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孤桐诗歌鉴赏答案

孤桐诗歌鉴赏答案

2016-02-15 10:24:3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孤桐诗歌鉴赏答案篇一《《玉楼春》《孤桐》诗歌鉴赏答案》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孤桐诗歌鉴赏答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孤桐诗歌鉴赏答案篇一
《《玉楼春》《孤桐》诗歌鉴赏答案》

孤桐诗歌鉴赏答案篇二
《诗歌鉴赏》

江苏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的快速解题与规范答题技法点拨

——学虎教育

一、 古代诗歌鉴赏的快速解题

(一)诗歌主题的快速把握

1.看背景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⑴,愿斫五弦琴⑵。

[注释]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 “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 “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 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

2.看体裁 抒情诗要注意把握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情感。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6�1 赤壁怀古》其目的就是抒发情感,该诗的主题是:壮志未酬 的华发之叹。

再看下面这首诗: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抒情诗,然后把握其情感:讽谏唐朝统治者,贪图享乐,当心亡国。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首先,应把握诗中的两个悲剧人物:琵 琶女,当年色艺双绝,后来沦落江湖;白居易,当年名满京城,后来谪居江州。从琵琶女、白居易的悲剧,我们可以联想到屈原、贾谊、 李广、陶潜、李白、杜甫等无数杰出人才的悲剧。根据诗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出该诗的主题:奇人数奇(数奇,命运不好)的才子之 悲。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请看下面这首诗: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之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 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3.看技法 从诗歌的技法入手,有时也能迅速地把握诗歌的主题。

例如: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诗采用的写法,一为用典,“朱雀桥”“乌衣巷”为东晋的繁华之地,“王谢”为东晋权贵豪门。一为借景抒情,“野草花”“夕阳 斜”,这些景物让人联想到萧条衰败;旧时的堂前燕,目睹了王谢家族的富贵荣华,现在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从技法入手,可以在字 里行间感受到诗人昔盛今衰的王朝悲歌。在这首诗中,诗人很可能就在感叹唐王朝的衰败。

4.看意象

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 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 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往往能够迅速地把握主题。

例如: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

但日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⑴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⑵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释]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阅读提示: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扶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 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 是“借物寓言”之作。 我们知道,与杜鹃鸟相关的有一神话故事: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人们从杜鹃嘴角的红色联想到“杜鹃啼血”,从杜鹃的叫声联想到“何不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往往与凄凉、哀伤、思归联系在一 起。那么,诗人想回到哪里去呢?联系诗人的生平与提供的背景,可以联想到,诗人希望回到抗战前线,报效国家,但主和派当权,诗 人于是发出报国无门的悲叹。 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学生在古诗鉴赏备考中,应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

5.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

例如,标题、结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请看下面几首诗: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从标题中的“秋思”和诗句中的“家书”,即可得知该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从本诗的结句,即可得知诗人在此诗中表达的爱情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鹧鸪天西都⑴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⑵,天教懒慢带⑶疏狂。曾批给露支风敕⑷,累奏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 玉楼金阙⑤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释]①西都:指洛阳。宋时称洛阳为西京。②清都:传说中天帝的居处。山水郎:词中指为天帝管理山水的郎官。③懒慢带:一作“支 付与”。④曾批给露支风敕:一作“曾批给雨支风券”。⑤玉楼金阙:指汴京的宫殿。 从词中“几曾着眼看侯王”,即可迅速把握该词的主题:蔑视权贵。

(二)诗歌技法的快速把握

1.要牢固、准确地掌握古代诗歌常用的技法。比如,词法,句法,修辞手段,表现手法。 下面,侧重谈谈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⑴托物言志 托,寄托,借助;物,客观事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思想,情感,哲理,等等。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 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例如: 瀑布联句 李 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此诗借写瀑布,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应志存高远,不畏艰辛,努力实现人生目标。

⑵用典 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来表达思想情感,这就叫作用典。例如: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中借用王昭君的典故——王昭君因君王昏庸(画图省识春风面),尽管国色天香,也只能演出“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 的人生悲剧——抒发了怨恨之情:如君王昏庸,杰出人才往往只能演出人生悲剧。

⑶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重要标志。借景抒情,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比如马致远的《秋 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再如: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其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既是写景,也是抒情。“无边落

木萧萧下”,让人联想到一年将尽,韶华易逝,平添乡 愁。“不尽长江滚滚来”,让人联想到不尽的愁绪、飞逝的时光、历朝历代的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杜甫此处明为写景,实为抒发人生 的感慨。

⑷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 是间接抒情。例如: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其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通过用典来抒发情感: 这就是间接抒情。“长使英雄泪满襟”,就是直接抒情。

⑸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 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例如: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中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阔景象,来衬托“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所营造的的冷寂、孤独艺术氛围。

⑹虚写和实写 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实写,恰好与之相反。例如: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 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 何人说?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 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写,状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引起读者的想象。虚实结合, 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⑺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 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 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2.通过强化训练,提高把握诗歌技法的准确性与熟练程度。

3.鉴赏技法时,如果没有规定角度,应选择作品最为突出的、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切入。 采取此项解题策略,既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又能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先看下面一道高考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3 年全国高考试卷)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⑴制毒龙。

[注释] 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 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结合全诗赏析时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请看下面的答卷: 例一: 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喧闹的泉声遇“危石”而哽咽,温暖的日色因树林的幽深而变冷。这“咽”和 “冷”充分点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点,烘托出幽静、悠远的冷清气氛。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愿意远离世俗欲念的隐士情怀。

【此答案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例二: 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因为“咽”用拟人的手法写泉流之声,以动写静,突出禅寺之静,生动而传神地 写出泉流过高石时,水声急变,形象而生动;“冷”字不仅写出日色下青松的色调,更突出了香积寺环境的清幽、静谧,这一禅院寂静 空灵之感由这一“冷”字表现出来。 【此答案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二、 古代诗歌的规范答题

(一)答题的要求

1.符合题目的要求 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一定要符合题目的要求。就2003 年全国高考古诗鉴赏题,有一考生这样作答: 我认为“咽”和“冷”,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写出了泉水从石头上流过的声音,给人一种清幽恬静的感觉,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路 过香积寺所领悟到的这股自然美景的喜悦的心情。 解题的要求是:“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但是,此答案只分析了“咽”,将 “冷”置于不顾,又没有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这一解答就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2.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 诗歌鉴赏虽说是开放型试题,但也要求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请看下面的答案: 答案一:分别是“危”和“青”字。“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说明了香积寺的偏僻,无人知,快没人继承这所寺庙,突出了“危” 字。而“薄暮空潭曲,安禅制屠龙”体现了“青”字,在此环境下,来制“毒龙”,突出了“青”字。 此答案与文本不符。诗眼错,分析错,无意境。 答案二:分别是“咽”和“冷”。作者经过香积寺写了所看到的一派景象,尤其突出第三联中的描写景物的凄惨、阴凉,从中写出了当 时一种对世俗欲念的不满情绪,突出世态阴凉、冷漠与无情。 分析欠准确,意境不准确。 答案三:分别是“咽”和“冷”。本诗写出了诗人经过香积寺的所见、所闻、所感,“泉声咽危石”,一个“咽”字,突出了香积寺的 静,泉声动听;“月色冷青松”,“冷”字用得精妙,显得青松的苍劲、挺拔,从而更突出寺的冷峻。 无意境,分析欠准确。 答案四: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作为山水田园诗派,其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本诗则向世人描绘 一幅幽静恬然过香积寺的游景,全诗突出一个静字,而咽冷将泉声月色动静结合,同时照应前后联。 诗歌鉴赏,应结合原诗的语言,不能架空分析。此答案没有结合原诗语言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五:分别是“咽”和“冷”。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咽和冷字,深深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悲凉心境,作者厌恶世俗的繁杂,渴望一种 清净、安宁的生活。 没有诗眼的分析,只有分析的结果,没有分析的过程。

(二)答题的角度

1.题目开口面小的,按规定的角度切入。 请看下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2 年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此题的开口面很小,只要从“折柳”切入作答即可。请看所给的参考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 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2.题目开口面大,可自选角度切入。 请看下题: 阅读下文,试从一个角度切人,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2002 年上海试题) 虞美人听雨 蒋 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解答此题,不要面面俱到,围绕一点写即可。例如从内容、形象、线索、语言风格等等方面均可。

参考答案: ①从谋篇行文的角度看,这首词是从旧日之我写到今日之我,在时间上为顺叙;但它的写作触发点却是从今日之我想到旧日之我,在时 间上是逆推上去的。词中居主要地位的应当是今我,而非旧我。因此,词中的三幅画,是紧密相连的,当我们读到第三幅画时,只会感 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这样一个极其单调的画面,正表现出画中人处境的极端孤寂和心境的极端萧索。他在 尝遍悲欢离合的滋味,又经历江山易主的巨大变故后,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欢乐,也埋葬了壮年的愁恨,一切皆空,万念俱灰,此时此地 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虽然感到雨声的无情,而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词

的结尾,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样两句无可奈何的话,总结了他“听雨”的一生。 ②从线索的角度看,这首词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词的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是慨叹目前的境况,它按时间顺序,由少年写到壮年, 再写到老年,写了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环境、不同生活和不同心情,而以“听雨”作为一条贯串始终的线索。 ③从组材的角度看,作者非常高明。作者的一生是在战乱年代中度过的。这首词正是他的忧患余生的自述。其写作的高妙之处在于:作 者没有用抽象的叙述来进行概括,而是从自己漫长的一生和曲折的经历中,截取了三幅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画面,通过它们,形象地 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其概括本领是极其高明的。

(三)答题的格式

1.先观点后理由 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请看2004 年高考浙江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 由。 参考答案: A.游子思归乡。【前为观点,后为理由】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 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B.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 相逢无期。 C.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2.先分后总式 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例如,解答2003 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有一考生这样作答: 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 阴冷,“咽”和“冷”二字绘声绘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两字的妙处。先分说】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结合全诗 的意境分析其妙处。再总说】。【此答案从用词之妙分析其效果】

3.先总后分式 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请看2004 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 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参考答案: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

【先总说】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 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后分说】

4. 分点作答式 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请看2004 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典例精析 【例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4 年高考全国卷一)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 样的情感? 【解析】此题选择的是比较常见的一首七言绝句——张籍的《秋思》,并且举出了王安石的评价,也算是一种提示。

6 分共两问,设问指 向明确。第一问“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

孤桐诗歌鉴赏答案篇三
《诗歌鉴赏》

考前一阅()——诗歌鉴赏1.阅读下列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二首(之一)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⑴这首诗前两句勾勒了怎样一幅景象?渲染了怎样一种气氛?⑵这首诗在写景抒情中表达了怎样一种哲理?2.阅读下列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方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清人认为这首诗是对“杨花榆荚”的赞美诗,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请结合全诗做简要赏析。3.阅读下列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寒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动,依山片雨临。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清代纪昀评价说颔联:“托意深微,妙无痕迹,真诗人之笔”,你是否同意这种评价?为什么?请结合全诗做简要赏析。4.阅读下列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注:①故园,指长安诗人曾居于此。②龙钟,湿漉漉,泪水很多的样子。“凭君传语报平安”一句的“传语”用今天的话讲应该是什么?你认为最能表达诗人心情的是哪一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5.阅读下列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注:愠,疾苦、怨愤。有人评价这首诗认为诗人是以“孤桐”自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说你对“孤桐”形象的理解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6、阅读下列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夕 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诗歌一、三句写景,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结合全诗做简要赏析。7、阅读下列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丁末过吴凇 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树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注:①商略,指商量②天随,晚唐诗人陆龟蒙,号天随子,据说他时放扁舟,挂篷席,置束书、茶灶、笔床、钓具,游于江湖间。⑴找出词的上片写景时运用的修

辞手法,并简要分析上片的表现手法。⑵下片怀古伤今,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①前两句写出诗人身披蓑衣,在舟中眺望的景象:黑夜茫茫,满江风浪,波涛汹涌。渲染了险恶、沉重、压抑、恐惧的气氛。②黑暗总会过去,风浪终会平静,一切美好事物的 生命力是不可遏止的。2、同意这种说法。“杨花榆荚”固然比不上“百般红紫”,但他们却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他们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添彩。作者正是借这种幽默的情趣赞美杨花的勇气。3、同意这种观点。这首诗题为“春寒”,而抽象的春寒则正是通过三、四句中的“方敛翅”和“不开心”这两种具体情景表现出来,含蓄委婉,正如纪昀所说:“托意深微,妙无痕迹,”4、捎口信。“双袖龙钟泪不干”。看到入京使,勾起诗人无尽的思乡之情,不仅潸然泪下,表达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恋的深情。5、同意。诗中所描绘的卓然不群、生机勃勃的“孤桐”形象实际上就是诗人自喻,联系诗人力主变法、改革朝政的政治主张不难看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献身变法、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6、“冷”和“凉”用的最好。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写景,将视觉上的感受转移到触觉上,既写出了环境的荒凉冷寂,也突出了这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答一语双关也可)7、⑴拟人。融情于景,将满腹凄苦之情融入眼前清寂之景,(或答托物起兴,借燕雁没有心机,随季节而飞,纯任天然引出自己的归隐之意。)⑵抒发了词人因个人境遇凄苦而向往归隐的身世之感和南宋国运衰微的家国之悲。

孤桐诗歌鉴赏答案篇四
《2013届高三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检测: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答案]》

专题质量检测(十) 古代诗歌鉴赏(一)

(时间:40分钟 满分:82分)

1.(2011·海口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11分)

御街行·秋日怀旧

(宋)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 ①真珠:即珍珠。②敧:qī,斜靠着。③都来:算来

(1)这首词不直言秋却使人知秋,请分析词的上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秋。(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家认为,下片写“愁”,神形毕肖,请分析作者写出了“愁”的哪些神态?(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作者抓住秋夜、秋声、秋色和秋月等,让读者很自然地感受到秋思。(2分)从夜静叶落写起,由沙沙响而感知落叶声,由落叶而感知秋时之声,因夜之愈静,故愈觉寒声之碎。又在空寂的高楼之上,卷起珠帘,观看夜色,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3分)

(2)作者写出了酌酒垂泪的愁姿,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3分)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愁更难堪,情更凄切。枕头斜倚,写出了愁人倚枕对灯寂然凝思神态,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这愁,在内为愁肠愁心,在外为愁眉愁脸。(3分) ②③①

2.(2012·新课标高考调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11分)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唐)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 鸳鸯

②①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 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 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 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 ①(xī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②柘(zhè):一种树。

(1)诗歌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出现的人物形象各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池塘里,蒲草森森,长得茂密繁盛,形成黑压压的一片,微风吹过,带来阵阵清香;(1分)一对对鸳鸯、,悠悠自在,嬉戏觅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1分)到处都是一片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长势繁密幽深。(1分)描绘了一幅静谧安恬的田园之景。(2分)

(2)蚕娘是一个勤劳的、因喜获丰收而内心喜悦的女子形象。一条碧波荡漾、清澈见底的小溪,抱村而流,蚕娘在渌溪边漂洗着白花花的蚕茧,可见其勤劳和快乐。(2分)牧童是一个快乐、顽皮的形象,他吹着笛子,声音清脆悠扬,一时兴起,又和衣进入溪水,沐浴在渌水碧波之中,可见其快乐、顽皮。(2分)山翁则是一个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老者形象。他挽着我的手臂,笑容满面,亲切热情地指着西坡那片地对我说,瓜和豆已经熟了,再住上几日就可尝新了,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2分)

(结合诗句1分,性格特点概括1分,如果有分析“我”的酌情给1分。)

3.(2012·石家庄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溪 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 ①此溪后改为愚溪。②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

③榜(pēng):指摇船用具。此句指船行触石。

(1)诗中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请简要说明。(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如何理解诗人的“不怨”与“怨”?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写了诗人脱身宦海,远离官场(1分),隐居山林或寄情于山水(2分),躬耕稼穑(1分)的闲适(1分)生活。(5分)

(2)诗人说“幸”到边地,(1分)不为官场时务所“累”(1分),隐居自然山水,啸歌山林,过着闲适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表现出表面上的“无怨”(1分);而“偶似山林客”,说明不是真正的隐居(1分),来往不见人的孤独,更不可能是快乐的隐居,啸歌山林,也不仅是喜悦的狂放(1分),因而感情中有“愤”有“恨”有“怨”(1分),是外热内冷,表面闲适,实际苦闷。(6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除夜自石湖归苕十首(其七)

姜夔

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

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注] ①姜夔于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冬,到石湖范成大处做客,除夕晚上乘船回家,途中写下了十首七绝。此为第七首,描写诗人只身夜渡太湖的情景。②笠泽:指太湖。③长桥:指垂虹桥,北宋时建,在今江苏是江市。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一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5分)

③②①③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雁影”是作者的化身,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作简要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问,考查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这一画面是由太湖、长桥、远山、云雾、雁影、小舟等意象组成的。诗的前两句写望中景,后两句写近景,考生只要认真筛选,即可找到其中描写的景物。然后对其进行整合,得出这些景物所描绘的画面即可。第(2)问,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我们从注释①中知道,作者除夕之夜孤舟而归,所以茫茫太湖上的一点雁影正与作者孤舟漂泊的心境相契合,而此时作者的心境就不言而喻了。

答案:(1)本诗描绘了一幅寂静清冷、空濛淡远的冬夜行舟图。(3分)这一画面是由太湖、长桥、远山、云雾、雁影、小舟等景物组成的。(2分)

(2)同意。①茫茫太湖上的一点雁影与作者的孤舟漂泊之情正好相契合,这里的孤雁也就成了作者的化身。(3分)②作者把自己比作孤雁,表达了其淡泊、清冷、落寞的心境。(3分)

5.(2012·沈阳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11分)

杂诗二首(其二)

曹丕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

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注] ①亭亭:远而无所依靠的样子。②飘风:暴起的风。③吴会:指吴郡和会稽郡。吴本是秦会稽郡,后汉时分为吴和会稽两郡。

(1)诗人开篇两句中塑造“浮云”这一意象的目的是什么?(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②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浮云”喻意为身不由己、无所依靠,诗人塑造这一意象一方面暗示了游子的孤独无依,(2分)另一方面为下文的“东南行”埋下伏笔。(3分)

(2)①采用象征的手法,用浮云来象征游子;②诗歌前六句借“浮云”写出了游子的遭遇,表达了游子生不逢时、遭遇乱世、漂泊不定的凄苦之情,七八两句抒发了思乡但无法归家的抑郁、痛苦之情。(手法及象征意义各占1分,情感表达前六句分析与最后两句分析各占2分)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注] ① 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诗歌前六句表达了桐树怎样的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及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枝繁叶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正直伟岸,虚心中空;岁月越久根越壮,太阳越炽烈树荫越浓密。

(2)本诗托物言志,孤桐是作者的人格写照。尾联中说桐木在清明盛世,也想着解决民间疾苦,像帝舜抚琴弹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说明作者志存高远,虚心扎实,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

7.(2012·海南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11分)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①①②

孤桐诗歌鉴赏答案篇五
《古代诗歌鉴赏》

技法点拨古代诗歌鉴赏的快速解题(一)诗歌主题的快速把握1.看背景孤 桐 王安石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⑴,愿斫五弦琴⑵。[注释]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2.看体裁抒情诗要注意把握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情感。例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其目的泊秦淮 杜牧催成清泪,惊残⑴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⑵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注释]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阅读提示: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扶使王炎的幕僚,积极我们知道,与杜鹃鸟相关的有一神话故事: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学生在古诗鉴5.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句、诗眼)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秋 思 张 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从标题中的“秋思”和诗句中的“家书”,即可得知该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鹊桥仙 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二)诗歌技法的快速把握1.要牢固、准确地掌握古代诗歌常用的技法。比如,词法,句法,修辞手段,表现手法。下面,侧重谈谈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⑴托物言志托,寄托,借助;物,客观事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思想,情感,哲理,等等。简瀑布联句 李 忱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此诗借写瀑布,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应志存高远,不畏艰辛,努力实现人生目标。⑵用典 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来表达思想情感,这就叫作用典。例如:咏怀古迹 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中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阔景象,来衬托“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所营造⑹虚写和实写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实写,恰好与之相反。例如:雨霖铃 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⑺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2.通过强化训练,提高把握诗歌技法的准确性与熟练程度。3.鉴赏技法时,如果没有规定角度,应选择作品最为突出的、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切入。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结合全诗赏析时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请看下面的答卷:例一: 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喧闹的泉声遇“危石”而哽咽,温暖【此答案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处】例二: 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因为“咽”用拟人的手法写泉流之声【此答案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处】古代诗歌的规范答题(一)答题的要求 1.符合题目的要求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一定要符合题目的要求。就2003年全国高考古诗鉴赏题,有一考生这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2年高考题)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此题的开口面很小,只要从“折柳”切入作答即可。请看所给的参考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2.题目开口面大,可自选角度切入。请看下题:阅读下文,试从一个角度切人,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2002年上海试题)虞美人·听雨 蒋 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先观点后理由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请看2004年高考浙江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参考答案: A.游子思归乡。【前为观点,后为理由】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 B.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C.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2.先分后总式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例如,解答2003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有一考生这样作答:参考答案:①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典例精析【例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4年高考全国卷一)秋 思张 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解析】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训练平台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江上 葛天民连天芳草雨漫漫,赢得鸥边野水宽。花欲尽时风扑起,柳绵无力护春寒。作者在这首诗中“扑”和“护”字用得很巧妙。你认为巧妙在哪里?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 咏 风 王 勃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历代咏风的诗很多,如梁无帝、唐太宗的《咏风》诗,无非是飘香、舞袖、绕梁而已。①请简答:① 。 ②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初冬夜饮① 杜牧淮阳多病偶求欢②,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注] ①本诗作于会昌二年,当时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黄州,又转池州,睦州等地。②欢:指的是酒。《易林》“酒来欢伯,除忧来乐。”问:第二句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形象。最后一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孤桐诗歌鉴赏答案篇六
《2012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的快速解题与规范答题)》

古代诗歌鉴赏的快速解题与规范答题

技法点拨

一、 古代诗歌鉴赏的快速解题

(一)诗歌主题的快速把握

1.看背景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⑴,愿斫五弦琴⑵。

[注释]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

2.看体裁

抒情诗要注意把握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情感。例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其目的就是抒发情感,该诗的主题是:壮志未酬的华发之叹。再看下面这首诗: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抒情诗,然后把握其情感:讽谏唐朝统治者,贪图享乐,当心亡国。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首先,应把握诗中的两个悲剧人物:琵琶女,当年色艺双绝,后来沦落江湖;白居易,当年名满京城,后来谪居江州。从琵琶女、白居易的悲剧,我们可以联想到屈原、贾谊、李广、陶潜、李白、杜甫等无数杰出人才的悲剧。根据诗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出该诗的主题:奇人数奇(数奇,命运不好)的才子之悲。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请看下面这首诗: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之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3.看技法

从诗歌的技法入手,有时也能迅速地把握诗歌的主题。例如: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诗采用的写法,一为用典,“朱雀桥”“乌衣巷”为东晋的繁华之地,“王谢”为东晋权贵豪门。一为借景抒情,“野草花”“夕阳斜”,这些景物让人联想到萧条衰败;旧时的堂前燕,目睹了王谢家族的富贵荣华,现在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从技法入手,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昔盛今衰的王朝悲歌。在这首诗中,诗人很可能就在感叹唐王朝的衰败。

4.看意象

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往往能够迅速地把握主题。例如: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⑴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⑵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释]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阅读提示: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扶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

我们知道,与杜鹃鸟相关的有一神话故事: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人们从杜鹃嘴角的红色联想到“杜鹃啼血”,从杜鹃的叫声联想到“何不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往往与凄凉、哀伤、思归联系在一起。那么,诗人想回到哪里去呢?联系诗人的生平与提供的背景,可以联想到,诗人希望回到抗战前线,报效国家,但主和派当权,诗人于是发出报国无门的悲叹。

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学生在古诗鉴赏备考中,应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

5.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请看下面几首诗: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从标题中的“秋思”和诗句中的“家书”,即可得知该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从本诗的结句,即可得知诗人在此诗中表达的爱情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鹧鸪天·西都⑴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⑵,天教懒慢带⑶疏狂。曾批给露支风敕⑷,累奏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 玉楼金阙⑤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释]①西都:指洛阳。宋时称洛阳为西京。②清都:传说中天帝的居处。山水郎:词中指为天帝管理山水的郎官。③懒慢带:一作“支付与”。④曾批给露支风敕:一作“曾批给雨支风券”。⑤玉楼金阙:指汴京的宫殿。

从词中“几曾着眼看侯王”,即可迅速把握该词的主题:蔑视权贵。

(二)诗歌技法的快速把握

1.要牢固、准确地掌握古代诗歌常用的技法。比如,词法,句法,修辞手段,表现手法。

下面,侧重谈谈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⑴托物言志

托,寄托,借助;物,客观事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思想,情感,哲理,等等。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例如:

瀑布联句 李 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此诗借写瀑布,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应志存高远,不畏艰辛,努力实现人生目标。 ⑵用典

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来表达思想情感,这就叫作用典。例如: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中借用王昭君的典故——王昭君因君王昏庸(画图省识春风面),尽管国色天香,也只能演出“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人生悲剧——抒发了怨恨之情:如君王昏庸,杰出人才往往只能演出人生悲剧。

⑶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重要标志。借景抒情,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比如马致远的《秋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再如: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其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既是写景,也是抒情。“无边落木萧萧下”,让人联想到一年将尽,韶华易逝,平添乡愁。“不尽长江滚滚来”,让人联想到不尽的愁绪、飞逝的时光、历朝历代的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杜甫此处明为写景,实为抒发人生的感慨。

⑷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例如: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其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通过用典来抒发情感:这就是间接抒情。“长使英雄泪满襟”,就是直接抒情。

⑸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例如: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中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阔景象,来衬托“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所营造的的冷寂、孤独艺术氛围。

⑹虚写和实写

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实写,恰好与之相反。例如: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写,状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引起读者的想象。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⑺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2.通过强化训练,提高把握诗歌技法的准确性与熟练程度。

孤桐诗歌鉴赏答案篇七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

34.夜 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作于诗人在九江任职时。

1. 诗人的“知雪重”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的?这种写法在艺术上称之为

什么?

2 论家皆评此诗“看似写雪,实为写人。”说说你对此评是怎样理解的。

35.. 乡 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人言诗人的乡思之情尽在一“望”字中。请谈谈你的理解。

36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人为何“泪不干”?联系全诗试作解说。

37.旅次朔方 唐〃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这首诗的主题是思乡,一、二两句用了直接抒情的方法,它又是为三、四句抒

情作品铺垫的。

1.从内容上推测,“朔方”比并州距咸阳更近不还是更远?

2.从“却望并州是故乡”看,诗人是怎样的一种心境?

38.月 夜 唐〃 杜甫

夜今 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

夜 雨 寄 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时。

李诗“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与杜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

时”有异曲同工之妙。试作简要评析它们在艺术手法和表达感情方面的共同点。

四、咏物感怀诗

咏物诗,是指把大自然的某一事物作为诗的描写对象,但诗人的本意并非只

歌咏事物,而是借被歌咏的对象,寄托自己的志向、人格和情趣,或由景物引发理性思考,揭示某种生活的哲理。托物言志或寄情于物,便是这类诗的表现手法。

诗人的思想情感又往往与被歌咏的对象有关,因为许多事物在中国的古典艺

术中往往被赋予特定的内涵,这一点在前文已述。

39. 早 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第一句写梅花用“白玉条”作比,意在表现什么?

2.末句中,诗人为什么会有“疑”呢?简说其中的原因。

3.分条说出此诗中作者意在表现“早梅”什么样的品格?

40. 北 陂 杏 花 宋·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1.第二句“各占春”显然指两种形象,它们分别是① ② 。

2.第三句“纵被”一词表明,下面都是诗人由眼前景引发的联想,其作用是

3.简要说说后两句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寄托着作者怎样感情?

41. 白 梅 元·王 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用桃杏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蒸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第一句写白梅生长的环境,意在表现梅花 。

2.第二句运用 手法,进一步写梅花 。

3.三、四句是写的想象之景,诗人借梅写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42. 题竹石画(其二)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1.本诗运用了 的手法,名是写竹,却是 形象的化身。

2.全诗表现竹的品质主要有:① ② ③ 。

43. 春 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一、二两句里“未有”“初惊”两句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三、四句写春雪是新奇之笔。试简述其在抒发感情和结构全诗上的奇妙

之处。 。

44. 牡 丹 宋·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注:1此诗作于1136年,距徽、钦二帝被虏已10年。

2伊、洛皆为水名,是黄河支流。借指诗人故乡。

联系上述注释,试评说诗人“看牡丹”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45 客 中 初 夏 宋·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注:是诗为作者客住洛阳撰《通鉴》时所作。

1. 联系作者经历,解说三、四两句隐含的诗人的心志。

2. 试简说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色。

46 春 日 宋·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请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雨初霁的晨景,诗人寄情于物,堪称妙绝。试分析三、四两句妙处。

.47. 病 牛 宋·李刚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注:箱通“厢”仓廪。

试分析诗中“牛”的形象和诗人借牛抒发的情怀。

48. 剑门道中遇微雨 宋·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部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了这首诗。怎样理解第

三句的含义?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9. 题 画 宋·李 唐

云里烟村雾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画牡丹。

作者的画有什么特点?“不入时人眼”仅指画吗,为什么?说说诗人借题画写出了怎样的感慨?

50. 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诗歌的前两句与后两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51. 江楼感旧 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第一诗诗题中的“感旧”在诗中怎样表现的?与《题都城南庄》比,两诗有哪些共同之处?

52.卜算子 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做尘,只有香如故。

词中“梅”的形象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仔细品味,说说这一形象的特征。

53 .孤 桐 宋·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岛几百寻。凌宵不屈已,得志本虚心。

岁老粮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鲜愠,愿听五弦琴。

注:明时,即政治清明的时代。鲜愠,指感轻老百姓的疾苦。桐木是制作琴的上好材料。椐《孔子家语》记载,舜帝善弹五弦琴,作南风诗,唱曰:“南风之熏兮,可以鲜吾民气愠。

1.哪句完整地表现了梧桐树旺盛的生命力?

2.这首泳物诗,借梧桐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54. 墨 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笔下的墨梅有何特点?诗人的墨梅自况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55. 咏喇叭 元·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喇叭,唢呐”比喻什么?

2.“曲儿小,腔儿大”暗指什么?

3.这首曲子的主旨。

56.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诗人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的原因是什么?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7. 庆全庵桃花 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作者宋末元初人。宋亡后隐居,拒绝征召。

全诗化用了什么典故?诗人先用“桃花”作吟咏对象,在表现主旨上有何意义?

58. 观祈雨 唐·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本诗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反映乡村旱情的?诗歌通过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孤桐诗歌鉴赏答案篇八
《诗歌鉴赏(2013第一轮)》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孤桐诗歌鉴赏答案》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高考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中考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送魏二诗歌鉴赏答案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孤桐诗歌鉴赏答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孤桐诗歌鉴赏答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23267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