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描写杜鹃的诗句

描写杜鹃的诗句

2016-02-19 10:03:1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描写杜鹃的诗句篇一《描写杜鹃花的诗》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描写杜鹃的诗句》,供大家学习参考。

描写杜鹃的诗句篇一
《描写杜鹃花的诗》

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

容情预警,融景于情

李白 唐宣城见杜鹃花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唐】李白 净兴寺杜鹃花

一园红艳醉坡陀,自地连梢簇蒨罗。

蜀魄未归长滴血,只应偏滴此丛多。

曹松 寒食日题杜鹃花

一朵又一朵,并开寒食时。

谁家不禁火,总在此花枝。

成彦雄 杜鹃花

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

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一声寒食夜,数朵野僧家。

谢豹出不出,日迟迟又斜。

韩偓 净兴寺杜鹃一枝繁艳无比

一园红艳醉坡陀,自地连梢簇蒨罗。

蜀魄未归长滴血,只应偏滴此丛多。

李群玉:叹灵鹫寺山榴

水蝶岩蜂俱不知,露红凝艳数千枝。

山深春晚无人赏,即是杜鹃催落时。

李绅 新楼诗

杜鹃如火千房拆,丹槛低看晚景中。

繁艳向人啼宿露,落英飘砌怨春风。

早梅昔待佳人折,好月谁将老子同。

惟有此花随越鸟,一声啼处满山红。

七律 咏杜鹃花

白紫蓝红莫一般,青枝半曳掩眉弯。但随日月天然色,却得春秋西子鬟。 风为香浮云静静,泉因容动水潺潺。那知秋遇鹤林友,也学僧情闲入山。

白紫蓝红:杜鹃花品种繁多,除红色外仍有白、黄、粉、紫、蓝等色 西子:杜鹃花又名“花中西施”

鹤林友:五代道士殷天祥,传他在镇江鹤林寺作法使春天杜鹃花在重阳节绽开

步周卓先生咏杜鹃花原韵 赞麻城龟峰山杜鹃花海

形自天工势万般 参差迭宕隐回弯

晴云蝶谷霞裁袂 晓日龟峰雾绕鬟

百里杜鹃摇炽熠 一帘飞瀑泛幽潺

登临若得吟中友 共把诗缘证此山

描写杜鹃的诗句篇二
《杜鹃诗》

题元十八溪居

唐 白居易

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

晚叶尚开红踯躅,秋芳初结白芙蓉。

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

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香饭细酒香浓。

远望明净的小溪上雾气茫茫,两岸树木密密层层。一路山水目不暇接,栏杆小窗依次迎面而来。

秋叶间依然有红红的杜鹃绽放,初秋的花朵只看到洁白的芙蓉。

倚枕而眠,耳边似乎传来千年仙鹤的声音;举杯共饮,杯中竟然映出五老峰的影子。 更令人感动惭愧的是主人殷勤热情的留客心意:鱼肉鲜美,饭食精细,酒味醇香浓郁。 颔联是将视线推进到主人溪居的周围,是实写环绕溪居的近景。这一联通过杜鹃、芙蓉的描写,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夏秋之交时的优美境界。诗人很懂得作画构图敷彩的美学原理,选取红白两色入诗,对比鲜明,色彩效果十分强烈。同时分别用“尚开”“初结”来修饰,又造成此开彼落、绵延不绝的效果,似乎溪居永远有鲜花多情地围绕着。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题元十八溪居》中写道“晚叶尚开红踯躅,秋芳初结白芙蓉。”秋叶间依然有红红的杜鹃绽放,初秋的花朵只看到洁白的芙蓉。诗人通过描写杜鹃花的美来表达对这个环境的喜爱。

《本草纲目》,这样说:“羊食其叶,踯躅而死,曾有人以其根入酒饮,遂至于毙也。

山踯躅之名,也有来历的,翻了家里的清刻本《本草纲目》,这样说:“羊食其叶,踯躅而死,曾有人以其根入酒饮,遂至于毙也。”踯躅,就是徘徊。所以,杜鹃花也叫山踯躅,或者是羊踯躅。山踯躅花瓣入口酸甜,味道很不错,可惜只能尝个一两口,因为我想谁都不愿变成一头踯躅的羊。据可靠说法,山踯躅和曼陀罗花一样,也是古代蒙汗药之源。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古蜀国的国君杜宇,又称望帝,被逼退位,逃到山中,忧愤而死,化为杜鹃鸟,终日悲鸣啼血,溅到花上,变成杜鹃花。从此,一提起杜鹃,就会是悲痛的代言,含着悲伤。

杜鹃花开在春夏之际,花朵繁茂,花色丰富,花期久,开放时节热烈,妖娆富丽,如火如荼,是人们喜爱的花朵。它热情纯真,吉祥美好,已经失去了古时候的意义四川的少数民族地区把杜鹃叫做“索马花”,苗族叫“麻雅王”。朝鲜族人把它叫“金达莱”, 朝鲜语里的意思是“永久开放的花”。

自六朝、唐、宋,至明、清,文人骚客有关杜鹃的诗词、散文和谱志很多。唐代诗 人白居易在《山石榴寄元九》一诗中,称颂赞美杜鹃:“闲折两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 有。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西施为中国四大美人(另外三位是王昭君、貂 蝉、杨玉环)之一,嫫母为黄帝之妻,貌丑而贤惠,诗人借诗竭力衬托杜鹃花之美,将杜 鹃比作花中西施,从此杜鹃花便有了 “花中西施”美称。唐代杜牧赋诗《山石榴》:“似 火山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间。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鬓。”明代苏世让的 《初见杜鹃花》诗:“际晓红蒸海上霞,不崖沙岸任欹斜。杜鹃也报春消息,先放东风一 树花。”洋溢着诗人对杜鹃花的热爱、仰慕之情。宋代杨巽斋诗:“鲜血滴滴映霞明, 尽是冤禽血染成,羁客有家归不得,对花无语两含情。”可见,杜鹃花是企盼团圆的象 征。历史上留下不少生动描绘杜鹃花的名诗及妙句,如“颜色胜曙霞”,“不似花丛似火 堆”,“风翻焰火欲烧人”(白居易),“清溪倒照映山红”(杨万里),“涧底红花夺 火烧”(李绅)等。这些都是对杜鹃花绝妙的写照。

现代众多仁人志士都用杜鹃花歌颂革命先烈,李广源诗:“古今报国 捐躯者,魂化鹃花代代荣。”诗人刘云中:“瑶乡沃野杜鹃红,许是驱倭民众血。”何继 馨诗:“此花不是寻常物,尽是英雄血染成。”电影《闪闪的红星》中,小主人公潘冬子 的妈妈唱道:“若要盼得红军来,岭上开遍映山红。”映山红就比如杜鹃花,中国人民在漫长的革命岁月中,把对革命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杜鹃花开遍野,相信等到杜鹃花开的时候,人民一定会取得胜利。

杜鹃花融入了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为中国的杜鹃花育种做出了贡献,杜鹃花开的争奇斗艳,把城市装扮的满园春色。江苏省的拙政园已经举办了6界杜鹃花节,花开的美不胜收。

传说一次舜帝南巡,来到了九嶷山一带视察;听闻这裏的姑娘都长得十分秀丽,就像红杜鹃花那般叫人喜欢,可是她们的命运却灾难重重,於是爱人民如子的舜帝便决定查个明白。 这天,风和日丽,舜帝沿著母河左岸走上九嶷山,只见桃红李白,柳翠竹绿,鸟雀呼晴,红色的杜鹃花遍野开放,舜帝看到如此景象,心里十分高兴。 可是,当舜帝过了凉伞坳,来到一个叫小桑塘村子里,到了百姓家裏访问,却只见百姓们吃的是麦糠饼,喝的是苦菜渴,住的是茅草屋,穿的是破衣裳,而沿途村落的情况亦是一样,他心裏便十分难过。 舜帝又走到小桑塘村隔壁的大桑塘村,来到一位老爹家,只见老爹沉默寡言,老婆婆双眼盲瞎,舜帝更又难过的问老爹:「怎麼没有人照顾你们呢?你们的儿女呢?」两老一听,随即老泪纵横。 舜帝一看,更加不解,於是追问原因,老爹只好呜咽的说出了始末。 原来,他们原本有六个秀丽聪明的女儿,女儿们都会织布绣花,养猪餵羊。但三年前,部落里的酋长来到乡间视察,见到了他们的女儿个个长得美丽,便强行逼婚,但她们宁死不屈,被凶残的酋长送到六个山头去餵了老虎。老婆婆伤心的足足哭了七天七夜,泪流成河;山神深受感动,便将那六座山峰变得高大奇秀,十足六位姑娘生前的风姿。老婆婆见到那些山峰,便大声哭唤著自己的女儿:「你是朱明峰,你是石城峰,你是石楼峰,你是箫韶峰,你是杞林峰,你是桂林峰。」叫唤完了,她的双目亦因流泪过度而失明。后来,这六座山峰老

是云遮雾蔽,只因六个姐妹不想看见母亲悲呼的惨象;这六座山峰又时常风声呼呼,正是六姐妹在控诉酋长的凶残。 舜帝十分难过,他一向爱民如子,知道酋长这样凶残,百姓的日子这样艰辛,实在心如刀割。於是他沿著母河右岸下山时,不禁放声痛哭,他的泪水洒落在杜鹃花上,花就变成白色了。从此,杜鹃花红白对开,人们便称这些杜鹃花为哭笑花。

传说二:在闵、浙一带的故事是这样说的:杜鹃和谢豹为结拜兄弟,谢豹因无意中伤了人被判死罪,关进死牢,杜鹃带了酒菜去看他,谢豹诡称要理发,让杜鹃代他坐一会牢,杜鹃欣然同意,哪知谢豹一去不回。杜鹃伤心地哭了三天三夜,第四天就被推出去斩首。杜鹃死后变成一只冤鸟,从这山哭到那山,想找谢豹,却徒劳无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啼出的血泪洒在山间,滴到之处便长出小树,春天一到,更开出了血红色的花,这就是杜鹃花的由来。

另有一则故事则是这样说的:古时蜀帝杜宇,死后仍舍不得离开他的子民,其灵魂便化作一种鸟,名叫“杜鹃鸟”,常叫着“不如归!不如归!”直叫得口吐鲜血,血滴在一种树上,便开出血红色的花,后人为纪念杜宇便称此花为“杜鹃花”。 传说三:很早以前,在今江苏镇江市南郊的黄鹤山里有座小村庄,庄前有条美丽的河,可以一直通到长江。村子里的人都靠种田打猎过活。

靠河边住着两家人,东边住着一个姓刘的年轻人叫刘鹄,每次出门都随身带着一样特别的东西,那是一支排萧。他一吹呀,就会引来许多五颜六色的美丽小鸟,在他头顶上盘旋。他经常捉一些虫子喂小鸟,小鸟也常衔来一些奇花异草给刘鹄,他们成了好朋友。这些奇花异草都是些名贵的草药,刘鹄经常把这些草药送给村里的穷人治病。

再说河的西边住着一家姓王的,母女俩相依为命。母亲眼睛瞎了,生活不方便,全靠女儿鹃子纺纱、织布、卖布来赚钱养家。鹃子聪明、伶俐又漂亮,最重要的是手巧,织出来的布既好看又耐穿,而且鹃子心地善良,经常接济一些比自己还穷的人家。鹃子还会唱歌,歌声就像百灵鸟一样婉转。只要鹃子一唱歌,那黄鹤山下的一片片杜鹃花就会展苞开放,而且朵朵饱满,朵朵艳丽。 刘鹄和鹃子共饮一河水,同住河岸边,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他们经常一个吹萧一个唱歌,引来百鸟飞舞,引得杜鹃花开。

皇帝听说鹃子既会唱歌,又会织布,而且长得又漂亮,就迫不及待地下了道圣旨,指名要选鹃子进宫。于是,县大爷带了一大帮衙役直奔黄鹤山。一到黄鹤山,到处乌语花香,原来刘鹄和鹃子正在一唱一和。县大爷说明了来意,娟子不从,于是喝令几个衙役去撞开门,刘鹄急得从吹萧的地方跳下来要去保护鹃子。这时又有几个衙役冲上去,他们抓手的抓手,抓脚的抓脚,把刘鹄抱了个紧,刘鹄只能干着急。可怜体弱力小的鹃子,被那些如狼似虎的衙役,三下两下就抓走了。她一路走一路叫:“刘鹄救我!救我!……”刘鹄在一旁心急如焚,只得眼睁睁地看着鹃子被抓走了

自从鹃子被抓走后,刘鹄天天愁,夜夜愁,鹃子妈天天哭,夜夜哭,眼睛就更瞎了。刘鹄心里想:就算是赴汤蹈火,我也要把鹃子找回来,于是他帮鹃子妈安顿好后,第二天一大早就带着他心爱的排萧出发了。他翻过了九九八十一座山,淌过了九九八十一条河,绕过了九九八十一个湾,终于到了皇城。

再说,鹃子被抓到皇宫后,皇帝就死皮赖脸,胡搅蛮缠,动手动脚,鹃子恨

死了这个皇帝老儿,不管皇帝说什么,鹃子都不理不睬。是他派人闯进了自己的家,是他拆散了自己和刘鹄,想到这她操起凳于就往皇帝头上砸去。皇帝一点便宜没沾上,反倒被砸了个头破血流,吓得抱头就逃。鹃子从此不吃不喝,渐渐地瘦得不成人形,容貌也枯槁憔悴了。这时,皇帝连看也不看她,更不管她的死活。鹃子就这样躺在床上等死了。

刘鹄来到了皇宫前,他不知鹃子在哪里,更不知鹃子病得快不行了。而且到处都是卫土,到处都是高墙,没有一点机会可以让他进去找鹃子。正着急间,他突然右手无意间摸到了排萧,这下他有主意了。他赶紧扎了个风筝,把排萧绑在风筝后面,接着他把风筝放上了天。随着风筝在天上飞起来,他把线放得越来越长,凤筝就在皇宫的上空飞舞,这排萧的声音一直传到了鹃子那里。鹃子正昏昏沉沉地躺在床上,一听到熟悉的萧声,知道刘鹄来找她了,便挣扎着坐起来,唱起了家乡的歌,那是刘鹄熟悉的歌。刘鹄听到这凄楚动人的歌声后,又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鹃子知道他来找她了,难过的是他和鹃子被重重宫墙所阻隔。自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受折磨而不能救鹃子脱离苦海,刘鹄的心像刀铰一样难过。

于是,刘鹄便倚在宫墙上哭,他不吃不喝只是痴痴地望着天,渐渐地支持不住了,后来就变成了一只五彩缤纷的小乌。小鸟振翅飞起跃过高高的宫墙,一直飞到鹃子身边,对鹃子“吱吱喳喳”地叫,鹃子伸出手来抚摸小鸟,说:“乌儿,鸟儿,你要能带我飞出去该有多好啊!”说完就吐血了,吐出来的血变成了一朵朵美丽的杜鹃花,鹃子的身体也慢慢地变成了一朵杜鹃花,小鸟衔着这朵杜鹃花,飞出了宫,一直飞到了黄鹤山下,把这朵杜鹃花栽在了鹃子家门口。从那以后,那里就开出了一片美丽的杜鹃花,但最美的一株还是鹃子变成的那株,这株花有五个瓣,花心有一颗碧绿的珠子,叫“五宝绿珠”,它是杜鹃花中的珍贵品种。 过了许多年后,这里造了一座庙宇,叫做鹤林寺,庙里有一座非常漂亮的花台叫杜鹃台,杜鹃台上种了许多杜鹃花,各式各样,那株“五宝绿珠”也被移植到这杜鹃台上了,它在那花丛中,花开得更加娇艳动人。每当清晨和黄昏时,总有一群五颜六色的小鸟在花台上空飞舞,其中有一只总喜欢绕着那株“五宝绿珠”转,而且这只乌的叫声特别凄楚,就像排萧吹出来的一样,据说那就是刘鹄变成的。

有些诗人把杜鹃鸟啼血染红杜鹃花的故事,写入诗文里。唐代诗人李白身居宣城写了《宣城见杜鹃花》的七言绝句诗: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李白原蜀国人,做此诗是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在宣城(安徽)写的。“子规鸟”即杜鹃鸟,因呜叫悲哀,谐音是“不如归去",所以又叫“断肠鸟"。,它每叫一声使人肠断一次,“三春三月"指春天三个月,“三巴”是巴郡、巴东郡、巴西郡的总称,泛指蜀中。“忆三巴”是忆故乡。唐代成彦雄《杜鹃花诗》: 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

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一声寒食夜,数朵野僧家。

谢豹出不出,日迟迟又斜。

“怨艳"是说杜鹃鸟怨,杜鹃花艳。凄凉的“寒食”夜里“一声”啼,旷野寺院旁边“数朵”开。“谢豹”即杜鹃鸟。太阳西斜,杜鹃鸟时而从林中飞出又飞走,残阳之光照在杜鹃花上,夕阳景色美如画。

描写杜鹃的诗句篇三
《中国诗歌中的杜鹃》

中国诗歌中的「杜鹃」

2009-01-04 10:37

中国诗歌中的「杜鹃」

韩学宏

壹、前言

在中国文学中,文学家为了要表现自己抽象的情感,常常会借助现实生活中的物象来加以表达,以便读者较能具体可感的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引起共鸣。因此,对于大自然中的一花一草、一鸟一兽,都常会被文学家写入作品中。

能在天空中自由自在飞翔的鸟类,自然是文人所最喜爱描写的物象之一,不管是专篇歌咏,写成种种咏物的篇章,或是在作品中的字里行间,偶一提及,总是能让全篇作品生色不少。

在众多鸟类当中,中国诗歌歌中常常提及的,有雁鸭、鸳鸯、鸥鹭、鸦鹊、莺燕及杜鹃等鸟种,其中,笔者最感兴趣的,莫过于杜鹃这种鸟类在中国诗歌中所展现的文学意象。因为在我们的印象当中,杜鹃鸟是「乡愁」之鸟的象征,其他的意涵则较陌生与不明了。所以想要进一步加以探讨。

这其中包括诸如杜鹃为何在文学中多与「蜀地」相关联,杜鹃为何会「啼血」?杜鹃鸟为何会通宵达旦的啼叫?杜鹃与春天的关系如何?杜鹃与黄昏的意象如何会关联?杜鹃又与「杜鹃花」有何关系?这一系列的疑问,都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讨与厘清,这是我们在欣赏文学之余,以及研究文学作品之时,可以进行的跨学科研究。(注1)

对于文学中的鸟类问题的探讨中,传统的研究方式是以「咏物诗」的方式来作探讨,如曹淑娟〈杜甫诗中的鸷鸟意象〉、卓清芬〈唐代咏鹤诗的传承与发展〉等即是如此,而尝试从鸟类学角度来作探讨的,有张高评对〈宋代禽言诗研究〉堪称开风气之先,本文之研究,即是希望从鸟类学的观察角度,来探讨中国诗歌中杜鹃鸟的意象作,以期能更深入的了解杜鹃鸟在诗歌中的意象,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中的典型意涵。

贰、释名

杜鹃,它在古书中的异名很多,「如子规、杜宇、望帝、 ,都是它的别名;有蜀魂、谢豹、阳雀、子;甚至买危

、催归、怨鸟、冤禽等等,共达42种之多。」(注2)周镇先生《鸟与史料》一书,则罗列了37种名称,并且又在其后列了「布」鸟(含异名32种)及「公孙」鸟,并在「公孙」后说明:「公孙,全长33公分,它和布几乎同大,而且姿态、色纹、生态习性等均很相似。唯公孙胸、腹部之横条纹较粗大而已。这种情形在野外确实很困难辨认,尤(其)古人没有科学性观察,实(在)难免有(将)两种鸟混乱(之嫌)」。(注3)而周氏在同书中「布」末按语云:「布,全长35公分,羽毛色纹几乎和杜鹃相同。」(注4)可知「杜鹃」、「布」、「公孙」三种古书记载的鸟类,因「姿态、色纹、生态习性」等均很相似,难免会与今日的鸟种分类不尽相合,周氏于「布」鸟异名处,有「买危

」一称,引唐代颜师古注《汉书》云:「布,一名「买 危 」,盖闻其声,则农

危插以布也。」而周氏又在「杜鹃」异名处的「拟是鸣声,以及声音之讹转名称」处,列有「买危 」、「买 危 」、「买 危 」之名,(注5)表面上,与「布」处之「买 危

」,在文字上虽不相同,不过,如果从文字学上来论究,则以上四名应是「音同字异」之字,都属于拟声之鸟名,以形声字为主,「隹」与「鸟」在文字学属于象形字,分别为「短尾鸟」与「长尾鸟」的总名,在上述形声字中属于表示类别的偏旁「义符」,而「买」、「危」则是上述形声字中的「声符」,所以我们说以上文字是「音同字异」之字。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古代「杜鹃」与「布」未必能如今日鸟类学般将它确指为其中两种的杜鹃科鸟类,笔者在此只是提出疑虑,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有待进一层的深入探究。而笔者在本文所要探讨的重心,也不在考证这三种鸟类在古代分合的情形,而是探讨中国诗歌中出现吟咏「杜鹃」的意象与义涵。

参、杜鹃与神话传说

周镇在「杜鹃」这鸟类在古书中众说纷纭的称谓中,将它归类为「神话上的名称」、「拟是鸣声,以及声音之讹转名称」、以及「其他俗称」三类。他所呈现的意义,在于从杜鹃鸟诸多特色中,凸显出「神话」与「拟声」这两个特色。此处即先从「神话传说」的角度来探讨杜鹃与神话传说的关系。在神话传说中,与杜鹃有关的,有两大类,其一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杜宇」的传说,其二则是较鲜为人知的「谢豹」的传说。(注6)以下分别论述之:

一、杜鹃与望帝:

古书中有关杜鹃的记载,多指出在神话传说中它是蜀地(即楚地,指今四川省一带。)君王「杜宇」死后的化身,被视为是帝王之魂魄升天后所变化成的。古书中有好几处关于这一方面的记载:

(一)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全汉文」部分,辑有扬雄《蜀王本纪》云:

时蜀民稀少,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山),有一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民往往复出。望帝积百余岁,荆有一人名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灵尸随江水上至郫,遂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灵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灵决玉山,民得安处。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惭愧,自以德薄,不如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灵即位,号曰开明帝;帝生卢保,亦号开明。望帝去时,子鸣,故蜀人悲子鸣而思望帝;望帝,杜宇也。

(二)唐宋时人伪托为为周师旷撰《禽经.杜鹃》处,晋张华注引东汉李膺《蜀志》云:

望帝称王于蜀,荆州有一人化从井中出,名曰鳖灵。于楚身死,尸反流,上至汶山之阳,忽复生,乃见望帝,立以为相。其后巫山龙斗,壅江不流,鳖灵乃凿巫山,开三峡,降丘宅,土人得陆居。后数岁,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号曰开明氏。 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或云化为杜宇鸟,亦曰 子规,至春则啼,闻者凄恻。

(三)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云:

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

(四)梁昭明太子所编《文选》中所选左思〈蜀都赋〉注引《蜀记》云: 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云,宇化为

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

(五)清代王谟《汉唐地理书钞》辑阚《十三州志》云:

其后有王曰杜宇,称帝,号望帝。……有一死者名鳖冷,其尸亡至汶山却是更生,见望帝,以为蜀相。时巫山壅江,蜀地洪水,望帝使鳖冷凿巫山,治水有功。望帝自以德薄,乃委国鳖冷,号曰开明,遂自亡去,化为子规。故蜀人闻鸣,曰:「我望帝也。」

(六)元代陶宗仪《说郛》卷60所辑《太平寰宇记》云:

望帝自逃之后,欲复位不得,死化为鹃。

(七)杜宇神话,在民间亦有流传,面目与古籍记载者小异,略云:岷江上游有恶龙,常发洪水为害人民,龙妹乃赴下游决嘉定之山以泄洪水,恶龙闭之五虎铁山笼中。有猎者名杜宇,为民求治水法,遇仙翁赠以竹杖,入山中救龙妹,结为夫妇。治水有功,成为国君后,开荒屯垦,安居乐业,后遭忌而遭禁于山中。郁郁寡欢而死,死后魂灵化成小鸟,从山中直飞向故国。向其妻悲啼「归汶阳!归汶阳」。从此,每年春天农忙季节,杜鹃声鸣,人们就知道是国君杜宇来催促他们赶快耕种了。(注7)

由以上诸则的记载,可以确定的是这则神话是流传于荆楚(今四川省)一带,其主人翁则是「杜宇」,在战国时期,自立为帝,号曰「望帝」。「教民务农」,「治水有功」,使常有水患的蜀地得以免除连年遭受水灾之苦。让不适宜久居、人烟稀少的楚地人口逐渐增多,人民安居乐业了好一阵子,所以「望帝」才会受到人民的爱戴,而他逝世的时间,正值杜鹃活动的季节,所以蜀民才会睹「物」思人,听到杜鹃鸟鸣时,便认为是望帝的化身,而勾引起望帝生前在位时造福人民的种种。不过,传说中的「鳖灵」,曾助望帝治水有助,而望帝禅位的记载中,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约略可厘析出以下的数种可能:

一、望帝年已「积百余岁」,遂逊位予治水有功的鳖灵,一如尧禅位于禹,而禅让后的望帝自己到山中养老修道,寿终正寝之日,正值杜鹃活动的季节,所以蜀国人民认为望帝之魂魄已化身为杜鹃,而蜀民只要听到杜鹃的鸣声,便会想起望帝的功绩,此与上述第(二)、(三)、(四)三种记载之意相近;

二、望帝在位许久,人民爱戴有加,晚年曾派大臣鳖灵到巫山一带整治水患,而望帝却趁此机会将鳖灵留在家的妻子占为己有,当鳖灵功成回朝时,望帝自生歉疚惭愧之意,便禅位予鳖灵,而悄然隐退于山中,死时正逢杜鹃活动的季节,所以百姓很怀念他。此与上述第(一)、(五)两种记载之意相近;

三、望帝在位许久,曾为蜀民带来安居乐业的功绩,可惜晚年帝位不保,为鳖灵臣下所篡夺,望帝仓促之间逃往山中避难,也或许是被俘之后遭放逐到山中软禁,望帝日夜思图光复帝位不果,终于在山中郁郁而终,而当时正好是杜鹃鸟活动的季节,人们见杜鹃而思念望帝,而诗人也因望帝含恨而终,而视杜鹃为「冤禽」的一种,且对于赤口的杜鹃赋与啼血等更多的联想。此与上述(六)、(七)

两种记载之意涵相近。

王孝廉在研究杜宇传说时,也知晓杜宇传说有第一种、第二种,但对第三种则未曾着墨,付之阙如。(注8)然而,不管是那一种情节,都不影响望帝化为杜鹃鸟,而仍为人民所爱戴怀念的这一个传说主干,使杜鹃几乎成为蜀地的「国鸟」。中国诗歌中有许多即据此以歌咏的,如:

堪叹故君成杜宇,可能先主是真龙。(李商隐〈井络〉)

蜀王有遗魄,今在林中啼。(李商隐〈井泥四十韵〉)

以上各诗都是运用了蜀君杜宇(望帝)在死于杜鹃活动的季节,而后人传说他化为杜鹃这一典故作诗,这实是人们认为帝王是真命天子,是「龙」的化身,因而可幻化成不同形躯的物象。一般中国诗歌的描写,多富有这一意涵,而在这些诗歌中,又以诗圣杜甫的〈杜鹃〉诗描写得最完整,诗云:

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南无杜鹃,云安有杜鹃。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余,乔木上参天。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生子百鸟巢,百鸟不敢嗔。仍为喂其子,礼若奉至尊。鸿雁及羔羊,有礼太古前。行飞与跪乳,识序如知恩。圣贤古法则,付与后世传。君看禽鸟情,犹解事杜鹃。今忽暮春间,值我病经年。身病不能拜,泪下如迸泉。

由杜诗中,我们看得出诗人首先考察了同是蜀地,指出并非所有的地方都有杜鹃,西川(今四川省成都市)、云安(今四川省云阳县)两地曾发现了杜鹃的踪迹,而在涪南(今四川省涪陵)、东川(今四川省三台县)两处则未曾发现杜鹃的踪迹,(注9)继而写出杜鹃栖身于参天乔木之上,时节是在暮春三月间,而其鸣叫声调哀伤。杜甫听着杜鹃鸣声,总是会朝它礼拜,实因传说杜鹃是楚国望帝的魂魄所凝聚而成。

杜甫并进一步考察这种帝王化身而成的鸟种的生态习性,并将二者作一结合,亦即杜甫知道杜鹃有「托卵」于其他鸟类巢中的习惯,而百鸟之所以不敢违逆,还代为抚养哺育,若站在鸟类学上的角度诠释,实因鸟类自身无法辨识托卵的行为,只直接本能的以为巢中的蛋是自己所生,孵化后的硕大幼雏也自认是自己的后代,所以才会视如己出般的加以哺育。对于这样的行为,杜甫将之与望帝神话结合解释说,这实是因为杜鹃是帝王魂魄化生而至,因此百鸟都敬重他如敬重帝王至尊般,陈勤建的研究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俗说杜鹃自己不作巢,总是借它鸟窝产卵,藉他鸟孵雏。杜宇的性生活似乎也是如杜鹃式的,没有稳定的妻室。这在后人眼中即是淫乱,而时人尚能理解,故还能思他归来。」(注10)这样的推论与类比似乎是过于大胆且不实的,姑不论当日帝王后宫妃嫔多寡的情形,帝王之子孙一定是会受到皇室最好的照料与维护,以维持帝王血统之纯正,培养维系帝业的家族人才,因此,就算是有「生子百鸟巢」的托卵情况发生,皇室也不会轻易让百鸟代为哺育。而对于淫乱之帝王,百姓是不会怀念的,更别说是有识之士会再在诗中加以吟咏了。

对于杜甫诗中提及望帝与杜鹃的关系,应是从这样的层面来理解的,亦即望帝化为杜鹃后,流落民间,因此已无力自行照顾自己的子嗣,所以要百鸟(平民百姓)代为抚养,一如明朝亡国后,南明王朝的朱氏后裔流落民间,平民百姓大加协助其反清复明的大业与代为藏匿流落民间的朱氏后裔而无怨无悔一般,这是对尊贵的皇室的尊重与效忠的表现,也是百姓对昔日帝王为人民谋求安居乐业的贡献作一回馈与报答的表现,杜甫在诗中所展现的,正是这种「爱屋及乌」的美德。(注11)

不过,这首诗中已透露了些许的讯息,亦即,帝王为何会幻化为杜鹃,而流

落于民间?在传统文化中,一般总以百鸟之王──凤凰为帝王的象征鸟类,当帝王化身为杜鹃时,实际上含有帝王流落民间的意涵。既然贵为一国之尊的帝王会流落民间,则不难推测出这其中必定另有隐情或冤屈,先引诗为证:

杜宇竟何冤,年年叫蜀门。至今衔积恨,终古吊残魂。……(杜牧〈杜鹃〉) 诗人还是因杜鹃声似悲哀,所以用疑问的口气探询杜宇有何冤屈,而一些诗人则以直截了当的诗句指出杜宇之含冤: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顾况〈子规〉)

传闻望帝冤,底处最堪怜?(宋祁〈子规〉)

蜀魄千年尚怨谁,声声啼血向花枝。(罗邺〈闻子规〉)

而罗隐〈子规〉诗则更将杜鹃与精卫鸟(注12)相比拟云:「一种有冤无可报,不如含石叠沧溟。」亦即认为杜鹃既与精卫同属饱含无限冤屈的「冤鸟」,不如就学精卫衔石填海以消减遗恨,而不须再昼夜悲鸣,鸣诉不休了。

杜宇到底有何冤屈呢?这可从以上第三种可能的神话传说情节中得到印证,亦即望帝并非自动禅让王位予鳖冷,而是望帝之皇位遭到篡夺,一己逃往西山躲藏,抑或被软禁于西山之上,行动受到限制,他思图卷土重来,光复王位而不得成功之后,郁郁寡欢的走完人生终点,传说其冤魂化为杜鹃,因而杜鹃才会含冤悲鸣不已,这样的诗歌描写模式,则又淡化乃至否定了望帝淫人妻室与愧而逊位的不名誉说法。

二、杜鹃与谢豹:

杜鹃的传说,除了上述望帝之魂化为杜鹃外,有一个相较之下流传较不广的传说,亦即「谢豹」的传说。有关于这一传说的记载,有:

(一)元代伊士珍《琅记》卷上引《成都旧事》云:

昔人有饮于锦城谢氏,其女窥而悦之。其人闻子规啼,心动,即谢去,女恨甚。后闻子规啼,则怔忡若豹鸣。使侍女以竹枝驱之,曰:「豹,汝尚敢至此啼乎?」故名「子规」为「谢豹」。

有关这一则传说,在元代陶宗仪《说郛》所引唐代刘焘《树萱录》,也有相似的记载。

(二)旧题周师旷作,晋张华注之《禽经》,于记载「杜鹃」处,则云杜鹃: 啼苦则倒悬于树,自呼曰:「谢豹」。

描写杜鹃的诗句篇四
《从诗歌写作技巧体会想象与现实的完美结合——《致杜鹃》赏析》

描写杜鹃的诗句篇五
《“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浅谈古典诗歌中“杜鹃”意象的审美意蕴》

描写杜鹃的诗句篇六
《关于春江花月夜的诗词

关于春江花月夜的诗词

春眠不觉晓;春风不度玉门关;春色满园关不住;春风何不到天涯;春江潮水连海平;春潮带雨晚来急;春风吹又生;春城无处不飞花;春风又绿江南岸; 杜鹃花

杜鹃花发杜鹃啼,似血如朱一抹齐。 应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风露也寒凄。 江山代有才人出;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枫渔火对愁眠;江流婉转绕芳甸;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潭落月复西斜;江山依旧枕寒流;江入大荒流;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但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君之意。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频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王维《汉江临眺》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花自飘零水自流;花间一壶酒;花落知多少;花腿残红青杏小;花寒懒发鸟慵啼;花开堪折直须折;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5.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6.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9.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10.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闭门不管庭前月,分付梅花自主张。

唐·元稹: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斐休: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宋·晏殊: 春风不解禁扬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唐·赵嘏: 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

元·卢挚: 春来南国花如绣,雨过西湖水似油。

宋·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唐·东方虬: 春雪海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唐·杜甫: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明·丰坊: 东风一夜吹桃萼,桃花吹开又吹落。开时不记春有情,落时偏道风声恶。

宋·王安石: 隔岸桃花红未半,枝头已有蜂儿乱。

宋·杨万里: 骨相玲珑透八窗,花头倒插紫荷香。线身无数青罗扇,风不来也自凉。

唐·岑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元·萨都刺: 江南二月风雨过,梅花开尽杏花红。

宋·杨万里: 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唐·皮日休: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

宋·王安石 ★咏石榴花: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唐·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舒卷开合任天真。

唐·杜甫: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宋·汪藻: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唐·杜甫: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洌红。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刘禹锡: 迎得春花先到一,浅黄轻绿映楼台。

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正月里,梅花阵阵香;二月里,杏花暖洋洋;三月里,桃花喷喷香;四月里,蔷薇都开放;五月里,石榴红似火;六月里,茶花香满塘;七月里,凤仙是七巧;八月里,桂花满园香;九月里,菊花堆得高;十月里,芙蓉小阳春;十一月,山茶满树花;十二月,腊梅黄灿烂。

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上新归伴病翁;月光如水照锱衣;月窟宾诸夏;月出惊山鸟;月上柳梢头;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 王维

夜来风雨声;夜吟应觉月光寒;夜来马嘶晓无迹;

(1)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尽欲,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杂诗 (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幢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墟。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韩翃)

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有关春的诗

1、《春思》【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 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2、《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春宿左省》【唐】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4、《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相思》【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6、《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7、《春思》【唐】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8、《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9、《春词》【唐】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10、《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1、《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2、《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4、《玉楼春》【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15、《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6、《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宋】欧阳修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17、《玉楼春》【宋】辛弃疾

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 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18、《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9、《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描写杜鹃的诗句篇七
《古诗》

一、草木类

1.柳

⊙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

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例2: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像“柳”这样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这些事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鉴赏古代诗歌需要了解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内涵。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附:“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2.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历览前代诗词,“梅花”意象中所表达之意主要有:

(1)引领众芳,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2)凌寒不屈的顽强

(3)高洁脱俗的风骨、不同流合污的心志

鲁迅先生曾精辟地用梅花作比:“中国真同梅树一样,看它衰老腐朽到不成一个样子,一忽儿挺生一两条新梢,又回复到繁花密缀,绿叶葱茏的景象了。”他还请人为他篆刻“只有梅花是知己”的石印,抒发自己的高洁情操。可见,梅花在中国文人眼中是不同于其它花卉的,它的高洁更是与众不同。

(4)隐者高士的象征

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并受道家逍遥哲学的影响,于是寄情于山林风物,渴望清

净无争的生活,梅花也便有了隐者高士的意象。

(5)清冷淡雅的美人

梅花自古便有“霜雪美人”的意象,柳宗元《龙城录》中记载梅花传说,隋开皇中赵师雄于寒冬时节在罗浮山中见一淡妆素服的美人,此女便是梅花所化。于是,后世常以梅花比美人,不仅因为它本身具有美人姿态,还因为它有清冷淡雅的美。

(6)传递情感与祝福的媒介

梅花在成为春之使的同时,也成了传递友情的工具。

例2:南朝民歌《西洲曲》:“忆梅下西洲,者梅寄江北。”

从此,“梅花使”便成了驿使的美称,而“梅驿”成了驿所的雅称;“梅花约”是指与好友的约会。 例3:王安石《梅花》:“驿使何时发,凭君寄一枝。”《和史诚这谢送张明叔梅台三种梅花》:“殷勤手折遥相赠,不欲花前独举觞。”继承了这一意象,梅花成为传达友情的信物。折梅寄友后又逐渐代表一种情绪,诗人看到梅花就不由得想起远方的朋友。

当然,梅花还是人与人之间传达祝福的媒介。

例8:《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这里讲的是“抛梅求婚”的故事。在古代,梅常被视为“媒合之果”。《传疏》:“梅媒声同,故诗人见梅以起兴。”例9:传说李清照丧夫后有一上联:“独梅隆冬遗孀户”,后有一丧妻读书人对曰:“杏林春暖第一家。”二人情投意合,成为终身伴侣。

梅子的成熟又比喻少女的怀春。

例10: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五瓣梅花形状代表“梅开五福”,即“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太平。”又有“梅具四德”之说:“初生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喜鹊在梅花枝头欢跃鸣叫的图案,常被冠以“喜报早春”、“喜报春光”、“眉样添喜”、“喜上眉梢”,取谐音或寓意。“和和美美”、“十全十美”亦取其谐音。“竹梅双喜”常用作新人的祝福语

★梅花的地理习性与文化内涵

3.菊花

⊙高尚、纯洁、高洁、坚贞、坚强、顽强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4.松柏

⊙孤直、顽强、高洁

5.莲

⊙爱情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例1: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6.梧桐

⊙凄凉、悲伤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典型的落叶乔木,“望秋先殒”,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所以,用梧桐来写悲秋,就成为古人常用的手法。

例1: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例6: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7.草

⊙生命力强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1)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例1:《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例2: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2)草木繁盛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例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例2:“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例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例4:“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

8.芭蕉

⊙孤独忧愁、离情别绪、凄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9.红豆

⊙爱情、相思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

例1: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例2:清人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

10.豆蔻

⊙少女美貌、清纯、风华绰约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例如: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11.竹

⊙正直、坚贞、顽强、不屈不挠、不畏逆境、高洁、谦虚

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白居易《养竹记》中,以竹喻人生,晓以树德修身处世之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12.黍离

⊙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典出《诗经•王风•黍离》。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黍离》这首诗寄托悲思。后世遂以“黍离”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国之悲。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有:“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13.丁香

⊙愁思或情结

例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14.黄叶

凋零成熟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15.绿叶

生命力希望活力

16.红叶

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17.花开

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18.花落

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19.桃花

象征美人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0.兰

高洁

21.牡丹

富贵美好

二、动物类

1.蝉

⊙(1)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2)悲凉凄切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例2: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蝉,作为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弱小生命体,朝饮甘露,暮咽高枝,夏生秋亡,在苍茫宇宙中显得微不足道。然而正是它的这一生命规律博得了文人墨客的厚爱,蝉被带入诗词中成了较

多的描写对象。

⊙(3)人生短暂,怜惜生命

蝉在白露到来时,必死无疑,给人无可奈何的伤悲之感。诗人常以蝉喻指自我生年不满百的悲剧情怀,凄冷的人生风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怜惜生命的主观感受。

2.杜鹃

⊙悲苦、哀怨、凄凉、乡愁乡思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例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例2: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例7: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例8:宋人王令《送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3.鹧鸪

⊙乡思、羁旅行役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例1:“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例2:“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4.鸿雁

⊙思乡怀亲、羁旅伤感、孤独、书信、消息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例1: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 《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例5: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例6: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5.乌鸦

相关热词搜索:描写杜鹃花的诗句 描写花的优美句子 描写桂花的诗句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描写杜鹃的诗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描写杜鹃的诗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24520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