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杨绛 诗句

杨绛 诗句

2016-02-06 12:51:5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杨绛 诗句篇一《杨绛经典名言句子》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杨绛 诗句》,供大家学习参考。

杨绛 诗句篇一
《杨绛经典名言句子》

杨绛经典名言句子: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一般人的信心,时有时无,若有若无,或是时过境迁,就淡忘了,或是有求不应,就怀疑了。这是一般人的常态。没经锻炼,信心是不会坚定的。 我时常听人吹牛,豪言壮语,使我自惭渺小。我也想吹吹牛“自我伟大”一番,可是吹来却“鬼如鼠”。因为只是没发酵的死面,没一点空气。 人能够凝练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我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一个人有所不足,就要自欺欺人。一句谎言说过三次就自己也信以为真的。 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权位,就没有余暇顾及其他。

名声,活着也许对自己有用,死后只能被人利用了。

灵魂的美恶,不体现在肉体上。

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

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

人类并不靠天神教导,人的本性里有灵性良心。在灵性良心的指引下,人人都有高于物质的要求。

我认为命运最不讲理。我们看到的命运是毫无道理的,专开玩笑,惯爱捉弄人,惯爱捣乱。

丑人照镜子,总看不到自己多么丑,只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美。

毕竟是血肉之躯,带些缺点,更富有人情味吧。

灵性良心人人都有。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就是修养。

懒惰也是天生的,勤奋需自己努力,一放松就懒了。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它对质。 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意逃跑,不愿意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和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

年轻时不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每天看叶子的变化,听鸟的啼鸣,都不一样。

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杨绛 诗句篇二
《杨绛翻译的兰德诗》

杨绛翻译的兰德诗《我和谁都不争》中的一句。"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煨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杨绛先生的豁达、善良、雅致、坚韧,最令人钦佩,现在再出不了这样的人了。

杨绛 诗句篇三
《杨绛忆鈡书诗》

杨绛忆钟书诗

编者按: 2010年九、十月间,钱锺书百年诞辰纪念日在即,又值中秋,杨绛先生作《中秋》、《忆锺书》等诗歌。这位被钱钟书赞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亦称其为妻子、情人、朋友,这莫不是一个女人最大的礼赞。而孤身一人在世的杨绛先生,遥对秋月,才发出“离合悲欢世间事/阴晴圆缺凭天公/我今无意酬佳节/但觉凄凄秋意浓(摘自《中秋》)”的喟叹。又值中秋,遥祝杨绛先生中秋节日快乐。再找到钱钟书生前写的一些关于中秋和一些有关杨绛先生的诗,在今日以飨读者。

【杨绛诗中的中秋与钟书】

忽见窗前月玲珑,秋风竦竦吹病松。

心胸郁结人知否,怀抱凄清谁与共。

离合悲欢世间事,阴晴圆缺凭天公。

我今无意酬佳节,但觉凄凄秋意浓。

忆锺书

与君结发为夫妻,坎坷劳生相提携。

何意忽忽暂相聚,岂已缘尽永别离。

为问何时再相见,有谁能识此天机。

家中独我一人矣,形影相吊心悲凄。

生与死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杨绛译兰德《生与死》

【钱钟书诗中的杨绛与秋月】

补就青瓷转玉盘,夜深秋重酿新寒。

不知何处栏干好,许我闲凭借月看。

中秋夜作•往年经夕共杯盘

往年经夕共杯盘,轻别无端约屡寒。

倘得乘风归去便,穷山冷月让人看。

中秋夜作•涸阴乡里牢愁客

涸阴乡里牢愁客,徙倚空庭耐嫩寒。

今夜鄜州同独对,一轮月作两轮看。

中秋 中秋夜作•补就青瓷转玉盘

中秋夜月

赢得儿童尽笑欢,盈盈露洗挂云端。

一生几见当头满,四野哀嗷彻骨寒。

楼宇难归风孰借,山河普照影差完。

旧时碧海青天月,触绪新来未忍看。

中秋日阴始凉

肉山忽释火云忧,爽气登教滞暑收。

月淡翻输常夜皎,风凉趁作后时秋。

老知节物非吾事,馋愧杯盘与妇谋。

乍对书灯青有味,何劳高处望琼楼。

偶见二十六年前为绛所书诗册、电谢波流似

少年情事宛留痕,触拨时时梦一温。

秋月春风闲坐立,懊侬欢子看销魂。

偶见二十六年前为绛所书诗册、电谢波流似

廿载犹劳好护持,气粗语大旧吟诗。

而今律细才偏退,可许情怀似昔时。

将归

结束箱书叠箧衣,浮桴妻女幸相依。

家无阳羡笼鹅寄,客似辽东化鹤归。

可畏从来知夏日,难酬终古是春晖。

田园劫后将何去,欲起渊明叩昨日。

不寐从此戒除寱词矣

销损虚堂一夜眠,拼将无梦到君边。

除蛇深草钩难着,御寇颓垣守不坚。

如发篦梳终历乱,似丝剑断尚缠绵。

风怀若解添霜鬓,明镜明朝白满颠。

【钱钟书在1939年6月10日写给杨绛的这首情诗其中颔联的典故大有来头,出自佛学典故与宋理学家的语录,“除蛇深草钩难着”是出自佛遗教经谓烦恼毒蛇睡在汝心早以持戒勾除方得安眠,而紧接着的下边的“御寇颓垣守不坚”则出自二程语录中答吕与叔患思虑多日此如破屋中御寇前后左右驱逐不暇。他把自己对杨绛的刻骨相思之情比作蛇入深草,蜿蜒动荡却捉摸不透;心中的城堡被爱的神箭攻破,无法把守。众所周知,佛家讲禁欲,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然而钱钟书却化腐朽为神奇,把佛家典故与理学家语录点铁成金,脱胎换骨,变成了自己对杨绛的爱情宣言。这种特殊的恋爱方式算得上是独一无

二。他给杨绛写了很多情诗,这首诗竟引用佛家典故并融宋明理学家的语录,也是他最为得意的一首,钱曾自诩能用佛家典故与理学家语来作情诗的,自来无第二人。】

杨绛 诗句篇四
《杨绛《一百岁感言》和仓央嘉措诗文被拼凑走红》

杨绛《一百岁感言》和仓央嘉措诗文被拼凑

走红

最近一篇杨绛《一百岁感言》的文章在网络上疯狂转发,特别是被李开复等网络名人转载后,流传甚广。有媒体查证后辟谣,该文系拼凑而成,并非杨绛原话,但挡不住网友嘉许这碗“心灵鸡汤”。无独有偶,在2011年电影《非诚勿扰》上映前后,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诗文也被网

络写手续貂,并借用了诗人之名,一直误传到今。一批网文“借船出海”屡传屡盛,对经典陌生且热爱享用文化速食,恐怕是速读时代中的读者通病。

以杨绛之名转发

提到杨绛先生,许多读者敬慕她的优雅和学识,但并未阅读过杨绛先生的原著。在杨绛先生今年102岁之际,一篇600字的署名杨绛的小文《一百岁感言》在网络上转发数

量难以估计,单单李开复微博的转发评论就超过10万次。

这篇文章的开头几句是这样写的,“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记者从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的《杨绛文集》比对,该段落确实是来自《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但

后面诸多人生感悟系拼凑而成。“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敏锐的读者稍加辨别可以发现,这等文句不是杨绛先生的风格,一位从民国走来的散文大家,从平淡文字中透露出来的一种朴素而真挚的情感,从大白话中能透显出智慧,文气怎么像时下流行的“心灵鸡

汤”?而且,2011年杨绛先生就过了百岁,此文今年才开始流行,稍加留心,便可辨明疑点。尽管有不少媒体随后辟谣,但至今仍然有相当数量的网友“节选”了伪作,当做自己的微博感言或签名,自勉的初衷是不错的,结果却贻笑大方了。

以仓央嘉措之名代笔

“你见或不见我,情都在那里,不增不减”、“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在途中与你相遇”、

杨绛 诗句篇五
《杨绛和钱钟书》

杨绛和钱钟书:门当户对的经典爱情

“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钱钟书在《围城》里对婚姻作了这样精辟的比喻,而他自己的婚姻倒是个例外:俩口子有滋有味一心只想躲在围城里。在中国现代文人夫妇中,像杨绛和钱钟书这样相知甚深,相爱终身,高度默契者,真称得上人间的一个奇迹。

虽然钱氏曾这样幽默地拒绝求见他的英国女士:如果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很好,何必一定要见那只下蛋的母鸡呢?但有段时间我还是因为看了《围城》,喜欢那种洞察世事、超然物外的幽默,喜欢那种充满智慧和谐趣的语言风格,而极想了解那只“下蛋的鸡”。没有线索,就找来了钱钟书夫妇《写在人生边上》《人兽鬼》、《洗澡》、《干校六记》、《记钱钟书和围城》、《我们仨》等书一一读来,也买来了《管锥篇》、《谈艺录》,这两部书啃起来吃力,没能坚持,不过也由此窥见钱氏学问的渊博。

把书间的踪迹拼接起来,感觉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婚姻可谓珠联璧合,是一种深度默契的,类似母子式的、非常难得的情爱模式。从现代人的要求来说,他们是自由恋爱,当年在清华园内,一个仰慕青年才俊的冲天才气和儒雅风范,一个钟情江南少女“蔷薇新瓣浸醍醐”的脱俗容颜和清雅气质。从中国传统的婚姻要求来讲,他们是门当户对,双方父母都是江南开明的知识分子,家学渊博,两人学问天姿接近;从西方星象学来说,他们是天作之合,是著名的绝配:钱钟书是天蝎座,杨绛是巨蟹座,心理上非常融洽。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杨绛的一路陪伴,挡风遮雨,钱钟书这样的书呆子能不能活那么长、出那么多传世之作。

杨绛作品中处处流露出对钱钟书那种夹杂着母爱的特殊情爱:欣赏、包容、宠爱,一举一动皆是可爱。而钱钟书这么个学贯中西的学者、作家,在杨绛这么个小巧玲珑的江南女子面前,却时时显出孩子般的淘气,痴气,傻气。比如在英国留学时,杨绛生孩子住院,钱钟书独住家里,去看望她时垂头作痴傻状:我犯错误了,把墨水瓶打翻了,染了桌布,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隔天他又说:我又犯错误了,把台灯搞坏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他还在杨绛的脸上画胡子,把女儿的玩具放被子里吓唬她。最有意思的是,杨绛写到钱钟书帮自家养的猫打架。有一次,他们家养的猫和几只野猫在墙头上打架,钱钟书看到自家的猫好象不是对手,赶紧扛着一根竹杆伸过去帮忙。杨绛写这些时,娓娓道来,有声有色,怜爱痛惜之情,溢出笔端。

有时我想,这种痴气、傻气如果在一个过分世俗、不解风情的女人眼里,可能被嘲笑为愚笨无能,不谙世事,从而把一个可爱的学者逼入一个扭曲的状态。幸亏钱钟书遇上了杨绛,他天性中的这一面,带给杨绛的恰恰是会心一笑,从而生出更多的钟爱和包容力来。而他的幽默,也因为有人欣赏共鸣,而时有灵感。其实当年的杨绛也是什么都不会的女学生,剪虾时发现虾抽搐,吓得乱叫,对老公说:它痛得直抽,我们不吃了吧。钱钟书一撒娇:我想吃,它不会象你感觉那么痛的,她也就烧了。可以说,那种母爱式的爱情给了她学会生存、保护爱人的勇气和力量。

互动、对流的爱因为难得而总是令世人生羡。钱钟书对杨绛的爱,则可在诗作中寻见脉络。如写自己对杨绛第一面的诗是这样的:颉眼空光忆当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腼洗儿

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说明脸如桃花,娇羞清新的杨绛第一眼给了他很美好的印象。恋爱时这位书呆子还创作了不少李商隐风格的爱情诗,如有这样抒发思念之意的诗句:“依壤小妹剧关心,髫瓣多情一往深,别后经时无只字,居然惜墨抵兼金。良宵苦被睡相谩,猎猎风声测测寒;如此星辰如此月,与谁指点与谁看。”可见恋爱时杨绛虽然情深意切,却从从容容,钱钟书思念得不轻。结婚后他看杨绛做菜辛苦,担心油烟薰了爱妻的美貌,他做诗说:卷袖围裙为口忙,朝朝洗手作羹汤。忧卿烟火熏颜色,欲觅仙人辟谷方。对妻子的痛惜之情藏于谐谑之中。

钱钟书和杨绛那种深深的默契还表现在许多方面,如他们一生都身居陋室,淡泊名利,都喜欢看书写作,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在干校时,杨绛指着菜园里的窝棚问钱钟书:“给咱们这样一个窝棚住行吗?”钱认真地想了一下说:“没有书。”杨绛感慨地写道:“真的,什么物质享受,全都舍得,没有书却不好过日子。”

都知道钱钟书是书痴,连字典都读得津津有味。其实杨绛也是一生酷爱读书,功底深厚。她的散文清新别致,细腻生动,颇有大家风范。记得读过她在清华园里写的一篇散文,叫《收脚印》,写一个收脚印的魂灵儿,离世前最后一晚去收回人间足迹时的所见所思。意境清馨淡雅,文字飘逸空灵。比如写这鬼魂在小桥上看到的景致:“淡月一梳,在水里瑟瑟地抖„„水底的星影像失眠的眼睛,无精打采的闭上又张开。树影阴森的倒映水面,只有一两只水虫的跳跃,点破水面,静静地晃荡出一两个圆纹。”她写的猫也是才情并茂。只是月明星暗,先生的光彩盖了她的。当然,她心甘情愿躲在他的光环背后。

杨绛对钱钟书那种挟裹母爱的爱情,从晚年钱钟书生病后的一些细节也可见一斑:那时钱钟书生癌住院手术,杨绛连续几十天不离左右地陪伴照顾。有人劝她回去休息,她说:钟书在哪儿,哪儿就是家。钱钟书吃安眠药,她也吃,虽然她当时并不失眠。这是他们夫妇俩的默契。在家时,杨绛吃安眠药,钱钟书总要陪吃,说要中毒俩一块中。

前不久细读杨绛的《我们仨》,看到她做那个清冷飘渺的梦,那种找不到爱人的无助的、空落落的感觉,想到她年过九旬,独居一室,寒衾孤灯,和一生挚爱的爱人和女儿“失散”在阴阳两界,不由得陷入深深的同情之中。虽然,我深知,她“瘦小的身躯里蕴藏着感动中国的力量”,终究不能不为她怅然。

(原创:王之邑)

杨绛 诗句篇六
《最贤的妻---杨绛》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一百年过去了,岁月的风尘却难掩她的风华,多年前,钱钟书便给了她一个最高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现在,她是这个喧嚣躁动的时代一个温润的慰藉,让人看到,“活着真有希望,可以那么好。”

北京三里河一个属于国务院的宿舍小区,全是三层楼的老房子,几百户中惟一一家没有封闭阳台、也没有室内装修的寓所——“为了坐在屋里能够看到一片蓝天”,便是杨绛的栖身之处。自1977年一家人搬进来,她就再没离开过。一晃三十多年了,曾经的“我们仨”,只剩下这位即将在7月17日迎来百岁诞辰的老人,她有时也会喃喃自语,“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但从那时起,杨绛就把这间寓所称为“人生的客栈”,欢乐与伤悲来来往往,都成了过客,已没有什么可以扰乱她平静的心灵。杨绛开始独自一人全身心整理钱钟 书的学术遗物——她把这叫做“打扫现场”,每日的生活简单而规律,笔耕不辍,深居简出。在她身上,人们往往忘掉时间的残酷:一百年无情而漫长,而这位女性 始终一如既往的柔韧、清朗、独立,充满力量,也给予温暖??

不看书,“一星期都白活了”

杨家世居无锡,是当地一个有名的知识分子家庭。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学养深厚,早年留日,后成为江浙闻名的大律师,做过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厅长。辛亥革命前 夕,杨荫杭于美国留学归来,到北京一所法政学校教书,就在这年7月17日,杨绛在北京出生,父亲为她取名季康,小名阿季。

父亲杨荫杭对杨绛特别钟爱,她排行老四,在前面三个姐姐中个头最矮,爱猫的父亲笑说:“猫以矮脚短身者为良。”杨绛八岁回无锡、上海读小学,十二岁,进 入苏州振华女中,从小学习好,但也个性顽皮,上课时姓马的老师讲“白马非马”的典故,她调皮回说:“不通不通,假如我说,„马先生,非人也‟,行吗?”闹 得同学一片哄笑。在父亲的引导下,她开始迷恋书里的世界,中英文的都拿来啃,读书迅速成为她最大的爱好。一次父亲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 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说完父女会心对笑。

拒绝费孝通,与钱钟书“缘起一面”

1928年,杨绛十七岁,她一心一意要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但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清华招收女生,但南方没有名额,

杨绛只得转投苏州东吴大学。费 孝通与杨绛在中学和大学都同班,有男生追求杨绛,费孝通便对他们说:“我跟杨季康是老同学了,早就跟她认识,你们„追‟她,得走我的门路。”

杨绛念念不忘清华。1932年初,东吴大学因学潮停课,21岁的她与朋友四人一起北上京华,当时大家都考上北平的燕京大学,准备一起入学,杨绛临时变卦,毅然去了清华当借读生。母亲后来打趣说:“阿季的脚下拴着月下老人的红丝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

当年3月初,杨绛去看望老朋友孙令衔,孙也要去清华看望表兄,这位表兄不是别人,正是钱钟书。两人初见,杨绛眼中的钱钟书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 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当时两人只是匆匆一见,甚至没说一句话,但当下都彼此难忘。钱钟书写信给杨绛,约在工字厅相会。一见面,他的第一 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杨绛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从此两人便开始鸿雁往来,“越写越勤,一天一封”,直至杨绛觉出:“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难受 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 in love(坠入爱河)了。”

费孝通来清华大学找杨绛“吵架”。他认为自己更有资格做杨绛的男朋友,因为他们已做了多年的朋友。杨绛回应:“朋友,可以。

但朋友是目的,不是过渡;换 句话说,你不是我的男朋友,我不是你的女朋友。若要照你现在的说法,我们不妨绝交。”费孝通很失望,但也无可奈何,只得接受现实。

1979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访问美国,钱钟书和费孝通作为代表团成员,不仅一路同行,旅馆住宿也被安排在同一套间,费老还主动送钱钟书邮票, 让他写家信回家。钱钟书想想好笑,借《围城》里赵辛楣曾对方鸿渐说的话,跟杨绛开玩笑:“我们是„同情人‟。”费老直到晚年作文时,还把杨绛称为自己的初 恋女友,杨绛直言:“费的初恋不是我的初恋。”彻底撇清为暗恋一场。钱钟书去世后,费孝通去拜访杨绛,送他下楼时,杨绛一语双关:“楼梯不好走,你以后也 不要再„知难而上‟了。”

“最贤的妻”,《围城》名句出自杨绛之手

1935年7月13日,钱钟书与杨绛在苏州庙堂巷杨府举行了结婚仪式。多年后,杨绛在文中幽默地回忆道:“(《围城》里)结婚穿黑色礼服、白硬领圈给汗 水浸得又黄又软的那位新郎,不是别人,正是钟书自己。因为我们结婚的黄道吉日是一年里最热的日子。我们的结婚照上,新人、伴娘、提花篮的女孩子、提纱的男 孩子,一个个都像刚被警察拿获的扒手。”

随后钱钟书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奖学金,杨绛毫不犹豫中断清华学业,陪丈夫远赴英法游学。满腹经纶的大才子在生活上却出奇地笨手笨脚,学习之余,杨绛几乎揽 下生活里的一切杂事,做饭制 衣,翻墙爬窗,无所不能。杨绛在牛津“坐月子”时,钱钟书在家不时闯“祸”。台灯弄坏了,“不要紧”;墨水染了桌布,“不要紧”;颧骨生疔了,“不要紧” ——事后确都一一妙手解难,杨绛的“不要紧”伴随了钱钟书的一生。钱的母亲感慨这位儿媳,“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 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钟书痴人痴福。”

1937年,上海沦陷,第二年,两人携女回国。钱钟书在清华谋得一教职,到昆明的西南联大上课,而杨绛留在上海,在老校长王季玉的力邀下,推脱不过任了 一年母校振华女中的校长,这也是她生平惟一一次做“行政干部”,其实一贯自谦“我不懂政治”的杨绛,正是毕业于东吴大学的政治系。

1945年的一天,日本人突然上门,杨绛泰然周旋,第一时间藏好钱先生的手稿。解放后至清华任教,她带着钱钟书主动拜访沈从文和张兆和,愿意修好两家关 系,因为钱钟书曾作文讽刺沈从文收集假古董。钱家与林徽因家的猫咪打架,钱钟书拿起木棍要为自家猫咪助威,杨绛连忙劝止,她说林的猫是她们家“爱的焦 点”,打猫得看主人面。杨绛的沉稳周到,是痴气十足的钱钟

杨绛 诗句篇七
《说中国诗》

相关热词搜索:杨绛一百岁感言 钱钟书和杨绛 杨绛简介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杨绛 诗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杨绛 诗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21490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