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人生的诗歌

人生的诗歌

2016-02-18 09:13:0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人生的诗歌篇一《人生诗》 “十乐”长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人生的诗歌》,供大家学习参考。

人生的诗歌篇一
《人生诗》

“十乐”长寿歌

一、知足乐:为人不要太心贪,知足方有人常乐,不奢不腐福百年。

二、天伦乐:家庭和睦亲情浓,儿孙绕膝老来福,福寿尽在欢乐中。

三、运动乐:生命活力在运动,持之以恒见效果,身心两健人年轻。

四、助人乐:与人为善讲礼让,扶贫济困当义务,中华美德源远长。

五、忘年乐:人生乐趣自己找,多交朋友多欢乐,自己仿佛也年少。

六、宽容乐:为人贵在大度量,得得失失平常事,宽容别人向舒畅。

七、忍让乐:没有气生没有愁,你气我来人不气,哈哈一笑泯恩仇。

八、读书乐:知识增加见识宽,书中虽无黄金屋,乐趣伴人身心健。

九、平静乐:做到荣辱都不惊,得失来慌心泰然,清净文静人平静。

十、想像乐:脑筋常转脑健康,浮想联翩心情好,无忧无虑百年长。

人生的诗歌篇二
《描写人生的诗句》

描写人生的诗句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李白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几度寻君君不遇,梦里依旧相眷顾。千言万语难再叙,向谁诉?同在茫茫人生路。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多少人生风雨后?多少慷慨不再有?多少壮举一场梦?多少盛情一杯酒?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执手看歌敲金钗,笑语落珠明眸睐。忽然蝴蝶春风满,焉教冷镜瘦朱颜。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思。

瑶宫寂寞锁千秋,九天御风只影游。不如笑归红尘去,共我飞花携满袖。 匣浅难羁宝剑锋,玉藏石中也玲珑。初试清啼长天破,云光凝碧远岚平。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瞳凝秋水剑流星,裁诗为骨玉为神。翩翩白衣云端客,生死为谁一掷轻。 谁言别后终无悔,寒月清宵绮梦回。深知身在情长在,前尘不共彩云飞。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出口成章,英雄盖世本无双。才华横溢,多少年来惊天地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梅岭三章》)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

质天何人能晓我?万里愁云困星锁。人生能有几次搏?

白发虽未生,朱颜已先悴。人生讵几何,在世犹如寄。

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相逢莫要论人生,人生已是夕阳红。 阎罗大伯曾教来,道人生但不须烦恼。

世情梦幻。复作如斯观。自叹人生,分合常相半。

世路风波险,十年一别须臾。人生聚散长如此,相见且欢娱。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人生自古一场梦,梦到天涯睡狮醒。踏平世间坎坷路,一路走来太从容。

人生自古多曲折,心内雪亮,身外雪亮,旧情一缕独难忘。

人生在世不满百,谁敢笑我鬓发白?三尺长剑提在手,白发一样杀强贼。 人生谁能料,堪悲处身落柳陌花丛。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描写人生的诗句

品味人生的句子

人生的诗歌篇三
《人生诗词3》

诗词 人生

古诗词,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占有极大的比重。可以夸张点说,没有古诗词,便没有中国古代文学。上至《诗经》《离骚》,下至唐诗宋词,其艺术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成就了一个又一个文学家。 读中国的古诗词,你可以感受到中国语言的精炼,可以体会到中国古典音乐的韵味,可以想象到中国书画的意境。这种集各种艺术于一体的感觉,是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任何一种文体所不能达到的。但,若你细细地品读中国的古诗词,你在玩味其意境的同时,心头亦会笼罩一片愁云惨雾,这淡淡的哀愁往往在你合卷而思的时候久久萦绕于心头,挥之不去。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刘希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洛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一句句,一声声对人生的慨叹,引人深思,让人感慨。难怪许多人说:中国的古诗词是灰色的。我却认为,不是中国的古诗词是灰色的,而是人生的本身意味着灰色。 人的一生,短短数十载,其间又要经历仕途坎坷、病痛折磨、悲欢离合„„即使是一帆风顺,那么,短短的一生,转瞬即逝,

当你面对死亡时,仍会觉得人生的无味无趣。因而,我觉得不是中国的古诗词有问题,而是人生本身意义的反应。

没有痛苦就没有古诗词,没有痛苦也没有人生。

南唐后主李煜是中国词坛大家,早年曾写过一些如“花明月暗笼轻雾”等琦糜无聊之作,及至国破家亡,才意识到“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从而发出“人生长恨水长东”的哀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作如此评论:“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其实并不是词至他才“眼界始大“,而是他的人生际遇让他的思想眼界脱离了宫廷的温馨琦糜。国破家亡,三年的囚徒生活中,他写下了不少真挚、沉痛、深切而又凄恻动人的词篇。他入囚后的词作,一空依傍,直抒胸臆,既短小明朗,又含义无穷,被称之为“神秀”。掩卷而思,我们不难体会,正是他的遭遇造就了他的人生,正是他的人生造就了他的文学成就。

易安居士的词明白如话,却又含蕴深厚,真挚清新,模声揣色,锤炼无痕。她的词同样以靖康之变为界,前后对比鲜明。前期词主要描写她的贵族少女、少妇的生活,情调悠闲,风雅,表现出“绿肥红瘦“的生活情趣。即便是描写对丈夫的相思,亦是淡淡轻愁,细腻委婉。南渡后,李清照颠沛流离,词风大变。国事忧思和生活流落的苦痛,在她的词中随处可见,情调凄凉孤寂,深沉哀婉,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她的词独为一体,为后人称颂,不能不说与她的人生际遇密切相关。

若无亡国之痛,如何造就一代词人李煜?若不遭遇离合悲欢,又哪来出类拔萃的女词人李清照呢?诗词代表的即是人生。没有痛苦便没有诗,没有痛苦更没有人生!

文艺是人生的反应,这在另一位天才诗人身上表现得更为真切。

天才诗人李白把中国的古诗艺术推上了顶峰,可谓中国诗坛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他那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浪漫主义情调,表现出自己鲜明的独创性。他的诗想象奇特,感情炽烈,语言坦率自然,如清水芙蓉,天然雕饰,却又豪气逼人,激越充沛。他取得如此成就,其实与他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李白祖籍碎叶,后迁居青莲。青年时代在蜀中游历,好任侠,学剑术。这种出世的思想一直影响它的一生,当然也影响它的创作;中年时代,他远游求仕,立志安社稷,济苍生,但事与愿违,他自由放纵,傲视群小,终使它几次起伏,在出世与入世间徘徊,不停发出“总为浮云能避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地感叹;老年时期,他身经战乱,遭遇坎坷,心情悲愤。终日对酒当歌,对月抒怀,直至忧愤而死。他一生的坎坷遭遇,宦海沉浮,使他的思想复杂而又矛盾:积极与消极、入世与出世、求仕与隐遁互相交织,成就了他诗歌创作强烈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和极大的批判现实的力量。当然也具有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因素。我这样认为,是李白的人生造就了他的诗歌成就,是李白的经历使它成为一代诗仙。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是的,一个人人生经历的繁杂与简单,坎坷与平坦,在他的文章中均有体现,只要细细品味,便可得知三味。若无靖康之耻,哪来岳飞的怒发冲冠?豪放如苏轼,在经历与妻子生离死别后尚自悲叹“十年生死两茫茫”。中国古诗词的哀怨凄婉,正是人生路途艰险的深切体现。

真想说,不是中国古诗词充满悲苦,而是人生本身亦是一本难懂的书,痛苦与欢乐,只有自知了!

人生的诗歌篇四
《诗 歌 人 生》

诗 歌 人 生

The poems 0f life 余成连 Writed by Yu Chen Lian

关于诗歌

自序

诗歌是如何产生的?直到现在也没有准确的答案。但依己愚见,应当是出于生命的本能。当第一个生命产生时,出于生存本能的需要,产生了语言,它用这种语言独自歌唱,就产生了诗歌。当这个生命遇到另一个生命时,就用这种诗歌来交流,于是便产生了感情。当众多的生命出现了,交流的方式也就丰富了,语言也就丰富了,诗歌也就丰富了,感情也就丰富了。通过不断生存斗争和交流,有一种生命慢慢地进化了,智商远远超过其它的生命,最终站立起来,成为主宰地球的人,进而创造了文字,把那些充满感情的语言记录下来,称为诗歌,并在生活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和凝练,就成了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诗歌了,其实诗歌在这之前很久就已经产生了。

2

诗歌见证了人类发展的历史。就中国而言,她从一字、两字、三字、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再到词,最后发展到了今天的新诗,既体现了语言的发展,也体现了感情的丰富;她展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现状,有生活在最底层的奴隶、平民的无奈哀号,有士大夫才子佳人的愤世洒脱,也有帝王将相的骄奢淫逸;她从文人骚客的孤芳自赏、附庸风雅走向人民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诗歌见证了诗人一生的坎坷经历。许多著名诗人的作品都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早年的作品大多书写豪情壮志,晚年的作品大多书写壮志难酬的愤懑或无奈。至于我自己,还在诗歌的道路上摸索。拙作诗味很少,甚至不成其为诗,但她见证了我的欢乐与悲伤、痛苦与迷茫,伴我度过那些难忘的时光,使我在黑暗中辩明方向,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站起来,一次次失 3

望又一次次振作。翻开变黄发霉的日记,重拾过去的时光,全在那字里行间呈现,我曾经怀疑那是不是我自己,面对大段大段的空白,我又痛诲那些虚度了的年华。在这条路上,我将继续前行。

关于诗歌,无论是新诗还是古诗,都应该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人民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应该让全体人民,无论是有文化还是没文化的人都能够分享。所以诗歌应当明白如画,古诗如李白的《静夜思》,新诗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种无字不用古的古诗和那种读了半天还不知道读什么的新诗是不应当提倡的。为了新诗的流畅可以适当押韵,为了古诗的通俗,不必严格讲究押韵和平仄。我酷爱古诗,偶尔班门弄斧地写两首,但在创作中经常苦恼,一些意境开阔、天马行空的诗句,如果非要用押韵、平仄去规范,最后就成了驾在马车上的马,言不由衷、索然无味了。当然,最重要的是诗歌 4

应当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语言,能够引领人们认识什么是美丑、善恶、荣耻、爱恨。

谨以此同各位诗歌爱好者共勉,并衷心恳请批评指正。

二0一四年一月十六日

5

人生的诗歌篇五
《人生哲理诗》

人生哲理情思

一1一

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这是一句耐人寻味的古话。它告诉了人们一个哲理,人要有骨气。 -2-

小溪流不到大海,但它养育了小花、小草。

认识自己比认识别人重要,也就是说知道了自己就知道。

-3-

人生是一支歌,不管怎样唱,哪怕是哼,也要哼出你的声音。

-4-

谷穗低下头,不要认为它没有志气,那是它向大地致意。

一5一

什么是幸福?心安理得做事,坦坦荡荡做人,没有心灵上的负担,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是人生最大的快事。因此,人生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有什么不好?

-6-

别人看不起你不怕,怕的是你自己看不起自己。失去了自己,何从谈起生命、青春、理想、爱情。

-7-

小溪,不如大河大江;但她却以自己的满腔热忱、透明而又火热的心,乃至不惜奉献自己的青春、生命,抚育了小草、小花,使大地多一片绿,多一份芬芳。

人生,做不了大江、大河,那就做条小溪又有什么不好呢?

-8-

人生之旅中,只有坚信明天比今天更美好的人,他才有勇气和才能大步去开拓明天。 -9-

人生之旅就象航道是弯曲的,但桅杆的信念那是笔直的。因此,人生之旅的路尽管坎坷,但毕竟充满光明,最终还是平坦。放弃了人生追求等于自我毁灭。

-10-

如果没有自信心,人生又从何谈起理想、追求、希望?因此说,如果人生是一座大厦,那么,自信便是基石。

-11-

辛勤耕耘,总有收获.记住一句话:做比不做好。有位哲人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而这其中的关键是“走”。

-12-

如果说在人生之旅中好人一生平安,那么开拓者的一生便是幸福。

分享 0

阅读(77)┊ 评论 (2)┊ 收藏(0) ┊转载(0) ┊ 顶▼ ┊打印┊举报

转载列表:

转载

转载是分享博文的一种常用方式...

前一篇:小散文后一篇:三个旅行者评论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专门为您成立的博客俱乐部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发评论]

没事凑个热闹2006-11-28 15:20:15 [举报]

"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这句面感触最深!做到好难!

笨笨大姐2006-12-31 13:46:43 [举报]

"小溪,不如大河大江;但她却以自己的满腔热忱、透明而又火热的心,乃至不惜奉献自己的青春、生命,抚育了小草、小花,使大地多一片绿,多一份芬芳。

人生,做不了大江、大河,那就做条小溪又有什么不好呢?"

我喜欢这一条.

发评论更快捷的博文发布方法 小浪带你畅游京城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人生的诗歌篇六
《人生哲理的古诗词

人生哲理的古诗词

1、【题目】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2、【题目】观祈雨(唐 李约)

【诗词原文】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3、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

【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4、【题目】琴诗(宋 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5、【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6、【题目】八阵图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

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7、【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8、【题目】拟古 (明 钱宰)

【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9、【题目】论诗 (清 赵翼)

【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10、【题目】草 (唐 白居易)

【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哲理】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这首诗常被用来比喻新事物的强大啊生命力。尽管有严寒相逼,有野火摧残,旧事物的威力可谓横肆暴虐,却无法改变客观规律。新事物在春风吹拂下,正蓬蓬勃勃,一派生机。

三、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11、【题目】寄兴 (宋 戴复古)

【诗词原文】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我们对人、对事、对己,都要一分为二,如果责备求全,就是一点论,就会犯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

12、【题目】雪梅 (宋 卢梅坡)

【诗词原文】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许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她们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实这种特殊的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诗中深刻地说明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果离开了对于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人们就无法区分是未,也就更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

13、【题目】惠崇春江晓景 (宋 苏轼)

【诗词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 欲上时。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般(共性、矛盾的普遍性)总是存在于个别(个性、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春天的到来,正是通过这一件件特殊的、个别的事物而表现出来。离开了这一个个的美妙画面,春光也就无从谈起了。

四、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14、【诗词原文】冬青树上挂凌宵,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15、【题目】感怀 (明 杨基)

【诗词原文】骅骝日千里,亦在御功者。向无造父能,乃与凡马同。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首诗虽然突出地强调了外因对于人才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没有否定内因。一方面,它告戒那些对于他人来说处于外因位置的人们,应当善于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积极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它还告戒那些在各方面已经取得成就的人们,不可忘记和否定自己成材的外部因素,把一切成功、成绩归于自己。

16、【题目】赤壁 (唐 杜牧)

【诗词原文】折戟沉沙铁围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倘若没有一定的条件,即使是英雄人物也是无法成功的。

17、【题目】蚁 (唐 元稹)

【诗词原文】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敢惮榱梁蠹,深藏柱石倾。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哲理】这首诗通过小小蚂蚁造成的巨大危害,说明了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饿变化,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告诫人们切莫轻视小的变化,以至酿成大祸。

18、【题目】读《陈蕃传》 (宋 杨万里)

【诗词原文】仲举高谈亦壮哉,白头狼狈只堪哀。枉教一室尘如积,天下何曾扫得来?

【哲理】从矛盾分析的方法来看,陈蕃不懂得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不同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企图用一个模式去解决不同的矛盾,硬拼蛮干是注定要失败的,陈蕃方正有余,而计谋不足,以至事败垂成。

从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来看,陈蕃不懂得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道理。远大理想、崇高目标必须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才可能实现。陈蕃一室不扫,哪能谈得上“扫天下”的雄心壮志?

19、【题目】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诗词原文】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哲理】诗中引用了楚霸王项羽当年本可凭借优势兵力消灭刘邦,但他却害怕背上“不义”之名而多次丧失时机,最后反被刘邦攻击的历史悲剧,告诫热闹们“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道理。从哲学角度来说,就是当量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应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和发展,促成质变。如果犹豫不决,就会痛失良机。“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更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说明“世界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综合司这样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沧桑,指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人间正道”是指社会发展规律。“老”是指因气愤、痛苦而变得衰老。这两句的意思是,天若有情的话,看到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残酷,也会气愤不已,变得衰老;人类社会的除旧布新,沧桑变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间正道)。

20、【题目】小松 (唐 杜荀鹤)

【诗词原文】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篙。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哲理】这首小诗借松写人,寓意深长。小松刚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以至被埋没在深草之中,但它并不示弱,逐渐成长,是那些小草所无法比拟的。人们往往忽视、不认识小松将长成凌云大树的远大发展前途,等到松树真的凌云参天之时,才去称赞它的高大。大松“凌云”已成事实时,再来称赞它们高大,并不说明有眼光,而在小松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时,如能识别,预见到它必将凌云的发展前途和趋势,而陪加培养和爱护,为它的成长创造条件,那才是有见识、有意义的。许多日呢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作者以松喻人,告诫人们要善于发现和识别人才,对有发展前途的人才要及早给以重视、关心和培养,使之早日成才。

从哲学角度来说,小松的成长也可比喻为新事物成长的过程。一切新事物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它最初出现时总是比较弱小,不可能完全具备和充分显示其优势,甚至常常是貌不惊人,幼稚可笑。但由于它符合客观规律,代替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我们应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及时发现它,预见到它的远大发展前途,积极地支持它,促使它迅速成长和壮大。

21、【题目】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诗词原文】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哲理】任何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无论如何也禁闭不住的。

五、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22、【题目】放言 (唐 白居易)

【诗词原文】朝真暮伪何人辩,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哲理】诗中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世事变化之快,真真假假,什么人年能分辨得清楚,而古往今来哪件事又不是如此?人们对于那些外表相似的真假难辩的事物,必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辨别其真伪;并以种种贴切的比喻说明,人们通过分析比较,是可以辨别真伪,认识事物的本质的。

23、【题目】论诗绝句之二 (清 赵翼)

【诗词原文】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哲理】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评论诗词的好坏优劣,应当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哪个,而不能像文坛艺苑中的某些人一样,心口雌黄。马克思哲学认为,要做到独具慧眼,深刻地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一是必须在实践中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而是必须善于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发展。

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24、【题目】咏史 (唐 高适)

【诗词原文】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哲理】诗的前两句,肯定了须贾的怜寒念旧之情,后两句借题发挥,讽刺须贾仅有怜寒之意而无识才之眼。也是对仅以外表、衣帽取人的一种讽刺。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可以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而事物的本质则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因为须贾的认识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和饿程度,因而不可能给以重视和委以重任。对万事万物的认识都是这样的。

25、【题目】诗一首(杨虎城)

【诗词原文】西北山高水又水,男儿岂能老故乡。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干一场。

【哲理】诗前两句表达了要干一番大事业的豪情壮志,后两句富于哲理,发人深思,从“黄河后浪推前浪”的现象,上升为社会在发展、世事在变迁,事物在变化的哲理性认识,蕴涵着“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理性思考,因而得出了抓住机遇、珍惜时光,建功立业的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是人们在看问题、办事情时所具有的精神状态。诗中所表达的立志、拼搏、进取精神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26、【题目】古瓦砚 (宋 欧阳修)

【诗词原文】金非不为宝,玉岂不为坚?用之以发墨,不如瓦砾顽。

【哲理】价值是指客观事物对人们需要的满足,即对人们的有用性。有用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反之,价值就越小。而人的需要是具体而复杂的,不仅表现为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而且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某种物品对于人的意义和价值的大小,又是有条件的、可变的。如诗中所说,如果用来“发墨”,瓦砚的价值是金玉之贵也无法取代的。一个人对社会有没有价值,或价值的大小,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无论是做工、务农、从军,还是某方面的专家、学者,都能够从某一特定的方面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满足社会的需要,因而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7、【题目】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诗词原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哲理】在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具有多么重要的导向作用。正是这种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价值观,决定了周恩来革命的人生道路。

八、实践论

28、【题目】《西施》(罗隐)

【诗词原文】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吴国人都认为吴国灭亡的原因是由于吴王好女色,根源在于西施,这是一种传统观念,是一种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

【哲理】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不能停留在对事物的现象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方面要占有十分丰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又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诗人通过深入思考,分析吴国灭亡的本质,得出吴国的灭亡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爱女色,越国的灭亡又该怪罪于谁呢?

29、【题目】《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

【诗词原文】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哲理】这首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两条途径。

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它是人们掌握知识、积累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形成间接经验。而直接经验是获取知识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这好是非常必要的。并且,间接经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运用、检验和发展。如果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必只读圣贤书”,不去参加社会实践,不去接触广阔的社会生活,那么他的认识始终“觉浅”;只有通过“躬行”实践,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人生的诗歌篇七
《关于人生的诗句》

关于人生的诗句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于鹄《题邻居》

平明相驰逐,结客洛门东。——李白《结客少年场行》

年少辞家从冠军,金鞍宝剑去邀勋。——王涯《塞下曲二首·其二》

恨入空帷鸾影独,泪凝双脸渚莲光,薄情年少悔思量。——顾敻《浣溪沙·荷芰风轻帘幕香》

岁华销尽客心惊。——陈克《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楼台处处迷芳草,风雨年年怨落花。——曾棨《维扬怀古》

对此欣登岁,披襟弄五弦。——李世民《咏雨》

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王守仁《登大伾山诗》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白居易《村居苦寒》

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王国维《蝶恋花·满地霜华浓似雪》

人间岁月堂堂去。——辛弃疾《菩萨蛮·送曹君之庄所》

七夕年年信不违,银河清浅白云微,蟾光鹊影伯劳飞。——毛文锡《浣溪沙·七夕年年信不违》

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黄庭坚《送王郎》

日永如年愁难度。——惠洪《青玉案·丝槐烟柳长亭路》

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刘过《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待与青春斗长久。——辛弃疾《感皇恩·滁州为范倅寿》

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颜真卿《劝学诗》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相关热词搜索:经典美文 关于人生的诗歌 有关人生的诗歌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人生的诗歌”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人生的诗歌"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24218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