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对关云长评价的诗句

对关云长评价的诗句

2016-02-21 10:18:1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对关云长评价的诗句篇一《描写关羽的诗句》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对关云长评价的诗句》,供大家学习参考。

对关云长评价的诗句篇一
《描写关羽的诗句》

描写关羽的诗句

将军秉天姿,义勇冠今昔。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唐人郎君胄《壮缪侯庙别友人》

剑气凌云,实曰虎臣。勇加一国,敌号万人。——宋无名氏《武成王庙从祀赞》

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忠义慨然冲宇宙,英雄从此震江山。独行斩将应无敌,今古留题翰墨间。——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功成自合归玄德,解印封金离许都。不羡金银光照室,惟思恩义走长途。人言俊杰千年少,我道将军万古无。不是追兵无铁骑,曹公尤重去时书。——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东吴赴会,单刀往还。足摇地轴,手撼天关。鸿门小可,渑池等闲。关公之名,威震江山!——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粗豪车胄运机筹,要害仁慈刘豫州。赖得云长施义勇,青龙刀劈乱臣头。——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威风齐日月,名誉振乾坤。忠勇高三国,神谋陷七屯。至今千古下,军旅拜英魂。——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北人更欲生关羽,犹倚糜芳信士仁。曹操雄心怀白马,董昭空自弄精神。——宋·陈普《咏史下·关羽四首》其三

白马当年事困危,将军立效干功时。斩头出阵来无阻,策马提刀去莫追。壮志威风千古在,英雄气概万夫奇。堂堂庙貌人赡仰,忠勇惟君更有谁?——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巴山汉水本兴刘,诸葛才华备赞留。但得关髯师广武,北州韩信在南州。——宋·陈普《咏史下·关羽四首》其一

千万雄兵莫敢当,单刀匹马斩颜良。只因云长武艺强,致使猛将束手亡。——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气盖世,勇而强。万众中,刺颜良。——宋人黄茂才《武安王赞》

藐视吴臣若小儿,单刀赴会敢平欺,当年一鼓英雄气,尤胜相如在渑池。——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来往军中胆气高,平欺许褚胜张辽。又夸益德真勇猛,致使当阳喝断桥。——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开疆施妙略,决水运良谋。功盖三分国,英雄敌万夫。孙权应丧胆,曹操欲迁都。华夏威风震,声名绝代无。——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将军气概与天平,匹马单刀独自行。干里寻兄恩义重,五关斩将鬼神惊。鼓声响处人头落,旗影开时血刃红。堪笑蔡阳无计算,山鸡要与凤凰争!——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将军降汉不降曹,千里寻兄岂惮劳。送别许都关外路,刀尖曾挑锦征袍。——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将军禀天姿,义勇冠今昔。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虽为感恩者,竟是思归客。流落荆巫间,裴回故乡隔。离筵对祠宇,洒酒暮天碧。去去勿复言,衔悲向陈迹。——《关羽祠送高员外还荆州》唐郎士元

治病然分内外科,世间妙艺苦无多。神威罕及惟关将,圣手能医说华陀。骨上肉开应刮毒,盆中血满若流波。樽前对答犹谈笑,青史英名永不磨。——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跃马斩将万众中,侯印赐金还自封。横刀拜书去曹公,千古凛凛国士风。——元人郝经《重建庙记》

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钢。月缺魄易满,剑折复铸良。势利压山岳,难屈志士肠。男儿有死节,可杀不可量!——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羽血未乾蒙陨命,蒙妻正哭妾分香。天地有心诛汉贼,但迟数月取襄阳。——宋·陈普《咏史下·关羽四首》其四

夜半征鼙响震天,襄樊平地做深渊。怪风怒拨汉江水,巨浪齐吞罾口川。八月霖霪飞黑雨,七军偃仰丧黄泉。关公神策谁能及?华夏威名万古传。——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惟凭立国安邦手,先试青龙偃月刀。——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鼕鼕。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望盖挥鞭骑若风,将军飞入万军中。马奔赤兔翻红雾,刀偃青龙起白云。虎豹堕牙山鸟静,凤凰坠羽树林空。历观史记英雄将,谁似云长白马功?——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誓把功勋建,须将恩义酬。奋身诛虎豹,用命统貔貅。白马颜良死,延津文丑休。英雄谁可似?不负寿亭侯。——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三国演义》诗一(颂关羽)

寝席羹杯几载同,不知玄德访隆中。吕蒙陆逊诚奸贼,消为孙登作妇翁。——宋·陈普《咏史下·关羽四首》其二

描写关羽的诗句

对关云长评价的诗句篇二
《评价诗歌》

第8课 评价诗歌

一、考点透视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包括:评价作品通过写景、叙事、咏物等,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揭示的哲理、表明的观点等,是否真实、健康,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格调是高雅的还是低俗的。

评价是以理解为前提的。理解作品要做到知人论世,评价就更不能忽视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家个人的经历、风格等等。例如,了解杜甫所处的时代和他个人的经历,我们就能更深地理解他的作品的主旨,更准确地评价他的作品中所表现的忧国思家的情怀。再如作品风格的把握要求我们在平时阅读中积累感性认识,如李白的清新飘逸和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豪放和柳永的婉约等。

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主旨往往依附于诗歌所写的景、物、人、事,所以我们在鉴赏时,必须把握情由景出、情由事生等一般规律,注意诗歌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借古讽今等手法的运用。

此外,要了解了山水诗、田园诗、咏物诗、怀古诗、送别诗等各自的特点,这样更有助于正确理解和评价作品的主旨和所抒发的情感。

总之,要能准确地“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了解诗歌发展史上各个时代的代表作家(特别是教材中已涉及的作家)的主要经历、思想信仰、政治态度、文学主张、创作风格等,以求在评价时能做到“知人论世”。

2.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与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密不可分,鉴赏中要注意整体阅读、理解、分析,不能架空分析,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或者只抓住只言片语就乱下结论。

二、对应典例

【典例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墨梅①

王冕

②③我空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借助画梅花表达了怎样一种人生态度?

[注] ①墨梅:指水墨画的梅花。②洗砚池:晋代书法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树:这里指梅花。③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有淡墨、浓墨、焦墨等。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思想感情的分析。这种思想感情在这首咏物诗中具化为诗人的人生态度。梅花是坚贞的象征,本诗中更有“只留清气满乾坤”的诗句明示了诗人的这种志向——即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

【答案】借助画梅花表达了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

【点评】咏物诗,物往往是一个寄托的媒介,它与诗人的心境、志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找到这些联系,体会其背后的意味,相关问题便可得到解释。

【典例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邙山

沈佺期

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

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唯闻松柏声。

[注]北邙山:古代有名的坟山,自东汉以来,这里就是王侯公卿的葬身之地。洛城:洛阳城,古代的国都,王侯公卿寻欢作乐的繁华之地。

1.诗歌一、二句用“北邙山”和“洛城”两个意象,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思考?

答: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怎样的方式来抒情的? 答:

【思考】要很好地回答这两道题目,需要利用注释,知道“北邙山”和“洛城”这两个意象分别代表阴阳相隔而又相望的两个世界。长眠于北邙山的人与在洛阳城寻欢作乐的人是什么关系呢?稍做联想,不难发现,作者是在思考一个生生死死的问题。今天的长眠之人,也许是昨天的寻欢之人,今天的寻欢之人也许是明天的长眠之人。生是短暂的,死是长久的,是抓紧做事呢?还是及时享受呢?诗人没有给出答案。但从全诗来看,劝勉倾向还是有的。一个“万古千秋”更是把一种思考推向了历史的空间,放在了宇宙规律的背景下,思考更为深沉。本诗中的作者在表达感情时,并没有直接发表议论,而是勾勒了几幅画面,让阴阳两界互相映衬,相互对比,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抒发对生死的冷静悲凉之情。

【答案】1.用这两个意象,表达了对生死问题的思考。生生死死无穷,年年代代相续。在有限的生存时间里,需要思考如何活着的问题。

2.表达了对生死的冷静悲凉之情和对麻木寻欢作乐的劝诫之意。作者是采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来写的。诗歌只勾勒了北邙山、洛城、坟茔、歌钟声、松柏声等意象画面,通过画面的映衬对比,来传达作者的情意。

【评说】这两道题考查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以及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要想准确把握诗意,必须借助注释疏通诗面。做古典诗歌试题,要有个意念,试卷那么有限,写到试卷上的,总是有意义的。既然做了注释,就是要充分利用的,这样有助于理解诗意。

【典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断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实词的鉴赏和理解能力,要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词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全诗上片写春景,首句点明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以春水、春花为着眼点,将眼前之景铺展开来,以“烟雨暗千家”作结。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清明时节,应当归乡,但此时因公务等欲归而不能归,内心自然生出一种淡淡的郁闷之情。

【答案】1.表现的是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相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

以自慰吧!

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地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抒发了一种淡淡却又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

【评说】诗歌鉴赏是由感知的文学形象开始的,然后才能进行审美判断。而文学形象又是由语言来塑造的,要正确地感知诗歌的形象就必须从语言的理解与分析入手,通过对语言的感悟,经过形象思维,从形式到内涵,由感知到评判,由表及里来判定。

【典例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 金陵图

高蟾 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 谁谓伤心画不成? 犹陪落日泛秋声。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 君看六幅南朝事, 一片伤心画不成。 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解答此类题首先审读题目、语句本身,其次结合自己学过的鉴赏知识对原诗的每一句进行分析,最后按照设题要求进行解答。

《金陵远望》一诗写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城头远望,只见浮云落日映照着这座古城,一股沧桑之感,涌上心头。这里所说的“一片伤心”即是就这种情绪而言。“浮云”“落日”是有形之物,丹青能画;而“一片伤心”,乃抽象感情,所以纵有丹青妙手,也难以描绘。韦庄的《金陵图》是一首题画之作,好像针对高蟾反驳,为什么画不成社会的“一片伤心”呢?只是因为一般的画家只想迎合世人的庸俗心理,专去画些粉饰升平的东西罢了。请看这幅《金陵图》吧,上面古木枯调,寒云笼罩,一片凄清荒凉,这就是三百年间金陵惨淡现实的真实写照。

【答案】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附,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对国势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评说】要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应分析诗歌句子的具体内容,并与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相联系。首先要进行文字的分析,内容的梳理,善于抓住关键字词和意象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其次要从表达方式和章法结构方面体会语言特色。

三、基础夯实

1.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月夜 杜 甫

今夜鹿阝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诗中有两个字即写思念之久,又含思念之深,请在诗中找出这两个字,写在下面。 答:(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2.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注】俯夹城:俯临夹城,言居所地势高。夹城,古两层城墙,中有通道。

(1)诗人在“幽草”这一意象上有所寄寓,请简要指出。

答:

(2) 前人评说本诗,以为尾联最能体现诗人达观的人生态度,请略加分析。

答:

3.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答:(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4.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

月上瓜洲 张 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1)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原因。

答:

(2)词的下阕中“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作简要分析。

答:

5.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诗人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这个变化的?

答:(2)《唐宋诗醇》称白居易的《村夜》:“一味真朴,不假妆点,自具苍老之致,七绝中之近古者。”你认为这样的评价合理吗?为什么?

答:6.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2)题。

[越调]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越调]天净沙·江上 (元)张可久

嗈嗈落雁平沙,依依孤鹜残霞,隔水疏林几家。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

[注] 嗈嗈(yōng):雁鸣叫声

(1)简要概括这两首词的内容。

马致远词: 。

张可久词: 。

(2)“枯藤老树昏鸦”与“依依孤鹜残霞”描绘的景象,其基调是否一致?为什么? 答:

7.读下面的词,完成(1)—(2)题。

浣溪纱 (宋)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1)请对这首词作出赏析。

答:(2)“绿杨楼外出秋千”一句写出了人的活动,有人认为,“出”字用得好,有人认为这里用“荡”好,你赞成哪种说法?为什么?

答:8.读下面的词,完成(1)—(2)题。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从全诗来看,诗中描写了明月、清泉,也描写了浣纱女归来时的喧哗和渔舟在莲塘中穿梭的情景,为什么首句却要说是“空山”?“空山”是着重写自己的眼前所见,还是着重于内心的感受?

答:(2)诗歌颔联描写自然景象,颈联则侧重于描写人的活动,诗中的景象给人以美的感受。有人说,这首诗寄寓了诗人的人格情操,也表现了他的社会理想。请结合自己的理解,对以上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人格情操: 社会理想:

基础夯实参考答案

1.(1)湿、 寒

(2)诗人身陷长安,不写自己望月思家,却写妻子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无限的深情都从这想象描写中流出,两地想思,悲苦难言。诗中情景,为月夜独有,因此前人的评价是中肯的。(应涉及“诗从对面飞来”,“悲婉”,“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

2.(1)被人格化了的“幽草”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欣沐初夏晚晴,诗人感同身受,为自己的幸遇而振奋精神。

(2)尾联晚晴远景中的越鸟,是诗人“重晚晴”的具象化,轻快地归飞干巢则显示出一片明朗欣喜的前景。晚晴短暂但毕竟美丽,更值得格外珍重,因而诗人是达观的。

3.(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

对关云长评价的诗句篇三
《古诗鉴赏与评价》

古诗鉴赏与评价

要求: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 多角度读懂诗歌

高考中的古诗一般是相对近代诗而言,泛指中国古代的诗,词,曲。不像数学,物理等理科学科,语文从来不是科学性的学科,难于把握。而诗歌鉴赏与评价从来都是语文的重头戏。要想不在这道题失分严重或者甚至成为比较有优势的部分,首要前提是能读懂诗歌。如果连诗歌都理解不了,谈何做题? 要想在考试的有限时间内读懂诗歌,必须关注——

1. 诗歌的标题

a) 诗歌的标题往往透露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唐 杜甫)

《送魏二》(唐 王昌龄)

b) 往往会有“题眼”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c) 看出题材,从而推断诗歌的情感趋向 《从军行》(唐 王昌龄)

《石灰吟》(明 于谦)

注: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

2. 诗歌的注释:一定有价值

d) 诗歌作者的背景

e) 诗歌中字,词,甚至典故的含义

1 送韩十四往东觐省○

杜甫

2,叹息人间万事非。 兵戈不见老莱衣○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3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黄牛峡○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1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注:○

2老莱衣:相传春秋时期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3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

问题: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3. 诗歌中的意象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问题:这首词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请结合全词,举例说明这两个特点。

4.表情或表意的关键字

f)标题或首句中表达情感关键字: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g)直抒胸臆的诗句中的末句

闺情 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①朝来鹊喜声。

注:①不忿:不满,恼怒。

问题:有人认为这首诗最后一句“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试作简要分析。

5.作者的概况(风格、经历、思想) 知人论世,了解诗人所处时代背景及其身世、地位和创作风格,更好了解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问题: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诗歌中典故的含义 用典,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典的目的就是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所谓典故是指“典例故实”,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一般来说,典故都有确定的典源,典义。因此诗歌中的典故能够帮助我们快速理解诗歌。

李商隐

永巷①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②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③!

[注]①永巷:汉宫中幽闭有罪宫嫔之处。②岘首碑:西晋羊祜镇守襄阳,有惠政,死后百姓于岘山为其建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涕。③青袍:古代读书人穿的衣服,诗中用以指贫寒之士。玉珂:为贝制的马络头上的饰物,诗中借指骑着骏马的达官贵人。

问题:这首诗题为“泪”,诗中八句,没有一个“泪”字,可是读来句句都是泪。作者是如何写出泪来的?诗中写了哪几种泪?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6分)

对关云长评价的诗句篇四
《古代诗歌阅读的“鉴赏评价》

对古代诗歌阅读的“鉴赏评价”,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提出了两点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由此可知,高考是通过以下两条思路来进行考查的:

语言→形象→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语言→表达技巧

据此,我们介绍鉴赏诗歌的四大技巧:

技巧一:品味语言,推敲词句

1.体会语言的风格特色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人称李白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便是一种清新美。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直露平实,有的却含蓄蕴藉,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还有幽默、典雅等等。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经典试题]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2005年全国卷Ⅱ)

邯郸冬至①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 ①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解题思路] 白居易被称为“大众诗人”。白诗语言风格,考生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了解得比较多。高中语文第五册(人教版,2001年12月第2版)第149页比较杜甫和白居易诗歌风格异同中有“白诗明快浅显,立意巧妙”的内容;第152页《唐诗简介》中有“在艺术表现上,白居易主张要写得通俗易懂”的话。

[参考答案] ① 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

2.分析积极修辞手法

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设问、反问、反语、双关、反复等。如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用的就是双关;李煜《虞美人》最后两句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先用设问,后用比喻,两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绵长久远的愁思。分析修辞手法,就是分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经典试题] 苏轼《海棠》诗的后两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2007年重庆卷)

海棠

苏 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解题思路] 诗人月下观赏海棠,犹嫌不足,更持烛赏花。可静夜中只怕花也要睡着了,让“我”点起高大的红烛,照着美丽和海棠醒来吧。一个“睡”字,将海棠拟人化。

[参考答案] 后两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喻人。

3.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

古人作诗写词讲究炼字炼句,以使传神动人。阅读古代诗歌,评析诗人炼字炼句技巧和作用,有助于深入体会诗歌丰富的内蕴。

[经典试题]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2007年广东卷)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解题思路] 诗眼、词眼在句中的作用不一而足。或者用以翻出新意,或者借以增添情趣,或者靠它增强形象性,或者关乎诗意的精确。本诗“穿”“坐”二字主要起到了生动、形象的作用。

[参考答案] 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立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心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技巧二:注意意象,把握形象

1.什么是作品的形象

一般说来,诗歌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两个方面。人物形象又包括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的琵琶女,她是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形象,而其中的“江州司马”则是抒情主人公。作品中描写的自然景物不再是客观的景物,而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

西,也就是作者主观之意(思想感情)和客观之象(人和物的形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称之为意象。

意象比之自然界中的客观景物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这种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考的艺术境界,称为意境。如《琵琶行》开头所描写的浔阳江景物“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就构成了凄凉、压抑,令人心地茫然的意境,显示出全诗的感情基调。所以作品的形象应该包括人物、景物、意象、意境。 意象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但此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诗中有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这树梅形成的,这就是本诗的独特意境。一般咏物诗大都如此。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由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一系列单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句句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诗歌隽永的意境。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掌握了意象分析,高考古诗鉴赏就成功了一半。

[经典试题]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全国卷)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解题思路] 鉴赏这首诗,首先要了解“折柳”的意象,知道它是一种乐府曲调,也叫“折杨柳”,多写伤怀离别之情。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中的“柳”皆有此意。

[参考答案]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2.鉴赏诗歌形象,主要应注意两点:

一是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古人善于借助景物表达主观感情,所以我们应了解下面一些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伤春悲秋,如李煜的《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杜甫的《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或因见秋而思乡,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苏轼的《念奴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折柳送别,

如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听梧桐而心悲凉,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还有“竹菊梅兰”赞誉高洁品性的君子,“燕子分飞”寓意夫妻分手,“杜鹃啼血”渲染环境凄凉,“蝉鸣”表明品性高洁等。

二是从分析景、情入手。诗人写诗,常用“寓情于景”“即景生情”之法,读者读诗,也应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体味。即透过诗人笔下具体可感的事物,探知诗人的内心和情绪。

[经典试题] 《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分析。(2006年湖北卷)

暮春浐水送别

韩 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解题思路] 这是一首通过写景来抒发感情的送别诗。作者选用“绿

暗”“红稀”这两个词,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而“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自然引起“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

[参考答案] 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技巧三:发现作者观点,触摸诗人灵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表现为:①理解诗歌语句的意思,根据作品的主要内容,分析作品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总结作品的主旨;②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③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或局限性。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实际来看,一般涉及①②两个方面的内容,基本不涉及第③方面的内容。

古诗常见的思想感情有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分析、评价的切入点有:

1.从诗题入手

诗歌的题目往往会标明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解题时可以根据诗题所提供的信息,较为准确地理解诗歌。

[经典试题]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2004年江苏卷)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解题思路] 如果不看诗题,会以为此诗是写将士们勤苦训练,驰骋疆场的雄心壮志。但结合诗歌的题目看,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 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2. 从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入手

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不同的是其表现方式的差异),诗中表现了作者对社会、对生活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历史背景,结合诗的内容作细致、全面的分析。古诗鉴赏题中的注解有时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我们要学会关注。

3. 从把握诗歌的情感入手

诗包含着作者的情,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赞美仰慕,或豪迈闲适,但不管是哪一种情感都隐含着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与观点。因此,读诗要把握诗情,把握了诗情,才能走进诗作者的心灵,才能正确地领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态度观点。

[经典试题]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007年福建卷)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 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解题思路] 结合两个注解阅读本诗,可知该诗抒发了作为绝世孤臣的诗人的亡国破家之痛(从首句“十年无梦得还家”可见出诗人内心的幻灭感,从第三句“天地寂寥山雨歇”可玩味出其隐喻意义:东南各地抗元武装斗争相继告败,复国理想已告破灭)。前两句主要写出了自己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捕而独自隐居深山的孤独,后两句主要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诗人善于借景托物以抒怀言志,从“独立青峰野水涯”与“几生修得到梅花”等句可见出诗人以“青峰”“梅花”自喻,显露了自己卓尔不群、坚贞高洁的人格。

[参考答案] 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4.从辨析用典入手

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诗人往往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

对关云长评价的诗句篇五
《关云长》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关云长》 《关云长》 首先可以很容易感受得到, 关云长》 《 是部野心很大的电影, 麦庄想要拍的,是一个悲剧史诗,是讲一个笃信忠义的人,如何 为世间所不容,所背叛,他所信奉的哲学早已为这个“狼的天下” 所抛弃,他秉持忠义,而这个世界上早已经没有了忠义,最后, 他信奉的一切让。编剧出身,以故事见长的麦兆辉和庄文强想在 重新演绎的关羽故事中赋予其厚重的悲剧感,但这个太大的想 法,似乎不是今天的中国电影工业水准所能达到的,整个电影被 集中在了最具有戏剧冲突的“过五关斩六将”上, 而关羽的悲剧显 得若有若无。于是, 《关云长》并未如创作者的预想那样成为一 部激荡人心的悲剧,不过,就娱乐性和可看性而言,影片却不失 为一部在各方面都还差不多的古装武打电影。 整部《关云长》 ,核心的戏剧冲突不明显,在曹操和他手下 的众将以及汉献帝之间。影片渲染关二亲民,却发现关二只不过 是作秀,他拿来散发的财物,还不都是曹操所出?一帮流民,连 房子都没买,帝都的户口都解决了,这还不是拜勤政爱民的曹操 所赐?而且曹操与民同乐,与部下同吃同住同劳动,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直搅得许都郊区一派南泥湾风光。曹操替关羽杀人, 声言让他做英雄,自己来当小人,这是何等的盖世豪情?关羽远 去, 一路都是曹营众将下令诛杀, 到最后居然献帝成了幕后黑手, 而曹操始终在呵护关羽,最后皇帝现身,曹操不惜咆哮天子,为 保关二平安,竟说出那诛九族的悖逆话来。 历史上的曹操,同样是个复杂的人物,他是成功的政治家, 军事家,他蔑视传统道德,但一生未敢篡汉,他写下“白骨露于 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悲天悯人的诗句, 但同时却屠徐州,彭城,邺城,官渡之战杀降八万,手上沾满鲜 血。 甄子丹扮演的关云长,在片中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革命理 想主义者,因为他极度向往和平,对未来充满美好幻想,所以在 政客的煽动下,一次又一次地去挑战自己的道德底线,最终当他 痛苦地意识到事情的真相时,理想幻灭。在传统道德和愤怒的驱 使之下,他选择了对曹操的彻底背叛,而这样的背叛,只会给另 一批政客带来福音……这样一个人的命运注定是悲剧的,正如曹 操最后所说:“害死关云长的不只是孙权,还有刘备、孔明……我 要让全天下人知道,是那些披着羊皮的豺狼害死了关云长。” 整部片剧情很弱,基本上就是一个拼命要走,一个拼命要 留;一路走,一路追,一路打,套用“过五关斩六将”,把打戏拍 到某种

程度的极致。关羽被塑造成了一个苍白无力的功夫好汉, 他的“义薄云天”被简单粗暴地演绎成了“不想杀人却不得不杀 人”和“大哥的女人碰不得”。他一路过关斩将的拼杀,也如同代 码般机械而单调,丝毫激不起人们的肾上腺。一百分钟的观影过 程,让观众仿佛经历了一段极其漫长而疲劳的旅程。 大家没有 必要把他和历史上的关云长放在一起比较, 就当是看一部普通的 香港古装武打片就行了。

对关云长评价的诗句篇六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

相关热词搜索:对诗句的评价 评价诸葛亮的诗句 评价曹操的诗句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对关云长评价的诗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对关云长评价的诗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25169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