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

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

2016-02-15 10:25:34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篇一《折柳送别诗》 ...

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篇一
《折柳送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隋无名氏诗: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杨柳岸,晓风残月!

杨柳丝丝拂面。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长安新柳 【唐】陈光

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不同天苑景,先得日边春。

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一枝方欲折,归去及兹晨。

临川见新柳 【唐】崔橹

不见江头三四日,桥边杨柳老金丝。

岸南岸北往来渡,带雨带烟深浅枝。 何处故乡牵梦想,两回他国见荣衰。 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杀远人人不知。 柳

【唐】崔橹

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惹将千万恨,系在短长枝。

骨软张郎瘦,腰轻楚女饥。故园归未得,多少断肠思。

题柳

【唐】狄焕

天南与天北,此处影婆娑。翠色折不尽,离情生更多。

雨余笼灞岸,烟暝夹隋河。自有佳名在,秦松继得么。

新柳

【唐】杜牧

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 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 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 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

柳绝句

【唐】杜牧

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 柳

【唐】方干

摇曳惹风吹,临堤软胜丝。态浓谁为识,力弱自难持。

学舞枝翻袖,呈妆叶展眉。如何一攀折,怀友又题诗。 柳

【唐】韩偓

一笼金线拂弯桥,几被儿童损细腰。 无奈灵和标格在,春来依旧褭长条。 柳

【唐】韩琮

折柳歌中得翠条,远移金殿种青霄。 上阳宫女含声送,不忿先归舞细腰。 柳

【唐】韩溉

雪尽青门弄影微,暖风迟日早莺归。 如凭细叶留春色,须把长条系落晖。 彭泽有情还郁郁,隋堤无主自依依。 世间惹恨偏饶此,可是行人折赠稀。

咏柳 【唐】韩偓

褭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 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

【唐】李峤

杨柳郁氤氲,金堤总翠氛。庭前花类雪,楼际叶如云。

列宿分龙影,芳池写凤文。短箫何以奏,攀折为思君。

垂柳

【唐】李商隐

娉婷小苑中,婀娜曲池东。朝佩皆垂地,仙衣尽带风。

七贤宁占竹,三品且饶松。肠断灵和殿,先皇玉座空。 柳

【唐】李商隐

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轻黄惹嫩条。 灞岸已攀行客手,楚宫先骋舞姬腰。 清明带雨临官道,晚日含风拂野桥。 如线如丝正牵恨,王孙归路一何遥。 柳

【唐】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题柳

【唐】李中

折向离亭畔,春光满手生。群花岂无艳,柔质自多情。

夹岸笼溪月,兼风撼野莺。隋堤三月暮,飞絮想纵横。 柳

【唐】罗隐

一簇青烟锁玉楼,半垂阑畔半垂沟。 明年更有新条在,绕乱春风卒未休。 柳

【唐】慕幽

今古凭君一赠行,几回折尽复重生。 五株斜傍渊明宅,千树低垂太尉营。 临水带烟藏翡翠,倚风兼雨宿流莺。 隋皇堤畔依依在,曾惹当时歌吹声。 柳

【唐】裴说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咏柳

【唐】吴融

自与莺为地,不教花作媒。细应和雨断,轻只爱风裁。

好拂锦步障,莫遮铜雀台。灞陵千万树,日暮别离回。 柳

【唐】徐夤

漠漠金条引线微,年年先翠报春归。 解笼飞霭延芳景,不逐乱花飘夕晖。 啼鸟噪蝉堪怅望,舞烟摇水自因依。 五株名显陶家后,见说辞荣种者稀。

咏柳

【唐】薛逢

弱植惊风急自伤,暮来翻遣思悠扬。 曾飘紫陌随高下,敢拂朱阑竞短长。

萦砌乍飞还乍舞,扑池如雪又如霜。 莫令岐路频攀折,渐拟垂阴到画堂。

庭柳

【唐】姚系

袅袅柳杨枝,当轩杂佩垂。交阴总共密,分条各自宜。

因依似永久,揽结更伤离。爱此阳春色,秋风莫遽吹。 柳

【唐】张旭

濯濯烟条拂地垂,城边楼畔结春思。 请君细看风流意,未减灵和殿里时。 柳

【唐】郑谷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篇二
《折柳送别典故》

从“折柳赠别”漫话烟柳文学黄煜宝古代,人们对远行亲友送别,有一些寻常的方式,置酒饯行,曲艺欣赏,吟诗放歌,折柳话别等。“后夜并州月千里,南窗尊酒且留连。”“念此一筵别,分为两地愁。”是置酒饯行的诗句。“琵琶行”是曲艺欣赏送别。“相逢只恨相知晚,一曲骊歌又几年。”是吟诗放歌送别。而折柳话别,是古代最流行的送别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间很普遍。 《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送岳季方还京》:“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兰陵王》:“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从“折尽向南枝”“折尽边城路旁柳”和“应折柔条过千尺”等诗句看,无论在北国南疆,边塞内地,折柳送别是普遍的习俗。何以能形成折柳送别的习俗,欧阳修有诗:“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是说,柳树的天然特性,对送别环境有适应性,因而成了赠别的寄情物。柳树,是非常容易栽植的树种。柳絮,带有种子,轻盈的飞翔四面八方,遇到雨水,就发芽出苗。春来,折一枝条插在潮湿的泥土里,就能成活,生长迅速。柳树,在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常用的筐.箕.篮.簸,多用柳条制作。自古以来,人们随处种植柳树,特别是多在村口,河岸,桥头,井边,亭旁,植柳成荫置景,柳树存在范围极广。柳树,枝条繁茂婆娑,久折不衰,诗经里,就有“折柳樊圃”的诗句。亲友送别,携手到了村口,或桥头,或河岸,或长短亭,总会停下来话别一番。这时,随手攀抚柳条,终了,忍心折取一枝,递与亲友,以示留念,作伴,招摇之意,犹如今日人们间的握手,招手之形式,这种现象,是必然的也很自然,久而久之,便有了折柳送别的习俗。也有折它枝送别的事例,宋代刘克庄《别敖器之》,“轻烟小雪孤行路,折剩梅花奇一枝。”宋代姜夔《送李万顷》,“别路恐无青柳折,到家应有小桃开。”是说,也有折梅或以桃赠别的形式,但不具有普遍的适应性。这说明,折柳赠别所以成为习俗,最主要的原因,是柳树的普遍性,适应了送别对于自然环境的要求。对于折柳送别的含义,还有一些美好的说法。一说,“柳”者“留”也,赠柳表示留念,不忍分别,永不忘怀。另一种说法,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人之去乡犹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无疑,这些都属于对折柳送别缘故的合理解释,都属于折柳赠别含意中的美妙部

分。确且的说,这是逐渐融进折柳赠别美景的离别心理,这些心理的融入,使古人送别的这种形式,更具有仁爱意义,更具有哲理性。在中华文化传承中,在各个方面,普遍存在着不断融入新思想新理念,使它更丰富更绚丽的发展现象。如像我国一些传统的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含义,最初,也当是人们对于气候季节变化,与生活生产之的影响关系的认识,做的标记性的庆祝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融进了许多理念,使这些节日显得内容更丰富更有意义。折柳送别含义的丰富,也是送别文化发展的必然。折柳送别成为习俗,进而成为文化典故,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诗经里的名句,描写西北边塞战士之苦,这说明,早在春秋时期,西北人们的离别,就有了拿杨柳寄情的习俗。秦穆公为彰显霸业,改滋水为霸河,又在霸河沿岸遍植柳树,形成霸柳胜景。此后,长安人送行,多到霸岸折柳别过。秦王为征伐六国的军队送行,也到的霸岸而止。汉代,沿用秦代习俗,也到灞岸折柳赠别。到汉代,折柳赠别已经普遍化。“折柳”一词,最早见于六朝《三辅黄图》一书,说明,此前,折柳赠别习俗已经形成。由此可见,折柳送别,最早始于春秋时代的秦国,而霸岸折柳赠别,由来已久,诸多描写离别情的诗句中,“霸岸”,“灞桥”,“灞陵”字词最多,这表明灞桥柳,是折柳赠别这一典故的故里。自隋炀帝开凿运河,沿岸遍植杨柳以后,隋堤依柳话别也很常见。刘禹锡《杨柳枝》,“扬子江头烟景迷,隋家宫树拂金堤,嵯峨犹有当时色,半蘸泼中水鸟栖。”郑谷《送张逸人》,“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隋堤上,……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都是隋堤折柳送别的纪实。此外,还有洛阳柳,苏州柳,西湖柳,湖州柳等,都是送别的寄情物,宋,汪元量《湖州歌》,“柳摇花谢人分散,一向天涯一海涯。”即此。古来,人们以折柳赠别为题吟诗,以柳色胜景为题作文,成就了烟柳文学。烟柳文学,在我国历史悠久,若繁星灿烂,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枝奇葩。这一文学胜景,源于春秋,成于魏晋,盛于唐诗宋词,沿延到清晚。《诗经》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最早以杨柳,离别为主题的诗句,它美莫能及。西汉枚乗《忘忧馆柳赋》是第一篇柳赋。至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折柳枝》《杨柳枝》等乐府诗,梁,简文帝《折杨柳》“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是第一篇咏柳诗。《

宋书,五行志》载,“晋太康末,凉洛为折杨柳之歌,其曲有兵革苦辛之辞”。《唐书,乐志》也载,北朝南朝都演唱鼓角横吹《折杨柳枝》辞,“上马不着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渡江人”它源出北朝。唐代,咏柳和以折柳赠别为题的诗句,像杨花一样纷繁缭绕,天花乱坠,所有的诗人都作有柳枝词,而且首首精美绝伦。白居易《杨柳枝》,“苏家小女久知名,杨柳风前别有名。剥条盘作银环样,卷叶吹为玉笛声。”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雍裕之《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刘皂《边城柳》,“一株新柳色,十里断孤城。为近东西路,长悬离别情。”......而最使人动情者,要数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可以说,唐代,把折柳送别以及柳色美景的诗歌,发展到顶峰。唐代,经济社会的繁荣,社会交游范围广阔,人们往来送迎平凡。这些现实,为折柳送别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这个时期诗中烟柳文学的离别情特别浓重,悲怆,切切。“杨柳青青着地重,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宋词中,烟柳文学中的离情和美景融为一体,情意存储的更深邃,更幽然。寇准有“波渺渺,柳依依,......江南春尽离肠断,蘋满汀州人未归。”晏几道“舞低杨柳楼心月......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魏夫人“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用柳荫衬托出沉绵的离情思念。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景清心冷,牵念邃远。晏殊“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周紫芝“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用杨柳美景衬托不堪离情之苦。借用杨柳思乡的,赵长卿“别来此处最萦牵。断蓬南浦雨,疏柳断桥烟。”吴文英“垂柳不系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用柳色惜春的词也很多。朱淑真“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刘过“......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有是中秋。......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还有“指令玉箫寒,吹彻《小梅》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用柳写景更美,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栏干尽日风。”晏殊“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宋代,以柳为题的诗,也很多。“可无昨日黄花酒,又是春风柳絮时

。”“西湖两岸千株柳,絮不因风暖自飞。”元曲中,借柳抒发离情,或以柳写景的曲调,也很普遍。只是单独以柳写情写景的曲调很少,往往是柳,桃,杏,梅杂写。这大概是基于说唱的需要,描写的情景复杂化的缘故。以柳为主景的曲调也有。“岸边烟柳苍苍,江上寒泼漾漾。阳关旧曲低低唱,只恐行人断肠。”“垂杨翠丝千万缕,惹住闲情绪。和泪送春归,倩水将愁去,是溪边落红昨夜雨。”“长门柳丝千万结,风气花如雪。离别复离别,攀折复攀折,苦无多旧时枝叶也。”“垂柳依依惹暮烟,素魄娟娟当绣轩。妾身独自眼,月圆人未圆。”而,大多曲调是多景杂以柳景。“海棠初雨歇,杨柳轻烟惹,碧草茸茸铺四野,俄然回首处,乱红堆雪。”“浓淡峰峦,高低杨柳,远近桃花。”“柳外莺声碎,花低隹人醉。携将酒去,载得诗归。”和以往大不同者,以往诸代,杨柳都是离别或美丽袅娜的代名词,而在元曲中,开始有歪写柳情的倾向。“与怪友狂朋寻花柳,时复间和哄消愁”。又有“攀花折柳”,“眠花卧柳”字样也常见于曲中。这反映出元代社会现实中,青楼妓的出现。歪写烟柳情意,实在是对烟柳文学的污损行径。明清时期,烟柳文学继续传承,仍然具备寄托离情和煊饰美景的特点。汪绎“一种风流得自持,水村天与好腰支,月残风晓无穷意,说与桃花总不知。”李永淇“一春强半是春愁,浅白长红付乱流。剩有垂杨吹不断,丝丝绾恨上高楼。”现代文学中,烟柳文学也时有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自然环境越来越美,许多地方,打造了绿水湿地景观,而柳荫成了主要景观之一。历史沿延至今的灞桥柳,曲江柳,西湖柳,苏州柳,湖州柳,更加姿韵袅娜。随着旅游文化的发展,又有一些描写柳烟美景的散文和诗篇出现。近年里,对灞桥柳色的描写和颂扬,乃是传统烟柳文学的继续和发展,像《春来灞上柳色新》《灞桥柳色》《灞桥柳》等,为烟柳文学的发展,增添了新活力。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探求这其中的缘由。如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

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的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隋堤”,“霸陵”“霸桥”“洛阳桥”即是。送别时不仅折柳相送,饯行饮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时还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现成的,几乎当时有点文化的人都可随口唱出;诗人们当然更要吟诗赋词以相赠。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相关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如: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苏轼有《杨花词》) 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诗词中不仅写“折柳送别”这种行动,而且,凡是与柳相关的词语都要拿来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朋友间的厚意深情。如“柳丝”、“柳枝”、“柳阴”、“柳色”、“烟柳”“柳绵”(又可说成是“柳花”、“杨花”、“柳絮”)、“杨柳”、“折杨柳”、“杨柳春”、“杨柳依依”等等。 “折柳”诗词中,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宋朝礼部属官李之问,爱上了都城名*聂胜琼。李将回原籍时,聂胜琼为之送别,饮于莲花楼,唱了一首词,末一句是:“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为这,李之问又留下来住了一个多月。后来因为妻子催促太紧,李不得不怅然离去。不到十天,聂胜琼写了一首《鹧鸪天》,寄给李之问。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里,回家后被妻子发现。李只得以实相告。李夫人读了《鹧鸪天》,见其语句清健,非常高兴。不但没有阻止李聂的这段情缘,反而拿出私房钱让李之问去都城迎娶聂胜琼。 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分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 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

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篇三
《边塞诗折柳送别诗》

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篇四
《送别诗》

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篇五
《悲壮和苍凉的古典边塞和写柳的诗词》

悲壮和苍凉的古典边塞诗词【姓名: 学号: 】 使至塞上 作者: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从军行(其四) 作者: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古 从 军 行作者: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塞下曲六首(选一)作者: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望 蓟 门 作者:祖 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前出塞九首(选一) 作者:杜 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军 城 早 秋 作者:严 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 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塞 下 曲(二首) 作者:卢 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稜中.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征 人 怨 作者:作者: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雁门太守行 作者: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陇 西 行 作者: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己 亥 岁 作者:曹 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陇西行 作者: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关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峰:回乐县附近的山峰.

* 出塞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凉州曲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渔 家 傲①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秋来风景异②,衡阳雁去无留意③。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④,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⑤,燕然未勒归无计⑥。羌管悠悠霜满地⑦,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折柳送别的诗词 【姓名: 学号: 】

折柳送别”的文化内涵

一、“折柳”之深情。

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从“折尽向南枝”和“柔条过千尺”这样的词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习俗、时尚存在的普遍性。李白《春夜洛

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2003年高考诗词鉴赏题出的就是这首诗。)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苏轼有《杨花词》)

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二、“折柳”之缘由。

分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但是,我以为,这还不是“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的最初缘由。最早的渊源应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古诗。理由有三:一是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读书人人人熟悉;二是“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三是《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当然来自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把《渭城曲》中“客舍依依杨柳春”改为“客舍青青柳色新”,我以为不妥。

总之,“折柳送别”应该有“谐音感怀”、“哲理启迪”、“文化传承”这样三个缘由。

三、“折柳”之乐曲。

“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与之相关的乐曲有这样三首:一是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原来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维写的一首诗《送阮二使安西》,后来由乐人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重叠歌唱,所以称为《阳关三叠》。这在唐朝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别曲。三是唐朝的《杨柳枝词》。是唐教坊曲名,作者多以此题咏柳,以表达离别之意。刘禹锡就有《杨柳枝词》九首,其中一首的内容是:“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

1、气暄动思心,柳青起春怀。——鲍照《三日诗》

2、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杂曲歌辞《送别诗》

3、幽幽桂叶落,驰道柳条长。折荣疑路远,用表莫相忘。——顾野王《芳树》

4、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歌》

5、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6、杨柳成歌曲,蒲桃学绣文。——北周庾信《奉和赵西东路春诗》

7、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8、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9、三月江城柳絮飞,五年游客送人归。故将别泪和乡泪,今日阑干湿汝衣。

10、桃含可怜紫,柳发断肠青。——梁简文帝萧纲《春日诗》

11、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情人桥上别,更无消息到今朝。

12、含露桃花开未飞,临风杨柳自依依。——隋炀帝杨广《四时歌·东宫春》

13、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梁元帝萧绎《折杨柳》

14、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朝无名氏《送别》

15、曲成攀折处,唯有怨别离。——岑之敬《折杨柳》

16、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

17、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18、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19、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20、絮时依酒,梅花乍入衣。——梁元帝萧绎《和刘上黄春日诗》

2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3、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2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25、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26、兰陵王·柳 作者:周邦彦【宋代】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 谁识? 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来岁去,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 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篇六
《柳文化集锦》

“柳文化”集锦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导入课文

1.图片欣赏

2.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柳树的喜爱之情

3.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对柳树的喜爱与赞美,唐代诗人杜甫《腊日》也有这样的诗句:“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初春时分,虽然春寒料峭,但柳树总能在第一时间感知春的到来,春风拂过,柳条之上点点新绿,人们也就知春天到了。因此柳树被誉为春的使者。这节课就我们一起走进本单元的阅读链接,感受与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情趣盎然的柳文化。

二、自读自悟,了解“柳文化”

1.出示阅读提示: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了哪些有趣的“柳文化”现象,结合你查阅的资料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2.学生自读感悟并交流。

三、拓展链接,丰富“柳文化”

通过读课文,你都知道哪些关于“柳”的习俗呢?

(一)插柳

传说一、清明插柳的风俗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当时是为了纪念农事祖师神农氏,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传说二、佛教中记载,南海观音菩萨一手托净瓶,一手拿柳枝,以柳枝沾净瓶中的水向人间抛洒甘露,驱病消灾,济度众生。受此影响,中国人便以柳为驱邪消灾的吉祥物,称它为"鬼怖木"。清明,古人以为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因此又称鬼节,而清明又正值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以辟邪了。

(二)戴柳:

戴柳之俗含有愿春色常留、永葆青春的意思

戴柳有前程发达的意思(黄巢起义,以戴柳为号,就是取其生机勃发、容易成功之意)

传说三、关于戴柳的习俗,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当时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割肉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派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文公见烧死了救命爱臣,疼痛不已,就把介之推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第二年,晋文公和群臣徒步登山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

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纪念,群臣纷纷效仿,相沿成习。清明戴柳,便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了。

关于插柳和戴柳的习俗,虽然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都相信柳枝具有灵性,可以避邪。

(三)折柳:

 代表挽留之意

“折柳送别”是古代的一种习俗,就是在与亲友分别的时候,折下一枝柳枝送给即将远行的亲友,以示挽留和祝福。因为“柳”与“留”谐音,所以被用来表示挽留之意。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李白曾有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的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在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友。

补充:

世园会用柳留人

在古代,每当春意盎然、春风扑面之际,西安灞桥柳絮漫天飞舞,烟雾蒙蒙,长安八景之一“灞柳风雪”即由此而来。

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小工厂的兴起带来了经济的发展,但也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随着大量污染物的任意排放,浐河、灞河在短时间内变成了臭水河。鱼儿游走了,柳树砍光了,宏伟壮观的灞柳飞雪也难现昔日美景了。2011年4月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选址于灞桥,就注定了灞桥柳的粉墨登场,注定了灞桥柳的轻舞飞扬。柳,在这里是古都长安的符号;柳,在这里是古今交汇的梁桥;柳,在这里是天人合一的写照。许多世园专线上的游客啧啧称赞:“怪不得现在都在灞桥买房!这边绿化真好,空气也好,肯定适合居住!”世园会就是用柳留住了游人的心。

 意味着朋友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

柳树的生命力之强非其他树种可比,“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不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吗?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寓意亲友背井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是对亲友的美好祝愿。 你知道哪些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呢?

折柳送别诗

1、白居易 《杨柳枝词八首》

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

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

剥条盘作银环样,卷叶吹为玉笛声。

这位苏小小是南朝齐时钱塘有名的歌妓,她不但生得花容月貌而且能诗善书聪明绝顶,虽然她的一生非常短暂,但历代文人都为她的才华所倾倒,当年白居易在杭州为官,也为苏小小的故事所感染,白居易《杨柳枝》词就是借柳树表达他对苏小小的仰慕之情。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诗经·采薇》

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的意思是“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它象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两首词中都有“杨柳”一词,杨柳可以指杨树和柳树的并称,也可以单指柳树。关于杨柳名称的来历,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传说。据说隋炀帝杨广开凿运河后,要乘船下扬州游玩,就命人造“高四十五尺龙舟”代步,选一千八百名女子作“殿脚”(即纤夫)。当时正值春末,天气开始变热,启程后不久,拉船的众女子便粉面流汗,娇喘微微了。隋炀帝怜意顿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召集大臣们商讨对策。有人献计说,可在运河两岸种植柳树,这样既可以遮荫,又可以加固堤防。隋炀帝立即下诏在运河两岸遍种柳树,形成了一道绵绵无尽的绿色长廊。念柳树“护驾有功”,隋炀帝便将国姓“杨”赐给了柳树,从此以后,柳树就被称作“杨柳”了。

当然,这是个传说,但是隋炀帝在他开通的运河两旁遍植柳树,倒是真的,后人称这儿的柳为“隋堤柳”。

3.还有一首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也是堪称佳作: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全诗并没有提到一个柳字,但“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惆怅情绪淡淡流露了出来。诗中没一个字说到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在诗人笔下,深厚的感情寓于动人的景物描绘之中,美好的时光,友人的离别,情与景达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4.“折柳”之乐曲

“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与之相关的乐曲有这样三首:

一是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有一首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其实原来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维写的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由乐人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重叠歌唱,所以称为《阳关三叠》。这在唐朝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别曲。

三是唐朝的《杨柳枝词》。刘禹锡就有《杨柳枝词》中的第八首:“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在刘禹锡的眼中只有柳树才懂得离别之情。

 折柳赠别也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咏柳报春的诗词

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该诗运用拟人手法,将柳树比成一个风姿绰约的小家碧玉,妩媚动人,又运用设问加比喻的妙句,把春风比

做一位能工巧匠,歌颂了充满生机的春光,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唐】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 绝句(两个黄鹂) 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清朝高鼎的《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首诗写出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乡村春景图。)

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雄《寒食》)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乘小船沿溪水而来,

我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 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杨柳枝随风荡漾,不觉有一丝儿寒意。

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 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清.金冬心)

清朝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金农,号冬心。一天他应邀去朋友家赴宴。吃饭的时候为助雅兴,主人要求每人都要以“飞红”为酒令即兴作诗。他率先吟出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语音刚落,四座哗然。众所周知柳絮乃白色,何来“片片红”?因此来宾中除冬心先生外,个个捧腹大笑。

金冬心素来才思敏捷,见主人一副尴尬面孔,有意替主人解围,急忙站起来,款款地说道:“你们为何发笑呀?刚才主人所吟,乃是元代诗人所咏《平山堂》佳句,且听我道来。”于是他就大声吟诵:“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 众宾客听了,齐声喝采。真是诗中有画,桃花盛开,夕阳返照,整个空间都被染上一层红色,这时飞来的柳絮也不例外,自然是“片片红”了。大家都为冬心先生的博闻强记所折服。其实哪里是什么元诗?不过是冬心先生的即席创作而已。金冬心不但才思敏捷,博学多才,还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 现代“柳文化”

柳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古代如此,现在亦然。一系列的词汇和柳诗一样,伴随着柳的种植、贸易、观赏也相继生成,你知道哪些关于柳的词汇呢?

(一)词汇

(1)词。娉娉的柳树自然就有许多相关的词语来形容。

描写柳树本身的就有柳叶、柳浪、柳枝、柳条、柳线、柳丝、柳絮、柳烟等;用柳进行生产生活的有柳编、柳罐、柳条包、柳琴、柳条帽等;

借柳来形容春天的美好的,也相当常见,如绿柳、春柳、烟柳等;

把柳树比喻成美女,如柳腰、柳叶吊梢眉等;

柳还有离别之意,如灞桥折柳、折柳等;

将柳与风俗结合起来的有插柳、戴柳等。

(2)含柳的成语

有借柳来形容春天美好的:柳绿桃红、柳烟花雾、柳媚花明;

形容人的容貌的:柳眼眉腮、柳絮才高、柳腰莲脸、柳眉星眼

(3)固定语。

对柳树生命力顽强的总结:

“杨柳长了三年不必喜,柳树枯了三年不必忧”、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树的屁股——坐下就生根”

对时令与天气的总结:

柳叶儿发白,天将下雨、“五九六九,隔河看柳”、

“柳条青,雨濛濛;柳条干,晴了天。”

“檐前插柳青,农夫休望晴”

“老柳树发新芽——回春”;

对生活习俗的总结:

“柳树棺材——白帮”、“柳树开花——没结果”、

“柳条打水—一场空”、“柳条穿王八——一溜黑货”

“柳条篮子摇元宵——滚蛋”

对柳树特性的总结;

“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来世变猪狗”

“柳树上落凤凰——迟早要飞”便是;

对生产经验的总结

“杨栽小,榆栽老,桑栽骨朵槐栽芽,腊月插柳是行家”

“清明柳叶焦,大麦吃力挑”

清明晒死柳,一抱麦子收一斗

通过较短小精炼的概括性语言总结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生产劳动经验以及对生产生活的认识,道理深刻,表现力极其丰富。

(4)专门用语

有柳公权先生自成一派的“柳体”以及与颜真卿“颜体”,在书法上的造诣被后人合称为“柳筋颜骨”。

(二)对联

除了相关的谚语、歇后语以外,柳联也被广泛使用。

其一,形容春天美丽的景色及大好的时光。

春到桃源,东风十里飞红雨===燕回江岸,柳线千丝舞翠风、

檐前又见旧识归===柳岸重来春意早

其二,描写柳树的风采。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三)绘画

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篇七
《古代送别诗集锦》

古代送别诗集锦

赠汪伦------李白

李白登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别董大------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洲。与君别离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渭城曲------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送别 李淑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抚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夕阳山外山。

电影《城南旧事》插曲

送别 李淑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抚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夕阳山外山。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1]烟花三月下扬州.[2]

孤帆远影碧空尽,[3]唯见长江天际流.[ 《雨霖铃》[1]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2] 都门帐饮无绪,[3]留恋处,[4]兰舟催发.[5]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6] 念—去去千里烟波,[7]暮霭沈沈楚天阔.[8]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9]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0《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古诗中有许多送别诗,在这些诗中经常用到一些意象表达离愁别绪、送别怀人的情感。所谓意象,就是带有作者强烈情感的景或物。对这些意象总结如下:

一、杨柳、杨花或柳絮

古人用杨柳、杨花或柳絮表达离愁别绪,好友送别。《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是所出现的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

由于“柳”、“留”谐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人就把“灞陵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他以“杨柳”表达与恋人分别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郑谷《柳》:“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若春风。”以柳絮表达离别之情。

古诗中有许多以杨柳表达送别的诗句,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二、春草

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如《楚辞`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乐府《相和歌辞 `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前半写草,暗寓送别;后半写别,不离春草。使“春草”和“别情”相联系。开头实写,结尾转为虚拟。本诗以古原上离离的春草形象,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以碧草连天,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三、水

古诗中以水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写别情,但仍“不及”汪伦送我时的情谊。再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那送别之情就如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连绵不断。

四、春色

王维在《送沈子福归江东》中对朋友相思的比喻更有意思。“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比作遮挡不住的江南江北的春色,想象非常新鲜,化抽象的感情为具体的意象。

春草、水、春色都是具体的意象,作者以此来表达具体的情感,化无形为有形,化无情为有情,更形象地表达离别之情,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宋丹丹说:“你要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就是此道理。

五、送别之地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地方表示送别,此后也就成为专有的送别之地。

如“长亭”,它是陆上的送别之地。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可见,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地。

既然有陆上的送别之地,就有水边的送别之所,如“南浦”。屈原《九歌` 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有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除此,还有谢亭、西楼、劳劳亭等,都是著名的送别之地。

以上几种意象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见到这些意象,就有可能表达一种送别之情。

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篇八
《诗歌送别》


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相关热词搜索:春夜洛城闻笛 关于折柳送别的诗 关于折柳送别的古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23271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