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好事近杨万里 解析

好事近杨万里 解析

2016-02-16 10:19:3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好事近杨万里 解析篇一《高频考点 古代诗歌赏析专题卷(四)》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好事近杨万里 解析》,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好事近杨万里 解析篇一
《高频考点.古代诗歌赏析专题卷(四)》

高频考点.古代诗歌赏析专题卷(四)

好事近 【杨万里】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庭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译文】月亮还未照到我的书斋前,先照到了万花川谷,不是书斋没有月光,而是被高高的竹林隔着。

现在才是农历七月十三的夜晚,圆月已像白玉雕成的一样。秋月还没到最美的时候,到了十五、十六日夜晚你再看,那才是最好的。

【注释】

好事近:词牌名。又名《钓船笛》,《张子野词》入“仙吕宫”。双调四十五字,前后片各两仄韵,以入声韵为宜。两结句皆上一、下四句法。连用多数仄声收脚而又杂有特殊句式组成的短调小令,常是显示拗峭挺劲的声情,适宜表达“孤标耸立”和激越不平的情调。

诚斋:杨万里书房的名字。

万花川谷:是离“诚斋”不远的一个花圃的名字。在吉水之东,作者居宅之上方。 修竹:长长的竹子。

奇绝:奇妙非常。

【词人简介】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二十四年(1154)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调零陵丞。乾道,知奉新县,擢国子博士,迁太常博士,权吏部右侍郎官,将作少监。淳熙间,历知常州,提举广东常平茶盐,迁广东提点刑狱。十一年(1184),召为吏部员外郎。历任枢密院检详官,尚书右、左司郎中,秘书少监。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1.(2分)“诚斋”是杨万里的

2.(3分)对作品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未到”、“先到”将月拟人,表现对月光不照诚斋的不满,为下文设置了悬念。

B.“不是”两句解开悬念,一个“隔”字引出葱郁的青竹,揭示月光不照的原因。

C.“月色已如玉”是通感的手法,写,出月色柔和与精美,是对眼前之景的赞叹。

D.作者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与生动记叙,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3..(3分)有人认为画线两句是这首词的高潮,你认为呢?请说说理由。 参考答案

1.号,书斋(书房)(2分)

2.A(没有不满,全词都充满喜悦之情)(3分)

3..今天才七月十三日,月色已经如此美好,而这还不是最奇艳的景象,十五、十六将有更美好的月色(1分),使刚才已满足的心情,又产生新的期待,表现了作者对光明、洁净、美满未来的懂憬与追求。(2分)

【鉴赏】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开篇两句,明白如话,说皎洁的月光尚未照进他的书房,却照到了“万花山谷”。作者用“未到”和“先到”巧设悬念,引人遐想。读完这两句,人们自然地要问:既然“诚斋”与“万花川谷”相去不远,何以月光照到了“万花川谷”,作者的书房里不见月光呢?紧接着两句“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使悬念顿解,也说明了作者为什么要离开诚斋跑到万花川谷去赏月。原来,在他的书房前面有一片茂密的竹林,遮蔽了月光。本句中的“隔”字与“修”字看似平平常常,实则耐人琢磨,有出神入化之妙。试想,竹子如果不是长得郁郁葱葱,修长挺拔,怎么会把月光“隔”断?寥寥十一字,既解开了“月未到诚斋”的疑窦,也说明了书房处于竹林深处,环境幽雅僻静。《宋史》记载,杨万里在任永州零陵县丞时,曾三次去拜访谪居永州的张浚不得见面,后来“„„以书谈始相见,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这样,就可以想见杨万里名为“诚斋”的书房是费了一番心思,作了精心的设置和安排的。

上片通过对照描写,用“未到”和“先到”点明,此时诚斋仍处在朦胧暗影之中,而“万花川谷”已是月光朗照。下片四句,便描写“万花川谷”的月色。“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两句中只有“如玉”二字写景,这两字用巧妙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碧空澄明、冰清玉洁的月夜景色。“才”字与“已”字相呼应,使人想到作者在“十三”的夜里欣赏到这样美妙的月景,有些喜出望外;也使人想到,尽管现在看到的月色象玉一般的晶莹光洁,令人陶醉,但“十三夜”毕竟不能算是欣赏月色的最佳时刻。那么,何时的月色最美呢?任人皆知,阴历的十五、十六日月亮最圆,是观赏月光最好的日子。这样,词的结尾两句,也就很自然地推出一个新的境界:“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未是”二字压倒前句描写的美妙如玉,剔透晶莹的境界,推出一个“秋光奇绝”的新天地,指出即将来临的十五十六才是赏月的最佳时刻。尾二句笔墨看似平淡,却表现出一个不同凡响的艺术境界,说明作者对未来、对美有着强烈的憧憬和追求。

杨万里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杨诚斋体”在当时也颇有影响。本词语言平易自然,意境新鲜,生活气息浓郁,说明他的词风一如他的诗风。

诉衷情·碧天明月晃金波 【宋.无名氏】

碧天明月晃金波。清浅滞星河。深深院宇人静,独自问姮娥。

圆夜少,缺时多。事因何。嫦娥莫是,也有别离,一似人麽。

【注释】金波 jīn bō1.谓月光。《汉书·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日华燿以宣明。”

2.借指月亮。唐 白居易 《对琴待月》诗:“玉軫临风久,金波出雾迟。”3.反射着耀眼光芒的水波。宋 孙光宪 《渔歌子》词:“风浩浩,笛寥寥,万顷金波澄澈。”

4.酒名。亦泛指酒。明 王九思 《驻马听·四时行乐》套曲:“满饮金波,琵琶一曲把闲愁弹破。”

晃huǎng1. 明亮:明~~。2. 照耀:~眼。3. 形影很快地闪过:一~十年。

◎ 星河 xīnghé指银河

◎ 院宇 yuàn yǔ有院墙的屋宇;院落。 唐 薛用弱 《集异记·李清》:“ 清 巡视院宇,兼启东西门,情意飘飘然,自谓永栖真境。”

◎ 姮娥 Héng’é1.神话中的月中女神。《淮南子·览冥训》:“ 羿 请不死之药於 西王母 , 姮娥 窃以奔月。”姮,本作“恒”,俗作“姮”。 汉 代因避 文帝 刘恒 讳,改称 常娥 ,通作 嫦娥 。2.借指月亮。清 杨模 《闰六月初七夜月》诗:“半露 姮娥 能却暑, 广寒 深处玉为楼。”

圆夜少,缺时多。事因何。嫦娥莫是,也有别离,一似人麽。

莫是 mò shì莫非是;或许是。 唐 窦常 《奉寄辰州房使君郎中》诗:“何妨密旨先符竹,莫是除书误姓名。”

8.这首词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

9.请结合词句,从虚实角度赏析这首词。

8.【参考答案】这首词描写了一个月下独立的思妇形象。表现了她庭中独处的孤寂之情,与丈夫的别离之痛(相思之苦)。(5分。形象2分,情感3分)

9.【参考答案】上阕实写,碧天星河灿烂,明月摇曳金波,重重院落,主人公独立月下痴想;下阕虚写,主人公询问嫦娥“为什么圆少缺多”,并猜测她也饱尝别离之苦。全词虚实结合,内涵丰富,下阕又暗点主题,引人想象。(6分。答对虚实内容2分,分析2分,作用2分。答对大意即可。)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辛弃疾】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赏析一】

此词作于公元一一九〇年(绍熙元年庚戌)八月十七日夜。篆冈,是辛弃疾在上饶的带湖别墅中的一个地名。小酌,便宴。此词就是在这次吟赏秋月的便宴上即兴写成的。

上片写带湖秋夜的幽美景色,见出秋色之可爱,说明古人悲愁没有多少理由。“夜月楼台,秋香院宇”二句对起,以工整清丽的句式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在清凉幽静的篆冈,秋月映照着树木荫蔽的楼台,秋花在庭院里散发着扑鼻的幽香。第三句“笑吟吟地人来去”,转写景中之人,十分浑然一体。这七字除了一个名词“人”之外,全用动词与副词,衬以一个结构助词“地”,使得人物动态活灵活现,欢乐之状跃然纸上。秋景是如此令词人和他的宾客们赏心悦目,他不禁要想,为什么自古以来总有些人,一到秋天就悲悲戚戚呢?当年宋玉大发悲秋之情,究竟为了什么?

上片末二句:“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用设问的方式否定了一般文人见秋即悲的孱弱之情。宋玉的名作《九辩》中颇多悲秋的句子,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等等。辛弃疾这两句,对此加以否定。应该说,当年宋玉之悲秋,是有一定缘由的,辛弃疾这里不过是聊将宋玉代指历来

悲秋的文人,以助自己抒情的笔势,这是对古事的活用。由这两句的语意看来,悲秋似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只有敞开胸怀,纵情吟赏秋色才是通达的啰!每个读者初读到此,情不自禁地产生这样的联想,而顺着作者这个表面的语调和逻辑继续阅读下去,思考下去。

其实,作者的本意并不在此!读了词的下片读者才知辛弃疾最终是要肯定悲秋之有理。只不过,他之所谓悲“秋”,已不同于传统文人的纯粹感叹时序之变迁与个人身世之没落,而暗含了政治寄托的深意。

上片那些欲擒故纵的抒写,乃是一种高明的蓄势反跌之法。换头三句“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仍故意延伸上片否定悲秋的意脉,把秋天写得更使人留恋。秋夜不但有优美的自然景色,而且还有赏心悦目的好事,可以随意小酌,可以随便地欣赏歌舞,还有什么值得悲伤的事呢?就这样,在上片“是谁秋到便凄凉”一个问句之后,作者又在下片着力地加上了一个意思更明显的反问,把自己本欲肯定的东西故意推到了否定的边缘。末二句突然作了一个笔力千钧的反跌:“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这一反跌,跌出了此词悲秋的主题思想,把上面大部分篇幅所极力渲染的“不必悲”、“有甚悲”等意思全盘推翻了。到此人们方知,一代豪杰辛弃疾也是在暗中悲秋的。他悲秋的理由是,重阳节快来了,那凄冷的风风雨雨将会破坏人们的幸福和安宁。

“重阳节近多风雨”一句,化用北宋诗人潘大临咏重阳的名句“满城风雨近重阳”,这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的“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辛弃疾之所谓“风雨”,一语双关,既指自然气候,也暗喻政治形势之险恶。稼轩作此词时,国势极弱,国运日衰,而向来北兵也习惯于在秋高马肥时对南朝用兵,远的不说,公元一一六一年(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率三十二路军攻宋之役,就是在九月份发动的。稼轩《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一阕就有“胡骑猎清秋”的警句。鉴于历史的教训,闲居带湖的辛弃疾在密切注视政坛情况变化时,不会不想到边塞的情况。此词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局的忧虑之情。这首词通过时节变化的描写来反映对现实生活的深沉感慨,气度从容;欲擒欲纵,文法曲折多变;巧妙采用前人诗句,辞意含蓄;通过比兴等手法,寄托政治感想。

【赏析二】

题目写明,这首词作于庚戌年,即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中秋后二夕,即中秋后二日之夜晚;带湖篆冈,作者辛弃疾在上饶的带湖别墅的一处地名;小酌,小宴。就是说,这个作品是在1190年8月17日之夜带湖别墅篆冈的一次小宴上写成的。当时南宋的国力很弱,随时面临着金兵南进的威胁,特别是在秋高马肥的季节;作者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都没有被采纳;42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此时已年届半百,忧国之心甚切,但在词中却表现得深沉含蓄,只是借写节序来寄托自己对政局的忧虑,颇有一点“欲说还休”的味道;正因为如此,其情感更见沉郁悲慨,以比兴“风雨”一笔点出题旨,也格外撼人心弦。章法曲转,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摇曳生姿,于短小的篇幅中回环反

复,不断蓄势,铺垫反衬,到点睛处给人以石破天惊之感。笔重千钧而气度从容,非词家老手断难做到这样一点。

作品先写带湖秋夜的景色:篆冈的楼台为皎洁的明月所照亮,庭院里散发出秋花秋果的清香,秋天的景色多么美好啊。这就同历来多愁善感地写悲秋词章的文人唱了反调,为下文铺垫蓄势。接着写景中之人,“笑吟吟地人来去”,秋景是美好的,赏景的人来来往往,也都是“笑吟吟地”,纵情饮酒看月。情景历历,如在画中。写到这里,自然要引出问题:“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前二层正面写了赏秋和乐秋,作了足够的铺垫,这一层自然要诘难和否定悲秋的人:是什么人一到秋季就感叹时序由盛变衰,联想到个人的不得志,从而凄凉感伤,大写“悲哉秋之为气也”?回答是:当年宋玉悲秋之词就有如许之多,影响又有如许之广(参见宋玉《九辩》)。当然,宋玉只不过是一个典型,历代文人写悲秋文章的还有许许多多,他们大多只从“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自然景观和“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个人身世出发,这就大可不必了。

换头继续反驳宋玉式的悲秋,说是秋天到来之后,照样可以随意饮酒,随意吃菜,随意欣赏歌舞,随意观看天上的秋月,欣享庭院中秋花秋果的清香,问他还有什么值得悲伤的呢?到此铺垫已经很多,蓄势也已十分充足,该是打开真情流泻的闸门,让思想的浪峰纵情奔流的时候了。于是,结末反跌下来:“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北宋诗人潘大临就曾写过“满城风雨近重阳”的名句,稼轩词暗中化用这个诗句,忧虑重阳节快到时,那多风多雨的天气会给人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方便,更不用说看月赏花了。这是双关,也是比兴,“风雨”不仅是自然的,更多的还是暗喻南宋的政治形势,担心金兵于秋高马肥之时前来进攻,他多年之前的词作《水调歌头》就曾写到“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常在秋高马肥的时节犯扰中原,1161年秋季金主完颜亮率兵南侵一事,给稼轩留下极深的印象,他写的“胡骑猎清秋”,即指此事而言。现在中秋又过,快近重阳,南宋朝廷风雨如磐,摇摇欲坠,如何能不忧虑悲愁呢?至此,我们知道词人辛稼轩也是暗中悲秋的;不过,他一不是为节候的萧疏而悲秋,二不是为个人身世的衰落而伤情,这二者都是他所反对的,他的悲秋有更深刻的政治原因,更广泛的社会意义,他是为国家、民族的命运而悲秋,他所抒写的是对当时整个政治军事形势的忧虑。这首词用比兴手法,明写对节序的态度,暗写对政局的关注。

踏莎行 【晏殊】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①,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注释】:炷:燃烧

⑴怯:来描写花晨露中的感受。⑵缓:缓带,古代一种衣服[2] 。

⑶蕙:香草。⑶炷:燃烧。⑹解:古同“懈”,松弛,懈怠。

【作品译文】

好事近杨万里 解析篇二
《杨万里《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高考诗歌鉴赏》

杨万里《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鉴赏

古诗鉴赏

0307 1155

好事近 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

杨万里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词前小序点明全词的中心是“望月”,同时点明时间是“七月十三日夜”,地点是“万花川谷”。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诚斋”,是杨万里书房的名字,“万花川谷”是离“诚斋”不远的一个花圃的名字。开篇两句,明白如话,说皎洁的月光尚未照进他的书房,却照到了“万花山谷”。用“未到”和“先到”巧设悬念,引人遐想。读完这两句,人们自然地要问:既然“诚斋”与“万花川谷”相去不远,何以月光照到了“万花川谷”,的书房里不见月光呢?紧接着两句“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使悬念顿解,也说明了为什么要离开诚斋跑到万花川谷去赏月。原来,在他的书房前面有一片茂密的竹林,遮蔽了月光。本句中的“隔”字与“修”字看似平平常常,实则耐人琢磨,有出神入化之妙。试想,竹子如果不是长得郁郁葱葱,修长挺拔,怎么会把月光“隔”断?寥寥十一字,既解开了“月未到诚斋”的疑窦,也说明了书房处于竹林深处,环境幽雅僻静。《宋史》记载,杨万里在任永州零陵县丞时,曾三次去拜访谪居永州的张浚不得见面,后来“„„以书谈始相见,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这样,就可以想见杨万里名为“诚斋”的书房是费了一番心思,作了精心的设置和安排的。

上片通过对照描写,用“未到”和“先到”点明,此时诚斋仍处在朦胧暗影之中,而“万花川谷”已是月光朗照。下片四句,便描写“万花川谷”的月色。“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两句中只有“如玉”二字写景,这两字用巧妙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碧空澄明、冰清玉洁的月夜景色。“才”字与“已”字相呼应,使人想到在“十三”的夜里欣赏到这样美妙的月景,有些喜出望外;也使人想到,尽管现在看到的月色象玉一般的晶莹光洁,令人陶醉,但“十三夜”毕竟不能算是欣赏月色的最佳时刻。那么,何时的月色最美呢?任人皆知,阴历的十五、十六日月亮最圆,是观赏月光最好的日子。这样,词的结尾两句,也就很自然地推出一个新的境界:“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未是”二字压倒前句描写的美妙如玉,剔透晶莹的境界,推出一个“秋光奇绝”的新天地,指出即将来临的十五十六才是赏月的最佳时刻。尾

二句笔墨看似平淡,却表现出一个不同凡响的艺术境界,说明对未来、对美有着强烈的憧憬和追求。

杨万里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杨诚斋体”在当时也颇有影响。本词语言平易自然,意境新鲜,生活气息浓郁,说明他的词风一如他的诗风。(王方俊)

好事近杨万里 解析篇三
《2018高频考点.古代诗歌赏析专题卷(四)【刘希国】》

高频考点.古代诗歌赏析(四)

好事近 【杨万里】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庭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译文】月亮还未照到我的书斋前,先照到了万花川谷,不是书斋没有月光,而是被高高的竹林隔着。

现在才是农历七月十三的夜晚,圆月已像白玉雕成的一样。秋月还没到最美的时候,到了十五、十六日夜晚你再看,那才是最好的。

【注释】

好事近:词牌名。又名《钓船笛》,《张子野词》入“仙吕宫”。双调四十五字,前后片各两仄韵,以入声韵为宜。两结句皆上一、下四句法。连用多数仄声收脚而又杂有特殊句式组成的短调小令,常是显示拗峭挺劲的声情,适宜表达“孤标耸立”和激越不平的情调。

诚斋:杨万里书房的名字。

万花川谷:是离“诚斋”不远的一个花圃的名字。在吉水之东,作者居宅之上方。 修竹:长长的竹子。

奇绝:奇妙非常。

【词人简介】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二十四年(1154)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调零陵丞。乾道,知奉新县,擢国子博士,迁太常博士,权吏部右侍郎官,将作少监。淳熙间,历知常州,提举广东常平茶盐,迁广东提点刑狱。十一年(1184),召为吏部员外郎。历任枢密院检详官,尚书右、左司郎中,秘书少监。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1.(2分)“诚斋”是杨万里的

2.(3分)对作品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未到”、“先到”将月拟人,表现对月光不照诚斋的不满,为下文设置了悬念。

B.“不是”两句解开悬念,一个“隔”字引出葱郁的青竹,揭示月光不照的原因。

C.“月色已如玉”是通感的手法,写,出月色柔和与精美,是对眼前之景的赞叹。

D.作者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与生动记叙,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3..(3分)有人认为画线两句是这首词的高潮,你认为呢?请说说理由。 参考答案

1.号,书斋(书房)(2分)

2.A(没有不满,全词都充满喜悦之情)(3分)

3..今天才七月十三日,月色已经如此美好,而这还不是最奇艳的景象,十五、十六将有更美好的月色(1分),使刚才已满足的心情,又产生新的期待,表现了作者对光明、洁净、美满未来的懂憬与追求。(2分)

【鉴赏】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开篇两句,明白如话,说皎洁的月光尚未照进他的书房,却照到了“万花山谷”。作者用“未到”和“先到”巧设悬念,引人遐想。读完这两句,人们自然地要问:既然“诚斋”与“万花川谷”相去不远,何以月光照到了“万花川谷”,作者的书房里不见月光呢?紧接着两句“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使悬念顿解,也说明了作者为什么要离开诚斋跑到万花川谷去赏月。原来,在他的书房前面有一片茂密的竹林,遮蔽了月光。本句中的“隔”字与“修”字看似平平常常,实则耐人琢磨,有出神入化之妙。试想,竹子如果不是长得郁郁葱葱,修长挺拔,怎么会把月光“隔”断?寥寥十一字,既解开了“月未到诚斋”的疑窦,也说明了书房处于竹林深处,环境幽雅僻静。《宋史》记载,杨万里在任永州零陵县丞时,曾三次去拜访谪居永州的张浚不得见面,后来“„„以书谈始相见,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这样,就可以想见杨万里名为“诚斋”的书房是费了一番心思,作了精心的设置和安排的。

上片通过对照描写,用“未到”和“先到”点明,此时诚斋仍处在朦胧暗影之中,而“万花川谷”已是月光朗照。下片四句,便描写“万花川谷”的月色。“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两句中只有“如玉”二字写景,这两字用巧妙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碧空澄明、冰清玉洁的月夜景色。“才”字与“已”字相呼应,使人想到作者在“十三”的夜里欣赏到这样美妙的月景,有些喜出望外;也使人想到,尽管现在看到的月色象玉一般的晶莹光洁,令人陶醉,但“十三夜”毕竟不能算是欣赏月色的最佳时刻。那么,何时的月色最美呢?任人皆知,阴历的十五、十六日月亮最圆,是观赏月光最好的日子。这样,词的结尾两句,也就很自然地推出一个新的境界:“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未是”二字压倒前句描写的美妙如玉,剔透晶莹的境界,推出一个“秋光奇绝”的新天地,指出即将来临的十五十六才是赏月的最佳时刻。尾二句笔墨看似平淡,却表现出一个不同凡响的艺术境界,说明作者对未来、对美有着强烈的憧憬和追求。

杨万里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杨诚斋体”在当时也颇有影响。本词语言平易自然,意境新鲜,生活气息浓郁,说明他的词风一如他的诗风。

【赏析二】

【注释】:

这是一首咏月词,不过直接写月亮的只有“月色已如玉”一句。月的形和神,是用比较法。

衬托月亮,最常见的办法是去写云彩,常语说 :“ 烘云托月”。杨万里抛开这一陈腐的路子不走,采用了纯新的方式。上阕以谷、斋、竹作陪衬。诚斋是作者的书斋名,万花川谷是作者的花园名 。“月未到诚斋”,自然不无遗憾;但“先到万花川谷”,倒也令人欣喜,因为这同样是词人的天下。况且也不必为诚斋而惋惜 ,因为“不是诚斋无月,隔一庭修竹”,月照幽篁,应该又是一种韵味。这半

阕中,同是月光,在万花川谷的当是朗照,在“一庭修竹”的当是疏散,在诚斋的又当是浓阴下的幽明。同样的月色竟有这许多情意,明暗层次又是这样分明,难怪上片无一字直接写月,却叫人处处感得到月的媚态。上阕是以物托月,下阕则以月自托。词中说:今天才是十三,月色已如美玉,若到秋光奇艳的十五十六,它定然更不寻常!这里明显地在用十三之月衬托十五、十六之月 ,然而本篇的作意是咏写今夜月色,所以句中又含有用十五、十六的满月衬托十三月色的意思:现实的月同遥想的月两相辉映,各各更见其妙了。

杨万里写诗,最讲“活法”,“透脱”。 他在《颐庵诗稿序》中说 :“„„尝食夫饴与荼乎?人孰不饴之嗜也?初而甘,卒而酸 。至于荼也,人病其苦也;然苦未既,而不胜其甘。——诗亦如是而已矣 。”他认为诗不能象糖:一放进嘴,就知道它是甜的,吃到最后,却变成酸的;诗应当象荼(古茶字)经过品尝才让人感知到它的甜味。我们读这首咏月词,初时只看见全篇仅有一句写月,还是用的“如玉”这个相当陈旧的比喻,读来很可能有几分扫兴,——这正是在“ 病其苦”。可是只要你细心品尝下去,那么洒在绿叶红花上的月光,伴和着挺拔修竹上的月色,在月的阴影中的诚斋,今夜的月,十五十六的月,便都会成为一幅幅各具特色的月光图。这些图全都经得起人们的反复吟味,因而全篇也就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的艺术效果。再说作者使用的又是白描手法,用这种引而不发的方式启人想象,其表达力往往可以超过一切言词。比如,词中说“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艳 ,看十五十六”,十五十六的月色自然好极了。但如何好法呢?不论你想出多么优美的字眼来形容它,其他读者仍然可能想象到更美十倍的境地中去。——凡此种种,又是本篇“苦未既,而不胜其甘”的地方。

这首词的超脱处还不在于此。你如果继续品尝,还可能发现作者是在写月,但又不全在写月,更重要的,他是在借月写人。不然,月光朗照之下什么不好写,却偏要写他的园、他的竹、他的斋呢?应当说,它些环境既是作者生活情趣的表现,也是他精神世界的窗口。花的芬芳,竹的正直,还有书斋所象征的博学,以及用来作比喻的玉的坚和洁都透露出一种高贵而雅洁的审美趣味,而清寒如玉的月光也就寓蕴了更丰富的人格象征意义。当然,这一些也都是要欣赏者通过咀嚼而慢慢品味才能获得的。

(1)本词主要是用了那些手法来表现月色?试简要分析。

答:①侧面描写(衬托)。上片写月光下的花园及书斋前掩映的竹林,虽然未曾正面落笔,但银辉笼罩下光影婆娑的花木和修竹更加突出了月光的宁谧美好;②比喻。用“玉”比喻“月色”,突出月光的温润莹洁;③虚实结合(想象)。词人沉醉于眼前十三的月色,油然而生对十五、十六月亮的神往;④白描。语言朴素洗练,近于口语,除了“月色已如玉”一句,其余无一处对月的细致繁复的描写,却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2)本词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①本词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饱读诗书、志趣高洁、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

词人形象。②月光朗照下的花园、修竹和书斋既是词人生活情趣的表现,也是他精神世界的窗口。③在词中,花的芬芳,竹的修直,书斋所象征的博学,以及用来比喻月色的美玉的坚洁都透露出词人高贵而雅洁的审美趣味。④词人借徜徉陶醉在月光下的自我形象,抒发了自己对清雅生活的热爱。

诉衷情·碧天明月晃金波 【宋.无名氏】

碧天明月晃金波。清浅滞星河。深深院宇人静,独自问姮娥。

圆夜少,缺时多。事因何。嫦娥莫是,也有别离,一似人麽。

【注释】金波 jīn bō1.谓月光。《汉书·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日华燿以宣明。”

2.借指月亮。唐 白居易 《对琴待月》诗:“玉軫临风久,金波出雾迟。”3.反射着耀眼光芒的水波。宋 孙光宪 《渔歌子》词:“风浩浩,笛寥寥,万顷金波澄澈。”

4.酒名。亦泛指酒。明 王九思 《驻马听·四时行乐》套曲:“满饮金波,琵琶一曲把闲愁弹破。”

晃huǎng1. 明亮:明~~。2. 照耀:~眼。3. 形影很快地闪过:一~十年。 ◎ 星河 xīnghé指银河

◎ 院宇 yuàn yǔ有院墙的屋宇;院落。 唐 薛用弱 《集异记·李清》:“ 清 巡视院宇,兼启东西门,情意飘飘然,自谓永栖真境。”

◎ 姮娥 Héng’é1.神话中的月中女神。《淮南子·览冥训》:“ 羿 请不死之药於 西王母 , 姮娥 窃以奔月。”姮,本作“恒”,俗作“姮”。 汉 代因避 文帝 刘恒 讳,改称 常娥 ,通作 嫦娥 。2.借指月亮。清 杨模 《闰六月初七夜月》诗:“半露 姮娥 能却暑, 广寒 深处玉为楼。”

圆夜少,缺时多。事因何。嫦娥莫是,也有别离,一似人麽。

莫是 mò shì莫非是;或许是。 唐 窦常 《奉寄辰州房使君郎中》诗:“何妨密旨先符竹,莫是除书误姓名。”

8.这首词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请简要概括。

9.请结合词句,从虚实角度赏析这首词。

8.【参考答案】这首词描写了一个月下独立的思妇形象。表现了她庭中独处的孤寂之情,与丈夫的别离之痛(相思之苦)。(5分。形象2分,情感3分)

9.【参考答案】上阕实写,碧天星河灿烂,明月摇曳金波,重重院落,主人公独立月下痴想;下阕虚写,主人公询问嫦娥“为什么圆少缺多”,并猜测她也饱尝别离之苦。全词虚实结合,内涵丰富,下阕又暗点主题,引人想象。(6分。答对虚实内容2分,分析2分,作用2分。答对大意即可。)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辛弃疾】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赏析一】

此词作于公元一一九〇年(绍熙元年庚戌)八月十七日夜。篆冈,是辛弃疾在上饶的带湖别墅中的一个地名。小酌,便宴。此词就是在这次吟赏秋月的便宴

上即兴写成的。

上片写带湖秋夜的幽美景色,见出秋色之可爱,说明古人悲愁没有多少理由。“夜月楼台,秋香院宇”二句对起,以工整清丽的句式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在清凉幽静的篆冈,秋月映照着树木荫蔽的楼台,秋花在庭院里散发着扑鼻的幽香。第三句“笑吟吟地人来去”,转写景中之人,十分浑然一体。这七字除了一个名词“人”之外,全用动词与副词,衬以一个结构助词“地”,使得人物动态活灵活现,欢乐之状跃然纸上。秋景是如此令词人和他的宾客们赏心悦目,他不禁要想,为什么自古以来总有些人,一到秋天就悲悲戚戚呢?当年宋玉大发悲秋之情,究竟为了什么?

上片末二句:“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用设问的方式否定了一般文人见秋即悲的孱弱之情。宋玉的名作《九辩》中颇多悲秋的句子,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等等。辛弃疾这两句,对此加以否定。应该说,当年宋玉之悲秋,是有一定缘由的,辛弃疾这里不过是聊将宋玉代指历来悲秋的文人,以助自己抒情的笔势,这是对古事的活用。由这两句的语意看来,悲秋似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只有敞开胸怀,纵情吟赏秋色才是通达的啰!每个读者初读到此,情不自禁地产生这样的联想,而顺着作者这个表面的语调和逻辑继续阅读下去,思考下去。

其实,作者的本意并不在此!读了词的下片读者才知辛弃疾最终是要肯定悲秋之有理。只不过,他之所谓悲“秋”,已不同于传统文人的纯粹感叹时序之变迁与个人身世之没落,而暗含了政治寄托的深意。

上片那些欲擒故纵的抒写,乃是一种高明的蓄势反跌之法。换头三句“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仍故意延伸上片否定悲秋的意脉,把秋天写得更使人留恋。秋夜不但有优美的自然景色,而且还有赏心悦目的好事,可以随意小酌,可以随便地欣赏歌舞,还有什么值得悲伤的事呢?就这样,在上片“是谁秋到便凄凉”一个问句之后,作者又在下片着力地加上了一个意思更明显的反问,把自己本欲肯定的东西故意推到了否定的边缘。末二句突然作了一个笔力千钧的反跌:“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这一反跌,跌出了此词悲秋的主题思想,把上面大部分篇幅所极力渲染的“不必悲”、“有甚悲”等意思全盘推翻了。到此人们方知,一代豪杰辛弃疾也是在暗中悲秋的。他悲秋的理由是,重阳节快来了,那凄冷的风风雨雨将会破坏人们的幸福和安宁。

“重阳节近多风雨”一句,化用北宋诗人潘大临咏重阳的名句“满城风雨近重阳”,这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的“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辛弃疾之所谓“风雨”,一语双关,既指自然气候,也暗喻政治形势之险恶。稼轩作此词时,国势极弱,国运日衰,而向来北兵也习惯于在秋高马肥时对南朝用兵,远的不说,公元一一六一年(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率三十二路军攻宋之役,就是在九月份发动的。稼轩《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一阕就有“胡骑猎清秋”的警句。鉴于历史的教训,闲居带湖的辛弃疾在密切注视政坛情况变化时,不会不

好事近杨万里 解析篇四
《2014二轮复习古诗鉴赏学案》

2014二轮复习: 高考临考重点突破之诗歌鉴赏学案

一、诗歌鉴赏题常见丢分原因

1.理解不准。未读懂诗歌主旨,导致“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2.审题不清。未明确题目要求,导致答非所问,说不到点子上。

3.作答混乱。未掌握答题规范和体现题目要求,导致逻辑不清楚,要点不突出。

二、提分途径

提高诗歌鉴赏题得分,可从三个方面下功夫:读懂诗歌、审清题意、组织答案。

(一)怎样读懂?

1.读懂的目标:准确把握全诗抒发了什么情感或者表达了什么志向。

2.读懂的方法和步骤:

①尽量读懂诗句字面意思;

②由字面意思展开想象,理解意象和意境的特点,体会诗歌情感思想;

③参考题目、作者、注释、典故、意象和直接表露情感志向的词句,进一步确定诗歌主旨。

(二)怎样审题?

“审”,即“仔细分辨”。“审题”,即通过仔细分辨,明确题目要求。审题要明确两方面的东西:

1.要求答什么。“答什么”,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主要有语言、形象、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无论怎样的命题,都不过是对这几种类型的细化和具体化。

2.要求怎样答。 “怎么答”,要看清楚是“概括”“说出”,还是“简析”“分析”“赏析”。如果是“析”,就需要结合诗句予以阐释。

(三)怎样组织答案?

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类型,根据题目要求,组织答案。

三、诗歌题目常见类型及解析

(一)鉴赏形象

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坞:山坳。山翁:此处指隐者。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解析】人物形象,一般指人物的性格精神。“赏析”,需要结合诗句阐释。答题时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此类题型的答题步骤: ①总说:概括说明诗歌塑造的形象特点。

②联系具体诗句,简要说明形象的基本特征是如何展现的。③指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二)鉴赏语言

例2 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好事近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映”字的巧妙之处。

【解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为:①解释该字本身的意思,及其在此语境中的含义。 ②分析该字用了什么特殊手法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三)鉴赏表达技巧

例3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 黄庭坚

①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②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突破这一类题,需要掌握常见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技巧、表现手法,能识别它们,并能指出其效果。这里考查虚实关系,所谓“虚”,指的是不在眼前的景物或人事,比如想象或梦中所见。所谓“实”,则是眼前所见的景物或人事。答题时要注意规范,先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虚”“实”的体现及其关系,再点明手法的作用。

(四)概括(分析)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例4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清]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湮,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 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本词包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

【解析】概括诗人情感时,一定要结合相关诗句,紧扣诗句揣摩体会。这首词能体现伤感之情的便是下片“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结合注释,便能分析出这两句表面写的是“风与日”对百花的摧残,而实际上是以物喻人,隐含了诗人对真君子 “真香妙质”受小人“风与日”摧残的伤感。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步骤为:

① 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②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如果作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时用了表达技巧,请点明)

这里是只问“包含哪些”,没有要求“分析”。指出有哪些伤感的情感即可。

四、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①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②③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②招魂,《楚辞》的名篇。③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1)词的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2)下片通过哪两种手法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形象。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好事近杨万里 解析篇五
《2010-2013年高考真题诗歌鉴赏之语言(答案和解析)》

2010-2013年诗歌鉴赏语言类题目及解析

一、2010年真题

(一)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 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答案】1、答案一:隔,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于江东留恋之情。 答案二:①(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②(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答案三: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几回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寻得大雁传信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解析】1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隔,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于江东留恋之情。

(二)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好事近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4分)

【参考答案】1、“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2、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解析】1题:南宋陆游,大家非常熟悉,考核点在于“炼字”。 “炼字”的关键在于把握这个字所引领的画面和情感,紧扣内容和写法作答。

(三)辽宁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

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 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 ④

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参考答案】 2、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

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

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2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象接

近,又好象不接近。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指接近,始

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

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四)四川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諲yīn(1085-1 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

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

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

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

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

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解析】1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炼字,要求分析字的意思、修辞、表现手法、结构

作用、表现主题情感意境的作用。

(五)重庆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 ?北固题壁 【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2分)

2、词的上阕说“侬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1、“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

之状。 2、不矛盾: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

截住江流而忧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解析】1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答题模式为:字面义+文中义,(手法+表达效果),

作用(内容上,情感上,结构上)

(二)2011年真题

【天津卷】

14.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骤雨【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四库全书》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

分)

答: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

答: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

的奇观。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三、2012年真题

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

句》中的一 首。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

答:

9.【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修辞

作用。解答这两字,要立足诗歌,从修辞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答案示例:

“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

“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

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重庆卷)详解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预报 [金]王 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 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

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

巧妙之处。(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内容上题干已点明——写出了

山水的变化,题干主要是要结合诗歌分析其表达效果。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按

照这样的思路来答,会更好。

答案示例: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水的变化。“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

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水面

肥”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狭。

(江苏卷)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⑴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答:

答案:“恨”是指思妇对于远在天涯的丈夫的思念。由于丈夫久远不归,思妇这

思念便上升为一种怨恨,越怨恨,越见思妇思念之深之切。

标准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湖北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答:

【答案】

(2)(4分)

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

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

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

象力和感染力。

福建省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答案】(1)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好事近杨万里 解析篇六
《2013高考临考重点突破之诗歌鉴赏》

2013高考临考重点突破之诗歌鉴赏

一、诗歌鉴赏题常见丢分原因

1.理解不准。未读懂诗歌主旨,导致“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2.审题不清。未明确题目要求,导致答非所问,说不到点子上。

3.作答混乱。未掌握答题规范和体现题目要求,导致逻辑不清楚,要点不突出。

二、提分途径

提高诗歌鉴赏题得分,可以从三个方面下功夫:读懂诗歌、审清题意、组织答案。

(一)怎样读懂?

1.读懂的目标:准确把握全诗抒发了什么情感或者表达了什么志向。

2.读懂的方法和步骤:

①尽量读懂诗句字面意思;

②由字面意思展开想象,理解意象和意境的特点,体会诗歌情感思想; ③参考题目、作者、注释、典故、意象和直接表露情感志向的词句,进一步确定诗歌主旨。

(二)怎样审题?

“审”,即“仔细分辨”。“审题”,即通过仔细分辨,明确题目要求。审题要明确两方面的东西:

1.要求答什么。“答什么”,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主要有语言、形象、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无论怎样的命题,都不过是对这几种类型的细化和具体化。

2.要求怎样答。 “怎么答”,要看清楚是“概括”“说出”,还是“简析”“分析”“赏析”。如果是“析”,就需要结合诗句予以阐释。

(三)怎样组织答案?

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类型,根据题目要求,组织答案。

三、诗歌题目常见类型及解析

(一)鉴赏形象

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坞:山坳。山翁:此处指隐者。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解析】人物形象,一般指人物的性格精神。“赏析”,需要结合诗句阐释。答题时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此类题型的答题步骤: ①总说:概括说明诗歌塑造的形象特点。 ②联系具体诗句,简要说明形象的基本特征是如何展现的。③指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答案】本诗三四句塑造了一个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隐士形象。诗中描写了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生活,表现了其隐逸、随性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二)鉴赏语言

例2 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好事近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映”字的巧妙之处。

【解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为:①解释该字本身的意思,及其在此语境中的含义。②分析该字用了什么特殊手法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映”为“映衬”之意,写出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表达了诗人的怡悦之情。

(三)鉴赏表达技巧

例3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突破这一类题,需要掌握常见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技巧、表现手法,能识别它们,并能指出其效果。这里考查虚实关系,所谓“虚”,指的是不在眼前的景物或人事,比如想象或梦中所见。所谓“实”,则是眼前所见的景物或人事。答题时要注意规范,先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虚”“实”的体现及其关系,再点明手法的作用。

【答案】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

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四)概括(分析)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例4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清]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湮,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 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本词包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

【解析】概括诗人情感时,一定要结合相关诗句,紧扣诗句揣摩体会。这首词能体现伤感之情的便是下片“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结合注释,便能分析出这两句表面写的是“风与日”对百花的摧残,而实际上是以物喻人,隐含了诗人对真君子 “真香妙质”受小人“风与日”摧残的伤感。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步骤为:①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②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如果作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时用了表达技巧,请点明)

这里是只问“包含哪些”,没有要求“分析”。指出有哪些伤感的情感即可。

【答案】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君子的伤感。

四、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②,儒冠多误身③。

【注】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②招魂,《楚辞》的名篇。③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1)词的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

(2)下片通过哪两种手法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形象。 答: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答:

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

答: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两题。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颔联。

答: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好事近杨万里 解析篇七
《语言赏析题题组训练》

语言赏析题题组训练

一、基础题组

(一)赏字(词)题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 园

黎 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请简要分析“山光窥短墙”中“窥”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窥”,偷看,写山光探头进入短墙,窥视小园中的景物,运用拟人手法,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从侧面突出了小园景色之美。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梦中作

秦 观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注

注 夭矫:卷曲而有气势。

请结合语境对第二句中的“动”字作鉴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个“动”字,把本来静止的春色化为动态,写出了春雨的播洒催发满山的野花,山花烂漫,生机勃勃。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甘草子

柳 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诗词之妙,妙在炼字炼句,言简而意丰。请赏析“乱”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乱”字用得极好,将秋雨拟人化,既写出雨洒衰荷历乱惊心的声响,又画出跳

珠乱溅的景象,间接地,还展现了凭阑凝伫、寂寞无聊的女主人公的形象,其心绪也恰可着一个“乱”字。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游湖

徐 府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蘸”字。运用拟人手法,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了后贴着水面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明下过春雨,桃花是湿的,形象地表现了“桃花带雨”的动人情形,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

村落皆空,因有一绝

[唐]韩偓

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 ..

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 .

古人写诗常用“自”“空”二字。你认为诗中加点的两个“自”字和一个“空”字在表情达意上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两个“自”字和一个“空”字描绘出了经泉州军洗劫后,村庄一切自生自灭、无人问津的荒凉萧条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寄身离乱、感时伤怀的情感(或“对泉州军的愤懑,对百姓不幸遭遇的同情”)。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人日[]思归 注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注 人日:正月初七。

试对前两句中的虚词“才”和“已”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才七日”,用“才”突出七日时间之短;“已二年”,用“已”表示两年时间之长。以时间的长短对比表现在外时间之长,以入春时间之短,反衬离家时间之长,表

达思归之切。

解析 赏析时一要分析其在句子中的作用,二要分析这两个虚词对表现诗歌主旨的作用。

(二)赏句题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对 酒

陆 游

闲愁如飞雪,入酒即消融。

好花如故人,一笑杯自空。

流莺有情亦念我,柳边尽日啼春风。

长安不到十四载,酒徒往往成衰翁。

九环宝带[]光照地,不如留君双颊红。 注

注 九环宝带:指佩带此种“宝带”的权贵。

诗人对于“闲愁如飞雪,入酒即消融”一句颇为得意,请赏析此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比喻,化虚为实。酒能消愁常见,作者却以雪喻愁,借助飞雪进入热酒即被消融作为比喻,生动形象。用“雪”把“愁”与“酒”连接起来,更显新奇。

8.(2012·福建)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 注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 玉花:喻雪花。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解析 要抓住体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词语,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对钓翁的生活描写体现出来的。“茅舍竹篱”写钓翁生活简朴,生活虽简朴,却有“欢笑”,更通过“缩鳊圆鲫入轻笼”这一细节表现了钓翁生活中的欢乐,从而表达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

二、核心题组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夜雨

薛逢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 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这首诗的“诗眼”是首联中的哪个字?试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眼”是首联中的“忧”字。全诗先写作者生活的艰辛(“心关桂玉”),次写命途的不顺(“运落风波”),最后写生命的衰老(“志气俱消”“白发新添”)。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花下醉

[唐]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有人说本诗“诗眼”是“醉”字,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句直接紧扣“醉”字来写,这是双重的醉,既明指为甘美的酒所醉,又暗喻为艳丽的花所醉。次句进一步写“醉”态,写作者迷花醉酒而不觉倚树。第三句写酒醉醒后之意。第四句“赏”字,既写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流连之情,也写出了作者最后的陶醉,是更深一层的“醉”。故本诗“诗眼”为此字。

三、综合题组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1)“寒灯独可亲”中的“独”字具有怎样的表现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①

(2)“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历来为人赞赏,称其为“客中除夜之绝唱”(《诗薮》),请你说说其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人在除夕夜不能归家,宿于旅馆,孤独无依,没有人嘘寒问暖,只有一盏孤灯相伴,一个“独”字,把游子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更充分地表达出来。

(2)这两句形象地写出诗人身处异地,与家人远隔万里的难堪处境。其中“一年将尽”“万里未归”,构成对仗,把悠远的时间性、广漠的空间感,对照并列在一起,自有一种意绪茫茫、百感交集的情思。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添盆中石菖蒲水仙花水

杨万里[] 注

旧诗一读一番新,读罢昏然一欠伸。

无数盆花争诉渴,老夫却要作闲人。 注 杨万里:号诚斋,南宋诗人,主张积极备战,正直敢言。因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遂辞官归家,闲居乡里,后痛恨奸相专权,终忧愤而死。

(1)全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评论认为,全诗的精妙处就在于“无数盆花争诉渴”的“争诉渴”三字上。“争诉渴”三字有怎样的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运用了拟人(“无数盆花争诉渴”)和对比(一边是宠柳娇花的争相喧闹,一边是懒散的诗人在吟诵旧作中昏然睡去)的修辞手法。

(2)这三字将石菖蒲和水仙花拟人化,不仅写出了石菖蒲和水仙花争宠斗媚的人情意态,也似乎让人听到了它们争先恐后的喧哗声,使诗人寂寥清闲的闲居生活顿时充满生气。 解析 (1)本首诗语句比较直白,诗歌内容较好理解,一个“诉”字可以看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边是花草在喧闹,一边是诗人的无所事事,对比明显。

(2)赏析诗句的妙处,一般从使用的修辞手法、艺术技巧及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来分析。诗人给花浇水时,花儿争着说自己渴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本来无声的花卉似乎一下子喧闹起来,也使诗人寂寥的生活一下子充满了生气。

好事近杨万里 解析篇八
《诗歌鉴赏强化训练》

诗歌鉴赏强化训练

(一)(徐汇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一17题。(8分)

与诸子登岘山

盂浩然①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②浅,天寒梦泽③深。

羊公碑④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①孟浩然:唐代诗人,襄阳人。他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以隐士终身,世称“盂裹阳”、“孟山人”。此诗即隐居裹阳时所作。②鱼粱:襄阳鹿门山附近沔水中的沙州名。③梦泽:云梦泽,古泽名。④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载,晋人羊祜镇守荆裹时,常登岘山,他曾对同游者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羊祜颇有政绩,他死后,襄阳百姓在岘山立庙树碑,以示怀念.因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时人称为“堕泪碑”。

14(1分)盂浩然与同为盛唐时期杰出的田园山水派诗人 ,被并称为“王孟”。 15(2分)尾联中有“读罢泪沾襟”一句,以你的理解,诗人此时“泪沾襟”的原因是:

16(2分)以下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看似与题目无关,实則题外生情,抒发了作者登临时的感受,与全诗貌离而神合,颇有“俯视一切”的气概。

B.颔联申的“江山胜逆’是指古,“我辈登临”乃言今。从诗意发展的脉络看,当是先有这一联,之后才有首联的感慨。

C.诗的前半部分富有激情,后半部分则具有哲理。诗人打破了传统的“触景生情”的写法,开首两句揭题,最后两句扣实。

D.这首诗是作者借古抒怀之作,语言平易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前人以“语淡而味终不薄”评价孟诗,此诗确有如此情趣。

17(3分)全诗有三联是记叙、议论,唯颈联插入写景,请解说这一联的具体作用。

(二). (虹口二模)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14一16题。(8分)

好事近

杨万里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庭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艳,看十五十六。

14.(2分)“诚斋”是杨万里的 ,在词中还指 。

15.(3分)对作品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未到”、“先到”将月拟人,表现对月光不照诚斋的不满,为下文设置了悬念。

B.“不是”两句解开悬念,一个“隔”字引出葱郁的青竹,揭示月光不照的原因。

C.“月色已如玉”是通感的手法,写出月色的柔和与精美,是对眼前之景的赞叹。

D.作者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与生动记叙,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16.(3分)有人认为画线两句是这首词的高潮,你认为呢?请说说理由。

(三)(卢湾二模)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14一16题。(8分)

【双调】沉醉东风

秋 景 卢 挚

挂绝壁松枝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注]此曲作于元咸宗大德初年,时卢挚在湖南宪使的任上。

14(1分)“双调”是这首小令的宫调,“沉醉东风”是

15.(3分)对这首曲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整首小令写作者潇湘行舟所见,立足点始终在“潇湘行舟”之上。

B.“四围不尽山”,两句是对前两句所写景物在意象上的扩大和补充,随着视野的开扩,一 种苍茫的心绪油然而生,为下面写秋意作了心理上的铺垫。

C.“散西风满天秋意”句,“西风”、“秋意”无形,然而确实有意可感,表现作者陷入浓 深的萧索秋意之中而不能自拔。

D.秋意满天,传统的季节感受,再加上人在旅途,不能不使人产生萧瑟之感,但潇湘两 岸的山水风物还是令作者感到心旷神怡的。

16.(4分)“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与我们学过的马致远“潇湘八景”之一《远浦帆归》中的“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都表现夜晚的“静”美,但写景方法和

角度却有所不同,试进行对比赏析。

(四)(卢湾二模)阅读下面的词及材料.完成14-16题。(7分)

渔歌子

唐五代 魏承班

柳如眉,云似发。蛟绡雾毂笼香雪。梦魂惊,钟漏歇。窗外晓莺残月。 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少年郎,容易别。一去音书断绝。

[材料]

俞彦《爰园词话》:使柳屯田此际操觚,果可以“杨柳岸晓风残月”命句否?且柳词亦只此佳句,余皆未称。而亦有本,祖魏承班《渔歌子》“窗外晓莺残月”,第改二字增一字耳。

14.(1分)材料所说“柳屯田”,指的是宋代词人 。

15.(2分)词下片中的“几多情,丸处说”,所要抒发的情感是

16.(4分)材料申认为柳词不足称道,“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句,只是在魏承班“窗外晓莺残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结合词境具体加以赏析。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好事近杨万里 解析》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好事近杨万里 好事近杨万里阅读答案 好事近元夕立春解析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好事近杨万里 解析”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好事近杨万里 解析"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23656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