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关于时间变迁的诗句

关于时间变迁的诗句

2016-02-08 13:12:4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关于时间变迁的诗句篇一《拜伦诗歌的叙事节奏及其时间观》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时间变迁的诗句》,供大家学习参考。

关于时间变迁的诗句篇一
《拜伦诗歌的叙事节奏及其时间观》

拜伦诗歌的叙事节奏及其时间观

■杨

《唐璜》拜伦的叙事诗作品,尤其是其代表作,显示出诗人极强的叙事节奏感。无论是叙事主线的跌宕起伏,还是叙事辅线———各类非叙述性插入文本的错落有致,抑或是诗歌文本中场景与停顿等技巧的穿插运用,都可见出拜伦对叙事节奏的驾驭能力。拜伦这一能力的发挥与其对时间的敏感与重视息息相关,作为诗人的经验和智慧告诉他:时间为诗歌叙事提供了素材;佳作不仅是应时的产物,同时也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关键词]叙事节奏;叙事主线;叙事辅线;时间[中图分类号]I106杨(江西南昌

330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0)06-0041-06

莉(1973—),比较文学。女,文学博士,江西财经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拜伦是英国浪漫派诗人中极具特色的一位,特色之一便是其作诗的速度,尽管称他“串诗行的速度像钟表的分针走得那么快”之类的说法显然有些夸张[1](P127),但《阿比多斯的新娘》有时确实能达到一夜百行的高效。整个创作只花了拜伦4个晚上的时间,拜伦也意识到这样

[1](P127)

“对诗缺乏虔诚”的速度会招致误解,会被人视作;

情、议论等各种手法巧妙地融于一体;诗人自己的行文安排、诗学观等也不时地出现在诗行中,其叙事手法之灵活多样、转换之自如以及其叙事节奏之掌控得当,无不显示出诗人出色的叙事才能。

一、拜伦诗歌的叙事节奏(一)语篇层面的节奏

在叙事线索分明、故事性较强的叙事诗中,拜伦对叙事节奏的掌控能力非常突出。这种节奏的把握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叙事主线本身轻重缓急的处理恰到好处;二是非叙述性插入文本对主线的充实也同样错落有致,两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拜伦似乎总能把各种品质迥异、甚至截然相反的人与物、情与事融合在一起,无论是诗歌表面的音韵,还是诗歌的实质内容,均给读者带来一种起伏有度、松弛有节之感,充分展示出诗人对语篇节奏的掌控能力。

1.松弛有度的叙事主线

短篇叙事诗的叙事线索往往是简单的,

容易把握并

但无可否认:这也是其诗才的高度体现。拜伦作诗的速度及其诗歌的畅销程度令其同时代的人既羡慕又嫉妒,华兹华斯在写给妹妹多萝西的一封信中曾这样说道:“当他的朋友拜伦勋爵天天以这样的速度在高歌猛进

[2](P267)

时,任何正直的诗人都不能不黯然逊色。”

出于对即兴表演这一技能的浓厚兴趣,拜伦也倾向。拜伦的诗于即兴创作,他甚至“随处可以站起来对诗”作是其亲历的事件、当时情感状态的真实写照,他对历史、文学典故的借用也多是当时凭记忆记录的结果。拜伦这种即兴而就的写作风格在其叙事诗文本中也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在诗人的叙事诗作品中,叙述、写景、抒

41

江西社会科学2010.6

《唐璜》可以很好地展示出来。对于这样的鸿篇巨制,在谋篇布局上无疑需要匠心和慧眼的独具,从素材本身的轻重缓急、其中所蕴含情感的高低起落,落实到具体文本中故事时间的顺序、长短及情节的详略,拜伦用作品验证了自己不仅有驾驭如《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一般四章叙事诗的能力,对于《唐璜》这样的多章节叙事诗作品,他也同样游刃有余。

《唐璜》的主要故事情节是围绕着主人公唐璜而展开的。在与朱丽亚产生不伦之恋之前,唐璜的生活是按部就班、波澜不惊的。朱丽亚的介入令其心旌摇荡,情不自禁,直至阿尔方索捉奸事件的发生,故事于开篇达到了一个高潮。这个高潮部分用急促的语速,描绘出了故事人物的局促不安:阿尔方索急不可耐的搜查、朱丽亚恼羞成怒的斥责,因而与前面部分缓慢的节奏形成鲜明的对比。正是在前后情节的张弛变化之间,读者的情感也随之起伏。此后,随着主人公命运的跌宕起伏,读者的情感也同样产生了程度不一的波动。

私情败露后,唐璜被迫远走他乡;惊心动魄的海上历险之后,他在海岛获救并与海黛有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然而,兰勃洛棒打鸳鸯,几天之前还沉浸在温柔乡的唐璜被送上了贩奴船;被卖至土耳其后宫后,奇异旖旎的东方风情还没赏够,唐璜又卷入到血雨腥风的俄土战争……正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张弛和急缓,拜伦营造出一个极富戏剧性却又不乏真实感的艺术世界。拜伦对叙事节奏的把握,也反映了诗人对时间功能的认识以及对时间变迁的敏感与掌控能力。显然,拜伦诗歌作品中这种瞬息万变、扣人心弦的情节发展是在时间的进程中得以展开的,诗人若是没有强烈的时间观念,他对事件的详述与略写、发展与停顿等恰如其分的处理也就不可能得以实现。

《唐璜》《异教徒》与线性的大故事脉络不同,的叙事主线是非线性的,故事的脉络并不像《唐璜》那样一目了然,以至于译者对此作出了这样的评价:“整个故事进展不连贯,夹杂着过多抒发感情与揭示某种哲理相结合的诗句,开头部分还带上诗人对希腊‘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语)的一大段与故事关联不大的深情咏唱,因

[3](P2)

而给人结构松散的感觉。”译者怀疑是拜伦诗歌创

为这样的安排恰恰体现了诗人对叙事节奏精当的把握。拜伦将异教徒的行踪、其思绪的变迁与叙述者对希这样一个腊的追古抚今之情交织在一起,以免《异教徒》情节简单的故事落入平铺直叙、一览无余的窠臼。叙述者对希腊的追古抚今之情并非与故事“关联不大”,而是颇有关联,它类似于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比兴手法。拜伦将土耳其蹂躏之下的希腊比作溘然长逝的美人,美丽而无生气,这恰恰是异教徒想象中死去的蕾拉的写照,这样的比兴传递出诗人对土耳其大大小小的暴君的强烈的愤懑,大到一个国家,小到蕾拉这样的弱女子都成了他们暴虐行径的牺牲品。

拜伦打破按部就班的叙事节奏,采用预叙的手法,把异教徒幻化出的蕾拉死去的模样和哈桑故居的衰败景象这样令人触目惊心的场景放到了诗歌较前的位置,再分别追叙蕾拉的死因和哈桑所犯下的罪孽,从而引领读者在诗歌文本中追踪一个个的谜团,带给读者一次又、异教一次阅读和发现的喜悦。而且,通过叙述者“我”神父等视点的变化,以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分别聚徒、

焦异教徒,诗人以或急促或平缓的节奏写出了异教徒内建构故事的全貌,刻心的潮起潮落,从不同角度来充实、画出异教徒的思绪变迁。

当然,拜伦叙事技巧的娴熟并非一蹴而就,它经历了一个从模仿到自觉的过程,诗人的人生阅历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据拜伦所言,但凡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件,往往会强制性地存在于他的诗作中,而他却没有意识到在他的精神上“有任何习惯性的或至

[1](P120)

少是长时间持续的压力”。拜伦作品的这种生成机

制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他的许多作品往往是一挥而就,而非冥思苦想所成。

2.错落有致的非叙述性插入本文

尽管拜伦自称其诗作“有严格的章法”,认为“胡乱《唐璜》穿插”会破了规矩[4](P14),但在中,拜伦却时常终止议论、抒情、说明、回忆、展望等。颇为叙述而进行描写、

有趣的是,诗人自己的行文安排、诗学观等也不时地出现在诗行中,此种叙事手法看似随兴所至,实则匠心独运,故而得到了王佐良的高度评价:

《唐璜》有一种力量迫使你一直读下去……这正是拜伦说故事的艺术所在。他的故事并不是一口

作的惊人速度导致了这种欠琢磨的情节安排,而笔者认

42

JXSHKX

拜伦诗歌的叙事节奏及其时间观

气涌向前去,而是经常停顿下来,有时是因为要穿插一个额外情节……更多的时候则是因为作者本人夹叙夹议,故意使故事的速度慢下来,或者把叙述从一个高昂的水平上拉到一个平凡的、现实的土地上。这样做并不是容易的,做得不当,会使读者很快对整个故事失去兴趣;拜伦的成功在于:他的这些放慢和拉低,他的这些议论,只起了激发读者好奇心的作用,使你悬想,使你更急切地要知道下文,而同时,你又感觉到这些略带嘲讽的议论本身就是很值得玩味的。[5](P129-130)

《唐璜》虽然是以书面形式示人,却把讲故事这一即兴口头表演艺术所具备的种种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拜伦时而开门见山,时而故设悬念;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低徘婉转;时而讲述唐璜的故事,时而抒发自己的情怀和《唐璜》中的非叙述式插入本文足见拜伦对时间的见地。

重视、对叙事节奏恰到好处的把握。它们不仅有效地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同时也大大拓展了全诗的叙事空间。拜伦叙事诗中有多处精彩的非叙述插入本文,以下仅举几例来加以说明。

拜伦时常把自己的爱情观、人生观、世界观等都融入自己的叙事诗作品中。有感于唐璜和海蒂的爱情难成正果,更多的恐怕是诗人自身纷繁的情感纠葛,引出了《唐璜》第三章开端关于爱情和婚姻的一段诙谐幽默的文字。拜伦对女性的爱情观及忠诚度颇有微辞:“只在初恋时,女人爱她的恋人,/这以后,她所爱的就只是爱“起初只有一个人能使她终情,/以后她就喜欢把,情”

[4](P205)

‘他’。变成多数,/多添几个她也不觉得是担负”而

论搀杂在故事之中。说议论也不尽妥当,因为并不是说教和争论之类,而是一种不慌不忙的、随便的、亲切的闲谈。他把读者当作一个秉烛夜谈的朋友,要使他听得有

[5](P130)

趣,而且一直听下去。”虽然有时亦有偏颇,但拜伦

的议论确是其人生经验的总结,他对人、对事看法的高度浓缩与概括,虽不能说字字句句全是至理名言,倒也值得读者细细斟酌与品味。更何况拜伦高超的谈话艺术,让倾听变成了一种享受。

拜伦叙事诗中的议论不仅是诗人拉近读者与自身距离的纽带,它同时也是联结历史与现实的纽带。诗人“诗中的把故事发生的时间放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议论却几乎触及当时英国与欧陆所有重大的政治事件,这就把历史和当代的社会生活奇妙地交织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从而形成它鲜明而强烈的时代气氛”[6]

(P68)

。因此,拜伦叙事诗中的议论不仅是对叙事内容的充在拜伦的叙事诗作品中,有大量的抒情插笔,有的

实和丰富,同时也扮演着重要的叙事功能。

中的“哀希腊”在初入中国之时,就引起插笔,如《唐璜》众多大家的译介兴趣,一时间广为传唱。拜伦的抒情诗集中有不少选自其叙事诗作品的脍炙人口的抒情插笔,《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去国行”“伊中的和如节选自

《唐璜》“海黛”“虽然与传统史诗相矛盾涅兹”,中的等。的抒情要素在拜伦看来好像是破坏体裁的界限,然而他充满自白的诗段。”有意识地扩大这个界限并加进新的、

[7](P116)

“去国行”在中,拜伦写出了骨肉分离的痛苦,还有

前途未卜的迷茫。英国在拜伦眼中是瘟疫的发源地,他宁可离开这个鬼地方,去承受海上的漂泊、凶险的风暴,面对“象芦苇般摇晃”的紧张的桅杆和“在大风中乱飘”的“破裂的帆篷”,[8](P128)诗行间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豪迈气概,展示了诗人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傲骨以及对自由的热切向往。这样的抒情插笔与诗歌第三、四章呼吁人们反对专制、追求自由的主题是完全契合的。因此,拜伦对非叙述性插入本文的穿插同样有着自己的准则,并非率性之举。

拜伦是个具有古典情怀的诗人,回忆的片段也时常“回忆也是时间与空间的结出现在他的叙事诗作品中。

[9](P174)合点。”喜欢游历又酷爱历史的拜伦在面对昔日古

“有时候,对于男性,诗人以为喜新厌旧者毕竟是少数,他们也感到有些厌倦/(当然是极少数),并且也够灰

[4](P206)

,以上言论明显心,/对同一个人竟不能百看不厌”

折射出诗人对女性的偏见。此外,自身婚姻的不幸,也令诗人对爱情与婚姻水火难容发出了这样的惊叹:“由爱

[4](P206)

婚姻平淡在诗人眼中情结婚,仿佛由美酒变醋。”

已是不幸,更可悲的是,婚姻关系终止的条件居然是“夫

[4](P206)

妻关系要一方死了才算完”,这样荒唐的婚姻制度

怎能不让人心生无奈之感。

一般的议论很容易流于说教,而拜伦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有意识地、大规模地、不遗余力地要把自己的议

国今日之惨状时,往往陷入对往昔的回忆之中。同样的

43

江西社会科学2010.6

空间,但物是人非。过去与现在形成如此巨大反差,诗人在感慨之余,也希望通过回忆,唤起人们对希腊、意大利等国往昔荣耀的记忆,唤醒仍在沉睡中的古国的人民,激励他们奋起反抗外族的侵略,重塑民族往日的辉煌。以此类推,拜伦诗歌作品中的展望同属此类,只不过展望是未来时间与空间的结合点。

此外,拜伦的叙事诗中也有不少说明性的文字,例《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如第三章的第一二、一三节是哈洛尔德的一番所思所想,也是拜伦自己的心声:宁可“格格不入,孤独一人,也不与那些志趣迥异”的人为伍[8]

(P133)

据素材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关系,米克·巴尔区分出省略、概略、场景、减缓、停顿等一系列体现叙事节奏的概念。

省略概略场景减缓停顿

素材时间=n

故事时间=0

因而

素材时间>∝故事时间

素材时间>故事时间素材时间≌故事时间素材时间<故事时间素材时间=0

故事时间=n

因而

素材时间<∝故事时间[9](P120)

在以上概念中,最能体现作品戏剧性的便是场景与停顿。在场景中,素材持续的时间与故事持续的时间大体相当。场景是一个时空与人和(或)事的集合体,数个场《唐璜》景的并置构成一个延续的事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海黛篇中的唐璜与海黛在月夜的海边相偎相依的一幅画面:

他们彼此望着,他们的眼睛月光下闪亮;她以雪白的臂搂着唐璜的头,他也搂着她的,他的手半埋在所握的发辫里;她坐在他的膝上,饮着他的轻叹,他也饮着她的,终至喘不过气,就这样,他们形成了一组雕像,带有古希腊风味,相爱而半裸。[4](P193)

这一场景以及《唐璜》中其他描述璜黛海岛生活的场景串联在一起,便是二人在希腊海岛田园牧歌式生活的生动写照,就其效果而言,这样的文字不逊于绘画、戏剧、电影等图像媒介或多媒体带给人的视觉冲击,而前者却具备后者所缺乏的含蓄之美,因而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如果说场景展示的是戏剧中实时、实地的特征,叙《唐璜》述话语的中断则是戏剧即时性的表现。中叙述者经常为其本人或故事中的人物所打断,这种中断在文本中以空格或破折号形式出现。乔纳森·希尔斯认为:在页面上显示为“语言的不连贯性”的中断技巧,旨在创造《唐璜》一种戏剧感。[10](P183-184)在的俄土战争篇中,有一亲自操练士兵的描述:“聪明段苏瓦洛夫元帅不厌其烦、

人对此总爱说些风凉话,/然而他不答一语,———却把城

[4](P462)

攻下。”此处的破折号让人产生与当时情境相关的

,也不肯出卖自己的灵魂。一想到此,哈洛尔德释怀

了:山峦是他的朋友,大海是他的家乡,沙漠、森林、洞窟以及海上的白浪是他的伴侣。大自然的语言明白流畅,“阳光写在湖面上的造化的诗篇”“胜过他本国的典、

[8](P133)

,这是拜伦对大自然的又一次深情的讴歌。籍”

以上所涉及的非叙述插入文本基本上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在叙事主线之外,增设了一条辅线,它汇集了诗人自己的思想与感情、观念与立场,把隐藏在叙述者背后的诗作者推到了前台。两条线索时而平行,时而相交,有时也反向而行,主人公唐璜与诗人自身的形象在这两条线索的交互运动中逐渐明晰并渐趋丰满。

正如拜伦的叙事诗中不尽是叙述的成分一样,其叙事诗中的非叙述性插入成分也并非单一性质的文本,它描写、抒情、议论和讽刺手法于一体。多们往往集叙述、

种手法交织在一起,非但不繁杂混乱,反而是交相辉映、《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相得益彰。第一章为我们呈现了西班牙精彩的斗牛场面:骑士的闪亮登场,意在一显身手;斗牛士踌躇满志,敏捷而不失稳重;野兽在场上架势十足,凶悍却不盲目;看得目瞪口呆的人群,受伤后疯狂的蛮牛,战斗至死的骏马……拜伦不满足于对世间万物作泛泛的描写,而是用逼真的叙述和犀利的笔墨入木三分地还原人、物的本来面目:斗牛运动的野蛮、牲畜牺牲的无谓以及观赏者心性的狠毒。这就是拜伦文字的魅力:它带给人一种亲临剧场或是现场的感觉。

(二)词句层面的节奏

《唐璜》是拜伦叙事诗作品中最富戏剧性的一部,故事情节高潮迭起、精彩纷呈,显示出拜伦对叙事节奏的把握能力。论及叙事节奏,时间是其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依

44

JXSHKX

拜伦诗歌的叙事节奏及其时间观

诸多联想,苏瓦洛夫作为军人,纳于言而敏于行;也许此处略过了谣言四起,元帅却毫不动摇……总之,破折号之后的结果产生了,至于过程中的纷纷扰扰就有赖于读者的想象了。

《唐璜》土耳其篇的开头部分,诗人想到了曾再如,

盛赞君士坦丁堡风景的英国女作家玛丽·蒙泰古,一想到“玛丽”这名字,诗人的情绪便急转直下:“呵,旧日感情都变了,只有它没变,/唯有它的魔咒还箍住我的心,

[4](P313)———”此处拜伦对破折号的运用,一方面在于展示

[3](P20)

”“虽说短暂停留在不尽的痛苦与罪孽都汇聚凝集。

时间的记录里长度几乎等于零,/对思想而言却是悠悠无终境!/因为思想如果与良知紧密相依,/就犹如无限

[3](P20)

”空间而无终无极。此刻的异教徒思绪万千,正是对

蕾拉的爱,让他后悔陷蕾拉于不利的境地;他恨哈桑的暴戾,也恨自己没能救出蕾拉;他犹豫该不该折回去,又恐怕自己都性命不保。此处的时间在拜伦眼中是极富弹性的一个概念。对于一个思想深邃、情感丰富的人而言,瞬间也可能是极富包孕性的,它可能是多年情感、多种“无限空间”“无终无极”思绪的汇集,也可能如般。

在《唐璜》的下篇中,我们几乎看不到直接的时间标识,作者通过空间的切换来反映时间的流逝,形成诗歌的叙事线索。在上、中篇尤其是上篇有不少时间标识,这些部分呈现出故事性更强、更生动,也更富有感染力的特点。其中的时间表述涉及一年中时间的变换、一天中时间的变换等,但究竟为何年何月何日并不是很确切。“那是夏季的一天,在六月六日——例如,—/我愿意在日期上力求说得准,/不但说某世纪,某年,甚至某月,/因为日期像是驿站,命运之神/在那儿换马,教历史换调子,/然后再沿着帝国兴亡之途驰奔;/它所终于留下的,

[4](P58)

不过是编年历,/还有神学答应死后兑现的债据。”

自我,仿佛自己在读者面前一般,拜伦时常在告知读者自己的存在,其功能如同戏剧中在故事发生过程中出现的旁白或画外音,只不过这样的旁白或画外音是无声的,读者可以凭自己的想象去加以填充。因此,破折号的运用也是诗人吸引读者参与文本意义建构的一种策略,的女子之它让读者对诗人的过去,他与一位名叫“玛丽”间的关系发生兴趣。

总之,拜伦叙事话语中的中断,无论是叙述者,还是作品中人物的暂时沉默,都是诗人对叙事节奏的一种调控。它能使读者免于长期受制于单一的思维、情感或话语模式而产生腻烦心理,中断所产生的效果是阅读热情的持续不断。

二、拜伦诗歌所体现的时间观(一)故事时间与时间的叙事功能

前面提到了拜伦对叙述时间的把握,实际上,更能直观显示诗人时间观的是其诗歌作品中的故事时间。在《异教徒》《唐璜》《恰中,拜伦对时间的区分较之,尤其是尔德·哈洛尔德游记》要精细得多。原因很简单,诗人要在《异教徒》这样中等篇幅的作品中交代清楚异教徒的人生变故及其复仇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诗人要展示异教徒在面对重大事件时自身复杂多变的思绪,时间是一“短瞬间”“一瞬间”“一刹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和参照。、、那”之类的字眼在诗篇中频频出现,彰显出时间对于主人公的特殊意义和价值。

时间固然有长短之分,一小时的时长从绝对值上说显然大于一分钟,但绝对的时间长度在不同的人身上、在同一个人所处的不同时刻,意义却迥然不同。在私奔“严酷如冬的未遂的逃亡路上,在为保命而逃去的瞬间,回忆在他心灵滚动了,/就在那小小的时间点滴里,/说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拜伦的时间观:时间稍纵即逝,时间一去不复返,但日期有如驿站,空间化了的日期可以见历史的兴衰。证时间的流逝、

上述诗行并非意在说明拜伦不看重时间在叙事中的功能,恰恰相反,诗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笔下的故事是在时间中展开的,时间的纪元为诗歌叙事提供了素材,否则

[4](P66)

“就会因缺乏素材而无所施展”。拜伦的叙事其诗才

诗作品对时间变迁的敏感正好切合了叙事的本质,因为

[11]

“叙事的本质是对神秘的、易逝的时间的凝固与保存”。

“小说与日常生活结构的密切关系直接依靠的是它对一而

[12](P17)种具有细致差别的时间尺度的运用”,这一点是以往

《唐璜》被一些学者视作诗体小的叙事文学所无法比拟的。

说,这部作品也为后世众多的小说家所推崇和借鉴,与他在时间进程中塑造出那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演绎出那么多情节曲折的故事不无关系。

(二)佳作与时间

“运在传统的叙事诗作品中,时间的概念微不足道,

45

关于时间变迁的诗句篇二
《《诗经》中的时间意识》

《诗经》中的时间意识303

《诗经》中的时问意识

张蕾

与西方人对时间的覃思相比,中国哲人更早开始了对于时间的妙悟。孔夫子从黄河滚滚东去不舍昼夜领悟到时间的永恒,庄子以“白驹过隙”喻指人生的短暂。这种对时间的诗性感受方式,从一个侧面映照出中国哲学的诗意与情趣。

追溯哲人的诗性思考,我们会发现《诗经》的导源作用。《诗经》以诗歌的形式传达了先民对于时间的感受与思考,从中可以谛听到个体意识由蒙昧朦胧向觉醒迈进过程中坚实的足音。

《诗经》中出现了大量的时间名词与时间副词,例如“岁”、“年”、“月”、“日”、“春”、“夏”、“秋”、“冬”、“夙”、“宵”、“夜”、“晨”、“昏”、“朝”、“夕”、“蚤”、“早”、“晏”、“昼”、“旦”、“莫(暮)”、“肇”、“自”、“今”、“昔”等等。这无疑能够说明先民时间概念的明晰。但是这些词汇本身并不等于诗,或者说不具备诗的特性,它们只有与意象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缤纷的艺术形象,才会具有艺术魅力。《诗经》成功地寻求到了将时间词转化为诗语的途径,这样说未免有将《诗经》的自然意趣理解得过于造作之嫌,因为时间词频繁地出现在《诗经》中在诗人而言并非

304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刻意为之,实在是基于先民对于与时间的深切感受。这种感受大致包括三个层面:时序感受、心理感受、生命感受。以下分别论析。

《诗经》是农业文明时期的产物,先民对与时间的感受与农时、物候息息相关。大而言之,春秋代序为年,而“春”、“秋”、“年”的本义都与农业有关。《说文》云,“春,推也。从草从日,草春时生也”;“秋,禾谷孰也”;“年,谷孰也”。在古人看来,季节首先意味着劳作与收获,是他们的生命方式。小而言之,日出日落,月令交替,决定着先民的生活节奏。《豳风・七月》最为集中地表现了先民在时间流程中对于大自然的律动的把握。人与自然的亲和融洽使得“月”不再是表示时间概念的冰冷的名词,而是充满了生机与动感的诗语。“四月秀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捧”,“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六月食郁及,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一之日于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这一通排比,全用赋笔,平铺直叙,非常适宜于表现时间长河的平缓匀速流淌。先民随着自然的律动呼吸,平静地接受着自然的恩赐,“当耕而耕,当蚕而蚕,当作而作,当息而息”(黄熏《毛诗集成》)。《七月》正是通过逐季逐月地展示与之相应的特定意象,完成了这幅年年岁岁循环不已的风俗画卷。

与《七月》将喜愠消融于时序的写法不同,行役诗的抒情主人公感受时序则满腹牢骚。《小雅・采薇》前三章以植物的生

《诗经》中的时间意识305

长暗示时间的变化,“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表明士卒滞留边地时间之长;“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是久役难归所产生的激烈情绪。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诗句敏感于“往”与“来”中时序的变迁,生发出沧桑之感,以至“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将哀痛之情推向极致。《小雅・四月》前三章亦将时序更替与伤感情绪交融,从“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到“秋日凄凄,百卉俱腓”,又到“冬日烈烈,飘风发发”,季节、景致的变迁触动起诗人思归之心、忧世之情。《小雅・小明》前三章也贯串了对于时序的感受。“我征徂西,至于艽野。二月初吉,载离寒暑”,“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曷云其还,岁聿云莫”,“昔我往矣,日月方奥。曷云其还,政事愈蹙。岁聿云莫,采萧获菽”。时序由寒而暖,由春而秋,不变的是诗人忧郁的心境。陈奂《诗毛氏传疏》云:“三章上六句皆错综以变其体,其实一线穿成。”贯穿全诗的“一线”即是时序变迁线索串起的反复咏唱:“心之忧矣,其毒大苦”,“心之忧矣,惮我不暇”,“心之忧矣,日诒伊戚”,从中愈见牢骚之盛。

如前所述,时间或日时间词本身并无情感因素,只有它与特定意象联系在一起才会触动人心,产生诗美。对于时间,不同心态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相爱的青年男女对离别时间的心理感受自会与他人不同,盼归的少妇对于黄昏的心理感受也异于常人。西方人例如胡塞尔《内在时间意识现象学》,将时间分为“内在的时间”与“客观的时间”、“世界的时间”,所谓“内在的时间”即根据主体自身的体验去把握时间,亦可称之为主观时

306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问。《王风・采葛》、《郑风・子衿》“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的诗句绝妙解说了客观时间与主观时间的区别。至于《王风・君子于役》首次将“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的黄昏景致与伤别念远联系起来,正是盼归少妇对于黄昏时节的独特心理感受所致,这种心理感受经过后世诗人不断的体味与复现,无疑具有了原型的意义。正如清人许瑶光所言,“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黄昏”。“黄昏意象”作为文人对于时间的独特心理感受长久地留在古典诗词中。又如黍离之痛亦具有原型意义,它的产生恰恰也基于时世变迁对诗人心理造成的影响。对于这首诗的主题,《诗序》云:“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其诗。”抒情主人公的情绪正随着黍由“苗”而“穗”而“实”的生长过程而波动,由“中心摇摇”而“中心如醉”、“中心如噎”。正如有的论者所云,“主人公情感变化所需的心理时间,正是通过黍之生长的现实时间而体现出来的”。(冯欣《打开先民心灵之门的绿钥匙》,载《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从某种意义上讲,时间是生命的存在方式。先民从对时间的感受中体悟了生命的存在。日月出没,四季轮回,花开花落,不仅是先民对时序的感受,也颇能触发先民对生命的思考。《诗经》中描写时间的词汇有:“怊怊”、“逝”、“迈”、“除”、“永”、“就”、“将”等,这些词汇主要包含有迅速、消逝、长久之意,说明先民已经认识到时间是漫长的、无穷无尽的、永恒的,同时也是易逝的。时间的漫长越发反衬出个体生命的短暂,时间

《诗经》中的时间意识307

的易逝又促使他们思考如何增加生命的密度,提高生存的质量。这种思考使《诗经》不惟停留在具体感性的抒情叙事层面,某些诗篇还蕴含着哲思的萌动。首先《诗经》表现了时间焦虑。《召南・摞有梅》是一首待嫁女子的歌。抒情主人公从梅子落地感悟到了青春的易逝,于是率真地呼唤“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迨其今兮”,“迨其谓之”。诗中对于梅子“其实七兮”、“其实三兮”、“顷筐壁之”的描写所表现的正是时间的焦虑、青春的焦虑、生命的焦虑。又如蜉蝣是一种朝生暮死生命极为短暂的昆虫,诗人由此联想到了人生,蜉蝣因之具有了象征意义。《曹风・蜉蝣》接连三章,反复咏唱“心之忧矣,于我归处”,“心之忧矣,于我归息”,“心之忧矣,于我归说”,可见焦虑之深。因为诗人已经认识到人生的归宿与蜉蝣的归宿在本质上是同一的,生命不可逃避死亡的规律。

随着先民对于生之无奈的意识由朦胧逐渐明确,他们的心灵便不断地被焦虑所困惑,如何寻求缓释与解脱焦虑便成为先民时常考虑的问题。他们思考的结果是,立足当下,及时享乐,以乐消忧,即《秦风・车邻》所谓“今者不乐,逝者其耋”,“今者不乐,逝者其亡”。及时行乐的思想正是在岁月易逝的残酷现实催逼下产生的。《诗经》中所涉及到的行乐的内容包括宴饮、车马、服饰、音乐等。《唐风・山有枢》云:“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人室。”朱熹《诗集传》注日:“永,长也。人多忧,则觉日短,饮食作乐,可以永长此日也。”行乐确乎是增加生命密度的有效办法,钱志熙先生称之为“世俗理性生命观”(见《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东方

关于时间变迁的诗句篇三
《中国诗歌从古至今的变化》

中国诗歌从古至今的变化。即由古代诗歌到近代诗歌的演变。 (1)什么是古代诗歌: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①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 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学生稍作了解。 ②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学生稍作了解。 (2)什么是现代诗: ①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叙事诗和抒情诗。。 ②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一、在此基础上确定搜集诗歌的方法和形式 1.小组讨论。 2.得出结果:采用阅读报刊书籍、采访、上网查找等形式。 3.组内分工,形成书面。

讨论:诗歌除了可以按内容分类,还可以按哪些方面来分类?师生交流归纳: (可以按内容分: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关于秋天的诗、关于春天的诗„„ 可以按题材分:山水诗、边塞诗、思乡诗、咏物诗„„ 可以按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 按体裁分;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 按国家和作者分:外国诗、中国诗 按创作方法分:诗歌、民歌或童谣 按时间分:古代诗、近代诗、现代诗、当代诗)

教师小结: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能够大胆想象,锤炼 语言,就可以写出有趣的童诗。 三、补充诗歌,让学生欣赏 将下面的诗歌复印给学生,在小组里读一读,交流交流写作方法。 1、巧用比喻: 云常常忘了回家 妈妈每天早上叫我起床 2、妙用拟人: 风 在院子里拿树叶玩飞镖游戏 风真是气死我了 3、运用夸张: 交通警察因为他有“气功” 只要单手轻轻一推几十辆车子就一动不动了 4、运用假设: 如果我变成风 如果我变成风一颗一颗吹干

怎样开好诗歌朗诵会

1.确定内容,诗歌朗诵会朗诵的诗,可以是搜集到的诗,也可以是自己写的 诗。可以利用教材,本学期教材中,《中华少年》就是一首典型的朗诵诗,本组 教材中的《我们去看海》,选读课文中的《我们的方阵》都可作为选材。还可以 是自己写的诗歌。 2.小组内商定形式,可以展示,也可以比赛。 3.全班商议可以是小组合作参加,也可以是小组初选后,推荐代表参加班级 的朗诵会。 4.确定朗诵的形式,要丰富多样,可以个人朗诵,可以男女对诵,可以小组 合诵,可以是诗表演,还可以配乐朗诵。 5.组织分工,力求每个同学或小组都有任务,如,环境布置、编排节目单、 化妆,人人为班级朗诵会出力。 6.确定时间、地点、形式等。

二、制定一张班级朗诵会安排表,如: 主题 “秋诗冬韵”诗歌朗诵 会2、 推敲诗歌字句,尝试给诗填字,补充诗句,初步感受诗歌魅力。 教学重点: 1、 赏析诗歌,领悟诗歌用字的巧妙。 教学难点: 1、 给诗填字,补充诗句,感受推敲字词的乐趣,感受诗歌魅力。 教学过程: 一、读古诗,入情入境。 导语:同学们,在学习诗歌单元的时候,我们跟着苏小妹给诗加过“腰”。我们都知道,古 人写诗用字非常讲究,到底“诗腰”还有哪些讲究的地方?诗人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 呢?课件出示: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范读。 师:真不错!感受到春意了吗? 生读。 师:越来越有味道了。一起来怎么样? 集体读。 师:好!下面这首诗比较长,谁有勇气来挑战?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生读 师:感觉到润物细无声了吗? 集体读。边读边想象。 二、找佳句,初步赏析。 过渡:

真不错!一首好诗就像一杯好茶,善于朗读诗歌的人,就像功夫老到的泡茶师傅,能 把茶的香气散发出来,而真正喝茶的高手是既懂得泡茶,又懂得品茶。 看样子,我们同学功底不浅,懂得泡茶了,今天我们要学着怎么品茶。 师:这两首诗,你最喜欢哪首?你觉得哪句写得特别好? 好,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两首诗,读完后,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你喜欢的句子。 预设1: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赞美。春天是植物萌发、 生长的季节,正需雨,它就下起来了。诗人用拟人手法,盛赞春雨善解人意,似乎懂得人们 的心愿一般。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伴随着和煦的春风,趁着夜色悄悄地飘洒大地,绵 绵密密,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物。“潜”说明了春雨悄悄地来到了大地。 潜:春雨悄悄地来了,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 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 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 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 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 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 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 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 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真不错!要是诗人能听到你的点评一定很欣慰。 再增加点难度,敢接受挑战吗? 以下这首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诗,这首诗因为一个字出了名,看谁能把它找出来。注意:现在 请一位同学来读,其他同学仔细思考。 出示: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预设2:“春风又绿江南岸” 生:“绿” 师:这个绿字妙在哪里? 生:绿字,让人感觉到江南的春天到了,春风给大地带来了绿色,带来了生机。 师:这句诗背后还藏着不少故事。据说当年大诗人王安石为了这“绿”字可谓绞尽脑汁。现 在我们也来当一回诗人,如果你是王安石,你会给这句诗的中间加一个什么字? 出示:春风又( )江南岸 生:“到”“过”“入”“进” 师:“到”“过”“入”“进”与“绿”作比较。 提到“扫”(与秋风扫落叶作对比) 绿是表示颜色的形容词,这里用做了动词。意思是吹绿了。绿字既表现出春风的到来,又表 现出春风到后江南水乡的变化,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 我们看看哪些同学和王安石想到一块去了。课件出示: “到”、“过”、“入”、“满” 填到这些字的请举手。看来大诗人也和我们差不多,如果我们像王安石精益求精,也能成为 大诗人。 师:有意思吗? 三、赏诗眼,推敲字句。 过渡:所谓一字千金,一个字能让一首诗活起来,一首诗可能因为一句或是一个字而流传千 古,不少诗歌背后还藏着有趣的故事。韩愈和贾岛都是大文学家,而他们就是因为一首诗, 一个字成为了朋友的。 师:想知道哪首诗吗? 出示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生读。集体读。 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师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闲居:闲置的屋子,邻并:一起居住的邻居。草径:长满草的路。 师:作者是什么时候来到这间幽静、长满荒草的园子? 生:晚上 师:你怎么知道? 生:僧敲月下门 师:既然是晚上,一切都很安静,什么声音让作者知道“鸟宿池边树“? 生:敲门声。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师:在写这首诗的时候,贾岛犹豫了很久,是“僧敲月下门”还是“僧推月下门”好呢?大 诗人骑在驴背上想呀想呀,一头撞在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可是个大官,他的手下把贾岛押 到了韩愈面前,贾岛告诉韩愈缘由,韩愈不但没责怪他,还跟贾岛研究起这句诗来。韩愈说 用敲比用推更好?你能说说韩愈的理由吗?四人小组商量一下。 小组活动。 师:现在老师是贾岛,韩愈在哪里? 生汇报。 预设:敲比推更有礼貌。敲的声音比推的声音更响亮。 师补充:这是个幽静的夜晚,作者来到了幽静的小园,推也有声响,敲也有声响?为什么要 用推而不用敲?同学们非常熟悉推木门的声音,师:敲门声又是怎样的呢?安静,仔细听: 这是一个幽静的夜晚. 师敲桌子。 师:敲声清脆有力,在幽静的夜晚格外响亮,更加衬托出夜晚的宁静,更突出朋友家的幽静, 突出题目中的哪个字(幽) 贾岛曾经说过“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三年推敲出两句好诗句,吟颂起来真是激动得泪 流满面。 老师常说写作文字词要好好推敲,推敲一词源于这首诗词。

四、填佳字,给诗加“腰” 1:春风 吹绿了树梢 吹( )了小草 吹皱了河水 吹鼓了花苞 (绿,俏,醒„„) 生回答,说理由,比较品析。 2、黄莺鸣翠柳,紫燕( )春风。 生回答。(迎„„剪) 品析 生能回答“剪”,让生说理由。生答不到,课件出示“剪”,品析。 (燕子的尾巴像剪刀,把无形的风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4、红杏枝头春意( )。 ( 旺、闹、浓)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动、皱、翻、起) 5、窗前( )传春讯 枝上( )送好音 生回答,师板书,师生品析。 (细雨 黄鹂) (提示:哪种鸟雀声音传递春天的到来的喜悦。如:黄鹂鸣翠柳。) 6、 东风吹出千山绿 (春雨洒来万象新) 7、学生自己出示题 师生一起对诗。 8、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 )山鸟,时鸣春涧中。 结:好诗就像好茶,越喝越有味道,越品越上瘾。多读诗,读好诗不但能增强语感,还能提 高我们的想象能力,鉴赏能力。在平时的写作中,我们也要学习诗人推敲推敲自己的文章, 使文章更加精练。

关于时间变迁的诗句篇四
《《诗经》中的时间意识》

《诗经》中的时间意识

张蕾

与西方人对时间的覃思相比,中国哲人更早开始了对于时间的妙悟。孔夫子从黄河滚滚东去不舍昼夜领悟到时间的永恒,庄子以“白驹过隙”喻指人生的短暂。这种对时间的诗性感受方式,从一个侧面映照出中国哲学的诗意与情趣。

追溯哲人的诗性思考,我们会发现《诗经》的导源作用。《诗经》以诗歌的形式传达了先民对于时间的感受与思考,从中可以谛听到个体意识由蒙昧朦胧向觉醒迈进过程中坚实的足音。

《诗经》中出现了大量的时间名词与时间副词,在诗人而言并非刻意为之,实在是基于先民对时间的深切感受。这种感受大致包括三个层面:时序感受、心理感受、生命感受。

《诗经》是农业文明时期的产物,先民对时间的感受与农时、物候息息相关。大而言之,春秋代序为年,而“春”、“秋”、“年”的本义都与农业有关。在古人看来,季节首先意味着劳作收获,是他们的生命方式。小而言之,日出日落,月令交替,决定着先民的生活节奏。

《豳风〃七月》最为集中地表现了先民在时间流程中对于大自然的律动的把握。全诗按月排比,平铺直叙,非常适宜于表现时间长河的平缓匀速流淌。先民随着自然的律动呼吸,平静地接受自然的恩赐,“当耕而耕,当蚕而蚕,当作而作,当息而息”(黄熏《毛诗集成》)。《七月》正是通过逐季逐月地展示与之相应的特定意象,完成了这幅年年岁岁循环不已的风俗画卷。

与《七月》将喜愠消融于时序的写法不同,行役诗的抒情主人公感受时序则满腹牢骚。《小雅〃采薇》前三章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变化,“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表明士卒滞留边地时间之长;“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是久役难归所产生的激烈情绪。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诗句敏感于“往”与“来”中时序的变迁,生发出沧桑之感,以至“我心

伤悲,莫知我哀”,将哀痛之情推向极致。

如前所述,时间或曰时间词本身并无情感因素,只有它与特定意象联系在一起才会触动人心,产生诗美。对于时间,不同心态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相爱的青年男女对离别时间的心理感受自会与他人不同,盼归的少妇对于黄昏的心理感受也异于常人。

胡塞尔的《内在时间意识现象学》,将时间分为“内在的时间”与“客观的时间”、“世界的时间”,所谓“内在的时间”即根据主体自身的体验去把握时间,亦可称之为主观时间。《王风〃采葛》、《郑风〃子衿》“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的诗句绝妙解说了客观时间与主观时间的区别。

至于《王风〃君子于役》首次将“日之夕矣,牛羊下来”的黄昏景致与伤别念远联系起来,正是盼归少妇对于黄昏时节的独特心理感受所致,这种心理感受经过后世诗人不断的体味与复现,无疑具有了原型的意义。正如清人许瑶光所言,“已使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黄昏”。“黄昏意象”作为文人对于时间的独特心理感受长久地留在古典诗词中。又如黍离之痛亦具有原型意义,它的产生恰恰也基于时世变迁对诗人心理造成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讲,时间是生命的存在方式。先民从对时间的感受中体悟了生命的存在。时间的漫长越发反衬出个体生命的短暂,时间的易逝又促使他们思考如何增加生命的密度,提高生存的质量。这种思考使《诗经》不惟停留在具体感性的抒情叙事层面,某些诗篇还蕴含着哲思的萌动。

比如蜉蝣是一种朝生暮死生命极为短暂的昆虫,诗人由此联想到了人生,蜉蝣因之具有了象征意义。《曹风〃蜉蝣》接连三章,反复咏唱“心之忧矣,于我归处”,“心之忧矣,于我归息”,“心之忧矣,于我归说”,可见焦虑之深。因为诗人已经认识到人生的归宿与蜉蝣的归宿在本质上是同一的,生命不可逃避死亡的规律。 随着先民对于生之无奈的意识由朦胧逐渐明确,他们的心灵便不断地被焦虑所困惑,如何寻求缓释与解脱焦虑便成为先民时常考虑的问题。他们思考的结果是,立足当下,及时享乐,以乐消忧,即《秦风〃车》所谓“今者不乐,逝者其耋”,“今者不乐,逝者其亡”。及时行乐的思想正是在岁月易逝的残酷现实催逼下产生的。如果联系时间意识的觉醒来看待及时行乐思想,其合理之处正在于为时间焦虑找到

了缓释与解脱的对策,不失为一理性地应对人生的态度。

在时间的三个维度即过去、现在、未来之中,先民最为关注的是现在。因为抓住了今朝、今日、今夕,生命才是实实在在的。中国古代史诗的不发达,除了过早确认了诗歌“言志”的单一功能之外,或许也与先民历史意识淡薄,对于“过去”这一时间维度的忽略有关。《大雅》中的史诗都带有祭祖性质,或许可以解释为只有在特定的时日,先民才会怀着宗教的虔诚,推移历史时间,而在漫长的日常生活中,它们更瞩目当下,充分感受正在行进的时间流程,品味具体实在的“冬之夜”、“夏之日”带给他们的苦与乐。

孔子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概括《关雎》,这一经典的评点被视为《诗经》的整体基调,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主要的美学倾向。先民对于缓释时间焦虑所作的思考也未越出这一底线。因此如果将表现先民时间意识的诗篇拾掇起来做一个整体观照,就会发现及时行乐决不指向放纵情俗,堕入享乐主义深渊无力自拔。在宣扬享受当下的同时,又不忘乐而有节的警戒,这种辩证思维是先民理性意识深化的反映。 《唐风〃蟋蟀》等诗对于时间的那种隐隐焦虑,到了《离骚》中则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从某种程度上讲,时间意识流贯《离骚》全诗。如果说《诗经》中的时间意识开启了后人对生命意识的思考,那末《离骚》则进一步将伤逝主题与功业意识联系起来,从而对时间的思考更为凝重。而先秦哲学家尤其是道家融通宇宙的审美襟怀则又使诗歌境界进一步开拓。后世绵延不绝的对于生命的喟叹,便是它们合力作用的结果。

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一面高唱“为乐当及时”,一面又低吟“立身苦不早”,到曹操将“人生几何”的慨叹导向“天下归心”的期盼;从张华“功名宜崇速”的渴望到陆机“日归功未建”的惶恐;从阮籍“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的无奈,到陶渊明一面饱受“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的痛苦煎熬,一面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旷达予以排遣……一部古典诗歌史从主题学角度看也构成诗人贤哲对于时间意识不断强化与深入的历史。而在这部主题诗史中,《诗经》同样处于源头的地位。

上一篇文章: 宗教学在中国

下一篇文章: 對失去漢學中心的焦慮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10条: 评论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Copyright &copy; 2005 Cowrie.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沪ICP备05056240号 联系:E-mail:

关于时间变迁的诗句篇五
《一、诗意的变迁》

关于时间变迁的诗句篇六
《用我一生的时间写一诗刘作鹏评论》

用我一生的时间写一首诗

我想用我的一生去完成一首诗

诗里有我最爱的人和我最忠诚的狗

我想把每一片云蓝天白云都写进我的人生

还有我所有的认识的人

还有我所有钟爱的事业

我用我的一生去记录

而不是去追求

我想用我的一生去完成一首诗

因为过去不曾有人听到过我的心声

不曾有人明白流失过的那些记忆

不曾有人知道一首诗正以怎样的姿态完成

那么我将在诗中书写那些无法预知的未来

写那些值得回味的岁月

写那些亮丽的日子和那些苦涩的微笑

尽管不知道我的笔下是否有快乐

但我希望每个看到这首诗的人

我能看到微笑就在你的唇角浮现

想必那时候那一刻我已沉醉

我脸上的微笑在静夜里默默生长

我的想法只是如此地单纯

我只是希望花随着时间自然地结果

我想,等待作为一个过程

其本身就呈现魅力而忧伤的内涵

等待对我来说是一种闲情逸致

这种情绪极大地丰富了我的心灵

所以我想起在我的时间中

我都一直被那种灵感的光芒笼罩着

在时间中,等待,一颗心,温柔的触及……

人若能用这一生写一首完美的诗

便能懂爱,惜爱,舍爱最终到达爱的真谛

现世不能比翼双飞,来世定会蝴蝶双飞

我只是如此地简单生活,

却总有那么一个人的影子如影随行

也许它真的需要一生的时间

来让这影子与自己作伴

最终让我完成这样一首展现灵魂的诗

Comments:

诗歌本身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很多诗歌或者是好的诗歌可以说是诗人本身情感宣泄的产物。一般诗人世界的情乃七情六欲,诗人诗歌里的物乃世间万物。而这些情和物揉合在一起确可以呈现出千姿百态并给人心灵以震撼的意境。要我评价你的诗,那这里面一定带有我自己的个人喜好和偏爱。 首先,将这些情,物,意境放一边不说,只说两个字,“心”和“静”。这两个字太相近了,几乎可以划等号。首先说“心”,用“心”写出来的诗不一定是广为流传的作品,但这类诗歌一定可以概括为“真实”二字。返璞归真这个道理都明白,要做到这个,就得说说下一个字“静”。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作者都会呈现出强烈的情感起伏。因为诗歌的创作会从大脑中调出各种情感线索,或忧伤,或喜悦,或平和等等。这些都会引起情感的起伏。当这些情感的调动纷繁杂乱时,可能也就锻造出来了朦胧,意识流等之类的诗歌。常会有的情况是连诗人自身也不知道想要去诉说了什么,这类诗的作者传递出来的意识情感可以用由众多杂乱的点形成的不规则图形来表示。这些点可以理解为众多的意识,当这些意识无规则的组合就变得没有“意思”了。这些点就如同划过天空的流星。当一个流星在我们的上空飞逝而过,我想这颗流星给人留下的是深刻。如果是有规则的流星雨,我想它的给人的是美不胜收。如果这些流星雨无规则的四处溅射,我想在它呈现的那一刻,它已深深的震撼了我们。当然你的诗不属于其中的任何一种。我没有觉得深刻,也谈不上美,更没有觉得是心灵的震撼。但略微给了我一点平静的感觉。在我眼中,平静的去收敛这些情感是写诗的基本。 所以我得接着说这个“静”,在诗歌创作中对意识调动的不一样,所呈现在的是绝然不同。不论描述世间万物,还是人生百态,或者说古今变更,文明变迁,都受这一个“静”字的撑控。留得住的诗歌必定如同万年古树,有着坐看风云起的幽静。理性也源于“静”这个字,这也是在你的诗歌中读到的理性美。我认可这一点。不过认可不认可没有关系,诗歌是很自我的东西,能够找到和你心灵共鸣的人一起吟诵也就行了——这也是从诗里跳出来看待写诗的一个心态 “静”。所以诗歌这个东西,不必居心叵测的希望到达一个什么样的层次或目的,有一知己分享足已。就我个人而言,比较偏爱那些注重理性透视,有着平和意境美并且追求煅字炼意诗文,一般的诗都能做到这些。但我更青睐那些除此之外能给我留下一种波涛汹涌般宁静的诗歌。

至于你的诗歌,我想说的是思想的锤炼是基础,人的所有作为都源于此,它的品质也决定了作品的高低之分。其次是炼字炼意得加强。你可以继续写下去,加油My boy!!!

关于时间变迁的诗句篇七
《古诗理解15首》

中考古诗理解汇总

1.饮酒(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翻译】我的房屋建在人世间,门前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

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

中的景色到了傍晚十分美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

辨明,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赏析】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

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

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

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

还”此四句叙写诗人归隐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东篱边

随便采菊,偶然间抬头见到南山。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

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山气日夕佳,飞鸟

相与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含蓄寄托了与

山林为伍的情意,还在规劝其他人;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

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

【经典试题】

(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

是: 。

(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原因是:

(3)《饮酒》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优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

是: ,此句被王国维誉为“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

合一的境界。

(4)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去感受它。这一哲理可以用

《饮酒》中的“ ”来表现。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

路,儿女共沾巾。

【翻译】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

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

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赏析】

一、二两句点明送别地点和友人赴任之处。“城阙”,指京城长安;五津”,是杜少府要去之

地,“望”,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

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三四两句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表现了诗人真挚的

感情及诗人豁达胸襟。 五六两句笔锋一转,凝练、鲜明地申述对离别的看法,是慰人,也

是自慰,情理交融,乃全诗最精警之处,也是千古佳句。七八两句紧接前三联,以劝慰杜少

府作结。

【经典试题】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已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情奠

定基调的诗句是: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

句是: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明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的诗句是:

3. 《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

吏,都护在燕然。

【翻译】(我)轻车简从要视察边疆,要去的地方远过居延。(我)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

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

大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

然前线。

【赏析】一二句首先交待了为什么写这首诗,以及写作这首诗的地点。“问边”,是本次出使

的目的,奉命出使边塞慰问塞上戍边将士。“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而后一句

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三四句由“归雁”可知

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征蓬出汉塞”是诗人借蓬草自喻,写内心深处的飘零之感。五六

两句描绘出一幅苍凉壮观的塞外风光图。大漠无边,长天空阔,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

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

日。“直”“圆”二字刚劲有力。“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表现初到边塞的诗人对

塞上景色的惊异之感; “圆”字准确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

阔气势,苍茫壮阔中尽显柔和温暖。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

丽。结尾两句以事作结,询知都护此时所在,从“候骑” 口中得知“在燕然”,诗人的使命

也即将完成,收束自然。

【经典试题】

1.王维《使至塞上》一诗中交代诗人出使原委的一联

是: , 。

2. 。

3.诗中写塞外奇特美丽风光的千古名句是:4.诗中表现作者对守边将士的深切同情的两句:

4.《望岳》 唐 杜甫 八上

远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

山色没有尽头。

近望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在泰山,山

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凝望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睁大眼睛追

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开

一样。

俯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那众山,而

众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释然青年时的浪漫豪气。诗中没有一个“望”字。

但紧紧围绕试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会当凌绝顶,一览

众山小”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理解性默写】

1. 写泰山是集天地精华,极写山之高的语句是:

2. 既表现泰山雄伟,又表现出诗人心胸气魄的诗句是:

3. 写凝望泰山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心胸为之荡漾的诗句是:

4. 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5. 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的诗:

6. 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诗句是: 5.《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八上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春水初

涨,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上栖

息,谁家新飞来的燕子衔着泥正在筑巢。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繁多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

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是观赏不

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此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前四句写湖上春光,

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衔接非常自然。

【理解性默写】

1. 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也透露着诗人的喜悦之情的诗句是:

2. 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的诗句是:

3. 春天,香格里拉草原上野花次第开放,芳草如茵。游客骑马踏青,陶醉在优美的自然风

光之中,真可谓《钱塘湖春行》中所写 。

4.交代诗人行踪的诗句是: 6.《浣溪沙》 北宋 晏殊 九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唱一首新词便饮一杯酒助兴,

去年天气旧亭台, 去年相聚也是这个天气,也在这个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眼前太阳又将西沉,夕阳啊,你几时才能回来再照天际?

无可奈何花落去, 花儿凋谢了,忍看着它伴随残春消逝,谁也无可奈何;

似曾相识燕归来, 燕子又回来了,似曾相识,是新朋还是旧友,过眼迷离。

小园香径独徘徊。 我在小园的花间小路上独自徘徊,满腔的孤寂怎么也无法

排解。

暮春时节,日落时分,物候的变化引发了词人对年华流逝的感伤。“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生发出值得玩味的情趣。

【理解性默写】

1. 晏殊在《浣溪沙》中以诗入词,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千古名

句的是: 2. 本词中被后人传唱引用来表达思人之情的千古名句是:

3. 表现作者怅然若失的句子是:

4. 本词中表现作者盎然得意之情、闲散寻欢之志,又含蓄地表达作者感伤怀旧的词句是:

5. “”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以景衬情,

引发了词人对年华流逝的感伤。同时又蕴含着哲理: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消逝,这是无法阻

止的客观规律;但在它消逝的同时,仍然会有美好的事物再现。

7.北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

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

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

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

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起舞翩翩玩赏

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

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

美好的月光。

【理解性句子并答案】

1、苏轼《水调歌头》一词中表达他不堪月宫的孤寂清寒而依恋人间的句子是: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2、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望着明月遥祝兄弟平安,现在人们也常常用来祝福亲友的词句是: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指出世上没有完美的事,安慰自己的语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

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自己乐观人生态度的句

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此事古难全”一句,其中“此事”指的是: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6、词人问天句: 问月句:?

问自己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7、 因思念亲人而夜不成寐: 8.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翻译: 巴山楚水一带荒远凄凉,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回到家乡后,

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哼唱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

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在沉舟旁

边有上千条船争相驶过,枯败的病树前万棵绿树生机勃发。今天听到你为我作的

那一首诗,就借这杯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默写:

1、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2、运用典故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思念故人,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

的句子是:

3、与题目呼应,表达诗人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的句子是:

9.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

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奇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声音

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孤单单的城门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之日无法预计。羌人的

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出征的人不能入睡,将军连头发都白了,战士们流下眼泪。

【经典试题】

1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表达了戍边将士思乡盼归,却又无法还乡之痛苦的词句是

3、从写景转入写情,写出戍边将士对朝廷奉行的不抵抗政策感到无奈,戍守艰苦,又无归

计,难以入眠而洒下思乡热泪的句子是: , 。

10.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夕阳早已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

天涯。

《天净沙·秋思》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

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

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经典试题】

1、《天净沙·秋思》中的语句“ , ”和“ ”

将不同景物组接在一起,从正反两面烘托出羁旅游子内心的凄楚与悲怆。

2、《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

3、《天净沙·秋思》中,写出自己流落天涯,有家难回的语句是: , [11.过零丁洋 南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

我一生的辛苦遭遇,是从读书做官开始的。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四年的

艰苦岁月。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风中纷飞的柳絮,个人身世遭遇好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

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忠

心映照史册。

【经典试题】

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抒写“ ,

”,展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操和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巧借两个情感色彩的地名与他的心情暗合,表现他“昨日”2、诗中表明作者以死明志的千古名句是

关于时间变迁的诗句篇八
《三十四首古诗》

七年上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已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

•。

•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4.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明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的诗句是:

•。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

(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翰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写出了早春的细雨蒙蒙,春色若隐若现,报告了春天早来的消息的诗句是:

(4)《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中以丝的千头万绪比喻离愁的纷乱和难解的诗句是: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写战斗场面激烈,表现义军所向披靡(或从视角和听角着笔,描写激烈的操练演习场面)的句子是:

•2.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明作者对陈同甫寄予希望且直接表达他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是: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由外在形象渗透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位落魄英雄的典型形象: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七年下

(6)《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4.《观沧海》一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5.《观沧海》一诗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

•。

•6.《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

•。

•7.《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 •

•。

(7)《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杜甫在《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杜甫在《望岳》中,虚实结合,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杜甫在《望岳》中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诗句: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4.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观刈麦》

•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手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观刈麦》中正面描写刈麦时的艰苦劳动与紧张(或最能表现农民在烈日下在田间艰苦劳作)的诗句是: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2.《观刈麦》中,最能表现割麦农民极度辛苦而又企盼延长干活时间这种矛盾心理的诗句是: •。

•3.白成易《观刈麦》中,描写妇女儿童支援农忙场景(或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的诗句是: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4.白居易的《观刈麦》中直接提示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原因的句子: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5.白居易的《观刈麦》中表现作者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同时也表达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有: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6.白居易的《观刈麦》中揭示农民赋税繁重的句子:

(9)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或极力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的诗句是: •

•2.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描写官军出其不意袭击敌人的诗句是:

•4.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从声和色两个方面勾画了一幅激烈的战斗场面,渲染了沉重,紧张,肃杀的氛围的诗句是:

•(10)《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晏殊《浣溪沙》一词中构成“新”与“旧”对比的词句是: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2.晏殊在《浣溪沙》一词中表达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的名句是:

•3. 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人由景触情,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的句子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1)《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秋思》中写农村晚景的句子是:

•2.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

•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

•4.该曲的主旨句是:

•(12)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中,对在离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深表同情且点明该曲主旨的句子是:

•2.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3.《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潼关的雄伟气势,暗示它是兵家必争之地的诗句是: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4.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了潼关地势险要的句子是: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八年上

•(13)《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 •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

•4.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青山与绿水掩盖不住旅途忧郁的情怀的诗句是: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14)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且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诗句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杜甫的《春望》中诗人睹物伤情(或运用拟人手法抒发伤感之情)的诗句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杜甫的《春望》中, 蕴含着诗人无限的思念关切亲人的的诗句是: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的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

•(1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1.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 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表现事物正在发展变化,蕴含哲理的诗句是: •

•4. 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直接表达自己对钱塘湖的喜爱之情的诗句是:

(16)《酬乐天扬州初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关于时间变迁的诗句篇九
《古诗》

九年级诗词赏析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一、这首词的作者是 北宋 朝的 苏轼 。(人名)

二、词语解释1、老夫:作者自称 2、聊:姑且,暂且 3、黄: 黄犬 4、苍: 苍鹰5、千骑:上千个骑马的人6、骑:一人一马称一骑 7、倾城: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8、胸胆尚开张:胸怀还很宽阔,胆气还很豪壮 9、 微霜:稍白 10、节: 符节 11 会 12 13队。

三、词、名句赏析

1. “千骑卷平岗”中“千骑”是数量,极言其多,那么“卷”字有什么好处? 答:一个“卷”字,写出尘土飞扬,声势浩大。极言行走之快,表现了出猎者的情绪高昂和精神抖擞。

2、己要像孙权当年一样,亲自弯弓射虎。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运用典故 ,使表达委婉含蓄

使表达委婉含蓄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运用典故,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表达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运用典故 ,使表达委婉含蓄

四、内容与主题全解

上片: 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 下片: 抒写立志为国效命的情怀。

答: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时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地表达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五、写法特点: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一、这首词的作者是 南宋 朝的 辛弃疾

二、解词

1 2、壮词 3

4、 5、 6、、炙:切碎的熟肉8、五十弦:原指瑟,这里泛指各种乐器。 9、翻:奏

10 12

13

15三、词句赏析

1.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运用两个细节写出了作者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

2. 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

3.4.酬的抑郁、愤慨。

四、内容与主题

上片: 描述军旅生活。下片:描写战斗场面表达渴望杀敌报国的情怀和壮志难酬的失落。 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希望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五、写法

1.首尾照应,都是写现实,中间写梦境。

2.对比。现实与理想对比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作者 范仲淹 字希文 世称“范文正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选自《唐宋名家诗选》 渔家傲,是 词牌名 。

二、解词

①衡阳雁去:“雁去衡阳”的倒语。相传北雁南飞,到湖南的衡阳为止。

②边声:边境特有的风声,乐声和马嘶声等。

③角:军中的号角。

④千嶂:崇山峻岭。

⑤长烟:荒漠上的烟。

⑥羌管:羌笛。羌族乐器的一种。

⑦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⑧塞下:边地。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三、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和战士们愁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一、 赏析

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这10个字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站在山头,放眼望去,戈壁延绵千里,大漠中蒸起腾腾水汽,似烟若雾,飘散开去.已是夕阳时刻,荒芜的大漠里只有一座孤城镶嵌其中,禁闭的城们隐隐中透出将士们内心的无奈. 一股苍茫之气直逼出来,使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和一种静穆与悲凉的北地征戍之苦。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词人运用典故写出了边防将士以国事为重,勇敢保卫边疆的高度责任感。含蓄地表达了对朝廷对外政策的不满,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五、文章内容与中心

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

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特别是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下片抒情,抒发的是边关将士的愁情。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①词的上片写景,以"异"字统领以下背景:雁云、 边声、 长烟 、落日 、孤城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②词的下片抒情,“”一句诗就强烈抒发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中心: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

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2]

六、写法特点

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全词通过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九年级(上)理解性背诵默写

 (一)《望江南》(温庭筠)

1. 《望江南》中写出了思妇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和盼望心上人归来的殷切心情: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2.《望江南》中写思妇盼夫未回失望极深的句子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3.《望江南》中充分体现思妇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的诗句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 洲

 (二)《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1.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2.《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且表达了主旨的诗句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

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4.《渔家傲·秋思》中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诗句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三)《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1.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表明自己渴望为国御敌立功的词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文笔豪迈奔放,有江河一泻千里的气概,词中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愿望,于豪迈之外,稍含不满之意的两句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3.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孙权自喻,表明建功立业心志的诗句是: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4.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诗句是: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 (四)《武陵春》(李清照)

1.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写人事变迁让人伤心的句子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2.宋代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中独辟蹊径,抒发内心沉重的哀愁的句子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五)《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1.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写战斗场面激烈,表现义军所向披靡(或从视角和听角着笔,描写激烈的操练演习场面)的句子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2.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明作者对陈同甫寄予希望且直接表达他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由外在形象渗透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位落魄英雄的典型形象: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 (六)《观刈麦》(白成易)

1.《观刈麦》中正面描写刈麦时的艰苦劳动与紧张(或最能表现农民在烈日下在田间艰苦劳作)的诗句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2.《观刈麦》中,最能表现割麦农民极度辛苦而又企盼延长干活时间这种矛盾心理的诗句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3.白成易《观刈麦》中,描写妇女儿童支援农忙场景(或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的诗句是: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4.白居易的《观刈麦》中直接提示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原因的句子: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5.白居易的《观刈麦》中表现作者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同时也表达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有: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6.白居易的《观刈麦》中揭示农民赋税繁重的句子:家田输税尽。

 (七)《月夜》(刘方平)

《月夜》中表现春气萌发,蛰虫涌动的诗句是: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 (八)《商山早行》(温庭筠)

1.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由十个名词构成,蕴含六种景物,表现了早行之早的句子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2.温庭筠《商山早行》中触景生情,把景物描写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诗人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是: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 (九)《卜算子·咏梅》(陆游)

1.陆游《卜算子·咏梅》中写梅花即使遭遇摧折也坚持自己的操守和品行的句子是: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2.陆游《卜算子·咏梅》中表现梅花高洁傲岸的句子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 (十)《破阵子》(晏殊)暂无

 (十一)《浣溪沙》(苏轼)

《浣溪沙》中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细雨途中行路的辛苦的句子是: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 (十二)《醉花阴》(李清照)

1.李清照《醉花阴》中形容人极度悲伤,愁苦的千古名句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醉花阴》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其中以生动的形象来表达相思之苦,并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义蕴含其中的诗句是:人比黄花瘦。

关于时间变迁的诗句篇十
《课外古诗十首》

相关热词搜索:形容世事变迁的诗句 世事变迁的诗句 时代变迁的诗句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关于时间变迁的诗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关于时间变迁的诗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21859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