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朦胧雨景诗句

朦胧雨景诗句

2016-02-04 10:04:2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朦胧雨景诗句篇一《_梅雨之夕_朦胧的诗》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朦胧雨景诗句》,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朦胧雨景诗句篇一
《_梅雨之夕_朦胧的诗》

《梅雨之夕》:朦胧的诗

#杨迎平!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梅雨之夕》是施蛰存的一篇最有代表性的灯光,间或有几条警灯底红色和绿色在闪烁的意识流小说。施蛰存一开始小说创作,就企着行人的眼睛。雨大的时候,很近的人语声,图开辟一条创作的新路径,运用弗洛伊德的精即使声音很高,也好像在半空中了。”

神分析学说,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人的潜意识、隐意识,并运用意识流和心理分析手雨朦胧,夜朦胧,车朦胧,灯朦胧,人声法,与刘呐鸥、穆时英等人共同创造出中国现也朦胧。真是视觉也朦胧,听觉也朦胧。黄昏代最早、最完善的现代派小说。

的朦胧和梅雨的朦胧重叠在一起是一种极深重以“梅雨又淙淙地降下了”开头,施蛰存的朦胧,人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会有一种大智在《梅雨之夕》中描写了梅雨天黄昏时分一个大悟,大愚大痴之感。此时,可以一无所思,极平常的故事:一位有伞的男士送了一位没有可以思绪万千,可以大喜大乐,可以大忧大雨具的不相识的少女一程。但作者用他独特的悲。所以,处在这样一个朦胧、模糊的环境表现方式,采用心理分析和意识流的描写手中,就别有一番情趣,别有一番美感,别有一法,把这个平常的故事写得引人入胜、耐人寻番享受,他可以忘掉烦恼,忘掉孤独,忘掉诸味、如诗如画、入情入景、朦胧虚幻、动人心多不愉快的事,“从这里找出很大的乐趣来”。

弦,把读者带入别有情韵的意境。

对于这种雨之朦胧给予人的朦胧和情韵,施蛰存在散文《雨的滋味》中将这种感受表达一、雨朦胧,夜朦胧

得淋漓尽致:

作品的主人公有一个怪癖,特别爱在雨中你最先身在雨外,逐渐的沉醉在它怀抱漫步,尤其是在黄昏的雨中散步,他觉得这更间,没入在它灵魂中,终至你与它合体了。你是别有一番情趣。所以,他下班回家从不坐耳中所听的雨的音,是雨的情绪亦即是你的情车,虽然,“在雨中疾驰的摩托车的轮,它会绪;你眼中所见雨之色,是雨的情绪亦是你的得溅起泥水猛力洒在我底衣裤,甚至会连嘴里情绪,你不知愁的时候是你在愁抑是雨在愁;也拜受了美味。”但他仍不坐车,因为“对于喜的时候是你在喜抑是雨在喜。至于雨,假如雨,我倒不觉得嫌厌”。同事们也劝他:“下它能有知觉,当你既已和它合体了之后,它也雨天是不必省钱的,你可以坐车,舒服些。”不辨还是因你愁而它亦愁呢,还是因它自己愁然而他并不是为了省钱,而是“喜欢在滴沥的而使您亦愁;它也不辨因你喜而它亦喜呢还是雨中撑伞回去”。他喜欢这朦胧的雨、朦胧的因它自己喜而你亦因之而喜。

夜、朦胧的诗:

人与雨在此真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在朦雾中来来往往的车辆人物,全都消人们很难相信,用精神分析学说指导小说灭了清晰的轮廓,广阔的路上倒映着许多黄色

创作的施蛰存,居然能营造这种有浓郁的老庄

!"#$%&’&(()

!"

&&*+)

,-%)*%(.)’//00-%((1*(%23

哲学氛围的意境来。在这里,主人公与梅雨合二为一,已不可分了。人生的荣辱,自然的阴晴,时间的早晚,空间的远近,已都退为一种渺不可知的混沌———朦胧的梅雨之夕。

然而,现实毕竟是无情的,就是梅雨之夕的陶醉,也不能真正彻底的物我两忘,主人公陶醉于梅雨中,也是逃避于梅雨里。

主人公在雨中寻找乐趣,恣意尽情地欣赏这雨之朦胧,夜之朦胧,实际上是一种感情的“升华”“转移”和。是主人公对现实生活压抑的一种解脱,是他对心中的烦躁、孤独情绪的一种排遣,说得明白些,就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

这种情绪曾在施蛰存的许多作品中出现过,总之,是一种都市人不宁静的情绪。这种情绪的产生有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民不聊生,黑暗、腐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使知识分子深感生活的困惑;另一方面是三十年代部分知识分子内心的空虚和孤独,这种内心的苦闷产生于他们对前途的渺茫。

弗洛伊德说:“生活正如我们所发现的那样,对我们来说是太艰难了;它带给我们那么多痛苦、失望和难以完成的工作。为了忍受生活,我们不能没有缓冲的措施……这类措施也许有三个:强而有力的转移,它使我们无视我们的痛苦;代替的满足,它减轻我们的痛苦;陶醉的方法,它使我们对我们的痛苦迟钝、麻木。”<弗洛伊德《文明和它的不满》=

《梅雨之夕》的主人公正是用步行来消磨时光,用欣赏雨景夜景来减轻痛苦:“傍晚时分,街灯初上,沿着人行路用一些暂时安逸的心境去看看都市的雨景,虽然拖泥带水,也不”失为一种自己底娱乐。他的这种对雨夜的陶醉,在步行中寻找趣乐,就是对痛苦无聊生活的

!--./012314546"27489#13/.2.:$4.;9

纷乱窜乱避”,人们对这雨中之美似乎视而不见。在别人尽力躲避这雨时,主人公却欣赏得有滋有味,对它如此地有情有意。在这里,无生命的雨,变成有生命的精灵。人因为雨而“沉醉”,雨因为人而有了神韵;人因为雨而博大,雨因为人而精深。人与雨在这里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然而,这雨之神韵与博大并非客观一方所能成立的,是主观情绪的融合,是主观感情的赋予,没有这赋予,就没有这种美。这是一种“移情”作用所致,“移情”是主体将感情移入对象从而使对象产生美感。因为“移情”作用,对主人公来说,这雨有博大的胸怀,能融纳千愁万恨,能唤起美妙的遐想,能在朦胧的雨中得到别人得不到的美感和乐趣。当然,那些没有这个主观赋予的人们就得不到这种美感。

这个“移情”作用确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他暂时忘却生活的艰难。当那些“有伞的和无伞的,有雨衣的和无雨衣的,全都聚集着,用嫌厌的眼望着这奈何不得的雨”,主人公所感受到的是:“大街上浩浩荡荡地降着雨,真是一个伟观。”“我且行且看着雨中的北四川路,觉得朦胧的颇有些诗意。”这别人奈何不得的雨,在他的眼中竟是如此壮观,如此富有诗意。这真是一个奇迹。诗意与快感在这朦胧与混沌之中产生,混沌中的主人公为自己创造了海市蜃楼般的虚幻天地。

虽然现实生活对他是吝啬的,但他在雨中夜中找到朦胧的天地,朦胧的诗,从而产生心的朦胧和梦的朦胧。

二、心朦胧,梦朦胧

又是一个梅雨的黄昏,主人公下班后,“走出外面”,“已是满街灯火”,但他并不急着回家,像往常一样,缓缓地行走,欣赏着雨景、夜景,并无聊地“数着从头等车里下来的乘客”。“第一个,穿着红皮雨衣的俄罗斯人,第二个是中年的日本妇人……第三、第四,是像宁波人似的我国商人……第五个下来的乘客,也即是末一个了,是一位姑娘”,就

一种感情转移,使之对痛苦产生迟钝和麻木。

然而,主人公所欣赏的这朦胧的梅雨之夕真是这么美吗>真是这么令人陶醉吗>如果真是像主人公感到的那么令人陶醉,为什么同在雨下行走的其他人却毫无感觉呢>当主人公在急雨中“曳着伞,避着檐滴,缓步过去”地边走边欣赏时,其他的行人都像躲避瘟疫似的“纷

*+,)

!"

!"#$%&’&(()

是这位姑娘一下子吸引住了主人公。此时,他看见她在长大起来”,在这雨朦胧,夜朦胧,从对自然美、风景美的欣赏,转向对人体美、心朦胧,梦朦胧之时,他的潜意识里的真情暴艺术美的欣赏。这美的少女形象,进入了主人露了,原来他每日思恋的是他初恋的少女。这公的心灵,随着朦胧的夜,朦胧的雨,形成了样,他为什么常在雨中漫步而不想回家,为什一种更深一层的模糊与朦胧,他把尘世间的事么对一个不相识的少女如此依恋、关怀,全都抛得一干二净,当然也忘记了回家,忘掉了妻得到了解释。他的这不宁静的烦躁情绪来自何子,他的注意力全在对于姑娘的欣赏:“她走方4来自这心中的梦。

下车来,缩着削瘦的,但并不露骨的双肩,窘初恋的失去和婚姻的不满造成他心灵的创迫地走上人行路的时候,我开始注意她的美丽伤。主人公又不得不深深地隐埋和压抑这心灵了。”这姑娘因为没有雨具,又找不到一辆人的创痛,将它压抑在冰山的底层———潜意识之力车,只得在一家木器店的屋檐下避雨。于中。然而,压抑并不能使创伤消失,只能增加是,主人公也退进到屋檐下,“我何以不即穿心灵的痛苦,所以,主人公不得不通过欣赏雨过去,走上了归家的路呢4”主人公对自己的景来转移注意力。然而一遇时机,这创痛就会行为也不能理解。“为了对于这少女有什么依钻出来,使人出现变态或幻觉。在雨朦胧、夜恋么4并不,绝没有这种依恋的意识。”主人朦胧的梅雨之夕,少女就是引发这创痛的导火公此时已无法判断自己的意识,他已经由心的线。这创痛在朦胧中不再是痛苦,而是甜蜜的朦胧进入梦的朦胧,他正为自己编织一个美妙回忆和遐想。

的白日梦,他完全处于一种模糊的潜意识状在这雨夜的奇遇里,主人公正在做着一个态。他只知道“面前有着一个美的对象,而又美好的梦,虽然在这个梦里,主人公似乎看见是在一种困难之中,孤寂地只身呆立着望这永商店柜台里有妻子忧郁的眼光,但这梦仍不失远地,永远地垂下来的梅雨,只为了这些缘为一个好梦。“至于我自己,在旁人眼光里,故,我不自觉地移动了脚步站在她旁边了。”

或许成为她的丈夫或情人了,我很有些得意着主人公从心里感谢这永远地,永远地垂下这种自譬的假饰。”明知是假饰,也要做短暂来的梅雨,给他创造了接近少女的良好条件,的陶醉,“如像真有这回事似的享受着这样的少女的困难,使他有了靠近她的借口。他期待假饰”。主人公在这里享受的是心恋,精神的着,期待着一个美好的梦……

恋爱,是单相思,只有付出没有获取的爱,他轻薄的雨“侵袭她底前胸”时,他便移近仍然满足并陶醉于这种爱。然而,现实是无情了这少女,走上了护送少女的路途。“在响着的,他从少女的鬓边颊上被潮润的风吹过来的雨声的伞下,在一个少女底旁边,我开始诧异粉香中,闻到了和妻子一样的香味。接着就出我的奇遇。事情会得展开到这个现状吗4”这现妻子的幻觉,妻子幻象的反复出现,打破了个现状虽然是主人公所期待的,但“这个现他的美梦。由此可见,在他的潜意识中认为,状”仍使他感到心虚,因为,“在我身旁同使他的梦想成为现实的最大障碍,就是妻子的走,并且让我用伞荫蔽着她,除了和我的妻之存在。所以,在他梦到最美好处,一定会有妻外,近几年来我并不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因子出现。他对妻子的厌倦和妻子对他的压力,为心虚,他觉得店铺里有许多人歇下了工作在使他在朦胧的梦中也不能洒脱,不得轻松。他看他们。于是,“我将伞沉下了些,让它遮蔽不得不在妻子的幻象反复出现中回到现实。梦到我们的眉额。”在这低沉的伞下,主人公的是美好的,但毕竟是梦;现实是残酷的,却不白日梦插上了遐想的翅膀。他开始恨起那个伞能不回来。他终于从他的白日梦中醒来,醒来柄,因为它遮隔了他欣赏少女的视线。从侧面后,觉得“在身旁由我伴送着的这个不相识的看,主人公有了一个新发现,这少女很像他初少女的形态,好似已经从我的心的樊笼中释放恋的情人,“我不时在梦里,睡梦或白日梦,

了出来。我才觉得天已完全夜了,而伞上已听

!"#$%&’&(()

!"

&&*+),-%)*%(.)’//00-%((1*(%23

不到些微的雨声”。少女离他而去了,他只得坐车回家。他不得不叩响了自家的门,而又把妻子的回应声听成“伞底下伴送着走的少女的声音W”门开了,朦胧里又觉得柜台里用嫉妒的眼光看他的女子。走进门,灯下的妻子的脸上又找不出那个女子的幻影来。梦到此时,不得不彻底地醒了,因为实实在在的妻子就在他身边。

梦虽然是渺茫的,虚幻的,但表达的感情却是真实的,美好的,是一曲初恋的赞歌。

是有区别的。

作者在表现潜意识的自由和随意时,也表现了意识的理智和抑制,这自由的潜意识仍然戴着一个意识的理智的枷锁。这样,作品就不像西方现代派作品那样扑朔迷离,杂乱无章的随意流动,主人公无意识的遐想,受到了意识的控制。在这里,他的迷蒙的潜意识与清晰的意识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股相冲突的不平静的流。使作品在虚幻中见其真实,朦胧中见其清晰。

作者抓住梅雨之夕的自然特点,以画面的迷蒙和感情的含蓄,创造了一个朦胧、虚幻的氛围,犹如一幅精湛的画和一首优美的诗,其美尽在朦胧中。给人一种隔纱看花,梦中吟诗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一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感受和体会。作品的主人公经常处于一种模糊状态,常常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能理解,提出疑问,对自己的行动“并不曾很清晰地意识着”。主人公还不断地出现错觉与幻象及无端的联想,这一方面加深了朦胧的色彩,一方面又暴露了主人公潜意识的隐秘。

施蛰存在《梅雨之夕》中创造的这种朦胧美,为心理分析小说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三、优美的画、朦胧的诗

作者施蛰存让我们进行了一次朦胧的旅行。淡淡的忧愁,缕缕的哀怨,却有着无边的遐想,无尽的回味,朦胧的美感,朦胧的享受。

在《梅雨之夕》中,作者既注意挖掘潜意识的流动,又注意它与意识的联系,注意将虚无缥缈的潜意识与清晰的自觉的意识相结合。作品表现了主人公怀念初恋少女的潜意识,然而,这个潜意识的抒发和表现又是借助现实中实实在在的梅雨和少女来引发,在表现虚幻的潜意识时,并没有排斥对生活理性的态度,没有脱离感情的逻辑轨道。这与西方现代派作品

<上接=>页?恶,因而谴责这种“不道德”的欲念,而表现出来的则是自我对这种“罪恶”的悚然惊觉与惶惧。

中的意象来说,蛇可以是男人性器的象征,从其隐含的涵义、其形状<茅柄?均可作如是观,而且诗中也是用男性代词“他”来指称蛇。草则可视作是女性意象,而且诗中有女性常用物“梳子”意象。蛇在草中的“骑行”则带有明显的性交合的含义。而第三节中,“他喜爱沼泽’一块不适合玉米生长的湿冷地”则蕴含了超我———清教文化———对男女性爱之事的看法:不应该有所以不应该让其发生的行为。而

!--./012314546"27489#13/.2.:$4.;9

!"为笔者自译。原文见!"#$%&%’(%)!*+,-./"0-#1

@4ABCCBD/2A197

34

3E/

F./9/53BGHBI/4.J/

+,/#2,+

*0*10E2/ABKE1.H/H13145BL/MN4.;O*2071AA25F8PQA19E15JR47-25:S%T>+年版,第%+)页,第%=,页。另外狄金森的诗并无标题,本文中依习惯取其首行为题。#$

为董恒秀、赖杰威译。均见《艾米莉・狄金森

同一节中的后半部分,则可能蕴含了诗人少不更事的少女时期的性幻想:对男女情爱之事知而不知、不知而知、似真似幻的一种心理经验。由是观之,“一种欣喜若狂的热忱”则自然与强烈的性快感相连。而最后一节,则反映了超我通过自我对诗人本我所进行的压制:超我内化而成的自我判定这种本我欲念是一种罪!"

!"#$

%&’&(()

诗选》,董恒秀、赖杰威译,台北:猫头鹰出版社,%U,V%U+页,&(%页。%&

笔者自译。

原文及译文均见《艾米莉・狄金森诗选》S董恒秀、赖杰威译。台北:猫头鹰出版社,&(((年版,&=)页,&=+页。

*+,)

朦胧雨景诗句篇二
《论文题目:唐诗中朦胧的雨意探寻唐诗中的雨文化》

论文题目:唐诗中朦胧的雨意----探寻唐诗中的雨文化

课题研究内容:一、合作搜录带雨的唐诗(包括含雨字的诗歌、有雨景雨境的诗歌)

二、分类整理:按季节 按场景 按情境 按意蕴

三、根据分类分析唐诗中的雨文化(看唐朝社会的民风民俗、诗人的人生际

遇、诗人的情感、与雨有关的花文化、建筑文化等等)

四、拓展:写作中如何巧妙使用“雨意”

人们在谈到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时,常常要想起四种常见的意象:风、花、雪、月。事实上,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雨这一意象在我国诗歌中出现的频率与前四者相比,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作为生活表象的自然界中的雨,一旦进入诗歌而上升为艺术意象,便具有深邃的思想启迪意义和隽永的审美意味,从而拓展出了一个广大而幽微的思维与想象空间,所谓“楚雨含情皆有托”。 唐诗之路不单单只是一条诗人吟颂浙东山水的诗路,更是中国佛教、 道教、儒教的柔合之路,也是书、画、诗的整合之路。唐诗之路直接的历史渊源在东晋;唐诗之路的文化发端在魏晋玄学与隐逸之风。希望通过这次的课题,能让同学们感到唐诗中朦胧的雨意。一起探寻唐诗中的雨文化吧!

【摘要】:正 朦胧美,在唐诗中几乎是一种普遍的艺术现象。但是,由于我国古代美学理论中没有专门的朦胧的范畴,故往往将朦胧与含蓄晦涩混为一谈。最早,明人谢榛在他的《四溟诗话》中对艺术朦胧有过即兴式的点评:“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于名状;及登临非复奇观,唯片石数树而已。远近所见不同,妙在含糊。”此处“含糊”意即朦胧。但仅止景语的朦胧,而非情语的朦胧,更非意蕴的朦胧。及至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坛对李金发、戴望舒等人开创的中国象征主义诗派所崇尚追求的艺术朦

【关键词】: 朦胧美 唐诗 意象 孤独感 意蕴 王维 李商隐 巴山夜雨 《登幽州台歌》 艺术现象

【正文快照】:朦胧美,在唐诗中几乎成为一种普遍的艺术现象广为流传。但是,由于我国古代美学理论中没有专门的朦胧的范畴,故往往将朦胧与含蓄晦涩混为一谈,常常使人误以为朦胧就是晦涩,体会不到朦胧蕴含的淡淡的美。最早,明人谢椽在他的《四溟诗话》中对艺术朦胧有过即兴式的点评:“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

意象作为诗词意境的构成单位,在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意象,首先必须是具体的物象,其次必须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意。一句话,意象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结合的产物。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经过唐代诗人独特的人文和宗教体验与刻意营造,具有了丰富的人生意蕴,透露出当时人们的思想与心境,让远古千年的历史有迹可循,历历在目。

打开唐诗选集,到处能够寻得到雨声。雨中多愁,而愁又是普遍诗人寄托在诗中的字词句点里的情感,雨音淅淅沥沥就像是忧伤点点滴滴落入心头,拨动了不知多少诗人心中的弦,因而雨中多诗。雨从一种不带有任何主观情意的自然现象到被刻意营造成中国文学中传统的抒情意象,其中融注了作者特有的感受、体验、情绪和心态,具有了丰富的人生意蕴和审美价值。

一、讨人喜欢的雨

韦应物《幽居》诗:“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就是人们赞赏的佳句。“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确描绘,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也有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诗人幽居的宁静和心情的喜悦可见一斑,也让后人知道我们的先祖从那个时候就对大自然的雨隐隐的喜爱。

在王维的笔下,雨使大唐气象更加壮观。“云里帝城出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这是一幅带有立体感的春雨长安图。由于云遮雾绕,一般的建筑,在视野内变得朦胧了,只有凤阙更显得突出,更具有飞动感;由于春雨,满城在由雨帘构成的背景下,春树、人家和宫阙互相映衬,透出一种神秘的别样美,更显出别具一格的帝城的阔大和昌盛,大唐当年的辉煌和雄伟壮观处处可见。

又如柳宗元的《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夜雨乍晴,沾满在树叶上的雨点,经风一吹,仿佛因受惊而洒落,奇妙生动,真是把小雨点也写活了,充满了情趣。诗中的夜雨像是晚上偷偷溜出来玩的孩子,被晚风轻浮的情景想象成孩子被长辈捉个正着的时刻,充满了别树一帜的童真童趣。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两句,诗人极为生动细腻地描绘了鱼和燕子在微风细雨中的动态。鱼的欢欣,燕子的轻盈,引起了诗人喜悦的心情。细致的描写和美好的诗意,这不正可以使我们感受到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吗?

我们再来看一首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它细腻、匀称、滑爽、滋润而又慢慢地普降到皇城中的街道。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觉得快乐、新鲜、活泼、清香,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在喜雨诗中流传最广的要数杜甫的《春夜喜雨》了: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好雨知人意,在大地急需要雨时,雨来了,它好在适时。在人们正酣睡的夜晚,雨无声地,细细地下,不知不觉中柔情地融入大地,化作生命的光泽与亮色,它好在润物无声。雨既是春雨,又是好雨,它知人意,体人心,故令人喜。题目中那个喜字在诗中虽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逢里迸透。”

二、引人愁丝的雨

往事如烟,人生苦短,“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当诗人伤春、悲秋、离愁、别恨、寂寞、无奈之时,雨飘然而下,成了最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具有了特定的感情内涵。这样的例子在唐诗中屡见不鲜。

李商隐的《春雨》中这样写道:“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诗中的男主人公和衣而卧,惆怅中回味最后一次寻访恋人的情景。仍然是对方住过的那座熟悉的红楼,但是他没勇气走进去,甚至没有勇气再走近它一些,只是隔着雨凝视着。不知过了多久,周围的街巷灯火已经亮了,雨从亮着灯光的窗口飘过,宛如一道道珠帘。在这珠帘

的闪烁中,他才迷蒙的沿着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独自走了回来。

诗借助飘洒迷蒙的春雨,烘托离别的寥落。前一句色彩和感觉对照。红的色彩本来是温暖的,但隔雨相望反觉其冷。后一句珠箔本来是明丽的,却出之于灯影前对雨帘的幻觉,极细微地写出主人公寥落而又迷茫的心理状态。

又如,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苦雨往往跟悲、怨、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季节以春、秋两季为多,时间以黄昏、夜晚为主。春雨绵绵,秋雨霏霏。当落红无数、春去匆匆、悲风怒号、黄叶飘落、日暮途穷、夜深人静之际,雨像懂得人的情思,点点滴滴地洒落,也一声声地撞击着人的心扉,诗人百感交集,泪水与哀愁同出,读来令人断肠。

三、清新雅致的雨

唐代司空图在《诗品》中对“典雅”的解释是:“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郭绍虞先生说:“赏雨茅屋,幽居自得,见其雅”。中国文人有喜雨的雅好,这是情感表现的需要,也是一种雅致人生意境的追求。以韦应物《滁州西涧》为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山涧边簇生着一片可爱的芳草,树丛中有黄鹂鸟在悠然自得地鸣叫。向晚时分,春雨洒落,潮水暴急,野渡无人,孤舟自横,一片迷茫。诗人对野生之物自然存在状态的倾心与赏玩,折射出闲雅萧散的人生态度,令人心醉。

常建,一个在唐代众多诗人并不引人注目,但是,他的绝句《三日寻李九庄》却是一首很有生活情趣的诗。“雨歇杨林东渡头”,小小的渡口生长着一片绿柳。柳林经过春雨的洗涤,益发显得清脆满眼,生意盎然。为诗人出外寻友提供了一个清新明丽的氛围。雨后必然水涨,又为诗人泛舟访友平添了几分乐趣。

这些诗句,写得萧散疏朗,清丽婉约,很符合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中国古代美学实际上是一种人生美学,它以人为中心,极为重视、关注人如何于现实人生中使自己得以超拔,将人的精神生命向上推展,提升人的生命存在。受此影响,唐代诗人探索、追求人生的自由审美极境,向往、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存在,人诗意地栖居,人生如闲云野鹤般闲适。我们可以说文学世界里的细雨疏疏,是浮现于诗人嘴角的恬静与惬意。诗人的心灵在细雨的浸润下,流露出远离喧嚣的高雅与适意。

四、充满禅理的雨

雨所清洗的是空间世界,也是人的心灵世界。诗人的权心利欲在雨意的清凉中被洗净,诗人在雨的静观和沉思中领悟到某种人生的哲理,从而使雨具有了几分禅家的意味。

王维中年奉佛,诗多禅意。《秋夜独坐》中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就是写诗人在秋天雨夜,更深人寂,独坐在空堂上潜心默想。感到极度的孤独空虚,需要同情勉励,启发诱导。于是,他从雨声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象看到它们被秋雨摧毁;从灯烛的一线光亮中得到启发,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鸣虫也躲进堂屋里来叫了。诗人的沉思,从人生转到草木昆虫的生存,发现这些无知的草木昆虫和有知的人一样,都在无情的时光岁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鸣。诗人得到了启发,有所觉悟了。雨声在这里就成了诗人彻悟的诱因。

还有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白居易的“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秋雨夜眠》);

综上所述,唐诗中的“雨”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结合的产物。这种结合所体现的文人士大夫的生存境界和人生态度与中华民族好静的传统性格特征相符。众所周知,西方

民族好动,中华民族好静,正是这种好静的性格特征使得中国古人有条件静观万物、默察于心,因而对自然物象有了更丰富更细腻的情感体验和感受。而受传统文化心理影响的中国文人历来重视诗意化的人生追求,强调自身心性的修养,在思维方式和智力结构上注重内在的领悟和体验。可以说,“雨”意象经过唐代诗人内心感受的化合与点染,才使主体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外化,从而使读者得到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雨”意象所包含的丰富的人生意蕴极富启发性。雨中有欢欣,雨中有哀怨,雨中有雅趣,雨中有禅思。雨为诗人的生命留下了广阔的抒情空间,从而使我们对它的每一次体验都获得了新鲜的巨大的心理震撼力。

朦胧雨景诗句篇三
《朦胧清新的魅力雨景也许更美》

朦胧雨景诗句篇四
《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盐城市响水县运河中心小学 王素珍

(盐城市响水县运河镇致富路8号 15251110326)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以无题诗和准无题诗为主要研究对象。本文通过对李商隐诗歌的意象、典故、语言、意境等的分析探讨了李商隐诗歌朦胧美的外在表现以及在结构上的表现,并且在此基础上,从诗人的生平、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等角度出发,对朦胧美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得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不仅是诗人精湛的艺术手法的产物,也是诗人的生活经历的产物,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这一结论。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dim beauty of Li Shangyin’s poems, taking poems without title and similar poems without title as its major research objects, and probes into the external expression and structured expression of their dim beau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poem’s imagery, allusion, language,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so on. Besides, this paper also analyses the cause of dim beauty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poet’s life,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environment of that time, and the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dime beauty of Li Shangyin’s poems is not only the result of the poet’s excellent artistic technique, but also the result of the poet’s life experience and the result of that time.

【关键词】:李商隐 无题诗 准无题诗 朦胧美

【Key word】: Li Shangyin poems without title

similar poems without title dim beauty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在我看来,李商隐是个彻头彻尾的悲情诗人,无论是他的政治诗还是抒情诗,无不抒发了自己或怀才不遇,或感时伤世,或思念爱人,或叹惋时光流逝等等的真情。他无法唱出李白“江城如画里,山

[1]晚望晴空”一般明朗豪迈的句子,却只能吟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以抒发自

①己对国家,对人生无限的怅惋。

对于李商隐的艺术成就,历来的诗评家大多给出了很高的评价。清初吴乔云:“于李、

[2]杜后,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者,唯李义山一人。”除此之外,对于李商隐诗歌的艺术

特色,人们多以情致深蕴为其根本特征。刘熙载、张采田等历代诗评家在其作品中都曾对李商隐诗歌的这一特色进行过评论,对此大多都持欣赏的态度。但对于李商隐诗歌晦涩难懂这一问题,也有许多诗评家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冯浩就曾评论说这样的晦涩难懂不免有埋没意

[3]绪,弄巧成拙之嫌。而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做郑笺”之类的评论更是层出不穷。

正因为李商隐诗歌难解,才使得人们对他的诗歌不断地探索追问,莫衷一是。同时也因诗人的深情婉约、要言不尽,给人难以名状的朦胧之美。

一、朦胧美的外在表现

李商隐在他的诗里有其偏爱描写的意象。他爱写“雨”、“蜡烛”、“柳”、“风”、“蝴蝶”、“夜”等意象。雨,飘飘洒洒,柳,寄托着离愁别绪,蜡烛,摇摇曳曳,忽明忽暗„„诗人所选取的意象本身就带有朦胧感。除此之外,诗人又借用一些特别的修饰,让这些意象变得轻盈、空灵,甚至难以感知起来。以雨为例,诗人吟到“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

[1][1][1]灵风不满旗”、“小幌风烟人,高窗雾雨通”、“封来江渺渺,信去雨冥冥”、“君

[1][1]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水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诗人所①从古至今,李商隐的无题诗向来以精深难懂著称。尤其是对其意旨的把握,更是让人觉得朦朦胧胧,难以

描写的雨多是细雨、暮雨、冷雨。形容雨细,诗人用了“雾”、“烟”、“梦”这一系列的词,“雾”、“烟”、“梦”不仅细而且迷朦,再加上“暮”、“夜”、“寒”,这样的雨天,在诗人的笔下,整个气氛变得更加沉晦起来。

李商隐诗歌中典故运用的量是很大的。不妨我们先来做个量上的统计。以李商隐最有名的六首七律无题诗为例。粗略地统计一下,刘郎蓬山、贾氏窥帘、宓妃留枕、莫愁、班骓、小姑、神女等用典近十处。而仅名篇《锦瑟》,作者便在颔颈二联中连用了庄生蝴蝶、望帝杜鹃、沧海明珠、蓝田玉生烟四个典故,一句一典,让人有应接不暇之感。在此例子不再多

①举。典故用得多,必然增加了读者阅读理解的难度,甚至给人一种“若其用事深僻,语虽

[4]工而意不及,自是其短”之感。我们不能完全排除这样的可能,但在大多数的作品中,

诗人用典的精当,词句的优美巧妙,很好解决了这一问题。

李商隐诗歌朦胧美的外在表现主要体现在诗歌的字句和典故中。而这种朦胧美并不等于令人费解,不是不可知,而是可以感知的。但是这种朦胧美是可感却又不能尽感的。这正是李商隐诗歌朦胧美外在体现的最主要特征。

二、朦胧美在结构上的表现

一般情况下,一首诗歌围绕着一个中心内容,或描写一时一事,或描写一人一景,进而借此抒发诗人的思念、不满、忧愤或者颓丧的思想感情。而诗人结构一首诗歌,则通常有一条比较明晰的线索。有的描写一件事,于是诗内对场景或动作的描写则都围绕着主题进行。

[5]例如:“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

诗写送别,无论是分飞的细雨或是青青的柳色,无不是为这一送别的场景增添了一份离愁别绪。也有的诗以时间为顺序。例如崔护的《题都门南庄》,此诗以时间顺序结构全诗,前两句由今到昔,后两句由昔到今,并且以今、昔作对比,使人感到那人面桃花的美好,以及一种失去美好事物的惆怅,线索非常清晰。但还有一些诗,结构不太明晰,没有特定的时间空间或事情的发展的顺序,但仔细读来,我们依然能找到一条比较明确的线索。以李贺的诗为

[6]例,他的诗一向 “艰深奇诡,想象怪诞,例辞险峻浓丽,是比较不好让人接受的”。那

么我们来看看他的名篇《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句子:“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7]画兰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此诗写汉武帝,采取了今昔对比的手法,一今一

[6]昔的场景呈现出诗人对“那些煊赫一时而又没有‘根’的二等政治家”的讽刺,这也是

很容易理解的。所以,一般来说,无论是顺叙、倒叙、插叙,还是记叙、议论、抒情,或者是对比、烘托、反衬,结构诗歌的手法,也大致不离其宗。

李商隐的一部分诗歌也是如此,举一例说明。诗人曾吟到:“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

[1]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此诗作于848年桂管归途过潭州自湘

水入洞庭之时。前两句写诗人所见之洞庭景色,波冷侵云,诗人在舟上见到的,都是乘舟远去,漂泊异乡的远客。后两句抒情,诗人怀着落寞的心情,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般的感慨。触景生情,线索清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多举例了。但李商隐的另一部分诗,尤其是他所开创的无题诗和以句首两字为题的准无题诗,结构就非常的特别。王蒙曾经这样评价道:“那么有没有结构扑朔迷离,无线无序,令人捉摸不透的诗呢?有,其最精彩的范

[7]本就是李商隐的无题诗和准无题诗。”但李商隐的诗歌真的是无线无序的吗?我们先以

《无题》中的两首为例来做个简要的分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②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①

在这些诗里,诗人写到了风,写到了柳,写到了雨,写到了蜡烛,写到了月夜,也写到了梦境。

分别是那样的困难,就连周围的环境也为这次的分别奠定了忧伤的基调。尽管昨夜狂风大作吹落了一地残花,而今天,东风都带着怜悯,不忍打断这对执手相看泪眼的男女。前两句写离情别景,无须多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显然不是实写,

[9]尽管先人曾唱到:“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但却没有李商隐“春蚕到死”、“蜡

炬成灰”来得沉痛执着。出句言“丝尽”,对句言“泪干”,而着眼在“丝(思)不尽”、“泪不干”,以抒写虽后会无期,而相思之情永在的信念。既然是写信念,那么春蚕,蜡炬自然是诗人心理活动的物化形式。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这时的思维又从至死不渝的信念转到了对方的身上,诗人似乎出现了一种幻境,仿佛看到恋人也在思念自己的情景。晨起梳妆,看到自己两鬓已花白,对月吟诗,只觉得寂寞孤独。末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诗人的思维又再一次被拉了回来,在分别之后,诗人心里暗暗祈祷,愿托言青鸟,以慰藉相思之苦。整首诗仅一句言事,一句写景,后几句皆是心理活动的描写,有物象、有幻境、有希冀,心理不停地转变,有点让人难以捉摸。再举一例: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首联写景, 东风飒飒,阵阵细雨随风飘散纷飞,荷花塘外的那边,传来了声声轻雷。开头从眼前景致说起,雷声将我们的思绪带向了远方,想到了恋人离自己的距离是那么的可望而不可及。颔联写物,有锁钮的金蟾香炉,香烟缭绕飘逸,状似玉虎的辘轳,牵引绳索汲井水。颈联连用了贾氏窥帘、宓妃留枕两个典故。末联诗人发出了感慨:莫让春心如春花般怒放,越是相思,越是失落和痛苦。本诗一联写景,一联写物,一联写典故,一联写诗人的

①感慨,似乎联与联之间的联系一点也不紧密。

分析完这两首诗,我们回过头来可以发现,两诗明显没有一条明晰的线索,时空交错、结构跳跃,诗人的想法时而停留在现在,时而飞到将来,时而是自己,时而站在对方的

[6]角度上,可以说是“混混沌沌,若即若离”。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李商隐的诗歌并不是完全的无线无序,诗人的心理活动,可以说是一种触发式的心理活动,这种触发式的心理活动使得诗中出现的意象呈现出一种无序性以及主题的不明确性,给读者一种朦胧和不易把握的感觉,也给读者把握全诗的意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种触发式的心理活动是这类诗歌中结构的朦胧感产生的心理动因之一。

三、朦胧美产生的原因试析

关于诗人的写作动机,探讨的人络绎不绝,说法也是层出不穷。有寄托、无寄托、艳情、狎游、感遇、致令狐楚„„大家莫衷一是,争论不休。然而后人毕竟不是李商隐,所以无法完全地站在诗人的角度,了解他做诗时究竟想了些什么,又要表达些什么?但我们仍然能从诗中寻找到蛛丝马迹,进而了解到诗人的想法。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李商隐在他的无题诗里所描写的情感,都带有明显的矛盾。“相见时难别亦难”一诗中,诗人描写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真挚情感,但“蓬山”此去遥远,只能托青鸟以寄相思。这种情真意切却又路远难寄形成了诗中的一组矛盾;“飒飒东风细雨来”一诗中,诗人心中相恋的美好与相思之苦,又成为了一组矛盾;“昨①诗人抒发的情感太多太杂,夹杂着对于自己的仕途、爱情、际遇、社会等多方面的感触。它们层层叠叠,包裹着诗人的心绪。

夜星辰昨夜风”中,往昔的快乐和“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的无奈又是一组矛盾。“凤尾香罗薄几重”一诗中,对佳人的向往和“斑骓只系垂杨柳,何处西南待好风”的自我解嘲又成为一组矛盾。这样的例子很多。

然而尴尬的生活却造就了“诗人”李商隐。他将他在那个残酷的现实世界中的苦闷与寂寞排遣在诗歌之中,通过隐晦的笔触宣扬他对国家,对生命的态度。所以我不认为这些矛盾、叹息和无可奈何单单是对爱情的描写。这些无题诗里大多有所寄托,中国古代诗歌早有借美人香草、男女之情寄托政治遭遇的传统:曹植,阮籍,陶潜,陈子昂,李白等诗人都有这种

[1] 作品。李商隐自己也说:“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并不只是悼亡,更是以此寄托身世之感。该诗也可以看作是“寓有政治寄

[9]托的‘自伤之词’”。在这些诗歌里,诗人把自己悲剧的身世和感伤的遭遇以感性的形

象展现在我们面前,显得朦胧多义并极具自怜色彩。

“义山诗歌在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上触及了他一生悲剧的社会根源,生动细腻地表现了在

[10]时代和社会的重压下一个知识分子的挣扎和呻吟”。但李商隐不是杜牧那样过着“十年

[11]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般颓废生活的士大夫,在他的这些诗歌里他写艳情却又

绝少那些浮糜庸俗的句子。在他的诗里,他一方面描写了自己的爱情遭遇,另一方面写出了一个怀抱远大的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它是诗人身世、怀抱的一种象征,也是一定的时代心

[12]①理的反映”。

参考文献:

[1] 朱怀春、曹光甫、高克勤:《李商隐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03页。

[2]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561页。

[3]金〃元好问.元好问诗词集[M].贺新辉辑注.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P458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P157《谢河东公和诗启》)(P45《重过圣女祠》)

[4]郭绍虞.宋诗话辑佚[M].中华书局,1980(P400宋〃蔡居厚《蔡宽夫诗话》)

[5]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P364王维《渭城曲》)

[6]王蒙.混沌的心灵场[J]. 文学遗产.1995,3(P35《寄目》)

[7]唐〃李贺.李贺集[M].王友胜、李德辉校注.岳麓书社,2003(P13《回中牡丹为雨所败•其一》)

[8]王文濡.历代诗评注读本[M].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 上)P75无名氏《作蚕丝》)

[9]吴调公.李商隐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P26《寄令狐郎中》)

[10]董乃斌.李商隐悲剧初探.文学评论丛刊[J].1981,9(P43《夜雨寄北》)

[11]杜牧.杜牧集 [M].张厚余评解.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P124杜牧《遣怀》)

[12]陈伯海.怎样看待李商隐的《无题》诗[J].文学评论丛刊.1980,5(P46《木兰花》)

①“相间时难别亦难”一诗,诗人受到离别的触动,脑海里浮现出春蚕、蜡炬、云鬓、月光等一系列的景象,但最终思绪回到现实,产生了一种希冀,即“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朦胧雨景诗句篇五
《古诗景情》

朦胧雨景诗句篇六
《描写雨的悲伤句子

描写雨的悲伤句子

1、雨曾被诗人用来做伤感的诗句,一字字一句句都透露了雨的伤感。可是又有谁能真正的了解雨真正的悲伤呢 ?

2、雨依旧在下,赤裸裸的传达了我的伤感,我是伤感的,窗外的雨也是伤感的。望着那模糊的城市,擦擦窗户,还是没有清晰,我的人生是不是会如同这城市被雨的伤感所迷茫呢?

3、雨是云伤心的眼泪,心总是在乌云密布时孤寂,流下的是一阵阵心雨。

4、雨是孤独的,是寂寞的,是迷茫的。

5、雨还在慢慢地下着。在朦胧的烟雨中,我仿佛又看见了前方姑娘那美妙的身影。但,我却总是追赶不上。

6、雨的伤感弥漫了整个城市,还来不及看清就以迷茫了。

7、雨,依旧下着;我,依旧想你。直到世间不再落雨的那一天,我便停止了爱你如雨般深深的思念……

8、阴晴圆缺、万物轮回,世间的雨也算是万物的一种吧!那么,它不会消失,至少地球存在的时空里,它是无法消失的;于是,注定了我对你的思念也不会消失,至少在我存在的生命里,它是无法消失的!

9、想雨的时候,就是心事和忧伤积攒得很沉很重的时候,心情像枯渴的禾苗盼着雨的到来。 10、那场雨、美得催人泪下。雨的离去是不是也意味着,我们该结束了!

11、路上三三两两的行人举伞走的飞快,他们飘过的眼神不懂我的忧伤。我的忧伤是一个人的忧伤,我只想一个人在雨中行走,我不想让他们知道了我的忧伤。雨滴顺着我的头发滑下,滑过我的眼角,像眼泪一样。

12、聆听雨音,象坠入一场不愿醒来的梦境。音乐淙淙如流泉,空心古琴摧雨的锐响,似长练破空。金戈铁马的痕迹里,偏偏荡漾着水样的柔情___梦幻般的声音。

13、淋过雨的空气, 疲倦了的伤心,我记忆里的童话已经慢慢的融化。

14、淋过雨的空气, 疲倦了的伤心,我记忆里的童话已经慢慢的融化

15、静静的,我坐在桌前,凝神着这雨落;聆听着这心跳;凝聚着这思念……让这刻骨的感受深扎进律动的生命里,再融入这每一滴雨中,落遍有你的每一个角落;汇合成涓涓细流,浸遍你踏过的每一寸土地。

16、当雨再落下来的时候,时间已经跨过了一年,而我和你已形同陌路了,看着窗外不停的雨,想起

当初的我和曾经的你,是那样熟悉却又是那样遥不可及。

17、窗外的雨停了,心中的雨也停了。曾几何时,还在为自己的不如意唉声叹气。曾几何时,还在为一天的碌碌无为而反思,曾几何时,面对着奉献是那么的淡然。

18、窗外的雨,如山涧的溪流,从房檐落下。风吹过来时,会飘进几滴落在我的身上。不想关窗,因为想感受这雨的冲刷,想感受这如雨的思念

朦胧雨景诗句篇七
《古诗中的雨》

《古诗中的雨》中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华文化中的诗中雨,更是令人动容。“呼啦!呼啦!”每当我听到窗外这些欢快地在雷与电的交相辉映中飞奔的雨滴怒号的时候,脑海里总是会响起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每当我看见那阴沉的天洒下如豆粒般可爱的浑圆的雨珠时,心中总是会浮出苏显祖的《风雨归舟图》。雨啊,你早已融入历史,浸没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下雨了,吸入牛毛的雨丝密密地斜织着,我独倚窗前,看着窗外朦胧的世界,渐渐地,雨大了,屋檐上的水珠接连不断地落下,形成一道水帘,虽没有花果山水帘洞的气势磅礴,却颇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雨踏着轻快的步伐,和着叮叮咚咚的音乐,偷偷地落到田野里,落到草地上,落到花丛中。春风和着细雨,与杨柳一阵耳语,杨柳就抽出了嫩芽;轻轻抚着小草嫩嫩的发梢,小草就轻轻地抽出了身子,抖一抖泥土,绿得那么羞涩;轻吻过花儿的脸,花儿的脸就红了。这一夜,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而这一切都是那么寂静,那么无声地唤醒了沉睡的生灵。“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拴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天连影也看不见。但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冒出头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春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春雨赶走了寒冷而凛冽的冬风,春雨携来了无穷的生机,无尽的绿,但却又是那么容易令人忽视。春雨就好似泰戈尔说过的话:“天空不留下飞鸟的痕迹,但它已飞过”。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朦胧雨景诗句》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描写雨景的诗句 写雨景的诗句 雨景的诗句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朦胧雨景诗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朦胧雨景诗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20564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