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苏轼的诗读后感

苏轼的诗读后感

2016-02-06 10:37:4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苏轼的诗读后感篇一《读苏轼诗文有感》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苏轼的诗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

苏轼的诗读后感篇一
《读苏轼诗文有感》

读苏轼诗文有感

高 旭

我并不是一个酷爱文学的人,然而第一次接触苏轼的诗文,我就被那一篇篇富有哲理的作品深深折服了。

苏轼诗文名垂千古,而我们若能够品味其为人,品味他那执着而旷达的心境,则可得出这样的结论:苏轼为人,行诸诗文,而高于诗文。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狂放诗句,充分显示了苏轼威武刚强的英雄本色。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猎猎英姿。相较柳永的“人生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青秋节”那种花前月下的儿女情长,则更显得豪气冲天,别有一种至刚至韧的气概。苏轼此词,更流露了他想要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然而,无情的命运与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乌台诗案后,他被贬黄州。所有报国梦想都被击得粉碎。他也曾在痛苦中挣扎,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以及“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些词句都抒发了他九死一生后对世态炎凉的慨叹。《卜算子》一词是他此时落寞、孤寂、悲凉心境的真实写照。那是一个残月下的独步者,他徘徊踯躅,孑然一身,无人知晓,无人问津。只有那被惊动的未栖的孤鸿,或许可以借凄清夜月黯淡的辉光瞥见他这个寂寞孤独的“幽人”。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虽然厄运一次次降临,作者依然痴心不改,高洁自许,他不愿意随波逐流,不愿融于流俗,哪怕是只能孤独于寂寞荒冷的沙洲,也不愿意随意拣一根枝条栖息。“不肯”二字透露了主人公的选择。哪怕是寂寞,哪怕是孤独,哪怕是

无人理解,但那种高旷洒脱、绝尘去俗的境界将永远是苏轼一生不悔的追求。 虽然身处逆境,即使壮志难酬,但他没有陷入悲观的泥潭,他很快从报国无门的焦虑不安中解脱出来,他以超凡脱俗的旷达胸襟接纳了所有的厄运。那份旷达让他最终学会了因缘自适,识度明达,最终走人了“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然境界。于是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他吟咏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这首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气象之雄浑,意境之开阔,更让我们领略到他那博大豁达的胸怀。

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说: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祸福之上的豁达的胸怀。在顺境中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尚且不易,在逆境中仍能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就更显得难能可贵。

苏轼的旷达胸襟,在他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在这些词文中,我们很难看到一个历尽生死劫难、被贬谪、被流放的罪官的潦倒落魄形象。相反我们看到的却是横槊赋诗、豪情勃发的一世枭雄曹孟德和“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我们看不到在自然造化面前悲观自怜的俗者,却看到了超然物外、羽化飞升的仙人。

由此我想到了屈原。 比较屈原的《离骚》与苏轼的《前赤壁赋》,从艺术审美价值上说都堪称“千古绝唱”,但二者对读者的人生启迪,却不可同日而语。 品读《离骚》,我们可以看到屈原高洁的品行,但他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总是一种难以解脱的怨情。我们在欣赏他“上下求索”的执着的精神时,似乎也有了种渴望悲剧的意象。读屈原,令人叹惋。而苏轼诗文则展示了一种跳出苦闷走入旷达的超脱。当他看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自然之理时,便放怀高歌,尽享“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同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然而一位陷入情事的困扰无法开怀,以死亡鉴

证生命的高贵。另一位却在春种秋收的艰难岁月中享受田园生活的清贫、恬淡,在与大自然的契合中坦然释怀。应该说,我感动于屈原的执著求索,更欣赏苏轼的旷达超脱。

从苏轼的诗文中我学会了乐观,学会了释然。

苏轼的诗读后感篇二
《读苏东坡诗文有感》

读苏东坡诗文有感

【摘要】东坡的诗词不能忘怀,他的赋体散文更让人流连忘返,他的《前赤壁赋》是巅峰之作。中国文化的源、流,到东坡这儿,呈现出逼近天然的融合之势。

【关键词】苏东坡诗文 作品认知 有感

作家刘小川引用荷尔德林的诗句“思想最深刻者,热爱生机盎然”来献给苏东坡,与我心有戚戚然。

东坡出生于小康之家,二十七岁开始发奋读书的父亲苏洵为他提供了良好的读书环境;父亲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风格习惯,感染着他;父子三人“南轩”书斋的争辩,提升了他的睿智,眉山特有的语言环境(机智、幽默、充满随意性)熏陶了他;内敛而又貌美的妻妾滋润着他;特有的社会政治现象(重文轻武)造就了他……一代文学大师的诞生,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璨的明星。

我对东坡作品的认知,也是有时间推移的。

年少时读《江城子o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是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只感到相爱的男女阴阳两地,永无消息,那是从无望到绝望的凄凉,而今再读它,流泪之后,一股暖流涌上心头,离去多年依然有人牵挂,那是何等的幸运、幸福。深深地感受到了东坡乃是一个情圣,他能把恩爱缠绵的时光,回应到梦里缠绕,提纯了普通人的深切感受,彰显了男人柔美的一面。

如果说《江城子o十年生死两茫茫》书写了他的柔美,那么《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壮写了他的阳刚。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追寻他写这首词的背景,是他被贬黄州,借用余秋雨对他的评价“在黄州的十年,使苏轼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东坡虽然政治上不如意,但却迎来了爱情的高潮,爱妾王朝云青春烂漫,古人不便张扬的爱情令东坡激动不已,升华欲望,化为诗文,留给了后世无数的艺术瑰宝,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首推第一,它透出了波澜壮阔的历史感,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词的韵律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板来伴唱,文如其人,一个多么高大的伟人再现在我们面前,何等的威猛、何等的洒脱。

东坡的另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也写出了男人本性的“狂傲”的一面: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意气风发的狂飙式的“狂人”,太守出猎而须报人,人民跟随去看,其一“狂”

也,出看而须“倾城”其二“狂”也,打猎必射虎,其三“狂”也,自比孙郎其四“狂”也,“狂”态毕露。全词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宏,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跃然纸上。

东坡的词令人叫绝,他的诗歌同样的脍炙人口。

他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寥寥数语,说尽多少事,人生就是不断的总结、领悟、参透,千思量,万琢磨懂得了一点道理,却已两鬓斑白,再是喜悦也难掩苍凉……

《题西林壁》体现了东坡诗人、哲人合而为一,那么《咏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棵,不辞长作岭南人。凸现了他人性的铮铮铁骨,被贬惠州,荒蛮之地,居无定所,缺盐少菜,语言不通,吃上几颗荔枝就欢愉异常,这是一个对生活热爱至极的人的真实反映,这是何等的境界,何等的胸怀!

东坡的诗词不能忘怀,他的赋体散文更让人流连忘返,他的《前赤壁赋》是巅峰之作。中国文化的源、流,到东坡这儿,呈现出逼近天然的融合之势。

“文以载道,观其文,知其道”,东坡的一生宦海生涯,颠沛流离,正是他对生活的热爱,练就了他乐观旷达的性格,穷亦兼济天下的胸怀,成就了他的美名,注定了他命运。

苏轼的诗读后感篇三
《读苏东坡诗文有感》

读苏东坡诗文有感

【摘要】东坡的诗词不能忘怀,他的赋体散文更让人流连忘返,他的《前赤壁赋》是巅峰之作。中国文化的源、流,到东坡这儿,呈现出逼近天然的融合之势。

【关键词】苏东坡诗文 作品认知 有感

作家刘小川引用荷尔德林的诗句“思想最深刻者,热爱生机盎然”来献给苏东坡,与我心有戚戚然。

东坡出生于小康之家,二十七岁开始发奋读书的父亲苏洵为他提供了良好的读书环境;父亲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风格习惯,感染着他;父子三人“南轩”书斋的争辩,提升了他的睿智,眉山特有的语言环境(机智、幽默、充满随意性)熏陶了他;内敛而又貌美的妻妾滋润着他;特有的社会政治现象(重文轻武)造就了他„„一代文学大师的诞生,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璨的明星。

我对东坡作品的认知,也是有时间推移的。

年少时读《江城子o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是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只感到相爱的男女阴阳两地,永无消息,那是从无望到绝望的凄凉,而今再读它,流泪之后,一股暖流涌上心头,离去多年依然有

人牵挂,那是何等的幸运、幸福。深深地感受到了东坡乃是一个情圣,他能把恩爱缠绵的时光,回应到梦里缠绕,提纯了普通人的深切感受,彰显了男人柔美的一面。

如果说《江城子o十年生死两茫茫》书写了他的柔美,那么《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壮写了他的阳刚。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追寻他写这首词的背景,是他被贬黄州,借用余秋雨对他的评价“在黄州的十年,使苏轼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东坡虽然政治上不如意,但却迎来了爱情的高潮,爱妾王朝云青春烂漫,古人不便张扬的爱情令东坡激动不已,升华欲望,化为诗文,留给了后世无数的艺术瑰宝,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首推第一,它透出了波澜壮阔的历史感,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词的韵律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板来伴唱,文如其人,一个多么高大的伟人再现在我们面前,何等的威猛、何等的洒脱。

东坡的另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也写出了男人本性的“狂傲”

的一面: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意气风发的狂飙式的“狂人”,太守出猎而须报人,人民跟随去看,其一“狂”也,出看而须“倾城”其二“狂”也,打猎必射虎,其三“狂”也,自比孙郎其四“狂”也,“狂”态毕露。全词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宏,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跃然纸上。 东坡的词令人叫绝,他的诗歌同样的脍炙人口。

他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寥寥数语,说尽多少事,人生就是不断的总结、领悟、参透,千思量,万琢磨懂得了一点道理,却已两鬓斑白,再是喜悦也难掩苍凉„„

《题西林壁》体现了东坡诗人、哲人合而为一,那么《咏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棵,不辞长作岭南人。凸现了他人性的铮铮铁骨,被贬惠州,荒蛮之地,居无定所,缺盐少菜,语言不通,吃上几颗荔枝就欢愉异常,这是一个对生活热爱至极的人的真实反映,这是何等的境界,何等的胸怀!

东坡的诗词不能忘怀,他的赋体散文更让人流连忘返,他的《前

赤壁赋》是巅峰之作。中国文化的源、流,到东坡这儿,呈现出逼近天然的融合之势。

“文以载道,观其文,知其道”,东坡的一生宦海生涯,颠沛流离,正是他对生活的热爱,练就了他乐观旷达的性格,穷亦兼济天下的胸怀,成就了他的美名,注定了他命运。

苏轼的诗读后感篇四
《“苏东坡”观后感

“苏东坡”观后感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东坡,一代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写下了很多让人传颂的诗词,又有谁知道他的仕途和生活是那么的艰难和凄苦呢?

陆毅主演的《苏东坡》,人物形象颇为鲜明,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更带给人很多感慨和值得追思的东西。

不管是在朝廷任官,还是发放边疆,苏东坡都创作了很多传颂百世的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既喜欢赞美西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唯美,也欣赏怀念家乡和亲人的《水调歌头》的柔美乡情;既喜欢展现男儿爱国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热血情仇,更赞叹感悟人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奔放豪情和怀才不遇的无限感慨。

苏东坡性情刚直不阿,正义凛然,光明磊落,心胸豁达,但不善于也不屑于运用权术,不韬光养晦,不委曲求全,正是因为这样,纵然他是大才子,大文豪,受万人传颂敬仰,但在朝廷始终没有位居显赫,施展他治国爱民的最初抱负,而只能偏安一隅,寄于一州一县,只能救一方百姓,却不能济天下苍生,实为遗憾。弄臣王珪却深谙世道,并以他的四字诀“忍、推、顺、躲”告诫子女,他也点出了苏轼的致命弱点就是不善政治斗争,并一而再的迫害苏轼,让苏轼在最好的时光没有大展治国之才,垂垂老矣。在苏轼离去的最后时刻,苏轼也道出了自己最大的不足,就是几次入朝,都不愿与小人为伍,更不愿与小人争斗,而乞求外放逃避,感悟自己没有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没有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夙愿。

苏东坡的一生,极为颠簸流离,奔波不息,凤翔、眉州、杭州、密州、徐州、黄州、雷州、惠州、澹州,无处没有留下他的身影,一生都在搬迁和路途中。在他的一生一途中,王弗、王闰之、王朝云三个伟大的女人都为他付出了无比的艰辛,而且都英年早逝,真是才子身后的女人都是伟大的女人,绝不一般的女人!

想到这么多,就说这么多,看了《苏东坡》,感悟颇深,一个这么伟大的诗人、才子、清官,并没有追求什么奢华物质和高管爵位,只为创作诗词歌赋,只为一方百姓谋福造益,却不为自己捞取半点私利,而看看我们当今的社会,当今的官员,当今所谓的才子们,又是为了什么?哎,变了,一切都变了。想想这一切,真想时光倒转,回到古代!

苏轼的诗读后感篇五
《一阵清风般的人生-研读苏轼诗词有感》

苏轼的诗读后感篇六
《《苏轼》读后感》

依然有余情

——读《苏轼》有感

他名震京师,既是偶然,也是必然;他仕途曲折,既是噩梦,也是命运。撇开“官场深似海”,我最想谈“情”。谈苏轼,这一旷世才子,给我们留下的情感共鸣。

苏轼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赠予苏辙,手足之情可见深矣。几十年来寒窗苦读,踏青嬉戏,进京赴考,乃至于深陷囹囵,总有一人站在苏轼身后,心甘情愿舍己救兄。贬谪又如何?在两兄弟身上,我深深懂得了“情”的永恒,千里之隔仍有情。“借我三亩地,结茅为子邻。”是为友情而高歌。苏轼喜欢与各种身份的人交往,包括默默无名的读书人和平民白丁。广泛的不论阶级的“情”才使得苏轼的诗词丰富多彩,贴近生活。可垂老时,在海南儋州,只有儿子苏过陪伴过春节。一轮孤月静静地悬挂在海外他乡的天穹,月光便化作无限的寂寞和苍凉袭过苏轼心头。“搔首凄凉十年事”,苏轼是重情的,三个一生缘牵的红颜虽离他而去,他却始终对她们怀着眷恋与思念,直至生命的尽头。

千丝万缕的“情”织就了苏轼的人生。于是,再回顾乌台诗案,黄州谪居等官场变故,原来依然有“情”。

苏轼为官,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到了徐州,刚想安定下来,就碰到一场铺天盖地而来的洪水。苏轼穿着草鞋,拄着木杖,一身泥水,向禁军求援。他的情系百姓,感动了禁军,他们筑起长堤,终于使徐州脱险。与徐州共存亡而结缘,难怪改任时,徐州百姓从四面八

方赶来深情挽留,“暂别还复见,依然有余情。”啊。百姓爱戴的父母官,才是好官!接踵而至的冤案正是因为有“情”,他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九死一生中,被贬黄州,反而出现创作的黄金时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是他面对逆境的淡然心态。“鬓微霜,又何妨”多么豪迈。有时他感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倒觉得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苏轼,足当“英雄”。

苏轼的每段“情”都与传奇联系。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时间的流逝褪不去才子的光华。如今,依然有余情。

苏轼的诗读后感篇七
《苏东坡(读后感)》

读《苏东坡传》有感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先生用“心灵的喜悦”来描述苏东坡的一生。苏轼自己也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苏东坡像是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他的身上有一种熠熠光辉,恬淡之中,拨响我们灵魂的琴弦„„也许,千百年后,当我们站在这样的一个视角上,重新去审视这个伟大灵魂的背影时,理应明白——那样一些人,相对与永恒,他不过是微乎其微的尘埃罢了——然而,他们却用自己有限的生命,缔造着永恒的奇迹。我想,这便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苏东坡了。

人的性格难免有缺憾,也许完美之是一种苛求。但是,苏东坡的一生有着一个通向完美的趋向。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这是一种通往永恒的希冀,一种灵魂的升华。我想,说苏轼至孝、至仁,那是溢美之辞;说他至慧、至善,未免也不够贴切;然而,回首凝望那个千年之前的生命——他的灵魂,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缕烟尘,但是,他的自我,已经超越了人生。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场。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处的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心境的写照。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的浩然之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随后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是的,苏东坡只是一个性情中人,一个用喜悦来填充自己一生的人。也许他的言辞在叹息,也许他的心灵在叹息,但他的生命,却闪烁着熠熠的和谐之光。他的生命,浩然之气犹存。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苏轼的诗读后感》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苏轼传读后感 苏轼选集读后感 苏轼读后感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苏轼的诗读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苏轼的诗读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21203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