兹华斯的诗歌中对自然的吟咏,分析诗人淡泊、宁静、追求和谐的自然观以及对现代人的启示。

关键词:华兹华斯;诗歌;自然观;启示

中图分类号:Ii0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634(2009)03-0118—04

Solitude,TranquilityandHarmony

・----——OnWordsworth'sReflections

YINDing-fangonNature

(DepartmentofForeignLanguages,HuaiyinInstituteofTechnology,Huaiyin223001,China)

Abstract:ThepoemswrittenbyWordsworthupholdnatureandseekforthefeelingsandnotionsin

notnatural,simpleandunelaboratedexpressions.Wordsworthonlyacquiresblissandcalminhis

heart,butalsolooksfortheharmonious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nature,manandsociety.Herebuildslife'svalue.ThispaperanalyzesWordsworth’Sview

poetryasonnatureandhisseekingforsolitude。tranquilityandharmonyfromhis

KeywellastheenlightenmenttOmodernpeople.words:Wordsworth;poetry;nature;enlightenment

18世纪的欧洲,工业的迅猛发展使旧世界土崩瓦解并失去了昔日的神性。在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下,欧洲思想界追求知识,理性思想成了人类认识宇宙的最高判断。然而,那时欧洲人却在这种理性的旗帜下为所欲为:自然界遭到破坏,人性受到扭曲,人的物质欲望不断膨胀……物质文明的向前发展不但没有给西方人带来预想的幸福和安宁,反而使整个欧洲走向了堕落,信仰和传统的动摇与崩溃直接导致了人们精神的混乱。华兹华斯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感到恐惧和担忧,在他的诗中,他表达了对自然的信仰和崇拜,对物质和权力的淡泊。崇尚自然的华兹华斯对他所处时代的那种理性的破坏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对人类的生存状态有了新的理解。

一、“物我合一’’的自然观

华兹华斯在其诗学中曾提到“诗人是把自己的心声向人类叙述的人,他应比普通人对事物更敏感,收稿日期:2008-10-30作者简介:殷定芳(1963一),女,江苏金湖人,副教授。

第3期殷定芳:淡泊・宁静・和谐——读华兹华斯诗歌中自然观119更赋予热情……”,认为“诗歌是人与自然的映象,,[1]416;“所有的好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圳2r]417。诗歌创作是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华兹华斯的诗歌是他自己情感的流露,是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中产生的。诗人漫步湖边时,曾看到迎风起舞的水仙花。这幅自然美景一直深深地印记在他心里,这美景给他带来无限的财富。他似乎找到了“那金色的时光”,回到了那天真纯洁的童年时代。可以看出,诗人把他在自然景物影响之下产生的强烈的感情激流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呈现出来。诗人先写水仙,再写水仙对于诗人的魅力,写的既是客观之物(水仙),又是主观之情(诗人)。“这时我的心被欢乐充满,还随着那水仙起舞翩翩”。大自然的美完全进人了诗人的内心,尽管他远离自然,其心境还是在自然之中,孤寂的时候同样充满了欢乐,感到快慰。诗人称平静时对往事的回忆一共有两种声音,那就是内心的回声和朴质的诗歌吟咏,诗人从两种声音共同的音韵中汲取对未来的信念,并让这信念带来愉快的心情。诗人在《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中写道:

独自漫游似浮云,

青山翠谷上飘荡;

一刹那瞥见一丛丛、

一簇簇水仙金黄;

树荫下,明湖边,

和风吹拂舞翩跹

●●●●●●

水仙花使诗人如痴如醉,给诗人带来无限的喜悦,最后诗人与水仙“翩翩起舞”,将自己融入到自然景物(水仙)之中,使人与自然和谐为一体。诗人不仅仅从自然中获取创作的灵感和激情,而且还从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透视出生活的本质,并向人们昭示永恒的真理。

华兹华斯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是十分贫寒的。但是他所生活地区的美丽的自然风光,疗救和补偿了他在物质与亲情上的缺失,因而华兹华斯回忆起早年并不觉得贫苦。他对自然有着虔诚的爱。空间和时间的间离使他对自然和童年产生了美感,激励他努力去探索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和人类发展的进程,使自己心灵得到平静、获得快慰,进而希望能使人类获得拯救。在诗人看来,大自然是至高无上的君王,他在与自然的交往中发现大自然能给予人类很多启迪,使人们回想起快乐的时光。

诗人在讴歌大自然中的湖光山色同时,又融入自己内心的主观感情。华兹华斯的诗充分体现出了他的自然观。

成年后,诗人以饱蘸感情的诗笔咏赞大自然,讴歌自然界中的山水风景、田园乡土、花木鸟虫、日月星辰对人类心灵的影响。在自然与上帝、自然与人生、自然与童年的关系上,他以诗的形式表述了一整套新颖独特的哲理。诗人认为,大自然有取之不尽的财富,大自然给人以欢乐和智慧;自然界中最卑微之物皆有灵魂,而且它们是同整个宇宙的大灵魂合为一体的,这就是诗人“天人合一”或“物我合一”的自然观的主旨。

二、标举童心,天性永存的自然思想

华兹华斯生活在欧洲的动荡年代,他目睹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这次大革命既作为启蒙思想的政治革命实践给法国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巨变,也使人性中一切悖理的东西沉渣泛起。诗人曾两度来到法国,但在短暂的欢欣与激动后,他悄然离去。因为随着革命的激化,雅各宾派的恐怖政治把他推入失望苦闷的深渊,理性的幻想被新的暴力所取代,自由被新的专制蒙上阴影。失去理智的人们、流血的动乱、新的道德败坏,这一切都让他陷入理想落空的危机之中。所有这些情感与理想的危机都迫使诗人在震惊中对理性产生了怀疑,在反思中寻求人类真正的自由与归宿。华兹华斯重新来到大自然,其感受与先前有了很大的不同,他此次已经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了。

120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the2009年6月Cuckoo)中,诗人给我们在诗中,诗人标举童心,追求已逝的天真欢乐的童年。在诗歌《布谷鸟》(To

讲述了一个他孩童时期追寻一只布谷鸟的故事。在一片青翠碧绿中,行踪神秘、啼声忽远忽近的布谷鸟给他天真的童年带来无限欢乐和遐想。此时的布谷鸟不再是一只普通的鸟,而是能召回他失去童年的梦幻的一种力量。

诗人通过回忆留在心中的五年前的美丽景致而处于愉悦的心境之中。与大自然进行和谐的交流,所获得的不仅仅是欢愉和宁静,更重要的是学会重新观察自然。诗人崇高的思想给他带来了一种绝妙的感觉,那就是:落日的余晖!广袤的海洋!新鲜的空气和蔚蓝的天空!而这些景致在五年前还独立于诗人的心灵之外,现在它们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了。留在心灵上的景致再次苏醒时,过去的感官的狂喜一去不复返了,诗人的感受中增加了半明半灭的思想的火花,这使诗人既体会到现时的快乐,又高兴地想到此种感受能给未来的岁月增添生气和精神食粮。他感觉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生时是这样,死后也返回到大自然中去,人与自然之间没有界限。自然既在身外,也在心内。在诗人看来,远离童年和远离自然的人们,可以通过回忆童年和与自然的亲和状态而返回自然,从而走向成熟。

华兹华斯在其他一些重要的诗作中都这样引入了对童年的回忆与礼赞。这在他带有自传性质的长诗《序曲》中有更深刻的展示。诗人在作品中衷心感谢大自然在他童年时代为他孕育了纯净的灵魂,认为在儿童时代的早期印象中,如果谁不与人类所创造的粗鄙庸俗的东西联系在一起,而是同崇高不朽的自然联系在一起,谁就能获得永久的幸福。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始终把童心与大自然和上帝联系在一起。在基督教观念中,上帝创造了一切,包括自然与人。诗人因为爱上帝,故而爱他创造的大自然,进而推溯到只有童年时期才能与大自然最接近,故而童真中包蕴着不朽的信息。华兹华斯在诗意和哲理的诠解中对孩童的崇拜达到如此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连他的诗友、同样讴歌童心的柯勒律治都感到不免过分。不仅如此,华兹华斯还对孩童的无知和单纯加以赞扬。我们知道,在西方一直有崇尚智慧的传统,对儿童也主张把他们放在育儿室里灌输成人设立的书本知识与道德教义。华兹华斯偏偏对天性未凿的童稚倍加赞赏,这实际上与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主张人应摆脱文明的束缚返归自然的风尚是一致的。由此,在他众多歌咏自然的诗篇中,最受尊崇的是那些可以作为宇宙伟大的和声中一个音符,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人,这就是婴孩。作者意在寻真,表现出力求摆脱人的社会性、返归于人生初始时期的归根心态。

三、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对现代人的启示

自然界是一切生命的基础与渊源,一切生灵都是大自然怀抱的婴儿。人在自觉意识开始以前也是自然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类最初因为偷食了知识之树上的禁果而被逐出天庭,永远失去了目睹上帝圣容的权利,也失去了被创造之初流荡于体内的灵气,人与自然的异化便由此开始,从此人类便踏上漂泊的路程,开始苦苦寻求精神还乡之旅。欧洲文艺复兴通过复兴古希腊文化,重新发现了人和自然,然而却走上了人与自然分离的道路。人类把自己提到了近似于上帝的高度,人想真正成为操控自然的人。人类作为生命本体的存在,时时昭示着自身的强大,彰显着无限的欲望;人类在演绎着无限权威的同时,也演绎出了自身的悲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业文明的进程,人类不断改变着与自然原初的和谐关系。从“上帝之死”到“自然之死”,都诉说着人与自然异化的历史,预示着人类的明天。

华兹华斯是一位有着现代意识的诗人,他早就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异化。他认为工业化使人跌人了可怕的物欲,从而道德沦丧、纯朴消失。诗人甚至发出了“世界叫我们受不了”的愤怒呼声。诗人的忧虑也预见了人类今天的处境。人类通过科学驾驭自然、征服无限。科技创造了奇迹,奇迹演变成了神话。随着一个个现代神话的产生,自然也在一寸寸地被吞噬。从“寂静的春天”到“自然之死”,都验证着人类强暴自然的恶行。今天,生态资源的破坏、物种频频消失,人类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生活的环境一天天地恶化。自然的悲剧与人的悲剧紧密相连。从“自然之死”到“人之灭亡”,只有一步之遥。技术的进步似乎是以生态的破坏为代价换来的。科学技术给/’o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们精神上的

第3期殷定芳:淡泊・宁静・和谐——读华兹华斯诗歌中自然观121极度贫乏。技术与情感的失衡,给人类带来了苦闷与彷徨。现代神话主宰着社会生活,也主宰着人的意识形态。科技的机械性把人变成了没有思考能力的空心人,使人面临着严重的信仰危机,“自然之死”则使人陷入生存危机,人成了无根的存在。这一切都源于人类自身的罪孽。对自然的疯狂掠夺必然导致人性的堕落,恣意践踏的恶行注定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华兹华斯把归根返始作为摆脱近代文明困境的一条出路,他企图通过回归自然来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使诗人产生了重重的矛盾。而诗人的矛盾也预示了现代人的尴尬:人类一方面呼吁生态保护,一方面又在疯狂地蹂躏自然;一方面呼吁回归自然,另一方面又肆虐地践踏着自身的自然性。这给今天的人们以启示是:人类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同样是一个整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相互隔绝的生命。如果人类失去记忆,忘记历史,背弃大自然,就是对自己和对客观存在自然界的否定,而对传统的背叛、对根的疏离,就注定要受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在技术与情感的跷跷板上,如果技术的一端太沉,情感便会离开生养它的土壤。没有了情感支撑,人类社会就会从荒原走向沉寂的历史。

四、结论

文明进步与人类命运的冲突到了华兹华斯所处的科学时代,呈现出了新的内容。科学作为一种主宰的力量几乎等同于万能的上帝。人们把科学技术变成了驾驭自然、征服无限的手段。但科学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又无时不在与人对抗着。

一方面,随着科技对人类霸权意识的诱发和扩增,人类早已改变了与大自然的原始而和谐的关系。人类不断征服自然,也就注定远离了自然,最终失去了与大地的亲和感,变得无源无根。另一方面,科技又历史地解放了人,有效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条件,同时,人类也愈来愈依赖于这种异己力量,甚至把知识、科学和权力意志凌驾于人之上,把人作为理性的动物或社会的动物,完全忽视了对人自身存在意义的探寻。正如宗白华先生谈论歌德及浮士德的意义时所说:“近代人失去了希腊文化中人与宇宙的谐和,又失去了基督教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上获得了解放,得着了自由;但也就同时失所依傍,彷徨摸索,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中寻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Cz]

对自我的遗忘及物质文明对生命本原的压抑所造成的人的虚无感,这正是近代人所面临的困境。所以从近代开始,欧洲文化中反思文明、追问存在的拯救意识渐成为一种普遍的思潮。华兹华斯的“物我合一”的观念可以说也是这个时代文明困境中的产物,其目的在于以一种理想主义的方式来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以重新确立人生的永恒价值。

参考文献:

[1]RubinsteinAT.TheGreatTraditioninEnglishLiterature(VolumeII)C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

Press。1988:416—417。

E2]宗白华.歌德之人生启示[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36—37.(责任编辑蒋涛涌)

淡泊·宁静·和谐——读华兹华斯诗歌中自然观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殷定芳, YIN Ding-fang淮阴工学院,外语系,江苏,淮阴,223001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2009,23(3)0次

参考文献(2条)

1.Rubinstein A T The Great Tradition in English Literature 1988

2.宗白华 歌德之人生启示 1987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翟莉 从一首诗看华兹华斯诗歌的特征 -社科纵横2008,23(9)

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他在诗歌集中表达了诗人观察自然时所发现的深刻的人性及其深奥意义.本文试图从文艺符号学的视角对华兹华斯的诗歌进行赏析,以凸现其诗歌主客体双向流动与建构之中的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2.期刊论文 朱喜奎 华兹华斯对诗歌的阐释 -时代文学2010,""(4)

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伟大奠基人,他是一名自然的崇拜者,他的诗歌以表现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反映了个人与自然的交流,一生中不仅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反映浪漫主义的优美诗歌,而且从不同的视角对"什么是诗歌?"给出了定义,总结了诗歌的特征,分析了诗歌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其理论观点涉及到诗歌的内容、语言、文体及形式.为英语诗歌和诗学评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期刊论文 胡希 对华兹华斯向自然延仲的生态意识诗歌的解读 -成才之路2009,""(34)

华兹华斯其诗歌创作主题多以美丽的自然景观 为依托,抒发个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同时反映英国工业革命后人们生活的困苦和资本主义的丑恶行径,提出以回归自然来解决问题.生态问题已越发成为全球共同瞩目的焦点,各方为挽救生态环境尽其所能.随着生态批评的出现和日益受到更多的关注,评论界开始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评价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歌.本文试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代表华兹华斯的诗作入手,以其诗歌创作的思想文化根源和生态观为切入点,从而重新审视华兹华斯的生态叙事策略.

4.学位论文 郑鸿升 威廉·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基督教思想 2008

本篇论文主要是通过基督教神学中基本的一些思想来诠释威廉·华兹华斯的作品。论文主要讨论华兹华斯诗歌中的“神性自然”,“上帝之爱”或者说“普爱”,以及晚期诗歌《岩石上的报春花》中的“复活”主题。在主要内容之前有一章讨论华兹华斯诗歌中宗教思想“内在化”的写作特点。在主要内容之后还有一章,这章通过分析他的诗歌《永生的信息》来揭示他诗歌中特有的思想“双面性”。最后一章是结论。本文的目的是从基督教的视角来阅读和研究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华兹华斯的诗歌中所体现的宗教思想在他自己那个时代就是争论的对象。科尔律治曾说华兹华斯是半个无神论者;埃德蒙·柏克认为华兹华斯年轻时属于和英国国教传统相对立的基督教流派,并称此流派为“异端中的异端和新教中的新教”;布莱克在1825年则说华兹华斯根本就不是基督徒,而是一个柏拉图主义者。这些不同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使华兹华斯的诗歌与基督教的关系成为学者们研究的兴趣。

本文分七章来讨论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基督教思想。

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为文献综述。首先简要介绍两本著作,一本是杰弗里·哈特曼的《华兹华斯的诗,1787-1814》(1971),另一本是M.H.艾布拉姆斯的《自然的超自然主义: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传统和革命》(1973)。然后介绍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学界研究华兹华斯的诗歌与基督教之间关系的一些学术著作。这里我引用了D.P.汉尼教授(2002)的研究成果,汉尼教授认为这些著作基本上可分成以下三类:第一类对华兹华斯的诗歌同当时的宗教制度,宗教思想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历史性的研究,如《华兹华斯的自然循道公会》(1975),《浪漫主义和宗教:维多利亚教会中的科尔律治和华兹华斯传统》(1976),《浪漫主义的宗教改革:英国文学中的宗教政治学,1789-1824》(1998);第二类把基督教神学中的基本教义或者宗教观点作为“镜片”,透过这些“镜片”来诠释华兹华斯的诗歌,而不是把华兹华斯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真实中,这类作品不仅对华兹华斯的作品作传统的神学研究,还通过受神学影响而发生变异的非宗教理论来研究和阐释华兹华斯的作品,如《威廉·华兹华斯和道成肉身的诠释学》(1993),《华兹华斯和浪漫主义宗教的问题》(1996);第三类是把华兹华斯的诗歌和《圣经》进行互文性地比较和研究,如《词与道:语言,诗学与<圣经>诠释》(1986),《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圣经>幽灵》(2001)。接下来介绍了汉尼教授在其论述中没有触及的两本研究华兹华斯诗歌与基督教之间关系的论著。一本是埃得温·斯坦因的《华兹华斯用典故的艺术》(1988),此书明确指出华兹华斯的诗歌中运用到的《圣经》典故只有40个,并在第六章专门讨论这些典故的应用,这些章节可归入汉尼教授分类中的第三类;还有J.R.巴斯的《浪漫主义和神的超然性》(2003),巴斯所持观点独特,认为华兹华斯处在基督教诗人和世俗诗人这两个极端之间,是一个极端虔诚的《旧约》诗人,我觉得此书可归入分类中的第二类。通过文献的阅读与分析,我发觉《圣经》对华兹华斯诗歌与文学创作理论的深刻影响已被西方多位学者论证。学者们不仅运用J.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概念,还运用G.热内特的跨文本和元文本概念来研究《圣经》对他诗歌的影响。在文学理论方面,《新约》中的“道成肉身”的思想对其文论的影响已被公认。华兹华斯认为语言不是思想的外衣,而是思想的化身,媒介就是信息本身。汉尼教授干脆称他的创作理论为“道成肉身的诗学”。此外,韦斯特布鲁克认为对华兹华斯影响最大的《圣经》叙述是寓言和词源性的传说并认为可把华兹华斯的许多诗歌当作寓言来阅读。18世纪出现的卫斯理宗也被公认为能对华兹华斯产生实质影响的基督教流派并得到充分的研究。通过受神学影响而发生变异的非宗教理论如人类学(沃森,1982)来研究和诠释华兹华斯的作品实在是项艰巨的工作。所以本篇论文主要是通过基督教神学中基本的一些思想来诠释华兹华斯的作品。本篇论文主要讨论华兹华斯诗歌中的“神性自然”,“上帝之爱”或者说“普爱”,以及晚期诗歌《岩石上的报春花》中的“复活”主题。在主要内容之前有一章讨论华兹华斯的写作特点,在主要内容之后还有一章专门分析诗歌《永生的信息》。最后一章是结论。

第二章讨论华兹华斯的写作特点。首先回顾1940年大卫·塞梭爵士编写的《牛津基督教诗歌集》,发现浪漫主义诗人,包括华兹华斯在内并不在其中占显要位置。把华兹华斯的诗歌和其他代表性宗教诗人的作品相比较,我认为他在英国宗教诗歌史的过低地位与其写作特点有关。斯坦因认为华兹华斯的诗歌中用到《圣经》典故的只有40处,而引用弥尔顿诗歌则有500多处。很多宗教诗人用诗歌来重述《圣经》的某些故事,而我在华兹华斯的诗中却从未发现此类诗歌。因此,他被这样定位似乎也不足为奇。那么在分析《圣经》对其诗歌的影响时,为什么众多学者肯定《圣经》对其诗歌与文学创作理论的深刻影响?我认为那是因为在表达基督教和《圣经》对其诗歌的影响而言,众多学者都认为他的诗歌特点是“含而不露”。用哈罗德·布鲁姆的话讲叫“典故的内在化”。用韦斯特布鲁克的话讲“是由于其诗歌和《圣经》的互文性不仅停留在词,词组和句子,还存在于文本,类型和体裁上。”因此,表面上看来,其诗歌中的《圣经》典故零碎。但正如韦斯特布鲁克所说的那样:“《圣经》在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存在就象白噪音一样微妙与弥漫,象幽灵一样萦绕不散。”我觉得就基督教思想对他诗歌影响而言,可用“基督教思想”来代替韦斯特布鲁克这句话中的“《圣经》”。华兹华斯的诗歌中当然会有“上帝”这样的宗教字眼,但是这些字眼常与诗歌主题无关,甚至有时扮演感叹词的角色。在他的很多作品中,“上帝”或者说某种神秘的“精神”往往隐隐约约地潜伏在文本下面,我们只能感觉到他的存在;其他一些基督教思想在其诗歌中的表现也往往如此。了解华兹华斯的写作特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诗歌。

淡泊 心态 诗句篇五
《古诗赏析》

淡泊 心态 诗句篇六
《王维诗四首》

淡泊 心态 诗句篇七
《古诗词含有哲理的诗句》

诗词中含哲理名句集锦及练习

语文古诗句中哲理诗简析集锦

1、海曰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简析: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简析: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

再生,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常用来表达一种"想要挽留却又不能留住"的心态。或对人生的感慨:盛衰浮沉,生死聚散,也如这花开花落、燕去燕来。)

4、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杨万里《过

松源晨炊漆公店》)简析:它蕴涵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假象所迷惑的道理。

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简析:借

景喻理,说明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或: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学习,时时补充新知。)

6、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朝赵翼《论诗》)

简析:常用来赞美人才的人才辈出,也用来表示一代新人过去,又有一代新人出现,长江后

浪推前浪。也含"世事超越前人,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必然趋势"之哲理。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简析:它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简析: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光明前景(或:表现感到困惑

时,突然见到希望)。 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简析:劝勉人们努力珍惜青春年华,世间没有后悔药。有"失去才知可贵"的哲理。 10、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简

析:表现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只要主观努力,心理健康,仍然能青春永驻,老

当益壮。

1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的《赤壁》) 简析:诗中蕴含机遇造人

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

1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

简析:它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

1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简析:坚信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抱负是必能实现的。

1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简析:阐明事物具有两重性。

15、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

简析:诗句最具忧愁、苦闷之意。极欲摆脱,却又无计可除。有"有新栽花花不发"的意蕴,也告诫人们:酒不解真愁。

1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简析:诗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有异曲同工之

妙。

1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简析: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

近邻一样的亲近,说明知心朋友是声息相通的。

1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

歌头.明月几时有》) 简析:前三句,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

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 后两句,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的,通过写明月

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

20、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简析:无论朝代的兴或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

21、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简析:只要有坚贞的信念,任何艰难挫折都不会改变节操。

2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简析: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

2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简析:表现了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

九年级:

25、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

简析:景物依旧,人事迥异。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世事如棋局局新"的理趣。

2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蒹葭》 简析:此诗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不断寻找追求的理趣。

27、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简析:人,一生事业与抱负都为天下,必定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28、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

简析: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与此诗句有相同的理趣。

29、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梅》)

简析:颇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默默奉献之理趣。

30、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简析:有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趣。(也含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31、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简析:寓含世事的无常。也有他《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趣。 忧国忧民

1.死去无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示 儿》(陆游)

10、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陆游

1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7.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辛弃疾)

18.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破阵子(辛弃疾)

2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文天祥)

2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

2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满江红 (岳飞)

3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34、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战国策》)

3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3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步出夏门行》)

47、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49、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52、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清·徐锡麟《出塞》)

修身养性

1、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

倒不是百花中特别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朵可赏了。句中隐含着对菊花独傲寒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2、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唐•杜甫《》)

丹青,朱红色和青色的颜料,借指绘画。这两句说,一生沉浸在绘画艺术中而不觉得将近年老,富贵对我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淡泊。诗句赞扬了名画家曹霸潜心艺术,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3、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宋•程颢)

不为富贵所迷惑而安于贫贱,男子汉能达到这一境界才称得上英雄豪杰。今赋予其新的含义,形容志士仁人不谋名利的高尚品质。

4、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蹊(xī):小路。桃树李树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它们那芬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实,却吸引人们纷纷前去欣赏采摘,以至在树下自然踩出一条条小路来。此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自然会赢得人们的敬仰。

5、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没有恬淡寡欲的修养,就不能使志向清白;没有宁静的心胸,不排除外界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诸葛亮认为,修身治学应该首先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切戒浮躁,方能成才。

6、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如果孤独地学习,没有朋友相互切磋,那么就会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7、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一》)

指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8、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唐朝•杜荀鹤《泾溪》)

告诫人们,一帆风顺时,不要自满疏忽,而要小心谨慎。沉沦:指沉船、溺人。

9、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坏事即使很小也绝不要干,好事即使细微也一定要做。

1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对待自己,每天都要自省,有错即改,无错自勉。对别人给自己提出的意见,也应采取这种态度。

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辛勤操劳,艰苦奋斗,足以成就大业;贪图安逸,放纵享乐,则必遭亡身之祸。

12、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说话要恪守信用,做事要果断彻底,这是做人的准则和美德。

1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何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秦•李斯《谏逐客书》) 让:拒绝,舍弃。就:成就。原喻指要广纳人才,才能成就大业。也可喻指博学多闻,才有更深的造诣。

14、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

梅花不如雪花白,雪花则不如梅花香。现可用以形容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1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以:与,交付。假如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岂能因为有祸患而逃避,有幸福就争抢呢?诗句表现了林则徐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怀。

16、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汉乐府古辞《君子行》)

在瓜田里不要弯身提鞋(免得别人误认为是摘瓜)。在李树下不要举手正帽(免得别人误认为偷李子)。比喻在容易被人怀疑的地方要谨慎,注意检点规范自己的行为。

17、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

君子,指有道德的人。小人,指道德低劣的人。这两句说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1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

景行(háng):大路。止:语助词,无义。两句的原意是:遇到高山就尽情仰望,遇到大路就顺利通行。后以“高山”比喻道德高尚,以“景行”比喻行为光明正大。句意为:品德像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大的人,就会有人效法他。

19、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擎(qíng):往上托,举。擎雨盖,指荷叶,因它像撑开的雨伞。两句的意思是:荷花衰败,那高擎如伞的荷叶也随之枯萎;可菊花凋谢,却还留下了在严霜中傲然挺立的枝桠。诗句以荷衬菊,表达了对友人高尚情操的仰慕钦佩之情。

20、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

宁愿在枝头含着芳香死去,也不为凛冽的北风所吹落。诗人借菊咏怀,抒发坚守节操,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

做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意为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2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君子帮助别人成就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

2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24、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资治通鉴》)

善于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来对照自己的言行,就会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25、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毛诗•序》)

提意见的人没有罪过,听意见的人,可引以为戒。

26、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 正确地批评我的错误的人,是我的老师;恰当肯定我的优点的人,是我的朋友;一味奉承阿谀我的人,是存心要害我的贼寇。这是荀子处世做人的原则,时过千年,仍值得我们借鉴。

27、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晶莹如冰的心藏于内,高洁如玉壶之形现于外,比喻为人内外纯洁,品质高尚。

28、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比喻清白正直之士,虽一时被诬陷,但历尽千辛万苦,其崇高品德终究会被人们认识的。现用以说明凡事经过艰苦努力,终能获得宝贵成果。

29、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朝•王冕《墨梅》)

这是通过自画的墨梅表现出作者清高绝俗的节操。

30、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唐•刘禹锡《酬乐天》)

桑榆:日落时,其余光留于桑榆之上,故桑榆指晚暮,也借指人的晚年。本句借绚丽的晚霞为喻,用劝勉的口吻,表现出老当益壮,力求进取的精神。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

君子不器 ———孔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

关注民生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这是杜甫的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张俞《蚕妇》:

苦恨年年压金线, 为他人作嫁衣裳! 唐代 秦韬玉《贫女》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 卖炭翁 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责任义务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示儿》

2,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3,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处不知)

6,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满江红》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信念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魏·曹操《龟虽寿》)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南园》)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宋·李纲《病牛》)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咏煤炭》)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近代·秋瑾《对酒》)

和睦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珍惜“和”,造字就是一株禾苗一张口,与吃饭一样重要。由“和”构成的词比比皆是,诸如和平、和顺、和畅、和睦、和亲、和气等等不一而足。从古老的“和为贵”到现今的构建和谐社会,以民族性格的角度讲是一脉相承的。在民间俗语中,也有大量的有关和谐的说法,可见和谐的观念根深蒂固。

所谓“家和万事兴”,“家中不和外人欺”,“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这是强调家庭邻里要和谐;“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透骨寒”,“冤家宜解不宜结”,“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是强调人际关系要和谐;“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大家礼让三先,互敬互爱,常怀感恩之心,自然相处和谐;另外,“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只要人人修身正己,严以律己,这当然增强了社会和谐的因素。

宽容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鲁迅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

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明.冯梦龙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李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语出宋朝林逋的《省心录》 博爱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岳阳楼记

仁者爱人 《孟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

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 孔子《礼记》

德高莫高于博爱人,为政莫高于博利人。《贾谊》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苟利社稷,则不顾其身。【东汉】】. 【马融】.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张载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寡(guǎ)、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大道之行也 礼记 礼运

坚毅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的《咏石灰》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 郑燮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赞颂梅不畏严寒勇敢坚毅的诗句是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

赞颂梅不畏严寒勇敢坚毅的诗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汉书·枚乘传)

民族气节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陆 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 游<<示儿>>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杜牧<<泊秦淮>>

4、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清•徐锡麟<<出塞>>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龚自珍

5、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清•秋 瑾<<对酒>>

6、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宋•辛弃疾

7、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宋•文天祥<<扬子江>>

8、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

11,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崇高志向

1.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战国.楚.屈原<<涉江>>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屈原.<<离骚>>

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战国.屈原<<渔夫>>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魏.曹操<<龟虽寿>>

6.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

7.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

8.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南朝.宋.鲍照<<代白头吟>>

9.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李世民<<赐萧禹>>

10.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唐.李白<<赠韦侍御黄活裳二首>>

11.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正气歌>>

1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绝句>>(<<乌江>>

13.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唐.岑参<<忆长安曲二章寄庞催>>

14.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唐.刘禹锡<<酬乐天咏志见示>>

15.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唐.李白<<行路难>>

16.少年心事当拂云------唐.李贺<<致酒行>>

17.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19.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淡泊 心态 诗句》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淡泊名利的诗句 淡泊的诗句 形容淡泊名利的诗句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淡泊 心态 诗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淡泊 心态 诗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20506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