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描写童趣的诗

描写童趣的诗

2016-02-03 11:48:5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描写童趣的诗篇一《描写童趣的诗句》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描写童趣的诗》,供大家学习参考。

描写童趣的诗篇一
《描写童趣的诗句》

歌咏童趣的诗句

1、村晚 [宋]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2、村居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4、 池上 [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5、小儿垂钓 [唐]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6、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7、清平乐·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8、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9、所见 [宋]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描写童趣的诗篇二
《描写童趣的诗词

描写童趣的诗篇三
《古诗词中童趣多》

古诗词中童趣多:童子开门放燕飞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描写儿童的字句俯拾皆是,每每读来,总让人忍俊不禁。可见人们对无忧无虑、轻松惬意的童年时光的向往之情,从古至今都是相同的。 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以写爱国诗词最为专长,但他那首著名的《清平乐·村居》,却属于农村田园风格,其中描写儿童的词句,廖廖数字,童真便跃然纸上:“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大儿和二儿,都在忙活着,小儿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刚采下的莲蓬。读罢这句,一个顽皮淘气的孩童,就会浮现脑中。

童趣诗写得最为著名的,当属南宋诗人杨万里了。他多以儿童日常生活的瞬间为切入点,描绘出一幅幅浸润着童趣美的画面。“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首诗,真是一幅活泼明朗、意趣天然的水墨画。“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午睡之后,窗前的孩子们在柳树下嘻闹玩乐,让生活多了一份乐趣和生机。“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瓈碎地声。”冬天,调皮的顽童将一块冰穿上彩线,当锣敲打,声音清越嘹亮,于是顽童越发用力,忽然冰块被敲碎,散落在地。这份稚气的乐趣和余景的玩味,让我们忘记了背景中冬季的严寒和冰冷。

刘克庄的诗作《鸟石山》,也是描写儿童的:“儿童逃学频来此,一一重寻尽有踪。因漉戏鱼群下水,缘敲响石斗登峰。”孩子们的狂劲儿、野劲儿、疯劲儿,在这首诗里得到淋漓致尽的表现。诗人范成大在组诗《田园杂兴》中写道:“雨后山家起较迟,天窗晓色半熹微。老翁欹枕听莺啭,童子开门放燕飞。”诗人把儿童向往明媚春光的欢跃情态写得活灵活现。

儿时,都做过偷瓜摸枣的事儿,按常理,大多数孩子都会挨大人的责骂,可是在

白居易眼中,偷莲的孩子却是这样的:“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全诗没有批评和责怪,只有温馨描绘,活泼可爱、天真无邪的小娃,趁大人不注意的时候,偷采白莲,回来时却不知隐藏自己踪迹,浮萍中竟有一条道船尾闪现。这真是一幅充满童趣的画面。(马晓玲)

描写童趣的诗篇四
《古诗词中童趣多》

古诗词中童趣多:童子开门放燕飞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描写儿童的字句俯拾皆是,每每读来,总让人忍俊不禁。可见人们对无忧无虑、轻松惬意的童年时光的向往之情,从古至今都是相同的。 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以写爱国诗词最为专长,但他那首著名的《清平乐·村居》,却属于农村田园风格,其中描写儿童的词句,廖廖数字,童真便跃然纸上:“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大儿和二儿,都在忙活着,小儿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刚采下的莲蓬。读罢这句,一个顽皮淘气的孩童,就会浮现脑中。

童趣诗写得最为著名的,当属南宋诗人杨万里了。他多以儿童日常生活的瞬间为切入点,描绘出一幅幅浸润着童趣美的画面。“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首诗,真是一幅活泼明朗、意趣天然的水墨画。“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午睡之后,窗前的孩子们在柳树下嘻闹玩乐,让生活多了一份乐趣和生机。“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瓈碎地声。”冬天,调皮的顽童将一块冰穿上彩线,当锣敲打,声音清越嘹亮,于是顽童越发用力,忽然冰块被敲碎,散落在地。这份稚气的乐趣和余景的玩味,让我们忘记了背景中冬季的严寒和冰冷。 刘克庄的诗作《鸟石山》,也是描写儿童的:“儿童逃学频来此,一一重寻尽有踪。因漉戏鱼群下水,缘敲响石斗登峰。”孩子们的狂劲儿、野劲儿、疯劲儿,在这首诗里得到淋漓致尽的表现。诗人范成大在组诗《田园杂兴》中写道:“雨后山家起较迟,天窗晓色半熹微。老翁欹枕听莺啭,童子开门放燕飞。”诗人把儿童向往明媚春光的欢跃情态写得活灵活现。

儿时,都做过偷瓜摸枣的事儿,按常理,大多数孩子都会挨大人的责骂,可是在白居易眼中,偷莲的孩子却是这样的:“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全诗没有批评和责怪,只有温馨描绘,活泼可爱、天真无邪的小娃,趁大人不注意的时候,偷采白莲,回来时却不知隐藏自己踪迹,浮萍中竟有一条道船尾闪现。这真是一幅充满童趣的画面。

浸淫在梅雨里的诗意——梅雨诗词赏析

江南梅雨天(国画·张嘉林作)(图片摘自网络)

以“梅雨”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今载籍中寥若晨星。而对“梅雨”的文学记载,又绝大多数出自古典诗词,尤显中国古典诗词之博大精深。 梅雨,是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的一段持续时间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节,这段时间里,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进入梅雨季节后,江南一带几乎天天都在下雨。一会儿阴雨绵绵,雨点飘洒着钻进雨伞,湿了行人的头发衣衫。一会儿倾盆大雨,豆大的雨点从变黑的天空倾泻下来,地上很快积成水洼,浸透了行人的鞋袜。即使不下雨

的时候,也是让人闷热潮湿,身上热乎乎湿漉漉地特难受。怪不得,有人说,江

南的梅雨天是和北方的沙尘暴天一样令人讨厌。然而,梅雨季节的充沛雨水对农作物生长尤其是水稻插秧十分有利,是农业一年耕作的的最佳时间段。古人和今人一样,也是怀着一种褒贬喜怨的复杂情感看待梅雨的,但古人对待梅雨的心态似乎远比今天的我们洒脱得多。

梅雨,在古代常称为黄梅雨。早在汉代,就有不少关于黄梅雨的谚语。在晋代,已有“夏至之雨,名曰黄梅雨”的记载;自唐宋以来,一些诗词对梅雨更有了许多妙趣横生的描述。从这些诗词中可以看到,唐宋时期的人们对黄梅天并不讨厌,反而以一种喜悦的心情来欢迎它的到来。如:

楝花飘砌。蔌蔌清香细。梅雨过,苹风起。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峰翠。(宋·谢逸《千秋岁》)

梅雨霁,暑风和。高柳乱蝉多。小园台榭远池波。鱼戏动新荷。(宋·周邦彦《鹤冲天·溧水长寿乡作》)

雨细梅黄,去年双燕还归。多少繁红,尽随蝶舞莺飞。(宋·赵彦端《新荷叶》) 梅黄金重,雨细丝轻,园林雾烟如织。殿阁风微,帘外燕喧莺寂。(宋·无名氏《声声慢》)

被古代文人称为“贺梅子”的宋代词人贺铸,以他《青玉案·横塘路》中一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享誉天下。且听,要问我的痴痴愁情究竟有多少?多得就像遍地似烟似雾的芳草,满城飞舞的柳絮,还有那江南梅子黄熟时绵绵不断的迷蒙细雨。贺铸的词连设三喻,是一种复合的景色。草,是烟雾中的草,而且是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的草。絮,是空中飞动的絮。雨,是梅子黄熟时节下个不停的、如雾如烟的雨。不尽穷愁,惟见烟草、风絮、梅雨如雾,多美的意境!而这也正是梅雨的气候特征和美学意义。

梅雨的主要气候特征,是雨期长,雨量大,气温高、空气湿度大。所以,我国南方流行着这样的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柳宗元曾写过一首《梅雨》诗:“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其中的“梅实迎时雨”,指梅子熟了以后,迎来的便是“夏至”节气后“三时”的“时雨”。现在气象上的梅雨是泛指初夏向盛夏过渡的一段阴雨天气。唐诗宋词的一些诗句形象地表现了这些特征。如:

梅天下梅雨,纷纷如乱丝。(宋·梅尧臣《五月十日雨中饮》)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宋·戴复古《游张园》)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有约》)

已止还复作,泻檐声更长。苔钱添晚翠,梅子试新黄。(宋·张九成《雨》)

我们还能从古人的诗句中窥探梅雨的名由——梅雨,梅雨,因“梅”得名。梅雨期,正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梅子,是果梅树结的果,亦称青梅、梅子、酸梅。记得小时候,还吃过新鲜的青梅,又酸又涩,难以入口。现在梅子鲜食者少了,主要用于食品加工,其中就有女孩子们爱吃的话梅。有古诗曰:

窗前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宋·范成大《喜睛》)

东风帘幕雨丝丝。梅子半黄时。(金·段克己《诉衷情·初夏》)

此外,由于这一时段的空气湿度很大,百物极易受潮霉烂,故人们又给梅雨起了一个别名,叫做“霉雨”。明代谢在杭的《五杂炬·天部一》记述:“江南每岁

三、四月,苦霪雨不止,百物霉腐,俗谓之梅雨,盖当梅子青黄时也。自徐淮而北则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雨不止,物始霉焉。”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明确指出:“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霉也。”

宋代梅尧臣的《梅雨》写出了这个特点:“三日雨不止,蚯蚓上我堂。湿菌生枯篱,润气醭素裳。”梅雨季节气温已经逐渐升高,空气湿度大,衣物易长霉。诗中的“润气”讲的就是潮气、湿气,“醭”讲的就是因受潮而生霉斑。“蚯蚓上我堂”,“湿菌生枯篱”,实在是写的太形象逼真了,甭说在农村,就是在我小时候居住的城里老房子中,梅雨天也可见到这种景象。古人诗词中也写出了梅雨天给农民带来的劳作艰难。宋代的范成大写过一首诗,道尽了农夫的怨恨:“梅霖倾斜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插秧寒。”对农民来讲,梅雨季节的充沛雨水对水稻插秧十分有利,但雨水多了身上湿、水田水寒易得病。南宋曾几也写过一首《悯雨》:“梅子黄初遍,秧针绿未抽。若无三日雨,那复一年秋。薄晚看天意,今宵破客愁。不眠听竹树,还有好音否?”诗人关心农业生产,写的很有感情。

读古人的“梅雨诗”,不由使人咀嚼再三,玩味无穷,赞叹不已。这不能不说到,古代诗人对生活的善于细致地体察有甚于今人。除了细致地描写正常梅雨期梅雨的迹象,还对非正常梅雨期也做了描写。如杜甫的《梅雨》:“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这里的南京,指四川成都。因唐代安史之乱时,曾定成都为南京。犀浦是属成都府的一个县。所以此说的黄梅不在江南,故梅子在四月就先于江南而熟了。还有的说法为“早梅雨”,犀浦的梅雨比正常的梅雨季节要早一个月左右。至于雨水之旺盛,则和江南一致。再如对“空梅”天气的描写也极为正确生动,宋代曾几的《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这首诗讲梅子熟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天气。这种现象属于“干黄梅”,也有称“枯梅年”的。指梅雨季节雨水特少,高温比往年来得早,而且持续时间长。

至于讲到古人对梅雨天心态为何比今人洒脱,以我浅陋之见,喜欢梅雨天的心态不外乎这三种原因吧。其一,中国古代是以农耕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要求远不如今天。所以,遇到黄梅天这种不宜出门耕作的天气,反而感觉轻松休闲。观赏雨景,品尝梅子,其乐融融。这种感觉我在当年的黑龙江农村时也有。今天的人们已很少有“闲窗听雨”的雅兴了,上下班上下学赶路是极讨厌梅雨天的。何况梅子这种酸涩难食的水果今天已难以为人们接受了,除了加工成话梅还有女性喜欢。其二,当时的生态环境远比今日好,尤其在农村。你看,楝花清香、高柳乱蝉、鱼动新荷、蝶舞莺飞、蛙闹燕喧,何等美妙的环境!这样的天地广阔、绿被覆盖、空气流畅的感受,非我们今天所能体验得到的了。其三,不能不说的就是一些诗人词客远离黎民百姓的缘故。他们笔下的梅雨景象未必真实反映了当时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小园台榭、园林殿阁毕竟离老百姓很远。

“杜陵诗卷是图经”,透过唐诗宋词,我们窥见了浸淫在梅雨中的一幅古今风情图卷。在梅雨天读来,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描写童趣的诗篇五
《巧用童趣诗歌 引导读写训练》

巧用童趣诗歌 引导读写训练

作者:张宏祥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下》2015年第06期

【摘要】用充满童趣的诗歌,引导学生读写。通过这些诗歌让学生想象古代儿童的生活、嬉戏的场景,体味作者创作的心路历程,领悟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从而培养学生读写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读写能力。

【关键词】童趣诗歌 读写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79-02 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而诗歌无疑又是这一宝贵遗产中最闪耀的明珠。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精彩纷呈,璀璨夺目。而一首首充满童真、童趣,反映古代儿童生活内容的诗歌,更是引起了笔者的兴趣。

一、以反映儿童生活的诗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读写

1.充满童趣的诗歌让学生兴趣盎然。在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诗文诵读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充满儿童生活气息、通俗易懂的诗词总是更受学生的亲睐,许多学生都喜欢选择这样的诗歌进行诵读。如:《村居》《小儿垂钓》《宿新市徐公店》等。这样的诗词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诗意,并引起自身的情感共鸣,诵读时自然容易做到声情并茂。

2.贴近儿童生活的诗歌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相比一些送别诗、怀古诗,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词更容易激起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学生从这些古代生活身上或多或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并能勾起他们探索的欲望,去探寻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生存状况,去比较古代与现代儿童生活的异同……总之,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广阔的想象之门。

二、以反映儿童生活的诗歌为素材,开展读写实践

在确定了以反映儿童生活为主体的诗歌为重点进行读写训练的目标后,我根据不同诗词的特点,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读写训练。

1.重现古代儿童生动的生活场景。《所见》《小儿垂钓》《村居》等诗词把古代儿童生活描写得活灵活现,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勾起了对自己童年生活趣事的回忆,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同时,学生对于古代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十分好奇,总是有许多问不完的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通过古诗了解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想象古代儿童的生活、学习、嬉戏的场景,并用自己的声音、表演、文字把他们重现。以《所见》为例,教师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去推测牧童的家庭情况,他为谁放牛?他有没有上学?学什么?他会唱些什么?并指导学生揣摩牧童的神态、

动作、心理。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编排课本剧,组织学生表演。而这些活动最后都成了学生习作的素材,有了这些素材,学生习作时就有的放矢,有话可写。同时,这样的写作活动也使学生乐于参与,文思潮涌。

2.再现诗人创作的心路历程。每一篇好的文章无不体现了作者情感体验与人生感悟,诗歌也不例外。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所见所闻,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所思所想,可以分享作者的喜怒哀乐。以宋朝诗人杨万里为例,他的诗中留下了许多生动的儿童形象:在花丛中与黄蝶嬉戏的儿童;闲捉柳花的孩子;贪睡误事的牧童……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根据诗文来推想作者的所见所闻,体察作者的情感,分享诗人与童为伴的喜悦,从而编写诗人创作诗歌的故事。如在《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中诗人“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时,诗人与儿童嬉戏、玩耍时的心情,在“骗”了儿童后的开怀大笑,把“偶欲看书又懒开”的烦闷抛到一边。又如读了徐文长的《风鸢图十首》后,一位“闲看儿童断线时”的老人想到了“我亦曾经放鹞嬉”的童年生活,不由得发出了“今来不道老如斯”的感慨的画面就浮现在眼前。有了这些了解,我们就可以从作者的角度去解读诗歌,去编写诗歌创作的故事。

3.展现诗歌意犹未尽的画面。利用诗词所提供的背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续写练习。留白是中国诗词、绘画的一种基本的创作思路,它给欣赏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它留下的有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人生思索,有的是嘎然而止的故事情节。从小学生的实际出现,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推想故事的发展情况。如故事发生的起因,故事中还可能发生那些趣事,故事的结果怎样?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当儿童“笑问客从何处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推想:这位“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人会怎样作答?这些儿童又会怎样做?他们与老人可能是什么关系?他们今后可能有一些怎样的故事;又如:在诵读杨万里《桑茶坑道中八首》其七后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这个牧童为什么会睡着?他可能是前一天干了什么事?“晴明风月雨乾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的环境与他的睡有什么关系?当“一牛吃过柳阴西”后可能发生什么故事?小牧童会怎样做……这样的想象、推想,自然激发学生的热情。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了种种看法,想出了许多有意思的故事。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自然是事半而功倍了。

4.穿越时空,走进古代儿童的天地,与古代儿童“对话”。“关公战秦琼”虽然是笑谈,但打破时空的距离的“穿越”有时的确能让学生得到不一样的体味和收获。如诗歌中反映牧童生活的有很多,(《牧童》吕岩、《牧童词》李涉、《所见》袁枚、《泛耶溪》丘为、《村晚》雷震、《清明》杜牧、《牧童》卢肇……)对于如今连牛都很少见的学生来说,牧童的生活是多么令他们向往。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走进古代牧童的生活。以《我成为小牧童》、《我与牧童成了好朋友》、《我的牧童生活》等为题进行写作训练。学生们当然是兴致勃勃、思想活跃,一篇篇妙趣横生的习作让人耳目一新。

通过几年的探索研究与教学实践,我欣喜地看到采用诗文诵读与故事编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读写训练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加深了学生对古诗词内容与意境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丰富了他们情感体验,增长了他们的见识,提高了

他们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因此,我将不断总结经验,让诗歌与故事“手拉手”,让学生体味到读写的乐趣,不断提高他们的读写能力。

描写童趣的诗篇六
《古代描写儿童的诗歌赏析》

童真、童趣、童心—古代描写儿童的诗歌赏析

古代有些诗歌描写的是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位山野孩子蓬头垢面,衣衫简陋,沿河找个杂草丛生人迹罕到的地方,随意而坐,静心垂钓。草丛几乎掩没了他的身影,远处有人高声问路,他急忙高举小手,招摇应答,不敢吐露半点声音,原来他是怕问答之声惊散了鱼群,才如此沉心静气,小心谨慎啊。诗歌通过静默无声的“遥招手”一个细节,把垂钓小儿担惊受怕的痴情迷态写得活灵活现,给人以如睹其人,如临其境之感。

吕岩的《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

崔道融 的《溪居即事》:篱外谁家不系船, 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 急向柴门去却关。这首诗写眼前所见,信手拈来,自然成篇。乡村春日,人们都在田间劳作,村里是很清静的,除了孩 子们在宅前屋后嬉戏之外,少有闲人。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客人来了,撒腿就跑回去,急急忙忙地解脱柴门的扣子,打开柴门迎接客人。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维妙维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诗歌纯用白描,朴素自然,平淡疏野,真可谓洗尽铅华,得天然之趣。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稀疏的篱笆旁一条小路向远处延伸着,树枝上的花儿谢了,树叶儿还没有长得茂盛。小孩儿尾随着黄蝴蝶,奔奔跑跑,追逐个不停。追到菜花地里,个个睁大了眼睛,咦!那飞舞的蝴蝶怎么没了踪影?短短四句诗,把活波可爱的儿童刻画的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杨万里的《舟 过 安 仁》: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 童才有的奇思妙想。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怪不得他们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舟过安仁》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池上》诗歌赏析

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①,偷采白莲回②。

不解藏踪迹③,浮萍一道开④。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 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 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

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注释】

①撑(chēng)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进。撑:划。小艇:小船。

②莲:诗中指白荷花结的莲蓬。

③解:明白,懂得。踪迹:行动所留下的痕迹。

④浮萍:一种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赏析】

诗的起句就不一般,“小娃撑小艇”,两个“小”字,为我们提供了充分的想象余地,同时,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这“小艇”载着“小娃”要去何处呢?原来是 “偷采白莲回”,他是趁大人没注意悄悄而行的,既然是“偷采”而归的,回来时也应悄悄的,不露痕迹的,但结果却出人预料,“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诗人极会运笔,他不写小孩如何被发现,而是写一池萍间留下了长长的一道开口。这首五言绝句虽然不长,但却充满着无穷的趣味。诗的前两句描写,既溢满童趣,又为后两句的结果做了铺垫。小娃终归是小娃,他“不解藏踪迹”,一个“不解”,道出一小娃的识浅、天真、淘气。整首诗无加雕饰,自然真切,充满着无限的趣味,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令人回味无穷。

【赏析】

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平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小儿垂钓》诗歌赏析

胡令能(唐)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1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2 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3 莓:一种小草;

4 苔:苔藓植物;

5 借问:向人打听;

6 遥:远远地;

7怕:害怕

8 鱼惊: 鱼儿因受到惊吓而逃跑

9 应:应答

10.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11映:遮映

【全诗赏析】

唐代诗人胡令能的这首《小儿垂钓》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

根据“抓题”的原则,我们知道诗中刻画的形象是一个小儿。稚子嘛,垂纶也只学学而已,当顾不得

许多讲究了。也不掇条小马儿,或端块石头,也不找个好一点的码头,或是场子,茅草丛中,莓苔映身,孩子气。还侧坐而钓呢,也许伸出有力而灵便的那一臂上前,更好使些。不管是不是真悟了,这个造型就是像那么回事。再近前来,蓬头说不定外加垢面,不要紧的。遇有路人相问,还正儿八经不做声。那是为何?绝句中最重要的是第四句,或综括全诗,或另辟新境。小儿的心思只在学习钓鱼的事上,生怕惊扰了自己的鱼。

只是,“招手”者谁?路人吗?那对小儿来说,你招也是白招,我哪有心事去看你,你也不看看人家正专心致志、目不转睛呢;喊喊还可以。那是小儿了。为什么不用“摆手”呢?要是“摆手”,等于是告知对方,你不要吵,或我不知之类——当然,也不知是真不知,还是假不知。混小子,还挺生硬、冷淡的嘛,可爱不足。假如是“招手”呢?等于是说,我知是知道,可惜我不能大声说给你,那还不惊扰了我的鱼;那么,你还是过来吧,让我贴着你的耳朵,默默唧唧告诉你好了。混小子,心肠热,而鬼点子也多嘛,这不就可爱得多。到底是谁在“招手”,虽不曾明说,而读者一读自明,且耐人寻味。

诗歌,特别是中国古代主流诗歌(如唐诗),是含蓄与凝练的艺术,不用、不必、也不能充分地铺展开来。读者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有宽阔的思索空间。蓬头稚子,侧坐草丛学钓鱼,本已传神别致;答复人问,却怕惊扰了鱼,只好遥招而不应,其聪明机灵、天真可爱的形象,更是跃然纸上。全诗从外貌、行为与动态、心理、所处环境等方面来刻画,可谓内外俱修,形神兼备。相传胡令能,“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纳)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其诗真不愧为仙家所赠之作。

唐朝杜牧《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也是路人问童子,也是童子以手示意。但招牌动作不一样,牧童“遥指”,一方面也确实渲染出杏花村酒妇孺皆知的名气。而单看人物刻画之细腻,童稚表现之精准,遣词造句之工巧等,《小儿垂钓》都着实要高明得多。

风是无色的但在我心中则是五颜六色春天的风是绿色的夏天的风是蓝色的秋天的风是金色的冬天的风是白色的

蓬头稚子学垂纶:

蓬,谓草草而乱也。蓬头,乃喻于其行之粗野、朴实,亦谓其思想之强矫糅、粗糙而天真也,谓于求学修为之初。

稚子,谓于童真,与蓬头合而独明其天真无邪。

学,削、雪、靴,此字乃题眼。“人之初,性本善。”学令人有知有识,只是学也令人自拘自束,如何才能得知与识,有教养,有文化却又不乏天真呢??!

垂,乃喻垂范。纶,乃定人纶分。垂纶治鱼,天垂范治愚!于吾等观之,小儿无知。于古圣先贤观之,吾等如小儿无知!吾等之学议于垂范事,于古圣眼中则如于此蓬头稚子。

侧坐莓苔草映身:

侧坐,乃倾身,过于关注垂中事,太在乎得失,失于自在,此乃喻初学者不能驭物反为物所驭也!如于学礼,不能用礼反为礼所用而自束也!如于骑车,不会骑车反为车所绊也。

莓,喻晦。苔,喻胎。莓苔,(莓苔,滑)喻谓自身之不先正,不能正人也,自身之坐不稳安得钓大鱼!此可于《大学》之谓“正心、诚意”明之,成一切事,先以修身为本!本立自得道生也!

草乃随风倒,是无定也。草映身,此处再以草喻其身,是谓其不务本也,逐末焉可得?!

路人借问遥招手:

路人借问,当以仁礼接之,如何不接?为其童稚天真,礼法尊卑尽忘也。路人可得入乡随俗、因人化宜?若得,此乃大礼也!

小儿以其童真之不失而无视于人礼,本可嘉。然却是为了入于钓理(礼),可曾自省其过犯在不知大理?!大礼如于其应路人者,乃居于本真天性(天性为本)也。耐何贪钓鱼之利而自迷失本真!若明自我本真,是得钓大鱼之至理也,是如于路人之知大礼,不以明礼自居君子,而能同化于此小儿也。

小儿为利而不惜践礼(如于世之无知猖狂也),世人为尊卑贵贱而动失命(如于俗之居智慧者也),均大失于天真本伦也,何者能知自省而省至道之所在?!

怕得鱼惊不应人:

鱼为饵损命,小儿为钓罪人,世人为路失仁。

饵,为利,乃为生活奔波之喻谓也。钓,为趣,乃为一时喜好、贪图享乐也。路,为道,是有为法于

大道也,刻意所求作于大道是大失也(与其相对者:“一切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

于此当谓何人能迷途知返,返朴归真而合于大道??!是斯问路人之不迷,斯垂钓者之得自在,斯鱼之返自由也。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少,因而显得可贵。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诗文解释】

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大声答话。

【作者简介】 胡令能 莆田隐者,唐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小儿垂钓》(选自《全唐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他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描写童趣的诗篇七
《浅析杨万里的童趣诗》

第29卷第3期2008年3月

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JournalofJinggangshan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Vol.29No.3Mar.2008

浅析杨万里的童趣诗

田月丽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文法系,陕西

摘斋诗风。

关键词:杨万里;童心;思维方式;审美趣味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718(2008)03-0023-03

西安

710100)

要:通过对杨万里童趣诗的分析,认为诗人的童心不仅外显为诗歌中神态各异的儿童形象,更内化为诗

人儿童色彩浓郁的思维方式、心理动态和审美趣味。诗人将童稚心态与人生哲理巧妙结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诚

在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苑里,有一类很少为人重视的表现儿童情趣的诗歌,以其特有的芳香独放异彩。这类诗歌一般着眼于儿童的动作、情态、语言和心理,并通过对他们贪玩、调皮、滑稽等孩童特点的描绘,表现其天真活泼、单纯幼稚、坦率真诚和既可爱又可笑的自然天性,诗人往往借童趣诗来抒发自己对儿童生活的向往和羡慕。这类题材的作品在具体创作的实际中不易把握,很难产生较高的审美效应,又容易流于不伦不类和粗俗轻浅,因此大多数文人无意涉足。然而南宋著名的大诗人杨万里却在这类题材中开拓创新,取得了不少成果。

我们先来看他的一首描写儿童游戏玩耍的诗歌《幼圃》:“寓舍中庭劣半弓,燕泥为圃石为墉。瑞香萱草一两本,葱叶蔊草三四丛。稚子落成小金谷,蜗牛卜筑别珠宫。也思日涉随儿戏,一径唯看蚁得通。”首联便交待了幼圃的所在地,即在不满半弓之地的庭院中。“弓”是古代丈量土地面积的一种单位名称,以五尺为一弓。不满半弓之地能有多大?诗人紧接着描述了这个小小的花园的构成:燕子筑巢时以所衔的泥为土,石头为围墙,足见其小。园中的植物也是很少的几株小花,几丛野草,并无他物。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实在是太简陋了。但诗人将笔锋一转,从小儿的角度出发,便换了一番天地。“稚子落成小金谷”,“落成”一词,多么正式,多么隆重,仿佛是很浩大的工程竣工了。在小孩子的眼中这已不是窄小而简陋的院子了,而是足以与晋代富豪石崇修建的“金谷园”媲美的绝世苑囿了。蜗牛也在这金谷园中择地而居,构建它们自己的别墅新宫。颔联与颈联构成鲜明的对比,让诗人和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浓浓的童趣与童真。目睹此情此景,连六十余岁的诗人也不禁童心大发,想要与孩子们一同嬉戏玩耍了。

另外一首诗《嘲稚子》:“雨里船中不自由,无愁稚子也成愁。看渠坐睡何曾醒,及至教眠却掉头”,则生动

地再现了雨天乘船的无聊。没有烦恼的小孩子也闷出

些愁来。诗人言在此意却在彼,透过“无愁稚子”的“愁”,点出了诗人的愁,他本人是多么盼望雨停船靠岸啊。诗的最妙处还在诗人写稚子无聊至极、困乏至极的神态。看见稚子坐着睡着了,索性安排他睡觉,可他却又“掉头”说自己不睡了。的确是调皮可爱。诗人题为“嘲稚子”,但一片慈爱之心却跃然纸上。

杨万里的童趣诗表现了儿童生活游戏的多个方面,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

一、描写儿童的游戏玩耍

游玩戏乐是儿童的天性。在杨万里的笔下,儿童的顽皮戏耍显得分外生动有趣。来看这首《稚子弄冰》:“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做玻璃碎地声。”诗人津津有味地写孩子怎样从铜盆中将冰块弄出,用彩丝穿上当乐器,敲出了清脆的声音。孩子一时得意与兴奋,恍如亲见。突然,冰块落地如玻璃般破碎,孩子手中只剩下一根彩丝,样子愕然而懊丧,这首诗短短四句即刻画出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儿童游戏的情景,令人会心而笑。再如这首《鸦》,写得更是风趣幽默:“稚子相看只笑渠,老夫亦复小卢胡。一鸦飞立钩栏角,仔细看来还有须。”诗人以第一人称来写,说孩子们看看我,再看看在栅栏上立着的乌鸦,也长着几根胡须。“稚子相看只笑渠”,这是因为孩子们“相看”之后,发现了乌鸦和“老夫”之须有相似之处,而又不敢直指长辈而笑,就只好对着乌鸦笑,写出了儿童顽皮但又拘谨的情态。“老夫”仔细看来,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但他没有撅嘴生气,反而随着笑了起来,也是一个很有幽默感的老头儿。品读此诗,读者也会哑然失笑的。《闲居初夏午睡起》二首诗为人们交口称赞的名篇:“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

收稿日期:2008-02-02

作者简介:田月丽(1979-),女,陕西西安人,教师,从事古代文学研究与教学工作。

24

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29卷第3期

童捉柳花。”“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

这两首绝句一写闲看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儿童捉柳花”使百无聊赖的诗人顿时获得生趣,激起

戏掬清泉洒蕉叶”,了对生活的热爱,所以才有第二首“

结果引起那群正在捕捉柳花的儿童大吃一惊:这大好晴天怎么下起雨来了?这是多么富有生趣的一幕!诗人“戏掬清泉”和儿童逗乐,足见其未泯的童心。这一类童

烂漫,更融入了自趣诗中,诗人不仅撷取儿童的稚气、

己的童心童性,他不是以旁观欣赏的态度描写儿童生活,而是走进儿童领地倾注自己的无限深情,与天真烂漫的儿童同嬉戏,共喜乐,构筑起一个主客无间、其乐融融的童心世界。

二、描写儿童放牧活动的诗歌

农村的孩子经常从事农事劳动,因他们年幼,也只能帮助大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轻活。放牧便成了他们劳动的主要内容了。牧童与牛羊为伴,无忧无虑,怡然自得,吹笛唱歌,游戏睡觉,其乐无穷。杨万里的《桑茶坑道中》(其七):“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荫眠正着,一牛吃过柳荫西。”风和日丽的山村经过春雨的洗礼,草肥水美正好放牧,但见牧牛的儿童正在柳荫下酣睡,而牛却边吃草边移动。这就把牧牛童子和牛的神态写活了,极富生活气息。《过谢家湾》诗云:“行尽牛蹊兔径中,忽逢平野四边空。意随白鹭一双去,眼过青山千万里。近些已看看远岭,连峰不爱爱孤峰。一丘一壑知何意,疏尽官人看牧童。”这末两句无疑是说,峰丘沟壑这好山好水的幽美境界真是不可思议,总是把做官的疏远拒绝了,只容许牧童在里面享受佳景。这是“官人”因羡慕“野人”的生活而自嘲,故意以反语来埋怨山水。春水清澈,春草碧绿,牧童们把牛放开,任其自由寻食觅草,安乐坊的牧童最是潇洒悠闲:“前儿牵牛渡溪水,后儿骑牛回问事。一儿吹笛笠簪花,一牛载儿行引子。春溪懒水清无滓,春洲细草碧无暇。五牛远去莫管它,隔溪便是群儿家。忽然头上数点雨,三笠四蓑赶将去。”这首《安乐坊牧童》诗刻画了四个神态各异的牧童:一个牵牛过河,一个骑牛回问,一个信口吹笛,一个骑在牛上身后还有个小牛犊紧随。风云多变,忽而空中飘来几点雨星,牧童们便披蓑戴笠赶寻远去的牛儿去了,因为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这里非但雨趣迷人,而且情趣无限。

夏日的事情了。《梅熟小雨》诗云:“风从独树忽然来,雨

”一去前山远却回。留许枝间慰愁眼,儿童抵死打黄梅。

阵急风,一会小雨,枝头的梅子分外新鲜,诗人本希望成熟的梅子留上些许在枝间以供欣赏慰藉,而儿童竭力打落梅子,似乎专与诗人作对,真可谓儿童不解诗翁意!但这正是童心的可贵。其实,“儿童抵死打黄梅”,比树间那静态的黄梅更能慰藉诗人的孤愁之心。

学种庄稼是乡村儿童早期所受的劳动教育和锻炼。《插秧歌》是诗人在衢州乡村见到的农村男女老幼冒雨插秧后所写的。“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流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劳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诗中所写是亲眼所见,连大儿、小儿都参加了插秧

小孩子竟能经受劳动,这无疑是全家总动员性的抢种。

住这种紧张劳动的考验,说明农家儿自幼学习种庄稼的朴素情怀,活儿虽是艰苦,但并不畏惧。这也应该说是乡村儿童之一趣了。

四、描写儿童学习生活的诗歌

读书是一种苦乐兼有的事情,能够吃苦的人才能享受读书的乐趣。杨万里很重视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虽然“稚子慵都睡,先生呼不应”(《秋夜读书》),但诗人以身作则,或可感动稚子。《苦吟》就是反映父子二人沉醉书海之中的:“蚁无秋衣雁无裘,霜天谋食各自愁。雁声寒死叫不歇,蚁膝冻僵行复休。先生苦吟日色晚,老铃来催吃朝饭。小儿诵读呼不来,案头冷却黄齑面。”霜天日寒,万物俱惧,然而诗中的父子二人苦吟昂志,不为所动。父亲冷落一阵又一阵的催吃早饭的铃声,小儿放冷了虽是清淡却能糊口的菜汤面。原因何在呢?就是因为苦吟诵书入迷而欣然忘食所致。在这里,我们看到的儿童是一个勤学苦读的形象,宁愿冷却淡饭几时,也不愿荒废读书一刻,这种争分夺秒、珍惜寸阴的刻苦发愤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

诗人的童心不仅外显为诗歌中神态各异的儿童形象,更内化为诗人儿童色彩浓郁的思维方式、心理动态和审美趣味。

想象和幻想,这是童心拥抱世界的方式。杨万里的诗中充满了新奇的想象和幻想,启明星成了儿童玩耍的弹子,月亮中的“玉兔”正是被弹子打落的:“一丸玉弹东飞来,打落桂林雪毛兔”(《羲娥谣》),又如《初九夜月》:“珍重姮娥住广寒,不餐火食不餐烟。秋空拾得一

”诗人想象嫦娥不食人间烟火,团饼,随手如何失半边。

恰巧在天空拾得一张饼,但这张饼却无故失掉了半边,何其不幸!把月亮比作饼,本就是孩子才有的奇特想法,无故失去了半边的一张饼更充满了意料之外的谐趣,而这些想象和幻想,都缘于诗人天真的艺术眼光。

儿童往往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有知觉、有情感的。他们“不能区分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现象,而把整个世界的对象来加以对待”,这是儿童的“我向思维”的主要特征。在杨万里笔下,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风云

三、描写儿童简单田间劳作的诗歌

采摘蔬菜和野果既是劳动又是游戏,既有收获之

乐又有品鲜之趣。《野望》所描绘的就是一幅山野采摘情趣图:“野童撷菜疏移步,客子追程有底忙。茅屋破时偏入画,布衫洗了晒枯桑。”小孩子从容迈步采摘野果,过路人匆匆忙忙追赶时辰,这是动态的关照$茅屋破陋,衫挂枯枝,这是静态的描摹。不管是优美动人的山野人行之趣,还是苍凉陋舍枯桑之上晾晒的新洗布衫,都可入诗入画。采摘野菜是春天的活计,击打黄梅则是

第3期田月丽:浅析杨万里的童趣诗25

雷电,虫鱼鸟兽,无不具有灵性、知觉、意愿、情感。山是多次在诚斋诗中出现的意象,它时而与人开玩笑,搞恶作剧:“前山欺我船兀兀,结约江妃行小譎”(《夜宿东渚

);时而争强好胜,与人比高:“岭下看山似伏放歌三首》

涛,见人上岭旋争豪。一步一陡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江北山》);时而又神出鬼没,神迷地追踪着诗人:“恨杀惠山寻不见,忽然追我到横岭”(《午横林回望惠山》)。除此之外,竹尾也成为了虚心好学的学生:“柳丝自为春分舞,竹尾如何也学渠”(《寒食相将诸子游翟园》),柳丝飞絮也成为依依不舍的留客之人:“柳丝绊船知不住,却教飞絮送侬行”(《舟过望亭》),荷花入暑后发蔫低垂的形象被诗人幻化成打伞遮阳的娇柔少女:“荷花入暑犹悉热,低面深藏碧

(《暑热游荷池上〉)。这些奇思妙想中无不蕴含着年中”

作者的一颗童心,可以说,“我向思维”的儿童思维特点在诚斋诗中得到了完全的体现。

儿童又是热爱自然的,因此对自然的观察往往专注而投入。同样,杨万里也是将满腔热爱之情融入自

即使像苍然,使得自然风物在他的笔下显得灵动有趣。

蝇、蚊子这些一般诗人很少写到的惹人厌烦的东西,在诗人眼中则呈现出一种自然的情态。如“隔窗偶见负暄蝇,双脚授挲弄晓晴。日影欲移先会得,忽然飞落别窗声”。(《冻蝇》)冻蝇在晒太阳时按挲双脚,用来抵御寒冷。突然它跳向了临近的窗户,原来它感到了日影即将移动。这种细致入微的体会与描写正来源于诗人那种对自然风物的热爱与持久耐心的观察。儿童通常热爱

如诗人的名作《小池》:“泉眼一些小的生灵,诚斋亦然。

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清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泉眼“惜”细流,树阴“爱”晴柔,它们都被巧妙地拟人化了。结尾两句是精妙绝伦的一瞬:一两柄嫩荷刚欲绽开的一刹那,蜻蜓就已察觉并早已立于其上了。这两句诗还妙在它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只要一样东西真有价值,它定能早早被发现。在观察事物时,应用前瞻性的眼光分析它尚在孕育中的美。古人有很多哲理诗,而诚斋这首诗童趣洋溢而又潜含妙理,比之一般的哲理诗则要更胜一筹。

儿童好动,其思维进程常呈现出不拘一格、跳跃动宕之态。诚斋诗在结构构思上纵横变化,同样充满动态

舟人吹笛》:“长江无风水平绿,也无靴纹也无感,比如《

縠。东西一望光浮空,莹然千顷无瑕玉。船上儿郎不耐闲,醉拈横笛吹云烟。一声清长响彻天,山猿啼月涧落泉。更打羊皮小腰鼓,头如青峰手如雨#中流忽有一大鱼,跳破琉璃丈来许。”先写水波不兴,江面碧绿平静,极目远眺,秋水长天一色。如此寂静之境,诗人却用儿郎的笛声冲破,一个“醉”字,写尽其凝神运气、活泼天真的动态。笛声吹彻天空,仿佛山猿啼月的凄清,泉落幽涧的寂寥。写到此,诗人又跃到另一层面,写舟人打腰鼓的表演,当读者正在欣赏打鼓者的形象时,诗人又用一个非常富有情趣的场面,让大鲤鱼猛然跳出江心,一跃一丈来高,为舟人的演奏谢了幕。写水、写山、写笛、写鼓、写静、写动,形神兼备,正如方回所说的:“飞

动驰掷”,变化莫测。

在语言表达上,我们同样感受到儿童心理和审美趣味给诗人带来的影响。诚斋诗多采用活泼流畅的口

沙鸥数个点山腰,一足如语,通俗易懂,又情趣盎然。“

(《桑茶坑道中》)$“留许枝间慰愁眼,儿童抵钩一足翘”

死打黄梅”(《梅熟小雨》);“一步一陡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江北山》)。此类例子,随手可拾,无不可见诗人自然朴实但又活泼风趣的审美趣味。

以上是杨万里诗歌中童心童趣的表现。杨万里诗歌中的童心童趣,对于后世的文人有巨大的影响。晚明的李贽,明确提出了“童心说”。李贽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也”。在这里,他已将杨万里诗歌中

童心”的表现的“童心”深化为一种文学主张,他是借“

比喻,来说明写真感情是文学的真谛,振聋发聩地举起了反拟古主义的大旗,这种主张对当时的一些文人志士是一种最有效的指导与最有力的支持,引发了袁宏道、汤显祖、冯梦龙等人从各种角度上公堂掀起一场对封建道学和封建正统文艺观的冲击破坏运动。

此后,从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到乾嘉时代的袁枚,再到鸦片战争前夕的龚自珍,倡导抒写真情的文学

不断发展。特别是龚自和诗学主张,一直在不断充实、

珍一生致力于童心的追求,写了不少这方面的诗歌。如“不似怀人不似禅,梦回清泪一潸然。瓶花妥贴炉香定,觅我童心廿六年”(《午梦初觉,怅然成诗》);“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既壮周旋杂痴黠,童心来复

(《已亥杂诗》);“黄金华发两飘箫,六九童心尚梦中身”

未消。叱起海红帘底月,四厢花影怒于潮”(《梦中四截句》)。龚自珍以直抒胸臆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童心的追求。

诚斋诗的童心、童趣在本质上说,是人类回归自然的心理状态在文学上的生动显现。在诚斋之前,人与自然的关系渐渐形成隔膜,人们写山水自然时并未真正直观自然,而是通过模仿前人、模仿书本来描绘自然。正如钱钟书对诚斋诗的评价:“跟事物———主要是自然界———重新建立嫡亲母子的骨肉关系,要恢复耳目观感的天真状态。”这也是诚斋在诗歌史上的巨大贡献。正是由于杨万里对自然有着满腔眷恋与热爱之情,所以在面对自然万物时诚斋怀有一种童稚心态,自觉地将童心童趣摄入诗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从而也成就了他在诗歌史上的独特地位。参

献:

[1]周汝昌.杨万里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2]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3]张瑞君.杨万里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4]朱光潜.试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5]童庆炳.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对创作的影响[J].文学评论,1993(4).

[6]黎烈南.童心与诚斋体[J].文学遗产,2000(5).

[7]张学松.由中国古代童趣诗看作家的童心和童趣[J].辽宁师

大学报,1995(6).(下转第29页)

第3期刘晓然,刘亚明:鲁迅作品的短句现象

29

言语现象的纷纭聚讼,不无裨益。本文因例说话,意在抛砖引玉:解读文学语言,也可试试语言学分析这个新的路径。参

献:

[J].心理科学通讯,1981(5).[4]丁

琰.鲁迅语言的含蓄手法[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0(4).

[5]吴洁敏,朱宏达.汉语节律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6]吴洁敏,朱宏达.汉语奇偶句调型的组合模式[J].中国社会科

学,2001(3).

[1]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2]马振方.小说艺术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3]幼儿口头言语研究协作组.幼儿口头言语发展的调查研究

[7]吴洁敏.汉语基调的九宫调模矩阵及其参数[J].中国社会科

学,1999(5).

[8]Carroll,J.B.儿童语言的发展[J].曾越麟译.语言学动态,1979(4).

ThePhenomenaofShortSentencesinWorksbyLuXun

LIUXiaoran,LIUYaming

(ChineseSchool,JinggangshanUniversity,Ji'an343009,China)

Abstract:Thinkingdeterninestheformsoflanguage.Changesofwentalactivitieswithmoodmakelanguageformsvaryinlengthofsentencesthesequencesofwords.ThislinguisticprincipleproperlyexplainsthephenomenonofshortsentenceswerefrequentlyusedinworksbyLuXun.TherhythmicruleoftheChineselanguagealsoaccountsforthephenomena.Therearevationsmeanstomakesentencesshort,mainlyincludinginversion,topicalization,breakinglongersentences,coordinatingclauses,separatingnarrationandsoon.

Keywords:thinkingbrhythmbLuXun'slanguagebshortsentences

(责任校对:萧世民)

(上接第25页)

ABriefAnalysisontheJocosityPoemsbyYangWanli

TIANYueli

(Xi'anInnovationCollege,Yan'anUniversity,Xi'an710100,China)

Abstract:BasedontheanalysisofthejocosityinYangWanli'spoems,theauthorofthispaperholdsthatthechildlikeinnocencewasnotonlyexplicitlydepictedinhispoems,butalsowasinternalizedintothena^vethinkingwaysofthechildren,theirmentalactivitiesandaestheticinterests.ThepoetformedtheuniquestyleofChengzhaibyminglingchildlikementalityandlifephilosophyinasmartway.

Keywords:ChildishnessinYangWangli'spoems;childlikeinnocence;internalizedinto;aestheticnterests;styleofChengzhan

(责任校对:萧世民)

相关热词搜索:描写童趣的诗句 描写童真童趣的古诗 描写童趣的古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描写童趣的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描写童趣的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20539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