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安慰失意人的诗句

安慰失意人的诗句

2016-02-29 09:47:07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安慰失意人的诗句(篇一)《从古诗文探析失意文人的心态情怀》 ...

安慰失意人的诗句(篇一)
《从古诗文探析失意文人的心态情怀》

安慰失意人的诗句(篇二)
《官场失意之后的自我催眠与安慰》

官场失意之后的自我催眠与安慰

作者:胡璐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3年第11期

新修订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一共选入陶渊明的三篇诗文,分别为《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和选修教材中的《杂诗十二首·其二》。这三首诗,为我们描摹出一个更为复杂全面的陶渊明。尤其读罢《杂诗十二首·其二》,再重新审视《归去来兮辞》,那字里行间的悠然与喜悦,似乎都染上了忧郁之意,不再是那个清高孤傲、安贫乐道的陶渊明。

一、从《杂诗十二首·其二》开始

新修订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选入了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其二》,全诗摘录如下: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业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陶渊明作此诗时,已年过半百,离最后一次辞官归田,也已近十年。但是,此诗读来,却全无《归去来兮辞》中的欣喜与自得,满是有志难酬的悲哀与寂寞。日落月升,长夜寒冷,作者却全无睡意,借酒浇愁,时光流逝,年华已老却一事无成,唯有颓然悲戚

终夜。

我们很难将这样一个悲戚愤懑的陶渊明与印象中那个逍遥世外的陶渊明联系起来,但这样的陶渊明却真真切切地存在。我们还有旁证,陶渊明在归隐之初,还曾写过组诗《读山海经》,其十写道: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同样没有一点属于田园里的那个陶渊明的隐逸之气,而是满纸的愤懑不平。

为何同属归隐时期的作品,作者的情感变化却如此之大?重读《归去来兮辞》,我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二、《归去来兮辞》中的疑问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提到自己归隐的原因有二: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二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于是“自免去职”。陶渊明是否真的如他自述那样不愿做官?我想不然。终其一生,陶渊明前后出仕五次,虽然每次时间都不算长,官职也不算高,但一直没有放弃走仕途。前文也曾提到,最终归隐之后,陶渊明仍然猛志常在,为壮志难酬而夜不能寐。显然,身在田园的陶渊明,心里还是眷恋着庙堂的。第二个理由更有意思,陶渊明只有一个同胞妹妹,兄妹感情想来不差,所以听闻妹妹死讯,心里便急着要去奔丧。但奇怪的是,陶渊明辞官之后,便径直归家,并未如小序所言“情在骏奔”,去武昌为妹妹吊丧,在《归去来兮辞》中也未曾流露出半分失去亲人的悲伤,反是满满的欢欣喜悦之情,甚至在小序最末,陶渊明都按捺不住喜悦之情,写下“因事顺心”四个字。显然,所谓“奔丧”,原是辞官的借口。

序言中还有一点也很值得深究。陶渊明写道:“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也就是说,陶渊明是在乙巳年(公元405年)十一月辞官,随即写下了《归去来兮辞》。然而他在文中却满心欢喜地写道:“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这似乎不是在写作之时真实发生过的

事情。

我们还不得不提到那个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据说陶渊明最后辞官归隐就是因为这个。那年年底,督邮到他任职的彭泽县来视察工作。陶渊明因此说了一句话,“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辞官归隐。在《归去来兮辞》中,他并未提及这一点,但这个原因显然比“奔丧”要靠谱些。不过,这也是一句被大多数人误读的话。许多人引用这句话,认为陶渊明有骨气,有傲气。其实不然,这句话恰恰反映了陶渊明敏感的自卑心理。

三、官场失意的自我催眠和安慰

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是一个门阀制度已经完全建立起来的时代,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一个人做不做官,做什么官,才学如何,名望如何,不是由真才实学决定,而是由出身决定的。督邮出身比较低贱,陶渊明家世相对要好一些,可陶渊明忘记了,他引以为傲的曾祖父便是出身寒门,在士族林立的东晋官场中混迹几十年,才得到了后来的荣宠。一个刚刚脱离寒门出身的人,去斥骂另一个寒门出身的人,真的就能显示出自身的高贵吗?这话不用多讲。

在仕途上,陶渊明是一个失败者。那时已经是东晋末年,最终代替东晋的刘裕政权已经开始崛起。末世的政治十有八九是黑暗的,在陶渊明走入仕途的那十余年,曾经投奔过的上官桓玄称帝被杀,崛起的刘裕政权大肆残杀异己,不少有名的知识分子都在官场中被杀。这样可怕的官场是陶渊明最终决心归隐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的性格也好,政治才能也罢,都不能使他在官场上如鱼得水地走下去。

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归去来兮辞》,一个仕途失败者的自我催眠与安慰。归隐多年之后还述说着自己雄心壮志的陶渊明,怎么能甘心离开那个能够实现自己理想的平台——官场呢?不是愿意离开,而是不得不离开。所以,他才会在《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一系列作品中反复强调自己性本自然,厌倦官场。然而事实已经很明显了,至少在政治上,陶渊明不是一个才高八斗的人,他不适应官场的规则,也没有任何政治民生上的建树,在仕途上,他是一个失败者,但又不愿意直面自己的失败,于是只能在作品中反复强调自己厌倦官场,喜爱田园,借此自我催眠,自我安慰。

(作者单位 重庆市綦江中学)

编辑 尹 军

安慰失意人的诗句(篇三)
《失意·失忆·诗意》

安慰失意人的诗句(篇四)
《古诗》

《迢迢牵牛星》【译文】 远远的牵牛星远远的牵牛星,灿烂的织女星。举起柔美雪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织布。一整天也织不成布,哭得泪如雨下。河汉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只隔一条又清又浅的河,含情脉脉而不能相互说话。【评析】 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牵牛星即"河鼓二",在银河东。织女星又称"天孙",在银河西,与牵牛相对。在中国关天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诗?小雅?大东》已经写到了牵牛和织女,但还只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春秋元命苞》和《淮南子?ㄈ真》开始说织女是神女。而在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赋》和《九咏》里,牵牛和织女已成为夫妇了。曹植《九咏》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是当时最明确的记载。《古诗十九首》中的这首《迢迢牵牛星》写牵牛织女夫妇的离隔,它的时代在东汉后期,略早于曹丕和曹植。将这首诗和曹氏兄弟的作品加以对照,可以看出,在东汉末年到魏这段时间里,牵牛和织女的故事大概已经定型了。 此诗写天上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视点却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眼睛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开关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牛曰"迢迢",状织女曰"皎皎"。迢迢、皎皎互文见义,不可执着。牵牛何尝不皎皎,织女又何尝不迢迢呢?他们都是那样的遥远,又是那样的明亮。但以迢迢属之牵牛,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而以皎皎属之织女,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美。如此说来,似乎又不能互换了。如果因为是互文,而改为"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其意趣就减去了一半。诗歌语言的微妙于此可见一斑。称织女为"河汉女"是为了凑成三个音节,而又避免用"织女星"在三字。上句已用了"牵牛星",下句再说"织女星",既不押韵,又显得单调。"河汉女"就活脱多了。"河汉女"的意思是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这说法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真实的女人,而忽略了她本是一颗星。不知作者写诗时是否有这番苦心,反正写法不同,艺术效果亦迥异。总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十个字的安排,可以说是最巧妙的安排而又具有最浑成的效果。 以下四句专就织女这一方面来写,说她虽然整天在织,却织不成匹,因为她心宾牛悲伤不已。"纤纤擢素手"意谓擢纤纤之素手,为了和下句"札札弄机杼"对仗,而改变了句子的结构。"擢"者,引也,抽也,接近伸出的意思。"札札"是机杼之声。"杼"是织布机上的梭子。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弄"字。《诗经?小雅?斯干》:"乃

生女子,载弄之瓦(纺)。"这弄字是玩、戏的意思。织女虽然伸出素手,但无心于机织,只是抚弄着机杼,泣涕如雨水一样滴下来。"终日不成章"化用《诗经?大东》语意:"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盈盈"或解释为形容水之清浅,恐不确。"盈盈"不是形容水,字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文选》六臣注:"盈盈,端丽貌。"是确切的。人多以为"盈盈"既置于"一水"之前,必是形容水的。但盈的本意是满溢,如果是形容水,那么也应该是形容水的充盈,而不是形容水的清浅。把盈盈解释为清浅是受了上文"河水清且浅"的影响,并不是盈盈的本意。《文选》中出现"盈盈"除了这首诗外,还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亦见于《古诗十九首》。李善注:"《广雅》曰:'赢,容也。'盈与赢同,古字通。"这是形容女子仪态之美好,所以五臣注引申为"端丽"。又汉乐府《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也是形容人的仪态。织女既被称为河汉女,则其仪容之美好亦映现于河汉之间,这就是"盈盈一水间"的意思。"脉脉",李善注:《尔雅》曰'脉,相视也。'郭璞曰:'脉脉谓相视貌也。'""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这首诗一共十六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间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西北有高楼》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敌意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评析】 慨叹着“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的汉末文人,面对的却是一个君门深远、宦官挡道的苦闷时代。是骐骥,总得有识马的伯乐才行;善琴秦,怎少得了钟期这 样的知音?壮志万丈而报国无门,--在茫茫人和事,还有什么比这更教人嗟伤的 呢? 此诗的作者,就是这样一位彷徨中路的失意人。这失意当然是政治上的,但在 比比倾诉之时,却幻化成了“高楼”听曲的凄切一幕。 从那西北方向,隐隐传来铮铮的弦歌之音。诗人寻声而去,蓦然抬头,便已 见有一座“高楼”矗立眼前。

这高楼是那样堂皇,而且在恍惚之间又很眼熟:“交 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刻镂着花纹的木条,交错成绮文的窗格;四周是高翘 的阁檐,阶梯有层叠三重,正是诗人所见过的帝宫气象。但帝宫又不似这般孤清, 而且也比不上它的高峻:那巍峨的楼影,分明耸入了飘忽的“浮云”之中。 人们常把这四句所叙视为实境,甚至还有指实其为“高阳王雍之楼”的(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其实是误解。明人陆时雍指出,《古诗十九首》在艺术表现上的一大特点,就是“托”:“情动于中,郁勃莫已,而势又不能自达,故托为一意、托为一物、托为一境以出之”(《古诗镜》)。此诗即为诗人假托之“境”,“高楼”云云,全从虚念中托生,故突兀而起、孤清不群,而且“浮云”缥缈,呈现出一种奇幻的景象。 那“弦歌”之声就从此楼高处飘下。诗中没有点明时间,从情理说大约正什夜晚。在万籁俱寂中,听那“音响一何悲”的琴曲,恐怕更多一重哀情笼盖而下的感觉吧?这感觉在诗人心中造成一片迷茫:“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杞梁”即杞梁殖。传说他为齐君战死,妻子悲恸于“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人生之苦至矣”,乃“抗声长哭”竟使杞之都城为之倾颓(崔豹《古今注》)。而今,诗人所听到的高楼琴曲,似乎正有杞梁妻那哭颓杞都之悲,故以之为喻。全诗至此,方着一“悲”字,顿使高楼听曲的虚境,蒙上了一片凄凉的氛围。 那哀哀弦歌于高处的“歌者”是谁?诗人既在楼下,当然无从得见;对于读者来说,便始终是一个未揭之谜。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诗中将其比为“杞梁妻”,自必是一位女子。这女子大约全不知晓,此刻楼下正有一位寻声而来、伫听已久的诗人在。她只是铮铮地弹着,让不尽的悲哀在琴声倾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商”声清切而“多伤”,当其随风飘发之际,听去该有多么凄凉!这悲弦 奏到“中曲”,便渐渐舒徐迟回,大约正如白居易《琵琶行》所描述的,已到了“幽咽泉流水下滩”、“冰泉冷涩弦凝绝”之境。接着是铿然“一弹”,琴歌顿歇,只听到声声叹息,从高高的楼窗传出。“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在这阵阵的叹息声中,正有几多压抑难伸的慷慨之情,追着消散而逝的琴韵回旋! 这四句着力描摹琴声,全从听者耳中写出。但“摹写声音,正摹写其人也”(张庚《古诗十九首解》)。读者从那琴韵和“叹”息声中,不正隐隐约约,“看见”了一位蹙眉不语、抚琴堕泪的“绝代佳人”的身影?但妙在诗人“说得缥缈,令人可想而不

可即”罢了(吴淇《选诗定论》)。当高楼弦歌静歇的时候,楼下的诗人早被激得泪水涔涔:“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人生谁无痛苦?但这歌者的痛苦似乎更深切、广大,而且是那样难以言传。当她借铮铮琴声倾诉的时候,难道不希望得到“知音”者的理解和共鸣?但她找到了“知音”吗?没有。这人世间的“知音”,原本就是那样稀少而难觅的呵!如此说来,这高楼佳人的痛苦,即使借琴曲吐露,岂不也是枉然--这大约正是使她最为伤心感怀、再三叹自的原故罢? 但是,我们的诗人,却从那寂寂静夜的凄切琴声中,理解了佳人不遇“知音”的伤情。这伤情是那样强烈地震撼了他--因为他自己也正是一位不遇“知音”的苦苦寻觅者呵!共同的命运,把诗人和“歌者”的心连结在了一起;他禁不住要脱口而出,深情地安慰这可怜的“歌者”:再莫要长吁短叹!在这茫茫的人世间,自有和你一样寻觅“知音”的人儿,能理解你长夜不眠的琴声。“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愿我们化作心心相印的鸿鹄,从此结伴高飞,去遨游那无限广阔的蓝天长云!这就是发自诗人心底的热切呼唤,它从诗之结句传出,直身着“上与浮云齐”的高楼绮窗飘送而去。伤心的佳人呵,你可听到了这旷世“知音”的深情呼唤?正如“西北有高楼”的景象,全是诗人托化的虚境一样;人们自然明白:就是这“弦歌”高楼的佳人,也还是出于诗人的虚拟。缌的读者一眼即可猜透:那佳人 实在正是诗人自己--他无非是在借佳人不遇“知音”之悲,抒写自身政治上的失意之情罢了。不过,悲愤的诗人在“抚衷徘徊”之中会生此奇思:不仅把自身托化为高楼的“歌者”,而且又从自身化出另一位“听者”,作为高楼佳人的“知音”而欷歔感怀、聊相慰藉--透过诗面上的终于得遇“知音”、奋翅“高飞”,人们感受到的,恰恰是一种“四顾无侣”、自歌自听的无边寂寞和伤情!诗人的内心痛 苦,正借助于这痛苦中的奇幻之思,表现得分外悱恻和震颤人心。吴淇称《古诗十九首》中,“惟此首最为悲酸。”不知读者可有同感?《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①。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②,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③,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④,努力加飧饭!① 生别离:活生生的分开 ②阻:险阻。长:遥远。③浮云“比喻游子在外地的新欢。蔽:遮蔽。白日:明亮的太阳,比喻爱人,即游子。 ④弃捐:丢下。勿复道:不再

说。这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古诗十九首》为汉代五言诗,收入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编的《文选》,这些诗的作者,创作的时间、地点都难以确定,但后世却视之为带有整体性的组诗,“古诗十九首”也就成了这些诗的专名。这些诗在内容上都有某些共同性,艺术上代表了汉代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背景材料:这是一首思妇怀念远方游子的诗。汉代末年,士人游宦风气很盛,大批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求出路,不得不远离乡里,或游京师,或谒郡县,以求得一官半职。这些人就是所谓“游子”。他们长期外出,家眷不能同住,彼此之间难免有伤离怨别的情绪。这些人的家属就是《行行重行行》中的主人公一类的思妇。大意:本诗的主人公和她丈夫感情很深,但因为种种原因又不得不远远分开,难以会面。她既担心丈夫在外地发生变化,又忧虑自己年华会很快消逝。但是当种种忧愁感伤都无法排遣时,她却努力把这一切抛开,深情祝愿游子在外多加保重。因而主人公的多情温柔和善良形象,是很能感人的。这首诗反映的思想感情和汉末的生活现实对我们了解古代社会也有一定的认识意义。重点赏析: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委婉含蓄的抒情。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比兴手法的运用。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以鸟兽尚且留恋故乡作为比喻和反衬,暗示游子应早日还乡;“浮云蔽白日”则在比喻手法中隐含对游子(实也对自己命运)的担心,但表露得更为含蓄。二是迂回诉说,耐人寻味。比如本来要说自己因思念远方亲人而腰身瘦了,却偏说衣带一天天宽松了,本要说青春无多,却偏说成“岁月忽已晚”;本来要诉说自己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却偏在结尾表示一切撇开,只希望对方多多保重……这种含蓄深沉的写法,和主人公善良的柔情互为表里,正是中国诗歌传统的温柔敦厚诗风的生动体现。这首诗在艺术上的另一个特点是用典,就是引用以前诗文的内容或词句,来说明眼前的内容。“读者苦能知道所引用典故的全句乃至全篇,便可从联想中领会本文的言外之意。这样诗句就增厚了力量。这所谓诗短意长,以技巧而论,是很经济的。使用典故的效用便在此。”(朱自清语)本诗开头的“与君生别离”是化用《楚辞?九歌》中“悲莫悲兮生别离”的句意;“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是借用《诗经?萧葭》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内容;而“道路阻且长”则是直接袭用了《萧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的词句;“胡马”“越鸟”二句是引用《韩诗外传》等书中所列的不忘本的典故;“岁月忽已晚

安慰失意人的诗句(篇五)
《哲理句子 得意淡然失意坦然无事澄然有事断然》

哲理句子

有一只鸟,从空中飞过。虚臾,又返回来,但已不是前面的那只鸟了。 这,就是日子。日子是那只一去不复返的鸟,日子也是那一只只相似的小鸟。唯其一去不返,才让人珍惜。唯其相似,才产生悠闲。

当你珍惜过去,满意现在,乐观未来时,你就站在了生活的最高处;当你明白了成功不会造就你,失败不会击垮你,平淡不会淹没你,你就站在了生命的最高处。

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

明朝学者崔铣有“六然训”: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有事斩然、无事澄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原全国侨联主席庄炎林有“世事六然”赠言: 凡事由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悟然。其中“得意淡然、失意泰然。”与“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意思相同。

老子语:“淡兮其若海”意思是志得意满时应平淡如海,不可骄傲侮慢,仍须心谦身平,不狂妄,心体莹然不失人生之本,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世人人生多有曲折,都会有得意之时,得意之时不可望乎所以,按老子说的去做不会错。往往今天你冠军的领奖台站着,明天你可能会变成失败者。 唐代诗人孟郊在他的七绝《登科后》有一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从字面上看,好象是在得意之时仍扬马奋蹄不辞劳苦继续努力,其实这是曲解。后面还有一句“一日看尽长安花”才是其真意。这是其四十六岁中进士后的得意忘形之作,但终究没有摆脱穷愁潦倒,也未能免于饥寒冻饿,而最终死于贫病中。 得意之时淡然,意在你不要太看中自己一时的胜利,躺在成绩上面睡觉,而不思进取。用真诚经营情感,用执着追求事业,用微笑面对磨难,用宽容善待人间,便会无忧无虑,路也会越走越宽阔。

失意之时坦然,意在失意逆事之时,不可自暴自弃,自我作践,更不可自我绝望,而要与之坦然。要想到还有许多不如自己的人,则怨愤自然消除。坦坦荡荡心境平如水,少了得失之烦心,多了自乐之恬愉。但失意之时也不应不思进取,而给自己增加面对失意的机遇,应在坦然面对失意时思奋起。

我很喜欢 “得意之时淡然和失意之时坦然” 这两句赠言。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得意和失意这种经历。得意之时不可忘形,不可孤傲,否则乐极生悲,物极必反,就是说要处之淡然。失意之时坦然自若,不要很注重眼前的一时一事,要目光远大,要看到光明就在前面,风物长宜放眼量。就是说要处之坦然。 当你向往大江大海的惊涛巨浪时,不会为沟河湖潭小小的波纹涟漪而忘形。 当你说了“这不算什么”后,你的心就会象水一样的平静。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自处超然: 一人独处,要有“宁静致远”的境地,扫事境之尘氛,忘心境之芥蒂,在昼闲人寂时,听鸟语悠扬,不觉耳根清净,于夜静天高日,看一片云光舒卷,顿另眼界俱空。 处人蔼然: 与人相处,平易近之,诚恳谦和,使人有亲近之感。既听正言,亦那逆语;有圣贤者之宏量,无庸民懦夫之狭胸。 有事斩然: 遇有事务,既深思熟虑,又须斩钉截铁,明白果 断。 无事澄然: 无事可干时,可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闲雅心情,无尘世纷杂之忧挂牵念。如此神情自旷,意念常进入豁人性灵之妙境,可谓有贤达的胸襟。 得意淡然: 老子曰:“淡兮其若海”。志得意满应淡如海,骄傲侮慢尤不可,仍须心谦身平,不狂妄,不像“子系中山狼,得志更猖狂“。而要心体莹然,不失人生之本,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失意泰然: 人生一世,往往失多得少。失意逆事之时,切忌自暴自弃,自我作践,自我绝望,而要自若泰然。常思不如我之人,则怨尤自消。心境通明,坦坦荡荡,无得失之烦心,有自乐之恬愉,何其泰然也。

无事澄然

无事澄然:宁静致远,心无芥蒂,不惹是生非,不终日戚戚。无事澄然就是一种状态、一种境界。所谓的“无事”,其实就是一种豁达大度的境界。无事可做时,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闲雅心情。如此神情自旷,意念常进入豁达性灵之妙境,可谓有贤达的胸襟。

安慰失意人的诗句(篇六)
《浅析孟郊的失意诗》

浅析孟郊的失意诗

梁雅妍 AP0501420 内容提要:从孟郊的《夜感自遣》、《长安羁旅行》、《感兴》、《赠李观》这几首失意诗中,浅谈其失意诗的风格特征、意象的奇特、两个世界的不和谐等,着重笔墨于诗中让读者震惊的字词的分析。

关键词:浅析 孟郊 失意诗 意象 不和谐

正文:

从“郊寒岛瘦”中知道孟郊这一人,可对他的认识仅止于他的名字,渐渐地,才知道那首著名的《游子吟》是他的诗作之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因为诗中浓浓的母子情深,对他的好感倍增。近来,对他的诗作萌发出浓烈的兴趣,在看了很多资料之后,才明白对他的认识竟是这么的浅薄。

他的一生沉落下僚,郁郁寡欢,受尽了苦难生活的磨难。科举失意、仕进无门是他诗歌创作的主旋律,但他的杰出作品也由此而生。

尽管孟郊有着强烈的复古情绪,但他还是在强烈个性化的诗歌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声音。在《古意》等诗中,他的复古情绪对伦理道德的重视还十分明显,不过,孟郊很快从生涩、直白的说教诗转向抒情诗。运用他独特的字词和奇特的意象,造就出一种新的抒情诗,孟诗中的强烈情感不再是对大历诗风的追随,他的诗歌是其痛苦和愤闷情绪的发泄。

孟郊的诗歌中总是存在两个对立的世界,京城的世俗世界和隐逸风景的对立,诗人心灵和肉体的对立,愿望和行为的对立。《赠李观》中,他自己的失败和朋友的成功对立;《感兴》中,孟郊与自然的疏离、情感的孤独,和朋友的欢聚与自然的合一相对,这些是一种无法调和的冲突。下边以他几首诗歌为例。

下边这首诗歌将道德说教、精湛的技巧和谨严的控制,演变为一种迥然不同的东西。

夜感自遣

夜学晓不休,苦吟神鬼愁。

如何不自闲,心与身为雠。

死辱片时痛,生辱长年羞。

清桂无直枝,碧江思旧游。

这首诗歌的情绪逐渐紧张,一直到最后一句“碧江思旧游”才得到某种程度的释放。我们看到诗人彻夜学习,一直到天明还没有停歇,他诗歌中的痛苦如此强烈以致感染了“神鬼”,这痛苦来自于内心世界的分裂,是由于“心与身为雠”。诗歌第四句违背了诗的一般准则,使诗歌更加奇特,连词“与”用来表示区别和对立。

诗歌中的“死辱”指自杀,是不孝的大罪。“死辱”指的是肉体上的短暂痛苦,“长年羞”指的是伴随诗人一生的心灵的煎熬。桂树的比喻揭示了作者痛苦的原因也概括了痛苦的后果。最后孟郊通过对“游碧江”幸福往事的怀念从强烈的痛苦中得到释放。

下边这首诗把建功立业的雄心和科举失败的世俗世界与作者渴望归回的田

园风光相对照。

长安羁旅行

十日一理发,每梳飞旅尘。

三旬九过饮,每食唯旧贫。

万物皆及时,独余不觉春。

失名谁肯访,得意争相亲。

直木有恬翼,静流无躁鳞。

始知喧竞场,莫处君子身。

野策藤竹轻,山蔬薇蕨新。

潜歌归去来,事外风景真。

从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应该做的事情——梳理头发——他做得很少:十天梳一次;他不该做的事情——饮酒——他做的很多:三旬中九次。这些数字表明了诗人的不平衡状态,他失去了与自然的和谐,不是一对一,而是十对一,九对三。对于万物来说春天是“及时”的,孟郊却感到自己与这种环境格格不入。

在孟郊的诗歌中,情感世界、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融合在一起,内心世界把外部世界转化成一面反射自己的镜子。精神上的孤独转化为肉体的寂寞;表示行为的数字的不平衡转变为诗人和季节之间的精神的不协调,竟得长安成了一个“君子”不能归属的“喧竞场”。

感兴

拔心草不死,去根柳亦荣。

独有失意人,恍然无力行。

昔为连理枝,今为断弦声。

连理时所重,断弦今所轻。

吾欲进孤舟,三峡水不平。

吾欲载车马,太行路峥嵘。

万物根一气,如何互相倾。

诗歌的前两联把自然的坚韧和人类情感的脆弱相对照,诗人再一次认识到他与自然的不和谐。“连理枝”的意象表明他先前曾与自然处于和谐状态。`现在失去了与自然的合一,在诗歌的最后一联,作者用抽象的意象表现了恢复天人合一的愿望:“万物根一气”。

第六句和第八句中断弦的意象表现出孟郊比喻的复杂性。断弦就像是从连理枝分离出来的一个具体意象,一根树枝就像一根断弦,曾经与其他的同类联合并得到支持,曾经和谐地演奏,现在却无力而孤独。树枝需要其他枝条的扶持,琴弦也需要其它琴弦的配合才能奏出和谐的旋律。断弦声作为描绘诗人幻灭和痛苦的意象既贴切又传神。

在下一首诗里,孟郊毫不掩饰地把李观当成了他嫉妒的对象。

赠李观

谁言形影亲,灯灭影去身。

谁言鱼水欢,水竭鱼枯鳞。

昔为同恨客,今为独笑人。

舍予在泥辙,飘迹上云津。

卧木易成蠹,弃花难再春。

何言对芳景,愁望极萧晨。

埋剑谁识气,匣弦日生尘。

原君语高风,为余开苍旻。

和大多数抒写失意的诗歌一样,与情感、风格的极端相匹配,这首诗的主题存在着两个对立的世界。希望破灭的“我”和成功的“你”相对立。前两联的反问是一种痛苦的嘲讽。第一句都假定一种和谐的联合,但在第二句中却残酷地迫害这种和谐。灯火影离本是正常现象,但是在这里,影是身的“皮肤”,失去影子,血肉关系就会被破坏。

责备的语气,痛苦的自嘲,意象的病态和丑陋、强烈的情感,这些都违反了唐代诗歌庄重典雅的风格,给传统诗歌以有力的冲击。通过直抒胸臆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孟郊打破了诗人和读者之间的界限,同时也深深地吸引了读者。

这样的诗歌还有很多,不能逐一分析,不过我相信这几首诗已经能够将孟郊失意诗的情感、意境、和意象的奇特表达出来。不能说孟郊是众多诗人中最特别的一个,其实,每个诗人都有其独特的一面,失意也不是他的专利,只是我选择了他的失意诗进行分析而已。尽管他当时处于失意,很潦倒,可“失意”带领他创造出这么些优秀的诗作,他的“失意”也算为诗坛作出一点贡献。说实在的,很佩服他用词上的精巧与奇丽,往往的一“词”见血,让人自叹不如。

当然,很多东西,不能言传,只能神会;很多东西,不能说自己已经完全领会,只能浅谈自己的观点,浅析,浅析,正是如此。

参考文献:罗时进《唐诗演进论》(江苏古籍出版社)

施蛰存《唐诗百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二零零六年十二月十二日

安慰失意人的诗句(篇七)
《失意诗人的诗意人生——杜甫《江村》诗赏析》


安慰失意人的诗句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安慰失意人的诗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安慰失意人的诗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27134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