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拜伦的诗歌

拜伦的诗歌

2016-02-06 11:33:4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拜伦的诗歌篇一《拜伦的诗歌创作》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拜伦的诗歌》,供大家学习参考。

拜伦的诗歌篇一
《拜伦的诗歌创作》

拜伦的诗歌篇二
《拜伦的诗歌创作》

拜伦的诗歌篇三
《拜伦诗歌》

拜伦诗歌遗产中最有力的因素是辛辣的社会讽刺,诗人自己称这部作品是讽刺长诗。长诗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于它的讽刺性,而所针对的就是主人公活动的18世纪末以及作者生活的19世纪初,和由此反映出的诗人与一切反动势力为敌的民主与自由思想。

首先,通过主人公的冒险足迹——海盗称霸的希腊岛屿、土耳其后宫、俄罗斯宫廷及英国上流社会——揭示出:那个时代的特征就是封建专制的暴虐和社会道德的虚伪。到处是流血、战争、兼并,到处是欺诈、出卖和抢劫。诗人剥下了那些女皇、君主、政客、将军的伪善,原来他们不过是荡妇、恶棍、无赖、侩子手。揭露和讽刺深刻。

其次,是以英国社会为标本,讽刺它的各个方面。由于诗人对此最为熟悉因而讽刺也最为有力。讽刺帝国屠杀恫dong吓世界,政府压迫盘剥国民;权贵跋扈,政治家撒谎;无德文人变节,唯心主义横行。讽刺揭露最为痛快的,是对贵族上流社会罪恶及拜金主义猖獗的冷嘲热讽:贵族男女心灵空虚,沉溺于声色犬马,外表冠冕堂皇,内心无耻淫乱。

第三,拜伦的讽刺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针对不合理的婚姻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上流社会夫妇之间相互欺骗的现象,由此揭示了建筑在封建的或是资产阶级的经济与伦理基础上的婚姻普遍的不幸。比如23岁的少妇朱丽亚背着50岁的荒唐丈夫勾引一个16岁的孩子,本身便是对其婚姻的绝妙讽刺。还有诗人以讥诮戏谑的笔调写到堂璜父母不和,苏丹王卧榻之上的同床异梦等,都是对此的讽刺。

拜伦的诗歌篇四
《拜 伦》

拜伦的诗歌篇五
《拜伦诗歌赏析》

拜伦爱情诗《She Walks in Beauty》研读与汉译

(旧稿补充新发)

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享年36岁的乔治·戈登·拜伦是英国浪漫主义的著名诗人,他的《哈罗尔德游记》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雅典的少女》Maid of Athens、特别是《唐璜》Don Juan享誉世界诗坛。下面是他的一首爱情诗《She Walks in Beauty》。据说拜伦在一次舞会上看见了威尔莫·霍顿夫人,夫人黑色的丧服上金光。这位孀居的美人引发了年轻诗人的诗兴,舞会后便写了这首名诗。

She Walks in Beauty

by George Gordon Byron

She walks in beauty, like the night

Of cloudless climes and starry skies;

And all that’s best of dark and bright

Meet in her aspect and her eyes;

Thus mellowed to that tender light

Which heaven to gaudy day denies.

One shade the more, one ray the less,

Had half impaired the nameless grace raven

Which waves in every raven tress,

Or softly lightens or her face;

Where thoughts serenely sweet express

How pure, how dear their dwelling place.

And in that cheek, and or that brow,

So soft, so calm, yet eloquent,

The smiles that win, the tints that glow,

But tell of days in goodness spent,

A maid at peace with all below,

A heart whose love is innocent!

【原文注释】

clime:按《牛津高级学习现代英语词典》的英语解释:area or region

with certain weather condition;按上海译文出版社《新英汉词典》,【诗】

地方,风土;但此处我认为可以理解或翻译成“空间”,即“天空”。

简单地说,climes与skies同义。walks in beauty就是表示“步态优美”

或“舞姿翩翩”。被直译成“走在美的光影里”,“在美中穿行”,“身

批美丽而行”,似乎都不妥。

And all that’s best of dark and bright

Meet in her aspect and her eyes;

(all是主语,不及物动词Meet是谓语,表示“相会”、“合在一起”、“融汇”;that’s best of dark and bright

是定语从句,that’s即that is.

Thus mellowed to that tender light

Which heaven to gaudy day denies.

不及物动词mellowed (to)表示“变得柔和”;形容词gaudy表示“华丽而俗气的”、“华而不实的”、“故弄玄虚的”,是贬义。Deny这里也是不及物动词,因为用了介词to。

请注意:仅mellowed是一般过去式,表示某一过去发生的行为。它前面跟它并列的动词

Meet与后面定语从句的动词denies都是一般现在式表示“一般或经常的状态或事实”。 One shade the more, one ray the less,

Had half impaired the nameless grace raven

本诗各句,谓语大都用一般现在式,表示一般状态;仅上文mellowed与本句Had half impaired,后者为虚拟式,表示一种违背事实的“假设”。

Which waves in every raven tress,

Or softly lightens o’er her face;

Where thoughts serenely sweet express

How pure, how dear their dwelling place.

形容词raven表示“乌黑的”;lighten是不及物动词;形容词serene表示“安详的”、“宁静的”、“晴朗的”等;their dwelling place被查先生译成“这种圣寓所”,被吕、曹两位先生译成“她的来处”。请注意:their即表示of thoughts(“思想的”);“它的住所”即头脑,我译成“心房”。 Where thoughts serenely sweet express

How pure, how dear their dwelling place.

直译是:

在脸上,恬静的思想表示它的住所是多么纯洁与珍贵。

And in that cheek, and o’er that brow,

So soft, so calm, yet eloquent,

The smiles that win, the tints that glow,

But tell of days in goodness spent,

A maid at peace with all below,

A heart whose love is innocent!

过去分词spent做定语修饰days,;A maid at peace with all below, 也是tell的内容,可以看成宾语从句。with all below直译是“伴随以下的全部东西”。Below这里是名词。

最早我读到前辈查良铮先生的译文:

《她走在美的光影里》

她走在美的光影里,

好像无云的夜空,繁星闪烁;

明与暗的最美的形象

凝聚于她的容颜和眼波,

融成一片淡雅的清光——

浓艳的白天得不到的恩泽。

多一道阴影,少一缕光芒,

都会有损于这无名之美;

美在她缕缕黑发间飘带,

也在她颜面上洒布柔辉;

愉悦的思想在那里颂扬,

这种圣寓所的纯洁高贵。

安详,和婉,富于情态——

在那脸颊上,在那眉宇间,

迷人的笑容,照人的光彩,

显示温情伴随着芳年,

恬静的、涵容一切的胸怀,

蕴蓄着真纯爱情的心田!

最近我从网上读到两种新的译文:一篇是吕志鲁先生的,另一篇是曹明伦先生的。我认为,与查先生的译文不同,这两篇译文比较多地采用了“意译”。有网友对这两篇做过细致深入的推荐与评论。这里请读这两篇译文:

一、吕志鲁先生的译文:

《她在美中徜徉》

她在美中徜徉,

她在美中穿行;

象深邃的苍穹缀满繁星,

象皎洁的夜空万里无云。

明和暗多么协调

深与浅恰如其分;

白昼的光线过于炫耀,

柔和的夜色最为温馨。

美汇入她的举止,

美溶入她的眼神;

美在乌黑的发际游弋,

美在灿烂的脸上逡巡。

不多一丝辉光,

不少半点柔阴;

包容的思绪弥足珍贵,

潜藏的心灵更加香醇。

在面颊,在眉宇,

无言胜似有声;

那里可以体察心绪的平静,

那里可以领会情感的温存。

那折服人心的微笑,

那淡淡泛起的红晕,

诉说着度过的优雅时光,

透露出沉积的品性。

人间万事平心以待,

恰似美的天神;

一颗心装着至爱,

一颗心永远真纯

二、曹明伦先生的译文:

《她身批美丽而行》

她身批美丽而行,

清朗无云繁星闪烁的夜晚;

明暗交织成的最美的光芒

融会于她的明眸和容颜,

就这样化为那恬淡的柔光,

那柔光上苍从不赋予白天。

多一缕浓阴,少一丝淡影,

都会有损于那难言的优美

优美波动在她乌黑的发鬓,

使她脸上焕发柔和的光辉;

她的神情从容而甜蜜的表明

她灵魂的寓所多么高洁珍贵。

她面容多温和,眉宇多娴静,

但却有千般柔情,万种蜜意,

那迷人的微笑,灿烂的红晕

只能证明她生性就善良仁慈;

证明她有个宽容一切的灵魂,

证明她心中的爱情纯洁如玉。

最后,也附上我两年前在网上发表的译稿,再就正于网友。

优美迷人的她

她的舞姿与步履优美迷人,

宛如繁星满天的明朗夜空;

黑暗与光明最完美的结合,

体现在她的神态与眼睛里。

这一切跟柔和的月光交融,

这一切被妖艳的白日拒绝;

多一道阴影或少一线光亮,

都将破坏这无以言喻的美,

这美荡漾在每一缕青丝里,

这美轻轻流露在她的脸上;

她的柔情蜜意平静地表明:

她内心是多么纯洁与可爱!

她少女的脸颊上与眉宇间

是如此柔和、平静与优美!

她那能够战胜一切的笑容,

那艳丽迷人的容颜与神态,

只说明她昔日的幸福美好;

她是生活在和平中的少女:

有纯洁的心和天真的爱情!

我想重复说的是标题兼第一句:She Walks in Beauty,我觉得它是此诗 最精彩的点睛传神之笔,把它译成“她走在美的光影里”,或《她在美 中徜徉》,或《她身批美丽而行》,这些近似“硬译”,实在委屈了原

文原意。女性,特别是修养高雅的女士,她的走路姿态最能表现她的素 质、教养、身份,年龄,以及她特有的美。我把原文的同一句重复而分 别译成“优美迷人的她”与“她的姿态与步履优美迷人”,有意强调诗 中某种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美感”或“诗意”。但不知能引起读者 的共鸣么?

拜伦的诗歌篇六
《拜伦》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生于一个贵族家庭,父系是英格兰世家,母系是苏格兰豪门。拜伦的父亲,一个军官兼浪子,曾与某公爵夫人私奔,生女奥古斯塔。不久夫人去世,后续娶颇有财产的凯瑟琳小姐,生子拜伦。拜伦的父亲将家产挥霍殆尽后,只身浪迹欧洲,落魄潦倒死在法国。诗人的童年是随母亲在苏格兰的阿伯丁城度过的。

拜伦天禀聪颖,但生来微跛,稍稍解事便极为敏感、自尊,从稚龄起就形成了孤独、傲岸和反叛的性格。10岁从伯祖那里承袭了勋爵位和大宗产业,遂移居伦敦。1801至1808年间先后就读于哈罗中学和剑桥大学,酷爱历史、哲学与文学,获硕士学位。

1807年,拜伦出版处女诗集《懒散的时刻》,主要是爱情诗,尽管不甚成熟,但已预示了诗人未来的发展。《爱丁堡评论》杂志的一篇书评粗暴地否定了诗的价值及其作者的才能。拜伦随后发表一部极富战斗性的长诗《英格兰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对所遭恶评给予反击。这篇驳论诗的出现是英国文学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掀起了文学或者说文学批评生活的一个浪潮,同时也开辟了一种传统。

1809至1811年间,拜伦游历了葡萄牙、西班牙、马耳他、希腊、土耳其等一些南欧和西亚国家,视野大开,并因此写出《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这部抒情叙事诗的一、二两章(三、四章是后来写的,完成于1817年)。长诗除了抒写异域绮丽的自然风光,叙述各地风土人情之外,尤其反映了希腊等地中海国家被奴役民族渴求自由解放的愿望,首次塑造了一个孤独、忧郁、悲观的所谓“拜伦式英雄”——哈洛尔德。

1812年,拜伦出席上议院,发表著名演说,反对处死破坏机器的工人。同时发表的政治诗《法案制定者颂》痛斥政府迫害工人的措施,并指出一切立法机关、警察、军队都是为统治集团利益服务的。拜伦的第二次著名演说揭露并痛斥了英国对爱尔兰人民的压迫。但是由于统治集团对他的诽谤,欧洲反动势力的猖獗,诗人感到愤慨,并表现出悲观失望的情绪。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是“东方故事诗”,包括《异教徒》(1813)、《阿比道斯的新娘》(1813)、《海盗》(1814)、《莱拉》(1814)、《柯林斯的之围》(1815)和《巴里西纳》(1815)。

1816年,拜伦被迫离开英国。统治阶级对他反对政府的活动久怀敌意,借故制造舆论,迫使他不得不出国远行。他首先到了瑞士,遇见雪莱,雪莱的乐观情绪影响了他。在这一段时间,拜伦写过若干反映革命斗争的著名短诗,如《锡隆的囚徒》(1816)、《普罗米修斯》(1816)、《勒德派之歌》(1816)等,前两者诗主要写革命者在专制统治的监禁下受尽折磨,但表现出坚毅不屈的精神。《勒德派之歌》具有更积极的意义。拜伦用短小有力的诗句号召工人扔下梭子,拿起武器,用自己手织的布匹来包裹暴君的尸体,用暴君的血来灌溉自由之树。 1816年秋,拜伦到了意大利。他完成了在瑞士开始的哲理诗剧《曼弗莱德》(1817)。这部作品和神秘剧《该隐》(1821) 《该隐》是用《圣经》故事写成的,诗人把该隐写成第一个反对专制神权、离经背道的叛逆者。体现着和“东方故事诗”同样的情绪,进一步描写了叛逆性格。

在意大利时期,拜伦参加烧炭党人的革命活动,钻研意大利的历史和文学,这时他的作品具有更大的积极意义。现实主义成分增强。他写了以下三类作品:以意大利和东方历史为题材的诗剧《马里诺·法利哀诺》(1820)、《沙达那帕拉斯》(1821)、《两个弗斯卡利》(1821);卓越的故事讽刺诗《审判的幻景》(1822)、《青铜世纪》(1822);长篇叙事诗《唐璜》(1818-1823)《唐璜》也是诗人创作的高峰。

今天主要讲的是《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和《唐璜》

早期代表作《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

内容共有四章前两章作于1809---1811年后两章作于1817年:

在第一章里,一开始,贵族青年哈洛尔德已经厌倦了生活,感到孤独和苦闷,他离开英国,作为一个“忧愁的流浪者”前往欧洲大陆旅行。他首先到了葡萄牙。诗人特别注意到葡萄牙人民受奴役的处境,美丽的自然风光恰好和现实形成对比。在西班牙的见闻是第一章的

中心。西班牙正遭受外敌的侵略,诗人号召人民起来解放自己。他以五节诗描写了游击队的女英雄、保卫萨拉哥萨城的姑娘。他虽然柔弱,但爱人死后,奋起领导游击队,追击法国军队,表现得英勇机智。在写到卡狄兹城时,诗人也描述了西班牙著名的斗牛场面,并指出都市的封建贵族和骑士风气的腐朽。

第二章写哈洛尔德到了希腊和阿尔巴尼亚。诗人凭吊了雅典文化古迹,指责苏格兰籍的爱尔金公爵把著名的雅典神庙中的珍贵石刻全部盗往英国。拜伦还认为希腊人民必须自己起来进行斗争,俄国、法国固然能打败希腊的敌人,但是希腊并不能因此获得自由。哈洛尔德最后到达阿尔巴尼亚,会见了首领阿里·帕夏。作者描写了英勇善战的普通人民、殷勤好客的苏里欧人、各族人民的生活风尚和民间歌舞,还记载了士兵们爱唱的战歌。《哈洛尔德游记》包含着迫切的政治社会内容,吸引了欧洲广大读者。

第三章中来到滑铁卢战场。拜伦看见滑铁卢一役拿破仑失败后,“神圣同盟”把欧洲封建君主纠合在一起,反动势力猖獗。他认为只有争取自由的战争才是光荣的。在描写日内瓦的景物时,诗人追忆法国大革命,提到启蒙思想家卢梭和伏尔泰。他说卢梭、伏尔泰和狄德罗的思想燃遍了全世界,鼓舞了人们反专制的热情。在第四章里,诗人用很多篇幅歌颂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光辉文化和当时的诗人、历史家、雕刻家、科学家。在描述古罗马的遗迹时,拜伦回顾罗马共和国的历史,歌颂对建立罗马有过贡献的人物。拜伦认为意大利应当继承过去的“光荣”,摆脱奥地利统治,争取独立自由。诗人以为“自由”的旗帜虽已破碎,但仍高高飘扬,“自由”的种子根深蒂固,定能开花结果。作者在叙述旅途所见时,经常描绘自然景色,把美丽的自然和丑恶的现实对比,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第三章中写暴风雨的几节:

天变了!——竟变得这样!啊!夜晚,

风暴和黑暗,你们真有奇妙的力量, 在力量中又有美,正像妇女黑亮的眼 放射出来的光彩!在更远的远方, 在震动的岩石中,过了一岗又一岗,

活泼的雷霆在跳跃!不只是一块云,

而是每座山现在都发出了声响,

朱拉在透过云雾的衣裳答应,

是快乐的阿尔卑斯大声呼叫的回声!

而这是在夜晚——多么光辉的夜晚!

你来不是叫人酣睡!请让我也能

分享你的勇猛而博大的狂欢,

成为暴风雨和你的一个部分!

湖面的放光,水上是磷火荧荧,

大雨正飞舞着降到大地上!

现在天又黑了,——可是接着,群岭,

又发出发山啸似的齐声震响,

好像正在为地动山摇的新生而欢唱!

长诗除了抒写异域绮丽的自然风光,叙述各地风土人情之外,尤其反映了希腊等地中海国家被奴役民族渴求自由解放的愿望,首次塑造了一个孤独、忧郁、悲观的所谓“拜伦式英雄”——哈洛尔德。这是个厌倦了纸醉金迷生活的青年漂泊者,不愿与丑恶为伍,希图从较少受文明侵蚀的民族寻求纯真的情感。谁知事与愿违,随着游迹渐宽,他对欧洲现实的认识日益深刻,人生虚伪、世态炎凉,使他痛感知音难觅,是故到头来“旅人的心是冰冷的,旅人的眼是漠

然的”,悒郁伤感终未遣散。这个形象体现的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概括了拿破仑战争时期及“神圣同盟”初期西方许多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特征。他们不满现实但找不到出路,不愿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却也不能和人民群众一起斗争,于是陷入悲观绝望之中。

与之相反,诗中还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我”。他积极入世,热情洋溢,是位目光犀利的观察家、思想深邃的批评家,也是热爱生活、追求自由、敢于揭露、又善于斗争的民主战士。这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形象都带有明显的自传成分,既表现了拜伦世界观的矛盾,又体现了他思想感情的整体。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获得了巨大成功,一经问世即轰动文坛,4周之内行销7版。诗人声誉鹊起,不仅名噪英伦,而且风闻欧陆;他在日记里不无得意地写道: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经成名。

前面提到“拜伦式英雄"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他们高傲倔强,既不满现实,要求奋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时又显得忧郁、孤独、悲观,脱离群众,我行我素,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例如,抒情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贵公子哈洛尔德,《东方叙事诗》之一《海盗》中的主人公康拉德,哲理剧《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等等。

这类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他们热爱生活,追求幸福,有火热的激情,强烈的爱情,非凡的性格;敢于蔑视现在制度,与社会恶势力誓不两立,立志复仇,因此,他们是罪恶社会的反抗者和复仇者。另一方面,他们又傲世独立,行踪诡秘,好走极端,他们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在斗争中单枪匹马,远离群众,而且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拜伦式英雄"是个人与社会对立的产物,也是作者思想的特点和弱点的艺术反映。这类人物形象相继出现于拜伦笔下,这对于当时英国的封建秩序和资产阶级市侩社会进行的猛烈冲击,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们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悲观厌世情绪,又往往会给读者带来消极的作用。俄国的文艺批评家另林斯基和诗人普希金都曾指出"拜伦式英雄"的思想弱点及其危害性。

长篇叙事诗《唐璜》

唐璜》(1818-1823)是拜伦的代表作,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这部以社会讽刺为基调的诗体小说约16000行,共16章,虽未最后完成,但因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广阔的生活容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歌德称为“绝顶天才之作”。

唐璜》中的主人公唐璜源自西班牙传说中的人物,多次成为文学作品的题材。传统的唐璜形象是个玩弄女性,没有道德观念的花花公子。但在拜伦笔下,这个人物在多数情况下却以被勾引的角色出现。他的被迫出走,就是因为他或多或少地是那个有夫之妇的牺牲品。 《唐璜》的主题是对英国和欧洲贵族社会、贵族政治的讽刺。主人公唐璜是西班牙贵族青年,16岁时与一贵族少妇发生爱情纠葛,母亲为了避免丑事远扬,迫使他出海远航。于是,通过唐璜的冒险、艳遇和各种经历,广泛地描绘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社会的现实生活。唐璜在海上遇到风暴,船沉后游抵希腊一小岛,得到海盗女儿海蒂的相救。诗歌歌颂了他们牧歌式的真诚爱情。但是海盗归来,摧毁。此后,唐璜被当作奴隶送到土耳其市场出卖。又被卖入土耳其苏丹的后宫为奴,逃出后参加了俄国围攻伊斯迈城的战争,立下战功后被派往彼得堡向女皇叶卡捷琳娜报捷,得到女皇的青睐,成为宠臣。诗歌中一个场景接着一个场景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情节发生在18世纪末,但是,描绘的却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社会的现实生活。诗人是用过去的革命经验和当时的现实相比,鞭挞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号召人民争取自由、打倒暴君。唐璜不同于拜伦其他诗歌中的英雄人物,作者无意将他塑造成“拜伦式的英雄”,其中却不乏诗人自传的成分。唐璜热情、勇敢、拒绝虚伪的道德信条。在面临饿死的危险时,他拒绝吃被打死的人,其中不乏象征的意义。在士兵中间,

只有他表现出对一个土耳其小姑娘的命运真正的关心。他没有忧郁绝望的天性,但也没有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他的爱情故事大多是对上流社会虚伪道德的讽刺,而他和海盗女儿海黛的经历,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理想

诗歌对英国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讽刺。英国统治阶级夸耀“自由”和“权利”,但是唐璜初次来到伦敦,就遭到了强盗的袭击。诗歌痛斥英国贵族卡斯尔累爵士为“恶棍”和“奴隶制造商”,谴责当时备受统治阶级称赞的惠灵顿为“第一流的刽子手”。英国上流社会外表华丽,内部却糜烂透顶,丑陋不堪。

• 这部叙事长诗在艺术上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这突出表现于他的传奇性以及那妙

笔营造的传奇性氛围----离奇的故事,异域的情调,还有层出不穷的戏剧性场面诸如人吃人的惨剧,土耳其宫闱内的风波。

• 从表现手法上说,《唐璜》最突出的特点是兼叙兼议即在第三人称的叙述中插入第一人称的谈话。 语言上明白晓畅,化繁缛为简约,变抽象为具体,广采口语词汇,不拘散文句法。形成白而不俗,谑而不陋,风趣中见隽永,轻松里显力度的风格。 格律上是人创造性地借鉴了意大利滑稽史诗所用的“八行三韵体”。

拜伦现象是19世纪西方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他体现了那个不朽时代的激情,代表了它的才智、深思、狂暴和力量;他那普罗米修斯式的孤独的反抗意志,在上个世纪欧洲人的精神生活中非同凡响,以致改变着“社会结构、价值判断标准及文化面貌。”(罗素《西方哲学史》)但拜伦是矛盾的。这个独立不羁的天才,有博大的政治家的胸襟和哲人的才智。他的气质敏感而暴烈,感情深沉而细腻。但他也是个放浪形骸的公子、虚荣傲岸的爵爷和孤高悒郁的自我主义者。他崇尚伟大的精神,向往壮丽的事业,却被黑暗的时代所窒息。他的心是伤感的,他的叹息充斥了整个生涯……所有这些,都把他塑造成了一个反叛者——贵族资产阶级及其观念模式的反叛者。无庸置疑,这反叛包含着巨大的社会进步性,代表了倍受阻遏的历史潮流的激进 。

作为浪漫主义一代宗师,拜伦创作了包括抒情诗、驳论诗、讽刺诗、故事诗、诗剧、长篇叙事诗等在内的大量作品。它们虽然宗旨不同,体裁各异,风格多样,但无不富有才情,显示出强有力的个性和潇洒独立的风采。

拜伦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强烈的主观抒情性和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其名言“诗的本身即是热情”可谓他诗美学的核心。甚至每一行,都跳荡着澎湃的激情;几乎所有作品都有他自己的影子,清晰可见其火热的内心和炽烈的性格——通过主观抒情表现出来。由于拜伦是个积极入世的政治家诗人,所以其满腔激情往往升华为对自由与正义的呼唤。他的大部分诗作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或倾向性。抒情诗如此,长诗如此,诗剧亦然。总之,在拜伦,负有沉重历史感的时代豪情常占据主导地位。在其笔下,高山和大海无不雄奇、豪壮、粗犷,是自由的象征,是力与美的凝聚,是英雄性格与激情的体现。

拜伦的诗歌篇七
《拜伦诗歌的异国情趣》

相关热词搜索:拜伦的诗 拜伦 海涅的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拜伦的诗歌”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拜伦的诗歌"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21321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