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忧郁的诗歌

忧郁的诗歌

2016-02-27 09:44:0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忧郁的诗歌(一)《忧郁的诗魂--戴望舒诗歌的美学特征》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忧郁的诗歌》,希望能帮助到你。

忧郁的诗歌(一)
《忧郁的诗魂--戴望舒诗歌的美学特征》

艺术上解释。如《雨巷》一样,它们亦是诗人一颗迷离茫然的心的外化,是那种无可名状、不可捉摸的忧

郁的表现形式。

与以上飘忽迷离的意境和意象相适应,戴望舒还在诗中为我们刻划了一种典型的“天的怀乡病”患

者的形象。例如在《天的怀乡病》中,他写道:“怀

乡病,哦,我啊,/我也许是这类人之一吧,/我呢,我渴望着回返,/到那个天,到那个如此青的天。”在《林下的小语》里:“你固执地这样说着吗?/你在戏谑吧!你去追平原的天风吧!/我呢,我是比天风更思痛苦。在他的爱情诗里,我们感受到的主要是一种忧郁的爱情体验。例如在《林下的小语》里,诗人一开头便写道:“走进幽暗的树林里/人们在心头感到寒冷。”这种爱情的环境描写就是很奇特的,它不是姹紫嫣红、燕语莺歌,它所暗示的就是一种忧郁的爱情。接下来的描写果然如此:“不要微笑,亲爱的:/啼泣一些是温柔的,/啼泣吧,亲爱的,啼泣在我的膝上,/在我的胸前,在我的颈边,/啼泣不是一个短暂的欢乐。”这的确是很难用常理来理解的,爱的甜蜜瞬间竟是忧郁情绪的大倾泻时刻。另外如在《山轻、更轻/是你永远追随不到的。”具有类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的诗还有《游子谣》、《乐园鸟》、《寻梦者》、(俄的素描》、《单恋者》等。我们说诗人的忧郁无可名状、不可捉摸,是就现实环境的具体对象而言。实际上,从所有这些诗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忧郁的是整个烦恼人生和现代的异己环境,他向往的是平静的自然和梦想的天国。正如他在《百合子》和《对于天

的怀乡病》里写的:

我们徒然有百尺的高楼和沉迷的香夜,但温煦的阳光和朴素的木屋总常在她

缅想中。

(《百合子》)

我呢,我渴望着回返

到那个天,到那个如此青的天,在那里我可以生活又死灭,

像在母亲的怀里,

一个孩子欢笑又哭泣。

(《对于天的怀乡病》)

正因为现代忧郁是无可名状不可捉摸的,它才是无处不在无可解脱的,其忧郁的普遍性正是和无可捉摸联系在一起的。对戴望舒诗作忧郁的普遍性,刘响在《略论戴望舒的诗创作》里写道:“戴望舒一生仅写了九十多首诗,其中十分之九是诉说自己的不幸与苦难的。即使去寻找理想的女性,去托身华美的梦幻,等待期望中的生活,……他也不曾和苦难作一次雄壮的告别。”①的确,在戴望舒的诗里,充满着孤独、梦游、沉想、回味、衰老、疾病、暮秋、阴雨、残叶等等忧郁阴冷的感情和意象。例如《雨巷》表现

的是忧郁迷蒙的寻求,《我的记忆》表现的沉闷悲哀

的怀想,《单恋者》单看题目,就知道表现的是孤独、畸零的情绪,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对戴望舒诗的忧

郁的这种普遍性,笔者在此不打算作全方位的细致的

归纳,只想就他的爱情体验、就他对理想的追求来看

其忧郁无所不在的性质。

戴望舒的诗,像现当代很多诗人一样,爱情诗

亦占有相当的比重。但正如上面刘响所言,“即使去

寻找理想的女性,……他也不曾和苦难作一次雄壮的告别。”迥异于传统的爱情诗,他极少写爱的甜蜜沉醉和爱的魂牵梦绕,也极少写到传统色彩的失恋的相

①刘

响:《略论戴望舒的诗歌创作》,载<文学评论丛刊》第21辑。

行》、《静夜》、《可知》、《百合子》、《八重子》等诗作里,诗人表现的也主要是一种浸着泪的忧郁的爱情体验。那么诗人忧郁的究竟是什么呢?其具体原因是很难追究的(当然有人在这方面曾做过很深入、具体的研究,例如他和施绛年的关系),但至少我们在诗中所获得的直接感受,诗人的忧郁却似乎是一种有关时间和生命的形而上的忧郁,有一些甚至带有本能的性质。例如他在《夜》中这样写道:“夜是清爽而温暖,/飘过的风带着青春和爱的香味:/我的头是靠着你裸着的膝上,/你想微笑,而我却想啜泣。”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只是被年海的波涛,/挟着飘去的可怜的沉舟,/不要再讲古旧的绮丽风光了,/纵然

你有柔情,我有眼泪。”又如他的《山行》:“见了你

朝霞的颜色,/便感到我落月的沉哀,/却似晓天的云片,/烦忧飘上我心来。”此外,他还在如《我的素描》、《过时》、《单恋者》等诗中表现了这种无来由的似乎本能的忧郁的爱。当然,笔者所谓的“本能性质”,并不是指其忧郁有其什么生理依据,甚至也不简单地认为是由他的个性所致。笔者毋宁把这看成是现代忧郁对人的一种无意识的影响:因为现代忧郁是这样深广,人的整个生命、生活、还有人的整个生活环境都沉入到一片忧郁的氛围之中,爱情自然也不能超脱其上。所以,我们在中西现代派诗人的诗中,极少看到那种传统色彩的轻快甜蜜的爱情诗,表现更多的是生命的短暂、爱的不可企及、永恒的无望以及其他莫名其妙的忧郁情绪;更多的是刺激的寻求、生物本能的发泄等内容。在戴望舒,或许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性格的影响,他较少地用那种发泄的方法、刺激的方法来释放他的忧郁,也较少地用抽象的哲理来阐释他的忧郁,但也许正因为此,他的忧郁就具有了更

加迷人更加内蕴的性质。

在戴望舒的爱情诗里,主要表现的不仅是他自己的忧郁的爱情体验,他所爱恋的女性形象,似乎也大都带着类似的忧郁色彩。例如《八重子》:“八重子是永远忧郁着的,/我怕她会郁瘦了她的青春。/是的,我为她的健康挂虑着,/尤其是为她的沉思的眸子。//发的香味是簪着辽远的恋情,/辽远到要使人流泪……”又如他的《百合子》:“百合子是怀乡病的可怜的患者,/因为她的家是在灿烂的樱花丛里的;/……她度着她寂寂的悠长的生涯,/她盈盈的

77

眼睛茫然地望着远处……”

与其忧郁的爱情体验和忧郁的女性形象相适应,

戴望舒在诗中为我们呈现了一种典型的意象和一种

“流行色”。这意象就是女性青色的柔发,这“流行色”就是青色。可以说,在诗人中,再没有谁比戴望

舒更钟爱女性的柔发了。他有一首诗叫《三顶礼》,最先受到他顶礼的就是恋人的柔发。诗中写道:“引起寂寂的旅愁的,/翻着软浪的暗暗的海,/我的恋人的发,受我怀念的顶礼。”类似的诗还有《十四

的苦闷尚能做一次虚幻的寻求,那么,从《我的记忆》开始,其苦闷就一步步沉向内心,变为更为深沉的独自咀嚼了。这就恰如鲁迅先生对自己的形容,是“抉心自食,欲知其味”。在《我的记忆》里,我们见不到诗人有力的抒情,听不到他挣扎的喊声,甚至感受不到他摆脱苦闷的愿望,我们从诗人娓娓回忆的一个个小物件上,分明感受到诗人在一点一点地咀嚼着他的苦闷,也分明地感受到,这一个个小物件在咀嚼着诗人的心。《独自的时候》也是一首潜沉感人的好诗。在诗里,诗人独自坐在沉闷“幽暗的房里”,没有动作,没有声音,只在“满积着梦的灰尘中抽烟”,但在诗人心里,却在“沉想着”,“像白云一样无定,像白云一样沉郁”的苦闷在他心头飘来飘去,某种苦恼焦灼像火一样烙着他的深心。这种独自咀嚼苦闷类型的诗,在《我的记忆》之后,成了戴望舒最具个人特色的作品,并由此带来了他艺术上的一系列

特点。

待、《路上的小语》、《夜》、《到我这里来》、《八重

子》等。诗人酷爱发的奥秘就在于,发的青色,发的

“翻着软浪的暗暗的海”与他忧郁的情调正相契合。与诗人对发的钟爱相适应,青色成了他诗中的“流行

色”。在他的诗里,天是青色的(“我呢,我渴望着回返,到那个天,到那个如此青的天。”《对于天的怀乡

病》)灵魂是青色的(“它诱着又带着我青色的灵魂”。《十四行》)、爱情是青色的(“不,它只有青色的橄榄的味”《路上的小语》)、恋人的心也是青色的、眼睛也是青色的(“她是羞涩的,有着桃色的脸,桃色的嘴唇,和一颗天青色的心。……你可以说她的眼睛是

变了颜色,天青的颜色。”《我的恋人》)、花也是青色

的(“一一给我吧,姑娘,那朵簪在发上的小小的青色的花。”《路上的小语》)除了这些虚实相生的青色的意象和比喻外,他的诗里还有海水开出的“青色的蔷薇”、他渴望回返的“如此青的天”,“青色的橄

榄”、“未熟的苹果”、“青色的珍珠”、“古井的暗水”

“海带”、“轻岚”等等,我们简直可以说,戴望舒的诗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青色意象系列。

除对爱情的忧郁体验与表现外,戴望舒诗作忧郁的普遍性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即使在他为摆脱烦恼人生而做的畅游虚幻之乡的梦中,他也没有哪怕

是暂时的安宁与极乐,更多的却是对“天”的怀疑与

戴望舒在《诗论零札》里说:“诗不能借重音乐,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份。”又说:“韵和整齐的字句会妨碍诗情,或使诗成为畸形的。”①从《我的记忆》开始,他果然抛弃了曾获得如潮好评的《雨巷》式的优美的旋律,而代之以一种用现代人洗炼的口语所写的、具有一种如内心絮语般的语态、具内在节奏的诗。这种转换的奥秘就在于,用现代口语所写、如内心絮语般的诗,最能够传达他那种潜沉内聚的忧郁,最能表现他那种独自咀嚼苦闷的情感状态,它使诗情与诗的外在形式达成了一种最为弥合的状态,或者用戴望舒自己的话来说,他为自己“制了一双最合自己的脚的鞋子”②。例如下面的《单恋者》:

我觉得我是在单恋着,

但是我不知道是恋着谁:

是一个在迷茫的烟水中的国土吗,

困惑。如在《乐园鸟》中,他写道:—毽着,飞着,

春夏秋冬,/昼夜,没有休止,/华羽的乐园鸟,/这

是幸福的云游呢,/还是永恒的苦役?”这乐园鸟的形

象,实际上就是诗人自己的精神写照。在《白蝴蝶》

是一枝在静默中零落的花吗,是一位我记不起的陌路丽人吗?

我不知道。

中,这种满腹疑虑的向往也消失了,而代之以一个更

大的空虚:“给什么智慧给我,/小小的白蝴蝶,/翻开了空白之页,/合上了空白之页?/翻开的书页:/寂寞;/合上的书页:/寂寞。”在《寻梦者》、《灯》、

我知道的是我的胸膨胀着,

而我的心悸动着,像在初恋中。

在烦倦的时候,

《小曲》、《寂寞》等诗中,表现的都是这样的寂寞和

空虚。中国本来就缺少形而上的宗教背景,加之戴望

舒又是一个极其诚实认真的诗人,因此,本来供苦难的灵魂作一时之飞升与慰安的天国对他也就消失了,

剩下的就只是无处不在的忧郁。

我常是暗黑的街头的踯躅者,我走遍了嚣嚷的酒场。

我不想回去,好像在寻找什么。

飘来一丝媚眼或是塞满一耳腻语,那是常

有的事。

但是我会低声说:

“不是你!”然后又踉跄地走向他处。人们称我为“夜行人”.尽便吧,这在我是一样的:

真的,我是一个寂寞的夜行人,而且又是一个可怜的单恋者。

要寻绎出这类诗的艺术魅力,若从音韵节奏方面人手

正因为这种忧郁无可名状又无处不在,所以这种忧郁就无法排遣、无法消释。它像一片黄雾弥漫,又像一种黑色的液体浸入人的内心,其忧郁往往又具有极潜沉内聚的性质。如果说在《雨巷》里,戴望舒

①②戴望舒:《诗论零札》,《戴望舒诗集・附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2页、第163页。

78

显然是南辕北辙;若从意象方面入手,也未必十分地切中肯綮。它的艺术魅力,首先就在于它的迷人的语态。这种如内心絮语般的语态,最好地传达了他独自咀嚼苦闷的情感状态,最好地传达了他内心世界低微孤独的沉吟和蠕动。笔者在此所要说明的是,戴望舒的此类诗,虽不如《雨巷》式的诗和其他音韵优美的诗那样适合朗诵,但它也决不是只能供眼睛欣赏的所

谓“案头诗”;相反,要把握它的艺术魅力,也十分

在1935年就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把“用烟斗做题材”

算作戴望舒诗作的一大特点,并直截了当地送给戴望

舒一个“烟斗诗人”的外号。的确,“烟斗”或“抽

地依赖于我们以一种同样缓慢、低沉、絮语般的语态

来读。

在戴望舒的这类诗里,通常只描绘两种环境和两类自我形象。一是沉闷幽暗的环境和沉吟者的形

象,一是暗黑的街头或荒径废园的环境及踯躅者的形

象。例如在《我的记忆》、《独自的时候》、《秋》、《老

之将至》、《夜蛾》、《灯》等诗里,环境都是沉闷、灰

烟”在戴望舒的诗中出现得如此之多(远不止江离列举的六七处),以致于它们成了戴望舒苦闷的最有表现力,最明白无误的典型意象。这当然不是偶然的,因为沉潜于内心的苦闷咀嚼,正与“烟斗”和“抽烟”意象的意味契合一致。

忧郁是戴望舒诗作的诗魂,是带来他内容上和艺术上特色的最主要的因素。孙作云以陶渊明的“冲淡”比之戴望舒的忧郁(用语是“虚无与悲观”)在诗中的诗魂作用,应是慧眼之见。他认为,渊明托旨冲淡,其造语有极工者,乃大入思来,琢之使无痕迹耳。后人苦一切深沉,取其形似,谓之自然,谬以千

里。望舒的诗为什么能表现统一的情绪和色调,便是

暗、乏味的房间;而在《雨巷》、《单恋者》、《夜行者》、《流浪人的夜歌》、《凝泪出门》等诗里,环境则是暗黑的街头或荒径废园。这两类环境,恰与诗人沉思、独自徘徊、咀嚼内心苦闷的自我形象相契合。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情绪氛围里,“烟斗”和“抽烟”的意象得到了极高频率的使用。这个有趣的现象上世纪30年代就有人注意到。例如江离

能自大入思来!”。戴望舒发自深心的忧郁的确无痕迹地化人到了他的诗作之中,变成了他诗作的情调、韵味、色彩和意象。戴望舒在《诗论零札》里说:“诗本身就像是一个生物。”的确,戴望舒诗的整体,就是这样一个有机的忧郁的生物。

(责任编辑

薛富兴)

(上接第64页)

歌唱的时代,而晋宋以后,则进入了文人有意识创作的纪元。依徐渭,古之时有诗而无诗人,后世有诗人而无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胡应麟本人对此似乎有明确认识。他说,二京无诗法,两汉无诗人。晋宋之交,古今诗道升降之大限乎!魏承汉后,虽浸尚华

靡,而淳朴余风,隐约尚在。及至晋代,变而徘偶愈

主义诗论的领袖李梦阳在《诗集自序》中引用王叔武“真诗乃在民间”一语加以称许,这决不是像有些论者所说的是他的“晚年悔悟”,而是其推尊汉代古诗的复古思想本身就包含了对民歌直抒胸臆、自然兴发

的创作程序的肯定。因为民歌“采摭闾阎”,多为

工,淳朴愈散,汉道尽矣。这一诗歌淳朴浑融的境界日渐丧失的诗史观,真令我们想到庄子对“古之人”

浑整、至一的境界日益分崩离析的历史哀叹!它简直

就是道家“朴散为器”的“历史哲学”观在诗学中的移植!其实,后世“有诗人而无诗”,只是一种极端的说法,其意旨在批判后世诗人追求辞采的雕琢、刻意为诗的作法,批判后世诗人因讲究诗法、句法而忽

略了诗歌真实境界的呈露。而这种真实世界的呈露,

“闾巷子女风谣之作”,其作者无闻无识,未受上层文明卒-I-@精细趣味的浸染,未有作诗的明确意识,有的只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有的只是在人与对象的直接接触中的自然感兴。这是一种纯粹“当下”、绝对“不隔”的原初体验。尽管此时他们不知自己在作“诗”,没有意识到他们是“诗人”,但其对自然真实世界原始的、直接的感知方式,却使他们无住而非诗,这也是严羽所说的汉魏尚矣,不假悟矣的真意所在。

(责任编辑

薛富兴)

则在汉代及以前的民歌中很容易得到实现。明代复古

79

忧郁的诗歌(二)
《忧郁的海子_忧郁的诗_面朝大海_春暖花开_解读》

现当代文学研究

于走出冰谷的方法与前途的对话。

“你的醒来,使我欢喜。我正在想着走出冰谷的方法;我愿意携带你去,使你永不冰结,永得燃烧。”“唉唉!那么,我将烧完!”“唉唉,那么,我将冻灭了!”“那么,怎么办呢?”

“但你自己,又怎么办呢?”他反而问。“我说过了:我要出这冰谷……”“那我就不如烧完!”

这里“,我”与“死火”可视为鲁迅自身灵魂的两个侧面,它们的对话,也就是鲁迅内心交织的两种声音。从上述对话中,我们看到“,死火”在冻灭和烧完的两难处境的选择中,选择是走出冰谷,烧完。尽管选择走出冰谷抑或留在冰谷,“‘死火’隐喻着鲁迅的内心状况,陷入自己心中那冷的、荒芜的深处是一种受难,他并不愿永远蛰伏下去,因而呼唤一

[3]

在这里,尽管这行动又终将导致死亡或种有行动的生活。”

基础教育版

的抗争)的鲁迅,我们也看到摆脱不了黑暗和虚无思想,对前途悲观绝望的鲁迅,然而当我们看到“过客”和“死火”最终的选择,我们又绝望中看到希望,这希望正是行路本身。

在完成《过客》九天之后,鲁迅在写给许广平的信中说:使是墨翟先生,相传是痛哭而返的。但我不哭也不返,先在歧路头坐下,歇一会,或者睡一觉,于是选一条似乎可走的路再走,……其二便是‘穷途’,听说阮籍先生也大哭而回,我却也像在歧路上的办法一样,还是跨进去,在刺丛里姑且走走。”

所谓“歧路”与“穷途”都会导致选择的困境,如果只以结局来判断选择行为本身的意义,那么选择走歧路有可能走向绝境,选择走穷途本身就是走向绝境,选择行为的本身即意味着无意义。然而唯一走出选择困境的办法,还是—希望之路。选择“走”,行动,正是选下的却是一条生路——

择的意义所在,也正是走出选择困境的关键所在。鲁迅正是这样一位探路者,而我们也从鲁迅对意义探寻和意义的确立中,看到一位真实的鲁迅。

‘歧路’,倘“你的烧完,使我惋惜。我便将你留下,你在这里罢。”“走人生的长路,最易遇到的有两大难关。其一是

,因为对于探路者来说,纵使他走的是绝路,而身后留结局都是毁灭,但走出冰谷意味着行动。正如李欧梵认为,“走”

绝望。而此时鲁迅选择的意义已不在结局,而直接赋予行动本身意义了。而鲁迅也因此走出了选择的困境。

正如夏济安先生所说“:仅仅把鲁迅看作一个吹响黎明【参考文献】号角的天使,就会失去中国现代历史上一个极其深刻而带病态的人物。他确实吹响了号角,但他的音乐心酸而嘲讽,

[4]

表现着失望和希望,混合着天堂与地狱的音响。”

[1][4]乐黛云译,夏济安著.鲁迅作品的黑暗面.西北大学鲁

迅研究室编.鲁迅研究年刊1980-1981[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

从《秋夜》到《死火》,我们看到怀疑自己选择(枣树无力[2][3]尹慧珉译:李欧梵著.铁屋中的呐喊.

忧郁的海子,忧郁的诗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解读

○杨文军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善、美特质的美丽篇章,但是许多语文教师【内容提要】新改版的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收入了大量的真正具有真、

在旧的教学思想和框架下浸淫多年,已经完全被旧的那一套所规训,所建构,完全丧失了对于文学之美的敏锐的感知能力,制造了而且正在制造一大批缺乏审美鉴赏能力的学生。本文通过解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力图说明:在素质教育的新潮流之中,作为中国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带领学生进入文本,领悟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和文学鉴赏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诚与爱的品格。

【关键词】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忧郁;语文教学

新改版的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收入了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过去的语文课本,是杜甫、白居易的天下,是鲁、郭、茅、巴、老、曹的天下,而且只选他们那些能够被意识形态所接受的作品,而那

些能够真正反应他们的个人化风格的作品是无缘与孩子们见面的,所以我们的学生抱着无限的期待上完了语文课,却只感到这些大师们那一张张忧国忧民的刻板的面孔,从此对于语文,对于文学的美感丧失了兴趣和感悟力;另一方

-81-

语文学刊2006年第11期

都德的一篇散文《:从阿尔卑斯山归来》。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文中充满了大量乡村生活的细节,将羊群秋归的情形描摹得生动、活泼,一股清新、浓郁的生活气息从纸面弥漫而出,令人悠然沉醉。面对如此优美的文本,我们的很多学生竟然完全无动于衷,他们脑子里首先想到的就是一大批政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词汇,什么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的黑暗啦,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早期原始积累的血腥性啦,表达了作者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愤慨啦,表达了作者对压迫者的无情的嘲讽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当然,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怀着紧张的心情答题,难免影响他们对题目的从容解读,但这种现象如此普遍,就不能不说明一些比较深层次的问题。我常常说,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的学生都是“早熟”的孩子,刚从娘胎里落地,就知道忧国忧民,脑子里装满了宏大的思想,对于万事万物,都擅长于用国家、民族、阶级、社会、人民这些术语去解读,而对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却缺乏细腻复杂的感受能力,这种“早熟”是一种可悲的“早,就像一出生就生活在监狱里的“小萝卜头”,头大身子熟”

小,发育不良。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提倡孩子们一味关心个人的喜怒哀乐,而对国家民族漠不关心,我只是反对那种个人的事情还没有弄明白就开始关心天下大事的教育理念。教育的核心目的,我想无非是培养学生“爱”的意识和能力,这种爱是推己及人的,是从个体到群体的,是从家庭到国族的。儒家的政治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是强调从个人开始,从家庭开始,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人的成长是先有个人意识,然后随着心智的成熟,才逐渐产生群体意识,家国意识,宇宙意识。我们的传统教育恰恰相反,一开始就是给学生灌输集体意识,阶级意识,国家意识,而对学生的个人意识、个人情绪却很少关心和珍视,最后造成一大批心智扭曲的伪君子,专制的集体主义者和虚假的爱国主义者。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可悲的“早熟”呢?难道与我们的传统教学体制没有莫大的关系吗?与我们教师队伍难以摆脱沉重的积习没有莫大的关系吗?

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是为了更好地解读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的一首诗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先不妨把全诗抄录在下面:

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面,意识形态又将生活分为截然相反的两个方面,通过对作品的解读,极力宣扬积极、乐观,反对消极、悲观,从而掩盖了生活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学生一走到社会,就无法应对复杂的状况,一开始盲目乐观,而一受挫折就灰心丧气,严重缺乏生活的抗震性。这是过去我们语文教育的失误。在提倡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思潮涌动下,我们的课本终于旧貌换新颜,收入了大量的真正具有真、善、美特质的美丽篇章,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等,这些作品几乎没有什么恢弘浩大的主题和慷慨激昂的情绪,有的只是私语、低吟,个人的情绪,与社会和国家无关,很多情绪———比如忧郁、哀愁、彷徨———在过去的意识形态看来绝对是消极的,但这些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才是最能够陶冶学生性情、培养他们健全的人生观的作品。所以,我想借用《圣经》的语气告诉学生“:现在的你们有福了!”我教了好多年中学语文,一直期待能有机会把最好的、最美的、最纯粹的、最丰富的文学作品介绍给学生,但受大纲和高考指挥棒的限制,根本无法如愿;现在终于等到这样的机会,我们的语文课本中一下子收进如此之多的文学华章,我作为一个老师,怎能不欢欣鼓舞?

但是当我听过许多老师的公开课,看过许多的教案,得到了许多学生的反馈之后,我不能不深深地为之忧郁了,这是一种较之以前更为深层的忧郁。我发现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在旧的教学思想和框架下浸淫多年,已经完全被旧的那一套所规训,所建构,完全丧失了对于文学之美的敏锐的感知能力。在这种情形之下,无论放进什么样的优美的课文,都是无济于事的,而这种状况要有所改变,却要比先前更改课文要困难得多,艰巨得多,因为课文可以一朝改变,而旧有的思维定势无法轻易打破,丧失了的对于美的鉴赏能力也无法迅速恢复。即使是我自己,虽然说了以上一些话,似乎对于这些已经具有了清醒的反省意识,其实不然;我也深深感受到来自旧有的教学积习的压迫,有时真达到了鲁迅所说的“艰于呼吸”的地步。这不仅仅指旧的教学体制仍然全方位地残存于教学环境中,使我感到阻力重重,而且也指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仍然难以完全摆脱过去的按部就班的惯性,面对琳琅满目的文学精品,我居然有时会感到不知所措,无从入手,一堂课讲下来,好好的一篇文章被我讲得干巴巴的,学生听得晕乎乎的,最后师生一起陷入审美疲劳的深渊。

这种教师队伍的教学素质落后于教学新思想的状况,据我所知,并非一个学校、一个地区的个别现象(中心城市情况好一些,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情况要严重一些)。这种状况在过去已经产生了严重后果,制造了一大批缺乏审美鉴赏能力的学生,而且仍然正在造成这种后果。这两年,我参加了湖北省语文高考阅卷,深刻体会到我们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如何匮乏。比如今年的试卷,现代文阅读部分是

-82-

现当代文学研究

基础教育版

似乎是把握诗歌情感取向的关键;如果看意象,则这首诗的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首诗篇幅相当短小,只有三节十四行,可是当我让学生预读了这首诗之后,让他们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时,教室里竟是一片沉默。我只有一个一个点起来问,所得到的回答大部分都是:我不知道这首诗写的什么。其中有一个学生委屈地说“:老师,这首诗好像并没有什么主题思想啊!”现在轮到我沉默了。我很清楚他们所说的“主题思想”是些什么。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告诉老师们:一篇课文总会有一个主题或中心思想,这些主题或中心思想总是与国家、民族、阶级有关,老师也把这种方法告诉学生,并教给他们分析中心思想的具体公式:通过什么,反映了什么,表达了什么。于是学生们依样画葫芦,对于任何课文,都采用这种具体可靠的办法,逐渐地丧失了语言感悟能力,一旦遇到非常个人化的作品,他们就手足无措了,因为它们“好像并没有什么主题思想”!

老师往往也比学生高明不了多少。他们面对那些有“主题思想”的课文时,当然非常得心应手,即使面对那些“好像并没有什么主题思想”的课文,对他们的阅读习惯构成了挑战时,尽管心中难免一哆嗦,但也很快就能替它们找出主题“教思想来。这得益于他们比学生多吃几碗饭,具有丰富的学经验”和“应变能力”。比如,我有一次去听一位老师讲授海子的这首诗,那位老师先教学生反复朗读:领读,点学生个别读,分组读,全班齐读,这些都进行完了,下课时间也快到了,正准备宣布下课,一个学生就问“:老师,你还没有告诉我们这首诗写的什么?”这位老师一下子愣住了,恐怕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写的什么,但是他想了一想后就说“:大家“:幸看看诗中出现最多的一个词是什么?”学生齐声回答福!”老师接着说“:对,幸福。诗人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幸福的人;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呢?就是要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同学们,我们要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啊,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说完宣布下课,老师圆满解决了问题,学生得到了明确的答案,师生彼此都很满意。我想这样的老师和学生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非常具有典型性的。

那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到底写了什么?我们解读诗歌,一般的方法有两个:一是看关键词,就是所谓的“诗眼”;一是看意象。上面那位老师“急中生智”,所采用的方法就是看关键词,按照这种方法“,幸福”自然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此外还有“温暖”“、灿烂”等具有情感色彩的形容词,都

重要意象有大海、春、花。无论从诗眼来看还是从意象来看,这都是一首表达了愉快的情绪的诗歌,所以很多老师把这首诗看作一首积极乐观的诗,进而把诗人海子看作一位乐观诗人。很多学生也受此影响,把海子看作他们的青春偶像,把这首诗看作一首励志诗,抄在装饰精美的日记本上自我勉励,并在各种场合吟诵之,以制造欢乐的气氛。其实这是对海子及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完全误读。

海子15岁考上中国最高学府北大,19岁毕业,被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教书,一个光辉灿烂的前程已经为他铺开,这种机遇毫无疑问是令人羡慕的,海子拥有一百个积极乐观的理由。然而出生于安徽怀宁贫穷农家的海子,过早领悟了父母的辛酸和生活的艰辛,在选择了诗歌后,又接受了诗歌和哲学的忧郁品格,工作环境的单调、生活的拮据和四次恋爱的失败也都不断强化着他诗里诗外的忧郁气质,这些反映在他的诗作中,便是一种浓厚的来自土地的忧郁,忧郁成了他的诗歌的内核。但是海子是一个满怀赤子之心的天真的少年,对亲人,对朋友,对麦子,对土地,对天空和大海都充满了赤诚的爱,这些赋予他的诗歌表层以一种温暖、鲜亮的光泽,使人们很容易误把他的诗当作欢快的乐章。但如果剥开他的诗歌的表层,会发现里面还是忧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正是这样的一首诗歌,此诗写于1989年1月13日,两个多月后他就自杀了,诗人的灵魂从忧郁的土地中得到了飞升,肉体融入了土地。

诗中的关键词是“幸福”,那么海子所指的幸福是什么?诗的第一节说“: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有一个灿烂前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就是“幸福”,是物质的幸福,典型的“尘世的幸福”;此外还应有精神的幸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两种幸福都是诗人所需要的,但他并不拥有,所谓“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是一个反讽的陈述句,意即现在并不幸福“,明天”也仅仅只是一个渺茫的时间指向。“从明天起”这个句式的反复出现,强化了幸福的渺茫感。诗的第二节煞有介事地说“: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以便让亲人和诗人一起分享幸福,然而诗人随即就“: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原来说

幸福只是像“闪电”一样倏尔即逝,又如何告诉每一个人呢?作者在想象中已经得到了幸福,并在想象中预先领受了幸福,急迫地要与亲人分享,急迫地要把幸福告诉每一个人,这种虚拟的行动只是彰显了幸福的虚幻。诗的第三节,诗人要把幸福的祝愿献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每一个人,而他自己,则“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里的“只愿”其实应该当作“只能”来读解,既然尘世的幸福无法获得,那就但愿别人都能获得吧“,我”要是能够得到精神的幸福就足够了,然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个相当虚幻的意境,所谓精

-83-

语文学刊2006年第11期

高贵的情愫,它既非彻底的悲观也非廉价的乐观可比,而是对生命价值的深层肯定。它启示我们对于生活的复杂要有充分的准备,对于生活的挫折要有韧性的坚守。当然,海子最后无法完成这种坚守而卧轨自杀,这是令人遗憾的,但是正如海子的朋友、诗人西川所说,海子的自杀和他的诗歌都告诉我们“:所有活着的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这样,我们才能和时代生活中的种种黑暗、无聊、愚蠢、邪恶真正较

[2]量一番。”

神的幸福,仍旧是一个虚空。满篇是对幸福的言说,我们却看到诗人的幸福只是一个幻觉。

[1]

有人认为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尘世幸福生活的向往”,

这是偏颇的“,向往”是指向未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向往”的动力来源于对当下的不幸所持有的超越的信念和对未来的充分肯定,而此诗是指向当下的,诗人意识到当下的不幸,期望通过对未来的幸福想象来超越当下的不幸,但这种对未来的幸福想象却暴露了未来的虚幻,在这种境况之下重新返回当下时,必然是一种深深的忧郁。但作者的忧郁又不仅仅是源于个人的不幸,这样毕竟太狭隘,作者的忧郁是一种哲学上的忧郁,是一种广义的对于人类的存在状况的忧郁。“幸福”作为人类存在的目的,一直是哲学上的核心概念,哲学家们殚精竭虑地想要论证幸福到底是什么,如何获

以上通过对海子诗歌的解读,我想说明的是:在素质教育的新潮流之中,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带领学生进入文本,领悟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和文学鉴赏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诚与爱的品格。

得,但最后那些严肃的大哲学家(比如叔本华、尼采)相信幸【参考文献】福是短暂的,在得到的同时随即失去,所以痛苦和不幸是永恒的。得出这样的结论,诚然是令人沮丧的,但意识到人生存在的痛苦,却又勇于担承这种痛苦,乃是哲学和宗教指示给我们的接近幸福的路径,也是人类中的精英分子一直在践行的路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海子的诗歌的忧郁是一种

[1《]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阅读提示《,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西川.海子的死因.不死的海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

论汪曾祺小说语言的诗性特征

○竺建新

(杭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19)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考察汪曾祺小说语言的特征,总结出他的小说语言的雅文化性和俗文化性互补的诗性特

征。汪曾祺独特的小说语言,与他所受到的吴越文化有很大关联。

【关键词】汪曾祺;雅文化性;俗文化性;诗性特征;吴越文化

小说语言除了完成一般性的叙述故事情节以及抒发情感等功能外,更依附着作家的主观心理体验和独特的情感体验。语言是小说的工具还是小说的主体,这是区别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的一个重要地方。在现代小说中,语言早就超越了语义修辞的层面。在汪曾祺的小说中,语言获得了非常突出的主体地位。汪曾祺认为“:小说作者的语言是他的人

[1]

可格的一部分。语言体现小说作者对生活的基本态度。”

性。汪曾祺的小说创作非常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语言成了文化的载体,文化成了语言的底蕴。因此,汪曾祺的小说语言既有受到传统文学影响的雅化特征,也有贴近草根的乡土语言特征,是二种语言特征的合力,使其语言富有文化气息,并形成了他作品独特的文化意蕴。

首先,语言的雅文化性。

这主要是指对古典语言的继承。他小说中的语言通常借鉴一些古典文学的语言,镶嵌在他的现代白话文中,创造出一种具有古典文化韵味的审美形式。汪曾祺的语言就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文言之间建立了一种内在的联系。如在《故人往事・收字纸的老人》中描写老白“:老白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又如在《故乡人・钓鱼的医生》中描写王淡人“:王淡人就是这样,给人看病,看‘男女内外大小方脉’,做傻事,每天钓鱼。一庭春雨,满架秋风。”这些语言就很有文言文的韵味。再看

见,在汪曾祺的小说中,语言是他对生活的感受的结果,也是他人格修养和审美理想的体现。汪曾祺小说语言的诗性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的文化性

汪曾祺认为“: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的背景是文化。一个作家对传统文化和某一特定地区的文化了解得愈深切,他的语言便愈有特点。所谓语言有味无味,其实是说

[2]

这种语言有没有文化。”因此,汪曾祺非常重视语言的文化

-84-

忧郁的诗歌(三)
《浅析艾青诗歌的忧郁根由》

编号

文学院毕业论文

( 届本科)

题 目: 浅析艾青诗歌的忧郁根由

(部)院: 文学院

专 业: 人文教育

作者姓名: 樊晓波

指导教师: 杨林昕 职称: 教授

完成日期: 2011 年 4 月 27 日

浅析艾青诗歌的忧郁根由

温香香

(河西学院·文学院 甘肃·张掖 734000)

摘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艾青忧郁诗绪的形成原因既来源于诗人的个性阅历,也来源于对苦难中国以及农民命运的深沉思索与感时愤世,形成“农民的忧郁”。其忧郁中渗透的对祖国、民族和人民的爱,以及对美好生活执著的追求,总能给人以深沉的力量,唤起我们内心冲击和渴求的欲望。【1】

关键词:艾青;诗歌;忧郁;根由;民族

艾青早期的诗,多写中国的苦难和民族的性格、感情和精神,自有一种真情性直逼读者的肺腑,令人动容而心跳。在艾青早年的诗歌里,不时流露出淡淡的悲哀和忧郁,他从民族的和人生的不幸与苦难生命的毁灭中,把痛苦的感情和抗争的意识,升华为一种悲剧精神,进而显示人的生命的伟大和人生价值的巨大,

【2】并敏锐地发现苦难中所呈现出来的美,即一种蕴涵在苦难人生中的人性之美。

当然,这种忧郁不同于感伤,也并不是靠顾影自怜来滋养,而是必须生发于博大、深刻的历史内容之中的。艾青当时曾明确表示过:“叫一个生活在这年代的忠实的灵魂不忧郁,这有如叫一个辗转在泥色的梦里的农夫不忧郁,是一样的属于天真的一种奢望。”【3】 50年代中期他说:“我写过无数诗,一边写,一边悲伤。”【4】这是诗人在感受和表现对人民的苦难时,流露出他固有的哀伤、忧郁的情调。当70年代后期诗人复出后,他依然认为“过度的愤懑和过度的悲哀都产生诗歌”。 【5】诚然,作为一个始终为悲苦的民族摆脱种种枷锁而写作的歌者,艾青的“忧郁”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现实之苦

艾青出生在新旧两个时代交替的历史时期,社会的动荡使各种矛盾日渐尖锐化。他在童年时便看到了农村的凋敝衰败,目睹了人间的混乱与不平,在幼小的心灵深处懵懂地面对着“不公道的世界”。拿起画笔的时候,潜意识地去描绘阴

暗的茅屋、荒芜的旷野和搁浅的划子,以及将那些艰苦劳作的农夫、农家妇女与孩子、那些小贩车夫都作为自己作画最惯用的对象,诗人借此来寄托自己对不公道社会的愤怒之情。所以说,诗人的“忧郁”便是现实的射影,因为他深知人民的疾苦、民族的灾难,曾一度以一颗诚挚的心沉浸于亿万民众的悲欢与爱憎中,既而形成了一种“农民的忧郁”。

诚然,诗人的忧郁也是时代的忧郁,他的悲哀乃是时代的悲哀。一九三七年,在抗战开始的岁月里,普遍高涨的爱国主义激情造成了新诗风格的骤然统一,几乎所有诗人都热血沸腾,奔走呼号,写着抗战爱国的诗歌。而艾青这时却弹奏出别一种“忧郁”的调子: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在布满阴霾的国统区,诗歌中诗人的心总是与人民群众紧紧相连,时刻为民族的前途担忧。在他的歌中更多呈现的不是激情的昂奋,而是大后方真实的现实生活:是依然“贫穷、污秽、灰暗”的乡村,“喘息在贫穷与劳苦的重轭下”的农人,“伸着永不缩回的手”的乞丐,“脸色褐暗”的士兵,“愚蠢而又狂热”的赌徒„„诸如:北方的车轮脸上刻画了痛苦的皱纹,冒着风雪严寒、赶着马车要往何方?南方“那破烂的乌篷船”中的“篷发垢面的少妇”,为被暴戾的敌人践踏了家园而无限悲愤,这徐缓的乌篷船载着痛苦,将驶向哪里?这一南一北,两幅画面是寒冷封锁着中国人民苦难生活的缩影。艾青以自己的内心经验和生命历程写出了丑恶的中国社会之不义、不公、不可忍受与不可理解。

当“大堰河”含泪而去的时候,含泪的艾青已把自己的情感和良知,全副同情地投向了像“大堰河”一般被践踏的中国百姓。诗人的人生选择和诗歌取向背后,是他对高高在上的某一群体的背叛,以及他对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另一个群体的认同和归依。这是一种缘自天性的道德归依,随之进而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形态之皈依。于是,1933年1月14日那个雪花纷飞的早上,艾青在牢狱之中写下了这则具有人道主义关注和政治倾向的诗章:

大堰河/

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

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

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

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

呈给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

艾青在这里既没有激情迸发,也没有闪烁其辞。一幅幅日常生活画面闪现,叠加、融合,自然而然地转化为统一的节奏和力度,犹如簇簇水花在疾风的作用下形成了波涛,使一个农村劳动妇女的真实形象在散漫不羁的诗行中逐渐高大、丰满起来。

她的草盖的坟墓已经被大雪覆盖了/

檐头瓦菲已枯死的故居关闭了/

一丈平方的园地也被典押了/

门前的石椅上也长了青苔了

在一幅幅多么荒芜而凄清的画面中,曾经刻有诗人童年生活的累累印痕。这里曾是诗人得到和体验“母爱”的圣地,如今却人去物非,满目惨象,激起诗人对保姆的深挚的思念,心中无限的伤感和悲哀便如瀑布般直泻下来,在无尽地怀想的漩涡中流转跌宕。诗人以深沉的语调回忆着夕日里亲切的絮叨,那些有着眼泪与甜蜜,怨恨与希望,哀诉和诅咒汇聚成的复杂情绪,是对像他一般激情澎湃的青年人共同的保姆,乃至所有苦难和卑微的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由衷赞美与崇高敬意。通过“大堰河”,不仅寄托着诗人对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在政治上、生活上所受压迫的艰难处境的无奈选择与奋斗的最终意义,也是诗人向压迫他们的黑暗势力发出的愤怒的控诉。

可见,忧郁是一种真实的梗在心头无法言说的情感。它支配着诗人的情怀,渗透在诗行的背后,它往往形成了沉郁顿挫的抒情风格,产生了与崇高感有内在联系的艺术美感,即一种高级的难以企及的艺术美感。艾青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他自觉把“忧郁与悲哀,看成一种力”!把弥漫在广大土地上的渴望、不平、愤懑等情感集合拢来,浓密如乌云,沉重地移行在地面上„„【6】也就是说,诗人要把时代所给予的,有着深刻历史的忧郁与愤懑之情,自觉地转化为强大的美学力量。由此,《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里面包含的哀惋和忧郁的情绪,绝不是个人脆弱心灵的温柔的哀愁,而是充满了生活实感的哀民族之危难的痛苦。这时代的悲哀,会燃起人民复仇的火焰,从而给人们增添一种保卫神圣祖国的使命感。

二.命运之悲

与时代特征、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是诗人敏感的心情以及他个人的性格和气质。由于早年的不幸身世和经历,使他从小感染了农民的忧郁,并从乳母身上体会到了“人世生活的凌辱”和“奴隶的凄苦” 【7】。再加上在异国的孤独漂泊和流浪中,所感受到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繁华和罪恶,便逐渐产生了一种孤单、寂寞、无所归依的落魄感。因而,这种流浪汉的生活为诗人以后创作中的忧郁情调埋下了最初的种子。此后的监狱经历也几乎把艾青吞没,使他在内心深处由严酷的现实所激发出的忧郁与感伤情感更为浓重。新中国成立后,他曾表示要为新生活而歌唱,但政治上的高压加上家庭生活的担忧,却使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精神思想方面愈加痛苦不堪。

受童年时代的特殊生活经历和所受教养的遭遇影响,艾青从小就感染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苦难农民的忧郁和愤懑,在目睹了受中国传统封建社会剥削和压迫的贫苦人民的悲惨境遇之后,使人有了对那“不公道的世界”的反抗和叛逆情绪。

出生于富裕地主家庭的诗人没有美丽幸福的童年岁月,而印在记忆深处最多的,只是寒雾、乌云、雷电、暴雨...... 初入人世的艾青,在算命先生“克父母”卦象的片面之辞下,五年来被寄养在一户贫困的农民家中。这位收养他的妇女不是别人,正是诗人在自己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写到的,一位有着敦厚、朴实、博大、美丽心灵却不起眼的农村妇女“大堰河”(也叫“大叶荷”)。她普通平凡、勤劳善良,用胜似母爱、超越母爱的感情滋润着艾青,以生活的信念和坚韧的意志感染着这位命运的宠儿。于是,两个同是被命运所戏弄者的苦难与悲剧的人生,便永远地书写在富春江江水流过的叫畈田蒋的小山村。自此,在他的血脉里流淌着的便是劳动人民的血液,这里饱含的是对劳动者的挚爱及信仰的力量。诗歌所表达的,自然就是对这种最可宝贵的人间至爱和温馨的褒扬与赞美。

艾青后来回忆这段难忘的童年生活时说:“在‘大堰河’家里的五年,使我感染了农民的那种忧郁和伤感,使我对中国农民有了一种朦胧的初步印象。”【8】这却与他本该衣食无忧、至亲至爱的温存港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他五岁被领回自己的家里念书时,他抚摸那红漆雕花的家具,看到还不认得的檐头“天伦叙乐”的匾额,换上贝壳纽扣的新衣,竟是那样的忸怩不安!幼小的艾青,也常常

忧郁的诗歌(四)
《忧郁的诗人,悲情的诗歌(评论)——读曹有云的诗》

忧郁的诗歌(五)
《抒发忧郁心情的诗歌》

统计学的大部分公式都不要求你们记忆,但有些最基本的公式你们是要知道的比如说标准误、95%医学参考值范围、可信区间的计算是需要大家熟记的。

统计学是不好学,有些同学反映,这门课和其他课程有很大的区别,其他医学课程不需要思考,书上写什么就是什么,但是统计这门课程很多都要思考。。。

统计这门课程想学好,确实不容易,不是大家到了期末背背书就可以轻松过关了。楼上的同学问不知道理论课学什么,其实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共性和特性,每门课程的绪论其实都很重要,它就像一门课程的骨架,我们在学习中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了一个总的结构之后,再有针对性的找到学习的方法,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举个例子吧,很多同学在学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时候,单问有哪些指标用于什么条件,大家都知道,当问描述计量资料用什么指标,同学脑袋就懵了,回答什么的都有,这个就是只关注局部不注意整体所造成的。在绪论部分我们讲了资料的类型,学生掌握的也挺好,第二章、三章讲了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学生掌握的也可以,但是就是没有把这些知识联系到一起,统计分析里首要是对我们的资料进行描述,描述里面又根据资料的类型的不用,所用到的描述指标也不一样,计量资料做统计描述的时候就可以用集中、变异指标去了解数据的特征,但是计数资料就不可以了。

因此大家在学这门课程的时候要积极思考多想几个为什么,学可信的区间的时候要想想为什么我们要计算可信区间,我们计算可信区间要拿来干嘛,学假设检验方法的时候想想t检验学完了为什么还要学方差分析,多想想每一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再寻找每一块知识的学习重点,这样才能建立一个清晰的思路,否则学到最后脑袋里还是一锅浆糊,不知道为什么要学。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浅见,学习方法因人而异,不一定适合每个人,有的时候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一定能体会到大家学习的感受,所以还要你们多跟我们交流,这样我们在上课的时候才能因地制宜去帮助你们学好这门课。

P25 计算与分析 第二题 标准差 0.85改成0.8其余不变

采用正态分布法计算95%正常值范围:(3.382-6.518)mmol/L

U变换=(5.72-4.95)/0.8=0.9625

φ(0.96)=0.1685,因此大于5.72mmol/L的比例为16.85%

-------------------------------------------------------

P33 计算与分析 第一题 450改为350人

标准误=0.08

95% CI=(101.24,101.56)(g/L)

-------------------------------------------------------

P44 计算与分析

第一题 60改为40 其余不变

1.假设检验:

H0:该厂男子Hb与一般成年男子相同;

H1:该厂男子Hb与一般成年男子不同;α=0.05

样本与总体比较的t检验

标准误=2.37,t=6.33 > t0.05(39)=2.023,故P<0.05

当α=0.05,拒绝H0接收H1,认为该厂男子Hb与一般成年男子不同。

-------------------------------------------------------

第二题 加一组数据 第13组 9.0 和8.8 1.假设检验:

H0:耳垂血与手指血白细胞计数相同;

H1:耳垂血与手指血白细胞计数不同;α=0.05

两组均数比较,配对设计,采用配对t检验

计算差值3、0.8、1.3、0.3、0.6、1.6、0.1、1.6、0.3、1.6、0.8、-0.4、 9.0

差值均数=0.91 差值标准差=0.90 差值标准误=0.25

计算t值,t=3.65 > t0.05(12)=2.179,故P<0.05

当α=0.05,拒绝H0接收H1,认为耳垂血与手指血白细胞计数不同,耳垂血白细胞数高于手指血。

忧郁的诗歌(六)
《论艾青诗歌中的忧郁情结PPT》

忧郁的诗歌(七)
《艾青的诗歌特色》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具有独特的意象和主题,其中心意象是太阳和土地,主题则是爱国主义。

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而主题则是爱国主义。据统计,艾青首诗中,借土地来激发诗人情绪的诗,约占26%,全面直接抒写太阳及其边缘类的诗约占10%,且这类诗多是大篇幅的制作,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向太阳》、《吹号者》、等。

土地的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的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如他的《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用真实而朴素的诗句,说出了诗人内心深处永恒的土地情结,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艾青是一个深深感染了农民式的忧郁的人,这种来自土地耕植者的忧郁又强化了艾青对土地怀有永恒的忧患感。在此后的诗中,他关注的始终是和土地合二为一的普通农民的命运。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乞丐》写出了土地--农民受蹂躏的痛苦;《复活的土地》写出了土地--农民的复活;《春雨》写出了土地--农民的翻身和解放。通过这种描绘,艾青的诗真实而生动地写出了中国农村现实的灵魂,和土地上那些普普通通的农民和士兵的生活和斗争。

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艾青是一个时代的预言者和理想世界的呼唤者,他曾经说过: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向上发展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从这种美学思想出发,艾青几十年如一日地热情讴歌着: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和火焰,这是艾青的"永恒主题"。如他写的光明颂《向太阳》和《黎明的通知》。

(二)具有忧郁的诗绪。

"忧郁"是渗透了诗人的灵魂,永远摆脱不掉的,是构成艾青诗歌艺术特性的基本要素之

一。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艾青式的忧郁"。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写道:"中国的苦痛和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旷野》中写道:"薄雾在迷蒙着旷野啊……"等。

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这一时期诗美风格的集中。他忧郁的诗情里积淀了早期生命历程的坎坷与不幸,也是发自内心他置身于黑暗大地上的痛苦的生命情怀:幼年时缺乏父母亲情的冷漠凄清,少年时飘泊异乡的辛酸孤苦,三年囚徒生涯的悲愤伤感,以及人世间的苦难不平、对中华民族生存危机的深思忧虑……这一切自然而然地流注在他血泪凝成的字里行间,形成他许多诗歌沉郁的底色。在这首带有自叙叙传记性质的长诗中,艾青用丰厚的感情,朴实的口语,大量的排比,细腻的笔触,形象的语言,凄楚地叙写了自己的身世经历,并怀着虔诚而深切的情感,回忆了自己深爱的乳母大堰河生前的凄苦和死后的悲凉,艾

青成了家庭与时代的叛逆者。他在诗中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勤劳善良、受尽人间凌辱、最后与世长辞的农村女形象,表现了诗人“对于母性的不幸的人的爱”[5],对自己家庭所属地主阶级和整个不公道世界的强烈不满和诅咒。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忧郁的诗歌》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忧郁的诗歌”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忧郁的诗歌"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26801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