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边塞诗句大全

边塞诗句大全

2016-02-25 09:49:1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边塞诗句大全第一篇《边塞诗》 边塞诗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边塞诗句大全》,希望能帮助到你。

边塞诗句大全第一篇
《边塞诗》

边塞诗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古 从 军 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关 山 月

李 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塞下曲六首(选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望 蓟 门

祖 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前出塞九首(选一)

杜 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军 城 早 秋

严 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塞 下 曲(二首)

卢 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稜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陇 西 行

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己 亥 岁

曹 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

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边塞诗鉴赏

* 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简析】在路上遇见回京的使者,请他捎句话给家人不要挂念,这是人之常情,但通过诗人表达出来就深了一层,结句尤让人觉得似含有无数悲辛。 * 陇西行 作者: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简析】这首诗是对战争所造成的不幸的控诉,人人读了都感到沉痛! *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简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反叛,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陈子昂随军参谋,到了东北边地。武攸宜根本不懂军事,陈子昂进谏,不仅没被采纳,反而被贬斥,因此登幽州台抒发失意的感慨。全诗以广阔的胸襟,慷慨悲凉的情调,感时伤事,吊古悲今,不假修饰,其立意、气势和思想、感情,千百年来一直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 关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被困七日。

【简析】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边塞诗句大全第二篇
《边塞诗句集锦》

边塞诗句集锦

边塞诗大全:有湖中月,江边柳 边塞诗大全:从军行七首·其四 边塞诗大全:登单于台

边塞诗:凉州词二首·其一

边塞诗大全: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边塞诗大全:使至塞上

边塞诗大全:幽州夜饮

边塞诗大全:更愁征戍客

边塞诗大全:北风行

边塞诗大全:夜上受降城闻笛

边塞诗:子夜吴歌·冬歌

边塞诗:出塞·涿州沙上饮盘桓(王安石) 边塞诗:入塞•荒云凉雨水悠悠(王安石) 边塞诗句集锦

边塞诗词:塞下曲

边塞诗歌:关山月

边塞诗句:营州歌

边塞诗句:古从军行

边塞诗句:塞下曲

边塞诗句:送元二使安西

边塞诗句:凉州词

边塞诗精选:饮马长城窟行 精选边塞诗:碛中作

边塞诗精选:逢入京使

精选边塞诗:胡笳十八拍

边塞诗精选:悲愤诗

边塞诗精选:代出自蓟北门行 边塞诗:望蓟门

边塞诗:幽州夜饮

边塞诗:登单于台

边塞诗:登单于台

边塞诗:饮马长城窟行·肃肃秋风起 边塞诗:军城早秋

边塞诗:出塞·高秋白露团 边塞诗:出塞·边庭烽火惊 边塞诗:塞下曲·夜战桑乾北

边塞诗:关山月·关山三五月 边塞诗:送元二使安西 边塞诗:陇头吟

边塞诗:陇西行·十里一走马 边塞诗:凉州词

边塞诗:从军行

边塞诗:渡河北

边塞诗: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 边塞诗:从军行·朔方烽火照甘泉 边塞诗: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

边塞诗:塞下曲·林暗草惊风 边塞诗:征人怨

边塞诗:夜上受降城闻笛 边塞诗:古从军行

边塞诗:雁门太守行

边塞诗句大全第三篇
《描写边塞的诗句》

描写边塞的诗句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佛”王维(唐)《使至塞上》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初唐四杰”之一杨炯(唐)《从军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唐)《凉州词》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军行》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三》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赛》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曾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曾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就给你这些很经典的吧。其实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描写边塞风光的诗句广为流传,我就不一一例举了。我想你需要知道一下的还有几个非常著名的边塞诗人:王维,王昌龄,岑参,高适(并称“高岑”)王之涣诗歌5首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二)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

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四)塞下曲高适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五)古从军行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 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   公主琵琶幽怨多。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边塞诗句大全第四篇
《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简要介绍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边塞诗的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等。

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 《走马川行》等七言 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编辑本段

汉魏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

反映边地战争的艰苦和征人思妇的相思苦。诗歌体裁以乐府诗为主。代表作品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蔡琰《胡笳十八拍》、《悲愤诗》,徐陵《关山月》、王褒《渡河北》等。

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中诗人分别以旁观者的口吻,边疆战士的口吻,家中思妇的口吻,真实的诉说了边塞征战之苦。语言素朴,构思独特。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边塞诗风格。 隋代的边塞诗

边塞题材较为普遍,甚至出现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诗歌体裁既有歌行体又有近体绝句。虽数量不多,但促进了边塞诗的发展。代表作品有:隋炀帝《饮马长城窟行》、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出塞》等。

例杨广《饮马长城窟行》——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合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

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

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

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

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早年隋炀帝西巡张掖时所作饮马长城窟行,“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之风。”后代文人对他诗篇的评价极高。“混一南北,炀帝之才,实高群下。”,“隋炀起敝,风骨凝然。隋炀从华得素,譬诸红艳丛中,清标自出。隋炀帝一洗颓风,力标本素。古道于此复存。”

贞观二年七月,在朝堂上,李世民大谈隋炀帝的诗文,他说:“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他对隋炀帝的诗文评价是非常高的,认为是尧舜之言。李世民对隋炀帝的诗文到了痴迷的程度。他经常不自觉地就吟出隋炀帝的诗文,不自觉地就击节叫好。他还把隋代旧庭里的乐官请过来,把隋炀帝的诗作谱成曲,一起唱和。 唐代的边塞诗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唐代边塞诗概况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 《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等,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就边塞诗的体裁来看,包括歌行在内的古体诗创作已经成熟,蔚为大观,代表作品有:李颀《古从军行》,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另一个方面,近体边塞诗也走向成熟。代表作品有:王昌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出塞》,王翰《凉州词》。[1]

编辑本段

边塞诗的特点

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二是鲜明的边地风貌。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

编辑本段

边塞诗的类型

根据边塞诗选材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内容上的不同,边塞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写报国的豪情。

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二、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

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成独特的边塞闺怨诗。

以金昌绪的《春怨》为例: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长年戍边的亲人还健康地活着吗?每天吃得饱吗?身上的棉衣能否御寒?这一切,都让思妇担心、牵挂,而这些担心、牵挂无法得到排解,思念之极就不自觉地出现在白日梦中了。在梦中与思念的人儿相会,也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啊,难怪女主人要赶走可爱的黄莺鸟。这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活,看起来它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实则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三、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

杜甫在《兵车行》中沉痛地写到:“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战争使得无数的家庭背井离乡、使得无数的战士变成累累白骨!

高适在《燕歌行》里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方面是前线的战士浴血奋战,随时都有战死的可能;一方面却是将领们纵情声色、歌舞升平。

四、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

王昌龄的《从军行》较为典型: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只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里的“边愁”有对于现实的忧愁、建功立业的渴盼,更有离乡背井抛妇别雏的痛楚、无限的乡愁。

宋人范仲淹的《渔家傲》和《苏幕遮》也表达了因长期戍边又毫无结果而产生的思乡之情。“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酒如愁肠,化作相思泪。”“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些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典型诗句。 编辑本段

边塞诗的代表人物

高适(700-765),字达夫。系河北景县人,世称“高常侍”。

岑参 (715—770),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

李颀(690?— 751?),赵郡(今 河北赵县)人,长期居颍水之阴的东川别业(在今河南登封)。

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长安人。

编辑本段

边塞诗的表现手法

边塞诗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喻、夸张、对比、烘托、用典、白描等。如王翰的《凉州词》中写道:“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中的“古来征战几人回”一句就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突出了当时战士庆功场面的紧张与激烈。而在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也同样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以此将作者内心的愁苦,思乡之情表达地淋漓尽致。又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中的“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则运用了用典的手法,楼兰一词原为汉代西域国名,这里则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编辑本段

相关作者

高适的边塞诗

1、生平:

高适(701-765)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边塞经历有密切的关系。高适在人生的早年,就渴望从军,建立边功。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自天宝十二年(753)开始,高适长期从军,三度出塞,军旅生活体验丰富。高适每次出塞都写了大量的诗或纪行,或抒怀。

高适边塞诗题材选取角度的特点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譬如,他对边塞的

纷扰不宁表示忧虑:“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他对战士的勇往无前,作热烈的歌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他对战争的意义也有深刻的思索:“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九曲词》)。角度全面是高适诗歌的独到之处。

2、诗作风格:风骨凛然

前人评价高适的诗“读之使人感慨”(严羽《沧浪诗话》)“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概括起来就是风骨凛然。“风骨凛然”即突出雄浑悲壮的精神意绪,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慨 ,因而有气魄,有境界的诗风。

他的诗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劲风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直抒胸臆。诗作带着强烈的感情。譬如表明功名欲望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高适在诗中常常抒发议论,穿插在叙事和抒情当中,使作品更深厚老成。高诗以七古见长。诗歌容量大,情感跌宕起伏,意象色彩鲜明而又简洁。故胡应麟《诗薮》称“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

3、《燕歌行》赏析:

(1)诗题及创作背景:《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高适的“第一大篇”。《燕歌行》本是乐府的体裁,魏文帝曹丕最早以这个题目写诗。此后这个题目常用来歌咏东北边地(燕地)的征戍之苦和思妇相思之情。本诗对旧有的题材进行了开拓。对于诗歌的创作意图,历来众说纷纭,一说是:以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平定了契丹叛乱的几次战争为事由,歌颂守边战士排除万难,克敌制胜的爱国精神;另一说是揭露张守珪战败还妄请战功的问题,谴责将领骄傲轻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大极大痛苦和牺牲。到底是歌颂还是讽刺?依据《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观点,并考虑到诗的前序,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张守珪的事有一定关系,但诗中所写并非完全是这次战役,而是融合他在蓟门的见闻,以更高的艺术概括,表现了他对战士们的深刻同情。

(2)以下讲习诗歌的内容:

诗序说明了创作的事由,“开元二十六年,一位跟随元帅出征的朋友回来,写了一首《燕歌行》诗给我看。我深感当今征战戍守的事情,于是和了一首。”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的部将在和叛变的奚族人作战中打了一次败仗,“守珪隐其败状,而妄奏克获之功”(见《旧唐书·张守珪传》)

前八句诗概括了将士们出征的过程。诗的发端“汉家烟尘在东北”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诗中的“汉家烟尘”和“汉将辞家”指当朝将士。“男儿本自重横行”中的横行,是横行敌境,一往无前的意思。“摐军伐鼓下榆关”两句写出征的军容。“校蔚羽书飞翰海”中一个“飞”字传神地说明军情紧急,战局危险。气氛由此逐渐推进,趋于紧张。

次八句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这个开阔而无险可平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猛剽悍,如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暗地,不辨死生。“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了将军和士兵苦乐悬殊的生活,隐约地道出了失利的必然结果。紧接着写战争失利,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这些边塞特有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紧接下来的八句写战争带给士兵的痛苦,这正是被围困在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写征战在外的将士,“玉箸应啼别离后”写战士想象当中的独守在家的妇人。妇人日夜悲愁,但“边庭飘飖哪可度”?战士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久久萦绕,笼罩在战士的周围,夜巡的刁斗声声声紧急,敲碎了他思乡的心。这原本是《燕歌行》这个诗题旧有的内容。但本诗的渲染较前人更甚。士兵复杂的内心活动,无疑深化了主题。是谁让他们身陷绝境?

最后四句收束全篇,感慨无穷,淋漓悲壮。“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战

边塞诗句大全第五篇
《边塞诗中的月》

边塞诗中的月

文学艺术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09级3班

王桃生 2009040982

随着当时社会时代和文学本身的发展,唐代边塞诗诸多意象的意蕴也不断丰富。唐代边塞诗中除了山、关、陇、沙漠等地理意象,雪、风、云、秋等天气意象,旗、刀、剑、鼓、笛等特定的人文意象外,值得关注的是月亮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天体意象。月是盛唐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经过长期的审美积淀和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悟,伴随着浩渺苍茫的宇宙时空,蕴含了阔大深远的历史意味,营造出雄浑高古的审美境界。

边塞诗的发展由来已久,但真正达到其顶峰无疑是在唐代。唐代边塞诗因其特定题材和特定时代而表现出一定的思想与艺术倾向,总的来说,内容上以英勇爱国、建功立业、边塞风光为主流,艺术上相应地以慷慨豪迈、苍凉壮阔为基调。

在唐代,意象在诗歌中的运用很普遍和成熟,诗人甚至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意象”,来抒发自己复杂的情感。虽然边塞诗以战争为主要内容,战争场面的直接描写以及当时人们对战争的强烈态度必然减少诗作的含蓄表达,但唐代边塞诗在艺术趋于成熟的大环境中,比如对意象娴熟的运用和把握,其意象的意蕴必然更为丰富深厚。唐代边塞诗中的月亮意象就以它的缺与圆、聚与离等形象特征或文化意蕴使其思想内容更为深刻、艺术风格更为丰富。唐代边塞诗中,只有月亮意象并非特定的边塞或战争环境中所存在,但月亮却可以与充满英雄气概、血雨腥风、悲欢离合的战争融为一体,主要原因在于它长期以来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应用极为广泛,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唐代边塞诗中的月亮常常融入浓浓的怀古情绪,增强了边塞时空的沧桑感与悲剧感。

如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一开头就在“明月”和“关”之前加上了“秦”、“汉”充满怀古意味的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使对人来说本就相对永恒的天体意象和地理意象在时空上一下子拓展到了无法追随的地步,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沧

桑感。紧接着“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万里长征”则是人的一种抗争,虽然十分悲壮,最终却“人未还”。人类如此种种的行为在“秦时明月汉时关”的面前,尤其是在那不断圆缺中历经漫长岁月的冷冷照耀着眼前一切的“明月”下,充分印证着无常的战争中脆弱的生命在相对永恒的时空下,是如此的渺小与无奈,增加了浓厚的悲剧色彩。结尾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则通过对古代英雄的怀念,虽然隐隐的凄凉中写出了一种不屈,与开头两句照应,却写出了人类不得不面对物是人非的悲剧命运,因此,在王昌龄的这首边塞诗中,“秦时明月”通过产生一种沧桑感,进而强化了整首诗的悲剧感。又如李益的《听晓角》:“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长期身在边关的诗人,非常熟悉笛声、角声等边声,通过对这些边声的捕捉以写征人愁思成为他边塞诗的特点之一。但这首边塞诗有所不同的是,从边声入手,而写景的重心一度落在了天上,从“汉月孤”到“无限塞鸿”,最后诗人迫不得已被秋风中传来的《小单于》惊醒。首先,勾人愁思的阵阵边声中有“月”的出现,就使诗的意境得以拓宽,同时“月”的意蕴也扩展,不会仅仅陷入一种凄惨的离愁别绪。因为“月”本身就有较为丰富的文化意蕴,除了离合聚散,还有很多对时空的探索,尤其前面用“汉”限定,“汉月”更突出的是一种时空感乃至沧桑感,还有隐约的辽远感,加上它的高高在上和明亮光彩,还有些许壮阔感。

二、月亮与特定的人文地理意象相结合,突出了思想内容的悲凉感与深沉感大多数唐代边塞诗除了歌颂守边将士英勇报国、开拓进取的盛唐精神,揭露和批判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

如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一诗:“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诗中出现了“火山”、“赤亭道口”这种边地特有的地理意象,表现了李副使去碛西的旅途之艰苦,烘托出他不畏艰苦、毅然前行的英雄气概。诗虽然又以“功名抵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结尾,然而诗中“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一方面指李副使因为长期征战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另一方面用“岂能”故作反问,也隐含了他无法见到“轮台月”的些许悲凉,尽管岑参的边塞诗素来被认为是积极向上、昂扬豪迈的盛唐之音的典范,但充满思乡愁绪的“轮台月”使整首诗的思想内容在明快的情感基调中产生一种少有的深沉感。又如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二),诗一开始出现了“东门营”、“河阳桥”、“大旗”、

鸣叫的“马”、“平沙”等边塞特有的人文地理意象,形成一种大旗战马的壮阔气势,一幕行军场面凛然而庄严。接着诗人将这幕行军场面置于“中天”、“明月”之下,即“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夜晚军营的景象和气氛与白昼截然不同。一轮明月高悬在天空中,加上军令的严格使得整个军营一下子安静下来,万籁无声,正是因为月亮本身在夜晚不散发热量,光线清冷、淡漠等特点,以及望月之人又皆背井离乡,使充满荒漠的边地更加寂寥、孤独,整首诗的思想情感由一开始的壮阔、严肃变得悲凉、沉郁,正是杜老沉郁顿挫的风格体现。

三、月亮与人物特定的心理相映衬,外化了边塞将士的矛盾心态。

如李益的《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诗一开头写将士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行军,途中不断传来《行路难》的笛声;接着“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写的是全体将士听到这笛声后的共同感受。感受本来是一种抽象的事物,诗人又如何写出呢?他正是利用了“月”作为传统的古诗意象所蕴涵的丰富的意义,并与此时此景中的人物——为建功立业而抛妻别子的边塞将士的复杂心理相映衬,虚实结合,让征边将士的真实感受在“回首月中看”这一有着生活本质真实的举动中具象化,再加上行军的艰难与笛曲的悲苦,使月亮意蕴更加深厚,把现实表现得更为丰满。透过“三十万”“征人”“一时回首月中看”的壮观画面,可以看出,面对艰苦的环境,边塞将士的真实感受既有建功立业的男儿热情,又有背井离乡的常人愁思,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在“一时回首月中看”的诗句中得以生动展现,而且是意味深长的表达。再如岑参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同样也是将月亮意象与特定的人物心理相结合,更为直接地展现了边塞将士的矛盾心态。“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诗一开头就把凉州城置于普照大地的清冷的月光下,接着写听着胡人弹奏的琵琶声,“肠堪断”实际在写如此的景色中勾起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接下来笔锋一转,写到“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写出了一种曾经因为乡情有过犹豫、有过迷茫的心理活动过程,展现了边塞将士的真实的矛盾心态,使人物性格更为丰满。

四、月亮与战争疆界相联系,表现了边塞战争中的民族情感以及战争的复杂意义唐代边塞诗不仅常常在“月”前面加历史性的限定词,增强了诗的沧桑感与悲剧感。

如祖咏的《望蓟门》“燕台一去客心惊,珈鼓喧喧汉将营。”诗的开头就点明

到了“燕台”的本是一颗受了惊的“客心”,表达了诗人的民族感情,接下来“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中的“胡月”给孤独清冷、使人思亲的“月”一种分界,使人产生“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的深刻感受,使胸中的民族情感愈加强烈,使本来无情的战争也生出一些感情色彩。唐代边塞诗中将“月”与战争疆界相联系的作品很多。又如唐代将领严武的《军城早秋》“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开篇就写清是“边月”,一方面作为边塞将领的诗人表现出了对敌情的关注,与此同时更抒发了强烈的民族感情。唐代边塞诗中“胡风”、“胡地”、“胡天”等词语运用频率都很高,“地”可以分界,而“风”、“天”、“月”等对于人类来说本来是没有界限的,而在战争年代人为地进行分界,尤其是给充满感情色彩、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月”分界,无情战场与有情美景交织,使月亮陷于一种尴尬的处境,在此人们对战争的存在不能再是单纯的肯定或否定,而是对边塞战争复杂意义的更为深入的思考。

总之,唐代边塞诗中的月亮意象,因其与诸多意象及人物环境相结合,意蕴更为丰富复杂,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对唐代边塞诗产生了很大影响。

边塞诗句大全第六篇
《李白的边塞诗》

第三節

一、边塞诗的含义、特点 李白的边塞诗

边塞与中原相对,这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古代的边塞是指民族地区与民族地区相交接的地方。边塞诗是写边塞生活及战争的诗歌。边塞诗所写的内容一般包括:写边塞风景、边塞风土人情和民族交往、边塞战争以及与边塞战争有关的行军生活、送别酬答、征夫思妇等。边塞诗不等于战争诗。

边塞诗的特点:风格上一般具有雄浑悲凉的特点。因为写的是边塞,地域开阔,所以具有雄浑阔大的特点;因为是战争,战争是残酷的,所以大多具有悲凉的特点。

二、边塞诗的发展历程

以描写军旅、征战、戍边等边塞生活为主题的边塞诗,其渊源可以追溯到《诗经》。《诗经》可以说是边塞诗的萌芽期。《诗经》中有对抵御外族侵扰,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的颂歌,如《小雅•六月》、《小雅•采薇》,也有写征夫之恨、思妇之怨,如《王风•君子于役》写出了思妇对远征之亲人的怀念、牵挂等复杂的思想感情。这些诗歌从不同的角度、视野全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边塞战事的全貌,为边塞诗的发展、繁荣开辟了源头,其后边塞战争生活、士卒思乡之情、思妇幽怨之情、边塞辽阔壮丽的自然风光及风土人情便成了诗歌史上代代相袭的主题。

魏晋南北朝是边塞诗基本定型并逐步发展、走向成熟的阶段。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战火纷火,人们写下了大量的边塞诗,如曹植的

《白马篇》塑造了一位辞家报国的幽并游侠儿形象。蔡琰的《悲愤诗》描述了诗人在战争中被掳入胡的一段铭心刻骨的痛苦经历。陈琳的《饮马长城窟》抒发了服役于长城的士卒的辛酸与愤懑。还有王粲的《从军行》、曹丕的《燕歌行》等都是反映当时边塞或战争生活的诗歌。这一时期,边塞诗中开始形成了雄强豪迈、苍凉悲壮的风格。

南朝时期,鲍照对边塞诗有所开拓,如《代出自蓟北门行》等。其它一些诗人,也都有不少边塞诗作,如沈约的《从军行》、吴均的《战城南》等。但是这一时期的边塞诗都是用乐府诗的题目,由于大多数作者并没有实际去边塞的经历,所以在写作过程中往往是以汉喻唐。用汉代的官名、地名等代替,这对唐代的边塞诗也有极大的影响。如唐代边塞诗中经常出现“汉将”、“汉家”、“单于”、“校尉”、“飞将军”等。

北朝的边塞诗的创作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如《企喻歌》、《琅琊王歌》描绘出边地习俗与战争的现实,《敕勒歌》展现了边塞地区美丽的自然风光,而《木兰诗》则是一首歌颂女英雄替父从军的杰出边塞诗作。

唐代,边塞诗才成为诗歌创作的较为普遍题材,随手翻阅一下唐诗就不难发现,唐代不仅拥有相当数量以边塞诗擅名的诗人,如盛唐时期的形成的边塞诗派,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而且差不多所有的诗人都有或多或少涉及边塞生活之作传世。粗略统计,唐代边塞诗有两千多首。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严羽把

“征戍”列为第一位。唐代边塞诗的名篇如杨炯的《从军行》、高适《燕歌行》、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从军行》、《出塞》、李颀的《古从军行》、王之涣的《凉州词》、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等。

生活在盛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也毫不例外,虽然李白并不是以边塞诗闻名,而且可以说他也没有真正到过边塞,他只在天宝十一年去幽州一带,但是,我们在他的诗集中可见的边塞诗就有四、五十首之多,并且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三、李白对边塞战争的看法

李白生活的开元、天宝年间,唐帝国的边塞战争也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大致说来,开元以前,唐帝国对外主要进行的是御敌戍边、保家卫国的战争;天宝开始,唐玄宗主观上认为经济高度繁荣,国力强盛,于是产生了大攘四夷的雄心,这一阶段,唐帝国对外主要进行的是开边战争。

李白对边塞战争的看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在开元年间至天宝初期,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立功边塞,任侠仗义,歌颂英雄主义。这与盛唐时期的大背景有关。盛唐时期,人们普遍把那里看作是男儿驰骋四方之志的地方,事实情况确也如此。虽然边塞上是白雪、黄沙、高山、热海和残酷的征战,但由边塞而出将入相者不少,如薛讷、郭元振、张嘉贞、王睃、张说、萧嵩、李适之等,皆自边帅入相,唐玄宗对立下赫赫战功的张守珪、牛仙客等分别赏以高官。难怪当时的诗人如高适一再说边塞“亦是封

侯地,期君早着鞭”(《独孤判官送兵》)。渴望出将入相的李白,他把希望和理想自然会寄托在充满传奇色彩的边塞生活中。

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天宝中期,天宝三年离开长安到天宝十一年去幽州以前,对边塞战争的进一步认识反省时期,诗人对战争的态度由歌颂到客观冷静对待,不再盲目肯定,从思想深处对战争的态度发生了根本转变。尤其是石堡、南诏是天宝年间两次影响较大的开边黩武的战役,李白、杜甫等诗人对此一致表示鲜明的反战态度。几乎是由此开始,诗人的反战态度逐渐明朗化。

第三个阶段,天宝十一年安史之乱爆发前后,是李白表现鲜明的反战态度的时期。天宝十一载冬,太白到幽州去,战祸给边塞人民带来的只是家破人亡的事实擦亮了诗人的眼睛,也熄灭了他的热情,让他得以真实地反映了边塞的残酷的现实。

总之,李白对战争的态度大体是正确的:对正义的战争坚决支持,对非正义的战争坚决反对,和平是他的一贯主张。

四、李白边塞诗的内容

1、歌颂边塞生活和普泛意义上的边塞战争,抒写立功边塞的时代豪情,歌颂杀敌报国的英雄壮志。

2、歌颂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包括对安史之乱的批判,歌颂平叛战争的勇士。

3、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揭露不义战争的罪恶,描写边塞生活的艰苦、战争的惨烈,批判唐玄宗的穷兵黩武政策。同高适、岑参相比,李白没有对具体战争描写,而是融通古今,言汉也言唐,表明自

己对不同战争的态度,对战争灾难的深刻认识,对人民的同情,苍凉浑厚,感人至深。

4、写征人思妇,尤其是战争中不幸妇女命运的同情。

值得注意的是,李白的边塞诗在题材上还有以下特点:

1、李白没有深入到边塞地区,最远也只到过幽州一带,在那里也仅逗留了不到半年时间,所以不象岑参,能够写出边塞奇丽风景,而且,李白虽善写山水,但其边塞诗中很少对边塞风景作具体、生动的描写。

2、李白没有真正参加过战争,所以不象高适那样对边塞局势、战争有清楚的认识:“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他对边塞的形势多是泛泛而谈,没有提出能保持边疆安定的长久政策。

3、李白的边塞诗有一半以上是采取旧题乐府诗的形式。

五、李白边塞诗的艺术特点:

1、李白的边塞诗,气势非凡,善用神奇的想像,奇特的比喻,大胆的夸张,绚丽的色彩,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2、李白不拘泥于具体的事实,注重抒发主观感情。他往往不是局限在具体的时空环境里,任意想象、虚构,达到他抒发情感的目的。诗中涉及的地名,往往忽东忽西,跳跃性很大。

3、李白在边塞诗中特别善于描摹思妇的悲剧心理。李白为了更逼真地展现戍妇孤独寂寞的悲剧心态,常常运用代言体,使其更深入直接地剖析戍妇的复杂曲折的内心世界,如《代赠远》、《代秋情》、《学古思边》等,皆以戍妇的口吻抒情。李白的许多写思妇的作品,不斤斤计较于具体的边塞战事,也不仅仅从一家一户出发,而是在广阔的时

边塞诗句大全第七篇
《边塞诗答案》

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问题: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边塞景象?

2.“风吹一夜满关山”指的是什么?此句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答一、诗歌一开始是两句实景描写:塞外西北,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布满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信息,牧马晚归的情景还意味着,这就是胡马北还,边境战火平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战争危险消失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 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答二、风吹一夜满天山是“梅花落”歌声(音乐),将“梅花落”拆开,又构成一种虚景,似乎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师也难以画出的。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 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意味 。

4、鉴赏《塞上听吹笛》

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分析。

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前两句写的是实景(见问题探究(1)),后两句是虚景(见问题探究(2))。

阅读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回答问题

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以分析。

(解析:诗的前两句从景物描写入手,情景交融。首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写浩渺的青海湖上空弥漫着浓密的长云,在湖的对岸横亘着绵延千里的茫茫雪山。二句“孤城遥望玉门关”写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望。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画面作者抓住边塞典型的景物,极力渲染西北边疆空旷凄凉、条件艰苦、环境险恶的气氛,借以衬托远征将士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

2、第三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它对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

三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以黄沙百战,金甲穿破,点出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残酷艰苦以及敌军的凶悍边境的荒凉。在这样的环境下,将士们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以身许国的豪迈誓言。第三句的金甲穿破更能衬托将士的报国壮志没有磨损反而更加坚定。) (09年全国卷Ⅱ)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导学案第三课时答案

鉴赏李颀的《古从军行》答案参考优化探究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问题:1.一、二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山川的雄阔苍凉,突出了边地的广漠壮阔之景。

2.“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用了比喻的手法。写皇帝的恩泽不能到达玉门关以西。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答到这个层次就行了。)

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这样想也行。)

这首诗,描写了壮阔苍凉的边塞景物,抒发了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凄怨而又悲壮的情感。诗的首句写自下而上对黄河的远眺,次句写边塞环境的险恶,两句合在一起,用大笔写意的手法,渲染刻画了边塞风光的雄奇苍凉和边防战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恶劣。

后两句笔锋一转,引入羌笛之声。折杨柳送别本是唐人风习,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词更能引起思乡的离愁。可如今在这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想要折一枝杨柳聊寄别情也不可能,这怎能不让人更感悲伤。全诗表现了盛唐诗人悲凉慷慨的精神风貌。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问题: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出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qì] ,应驮白练到安西。

问题: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本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⑴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 的沙漠上。

⑵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写为主,虚中有实 凉州词(其一)

诗歌分析:前两句写眼前景物,同时点出了所写的地点、时间、天气、季节。首句“边城暮雨雁飞低”,把人的视线引向一群低飞的鸿雁,并使人看到雁飞的地点是边城,时间是日暮,天气是阴雨。次句“芦笋初生渐欲齐”,再把人的视线引向一片出芽的芦苇,并从芦苇的长势说明已是春暖季节。这前两句:一写从边城仰望的天空景(远、高、动);一写在边城俯视的地面景(近、低、静),都是在视线所及的范围之内的景物。诗的后两句则把诗境扩展到浩瀚遥远的大漠彼方,一直把诗思推到视线之外。

第三句“无数铃声遥过碛”,写的是在沙漠上级缓行进的一队驮运货物的骆驼,但句中却并没有出现骆驼和押运人员的形象,只有从沙漠上遥遥传来的络绎不绝的驼铃声。这是以声传影,因声见形的妙用。这里只需写铃声之传来,自会凭联想艳声音转化为形象,自会在脑际浮现一支连延不断的驼队渐行渐远的图景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边塞诗句大全》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边塞诗 边塞诗句 诗句大全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边塞诗句大全”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边塞诗句大全"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26395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