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诗经描写青春少女

诗经描写青春少女

2016-02-04 11:35:3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诗经描写青春少女篇一《诗经中女性描写赏析》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诗经描写青春少女》,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诗经描写青春少女篇一
《诗经中女性描写赏析》

2012年第4期(总82期)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LIAONING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SEDITION)

NO.42012

GeneralNo.82

《诗经》中女性描写赏析

赵慧研

(长春师范学院,吉林长春130032)

《诗经》,要:《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作为中国原始男权社会文化产物的其中所描写的与女性有关的作

《诗经》品也占到其总数305篇的三分之一笔墨。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女性描写部分的分析,来管窥周代时期女性的状况及特点。

;女性;特点关键词:《诗经》中图分类号:I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98(2012)04—0017—02

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人类

诞生之日起,炎黄子孙的智慧与创造便光耀于世。早在文字诞生之前,最原始的声韵歌谣便在民间口口相传。最能够牢笼万载、衣被后世的,当属中国古

———《诗经》。代诗歌的辉煌起点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之间五百多年历史时期的作

《诗》,品,原名为因共收录作品305篇,又被取其整“诗三百”。《诗》,数称为被最初称为《诗经》乃始《庄子·天运》。但那时《庄子》,见于所说的“经”只有书籍的意思。而时至汉代,受“罢黜百家、独尊

。而儒术”的影响,将孔子整理过的书,都称为“经”

《诗》又是经过孔子整理并大力传播的,所以《诗》从

,此定名为《诗经》而这个“经”字,乃为“经典”之

意,流传至后世。

《诗经》的内容所反映的是周代的历史,而作为

,中国原始男权社会文化产物的《诗经》其中所描写

的与女性有关的作品也占到其总数305篇的三分之

中女性描写部分一笔墨。本文试图通过对《诗经》

的分析,来管窥周代时期女性的状况及特点。

、《诗经》一女子的唯美外表(一)面部的直观美感无论何朝何代,人们评价女性的第一标准似乎永远和外貌难脱干系。而评价一个女性的外表是“美”“不美”,或第一感官的感觉又总是落在对面部

。《诗经》的观察上中将美女外貌描写得最活灵活《卫风·硕人》现的当属了,这是一首典型的对人的

,“手如柔荑,外貌加以精雕细刻的诗肤如凝脂,领

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

”兮。这些语句写出了庄姜肤白眉秀,明眸皓齿,也成为了后世历代文人笔下描写美女时引用千古的名句。对于美人眼睛的观察与描写也是异常生动传神

收稿日期:2011-10-25

“清扬婉兮”、“婉如清扬”(《郑风·野有蔓的,如》),“巧笑之,(《卫风·竹干》)。这草佩玉之傩”些都反映了父系社会中,男性立场对女性阴柔美的渴望,柔顺为美,温婉为美,也折射出了男性主体对于女性处于依附地位的渴望与满足。

(二)形体的健硕之美对于女性身材的评价,男权社会的实用价值标准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丰腴的富贵之躯,象征着大唐时代天朝上国的自豪与威严;病弱如娇花般的弱柳扶风,又是风雨飘摇中清王朝病态审美的反映;而时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升,无论男女,

,“物以稀为贵”人们的脂肪增长都在提速于是对

“骨感”,“丰腴”。的吹捧诞生只能变成了“肥胖”

《诗经》,“硕人其颀”而在所记录的周代社会的高大丰腴变成了时代所赞美、歌颂的身材。这岂不与对“阴柔美”外貌的追逐背道而驰了吗?答曰:非也。

朱光潜说,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态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性质。可见美不仅仅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外观感官是否愉悦的要求,它更是审美主体实用性要求的体现,是具有目的性的实用价值的体现。与其他时代对女性身材瘦弱为美的要求不,《诗经》同中的以身材健硕为美可以说是一种实用性审美心理的表现。周代处于我国原始社会时期,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客观条件下,人们不得不承受着异常艰苦的生活条件。在生产劳动获取生存物质这一问题上,男权社会的主体们忽略了两性之间的差异,无论男女,必须具备健康、强大的体魄,才能在

。《诗经》大自然中获取生存下去的基本条件中最

具代表性的展现艰苦劳动的要首推《国风·豳风·

“女执懿筐”、“九月授衣”。如果女七月》了,女性要

性在当时脱离了劳动,那么本来就“食不果腹、衣不

作者简介:赵慧研(1983-),女,辽宁阜新人,长春师范学院,研究生在读,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从事女性及女性文学研究。

·17·

遮体”的奴隶家庭生活就更要雪上加霜了。而“硕”则是实用审美心理的文学体现,体现了男性审美主体对女性的审美要求还没达到单纯感官愉悦的程度。

周代的四分五裂使得中国社会还处在一个动乱的局面,客观的生产力低下,生活条件恶劣,加之征战的动乱,使得当时的人口锐减,而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首要的任务,便是加大农业生产。这便需要更多的男性作为生产的主要劳动力。于是,女性的生育能力又成为了男权社会强加在她们身上的又一砝码,健硕的身材也成为了审美的又一必要条件。

(三)逼真的姿态之美

美人之所以美,

不单单拥有一个漂亮的躯壳就够了,活灵活现的灵动之美,更是《诗经》中女性描

写的浓重之笔。仍旧以

《国风·豳风·七月》为例,女执懿筐,遵彼微行,援取柔桑”,写出一位少女,背着一个细长的筐子,扭动着腰肢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即使在进行劳动的过程中,那种婀娜多姿的身姿也出现在了每位读者的面前。在这里,我们看不到这少女的身材容貌、服装配饰。仅仅一个身姿,便演

绎出风情万种,

让人怜爱不已。如“舒窈纠兮”、“舒受兮”、“舒夭绍兮”(《陈风·月出》)写出身姿曼妙

,“僚兮”“燎兮”(同上)写出容貌的美好。“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陈风·宛丘》中一个“汤”字刻

画出女子翩翩起舞时的轻盈。

二、《诗经》女子与爱情《诗经》中有很多反映爱情和婚姻生活的作品,虽然经过漫长历史长河的洗礼,但直到今天,只要我们细心品读,便能感受到《诗经》中女子那些热烈、羞涩、大胆、执着、勇敢的爱情力量。

《秦风·蒹葭》将追逐者的痴念在水境的映衬下写得扑朔迷离,凄婉动人。对于“伊人”的理解,历来评论家颇多争议,但不可非议的是诗人对爱人的热烈追求,而被追求者,大体应该是采摘荇菜的勤劳、美丽的少女。

在周代,人类社会还没有发展到“男尊女卑”的两性的绝对阶级时代,没有封建礼教来约束、摧残女子对爱情的本性追求。她们能够大胆、自由地追求

爱情。《召南·摽有梅》同样描写出了对爱情和婚姻的大胆要求,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发出爱情信号和呼声的,正是一位女子。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这位女子看见树上的梅子一天天越落越少,暗示着时间一天天溜走,年华也一天天溜走,这里没有了少女的矜持,而是大声疾呼:想要娶她的男子快点来呀!毫不掩饰那急迫的心情。女子想尽快结婚·18·

的心情也表露无遗。

《卫风·氓》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周代男女恋爱

婚姻的全过程。面对“氓”嬉皮笑脸的假意“贸丝”

,出于倾心,女子的表现反而落落大方,还在劝说“将

子无怒、秋以为期”。接下来两人坠入爱河,尤其是

女子,因“不见复关”而

“泣涕涟涟”。本来他们的婚姻生活应该是美满幸福的,自主结合,两情相悦,他

们曾指天发誓:“及尔偕老”,要白头偕老,永不变

心。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女子人老珠黄,尽管她努力

地劳作,终年地操持家务,也改变不了男人“士贰其行”、“二三其德”的心态,负情变心,喜新厌旧。此情此景,女主人公欲哭无泪,不但被丈夫抛弃,回到

家里也得不到亲人的同情,“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但她在最后坚强勇敢地结束了这段没有结果的婚姻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三、《诗经》女子的圣洁品格

别林斯基在评价普希金的爱情诗时说

:“普希金的诗,特别是他的抒情诗,总的色调是内在的美和抚慰心灵的人情味。在普希金的任何感情中,永远有一种特别高贵的、温和的、柔情的、馥郁的、优雅的东西,就这一点说,阅读他的作品是培养人性的最好

方法,特别有益于青年男女。”这一评价同样适合于

诗经》中的情诗,尤其是在“国风”的情诗里包含着

最原始也最淳朴的人性之美,

焕发着最动人的力量。如果把“国风”中的情诗比做一曲旋律悠扬的琴瑟

之声,那么最能“绕梁三日”的便是闪耀其间的女子

的圣洁品格。

《卫风·伯兮》写一位女子思念她远征的丈夫,她之所以深切思念自己的丈夫,不仅因为丈夫武艺高强,身体魁梧,更重要的是由于丈夫到前线去参加

一场维护家邦利益的战争。培根说

:“人的天性在私生活里是没有虚饰的。”在《伯兮》中,虽然女主人公因思念丈夫而日渐憔悴,

内心痛苦不堪,但她把爱丈夫和爱家邦的感情完善地结合起来,自然地流露

出那种发自心底的情感,

显示出崇高的情操以及强大的生命力。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异彩纷呈,她们的美表现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秀外表,更表现在她们大胆追求爱情与婚姻幸福的勇气和无所顾忌,更能震撼读者的是她们圣洁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诗经》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具有进步的社

会现实意义,

永远值得读者深入细致地领略她们的旖旎风采!

参考文献1〕〔宋〕朱熹.诗集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谢晋青.诗经之女性研究〔M〕.商务印书馆,1930.3〕田景春.论《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

〔J〕.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12).4〕王志芳.论《诗经》中的爱情、婚姻诗〔J〕.滨州师专学报,1997(3).

“《〔〔〔〔

诗经描写青春少女篇二
《诗经》

浅谈《诗经》爱情诗中的人性

《诗经》是一本古老而珍重的书,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其名头之高妇孺皆知。站在文学的角度看,《诗经》以质朴、率真的笔风写出了礼制完善之初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本色,表现出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为中国古文化留下了情感的光辉。

自古以来,爱情就是人们追求的永恒话题。《诗经》的开头篇就是一首地道的爱情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从比翼双飞的鸟儿很自然的联想到男女婚嫁,这是人类生命本能的体现,即异性之间的吸引和追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男子对女子审美和心灵倾慕。作为人类特有的情感,爱情是一种自发的不由自主的情感冲动,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选择。从描写青春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到男女之间的爱慕追求、约会私赠,甚至写到因爱情受阻和失恋的哀痛。可以说《诗经》全面的探触到了人类灵魂深处的最隐秘、最纯真的感情世界。正如孔子所云“思无邪”。《诗经》正以其朴素的语言讴歌了远古先民童话般的爱情故事。这种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郑风-溱洧》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诗写的是阴历三月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祈求美满婚姻,情侣们互赠芍药以定情。这种未经礼教桎梏的、封建卫道士所不齿的,恰恰是自然的人性,使一种活泼生命的体现,使真正意

义上的对天地精神的遵从。它标志着和谐、自由、平等,散发着愉快与天真的气息。《邶风-静女》、《卫风-木瓜》等更能表现其欢悦的气氛。

应该说《诗经》中的这类爱情诗,展示给我们的是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这里没有世俗的偏见,有的只是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没有娇揉造作,有的只是淳朴自然。这种浪漫与明媚的爱情,如山重不败的鲜花,虽然充满野性,但却像营养者生命的空气一样,培育着生命的情愫,塑造着生命的精神。

《诗经》中描写的爱情,绝无半点礼教的束缚,没有参杂任何世俗功利的考虑,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纯真的美好人类的情感的讴歌。《郑风-业有蔓草》续写一对男女不期而遇的欢乐:原本互不相识的人,只因气质和形象的吸引,自然的走到一起。促成他们结合的因素单纯、直接,一许“清扬婉兮”的惊心动魄的感觉,将对爱情的渴望确证为生命对人性真谛的追求,瓦解和荡除了一切世俗杂念。

《诗经》是中国唯一一本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爱情文学,两汉的汉乐府是无法超越它的。作为民族青春时代的自由、真实生活的记录,《诗经》爱情诗昭示后人,摆脱“非人”的镣铐,回到“人之初”。特别是摒弃现代时尚恋爱及婚姻的目的性,赢得主体精神的自由,然后大胆率真地追求

爱情,真诚忠贞地对待爱情。那时候我们也会享受到“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幸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

《诗经》中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经》可以说是一轴巨幅画卷,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现。其中,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这些作品主要集中在“国风”之中,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精彩动人的篇章。《诗经》中的情诗,广泛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

古代的劳动人民自春天到夏历十月为农忙时期,这时人们集中在野外,从事耕作。在春耕之前的二月到三月初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也允许男女青年进行恋爱活动。青年男女到郊外踏青休憩,参加盛大集会,男女在自由接触中就可以表达真挚的爱情,以求进一步结合。他们的情歌大都是在这个时期唱出来的,这种描写恋爱生活的诗往往写得浪

漫欢快,直接歌颂了男女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喜悦和向往。如《郑风》中的《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薄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该诗写得浪漫不羁,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在田野间不期而遇,自然结合的情景,表现出内心地无限喜悦。这篇诗写的很大胆,也很率真,说明诗人心中并无对封建礼教的顾忌。 这种爱慕发展为两情相悦,便有了幽期密约,如《邶风.静女》描写男女幽会: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一个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佳人,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徘徊。情人既来,并以彤管,茅荑相赠,他珍惜玩摩,爱不释手,并不是这礼物有什么特别,而是因为美人所赠。主人公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真挚。

古代青年男女的爱情大都是十分真挚、坚贞的,因此往往会造成相思之苦,《诗经》中有一部分爱情诗即是抒些热恋男女的相思之情,这类诗写得真挚而情意绵绵。《郑风.子衿》写女子对男子的思念,这个女子在城阙等待情人,终未见来,便独自踟蹰徘徊,“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咏叹,把相思之苦表现得如怨如诉,深挚缠绵。这种对爱情的执著专一,在《郑风.出其东门》中,则由男子直接说出。其

第一章云: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尽管在东门之外,有众多的美女,诗人却并不动心,想到的仍是自己所爱的那个素衣女子。正是由于《诗经》中抒情主人公对爱情如此热烈执著,因而一旦爱情遇到挫折,就感到特别痛苦。在《诗经》时代,男女爱情虽还不像后世那样深受封建礼教的压制束缚,但

已是“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齐风.南山》)了。有时对婚姻自由的追求,也会受到父母的干涉。如《庸风,柏舟》即是写一个女子要求婚姻自主遭到父母干涉时所发生的誓辞:“ 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这个女子如此顽强地追求婚姻爱情自由,宁肯以死殉情,呼母喊天的激烈情感,表现出她在爱情受到阻挠时的极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强烈愿望。《诗经》中反映结婚和夫妻家庭生活的诗,虽不如情诗丰富,但也很有特色,如《周南.桃夭》,诗人由柔嫩的桃枝,鲜艳耀眼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美貌,并祝愿她出嫁后善于处理与家人的关系。而《郑风.女曰鸡鸣》则写了一对夫妻之间美好和乐的生活。诗以温情脉脉的对话,写出这对夫妻互相警戒,互相尊重,互相体贴的感情,并相期以白头偕老的愿望。但并不是所有的夫妻都这样温情缱倦。在男女不平等的夫权社会,婚姻的幸福对妇女来说,常常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诗经》表现婚姻不幸的哀歌,为数不少。《邶风.绿衣》中那位“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的妇女,因妾得宠而失位,无可告诉,只能在痛苦中煎熬。这类诗反映的是还维持着婚姻的形式和夫妻的名义,处于失宠,幽闭状态的不幸妇女的命运。另一类则表现婚姻破裂后妇女被夫家休弃的悲惨结局,抒发弃妇的愤懑不平。《卫风.氓》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是《诗经》弃妇诗的代表作。《氓》以一个普通妇女的口吻叙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过程。

诗经描写青春少女篇三
《《诗经》中女性描写赏析》

诗经描写青春少女篇四
《诗经中描写纯真爱情的诗歌》

目录

目录 „„„„„„„„„„„„„„„„„„„„„„„„„„„„„Ⅰ 摘要 „„„„„„„„„„„„„„„„„„„„„„„„„„„„„Ⅱ 前言 „„„„„„„„„„„„„„„„„„„„„„„„„„„„„Ⅲ

一 自由浪漫的纯真爱情„„„„„„„„„„„„„„„„„„„„„2

二 男女相互倾慕„„„„„„„„„„„„„„„„„„„„„„„3

三 偶遇相思之情„„„„„„„„„„„„„„„„„„„„„„„4

四 对坚贞爱情的描写„„„„„„„„„„„„„„„„„„„„„4 参考文献 „„„„„„„„„„„„„„„„„„„„„„„„„„„5 致谢 „„„„„„„„„„„„„„„„„„„„„„„„„„„„„6

诗经中描写纯真爱情的诗歌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人文科学系 张磊磊

内容摘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五个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40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在305之数。爱情主题是中国文学中最古老的主题之一。开辟中国文学抒情诗先河的《诗经》。其爱情诗灿若繁星,令人赏心悦目。在《诗经.国风》中的160篇诗作中,有52篇是直接描写爱情的,此外还有许多以家庭婚姻为题材的诗歌也不同程度地涉及到爱情内容。这些诗对男女间的爱慕、追求、幽会、相思等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恋者的神情心态,惟妙惟肖的描绘他们的内心活动,呈现出一幅幅或优美真切,或淳朴古拙,或哀婉动人的民情风习图。

关键词: 诗经 爱情 淳朴爱情 坚贞爱情 爱情文化

前言

产生的年代的《诗经》,是我国原始性的地方文化自由发展的时代,因而此期诗更多地体现出一种自由浪漫的艺术风格。表现男女青年纯真爱情的诗篇大都写的十分淳朴,热烈,率真而健康进一步的追求,多情而聪明的男子,采取积极乐观的解脱方法一一以想象来享受求而得之的欢乐。“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那位男子想象的将来和意中人要过的快乐生活,他幻想一旦能追求到姑娘,将千方百计让她高兴和快乐,以此诗的感情真挚,基调健康,孔子赞曰:乐而不废,哀而不伤。

诗经中描写纯真爱情的诗歌

一、自由浪漫的纯真爱情

《诗经》产生的年代已是我国原始性的地方文化自由发展的时代,因而此期诗更多地体现出一种自由浪漫的艺术风格。表现男女青年纯真爱情的诗篇大都写的十分淳朴,热烈,率真而健康,首篇《周南•关雎》是我国最早的情歌之一,诗中描写了一位男子对在河边采摘荇菜的“窈窕淑女”的恋情,大胆的抒发了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爱慕,一见钟情而后一往情深,“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至感情最迫切处“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终是一厢情愿“求之不得”。“求之不得”也止于“辗转反侧”罢了。没有更进一步的追求,多情而聪明的男子,采取积极乐观的解脱方法一一以想象来享受求而得之的欢乐。“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那位男子想象的将来和意中人要过的快乐生活,他幻想一旦能追求到姑娘,将千方百计让她高兴和快乐,以此诗的感情真挚,基调健康,孔子赞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郑风•溱洧》就是写春光明媚之时,青年男女相聚游玩,互赠信物,表达爱慕之情:“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关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徇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诗以两条水边春和景明、众多青年女男女相约游嬉的热烈场面为背景,特写一对恋人的亲密对话,温馨美好,情味悠长。《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这是一首月下怀念爱人的诗,高悬的明月,可以千里同照,而清澈幽冷的月色,又常给人一种静谧孤寂的感觉,境界极为明净,纯洁而又有些朦胧,使得彻骨的相思竟也不觉痛苦,反倒有了些“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纯真和一往情深。《邶风•静女》)以情人幽会时的小小场面抒写了男女青年相爱恋的纯真感情。“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踯躅”。一对恋人约会时互相逗趣的情景跃然纸上,极富生活情趣。

恋爱的曲折和苦恼。

《国风•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予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表达了远古时候青年男女自由相会,集体相会、自由恋爱的美好,女子把香美的瓜果投给集会上的意中人,男子则解下自己身上的佩玉等作为定情物回赠给心中的姑娘。这首诗带有明显的男女欢会色彩,一是互赠定情物,表示相互爱慕,一是邀歌对唱,借以表白心迹。

二、男女相互倾慕

《郑风•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

旧礼教的压迫下,忍痛拒绝情人前来幽会,诗歌以委婉的语言,真实细腻的表达了这个女子的内心矛盾和痛苦的心境她一方面在父母、兄长、外人等各种势力的干涉下,不敢同情人接触,一方面却又想念情人,欲拒心不忍,最后只得向对方说明自己的苦衷。这首诗把少女的矛盾心情,写得非常生动,少女的一往情深和未经世事、天真纯朴,也由此而得到鲜明的体现。从她幽怨的倾诉中,可以看到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精神摧残。全诗三章,句式全同,但一章一韵,一章写一

个方面,往复回环,情韵相生,读之扣人心弦,是《诗经》中描写爱情的杰作。 又在爱而不可得,望而不可即的悲凉意境中展现了人类对更广阔更完善境界的不懈追求的心态。

(周南•汉广)中写道:“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可不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连用四个比喻叹自己所思慕的女子可望不可求,男子神魂颠倒的情思就如浩渺,茫茫的江汉之水,诗歌在比喻和暗示中展现了这个痴心男子因思念之深而产生的焦灼急虑。无可奈何的心境,有说不尽的爱慕,烦恼和惆怅。又写道:“翘翘错薪,言刘其楚。之子于归,言株其马。”这个男子追求游女的心怀是非常纯朴和诚挚的,当他在杂木丛生的林间取荆条和篓草时浮想联翩,如果那个女子出嫁,他会为她喂马儿,并无忌妒,恨怒等狭隘的自私之心。

《秦风•兼羡》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一个深秋的早上,大地铺着薄薄的霜花,诗人透过一片茂密浓郁的芦苇丛,久久的凝视着河对岸,那大概是他(她)意中人居住的地方。然而这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逆流而上吧,道路是那样崎岖遥远,顺流而下吧,他(她)又仿佛在水中央,同样无法到达那里。他(她)含情脉脉地痴想着,直到太阳把那晶莹的露水晒干„„从诗人流露出的这种彷徨失望的情绪看,似乎是爱情受到挫折,具体情况很难确定,然而不管怎么样,诗中所描绘的这一情景交融的画面,确实很动人的。

<齐风•鸡鸣》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以夫妇对话的形式,写清晨起床前的一个片段,妻子的催促、担心,丈夫的贪睡、托词,把夫妇情爱的深长表现的生动活泼。而《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这首诗写妻子乍见到久别的丈夫时的喜悦心情。在一个风雨大作、天色阴沉的日子里,她的周围除听见鸡叫声外,一切是那么沉寂,那么悲凉。可怕的寂静使她更加怀念阔别的丈夫。谁能想到就在这当儿,丈夫忽然到家了,霎那间她的一切忧愁烦恼,化为乌有,真象大病霍然得到痊愈,高兴得叫她没法说。诗人在三章中用了夷,瘳、喜三个字,便把这个思妇一霎那间感情的起伏变化传达出来了。使我们不能不佩服这位无名诗人“善于言情,又善于即景以抒怀。”更是以淳朴的歌唱,把夫妇久别重逢的喜悦,写得如同醇厚的陈酿,耐人品味。

三、偶遇相思之情

《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本诗叙写一对男女不期而遇的欢乐:原本是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只因气质和形象

诗经描写青春少女篇五
《13《诗经》女性的色彩描写》

诗经描写青春少女篇六
《诗经中的景物描写》

《诗经》中的景物描写

一、《诗经》中的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文学作品的景物描写,是为了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具有不同思想感情的人物,对同样的景物会产生不同的感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这就是说。境界是由真景物与真感情密切结合而成的。所以好的文学作品紧扣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行恰如其分的景物描写,使情和景紧密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造成一种强烈的气氛,可以更好地烘托人物、渲染人物,更好地感染读者、表现主题。

二、《诗经》的景物描写可以含蓄而生动形象地显现出时间及其变化,更好地表现诗的主题。

在诗歌中,有时根据表达需要,要点出时间的变化。有时,时间的变化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通过景物描写暗暗显示出来的,这样就能创造一个动 人的、形象的意境,使诗歌就更含蓄、生动、风趣、幽雅,更富有诗的意境。

三、《诗经》中有的景物描写就是比兴手法,可以渲染气氛,引起下文。

《诗经》里用比兴的时候,常常是从周围的自然景物写起,是周围的自然景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怀。所以,比喻借助于景物描写可以渲染气氛,引起下文,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例

- 1 -

诗经描写青春少女篇七
《论王夫之关于《诗经》中的性爱描写的思想》

论王夫之关于《诗经》中的性爱描写的思想101

论王夫之关于《诗经》中的性爱描写的思想

张思齐

提要《诗经》与《圣经》中的诗歌之间具有许多契合点,王夫之的诗学观念与基督教圣经学的诗歌理念比较接近,因此其间存在着可比性。王夫之重视诗歌的情感侧面。对所谓“艳诗”持明确的肯定态度并且加以提倡,重视《诗经》中涉及性爱的内容并肯定其价值。王夫之的诗经学说凸现了儒家经典《诗经》歌颂生命主体意识,高扬人性,肯定性爱,赞美爱情的本质。王夫之的诗经学研究成就丰硕,这得益于他的整个哲学体系。

关键词王夫之诗经学基督教圣经学性爱描写比较研究

王夫之的诗学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就是他重视抒情诗而忽视乃至贬抑叙事诗和史诗,第二是他重视诗歌对情爱的表现和描写。这就使得我们联想到基督教《圣经》的诗歌体经卷《诗篇》(天主教思高本《圣经》称为《圣咏集》)。《诗篇》也是抒情性的,不过它主要抒发的是神圣的宗教感情,基本的风格是大歌大颂。《圣经》中另一部有名的诗歌体经卷是《雅歌》。它依稀具有一点叙事性,即所罗门王与苏拉密女的爱情故事,不过也有一些解经家否认这一点。《雅歌》主要还是抒情性的。从文本上看,它抒发的是男女之间的性爱之情,基本的风格是柔曼曼、翘楚楚、情纤纤、意绵绵。从深层考量,这种情爱是人类和教会对上帝之爱的预表。而男女之情正是王夫之诗学的一个着重点。尽管西方文学从总的来说,是重视史诗和叙事诗传统的,抒情诗在西方起源较史诗和叙事诗晚的多,亦不如史诗和叙事诗受重视。但是纯抒情的《诗篇》和淡叙事的《雅歌》却在西方文化背景中受到极度的重视。这是因为基督教圣经学的诗歌传统对西方各国的诗歌发展起到了一种规范和制约的作用。至于儒家的诗经学的诗歌传统,对中国乃至整个汉字文化圈的诗歌创作,也一直起着重要的规范和制约作用,这是显而易见的。《诗经》和《圣经》都是经,分别属于儒学和基督教。儒学具有一定程度的宗教特征。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儒教,即以儒家学说为宗教。儒教与佛教、道教并称为“儒释道三教”。儒教尊孔子为教主,以孔子的思想学说为基本的教义和教条。儒学在汉代定为一尊,经过魏晋隋唐直到宋代,形成了与封建社会统治相并立的道统,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指导思想,并且经常进行国家祭祀,因此儒学事实上具有国教的性质。尽管在宗教祭祀、宗教仪轨、教团组织等方面不够制度化和经常化,但是它的确具备大量的宗教特征,在维系人心方面与世界各大宗教并无二致。因此,儒学称为儒教是有道理的。这个特殊的现象为本研究提供了以一个切入点,即如何在基督教的语境中运用《诗经》和《圣经》的资源进行比较研究。这就为本研究提供了有可能触及事物矛盾运动的内部的质的契合点。这个契合点是本研究成立的理由。王夫之论诗有三个特点。第一,他比较重视诗歌的情感侧面。第二,他对所谓“艳诗”

102《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冬之卷

持明确的肯定态度并且加以提倡。第三,他重视《诗经》中涉及性爱的内容,肯定其价值。这些观点在古代学者中是不多见的。

首先,考察王夫之对诗歌情感侧面的认识。

由于王夫之非常重视诗歌的情感问题,因此他对抒情诗和诗歌的抒情功能都相当重视。他说:“诗以道情。道之为言,路也。诗之所至,情无不至。情之所至,诗以之至。……古人于此乍一寻之,如蝶无定飞,乃往复百岐,总为情止,卷舒独立,情依以生。”(《古诗评选》卷四李陵《与苏武诗》评语)这是王夫之对诗歌抒情性的基本认识。在诗歌发展史上,言志说与抒情说是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主张。王夫之不反对言志说,但是他更注重抒情说。这与他在文学创作上比较全面有关系,他不仅做诗千首,而且填词三卷,还写过杂剧《龙舟会》。总的说来,王夫之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情感丰富的人。王夫之与其他思想家们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他从不讳言情、爱情、性爱这一类人生之必须、文学之主题、学术之重点。他说:“且夫人之有志,至之必言,尽天下之贞淫而皆有之。”(《尚书引义・舜典三》)对于“贞”和“淫”,他是这样解释的:“贞亦情也,淫亦情也。”((诗广传)卷一《邶风》)他承认情有贞情与淫情的区别,并且反对浪欲和淫情。但是,他敢于承认淫情的客观存在以及淫情在不少诗篇中的客观存在。这就使得他视野比较宽广,能够采取一种与道学家们截然相反的态度,有可能从千百年来的诗歌卷册中发现一些被误读和误解了的诗歌精品,从而恢复它们的本来面目,给它们一个应有的评价。

情是一种客观存在。关于情的客观性,王夫之说:“情者,阴阳之几也。物者,天地之产也。阴阳之几动于心,天地之产应于外。故外有其物,内可以有其情矣。内有其情,外必有其物矣。”(《诗广传》卷一《邶风》)对于这一段话的基本立场,人们一般理解为内情与外物之间的主客观对立。不错,内情与外物的确是一对呈对偶状态分布的范畴。情是阴阳之气结合的产物,它很微妙。物是天地之间的客观存在,它很自然。阴阳的作用微妙地活动于人的心中,天地的产物对应地存在于人心的外边。反过来也是一样,在人心之外存在着某种事物,那么在人心的里边也就有某种感情和它对应。笔者认为,王夫之这种情感与事物对应的看法,与T.s.艾略特关于“客观对应物”的诗学理论如出一辙。他说:“用艺术形式表达情感的唯一方法是通过找到一个客观对应物;换句话说,就是要找到能够喻示那种情感的一些东西、环境或者一系列事件。这样,只要用真情实感去展示这些客观现象,就会即刻唤起这种情感。”①了解T.s.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理论,对于理解王夫之的“内情与外物关系”论很有帮助。在王夫之的这一段话里,“几”是一个关键词。从字面上说,几,就是微妙的意思。情之微妙在哪里呢?就在于情的产生具有客观的基础,但是情本身并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而是一种主观的属性。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情是谁的主观属性呢?按照人们一般的理解,情是一种属于人的属性,因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可是王夫之却没有这样说,按照王夫之的说法,“情者,阴阳之几也。”阴阳的概念远比人大得多。人分男女,固然人也属于阴阳之列。不过,分阴阳的存在并非只有人类这一种。动

①Theonlywayofexpressing

words,asetemotionintheformofeventsartisbyfindingan“objectivecorrelative”:inotherofobjects,asituation,achainofwhichshallbetheformulaofthatparticularemotion;suchthatwhentheexternalfacts,whichmustterminateinsensoryexperience,aregiven,theemotionisimmediatelyevoked.——T.S.Eliot0888—1965),Hamlet(1919).

论王夫之关于《诗经》中的性爱描写的思想103

物、植物、某些矿物都具有阴阳的属性,可是它们为什么没有感情?由此看来,王夫之的“阴阳之几”还有更大的所指。如所周知,T.s.艾略特的诗学观是建立在文学的外部权威之上的。他认为,诗人应当非个人化,批评家应当服从外部的权威。他有句名言说:“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①从前,人们认为外在权威就是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批评传统。其实这并没有把握住T.s.艾略特诗学理论的真谛。批评传统固然也属于外在的权威之一,却并不是最大的外在权威。T.S.艾略特描述他自己说:他是一个“文学上的古典主义者,政治上的保皇党人,和一个宗教上的英国国教徒。”②那么,对这样的一个人来说,最大的外在权威是什么呢?显然,在T.s.艾略特那里,最大的外在权威不是传统,而是整个自然界。自然界也有意志,那种意志实际上就是冥冥之中上帝的意志。因此,“阴阳之几”就是上帝的微妙而神奇的作用。如此理解王夫之的“阴阳之几”,则可见出其情感理论之前后一致。倘若过分地强调王夫之情感学说的唯物主义的一面,不仅在许多地方讲不通,也不符和他的思想实际。

其次,考察王夫之对“艳诗”的态度。

所谓“艳诗”,也称“艳歌”,即以爱情为题材的诗歌。对于艳诗,王夫之是如何看待的呢?他说:“艳诗有述欢好者,有述怨情者,《三百篇》亦所不废。顾皆流览而达其定情,非沉迷不反,以身为妖冶之媒也。嗣是作者,如‘荷叶罗裙一色裁’,‘昨夜风开露井桃’,皆艳极而有所止。至如太白《乌栖曲》诸篇,则又寓意高远,尤为雅奏。其述怨情者,在汉人则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唐人则‘闺中少妇不知愁’,‘西宫静夜百花香’,婉娈中自矜风轨。迨元、白起,而后将身化作妖冶女子,备述衾稠中丑态。杜牧之恶其蛊人心,败风俗,欲施以典型,非已甚也。近则汤义仍屡为洮笔,而故不失雅步。唯谭友夏浑作青楼淫咬,须眉尽丧;潘之恒辈又无论矣。《清商曲》起自晋、宋,盖里巷淫哇,初非文人所作,犹今之《劈破玉》、《银柳丝》耳。操觚者即不惜廉隅,亦何至作《懊依歌》、《子夜》、《读曲》?”(《夕堂永日绪论内编》)这一段话分五层意思。第一,从内容山看,艳诗应当得到肯定。艳诗的内容,要么表现爱情的欢乐,要么表现爱情带来的悲伤。这并不是后人的发明,早就有伟大的榜样在前头,这就是《诗经》。既然连儒家的经典《诗经》中也包含有艳诗的内容,诗人们创作艳诗,民歌中流传艳诗,也就很正常了,有甚好职责的呢?第二,从社会功能上看,艳诗可以陶冶人们的感情。所谓艳诗,对情爱的描写可能多一些、露一些,但是艳诗并不一定会使人沉醉于卿卿我我,丧失人生理想和报国之志。艳诗也不是教唆犯,不会引起人们在性方面犯什么错误。第三,在我国诗歌史上,有许多优秀的作品也被人们称为艳诗。在这一部分里,王夫之主要是列举具体的诗篇为例证。为了申明他对艳诗的基本上持肯定态度的看法,王夫之例子举得较多。兹逐一疏解如下。

“荷叶罗裙一色裁”,语出唐・王昌龄《采莲曲二首》之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人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载《全唐诗》卷一四三。此诗写江南水乡劳动妇女之美丽形象。清代黄牧邻评日:“向脸字却妙,似花亦有情。乱入不见,闻歌始觉,

①Poetryisnotaturninglooseofemotion,butanescapefromemotion;itis

andtheIndividualnotehexpressionofpersonality,but№escapefrompersonality.——T.S.Eliot,TraditionTalent,II,(1917).

⑦Hedescribes

T.S.Eliot,Forthehimself鹪“classicistinliterature,royalistinpolities,andAnglo-Catholicinreligion.”——z.甜谢“An幽嘲I嘲(1928).

104《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冬之卷

极清丽。”(《唐诗笺注》卷八)乱入池中看不见的不仅有采莲人,还有鸭子。正在交配的鸭子,受到惊扰,一个猛子,扎入水中。

“昨夜风开露井桃”,语出唐・王昌龄《春宫曲》:“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殿前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钋春寒赐锦袍。”载《全唐诗》卷一四三。本篇《万首唐人绝句》题作《殿前曲》。诗篇以汉喻唐。汉武帝皇后卫子夫,本来是平阳公主之讴者。武帝过平阳公主处,见而悦之,因入宫,得立为后。事见《汉书.夕}戚传》。那么,汉武帝是怎样一见那位讴者而心旌动摇的呢?关键在于“昨夜风开露井桃”。昨天夜里,宫中灯光绰约,一阵风吹来,那位讴者的裙子飞了起来。在那么短暂的一瞬,连井桃也露出来了。汉武帝瞥见,心潮翻滚。后来又见其歌甚好、貌甚姣,遂下定决心,立之为皇后。井桃,指女阴。井,喻其属性。桃,喻其形状。这样的用法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方言中还可以见到。在汉代,人们的穿着,尚无内裤(试比较法国文化史上的¥a11¥.culotte)。从文学手法上说,井桃之喻犹如传说中的圣杯(grail),汉武帝则犹如兰斯诺特骑士(SirLancelot),举其长矛也。

《乌栖曲》为乐府旧题,李白在此题下有作品多篇,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如下:“姑苏台上乌栖时,吴望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此诗以时间为线索,描写吴王宫里昼夜狂欢的情景。据唐・孟綮《本事诗・高逸》记载,李白初至京师,贺知章见其《乌栖曲》,叹赏苦吟日:“此诗可以泣鬼神矣。”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语出《古诗十九首》之二:“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姣姣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此诗被王夫之屡屡提起,足见他认为这首诗确实优秀。这里描写曾经是“倡家女”下层贫民的婚姻。她本来想与丈夫一起好好过日子,无奈其夫尽日在外边闯荡,经常不回家,于是她感到难于独守空床。人情入理,写到了极致。

“闺中少妇不知愁”,语出唐・王昌龄《闺怨》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胥觅封侯。”载《全唐诗》卷一四三。此诗写出了天真烂漫、乐观健朗的少妇登上城楼眺望无边春色时微妙的心理变化。要是夫妻同来赏春,那该有多么好啊!中国古代妇女有相夫教子的传统。那位女子也是这样,胸怀宽广,当年是她督促丈夫上前线,通过军功,争取封一个侯爷的爵位。但在大好春光面前,她的心中,不免又涌荡起了层层波澜。

“西宫静夜百花香”,语出唐・王昌龄《西宫春怨》诗:“西宫静夜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载《全唐诗》卷一四三。此诗以汉喻唐,抒写宫人之幽怨心情。宫女们被限制在宫中,得不到普通人应有的天伦之乐,形同囚犯一般,深情苦恨,襞积重重。

“汤义仍屡为韶比笔,”意思是说汤显祖(1550--1616)屡屡挥毫创作了许多类似艳诗的作品。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海若、别署清远道人。汤显祖与意大利神父利马窦有过直接的交往,从而受到了较多的西方思想的影响。汤显祖等人的诗歌创作属于性灵派,代表了明代后期文学发展的方向,比较能够真实地直抒自我。

谭友夏,明代竟陵派诗人谭元春(1586--16377)的字。谭元春有不少描写少女情致的小诗,常多巧思。不过,王夫之对谭元春的艳诗颇有微词。潘之恒,字景升,歙县人,明嘉靖间官中书舍人。潘之恒初以文词受知于王道昆和王

论王夫之关于《诗经》中的性爱描写的思想105

世贞,后从袁宏道兄弟游。撰有《涉江诗选》七卷。

在明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萌芽,市民文学勃兴,民歌、时调也发达起来了。所谓时调,换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兴起于明代的流行歌曲。从渊源关系上看,民歌时调与六朝时期的《清商曲》有联系,里面有较多的吟咏情性之作。《劈破玉》、《银柳丝》是民歌时调的调名,它们与汉代乐府诗歌中的《懊侬歌》、《子夜》、《读曲》也有联系。明代的民歌时调的确有清新活泼反映民众生活的一面,但是也有不少不堪入目的下流的内容。这一点,只要翻一翻冯梦龙所编述的《挂枝儿》、《山歌》、《夹竹桃》,就很清楚了。用诗歌来表现不堪入目的下流的内容,王夫之是不赞成的。

一般说来,王夫之并不反对诗歌描写男女爱情。在儒家的诗教说中,有“发乎情,止乎理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诗大序》)。本来,《诗经》中有一些作品作于周王朝政治衰乱时期。这些作品和那些对周王朝大歌大颂的作品不一样,被称为“变风”“变雅”。它们较好地反映了时代的真实面貌,其中还有对民生疾苦的描写,也有民众爱情生活的记录。正如英国古代的统治阶级时常叫人们回忆那美好的古代英格兰,把它描绘成一片“流淌着奶和蜜”的土地一样,中国古代的统治阶级也常常这样做。为了避免老百姓对周王朝这一美好的古老时期有所怀疑,他们板着面孔要人民“发乎情,止乎理义。”正夫之则对之进行了重新解释。他说:“止者,不失其发也。有无理之情,无无情之理也。”(《诗广传》卷一《邶风》)王夫之在他的几部诗歌选本中都选入了不少的情诗。在评语里,王夫之对咏唱“奁情”、叙说“情事”的作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艳诗”这个名称,出自唐代诗人元稹《叙诗寄乐天书》:“近世妇人,……衣服修广之度及匹配色泽,尤剧怪艳,因为艳诗百余首。”(《长庆集》卷三十)在中国诗歌史上,元镇是以善写艳诗而著名的,有“元轻白俗”说法。因此,从王夫之对元稹诗歌创作的评价,可以很好地见出他对艳诗的基本看法。王夫之评元稹《早春寻李校书》云:“必欲抹此以轻艳,则《三百篇》之可删者多矣,但不犯宫体,愿皋比先生勿易由言也。”(《唐诗评选》卷四)皋比,原义为虎皮,也指虎皮座椅,后来指学师的座椅。皋比先生,指假道学先生,带有贬义。这说明王夫之论诗有重情的倾向,其认识比道学家们要高明得多。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王夫之在评价艳诗的时候,对某些具体的诗人及其作品的评价未必公允,对“淫诗”的范围作了不适当的扩大,所用的语词如“淫哇”、“淫咬”等也带有贬义,还不时提倡“贞情”、“正情”,但是他并未将情诗一概抹煞,而是基本上予以肯定。统观王夫之的诗论,这一点还是比较明晰的。

最后,研究王夫之对《诗经》中性爱内容的认识。

如前所论,王夫之的“阴阳之几”指造化即上帝的微妙而神奇的作用,而且上帝的造化在诗歌的评判中充当着最大的外在权威。既然最大的外在权威就是上帝,那么在这种最大的外在权威统帅之下的人类感情就不再是可鄙的渺小的而是崇高的伟大的了。也就是说,那些视性爱为可鄙的道学家们才是可怜虫呢。在宋明时期,理学兴盛。理学亦称道学,然而其中也混杂了不少假道学先生。(从学理上说,理学与道学是两个概念,应当有所分别,兹略而不论,姑且按照一般的说法而混用之。)假道学先生们视性爱为可鄙的感情,这说明他们的内心多么肮脏啊!假道学先生们视性爱为洪水猛兽,这说明他们的内心多么经受不起情感的激荡啊!感情是一种客观存在,爱情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性爱还是一种客观存在。既然如此,那么表现情、爱情、性爱就是诗歌的本分了。王夫之非常重视《诗经》中的性爱描写,他说:“诗言志,非言意也;诗达情,非达欲也。心之所期为者,志也。念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诗经描写青春少女》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描写青春少女的诗句 诗经中描写弃妇的诗是 诗经中描写女子的句子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诗经描写青春少女”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诗经描写青春少女"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20705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