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初中生写的现代诗

初中生写的现代诗

2016-02-21 10:03:0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初中生写的现代诗篇一《初中现代诗歌》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初中生写的现代诗》,希望能帮助到你。

初中生写的现代诗篇一
《初中现代诗歌》

1. 总结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中的诗歌篇目,明确正确解读现代诗歌文本的方法。对重要的诗歌文本有正确而深入的解读。

2. 对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的新诗篇目有系统的认识与把握,反思语文教参与其他参考资料中存在的问题。

提交者: 江山 (提交时间: 2011-12-29 12:47:25)

答题内容:

在当今现代诗歌解读中,把握诗性与智性的风格不是非常容易的事情。我们都在试图寻找一种新的解读方式。诗歌解读是诗歌作品解读中渗透了审美主体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情感的过程,是精神内容的“意”和物质形式的“象”的结合过程,是解读者用独自的方式解读诗人要来传达的内心世界的感情和艺术才情的方式,诗歌解读是审美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正如诗评家徐敬亚说,“读诗,是一种与写诗近似的智慧活动。在本质上,读诗是一种创造。”

朱光潜先生认为“所谓诗并无深文奥义,它只是在人生世相中见出某一点特别新鲜有趣而把它描绘出来”,这是从写诗人的角度、思路来给诗歌作的诠释,那么从看诗歌、学诗歌、理解诗歌的人的思路来诠释诗歌是否可以反其道而行呢?如果说写诗人是在“描绘”的话,作为“学”诗人要“理解”诗的本意就应该去尽可能地还原诗人的“描绘”,即“情”“境”再现。

其实,情境再现是我们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很重要的教学方法,但每首诗歌都有自己的特点,“情境再现”四个字又显得太过笼统,如何真正地在教学中用好这种方法,让它发挥最大功效,真正地帮助学生来品读鉴赏诗歌,是我想要探究的问题。我选择了《秋天》《未选择的路》《使至塞上》这三首完全不同风格样式的诗歌来进行研究实践,其中《秋天》是一首画面感很强的现代诗歌,《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外国的哲理诗,《使至塞上》是古代的边塞诗,力求通过对这三首不同风格却又具有典型性的诗歌的教学实践来探索对“情境再现”诗歌教学的真正实践。

、 透过文字,体会意境

《秋天》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现代诗歌。对于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初一学生来说,这是他们在初中的语文学习中接触到的第一首现代诗歌。诗歌语言的高度凝练性,使诗歌阅读较之其他文学样式的阅读有了更大的难度,特别是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和认知结构都

仍处于过渡阶段。较之于初中高年级学生和高中学生来说,初一学生的思维缺乏完整的逻辑性和抽象理解力。而相对的,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则更为丰富。

新课标也认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所以对于《秋天》的教学我们完全可采取诗歌画面再现和意境营造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诗歌。

秋天 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现代诗《秋天》一共三节,围绕“秋天”这一中心词“描绘”了三幅不同的秋景图,语言的画面感强,意象特点鲜明,因此无论从学生的思维角度还是诗歌的特点来看,从诗歌的画面感来切入,都是再适合不过的。因此,

用《秋天》来实践情境再现的教学方式很具有典型意义。

“怎样才能读出诗歌的味道?”这是我在正式进入文本教学时对学生抛出的第一个问题,其实这一问题里包含了意境再现和情感投入两个方面,其中情感再现是最终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的结果形式,而意境再现却是无法体现出来的,但却是前提。对诗歌学习陌生的学生根本无从答起,可以说基本无人主动举手。但通过自由朗读、齐读、配乐范读等各种形式的读,学生开始给出“通过想象作者写的事物来体会”“通过把诗人写的内容在脑海中展现出来的方式”“读诗的时候眼前应该出现诗歌中出现的画面”等答案,学生已经“自动”地运用再现诗歌的画面的方式来指导对诗歌的理解。

于是,我让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概括出诗歌中所展现的三幅画面,用四五个字给三幅画面取题目,这个环节对学生的要求相对较高,除了意境再现和情感投入以外,还需要学生通过语言将自己“再造想象”出来的画面甚至意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借鉴得出最佳“答案”,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在“切磋”中得以完善。我发现学生开始自觉地寻找起诗歌中的一些带有明显“情境”色彩的词语,如“露珠”“幽谷”“冷雾”“笛声”等意象,“清冽”“寥廓”等形容词,甚至“栖息”“游戏”“梦寐”等暗含作者情感的词汇,学生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诗歌中的意境。但学生的角度和本身的语文基础还是有一定差异的,所以有些人的取的题目注重画面,有些注重情感,而最高“境界”的则是在这四五个字中描绘出画面意境的。而在此基础上再来朗读诗歌,显然,这时候学生的朗读不仅有了画面感,还有了情感性,甚至整体氛围,也就是意境。

但如果通过意境再现来学习诗歌所达到的程度只是将诗歌内容“还原”回场景,再转变成自己的理解,那么诗歌学习还停留在“感性”的缺乏诗歌个性的阶段。因此需要进行比较阅读,在《秋天》这篇课文的后面,教材编写者另附了诗歌《秋晨》。通过比较,学生通过感受不同画面和意境,来体会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不同理解和感悟,这个时候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运用起画面再现和意境营造的方式来比较两首诗歌,能够由他们看到的画面再现和意境中表述出两者在语言、情感上的区别,也真正达到了诗歌学习“通过文字,体会意境”的要求。

、 缺乏情境,创设情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直观形象是所有教师进行教学工作都应该去遵循的规律。因此,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马笑霞老师认为“有条件的语文教师,应当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即用电教媒体,以电、光、声相结合而成的记录,储存、传输和调节教育信息,让学生对教材涉及的内容进行直接感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内容的密度,加快教学节奏„„”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在诗歌的情境再现的教学方式中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其实,在现代诗歌《秋天》的教学中,我在课前先配乐播放了一系列秋天的画面,其中包括诗歌中所涉及的渔夫晨归、农家丰收等图片,使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已经进入了诗歌所要展现的画面中,同时播放背景音乐《秋天的童话》,音乐舒缓,使学生能尽快地放松心情,进入诗歌的学习,这是课堂意境、氛围营造的第一步。而在课程的最后,我也设置了“自我感秋”的环节,让学生走入文本,然后走出文本。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听音乐一分钟,描绘出出现在他们眼中的秋景。这个时候学生所描绘出来的语句与描绘课文画面相比,显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开始表现出诗歌语言的情感性,有些基础比较好的同学甚至开始引用一些诗句来表现自己所要营造的意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是整节课的高潮,由音乐所营造出来的意境和学生所表达出的画面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诗歌的优美和惊人的表现力。

然而,根据《秋天》的文本样式我们可以看出,这本就是一首画面感很强的现代诗歌,具有典型性的同时也具有特殊性,如果要教学思想性更强的诗歌时,“情境再现”又应该如何发挥它的作用呢?

其实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哲理诗或象征意义深远的诗歌时,诗文本身在学生看来缺乏情境,这时“创设情境”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一首哲理诗,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将其收编其中。如果说学习《秋天》时,老师需要给予学生点拨和启发,让学生自主地完成情境再现来体会理解诗歌的话,那么学习《未选择的路》时,教师更应该注重创设情境,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对于缺乏生活经历的初一学生来说,要靠自己的理解来全面体会诗歌中“路”的内涵,要求有些过高了。新课标认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而这种情境的“创设”在诗歌课堂教学中可以分三种形式来完成:音乐、画面、背景。

音乐,诗歌本就可以入乐演唱,因此诗乐本就很具有共同点,所以无论是《秋天》,还是《未选择的路》的教学我都选择了适当的音乐来让学生从多重感官上来体会理解诗歌。在《未选择的路》的情境创设中,我选取了

初中生写的现代诗篇二
《初中生很实用的描写春天的诗歌》

1、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5、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6、绝句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7、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8、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9、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0、丰乐亭游春 宋*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1、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2、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3、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4、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15、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6、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7、早春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8、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9、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初中生写的现代诗篇三
《初中现代诗教学》

初中生写的现代诗篇四
《初中诗歌复习》

初中语文古诗歌总汇

七年级(上册)

《观沧海》 曹操

①动静映衬,显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的句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静动映衬,显示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的句子: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③表现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④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的句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次北固山下》 王湾

①蕴含了自然的理趣,即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②描写船上所见景色的句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③抒发诗人对家乡和亲人思念之情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①抓住莺争树,燕衔泥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的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②写花盛草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的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③直接抒发诗人愉快心情的诗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①描写景物的句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②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龟虽寿》 曹操

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志向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②直接表达诗人志向的诗句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过故人庄》 孟浩然

①描写了农村美丽的田园风光的句子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②描写农家劳动生活的句子: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③表达诗人美好期盼的诗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①表达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这一哲理的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②描写山光水色,表现了作者欢快与空灵的心境的诗句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③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思想感情的诗句是: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诗人托月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之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 李商隐

表达诗人对家人无限思念之情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泊秦淮》 杜牧

讽刺醉生梦死,苟且偷安的封建统治者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 晏殊 ①借眼前事物表示对春光逝去的感慨之情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②揭示季节变换,年华交替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句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观书有感》 朱熹

揭示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充实,更新这一道理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七年级(下册)

《山中杂诗》 吴均

①描写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一句是: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②写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从窗户里飘了出来的是: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竹里馆》 王维

①诗中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的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②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峨眉山月歌》 李白

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这五个地名分别是: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一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 岑参

诗歌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请写出这首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滁州西涧》 韦应物

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的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①言过去之盛,为下文作了铺垫的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②写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的诗句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写一抹斜阳下,几重青山外,远行人渐行渐远的是: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初中生写的现代诗篇五
《现代诗写作》

初冬的月下

2013级3班付茂青

初冬的月下

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那么静谧

那么安详

生活也陷入平静

初冬的月下

灵魂也是那么安静

那么安宁

那么恬静

慢慢的陷入沉睡、

2015年9月

跟着希望

2013级3班 苏嘉琪

跟着光

他是不落的太阳光

在黑暗中闪烁着

开始

只是个微不足道的点

随着时间的变化

他将越来越明亮

当光明来临

黑暗将会消散

当光聚成一轮太阳

照耀着大地

我的心中也有一轮

太阳升起

而那轮太阳

便是信念之光

信念是会聚的

不朽之光

2015年9月

初中生写的现代诗篇六
《现代诗》

一、 学习目标

1、 通过诵读欣赏这两首现代诗,陶冶自己的情操,追求活泼清纯,追求理想,热爱生活,积极投身生活的洪流,体验人生的价值。

2、体会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珍惜金色年华。

3、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学习两首诗以欢快的笔调、清新的风格、生动的比喻,满怀激情去讴歌生活,讴歌人生。

二、 学习重点

目标1、3

三、 学法指导

1、 反复朗诵,在朗诵中品味诗歌的感情,深意。

2、 在朗诵的基础上,作具体的诗歌分析,感悟现代诗歌的特点。

四、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了很多大作家有关他们回忆自己幼时往事的文章,使我们又勾起了对美好往事的回忆,我们可以用美妙的歌声,用生动的故事来回忆,也可以用诗来表达。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现代诗二首》

(一)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朱湘和何其芳的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二)自由朗诵诗歌

(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朗读诗歌,看看谁读得最好。

要求:

A声音要响亮,吐字清晰。

B想象揣摩作者的心情,表情,揣摩人物的语气、语调,有感情的朗读。

学习研讨

《少年歌》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的成果

(三)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指名个别学生朗读诗歌,看看谁读得最好。

2、有感情朗诵,进一步感悟作品

3、探究思考:

A《少年歌》中全诗可以分为几小节?

B全诗写了哪些事物?看一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有什么好处?

C根据以上两个问题,体会《少年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生活是多么广阔》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的成果

(三)作探究,品味鉴赏

1、名个别学生朗读诗歌,看看谁读得最好。

2、感情朗诵,进一步感悟作品

3、探究思考:

A全诗可以分为几个小节?请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各小节的大意。

B在本诗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样有什么好处?

C诗的最后一小节中,“生活”为什么会由“广阔”变得“芬芳”?

D全诗最后一句话“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该如何理解?

E根据以上两个问题,体会《生活是多么广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教学反思: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了解冯至和穆旦两位诗人的创作经历和诗作风格,理解两首诗的内涵。

二、掌握一些鉴赏现代诗的方法,区分现代诗与传统诗歌的不同表现手法,以及中国现代诗对西方诗歌艺术的借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冯至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尤其是他的十四行诗,特别得到读者的喜爱。穆旦被誉为“用身体写作的诗人”,他的诗表明中国新诗与世界诗潮开始了同步的演变与发展。他们是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们的诗。

二、鉴赏《你说,你最爱看这原野里》

1简介冯至。

请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然后在课上介绍,教师补充。 冯至(1905—1993),现代作家、诗人、文学翻译家。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对诗歌发生兴趣,开始新诗创作。1923年起先后参加和发起组织浅草社和沉钟社,编印《沉钟》杂志和《沉钟丛刊》。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在哈尔滨和北平从事教学工作。1929年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冯至在20年代以

创作抒情诗著称,诗情含蓄深沉,风致幽婉动人,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1930年冯至与废名合编《骆驼草》周刊。同年赴德国留学,研治文学和哲学。1935年回国后在上海同济大学附属高中教书。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教授,直到抗战胜利。其间出版的诗集《十四行集》,利用外来形式创造现代新诗,表现日常生活中蕴涵着的诗意和哲理。1946年返回北平,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冯至致力于翻译、教学和外国文学的研究工作,并坚持创作,还多次出国访问,从事对外友好和文化交流活动,担任北京大学西语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等职。出版有散文集《东欧杂记》、传记《杜甫传》、诗集《十年诗抄》、论文集《诗与遗产》、译作《海涅诗选》和海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由于他在研究歌德、译介海涅作品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1983年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慕尼黑歌德剧院颁发的歌德奖章,1987年又获该国国际交流中心授予的1987年国际交流中心艺术奖。

2 介绍十四行诗。

这个问题比较专业,由教师介绍。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可以介绍这种诗歌的韵律。

一首好诗,主题和意境固然重要,但没有其他方面的配合也是不尽完美的。诗只有在形式和内容上真正达到统一,才能充分展现其魅力。在英语诗歌中,最严谨、最富于挑战性的抒情诗莫过于十四行诗了。十四行诗又名商籁体,说它“严谨”和“富于挑战性”,是因为它不仅在选词表义方面有着同其他诗体一样的要求,而且在诗的结构、韵律以及用这样的结构和韵律来表达诗意等方面也有很高的要求。十四行诗源于12世纪的意大利,最早是中世纪意法交界的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种民间诗体,后来流传于法国等其他欧洲国家,16世纪时被介绍到英国。为

了使十四行诗这种诗体适合于英语,英国诗人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莎士比亚作为前人成就的继承者和开拓前进的探索者,继承发展了十四行诗。冯至熟读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十四行诗,用韵灵活,形成自己的风格,得到一致认可。

3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4讨论。

诗中反复出现“路”这个意象,“路”指的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路”这个意象开始指原野上的路,后来指人生的路和心灵的路。“路”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沉思。它是“诗与思的完美结合”,也是“感谢的纪念”。诗人由原野上的路展开联想,眼前的路是由无名的行人踏出来的,心灵的原野上,那条生命之路,是由流逝的岁月和曾经相遇的人为我们踏出的。由此唤起我们对生命的珍重,要永远记着他们,以免让心灵之路荒芜。全诗符合十四行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把外在事物转化成内在的心灵体验。

最后请学生谈谈有谁踏出了他们的心灵之路。

5诗人选择了对话体的形式,以“你说”总领全诗,这种形式包含了怎样的感情色彩?

讨论并总结。

诗中的“你”可以理解成诗人的同伴,也可以理解成诗人自己,是诗人在同自己对话。诗人内心有两种声音,一个欢快,对生命充满热爱和欣喜;一个严肃,对生命有更深沉的感激。由此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真挚的怀念和承担精神,唤起了我们对生命的珍重和热爱。

6对比《南方的夜》,了解冯至诗歌创作的两个阶段。

我们静静地坐在湖滨,/听燕子给我们讲南方的静夜。/南方的静夜已经被它们带来,/夜的芦苇蒸发着浓郁的情热。/——我已经感到了南方的夜间的陶醉,/请你也嗅一嗅吧这芦苇中的浓味。/你说大熊星总像是寒带的白熊,/望去使你的全身都感到凄冷。/这时的燕子轻轻地掠过水面,/零乱了满湖的星影。/——请你看一看吧这湖中的星象,/南方的星夜便是这样的景象。/你说,你疑心那边的白果松,/总仿佛树上的积雪还没有消融。/这时燕子飞上了一棵棕榈,/唱出来一种热烈的歌声。/——请你听一听吧燕子的歌唱,/南方的林中便是这样的景象。/总觉得我们不像是热带的人,/我们的胸中总是秋冬般的平寂。/燕子说,南方有一种珍奇的花朵,/经过二十年的寂寞才开一次。/——这时我胸中觉得有一朵花儿隐藏,/它要在这静夜里火一样地开放!

冯至早期诗歌文字不加修饰,表达了沉重浓郁的感情,仿佛是用浓厚的色彩营造沉郁的氛围,使人读后久久被这种氛围萦绕。但其中情感范围狭窄,有过多的个人哀愁,表达了“五四”以后一部分青年的苦闷。他后期的诗歌以十四行诗为代表,思想和艺术上都趋于成熟,表达了对人与自然、生与死、过去与未来和生命的意义的思索,是40年代中国现代诗的一座丰碑。

7指导学生课下阅读冯至的诗歌。

三、鉴赏《春》

1介绍穆旦。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初中生写的现代诗》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初中生写的现代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初中生写的现代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25122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