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关于写华山高的诗句

关于写华山高的诗句

2016-02-22 11:06:3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关于写华山高的诗句篇一《描写华山的诗句》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写华山高的诗句》,供大家学习参考。

关于写华山高的诗句篇一
《描写华山的诗句》

描写华山的诗句

洪垆作高山,元气鼓其橐。俄然神功就,峻拔在寥廓。 灵迹露指爪,杀气见棱角。凡木不敢生,神仙聿来托。 天资帝王宅,以我为关钥。能令下国人,一见换神骨。 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

华山黑影霄崔嵬,金天□□门未开。 雨淋鬼火灭不灭,风送神香来不来。 墙外素钱飘似雪,殿前阴柏吼如雷。 知君暗宰人间事,休把苍生梦里裁。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亲破蔡州回。

客路瞻太华,三峰高际天。夏云亘百里,合沓遥相连。 雷雨飞半腹,太阳在其巅。翠微关上近,瀑布林梢悬。 爱此众容秀,能令西望偏。徘徊忘暝色,泱漭成阴烟。 曾是朝百灵,亦闻会群仙。

琼浆岂易挹,毛女非空传。 仿佛仍伫想,幽期如眼前。金天有青庙,松柏隐苍然。

莲华峰下锁雕梁,此去瑶池地共长。 好为麻姑到东海,劝栽黄竹莫栽桑。

乃悲世上人,求醒终不醒。

平台高数尺,台上结茅茨。 东西疏二牖,南北开两扉。 芦帘前后卷,竹簟当中施。 清冷白石枕 ,疏凉黄葛衣。 开衿向风坐,夏日如秋时。 啸傲颇有趣,窥临不知疲。 东窗对华山,三峰碧参差。 南檐当渭水,卧见云帆飞。 仰摘枝上果,俯折畦中葵。 足以充饥渴,何必慕甘肥。 况有好群从,旦夕相追随。

关于写华山高的诗句篇二
《论唐人咏华山诗所流露的人生态度》

论唐人咏华山诗所流露的

人生态度

作 者 :赵 亚 宁

单 位 :岐山县枣林镇贾家小学

写作时间:2011年7月 联系方式:13571789267

论唐人咏华山诗所流露的人生态度

姓名:赵亚宁 单位:岐山枣林贾家小学 电话:13571789267 邮编:722404

【内容摘要】:本文从诗人所处的环境、际遇、时令等方面分析探讨了唐代诗人崔颢、王昌龄、李白、刘长卿、杜甫、孟郊、韩愈、刘禹锡、郑谷等的咏华山诗,论述了崔颢等唐代诗人咏华山所流露的两种人生态度:即超脱人世,摆脱世事束缚的出世思想和积极投身社会,忧国忧民,渴望建功立业的入世思想。

【关键词】:艺术风格、艺术想象、人生感悟、入世出世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余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它以丰富深厚的生活内容,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反映了唐代三百年来的社会现实,从而赢得了国内外普遍的赞誉的高度的评价。唐代诗人在“精骛八极,心游万仞”①的艺术创作中,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情景交融,诗意盎然的生活画面,给人以广阔的艺术想象天地。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书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各异的艺术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歌颂赞美了壮丽山河,抒发了不同的人生感悟。本文拟就管见所及,选取唐代诗人咏华山诗数篇,从诗人所处的环境、际遇、时令等方面对唐代诗人咏华山诗所流露出世、入世两种人生态度加以探讨。

一、华山的地貌、形态特征

西岳华山,位于秦岭东端,陕西华阴市境内,雄踞关中,东临潼关,西窥秦川,南依秦岭,北瞰黄河,扼中原进出西北五省之门户。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山海经》说:“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②这是对华山形态的准确而形象的描写,讲出了华山的险、徒、高、大、之特点。

千百年来,华山以其直耸云霄,削拔险峻的独特风姿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来此寻幽探险、附属歌颂。唐代诗人崔颢曾有诗云“迢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行经华阴》)就为我们描绘出华山石峰耸立、气势磅礴、俯视咸京之势,其主峰落雁、朝阳、莲花三峰鼎峙耸立,直插云外,真乃鬼斧神工所造!《华山记》载登华山落雁峰“俯视三秦,旷莽无际。黄河如一缕水,缭绕岳下”③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有诗句“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赞颂华山的高俊雄伟以及登山俯视黄河的壮观景象。在王昌龄短暂的一生中,他的足迹也曾=到过华山。他被华山的高山云影所吸引,遂赋《过华阴》一首,以“云山互明灭”写出华山云影相互显影,突出华山之高;以“欣然忘所疲,永望望吟不辍”来衬托华山诱人的景物,使人高兴的忘了疲倦长时间的观看,还称赞不已。华山苍龙岭上至今流传着韩愈投书的故事。据《唐国史补》记载“韩愈好奇,与客登华山绝顶,顾视其险绝,恐栗,度不可下,乃发狂恸哭,欲遗书为诀,华阴县百计取之乃下。”④今苍龙岭上端的逸神岩,相传是韩愈投书处。韩愈不仅到过华山,而且还为我们留诗一首《古意》颂赞华山:“太华峰头玉井莲,开花十丈藉如船。„„”相传华山中峰似玉井,生千叶白莲,吃了可成仙。韩愈借助神话传说,写了华山古迹的灵异,唐代诗人通过对华山不同的艺术描绘,颂赞了华山石峰耸立,翠黛接天,气势巍峨,悬崖陡峭,出云表,傲群岭,鬼斧神工,风姿独具的风貌;同时也抒发出他们对人生道路的不同感悟和思索,流露出了不同的人生态度。

二、 唐代咏华山诗流露出的超脱人世、摆脱世事束缚的出世的思想。 首先我们分析唐诗人崔颢(704-752)一首非常有名的咏华山诗《行经华阴》:

迢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诗人在雨过天晴之日,路过华山,由远而近,起句即气势逼人,以神仙岩穴的华山压倒王侯宝贵的京师,一个“俯”字显示崇山压倒之势;“迢峣”二字突出华山石峰耸立,气势巍峨。接着诗人便以超迈之笔,选取“三峰”为着眼点,“天外三峰削不成”写出了三峰非人间刀斧可成,必为鬼斧神工所造之意。

颔联二句由远望而近观,写雨过天晴之后武帝祠前无限烟云聚而欲散,仰望仙人掌上一片青葱、翠黛接天,都是雨过天晴的醒目气象,使人顿觉沁人心脾,令人神清目爽,已为结局“学长生”营造了一个美妙的自然环境。

颈联诗人在直观的基础上通过想象,以拟人手法为我们描绘出一幅雄浑的画面:黄河从潼关城角下奔腾而过,南枕华山岭,蜿蜒向东流,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地势非常险要,驿路直通“汉畤”。(畤谓“神灵所止之地”,即后世神坛之类)王国维《人间词话》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⑤诗人在此联中着一“险”一“平”,不仅映衬出华山的高峻,同时也似乎暗示了长生之道比名利之途要来的平稳坦荡一些。何去何从也由诗人胸中流溢于诗句中。

通过以上六句由远而近、的景语描绘之后,结尾两句自然而出。诗人行走在“名利”之途,仰望了华山直耸云霄、翠黛接天的崇高形象和飘逸出尘的仙迹灵踪,移性动情,感叹仕途坎坷,发人深思的以问作结,劝喻“路旁名利客”到“此地学长生”。这十分明显地展露出诗人脚踏名利路上,见华山之奇景而厌恶仕途之险,心仪长生之道的思想,折射出诗人超脱人世、远离名利的出世思想。

下面,我们再来分析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的盛唐诗人王昌龄过华阴时咏华山所流露出的思想。诗题是《过华阴》,原诗如下:

云起太华山,云山互明灭。

东峰始含景,了了见松雪。

羁人感幽栖,窗映转奇绝。

欣然忘所疲,永望吟不辍 。

信宿百余里,出关玩新月 。

何意昨来心,遇物遂迁别。 人生屡如此,何以肆愉悦。

王昌龄一生沉寂下僚,屡遭贬黜,尝尽羁人之苦,最后死于地方官德淫威之下。此诗当为世人又一次远离故乡路过华阴时所作。

前十句世人通过对华山变幻时隐时现的神奇景色描写,感叹羁留他乡之苦,遂心生寄居华山的羡慕之情。诗人一路走来,且行且宿,虽经百里之遥,眼睛始终不离华山,吟哦不停,步出关外赏一弯新月。

后四句谓华山诱人的景物变幻无穷,不断转移了诗人的情怀感受,诗人感到万事无常,无法掌握,不由得感叹道“人生屡如此,何以肆愉悦”对少对人生的无常和苦闷有一些无奈。综观全诗,诗人以“云山互明灭”的华山喻人生无常、沉浮不定,当诗人仰观华岳,见其盎然天外,云山变幻无穷后,不禁迁移了诗人的情怀感受,似有退隐之意。

我们不妨看一看诗人刘长卿的《关门望华山》所流露出的思想。下面抄录原诗 :

客 夏 雷 翠 爱 徘 曾 琼 仿

路云雨微此徊是浆佛

瞻亘飞关众忘朝岂仍

太百半上容暝百易伫

华里腹近秀色灵挹想

,,,,,,,,,

三合太瀑能泱亦毛幽

峰沓阳布令漭闻女期

高遥在林西成会非如

际相其梢望阴群空眼

天连巅悬偏烟仙传前

。 。 。 。 。 。 。 。 。

金天有青庙,松柏隐苍然。

为便于论述,我们将此诗分作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前十二句,后八句为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是说:羁旅他乡的诗人行走在关门(潼关)西望华山,展现了夏日华山晴雨交加美妙神奇景象:只见华山三峰插天,云亘百里,连绵不断;山顶太阳高悬,山腰却雷雨急飞。接着诗人用通感手法,描绘经雷雨冲刷之后的华山显得更加苍翠欲滴,如在眼前,令人油然而生喜爱之情,诗人也感到华山离自己所在位置都近了许多。由于诗人离华山较远,诗人眼中“瀑布林梢悬”更映衬出华山之高。“爱此众容秀,能令西望偏”二句是诗人通过望华山“三峰高际天”千研竞秀,云雨飞瀑,亘连不断的迷人景色后的主观感受,诗人眼中景、胸中意于此合盘托出。这里“西望”者当指长安,长安是唐代的京城,当然是政权、经济、文化的中心,必为万众瞩目。诗人被华山美妙的自然风物所吸引,西望长安的视线也偏向一边了,这里也明白表露出诗人留连于华山景物,而生闲适退隐的思想情绪。因而诗人“徘徊忘暝色”从“太阳在其颠”望到“泱漭成阴烟”。

第二部分后八句是诗人望山不见后的所思所想:华山曾是百仙群神会聚之地,玉井之水难挹,毛女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最后两句“金天有清庙,松柏隐苍然”是说庄严清净的金天王祀庙隐没在苍苍松柏里,诗人的仰慕清净脱离世事的出世思想进一步折射流露了出来。其他如中唐诗人孟郊的《游华山云台观》:“华岳独灵异,草木恒新鲜。山尽五色石,水无一色泉。仙酒不醉人,仙芝皆延年。夜闻明星馆,时韵女萝弦。敬兹不能寐,焚柏吟道篇。”则表露了诗人虔诚地歌颂仙佛,专门地敬慕神灵,希望长生的出世思想。

再如晚唐诗人郑谷的诗《华山》前十六句纯然写景,后八句“淡泊生真趣,逍遥息世机。野花明涧路,春鲜涩松围。远洞时闻磬,群僧尽掩扉。他年洗尘骨,香火愿相依”亦十分明显地折射出诗人的人生感悟,流露出淡泊、逍遥远离世事的出世思想。限于篇幅,在此不一一罗列。

三、唐人咏华山诗所流露出的积极投身社会、忧国忧民、渴望建功立业的入世思想。 先分析杜甫的《望岳》全诗如下:

西岳岭嶒竦处尊 ,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 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 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 ,高寻白帝问真源。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和2华山,这一首诗望西岳华山。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六月至乾元二年(759)秋杜甫被贬到华州任司功参军。”初到华州,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时常仰望华山,此诗当是诗人心情郁闷却又“济时敢爱它,寂寞壮心惊”(《岁暮》)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写照。

首联诗人仰观天际,西岳主峰插天,鼎峙耸立,主峰之下的云台、白云、毛女诸峰如儿孙一般起伏环拱于主峰的周围,“嶒竦”二字突现西岳华山崖威壁绝、峡谷深邃、陡然挺拔的壮丽雄姿,“耸处尊”意为世人仰望华山盎然天外,足见华山在诗人胸中实气魄宏伟、无限崇高的,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

颔联诗人由仰望华山转而想往上攀登。“自古华山一条路”主要是指青柯坪往主峰攀登的险道,攀登这千米危崖,须经多重险关,无数险道。但是诗人心志弥坚,不怕艰险,要借助“仙人九节杖”而“拄到玉女洗头盆”去。洗头盆据记载,中峰的玉女祀前有5个石臼,号玉女洗头盆。

颈联诗人进一步联想进入车箱谷(二仙桥西)路线曲折,似乎已无“归路”,然而在诗人心中,却有着更为高远广阔的“通天门”。此联笔者认为是一语双关,名为写登山之苦,实为暗蕴诗人虽处穷途,却又壮志弥坚,在诗人心目中虽至穷途末路,但他仍会不屈不挠抵达“箭栝通天有一门”。

尾联“稍待秋风凉冷后 ,高寻白帝问真源”写的颇耐人寻味。似可解为肃宗一时恼怒,贬谪诗人,诗人要待“秋风凉冷后”再去“白帝问真源”。此处“白帝”是管辖华山的天神,当为借指肃宗皇帝,诗人是要等到唐肃宗的怒火凉冷之后,再去献自己的一片忠耿之心。

统观全诗,诗人通过仰望华山,以拟人、想象、暗喻、借喻的艺术手法,托物言志,巧妙地表达了自己虽遭贬谪,却壮志未泯,对自己的祖国怀着无比崇敬之心。此时诗人尽管遭遇不幸,但却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折射出诗人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投身社会的入世思想。759年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动,感慨万千写下了不朽的诗篇—“三吏”和“三别”就是其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例证。

再分析李白的诗《古风》“西上莲花山”全诗如下: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关于写华山高的诗句篇三
《25咏华山》

苏教版

25咏华山

万静静

教材分析:

《咏华山》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

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有才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

个新偏旁。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

思。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图文对照理解古诗的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方法评价: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二者有机结合,体现“以学

定教”的教学思想,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大多数时间是自读自悟“华山的高”,读中理解,读中想象,学生始终处于积极

主动的学习状态下进行读书、识字、写字的探索与实践。教者创设情境,提供方法,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下学习古诗,理解诗意,引领学者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

教具准备:

华山风景图片,华山风景录像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 揭题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宝莲灯中,沉香救母用斧头劈开了哪座山吗?

(华山)师板书“华山”,指名读。纠正多音字“华”的读音(四

声)。

很多年前,有一个七岁的小孩登上了华山,情不自禁的写下了一

首赞美华山的诗,诗的题目就叫《咏华山》(板书“咏”)你能说说“咏”的意思是什么吗?(赞美)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 师:学

贵有疑,读完课文,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自己找到答案。老师今天要带领大家到华山去看一看,想去吗?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1)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

(2)读通每句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词,把生字都注上音。

(1)自己练读,看谁读得准、记得快。

(2)指名读,集体纠正读音。

(3)擦掉音节,同桌练读,指读。

3.把词语放到课文中,再读课文。要求:难读的句子反复读,直

到读通课文。读完以后标出自然段序号。

4.检查朗读。 分段指名读,及时纠正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师生共同评议学生的朗读。

(教师借助鼓励性的语言,如:这句话这么长你都能读得这么好,

真了不起;再读几遍,相信你会读得更棒。能自己纠正读书中出现的错误,真不错!等等。这样,对学生的朗读给与激励性的评价,为下文的有感情朗读铺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写字教学。

1.寇准年纪这么小,就能写这么好的诗,和他平时认真学习是分

不开的,这节课,让我们也来认真的学习写好生字,好不好?

2.出示生字,读准字音:华、间、与、齐、称、代、岁

3.重点教学“称”“岁”

(1)偏旁名称。

“禾木”旁和“禾”字的区别:禾字做偏旁,捺要变成点。 “山字”头和“山”字的区别:山字在上面,要写扁一点。

(2)学生书空偏旁的笔顺。

(3)指名生说说怎样记住这两个字?

(4)观察,怎样在田字格里写美观?

称:左边瘦一点,右边胖一点。

岁:短撇对对正,长撇跑左边。

(5)老师范写,边写边读口诀。学生描红。

4.学习“齐”和“代”

自己观察,看怎样在田字格里写美观?

齐:撇捺舒展盖下面。

代:斜钩伸到右下面。

老师范写,边写边读口决。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咏华山》,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认识一些生字朋友,你能读好它吗?

出示生字:华、间、与、齐、称、代、岁 出示词语:古时候 艰

难 远远近近 山腰 飘着 情不自禁 吟诵 称赞 宋代 寇准(多种形式检查认读)

3.读了课文,你知道是谁在咏华山吗?

(引读第一小节)。

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先生去登华山。

华山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二、 精读课文:

1.师:读了课文,小朋友们觉得华山怎么样?(高)

师:你觉得华山高,从课文中哪些句子能看出华山的“高”呢?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段,画下有关的句子。

3.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教师一边巡视,一边指导。

4.学生汇报,教师抓住学生找出来的句子,进行重点点拨、理解:

(1)“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抓住“艰难”,理解爬山的困难,把自己想象成先生和小孩,是

如何气喘吁吁一步一步爬上华山的,进而指导朗读。

(2)“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

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站在这么高的山上,同学们此时最想干什么?

(学生自由叙说,表达自己的心情。)

师:你们知道老师现在最想干什么吗?我现在最想把华山画下

关于写华山高的诗句篇四
《白华山人诗说》

白华山人诗说  (清)厉志 撰  ●白华山人诗说卷一  所谓“不薄今人爱古人”者,此须活着,古之中亦有今在,不必尽取今人也。如汉、魏以逮陈、隋、汉、魏、晋、宋是古,齐、梁、陈、隋是今。全唐之诗,初盛是古,中晚是今。学古体诗者,就古之古学之;学近体诗者,就古之今学之。自兹以下,亦竟非无可取法者,但间有可取法者,仍是从古之古、古之今来也。  学古人最难,须以我之性情学问,暗暗与古人较计,所争在神与气,貌袭者不足道也。  直而能曲,浅而能深,文章妙诀也。有大可发挥,绝可议论,而偏出以浅淡之笔,简净之句,後人之虽什佰千万而莫能过者,此《三百篇》之真旨,汉、魏人间亦有之。  少陵在唐人中固是天厩神骏,生平好作马诗,无一首不佳,亦无一首不为自己写照。读至“顾影骄嘶自矜宠”,千载下令人泪落盈把。  汉、魏七古皆谐適条畅,至明远独为亢音亮节,其间又迥辟一途。唐王、杨、卢、骆犹承奉初轨,及李、杜天才豪迈,自出机杼,然往往取法明远,因此又变一格。李、杜外,高、岑、王、李亦擅盛名,惟右丞颇多弱调,常为後人所议。吾谓其尚有初唐风味,于声调似较近古耳。  予小时颇喜作了然语,後知其不可,痛改之。夫作诗之异于说话者,以其有所酝酿而出,非若说话之可以直情迳遂也。故虽语极清脆,亦极有趣味,虽人人称诵之,而予终以为不然。  任著一口气,逞著一管笔,滔滔写来,自为大才,亦殊非不佳,只是去古远了。  人读太白诗,曰此李诗也。读少陵诗,曰此杜诗也。不知李、杜仍不是自己生造出来,不过古人善于学古,无甚痕迹,细心求之,其针线分明在也。  阮步兵《咏怀》诗,有说是本《雅》,有说是本《骚》,皆言肖其神耳。於此可以悟前人学古之妙。  王介甫采集杜诗,辨别真伪,可谓巨眼人也。而於太白诗,以为“识见汙下”,何其能识杜诗者,不能识李诗耶?  意味气韵,古人各有专长,少陵实能兼之。常将此四者并聚胸中,偶一感触,遂并起而应之,故其诗独胜人一地。後人不能具此四美在胸,如何能学步也!  偶读少陵《得舍弟消息》“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八句,觉其情意之厚,随所遇而无不足,灵均、思王,亦只此一副情意耳。  “色与春庭暮”,“春庭”二字,能包得许多色泽在内,粗心人恐未之省也。  古今诗人,推思王及《古诗》第一,陶、阮、鲍、左次之,建安、六朝又次之。唯少陵能兼综其意与气,太白能兼综其情与韵。但情韵中亦有意气在,意气中

亦有情韵在,不过两有偏胜耳。李唐以下之诗,安有逾此二公者?  王荆公诗,山谷以为学三谢。欧阳公自言学太白、退之;喜畅快,又似长庆。山谷自言学少陵。子瞻学刘梦得,学白乐天,晚年自言学渊明。诸公所学,亦皆所当学也。然不必学诸公,学诸公所学可也。诸公唯七言近体,有可学处。  太白诗只须用仰,少陵诗直须用钻。  行地之水莫盛于河,河之发源实本星宿,所谓星宿者,以其所出众也。学问之道,何独不然!  诗之所发皆本于情,喜怒哀乐一也。读古人诗,其所发虽猛,其诗仍敛蓄平易,不至漫然无节,此其所学者深,所养者醇也。今人情之所至,笔即随之,如平地注水,任势奔放,毫无收束,此其所学未深,而并不知养耳。  或谓文家必有滥觞,但须自己别具面目,方佳。予谓“面目”二字,犹未确实,须别有一种浑浑穆穆的真气,使其融化众有,然後可以独和一俎。是气也,又各比其性而出,不必人人同也。体会前人诗便知。  学古诗最要有力,有力则坚,坚则光焰逼人,读之只觉其笔下自有古气,不觉其是学古得来,此方是妙手。无力则松,松则筋络散漫,读之兴味索然,只觉其某句是从某处脱来,某字是从某处窃去,此便不佳。  古人诗多炼,今人诗每不解炼。炼之为诀,炼字、炼句、炼局、炼意,尽之矣。而最上者,莫善于炼气,气炼则四者皆得。所谓炼气之文,《三百篇》後竟不多见。  作诗原要有气势,但不可瞋目短後,剑拔弩张,又不可如曹蜍、李志之为人,虽活在世上,亦自奄奄无生气。其要总在精神内敛,光响和发,斯为上乘。  三五岁时,随母往汲,天方初霁,寥廓明净,仰视之,告母曰:“天之高,儿知之。”母曰:“天之高,孰不知之?”又曰:“天之高,儿实知之。”母曰:“痴矣。天之高,孰不知之?”不知目中所见,高之实地,与混言高,固自有辨。当时也说不出,只自觉天之高,实知之而已。学问中亦有此一境。  太白七古短篇,贺季真称其为精金粹玉,是真知太白者。然不读鲍明远乐府,其佳妙从何处识来?  阮亭云:“唐诗主情,故多蕴藉;宋诗主气,故多径露。”吾谓唐诗亦正自有气,宋诗但不及其内敛耳。五言古凡率句、拙句,甚至俗句,都还不妨,最怕是有懈句。  予在章安,有“閒径糁细花,晚气扶幽馨”二语,以为前人或未道及。少陵《大雲寺》诗则曰:“地清栖暗芳”。更简净矣。  西汉诗直接《三百篇》,发源乃是苏、李。李“良时”篇,尤为擅胜。试思《三百篇》中,若“良时”篇者,何可胜道。

  赤堇氏云:“昔人以太白比仙,摩诘比佛,少陵比圣。吾谓仙、佛、圣犹许人学步,惟渊明诗如混沌元气,不可收拾。”此评最确。  古乐府《董娇饶》一篇,方舟《汉诗说》以“请谢”句下作问答语解。小隐氏以为不如作一人语,读其“安得久馨香”一顿,接入“秋时”二语;下“何时”二语,见其本意,便结四句,煞有意味。如此似较方说更深厚。  秦代周而兴,观《小戎》之勇悍,《蒹葭》之萧条,大不如《二南》。魏代汉而兴,观武帝之激烈,文帝之靡曼,远不如西京。是皆以乱继治,其著于音律者裕矣。若吹律而知楚败,闻音而知隋亡,则又涓、旷之聪,审于一时者也。  作诗务在足意,意不足,诗可不作。每读古乐府之佳者,皆有无限深意在内,发而为文,千古不朽。後世徒以时流之笔仗,描绘古词之肤末,读之总不动人心目,由其少真意也。唐人乐府,太白最多,太白唯借其名目,运以己意,甚有与古词绝不相似者,此其所以为佳。  诗到极胜,非第不求人解,亦并不求己解。岂己真不解耶?非解所能解耳。  初唐五古,始张曲江、陈伯玉二家。伯玉诗大半局於摹拟,自己真气仅得二三分,至若修饰字句,固有精深。曲江诗包孕深厚,发舒神变,学古而古为我用,毫不为古所拘。  衡论千古作者,何从见其高下,所争在真气灵气耳。  陆士衡雍容华赡,词秾态远,固足动人,惜其心意之所至,大半分向词面上去也。  渊明精劲静细,出以自然,後之诗,惟曲江庶可无愧。作诗犹雕工也,深刻易,浅刻难。予每登浮屠,同游者往往及半而止。予必穷其巅,始则浩歌,继则大叫,叫之不已,乃大哭,哭毕觉胸中猛气始平。但不知所触究为何事,岂非少陵所谓“翻百忧”者耶?  宋人七言近体,甚有可观者也。  辛卯八月十一夜,梦入一堂,四隅坐四人,皆乌帽绯袍,高观深目,赤面微须,同状貌,唯东北隅者,两额有肉角半寸许。予中立悚惶,心暗暗若知其为杜文贞,而不敢有所请。次日语叶仲兰,仲兰曰:“想是高坚前後之意所致耳。”  尝观榴树花弃之秾丽,极能动人深情,故蔡中郎以之兴《翠鸟》,曹思王以之兴《弃妇》,各出精心,并获佳构。由其采色之寓於目者独殊异,而意志之感於内者益悱恻也。  赤堇氏曰:“揣摩诸先正,要若蜂取众花之蕊,酿而成蜜,方是自己家货。”  诗家之设色,要加稚子以丹砂词络纬,身体本青色,渐变为朱色。其光彩晶晶然从皮肉内发越于外,不是向外面涂抹上去,方是真色。  昌黎咏物,古称好手,仗此健笔,淋漓

挥洒,固是明快。至如沈著细致,神形俱活,独有少陵。  鲍明远乐府,少陵学其五言,太白学其七言,各能采撷精髓,而自合神丹。  或曰:“《三百篇》直抒性情,无一不佳,请问当日诗人,所读何书?”余谓不然,不读书必不能有此。古今人性情皆同,惟其薰染不同,故文字亦不同。少时闻田歌云:“谢豹香花满山红,癞头娘子嫁老公。”原其情之所发,即是《周南桃夭》之诗。一文一俚,难可里计,由其有无书味薰蒸故耳。  读张茂先《博陵王宫侠曲》、《壮士篇》,傅休奕《惟汉行》、《苦相篇》、《和秋胡行》、《明月篇》诸诗,亦如三山仙露,惟朱草玉芝,使获其沾溉耳。  心神快爽时,则气易粗浮。当此时,要平素有实积工夫,抒写之间,自然如春雲出岫,望之蓬蓬勃勃,而其嘘吐又极自在也。  唯天不知其高,亦不计更有高于我者,其高终莫得而逾焉。五岳参错字内,各自雄杰,亦无较量尊卑之意,以下矗矗者,恐未能解脱此想。  赤堇氏云:“读张曲江诗,要在字句外追其神味。”又云:“曲江诗若蜘蛛之放游丝,一气倾吐,随风卷舒,自然成态。初视之若绝不经营,再三读之,仍若绝不经营,天工言化,其庶几乎?”  吾郡光溪王丹山涛,予诗友也。尝记其《为孙三姊留别十郎》云:“不去诚无计,欲行临镜迟。红颜妾自有,薄命竟如斯。试带腰添瘦,检衣心自悲。反怜憔悴影,谁使到今时?”“亦知未忍别,无奈强相呼。多少伤心语,其如一字无。寸心从此诀,望眼为谁枯?羞唱《蘼芜曲》,缘君非故夫。”“女子身原贱,男儿情亦深。休教今日泪,重上别上襟。破镜前生事,量珠再世心。留将画眉笔,多写《白头吟》。”“闻道新郎好,风流旧姓温。玉台非妾愿,金屋是君恩。河水不流恨,落花空断魂。他时行马去,慎勿过侯门。”  友人方甫生崧岳《郊行》云:“夕阳如避俗,只在远山红”。又《山家联句》云:“疏雨不到地,竹梢时有声”。时人呼为“方疏雨”云。  予每当风雨时,辄喜画行,画毕视之,又不似竹。不似竹便是风雨。画竹易,画风雨难。然则画似竹易,画不似竹难。于诗中咏物亦然。  少陵七古《杜鹃》诗有二,近来有以“古时杜鹃称望帝”,为後人伪为搀入。吾谓诗中细微道理,且不暇论,总之人能为此种诗,其人必非笨夫,必不肯幹此笨事也。  太白姿禀超妙,全得乎天,其至佳处,非其学力心力所能到,若天为引其心力,助其学力。千载而下,读其诗只得归之无可思议,即其自为之时,恐未必一准要好到如此地位。少陵则不然,

要好到如此地位,直好到如此地位,惟不能於无意中增益一分,亦不欲於无意中增益一分。此二公大分判处。  新兴陈雪渔在谦,南越诗人也。主讲吾邑景行书院,因得与交。尝观余诗曰:“五言可矣,七言散漫,当少一‘对’字。”余从此会意,真一字师也。  予初游郡中,得遇徐敬夫先生,谓余近体如屈翁山,古诗如吴渊颖,但须取柳柳州诗尽读之。予因尽读柳诗,并上追陶公,旁及王、韦,自觉稍有进益。  旧作中往往有自以为佳者,一经明眼人点破,如一物碎于地,心固惜之,而终不能用之也。  ●白华山人诗说卷二  今人但晓古人文字有心血,不知心血亦不易有,平时不曾把心锋用破,临时那沥得出血来!  苏武诗四言,锺竟陵谓俱是别陵;沈归愚谓首别兄弟,次别妇,三四别陵。愚以首章前半实是比喻,“鹿鸣”以下明出正意,分明别友无疑。次章统就夫妇言,当是另为一首。三四又是别友。如此似较二说稍妥。  依题阘贴,气必至于庸俗。离题高腾,致每见其超佚。  思王《弃妇》诗,颠倒错杂,随触而生,无语不转,无意不佳,与灵均同一忠悃,故其构思著笔,不期似而適相似。  杜《咏鹰》诗,颇本孙冯翊一赋,要知用心到至好处,虽思力沈厚如少陵,亦不能再为加益。  舍高古而就卑浅,期在明显,于文气自然条达。弃卑近而希高古,期在幽奥,於文气须防断塞。  终汉、魏、六朝之世,善学《三百篇》者,以渊明为最。终唐之世,善学汉、魏、六朝,以少陵为最。渊明之于《三百篇》,非即而取之,但遥而望之。望之而见,无所喜也;望而不见,亦无所愠。此其所谓渊明之诗也。少陵之于汉、魏,少陵犹土也,汉、魏犹粪壅也,粪壅入于土中,久之亦变为土,则土之所以厚,土之所以大也。于六朝风格遒峻,音韵响切,可取法者,得十数家。下此犹绘画之于丹碧,但取用色泽而已。  今人见略遵榘矱,谓摹拟汉、魏、三唐,殊有形迹。然其所自为者,亦皆宋、元诸家面貌。夫摹拟汉、魏、三唐,固有形迹,彼摹拟宋、元人,岂独无形迹耶?且自古文人,何一不有师承,要在善学而已。  能在閒句上、淡句上见力量,能于无字外、无象外摹神味,此真不愧好手。  赤堇氏云:“古来诗人,如孟东野一生坎■〈土禀〉,可谓极矣。而後世之名,又被东坡‘郊寒岛瘦’一语论定,且读孟诗,亦无甚许可。究之平心而论,郊、岛何可同日语也?只如昌黎之于二公,亦已显然。东野诗具在,并可细心一观,何老髯之疏忽至此耶?”  古人作诗,因题得意,本是

关于写华山高的诗句篇五
《华山与袁宏道诗文创作》

关于写华山高的诗句篇六
《咏华山(优秀教案)》

25.咏华山(第二课时)

设计理念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这里我们不难发现,感悟是积累和运用语言的前提,感悟是训练语感的重要文法。

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根据本课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从而学会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中第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

课前活动:背诵关于山的古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咏华山,竖起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师生写课题)

2.复习生字,认读词语

(1)听写词语:中间 古代 七岁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生字宝宝都还记得吗?下面我来检查一下,拿出生字本,坐正写字姿势,准备听写。

学生听写——出示正确的词语——学生对照检查

(2)复习读词

师:小寇准登的是华山,小朋友,我们就登词语山,有信心登上去吗?那我们就开小火车来读读这些词语吧!

课件出示:寇准 沿着 艰难 山顶 吟诵 情不自禁 (学生开火车认读)

师:老师建议,女生读一个,男生读一个,一起登上山去。(男女生合作读)

2..检查读文

师:词语读得这么棒课文一定能读得更好,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指名分段读课文,评价:读得正确又流利。)

过渡:读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古时候有一个小孩,名字叫---寇准!(生齐答)有一次,他和先生一起去登---华山。(师在黑板上画一座山)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在山顶小寇准还情不自禁地写了下了一首诗呢!知道他写了一首什么诗吗?《登华山》

二、以诗引文,借文悟诗

1.

师:这首诗你们会读吗?谁来读?你来读。(指名读诗)

师:字字正确,句句连贯,读得好!还有谁再来读?(再指名读诗)

师:正确、熟练还很有节奏呢!还想读吗?

师:好,想读是小朋友一起来读吧!(学生齐读)

2.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华山的“高”

师:这首诗你们读了这么多遍,都读懂了吗?那谁来说说自己有什么地方不懂的地方?

(学生自由质疑,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把话说清楚)

师:其实这首诗的意思就藏在我们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下面请就请大家打开书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一找吧!还可以用笔划下来。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句子。(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2)全班交流找到的句子。

师:小朋友们,这首诗的意思找到了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意思谁找到了?来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指名读句子)“举头红日近,回首向云低。”的意思谁找到了?请你来读读。

师:嗯,不错,都找准了!

(3)课件出示:啊!华山真高啊!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同学们看,课文中主要就是这些句子告诉我们这首诗的意思,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学生齐读)

过渡:读了这些句子你感觉华山怎么样啊?(指名回答:高)你从哪儿读出华山高的?

3.逐句指导朗读,感悟华山的“高”。

(1)生读句子相机出示:啊!华山真高啊!

师:华山有多高呢?有谁知道?(指名发言)老师告诉你们,华山有两千两百多米高。小朋友们,抬头看看这间多媒体教室,高不高?华山比它高多了,大约有一百六七十座这样的教室那么高,你们说,华山高不高?

师:谁来读读华山的高?(指名读,评价:“真高”这两个字读得好。我想,你的头脑中一定出现了这高高的华山,是吗?)

师:一边读,一边想画面,这是非常好的读书习惯。我们每个小朋友都要这样读书。谁也能这样读?(再指名读,评价:嗯,你让我看到了高高的华山。)

师:还有谁想读?(再指名读,评价:我想,这高高的华山肯定是出现在你的眼前了,对吗?)

师:大家一起读。(齐读)

过渡:你还从哪儿读出了华山高?

(2)生读句子相机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师:这景色很美,我想来画一画这远远近近的山,我先来画远处的山,(师在黑板上画远山)师:那么近处的山该画在那里呢?谁来指给老师看?(学生上台指)好,我就画在这儿。(师画好近处的高山)

① 指导读词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些山,有远也有近,有高也有低,一座连着一座,可真多啊。谁能读好这个词?(出示词卡“远远近近的山”)你来。(指名读,相机指导读好:这么多的山,这么快能把它看完吗?这样,刘老师来读给你听。你的眼前,你的头脑里,就在想,啊,这么多的山。听!师范读:“远-远-近-近的山”有没有看到这些山啊?你再来试试看。)

师:嗯,头脑中出现这些山了。谁还想读?你来。(再指名读)

师:山,越来越多了。谁,还能读?想读的一起来读吧。(齐读)

②指导读句子

师:读到这儿我有个问题,(指着黑板上远处的山)这些山原本也很高,可为什么到了这儿就变得矮小了呢?谁知道?(指名回答,感受华山的高。)

师:对,“都在自己的脚下”就是说,这些山都没有华山高,华山是最高的,除了蓝天高高在上。谁能用朗读告诉大家,华山比这些山都高?(指名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就站在高高的华山顶上。还有谁想读?(再指名读) 师:哎呀。这些山,不但多,还很美呢!谁再来读?(再指名读)

过渡:还从哪一句也读出了华山的高?

(3)生读句子相机出示: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这景色更美了。我也想来画一画。太阳该画在哪儿呢?看看书上怎么说? (指名生读:“太阳显得那么近”)

师边画边说:太阳离华山顶太近了,好像一伸手就能摸到似的。

师:我还想画白云。白云该画在哪儿?(一起说:山腰间。)

师:山腰间的位置就是---谁来指给我看。(学生指在山的中部)

师:同意吗?(师指在半山腰)这儿就是山腰间。

师边画上朵朵白云边说:这儿一朵,那儿一朵,这就叫朵朵白云。你们看,华山都已经在白云的上面了。它真是--太高了!

师:能把自己感受到的读给大家听吗?同桌之间先练习练习。(同桌练习)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的眼前仿佛就出现了高高的华山,红红的太阳。还有谁想读,你来读。(再指名读,师:我想问问你,你在读的时候,眼前仿佛看到什么景色啊?)

师:好,你已经会边读边想画面了!请坐。还有谁能这样读?你来试试看。(再指名读)

过渡:多美的华山,多高的华山啊!难怪小寇准会激动得赞叹。

4.再次感叹华山的高,理解“艰难”

(1)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师: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要读得比刚才好。你来试试看。(指名读)

师:听出来了,你比刚才更激动了,谁还想来再赞叹赞叹?(再指名读)

师:了不起,你把两个感叹号表达的感情也读出来了,谁还想读一读?你来。(再指名读)

师:这就是发自心底的赞叹!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大声赞叹。(齐读)

(2)理解:艰难

师:这样高的华山,如果让你去爬,你会怎样呢?(学生自由发言)

师出示华山图片: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华山不仅很高,而且山路又陡又窄,可难爬了。“自古华山一条路”,说的就是山的高和险。(出示句子: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这句话中就有个词,是说爬山不容易的,找找看,哪个词?一起告诉我。(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艰难并指名读,齐读)

(3)指导读;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师:把这个词放到句子中谁能读好?自己先读读试试看。(自由练读)

师:谁先来读?(指名读,评价:两千多米的华山很不容易爬,能读得再“艰难”一些吗?)师:你再来。(再指名读,评价:我仿佛看到了你爬山时艰难的模样了。)

师:大家一起来爬爬华山,读。(齐读)

过渡:华山很高,也很难爬,但爬上山顶以后就能看到不一般的景色。书上有一副插图,画的就是刚才我们看到的景色。想不想欣赏欣赏?

5.欣赏美景,朗读背诵

相关热词搜索:描写华山的诗句 写华山的诗句 描写华山的诗句古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关于写华山高的诗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关于写华山高的诗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25533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